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十二五”规划设定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现在流行的说法为7.5%。对于这样一个数字,不少人会有些困惑:(1)过去5到10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0%,为何今后5年陡然明显下降?(2)印象中,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目标从来订得不高(大约8%或7 5%),但实际却又超过许多,“十l二五”会否又是如此?果真如此,又有什么意义?
坦白讲,这样的困惑及困扰,恐怕同样存在于政府部门及专家的心中。对多数人而言.目标不宜订得太高,因为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环境生态与资源问题,多少跟追求一个较高增长率的0态有关,更何况还要担心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又不能订得太低,毕竟中国还要靠一定的增长速度来吸收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于是就在两方顾虑之间权衡,结果总是订了一个看来相对保守的数字,但最后,却又出现了一个比设定目标高出了许多的实际增长数字。
何以致此?问题同时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地方财政及形象工程,普遍有着强烈的投资与建设的冲动;中央政府情况与地方政府或许不尽相同,但心态却别无二致。除了有极明显而现实的通胀压力,宏调政策总是更多地偏向扩张。
一再重复出现的增长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明显差距,不但使规划及设定目标的意义大为降低,而且还凸显了两个问题:(一)地方政府的作为,老是在干扰中央既定的宏观目标与宏观政策;(二)“目标”与“策略手段”之间,看不出有明显的有机联系。这样的现象很有必要加以检讨改进。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关于GDP增长目标设定的科学发展观。
基本思维是两条。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目标的设定,(一)在战略上,要偏高;(二)在战术上,要偏低、
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在战略上要偏高,是因为(1)有它的必要性,(2)有它的可能性。
先谈必要性。(1)如前所云,中国需要一个相对快速的增长率来持续吸收庞大的富余劳动力;(2)在第三级分配机制尚未完善之前,中国必须高度依赖政府这个第二级分配机制在税收上进行再分配的功能;(3)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有越来越大的“利益疆界”要维护,也有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如外援要担负。
必要性高,但必须有足够的可能性给予支持就中长期看,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前景是可以乐观的。虽然也存在着不利的形势:(I)过去让中国快速增长30年的全球化前景比较暗淡;(2)过去30年对出口竞争力贡献很大的透支行为(对资源、环境及对劳_厂及农民权益的透支)难以持续但有利的形势更令人鼓舞:(1)全球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渐臻成熟,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所产生的再分配需求,蓄势待发的民生性需求(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庞大的矫正性需求(关于环境保护及再生资源、清洁能源的投资),还有城镇化,下一个30年,内需市场完全可以取代上一个30年外需市场大力拉动中国增长的角色。不仅如此,中国在劳力资源之外,还有庞大的“脑力”资源可以开发,及中国还有极为可观的不断深化改革的空间――中国的改革每深化一步,经济的潜能就多释放一分。
战略上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中央政府,从高设定,为的是给中国执政当局在“可持续快速增长”上的必要提醒与鞭策。但战术上的目标却须从低设定,因为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地方政府的增长冲动及由之产生的不良副作用,有必要放松对地方政府的增长期待。方法是大幅调整对地方官员相关政绩评价机制的内容..
中国的五年规划,何妨从规划哲学及规划方法上都做一番有意义的深度改革呢。 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在战略上要偏高;在战术上,要偏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资产; 会计核算
经济的发展决定会计理论、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社会已逐渐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商品已成为现代经济领域中重要的商品形态,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源。所谓数字商品,就是那些能够被数字化,并且写成一段字节形式的商品,其实质是能够实现一定使用价值的数字编码的有序集合,如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产品、专业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一般的物质产品,数字商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压缩性,不占据物理空间,复制性强;可网络化传递;独特的无形磨损;趋于零的边际成本;具有共享性。
由于数字商品正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加之数字商品的特征、交易方式、流转程序等与一般商品有着较大的差异,引发了对其探讨的必要性。鉴于当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无对数字商品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本文将对专门从事数字资产开发、生产的企业的数字商品,从确认、计量、核算、披露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对于外购的数字商品,会计业务处理比较明确,这里不再进行讨论。
一、设立“数字资产”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数字商品是企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财物而形成的、为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在一定预期内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显然,数字商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关于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也就是说具有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同时其信息揭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首先应该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暂以数字商品资产命之。由于数字商品这一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一般存货、无形资产又有着一定的区别,不宜归并其中,需单独设立“数字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一)数字商品资产与一般存货的区别
表面上看,数字商品资产符合“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的规定,即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关于存货的规定。但数字商品资产与一般存货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宜将数字商品资产作为存货进行核算。
二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字商品资产具有边际成本趋于零的特点。数字商品资产的成本主要在于前期的研究开发阶段,第一件产品的成本极高,以后的产品由于可无限复制,其成本几乎趋于零,这样形成了相同的产品但其成本计量却不同。一般存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它的生产成本与生产数量成正比例关系递增。二是数字商品资产无实物形态。数字资产在开发成功后以抽象的方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中,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一般存货都是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二者的管理模式亦大不相同。三是数字商品资产在供给上可以是无限的,而存货由于企业的财产和存储空间的限制,其供给是有限的。四是数字商品资产的计量应当具有连续性。为了保持其数字化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软件功能扩展、版本升级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升级和功能扩展都会给数字商品资产带来一定的附加值,也必然要求进行一次新的价值计量。一般存货直接按照成本计量而无须进行连续性的计量。
(二)数字商品资产与一般无形资产的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同时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则该项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数字商品资产从表象上看具有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特征,表现在:一是数字资产没有存货形态。数字化产品的形态是无形的,无需以有形的仓库储存,它以抽象的方式存放在磁介质中。二是数字商品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三是数字商品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较为合理地计算出来。
但数字商品资产具有不同于无形资产的特征:一是数字商品资产持有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直接销售而获利。一般无形资产的持有目的不是为了销售。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是因为企业掌握了某项技术、秘方或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占据了优势地域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收益是间接的。二是数字商品资产是具有独占性的,但并不具有排他性,他人的购买、使用正是研发数字资产的目的。而无形资产与此不同,它要求同时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三)数字商品资产单独确认的设想――设立“数字资产”
从上述分析可见,数字商品资产与存货和无形资产相比,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将传统会计确认模式运用于数字资产就会存在不恰当之处。基于数字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可考虑单独设立“数字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对数字资产的确认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规定。
1.符合数字资产的定义。数字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的,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或处在生产过程中的非货币性资产。
2.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数字资产的计量
会计计量在整个会计运行系统中处于核心环节。如何对数字资产正确计量无疑是研究数字资产的关键所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规定: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数字资产是企业投入的大量人财物力所形成的独有资源,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下,数字资产宜采用历史成本法对其进行计量。对于自行开发的数字资产的计量,应将企业内部开发阶段发生的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支出的总额作为数字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为了保持数字资产的先进性与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采用新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的升级或更新换代,数字资产将具有更高的价值。对形成数字资产新价值的追加开支部分,仍需要计入数字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对数字资产的计量应当具有连续性。这是由于数字资产的独特性决定其计量的特殊性,也符合历史成本计量的要求。
三、数字资产的核算
数字资产的核算主要包括确定数字资产的取得、计提跌价准备、摊销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核算上,需要在“数字资产”科目下设立“数字资产减值准备”和“数字资产摊销”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对于自行开发的数字资产,应将企业内部开发阶段发生的至达到预定用途前的支出总额,包括评审费、注册费等作为数字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借“数字资产”,贷“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数字资产升级换代所追加的开支,采取同样的方法,增加数字资产的账面价值。
如果开发数字资产的技术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数字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降低。在此情况下,可借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末,将数字资产的账面余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比较,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低于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借“营业外支出――计提数字资产减值准备”,贷“数字资产――数字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账面余额时,无须调整。这样,一方面可准确反映数字资产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体现谨慎性的要求,避免企业随意调整利润。
企业为了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将通过不断创新来更新数字资产的版本和功能,这就加速了现有数字资产价值的贬值,即数字资产具有独特的无形磨损的特性。为反映数字资产的真实价值,对其价值需要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摊销。摊销的方法可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趋同,采用加速摊销的方法。期末摊销时,借:“管理费用”,贷:“数字资产――数字资产摊销”科目。
当企业销售商品取得收入时,一般来说需要同时结转生产成本。对于数字资产来说,由于其趋于零的边际成本的特性,在数字资产形成后每一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仅包括复制到光盘等介质的成本,该项生产成本极低。如果根据配比原则,在销售数字资产的同时结转其趋于零的生产成本,则显得毫无意义。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对其生产成本无需结转。
四、数字资产的披露
在会计报告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披露数字资产的相关信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下增设“数字资产”项目,以披露数字资产的真实价值。二是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数字资产的相关信息,主要表现为数字资产面临的风险。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任何企业都不能一直保持其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时刻都会有新技术的产生或技术的突破,一旦该种数字产品的优势丧失,企业的价值就会降低。因此,对数字资产的风险因素应予以恰当的披露。
会计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在当今信息社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数字商品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时候就要求重视并正确核算数字资产,推动会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付虹蛟.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2006.
【关键词】知识经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所谓“新经济”,也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新经济”的“新”字包括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将面临新的变革,新经济正向财务管理体系发起挑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所认同。
一、新经济下建筑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超竞争环境时代和用户至上
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加速变化,各种利弊因素交错变化,异常复杂,企业进入了“超竞争环境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捷地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使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用户是真正的“上帝”,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均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世界之中,企业进入了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加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管理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取代,集权化管理成分越来越小,而民主化管理成分越来越大。从过去重视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的基本假设、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在改变。
(四)注重风险管理
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国际间资本流动大大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新经济下财务管理必须实行风险管理。
二、建筑企业在新经济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财务部门应当担当企业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成本、价格等方面的决策参谋,发挥出较强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不断地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因为它可以找到资金成本的最佳水平,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可以找到降低商品成本的途径,可以找到长期成本与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为企业长远利益的获得提供决策依据。再者,它是建筑企业制度创新的需要,即做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资本社会化。企业只有管理和运用好其财产,才不会被兼并或破产。
三、新经济时代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目标做出调整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逐渐在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使企业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这两方面的重要变化,要求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适时的调整,即由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向多元化目标调整,从而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理念做出调整
新经济时代的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新其理念。着重树立以下观念: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风险越来越大,要保证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二是风险理念。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瞬息万变,使建筑企业利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建筑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理念,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三是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是合理地评估建筑企业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的前提条件。四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要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
(三)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调整
进人新经济时代,传统的科层制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逐渐被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所取代。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式等也正在发生粉转换,即集权化管理越来越少,而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成分则越来越多。从以往重视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模式也必将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化是财务管理新模式的一个趋势所在。
(四)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队伍做出调整
新管理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念、模式等皆发生转变,从而必然要求有一支适应新经济管理环境的人才队伍来从事新财务管理。新经济环境下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求专业素质高、政治素质高,要求具备风险管理理念、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纳税筹划理念等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除此之外,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建筑企业业务,要懂得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应该是知识单一的,而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只有这样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新经济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洪李萍.财务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1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的发展背景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经济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为显著的差距。所以在当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较慢,国家对于媒体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较弱,所以这进一步的影响到了国家的文化的传播,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但是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我国对于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这推动了广播以及电视新兴媒体设备的出现,广播电视媒体设备在出现后就被大众广泛的接受,使得我国媒体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传输发射业务作为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基本工作内容,其业务水平的加强与提升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十分重视的一项内容。
1.2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正在对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进行积极的完善与改进。广播电视传输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管理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发展比较缓慢以及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维护需要加强是目前较为重要的问题,只有将这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才能使从基础上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工作水平。广播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使我国朝向更为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3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的主要内容
在广播电视媒体产业中,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相关必要的环节将电视节目展现给观众,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工作流程有很多,所以想要加强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水平就要完善每项的工作环节。一般电视节目的播放所需要的基本工作环节就是编辑、整理、加工以及后期的制作,电视信号的传输需要通过无线电信号由卫星来进行支持,最后观众利用电视等设备进行信号的接收,从而达到收视电视节目的目的[1]。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中的所有工作都是紧密连接的,想要保证观众所收视的节目品质较高,就要加强电视信号的传输发射,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降到最低。
1.4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主要内务就是保证其安全性,经过广播电视所传播的内容较为复杂,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积极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被不法分子进行利用,对社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有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使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不良作用,当观众接收这些信息时会产生不安与恐惧的心理,同时在这些虚假信息中上当受骗,造成经济以及人身安全的威胁[2]。广播电视传播也具有重要的产业属性,所以产业化发展对其来说十分重要,想要进行更好的产业化发展就要增加经济的投入,适当合理的扩大广播电视传播媒体的相关规模,从而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1.5重视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发展十分必要,广播电视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广播电视可以了解我国近期发生的新鲜资讯,从而掌握国内外发展的最新情况,这对于丰富观众的视野十分重要。在广播电视中还有很多其他受到观众喜爱的内容,通过广播电视可以愉悦观众的心情,缓解压力从而放松自我。广播电视传输还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广播电视内容可以起到对青少年教育的目的,使青少年在广播电视内容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2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及传输发射中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及传输发射中心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传输发射中心的管理工作对于传输发射业务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意义,现阶段管理工作中所制定的相关条例不够严格,使得传输发射工作质量较差,进而满足不了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
2.2数字化发展较稳缓慢
数字化发展是我国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水平提高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目前数字化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使得广播电视媒体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够广阔,进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发展十分不利,使广播电视面临被快速发展的先进社会淘汰的威胁。
3解决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及传输发射中心管理的措施
3.1重视管理工作的进行
想要使我国广播电视传播发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首先就要重视管理工作的进行。在以往相关的管理措施基础上,对其中存在问题的管理内容进行研究与思考,完善必要的管理措施,严格化的执行管理条例,这样能够从基本上保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能显著的加强传输发射业务工作质量,满足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更多合理要求,为我国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3.2提高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
进行数字化发展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在未来发展中所必须进行重视的内容,所谓的数字化就是当今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通过数字化发展可以将广播电视与观众进行更好的联系,使观众可以从广播电视中获得更多其所需要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相关部门要将数字化发展作为基本的目标,克服面临的一切困难难同时抓住一切的机遇来进行广播电视媒体产业数字化发展,最终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能力。
4结论
广播电视传输发射是我国媒体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其进行完善是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目前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经过我国在未来的不断努力,广播电视传播发射业务将会有加大程度的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产业也将进行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海岩 单位: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齐齐哈尔微波主管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必要性
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国有化高度集中,但电力企业垄断经营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电力生产企业治理结构中表现十分明显,即其结构不完善不健全,整体上体现为控制力不强。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生产企业只有电力企业的外表,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相关部门特别是监督层和管理层没有真正落实到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责任。
2、供电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尽管完善,但相关内容却不科学不合理,且由于如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这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而得不到严格的执行,造成内部监督机制因业务交叉、职责不明对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无法充分应有的作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的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中占用重要的作用。在我市的一些供电企业中,企业基于成本费用的考虑,或者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设立但是却使之附属于财会部门,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用。这样使得内部审计容易受到领导的主管意识左右,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使得对其的质疑从来就没有断过。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也很不是很健全,对电力企业的内控执行情况评价、报告很少。
3、电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都普遍忽视了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仅重视财务控制。不过,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所以电力企业将其融于其他的管理系统之中,而不是设置独立内部控制系统。即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只是管理目标的一部分,管理目标大于内部控制目标。
4人员素质较低。
近些年来,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虽然迅速扩大,但是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却没有跟上,使一些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此外,一些会计人员甚至会为了个人利益,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5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是在电力企业存在,在其他行业也是存在的,这些企业在会计工作上秩序混乱、不能有效地进行会计核算。加之这些企业的管理和组织结构的不严格或者不合理,会计制度的执行不能发挥其作用,会计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传递。
二、电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后勤等环节都急需加快内控制度的建设。电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要求,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电力企业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力设施建设。电力企业具有投资大、设施分散、资金密集的特点,作为股东,国家必然要求资产投运后能不断保值和增值。一旦电力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混乱,必将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因此,国家以电力企业安全文明达标、创建一流企业等目标规定资产考核的内容,这就要求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新的经济环境需要,有必要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原有的一些政策优势已经逐渐消失,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又不适合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必须
加快建立起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适合电力企业制度的新的内部控制机制。
3.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生产出市场需要新产品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资金。同时,电力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的风险,电力企业有必要在经营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避免造成损失,化消极的风险应对为积极的风险管理,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经营管理的目的。
4.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电力企业制度是党和国家对电力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是电力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总之,电力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企业能够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体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关健全和完善的措施
1、加强推进企业数字化管理
电力企业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资金密集、投资大、设施分散”三方面。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为内部会计控制。所以,要从根本上保障电力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应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即以会计为中心,覆盖经营、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体系。电力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时应包括两点,即会计和财务。会计控制应主要在“电力工程、电力资产、成本费用、债权债务”等经济业务着重管理。而财务控制则在企业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的约束和监督着重加强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及收益分配等。上述经济活动都以资金为核心,对企业筹资、投资涉及预测、分析、决策等经营管理的控制对象主要是人,由此可知,整体上会计控制比财务控制的主观能动性比要低,因此在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以财务控制为重点。电力企业应按要求,加快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这样将有助于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实现“过程控制”,更是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会计核算从事后转到实时,从而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相信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且依托更为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将逐渐建成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过,要加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全面的数字化管理的推广还是有必要的,也只有这样的全面数字化管理,信息共享才能更充分地实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效加强企业监控,节约开支,进而在整体上实现效益增收。目前,各电力企业都在逐步建立相关的数字系统,但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流之间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财务有自己的财务系统、物流有物流自己的物流系统、工程项目有自己的管理系统等等,系统繁多而不能相互兼容,操作界面及流程各不相同,数据不能共享的同时还给基层操作人员带来很多的困扰与不便,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兼容各业务流的管理系统非常必要。
2、健全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相互制约制度
由于电力企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涉及的经济业务也比较多,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有一个计划、审批、执行的过程。所以,从控制的角度出发,为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每一笔经济业务要严格控制不能由一人完成每个业务办理的每一个过程,而是实行每一笔经济业务由两个及以上人员共同经手完成。这种制约包括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内部制约中,为更好地起到牵制的效果,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即按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其岗位的责任事项,即采取工作轮换制的措施。
3、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
电力企业的内控制度健全和完善、运作和执行,最终还是要由员工来实施。所以加强对员工整体素质教育,适当给其提供相关知识培训机会,并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地学习环境气氛。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用人、选人、激励人,重视教育职工树立忧患意识,努力建设电力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从而通过一系列措施达到有效控制“人”的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图书馆;管理创新;进行探究
一、引言
图书馆是文化典籍的宝库,它在传承文化、播撒文明、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大学图书馆在教育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也使得图书馆规模的大小、馆藏量的多少、管理方式的创新等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加强对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进而推动图书馆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各类高校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网络环境中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必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而这实际上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并且还具有广泛、实用的特点。由此可见,图书馆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有其自身的必要性。
(二)满足读者的需求。大学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早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中高校学生对于知识的全方位需求了。尤其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网络信息服务产业,更是改变了以往图书馆单一的信息服务格局,主要体现为:服务手段更加先进。而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大学图书馆工作的管理,就必须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并将馆藏有限、经费短缺、服务方式陈旧等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在网络环境的深入影响下,大学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现了数字化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完善了图书馆的网络和电子资源,方便了教学和读者的使用;另一方面则是使大学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变得更加优化,从而让读者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而且还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馆藏资源在查询和借阅方面的操作程序。
三、网络环境中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问题
(一)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图书馆作为知识教育传播的重要服务平台,不仅需要满足读者的基本文化要求,同时还需要通过在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提高,以此深化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并加强管理上的创新。但是现实情况却深刻的反映出,诸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都有待提升。存在这一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1.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教育模式已经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但是部分大学图书馆却对各项服务业务都没有进行相应的技术管理改善和创新,加上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从而使得信息资源的更新程度不够或者缺乏,以至于无法为学生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学习条件。2.某些大学图书馆的学生平均阅读量之所以没有达到相应的评估标准,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图书馆内部缺乏人性化服务,进而导致一些图书馆的拒借率较高,而这样的情况无疑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管理创新。
(二)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阻碍多。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多的高校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整体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比如: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公共设施等建设方面,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应用于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则是个别高校在资金投入和使用上存在盲目性,虽然相关部门划拨了一部分资金用于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建设,但是部分负责人却不能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盲目购置各类数字化资源与设备,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网络环境中大学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正逐渐从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转变为远程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即让图书馆发展更加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就要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依托,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及网页内容,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校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随着大学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改变,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工作,则是当下的必然选择。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大学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共享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大学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主要可以从相继建设开通一些全国性网络入手,如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等一系列科技、商用网络,并通过连接全国各地区300余所高校的形式,从而形成跨校区的局域网络。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时代,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样也暗含着相应的机遇。所以,更应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相关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易斌.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分析[J].图书馆,2007(05).
一、测绘技术应属于信息技术
传统的测绘技术领域包括大地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图制图与制印技术、海洋测绘技术以及测绘仪器制造技术等。当代测绘高科技主要是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卫星遥感技术、地面一体化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通信技术和系统技术而带来的上述技术的集成。它是以研究地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地理信息的几何物理性质的探讨,研究地理信息的度量方法,研究地理信息如何产生、提取、变换、检测、传递、存贮、识别和处理,以及研究如何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等这些均属于当代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凡是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信息打交道的技术均应称为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测绘技术应该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二、测绘技术的现代化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方向
测绘工作重点向开辟信息市场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测绘生产管理方式从生产事业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测绘生产单位承担指令性任务的比重逐步缩小,而计划外的开发性任务将大量增加,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的全面规划与整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对测绘技术和测绘产品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这些因素必将导致测绘市场的活跃。测绘市场包括测绘信息市场和测绘技术市场两个方面。测绘信息市场侧重于测绘信息产品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内的交换和流通,测绘技术市场侧重于直接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有偿服务。可以预见,今后用户需要测绘市场提供的不仅是线划图产品,还要有影像产品;不仅是模拟产品,还要有数字产品、专题产品、硬件产品、软科学服务、动态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测绘行业去开拓。
三、测绘行业的主要技术政策
测绘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导致测绘行业摆脱经典的测绘产业的组织和结构模式,但今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测绘新技术体系不可能完全替代测绘生产中的常规技术体系,常规测绘技术仍将在测绘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测绘单位和测绘科技工作者必须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常规测绘技术的改造放在主要地位,要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过渡体系。实现测绘生产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不仅仅是将模拟图转换为数字图,而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从采集、存贮、管理到产品输出整个流程作业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系统的、整体的。所以,测绘单位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以实现。当前,测绘单位要全面完成常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过渡的技术改造。
四、测绘行业要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1∶500―1∶1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等需要的机助成图系统,应有数据库、图形库编辑功能,能够和野外观测电子手簿实现接口。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更新基本图中,全面实现航测数字化成图(局部地区不排除全野外数字成图),并建立全站仪、电子手簿在野外直接对数字地图进行修测(大面积集中修测亦可采用航测数字修测),使数字化成图一体化。各类工程图施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放样,市政工程的定线以及各种工程的竣工测量等均应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系统,其数据格式应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接轨。
五、GPS定位技术在测绘行业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批准建立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GPS技术的用途十分广泛,诸如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工程测量、动态观测、设备安装、时间传递、速度测量等许多方面,能为城市及各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各等级的控制网和精密工程控制网,重点掌握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布网原则、精度要求和作业技术方法。学会网型的设计、仪器检验方法、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坐标转换、平差计算等问题的处理。在城市规划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气象学、土地管理等城市管理方面,GPS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机遇。
[关键词]HFC三网合一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86-02
1 前言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固话业务、计算机数据通信和电视业务开始互相渗透,通过单一网络向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图像和电视等综合业务,这就是三网合一。这里作者从已覆盖黑龙江垦区的光缆和同轴电缆网络出发,提出了利用这一现有网络,组成混合网络HFC网络,应用HFC(Hybrid fiber coax)网络接入技术,HFC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体,是采用光缆和现有的CATV网络为基础,采用模拟频分复用技术,综合应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产生的一种网络接入网技术,来实现黑龙江垦区三网合一的方案。
2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的网络接入技术
2.1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接入技术HFC
2.1.1光缆线路
近年来,由于光缆成本及售价大幅度下降,促使光缆线路在黑龙江垦区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提高了两个网络的传输质量;借助通信的光缆线路,有线电视网络将原来的多级放大器相联的同轴干线电缆替换,使有线电视的网络拓扑结构由单向树型转变为星型和总线型,使得单向传送多频道电视节目的有线电视网,具备了可双向传送电视、电话、数据功能的网络条件。
2.1.2 HFC网络接入技术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接入技术HFC(Hybrid fiber coax),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体,是采用光纤和现有的CATV网络为基础,采用模拟频分复用技术,综合应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产生的一种网络接入网技术。
HFC巨大的带宽和相对经济性,使其对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果把黑龙江农垦通信与农垦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缆、同轴电缆合成一体,把CATV网络从目前单向的广播式,改造为双向交互式的网络,让黑龙江农垦通信与农垦电视的业务合并,将实现黑龙江垦区的“三网合一”。
2.2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的构成
终端用户通过普通电话线入网,存在速率较低的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ADSL技术提高电话线路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探索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网络接入技术, HFC网络由光纤和同轴电缆组成,和光纤到路边(FTTC)不同的是,其同轴电缆不是星型结构,而是采用树型结构,通过分支器连接到终端用户。光分配节点(ODU)到头端(HE)为星型拓扑结构,采用AN-SCM光波技术通过光缆传输信号,所有连接到光节点的用户共享一条光纤线路。
光缆+同轴电缆的HFC网络结构。采用光缆将信号传输到小区节点,再用同轴电缆分配网络将信号送到用户家中。
由于采用光缆代替干线同轴电缆后,网络性能获得极大的改进,以致于在实现高效率宽带双向通信时,光纤到户目标不再是必须的。这样HFC网络为将宽带信号带入用户家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
HFC网络,视频信号可以直接进入用户的电视机,采用新的数字调制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供数字电视和HDTV。同时,话音和高速的数据可以调制到不同的频段上传送,来提供电话和数据 业务。这样HFC网络支持全部现存的和发展的窄带和宽带业务,成为所谓的全业务宽带网络。而且,HFC网络可以简单地过渡到FTTH网络,为光纤用户环路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HFC网络技术可以统一提供有线电视CATV、话音、数据及其他一些交互业务,它在5-50MHz频段通过QPSK和TDMA等技术提供上行非广播数据通信业务,用于普通电话业务;在50-550MHz频段采用残留边带调制(VSB)技术提供CATV普通广播电视业务,目前可传输60-100路模拟广播的PAL制电视信号;在550-750MHZ频段采用 QAM和 TDMA等技术提供下行数据通信业务,共提供400路压缩的数字频道,其中200路用于点播电视,200路用于交互式业务;如数字电视和VOD等,750-1000MHz保留作为个人通信用。
终端用户要想通过HFC接入,需要安装一个用户接口盒(UIB),它可以提供三种连接:使用CATV同轴电线连接到机项盒(STB),然后连接到用户电视机;使用双绞线连接到用户电话机;通过Cable Modem连接到用户计算机。
在当前光纤到用户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采用主干线为光纤、接入网为同轴电缆的HFC系统,能够将CATV、数据通信和电话三者融合在一起经济有效传送,尽情实现CATV、数据通信、电话的三网合一。
不过HFC接入技术的应用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原有的CATV网络只提供广播业务,大都为单向网络,为实现双向通信,需要有双向分配放大器、双向滤波器双向干线放大器等。其次,HFC接入系统为树型结构,同轴的带宽是由所有用户公用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带宽要用于传送电视节目,用于数据通信的带宽受到限制,目前一般一个同轴网络内至多连接500个用户,另外树型结构使其上行信号存在噪声积累,即“漏斗效应”。第三,HFC网络的安全保密性、系统健壮性以及价格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第四,IEEE的802.14工作组正在制定 HFC物理层和MAC层标准,但HFC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在农垦专网开展HFC接入,还有一个经营体制的问题,需要打破行业界限。
HFC的发展将在经济、网络管理与运营上节省资源。
3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接入技术HFC的主要优点
3.1 比较经济
利用黑龙江农垦通信的骨干网相连,替代目前电话双绞线上网的主流频率为56K,其物理极限为64K,潜力非常有限的用户接入网络,解决双绞线传输容量这一瓶颈的抑制。
利用目前黑龙江垦区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广、最具潜力、具有很大带宽的CATV网络。由于有线电视CATV网络覆盖范围已经很广泛,而且同轴的带宽比铜线的带宽要宽得多,因此是光纤逐步推向用户的一种经济的演变策略,尤其是在有线电视网络比较发达的地区, HFC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接入方案,HFC网络以灵活、经济的方式将光缆和同轴电缆的最佳特性融合在了一起。
3.2 可以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
目前可以实现的主要业务有:电话、模拟广播电视、数字广播电视、点播电视、数字交换业务等。将电话网、数据网和有线电视网合并在一起构成的HFC网可以提供原来三个网的各种业务。也就是“三网合一”。
4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的环境及必要性
4.1 网络环境
在目前光缆到用户还不可能的情况下,采用黑龙江农垦通信和电视的光缆做主干线路、分配网接入网络为同轴电缆的HFC网络,使用光缆做干线比使用同轴电缆更经济,而且具有更大的可用带宽、更高的载噪比、更小的非线性失真和更远的传输距离。HFC是在传输有线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于HFC接入用户的普遍性和网络自身宽带特点的巨大潜力,可以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末端接入网络,能够将电话、电脑数据通信和有线电视CATV三者融合在一起,更经济有效地传送,可尽早实现电话、电脑数据通信和有线电视CATV三网合一的网络传输。
4.2 政策环境
日前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至2012年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政策已开始有,以有线电视CATV网络为基础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HFC)接入技术,将带来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新的运营模式的探讨,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3 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的必要性
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在网络接入技术具备的情况下,如果重复建设两个“网”,甚至将来的两个“三网”,无疑将给国家、黑龙江垦区有限的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黑龙江垦区通信与有线电视联合开发HFC网络,是发展黑龙江垦区宽带用户接入网三网合一的有效途径。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Internet网上的图像业务),而且这些新业务和技术并没有限制哪个部门单独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两大网的重复建设,并且还会出现几个部门为争取市场而互相扯皮,加剧垄断的现象。
对黑龙江垦区来讲,在现阶段黑龙江农垦有线电视正在进行有线网络“数字电视”改造,在这一关键时刻,只有黑龙江农垦专网通信和农垦有线电视及其他相关部门宜及早协商,在兼顾黑龙江农垦通信公司和农垦有线电视运营者利益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共同开发和发展新业务,整合两张网,建立宽带HFC网络,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黑龙江垦区网络系统,才能体现符合黑龙江垦区集中各方力量办大事情的优势,实现黑龙江垦区“三网合一”。
5 结语
利用光缆、同轴电缆HFC网络在黑龙江垦区实现三网合一, 解决了将宽带业务引入家庭的瓶颈问题,可同时提供电话、互联网和电视的业务功能,可以说这只是其中的几种业务,未来还可以在这个网络上开发很多新业务。
[参考文献]
[1]《线务技师/高级线务技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3]《计算机网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4]《有线电视技术》.
[作者简介]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管理信息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日益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白城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也积极推动了白城经济的国际化。在这一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愈发重要,并面临着新的课题、新要求。白城移动通信分公司作为通信业主导运营商,几年来,始终以“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奋斗目标,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为企业使命,不断加大网络投资,扩大客户规模,目前网上用户已达到115万户,先后引进10个亿资金用于通信建设,全市已建有651座基站,交换机容量达到100万门,公司年均向地方纳税近2000万元。为回报社会,加快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与管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白城的数字城市化超前发展作出我们的最大贡献,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多内涵的“数字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理念在城市的引用、延伸和拓展。由于在理解层面和切入角度上的差异,目前仍很难对“数字城市”内涵作确切的定义。但随着对“数字城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逐渐趋向统一,并形成对它的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讲,“数字城市”是指信息化的城市,它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概念是一致的。所谓“数字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部过程。
二、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科教兴市的重要内容,是科教兴市的开路先锋。通过建设“数字城市”,可以加速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扩散,充分发挥信息化影响面广、渗透性强的效应,极大地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形成以信息加工与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同时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城市”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使城市超越资源的约束,突破时空的限制,改变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过程以及空间分布结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从而大大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由此可见,“数字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对未来城市的形态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数字城市”不仅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涉及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很多发展和管理理念,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组织体系的改革。
三、建设“数字城市与管理”有力依据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基于移动通信网路、行业终端(含数字城管终端应用软件)和政府内部办公系统,通过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络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预警。
(二)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部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等方面,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为我们发展数字城管提供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全国这次机遇,加快数字城管建设。
(三)在数字城管中,我们有借鉴的成功经验,扬市是通过国家验收第一个数字化城管的省辖市,通过数字化城管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目前我市珲春市是建设厅第三批数字城管的试点城市,珲春数字城管建设内容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城市管理数据库;数字城市管理应用系统;监督评价体系;实现街面管理、社会服务、施政设施监督等管理业务数字化、信息化。
四、白城发展数字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是文献载体的共享,共享成本过高,造成共享只能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地传播的成本将极大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由于各自为政、只想分享他人资源而独享自有资源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共享共建的实现,即使有所谓的“共享”,实际上也只是一种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
(二)现势性差,缺乏有效的更新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有信息生命周期的认识,要对信息生命周期进行过程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在指导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同时,也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环境。同时,迫切需要有关的法律和政策配套,使信息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三)缺乏可操作性的数据交换标准
没有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就没有实现信息资源交换的基础,许多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还存在不一致性,而且就这些标准而言,有的适用范围较为宏观,有的分类和编码体系非常庞大,因而不能完全适用于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地方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汇编和适当修订这些标准,形成适用于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地理数据交换标准。
五、发展白城数字城市的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白城为保障地理信息交换共享的顺利实现,可以采用系列共建共享的原则性思路。
(一)围绕数据交换与共享,整合现有资源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住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然而各委办局、各部门把自己原来拥有和不断产生的诸多数据,改造为能够在交换中心共享、交换的数据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诸多数据之中选择哪些数据优先进行交换与共享,这涉及到数据整理、编目、共享数据库建设和统一定位、统一标准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以应用原则为标准,来选取各委办局、各部门的优先共享数据。
(二)统一基础地理数据平台
在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是:务必确保所有参与数据共享的部门,都要在统一规定的地理基础或数字地理底图上实现数据规范化的地理信息共享。
(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
一、数字化档案概述
数字化档案,就是运用数字设备和技术,实现档案收集、管理、保护,以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原文数据库为核心,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网络为媒介提供利用服务的虚拟档案。数字化档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档案存储数字化等方面。具体来说:第一,信息资源数字化。企业的档案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一部分电子档案而且这些档案的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中,包括图文等全部内容。第二,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档案信息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网络体系,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利用。第三,档案管理自动化。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的接收、归档、检索等工作智能化,每个模块工作都在既定标准下运行。第四,信息资源共享。与传统档案不同,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可以同时供多个用户查阅,资源共享效率大大提升。
二、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几乎普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例如办公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客户管理等等。在档案管理方面,许多国有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了档案建设的主流。然而,我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与国际优秀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相比,普遍缺乏生机与活力,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软硬件设施更新缓慢尽管许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较快,但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档案室的设备更新缓慢、设备陈旧,大多只能满足企业的日常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满足数字化发展的要求。例如,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配置各种型号的扫描仪、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电子资料备份设备等,原有的陈旧的、满足不了新时代要求的设备都需要更新。而在实际的档案数字化建设中,一些国有企业软硬件设备更新缓慢,投资力度不够,导致不能满足数字化档案建设的要求。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技术难度大数字化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需要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过程中,技术密集,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例如,一些数字化产品兼容性较差,短期内就会被淘汰,容易导致数字信息在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中难以读出,技术过时问题不容忽视;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难确立,国有企业如何全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困难重重;光盘等刻录载体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的保存期限和使用安全。以上这些技术问题,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数字化档案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离开了数字化设备档案就不能存在,所以数字化档案稳定性较差。在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频率加快的今天,数字化档案在保存、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安全性风险日渐加大;加之数字化档案具有容易被更改、被复制等特征,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日渐凸显,如何确保数字化档案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处于安全状态非常重要。
(四)业务问题不容忽视传统档案管理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因而国有企业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业务问题,这些业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首先,原始档案的鉴定工作。在进行档案数字化之前,要对原有纸质档案进行鉴定,以明确数字化工作的操作程序和范围。而在鉴定过程中,标准不一,人为造成了档案数据的不完整。例如,有的国有企业在界定数字化扫描范围时,只扫描正本,而对定稿、草稿等资料不进行扫描;有的国有企业由于档案没有正本或定稿,扫描了草稿的档案。其次,档案的拆卷(件)与装订问题。尽管国家档案局推出了立卷改革,精简了档案整理流程,但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整理以前的案卷,这些案卷扫描时不进行拆卷和装卷是不可能的。所以,数字化扫描前到底要不要拆件,或者扫描后要不要装卷,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五)档案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化档案建设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支既懂档案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是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一些国有企业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由于人手紧张、精通业务的人才缺乏,往往依靠一些有资质的档案扫描公司开展数字化档案工作;一些国有企业经费不足,人员编制受限,没有能力培养或引进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总之,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很多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三、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增加经费保障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关系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在组织结构、人员队伍、经费保障、部门协调等方面获得领导的大力支持。可以说,领导的支持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首要条件,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国有企业的领导只有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数字化档案建设的必要性,才能在组织和经费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把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常规任务中,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例如,在数字化档案建设过程中,前期工作量较大、时间紧迫,在数据加工时可由领导出面,聘请临时工作人员帮助完成任务;数字化档案工作开展后,如果岗位和人员设置不科学,经费短缺,同样应向领导反映,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针对软硬件设施更新缓慢的问题,国有企业应逐渐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投入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档案事业是国有企业的基础事业,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大档案数字化建设投入,强化档案数字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在企业预算中固定单列经费项目,并尽可能逐渐增加经费预算,确保经费支出落到实处,
(二)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引进新技术国有企业在数字化档案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和多方面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国有企业应在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的同时,适当引入新技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员一般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习惯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应花大力气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管理,又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充实企业数字化档案建设人才队伍。新技术引进方面,国有企业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入网络技术,引入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和系统,更新和改善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突破传统档案管理的时空限制,提高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积极应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问题首先,要增强档案管理员的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数字档案具有脆弱性,不仅人为因素会损坏档案,自然因素也会损坏其数据。档案管理员在档案信息保存、传输和共享等管理过程中,要具有安全意识,按照标准化工作制度进行操作,避免档案的损害和数据的篡改、复制等。其次,推行档案保管双套制。确保国有企业的数字档案、纸质档案都有备份,各有两套进行存档,而且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都要长期保存。最后,推行数字档案异地存储方式。为了避免数字档案在某个地方损坏后就彻底丢失的安全风险,国有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采取国家档案馆的做法,建立异地备份库,对一些重要的档案进行异地备份,保证档案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都处于安全状态。
[关键词]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2-01
1 引言
企业科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料也不断涌现出来,从而为企业科技档案增多了很大的数量,像过去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远远已不能满足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更谈不上再转化为生产力了。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连续的社会活动,其科学研究离不开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同时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而科技档案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它向公众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所以,至于科技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它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和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2)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自主创新的需要。在企业科技活动中,继承和创新则是科技活动永恒的主题,而创新又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关键。信息则是创新的诱因,科技档案则是一种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它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奠定基础、启迪思维和激励人们不断探索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于避免科研的低水平重复、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和建设新型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
3)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将科技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则能充分体现科技档案“管理在于利用”的目的,也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加快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效。
3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涵
1)科技档案的概念与内涵。它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简捷的说,科技档案就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科技信息及其载体;科技档案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过程和实体,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如何充分开发科技档案这个基础性的、原生性的信息资源,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需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要做好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以便为企业再利用。
2)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质上,它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充分运用于科技档案的整理、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等环节中,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化和网络化。而其中的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则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只有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才能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满足企业科研工作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这也是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4 企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措施
企业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上,也是一个长期的而又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它包括各类标准规范的制定、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存储、档案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数据存储服务器和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的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和团队,甚至长效服务机制的形成等。
1)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措施。在企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上,其包括元数据格式规范、管理规范和业务工作制度。①要制定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标准与格式规范,并明确档案数据库的存储与访问方法。其中包括各门类数字化档案元数据的组成、结构、描述方式、著录规则与要求;各种类型档案内容(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描述方法、格式要求、存取方式,以及访问机制等;档案内容与档案元数据之间关联模型的定义、检索方式的确定;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内容对象的分级存储、统一管理、集成共享方式和要求。②要制定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步骤、方法和要求;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存储、离线备份和灾难备份与恢复的功能、性能、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规范、备份方式和要求;备份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等;档案数据库的原始性保障措施,并规定如何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凭证性作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授权访问制度,并定义开放档案、控制使用档案、档案的分类存储和授权管理与访问制度。③要制定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业务规范和制度。就是说明确接收数字化档案信息和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工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数字化档案的归档、移交、接收的工作制度和内容、范围、方式、方法,以及安全保障等。
2)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措施。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上,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著录、数据处理、数据整合与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方面。①数据库平台则是指存储档案数据的软硬件存储系统,包括网络存储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使用。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取数据的软件平台,多门类档案数据存储方案的确定和实施,以及数据存储系统的升级、维护与持续服务的计划和工作要求等。至于档案数据存储系统的建设,主要涉及需求分析、方案确定、设备的购买,以及与服务器的连接等内容。网络存储设备一般应与服务器的购买同步来考虑。多数服务器供应商可提供存储解决方案,并能提供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集成和互联。②数据著录系统则是获取档案信息的门户应用,它包括档案内容信息、档案目录和标引等的录入、修改、保存以及电子文件的上传等内容。对于著录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将标准规范加以实施,在数据入口处将不合规范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真正将符合档案管理和保存要求的数据捕获到数据库存储系统之中。③系统是实现批量数据导入、导出、挂接和规范性校的自动化数据著录系统,它由技术支持人员完成的,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档案业务工作的需求,总结和预先定义数据处理的标准及自动处理规则。④数据整合系统则是在数据处理前,根据档案资源管理的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规范化处理,这便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⑤数据备份系统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所以,根据备份方案的不同,可以采取在线备份、脱机备份两种模式。在数据备份系统建设中,一要建立实施备份的软硬件支撑平台系统,二要制定备份的策略和计划,并在工作中实施和维护。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备份的数据实行全面的管理,其内容不可缺失。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就要融入先进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服务效果。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再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强烈,科技档案的利用也就会越来越多。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这就可以使科技档案在科技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效果,倍显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直.谈谈档案管理数字化[J].兰台世界,2006(2).
[2] 刘俊凤.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3] 秦建伟,陈正丽.从科研项目的动态发展过程谈档案的管理[J].浙江档案,2008,8:48-49.
关键词: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信息化;路径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应用已经普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科技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档案的管理能够为科技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多地研究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和技术,从而促进科技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1 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涵义
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必要阶段。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下相关的几个概念。首先什么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就是科学技术档案,指自然学在研究生产技术等基本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性的文件材料,是生产、技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科研档案与工程设计档案,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与实践活动的痕迹记录,是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国家建设和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档案工作者和广大利用者的共同理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
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科技档案管理呢?这包括几个重要的方面,第一,现代化的科技档案管理必须是科学化的,即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技术等。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才能进行科学性的管理实践,也只有在科学化的技术下,才能实现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第二是要有科技档案的基础工作,也就是说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统计、编研等工作,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要有高素质的现代化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在良好政治和道德素质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完成档案管理工作。最后是要有先进的现代设备来支撑实践工作。现代化包括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这些都需要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的支撑。总之,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当前时代所需,发展需要。科技档案的保管与利用也可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依据,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手段。同时,科技档案的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是进行技术历时性或者共时流的工具,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 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依据现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首先,部分工作人员对科技档案的重视度不够。科技档案是知识储备的手段,虽然不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也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对其忽视不利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第二,缺乏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有严格的制度和标准才能有助于档案的统计和整体等基础工作的有效实施。第三科技档案的编制工作效率很低、档案的质量也不高。由于没有与现代化方式相联系,科技档案的制度、统计及索引等工作由人工手工形成,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此外,质量也不高,由于缺乏先进的设备、技术等,造成保存内容较少,信息也是不够完整的,降低了其系统性和真实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地加工利用,更不利于新科技的产生和发展。
3 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路径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揭示出了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也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即制度、技术、思想等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出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路径是很有必要的。
3.1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做到思想的现代化
思想是人们的一种意识,正确的思想对人们的实践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推动作用。要想实现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要首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使之能够有现代化的思想和管理理念。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及思想觉悟,要求他们扩展自己的视野,认知现代化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自身能力的必要性。二是通过自身主动学习,结合理论思想进行实践工作,在实践中注重结合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档案的收集和保存等管理能力。最后,鼓励创新,以现代管理理念大胆探索,做到与时俱进。
3.2 完善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做到制度系统化
科技档案管理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求其系统化、标准化,这就要求完善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做到制度的系统化。首先,要对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作息等实行制度化的管理,这是保证正常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逐步完善科技档案的保管制度,规定对科研材料等的分类管理,根据不同时间或者价值进行不同方式的保存,并能够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统一整合。第三要健全科技档案的整理和借阅等制度,对档案的整理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整理的方式,同时在对档案的借阅环节中要履行审批查阅的手续,进行备案记录,方便归还检查等。总之,只有制度系统化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才能不出现疏漏。
3.3 完善科技档案管理的配套设备,做到设备科技化
先进的设备是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条件,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的实际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设备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推动整个部门的发展。完善科技档案设备管理的配套设备,做到设备的科技化,首先要实现网络化的工作方式,采用计算机等设备建立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同时加强英特网等的配置,建立网上数字化的管理。其次,运用电子档案,开发先进储存软件,不断推进档案管理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3.4 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技术研究,做到研究科学化
现代化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着的,稍不留心可能就会与市场、与社会产生错位,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技术研究工作,做到研究的科学化、深入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要求积极鼓励、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的开发,加大理论的探索和具体方案的实践操作,可针对问题进行共同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借鉴别人优势和技术进行自身改造,进行区域、行业间的联合,实现规模性的研究开发基地,降低成本,注重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