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生心理 初中语文 教学水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入手,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技能,教学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授课、来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也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学习力的学生。
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去深入了解学生。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心理?一般来讲,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品德方面,也就是他们的情商发展状况。也就是从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入手。
初中生,其年龄一般是12―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阶段,内心是既充满着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既有自觉性,又存在幼稚性,是一个错综矛盾的心理时期。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他们刚刚从小学走进初中的大门,所以小学阶段的一些特点还比较明显。比如,一下课就冲出教室,相互追打,做课间游戏,在性别上男女也不分界限。表达需要特强烈,比如,上课教师提问时,就会发现主动举手争取发言的人很多,发言很踊跃,这是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高中生心中知道答案,举手回答的相对来说并不那么积极、人数也相对来说少些。
(二)模仿性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性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初中阶段,这一特点仍然表现得很强。比如,好的容易学,坏的也抑制不住要学,兴趣容易变化,一会喜欢文学,一会又爱好天文等容易改变。
(三)记忆力强
初中生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当然主要是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只要在这短时记忆的基础上稍加重复即可获得。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来说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必要的东西,去发挥他们的这一“特长”。
(四)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前期,也就是初一,学生大多还弥留着小学阶段时的特点,而到了初三,学生经过这两年的学习成熟了许多,与高中阶段也有了相似之处。所以,初一的学生很乖,很听话。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说什么学生就会执行什么,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也能从学生与教师很容易打成一片看出来。初二的学生虽然会有些叛逆,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即便心里有些不满也都会挂在嘴上,不会像高中生那样,放在心上。
(五)独立性强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独立性发展很快,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与父母交流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想表现出自己已经长大,是个成人了,想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虽然很多时候这些行动,往往还是需要家长的帮忙。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成长的空间,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恰当的时机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五点是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才能因材施教,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正确分析和把握。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的几点
(一)先抓基础后抓稳定
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要在初中一开始就要狠抓基础,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生活习惯的锻炼和交友的技巧等。初中学生的记忆力强、模仿性强以及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影响,教师就要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对有向负面发展的苗头教师一定要加以制止,争取把这个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就得让学生稳步发展,在知识的条理化上、系统化上、深度上发展,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分化,掉队。任何知识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这个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去放纵学生、一味地去要求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复习、练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
(二)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
虽然每位初中教师都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年龄段,但要从心理上去真正地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去摸索。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既不是小学生,不需要一一地去教,也不是高中生,不能一味地输入知识点。教师应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上要口语化,要让学生听懂。还要特别注意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表达需要,要多给学生机会去发表意见,切忌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
(三)信任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初中语文教师要信任学生。可能有些事情上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切忌轻易点名斥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做好家长工作
初中生既独立,又依赖的心理特点,在家庭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引导得如果不及时、不恰当,极易出现所谓的“叛逆”,所以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如何避免出现叛逆,一旦出现了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正常发展。对于独立性,家长要给足孩子空间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去思考、去做。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关系;认识误区
人是社会性的智慧生物,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通常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说极端一点,哪怕是“宅”起来,他也是有社会性的。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作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这种人际关系,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是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个人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甚至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
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校内人际关系。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和集体中地位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高中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这些竞争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高中生人际关系往往受到这样的竞争因素影响,同时依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来决定交际程度的深浅,很少能看到那些“竞争对手”能结成好朋友的。在班级中,优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分化较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深的来往。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常能和外班成绩与自己差异较大的同学结成朋友,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他们之间往来不影响彼此在班集体的地位,因而,高中生常与本班同学大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但都经常与外班同学结成好朋友。高中学生的一般交际范围大多在本年段之内,很少与比自己高的年段的同学来往。除了学生干部之外,对与自己不同年段的同学往往只会知其名而少交往。
二是校外人际关系。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随着与新同学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还会出现新旧两个交际圈的交叉,从而出现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拓展,此时的高中生与原初中而现在非同班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将逐步淡化,来往会逐步减少,但也会出现少数好友随年纪的增大,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友谊。其次,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在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
第二个误区是:高中生升学压力大,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帮助他所改善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于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朝气蓬勃、融洽向上的班集体。
第三个误区是:现在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内容鱼龙混杂,无法对高中生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信息交流的普及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双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其概念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升华。另一方面,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对此情况,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运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信息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更广泛的范围采取更多种的形式开展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对信息化时代所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原有的交流沟通方式相比较,提出了新的理解和建议,尤其是对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明确的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亲和力,而且可以清醒地认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自身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出现缺憾,如,有的教师主办了心理辅导网站,有的建立了“开心阿姨”聊天室,有的教师主办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微博广受学生欢迎和跟帖。他们的出现为信息时代下积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新工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高中生营造了全新的和谐健康交流的空间,是值得鼓励的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对高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创建校园和谐的人际环境,意义不但在于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人格,这是学生成就学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这将促进他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林俊.论高中生人际交往距离的重要性.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刘思硕,刘文秀.高中生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新校园:理论版,2010(10).
【关键词】初中英语;激趣艺术;探讨
激趣艺术是基于我国教育情况和我国初中生心理情况的有一个创新的教育方法,该教育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上面。与其逼学生学习,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学习,两种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否喜欢去学习,激趣艺术是一种攻心方法,让学生从心里开始喜欢上英语学习。
一、激趣艺术教学理念
1.激趣艺术的概念
激趣艺术就是激发学生对教学、学习等的兴趣的方法,一般来说,有趣的东西或语言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果能把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加入教学之中,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许多单调的初中教学当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激趣艺术在教育中的意义
激发学生兴趣,直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初中生还处于未成年时期,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被情感所控制。比如说很多初中生都知道街头的烧烤会引起癌变,但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就忍不住去买路边的烧烤。同样的道理,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充满动力去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做起来就无精打采。激情艺术就是为了帮助初中生用情感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学习。
3.激趣艺术使用效果
长期的教学经验发现,激趣艺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同时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以往抱怨记不住英语单词,提高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之后,学生也发现自己背诵英语单词效果明显好了。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跟激趣艺术的关系
1.上课缺乏注意力
初中生还不能像高中生那样控制自己上课的注意力,上课走神是初中生的一大问题,有的学生本来想控制自己认真听课,但最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就走神了。但是根据了解,即使是最容易分神的初中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也能很好地集中精神。目前很少能找到打游戏也能分神的人,主要原因是游戏比较有趣,吸引了玩游戏的人。同样的原理,原因教学只要使用好激趣艺术,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对强迫性教学存在抵制
老师如果不注意正确的教学方法,只顾着去逼学生听课、交作业、做练习册,那么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出现抵制和应付的心理,即使按时交上来的作业,也可能是抄袭,没有把心放在学习上,这样下来,不管老师布置多少作用,学生的吸收量都很低。而激趣艺术是帮助学生主动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绕开了强迫教学的错误方法。
3.感情用事较多
初中生感情用事情况比较多,初中生的成绩好坏有时候也跟是否喜欢对应科目的老师有关,或者跟是否喜欢该科目的教学有关。初中生不像高中生,有高考压力,同时内心成熟,不得不自己逼自己去学习,而初中生多数看自己的情感去选择性学习。
三、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使用激趣艺术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老师要适当地使用一些激趣艺术,来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
1.采用多种教学资源
如果教学资源比较单调,学生没有什么新鲜感,自然会感到英语教学无聊,所以初中英语老师要把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于英语课堂上,由于多媒体设备进入了许多初中学校,这给英语老师提高了展示丰富教学资源的机会。初中英语教材许多知识来源于美国人的生活环境,英语老师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精美的图片、视频、音乐、对话等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饱满眼福的情况下喜欢上了英语教学。
2.选材注意主观美
并非所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有的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英语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所有讲课内容都具有主观美。主观美就是能让一般人感觉良好,可是是图片的颜色漂亮、人物可爱、对话有趣等等。同时英语老师也要注意自己身着、举止行为,至少不让学生厌恶就行。美的东西是一种享受,学生甚至会多花时间在美的事物上,就连女生也喜欢看图片中的美女,也是同样的道理。英语课堂上,既然找不到图片资源,也比找到让学生感到恶心的图片更好。不是老师没有注意到这点,以为只要有更多教学资源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却忽略了教学资源是否引起学生厌恶。
3.与时俱进的语言
老土的讲话方式也是影响初中生听课热情的一个原因,对于满嘴都是让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老师,学生会失去兴趣。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火星文、网络语言,例如“神马”、“有木有”、“坑爹啊”。这些语言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可以多关注一下新的语言方式,适当地使用学生喜欢的潮流语言。基本上学生能听到老师用他们自己时代才有的语言讲课,不仅会提高兴趣,同时还能增加亲切感。
参考文献:
[1]崔艳波.激发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关键[J].中等职业教育,2004,(10):43-44
[2]郝小雯.因材施教 激发兴趣――试析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学咨询:下旬,2011,(24):117-117
[3]郑健美.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兼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15):100-100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适应
根据教育部门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体育和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将一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录取计分科目。可见本次改革充分肯定了“体育”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么,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研究资料,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答。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初中阶段,从外观上可看出是学生身体出现较大变化的阶段,诚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在该阶段虽然学生的身体易疲劳,肌肉力量弱,身体机能水平一般,神经活动过程主要以兴奋过程为主,且都活泼好动,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却是不断加快,骨骼弹性较好,心肺功能逐渐增强。
(二)心理特点
就心理活动方面而言,敏感、焦躁、多虑等是初中生的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学生个人信念和世界观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极度重视外在形象及考试成绩等一些能体现个人竞争力的因素,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严重。
二、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作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因如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体育教育恰恰能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再者,体育在中学阶段的最大功能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何为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于是乎,在中学阶段,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锻炼及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强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促进体质健康及身体发育
1.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现状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1995年期间,青少年学生的肌力、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05年学生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学生的近视率2005年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2010年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城市学生视力的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
综上可见,反映学生视力、肥胖和超重的健康指标,其检出率均呈逐年飞速上升的趋势。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国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毋庸置疑的是,从教育方向上制定的主要措施应当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
2.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体的各系统、机能、器官、形态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力量、耐力、柔韧、肺活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另外,初中阶段是运动能力的突增期,男学生在各种运动能力测试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平均值都在提高,而女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提高到13岁或14岁为止,随后变化较小[2]。保证必要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缓解视力疲劳,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近视。因为体育课程大多安排在室外,学生无须面对书本,眼睛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此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学生身体发育不良和不协调的现象,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自信。中学阶段是人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然而因为自身及家庭的不重视,许多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身体发育不良或不协调的现象。如果在这一时期强化体育教育,敦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更好地刺激人体分泌生长激素,使身高在原本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出现更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同时也使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遏制肥胖及超重态势。另外,一定的体育锻炼能提高食欲,当学生摄入的营养物质足够充足时,身体自然发育良好。
(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是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和自尊,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
在通过对八个实验班(初中及高中)的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性研究中,得出这样一组结论:干预教育前,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28%。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59.04%。这表明了干预教育的必要性和应时性。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无问题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实验组学生在自尊、自信、情绪、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各项总分与前测相比,变化值分别为:6.76,14.60,-5.07,8.80,8.6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3]。
通过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干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合理教学方法的采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及孤独倾向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体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健康
体育有体育的道德需要遵守,例如:尊重教练、尊重前辈及对手、遵守比赛的规则、服从裁判的判决、体育比赛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爱护场地卫生及运动设备器具等等,诸如此类的体育道德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用以约束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体育规则。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皆需要道德来维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规范。体育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相通的,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当中,必须遵守体育的道德,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及比赛,他们会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同样是学生道德健康的重要教育部分。
(四)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的基础在于学生自身的特点,生理因素是前提基础,心理特点是核心关键,社会适应是表现形式。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季浏于2003年9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综合性课程、情意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会感受生命力,体验情感和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知识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体育、健康、生理卫生、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4]。体育教育因其自身极具鲜明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已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体育教育辅助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因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过程。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发展身体基本素质及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外,还可以通过体育课程释放学习压力、让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获得身心的愉悦。此外,体育教育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多项能力,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增强注意力、强化视力和大脑的记忆能力等。
上述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于文化科目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体育课程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成绩,但是它却是校园辅助学生文化学习的一大利器,这一利器可以让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保持欢乐的心情,还能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浮躁情绪得到宣泄,有效解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三、国内外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对比
充足的运动时间和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对我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二年级0.15小时。国际上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均值则为:初中2年级1.4小时[5]。日本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多于中国,每天体育锻炼两小时的日本学生为21.3%,中国为6.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0年对中国、美国、日本的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初中生仅为8.0%,而日本初中生为65.4%,美国初中生为62.8%[6]。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数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我国需要在这方面提高重视,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继续完善。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它要求体育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同时,掌握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4]顾晓雪.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 高一新生;心理适应;对策
高一新生进入高中校园,短时间内或多或少会对新环境有种无法适应的感觉。事实上,进入新的环境,每个人都要经历一定时长的适应期,我们应该做的不是逃避问题或者挑剔环境,而是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一、高一新生面临的问题表现
学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各种不适应实属正常,只要勇敢面对、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生活习惯变化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一直没有脱离家庭,学习、生活由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精心照顾,不少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床铺,不会洗刷盘碗,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打扫卫生也不会。当他们离开家庭,过集体住校生活时,普遍表现出独立性较差、受不了批评的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之前在家里自由懒散惯了,到学校后一时改不过来,晚上熄灯后经常与初中同学打电话聊天。受到同学的批评后,他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反而变本加厉,打电话的声音更大了。后来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由家长带回手机。这一类的学生,延续了以往在家庭和初中学校的不良习惯,在新环境中势必会遭到一定的排斥。
(二)学习压力增大
由初中到高中,学习的科目骤然增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等达到10多门,学习内容大大增加,学习进度加快,压力大大超过初中。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高中三年一直在拼搏。
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小Y找笔者咨询,说自己讨厌学校跑操,讨厌早自习和晚自习,厌烦英语老师和物理老师,是他们使自己在英语和物理上越学越差。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也不和任何人接触,几乎没有朋友。他跟妈妈商量,能不能退学去学习中医,将来做一个医生。17岁的男生,思维并不成熟,却有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学校里多待一天就多痛苦一天。学生出现这种无法适应高中学习压力,以逃避来解决问题的行为,作为他们的心理老师,笔者感到无限的愧疚。
(三)人际交往趋于多元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在智力和生理上趋于成熟,个性也更加突出,与同学交往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际交往带有突出的感情化色彩,这一点给同学之间的交往带来很多麻烦。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女学生在宿舍中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争吵,从此两人谁也不理谁,甚至发展到谁和那位同学在一起她就不理谁。久而久之,她在宿舍中变得很孤立,这使她心中十分苦恼。
另一方面,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开始关注、欣赏异性,但由于心理尚未成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处理男女感情问题,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学业荒废,心灵也会受伤。在咨询中笔者发现,心灵受伤最严重的大多为女生,这一点与女生较为细腻的心理特点相符。
(四)自我定位不当
有些学生在初中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生”,然而到了高中这个大熔炉,“强中还有强中手”,不再有“众星捧月”的感觉,一时间接受不了名次的下滑带来的失落感,严重的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小刘在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考入高中后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她发誓要夺回以前的荣耀,因此在学习上异常努力,但名次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渐渐地,这名学生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状,最后成为一名典型的考试焦虑症患者,不得不休学一年。
高一年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重新自我定位,对过去的初中生活“念念不忘”。部分高一新生习惯了初中的自我定位,认为自己稍微努力一下还会保持原来的“完美形象”,但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碎,在多次失败后产生怀疑、逃避的心理。
二是自视过高,自我评价不当。高一新生在评价上经常表现为自我评价高于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这种不当的评价带来的结果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
二、增强高一新生适应能力的做法
(一)借助仪式帮助学生告别初中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不安全感甚至恐惧感,在于对即将要去的地方和要见到的人不了解。学生来到高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会遇到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应,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才能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并在挫折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笔者给高一新生上了一节以“快速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课,让学生大声读出:“我的初中,我的母校,我的初中班主任,我最亲的老师,我的荣耀,我的光环,我的成功,我的失败,我忘不了你们,我深深地爱着你们!可我长大了,我们还是要说再见!谢谢你们!再见了!”并通过三鞠躬的方式告别昨天。接下来大声宣誓:“我长大了,我是高一新生,我带着爱和充满力量的心上路了,我要在这里接受新的挑战!我要重新开始,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从认真完成每一科作业开始,从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开始,我要实现我的梦想,三年后进入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仪式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对帮助学生进入高中生角色并快速适应高中生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给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方法
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得好:“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人生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踏实前进。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激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往直前。鼓励学生在身边找一个榜样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善于自我反思,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找到努力的方向,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适度超前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并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
关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级充满爱,有老师的宽容与激励,班风民主和谐,宿舍和班集体像家庭一样温暖,如此学生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生活。在心理适应能力测试中笔者发现,某班主任缺乏工作经验,一味地用强硬手段管理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该班大部分学生难以快速适应高中生活,适应较差的学生占到了全班学生的75.9%,这对班主任开展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适应新环境的前提,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还可以拥有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因此,班主任除了实施班级民主管理外,还要重视对学生人际关系经营的指导。一是教学生做人诚实守信。假设同学托付你一件事,你答应得很好,但转眼就忘,没有诚信,就失掉了做人的根本,同学还会信任你吗?二是要关心他人,不自私自利。曾有这样一名学生,为了不让室友分吃苹果,她竟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吃。在你不让别人分享你的食物的时候,你也分享不到别人的食物;在你不尊重别人的时候,你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三是对待朋友要有宽容的胸怀。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朋友的一点过错你都不放过,不肯原谅,哪里会有更多的朋友?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高中生的思维特点相比较初中生而言,高中生的思维开始向着抽象思维转变,这些都是依赖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在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各种事实材料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还是容易造成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缺点,往往只能估计事物的一方面特点而忽略了别的方面。
2.高中生的情绪体验从高中生的情绪体验内容来看,他们不再单纯的以生理需要为主,开始转变为社会性需要,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度增强,学会了把自身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高中生价值观高中生的价值观念迅速发展,他们开始在心理上区别“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热切的关心自己的成长,关注自身在他人眼里的评价,和自身个性方面的优缺点。以上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的分析,其实就体现了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育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现代性危机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呼吁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高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教育只有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必须要目标明确,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模式提供修改的指导性方向。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应该具有基础性、导向性、综合性三个特点。
1.基础性说到人文精神,广泛的意义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人类文化精神遗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必定要以人文知识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要建立在对相关历史知识认知的基础下,学科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桥梁,同时人文精神的主体又是人本身,所以需要学生最后把历史知识内化、整合、提升为自己的思想精神。历史史实转化为历史认识为学生们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人文精神目标首先要遵循基础性原则。
2.导向性俗话说“历史可以让人明智”。一方面,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对一些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这样的认知可能存在错误的方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对错误的观点及时的纠正。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虽然是以一定的具体知识为载体,但是仅仅依靠强制性的记忆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那些能够增进人幸福、促进人的发展内容进行教学,积极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认识和判断观念的形成。
3.综合性人文精神的范畴是广泛的,它渗透在人类历史各个方面的活动之中,包括政治、经济、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要分别从宏观、客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揭示历史发展不可逆的方向,又要以微观的眼光看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中体现的情感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总结普世价值,又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标准。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体现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
1.运用诗性语言,增强情感共鸣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史学深深的影响着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现在的高中的历史研究和学习变得公式化、概念化、符号化。历史老师更是反复多次的强调课本中频繁出现的“标志、开端、转折、”等词语,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历史学习变得注重强调概念,而忽视了对情感色彩的鲜活和灵动的把握。如今课堂上的老师们语言表达力求精准到位,自认为说的很好,然后却缺少了精彩的语句和优美的诗文,导致学生失去了对历史探究的乐趣。假如现在的教师能够挣脱传统理性主义史学的熏陶,在准备的历史语言中加入丰富生动的警句和哲理,则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帮助课堂效率的提高。
2.探究历史细节,追溯历史生活以宏大的叙事为线索的历史教科书,非常具有概括性的给学生重现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教材的内容是已经十分浓缩和概括了的,它遮蔽了很多鲜活的历史细节。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重难点对教科书没有提到的细节进行补充,带领学生重温历史的丰富和浩大,从而加深对某个时代、某种文化的价值认同。例如苏俄经济政策的知识点,教材知识轻描淡写的说到粮食税、部分资源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等知识,这些都是属于国家政治经济层面的宏观概念。一般如果课时安排紧张,教师是不会就其展开的,那么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不透彻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适当的转换一下授课重点,尽量的把学习的重点偏向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和体会上,而不是占本宣科的陈述历史事实,在深入探究历史细节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多面去理解历史,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体会政策的必要性。
四、结语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关键词:育人为先;严而有度;激励;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17-02
一个班级管理得好坏,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对学生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作为一班之魂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艺术就非常关键了。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管理好班级呢?以下是我担任高中班主任得到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育人为先,以爱促学,培养习惯,提高心理素养
从心理学上来看,高中阶段学生属青春期前期,特征是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一方面渴望进入成人世界,希望证明自己,因而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浮躁的心理有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所表现;另一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竞争激烈,人际关系会相对冷淡。依据这些特点,对高中生不应只去管,而更应注重去理解、去帮助。“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别人尊重,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护”,这也是学生情感的内在要求,高中学生也不例外。高中生自我意识接近成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也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家长的理解、尊重。我们做班主任的为何不放低姿态给学生一点尊重,这样就能换回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爱学生,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基础,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尊重他们的隐私。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风华正茂的高中生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些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挫折会时刻出现在你的身边,只有敢于和善于直面人生的挫折,才能在挫折中爬起,在奋斗中成功。高中生处于自我意识确立的敏感时期,对问题的处理容易走极端,不能全面客观地去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珍惜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锻炼坚强的意志力。有了顽强的意志,这样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另外,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养,培养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处理好各种挫折。
二、严中充满爱,爱要有底线
班主任充当着学校里家长的角色。对学生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视如己出地关爱他们。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呢?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担任班主任以来,每接一个班,我首先跟他们共同制定好班级班规,班规作为学生行为的底线,不管是谁,一旦触犯,绝不姑息,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他严加管教,以后绝不允许再犯。在处理学生们违背班级班规时,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也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班级干部,也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困生,要一视同仁,坚持一个标准,公正对待,这样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认错并及时改正错误。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班主任作为学校中的家长,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或弟弟妹妹来看,从他们的生活到他们的学习,都要无微不至的关心,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了解他们的困难,这样才可以及时帮他们解决困难。我所带的班级,绝大部分人都住校,我经常到学生的宿舍和食堂,问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有什么心事,都会找我推心置腹地去交流,还请我为他们的一些事情作参谋。
三、全班参与,共同管理班级事务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班主任,如果事无巨细地管理班级,一方面精力跟不上,另一方面会给学生造成“班主任无孔不入”的感觉,就会让学生对班主任有种“甩不掉”的感觉。高中生有他(她)自己的思想,不太喜欢老被人管,他(她)们有着“我们的事情,我作主”的强烈欲望。作为高中班主任,我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班上我不仅设置了班委,每天还设置了值日生,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管理,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正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也协助了班主任管理班级。
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启动奖励机制
不管哪个家长,当孩子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时,都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好的班级。在他们眼里的好班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班主任管理有方,班风学风正。由此可见,良好的班风学风尤其重要。那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呢?只靠班主任或班委或部分学生都是行不通的。班级是一个整体,离不开它所有的成员。高中生尽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但毕竟他们还是孩子,适当的鼓励还是很重要的。作为高中班主任,我首先制定班规班纪,在班规班纪中明确地设置了“进步奖”,这个“进步奖”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还应用于他们的具体行为习惯。对于那些想“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哪怕他们有微小的进步,都及时发现,适时奖励。长此下去,班上就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个个争先进”的班风,学风就更加浓烈,形成螺旋上升的奖励机制。
五、“润物无声”的教育,适度恰当的“批评”
高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虽说高中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班主任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存在的。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会无所不在地影响到学生。由此可见,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习上,班主任老师要求真务实,不能随便妄下结论,而是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去获得感官的认知,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教给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脱离实际,一味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认识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智慧育人,让学生在自己的选择中获得最理性和持久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说,班主任老师的认知态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润物无声的教育演绎得更加完美。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体验父母般温暖的关爱,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实践在于关爱学生,老师爱护学生,学生爱护老师,学生关心学生,班级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就会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向前迈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班集体的生活中,总有些学生难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班主任老师怎么办?是一味地训斥学生,还是帮助学生找到犯错的原因,帮助其改正呢?我想班主任老师应该理性地选择后者,一味地训斥学生,一来难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来问题的症结还在,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理智的帮助,才能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去改正错误。但帮助不等于迁就学生,适度恰当的批评有时比表扬更有作用,批评要做到适度,批评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发至肺腑地说出:“老师,我错了”。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的一班之魂,是学校中的家长,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即遇到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班主任老师要多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有效架设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及同学都是直接的相关人员。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因此,建立畅通的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争取家长的支持会使学校的教育更加有效果,如何和学生的家长保持长期的联系并且取得他们的支持呢?架设好家校沟通的桥梁是班主任老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一是利用好现代通讯工具,利用家校联系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家长发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对于个别家长,还要专门花上一定的时间和他们在电话里沟通和交流,提高了效率。二是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的召开,学生的家长、任课老师、学生三者面对面的交流,这样谈的话题更加集中,对学生来说更加具有针对性,谈话的内容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家长密切配合转化和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一个班级好、中、学困生的存在是难免的,转变一个“学困生”并非是“朽木不可雕”。我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是这样做的,首先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特点,因材施教。其次是多与家长联系,互通在校、在家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布置每天的作业,让家长督促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全部完成且做对的,我就在其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对连续三次作业全做对的就给其“加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提高。通过有效的家校联系和沟通,班主任老师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家长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两者形成了合力,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以上就是我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为高中班主任,教育的对象是易并能很快接受新事物的高中生,他们在不断地去与时俱进,所以班主任也要不断地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优化班级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瑞玉.变革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4,(1-2).
一、健康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生的情感体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逐渐趋向成熟,但又有明显的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情感特点由初中生的半外露、半隐蔽状态转向“闭锁性”状态,不轻易吐露真情,自我意识、自我表达能力明显增强,美感更加丰富,理智感发展较快,同时,心理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目前形势下,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悲观厌世人生观、权力意志人生观无时不在影响着他们。调查表明,高中生既有迫切要求发展个性的现代意识,又有国家意识淡化、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的现象;既有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又有缺少人生远大目标和理想的问题;在前途和职业的选择上,相当部分学生希望“能上名牌大学”“将来能出国留学”“工作轻松、效益好”。针对高中生的情感现状和心理特征,我们有责任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向学生灌输科学的人生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对不良影响的抵抗能力。
二、健康情感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完善教师形象,重视表率作用
班主任要成为具有健康情感的楷模。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学习,善于模仿,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其言行对他们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必须确立美好的自我形象,起好表率作用,以崇高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以及完善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去征服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以自身的情感修养、良好的行为和美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创造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下开展健康情感培养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目标。
2.加强传美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道德情感是组成品德结构的心理成分之一,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社会责任感。中学阶段是道德感、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的时期,但发展不够平衡,从社会环境来看,也是矛盾重重。在校接受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的教育,在社会上受不正之风影响,在家庭中不少家长对子女教育与自身言行也有较大反差。
笔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要求,加以科学地组织,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理想,引导他们确立适当的抱负,逐步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感动中国”的英雄事迹,进行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目的有崇高、进取与平庸、卑鄙之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结合“希望工程”捐书、捐款活动,开展“献爱心”的教育,让学生体验由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而产生的愉悦情感;利用军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为社会尽责的愉悦,从实践中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利用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
高中生有一种积极向上、自我完善的心理状态。但由于人格发展尚未成熟和完善,在情感上往往表现为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刚进高中时,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还没有完全适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红灯”。在这种时候。我们及时召开学生大会、班会、家长会,请有关专家进行初高中衔接教育,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弘扬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合理的为人处世方式、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班内将全班每一位同学最光彩的一点“定格”在教室“闪耀之星”的栏目里,向同学展示。向家长汇报,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氛围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师生一起总结,树立榜样,分析不足,提出目标,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4.创设美的情境,陶冶美的情操
美感是一种审美情感。运用艺术的美,再现我们所要实施的教育内容,通过音乐、舞蹈等多种手段,寓教于美,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艺术欣赏中接受教育。笔者首先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讲台上方是庄严的国旗,两旁是简洁易记的班训,墙上是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书法作品,后墙是荣誉园,桌上是统一制作又体现个人特点的座右铭及奋斗目标,使整个教室环境优美、整洁、宁静、高雅。人们一进入教室就有一种催人奋进、令人愉悦的感受。其次,利用班会课进行书画讲座、音乐欣赏、摄影展览,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利用节假日、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再次,结合“丁中形象大使”的评选,推进礼仪规范教育,使语言美、体态美、服饰美形象化,增强感染力,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熏陶中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感。通过多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
5.丰富情感经验,提高耐挫力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呵护中成长,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脆弱。但是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体验快乐感、成功感、自豪感、挫折感、悲伤感、羞耻感、痛苦感,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验。如: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大型活动后及时开总结会,为取得成绩的同学庆功,让他们感受进步的快乐、成功的自豪,特别是为集体拼搏的荣耀感。当然,也有同学体验到失败的痛苦、挫折的悲伤,此时,班主任特别要注意正确引导。
6.调适不良情感,纠正错误观点
在健康情感培养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豪”与“自傲”、“羡慕”与“妒忌”、“友情”与“义气”等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涵养谦逊的品德,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对学生中出现的片面的、过激的、消极的不良情感,如:“追星现象”“早恋现象”“网瘾现象”“校园大款(佬)现象”,要善于疏导,通过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使学生以自己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不良情感,而不是靠简单的禁、堵。
总而言之,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育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代。
参考文献:
[1]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8.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行为;个人因素;研究进程
青少年吸烟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结果指出,个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为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最主要因素,本文从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对吸烟危害认知、心理因素、其他危险因素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个人因素研究进程。
1、性别
在我国,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因素[1]。在发达国家,男女吸烟人群比例相当,有些国家女性高于男性[2]。但国内多项调查显示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此现象说明在国内青少年吸烟明显与性别相关。青少年吸烟的性别差异受传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地位所影响。在中国女性吸烟者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由于女性吸烟者的压力较大,而对男性吸烟者来说,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这就显示了吸烟的可能性和环境作用。在我国,控烟工作的重点对象应是男性吸烟者。但有的学者则认为随着新型香烟的引进、开发和国际烟草交易的加速,尤其是一些职场女性把吸烟行为当做男女平等的标志时,发展中国家女性吸烟率将日趋上升。所以,对女性吸烟群体的干预不容忽视。
2、年级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年级与尝试吸烟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更容易吸烟,吸烟行为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高中生吸烟率低于初中生。在初高中期间,年级之间的吸烟率的差别也非常显著[3]。这种差别是由于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初中期间处于青少年早期,在此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平衡,心理特点不健全。出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封闭内心,另一方面对自己信任的朋友无话不谈。在此状况下,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与此同时,学校规定的吸烟条理对初中生吸烟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到了高中阶段,自信、自尊等自身个体特征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渴望成熟,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处于这样的动机,部分高中生也开始模仿成年男子的吸烟行为,希望通过此行动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并提高自己的地位,从而获得认可和信任。
3、学习成绩
中国青少年最普遍、最主要的生活事件就是与考试成绩相关的事件[4]。考试成绩是青少年对学习状态以及态度的综合反馈,成绩好坏与否又关系到青少年群体的压力感。多项研究显示学习成绩差的青少年与尝试吸烟有很大关联。Krohn分析了上千名学生考试成绩与吸烟行为的联系时发现,考试成绩经常不及格的学生吸烟率在20%以上,而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的吸烟率则低于5%[5]。考试成绩与尝试吸烟率呈负相关关系。
4、对吸烟危害认知
青少年对烟草的有害成分有所了解,大部分被调查者都知道、尼古丁、氮氧化物、烟焦油是烟草的主要有害成分。青少年对吸烟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某些疾病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对气管炎和肺癌了解很多,而对高血压和冠心病了解甚微。研究显示,知识、信念与态度是此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青少年对吸烟危害身心健康的知识掌握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对吸烟的行为和态度[6]。多数研究支持这样一个观点:知识的匮乏是影响青少年尝试吸烟的主要因素,了解吸烟危害的知识的多少与吸烟行为成反比。但是在这一点上,也有少量研究显示吸烟与否的青少年了解吸烟危害的知识方面基本没有任何差别。这极有可能与不同学者的测量方法和对象不同相关。
5、心理
目前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因素中研究较多的是抑郁和焦虑。有研究报告显示不良的心理健康容易引起抑郁、焦虑等不良反应。此类情况较多,15-16岁青少年抑郁焦虑情况对以后是否吸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7]。吸烟行为可能是缓解青少年心情紧张的方式之一,紧张情绪和压抑是吸烟开始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大,并且患有抑郁症的吸烟者更不易戒烟。有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吸烟强度的增强,学生的自尊感逐步降低,青少年吸烟与自尊感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是还有更多的研究采取自我报告法说明吸烟与自尊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低自尊有可能但更多的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调查吸烟与自尊之间可能的相关关系,得出低自尊可能导致吸烟行为增加的结论。但是没有能够证明自尊者会直接导致后来的吸烟行为。McGee等报告了他们对1000名新泽西青少年所进行的纵向研究。此研究发现,吸烟者有轻微低自尊的倾向,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的水平。但是自尊与吸烟行为的相关性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有明显不同。女性青少年不吸烟者的自尊感明显高于女性吸烟者;而对于男性青少年来说,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自尊感差别不是很大。Abermathy等人利用长达4年的时间进行纵向研究,此研究表明,对于女性来说,六年级自尊感低的女性青少年有可能到九年级的时候会吸烟。实际上,自尊感低的女性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较一般的女性青少年多出3倍,而男性吸烟则与自尊感不相关。并且,女性身上存在的自尊感与吸烟的相关性将会对女性产生长期影响。
6、其他危险因素
青少年吸烟行为已经普遍存在,其他危害健康行为增加了成为吸烟者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吸烟与喝酒相伴出现,两者间具有协同作用。青少年具有吸烟、饮酒等危害健康行为的聚集性特点,说明当青少年存在某一对健康有危险的行为时会增加其发生其他危险行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危险行为的存在常常不是孤立的。胡利人等调查结果显示吸烟行为与饮酒行为、打架行为、参与过赌博和醉酒等相关因素和危险行为有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伟.吸烟的文化机理与控制烟害的文化手段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27-30.
[2]FINCH K,MA S,QIN D. Smoking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women in Beijing, China[J]. Asia Pac J Pub Health, 2010,22(3):342-353.
[3]左慧敏,李秀梅.邯郸市338名男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601-602.
[4]胡佩瑾,季成叶,宋逸.北京与云南城市中学生吸烟行为现状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394-396.
[5]Krohn.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smoking[J]. Drug Alcohol Depend,2000,59(1):61-81.
一、要重视音乐教育对高中生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程的开设有其独特的意义,对高中生们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音乐情感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紧张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大,音乐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便于学生高考,因为音乐知识也是高考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知识,一方面是为了高考成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2)音乐开发智能的作用不可忽视。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二、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进行有深度的鉴赏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
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三、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
教学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音乐教师的引导作用则是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欣赏,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正确欣赏,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含量、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可以放松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途径去鉴赏作品,因为音乐鉴赏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教师一方面要广搜素材,积极备课、背课,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课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优秀的音乐作品鉴赏中来,全身心地去体验作品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
另外,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初中生有所提高,思维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必须根据高中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高中生的内心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此,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当好他们的参谋。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音乐兴趣
【关键词】参与 思想观念 氛围 兴趣 心理特征 合作空间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参与的作用。不仅如此,在课标中也提出了要重视音乐实践这一理念,即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而且把它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当前,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参与面不广,参与的热情也不高,课堂中独立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更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音乐学科不参加高考,学生往往不加重视,其表现为上音乐课看课外书、听MP3、说话、打瞌睡等等。二是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的曲目篇幅大多冗长、深奥,再加上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薄弱,对作品难以理解及参与。三是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已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似熟非熟阶段,大多数学生课堂上不肯举手回答,也羞怕老师叫其参与课堂音乐活动。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所以就导致了许多高中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改变这些现象,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一、改变思想观念是参与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首先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高中生的思想观念,由于严峻的高考升学竞争以及音乐学科不参加高考这一事实,使得许多的高中生对音乐不够重视,要改变这一观念,教师就要从上好第一堂课开始,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接受并喜欢音乐课,并让他们懂得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改变以往的一些做法,先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指出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哪些时候出现,如升国旗、运动会、电影、电视里,让他们知道音乐与他们无处不在,并结合了科学家、名人与音乐的不解之缘等生动例子来说明。如音乐能陶冶情操,音乐能启迪智慧,音乐有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学习寓教于乐,音乐有很好的交际功能、娱乐功能,如果音乐基础知识扎实,还能考进高等学府去深造,甚至还会创造更好的艺术效应和经济效益等等。通过这些交流,学生们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大为改观,很多学生都深有感悟,并表示以后一定认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是参与学习的条件
思想上的重视,并不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唯一途径,而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是参与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品头论足”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获得较深刻的心理体验,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无动于衷呢?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宽松环境。在笔者观摩过的一节音乐课中,教师与学生围成一圈,时而席地而坐,时而拉手搭背,时而教师拉手风琴与学生一起唱歌、舞蹈,学生们都想说、要说、爱说……这样就使得音乐教学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同时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多给学生一点微笑,让学生把教师当作与自己共同学习的朋友,这样就会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做,且有了教师的微笑以及鼓励性的语言,学生就会有勇气,有自信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参与环境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
三、巧用现代流行音乐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一事物的倾向,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可能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并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可见对音乐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高度性。学生对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节奏和优美抒情的旋律特别敏感,再加上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各类广播、影视及网络的宣传,使学生们普遍青睐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他们的音乐情趣加以引导,那对于他们参与学习也是极有利的。笔者在几年的高中教学中发现多数的高中生一听到流行音乐,就有许多话要说,关于歌星、歌曲、歌曲的背景甚至有些还能跟着唱,可是一听到教材里的音乐,便不知其所以然了,这说明了教材与学生的兴趣存在着距离,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及喜爱偏少的现象,经过查阅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在介绍民族音乐之前,运用流行元素做先导,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奏曲《梁山伯于祝英台》,先通过欣赏臧天朔摇滚节奏演唱的《梁祝》,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在介绍江苏民歌《茉莉花》时,选用一首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作对比,指出该曲巧妙地运用了《茉莉花》的曲调,使歌曲具有江南特有的淡雅和秀丽风格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通过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的引导、参与,让学生体会到了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更是多姿多彩。
四、抓住心理特征释放参与空间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预定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能力和自律能力已较强,基于他们身心发育日趋成熟,情感日趋丰富,注意力明显增长,观察思考问题常富于联想和想象,且较具理性化,但往往幼稚而不切实际,或只想不做,可仍然左右着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这种似熟非熟的心理特征,积极引导他们如何参与学习。笔者在施教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于祝英台》欣赏时作了如下尝试: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作业,请同学们分组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待到上课时,笔者让各组展示收集的成果,A组学生先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介绍《梁祝》的故事,B组女生演唱了《梁祝》主旋律歌词,C组讲解了《梁祝》图表结构,此时,笔者顺水推舟再放《梁祝》音乐片段,演绎故事内涵,并提示小提琴,大提琴和铜管乐在乐曲中的象征性,最后让学生欣赏《梁祝》全曲,当下课的铃声响后,许多同学还是不愿意离开教室,因为《梁祝》的故事、旋律真正打动了学生的心理。从《梁祝》中我也感到,把握好学习心理特征,让他们参与合作学习,让他们感悟到自己的存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合作效果也就会更好。
五、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身心参与
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参与学习中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果。音乐教师,除了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外,为丰富课堂教学,还要搜集大量的影像素材,例如各种音乐会的实况VCD、DVD光盘、内容与画面相统一的MTV等,可以到音像店里购买,也可以在音乐电视节目中进行录制。如在教学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中央乐团合唱团与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现场音乐会VCD光盘,因为画面美、音响好、现场感强,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通过观看实况演出光盘,学生对声乐套曲这种体裁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当然,关于让高中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理解音乐、掌握音乐,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5).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3).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