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3-09-18 17:3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心内科 心理问题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01-02

由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病程较长,而且病情也容易反复发作,此外,患者容易受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内科患者经常出现焦虑、抑郁、绝望、失眠、恐惧、紧张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使患者的精神长时间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还会影响其心脏功能,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对患者进行的物理治疗效果。因此,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配套的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1 心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1.1 失眠。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大约有64%的心内科患者均伴有失眠的症状。失眠易于引起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的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而导致心内科患者常出现失眠等心理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居住环境的改变、噪音干扰及对自身疾病的焦虑担忧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

1.2 恐惧、紧张。恐惧和紧张主要是体现为心内科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不科学的认识,求生意志薄弱,不能够积极的面对现实,从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恐惧和紧张。这种恐惧和紧张会使心内科患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1.3 预感性悲哀。预感性悲哀是指人们在失落时从内心感知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损失时而产生的悲伤等不良心理反应。产生预感性悲哀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目前的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有限,心内科患者的病情治疗时间较长、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产生对生活失望,感觉自己人生的悲哀的心理。

1.4 失落。患者发现自己患病之后,一般常易出现两种情绪的极端,要么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要么就暴躁易怒、情绪失控,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这两种极端主要体现为患者的心理失落问题,即对于患病前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的变化而感到的失落之情。

1.5 绝望。绝望主要是由于心内科患者患病之后,由于不知道自身的疾病能否治愈,而且由于病情的反反复复,在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压力下,心内科患者常常会对未来感到无望,失去生存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放弃生命的想法。

2 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手段

针对上述常见的失眠、紧张、失落等心内科患者心理问题,常规的对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治疗措施主要是首先进行心理评估护理,然后根据心理评估的结果发现患者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问题,在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达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辅的效果,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2.1 心理评估护理。心理评估护理方法是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与探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内科患者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科学的问卷调查,并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等亲朋进行沟通来深入的了解患者的性格、以往的工作、生活情况等各方面的资料,然后通过对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心理学实验评估,找出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2.2 制定护理计划。制定护理计划主要是依据前期对患者的心理评估的结果,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心理护理计划。在这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必须保证其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制定出来的,采取这些措施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切实可行的,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症状的护理措施如下内容所示:

2.2.1 对失眠者的护理治疗。对于出现失眠症状的心内科患者,一方面可以指导心内科患者自身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尽量放松四肢,以逐渐消除焦虑等其他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还可通过患者居住环境的改变,如保持其病区安静舒适等措施改善其睡眠环境,为患者睡眠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2.2.2 对恐惧紧张患者的护理。对于空寂紧张患者,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取得其信任,其次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最后,只有在充分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之后,再对其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护理。

2.2.3 对产生预感性悲哀患者的护理。针对产生预感性悲哀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将同类型的患者聚集到一起,详细而耐心地向患者讲述关于其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扶持,以克服内心的悲观心理,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2.2.4 对出现失落,绝望等患者的护理。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言行、情绪的变化,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生活的细节上去关心患者,同时耐心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语

针对目前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率的逐渐提高,而在传统的物理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心内科患者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对心内科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传统的物理治疗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学会进行自我心理治疗的方法,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精神上支持治疗,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华,李遵清.心理干预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30-2331

[2] 郭建星,李海燕,张慧旭,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6):1108

第2篇

“凌晨两点睡,现在又醒了……”

2015年12月9日清晨六点二十,上海白领朱晓琴在朋友圈上发出了这声叹息,配图是一张套着绳索的长颈鹿,文字曰:想死都死不了。下面一溜儿评论:“我也醒了”、“装睡到现在”、“睡好这件事情简直要位列本宫人生吃喝玩乐排行榜之首了”……

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夜晚,“失眠星人”们的睡不着感言,越来越多地爬上朋友圈,悄无声息地寻找共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按照一些“好眠小妙招”所说,睡前洗个热水澡、喝热牛奶、听轻音乐,但最终却发现,睡不着就是睡不着。

这盖因大部分的失眠,是源于心病。哈佛医学院的博士格雷格・D・贾克布先生在其《失眠晚安》的著作中谈到,睡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消除失眠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消除心理问题。

或者说,这是一个信号。研究表明,80%的心理疾病患者,会伴有慢性失眠的发生。但其中很多人却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等,吃上一堆药,却治不了本。

心病未解,谈何好睡。是时候剥开心茧,直击病灶了。

1.73亿“心病”患者

你有心病吗?别急着说没有,中国的心理问题人群,比想象的多得多。

2009年,医学杂志《柳叶刀》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人精神健康的大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17.5%的成年人至少患过一个月的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所患的精神疾病“中等程度”或“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据调查估计,中国大约有1.73亿成年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而其中的91%(约1.58亿)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

这一数字还在“看涨”。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最早在国内开展心理疾病的团体治疗。在她的治疗人群中,有大学老师因竞争压力焦虑躁狂,有在美国长大的ABC男孩因父母的冷落而抑郁低沉……有人这样描述内心的感觉:“心像匹野马一样狂奔,却就是得不到安宁。”

在李艳的记忆中,2005年时,科里每年的门诊量只有7000人次,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万,“无论是抑郁症、焦虑症还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中国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心理服务机构的活跃崛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国人心理问题的普遍程度。这不仅包括像李艳这样的传统医疗机构,互联网上专注心理服务的平台的用户数量也在迅速飙升。

“圈儿内”颇具知名度的心理咨询网站“壹心理”的创始人黄伟强,就曾惊讶于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过去4年间,该网站的注册用户从0暴涨至931万,旗下的心理电台,一年播放量高达3.2亿次。“到底有多少人活在痛苦之中?”他深感需要心理咨询和救助人群的面积可能远高于他的预估。同时,用户群不再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主,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等地的用户群正在猛增。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说法,精神疾病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世界上前10种致人残废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也证实,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各种现象表明,中国人的“心病”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又或者说,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通达,让更多的患者和潜在患者浮出了水面。

很多心理疾病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它往往伴随着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当大脑中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精神疾病与负面情绪

好吧,也许看到这儿,你又急着想“对号入座”,承认自己是个“病号”。且慢,“心病”的划分并非那么简单,并且若归类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自我判断和病症走向。

在很长一段时期,精神疾病的诊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象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做出诊断,可变性和随意性都很大,因而诊断的不一致在精神科医生之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几个医生聚在一块儿说抑郁症,很可能大家说的都不是一回事。

上世纪50年代,《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DSM)问世,当时还只是本列有60种不同精神疾病的苗条小册子。随着医学的发展,条目逐渐得到扩充,目前已厚达947页,包含200多种精神疾病。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区别好负面情绪、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区分,就是时间上和程度上的不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心理问题大都还停留在负面情绪或者心理障碍的程度,尚不能动辄上纲上线为“疾病”。

比如说位列全世界十大疾病中第五位、精神疾病中首位的抑郁症,它的初期临床症状为抑郁情绪,这其实是一种普遍性的负面情绪,也是人类正常情绪中的一种。20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多是在抑郁情绪出现时,才对生活辗转思索。在有些时候,抑郁像爱、恐惧、痛苦一样,能够减弱人类做毫无希望之事的冲动。因此,专家们也说:“轻度的抑郁,会成为激励人们超越自身的向上动力。”

只有当抑郁情绪绵延数周甚至数月、数年,比如像林黛玉那样,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甚至到后期“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才有可能是影响到健康的精神疾病――抑郁症。

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疏导和处理,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比如由于社会上普遍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常常会对有抑郁情绪的人轻易说出下面的话:“多大点事儿啊,你就不能开心点吗?”“ 你就是太闲/太玻璃心/想太多了,有啥想不开的啊!”这或许会让听者迫于压力,有意忽略该情绪不去及时处理,从而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

然而,另一种趋势也不可忽视,就是对真正的精神疾病进行随意解构、戏谑、滥用。在现代语境下,心理问题在某些人眼中成了一种“时尚病”、“富贵病”,是社会精英的伴生性问题。于是,一些仅仅是稍有负面情绪的人会随意地说“哈哈,你看我得了抑郁症”,这会让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通过比较更犹豫而不去医治,从而产生严重影响。正如一位从事临床心理17年的心理医生所说,“要达到抑郁症的程度,我觉得好多人还得‘加油’才行,因此不要动不动就扣帽子。你是谁、你咋了、咋能好,这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

其实,很多心理疾病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它往往伴随着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人的大脑有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当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焦虑、精神分裂以及其他大脑疾病。目前,利用先进的影像医学技术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

微笑背后的假象

有病治病,这是排解“心病”的科学态度,然而知易行难。

中国人对心理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轻视,使精神疾病知识和心理学的普及举步维艰。“在严酷的现实竞争中,一点儿心理问题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在发达国家,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比较成熟,更敢于直面解决。中国的面子文化抑制了很多人,使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一名长期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说。

正因此,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微笑型”精神疾病(潜在)患者出现的比例非常高。因为在亚洲地区,从小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并不鼓励人们正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隐忍微笑被强化为美德。而表达情绪唯一的合理方式就是通过躯体症状――只有身体不舒服,才能被允许表达自己不开心。所以在这些地区躯体化障碍症的发病率也更高――即情绪无法倾泻,转换成了身体上的症状。如果你总是浑身说不出的不舒服,却查不出病理性原因,也许就是身体在替情绪表达。

“微笑型”精神疾病(潜在)患者的共同点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他们表面若无其事,面带微笑,甚至给人以开朗、热情的假象,内心深处却常感压抑、焦虑、烦躁。

专家认为,这比普通的心理问题危害更大。把压力潜伏起来,忽略情绪的发泄,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时,反应也是巨大的,甚至直接恶化成严重的精神疾病。斯坦福教授Robert Sapolsky 关于压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他指出,当人感觉到压力时,大脑丘脑下部区域一个小小的回路会释放压力荷尔蒙,将身体置于高度警觉状态,在短时间内调动生命潜能,准备迎战各种危机,等危机过去 ,应激会自动关闭,从而休养生息。但如果危机是持续性的,应激反应系统长期开启,不能关闭,危机就会演变成慢性压力,长时期身体机能受到损害,情绪也趋于出现问题。所以,压力并不直接引发任何单一疾病,慢性压力无法释放才更可怕。

第3篇

1.1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中职卫校学生多数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专研精神,自学能力较为薄弱、在学习中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其在初中的不良学习经历,也可能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影响中职卫校的学生兴趣与积极性。

1.2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今的中职卫校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还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相处的经验,习惯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却又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来自外界的理解和尊重,这种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影响着中职卫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

1.3面临多种压力

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的教育,卫校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中职教育,中职卫校学生一踏入卫校就会感受到一些属于医学教育特有的在职业培养、工作就业方面的压力,能不能正视、应对这种压力,关系着他们能在卫校三年有多大的收获。

1.4易受外界影响

现今社会科技发达,中职卫校学生可以很轻松的通过手机、电脑登录互联网,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成熟,更易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学生家庭、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面对外界的纷繁复杂的声音,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成长容易受到不良的干扰。

2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卫校的心理课教学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授课方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内容;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应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案例材料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原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2.1强调情绪情感的调控,培养学生情商

情绪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影响着人的内心体验和意志行为。而中职学生情绪敏感、不稳定且调控能力弱,使其情绪体验更为复杂、受情绪影响更大,往往因消极情绪而出现不良行为、影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增强中职学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引入表情-情绪的识别游戏,让学生识别、模仿各种表情,通过情绪与表情之间的交互作用,回忆和体会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自我体验,进而增强其识别自身情绪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常见复合情绪(如焦虑、抑郁、敌意和嫉妒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识别。在情绪识别的基础上,分析情绪对学习、生活、健康的影响,再讲授情绪调控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对情绪变化的自我分析、调控能力。

2.2强调青春期心理特点及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青春期的学生内心存在多方面的矛盾,但缺乏自我分析能力的学生往往不了解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影响,若学生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必会影响其成长,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医学心理学的人格(个性心理)课程主要介绍人格的组成,心理健康课程则侧重于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这两个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和自我分析、自我探索上是个很好的题材。教师可以将人格和心理健康的课程结合起来讲授,在介绍人格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各组成部分存在的作用、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自省以及进行量表测评,促使学生对其自身进行初步的自我分析;在讲个体心理发展时着重向学生介绍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形成的历程,分析青春期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接纳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一步成长。

2.3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体现,也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保证。而中职学生心理上的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使他们还不能妥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出现激烈情绪波动、甚至是矛盾与冲突,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生活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医学心理学中,病人心理、医患关系课程强调了医务人员应本着怜悯之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这种“将心比心”的精神进行扩展,让学生运用到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学会关注他人的整体心理感受;同时向学生揭示影响人际关系的多种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和忌讳,使他们掌握基本而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维护方法。心理干预、咨询、治疗课程中关于如何“建立咨询、治疗关系”方面的教学内容上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课程中学到的一系列技巧运用到与人相处上。

2.4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心理支持中职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自知,但寻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不多。在原因上,既有学生的心理锁闭性的影响所致,也是因大部分学生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课程相关学业情绪 性别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30-03

学业情绪是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1]。Pekrun在2002年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后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提出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2]、编制了量表对学业情绪进行评估[3]、研究了学业情绪与成就目标的关系[4]以及愉快这种在他看来属于活动关联的情绪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5]等。从而填补了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引起了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对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的广泛关注。

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积累知识经验和增长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怀着希望去学习,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主动探索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业情绪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实际上学生的学业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结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康宁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幸福感。因此学业情绪值得研究值得多学科研究。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为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业情绪;研究二为副修心理学的大学生关于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学业情绪。试图通过这一前瞻性研究,探讨大学生课程相关学业情绪,并为进一步评估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相关因素等提供依据。

研究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某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二年级大学生38人。其中男6人,女32人。

2)方法

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在第17个教学周即学期末,以作业的形式要学生回答自己学习课程中的情绪体验。第一类问题是课程相关的情绪,共9类,要学生选择在每一类课程学习中的情绪体验;还包括对正在学习的一门课程即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情绪体验。第二类问题请大学生对不同类课程学习中有无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评估。

(2)结果

1)大学生课程相关学业情绪统计,见表1。

表1显示如果不分课程类别,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较多体会到的是积极情绪。将10种情绪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愉快、兴趣、希望、成就感、厌烦、失望、焦虑、自豪、羞愧、生气。对9类课程的情绪体验除政治和方法类课程外,余下7类课程均为积极情绪体验多于消极情绪体验。在公共课即政治类、语言类、体育、计算机类课程中,较多消极情绪的是对政治课,主要是厌烦和失望;在专业类课程即心理学基础、应用、方法类课程中,对方法类的消极情绪较多,主要是焦虑。表1也显示所有学生都是在兴趣状态下学习变态心理学课程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感受是愉快和希望。

2)大学生关于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性别差异及原因的评估

①大学生对不同类课程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评估

男女大学生100%认为对于不同类课程的情绪体验男女有差异。

绝大多数人认为男生在体育、方法类课程,而女生在语言类课程中产生愉快、希望等积极情绪多。专业课上大学生们认为基本无性别差异。有争议的看法在政治课。男生认为女生会对政治课感兴趣,而女生则说对政治课有成就感但缺乏兴趣。无论男女,选择说明对某类课程产生羞愧及差异者少。

②大学生对学业情绪性别差异原因的评估

(3)讨论

课程相关学业情绪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从选择的人次还是排序上,大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主要体会到的是积极情绪。在较多消极情绪体验的课程上,这可能是由于这类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对内容比较熟悉,从而对再次接触这样的课程要求较高所致,不仅内容要新,而且对教师的教法也要求有所改变有关。根据Pekrun的分类[2],厌烦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并与学习活动相关联的学业情绪,而失望则是结果性学业情绪。学生们对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会产生厌烦情绪,产生了厌烦就不能投入地学习,学习结果就不良;结果不良,又会再次诱发厌烦情绪,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在专业课程中,大学生知道他们必须掌握这些课程内容,而且从主观上也很想学好,但方法类课程比较枯燥又有一定难度,因此感到焦虑。可以说这里的焦虑情绪对专业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活动关联情绪,又是一种预期性、前瞻性结果情绪。本研究也是变态心理学课程结束时所作的调查,学生们关于变态心理学这一门课程的情绪体验,结果表明在变态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积极情绪占绝对优势。

大学男女生对自己和异性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的评估结果认为,男女生确有差异。并且男生在体育、方法类课程,女生在语言类课程中产生愉快、希望等积极情绪。在对于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性别差异原因的评估中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归因方式、学习习惯、能力类型以及擅长等,实际上说明的是男女大学生认知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这是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差异的影响因素;而喜欢的课程类型和知识类型的不同,就会使他们带着相应的情绪状态及特征去面对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情绪词的选择和情绪表现则表明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是如何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成就感是一种积极情绪(情感),男女生都会体验到,只是体验的过程不同男生在应用中、女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计算机是一类课程,男女生所产生的愉快和成就感都属于活动关联情绪,但活动本身有差异,男生在计算、程序应用中,而女生则在制作网页、美化照片中体验到这两种积极情绪。

研究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某师范大学副修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副修学生)78人,分别来自18个专业。其中,男14人,女64人。

2)方法

要求学生交一个论文式的作业必须包括两个问题:第一用情绪词来描述自己对心理学类课程的情绪体验:一个积极情绪词或一个消极情绪词;第二对心理学课程产生相应情绪体验的原因有哪些。

(2)结果

1)副修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情绪体验情况

副修学生共78人除对心理学某单一课程选择情绪体验并说明其原因外,有36人选择对心理学类课程谈情绪体验及原因,约占总人数的46%。在两类情绪体验中33人选择了积极情绪词如兴趣、愉快、希望等,其中也有人叙述有少许消极情绪,说明了对心理学类课程产生相应学业情绪的原因;另外3人选择了消极情绪如厌烦、焦虑、失望、生气,并说明了消极情绪所针对的课程及原因。

2)副修学生对心理学课程产生相应情绪体验的原因

对36名副修学生关于心理学类课程情绪体验的原因分析进行整理和归纳,大致可分为三类,即

Ⅰ课程因素

①课程的性质和意义: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学科古老而年轻,未解决的问题很多、或者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较多;应用性强;课程本身有魅力;文理交叉;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随社会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实验的对象是人;研究人类自己的科学。

②课程内容: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激发个人学习兴趣;不同学派的观点值得探索;学科中的实验和逻辑推理给人很大的启发;跨学科、跨专业,结合了多学科知识;有许多假设并经反复推敲、实验;实验有趣;有些课程涉及到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教材的编配有条理,比较清晰;内容可识记和操作性强。

③课程的安排:课程设置全面丰富;教育学院对副修课教师的安排与专业学生平等。

Ⅱ课堂因素

①教师特点: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有感染力;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所从事工作的喜爱程度、工作状态、责任心与使命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全面而深入;教师个性活泼;教师的个人魅力;心理学教师心态好,很乐观;教师的装束,让学生觉得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也会令学生产生愉。

②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严谨;制作课件认真;提早到教室、认真做课前准备;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态度和蔼可亲;精心设计课堂;注重学生的感受;面带笑容讲课,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主观环境,学生受到感染。

③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方式深入浅出;教学中的平等互动;课件吸引人;结合课程做一些心理测验;教学中多种方法结合;教学导入环节注意新旧结合;讲课方式人性化;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幻灯、电影、课堂实验;教学有节奏感,注意学生的休息时间;课堂风格清新、亲切、自然、连贯;采用写小纸条或直接对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要求和感受;对提问设置了奖励措施,对回答正确和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些图片、幻灯片。

④教学内容处理:举身边或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例子;教师讲课内容有吸引力;将心理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把复杂的内容简洁化;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讲课重点突出。

⑤其他教学技术:注意给学生夸奖和鼓励;少留强制性的作业;除了课程内容,还讲授一些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介绍许多参考书;不点名、回答问题靠自觉。

⑥班级特点(讨论和作业时):副修课上的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同学们感到认识了许多朋友;课堂讨论,不同专业学生见解不一彼此受益;教学中互动,锻炼了能力;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合理竞争,促进进步;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得到很多乐趣。

Ⅲ学生自身因素

①与现在学习有关: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紧密;高考没被录取进心理学专业,现在终于能学到心理学;可以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对学习生活都很有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了解心理学家的事迹,激发自己努力学习;希望积累丰富的知识;填满了学习的空余时间,很充实;平时积累相关知识。

②与自己的成长有关: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发展;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自己调节情绪;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有利于人生、人性、天人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利于人际交往;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开拓视野;了解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应具备的素质;有利于观察、理解、帮助他人;自我充实;自己学会了宽容和理解;感觉比别人多了一项本领。

③与未来目标有关:学好心理学成为一种目标;为考研作准备;双学位的吸引;提前接触实验研究、写论文,可以提前为毕业作准备;对找工作有利;对教育子女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益;为考心理咨询师做准备。

④与重要他人有关:回答同学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崇拜某位心理学家;心理学教师多来自于名牌学府、学位大都较高;了解了知识,对有心理缺陷的人改变歧视态度,代之以关怀和帮助。

⑤自认为的学科特点:与专业课(如数学,单一、乏味)形成鲜明对比;心理学知识与生活有联系,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心理学比别的学科更有发展潜力;我校的心理学专业很强,产生来师大就要学心理学的想法。

⑥情绪驱使:受身边别的喜欢心理学的同学的影响;对心理学中的一些技术如催眠感兴趣;想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圆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有学习课程的热情;在心理学课上取得好成绩,有愉;作为理科生,学心理统计很轻松,增加优越感;排除干扰,坚持副修,有成就感;自己的性格很适合学心理学;好奇心促使;情感细腻、善于思考,适合学习心理学。

(3)讨论

在副修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中,有近一半的(46%)学生选择对整个心理学类课程说明自己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原因,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积极情绪词。

从副修学生对心理类课程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原因分析看,主要有三类原因:课程、课堂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课程因素中主要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包括心理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课程内容以及院系对课程的安排上,这些都使副修学生感到满意、喜欢,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在课堂因素中,主要有教师特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及一些其它教学技术。班级的组成成分多样,副修班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集体的吸引。另外副修学生之所以能对心理学类课程产生积极情绪体验,还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主要是学生的认识在起作用包括与现在的学习、与自我成长、与未来目标、与重要他人有关和自认为心理学类课程的一些特点等,带着这些预期、认识、希望和追求,学生就会以一种预期性积极结果情绪投入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副修学生对心理类课程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少但也是有的;虽然是对个别课程也应该引起重视。本研究结果表明副修学生中少数消极情绪表现为烦躁和焦虑,其主要原因仍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及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有些则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如方法类课程难度较大、内容又比较枯燥再加上学生自己偏科,学不好而造成不良的学业情绪。

总讨论

学业情绪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学业成就、心身健康、个人成长都是重要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其成就,甚至影响其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在总的学业情绪框架内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是比较具体的,是对某类或某门课程学业情绪的研究,同时又是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中不仅应重视大学生们有怎样的情绪体验,体验的频率与强度,更要探讨他们产生相应情绪体验的原因,才能为培养和增进大学生良好学业情绪的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关于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本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总的来说大学生课程学习中主要伴随的是积极学业情绪,这与以往关于学业情绪研究主要集中于考试焦虑问题形成鲜明对比[3],说明关于学生学业情绪的研究,仅研究考试焦虑是远远不够的,且有失偏颇。大学生对不同类课程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不同的;对不同类课程的情绪体验有性别差异。通过对副修学生心理学类课程学业情绪的研究,了解到学生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课程因素、课堂因素、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情绪,并且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很重要。这就为我们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在本研究中兴趣被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因为“分化情绪理论把兴趣纳入情绪的范畴,并视为基本情绪之一”。“兴趣能够派生快乐和满意”。“兴趣可持续相当长时间维持着对对象的注意,使意识处于优越状态。”[6]本研究属于学业情绪研究,目的是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既要注意大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又要使他们健康、积极、向上。因此我们的情绪研究与认知活动紧密相连,在本研究中把兴趣当作一种情绪。

关于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在小学,女生在数学课上较多焦虑与羞愧,较少愉快。按照Pekrun的控制-价值理论,这是由于女孩在数学课上较低的控制感造成的[2]。那么大学女生对于方法类课程的焦虑情绪,是否也可解释为是由于她们对方法类课程上较低的控制感造成的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在解释本研究结果时应有几点要注意:第一本次情绪评估是学期末的评估,是一次总的、概括化的评估,而不是即时的、情绪状态的评估;第二情绪的评估是课程相关的,仅限心理学专业所开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有许许多多的专业,本研究的专业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从整个大学学习来说,课程相关又是较为宽泛的,因为它不是单一课堂的或某一次考试的或者一次讨论的情绪体验的评估;第四本研究主要还是一个质性研究。

未来的研究还应注意量化、深入以及影响学业情绪的其他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育研究,2005,10,39-43.

[2] Pekrun,R..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assumptions, corollaries,and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8(4):315-341.

[3] Pekrun.R.,Goetz,T.,Titz,W.,&Perry,R.P..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Educatinal Psychologist,2002(a)37,91-106.

[4] Pekrun,R.,Elliot,A.J.,&Maier,M.A.. Achievement goals and discrete achievement emotions:A theoretical model and prospective t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a),98: 583-597.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些年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心理健康,概括地说是指一个人个性健全,智能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解控制能力,以及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活动与外界环境能保持一致,行为正常,情绪稳定,能较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关于“情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通常称为“情商”或EQ。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主要包含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情商的基本内涵是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他认为,人们应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智商的传统观念。他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的成就至多20%归诸于智商,80%则受其它因素(尤其是情商)的影响。这一理论迅速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可见,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有重大影响作用。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结果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犯罪也时有发生。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然而这些在经济相对富足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优越感强

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呵护,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强烈。有的青少年生活上攀比,奢侈浪费,过分追求享受;甚至有的一味追求玩乐,游手好闲,无心学习。相当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不懂得理解、尊重他人。

2.意志力差

许多青少年从小一帆风顺,缺乏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力差,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很难面对失败。在学校里老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就让他们感到委屈;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在家被父母责备几句,他们就离家出走;甚至遇到挫折,他们就寻短见。这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3.早恋

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对异性充满好奇,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言情小说、黄色录像、视频的诱惑,中学生“早恋”现象普遍。甚至有些青少年感情冲动,做了在这个年龄不该做的事,给双方尤其是女孩儿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4.迷恋网络

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网上聊天、交友,整天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还有些人涉猎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偷钱、敲诈、抢劫、伤人杀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理想信念

许多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缺失,不清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生追求,没有理想信念。为了填补心灵的空白,他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追星”。青少年对“偶像”盲目崇拜,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像的失意而痛苦不堪;却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抛诸脑后,对自己应该珍惜的人置之不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为国家、为社会造就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专门育人的机构,学校在教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教学生学会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不愉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理想和现实间的差异,社会和个人现实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未来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教育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实现个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教育学生通过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逐步培养自信心。经常提醒学生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形成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建立自信。

4.注重学生乐观向上性格的培养

印度有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要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5.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即情绪既可以建立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可以破坏或中断这种关系,关键是个体能否有效而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情绪内容丰富,情感体验深刻,反应强度大,更易冲动和走极端,往往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使学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此外,学校应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书画、歌咏、体育等一系列的比赛活动,这样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和老师也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高校;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6-01

1 团体心理训练简述

团体心理训练也称为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应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借助体验式培训作为媒介手段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方式,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成员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优化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方式,实现生理、心理、精神三者关系的平衡与良性发展[1]。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设置一些符合组织团队建设、个体情景应对的相关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受训人员在特定情境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体验;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团队的了解、沟通与融合,有效缓解个体压力与组织压力。

此训练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训练时会设定主题框架,设置的场地根据需要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内,以心理游戏和活动为主要载体,注重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提倡在活动中感受、分享、领悟、成长,从而实现以自我完善、发展团体为目的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学生干部队伍中开展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学生干部的自我优化,开发潜能,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更有效地的发挥学生干部的效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学生干部整体的工作效能。

2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最主要标准,其它的只作参考。大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应该是思想和心智趋于成熟的阶段,但由于前期缺少思想和心智方面的关注与引导,及社会阅历的缺乏,加上升入大学后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交往、情感及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总人数的54.4%是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中有2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思想积极、活跃的学生群体,他们既是学生又是管理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生工作的效能。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缺乏语言表达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工作中缺少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渴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这使得学生干部除了要面对一名普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诸多问题,同时还要应对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工作压力,这对于一部分学生干部来说就会出现心理超负荷的现象,出现心理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 心理训练在提升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中的应用

3.1 在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3.1.1 人际交往训练

(1)人际交往训练的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在对学生干部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守信原则和互助合作原则。

(2)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技巧

在训练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技巧主要包括:(a)学会倾听:切勿多话,不要插话,用心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真诚关注,以积极的态度用心聆听;对事不对人,无论对方是谁,之前和你的关系如何,要注意对方说话的内容。(b)把握交谈的艺术:寻找共同点,在最初的交流中即使是一点点的相同也会带来惊喜和共鸣;同理心,这是心理咨询的术语,也叫同感、共情,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拒绝,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勇于说不,向对方说明原因;遇到人际冲突,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在交往中可以多使用幽默的语言调节交流的氛围。(c)注重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例如着装、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及距离等。(d)注重团队的合作,学会欣赏队友的优点,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学会站在自己和他人的立场来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3) 人际交往训练的内容

人际交往训练包括:人际突破训练(认识和了解他人)、同理心训练、交往真诚感训练、交往中的拒绝训练及团队合作训练。

3.2 提升学生干部人际交往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更多的与不同的学生和老师接触,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干部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及智能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我,确立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3.2 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应用

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更需后天的不断锻炼。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正常的人都要说话,但语言表达能力却大有不同。对于学生干部而言,较强的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其组织活动和传达工作任务,从而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形象设计训练、言辞表达能力训练、非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及临场能力训练等。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非一日之功,单纯的团体训练毕竟有限,其效果未必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干部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让其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4 在情绪调节上的应用

大学生处于心智的不完全成熟期,其情绪的特点是情绪丰富,但情感的稳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丰富多彩、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情绪活动易于心境化、情绪具有想象性的特点等[3]。对于学生干部而言,由于工作中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处理好诸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将面对比普通同学多得多的困难和压力,从而容易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故加强其情绪调节训练是尤为必要的。

情绪调节训练主要包括:(1)情绪表达训练:受训者通过对情绪的了解,学会正确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适当的情景下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学会坦然接受和面对自己的情绪;(2)情绪转换训练:旨在提升个人对情绪变化规律的认识,学习寻找引绪的诱因,掌握缓解与转化情绪的方法,学会用恰当的方法释放情绪;(3)减轻压力训练:使其正确认识压力,了解压力的源头及压力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压力的双面性,学会调节压力,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减轻压力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第7篇

校园关于心理健康的演讲稿精选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有两个著名作家,一个是因《陋室铭》而著称的刘禹锡,一个是写有《捕蛇者说》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顺而被贬官的经历。但刘禹锡性情旷达,人生态度乐观,虽被贬官,却能将陋室布置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鸿儒”交谈,与“素琴”、“金经”为伴,心理保持健康,寿命达70岁。而柳宗元被贬后却长期心情不畅,气血郁滞,终致英年早逝,仅仅活了47岁,连他的作品集《柳河东集》也未来得及整理,是刘禹锡帮助他整理出来的。

  可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身体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

  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

  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人人都想拥有健康,新的时代对健康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算健康呢?

  1.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自己与先进人物及周围人物的对比来认识自己、解剖自己;他们不但能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还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而他们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心理学的调查表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个人动机上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可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呢?除了习惯、兴趣、刻苦勤奋等因素外,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也很重要,我们常用伟人来激发自己,但世上的伟人古今又有多少呢?为什么不拿昨天的自己做参照呢?只要你的今天比你的昨天有所进步,你就是最好的。具体一点就是:你今天上课认真听了,作业是自己做的,预习复习你都完成了,该你扫的地你扫的干干净净,你完成了自己计划中的内容,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天,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2.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喜欢与人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他以尊敬的、信任的、谦让的、诚恳的态度待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同心协力,合作共事;而不是自私自利、猜疑、孤傲。我们的'同学大多是独生子女,且都已进入青春期,这时大家都发现自己的父母没有过去那么完美,从而想从同龄人中寻找理解和友谊。一个人有两、三个朋友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但实际生活中不少同学拥有的友谊就象流星般短暂,甚至得到的是抱怨,排斥和回避。常有人抱怨自己不能被人理解,不能被人接受,这时你最需要想一想的是,难道周围人都错了?我有没有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别人呢?是不是遇事总想着自己呢?

  在班级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同学之间为窗户开向哪边而互不相让,为有人移动了他的桌子,碰掉了他的书而大发雷霆,为一点不如意的小事甚至大打出手。其实,每当你有这些行为时,你失去的不是一个朋友,而是周围所有的人,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把正义的尺,且这把尺在测量别人的时候特别的准。所以同学们要记住一条与人交往的黄金原则,那就是:像你期待别人对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要善于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美国前总统布什有句名言:如果你能调动情绪,你就能调动一切。可见在人的社会交往中情绪的重要性。其实我们都想拥有轻松,活泼,快乐的心态,可生活中总有挫折,失败和不幸。当一个健康的人心态失衡时,都能在一月内自行恢复。在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你可以向家人和朋友诉说,写写日记,写完了再撕掉,当与父母难以沟通时可以给父母写个留言条,当你怒不可息想要动武时,先做个深呼吸,再从一数到十,想想犯错误的成本是不是太大。战胜自己是控制自己、走向成熟的标志。要提升自己,就首先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曾经有个同学,因为琐事与同学发生争执,他把砖头捏在手上,手上印出了血,但砖头始终没有扔出去。他说如果我把砖头扔出去,后果我无法控制,我不仅是要不要赔医药费的问题,也不仅是能不能上学的问题,我可能要为自己一时的冲动后悔一辈子

  4.要提高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建立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正视困难与挫折,勇于面对现实,找出问题的病结和解决的办法,而不企图逃避,推卸责任;他们凭理智办事,能听取别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挫折与困难总会不期而至,给我们带来紧张,烦恼,焦虑甚至恐惧,这些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

  在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后,我们需要适当安慰自己来一点阿Q精神,暗暗的告诉自己昨天已成过去,明天还很遥远,我要把今天过好。其实只要你在前进,你在攀登,就会有不同的参照系,就会遇到困难,就会有挫折,挫折将伴随着你的学习,伴随着你的工作,伴随着你的生活。

  但是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其实魅力十足!挫折留给人们可能有伤心有失望,但更多是教训,是经验。经受了挫折,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要攀登巅峰需要艰难跋涉,要成功必须付出代价,经受了挫折我们更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学会坚强,这就是挫折的魅力所在。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按上述四个标准对照检验自己,要求自己,正视现实,自尊自爱,善待自己,诚恳、谦让,团结互助,以愉悦的心境,饱满的情绪,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百折不回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做一个永远健康快乐阳光的中学生。

  同学们,国外有句格言:“我是我心灵的主宰。衷心祝愿同学们掌握好自我情绪之舵,乘风破浪,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校园关于心理健康的演讲稿精选范文   同学们、老师们: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青春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是一生中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激素分泌的急剧增多以及学习的重重压力,都能导致许多心理问题:

  1.抑郁:总觉得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干劲。

  2.焦虑:总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

  3.人际关系敏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

  4.情绪不稳定: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5.心理不平衡:如果同学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得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6.适应不良:对学校的各种科目都不喜欢,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学习困难。

  7.强迫症状:总在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总想考不好该怎么办、说错了话该怎么办;总担心自己服装不整洁爱照镜子等。

  8.对抗倾向: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有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控制不住自己。

  这些都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我们前段时间对20xx级共1288人进行了心理测试,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65.7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比较好是受欢迎的,78.6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心情开朗的。也有5%的学生从测试量表看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正确认识、合理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否成就、贡献、成才的前提。素质教育、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

  基于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

  用爱装点生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勇于担当

  用沟通温暖心灵。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学会主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个性健康发展注入爱的阳光。

  用宽广心胸待人。开诚心,布大度。对周围的老师、家人、朋友、同学,给予更多的谅解、宽容、信任、礼貌与友爱,给心灵多一份关注与呵护,让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用心理健康知识补给营养,充盈心灵,积极维护身心健康。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

  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不歧视、不硬撑、早发现、早调理

  时刻留意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让自己内心多些喜悦和快乐

  戒除网瘾,回归社会,用阳光的心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参与多彩的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迎接阳光生活每一天

  让我们一起承受蜕变的烦恼,分享成长的快乐,让青春像花儿一样灿烂

  愿我们每位同学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希望同学们能斗志昂扬地迎接各种挑战,意气风发地去追求更大梦想,祝愿每位同学学业有成,身心健康,梦想成真,终生幸福。

校园关于心理健康的演讲稿精选范文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把这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虽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应比一般人快。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肖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2009年3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第六条明确规定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整毕业生就业心态。各高校要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要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要专门组织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引发的心理问题应该高度重视。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并系统介绍了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以期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

一、大学生择业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特长发挥、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十年寒窗付诸东流,无颜回江东见父老乡亲;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涣散,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二)幻想

幻想是指不切实际的想像,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单位,但由于害怕面对残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屡遭受挫折后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幻想不参与竞争“天上就能掉下馅饼”,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陷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等、靠思想严重。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三)自负

自负心理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专业学习成绩、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凭自身较优秀的条件为不少用人单位所垂青,而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睥睨一切、目空天下、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择业中,他们往往期望值很高,“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四)自卑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特别是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在择业中,这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尤其在屡次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五)怯懦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时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答非所问。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不好问题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以致于不敢放开说话,不能充分表现自己。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显得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以致于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错失良机。

(六)冷漠

当一些大学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决计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

(一)择业前的心理调适

1 正视现实,调整期望值

择业的期望值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生毕业时都期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就容易造成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却又要不到人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要把择业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面对现实。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应届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而学生又不愿意去。另外,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够规范,不公平竞争依然存在。这些都是客观现实,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这么想,也不逃避。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恰当的就业目标。

2 自我认识,准确定位

首先,综合评估自己的专业特点。评估专业主要从々业的性质和社会需求两方面来进行。如果所学专业社会需求量比较大,那么选择理想职业的机会就大一些。如果所学专业社会需求量一般,就不能以前述大学生的心态来对待就业,期望值应该适当降低,或者根据自己的其他能力(如辅修专业等)拓展择业空间;如果所学专业大城市的需求量减少,择业目标就应该更多地转向中小城镇,就不应都集中到大城市。

其次,全面评估自己的能力特点。大学生择业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最擅长什么和最不擅长什么,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考虑择业的目标。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比较强并且善于与人相处的学生,适合管理类工作(如公关、秘书、经理助理等);如果逻辑思维较好而且富有创见、专业基础扎实,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如果头脑冷静、果断自信、有远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可以选择在金融界或企业界发展。

3 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它体现为一个人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自信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毕业生重要的心理素质。只有自信才能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

单位的信任和赏识。而缺乏自信的人则常表现为自卑退缩,置身陌生人之中就不知所措,非常不利于自我推荐,不利于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并因此而失去机会。自信会帮助我们藐视困难,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以足够的忍耐力面对挫折,以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而这正是求职者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

4 敢于竞争,当仁不让

大学生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有足够的自信,在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应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并大胆地接受挑选。要积极主动,当仁不让,在竞争中取胜的人往往并不属于那些强有力的人,而是属于那些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并懂得如何求职的人;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要机智果断,敏锐地捕捉就业信息,适时调整就业方向,果断进行决策;还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在求职竞争中失败在所难免,但只要正确对待,调节抱负水平和期望值,就有可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二)择业期间的心理调节

1 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毕业生在择业时,因为诸多原因,常出现理想无法实现,需要暂时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形。此时,要正视既成事实,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同时,要认真分析应聘失败的原因,正确估计就业市场的形势和恰如其分地评价自身的素质,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利于下一次的求职应聘。

2 进行自我调节,释放心理压力

首先是认知调节。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知根源。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合理的认知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大学生择业中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也是源于认知的偏差。

其次是情绪调节。情绪是能量的聚集和释放,是对某种心理体验的动态反应,如果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将成为一股巨大的身心能量,这种身心能量如果没有正常的渠道加以疏导、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身体疾病或心理障碍。要克服情绪的消极影响,必须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理智地克服所谓的“情绪应激”。一是合理宣泄,如倾诉、大声朗读、唱歌、写日记等。二是松弛调节。松弛调节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意念放松等放松方法。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放松练习来解决。三是转移注意力。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看看电影、电视,读读书,打打球,下盘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这样,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目的。

3 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首先向就业主管部门咨询。不清楚时,要向学校负责就业的部门咨询,以便顺利找到工作单位。

第9篇

摘 要: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有必要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由近期的自杀事件引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思考,分析了公众心理素质的现状,及目前我国心理干预网络的不完善性,从而呼吁全社会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干预网络。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完善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上午10点54分,一条来自网友“走饭”的微博消息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3月19日凌晨1点32分,江宁公安在线微博证实,该微博博主一名在读大四女生已经自缢身亡。“走饭”的离开引起了网络的巨大轰动,网友们在对年轻生命倍感惋惜的同时,也对被称为“世界第一杀手”的抑郁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它是一种“全身心性”疾病,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的躯体、情绪、思想和行为均会受到影响。主要症状表现为无趣、无望、无助、无价值感、精神疲惫,常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据调查,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近几年,我国的自杀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其中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但遗憾的是,每年在全国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抢救的200万自杀未遂者中,接受心理评估或治疗的比例不到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而人际关系却越来越复杂,由此累积的各种压力使人们不堪负重,进而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常常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影响着个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有必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并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心理健康常常遭到忽视。许多心理疾病患者认识不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疾病的危害性,他们也意识不到心理疾病和身体上的疾病是一样的,只要积极寻求治疗是可以得到有效帮助的。因此,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心理疾病时不够重视或羞于精神问题而没有寻求治疗,致使种种悲剧的发生。

其实,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和感冒一样,每个人不同阶段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心病”。比如,儿童阶段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闭等;青少年阶段可能会出现叛逆、厌学逃学、网瘾、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到成年阶段可能遭遇工作生活压力、焦虑、抑郁、亲子关系以及婚姻问题等。以上所述都属于心理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病”。个人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身体,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和工作。一个人一旦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到个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同事关系,这直接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工作的不顺利。因此,注重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及宣传,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心态:乐观、宽容、感恩、自信;注意磨炼个人的意志,增强心理耐受力;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认识和处理不良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可以讲心里话的亲密朋友,同时培养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个人生活内容,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都对提高心理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另外,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大多数人不会积极寻求治疗,一方面是对心理问题本身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及其危害性,但面对痛苦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得到有效治疗。大多数人一提到心理问题,都会认为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病,其实不然。心理学按照一定的诊断标准将心理划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两部分,这里的心理异常类似于咱们常说的精神病,比如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而心理正常又被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此处的心理不健康主要是指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婚姻问题、考试焦虑等一般问题,它并不属于精神病。由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也是阻碍患者及其家属寻求积极治疗的重要原因。

心理问题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是指心理咨询,生理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电痉挛治疗。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下转第11页)(上接第6页)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卫生院的治疗对象,它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当然,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咨询在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它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一般无需药物治疗。总的来说,心理问题的治疗既需要对患者的知、情、意进行干预的心理咨询,也需要恰当地与生理治疗相结合。

在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相应地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干预网络。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对于心理健康的宣传不够充分,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人们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另外,对心理治疗的认识仅局限在心理咨询层面上;比如,相对于对文化知识的强调,教育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仍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数学习压力相对大、问题层出不穷的初高中学校还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特别是偏远的县级以下初高中,既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这是教育体系的一大缺失,也是隐患。其次,在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国的心理干预网络却还不够完善,心理治疗机构不够规范,心理咨询人员不足且专业能力不强,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都很低;比如,全国各地只有大中城市具备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些机构中相对完善的并不多。在考证热的今天,大多数心理咨询人员也只是考取了二级、三级证的社会人员,有些只经过短暂的培训,甚至并未经过系统培训,这对心理患者是不负责任的。另外,目前,小城市及小县城很少设有心理咨询机构,这给公众寻求心理帮助造成了很大困难,也是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的表现。最后,我国的医疗体制存在一定缺陷,即使患者有寻求帮助的愿望,也可能由于费用等困难难以得到充分的治疗。目前,我国已将重性精神病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提高农村重性精神病人医疗保障水平,并逐步扩大了试点范围,但一般心理问题并未得到相应的支持。比如,心理咨询一般按时间收费,但很多经济能力相对低的患者的承受不起心理咨询费用,或者只承担得起一两次的费用,这大大阻碍了心理咨询的效果。

据此,社会各界应积极做出调整,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工作,让公众重新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知识。以保障心理问题患者及其家属都具备自助的能力。其次,调整心理治疗机构,完善医保制度,培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心理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再次,扩大心理学的覆盖面,将心理学应用到各社区、各组织单位,特别是教育体系中去。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计划,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沟通等,设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做好心理问题预防、诊断和干预工作。

总之,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预防、诊断和干预网络,维护公众的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课题。从个体到组织、从社区到政府、从教育部门到医疗部门都需要做好维护心理健康的工作,以真正建设幸福、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和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2期.

[2]王泽和,苗元江.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高校.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16卷第3期.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健康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焦虑;焦虑;抑郁

笔者认为教师发生心理疾患的原因,与心理压力过重有很大关系。客观地来讲,适当的心理压力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人通常有一种惰性,如果没有一点压力,恐怕有许多人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但是,心理压力须有一个限度,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人的心理承受限度,那就会发生心态失衡,轻者会出现心理困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重者便会导致一些精神疾病。

一、过度的心理压力形成的不良反应

1.攻击行为。有的教师遇到压力后,会产生气愤和不满的情绪,然后对构成其压力的对象或目标发动攻击。把攻击矛头指向引发压力的人物,或者转向攻击学生、家长、同事以及自己的家人,这不仅容易触及道德规范,加重心理压力,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且还会引发新的矛盾、新的压力。

2.抵触、冷漠。有的教师碰到压力后,消极抵触,对学校的新要求、新任务不予理睬或消极应付,骨子里固执己见,不思改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尽管领导与同行多次提醒应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自己通过听课、评课也有所感,但仍然固执己见,没有一点创新意识,不思改变。也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无动于衷,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但事实上他们的抵触行为和冷漠的态度就是对压力的一种防卫。

3.抑郁、焦虑。有的教师碰到压力后,会产生自卑、失落、紧张、恐惧等情绪,甚至会产生胸闷、注意力涣散、不思饮食、失眠等症状。一些教师一遇到压力或阻力就主动放弃了原来追求的目标,变得失去自信心,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降低了自身对外界的积极反应能力,从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主观上放大压力的严重性,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极大伤害。

如果长期感受过度的压力会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威胁,并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是当下十分迫切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

从辩证学的观点来看,压力对人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能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如果当教师不堪压力而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做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1.热爱学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讨厌学生的教师工作起来一定非常痛苦。反之,会在学生的尊重中感受到职业所带来的快乐。也就能淡泊名利,求得心理平衡,自然心理也就健康了。

2.学会平衡自己的情绪

人生旅途中总会出现一些坎坷和挫折。为了健康地、无忧无虑地生活,人人都应当学会平衡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学会一些平衡情绪的方法。当你为一件事苦恼时,要学会合理宣泄,找自己的挚友、亲人倾诉,但谈话要遵从客观事实,谈话对象应为人正直、善解人意,否则又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学会自我放松,思想转移,不想了,也就没事了,看看别人都很快乐,对自己也是个感染。

3.加强心理健康的疏导

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关键还是要增强教师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首先,要开展一些关于教师压力舒解的活动和请专家进行相关讲座,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购置一些关于心理调节方面的书籍,聘请一些德高望重、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承担心理疏导工作,给予教师多方位的关怀。其次,要加强教师崇高职业道德感教育,使其乐于享受恬淡的生活,懂得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除此之外,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现他人的优点,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书是一项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享受的职业,知识分子一向的传统精神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相信教师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认同从事教育事业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将物质享受放在次要的地位,甘心过恬淡的生活,保持宁静的心境,才能够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廷忠,刘晓林.心理压力公共卫生问题与预防对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3):88-90.

[2]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高校教师精神压力问题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消解

情绪是指人们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人的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现代心理学把与有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即体验统称为情绪,通常指有机体天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剧烈情感,像愤怒、恐惧、欢喜、悲伤等。

负性情绪是指不快的、不良的一类心理情绪,如悲伤、痛苦、愁楚、愤怒、怨恨、厌恶、内疚、耻辱、恐惧、烦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与个人文化水平、思想修养、道德观念、品格修养、个人性格以及生活、工作环境因素等有关。在负性情绪发生时常伴有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如内分泌的改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代谢等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机体无益,因此负性情绪过久、过强可引起某些疾病或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负性情绪可以被定义为适应性情绪。在人类的生存适应过程中,情绪常常与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相联系,不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特定行为或行为倾向。人类在面对威胁时,愤怒产生攻击行为,恐惧促使个体逃跑,厌恶产生驱逐行为等。可以说,负性情绪的功能有利于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因此,相对于正性情绪 (positive affect),负性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更加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

按照情绪与负性情绪的定义,可以分析出负性情绪主要包含以下三类:愤怒、悲哀、恐惧,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负性情绪也包含着三类。只不过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所以诱发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也许会和其他年龄段、其他职业有所不同。当代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主要来源于职业压力、情感危机、性格倾向、挫折事件、朋友交往、兴趣爱好、自我评价等。 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来源还应有学业压力和社团原因等。

本研究选取了13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上采取结构型问卷和非结构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结构型问卷设有26个题目,非结构型问卷设有3个题目。在统计分析上,本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分析,也对大学生负性情绪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在结构效度上显著水平很高,且表现为高度正相关,表明本测试卷各部分与整体概念相当一致。分半信度分析结果也显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各项统计结果如下:

1.负性情绪与分项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通过对问卷的结果统计分析,负性情绪与性格倾向、兴趣爱好、自我评价、就业压力、情感危机、挫折事件、朋友交往、学业压力、社团原因等高度相关。

2.性别、年级与负性情绪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年级与负性情绪相关性上不显著,但性别与负性情绪显著相关;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内因、外因均显著相关;性别与内因中的兴趣爱好、自我评价显著相关;性别与外因中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社团原因显著相关;虽然年级与负性情绪整体不相关,但是与其中的分项―就业压力显著相关。

3.年级、性别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结果。年级与负性情绪中的就业压力分项相关;年级与负性情绪中的就业压力分项中的第15题(一想到要选择以后的职业就会觉得很烦)相关;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就业压力分项相关,但未表现在第6题(我很怕找工作)和15题上。

4.性别与兴趣爱好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兴趣爱好分项相关;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兴趣爱好分项中的第4题(有时候兴趣爱好太多了也让人很烦)相关。

5.性别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自我评价分项相关;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自我评价分项中的第5题(有时候很后悔自己做的某些事)相关。

6.性别与学业压力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学业压力分项相关;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学业压力分项中的第12题(学业压力太大,让我学得很不爽)相关。

7.性别与社团原因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社团原因中的社团工作及参加社团活动均相关;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社团原因中的第25题(见后文)不相关。

结论

1.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多方面因素均有关,且极为显著,主要涉及到内因和外因,包括性格倾向、兴趣爱好、自我评价、就业压力、情感危机、挫折事件、朋友交往、学业压力、社团原因等。

2.大学生负性情绪与性别有关。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与性别有关,性别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中,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和自我评价上;外因中,主要体现在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和社团原因上。

3.大学生负性情绪中的外因与性别高度相关。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与负性情绪中的外因的相关性检验差异极显著(p

4.负性情绪中的就业压力与年级有关。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中的就业压力与年级有关。这也充分说明了,就业压力对学生负性情绪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负性情绪与年级无关。通过上述结论也可知,与负性情绪高度相关的主要是性别,但就业压力与年级呈现相关,分析原因,很有可能是随着就业压力增加,各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就业,表现为对就业的一种担忧和恐惧,所以才导致年级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5.就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反应,主要体现在不知道以后的职业。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中的负性情绪主要体现在对以后的职业表示很烦,所以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不知道以后的职业是什么,且表现出来的负性情绪为愤怒、恐惧。

6.大学生负性情绪在兴趣爱好中的体现为兴趣爱好太多。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中的负性情绪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太多而导致负性情绪,所以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兴趣爱好上的负性情绪主要是因为兴趣爱好太多。

7.大学生负性情绪在自我评价方面的体现为自我评价太高。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的负性情绪主要体现为自我评价太高。

8.大学生负性情绪在学业压力中的体现为学业压力太大。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中的负性情绪主要体现在第12题(见前文)所指向的学业压力太大。

9.大学生负性情绪在社团原因方面体现为多方面。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在社团原因中的负性情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团组织工作及参加社团活动两个方面。社团组织工作中:主要体现在社团工作中有些事情不合理上(第13题)、有时怕自己办不好一件事儿上(第20题)、有时还表现在人际关系及感情方面(第24题)。社团参加中:主要体现在,社团活动太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第14题)以及对参加社团活动的恐惧方面(第26题),但是未表现在不参加社团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上(第25题)。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消解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1.大学生负性情绪消解方法调查的结果。大学生面对愤怒的消解方法结果显示,选择自我调节、倾诉的居多,其他方式也有,如听音乐、睡觉、发泄、吃东西等;大学生面对悲伤的消解方法结果显示,选择倾诉的占74.07%,选择自我调节的也有较大的比例;大学生面对恐惧的消解方法结果显示,选择自我调节的大学生最多,倾诉的较多,其他方式也有,如逃避、自我暗示等。

2.大学生负性情绪消解方法的分析。首先,大学生的负性情绪消解方法主要是通过自我调节完成的。通过统计数据可知,不管是负性情绪中的愤怒、悲伤还是恐惧,比例最大的消解方法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一般指个体受到环境的作用而促进原有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此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自我调节指个体受到环境的作用而促进原有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皮亚杰从生物学、物理学和控制论中借用这一词汇, 以说明有机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连续不断的、主客体互动作用的过程。主体通过自我调节将环境因素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主体的认知结构,或主动改变或创新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实现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化(equilibration)是心理发展的一种最高原理,也是决定心理或智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包括同化与顺应的调节、主体结构中各亚系统的调节、部分经验与总体经验的调节等三种调节方式,以实现心理或智慧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其次,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消解方法中比较常用的也有倾诉等。倾诉的对象主要是家人和好朋友,主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倾诉;此外,大学生还会采取听音乐、发泄、骂人、吃东西、购物、睡觉、喝酒、看电影、打球、散步、上网、玩游戏、刷微博、看动画片等一些方式消解负性情绪。

3.大学生负性情绪消解方法的探讨。通过对大学生负性情绪主要诱因及消解方法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与消解大学生负性情绪:

一是增加对学生自我调节的引导。自我调节对于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消解有很大帮助,但是自我调节主要是学生本身的调节,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讲,只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增加自我调节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介绍自我调节的方法等。二是提倡让学生找人倾诉。倾诉是消解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好方法之一。当学生有负性情绪时,尽量让其找人倾诉。辅导员多找学生谈话,或让其周围的人、家人多与之沟通。三是做好职业引导。每个年级的学生都非常关注就业,通过问卷发现就业压力与负性情绪高度相关。这就需要辅导员或学生周围的人,平时要做好关于大学生的职业引导,让他们放平心态,正确看待就业压力。四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学生负性情绪中非常相关的是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太多。兴趣爱好直接影响的是学生时间、精力等在学习、生活中的分配。所以要减少学生负性情绪的产生或降低影响,需要做的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正确引导和正确选择,让兴趣爱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避免因兴趣爱好太多导致学生太累、太烦等。五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太高也是与大学生负性情绪非常相关的因素。合适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我评价太高和太低都会影响学生的负性情绪,尤其是自我评价太高。所以,需要辅导员平时在教育大学生时注意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尤其是不能对自己的评价太高。六是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大学生学业压力大的问题。普通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应该不大,但是也许因为本研究调查的样本问题,多数学生都在大学期间进行辅修或双学位的学习,所以学业压力很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很多负性情绪。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可以在学业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好的活动来舒缓学业压力、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业压力问题。七是负性情绪的消除应注重社团原因。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中,社团原因是最复杂的,从社团活动的组织到参加,几乎和学生的负性情绪密切相关。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社团活动,如社团工作、社团活动多少、社团组织内部关系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对学生的影响,并加以正确引导。

大学生负性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严重的还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不容小觑。针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作为大学辅导员可以做一些有效的工作来帮助大学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减少负性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漪涟等.逻辑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张俊武等.新编实用医学词典[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3]Watson D, Clark L A, &Tellegen A. Development and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8, 54(6): 1063-1070.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