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学科的特征

化学学科的特征

时间:2023-09-18 17:3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学科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学科的特征

第1篇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程能得到什么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

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 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W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 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 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物质的性能和应用等;从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看,化学实验通过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获取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再从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从化学实验结果看,化学实验获取新的化学知识,揭示未知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将新的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实践。因此,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创新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特征,化学科学探究最能体现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最能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的核心要素。

1.4 从学科价值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价值作为一个总的价值体系,由诸多价值要素构成,诸多价值要素聚焦于最终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化学科学的发展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化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活动为前提的,化学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片面追求化学科学技术的应用性价值,就会带来诸如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导致科学不利于人发展的异化现象,无法实现科学的最终价值。实现化学科学的价值既要充分发挥化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作用,又要充分分析化学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即充分承担起化学科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化学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需要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付出艰辛的代价,执着不懈地永恒探索和不断创新;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遵循着科学研究行为规范,体现着理性、客观、公正、平等、奉献、求实、严谨、民主、宽容、自由的科学精神,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与精神生活的核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很好的诠释。

2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和内涵

根据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是化学学科观念,又是化学特征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征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和化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贡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关系可表示如图1所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处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以化学科学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科学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科学探究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科学探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

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从分子、原子层次对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4],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物质发展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和变化规律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认识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能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和能量转化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考察分析化学反应和解决化学问题。

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方式,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构模型以揭示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过程,是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化思想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物质及其变化的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结论,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建构模型,用模型思想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提出化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推理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是指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具有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质疑和批判、评估和反思。

2.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在认识化学科学本质和化学科学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崇尚科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并致力于应用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勇于承担和分析化学过程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经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

3.1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后天习得性,决定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习得不能是“被动接受”,不能以“灌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更不能把化学核心素养简单地转化成“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模型、推理、实验”等知识内容进行讲授,离开了科学、正确的化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就无法形成化学核心素养。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

3.2 在化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化学知识,没有化学知识,化学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掌握繁琐却无法穷尽的“化学知识”,唯有将化学知识提升为可迁移应用的化学学科观念,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内容逻辑主线,包含了许多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基本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化学一般概念上升为化学学科观念,考验着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高中化学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所包含的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需要建立化学学科观念与化学一般概念等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体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活动展开的。虽然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发展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但一定都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发展。化学课程实施中一定要防止的是:将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分解开来培养,将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核心素养的某维度进行对应,并贴上“标签”。

3.3 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变化;能量守恒;新课标Ⅱ卷;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77-02

基础化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而课改已从科学素养逐渐进人“核心素养时代”。化学变化和能量守恒则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物质与物质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化学变化这一复杂过程。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理解为旧物质与新物质转化的过程,微观上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亦可以描述为最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化学变化和能量守恒两个视角分析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并通过新课标Ⅱ卷11题、26题(3)定的问题浅析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过程中自身素养的体现,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核心素养时代”,使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步伐。

一、2016年高考理综卷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能量守恒的能力分析

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建立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同时2016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对学生学科知识等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实现学生知识、态度与STEM理念的有机结合,体现PISA科学素养评估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化学变化与能量守恒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中,从化学变化与电能、热能的相互转化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仅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之上,而且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综合考量,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的素养。

我们可以把物质转化过程比作是贮存在物质本身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抑或是热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物质本身内部能量(化学能)被贮存起来的过程。释放能量和贮存能量的过程最终是为了保持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守恒。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需要很好的衔接,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个人学习品质。

二、2016年高考理综化学卷中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守恒

1.化学变化与电能

化学能与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比如化学能、电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原电池的设计使用,在物质相互变化的过程中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理解为将物质本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电解池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同样可以理解为将电能转化为物质本身的能量,是一个贮存能量的过程。因此,化学能是诸多不同形式能量的其中一种,是可以同其他形式能量进行相互转化的,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而变化的。

[例1](2016・新课标Ⅱ卷,11)Mg-AgCl电池是一种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的水激活电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负极反应式为Mg一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Ag++e-=Ag

C.电池放电时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Mg+2H2O=Mg(OH)2+H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具备化学学科知识,具有STEM的相关理论基础,在帮助学生奠定核心知识的同时对学生阅读题目和做题的方法进行引导,并且对知识本身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外延性具备一定的控制力。本题中涉及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判断,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从其本质到特征再次回到本质。

2.化学变化与热能

能量的转化是以物质转化为基础的。物质的转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热力学问题与能量守恒定律密切相关,尤其以盖斯定律的运用为重。

[例2][2016・新n标Ⅱ卷,27(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回答下列问题:

(3)①2O2(g)+N2(g)=N2O4(1) H1

②N2(g)+2H2(g)=N2H4(1) /H2

③O2(g)+2H2(g)=2H2O(g) H3

④2N2H4(1)+N2O4(1)=3N2(g)+4H2O(g) H4=-1048.9 kI・mol-1

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H4=_____。

分析本题需具备化学变化的实质基础知识,清楚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联系,以及能量守恒在化学中的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科认知基础上建立实际问题的解决模式,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化学与工业生产的关系,认识STEM理念在高中化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下,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观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建立化学变化的过程和过程中能量守恒的核心概念和相互关系,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盖斯定律建立化学变化和能量守恒之间的数学推理关系式,提升学生的认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行建构,学生体会感知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提升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实现共同发展。

第3篇

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的一种个人才华。可以说,在化学教学的构成要素中,教学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定向的非实体因素,但都是通过化学教学活动得以不停顿地显现和运作的,具有深刻影响的要素。本人就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化学教学中的语言特点,化学教师的情感效能,以及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等方面,略述己见。

一、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以其特有的专业修养和个性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一种特质。也就是说,作为学科教师群体应当是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掌握渊博知识(化学专业)、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方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能为人师表的专家群体。化学教师应当利用前人的发明成果,并遵循科学育人的规律,从事青少年心灵品格的培养、塑造工作。

即化学教师是通过化学教育,教学活动,充当教书育人的“经师”与“人师”。因此,化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自主性、好奇心和开放性的一般品格以外,还应具有本学科及其教学本身的特殊品格,这就是化学教学美的内涵。实践表明、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是多元的,而其核心是化学学科美和化学教学现实美的和谐统一。

二、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化学教学美是化学学科自然美与教学的现实美相结合的产物,是化学教师心灵与行为规范的一种体现。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科学美;二是化学教学美。

1.化学科学美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它的构成要素来研究,包括七个要素,即:①目的和现象;②问题;③技术;④概念;⑤知觉、纲领;⑥沟通方法;⑦美学特性。其中美学特性是它的学科特性的七要素之一。可以说每一学科均具有其从业人员所强调的目的、现象;所提出问题的种类均具有特殊性;寻求解决上述问题时使用的观念、过程、方法及运作的技术均不尽相同;为了学科发展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均具有特殊性;由其知觉经验形成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及用以沟通的术语符号等均具有其学科特征,每一学科都具有独特的关于美学的敏感性,以使学科趋于完善的崇高境界。

2.化学教学美我们都知道,化学教师是有组织的化学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达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测量的诊断者和设计者;而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最佳学习心理要素的养成,无不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有待养成的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作为教育者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是一致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为:求知欲和主动自修的愿望,责任心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科学研究活动和工作的创造精神。基于以上认识,化学教学美可侧重从表现美方面去探讨。国内学者有的着重从益智、求美和激情角度来阐发;有的从化学实验美(实验仪器美,实验设计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化学理论美及化学用语美的层面去探讨。前者力图以实验直观美为基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培养美的鉴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倍受感染;后者侧重结合化学科学美及其教学进行探讨。从化学教学美的功能来探讨“审美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启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应当指出化学教学美与化学教学艺术一样,是一块蕴藏着丰富宝藏的文化园地。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CO2气体制取;教学片段;化学价值观;化学方法论;实验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4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1]化学教学是让学生识记、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还是以核心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以获得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面对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化学的学习是期待化学知识量的累积还是以化学观念为本的能力提升?答案不言而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化学教学,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学科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首要目标[2]。

观念是深藏在知识背后的一种思想,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智慧[3]。化学学科观念是学生对化学学科认识的结果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些超越事实性知识的基本认识。内容涵盖了化学学科本质、基本规律以及化学学科价值等,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它不仅能让学生洞悉化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得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统领与整合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处理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事情,对化学学科有客观积极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之后,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其科学素养的一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的知识储备量的相对不足,导致他们缺乏对知识背后蕴含的学科观念与方法的领悟,不能把握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学习表现为对事实、概念、原理的简单记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思路与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超越具体的学科知识,将教学重心转向对学科核心知识与结构的深层理解。只有让学生明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应用,才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同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去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中要掌握的知识外,还要帮助他们建立什么样的化学观念?怎么帮助他们建立化学观念?如何通过化学观念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下面结合“CO2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片段探讨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培养。

二、教学片段及分析

1. 巧设情境,于无声处渗透化学价值观

教学片段1:

【师】[猜一猜]它是什么物质?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大棚作物的气肥;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晚会导演说更不能少了它;化工专家称它“多才多艺”;饮料业师傅说它“够气够味”;气象学家说它能降雨;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生】CO2

在初三学生的印象中,对CO2的情感和O2是不一样的,通常认为O2对人和大自然是有益的,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传递正能量,而CO2则更多是与温室效应、窒息等负面效应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如谜语、游戏、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化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近距离接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始学会如何正确认识事物,初步形成从化学学科的视角认识观察事物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于无声处渗透化学学科的观念。同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实用性的和创造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上述片段中一些鲜活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了CO2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也让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更清楚了为什么要研究CO2,进而为后面的CO2制取的研究作铺垫。

2. 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中体验化学方法论

教学片段2:

【师】[议一议]在已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反应能生成CO2呢?能用于实验室制备吗?

学生讨论,交流心得,教师点评后投影展示:

【师】很遗憾,上述反应因为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反应条件较难满足、难控制、原料不易得、价格等原因,都没能上榜。下面,再向同学们介绍几个能够生成CO2的反应,请按照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后,看看能否找到适合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制得的气体较纯净;反应条件易满足;反应易控制;反应速率适中;原料价廉易得等。综上所述,上榜的应该是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故将该反应确定为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反应。

教育的本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上述片段中“议一议”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能生成CO2的反应思考,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而“做一做”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切身体验控制变量法这一学科思想。控制变量法是中学化学中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当有多个因素影响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综合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引导讨论,对比实验,及时小结,最终完成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确定因素的完整建构,同时使学生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从中感悟到学科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学科观念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3. 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形成化学实验观

教学片段3: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相信你会思考]

在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备的两种方法,请同学们回忆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确定O2的反应装置?(2)如何确定O2收集装置?

小结让学生体会并思考实验室气体制取装置的设计思路?

[相信你会设计]

【师】现给出若干种实验仪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来。愿意试一试吗?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合理的实验装置,也可画出实验装置图。

媒体呈现仪器,学生点击组装。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同时投影学生设计的其它的合理装置)

[相信你会操作]

【师】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包括哪几步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归纳操作步骤。实验步骤:连、查、装、收。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相信你会总结]课堂小结(学科知识、方法论)

[相信你会实践]家庭小实验(课后作业):

制备一瓶二氧化碳。下节课展示你的成果并交流实验方案。

提示:水垢、鸡蛋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家用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

……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最重要特征,实验观也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之一。化学实验是根据实验目的在人为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变革化学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各种化学学科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其意义在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物质和利用物质,创造和合成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服务于社会。化学实验也是检验假设和发展假设,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实践基础。上述片段中的几个教学环节中知识与观念的形成如表1。几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拾级而上,实现由简单模仿到灵活选择,再自己设计并解决问题,螺旋式上升,逐渐形成自己的化学实验观。

三、思考与建议

布鲁纳曾指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4]。“每一个知识上都镌刻着观念”[3]。现阶段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通常是侧重学科知识,而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等这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较少在教材中注明,这种处理方法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体会,但由于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的隐蔽性,我们教师尚且不能充分了解学科知识中隐藏和承载的学科观念的全貌,更何况刚开始接触化学的中学生。国外研究表明,显性教学比隐性教学更有利于学科观念的构建,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当然学生的学科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不断深化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希望更多的化学老师关注化学学科观念的教学,给学生提供超越事实的高水平思维空间,让学生牢固建立起基本的学科观念,成为终身学习的利器,提高学科素养,让“叶诗文服用兴奋剂‘一氧化二氢’”等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磊. 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 化学教育,2008,(6):7

第5篇

一、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化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二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化学的这两个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开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到,任何化学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任何化学的发现或发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都离不开科学探究。

1.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通过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两个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由此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其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重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学习时,我有意做了两次实验,一次待火柴即将燃尽时放入氧气瓶,一次点燃火柴后马上放入氧气中,让学生观察这两次实验操作及各自的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这两次操作有何不同、两次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其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和深入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6篇

【关键词】情感场生态课堂;场生态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69-02

【作者简介】张弛,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科处副主任,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笔者所在学校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正承担着朱小蔓教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在基层学校的研究、实践工作。针对该项目,我们在课堂建设方面形成了这样的追求:关注心灵成长、蕴含情感能量、拥有良好生态,我们称之为“情感场生态课堂”。下面以化学学科为例加以说明。

一、“情感场生态”释义

“场”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场所,二是作用。只要是有生命要素参与组成的场,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是一种“场生态”或“生态场”。而由人组成或者参与组成的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一种情感特质的场――情感场,所以,以情感为基本特质的场生态就是“情感场生态”。

二、学科视野下的场生态

1.化学是你,化学是我。

在化学研究工作者的视野里,一切都是化学的世界,或者就是化学的场。你和我都是化学物质组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化学,我也是化学,你和我都在化学的世界里相互作用,这符合中国哲学的“一体观”。渐渐地,我们更体会到,化学的根本是为了你,为了我,这才是化学学科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澄清和揭示的。学生如果对此有了理解,就会产生情感的认同,教学的意境和生态就会自然升华,一个物质探究的世界牵连着另一个情感交互、共鸣的精神世界。于是,化学的课堂就是一个在情感驱动下的巨大、持续作用着的场,其中的场能不断增强。

2.生态是你,生态是我。

在场生态的视阈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和我都是这个场生态的主体。所以,说起生态,离不开你和我,如同“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所揭示的一样,生态既是你我,又更是为了你我。有了这种和谐的生态观、一体观,每个人都会珍视周围的生态,都会积极地为所在的生态做贡献,而不忍去破坏它、肢解它,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和自己一体的生态。如果是这样的课堂生态,情感一定是融洽的、自然的、互通的,且是指向生命成长的。

三、情感场生态课堂

1.基本要求。

在情感场生态视野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有意识地考虑到人(师生双方)的情感需求和状态,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要考虑情感的维度,对自己的教学预设出情感教育的价值意义。由此,一堂符合情感场生态视野的课,必然是有其较为鲜明的情感主基调或者情感主色的,这是其巨大情感场能的场特征。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课堂还应该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情感主线(笔者称之为“情感流”),它是对情感主基调(主色)的有序预设和灵动生成,这条线以活动和知识为载体,以言语、肢体表达、环境等为途径或媒介,由生双方互动、配合、协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情感的觉察、理解、调节、激发、强化与波动。

最终,一堂完美的情感场生态课,还应该是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得到情感的结晶、形成情感的升华。所谓“情感的结晶”,就是学生在对学科知识的价值、对教师教学的成就予以认同、认可、赞赏和欣赏。所谓“情感的升华”,就是学生对于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着持续的、强烈的探究热情,能够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信心迎接挑战,有愿景迎接成功。这是情感场机制产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2.基本特征。

基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态的诉求,我们对于情感场生态课堂也赋予了三个主要特征。

(1)它是自然的。

之所以把“自然”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如果就化学学科而言,它首先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源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服务于自然。自然是美好的,又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研究化学、学习化学,就是为了发现自然的美好与奥妙、掌握自然的规律,再以遵循自然的方式去美化、影响周围的生态,使之更加趋于合理,最终更加适应人类的物质与情感需求,这是一种价值观角度的终极目标。

对普遍意义上的各学科情感场生态课堂,就“场”本身而言,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场中各种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作用也是自然而然的,就如同磁场中的磁针自然受到场的作用与磁化。如果教育者付出真情,真实、由衷地表达对于所任教学科的热爱和对所任教学生的关爱,他将收到的反馈也必然会是学生对于学科的价值认同、关注和热爱以及其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喜爱。

(2)它是有“温”度的。

我们认为,情感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温”是“温情”的“温”,是一种让人舒适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种有“温”度的情感主要是指那些正向的情感,如爱、信任感、尊重感、责任、宽容心、震撼、感染等,主要是起着正向的教育作用,其中,爱是核心。其实,对于一个符合生态理念的化学课堂而言,它必然是需要温情来支持、维持的,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蕴含、孕育着各种情感因素的事业,它不是机械的生产,不是冷冰冰的灌输。当然,任何一堂符合教育规律、成功的生态化学课堂也必然是“温情”荡漾、积极祥和的。

(3)它是生命自由生长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全面成长,而生态的结果正是实现其中的生物体的自由健康成长。所以,情感场生态视野下的课堂必然是一个指向师生生命自由生长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兼顾教师的教育个性,又满足全面育人的目标。需指出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生态本身就意味着自由。但这种自由又并非毫无节制和规律的,这正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般的自由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现实写照。

所以,要给予师生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人的个性不被尊重,其情绪必然是受到压抑的,所呈现出来的课堂面貌必然会是呆滞的、不自然的,师生在情感交流、学生在知识获得与生命成长方面也将是受到障碍和扭曲的。

第7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学科特征;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89-03

拥有一流的学科是判断大学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发展成高等教育大国,但并非高等教育强国。虽有两千多所高等学校,却鲜有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是构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关键突破口。学科的声誉仰仗各个学科水平,大学的生机源于学科活力,而学科活力源于学科建设模式,源于学科成长的环境和制度的优劣。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学科建设模式,决定着大学的高度,要创建研究型大学,就必须正视和回答好学科建设的模式问题。

一、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特征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对国内外高层次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情况审视,特别是对它们特色优势学科的突出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发现这些高校在学科结构与优势、学术价值取向、学科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等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共性特征:

1.学科结构完善、优势特色突出。研究型大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增设新的学科和学科门类,成为世界著名大学学科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国内外许多大学最开始都是单一学科或学科门类的大学,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几经变迁,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理、工、文、管、经、法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同时,各所大学都强调突出优势和形成特色,反对平均发展与机械模仿,整个学科布局围绕着几个特色学科点和优势学科群来建设,如上海交通大学以“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见长,南京大学以“理学、文学”等学科为优势特色。又如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吸引拔尖人才重点发展一些有条件的科系,着重发展了电子工程学科,而后成就了硅谷的辉煌,成为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典范。

2.“学术本位”取向、学术氛围浓厚。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体现在正确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有优良的学术精神、浓郁的学术氛围,并在办学过程中突出学术的地位,不断地追求学术、发展学术[2]。学术水平高则高度体现在一流的学术团队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所培养出来的一流人才,这便是研究型大学之所以成为研究型大学的灵魂。试想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学术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崇尚学术、追求学术,怎么能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产生高端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怎么能够在高教强国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3]?没有学术至上的氛围,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学术本位的价值取向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学科的重要特征。

3.拥有人才高原、汇聚名师高峰。学科建设的根基在于学科队伍建设。只有建设一支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才能建成一流水平的学科和大学。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更要注重学科队伍整体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建构起人才高原,才可能使学科发展的高度上升到高峰。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能否立得住、站得稳,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州理工学院将工作重心放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上,面向世界,广纳人才来校任教,最终在天文、数理、地质生物等学科领域,拥有了闻名全美乃至世界的顶尖名师。这些名师不仅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中做出了辉煌成就,同时也为学院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学者,凭借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科水平得到快速提升[4]。

4.科研基地先进、科研成果显示度高。科研基地在学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校中现有学科基本上都是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体系。随着科技进步及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新学科还将会持续不断产生[5]。重点学科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比如随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维纳的控制论等等的出现,创设了新学科、创造了新的科研方向。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该学科的科研成果是否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研究型大学具有极强的科研特色,重点体现在科研经费投入充分、科研基地水平高,以及教师和学生参加科研程度深。

5.培养人才精英、满足国家需求。培养一流的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学科又一重要特征。学科建设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在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杰出的社会精英同时,也促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6]。没有优秀人才的产出就谈不上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无法支撑研究型大学发展;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就不可能取得长久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无法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以输出精英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从而为自己奠定崇高的社会地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现状及反思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研究型大学最重要内涵之一。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进行建设和调整,是当前有志于创建研究型大学教育者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当前来看,许多高校特别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仅仅注重了学科的数量,却忽视了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内在活力的质量。学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学科建设的本质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科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系统透彻,影响着到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7]。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战略定位不清晰,学科建设认识不统一。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都有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但很多大学对自身学科发展战略定位却不清晰,不清楚自己要发展什么学科、各个学科应该在什么水平上发展建设,应该服务面向那些领域、通过什么方式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和协同发展[8]。战略定位不清晰,影响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院系建设学科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作为学科的三个组织建设主体,学校、院系、学科方向团队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与理解很多不统一、不到位,学科建设就不能形成上下同欲、着力点一致的联动机制。很多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仍以学校牵引为主,学科自身的发展内驱力尚未形成。

2.学科布局不合理,学科方向不聚焦。学科布局决定着研究型大学的功能与特色。当前,很多大学的学科结构与布局都不能完全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主体学科的集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科专业设置多造成资源配置分散,学科交叉程度不深,优势学科的带动能力及基础学科的支撑能力不强,致使主干学科主干不突出、辅助学科无法起到辅助作用,学科布局不合理引发的学科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降低。在学科方向方面,“学术本位”价值取向迷失,以科研项目取代学科方向趋势严重,存在着学科方向不聚焦、缺乏特色与优势、相对稳定性不强,以及确立的研究方向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前沿、不具有远期价值等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度低,最终必然无法形成这一研究方向的合力与优势。

3.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协调。在学科平台建设中往往存在着部门或个人占有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学科规划、申报、建设、评估分离,没有做到统建、专管、共用,在规划建设上缺乏专门机构战略统筹,学科平台使用缺乏通用性、共享性、开放性。学校、院系、学科方向团队三级学科建设与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学科建设评估评价体系缺失,相关的综合配套政策不适应新的学科建设形势,激励点不准,激励作用弱。学科大平台及交叉学科建设不完善,学科资源共享机制尚待建立完善,延缓了学科建设的进度,限制了学科水平的提升,最终影响了研究型大学所肩负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

三、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战略选择

综合以上对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特征及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是世界顶尖的,只能在几个或一批学科领域取得成功。因此,高校要有自己清晰的学科战略选择,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更不能只重其一不计其他,要科学合理取舍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群,做好组织结构、方向凝练、制度创新等工作,集成优势资源,在几个或一批学科领域取得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而实现高校进入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夙愿。以下,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就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问题进行理论探究。

1.学科建设模式思路。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学科特色,以学科专业调整整合为基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打造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等层次分明的学科网络,协调发展好在跨学科平台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撑学科,鼓励不同门类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新兴交叉学科。

强化学科方向: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发挥传统优势,围绕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进行学科的方向凝练,以学科方向的建设和管理为基点,切实提高主体学科在同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地位。

打造科研基地:确定科研基地未来突破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搭建高水平科研基地平台,制定科研基地整体规划,通过基地内部立项、基地重大项目立项,以及争取国家科研立项三个途径,保证基地科学研究的集中性、系统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推进学科建设。

汇聚学术人才:以重大课题为纽带,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在高内外聘请高水平领军人才和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的旗帜下组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团队,确保在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创新管理机制:以精细和谐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为基本原则,确保机制的先导性、组织协调性、运行科学性、激励的有效性以及约束的可控性,建立校、院、方向团队三级学科建设与管理责任体系,制定有利于学科建设的综合配套政策,构建学科建设评估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共享。

2.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对策。(1)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优化布局保持特色。研究型大学应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全面梳理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按每个学院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定位,重点建设一个或几个一级学科,找到主体服务面向和立足点,找准各学院学科发展急于解决的问题,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寻找、选择和优化学科群,实现协同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学科体系。要根据自身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和国家战略中承担的任务,保持和发展自己原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运行机制,构建特色优势学科群,确保学校核心竞争力,使重点建设的学科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完成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任务。(2)聚焦学科方向凝练,打造学科方向团队。科学定位学科发展目标后,研究型大学要瞄准国家和行业的战略需求,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步伐,瞄准学术前沿和关键科学问题,聚焦在继承的基础上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前沿学科方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具有远期价值的学科方向,避免因一个学科的方向过多过散,造成人物财等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断深化学科方向内涵建设,形成方向明确、资源整合、科研潜力雄厚的学术团队,从而为学科发展带来大平台、大项目和大品牌,提升学科基地的实力和水平,提升学科发展的自信。在学科方向确定后,应突出“学术本位”理念,强化学术方向团队建设,遴选培育学科方向带头人,敏锐地把握学术前沿和创造学术前沿,推进学科方向团队的组建工作,积极扶持发展高水平学科方向团队,实施学科方向团队科学有效考核管理办法,从而以学术团队建设促进学科方向发展,以学科方向发展养好学科发展的“精气神”。(3)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产出高显示度科研学术成果。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只有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科研课题。因此,必须有计划适时更新和改造实验室条件,增强科研平台建设的先进性,建立共享科研平台机制;加强图书资料及其他相关条件的建设,改善学科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料的手段,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争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更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通过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汇聚人才队伍,形成人才高原,为基础性研究的开展、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国际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进而使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层次上水平,从而扩大学科的知名度,推动学科向前发展。(4)健全学科建设机制,构建学科考评体系。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许多问题是与科研、人事、研究生培养、财务、设备等部门密切相连的。因此,要设置要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综合性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统筹协调、有效衔接各职能部门学科建设职责,做到全校一盘棋,达到人、财、物资源的最佳使用,真正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制定有利于学科建设的人事和分配政策及科研政策,构建学科建设评估评价体系和以学科建设成效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及检查评估制度,找出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及时调整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推进学科的发展,使学科建设工作保持管理上的连续性和规范性,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产出重大科技成果的学科方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闫俊凤.生态学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J].高教探索,2014,(2):96-99.

[2]张保军.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立身之本[J].中国高教研究,2001,(9):3-5.

[3]宣小红,等.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困境及消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39-44.

[4]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王红晓.如何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先导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58-60.

[6]张红霞,高抒.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4):11-20.

第8篇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力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数学学科作为职业教育当中的基础课程,在实际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当中更是不可偏废.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最新动态是如火如荼地推进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在改革中必须综合考虑职业教育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特征,增强改革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

一、职业教育中数学学科教学特点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并且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在职业教育当中更是一门核心课程.职业教育中的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职业教育中的数学学科教学必须突出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与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相协调.通过对目前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数学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无法让学生真正学懂、学透;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数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增加了数学教育的难度,也影响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教育中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策略

(一)强化数学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职业教育数学学科的教学特征,职业学校必须注重提高数学教学的实用性价值,并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施当中,首先,要保障专业知识够用,扎实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数学教育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与归纳,并且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合并,尤其是涉及数学知识重复或者存在较大相似之处的内容更是要进行恰当的筛选处理,对于存在较强理论性和复杂定理知识的教学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可以为学生介绍大致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尽可能地简化推导过程,将数学教育的重点锁定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层面,牢牢把握住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充分满足和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当中还有大量关于平行性质的内容,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那么在实施数学教育时,必须综合这一特征相信性地讲解和介绍基础理论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关的知识,就可以要求学生采用自学方式解决,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和提高效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加强数学实践关联

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的内容不能够脱离实际,这里的实际指的是学生所W的专业以及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在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加强数学以及学生专业之间的关联,让数学学科真正成为联系不同专业的纽带,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数学推导知识的讲解,适当地增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数学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与职业教育的需求相符合,并满足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需要.职业学院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的,那么数学教育选取的内容就需要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注重渗透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数学学科和专业教学之间关联的正确认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数学学科应用价值的过程中明确数学学科的学习优势.另外,数学教育不单单是一门单一的数学学科,它包含着多种综合能力,也涉及各个专业与领域.那么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改革可以在保障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感悟与实践能力.

(三)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严谨以及逻辑性强的特点,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要求较高,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有较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采用灵活多元的数学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的数学学习难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质.对此,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以及引入新课时都需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将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引入课堂当中,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究的平台.教师在教学引导当中要尽可能地分散难点,并且善于运用生活实例来为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并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促进教学指导的多元化.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改革的成效,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而数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就职业教育的数学学科教学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将数学教学的改革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及最新动态,并有效结合职业教育中心学学科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强化数学教学目标,加强数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推动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化学用语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领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步入化学学科的大门,畅游化学这所充满神奇色彩和无限乐趣的殿堂,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让更多的学生以浓厚的兴趣、百倍的信心进行化学学习、探究,起始阶段的化学教学显得尤为关键,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同时指出“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必须让学生经常练习,达到会写、会读、会用,了解它们的化学意义,逐步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化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化学学科知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提高化学用语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师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要增强化学用语教学的有效性,还应重视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站在学科知识结构层面上,认识加强化学用语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化学用语是进行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化学用语是国际化学界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符号。这种国际性科技语言,不仅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一种手段,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次,掌握好化学用语才能学好化学。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始终,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是实现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关键。再次,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可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重难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没掌握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从此放弃化学学习。

2精心研究,准确把握化学用语的特征

工具性与简洁性。化学用语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具有同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相同的功能,并比文字信息更加直观形象。这些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抽象性与内隐性。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化学符号及术语,是对化学现象的一种本质抽象。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本身承载了多种涵义。因此,化学用语的学习必须与其所反映的宏观现象、微观结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解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化学用语。易失性与难记性。学生初学化学用语往往只能机械记忆,并不能与化学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很容易出现记错、记混淆,化学用语也成为孤立的、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化学用语就成为学习化学知识的关键所在。

3遵循规律,结合特点,灵活运用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

树立超前教学意识,有计划地分散重难点。对于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渗透化学用语,避免大量集中学习造成学生难以接受。让学生平时多见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促成记忆。当学习到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化学用语变成顺口溜,如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描述为:一写二配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为: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四六七锰冠群;二四六硫二四碳,二三四五就是氮;铁为二三铜一二,单质零价要牢记。有助于学生记忆掌握,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化学用语练习,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化学用语特点采用联系实验现象记忆,化学方程式枯燥难记,如何使化学用语的学习有声有色、兴趣盎然,可联系实验现象记忆。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记忆联想: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蓝紫,美丽漂亮,产生气体,可真够“呛”。磷在氧气中燃烧,记忆联想:红磷燃烧,可真热闹,浓烟滚滚,亮似“灯泡”。将练习与反馈有机结合,达到会写、会读、会用。使用化学用语是一种智力技能,不能强求学生一次到位,要在不断地练习中加深体会,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熟练。教师的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一丝不苟,准确规范。理顺化学用语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分析教材中化学用语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好化学用语的教学顺序。初中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的书写是基础,另一个是化合价,学生懂得元素符号和化合价后就能轻松书写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脉络,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时,构建下图知识主线:

不仅能较好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各种性质,还能有效地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进行信息转移,还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前,它们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更多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但只要我们教师采取正确的方法,运用科学的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化学用语知识间的联系,就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分析了中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实意义,从化学教学融合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化学知识,把握化学特征,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四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对于化学教育的发展,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中职化学传统教学只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及技能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科学思维品质,不重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能力,这样即使学生学习了相关化学知识,掌握了相关技能,学生也很难利用所学解决各种问题,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较低。因此,新形势下中职化学教学要能够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促进高素养化学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中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而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借助较高科学素养人才。在中职化学教育中,也必须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职业发展所必须要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外,还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多变的环境,才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能力和素养。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职业知识的传播与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不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技能型训练,而忽视文化素养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不够。因此,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要能够在学科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这样,中职化学教学,中职院校教育才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通过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美育教育融入到中职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学教育渗透美育教育,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化学学科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学科中的色彩美感及结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近化学科学家,使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思想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物质结合产生新物质的创造美,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2.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知识及化学特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同时知识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味掌握化学特质,以此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积累,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内在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认识和对化学学科的独特认识,通过这种途径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探索领悟能力及总结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3.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化学教育内容,以此这种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化学历史,化学科学技术,化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然后,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多种资源的搜集整理,立足学生的实际经验,能够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4.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化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能够积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教师要重视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应用知识,构建起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教师设置的探究任务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要多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应用联想方法,开展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制定探究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出科学有效的探究结论,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育强.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J].无线互联科技,2014,(05).

[2]林胜贵,张贤金,易骏.基于科学素养培养的创思教育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8).

作者:张程承 单位:长春市城建工程学校

第11篇

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也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认识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已经获得的化学知识开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经历实践活动(特别是实验)去形成化学知识。

化学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要以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与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二、农村化学教学

农村学生生存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科学教育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而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它制约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深度、广度。因此,教师在教育农村学生时,先要捉住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接触面来进行备课与授课。良好的教育方法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低劣的教学方法必然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德国教育家狄更斯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应教学生发现真理,使学生在侧重培养和发展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理解深刻的“活知识”。例如,教师通过分析氧气的性质,使学生理解收集氧气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动手进行收集。学生在学习氯气时,自然会根据氯气的性质,推理得出其收集方法。

三、化学思维教育

化学学科内容十分丰富,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判断的能力和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外化学科技活动等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

1.调动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

农村学生比较爱以不寻常的眼光观察世界,喜欢对传统的观念挑战。他们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这种求知欲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将其调动起来。

在农村学校中,实验室比较简陋,有些药品不齐全,这时教师应尽力去准备药品,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和处理数据;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做出结论等。学生通过亲自动脑与动手,运用他们的感觉器官和头脑进行认识加工,实现化学教学过程的飞跃。这不但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增长,而且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在农村学校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机会,才能较快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第一,要尽可能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边讲边做实验;第二,多做一些学生选做的实验;第三,要组织学生根据身边的物质做小实验和小制作。同时,教师的每一项操作技能练习,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都要有科学道理。学生只有明确操作练习的目的要求,理解其科学道理,才能调动他们的练习的积极性。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怕麻烦,不做或很少做实验,只在黑板上画实验,要学生背实验。这是错误的做法,结果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扩大知识面,打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同一学科内的知识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也可以相互理解。例如,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肯定可以促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加强“双基”教学,拓宽知识面,就能打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3.设计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常由产生疑难问题开始,以解决疑难问题而告终。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提出质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产生疑难问题仅仅是思维的良好开端。教师要使思维深入下去,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疑难问题提出后,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运用点拨式的讲解,铺设思维的台阶,减少思维难度;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灵敏性。例如,在“离子化合物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出示问题:

(1)金属钠与氯气在反应时,电子是怎么转移的?

(2)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

(3)为什么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时,应启发学生分析比较钠与氯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的强弱,他们自然就会理解钠原子必须把最外电子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结果必然生成离子化合物。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运用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技巧

教学思路就是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遵循学生已有智能水平,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发展认识,让他们循着正确的思维线索,探求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

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分析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次,分析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分子数。最后,分析影响气体分子之间距离大小的因素,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结论:1mol的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该思路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出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四同”规律)。

这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的教学思路的典型例子,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思考技能的代表。

第12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渐开展,从课改实行的情况来看,学习困难是高中化学学习表现较为明显。化学学科领域的学习困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成为当前化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化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认知困难,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对引发学习困难的认知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优化高中化学学习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高中化学学习困难认知因素

学习困难是由于学习障碍、学、学习失能而引发的学习失常,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新知识学习困难,以及知识应用困难,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化学学习困难具有学科倾向性,,而且主要是在一定阶段下状态下的学习情况,而且不同的学生学习困难程度不同,表现在概念错误、知识遗忘、知识组织程度低、知识表征不完善等情况,认识结构缺陷较为明显。引发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1]

1.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学习过程中,高中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以及抽象理论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是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高中学习阶段而言,化学新课程具有较强的概念性与抽象性,而且知识的结构性很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因为知识的结构体系不完整,从而引发学习困难。以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物质的量、化学键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例,新旧知识结构具有贯穿性,而且新的理论性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为了让学习者产生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需要对化学知识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力与识记能力,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习惯的问题,会导致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不能适应新层次的要求,从而引发阶段性学习障碍。[2]

2.学习思维困难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而言,初中化学是入门学习,教材的学习要求较低,因此采用类比的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已经形成统一的洗胃模式,形成了思维套路,从而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无法满足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高中学习要求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变,而且教师的上课节奏快,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引发认知困难。

3. 化学学科知识特征

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骤增、难度加大,相关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而且化学语言的抽象程度增加,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高中化学知识组块与产生式系统繁多,知识点繁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其中涉及的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32条,知识点85个,选修模块的内容标准71条,知识点229个;化学知识的区分困哪,而且其中相近、相似、相关联的知识较多,比如电离与电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概念具有字形、词义上的相近点,从而容易造成前后知识的相互干扰,知识点较为分散、零碎,从而引发学习困难;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许多化学规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特例,但是因为经验型的认知,会引发阶段性的认识困难,造成心理错觉,引发思维障碍。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思路

1.关注表现性目标

现代教学理念中,以表现性目标为教学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北京,有效的调节生成性目标,指导教学开展。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并且以该目标为教学价值的指导,在教学中指明学生将遭遇到的情景、将要从事的活动与将要处理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个体性。在生成性教学中,应该强调学习目标与情境互动,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但是并不预设统一的结果和行为,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化学教学关注的教学结果,生成性教学则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初中化学的生成性教学核心并不是达到教学目标,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通过丰富性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3. 关注教学事件

生成性教学中,教学事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为教学偶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传统的化学教学受到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不允许课堂出现超出课堂设计规定的行为出现,因为不可预测的行为而造成的教学事件称为教学事故。生成性教学中,应该正视教学事件,将事件作为教学资源,对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认知,从而充分发挥教学事件的价值。

四、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对策

初中化学生成性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融入现代化的人才观与教学观,将生成性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1.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在生成性教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立体化、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课堂为基础,从而构建学生资助学习平台,积极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