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社会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营口市委党校科研办从营口发展的实际出发,围绕营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出成果、出精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为营口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咨询;调研;经济发展
党校科研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成果既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能及时科学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营口市委党校科研办以搞好社会调研为切入点,树立开放意识,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合,组织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掌握和了解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对营口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提供科学咨询,为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我们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观念,发挥好“思想库”作用。
科研办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党校科研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围绕中心就是要围绕我市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围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加科学的举措。服务大局就是要就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真正把市委党校建设成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咨询机构和思想库。发挥好“思想库”作用,为营口市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组织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实际问题。
作为市级党校的科研,在新形势下如何如何更好的发挥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是科研办工作的重要目标。党校从来都要求教研人员注重调查研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接近实际,越有创造的空间。一切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无不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科研办始终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科研过程,就是对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形成理论体系来反映客观社会生活规律的过程。所以说深入社会实践、搞好社会调查、掌握社会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是科研人员搞好党校科研又一最重要的条件。近年来,科研办能够围绕营口市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广大科研人员经常的深入到营口市工厂、农村、社区基层中,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生产建设真实的、鲜活的材料,并用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写出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对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真正使党校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了党校科研的思想库作用。
重视市情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发挥好科研咨询服务功能。
作为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党校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冷静的反思与大胆的探索创新中,发挥党校理论科研阵地的优势,寻找营口市科学发展的思路。为了适应营口沿海强市建设要求,实现营口在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率先崛起的目标,科研办十分重视对营口市情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向,选好科研项目是保证科研水平上台阶的关键 一般来说,党校教员搞科研,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为干部培训教学搞专题性研究;二是为党委决策搞课题研究;三是细分专业内容搞基础性研究。科研办针对这些特点,要求科研人员搞科研时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个人科研的习惯特点来确定科研方向,找准路子开展专题性研究 、对策性研究 和基础性研究。科研办十分重视对营口市情的研究,组织科研人员做好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撰写与结项,力争在市情研究方面出成果、出精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做参考。近年来不断取得新成绩:在营口市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科研项目公开招标中,我校先后有8项中标,其中2010年我校市重点科研项目《关于我市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已完成,被编入《营口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集》;2011年我校《营口市文化强市战略问题研究》、《当前招商引资瓶颈问题研究》等社科研究项目也已完成;2012年的《关于营口东部振兴发展战略研究》、《关于促进营口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也已经结项,其中,《关于营口东部振兴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被国家行政学院采纳。几年来,我校市情研究成果不断获得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好评,科研成果不断被采纳,充分发挥了科研咨询服务功能,标志着市委党校校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注重成果转化,加大对科研、咨询成果的宣传力度。
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以实践为研究方向,才能增强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才能增强科研的针对性和信息量。只有注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才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向实践。科研办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针对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科研和咨询的题目,组织广大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科研人员带着问题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寻找 收集资料,同时还经常与相关部门联系,找到理论与实践现实的结合点,使其科研成果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促进了党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媒体作用,加大对科研、咨询成果的宣传,促进科研、咨询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践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更好地促进了党校科研、咨询服务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派;区域经济;作用
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地位重要,作用重大。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实抓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欠发达地区高校统部门应充分发挥高校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思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欠发达地区高校派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大多都来自高等学校”。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一般都是当地唯一的高校,是专家学者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部分派成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在欠发达地区高校各派成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的重要骨干力量之一。其中有一部分派成员在该地区还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例如:昭通学院派人士中有8名昭通市政协委员,在昭通市现有的5个派中,昭通学院的专家学者都成为各派的中坚力量,一些专家学者还担任了派的主委、副主委。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协委员和各派来实现的。高校派成员中多是当地各个学科的专家,他们经常开展课题研究、社会调查、了解社情民意,有利于积极参政议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统战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巨大。
二、欠发达地区高校派应科学定位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他的“三个不可替代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不可替代性,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持的不可替代性,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昭通学院的办学定位为:立足昭通、服务云南、辐射滇川黔、服务社会基层。那么学校的各派也要积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开展工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欠发达地区高校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1.人才优势。欠发达地区高校是当地人才的洼地。有很多派人士学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如昭通学院现有的5个派72名党员中,具有正高、副高职称的专家接近三分之二。充分显示了统一战线工作具有独特的人才智力优势。
2.学科优势。高校派专家学者具有学科种类多,知识覆盖面宽的特点。如昭通学院目前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史、计算机科学、艺术、体育、教育等10个系,设有30个师范、非师范专业,学校的派专家学者在这些专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科研优势。欠发达地区高校不仅是当地的高教中心,而且是科技人才门类相对齐全,教学科研设备仪器相对较好的科学研究中心,有着较强的科技力量。一部分派专家学者承担着各种类型的课题研究任务,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4.教育资源优势。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是该区域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如昭通学院2012年底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达2886万元。图书馆藏书57.63万册,有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14万种,期刊杂志1065种。有各类实验室43个,多媒体教室5间,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5个,微格教学系统2套,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内外体育运动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有52个固定实习场所,1所附中,学校的千兆主干校园网运行良好。各派专家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科研资源,积极探索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有效途径。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
1.建立区域性人才培养基地。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职业技能缺乏,外出务工受技能限制,只能承担普通工种,工作中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并且不稳定。针对这种现状,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统战工作应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承担培养和培训农村劳动力的任务。
2.学校统战部门应建立派专家人才库。学校统战部门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将各专业中的派专家组织起来,建立学校“党外人士人才专家库”,组织专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为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3.高校统战部门应建立校地合作机制,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高校统战部门应积极立校地合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派专家到企业、到农村、到社会实践第一线开展信息咨询、科技帮扶等活动,建立双方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学校统战部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搭建平台,使派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开展专家教授与农村、企业对流活动,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专家学者们提供社会实践的舞台。
4.组织派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活动。充分开展专题调研、信息咨询、项目论证、资源开发等研究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昭通师专在天麻种植、特色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昭通民族文化、昭通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带动了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型产业。
总之,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派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和工作积极性,积极探寻欠发达地区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钟立厚.新阶段新实践新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7.
[2]杨雅玲.民族地区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有效路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42-44.
[3]朱宇兵.发挥高校统一战线作用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服务[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37-39.
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区各行各业正在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工作,责任十分重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搞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向党委和政府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建议,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需要重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重在宏观调控。调控方向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特别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微观上讲,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量市场信息,也来自统计部门。因此,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健全,统计工作就越重要。
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需要掌握统计。领导干部要利用好统计这个工具,不断增强驾驭大局的能力。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要遇到拍板决策之事。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拍板,而应该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包叙定在重庆任市长期间,曾要求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选择地记住50个左右的数据。记数不是目的,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工作需要。看似静止、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是非常熟悉的,对统计成果的应用是非常有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有水平,才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政隆区长就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全面分析,找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号脉”。在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可通过统计先行、中性和后期指标所反映出的现象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统计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是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成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被调查者心甘情愿地参加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数据的比率却在下降。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难度很大。二是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统计入世,它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区委、区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指标会更加关注,也要求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三是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数据源于基层,源头数据不准,直接影响汇总指标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街道、乡镇、企业统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统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有些乡镇、街道上报统计资料时靠拍脑袋,做数字游戏,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工作服务
统计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跟上和掌握区级领导的思路和脉搏,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
(一)提高数据质量,辅助科学决策
一是把握准确性。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统计工作的关键就是不搞假数,要反对虚报,也要反对漏报瞒报。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领导把握大局。因此,统计部门一定要在数据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必须真实、无误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强时效性。各行各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时限,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就是为了避免工作被动。目前,月度主要经济数据大部分都要到10日以后才能出来,还是慢了一些。统计部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及重要分析资料,必须及时提供给领导参阅。三是注重全面性。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信息部门,要根据万州经济发展和区委、区府工作需要研究指标体系,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统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统计制度上的几个指标,要多研究掌握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要创新统计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需要,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万州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不对周边环境、周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对决策造成一些误导。要加强对全国、全市、周边区县、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提高科学性。统计对象的内容变化了,统计工作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混合多元所有制,究竟统计为外资,还是统计为国有经济,或者统计为其他的类型,目前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统计部门就应当在这方面探索科学的方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出有据。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监控和分析
统计部门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咨询部门,虽然不行使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但要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撰写一批有份量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要重点监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论证报告。统计部门不能作为一个只出数据、报表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区各项工作,在服务和监督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如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捕捉新情况、新信息,形成调研成果。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力争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精品,为领导提供有深度、有份量的对策建议。要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根源,找出其中的规律,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号脉”,并开出“药方”。
(四)加强统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统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重庆市、周边区县及沿江城市统计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提高我区的统计工作水平。要多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尽快建立起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多请重庆市及发达地区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来讲授统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全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让万州的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统计局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工作衔接,主动寻求市局的帮助和支持,根本改变不请不到、不问不答的状况,改变目前只有线上往来、没有见面商谈的工作局面。
(五)加强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统计部门在不违反《统计法》等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外来投资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统计数据,比如外来投资者,统计数据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要在万州投资,投资后如何发展。今后,凡是应该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为需求者服务;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的,要通过党政网和正在拟建的统计网向社会;其余的,也可根据需求采取有偿形式提供服务。
三、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法力度
统计法制建设虽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一些单位和部门为追名逐利,往往置《统计法》和党纪政纪于不顾,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法》的宣传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特别强调的是,统计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个人仕途服务的。
一要加强统计普法教育。要把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开曝光。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开发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滥用统计数据、调整统计规则等行为,一定要坚决抵制。对违反统计法的,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计调查要与统计部门协商,按统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以同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凡是各部门向公众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指标考核数据,应经统计部门的审核认可。
四、提高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组织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勤学、守法、报真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学习、作风正、守纪律、能战斗、保廉洁、做表率”和“会指标、会调查、会管理、会执法、会微机、会算数、会分析、会服务”的“八要八会”统计工作队伍,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着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各开发区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保持必要的人员编制,稳定统计队伍;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统计组织建设,要在党政办公室设立综合统计岗位,安排专职综合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实施本辖区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组织建设工作。各部门要建立综合统计科室或在有关科室中配备综合统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做到队伍不散、渠道不乱、信息不断。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要向正其书记、政隆区长那样重视统计工作,关心支持统计工作,帮助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
一、各地人大开展中期评估监督的主要做法
1、监督工作的组织。多数地方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也有由常委会主任牵头,成立各相关委员会参加的监督审议或调研领导小组,监督工作方案由主任会议通过。如重庆人大成立“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调研组,常委会主任任组长,分工联系相关专委会的副主任任副组长。
2、监督工作的程序。一是跟踪政府评估进程,及时听取发改委总体评估工作和其他部门有关专项规划评估情况汇报。二是分专题由各委员会调研,调研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还通过上下联动开展调研。如,浙江人大确定民政事业、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农村经济、环境保护等7个重点开展调研;上海市人大与区县人大联动调研,区县人大调研报告提交市人大审议参考。三是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既有大会审议也有分组审议,如有调整方案,分组审议居多。如广东人大不仅听取省政府关于规划中期评估及部分指标调整草案的报告,还听取人大财经委关于中期评估及部分指标调整草案的审查报告,并进行分组审议。
3、监督工作的成果。各地监督工作成果的形式各有不同。(1)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常委会会议作为审议参阅资料。如上海,各委员会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财经委汇总形成总报告。(2)财经委对评估报告出具“审议意见”。如天津人大财经委汇总各方意见形成“关于评估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上会口头报告。(3)如政府提出指标调整方案的,财经委出具审查报告上会口头报告,常委会会议通过批准决议。
4、评估报告的形式。各地做法不同,有的地方评估报告与调整方案是分开的。如北京,政府除了评估报告,还向人大提交调整方案及其说明,人大财经委在“关于评估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中“建议同意”评估报告,“建议批准”调整方案,实际上就是审查。有的地方评估报告包含调整方案。如长沙,政府提交人大的评估报告包含指标调整内容,人大财经委对此提出“审查意见”。有的地方评估报告与调整方案分开,但政府向常委会会议做“关于评估报告和指标调整方案的说明”,如上海的普陀区,区人大财经工委对此提出“关于评估报告的审议意见和对调整方案的审查报告”。
二、几点思考
1、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是监督的基础。人大审议的对象是政府提出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质量影响审议质量。各地人大都非常重视与政府沟通,工作之初提出明确要求,期中又跟踪评估进程,尤其遇到指标调整,沟通越加紧密。
2、各委员会通力合作、代表参与是监督的保障。各地人大都成立了常委会领导挂帅的跨委员会领导小组,各委员会分头调研。为了保障代表知情权,各地人大重视吸收代表参与评估监督。如上海人大在常委会审议前组织报告会,由发改委向全体代表通报评估情况。
3、多种方式并举是监督的需要。规划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为此,各地人大除了采用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考察重点项目等传统方式,还开展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估、专家咨询和课题研究,有的还开展询问。如深圳人大在网上征集市民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上海静安、奉贤等区人大在审议评估报告时进行询问,政府当场答复。
关键词:行业标准;重庆市;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5-01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其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据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1季度,重庆市外贸进出口值达89.9亿美元,增长幅度位列全国第一。因此,重庆外贸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外贸类人才需求大增。同时,也为本地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可观的就业前景。
二、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重庆区域经济为依托,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重庆已投入使用的寸滩保税港区是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和“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寸滩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的建成将促进对外贸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未来几年内,将至少需要16万进出口人才。重庆逐年上升的人才需求,也对商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行业标准来看,外贸业务人员必须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商务知识、国际服务意识、工作语言(尤其是英语)的水平和沟通技能以及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方面需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必须是既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交流和实践的,且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和有效实施来体现。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重庆市外贸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原则,从内容和体系上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以实训课程,构建知识和技能贯通的实用体系,从而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设置还应以学生综合技能培养为基点,以英语综合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商务英语为主体,以商务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培养为侧重点,通过课程的合理构建,形成脉络清晰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体结构,确保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循序形成和拓展。
当然,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的设置也应时刻把握市场的脉象,通过社会调研、毕业生随访、听取业内人士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等方式,关注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从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
三、突出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确立“课证一体”的培养思路
突出行业标准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是获得行业,企业支持,将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强调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建设,基于行业标准,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职业群工作所需的核心岗位能力、岗位技能要求及技能考核标准,来进行课程建设。
融合行业标准的专业建设,要求专业设置对应岗位群,尤其是适应重庆外贸发展的岗位群,并针对行业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以行业标准为导向,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实行“多证制”教育理念,使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与技能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联系,并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除修满规定的学分外,还建议学生获得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英语证书,同时还建议获得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外贸跟单员证书、外贸单证员、报关员等任何一项技能鉴定证书。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辟重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战略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重庆各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隶属于地方政府,生源以本地为主,学生毕业后多数留在本地就业,成为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重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力求从所处的地域特色和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确立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开辟和拓展与重庆本地的外贸企业合作,及时发现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创建并扩大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的接触层面,拓展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五、加强校内实训建设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要以人为本,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及商务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商务英语课程和内容,以服务为宗旨,行业标准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道路,利用校园网络虚拟课堂和虚拟实训室等加强学生动口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重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跟踪机制,使课程体系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重庆区域范围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紧密结合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特性和行业需求确定办学方向,使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共赢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一、职能调整
(一)划出职能
1、全县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归口国有转制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指导和服务职能。
2、对供电公司和用电企业的行政执法职能。
3、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事业单位**县停撤企业办公室的行政职能。
4、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事业单位**县培训中心的行政职能。
(二)划入职能
1、原县环保局承担的拟定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职能。
2、原县体改办承担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职能。
(三)转变职能
1、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把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上来。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必须经行政审批的投资项目,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资审批责任制。
2、强化区域经济调节中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工作。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切实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强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政策的研究、制订和督促实施。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研究制订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方式、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劳动就业等调控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协调和指导全县的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
(二)做好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以及经济结构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搞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开发、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引导和促进全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负责国民经济运行的预测、监测和发展趋势分析,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信贷、价格、地方储备等经济手段,逐步建立健全对全县经济的调节机制,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施。
(四)负责全县经济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订投融资、计划、价格、招投标等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编制和实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审批或转报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招投标工作。
(五)负责编制全社会建设资金平衡计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骨干项目;组织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工作。
(六)负责牵头制订全县产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策划产业结构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
(七)负责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审批或转报,负责生态环境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的审批、转报和组织实施;协调农业农村经济和以工代赈的重大问题。
(八)研究分析市场的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平衡。监控价格总体水平和重要基础性产品价格。指导和监督重要商品的订货、储备、轮换和投放,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市场。
(九)研究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制订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负责全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协作的有关工作。
(十一)指导本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二)负责管理和指导县物价局、县安监局、县企业发展局、县濑溪河整治公司工作,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实施。
(十三)承办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设4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综合规划科(挂**县重大项目稽查办公室牌子)、固定资产投资科(挂**县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体制改革科。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12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正副科长职数7名,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2名。纪检监察干部按县委有关规定配备。
五、其他事项
■ 学习调研,强化实践特色
对于统计部门的工作定位,国务院副总理新近指出,统计部门不仅要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基本的、重要的宏观数据,而且要为广大群众了解国情、改善生活、参政议政提供统计帮助和支持,还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统计服务,并强调这是统计部门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队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以座谈会、民主测评、现场调研等形式问计于民、求智于民,查找制约和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统计服务。2008年11月24日,局队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报告会,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崔述强要求,统计部门要认真践行统计职能,服务管理和决策需求,完善和整合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制度方法,加大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统计服务力度,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正确引导舆论、解读社会质疑,提高统计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根基,对于提高源头数据质量至关重要。2008年1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潘总队长一行深入密云县河南寨镇和果园街道办事处,调研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调研中了解到,社区的统计工作大都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乡村的统计工作由村会计兼任,随意性较大;基层统计人员工作量与待遇明显不成比例,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手段。潘指出,区县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市和区县统计机构都应加大对基层统计所的工作指导和帮助,加强管理,建章建制,提高统计所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统计事业发展的要求。
在学习调研活动中,统计局副局长顾兖州、纪检组长杨寅、副局长于秀琴、王红、王军、总统计师侯小维和北京经济社会调查队总队长刘亚平等纷纷就统计工作的热点、焦点问题到区县局队、乡镇统计所、开发区和企业进行了调研。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刁满庆、邵建民、邢志宏和纪检组长李萍就统计业务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党员做起,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我为首都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学以致用是目的。结合统计工作和自身实际,一方面局队于2008年11月组织了两批科学发展观专题集中培训班,共220人参加,通过采用统一管理,封闭学习的方式,帮助大家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讨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我为首都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并通过征文、演讲、座谈、经验交流、小组讨论会、支部民主生活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之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党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目前,已征集征文27篇,各党支部建言献策88条,各委办局、区县统计局、调查队以及企事业单位意见建议70条。内容涉及公共交通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小学教育减负、公车改革、医疗改革、减少会议、城市水污染及基层统计工作、统计体制改革、统计数据质量、年轻干部培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都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对于统计局队的学习活动,北京市委第七指导检查组组长孙长泰的评价是:紧密结合了统计业务工作,突出了实践特征,是一次科学的学习、务实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和愉快的学习。
■ 分析检查,查找解决突出问题
在前一阶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检查阶段的主题和自身工作,各党支部纷纷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畅所欲言查找不足,建言献策明确方向。如投资处党支部围绕市政府继续新建保障性住房及限价房,最大限度地保障中低收入和生活困难人群的住房需求这一政策,提出了具体建议:一要扩大有效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二要将农村与城镇房地产市场通盘考虑;三要提高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四要加强舆论导向引导梯度消费。普查中心党支部结合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充分弘扬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心理素质,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切实在每一项细小的工作上发挥出统筹协调的作用,推动经济普查这项系统工程各环节工作的顺利推进。
通过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谈心,以及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局队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工作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报告认为:立足于北京统计面临的客观环境、发展形势和当前统计发展实际,统计发展依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及时、准确、全面反映首都科学发展的职能定位方面还没有完全到位;二是在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三是立足国内国际大背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的不适应: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不适应,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不适应,统计方法制度的不适应,队伍建设的不适应和统计服务的不适应。
市局、总队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还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转发10个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县统计局、调查队,以及11名“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邀请市局、总队各职级、各党派、各年龄段的代表50多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组织评议分析检查报告等。并认真整理收集到的意见和评议情况及时反馈给市局、总队党组。
■ 整改落实,着力取得新突破
针对已经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局队继续突出实践特征,严格落实市委“边学边改、能改快改”的要求,提出了近期改进的措施。
一是加强宏观经济监测,执行重点领域旬报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应急反应机制。为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重点领域旬报制度精神,在特殊时期向党政领导提供“短、平、快”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服务,北京统计部门提出在执行旬报制度基础上,整合、利用、调整现有统计资源,尽快建立长效的统计应急反应机制。
二是搞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到应统尽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三是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文化建设的意见》,促进提升统计软实力。
公安部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维护稳定能力,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为实践载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推动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公安部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地方,解决突出问题。一是按照“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要求,分期分批地对全体民警进行轮训,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二是加大民意调查在各级各类考评中的分值比重,把公安工作的评判权、决定权交给人民群众。三是继续抓住社会反映比较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接访工作力度,不断夯实公安工作的群众根基。四是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等“窗口”服务单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出新的爱民、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各种便利。
公安部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并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工作透明度,努力使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
中央政法委机关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领导带头,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突出实践特色,力求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6个重点问题,有力推动政法综治工作科学发展。
中央政法委机关坚持“开门搞活动”,向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党委政法委、综治办发出征求意见函,了解各界对政法综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机关确定了“新形势下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规范化建设”、“深化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等专题为全机关共同完成的重点课题。机关领导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围绕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形成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调研成果。
中央政法委机关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着重健全推动政法综治工作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重大司法政策法规协调机制,完善平安建设、执法工作考评机制,为落实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推动政法综治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这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国内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普遍使用计算机作为办公的必备工具,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人才。学校应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特别是本地区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培养的目标和进行专业定位。目前比较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向的有:
(1)办公应用:以文印店的工作内容、技能和人员素质要求为培养目标。以各企事业单位的基础办公文秘人员、文印店的店员或业主为岗位。(2)网络管理:以计算机的安装(批量安装)、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技术、机房管理的流程和要求为培养目标。以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局域网,学校的机房和网吧的管理及维护人员为岗位。(3)计算机安装维修:以装机、机房布线、常见软硬件的故障检测和维修、计算机的销售技巧为培养目标。以网络公司、电脑城、电脑维修站为岗位。(4)平面设计:以图形图像处理、简面设计、装帧技能为培养目标。以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照相馆、商场为岗位。(5)影视动漫:对中职来说,这是目前新兴的专业方向。以摄影、摄像、后期的编辑、动画的制作技能为培养目标,以县级以下的电视台、婚庆公司、摄像师、动漫公司为岗位。
2 重视市场调研,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市场调研为中职学校紧贴社会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依据。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应该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
(1)课程决策分权化。中职课程设计多方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单位、教研组、专业组或专业部门牵头,聘请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在发达国家,中职校、行业等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比较普遍。(2)课程目标综合化、具体化。总目标表述参照行业特点,分目标与子目标尽可能行为化。目标必须合理,经反复研究,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3)课程理论适度化。对理论课的要求是少而精,够用为度,大胆进行取舍。(4)课程设计动态化。根据客观需要,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5)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达到模块最大利用,方便动态管理。
3 体现“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重构教学模式
中职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但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需要我们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即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跟上考核方法的改革,才能相辅相成。考核的重点应转变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术,可以采用各项目单独考核、达标过关、分等级考核等多种形式实现考核实践化、达标化、等级化,更好地体现考核为教学服务。
4 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路子,营造良好的实训条件
实际的职业活动,培养学习者胜任实际工作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安全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工作过程和经历是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结合的路子,为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此外,鉴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现状,积极进行校内实体的建设、工作室的建设,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切实落实,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积极的补充。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教学革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社会以及学校等多方的努力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 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关键词 学科导航课程导航 学科服务 复合型图书馆 LibGuides
1 研究背景
“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这一概念在20世纪末首次被提出。代表性观点认为,它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是“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优势而对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延伸”。笔者认为,作为图书馆的长期存在形态,复合型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应具备如下特点:
1)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各种形态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服务;
2)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提供一站式、交互性、社区化的服务;
3)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用户的创造力,以互动、协作的方式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
4)嵌入信息增值过程,并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
在大学里,复合型图书馆服务还应该体现明确的学科针对性。学科导航(Subject Guide)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复合图书馆数字门户建设中,是与资源检索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用户学习和研究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介绍并探讨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所尝试的由用户与馆员共建学科导航的学科服务模式,即:通过嵌入用户的学习、研究过程,建立一种以互动和协作为特征的工作机制,从而使学科导航从建设到利用更符合学科用户的需要。
2 关于学科导航的理解
学科导航的实践探索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在其发起的“模范图书馆项目”(Model Library Program of Proiect Intrex)中计划形成一个在查找参考资料时相同或类似的基本模式,并将这一成果命名为“图书馆探路者”(Li-brary Pathfinder),即:一种图书馆的资源地图,是用户查找感兴趣的主题资源的最初阶段时会用到的信息定位工具。它是为查找特定学科基本信息的初学者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初学者提供查找各类信息的建议,帮助其形成收集信息的个人风格。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使学科导航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不少研究者对学科导航的定位、编制方法、技术实现等进行过深入探讨。
在复合型图书馆的语境中,由于信息技术和大学图书馆实践的深入发展,学科导航也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定位。广义的学科导航立足于本校教学、科研格局和进程,伴随学科用户的教学、科研进程而被建设和利用,是复合型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和服务的平台,它着眼于长远发展,未来将可以和机构库整合利用。狭义的学科导航针对学科用户学习和研究需求,整合不同来源、形态和类型的学科资源,是某一主题的学科信息存取人口的聚合器或门户。从内容上看,学科导航可分为:
1)课程资源指南(Course Specific Guide):与实际开设的课程挂钩,介绍与课程内容(如:讨论话题、课堂作业等)相关的信息资源及获取途径。
2)学科研究指南(Subject Guide):与学科研究相关,又分为:①一般指南(General Subject Guide):介绍与该门学科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及获取途径。②专题指南(Topic-Specific Guide):与某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相关,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将积累的研究成果或重要信息源(经典著作、重要论文、重要会议、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建设成专题性的指南。
学科导航的建设关注用户的参与度。在技术平台允许的条件下,应体现用户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Web2.O精神。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科导航能够成为用户深度参与的共建平台和学习平台。而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则是学科导航资源建设、整序、推介和利用的基本生态形式。
综上,从实践意义上看,学科导航整合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存取入口,节省用户的查找时间;它是学科服务的工作平台之一,可促进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它可以作为图书馆嵌入式课程的教学平台;它有利于教学成果的积累和传播;它本身就是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资源;有利于改善馆藏各类资源的质量。
3 创建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试用比较,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7月正式引进了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学科导航平台——LibGuides平台,并以读者服务部和“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组为依托,开始了在该平台上创建一系列学科导航的服务尝试。
我们将学科导航定位为“标注有资源线索的、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地图”。学科导航的目标用户为学生,尤以本科生为主,他们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作业任务,需要查找并获取某一学科领域或主题的基本知识,却又相对缺乏查找资料的经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需要,课程导航的利用率要高于一般的学科导航。因此,在建设学科导航之初,项目组选择了以“经济社会学”(专业必修课)、“影视审美”(公共选修课)这两门面向本科生的课程作为试点,尝试建设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在学科导航的建设和利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以支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1)焦点小组讨论:在导航建设初期,了解目标用户的建设需求,商议并确定工作机制。
2)访谈及问卷调查:在导航建设初现规模和体系时,了解学科用户对于学科导航的反馈情况。
3.1 学科导航建设的主要原则
学科导航建设工作采用“学科馆员主导、用户参与共建”的工作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学科需求驱动、用户为中心、以用为本”的建设理念。
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建学科导航的工作原则具体包括:1)资源的学术标准由学科教师掌握,即:在学科导航上呈现哪些学科信息资源,学科教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2)资源的组织方式由馆员把握,即:馆员在如何组织呈现信息资源方面发挥主要作用;3)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由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同参与完成。目前,LibGuides平台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用户提交推荐链接、用户反馈调查、用户共建账号等功能,用户可在建设和利用学科导航的过程中,补充更新、反馈评价、参与编辑和完善导航中的内容。
这种有针对性地组织呈现信息资源的方式,在体现学科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通过嵌入教学、科研过程,馆员发现并推荐有价值的资源给用户,进而激发用户进一步的需求,使学科导航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从而体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3.2 学科导航建设的工作机制
1)在院系设立联络人员
共建学科导航,需要馆员与学科用户的沟通与合作。图书馆在与院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将与图书馆有合作意向的教师作为院系联络人。取得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是创建课程导航的重要前提。项目组是在经济社会学系任课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下,围绕经济社会学及“经济社会学经典著作选读”这门本科生课程,尝试创建课程学习导航。
2)分工机制
在具体分工上,学科馆员是学科导航的主导者和建设者,教师及学生则分别在资源评价和导航建设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三者的分工及各自角色、主要任务等信息参见表1。
3)互动及反馈机制
学科导航的建设过程涉及需求调研、确立方案、人员分工、项目跟进、反馈评估、维护更新一系列环节,这期间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用户充分交流,了解需求,及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因此,邀请教师和学生参加由学科馆员主导的焦点小组讨论,对于导航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在创建“经济社会学”学科导航的初期,项目组曾就学科导航的作用、建设目的、如何定位和建设等主题,与目标用户进行过多次交流和讨论。
3.3 学科导航的内容组织
根据项目组对于“学科导航”的理解,在整个学科导航首页上,“学科主题树”中的“学科”包括:学科或学科方向、课程以及科研项目三个方面。其中,学科的概念,不单纯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与学校院系设置和学科布局密切相关,与教师的研究重点相关。例如,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而“养老”则是其探讨的一个学科方向,可以单独制作以“老龄化社会”为主题的导航。
学科导航聚合了支持学科研究或课程学习相关的信息源,其中引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馆藏资源、校内原生资源以及开放存取资源三大类。其中,馆藏资源即本馆拥有的印本或数字形态的学科信息资源;校内原生资源是指校内相关院系或部门提供的支持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相关信息;开放存取资源指来自互联网的、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免费资源,如:学科动态、开放学习资源等。其中,开放学习资源是学科导航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目前,互联网上现有的不同主题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资源(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可以弥补上述两类资源的不足,为学生自学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资源,有助于开阔学习研究的视野。
在具体建设导航的过程中,学科馆员负责定义信息收集的基本框架,以及在导航中的呈现方式;而具体信息源的筛选,需要由院系教师来提供主要的衡量标准。从信息源的类型上看,可以参考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每个主题导航的首页放置该导航的基本介绍和动态更新的相关信息。而页面的设置有相对固定的形式:首页、专著、期刊、统计数据、学位论文,并根据不同导航的需要而设置定制页面:协会及团体、社会调查、教学资源等页面。页面内,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任意数量的内容栏目,调整显示格局(三栏、两栏)。
学科导航主要通过静态的超链接链接至不同的信息源。而RSS技术实现了相关信息的动态呈现,如:最新的主题馆藏图书、学术期刊最新一期的文章列表、最新的主题新闻等,都可以通过RSS实现自动更新。此外,通过JavaScript技术实现的气泡弹出式窗口,使鼠标悬停在内容上方时即可预览摘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查看信息的效率。4学科导航使用反馈
学科导航的利用情况对于其价值的发挥至关重要。参考国外同行的建设经验,学科导航平台在可用性、易用性方面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具体的课程学习和研究需求为驱动;2)由课程教师推荐;3)易于使用;4)易于创建和维护;5)可以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展示和使用;6)可以嵌入到课程学习网站中(如:BB教学系统);7)与图书馆的其他研究指南在设计风格和功能上保持一致(尊重用户的习惯);8)在图书馆主页上占据显著的位置(知晓度很重要);9)在嵌入在线聊天工具时要体现互动性和“人脸”(即:馆员的照片)。
以下对已有的“经济社会学”和“电影艺术”两个课程导航的使用情况和用户反馈作简要分析。
4.1 点击情况
点击量可从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学科导航的利用情况。从按月统计的点击量上看,课程导航的利用主要有如下特点:
1)与已有调查中课程导航的利用特点类似,开学初和期末复习期间,课程导航的点击量会出现明显增加;而寒暑假期间的点击量最低。
2)页面的点击量与课程学习特点相关。除首页外,在“经济社会学”导航中,点击量最高的页面是“专著”页面;而在“电影艺术”导航中,点击量最高的则是“观摩影片”页面。因为在前者的教学中,经典书目阅读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该学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门径。而在后者的课堂教学中,专门设有电影观摩的环节,学生可在“观摩影片”页面中票选观摩影片。
3)绝大部分访问来自个人电脑,少量访问通过移动终端(iPad、智能手机等)完成。
4.2 用尸反馈
为了解用户对学科导航的使用反馈,项目组选取了经济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展了在线问卷调查。他们大部分为本科生(60%),其余为研究生,且有六成人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提供的有关信息查找和利用等主题的用户培训。他们在被调查之前,绝大部分人(80%)会偶尔使用学科导航,也有一小部分人完全没有使用经验。
调查还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科导航对开展学习研究有一定帮助(80%)或很有帮助(20%)。这表明,学生对于学科导航的使用价值是认可与肯定的。
当问及在课程学习期间,何时会用到该学科导航时,选择“准备课上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学生最多,其次是“课后复习、回顾时”和“期末完成结课作业时”,用于课前预习的学生最少。
对于学科导航中具体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反馈表明:专著(经典读物)资源、专业期刊资源、事实数据资源以及社会调查网络资源的使用意愿最高,其次是学位论文资源和网络开放教学资源,较少用到的资源类型是:专业研究机构资源及学科研究方法的相关资源。这一点,与实际点击量所反映的情况类似。
对于学科导航的改进建议涉及导航的内容和功能两方面,按重要程度(满分为5分)依次是:进一步丰富信息种类(4.6)、提高内容更新频率(4.4)、在图书馆主页设置更为醒目的入口(4.4)、内容布局还需更为合理(4)、界面外观(字体、版式等)进一步改善(3.9),改善内容的相关性(3.8)。
总体来看,与课程结合的学科导航贴近日常学习需要,因而在学生中的使用反馈是积极的,其实际利用情况受到课程周期、课程设计、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导航还应特别在内容的筛选及更新频率上不断改进和提升,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
5 讨论与建议
项目组认为,在创建和推广利用学科导航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与学科用户的多次沟通和互动,才能创建符合实际需要的导航;而针对某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建立的导航,的确在利用情况上比广泛意义上的学科导航更贴近用户的需要。LibGuides平台从技术支持上为学科导航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确保了馆员与学科用户共建导航工作的开展和持续。
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科导航是图书馆面向院系提供学科化服务时,与院系教师沟通的重要平台。在几次院系教师沟通会上,不少院系教师在馆员演示和介绍了学科导航范例之后,表示愿意与图书馆共建学科导航,以支持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科导航高度整合了与学科、课程学习相关的各类资源,立足于馆藏资源,同时也拓展到互联网开放资源,实现了某一学科主题相关资源的高度聚合,真正体现了复合型图书馆“以集成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特点,并起到了积淀和保存“过程资料”的作用。此外,馆员在为学生提供嵌入式培训时,学科导航也成为讲授和演示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在创建和利用课程导航的过程中,也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案例中选择的课程属于社会人文学科范畴,对于图书、期刊、事实数据有较高的需求,导航中的链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因此,导航的创建策略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教学需求而调整。
【关键词】创先争优 科研 基层党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作为基层党校教师就要把教学研究为主题,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科研出精品、上档次。
这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抓党建促科研,以科研服务党建”,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确定的两个“十二五”规划的前期调研课题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防止活动空泛化。两年共完成行署安排5个课题,受到地区领导的肯定。
2.突出主题,分类指导
教学经验缺乏的,重点帮助提高教学水平为主题;科研能力较差的重点在提高科研能力为主题;对社会调研能力较差、教学水平也不高的,创造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进修,鼓励多搞调研,提高理论水平和积累实践经验为主题。通过努力发表各类论文36篇。
3.履行职责,示范引领
党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广大党员教师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埋头苦干、奋发进取,推动党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近几年来,党员教师目前选送论文、占全校论文总数的95%以上。
4.统筹兼顾,推动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所以,创先争优也要重视统筹兼顾,党校工作一盘棋,决不能顾此失彼,把创先争优与抓好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搞好地区安排的重点调研课题上比实绩、讲贡献。
尽管海东党校的创先争优活动中科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同“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相比,我们在科研方面还存在以下的不足:理论研究热度不足、探索创新难以进行、政治敏锐性不太强、思想意识的落后等。为此,今后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1)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党校的科研、教学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的关系。基础党校确立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围绕这个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目的是带动和促进教学工作,努力做到教学、科研计划一起下,一起抓,实现教学提出问题,科研成果进课堂的相互转化过程。只有这样科研的作用真正发挥、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政治敏锐性才能增强,反过来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巩固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2)对上和对下的关系。纵向上,加强上级党校的联系,了解系统内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和动态,对有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必要时进行联合调研,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和上级其它部门建立联系,比如宣传部、社会科学院、有关大学等,积极参加他们组织的理论研讨会。横向上,加强同自然科学部门的联系,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加强同实际工作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掌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实教学内容,使基层党校更加有作为、有地位。
(3)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科研的根本出路和生命在于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基层党校教师应首先要有战略思维,以此去培养广大干部的战略思维,“造就理论家、战略家”,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直面现实,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不是关起门来,依靠书本搞学究式研究。科研工作如果不同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就缺乏针对性,也缺乏生命力。因此,要着力抓好“两个转化”,即把教学和促进社会的难点重点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又把科研课题转化为完善教学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指导。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way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 must be an accelerated change and enhancement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cooperative meanings and ways should be reinforced and enriched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From the view of playing the guiding part in the trade, the paper deals with an exploration on how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ty and industry, and thus to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对接产业;冠名订单;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ty and industry;naming order;talent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86-02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所谓“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2010年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个地区无论它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需要升级,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朝阳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朝阳产业的创建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专业与产业对接,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办学,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学对接职业岗位”三个对接。
学校对接地方产业办学,就是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规划,把握 “有什么样的区域产业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的原则,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和企业调研,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市场办专业,瞄准企业岗位定培养规模,改造老专业、扶持小专业、培育新专业,促进专业群组建与建设。
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就是实施厂中校、校中厂、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行业在专业建设中指导作用,通过组建行业对口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合作形式,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实现双方共建、多方共赢。开辟“企业课堂”、“教学工厂”,构建“车间在学校,课堂到车间”的新模式,切实加强专业与企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到培养过程的整体融合。
教学对接职业岗位,就是瞄准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师资队伍、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建设,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跟踪调整,更好地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达l100多所,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高职教育进入了“洗牌期”,即竞争淘汰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的说,高职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有了充足的生源,就有了资金来源,就能生存和发展;缺乏生源,学院就会倒闭。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是区域内经济发展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这就迫使高职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也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从2008年开始先后与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吉林市原进筑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吉林小松班”、“吉林原进班”等22个冠名班,使在校学生全面实现了“冠名订单”培养,冠名班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工作和就业实践分别在冠名企业进行,学生毕业后全部到冠名企业就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切入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不断深化和丰富校企合作内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首先,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为纽带,成立了行业对口型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构筑工程机械分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工程机械分院发展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工程机械分院与企业良好的联姻关系,对工程机械分院的办学起咨询、指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工程机械分院教育管理主体多元化。
第二,依托学院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校企共同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中心。企业捐赠资金和设备,办学资金渠道多元化,实现资源校企共享。校企联合开发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项目,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工程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对口支援中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薄弱的高职院校,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使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
第三,围绕培养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特征要素的人才培养规格,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实践三阶段梯次培养,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冠名企业产品对接,技能训练与冠名企业岗位能力对接,培养企业一线优秀人才。
第四,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对冠名班学生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党员专业导师、企业辅导员和就业指导师的“四导制”管理,校企实时互动,实现了从教学、实训、顶岗工作、就业实践及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为共同培养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举办专业技能操作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进学生与企业间的感情,提高企业知名度。
通过“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践,工程机械专业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既保证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相吻合,又确保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产、学、研联动。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发展局面,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一线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标志着我院在专业对接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方面迈出探索性的一步,迎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彭艳.高职院校考务管理的研究[J].才智,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