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时间:2023-09-18 17:3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它能帮助个体化解危机,告知其如何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

随着高校自杀等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近年来,此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益丰厚。仅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全面、宽泛而深入。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方面存在缺陷。

一、目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1.干预界限模糊

一个人情绪紊乱并不意味着一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出现心理困扰时,有28%的学生采取哭泣、倾诉、写日记等情感宣泄方式转移注意力;有22%的学生采取娱乐、游戏、读书等情感转移方式转移注意力;有22%的学生采取顺其自然等乐观豁达的健康心态应对负面心理压力;有8%的学生采取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消沉生活方式舒缓压抑。可见,当遭遇心理问题时大多数人是能够自行缓解和解除的,只有少部分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这样,就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科学的准确的干预标准作为工作标准,指导实践。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标准界定相对模糊,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和泛化,常常出现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臆断,人为操作的情况,如果一旦评定错误或干预失败将给当事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2.体系缺乏连续性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的建构大多是针对个体危机干预的全过程,对于群体危机以及阶段危机很少提及。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时段和节点都可能成为危机的爆发期,例如新生入学后,毕业生就业期间以及考试前后。大学生因其家庭背景、生活学习现状又组成不同的群体,如贫困生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群体等等。这些特殊时段和特殊群体都是心理危机爆发的高危时段和高危人群,需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除了注重个人危机干预的全过程以外,还要针对大学阶段建构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特殊群体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3.主体功能弱化

目前,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过分强调和渲染外部的力量和作用,忽视了心理危机主体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渴望主体被尊重、被认可和被信任。当心理危机出现时,他者的干预只能起到引导、辅助、推动作用,真正的转变、修复和完善非常需要主体对于外界干预的认可、接受和配合。尤其是在预后更需要个人经验的运用和自我内心的成长。可见,干预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干预真正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应该是以干预对象为主体,依靠自我的力量,在他者的协助和指导下解除危机。

4.支持系统不足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工作运用中不过是空中楼阁,没有坚实可靠的支撑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内部,人财物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出现此类情况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的观念滞后,对心理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保障方面抱着“没事缓一缓,出事管一管”的态度,使得很多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酿成严重后果。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渗透。当危机在学校无法解除时,一般都会寻找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时候,学校大多退出危机干预,由社会机构和家庭接管。但社会机构和家庭也存在一些问题,前者在咨询和治疗方面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不足;后者容易掩盖现实,急于求成,在专业方面对干预的支持不足。这期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信息沟通、干预配合方面的功能消失,往往会出现危机预后不良,反复出现的后果。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新三维”模式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三维”模式体系,即时间体系、空间体系和效能体系。

1.构建一个全程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时间体系

大学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时段、节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显著性和规律性的事实特征。如在新生入学后,毕业生就业期,考试前后以及竞选评优前后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应该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不能仅以个体出现危机事件作为干预时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制定一个大学生涯心理危机干预规划,并形成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体系,制定出大学期间不同阶段不同事件发生前后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措施、实施策略,形成一个全程极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实用手册。例如,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和评估,在重要时段、重大事件(考试前后、竞选评优前后)进行跟踪了解,重点筛查以及及时疏导,在学生毕业前就业时段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心理培训、咨询和危机处理等等。另外,就个体的心理危机而言,最佳干预时机是在创伤后的24~72小时。若是72小时后才进行危机干预,效果将会有所下降。若在4周后才进行危机干预,作用将明显降低。可见,时间是危机干预成功的关键。所以,构建一个全程高效的时间体系是危机干预体系的首要。  2.构建一个全面广泛的心理危机干预空间体系

(1)理顺关系,建章立制,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机制。健全机制首先要设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按章行事。构建校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五级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核心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班级的心理委员是不可或缺的人员配置,是基层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管理体系除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保障外,还要建立一个安定、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例如学校教育思想要多元化、管理和服务要人性化,竞赛评比奖励支助等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等。相关人员要定期召开信息沟通会、征求意见会、问题协调会等等,及时下达落实任务和收集基层信息,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危机防范和干预意识及能力,使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工作形成氛围、习惯、规模和长效机制。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整合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资源。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预的对象,而每个人又都可能成为干预的执行者。整合教育资源其实就是调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部力量共同完成干预的目标。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教学与咨询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社团活动、心理沙龙等具有实用性、参与性和吸引性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危机防范能力。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学校要与相应的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联合机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讲座、培训、咨询等活动,获得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获得更为及时有效的干预。从家庭的层面来说,学校要改变以往与家长沟通仅限于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方面的状况,增加心理状况的沟通。学校可将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类型、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形成学生心理状况报告单,与家长建立一种沟通互动的平台。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长在得知孩子有心理问题时感到突然,无法接受,甚至责怪学校;二是因为家长往往是最后的知情者,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初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的作用。

(3)准确判断,有效干预,扩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功能。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服务。如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提供心理测量等给学生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二是情感服务。主要是从家庭、老师、同学、朋友的角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适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三是自助服务。大学生心理成长是一个自我暴露、自我觉醒、自我判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他们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但也是最具有自我治愈能力的群体。所以,社会和学校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宣泄渠道和倾诉平台。例如开设心理宣传栏、广播站、信箱;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开办网站;创建QQ群、博客等,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地心理宣泄和自我帮助的机会、渠道,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7-0030-02

一 概述

1 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阐述

目前对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并没有一个相对来说较为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的含义的认定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各种定义中的主体部分都是把宿舍人际关系定义为一种精神关系。这种精神关系的体现形式有很多,其大都把知识、语言以及情感等作为表现的载体。此外也有学者把宿舍人际关系定义为一种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室友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宿舍在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说宿舍之间的氛围与成员之间的交往情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一般情况下同一宿舍里的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都以同伴形式存在,其大都会共同完成吃饭、上课等活动,这更加体现出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我们所研究的宿舍人际关系指的是同宿舍成员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联系。

2 对心理危机含义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心理危机进行研究,相关学者把心理危机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此外我们只对大学生常产生的几种心理危机类型进行研究。由于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性,发展性心理危机是最常出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危机类型,所谓的发展性心理危机就是由于大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被改变所引发的一种心理失衡,像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对于大学生活以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等可能会诱发发展性心理危机现象的产生。

境遇性危机主要指的是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一般情况下这些事件往往会超过个人的控制范围,譬如交通意外的发生、个人或者其亲属重大疾病的产生等。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够及时被处理,那么其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将是极为重大的。心理危机的产生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这对其正常生活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

二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大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由于大学生一般都需要脱离自己的安逸的环境而投入到全新的环境中,这种转变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够适应,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会导致其在宿舍交往过程中保持谨慎以及自我保护的状态,进而不能够主动加入到宿舍交往过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个体和宿舍整体不能够实现和谐统一,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2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会诱发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产生

就大学生而言宿舍就像是一个公共的舞台,而各个个体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是有很大不同的,不同学生的爱好、习惯也大都不同。如果宿舍成员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体特异性和整体性的关系,那么就可能使得宿舍生活处于失衡的状态,这可能会成为宿舍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相关的人员必须树立公共意识,在遵循和谐相处的原则之下进行个体特性的发挥,这对于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 利益问题诱发宿舍人际交往危机的产生

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机会的平台,同宿舍成员随时都可能转换为竞争对手。不可否认,合理竞争活动的开展不仅不会对宿舍成员关系造成影响,还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融洽程度。但是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其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的获得而采用各种不合理的竞争方式。譬如利用关系进行非公平的拉票等,这种方式必然会诱发宿舍成员之间矛盾的产生,对于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不合理竞争也是导致宿舍人际关系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三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的不足

1 高校没能够充分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高校还没能够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其大多数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不能够满足于现代大学生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此外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状况来看,当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往往只会向辅导员寻求帮助,但是辅导员在心理领域上的专业性是不足的,这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对于心理危机干预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将会导致其在心理危机干预的投入方面不足,进而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推进,这对其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

2 心理干预机制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情况来看,现行的干预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都缺乏后干预这一环节,进而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不能够顺利推进。和其他类疾病不同,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会有很长的一段形成期,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一次、两次的心理干预活动的进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程度,但仅仅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是极其不现实的。因此,后干预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之后及时对其进行引导,让干预过程能够持续进行,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复发的可能性,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 学生不了解心理危机干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都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员的帮助,这会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被解决。大学生对于心理知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认识的缺乏,将直接导致其自身心理问题的加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 促进大学生宿舍中人际关系心理危机干预作用发挥的措施

1 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大学生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是预防其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心理危机的最重要的措施,只有大学生自身足够积极乐观,其在面对问题以及矛盾时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与方式对其进行解决。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然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参与相关教育的积极性,高校也要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尽可能增加相关教育的趣味性,让大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内完成自我性格以及精神的建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几率的降低有着重要作用。

2 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了解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不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自身的危机心理干预知识缺乏。因此,相关高校必须把心理危机知识的普及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向大学生宣讲和心理危机干预有关的知识,让其能够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为相关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采取创造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良好的条件。此外,在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讲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大学生能够正视心理问题,而不是采取逃避或者其他极端的态度或者方式。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其才可能在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宿舍发生矛盾时,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对于相关心理危机干预活动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纵观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情况,整体上我国还没能够构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干预措施作用的发挥造成了阻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完善,为大学生宿舍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处,给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途径。此外,高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服务小组,让其能够以宿舍为单位定期对于各个宿舍进行走访,及时地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以及宿舍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地对相关大学生以及宿舍成员进行引导,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宿舍之间的矛盾控制在最小化状态,为和谐宿舍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心理危机的控制奠定基础。

4 推进反复干预的进程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其大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对于同一学生进行多次干预,尽可能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能够被控制。此外,高校也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后相关措施的采取,及时对预的学生进行情绪上的疏通与引导,让其能够逐渐从心理危机中摆脱出来。另外,相关的人员也要对这些预学生的信息进行记录,并根据信息对学生进行回访,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反复的现象,就必须再次对其采取干预措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恢复创造条件。

总之,大学宿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构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良好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相关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干预,这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把其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对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完善,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

中国青年,2014(11).

[2]王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新探[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15(9).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41-02

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受升学、就业、发展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一方面,大学生怀揣学识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给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困境;因而造成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现实受挫,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让大学生增生心理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存在,其本身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相对较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尤为严峻,使得高职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自我认知障碍。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能力水平的客观评价和肯定。近两年来,高等院校扩招规模和人数逐年增加,进入到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职学生处在尴尬境地,产生了自卑心理,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认知缺乏正确的把握,过分的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心理上对自己进行否定,心理压力的增加导致学习能力的减退。这种自我认知障碍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道路的局促和狭隘。

2.学习心理障碍。在高等院校降低分数线扩招的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学习基础薄弱,欠缺学习自觉性。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灵活、态度不端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这种学习心理障碍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自主开放的专业技能学习模式,学习成绩只退不进,应有的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就业出现“就业难,难就业”现象。

3.社会人际交往障碍。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他人交往交流,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有些学生天性敏感、心理封闭,人际交往能力差,这也就造成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自备、敏感的心理特点导致自信心不足,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产生人际交往误区。在自我与他人的角色上产生角色认知困惑,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养成了腼腆、羞于表达的性格。

4.个人情感问题。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18―20岁之间,正处于情感萌发的关键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学生生理成熟、心理稚嫩的情感特点,有着明显的异往欲望,却不能正确的处理情感与学习、个体与他人的关系,造成很多学生的情感受挫,产生爱情和学业的迷茫困惑。在很多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选择时,常常会因为感情问题处理不好,出现心理和行为偏激,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5.升学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逐年下滑,甚至出现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低潮期[1],就业形势的严峻给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大部分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选择高职院校就读,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定位,导致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出现无用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成“重学识、重技能”,让多数高职学生选择就业时遭受到歧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危机。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面对高职学生日益频发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有效的对策,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感,减少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2]。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改善促使心理问题产生的环境,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或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心理危机尚未完全形成时将其从源头切断,保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的研究探讨

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1)转变思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应该理性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这一问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安排或者建立专门人才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观念,主动对学生的心理表现进行辅导,认识到学生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健康咨询,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心理的引导,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院校要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高职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首先,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素质教学计划[3],从学生心理问题的实情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其次,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人才需求,及时的对心理素质教学计划进行目标和内容上的更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最后,在心理素质教育中要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障碍,将其从社交误区中开解出来,进行科学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格形成和素质提升。(3)建立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示范性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高职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效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配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团队,关注不同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情感走向,重视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主要以教学心理学为基础,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辅导,在专业教师的心理引导下,促进高职学生自我人格的形成,逐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

2.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和危及评估系统[4]。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发挥家庭、学校多方面作用,减少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因素。家庭方面,父母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其心灵上的关怀。高职学校在校时间相对较多,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时间也比较多,学校要建立防范心理危机发生机制,有效的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一: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效的消除学生不健康心理,对学生不正确认知进行矫正;第二: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一旦发现班里有学生出现情绪异常,就需要及时与之沟通,了解学生近期身心状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第三:建立心理健康协会。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协会有着积极影响,在心理健康协会中,学生相互交流,增强彼此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增进学生感情;第四: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成立心理危机处理机构,在高职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当机立断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帮助学生心理矫正。如果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就要联系学生家长以及求助社会机构,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危机评估系统就是要将危机干预的整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探讨危机干预的利与弊,做到对危机干预工作的内容更新,推动危机干预的积极方面,避免心理危机干预导向消极方面,实现最佳效果。

结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教育有重要意义。通过高职院校、家庭、社会、学生自我等多方面努力,相信定能让高职学生在愉悦环境下健康发展,继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耀南.实施危机干预机制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18-19.

[2]李志宏,陈明星,田雨鑫.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121-124,127.

第4篇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有什么优势、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目前尚少有人研究。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多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反复验证,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至关重要。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能否得到保障,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和作用是关键。为此,笔者结合本人的认知和实践,就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一些浅见。

一、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许多学校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在硬件设施上。而对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必要设备和场所、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保障和待遇等方面的经费难以安排和顾及。二是心理咨询教师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配备 1-2 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在学生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有少量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教师。但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却杯水车薪,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十分有限。三是心理咨询教师难以专职化。目前高职院校 1-2名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名为专职,事实上却身兼数职: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者,又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工作者;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负担繁琐的行政事务,人少工作任务重,咨询时间和效果均无保障。四是学生主动咨询少。尽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但由于传统习惯和偏见及授课效果等因素,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仍然存在误解和疑虑,认为心理咨询者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病。所以,即使发现有心理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更不愿到心理咨询室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就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或苗头,从而错失进行危机干预的时机。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现有师资中又多为非心理学专业教师,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六是危机发现不及时。任何心理危机都是有行为征兆的,如果能早发现,就能及时干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收到最佳效果。但由于前述各种原因,有些危机难以及时发现,不仅会延误有利时机,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和作用

1.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一是工作便利优势。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着多种角色,可以说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集于一身,这也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所在。这种身份和特点,辅导员就必须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这也为他们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优势。二是工作先机优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有事情第一个要找的人。辅导员的独特地位使他们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这样一方面能在心理危机的初始阶段就给予及时疏导,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为专业人员提供最佳时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实现效果最大化。事实证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大多是由辅导员首先发现的。三是工作效率优势。危机干预往往需要学生所在的系部、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工作处、保卫处等多个部门一起联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而系部是学生的基层管理部门,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老师,在危机干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了解情况还是开展具体工作,无论是内外联系还是对学生采取保护措施,不仅离不开辅导员的配合和帮助,而且辅导员本身就是最快捷、最有效、最重要的干预者和实施者。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习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首先,辅导员是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者。心理危机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心理危机预防的大量工作必须依靠辅导员来完成。这是因为:辅导员是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的组织者。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筛选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这是心理问题预警与应急的前提和基础。要完成几千名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单靠心理健康中心的 1-2个老师,那是一件十分困难和不可能的事。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可以快速、有序地组织所带学生参与心理普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和为学生答疑解难。辅导员还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者和倡导者。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心理危机预防的关健环节。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管理、教育工作中,深入细致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这方面的误解和偏见,增强学生主动求助意识。除此之外,辅导员也是心理问题学生的第一排除者。学生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排除,就可能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辅导员都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部分辅导员还持有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不仅对轻度心理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帮助和干预,就能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或蔓延。

其次,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现者。实践证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现者大多数是工作在学生第一线的辅导员。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其心理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诱发因素,这些诱发因素和异常表现往往很容易被与其接触密切的周围人员注意到,为求助提供契机。而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随时随地的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和心理动态。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1-02

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且该事件超过其应对能力,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惯常的生活模式,引起焦虑、挫折、愤懑和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特征是高度紧张。学生心理危机可引发行为或情绪紊乱,甚至发生自伤或伤人等严重后果。人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程度严重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解决或者缓解,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2]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是未雨绸缪,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危机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达到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降低其破坏程度。根据《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定办法》,我国高校陆续实施三级或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一级机构为领导决策机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心理咨询室、相关部门领导为负责人。一级机构负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及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学院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系统的工作目标,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好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2.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向全院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进行心理危机案例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同时领导三级、四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学院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与发现工作。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学院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信息的、反馈、搜集和整理;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状况,列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隐患,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库;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例如电话干预、网络干预等,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和交流平台,将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分析、预防与紧急情况的处置结合起来。当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3.三级和四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

三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距离学生最近,最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情况,也最能给予及时保护,因此主要负责发现或识别有心理障碍征兆的学生并及时向二级机构汇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机构应尽可能尽自己力量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及时与二级机构的专职心理教师联系,采取措施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有初步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级机构由学生组成,主要是各班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经过系统培训之后,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作用。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配合,心理委员应定期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性格孤僻的同学。同时,三级机构应随时关注四级机构成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不断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3]

二、学生心理预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的档案资料。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普查的结果,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就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第6篇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危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加剧等变化,影响人们心理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是两类最重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源;就危机脆弱性而言,36.6%的同学在面临危机时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10.2%的同学在面临危机时可能非常脆弱;自我压弹能力、危机处理方式、社会支持与危机脆弱性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

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抑郁心理。由于民办高校的招生范围所限,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在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交往时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感觉不公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于是,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抑郁心理,表现出悲观、自责等倾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意志消沉,不爱学习,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常常显得拘谨,羞怯和寡言,更愿意独处。

(二)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对学业、就业形势、家庭的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焦虑。民办大学校园里,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可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总有人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据调查统计,有35%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心态压抑和焦虑,有85%的学生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景未卜”。[2]有的学生对自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紧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和自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校园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容易自视处处不如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情绪低落,终日郁郁寡欢。在他们内心里,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被理解,希望有朋友可以倾诉,分担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家境贫困也是部分大学生自卑的因素之一。

(四)青春期发育及恋爱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渴望与异性接触、交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因此有些人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涡,被暗恋、失恋等问题困扰,从而产生郁闷、痛苦等情绪。自责、内疚、担心、恐惧困恼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正是由于部分民办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等等诸多问题使种种因素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产生很大的心理危机。

二、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现状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特点。有学者曾指出,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变能力和意识差。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行动迟缓,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防控意识差。

2、对待学生心理危机的非科学化和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强制干预情况较多。对待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主要还是采取班主任、辅导员说服教育以及道理说教等思想工作方式,甚至直接采取强制干预等手段。

3、缺乏高素质、专业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和有效的机制。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的,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4、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会严重脱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三、建立有效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目的是随时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增强干预意识

学生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但这必须有赖于校领导的重视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建立。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意识和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建立后干预机制不仅是对干预效果的强化和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提高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专业领域看,危机干预是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需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危机干预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员或咨询师去消除和救助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因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提高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育模式

1、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是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2、抓好“两课”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5]

3、通过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开通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引导的QQ心理咨询平台,以此通过互联网帮助学生们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了更多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四、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民办高校教育,应当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理性处理危机,顺利度过危机,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样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下,学生们才有可能由内而外的健康,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刘取芝.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5.

[2] 贺文佳.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

[3]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09-02

一、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一般是指人们在面临自然的、社会的或个人的重大事件,在遭遇到重大打击时,由于无法控制自我或调节自我的感知与体验的时候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指的是当大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克服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或精神压力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二)心理危机的类型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其中以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最为普遍。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心理学家Brammer认为,危机包括三个方面:发展性的危机、境遇性的危机和存在性的危机。

第一,发展性危机,也可以叫做适应性危机或成熟性危机。个体在成长与发展期间,可能会遇到环境或者自身生理的突然变化从而导致激烈、异常的应激反应。目前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展性危机的表现有开学心理危机、性心理危机、就业心理危机等。虽然所有大学生都有可能遇到各自独特的发展性危机,也必须以相对应的不同方式进行处理,但大多被认为是正常的。

第二,境遇性危机,是指出现罕见或突发事件,在个人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分辨境遇性危机与其他危机的关键在于引发危机的特殊事件是大学生无法预料的或者说是难以控制的,如人际关系的强烈冲突、家庭的变故、遭遇暴力等。这些事件通常是随机的、强烈的、震撼性的。

第三,存在性危机,是指随着年龄增面临一些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心理内部冲突和焦虑。人的存在特征决定人一生需要面对存在各种问题的困扰。例如关于自由、孤独、死亡和自我认同的问题;关于人生价值、责任和义务等问题。

二、危机干预

(一)危机干预的定义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其概念最初源于Lindemann和Caplan的实践工作,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取得很大的发展。

危机干预是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其心理平衡。它是在简短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涉及来访者的人格矫治问题,具有及时性、迅速性,有效性。

(二)危机干预模式理论

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有四种,即哀伤辅导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与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1.哀伤辅导模式。该模式指出人在面对强烈的悲伤和痛苦的时候,不要纠结于内心的伤痛而是要让自己充分体验和经历伤痛,发泄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情绪(哭泣或哀号),反之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哀伤辅导就包括对丧亲的哀痛、体验哀痛,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生活,恢复原有的自信心,重新寻找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2.平衡模式。平衡模式认为,人如果处于危机状态一般都会出现心理焦虑情绪失衡的现象,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会处理当前面对的失衡状态。所以危机干预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帮助他们获得在遭遇危机之前所拥有的平衡状态。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影响,所以心理危机受到内外因的双重作用。所以平衡模式模式也要求涉及到个体以外的环境,从而帮助当事人将内部应对方式和外部的社会支持与环境资源相互结合。心理社会模式最适合于己经稳定的求助者。

认知模式。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错误地分析了其面对的危机事件,而不是危机事件本身带来的心理创伤。所以该模式强调帮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认知中那些导致伤害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通过合理分析理解自己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实现危机控制。认知模式适合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措施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来进行。

(一)在教育基础上,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1.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应在教育基础上进行预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教导学生要爱生命,爱生活,积极地面对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积极地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加强学生危机应对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形式、类型、表现等,以及得到帮助和干预的方法。

2.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的课程,多进行心理讲座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利用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咨询以及心理咨询箱、心理健康论坛和组织心理健康角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应在学校建立完善系统的的心理健康普查。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这样就可以提早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便及时解决学生中突出的心理问题。对那些情况严重的学生必须单独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全方面的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

(二)构建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立体支持系统

关于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构建支持系统。1.学校方面。学校需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学校有这样的义务与责任。2.以班级集为单位。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观察与督导,让班干部发挥应其作用。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并倡导同学间互帮互助。3.家庭方面。家庭首先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的管理,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建立全面的治疗体系。对有个别心理危机倾向的的学生应该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建立有效的阻控体系。对于校园有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可调控的刺激物,校方应协调各个有关部门及时进行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产生的不良刺激。

3.建立完善的监护体系。在校期间针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特别监护。

4.建立及时的救助体系。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引起的自伤、自残等事件时,学生所在院系的学生工作者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立即对相关部门报告。

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频率有上升趋势。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系统,逐步改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这需要老师、学生、校方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干预系统工程才能得到更高效、更全面的推进,得到完善进而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3):51.

[2]付斌,刘东捷,白振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心理危机干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刘镇江,蒋福明,彭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

[4]张勇.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4):82.

[5]刘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天中学刊,2002(4):106.

第8篇

摘要:“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就本人所带班级调查发现,本班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人数高达百分之八十,还有部分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下面我就结合本班实际,联系学生的心理特征,谈谈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压力释放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压力释放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表现。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表现。

1.1 入学心理适应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常常给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老师的“威逼利诱”,面对新环境,学习内容又与高中内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学生突然觉得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缺乏兴趣等等。同时,大学阶段,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力求全面发展。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一味埋头学习课本知识,两耳不问窗外事,或者只顾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荒废了本专业的的学习。这对自身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将来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渐渐跟不上大学的学习,以致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滋生自卑情绪,自我否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1.1 入学心理适应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常常给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老师的“威逼利诱”,面对新环境,学习内容又与高中内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学生突然觉得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缺乏兴趣等等。同时,大学阶段,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力求全面发展。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一味埋头学习课本知识,两耳不问窗外事,或者只顾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荒废了本专业的的学习。这对自身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将来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渐渐跟不上大学的学习,以致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滋生自卑情绪,自我否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1.2 缺乏职业规划的盲目问题 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掌握一门能够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原来的天之骄子现在变得非常普遍,尤其是职业学校。由于门槛相对较低,使得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成长迅速,这也间接导致学生择业难度加大。我在我们学校调查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自身优势发现不足,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择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和自身专业认识模糊,惧怕职业选择,惧怕就业。还有部分学生依靠父母关系,听从父母安排,得过且过等等。这些心理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自身成长。

1.2 缺乏职业规划的盲目问题 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掌握一门能够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原来的天之骄子现在变得非常普遍,尤其是职业学校。由于门槛相对较低,使得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成长迅速,这也间接导致学生择业难度加大。我在我们学校调查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自身优势发现不足,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择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和自身专业认识模糊,惧怕职业选择,惧怕就业。还有部分学生依靠父母关系,听从父母安排,得过且过等等。这些心理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自身成长。

1.3 人际交往的焦虑心理 处于青年期的高职学生,思想活跃,经历充沛,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他们在交往中又会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从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交往障碍。这不仅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进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高职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过分害羞,妨碍交际。害羞的主要类型有气质性害羞(生来内向)、认知性害羞(过分关注自我)、创伤性害羞(经历挫折,变得小心)[3];二是内心自卑,害怕交往。自卑产生于自身的不足(包括生理和心理)以及挫折。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生理残疾,身材过于矮小,加之家长对子女就读高职院校心存不满,羞于向外人讲起,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另外,据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70%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多半比较贫困,很多同学是分数上了三本却读不起三本而来到高职院校的,贫困让自尊心很强的高职学生害怕人际交往;三是缺乏交往技能,遭遇交往障碍。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美好的交往愿望,也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但是往往不能赢得他人的肯定,人际交往屡屡碰壁,这部分同学往往不能把握交往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1.3 人际交往的焦虑心理 处于青年期的高职学生,思想活跃,经历充沛,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他们在交往中又会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从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交往障碍。这不仅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进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高职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过分害羞,妨碍交际。害羞的主要类型有气质性害羞(生来内向)、认知性害羞(过分关注自我)、创伤性害羞(经历挫折,变得小心)[3];二是内心自卑,害怕交往。自卑产生于自身的不足(包括生理和心理)以及挫折。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生理残疾,身材过于矮小,加之家长对子女就读高职院校心存不满,羞于向外人讲起,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另外,据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70%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多半比较贫困,很多同学是分数上了三本却读不起三本而来到高职院校的,贫困让自尊心很强的高职学生害怕人际交往;三是缺乏交往技能,遭遇交往障碍。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美好的交往愿望,也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但是往往不能赢得他人的肯定,人际交往屡屡碰壁,这部分同学往往不能把握交往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兴趣特点的差异,我们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给每个学生填写了一份心理档案表。学校首先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成绩是很难提高的。通过心理档案,根据各种不同的数据分析,如,全班学校成绩前5名与后5名心理测试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哪些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心理档案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诊断、入学适应性指导、考前减压、专业选择咨询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师通过心理档案的科研模块,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兴趣特点的差异,我们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给每个学生填写了一份心理档案表。学校首先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成绩是很难提高的。通过心理档案,根据各种不同的数据分析,如,全班学校成绩前5名与后5名心理测试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哪些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心理档案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诊断、入学适应性指导、考前减压、专业选择咨询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师通过心理档案的科研模块,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为关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深入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学院举办一系列心理健康讲座,给学生介绍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自己,梳理情绪。同时,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2.2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为关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深入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学院举办一系列心理健康讲座,给学生介绍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自己,梳理情绪。同时,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2.3 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有精神病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对有神经症可能的要约请他们面谈,了解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设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成立危机干预机构,如邀请心理专家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中心,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设立信息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大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2.3 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有精神病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对有神经症可能的要约请他们面谈,了解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设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成立危机干预机构,如邀请心理专家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中心,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设立信息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大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和疏导,必定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为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和疏导,必定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为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释放.高明.

[1]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释放.高明.

[2]高雁晋.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及应对.产经纵横,2004,7:40-41.

[2]高雁晋.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及应对.产经纵横,2004,7:40-41.

[3]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王维英.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9-02

一、前言

心理危机(menqis)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危机干预之父卡普兰(G.Caplan)1968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是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则是对高职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

二、重视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大学生由于之前积累起来的在学习上的倦怠、无力感,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快对学习和书本感到厌倦,陷入空虚、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频发心理危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埋下了学生自伤、他伤等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多发高危人群,该学生群体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中间层次,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让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对于危机干预这一难题,目前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卡普兰的危机干预理论和布罗克普的危机人格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在进行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原理及其应对方法,并重视人格在心里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1.建立“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与各级处置工作体系为依托,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首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纳入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之中,设立由心理咨询师、学校负责人、保卫部门、医务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组织架构。第二,院系预防干预体系中应由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第三,班级(公寓)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中,班主任老师、班级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班委等成员应密切配合,在院系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班级学生心理与异常行为。第四,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应在班级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中的动态,特别是异常行为和心理信息。

2.基于不同危机形式进行积极干预,将预防干预、即时干预和善后干预有效结合。(1)预防干预―预防胜于补救,预防干预能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危害与风险。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规范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协同完成。(2)即时干预―即时干预是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是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高职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尤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从而为教师能准确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对学生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进行评估、转介、监控等快速应对措施与服务,减少危机的伤害。(3)善后干预―善后干预是为了巩固即时干预的成果,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既包括对危机学生自身进行后期干预,也应包含对危机学生周围同学、教师的干预。此环节中应特别注意自伤(杀)、他伤(杀)行为事件学生的急救、事后监控、专业诊断等过程。

3.建立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绿色通道”,健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绿色通道”,能做到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争取用最短时间、最便捷的方法来处理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建设的环境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心理平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绿色通道”的内部构成则包括学校、家庭和校医、校心理咨询师等。“绿色通道”的建设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有利于将危机的形成、处理、重估三阶段以最快速度得到处理,更有利于高职院进一步健全危机干预反应模式。

4.正确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干预技术。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及干预者的擅长,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承诺、改变环境等办法,一方面能降低求助者的情感张力,另外也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求助者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干预技术的基本策略则是: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求助者表达内心情感;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其处境及他人情感,重拾自信;让求助者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培养其兴趣,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系统支持作用,使他多与身边人接触,减少孤独与隔离感。

总之,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稳定,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对有效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1,(7).

[2]韩如芳.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87.

[4]黄翠翠,郑宝锦.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J].科技信息,2010,(11).

[5]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系列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A).

第10篇

[摘要] 为减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困惑和不良影响,高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保证每一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全程跟踪辅导和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高校应采取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预警机制包括确立心理问题预警指标体系、确定心理问题预警的对象和范围、评估预警信息和警告;干预机制有宣传干预、教育干预、辅导干预等具体的干预措施。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机制,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心理问题“侦察、测试系统“

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寝室长为单位组成心理问题“侦察系统”,在不同时期通过网络心理测试、心理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动态。

2.培养一批解决心理问题的骨干队伍

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强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积极选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教育厅组织的重点培训。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通过3-5年的努力,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加大对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上岗。

3.给学生建立“心理跟踪档案”。

首先,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测评和普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学校予以长期观察、重点关注,根据危机状态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然后,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寝室长层层负责,对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表现,随时汇报、及时记录,定期以书面形式上报院系,由院系统一汇总制成学生电子“心理跟踪档案”纳入微机管理。高校“危机干预”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这种措施有六点益处:⑴.通过此种做法,每个年级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表现。⑵.学生中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被及时发现后,经过心理问题培训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寝室长,就可利用所学知识为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⑶.在汇报、记录和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⑷.通过建立的“家、校互访热线”电话和 “辅导员电子信箱”,可以把每个同学近期的思想表现、心理问题等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家长。⑸.对有些后进同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及时提醒、帮助他们修正自己,促进了学校的学风、作风和校风建设。⑹.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同学,便于学校及时邀请有关心理问题专家或医院有关专家予以会诊,为治疗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感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训可以促学业、明大志、怀天下;人文建筑与设施可以涵养有素、奋发激励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耳目清新、调节情绪等。个体大学生一旦出现情绪、行为等变化,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

5.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

成立由各院系学生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院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医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当发现有大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医院精神医生或校医院的医生联系。(2)不要让其独处,与其保持连续接触。(3)对其表现出非常关心及深切同情,设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议:(4)设法将周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器具除去。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又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时,可采取:(1)尽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或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将自己目前的状况告诉家长、信任的老师和同学,求得他们的支持。(3)避免独处。(4)周围不放置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器具。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43-02

目前,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渗入到学校中,在校大学生面对如此的竞争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情况者约占1%,并且该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轻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以及感情问题等。

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会认为大学校园是非常美好的,而其中却隐藏着很多问题,困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18~25岁年龄阶段,从心理学观念上看,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是必然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与怯懦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一遇到困难,首先就会表现出退缩和畏难的心理,对周围事物较为敏感;(2)嫉妒与报复心理。有些学生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情绪,有的甚至采取违法行为报复那些曾经让自己受挫的人;(3)孤独与冷漠心理。有些学生会表现得不合群,总是独自行动,基本上不与其他同学进行情感或者思想交流,心里总是孤单寂寞的,并且这些学生对周围任何事物都抱着与己无关的消极情绪;(4)网络心理障碍。网络的应用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工具,以致上网成瘾;(5)异往心理迷茫。有一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够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正确区别开来,对于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划不清,而且部分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还不够明确,使得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存在很多困难,从而导致不愿与异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且较为严重,亟需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将其作为全校各部门的责任,而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室的任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尽可能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解决其中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该小组的组长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应制定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认识心理以及调节心理的技术。再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处事方式、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泛。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心理出现问题都是由于自己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认识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职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认清自己,坦然地接受真实的自己,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

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这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无裨益。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讲座、报告、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过程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幽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和文明端庄的言行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也可为转变学生认知、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人际关系往往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高职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学习,在不经意间,成为导致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根源之一。宿舍里同学之间关系的难以相处首当其冲。因此,优化人际关系,将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要成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的困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从全局出发,不要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与把握自己的心理,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心理学方法,从而能够对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自我调控。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尊、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建立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干预是人类处理危机、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从不良事件中走出来。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通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的构建,基本做到了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了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人们有时候会把危机干预当作是危机的被动干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危机干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危机到来时的即时干预,这是被动干预。积极主动的危机干预是预防、即时、善后干预三者相结合,即要积极构建学院、系、班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形成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各种悲剧一而再地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从基层和制度建设开始进行预防和干预,积极推行各种制度(如心理委员会制度、心理异常学生报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等),并且要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与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的完善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应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院级指导层。此层由学院学工处直接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班级心理委员会的培训、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等工作。二是系级延伸层。此层主要由各专业辅导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汇报给学院心理中心。三是学生自助层。此层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会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活动,反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高职院校中每个协会都有权利开展各种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也是如此,大学生心理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普通的学生社团不同,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会应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宣传月、危机干预、心理剧大赛等),协助心理教育中心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剧表演,鼓励学生还原自己当时抑郁的情境,然后,让其他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给出正确的应对、处理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有更为切身的领悟。班级心理委员会要及时将所要培训的心理信息传递给学生,需要建立心理信息报送制度,每天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汇报上去,及时将有需要的学生邀请至心理中心,在班级中可以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室已经无法满足如此规模学生的需求,网络也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平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可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环节或调解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或实施心理健康调查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校与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能节省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在网站上可开设留言咨询、在线咨询或电子邮件咨询等网络咨询服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心理咨询渠道。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困惑、不悦、压抑等倾诉出来,而且学生对于较为敏感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求助,从而可使学生与心理咨询教师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地将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化解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动态,分析研究问题要有针对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近年来,因为面临生活困境、情感困惑、就业竞争、性格缺陷等种种原因,有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障碍或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值得欣慰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各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证明了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余益兵,方明,陈晓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韩云萍,王跃,朱丽芬,余燕.课堂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

[3]李瑞玲,李笑梅,李连玉.对大学生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7).

[4]郑祥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4).

[5]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6]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郭开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

[8]孙志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9).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咨询师

一、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角色冲突

(1)冲突之一:辅导员等于心理咨询师。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其中也不乏一部分涉及到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并不能由此得出辅导员可以同时担当心理咨询师的结论。因为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指导思想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关系不同;工作要求不同。

(2)冲突之二:辅导员心理专业学习等于心理咨询师。高校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工作技能,以取得更佳的工作成效。但从辅导员到心理咨询师,仅仅靠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学习者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积累和实践过程。虽然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逐渐重视起来,各级各类培训也不计其数,但绝不是辅导员学习了简单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3)冲突之三: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不能共事。经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后,辅导员要避免一遇到问题就“对号入座”的现象,将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一律归为心理问题是完全错误的。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有一定的数量,但绝不是有问题就一定是心理问题。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能随意作出判断,而应该立即将学生情况上报至响应机构,求助专业咨询师作出进一步的鉴定。当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期间,作为辅导员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做好认为关怀和心理疏导,发挥辅导员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心理辅导、咨询的重要性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误区。辅导员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工作的不同需要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我所用,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尽其所能。

二、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对策研究

(1)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辅导员,在知识层面上必须通过心理健康学、社会道德学以及法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的摄取,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掌握相对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一是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异常的特点和心理卫生等问题;三是通过对心理测量学和心理咨询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2)认清工作类别,转换工作模式。要准确把握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在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塑造和改变。心理咨询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其重在心理的调试、矫正和发展。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区分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要防止将思想问题心理化,又要防止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由于辅导员所处的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角色,不少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期望前来找辅导员交流与咨询。他们期盼着辅导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部分学生咨询的问题是自己难以适应周围的外界环境,如患有轻微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以上问题主要在于个人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可以施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咨询的问题很明确,如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食堂的伙食问题等,这些都属于思想方面的问题,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来解决。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要从以教导、劝说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倾听、思考为主的咨询模式,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

(3)开展好心理咨询辅导。做好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信息,及早发现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做到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及时预防。

搞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在正确认识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讲座和展览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们主动探讨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接纳自我,辩证的认识自我以及不断的完善自我。

(4)参与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已然成为影响大学胡僧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处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首要环节,是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是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辅导员要组织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没搞好心理咨询事宜,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比如因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失调、考研就业压力大、情感受挫、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辅导员如果能够主动走进、关注、鼓励、帮助这些学生群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