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情心理辅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5-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涵义及特点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心理环境下,一些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为成员提供心理上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在适当的辅导方法下,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问题、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心理辅导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项沟通的过程。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洞察自己。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每个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各种困难得到解决。
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将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3.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效果易巩固。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这个社交团体中,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团体气氛可以使参加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有些人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人人际交际不适应,均可由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和纠正。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
激发自我潜能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成员在积极自我观念的指导下,会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通过经验和感受的交流分享,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作决定等,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和竞争,彼此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开展
目前高校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根据简单的故事情节来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角色。在尝试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达到增进互相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
(二)心理剧
心理剧对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心理剧对提高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次,学生可以去体会心理剧中人物角色的感情思想,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中,使团体成员获得体验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调动了成员的参与性,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和情绪状态。
(三)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我们在游戏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可以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到意外的发现;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形成新团队
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活动,以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减少孤独感,初步形成班级或新团队的凝聚力。在刚进入大学的初期,很多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会感受陌生,很难融入新的集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了较多的不适应。作为辅导员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让其顺利开始大学生活。
(二)针对不同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会以学习压力大、专业和理想的矛盾、还有情感困惑等问题为主;毕业生的问题则更多的是以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担忧、恐惧。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带来的不同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辅导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及应对办法
目前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存在着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有些未受过系统训练等不足。但我们仍然要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为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难办成员的出现会影响团体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些使领导者比较难办的成员,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参加团体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带到团体,靠领导者引导他们参与团体活动,加深自我认识,进而妥善处理个人问题,使他们得到成长、成熟。但是,有些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不太投入,或者经常迟到早退,出席不稳定;或者讨论时随意性大、不切题,谈话内容过于表面化;或者态度忽冷忽热,或者旁观。这些不投入者不仅自身无法在团体中得到帮助,而且会破坏团体的凝聚力。
六、对不投入的成员的应对方法
不投入行为的原因有多种。第一,性格。有些人的性格是对事物较少投入,或投入但不能持久;第二,可能是被迫参加团体,因非自愿所以抗拒;第三,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人往往自我认知偏低,自信不足,有不安全感,害怕敞开内心世界,想方设法隐藏自己,防御心理强。解决团体成员的不投入现象,应具体分析原因以寻求解决办法。领导者友善与真诚,能有效化解成员的抗拒,改善不投入行为。团体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加强团体本身的吸引力,比如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成员参与,改善不投入的态度和行为。团体第一次集会时要说明团体的运作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使团体成员保持恰当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62-63.
[4]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
[5]刘红艳,王会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
[6]温金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心理辅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7-03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兴起了研究的热潮。2001年,叶澜等学者提出“从总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走向成熟”的观点。[1]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科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很大空间。本文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内涵与发展路径进行论述,希望将教师专业化研究引向纵深。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与顺利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相关,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2]贾晓波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3]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四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4]笔者在2006年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也曾经进行过相关探索,认为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五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资料收集、心理测验操作、诊断能力、咨询能力。[5]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考虑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特点,又从根本上与一般学科教学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
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内涵
1.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辅导教师和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时刻维护的内容。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关键在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精确的共情和真诚。特别强调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较差、和教师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和谐的关系。
对来访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学生;精确的共情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和尚未感知的内容,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真诚使心理辅导教师能开诚布公地与来访学生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表里如一,真实可靠。
2.诊断能力。诊断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代表了人们基于不同理论对疾病不同水平的认识。心理辅导中的诊断远比医学诊断复杂,除了考虑来访者病态的心理特征之外,还要考虑来访者自身的发展潜能,促进其人格成熟,一般应从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四个层面入手。如今,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如ICD、DSM、CCMD等)为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框架,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需要掌握的手段之一。由于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差异巨大,对诊断的理解和侧重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心理辅导教师应当准确把握的内容:行为诊断要确定异常行为即“靶行为”,认知心理学诊断要找出来访者错误的认知结构,家庭治疗则需要将来访者个人问题延伸至家庭系统中去寻找根源,精神分析关心的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心冲突、防御机制及早年经历中的“创伤”。作为当代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更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学校心理辅导的部分工作是以会谈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会谈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辅导过程。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选择适宜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获得最佳的辅导效果。会谈的基本技能包括:增强谈话动机的技能(说明谈话的意义、及时强化鼓励等);减轻来访者焦虑的技能(对谈话内容保密、告知会谈方式、尊重和接纳来访者等);提问技巧(逐步缩小会谈范围、带领式提问、嵌入式提问等);确保会谈流畅的技巧(重复来访者某段话或几个字、深入了解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感情移入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在小学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6]这里的“活动”主要就是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心理辅导教师的团体辅导能力包括:制定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4.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比如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势必影响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学生又有不同的心理基础,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根据一般教育科研的属性,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当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抽样、观察、调查、测量、实验、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1.专家指导。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比较缺乏,多由学校团干部、思想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7]寻求心理辅导专家指导是迅速促进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的指导应坚持理论适度够用,强调技能培养的原则。以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技术为主,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辅。在指导过程中,强调“整合”和“系统”的观念在辅导中的重要性,突出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的基本技能。还要对教师研习状况进行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和研究能力进行前后评估,确实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收获。专家指导的形式以现场培训、召开专业会议及定期访学、专家督导为主。
2.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经过临床操作,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来访者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参加科研活动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理论,发展能力。
3.合作。心理辅导教师的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专家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也包括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合作方式以寻求专家督导,与同事交流、讨论,备课,相互听团体辅导课,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主。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教师对心理辅导中的失败不再采取防卫性的态度,而是相互援助,以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问题,相互讨论,追求在心理辅导价值上的广泛一致性,但对于辅导理论、辅导技术等的不一致则保持宽容。
4.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对反思作出了比较系统研究的是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更具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8]心理辅导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反思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心理辅导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研究。如果这一过程逐步变为“理性的自觉”,将有助于心理辅导教师逐步摆脱固有理论、技术的禁锢,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超越的能力。对案例的反思包括通过集体讲座,个别、团体辅导,撰写案例等方式有目的地对辅导案例加以评析、再认,重新思考自己作为辅导教师的理论基础与辅导技能,追问自己在案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应当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在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第二,反思心理辅导过程。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不仅针对某一辅导案例,还应在辅导结束后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他们每天从事繁杂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容易疏于思考,容易将生动鲜活的辅导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看似平常的辅导过程进行反思,对习惯了的程式加以怀疑、批判、审视,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辅导理念与行为。比如:在辅导过程中是否流于习惯,过多地进行指导、说明、解释,而非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否囿于某种理论、技术,而非以“整合”“系统”的观念对待辅导?是否沿袭西方理论而忽视西方理论的本土化?来访者产生阻抗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如何真正做到感情移入性理解……这样对辅导过程的反思,能逐步克服惯性的、直觉的、例行的心理辅导行为,渐渐成为理性的、自觉的、反思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者。
5.校本教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朱慕菊指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具体为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9]今天,校本教研已上升为国家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政策性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针对学校辅导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心理辅导理论、技术的本土化问题,不同类型学生的辅导策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创设,心理辅导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甚至对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任何疑惑都可以开展研究,对任何经验教训都可以进行总结。(稿件编号:090611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叶 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200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9.
[2]王科成,肖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4~6.
[3]贾晓波.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8(5):4~7.
[4]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4~7.
[5]王燮辞.高职高专心理咨询学生操作性实践能力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2):50.
[6]《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文件,基教1999[13]号.
[7]王慧婷.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2.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
[摘要]黑龙江省佳木斯监狱积极探索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在心理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的基础上,尝试性的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并总结了相关工作经验。
[关键词]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监狱对服刑人员改造的重要方式,在其思想改造及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服刑人员的心理有着特殊性,矫治难度较大,这是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形势。如何利用有限时间最大限度地、系统地解决其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在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的倡导下,2011年10月2日上午佳木斯监狱教育改造科针对服刑人员中广泛存的性格孤僻、冷漠、缺乏沟通能力等特点,精心组织组织了一次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活动。在佳木斯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此次活动共分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了解自我”。通过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促进服刑人员对自我的了解与接纳,养成积极应对问题的态度,对自我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二部分“认识周围”。通过心理游戏“同舟共济”,促进服刑人员的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置换角色,面对现实,增强集体观念,帮助服刑人员重新确定目标,充实监狱生活;第三部分“融入世界”。根据暴力型服刑人员认知范围狭窄、认知程度浅薄、认知方式偏激,容易出现恶性事件,但其重感情、容易被感动的团体心理特点,特别选择了“盲行”这个心理辅导游戏,使其在游戏中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通过盲行使他们已经弱化的社会功能与技巧在团体中得到修正与增强;最后在“回归自然”的放松训练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个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服刑人员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在上述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是由监狱心理咨询师根据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在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服刑人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等形式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
由于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社会上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主体特定性。同时,相对于“一对一”式个别心理辅导又具体参与广泛性、辅导高效性的特点。另外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改造生活情境,增强了实践作用,也拉近了心理辅导与他们的改造生活的距离,使得心理辅导较易出现成果,而这种成果多又是源自其内心的感受,也较易迁移到日常改造生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效果迁移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很多实际的作用。
1.教育作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服刑人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还有利于培养服刑人员的社会性,学习社会规范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与习惯。服刑人员在活动中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模仿,尝试与创造,学习人际关系技巧等。
2.发展作用。服刑人员团体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改善服刑人员偏差的心理与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3.预防作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可使服刑人员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懂得什么是正确行为,什么不是正确行为;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服刑人员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互诉心声,讨论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增进对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或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这些都具有预防的功能。
4.治疗作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情景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以此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容易收到效果。
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服刑人员所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使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是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能够使服刑人员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情境中给成员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观察和分析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使服刑人员进行自我探索,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正确的自我评价,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能力,进一步激发自我潜能。有助于增进服刑人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其次,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但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而且还可以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成熟,培养服刑人员极面对现实,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维护自我身心健康,调动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热情,提高其改造的质量。另外,在监狱当中被严格监管的服刑人员的人际交往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冲突困惑最为突出,人际关系不良往往是许多心理问题之源。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中,服刑人员通过互动、学习、模仿、尝试并探索新的行为方式,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形成新的人际互动的行为模式,学会从与别人的交往中察觉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也可以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在互动中成长,在交往中发展。最后,服刑人员也是具有一定自我教育潜力的,尤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利用团体的氛围和与真实改造生活相似的场景来练习新行为,以一种“经验分享历程”的团体讨论方式,可以促使服刑人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更可以充分地调动服刑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消除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并维护心理健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使服刑人员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开放自我,接纳他人,学会如何与其他服刑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为他们积极改造和出监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服刑人员的改造中不断地深入和应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也将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更多的适用于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项目,对改善服刑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应用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心理辅导中,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人辅导。这种辅导方式缺乏远见性,并且无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需求,提出了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的方式。致力于通过环境的预设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团队协作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创新意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与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团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里咨询和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致力于通过自我探讨和行为改变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更符合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的需要。首先:团体辅导通过团队的建立实现了多向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够通过他人的映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情绪稳定,并且在相互支持过程中改善其交际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其次:团体辅导的效率高于个体心理辅导,可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并进行集中解决,是心理辅导模式发展的必然需求。第三: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容易增加其归属感和信任度,从而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大学阶段,团队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鉴于需要辅导的学生是由一些具有共性问题的人群组成,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涉及范围更广。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层面
随着教育扩招,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应在高校中建立必要的团队心理辅导机构,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涉及宿舍、班级等多个地方,因此把握这几个层面的学生管理对团队心理辅导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宿舍层面。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多数矛盾来至于学生的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宿舍入手。团体动力及其预防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学生的隐藏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走进宿舍,建立宿舍心理辅导团队,维护学生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舒适度,从而使其保持客观的心态,提高其与人交往的欲望。
其次:班级层面。班集体管理较宿舍管理来说更直接。这要求辅导员充分利用其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气氛,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促进心理咨询效果的提高。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应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应对目前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其中包括频繁上网、夜不归宿、酗酒和赌博等问题。辅导员不但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应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学校层面。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新生的适应问题,要对其心理进行调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才能提高辅导员和班级管理者的意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不断提高管理者和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其管理作用的发挥。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教会学生如何管理时间、积极应对压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针对其内容,我们将其应用过程分析如下:
(一)自我认识,准确定位
自我认识以自我分析、观察、评价和心理调节为基本内容,通过自我认识的正确定位可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辅导员应在课堂、宿舍等建立团队辅导中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辅导员还应擅长间接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保持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应分析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防止其由于学习压力而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二)能力培养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积极乐观。培养内容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辅导员可根据行为训练等情景模式预设培养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使其了解生活的真谛。情景创设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降低其心理压力。在团体中,学生获得交流空间,学生之间可就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借鉴,从而有助于提高其交流能力。同时,团体辅导具有独特的教育、预防与心理治疗功能,能够使学生获得归属感。在心理辅导上,辅导员要秉承以学生为核心和主体的原则,除了要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外,还应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心理控制技巧。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低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常使用的方法包括聘请专家进行讲座、辅导员针对企业需求的职业规划指导等。这种方式学生较为被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的不强。而团体心理辅导则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其在具体的行动中体验企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降低其对工作的恐惧,了解其自身技能。同时,团体辅导还可帮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并且团体队员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融合和观念借鉴。确保其职业规划的正确性。
(四)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生社团管理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社团是学生自发建立的具有一定管理功能的小型社会。对于社团的有效管理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社团在学生生活中占有较大的作用,学生在社团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一些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在社团工作中表现较为消极。针对这一状况,辅导员应对社团进行必要的调整。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增强其自信。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了情景心理剧来反映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其内心世界,这种方式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及时发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校园生活,重视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健康。总之,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明确心理辅导的正确性,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其自信,减少其心理压力,从而积极应对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四、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其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多元化,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团队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具有创新价值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应用广泛。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必要的心理辅导机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辅导员进一步努力,促进教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者单位:辽宁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校;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10-02
人的思想活动很大程度地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支配,同样的,它也影响并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这也是思政工作的一个新的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观念,系统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更深层次、更实际的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梦为大学生树立美好愿景。而心理辅导则能够以其丰富的理论以及实践,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内容上,心理辅导把心理卫生工作引进了校园;在教育方法上,为学校引入先进的心理咨询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种有效延伸以及补充。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逐渐被发现,然而,这些问题用传统的辅导方式,有时不好解决。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拓宽思想政治的辅导途径,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来说是较为丰富多样的,一般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道德修养。然而,只是这两个方面不能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心理辅导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才会更好地去完成学业,追求进步。因此,高校在政治教育中应该引入心理辅导,这是非常必要的。
1.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辅导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样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解决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心理辅导刚好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较之高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学习之外,课余活动时间大大增加,同样的,大学生们的心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学校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心理,用最为恰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
把心理辅导引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社会现状,从更深的层次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对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解答,引导大学生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够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将个人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紧密结合,勤奋学习,甘于奉献。通过这种辅导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上的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未来工作找到明确的方向。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辅导的问题
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落后较多,在诸多教育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有时难以为高校提供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高校仍然是通过传统的辅导模式来进行常规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没能及时更新思想教育辅导的方式和方法。
1. 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心理辅导
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来说有时不受重视。因此,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心理辅导更是鲜有人支持与参与。首先,部分高校领导以及管理层人员在心理辅导上缺乏更为全面的认知理解,没能充分认识其积极的意义,心理辅导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力度。其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才走进高校进行专项心理辅导,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在这种局面下,心理辅导越发得不到高校师生的重视。所以,总的来说,目前部分高校在心理辅导的开展上进程极为缓慢,心理辅导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切实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2. 有时没能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好已经是公认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把其工作当成了一种教育工作来进行,让大学生去被动接受模式化教育,导致大学生对这种思想上深层次的政治学习产生的只是敬畏感,很难让大学生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形成亲密的关系,仍然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之中。在此过程中,没能具体地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很难正常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3. 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高校,心理辅导是十分专业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由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来开展才会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然而,部分高校在心理辅导上所用的不是专业人员,这就存在很大欠缺。有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没经过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不能很好地了解心理辅导基本的专业知识,依靠这样的队伍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根本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心理上也不会有太大帮助。
4. 有时心理辅导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除了受重视程度不够之外,心理辅导没能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其理解有误。有些高校领导及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认为,心理辅导仅仅是对一些心理有疾病的大学生开展的一种教育辅导。因此,心理辅导的作用被大大缩小,很难发挥其普遍性的作用,很多大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心理帮助,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心理辅导人员的错误引导,辅导工作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等。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心理辅导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大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规律,还要合理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关注并支持大学生个性发展,协助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这不能只放在表面上进行,应该重点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平和、阳光、健康,实现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为了给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要把心理辅导落实到日常实际工作之中,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辅导。对此,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视,只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才能积极学习各门知识,塑造理想人格,才可能更好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大学生也要重视自身的心理疏导,关注心理辅导的相关活动,帮助自己全面发展。
2. 开展多样化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心理辅导,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一些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要采取最直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实用性,让同学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3. 尊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对上文提及的大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的问题,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要把自己当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够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指导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不断发展进步。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心理知识宣传
目前,部分高校在心理辅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是很乐观。为了保证心理辅导工作顺利进行,一定要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去参加进修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中国梦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心理辅导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建设校园文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心理辅导可以锤炼高尚品格,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向上地走入社会,演绎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崔诣晨,成静.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3]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4]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01).
[5]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6]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0465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C 3.A 4.B 5.D
6.B 7.A 8.D 9.B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A 18.D 19.B 20.A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CE 22.ABCDE 23.ABCDE 24.ABC 25.ABCD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26.影响性摘要
27.实施指导帮助
28.教育
29.体液
30.抽象逻辑思维
31.冲动性
32.自律性
33.恐惧层次表
34.焦虑症
35.疑病症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6.认知重建法是根裾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1分),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辅导方法的统称(2分)。
37.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2分),把他作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1分)。
38.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1分)。它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某些身体功能的丧失,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2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9.(1)有助于促进辅导双方情感的沟通(2分);
(2)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2分);
(3)有助于检验辅导人员对来访者理解的准确性(2分)。
40.(1)心理评估对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价值(2分);
(2)心理评估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作用(2分);
(3)心理评估对学生中存在的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
41.(1)心理辅导目标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2分);
(2)心理辅导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2分);
(3)心理辅导是多层面的(2分)。
42.(1)放松法;
(2)系统脱敏法;
(3)厌恶法;
(4)暴露法;
(5)代币法;
(6)生物反馈法;
(7)示范法;
(8)行为契约法。
(注:每点1分,答对6点给满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43.(本题12分)表现: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大悲、急躁(1分);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 (1分);自卑、孤独、灰心(1分);学习、工作效率下降(1分)。
咨询要点:(1)将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泄出去(2分);
(2)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绪(2分);
(3)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2分);
(4)采取必要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语言暗示、请人引导、环境调节等(2分)。
44.(本题15分)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巩固与结束阶段主要工作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两项任务(2分)。巩固效果的具体工作有:
(1)辅导人员应向来访者指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说明已基本达到既定的辅导目标(2分);
(2)辅导人员须与来访者一同就其心理问题和辅导过程作一个回顾总结 (2分);
(3)指导来访者巩固已有的进步,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逐步稳定、内化为来访者的观念、行为方式和能力,使之能独立有效地适应环境(3分)。
追踪调査的具体工作有:
(1)填写信息反馈表(2分);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二级心理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32-02
20世纪初,为满足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自2003年起,广东独立学院大规模涌现,学生人数稳步增加,伴随而来是学生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既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其高考成绩、社会认可度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在2006年12月的《关于开展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助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相继在各系部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全程监控,建立学院、系部学生心理辅导二级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在原有校级心理辅导中心的基础上,在(院)系两级分设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机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面前,独立学院是否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其实施效果如何;有哪些利弊之处;如何解决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阐述。
一 现状透析
1.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优势
第一,时空的便利性。首先,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位置一般远离行政办公区域,而二级心理辅导站一般设立在本系,学生相对更加熟悉其地址位置;其次,院级心理咨询中心需要服务全体学生,工作量较大,需要提前预约,无法满足学生及时咨询的需求。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本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量相对较小,当学生表达出求助意愿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介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或及时转介到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二,心理距离接近性。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教师一般为本系辅导员,成员主要是各班级心理委员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相对院级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熟悉,其成员和本系学生之间具有专业、地缘等相似性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熟悉度和相似性是增加人际交往频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交往双方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询亦然,师生之间较为熟悉,了解更加深入,双方的信任关系更容易建立;成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似性,更容易引起心理的共鸣,心理倾诉更具针对性。
2.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凸显出的问题
广东现有国家承认的独立学院17所,我们随机抽取广州9所独立学院中的1500名学生进行调研,有效调研数据是1077份。随机抽样数据表明,9所高校中有7所独立学院设有二级心理辅导站。
第一,设备配置与功能需求难以协调。首先是办公条件简陋,难以满足心理工作的隐私性需求。为来访者保守秘密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但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实际工作中却无形中违背了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办公环境简陋或是没有专门的办公环境。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四所院校配备专门区域作为办公地点。但与行政办公室仅一墙之隔,隔音效果极差。开放的办公环境难以让来访学生敞开心扉,心理教育工作大打折扣;其他三所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办公室即是教师行政办公室。来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会谈经常被其他老师和同学打断,导致来访学生出现抵抗心理,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误解加深。其次是经费有限,无法突出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学院心理教育子系统的特殊作用。目前有二级心理辅导站有专项经费的独立学院逐渐增多,但数额却较少,二级心理辅导站内部建设因为有限的经费而得不到有效提升。为了节省费用,特色心理活动不得不简化,致使其心理教育功能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心理教育的独立功能,无法突出其作为学院心理教育子系统的特殊地位。
第二,专业需求与学生需要难以平衡。首先是缺少专业心理指导教师。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教师往往都是辅导员兼职,少有心理学科班出身的。90%的受访学生表示当自己有心理上的困惑时,不会去二级心理辅导站寻求帮助。主要理由是觉得教师不够专业,对其专业能力有质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项助人自助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专门的心理知识储备,专业性较强。而当前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教师在专业素养上明显存在不足,心理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其次,二级心理辅导站朋辈咨询质量有待提高。一般来说,朋辈咨询是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重要工作方式,是解决心理问题的缓冲区,让轻微的心理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倾诉和辅导,通过面谈或电话的形式把一般的情感情绪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发现严重状况时及时上报给专业的教师处理。虽然会有专业教师对成员进行培训,但其知识储备远远没有达到朋辈咨询的需求量。再者,即便是储备足够的心理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又有所欠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发展性问题主要解决的方式是解惑、引导。但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从人生经历方面来看,二级心理辅导站朋辈咨询成员的素质都是需要提高的。简而言之,二级心理辅导站还需要通过增强自身的专业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第三,活动形式与活动效果难以并存。一般来说,二级心理辅导站主要是通过活动、比赛、培训、讲座这四种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活动、比赛类的心理教育形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50%的受访同学表示如果不是特别询问活动主办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举办的是心理活动,以为是一般的社团活动。很多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凸显活动氛围,设计得热闹非凡,虽然丰富了校园文化,但却没有起到心理宣传的作用。导致其心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突出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活动的特色;对于培训、讲座类心理教育形式,院系的培训一般是针对班级心理委员和二级心理辅导站成员,而很多有培训需求的同学却无法参与其中,因而培训的普及面较窄;此外在讲座方面,70%的受访同学表示,讲座内容陈旧,与“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加之很多院系还要求讲座的上座率,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增强,无法达成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的目的。
第四,现行制度与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矛盾难以改变。虽然独立学院教师的权利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2003年9月1日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实际情况却是独立学院教职工因薪酬待遇较低、晋升机会较少等事关教师自我实现的因素变动频繁。独立学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更是如此,现行制度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心理教育工作、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进行有效界定,心理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制度上的保障,教师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而人员更换频繁,工作积极性较低,系部心理教育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二 建构和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模式
1.加强设备建设,创建有特色的二级心理辅导站
加强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备建设是构建和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重要举措。首先从硬件设施来说,学院应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提供专门的办公区域,既保护学生隐私又能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下发专门款项购买基本的心理疏导设施,如发泄道具、放松道具等,为学生情绪疏导提供空间和道具。其次从软件设施来说,学院应给予心理健康教师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同时给予朋辈辅导更多的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其专业能力。同时各系可以根据其专业特色,比如中文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情感细腻且文学素养较高的特点,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面对自身问题。
2.强化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其专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当前独立学院心理教育工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更是如此。心理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各学院应充分重视对二级心理辅导站师资的培训与指导,给予其学习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相关心理知识培训。其次,引导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学院心理健康工作,从观念上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及校园和谐的重要性,让维护心理健康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
3.提升心理活动质量,突出系部特色
当前系部心理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但各系活动形式雷同,区分度较小。因此,如何在心理教育活动中融入系部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心理教育和系部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和实际专业学习的关系,是二级心理辅导站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4.完善内部保障制度,满足教师心理需求
开发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终改善和提高办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学院心理工作亦是如此。独立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职心理老师由于缺乏晋升空间,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相应的工作津贴,导致二级辅导站师资队伍工作积极性较低,流失率高,人员变动大。若要改变这一不利独立学院心理工作开展的局面,制度建设是根本。独立学院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内部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满足其心理需求,促进心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 结束语
大力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在独立学院开设二级心理辅导站是一项促使师生关注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举措。但由于心理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当前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还有很多障碍因素存在,需要学院从制度、人力、物力等层面支持。总之,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独立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进而达到在校园广泛传播心理知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升心理素质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6)
[2]徐艳平.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摘要: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关涉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大学期间,针对心理问题,运用班级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对自己、职业和未来形成清晰的轮廓,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班级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1zcj316)
作者简介:郭增波,男,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研究、法学理论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67-06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也给日趋严峻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使本来就“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难上加难”。[1]然而,很多用工单位却叫苦招不到称心如意的职工,“珠三角”和“长三角”连年出现“用工荒”。[2]“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表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错位,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不高,职业发展能力偏弱。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0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约占75.3%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将来如何晋升和发展也缺乏设计。约有24.7%的同学表示做过设计,但有明确设计的仅占5.1%左右。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探讨利用班级心理辅导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最初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认知,再到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和灌输,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良的心理表现
(一)由学习和生活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自身及环境等各种原因,经常出现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复杂的情绪反应,产生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等心理焦虑。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6%未及时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的过渡,学习吃力,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约32.1%学生在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和不善交流而缺少知心朋友,产生许多感情问题;有18.2%的学生在学校就通过各种途径隐约获知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和经验,没有勇气甚至害怕去面对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挫败感以及对未来职业和社会的恐惧,使他们的心理产生焦虑,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
(二)因不能正确认知自我产生的心理问题
全面、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是健康的就业心理的基础,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身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产生自卑感;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则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自负。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在大专院校中往往是较低的,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不如普通本专科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3],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占到受调查总数的87.9%。加之,因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基础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全,学院规章制度不完善和师资力量偏弱等问题,使部分高职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落差,调查中,有约78.4%的高职学生对目前就学的院校不满意。由此导致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职业目标规划偏低。
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和社会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甚至超过了普通本专科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心存优越感,眼高手低,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
(三)对职业认识模糊引起的心理问题
清晰、明确和科学的职业认识是健康就业心理的必要条件。由于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认识模糊,造成职业认知盲区和灰色区。
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除了来自于课堂上专业教师的讲授,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和报纸的相关报道,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或不系统的。缺乏相应的职业体验,也限制了他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知,继而导致对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职业兴趣的取向和适合自己个性职业种类的选择,很少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估,使得多数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特征认识得比较模糊(69.6%)。这种自我认知上的不足,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时的盲目心理。
许多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习惯性地依赖父母和老师,不积极主动计划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热情,对于职业和就业,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主动了解职业就业的相关知识,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从而造成职业目标不明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知模糊、自我规划意识缺乏。[3]甚至缺乏基本就业技巧,如整理个人推荐材料、收集和选择适合的就业单位,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等。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0.5%高职学生因为喜欢而选择目前的专业,有57.9%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由父母做主选定的。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
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外,还可以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新模式。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人具有社会性特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要与各种人交往,建立各种形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这种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类心理问题就可通过从复原人际交往情景中重新纠正交往行为加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能够提供适当的社会交往情景,班级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彼此进行交往,相互启发和诱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和提高,发现自我,尝试学习和改变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团体性优势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强烈追求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希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渴望获得友谊和关爱,渴望得到同伴、父母、老师、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班级心理辅导这种团体形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热情。[4]
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讨论分享环节,团体成员间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如一面镜子,通过别人从多角度来看待自己,不但发现自己的短处,还能发现自我的优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克服在面对专业和职业问题时的自卑、自负和盲从心理。
(二)班级心理辅导程序的人本性优势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及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将这些在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放回到类似的情境中去加以解决,既具针对性又简单有效。(1)班级心理辅导能够营造良好气氛,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组员心理产生安全、信赖和温暖的感觉,自己感到被他人需要和接纳,自然就有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中获得力量与支持,在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增强自信,避免盲从和对他人的依赖。(2)加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学生会发现他人也有类似自己的问题,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减轻,甚至在参加活动中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之间也能够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真正情谊,共同克服和战胜在职业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3)班级心理辅导过程可以给成员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通过宣泄可以有效释放压抑性心理负担,恢复到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少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积蓄了许多不安和忧虑情绪,宽松、安全而又互相关注的心理辅导小组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三)班级心理辅导形式的灵活性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辅导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游戏、观看视频、演讲、讨论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
丹麦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者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在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除了在实施的不同阶段具有心理咨询相关技能和对团体氛围应有敏锐的察觉和组织利用资源的现场应变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质,如亲和力、客观、诚实、耐心、有同情心等。[6]
(一)制定辅导活动目标
班级心理辅导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最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班级心理辅导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辅导活动的不同阶段,都要设定相应活动目标。
1.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通过心理辅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现理想抱负和自身价值的可能性。
2.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学院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极大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3.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心理辅导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克服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中的困境,提高长期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不仅实现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还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缓解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
(二)说明辅导活动方案
1.辅导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以自然班为一个团体,人数在30-50之间,并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成立5-8个讨论小组,每组的成员设定为5-8人。高职三年,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二年,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笔者认为,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机合适。在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和自己专业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无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还是就业,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2.辅导活动共设计五套步骤,每套步骤设定四方面的内容,每套步骤活动时间为150分钟。
3.班级成员分别在第一步和第五步活动结束时填写“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其结果作为班级心理辅导事中效果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的指标参数。
4.辅导活动场所最好选择多媒体的教室或活动室,有利于开展活动,便于师生交流互动。
(三)设计辅导活动步骤[7]
根据所制定的辅导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活动步骤(见表1)。
(四)效果评估
活动效果评估是对班级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效性的评价,是整个心理辅导活动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影响活动进程,而且,对于积累辅导者的指导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干预具有基础性意义。评估分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及反馈评估三次进行。(1)事中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观察或问卷方法对活动情况进行适时效果评估,能够掌握班级成员的个体表现和整体表现,并随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法、手段和内容,及时变换辅导步骤,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如在自我认识部分的自身评价环节,按花名册顺序请班级成员对自己做出评价,大部分成员都不愿开口,好像也不知如何开始。出现这种状况,辅导活动就难以进行,就需要及时变更辅导方法。改为每位成员在名字下面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对自己做个总结并写到纸上,纸收起来后,辅导老师按顺序请每位成员进行解释,就能顺利完成本环节的任务。(2)事后评估。班级心理辅导结束后,填写评估表,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活动对班级成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以后举办此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两次“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表明,班级心理辅导课程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积极作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比如,“本辅导是否有利于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学生回答“是”的比例由事中时的32.1%提高到事后时的70.7%;对“本辅导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回答“是”的比例由15.3%提高到38.6%;对“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有意义吗?”,回答“有”的比例由9.8%提高到44?3%;对“本辅导对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回答“有帮助”的比例由13.4%提高到57.2%;对“本辅导对于大学的学习”,回答“有非常好的影响”的比例由7.4%提高到32.4%。(3)反馈评估。为了解班级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影响力,在辅导活动结束后的3个月到半年后,通过问卷、访谈或调查的方法,选取30名曾经接受过辅导的学生进行反馈,获得辅导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通过反馈,心理辅导活动对班级成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地面对人生和大学生活,逐渐克服了不良的就业心理,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经常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有了更加清晰和详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搜狐教育.就业现状:专科生不挑研究生不怕本科生遇尴尬[EB/OL].[2013-12-10].http://kaoyan.eol.cn.
[2]新快报.珠三角长三角齐遇用工荒部分企业缺工三四成[EB/OL].[2012-02-10].http://sina.com.cn.
[3]潘小莉.不良心理对高职生职业规划的影响[J].甘肃教育,2111(12):20,20.
[4]杨婉,邬瑞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2010(11):197.
[5]张彩霞.团体咨询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3-74.
[6]苏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中职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2(11):44.
一、语言表述对聋哑学生很重要
低年级的聋哑儿童对新事物的认识不会有意识地考虑一句完整的话,思维单一。根据这种特点,训练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述别人提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表述的完整。例如:
图上画得是什么?――图上画得是小朋友去买矿泉水。
他们要买多少瓶?――他们要买20瓶。
每瓶几元?――每瓶2元。
问题是什么?――需要花多少钱?
最后再让学生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图上画的是:小朋友们去买20瓶矿泉水,每瓶矿泉水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思维灵活程度的体现。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训练学生对应用题使用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表述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理解了却表述得不对或是表述不清楚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表述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启示,让学生逐步地说出,最后再完整地叙述。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为聋哑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和气氛。教学中,经常以实物挂图、大字文本、投影等方式导入新课,学生边看边想,明确了学习任务。让他们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耳闻目睹、心思口述,在活跃的思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聋生感知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听觉发生障碍。这使聋生反映外部世界的渠道减少,缩小了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范围和质量,限制了通过语言获得间接知识的可能性,导致其注意力易分散,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能充分调动聋生的视觉器官。不仅有利于聋生的视觉感知,更能丰富其想象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拓展聋生对新知识理解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通过情境的创设,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同时还可能使学生受到感情的陶冶。
三、让聋哑学生拥有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而聋哑学生由于缺失听力、缺少交流,所以,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更谈不上创造力可言。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四、关注聋哑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咨询。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例如,我们班级中的一位女小学生A,只给她本人咨询,这个女生也没有说家庭情况,只是给她本人做心理咨询,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但是,我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家庭系统论的理论行事,太脱离家庭了。如果采取权氏家庭心理治疗法,我认为那位女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解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集体心理治疗,简称集体治疗,指治疗者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节省治疗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例如,我们班级有许多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课对班级学生进行集体心理。
3.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我们班级学生D,平时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在做小动作,对这种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用言语责备等方法,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
4.个别心理治疗,是相对集体心理治疗而言,是以单个病人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是采用该种形式,与本章中其他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会有所重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手段,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心理测评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现在科学的心理测评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业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与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30-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现实需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培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教育工作者理应关注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分析
教师心理辅导技能是社会高度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它以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为基本出发点,以教师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疏导与解决策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包括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全面认知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技能、关注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技能、促进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评价心理辅导工作水平的能力等。综观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大多强调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灌输,忽视心理渲泄与疏导、倾听与感情沟通的积极作用,习惯用理想化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超越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状况;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喜欢搞整齐划一,常采取高压和威慑方式逼迫学生就范,这不仅很难为学生所接受,相反极易加重其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困惑与不适问题急需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尚未走上职业化之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技能,往往对这些学生采取严厉的管理、批评和惩戒措施,更易加剧学生的心理障碍,延误心理治疗的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中小学教师如具备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重要。
众多调查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少,近年来大多数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校大多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但从近几年相关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界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阻抗现象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不少学校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多少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可以这样说,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而且,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兼职的,能够真正从事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严重匮乏,相关场地和设施也远远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需求。同时,这些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往往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的较多。随着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单靠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已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因此,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并借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着迅速反馈、跟踪辅导、及时防范的作用。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如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玉芳(2002)等对全员参与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曾作过实验研究,证实方法切实可行[1]。因此,我们不能把心理辅导的责任全推给班主任或有限的几个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有对问题学生进行辅导心理疏导与减压的责任。如若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素养不断提高,共同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就能形成心理辅导的合力,造就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这不仅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渗透到各科知识教学中去,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的优势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自身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条件相对滞后,许多学校师资缺乏,甚至于一人包班,这无疑给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落实增加了难度。但作为一支活跃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殊队伍,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相处时间长,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推行者,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比,虽然各科任教师的有关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更强。一般说来,学生愿主动接触科任教师,接受科任教师的意见,科任教师可发挥其工作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同时,科任教师比中小学生年长,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较为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即使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科任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及时沟通,为寻求最有效解决方法赢得宝贵的时间。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中小学常以班级为单位,分年级配备科任教师,这种配置有利于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管理与辅导。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说,中小学生心理既有诸多相似的方面,也有因年龄、家境等因素而导致的差异。他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体差异灵活选择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这样的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工作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教育示范,潜移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及心理咨询与辅导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中小学科任教师在其工作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具体化、人格化,他们是学生的学长,也是学生的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分享。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是适应性问题与发展性问题,其中以学习压力、人际适应和弱势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真正属于心理疾病的只占极少数。中小学科任教师通过个体努力并接受正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以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弥补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不足。
三、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途径分析
就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适应、生活指导、人格发展、升学就业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心理困扰和实际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内心的直接呼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1.专家引领,全面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吴桂翎、申继亮(2000)的研究表明,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2]。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从一定层面上说,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只有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得到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得以提升。学校要善于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或者是把心理专家请进学校来,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教师有机会聆听外面世界的声音,直接与专家对话。专家引领是平等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理念的提升。通过专家引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和评价,研究与分析,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机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样可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与盲从,对于教师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心理教育理念是大有裨益的。
2.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升教师心理素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业务进修与提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从内部找潜力、找活力,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极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养,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又乐观、稳定而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3.加强学校师资培训,重视校本心理培训。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辅导的关键。综观我国的学校心理辅导现状,合格的辅导教师的缺乏是阻碍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瓶颈,因此要使辅导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应有的效果,辅导教师的培训是第一位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大部分教师局限于大学时代学的那点心理知识,知识的陈旧造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局面,只能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部分教师管理方法不当,也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重视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心理知识的培训应成为新课改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申继亮、彭华茂(2002)等早就提出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3]。教师可通过一边学习、一边辅导,在辅导过程中碰到问题再求教别人或进一步学习提高途径,使教师由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向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转变,由心理辅导的门外汉慢慢开始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4.重视心理辅导的学科渗透方法,并结合各种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要让全体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活动中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法是一个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开设一些既有学科特点,又兼具心理辅导功能的活动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每一个学生,要创设积极、民主且富有人性化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在其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最好的辅导,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是一种综合的环境,一种氛围,林孟平称之为“积极取向而人性化的校风。”[4]可以说,许多学科中都有大量的知识点可以和心理辅导主题相结合,采用适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心理辅导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如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同时,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大量的时机可以结合辅导主题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些机会比起专门设计各种心理辅导课开展辅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利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自然也就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李绍才,祝新华.全员参与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697-701.
[2]吴桂翎.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知觉水平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一、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自杀率呈现上升趋势
有研究人员对近五年大学较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进行了学生自杀人数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杀率在近五年呈现出了上升趋势。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非常严重,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率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业压力大,让学生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迷茫;社会结构、工作节奏的变化,让学生难以适应。
2.大学生自杀诱因既多样化又相对集中化
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受到生活环境以及个人三观的不同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又有某些方面相对较为集中。据调查,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感情问题、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业与就业压力、精神和心理障碍等。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弱,情绪波动较大是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自杀与学生自身精神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多数自杀的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人格缺陷非常严重。感情上、学业上、生活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出现了抑郁、悲观、自卑心理,对未来的生活毫无希望,最终使得学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4.存在性别与年龄上的差异
在调查的高校自杀人数当中,女性学生所占的明显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女性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有着一定的联系。女生通常较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感情较为脆弱,依赖性较强,这些都是导致女生自杀比例较高的原因。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低年级的学生自杀人数较多,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二、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自我心理问题的认识能力,让学生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心理问题。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要把一切问题控制在最小影响范围内。学校在学生面临生活上重大事件时,如生活家庭变故、学业与就业压力、感情挫折等,要及时组织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抗压抗挫折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影响程度,减少学生心理疾病出现的可能性。学校学生直接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在正常工作之余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心理学知识来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向,更好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失望的是什么,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找准切入点,才能够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2.对自杀高危人群密切关注,及时解决
通常情况下,高校自杀高危人群所具有的特点为:第一,生活上出现了重大事件如学业失败、家庭变故、严重人际关系问题、感情受挫等,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造成的打击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第二,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者人格缺陷,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常与人交流,始终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第三,对生活充满失望情绪,对未来沮丧毫无兴趣,表露过自杀倾向的学生。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与掌握,在确定了自杀高危人群后,要对这些特定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与心理辅导,一旦出现自杀行为,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对其进行救助与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