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

时间:2023-09-18 17:3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

第1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也使得原来的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再适用,文章提出了新理论框架和相应的国际贸易策略。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 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2篇

下面是求学网小编收集的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欢迎阅读!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1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主要指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谁拥有最先进的知识、最核心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成功的企业在于能不断造新的知识,并能迅速将新知识经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将主要流向高新技术开发;无形资产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绿色生产和人性化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时企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教育,激励员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传统农业经济把土地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传统工业经济注重资本、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当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驱动力,成为生产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所有创新财富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劳动力和金融资本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集约配置,对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1.3知识是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

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实行按土地分配的制度。谁拥有土地多,谁就拥有更多财富。在工业经济时代,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资本家成为最富有的阶层。在知识经济时工与其说资本雇佣劳动,不如说劳动雇佣了资本,因为劳动的主本———人所拥有的知识才是生产的决定因素。因此,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企业存在四类参与者:即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决定如何生产;知识创造者决定生产方向;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资金。企业除付给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正常薪金外,还应将知识创造者创造的知识转化为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建立以知识为依据的分配制度。

1.4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平台

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管理的工具将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向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结构,将变为以扁平化为特征的信息网络系统。减少中层管理者、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知识催生出的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网上交易、网上货币支付、网上宣传、推销、选购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营运学率。

2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要求

2.1财务管理的观念创新

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与提高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败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操守、管理哲学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成为必然。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参与意识,为培养企业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创新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企业高效有序地开展财务活动。

2.2财务管理的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换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够兼顾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2.3财务管理的内容创新

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本、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作用不断加强。因此,现代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同时,财务在运行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改善软资源环境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资本的潜能,使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

第4篇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第5篇

关键词: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GDP;投资结构;投资总量;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70-04

一、我国投资需求的现状

(一)投资需求与我国GDP之间的关系分析

投资需求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为了准确分析投资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统计数据对近年来我国投资需求总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表1的统计数字来分析投资需求对我国GDP的拉动效应。建立以GDP指标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形成总额为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a+bI+ε,其中Y为历年GDP总量,I为历年投资总量,ε为误差常量,a,b为相关系数。假定ε为常量0,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出历年GDP总量与历年投资总量的相关系数R2为0.985 014,这说明它们的相关度非常高,方程拟合度好。经计算得出b为2.279;a为2.53,这说明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GDP总量将增加2.28个单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此外,2002—2011年,投资总量占GDP比重呈逐年增加态势。此外,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多国模型,其把一国不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与该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进行了合理划分。当一国人均GDP为200美元~400美元时,该国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为20%左右。当一国人均GDP为800美元~1 200美元时,该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投资总额占GDP比例为35%左右。按照这一标准,我国2002年人均GDP已突破1 000美元,但我国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比钱纳里标准明显偏高,这也说明我国需求结构仍不合理。

(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分析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这三大需求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数量。根据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GDP=C+I+G+(X-M),其中C为消费需求;I为投资需求;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X-M为净出口;根据这一公式进一步可推算出一国经济增长的公式:ΔGDP=ΔC+ΔI+ΔG+Δ(X-M),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消费需求增加值+投资需求增加值+政府支出需求增加值+净出口需求增加值。为了准确计算各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可依据以下公式:GDPt=Ct+It+Gt+(Xt-Mt)=(Ct+Gt)+It+(Xt-Mt),t表示基期。考虑到两个生产时期,t和t+1,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表示如下:(GDPt+1-GDPt)/GDPt=GDPt+1/GDPt-1=[(Ct+1+Gt+1)+It+1+(Xt+1-Mt+1)]/[(Ct+Gt)+It+(Xt-Mt)]-1=[(Ct+1+Gt+1)/(Ct+Gt)-1]×a+(It+1/It-1×b+[(Xt+1-Mt+1)/(Xt-Mt)-1]×c;其中a=(Ct+Gt)/GDPt,表示t时期最终消费在GDP总的份额;b=It/GDPt,表示t时期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c=(Xt-Mt)/GDPt,表示t时期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GDP总所占份额。[1]根据这一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得出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2005—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8%左右,投资贡献率/名义GDP增长率平均在50%以上,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高。

(三)投资需求结构和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数字,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资本形成总额比例非常高,都占到90%以上,说明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

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投资需求中,第一产业份额最低,第三产业最高,这也是我国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投资结构升级的结果。

表5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家预算内资金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这也进一步印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保障房)上投资数量不断增加。此外国内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也呈现不断增加状态,国内的高储蓄支撑了国内的高贷款。在利用外资上表现为相对稳定态势,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最高,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和未来预期较高,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效应明显。

二、我国投资需求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总量偏高

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成为近几年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需求,据统计,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61.4%下降为2010年的47.4%,投资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则由2001年的36.5%上升为2010年的48.6%,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需求源。不可否认,投资总量的增加,在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2008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口增速一度放缓,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与净出口下降不同,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固定投资的饱和,投资利润将趋于下降,投资成本将不断攀升,过高的投资将会加剧投资回收的成本预期,高投资带来的商品的高供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上商品供需结构的失衡。除了政府公益性投资以外,民间投资的成本回收将面临较大困境,这将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质量。

(二)投资结构仍不合理

随着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加,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符合国家调控方向的领域投资加快,如:在农业、经济适用房建设、环境保护等行业上的投资。另一方面,“两高”行业投资过快。据统计,2011年前三个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为13 105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建材行业投资同比增长50.9%,石油加工及炼焦增长40.7%,化工增长34.1%,有色金属增长29.8%,受投资及出口增长的影响,高耗能产品的增长幅度也较高,其中铝材增长47.1%,电解铝增长36.7%,铜材增长26.3%,化学纤维增长25.4%,粗钢增长17.6%,纯碱增长15.3%,乙烯增长14.8%,平板玻璃增长14.3%。“两高”行业投资过高,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第二、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高,房地产又占据第三产业投资中的主要部分,这就形成了对其他产业及行业投资的挤占,提高了投资成本,抵消了由其他行业投资所产生的效率增长。此外,由于我国部分行业仍面临着行业垄断、行政垄断行为,资本难以自由向该行业流入,这就造成部分行业投资不足,虽然一些区域存在着自然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这些资源不能得以有效开发。这在我国投资结构中,表现为有些行业投资过度,有些行业由于存在着排斥竞争的垄断,呈现出投资不足。

(三)投资模式粗放

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投资是受到利率、预期、要素获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果。而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总体偏低。据统计,我国工业电价水平为6.1美元/千瓦时,是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电价的62.5%,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能源使用效率则为50%。此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地方经济利益考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竞相违规压低土地价格和征地补偿标准来吸引投资,生产要素价格的低估使国内企业至少不合理地节省了20%~40%的生产成本,这种靠压低资源价格来提升和吸引投资的模式不可持续。

(四)更新投资比例偏低

更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我国更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更新改造投资是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不升级,经济效率就难以提高,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我国在强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强调利用技术创新手段,改造落后的企业,提升传统的企业,发展先进的企业,这都离不开更新投资。要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张向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就必须提高更新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以增加更新改造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五)投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表5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上,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国内贷款和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则呈现下降趋势,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上升,表示资金的流动性降低。造成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市场中国有金融机构占据较高比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欠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严峻形势。第二,吸引外资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受投资成本—收益比的影响,一些地区在吸引外资中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但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造成了来华企业的不必要成本,影响到外商投资的数量。

三、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的对策

(一)合理控制投资总量

投资过度将造成投资质量的下降,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控制投资总量,首先,政府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可出台相应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某些产业发展,以政府投资增加来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应法规,控制某些产业的投资规模,调节投资在各个领域间的流动。其次,要完善生产要素价格。针对投资总量向第二、三产业流动较高这一现状,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以反映生产要素稀缺程度和充分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合理要素价格机制,规范企业投资流程,合理界定企业的投资成本,避免产生因制度和市场机制缺失所导致的过度投资。最后,要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登记、控制、把关,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引导企业投资方向,监督企业投资经营状况,通过管理把民间投资引导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投资质量的环节中去。

(二)优化投资结构

优化投资结构,一要控制向“两高”行业的投资;二要引导向国家急需行业内的投资;三要实现向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的协调。首先,控制向“两高”行业投资。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控制资金流向“两高”行业,政府应设立相应部门,严密监控“两高”行业的运行,在现有企业运行规模基础上,不断缩小其规模,运用科技检测手段,设定“两高”行业排放标准,严密监控该行业运行,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渐用高技术含量、污染物排放达标的新兴企业取代“两高”企业。其次,引导向国家急需行业投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调结构、提质量、促增长尤为关键,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形成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环保、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废弃物回收等行业,是国家当前发展中的急需行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应配套措施,合理引导民间投资行为,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实现向一、二、三产业投资中的协调。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应遵循第一产业要质量、第二产业要效益、第三产业要数量的原则。第一产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应通过投资不断促进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协调。第二产业当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最大,第二产业的投资应遵循改造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产业的思路精心谋划,促进第二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由于第三产业发展仍滞后,未来投资主要应流向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和提升第一、二产业的效益。

(三)加强税制改革,激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目前国内企业处于经营成本上升和税负较重的历史阶段,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要加快税制改革,减少投资环节的重复征税,加大企业设备装备投资,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承载起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鼓励和引导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降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西部地区也要从政策、财税、行政效能、人才等多方面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起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此外,政府还应征收环境保护税,矫正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为环保事业筹集专项资金,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额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污染物排放权的优化配置。

(四)实施金融体制创新

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效应,降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成本,就需要对现行金融体制实施改革。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促进企业融资中的核心作用,规范融资流程,减少融资中不必要环节,提高融资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引导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在鼓励中、小民营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政府在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监管中的作用,注重提升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信誉,改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适时进行金融创新,真正发挥其以融资促企业发展的作用。

注释:

①史建明:《河北省经济增长需求要素贡献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罗云毅.投资需求向消费需求转化的数量关系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4,(1).

[3]李永友,周达军.投资需求、利率机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第6篇

摘要: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使社会日益知识化并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使现代化的发展由以工业化和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经典现代化阶段发展到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化;影响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人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在传统经济里,有形的生产要素一直被视为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被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二者的发展都基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之相反,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通过知识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大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知识密集产品开始成为主要的产品形式;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2)从“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转变。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则,即按照经济“增长函数”,资本和劳动力投人必须按比例进行。如果某一方面,比如资本投入过多,就会造成“收益递减”。知识经济则恰恰相反,对知识的投入,只会造成“收益递增”。1996年美国从电脑到电话等高技术方面的投资按年率计算猛增23.8%,经济却仍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3)从周期性发展向持续性发展转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工业经济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衰退周期和经济危机周期的烦恼,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则是“持续性”,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时代牵动全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衰退的周期被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弱化了。

(4)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日益产业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来看,知识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经济化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含义是:在知识与经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经济的知识含量也愈来愈高,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不仅给第一、二、三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还导致出现了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一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传统工业社会里是亏损和补贴产业,而在欠发达社会或地区,则是效益低下而又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知识的产业化使情况发生了巨变:随着绿色革命的发起,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第四产业性质的知识农业。如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却又面临高速增长与毁灭性破坏的矛盾。知识产业化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带来第二产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并对调整发展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知识产业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工业”。由于知识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本万利和点石成金的奇迹,致使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在质量、品位和规模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知识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迅速生长、扩张。以信息、知识、高科技和文化、人才元素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是前途无量的“未来工业”,目前已如滚滚浪潮,势不可挡。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以后,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战略。新兴产业将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革命,并将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2知识经济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使社会知识化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学习型社会来临,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分层和日常生活诸方面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1)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的作用彰显。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物质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将导致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缩短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否能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顺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2)学习社会形成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到了21世纪,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社会”的雏形也随之显现。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农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现在,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不仅应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资源观。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来保障知识成为分配的决定性要素,并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知识化。

(3)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整个生存方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知识含量将极大地增长,而知识也会透过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互动过程,使人们从知识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展现出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美国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很生动地描绘了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类的新空间,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预言在数字化世界,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因为数字化彻底打破了封闭,缩短了距离,无远不至,无高不达。知识经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知识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在社会结构方面: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它将加速社会的多元化,促进国家的法治架构;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更重视科学、民主、平等,这就能推动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在社会意识方面: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兴趣、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舆论导向,因此,关于知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社会阶层方面:社会将根据人们的知识拥有情况进行新的分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富、权力地位的状况与知识拥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阶层中,白领的绝对数要大大超过蓝领,并形成新的产业主体。

在日常生活领域:知识性消费将占主导地位。社会知识化将导致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无孔不入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等变得更加现实,更受人关注,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理性必将受到扬弃。

当然,知识经济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如因各种原因(包括非自身原因)而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将与知识阶层两极分化;智力犯罪将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将成为社会学家和公众关注的新课题。

第7篇

(讯)近日,从汕头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以1000家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经营的深度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汕头市将抓紧开展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组织对“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互联网与该市工业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生产业的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及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加速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此外,该市将运用“互联网+”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该市的化工塑料、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制造、文具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载体,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该市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同时,该市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互联网+”新兴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的应用,培育发展壮大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原材料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拓展工业生产经营的新途径。

记者从《汕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17年)》中了解到,通过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计划到2017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率达到90%;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通过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12家。(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文/罗勉)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企业;创新

一、传统企业的管理现状与互联网技术

(一)传统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

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存在相当的弊端,由于我国传统企业经济思维模式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一直以一种老态化的形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挣扎,虽然作出了人员管理上的一些变革,但是仍旧不能把握时代主流。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路,企业管理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管理体制中缺乏年轻的活力思想,在企业经济体制变革中形成了阻力。创新性的思维方式难以得到重视,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严峻。如果还是依照这种老旧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话,企业就会很快被现代经济发展的洪流所淘汰。第二点,企业管理模式中数字化营销模式滞后,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营销想要打开市场经济环境,但是因为对于数字化营销还停留在基础阶段,没有深层次的融合网络宣传技术,就呈现出了数字化营销套路落后的情况。数字化营销是一种良好的企业营销手段,但是在传统企业的应用中,没有与之配套的相应经济管理体系,数字化营销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可谓是治标不治本。在营销道路上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济营销体系,但是在核心管理中却还保持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国内传统企业的经济日渐下滑。

(二)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是当前社会应用在各行各业,生活工作中的新型信息技术。在经济方面,互联网可以有效的调动信息经济的发展,通过自身的信息传递交流性,对社会经济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同时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作为一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技术,已经和教育、经济、生活所息息相关。互联网通过它的强大计算能力,运行整个现代经济模式,“淘宝”、“京东”新型互联网营销已经占据了现代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互联网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对于现代经济信息的敏感程度,同时也能够发挥出互联网所独有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信息生产力。当时网上经济交易初见眉头的时候,许多企业也保持观望的态度,但是互联网凭借着不可阻挡的势头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产业的支柱,带给了传统企业融合变革的机会。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与集成中互联网能够将创新深度融合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

二、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引进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互联网通过其特有的信息传递技术,把企业产品信息与管理阶层相结合起来,便捷化,创新化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完成由老旧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型为新型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在目前国内顶尖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互联网作为重要因素被广泛应用,不仅仅是阿里巴巴,腾讯这一类的电子商务型产业。互联网设计了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企业经营,在网络上产品信息,吸收大量的有效促进意见,对产品的完善和销售都有很大程度的帮助。同时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互联网也能够帮助企业打造相关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联播,向社会群众宣传企业文化,让员工们也能够了解到企业文化和学习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内部管理的平衡性,积极调动了员工的生产工作热情,这都是互联网技术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促进。再一个通过销售之后的产品效果调查,网上征求意见无疑是要便捷许多,从互联网上对产品效果调查进行统一的数据收集管理,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式的思维发散。打造新理念,新模式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总方向。

三、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对企业产品,人力资源,营销化管理以及数字化经销的革新和改进。在企业产品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庞大的宣传特点,对产品的生产、经销产生一个量化的作用效果,扩大产品经销思路,多样化的创新生产。在人力资源方面要集中人才管理制度,通过互联网招聘募集相关技术人才,集中管理和培养,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信息化便捷的互联网对营销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数字化经销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继续深入发展,要考虑到其中的便利性和数字化的基本特征。从互联网的角度深入变革,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完善。

四、总结: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变革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和融入,当代企业要熟练运用互联网的创新特征深入探求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第9篇

我认为上升的动力来自“四个升级”。

第一个升级是城镇发展升级,或者叫“新城镇化”。

1. 城市经济量的升级。我认为到2020年我们城市化率有可能接近60%,2030年有可能接近70%。70%的城市化改变了我们农业社会的经济特点,实现了主体型的市民社会。城市的公共设施要比农村大的多,城市市民的消费比农民的消费大的多,所以这个城市化就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城市化的升级。今后的城市发展将会按现代化的要求建设这个城市,我把它叫做是“城市化3.0”:城市各种公共设施的现代化;城市本身的构造的数字化;城市的生态化;城市福利的公平化、社会化。

第二个动力是消费发展升级。

1. 人均收入增加。

我预计今年人均GDP将会超过6000美元。虽然GDP总量的增长有所减速,但是人均GDP的增长会加速。

2. 消费结构变化,消费选择的增加。

3. 信用支持。

原来是有多少钱消费多少,现在可以用消费信贷买房子、买车、网购。

第三个升级就是产业发展升级。

下一轮的温和上升的经济周期靠什么产业?

1. 已有的产业都会在创新、改造、变化当中发展,传统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钢铁、水泥的效益都会提升。

2. 新兴产业要关注“两能方向”,即私人品、家用品制造高端化的两个方向:节能化与智能化。

3.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东南沿海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工业量的升级的同时,实现工业的大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山东工业;产业转移;研究

推进产业转移,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由之路。加强对产业转移规律性的认识,主动运用好产业转移的发展战略,对山东工业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1、推进产业转移是现阶段山东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为实现其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后,将处于创新、成熟或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产品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甚至企业总部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分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凭借区位和人文优势,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先后承接了亚洲四小龙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韩以机械和电器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以IT生产制造环节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随着产业大规模集聚和开发强度提高,我省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保障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发展空间狭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趋于下降。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将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低端产业或适度控制,或适度向外转移发展,以腾出更大空间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我省主动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更好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衰退产业逐步对外转移,将其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优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亦可利用产业转入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机会,有助于转入区域内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

2、推进山东工业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

推进产业转移必须通过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使生产要素在动态中处于最佳配置状态,亦使产业处于最佳赢利和发展状态,使生产力布局最优化。以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考量,由于出发点和期望目标不同,对产业转移的判断和摆布也不同。山东工业根据产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和综合支撑能力,可在五个层面推进产业转移,即: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省域内选择性产业转移、有限度发展传统产业、向省区外转出部分产能、逐步退出资源环境无保障产业。

2.1 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

我省产业布局上存在着同构、同质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急需引进先进产业,打造产业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经济区,形成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高地。因此,在国际分工格局多变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山东承接产业转移,要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自身产业调整的需求与国际产业调整的需要联系起来,将产业接纳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建立不同的产业承接方式与区域发展战略,承接好世界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发展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承接产业转移应注重区域内优良要素的强势聚集,创建产业升级的机制和内生动力。山东应以五大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展规划为依托,发挥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成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海洋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重点承接国际先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化工产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能源矿产业,壮大蓝色经济规模,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海洋经济聚集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11篇

从经济增长的自然属性来判断,潜在增长率应作为关注的首要方面。因为经济增长受制于要素供给,稀缺资源往往成为增长的可能性边界约束。传统经济理论把劳动看作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从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就取决于劳动供给。只有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经济才能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当劳动供给与需求未及均衡时,就不会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供大于需时,经济低于其潜在水平,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产能闲置和失业问题;供小于需时,经济资源已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需求增长只能加剧通货膨胀。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具有自动平抑增长波动的功效,使经济向潜在水平靠近,即实现经济自主增长。中国经济自1997年之后连续低迷达5年之久,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新一轮高增长态势。新一轮增长周期的特征是否具有上述经济学传统命题的性质呢?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在水平的决定

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达到或逼近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潜在水平呢?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能实现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各自均衡以及它们之间的均衡,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状态,经济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一经济学命题暗含着其它要素资源无限供给,从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决定经济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供给的所谓“短边”并不是劳动供给,富裕的劳动资源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安置的一个长期任务。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同时,城市就业问题压力也很大。虽然公布的失业率较低,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失业率统计口径以登记注册失业人口为准,而且地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的偏好容易导致虚报、瞒报等虚假数字。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用城镇人口从业率来进行推断。2003年城镇人口从业率为48.95%,城镇就业人数为25693万,如果按照正常的城镇人口从业率55%计算,即使不考虑农村到城镇中没有找到工作的和长年下岗在家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城镇失业人口估计应为2655万左右,据此推算,2003年底城镇失业率估计约为11%。并且,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时为1650万人,迄今业已翻番。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分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国城乡劳动总供给在当前阶段几乎是无穷大弹性,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经济潜在或自然增长率,是我国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就业问题使然。

新一轮增长虽然尚远离由劳动供给决定的潜在水平,但并不是说增长不存在来自要素供给方面的约束。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受制于能源、重要原材料的供给限制以及运输能力和土地供给的约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支撑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一年多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电荒”、“煤荒”就是典型例证。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不仅对能源供给和运输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其它一些重要资源也面临储量不足、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资源消耗的世界头号大国。虽然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大国,但与庞大的人口规模相对照,又是一个人均资源量稀少的资源贫国,一些对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经济快速增长给国内资源保障造成很大压力,一些重要资源的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日益增强。

上述分析支持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无论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还是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达到由充分就业决定的潜在增长水平,而资源约束会对增长潜力的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1)提高就业率必须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为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业形势就趋好,反之,经济增长放慢的年份,就业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为此,在国家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应趋向于更加重视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技能培训,规范劳动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开门路、扩大就业创造机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同样要立足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为首要的长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其行为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融资需要,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2)提高资源利用率。鉴于我国长期面临以扩大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快速经济增长趋向,以及自然资源耗损及其开采与利用的边际成本递增,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机统一起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显得意义重大而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以促进科技进步为支撑,经济政策应能较好地激发企业科技活动,实现增长集约化,并形成资源开采、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有效激励与约束的市场机制。财政支出要大力提高研发补贴,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孵化科技型企业发育成长,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尤其鼓励对涉及约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领域实施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研发活动。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步市场化过程中,要扩大风险投资放贷能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素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终归要依据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二、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程度的判断

与政府推动或主导的增长方式相对应的是经济自主增长方式。经济理论表明,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无约束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和效率。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呈现出趋于自主增长的态势。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需求不足影响,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在激发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引致经济自主增长显弱的迹象,直至新一轮增长周期形成,这一苗头才得以初步遏制。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无论与理论上的判定准则相对照,还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主程度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看,虽然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转轨时期体制性束缚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货币市场利率管制、资本市场无序和缺乏流动性、外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僵化,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滞后等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观经济主体意愿投资与消费的实现;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行业仍然沿袭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垄断和半垄断状态,国有企业产权与经营职能并未完全分离,竞争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事权与职责方面,财政分级体制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助长了地方政府过多干预或渗透经济活动的行为,一些行政特许权不甚规范,土地等重要资源供求关系还没有真正以生产要素价格来决定。凡此种种,说明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并不能达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境界,有碍于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发挥。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是自主增长的关键。其中,民间投资(国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除外)最能反映经济的自主性程度。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499.91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完成18877.35亿元,占43.4%;民间投资完成21171.81亿元,占48.67%。可见国有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现实中我国民间意愿投资的实现往往伴生着许多市场之外的因素。其一,在某些领域,行政强制决定的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一些行业垄断格局由来已久,限制了民间投资扩展的空间。其二,民间投资筹措限制很大,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其三,财税政策有失公允。一些税收政策不利于鼓励民间投资,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民营企业很难一视同仁;而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在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其他各种地方性收费等非正常开支,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上述分析表明,反映经济自主增长的非国有经济和民间投资正在经历不断松绑和鼓励这样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民营经济也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但目前还远未进入民间投资自主增长的的黄金时期,各种羁绊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为此,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应当是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在产业政策方面,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加快解除产业进入壁垒,使各种经济主体在同等环境下进行意愿投资和自由竞争;同时,在竞争性领域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并对国有企业继续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造。在金融领域,实施以市场利率为基准的货币政策,扩大非国有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切实改善民间投资中融资困难的问题。建立公平的税赋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为经济自主增长特别是民间投资创造公平环境和条件。

第12篇

[内容摘要]经济犯罪的内容与形式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然影响经济犯罪的内容和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本和财富,因此侵犯以知识为客体的经济犯罪会大量增加;智力犯罪将大量的出现;网络经济犯罪登上了历史舞台;知识的共享性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形成,涉外经济犯罪也必然大量出现。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犯罪知识智能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步入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然决定经济犯罪出现新的内容和形式。从步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的实践来看,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高度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经济。知识经济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经济犯罪是经济运行领域的不和谐因素,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经济犯罪的内容和形式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形式,有什么样的经济运行形式,才能有什么样的经济犯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和微观经济活动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引发经济和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而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势必导致短时期内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脱节和失衡,从而产生新的犯罪诱因,引发经济犯罪。

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这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决定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出现新的内容与形式的最主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革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本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以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理论。对于经济领域的主体——企业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土地、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一切高新技术实际上都是高新知识的凝结。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也将引起社会价值的变化。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知识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经济增长方式也从以多投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知识和技术为主拉动经济发展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商标、专利权、版权、计算机软件等,还包括许多不可辨认的难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近30年来,第三产业革命浪潮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所以,经济犯罪将从有形资产犯罪和实物形式的犯罪慢慢向无形资产犯罪转变,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侵犯商业秘密,侵犯商标权、版权等侵犯以知识为客体的犯罪将大大增加。

二、智力犯罪将大量的出现。利用知识进行经济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蔽,更加狡猾,犯罪方式向智能型、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入经济犯罪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并不鲜见,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侵占犯罪,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货币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受教育越来越高,一些经济犯罪已从传统、初级的手段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某种“合法”外衣,钻法律、法规的空隙,或者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专长,钻管理工作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其熟悉的领域从事经济犯罪活动,有的犯罪分子利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作案,精心策划,设下圈套,引诱对象上当受骗。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更新周期由原来的几百年几十年变为现在的几年,所以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滞后性相对更明显。由于许多经济犯罪分子是发“犯罪财”,甚至以进行经济犯罪获取非法利益为生,故而他们在利用知识和高科技犯罪方面研究的会更多,也更专业,甚至比我们的侦查机关快一步。加之我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低,对新知识、新科技的认知能力差,犯罪分子则可以用所掌握的高科技,新知识获取不法经济利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犯罪将越来越明显,犯罪比重将越来越大。比如犯罪分子利用ATM机作案的手法推陈出新。最近出现了一种运用高科技知识诈骗的手法。犯罪分子在ATM机上安装一个假键盘,假键盘的背面藏有IC晶片、线路和无线电子发报机,趁取款人输入密码领钱的时候,在附近车上遥控撷取密码,接收帐号资料。

三、知识经济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经济犯罪的数量将大大增加。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是网络经济,是基于互联网、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是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网络化的发展,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虚拟实体,如:虚拟公司、虚拟商店以及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国际互联网推倒了横在供应商、顾客、竞争者之间的高墙,使企业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层层次作用弱化等,电子商务成为人们价值交换的重要手段。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诈骗犯罪的伴生而来,众多虚拟实体、网络经济实体的出现为经济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近几年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经济犯罪已发展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法分子进入企业的电脑系统盗取研究成果、生产 技术及客户数据,再将其卖给企业的竞争对手或以此对企业进行敲诈。20__年,仅美国发生的此类犯罪案件就达5万多起,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欧洲也有42的大型企业声称受到过此类犯罪侵害。据估计,过去两年,此类犯罪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余亿美元。在亚洲,

网络犯罪和腐败、盗版并成为三大威胁亚太企业的魔剑,其中网络经济犯罪是网络犯罪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北京某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发现,其主机上有一自称“小芳”的非法账户,且侵入该公司的商业网络,造成系统经常出现死机。当该公司将这些非法账号删除后,黑客开始报复了,修改和删除了网络上重要文件,致使合法用户无法上网。后经北京市公安局计算机监管部门侦查,终于发现作案人是该公司临时聘用人员———某研究所在读的研究生张某。这起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案件给该公司造成人员、财物方面的巨大损失,其商业信誉也受到了重大影响。

另外,许多单位都在提倡无纸化办公,实践来看,无纸化、数据存储化是一个发展趋势,经济业务无书面记录,全部用电脑操作,资料和凭证的销毁将更容易,因此,许多在账目上做文章的诸如挪用资金、侵占资金的过程记录都将在电脑内反映,这需要我们突破原来的办案思维,从实物证据,变为获取电子证据,但电子证据却是易于篡改而且不留痕迹的,造成作案过程的事过境迁,无案可查。

四、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知识具有共享性,不具有排他性,决定了知识经济必然全球化,进而导致生产经营、贸易、消费、投资、金融的全球化。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超级强大的国际经营力量。许多的经济犯罪也因此涉及到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分公司、子公司。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犯罪类型将不断涌现,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涉外诈骗犯罪活动逐渐增多,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境外不法分子将打着合资、合作的幌子,在国内大肆进行犯罪活动;国内的犯罪分子也将犯罪空间向境外、国外延伸、拓展,境外、国外的不法分子向国内渗透,寻找人,使经济犯罪出现“土洋结合”、“内外勾结”的现象,境内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犯罪案件将大幅度上升;国内的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作案后也往往携款逃往境外;当前世界各国的洗钱犯罪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呈现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向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蔓延的趋势,现在,我国广引外资,客观在促进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得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给洗钱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制约机制弱化,法律建设滞后等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除,也就难以阻止境外、国外的犯罪分子在国内出现和跨境犯罪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