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时间:2023-09-18 17:3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独自存在。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无法避免与这个社会的其他人之间产生竞争、合作等一系列的关系,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所需要的利益与不同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而且,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为了达到自己的需要,会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心理情绪。有些人产生的心理情绪是健康的,而有些人产生的心理情绪则是不健康的。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一个分支。在社会中,青年人处于一个相对尴尬而又特殊的地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方面,青年人已经不能够享受来自父母的保护,他们不能像儿童一样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因为社会赋予了青年人一份社会责任;然而,另一方面,这些青年人并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与成年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无法跟成年人一样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这些只是身体上成熟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人在面对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多的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无论是他们的交往对象,还是他们的生活环境,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心理情绪的特殊性。我们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情绪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学生交往中几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及表现

1.1自卑心理

所谓的自卑感就是指大学生在和其他人比较之后会发现自己与别人差距甚远,时常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比如,有些男孩子不敢与喜欢的女孩子表白自己的心意。还有一些人非常不合群,格外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这样的局面会使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逐渐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就是造成学生产生羞怯心理;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产生虚荣心和嫉妒心理。

1.2羞怯心理

这里所说的羞怯心理并不是指的是我们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压抑自己的情绪,指的是我们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但是还是会抑制自己的表现欲。这种心理在大学生中也非常常见,很多大学生不敢在班会或者全班的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1.3虚荣

虚荣与骄傲是不一样的,骄傲指的是一个人过高地评价自己,但是虚荣指的是寻求别人的肯定。骄傲一般会与自信联系在一起,过度的自信导致骄傲,但是虚荣一般会与自卑结合在一起,由于内心深深地自卑感导致产生虚荣心。虚荣就是会极度掩饰自己的不足和劣势。举个例子,很多大学生爱慕虚荣,宁可吃得少,也要穿得好。这无疑就是大学生的虚荣心在作怪。

1.4猜疑

其实猜疑心理也是由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演化而来,一般情况下,猜疑心理都会与虚荣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人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渴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他们格外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不同,那么这些学生就会产生猜疑心理。要注意,猜疑不是怀疑,因为怀疑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猜疑是一个非理性过程,大学生只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一旦不信任就会产生嫉妒,那么这时候就产生了猜疑心理。

1.5嫉妒

嫉妒指的是对其他人在某个比自己强的方面产生的一种怨恨和不安的心理。嫉妒心理普遍存在在大学生的心理情绪中,这种嫉妒心理一般是由于大学生的虚荣心理或者他们的骄傲的情绪而产生的。因为大学生总是会把嫉妒心指向使自己的虚荣心不能满足的人。所以,嫉妒是伴随着比较产生的。例如,一般乞丐不会对皇帝产生嫉妒心理,但是阿Q就会嫉妒阿胡。通常情况下,嫉妒者会隐藏起自己的心理情绪。

2大学生中几种不健康心态的成因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多种多样的心理情绪,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虚荣心,一个人也不可能只有嫉妒心,就算是表现出一定的外在行为,那么内在的驱动力也不会完全一样。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人的物质性中探讨心理的成因。

人的物质性指的是每个人都会追名逐利,每个人都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都想要达到自己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然而,我们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物质支配的差别,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比较,比较一旦出现,就会出现得与失,有了得失,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

从高中生成为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成绩就是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成绩再也不是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了,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优势,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就会有一种缺憾。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从根本原因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季好.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6).

第2篇

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我们这里使用的心理障碍一词,不同于变态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它不是一种病态心理(如人格分裂、幻听、幻视等),而是从更广泛意义使用心理障碍这个概念,即凡是妨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都在心理障碍之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妨碍人际关际形成和发展交往的心理因素较多,这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过程可以分为沟通、社会知觉与归因互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信息沟通层次上,最常见的是语义的障碍。信息沟通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言语活动。言语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言语与语言是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后者则是一种文字符号的总称),是用声音或虽无声音但伴有发声器官的运动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人们在语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言语表达能力很强,善于运用简洁精辟富有逻辑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则言辞迂纳,难以运用流畅明快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倒不出来”。有的人对言语的刺激反应极为迅速,与人交谈很快了解他人之意;有的人则反应迟缓,不善于理解他人谈话的真正涵义。显然,不善言辞或对言语刺激反应迟缓都会成为人际沟通的心理障碍。

在社会知觉与归因层次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人际知觉偏见。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接触新环境、认识新人物的时候,对方的衣着、言语、举止和风度等,都会给人产生最初的论断和评定,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讲,初次印象往往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能用它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但人们仍然比较自觉的习惯于以第一印象给人下结论,从而影响对一个人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认识。

刻板印象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一类人持有固定看法或者对人的概括泛化的看法。有了刻板印象之后,对他人评价时往往简单的把人归入某一群体。如认为老年人经验丰富、办事稳重,但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年轻人精力旺盛,进取心强,但办事不牢靠。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绝不是都具有同样差别的。如果以固定的模式对待具体的人,势必阻碍对人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人际间正常交往。

而晕轮效应其实质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某些品质形成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反应,从而掩盖对其他品质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晕轮效应表现为如果喜欢某个人,就认为他什么都好;反之,不喜欢某个人,就认为他什么都不好,由此,对人的评价肯定带有片面性,好则一好百好,坏则一无是处。这样显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往,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认知的偏颇。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人们在自我认识时,除了受认识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动机、需要、愿望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容易骄傲自满,主观武断,行动上盛气凌人,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偏低。而对自己的估价过低,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办事缺乏自信心,过分信任和依赖别人。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人际关系的调节。

2.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的价值心理、兴趣等。价值心理是指人们对作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或对于其所参与的活动的价值进行的心理评估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性。价值心理直接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控制,但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相比,又具有相对的易变性,容易随着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价值心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具有不正确的价值心理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虚伪关系,所以在交往中遵循“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原则,表现出很强的自我封闭性,不愿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内心活动,这既妨碍了信息的传递,又堵塞了自己与他人增进了解、密切关系的渠道。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他把人的行为引向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兴趣有广泛与狭窄,长久与暂时的差异。有的人兴趣十分狭窄,什么事似乎都引不起他的兴趣,自然不易与人接近,也不易与他人产生共鸣,何谈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而个性心理特征有能力、气质、性格三要素组成。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社交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模仿能力等一般能力所组成的有机结构。缺少社交能力的人,不善于体察他人的真实感情和心理需要,对外界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较差。我们常常见到,不少高智商的人,如一些从事高科技事业的专家、学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却显示出低能,足见社交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现代心理学把气质理解为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分类方法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脂、粘液质、抑郁质。一般来说胆汁质的人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较弱的抑制过程。这种人情绪容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言语上、表情上、姿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血质的人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很快与他人接近,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粘液质的人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行动缓慢而沉着,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爱做空泛的清谈。而抑郁质的人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善于体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情,性情比较孤僻,不善交际,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感。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但从完成不同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来看,不同的气质各有所长,但从交往角度看,具有多血脂、粘液质的人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具有胆汁质、抑郁质的人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心理障碍,了解了这些,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应扬长避短,注意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克服自己气质中的某些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气质特点向着更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现实生活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几种常见心理障碍

我们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是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才能、品质或其他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心怀不满和怨恨,因而采取贬低别人,疏远别人或散布流言蜚语中伤别人等不正当手段以追求自己心理上所谓的均等。嫉妒心理严重影响群体的团结,导致群体内摩擦增多,人际关系紧张,形成这样一种不良倾向:不患寡,只患不均;不怕落后,只怕冒尖,使许多有志之士难以在事业上施展才能。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会出现两种心理障碍,即猜疑心理和自私心理,这两种心理障碍是价值心理在现实中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人,喜欢捕风捉影、惹是生非,在人与人之间筑起层层防线。而具有自私心理的人以纯粹功利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把人际关系看成是达到个人目的,满足个人私欲的一种手段。他们交往哲学的价值趋向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自私性。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准则,唯我独尊,不为他人着想,毫无牺牲精神。这种人与他人的关系必然是虚伪的、冷漠的,绝无真诚可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处理代际关系时,两代人之间往往在心理状态、行为观念与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代际隔阂。代际隔阂造成两代人交往的心理障碍,出现上一代人看不惯下一代人,下一代人不理解上一代人的局面。对代际隔阂若不能正确分析对待,则难以实现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交融和密切合作。

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的消除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然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群体活动的进行。因此,如何消除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人际关系中各种心理障碍的形成,既有其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消除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要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入手。

从社会来说,需要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赖以生存的经济文化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有效地阻止各种心理障碍的滋生。

从个人方面来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

1.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心理

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价值心理,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态度和动机,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心理,是克服人际关系心理的先决条件。在现代社会中,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怎样才算正确呢?我们认为,人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生存,人与人只有相互依赖社会才能进步。人们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真诚、友善、纯洁、美好的关系。人与人相处,难免因各种原因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每个人应先冷静地作出分析,然后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在交往中,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相互间以诚相见、宽厚待人。

2.克服人际知觉与自我认知的偏颇

人际知觉实质上就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人际知觉是构成人际交往的基础,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的、正确的看待他人,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而产生一些偏见,这些偏见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以,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很好地研究各种偏见产生的规律,以正确态度对待他人,注意克服第一印象形成的片面看法;警惕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防止刻板印象的产生,从而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要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不断体察自己的本质,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断修正自我形象,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3.加强个人修养、塑造良好的形象特质

良好的个性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以说起着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加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唤起人们的良知,使人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不良行为受到舆论的谴责而有所收敛。

培养豁达大度的胸怀。一般来说,好嫉妒的人心胸都比较狭窄。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是医治嫉妒的良方。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会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

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嫉妒等心理是一种情绪反应,当这种反应过分强烈而又长时间得不到发泄时,便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对于消除嫉妒等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调适情绪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自我安慰法。当个体心理失去平衡时,自己寻找理由安慰自己,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这样做并不是自己欺骗自己,而是利用人的心理规律,起到缓解情绪反应的作用。

心境迁移法。当个体因某种原因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应有意识地避免思考这些问题,将引起这些反应的能量转移到其他活动上来。如与同时发生矛盾或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受到领导批评等,总之,在心境很坏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其他一些活动,看电影或约朋友谈心、郊游。目的在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思考下一步如何做才能改变被动局面。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 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21世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小学生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重质量、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 

1.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批评与责骂 

我们老师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学生,从不面带笑容”,对学生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 

2.1 在人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又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为自己喝彩》的主题队会中,学生表现自我,表演小品、诗歌、舞蹈、歌曲、绘画、写作、演讲等精彩的节目。曲终人散,他们仍意犹未尽,兴趣盎然。因此,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惯例,让学生说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自己准备演讲稿演讲,汇报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他们会踊跃报名参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片展示自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尽情地展示自我。 

2.2 老师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富有哲理,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各个方面的对应点,抓住细节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达到教育与成功的双向意境。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之后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是表现穷人善良,心灵美好的闪光点。另外,就是应抓住竞赛、游戏等时机,对每一项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数学竞赛活动教师出了六道题,规定:答对三道题小学毕业;答对四道题高中毕业;答对五道题大学毕业;答对六道题是博士,这个活动,“差生”也答对三道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朝更远大的理想努力。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心。 

2.3 作为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如学生中有的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很大,甚至有的同学有自卑感。当我们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克服。如:班上王红和李丽两位同学是一对好朋友,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题,当得知王红在今天的测试中有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王红的李丽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李丽一起跳绳。放学后不和王红一起走;班里选班长,王红是两名候选人之一,李丽却故意选了另外的同学,还扬言要和王红“一刀两断”。这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来了李丽,循循善诱地开导她,告诉她: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克制嫉妒他人的心理。在同别人进行比较时,要承认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并努力进取,要正视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一个人若嫉妒别人,自己也失去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还会失去友谊,影响团结。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她听了心服口服,面红耳赤。隔天,我发现王红和李丽牵着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只要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定会改过自新。 

3.作为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4篇

【关键词】 老干部;疗养;心理治疗;心理保健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疗养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也显著增加,因此疗养院不仅要帮助疗养员促进生理健康的恢复,而且要积极应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疗养因子,使其在疗养员心理健康的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军队老干部往往面临离退休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巨大改变,加之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疗养院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保健和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尽早对有心理不适应的疗养员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帮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达到生理、心理的全面康复。

1老干部常见的心理变化

有调查显示,老干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焦虑老干部年老体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无能为力,情绪消沉、忧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体谅和鼓励,更会加重症状,出现焦虑不安、心情压抑、急躁易怒、嫉妒别人等[3]。由于得不到及时防治,约1/3的老年人因此发生了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1.2多疑有些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如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在对一些生活小事斤斤计较,甚至情绪低落,态度消沉,猜疑心重。长期以来,这些不良因素产生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心身健康极为不利,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导致心理疾病的过早发生。

1.3孤独很多老干部疗养员是一个人来疗养院,远离家人。其中一些疗养员已经丧偶,子女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在外地疗养期间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表现在老干部对医务工作者不熟悉,不愿交流,甚至不配合相关治疗,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喜欢独处等等。这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都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冲突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

1.4抑郁有调查显示,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65岁以上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离退休干部[4]。对于年龄愈高、丧偶、身边无子女或独居、肿瘤术后或有残疾的老干部要加强预防,他们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好发人群[5]。据有关文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7左右,76.8%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诱因。

1.5好强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在职时大多是领导干部,职务高、级别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丰富,所以自尊心理明显,高层次的需求比较多。尤其是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更为明显,表现为不服老,担心被冷落嫌弃,猜疑多虑,对是否得到尊重特别在意[6]。

2疗养期间心理保健措施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性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疗养期间,采取正确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离退休老干部纠正心理失衡状态,使其保持乐观的、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2.1尊重老干部,消除陌生感疗养前3 d是疗养员入院焦虑的好发期,此期间,护士和工作人员应多给疗养员人文关怀。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值班护士主动迎接疗养员,营造温馨良好的生活氛围,使老干部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和温情,让他们感觉如同到家一样,从而使之尽快消除陌生感,促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此外还应告知疗养员疗养期间的日程安排,并向疗养员说明入院检查治疗的程序及配合要点。让疗养员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具有安全感和自我控制感,减少诱发焦虑症的因素。

2.2加强了解和沟通老年干部疗养员大多有慢性病、老年病,对自身疾病常有恐惧感。医护人员平时应经常到疗养房间巡诊,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注意察言观色,与之谈心交往,了解其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避免精神刺激,回避死亡、抢救等话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惧,从而消除老干部疗养员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关注其身体状况,及时解决老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另外坚持个体化原则,针对其所患疾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给予正确的生活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他们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目的。

2.3安排舒适的生活在生活上给予体贴、周到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疗养员的自信心,改善心肺功能,削减和抵制产生消极情绪的大脑兴奋灶,使人精神和躯体放松,同时便于疗养员结交新朋友,获得新的信息,增加感情交流的场所,充实活动空间。这样,在提高了躯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老年疗养员外出要集体组织,清点人数。冬要防寒,夏要防暑,派医护人员随同,备一般用品及急救用品,以防止发生意外。

2.4引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干部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活动,及时宣传老年期科学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的知识,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上的失衡,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空虚,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充分享受晚年的幸福,以利心身健康[7]。在疗养期间医护人员应经常组织老干部参加各种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娱活动,以愉悦情绪、陶冶性格,可根据个人爱好,组织书法、绘画、垂钓等活动以活跃疗养生活。

3应用心理治疗方法

老干部疗养期间,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对于产生的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使疗养员得到整体疗养,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3.1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通过解释、启发、疏导、安慰来帮助疗养员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心理,改善心境,增强康复的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通过改善各系统的功能调节心理平衡。有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及进行个人咨询等方式,使疗养员正确评价自己,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角色变更,从而面对新的生活,所以心理干预是改善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8]。

3.2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生物反馈仪器,把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显示出来,使病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内脏器官功能反应,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患神经症和心身疾病(高血压病、偏头痛、心律不齐等)的疗养员均可用此种方法辅助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3.3景观疗法景观是一种良好的疗养因子,选择恰当的景观地点,既可达到医疗保健的作用,同时又具娱乐性,通过景观治疗,使疗养员消除疲劳,调整心态,振奋精神,是一种综合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有效方法[9]。美丽的景观,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发生转移,能够消除疗养员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稳定情绪,增强体质,增加食欲,改善睡眠[10]。对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疗养员起到调理、疏导作用。

3.4矿泉浴疗法利用医用矿泉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叫矿泉浴疗法。充分利用临潼的丰富矿泉,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皮肤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感受器,冷或热刺激后,由向心神经传到中枢引起各系统的反应,温热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发挥镇静作用[11]。故温水浴和不感温浴可降低兴奋性,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缓解紧张的情绪,调节心理平衡和促进健康。

4加强辅治疗方法的应用

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辅治疗,使治疗效果提升,并达到促进心理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

4.1应用物理疗法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他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进行良性刺激,促进大脑的整合作用,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抑制神经兴奋性,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使焦虑、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消除,如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色光疗法、高压静电疗法、空气离子疗法等,可促进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4.2中药调理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人体的阴阳平衡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中药既可对身体进行调理也可对心理进行矫正。中医将人的负面情绪聚合分成两大类:阴性和阳性。阴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悲哀、抑郁、恐惧、消沉、畏缩等,主要采用阳性的药物治疗,根据辨证可以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阳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痛苦、愤怒、暴躁等,在食物上多吃阴性的食物,比如苦、酸、甜味的食品,也可多吃富于汁类的水果和蔬菜等,中药根据辨证可以采用龙胆泻肝丸、一贯煎等。

5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学习

5.1注重医德医风培养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技术、周到热情的服务和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来赢得老干部的信任,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5.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选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养心理医生,开设心理咨询室,为老干部提供合适的表达场所和倾听对象。

5.3掌握交流技巧美好的语言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我们应掌握与老干部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交谈时应寻找对方乐于接受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拉家常,增进工休之间的了解,并耐心听取老干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及时解决他们在疗养期间遇到的生活困难,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疗养员要学会倾听、揣测他们的心理,注意言语适度、吐字清晰并留心观察对方的反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5.4加强关怀,善用心理疏导要注意心理状态的观察,善于从老干部的言语行为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和疾病变化迹象,及时解除心理上的障碍。对害怕孤独、自尊心强的老干部,要做到嘴勤、腿勤、多问候、多巡视,增加与他们的接触和交谈,对非原则的问题要尊重和尽量谦让老干部,谅解他们的言行,多加语言的劝慰,不要冷言激惹。始终保持微笑及热情相助的态度。

5.5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医护人员在“说”、“教”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保健技能,如太极拳、关节操、老年健身操等,懂得指导疗养员如何配合和实践。来院疗养的老干部都是为部队作出贡献的功臣,自身素质高,对健康保健知识掌握较多且需求高,所以要求疗养院工作人员要打牢专业基础理论、技能的同时,还要多学习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时事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与疗养员进行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和睦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进行。

随着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和老年疗养员的日益增多,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调节心理平衡与稳定,做好心理保健和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心理保健疗养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十分繁多,如何更好地完善疗养内容,将心理保健疗养贯穿于疗养工作中,全方位地提高老干部的整体疗养质量和效果,无疑是疗养院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卫兴,欧阳定保.关注健康做好疗养卫生保健工作[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197-198.

[2]徐青华.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2007,25(1):46-47.

[3]李新颖,孙洁.老干部疗养员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2):134-135.

[4]田径,廖忠友.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情绪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3):189-190.

[5]吴以武.军队老干部抑郁问题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4):50-51.

[6]叶凤萍,宋杭梅.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635.

[7]史启旺.实施心理治疗做好老年保健工作[J].保健医学杂志,2006,8(2):112.

[8]刘海莹,吕欣,白丽梅,等.心理干预对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健康作用的对照研究[J].护理杂志,

2001,18(2):10-11.

[9]李亚红,李亚男,郑阁萍.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疗养中的景观治疗作用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36-137.

[10]吴成金,田艳.浅析开展老年人心理疗养的做法和体 会[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1):25-26.

第5篇

关键词:应重点关注学生;教育转化;类型;成因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79-04

随着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和就业市场化,大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导致高校校同不安全、不和谐的各种隐患不断增加,安全事故频生。高等教育阶段开始出现部分教育者应重点关注的学生。高等院校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力度,为社会和上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主要类型

应重点关注的学生主要是指心理、品德、行为和学习有偏常倾向的特殊学生。其包括因人生态度过于消极、堕落而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的学生;因个性心理上表现出孤僻、多疑、易冲动、自暴自弃等特点而难以与同学和谐相处的学生;因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而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参与正常学习的学生;因厌学而成绩大幅度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因生活散漫而经常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等。这些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心理、品德、行为偏常,我们决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很好或担任了干部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属于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行列,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或担任了学生干部,但由于其在人格或者说性格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如果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也应该将其列入“重点关注的学生”的行列。从呈现出来的问题来看,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大体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业不佳型。高校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学生相对比较自由,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许多学生因此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追求所谓“个性”生活,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和进取心,被动,盲目。他们大都认为,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能力,并不看重大学期问的学习成绩,市场经济鄙视“高分低能者”。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他们畏学、厌学、逃学。

(二)行为偏激型。高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不爱读书,喜欢奇装艳服,耳上钻孔,裤子挖洞,讲“义气”,爱打架,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一些青少年问题专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这是“古惑仔”现象,是一种青春期的非主流的青年次文化。这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意志脆弱,行为任性,情感波动很大,当受到外因诱发时就为所欲为。

(三)心理亚健康型。这类学生大都心灵受到过伤害,这种伤害有来自成长过程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交往中的。心理要求与现实的距离导致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不屑,同学不齿,家长教训。他们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中,自卑、戒备、闭锁、甚至逆反。这类学生在特殊情景下可能会失去生活的信心,走向自绝生命的路途。

(四)生理缺陷型。这类学生生理有一定的缺陷,如身材矮小、过于肥胖、腿脚不便、发育不良等等。他们长期处于周围人群的鄙视与嘲笑之中,故心中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类学生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对他人的言论非常敏感,总感觉别人在议论他,因此易仇视他人与社会。

(五)情绪失控型。青年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在面对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的现象很多,由此产生了一些自虐行为,甚至出现自杀或者伤害别人的现象。部分学生容易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的时候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的时候拒人于千里之外。

从呈现出来的问题来看,应重点关注的学生除了以上几种类型外,还有经常违纪型,这类学生生活习惯散漫,经常性违犯校纪校规,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不强;好胜心过强型,这类学生往往在学校表现比较优秀,成绩优异,对自身有较高的期望值和很强的上进心,一遇到挫析,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自暴自弃,思想偏执,愤世嫉俗。

重点关注的学生虽然在学校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他们能量大,辐射面广,是集体中的消极因素,常常拖班级的后腿甚至影响学校声誉。他们一般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处事机灵胆子大,重感情讲义气,要教育好他们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复杂的、细致的和更需要耐心的教育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并采取相应的转化对策加以有效矫治。

研究高校重点关注这一部分学生构成及其教育转化机制,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所有人员都应重点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也有利于党政部门据此制定指导高校加强关注重点学生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以提升我省高校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针对性和整体水平,充分维护我省高校管理管理工作的稳定性,有效推动我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二、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主要成因

高校应当高度关注重点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能否较好地实现重点学生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体现而向每一个学生,而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局。同时,关注重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直接关系到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系和我们整个学校学生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只能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才能不断克服重点学生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作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个体因素。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包括智力水平、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极易受到外在因素诱惑。再加上生活自由度的增加,刘学业的放松以及没有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少数学生感到无聊空虚,精神无所寄托,很容易迷失自我,道德观、价值观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正确的评价标准。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存在的偏差也是导致应重点关注的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独生子女需要的物质条件,家长总是尽量满足。同时,家长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较为普遍的心态,他们一厢情愿地在为孩子筹划未来,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让孩子有较重的心理压力,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或疾病。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孩

子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一部分家长事事限制孩子,使孩子难以承受,他们出于逆反心理就很容易通过另类行为来表示反抗。而有些家长却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孩子又有受到漠视和冷落的感觉,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也会做出各种“另类”行为。

(三)社会因素。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丑恶现象。市场经济唯利的本质激发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受到利益膨胀的驱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坑蒙拐骗、黄赌毒等沉渣泛起。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收入分配差距又使一部分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社会上出现了扭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非不分,真假不辨。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及时享乐的生活方式的冲击,一部分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这些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导致少数青年学生年纪轻轻,却不求进取,贪图享受,甚至盲目模仿。

(四)教育体制因素。由于我国以考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彻底改变,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期教育的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薄弱且链条脱节,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非常艰巨。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忽视或者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传统道德的教育,放松了学生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教育,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也有所懈怠和轻视。因此,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就产生了许多思想扭曲,行为乖张,个人主义,离经叛道的问题畸形儿。同时,在高校内部教学与学生管理分立的刻板体制导致了学生管理与教学难以密切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方式和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学校往往只是用行政手段来禁止学生各种行为,对于青年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再加上高各类型、各层次教育者自身教育素质、知识结构的局限,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五)学生就业因素。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面对就业市场的困境和艰难,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关系以及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易产生困惑、烦恼、艰辛等极其复杂的心理。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不顺心的事情比较多,如看到比自己强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反差和嫉妒。凡此种种原因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沮丧,使他们感到无奈,心里不平衡,认为命运的不公和自身价值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甚至导致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周围事物的不满,甚至悲观厌世。

三、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微观教育转化

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微观教育转化,主要指高校教师(包括专业教师、系总支书记、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等)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心理引导、思想教育和行政评价等教育转化机,目的是增强高校教师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力度。本部分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和行为倾向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有别于一般情况下的教育转化原则、方法。

针对造纪型和型重点学生的学生应当加强品德教育:1,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要做到:第一,注意和善于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加强他们的道德、法纪教育,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特别要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第二,对品德不良的学生的教育改造,要从启蒙开始,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把他们危害社会的倾向扭转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校与班级的微观环境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能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导向作用,能矫正不良倾向和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形成交流、讨论、分析信息的习惯,对学生接受的信息,进行正确引导,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2,培养健康道德情感。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道德情感,多数属于可转化或可利用的范畴,如缺乏正义感、好恶颠倒,或将自己的行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做到:第一,利用他们重感情的特点,加强情感交流,注重以情感人,让他们体会到善意和温暖,将其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这是改造有劣迹行为学生的前提。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去故意激怒他们。要善于察觉他们情感上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发生。第三,要注意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交往,防止他们与社会上违法犯罪青年接触,杜绝“传染源”,以免受到“传染”。教育、矫治应重点关注的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身体、智力、品德、人格等诸方而得到全面发展,需要针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症结”对症下药。3,加强日常行为指导。要针对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第一,加强说理引导。即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清是非、善恶的标准,提高道德认识水准和道德评价能力。第二,要以情育情。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环境中随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发展,并随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深化的。因此,道德教育采取情感陶冶、以情育情的办法,易使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第三,要为人师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仪表、爱好,随时都在感染学生,教师个人必须“美其德,慎其行”,要在学生而前树立起榜样,起到楷模作用。

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在工作方法、途径上各有所侧重。思想教育较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师对学生教育训练的方法,心理教育则更多强调自下而上的学生自主活动、教师辅导的方法。其实,这二者都必须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知、自评、自控和自主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由于受成长、家庭、社会、交友、师生关系等挫折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其实他们貌似坚强的外表下内心十分脆弱,在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追求快乐,保存个性的要求。他们不能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建立自我价值,又受周围人群的漠视和反感,因而不自觉地通过各种反常表现来宣泄不满,表达诉求。针对这些特点,要想让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和真诚的爱,让他们曾受到伤害的心灵感受到教师、学校的关心和温暖,这是我们工作的关键。在心理教育活动中要做到:第一,“有教无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教育者不能存在任何歧视行为。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对待每一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因人而别,不能厚此薄彼。第二,尊重

学生,注意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数有较重的猜疑心,如果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的思想疙瘩很难解开。要做到相互信任,老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这些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牛关系。第三,正常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由于高校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事实证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能有效地帮助应重点关注的学生恢复心理健康,重新树立起信心,开始美好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是开展针对性辅导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普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建立重点学生档案,这样工作就更有针对性。在矫治这些学生过去创伤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而对将来。教育工作者必须是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者和人格引导者,以其自身的人格美,融化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心灵之水。

对于学业落后问题学生应当加强相关学业教育指导。应重点关注的学生除了行为失控、心理失调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学业不佳,因此,还必须努力加强学业教育。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大学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问,学习主要靠自觉。许多学生没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学业不佳,久而久之,形成畏学、厌学情绪和逃避学习的行为。因此,在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教育对策中,学习动机激发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外部动机激发可以通过奖赏、惩罚、创设课堂气氛等方法给学生以适当的动力,它是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手段。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等。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知识断裂层,理解能力差,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点要低,步子适当,分解知识难点时,坡度要小,台阶要多;在教学形式上,要分层转化,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要多鼓励,多练习,多指导,多提问,补缺补差。对待所有的重点关注的学生必须注重关爱,善于发现重点关注的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在探索重点关注的学生教育转化规律时,我们发现缺少爱是重点关注的学生产生失落的普遍原因之一。因此,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爱,是实现教育转化的重要前提。应重点关注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心灵上有创伤,对他人有戒心,对说教有反感,要与他们沟通,必须付出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情感往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期望和评价等,都会商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行为,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必然会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关爱应重点关注的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尘封的心灵,找到问题形成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宿舍、课堂,及时了解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情况,可以找他们聊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扰,增进师生的信任感,寓爱于严,严中有爱。这种师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学识的增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应重点关注的学生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他们一定在某一方面有其特长,或对某一项活动特别有兴趣,他们身上也会有潜在的闪光点。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挖拥其身上的火花,坚持表扬为主,尽一切方法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感,让他们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发扬光大。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采取训斥、处罚进行教育,应从爱护出发,宽容待人,运用具体有效的措施,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和督促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觉改正错误,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四、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中观教育转化

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中观教育转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处、保卫处、专业系等)对高校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信息情报、制度约束和危机干预等教育转化,目的是加强和完善学校各部门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监控管理效果。本部分的研究主要依据控制论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展开,强调在充分获取学生问题信息资源的条件下,采取必要的制度约束和应急干预手段,对部分情况较为严重的应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人员应通过与任课教师常沟通,来了解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及时掌握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动向;通过深入宿舍,加强宿舍检查力度,控制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范围;通过建立健全完整的应重点关注的学生档案,更好地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情况加以调查、摸底、整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好的学生往往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却各不相同,一个药方不能治百病,一种方法不能转化不同的问题学生。而且,问题学生不会说自己有“问题”。为此,我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档案整理工作,把他们的问题归类,通过对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分析发现其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教育转化的办法。同时,对于我们学生工作者来说,一个人面对的是一百多个学生,运用档案管理,有助于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记得非常清楚。

动用集体力量,用角色规范来矫正他们的行为。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往往将自-己孤立于集体外,应采取有效措施把他们拉回到集体中,应让他们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人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大多缺少成功的体验,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饱受折磨,自暴自弃,在新的学习任务前,丧失了勇气,失去做人的信心。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他们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以迎合各种学生的兴趣,如表演绘画、演讲会、辩论赛、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显示自己的才干,使他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奋发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如课代表、宿舍长等职位,让他们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重要一员,通过收发作业、安排值日等小事,学会与人交往,在工作中明白自己应有的形象和行为,不断地从别人的赞誉和批评中自我反思、自我矫正。在活动和交往中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耐受挫的能力等重要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