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科急救医学

儿科急救医学

时间:2023-09-18 17:3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科急救医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科急救医学

第1篇

[关键词] A、B、C理念;基本技能;小儿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91-03

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是对心搏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的经典古老话题,已被所有医护人员所掌握,但笔者认为A、B、C对所有高危患者,包括心搏呼吸未停危重患者亦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院前急救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群体中有其重要意义。基本技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将基本技能落实在患者身上尤为重要。本科于2010年2月以来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2月本院小儿院前急救病例175例,根据时间点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75例分为甲组,2010年2月~2014年2月100例分为乙组,两组病例入选标准均按国际治疗分类为红色区域患儿,甲组75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1例(28%),交通事故、外伤15例(20%),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2例(16%),小儿惊厥8例(10.7%),溺水6例(8%),异物吸入4例(5.3%),其他9例(12%)。乙组100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6例(26%),交通事故、外伤22例(22%),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4例(14%),小儿惊厥10例(10%),溺水9例(9%),异物吸入5例(5%),其他14例(14%)。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科在2010年1月在科室进行小儿院前急救讨论,对基本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流程,于2010年2月开始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经实践4年,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前后(甲、乙)两组病例,查看当时转运回本院的交接记录,送到医院时有生命体征定为成功,无生命体征或途中死亡定为失败。回顾性采用多位医师分析两组急救过程中是否规范存在缺陷,统计两组的成功率和规范率。

2 结果

甲组75例中院前急救成功67例(89%),失败8例(11%),急救过程中规范66例(88%),不规范、存在缺陷9例(12%);乙组100例中院前急救成功94例(94%),失败6例(6%),急救过程中规范95例(95%),不规范、存在缺陷5例(5%)。乙组急救成功率、规范率明显高于甲组。

3 讨论

3.1 A、B、C理念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院前急救患儿多为突发、病史多不详、环境复杂、辅助检查缺如,诊断一时不明,但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实施有效救护,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不可逆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有时医生不知道如何处理患者,应该先做什么,最该处理什么临床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疾病、小儿情况如何,均应遵循A、B、C,把A、B、C作为首要的重中之重问题来解决,任何处理均应建立在A、B、C之后。任何患者均应首先开放气道,保持良好的呼吸、良好的循环,院前急救只有首先做好A、B、C三点,才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创造其他更多治疗机会。A目标为通畅气道,实施手段:摆,清除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口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必要时)。B目标为有效呼吸,维持一定氧饱和度及氧分压;实施手段:鼻导管、头罩给氧;必要时仍需气囊面罩通气或机械通气。C目标为良好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实施手段: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止血,输血,胸外按压(必要时)。

3.2 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到达某一目标的手段有很多种,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掌握院前急救更多基本技能技术,很多院前急救经过简单、有效、及时的基本技能处理,有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赢得更多抢救时间,或进行手术的机会,基本技能为“三基”核心,有时不需要更高医疗技术及昂贵医疗设备即可达到目标。

常见基本技能技术,其中一般技术包括手法开放气道、摆、清除异物、普通氧疗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更深一步技术:液体容量复苏、气囊面罩通气给氧、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气管插管是最可靠的通气途径,但气管插管的操作在儿童较困难,且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所以只能由受过儿科急救培训、有良好插管经验者才能操作[1],且在抢救中如果没有给患者通气时,千万不要反复地尝试气管插管,气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的两种通气方式具有相同治疗效果[2]。选择插管通气方法应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急诊所需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进行确定,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给氧的操作技术。低氧血症及低血容量是可避免的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儿科医生还应掌握王一镗教授推荐的异物卡喉海姆立克(Heimilich)手法[3-4],这些基本技术关键时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现代医务工作者在掌握高科技医疗技术同时,切不可忘记基本技能操作技术。

3.3 A、B、C理念及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将A、B、C理念及基本技能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停留在理论上、模拟人上,未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并不少见,要掌握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保证采取方法的正确性,并遵循:评估决策实施再评估再决策再实施的程序,切忌一种方法到底,不评估有效性。一般30 s~2 min评估一次,一种方法达不到目标应及时更换另一种方法方法。

要掌握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基本的方法。评估应在2 min内完成,通过患儿哭声、问话、观察小儿面色、呼吸是否费力,即可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通过血压测定、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数6 s心率或脉搏(6 s心率×10=1 min心率)即可快速评估小儿的基本循环功能,对小儿血压测定有困难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来初步估计,笔者的经验是触摸到桡动脉搏动收缩压≥70 mm Hg,触摸到肱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 Hg,触摸到股动脉搏动收缩压≥50 mm Hg;对意识评估可采用AVPU系统评估:清醒(awake,A),对语言指令有反应(verbal response,V),对疼痛刺激有反应(painful response,P),无反应(unresponsive,U)。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把握在你手中的理念。院前急救应遵循快速、简单、安全、有效原则,快速询问病史,快速评估病情,及时有效现场救护,切忌在问病史、查体上消耗有效时间和决策犹豫不决,如新生儿心率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普及急救知识,科学构建急救医疗体系。儿童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主要部分之一,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院前转运、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科学构建我国小儿急救医疗体系是广大急诊急救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6-7]。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在直辖市和各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部分儿童专科医院拥有院前急救系统,参与院前转运,但是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儿童急救体系的发展史,各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发展程度很不一致,医疗规范尚未基本一致[8]。目前边缘地区医护人员对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尚未接受过儿科急救技能培训,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培训和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迫在眉睫[9-10],其次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11]。据报到院外心跳骤停(CA)心肺复苏后存活率为2%~9%,而院内存活率可达18%, CA后开始CPR的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越低,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12]。因此对大众非医务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以便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对患儿的最终恢复非常重要[13-14]。早期伤害预防、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综合救治5个环节[15]构成了儿科患者的生存链,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才能确保急危重症患儿与创伤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绿色通道”。笔者认为小儿院前急救应遵循A、B、C理念及加强基本技能技术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三基”培训及“适宜技术”培训,并将“三基”及“适宜技术”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这样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推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儿童心肺复苏期间与复苏后通气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5-7.

[2] 黄国英.儿科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98-600.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54.

[4] 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2-23.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46.

[6] 武秀昆.从“两个体系”建设的开篇说起―院前急救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规划设计[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4.

[7] 武秀昆.从战略高度科学构建我国的急救医疗体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85-87.

[8] 陆国平,任晓旭,宋国维.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23-27.

[9] 王莹,钱素云,李壁如.我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现状与推广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89-191.

[10] 杨子初.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1032-1035.

[11] 刘春峰,宋国维,钱素云.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 20(1):1-3.

[12] 陆国平,程晔.复苏后综合征得预后判断及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6):415-418.

[13]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14]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6-490.

第2篇

[关键词]综合能力;护士;儿科;培养

伴随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绝对数目激增,增加了儿科的绝对患者数量;又因为儿科需要接诊儿内、儿外、儿科急诊等,被称为“小全科”,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要求极高;患者因其独具的特殊性,儿科常被称为“哑科”,医护人员面对的常常是无法或不能完全描述病情的患者,家长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的多发部门,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也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关键地方,提高儿科护士综合能力迫在眉睫。

1儿科护士现状

伴随我国全面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群中,聘用护士占60%以上,其中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占50%以上。与同科室的医生相比,进入护理专业学习的门槛和从事护理工作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护士综合素质相对较为欠缺。儿科因患者的特殊性,对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突出。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是统一的专业课程,关于专业的儿科护理专业教育非常少;在护士的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是以大护理专业为内容进行,儿科的针对性并不强;在医院工作中,护士也是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在哪个科室,从事哪项工作,随机性很强。

2儿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2.1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护理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作为护士应积极锻炼身体,强健的体魄是完成护理工作的保证,心理的健康才能引导出行为的健康。儿科护士应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保持对工作的信心,这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良好医护关系的基础。

2.2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与护士工作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对象为患者及其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就患者及其家属方面而言,与其他科室护士相比,儿科护士的压力更加突出。儿科患者年龄为18周岁以下,在我国综合性医院中,儿科主要收治14周岁以下患者。此年龄阶段患者年龄小,无法或不能完全描述病情,故增加护士的工作难度;在医院就诊时往往至少携带一名家属,甚至多名,无形中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强度。目前,家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医患矛盾易突出。所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儿科护士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2.3综合护理能力

儿科被称为“小全科”,14周岁以下接诊均在儿科,儿科需要接诊儿内、儿外、儿科急诊等。在工作中需要运用内、外、急诊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应有预防、保健、营养知识;应熟练掌握儿科日常用药的剂量、用法、副作用及不良反应;需要熟练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针对不同阶段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提供全面护理。

2.4健康教育的能力

当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个人、家庭、人群和社区提供卫生支持,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生命质量。作为儿科护士,在现代护理活动中,角色多元化应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向患者、患者家长宣教健康卫生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健康非常重要,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也可以协助家长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制订照顾计划;指导家长养育方法,预防潜在问题。

2.5预见问题的能力

想要护理工作中提供预防(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还需要护士拥有预见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针对已发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实施,这是顺向思维;而在预防中,护士还应增加逆向思维,在尚未出现问题时,发现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2.6抢救应急反应能力

儿科患者年龄小,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起病急,病情进展很快,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实施护理措施,对患儿的生命及生存质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护士在非急救状态时,应多看多练,做到对急救技术、急救设备的熟练掌握,了解急救药品及其使用方法。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2.7调研、科研能力

在知识快速更迭的今天,护士不仅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服务,还肩负着发展护理、完善护理学科的任务,所以应保持自我学习、调研、科研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护理学的发展。护士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并提出新观点,不断补充和完善护理学科,推动护理事业向前发展。

3结语

现在,我国的护理仍处于萌芽和蓬勃发展阶段,要保持我国护理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下去,并圆满地达到我国发展护理的目的,最终只有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并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2011(07).

[2]丁艳,朱红.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士自我保护能力[J].新疆医学,2010(02).

[3]唐彬秩等.浅谈多媒体与儿科学教学[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第3篇

关键词:再评估 儿科急诊 预检分诊

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患者急诊过程中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科急诊患者逐年增加,儿科急诊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实际上这些患者中只有20%为真正的急诊患者,80%为非急诊患者[1]。急诊候诊患儿(即80%非急诊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且儿科疾病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候诊患儿极易转变为急、危、重患儿[2]。因此为了保障真正的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规范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再评估的概念及应用,以为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再评估提供参考。

1 再评估的概念及发展

现代分诊强调再次评估(re-triage)[3]的概念。患者的临床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有变化,会影响病情的分级,或者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提示患者病情具有紧急性,此时就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再评估。

国外的主流急诊分诊标准,如澳大利亚分诊标准(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预检分诊标准(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国曼彻斯特分诊标准(Manchester triage scale,MTS)、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都强调再评估及再评估的时间。ATS[4]规定在患者候诊过程中,分诊护士要定时对患者病情重新评估,避免患者在候诊期间病情恶化。CTAS规定[5]在分诊后要定时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患者候诊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再次评估、分级,确保了患者在候诊期间的安全。

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时规划了不同级别对应的就诊区域及安全候诊时间等多方面内容,明确规定[6]分诊护士在分诊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如:吸氧、测血糖、查验尿常规和尿妊娠、口服退烧药、伤口止血包扎、骨折初步固定、心电图、心肺复苏术等。台湾制定了5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该量表包含了具体分诊级别的定义、常见表现及再评估时间。

国内2000年的报道中,就有关于“二次分诊”的描述,当时护理人员意识到检验初次分诊正确的重要性,但关注点局限于传染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漏放[7]。2007年孙红等[8]的报道关注点由“分科诊治”到“病情分诊”,提到了分诊护士需要严密观察候诊人群,保证等候期间患者出现高危情况得到及时救治,其具备了“再评估”的雏形。2012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规定了三区四级的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但未对再评估量化指标。2018年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9]中首次对各级患者再评估进行了量化。

2 再评估的应用

李洁明[10]的研究认为急危重患者可能在繁琐的就医环节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肯定了再评估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重要性;Kleber等[11]、顾玲等[12]、徐超等[13]的研究表明通过预检分诊再评估能提高潜在生命威胁的发现率,降低漏诊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刘芯如等[14]研究发现,再评估的实行,不仅改善了就诊流程,还普遍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有效地减少了护患纠纷;王新刚等[15]的研究也肯定了对伤员病情进一步再评估的急救流程;位兰玲等[16]的报道中通过双重检伤这一再评估流程降低了群发伤患者漏诊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冯晓昉[17]和陈晖等[18]在初步分诊后结合ECG检查再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流程、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治,减少了非典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胡佳辰[19]将再评估运用于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韩惠芳等[20]则认为门诊分诊再评估可以检查初次分诊是否正确,是否将急重患者漏诊,并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郑若菲等[21]系统地对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中选取2015年7月—9月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候诊患者(年龄>15岁)4 543例为观察组,从设置分诊再评估岗、应用风险预警评估量化工具及再造二次分诊流程3个方面,通过二次分诊再评估早期识别了急诊候诊患者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再评估在儿科急诊分诊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3 小结

患者初次分诊完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或患者及家属自觉出现症状改变后要重新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分级,以减少在候诊等候过程中因病情变化或误分诊而引起的致残或死亡[22]。再评估设定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急诊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23]。对急诊候诊患者再评估能避免分诊不足(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低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可能存在患者病情恶化未识别的风险,影响患者安全)和分诊过度(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高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会造成急诊医疗资源的浪费),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或伤势的急危程度,即发现急诊患者中具有紧急性(urgency)的患者,实现急诊患者危重程度的准确识别与合理分流。

现有的研究中,通过心电图及影像技术等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再评估均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流程。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首次明确了各级急诊患者的响应时限与再评估机制,但是如何针对国情,在以非急诊患者为主的急诊中做到“充分评估、准确定级”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报道比较少,较少有系统论述报道,且如何保证亚急诊和非急诊患者在候诊时间超过响应时限时获得及时准确的再评估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贵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实施效果的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4):1980-1982.

[2] 李璧如,王莹.规范儿科急诊预检与分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7):433-436.

[3] Gerdtz MF,Collins M,Chu M,et al.Optimizing triage consistency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the Emergency Triage Education Kit[J].Emerg Med Australas,2008,20(3):250-259.

[4]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eald[J].Emerg Med(Fremantle),2002,14(3):335-336.

[5] Yates MT,Ishikawa T,Schneeberg A,et al.Pediatric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PaedsCTAS) as a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7):659.

[6] 郭艳枫,邓秋迎,李焕梅.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急诊护理见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93-94.

[7] 王秀文,梁秀兰,高英华.提高儿科门诊护理质量的设想与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52.

[8]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29):2709-2710.

[9]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

[10] 李洁明.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132-134.

[11] Kleber C,Cwojdzinski D,Strehl M,et al.Results of in-hospital triage in 17 mass casualty trainings:underestim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and need for re-triage[J].Am J Disaster Med,2013,8(1):5-11.

[12] 顾玲,赵芸,胡筠.1例婴儿痉挛症并发低血糖危象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35):4463-4464.

[13] 徐超,彭定伟,涂悦,等.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4(3):182-185.

[14] 刘芯如,左艳,潘薇,等.二次分诊管理在妇产科门诊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1):112-114.

[15] 王新刚,金荣华,柳丰萍,等.杭州燃爆事故现场救援及伤情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0):629-633.

[16] 位兰玲,王淑娟,肖雪莹,等.双重检伤在群发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10):46-47.

[17] 冯晓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的价值[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4(8):983-986.

[18] 陈晖,张同,李倩.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5):177-180.

[19] 胡佳辰.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临床诊治与临床思维 [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5):467-471.

[20] 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流程再造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Z].北京:2013:339-340.

[21] 郑若菲,金爽,郑春娥,等.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普通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8):1098-1101.

第4篇

【关键词】 儿童; 惊厥; 院前急救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76

儿童惊厥(children convulsion)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患儿若不能及时处理,易致惊厥持续状态而导致生命危险。惊厥发作突然,无前兆,家长往往束手无策。若离医院近时,会迅速送到医院抢救,但若离医院较远,缺乏交通工具,则多通过求助120进行抢救。选取本院自2006年1月-2012年4月通过呼叫120指挥中心指令本院出诊的儿童惊厥病例132例,对其病例特点回顾性分析,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6年1月-2012年4月通过呼叫120指挥中心指令本院出诊的儿童惊厥病例132例,男70例,女6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1岁,平均(2.8±1.2)岁。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小儿惊厥的诊断标准[1]:全身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是由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而引起的。惊厥持续状态是指一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或间断发作,其间歇期意识不恢复,反复发作持续30 min以上者。

1.3 现场抢救及治疗 所有病例接到120指挥中心指令后出诊到达现场,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对惊厥已停止病例在密切监护下建立静脉通道后转回医院进一步诊治。现场发现惊厥仍在发作的病例则予以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安定、咪唑安定等止惊,建立静脉通道转回医院。回院后行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以及头颅MRI、脑电图、腰穿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回院后进一步诊治。

2 结果

2.1 出诊时间及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所有病例在接到出诊指令后1~2 min内出诊,到达现场时间最快1 min,最慢15 min,平均(6.1±1.5)min。出诊半径最近500 m,最远8 km,平均出诊半径(3.2±0.9)km。

2.2 到达现场后病情评估及处理 所研究病例中,有52例(39.39%)病例到达现场后已未再惊厥,且神志转清醒,通过询问病史,惊厥时间最短30 s,最长5 min,平均惊厥持续时间(1.5±0.9) min,以上病例在密切监护下建立静脉通道后转回医院进一步诊治。有80例(60.61%)病例到达现场后仍在惊厥,惊厥大发作64例,小发作8例,持续状态8例。到达现场时惊厥持续时间最短5 min,最长40 min,平均时间(12±3.2)min。现场即予以建立静脉通道,予以止惊药物如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安定等止惊,发热的病例则予以退热处理。用镇静药物后惊厥停止最快1 min,最慢10 min,平均起效时间(4.1±2.3) min。止惊后再次抽搐34例,均再次用药止惊后接回医院进一步诊治。

2.3 回院后处理 回院后行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以及头颅MRI、脑电图、腰穿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诊断高热惊厥72例(54.55%),癫痫18例(13.64%),电解质紊乱8例(6.10%),低血糖5例(3.79%),颅内感染11例(8.33%),颅内出血8例(6.10%),维生素D缺乏手足搐搦症2例(1.52%),中毒8例(6.10%)。所有病例均进行病因治疗。

3 讨论

儿童惊厥临床较为常见,是由于幼年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兴奋容易扩散,导致惊厥发生[2]。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均导致发生。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起病前无前兆,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抽搐,部分患儿可呈或局限性抽搐,重者有时呈惊厥持续状态,发作时间过久,导致大脑缺氧,引起酸中毒、大脑代谢紊乱、脑水肿以及自由基产生过多,继而引起脑细胞损伤、坏死,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多数患儿发病时尚未明确病因,甚至尚未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就已发生惊厥。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救治急症、稳定病情、迅速转运,应遵循先抢救生命后诊断处理的救治原则[3]。因此做好院前急救的目的就是防止惊厥性脑损伤,减少并发症[4]。本研究部分病例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仍继续发生惊厥以及再次惊厥,故在现场应尽快止惊,密切监护,减轻大脑损伤,避免继续发生惊厥及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有部分病例因位置较偏,未能及时找到患儿。因此在家属呼叫120出诊时应指出显著地标,救护车出诊后应在原地等待医务人员前往急救,派人到路口前往接车,避免抱着患儿四处救助,尽量缩短到达现场时间,以便尽快用药止惊。儿童惊厥原因较为复杂,高热惊厥所占比例最高,与文献报道相一致[5]。高热惊厥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有关,对于这些合并发热的感染性疾病,尽早就医,尽快控制高热是防止惊厥出现的关键。其次是癫痫、颅内感染等,儿科医生应注意对于惊厥持续时间较长或多次发作的病例,在控制惊厥后回院尽快完善相关检查,查找病因。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50.

[2] 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9: 576-580.

[3] 张国英,涂国芳,郑静. 成都市儿童医院1194例院前急救与转运的危重患儿疾病谱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3): 276-277.

[4] 姚世平.小儿热性惊厥的院前急救(附200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 2004, 15(4): 92.

第5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7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医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现今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但是由于儿科的患者年龄较小,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实施治疗时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诊治工作,这就会增加护理风险[1]。我院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692例儿科患儿,对其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692例儿科患儿,其中348例为男性,344例为女性;年龄在1个月~8岁之间,平均为5.4岁;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的患儿在加强防范措施后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护理效果,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

1.3统计学处理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共有78人投诉,投诉比例为21%,具体原因:其中6例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16例由于规章制度落实差,24例由于护理人员技术差,14例由于服务态度差,18例由于责任心不强;观察组患者共有14人投诉,投诉比例为4%,具体原因:其中0例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2例由于规章制度落实差,6例由于护理人员技术差,2例由于服务态度差,4例由于责任心不强;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存在的风险因素

通过分析发现引起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是:(1)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保证医疗及护理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的前提是护理规章制度。如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工作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服务质量就会受到影响。(2)护理人员技术差:儿科疾病多为急性病,病情相对复杂,患者的年龄较小,一般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家长也不能很好的解释,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护理人员身上,如果护理人员学历低,知识含量不足,无法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操作,就会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一些护理人员责任性不强,没有按时巡视病房,家长呼叫不能立即到位,使得患儿家长出现不满情绪。儿科病房的环境比较嘈杂,护理人员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出现烦躁的情绪,当家长对护理提出疑问时,护理人员没有耐心的进行解释,引起冲突出现。当然,引起危险因素的根本原因还是护理人员的教育水平低、年轻、护理经验不足,没有于患儿家长很好的沟通[3]。患儿家长对一些方面不满意时,没有及时的给予解决,引起纠纷。

4 预防措施

4.1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护理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操作规范,以免用错药,打错针。交接班时必须交代好相关患者的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接班人员查验急救器材及物品,不足的立即进行补充。落实岗位职责,按照护理级别实施护理,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做好护理记录。

4.2调节护士与患儿家长的关系,加强沟通技巧 发生护理纠纷多是由于护理与家属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因医院的患者较多,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有时缺少耐心[4]。当家属向护士咨询问题时,没有给予积极的回答,或者态度不好,让患儿家属对其有意见,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沟通技巧,有效的降低护理纠纷的出现。

4.3加强技能培训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现状,导致护理人员主要是大专毕业生、中专生,教育水平严重不足,业务能力有限。但是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护理风险的预防中起重要的作用。培训护理人员的头皮针、静脉穿刺以及胃管插管等各项基本操作技术,同时能够独自熟练的使用各种医疗仪器,了解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4.4加强药品管理 儿科的患儿常规用药剂量与成人不同,多低于成人用量。再加上小儿的体质和年龄因素,对一些药物的反应更加敏感。因而注意对药品的管理,在用药前向患儿家长仔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和用药史,在家长的帮助下准确用药[5]。以免出现不良反应,使得医患关系紧张。此外,要妥善管理急救药品,派专人管理,每个交接班差点一次,保证儿科急救功能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综上所述,在实施儿科护理中,应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将风险出现的机率降到最低,提升护理质量,保证医院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第6篇

【关键词】急诊儿科;护理纠纷;原因;管理对策

急诊儿科疾病急,家长心情急,患儿年龄小、静脉穿刺难度大,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急诊儿科护理人员少又年资偏轻,大多数没有做妈妈的经验,护理人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急诊儿科的护理风险尤其突出,因此急诊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建立起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预见问题的能力,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1]。现将本院对急诊儿科护理投诉进行管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急诊儿科共开设留观床位16张,输液卡座30张。本科于2011年1月至12月共收治患儿1460人次,发生护理投诉30起,占住院总人数的2.05%。其中无菌观念不强造成的投诉4起,查对制度不严造成的投诉8起,护理业务水平差造成的护理投诉6起,服务态度不好沟通不到位造成的投诉8起,责任心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预见差错事故发生而造成的投诉4起。

2原因分析

2.1人员配备问题

2.1.1护理队伍配备不足仍是目前护理的一大问题,而我院的急诊儿科还兼产科及儿科的急救转运,人力不足致使许多护理工作不到位,更不用说优质护理服务及细节服务,而到急诊儿科就诊的患儿多是起病急而又危重的患儿,家长的心情更急。这些使儿科护患关系异常脆弱和敏感[2],更别说是急诊儿科关系更是紧张,家长动不动就投诉。

2.1.2儿科工作岗位有其特殊性,压力是实实在在沉积在心上的[3]。而急诊儿科有的护士出诊回来还要帮着做治疗,在做治疗时又担心有出诊,到处有风险,到处是思想压力,又都年轻情绪容易波动一说话口气很冲容易与家长发生争执,家长就会投诉。

2.2护患沟通问题

2.2.1缺乏优质护理服务的意识,医疗服务和行风建设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有些护士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欠佳、说话语气生硬等,缺乏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急诊儿科的护士在忙碌的工作中会忽视家长的需求与权力,而家长们因为不了解治疗的过程就会责怪护士从而引起投诉。

2.2.2急诊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差,基本技能不娴熟,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和留置针穿刺时,一次不成功家长就会很不满意很有敌意,两次还不成功就容易引起投诉甚至纠纷;在无菌操作方面不注意某个细节的消毒,家长就会质疑而产生投诉;输液点滴速度根据小儿年龄大小、体重、病种、病情而调节点滴速度,由于护士未交代好速度调节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家长不理解而引起投诉;输液完毕后拔针时,针头划破了皮肤或没有按住穿刺部位导致有出血,患儿哭闹家长以为对小孩的损害有很大,稍微解释不到位很容易引起投诉;抽血时由于查对不严弄错了凝血管导致患儿要重新抽血,家长不理解火气很大稍微不注意就会有投诉甚至纠纷。

2.3患儿家长的问题由于家长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投诉[5]。个别家长认为自己出了钱就可以享受高人一等的服务,对护士指手划脚要求护士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对护士的操作期望值很高,要求护士必须一针见血,而护士由于年资低缺乏应对措施,心理素质差,患儿家长更加认为是新护士拿他儿子做试验品,这很容易引起护理投诉。

3管理对策

3.1完善人员配备争取领导的支持多加两名护士,让出诊与治疗护士成为相对两个护理组。这样护士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2加强服务意识,开展急诊儿科服务新举措,促进护患沟通

3.2.1儿童贴贴画关爱――从心灵开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每位家长都无比心疼自己的宝贝,不愿宝宝受一点点痛,对我们护士的工作也是百般挑剔,恨不能我们个个都是百发百中的“神针手”!愿望都是美好的,现实确不尽人意!输液是一项有创操作,大多数患儿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儿童因其生理特征,静脉穿刺难度较成人也更高,如何让宝宝消除恐惧,积极配合我们的穿刺,并得到家属的理解呢?因此,科室的姐妹们联想到幼儿机构老师们为激发儿童内心超强的“自我”,诱导相互对比,谁是勇敢宝宝、谁是聪明宝宝、谁是爱美宝宝、谁就有机会获得小红花、小五角星的奖励等等创意,引申出我们也可利用儿童这种喜欢赞扬、表扬、爱表现的心理,开展了“我是勇敢宝宝,我为宝宝发贴画”的感动服务。护士根据儿童的年龄,发放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动漫贴画,积极调动儿童天真童趣,让家长积极参与我们护士的静脉穿刺活动中,使宝宝开心,愉快地接受静脉穿刺,消除内心的焦虑和身体的抗拒!通过这项服务的开展,更好地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身心需要。

3.2.2预约输液服务为了让患儿的输液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缩短等候输液的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我科开展了“预约输液服务”,预约输液服务是指学龄儿童因白天上课但需要连续几天输液时,科室结合患儿病情和家庭具体情况,与患儿家长一起商定次日来院输液的时间段。

3.2.3“高热病人输液绿色通道”的开通为了让高热的孩子能及时得到输液治疗,从而减轻孩子的痛苦。我科开通了“高热病人输液绿色通道”。病人一进院看病,值班护士在第一时间为患儿测量体温,当确定患儿体温在39℃以上时,即盖“高热”印章的单据,办理就诊相关手续,在取药、输液、治疗等过程当中可立即优先处理,并确保非皮试病人整个输液过程在10-15分钟完成,让高热的患儿能及时得到输液治疗。

3.3不断提升护士素质

3.3.1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种复杂、病情重而且变化快的特点,因此要求急诊护士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较强的工作能力,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技术和最优质的服务[6]。组织护理人员分批到上级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如如何做好优质护理;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如何提高护士小儿静脉穿刺的准确率;如何增强护士法律意识,维护护患双方的利益。

3.3.2科室组织穿刺能手培训班,由护士长亲自培训,自制小儿静脉模型,告诉每一位护士必须掌握小儿静脉的解剖位置,如何选择静脉,如何固定,如何让家长配合从而提高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和静脉稳固不发生漏肿。

4小结

护理投诉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升华到护理纠纷,一旦形成纠纷,就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护士的心情及工作积极性。所以必须完整配备好人员,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做好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优质护理细节服务。通过我们的整改,明显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好多患儿家长一旦小孩生病都不愿上其他科室,直接上急诊儿科也直接找到我们的护士,要求其为他们的孩子进行静脉穿刺。通过家长宣扬形成了口碑都说我们急诊儿科的护士态度又好技术又好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家长满意护士受点名表扬的机会就增多,科室的满意度自然就高了。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4.

[2]葛卫红,李承.说说我们小儿科[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12:16-17.

[3]无尘.感谢轮科[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9:19.

[4]杨雪.儿科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6:172-174.

第7篇

小鼠哮喘模型的气道高反应性检测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肖建军李孟荣(323)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建张维溪李昌崇(326)

干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杨玉霞贾天明栾斌(328)

调节性T细胞对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免疫保护作用罗海燕俞善昌李云殊(331)

活性氧与肺上皮细胞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符跃强许峰(334)

新生儿体外膜肺技术的应用进展李玖军薛辛东(33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进展王红宋朝敏吴斌黄妙辉(340)

重组人活化蛋白C与儿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陈琦晗徐仑(343)

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张金萍陈超(346)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感染刘俊英郭卓平(348)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感染性疾病吕萍沈叙庄(351)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周瑞陈兰举陈名武(354)

儿童应激性溃疡的易患性及预防进展赵洁童笑梅(356)

2006年《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征稿征订启事(359)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郭维徐虹(360)

欢迎订阅2006年本刊(362)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磷血症的研究进展杨凌周湘庞宁(363)

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征文通知(365)

热性惊厥与惊厥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李娟黄志(366)

本刊下期要目预告(368)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外净化的研究进展杨璐刘卓刚(36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王悦(372)

米力农治疗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蔡及明杨艳敏陈玲(375)

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研究进展董青李堂(378)

Ghrelin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朱建芳梁黎王秀敏(381)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进展朱佳方建培(383)

消息

中华医学会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统一变更刊名为国际医学系列(F0002)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年(第32卷)主题索引(I0001)

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成功举行(I0003)

2006年《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增刊征文通知(I0004)

核因子-κB与病毒性心肌炎常红(综述)韩波(综述)韩秀珍(审校)(257)

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与TBX1基因齐春华(综述)黄国英(审校)(260)

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分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李芳(综述)易岂建(审校)(263)

自主神经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变化及其研究进展郑慧芬(综述)王成(审校)谢振武(审校)(265)

核素利尿性肾显像在小儿尿路梗阻中的应用吴哈(综述)赵瑞芳(审校)(268)

HLA与小儿肾病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兰涛(综述)王桂琴(审校)(270)

选择素与支气管哮喘唐珩(综述)杨莉(审校)(272)

树突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顾珺(综述)沈朝斌(综述)蒋瑾瑾(审校)王裕发(审校)(275)

脱氢表雄酮的生物学作用赵景俊(综述)栾斌(审校)张艳丽(审校)(278)

肠道病毒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进展袁艺(综述)宋国维(审校)(281)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闫淑媛(综述)陈平洋(审校)(284)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王晓莉(综述)于洁(审校)(28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开放策略何时军(综述)(290)

沙丁氨醇在新生儿及小婴儿中的应用进展姚文秀(综述)薛辛东(审校)(293)

肠黏膜先天性免疫的研究进展李军(综述)孙梅(审校)(296)

婴幼儿喂养与食物转换陈绍红(综述)黎海芪(审校)(302)

四氢生物蝶呤反应性苯酮尿症的研究进展杨凌(综述)张知新(审校)(305)

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苑爱云(综述)蒋莉(审校)(308)

出生体重与儿童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进展王秀敏(综述)梁黎(审校)杜立中(审校)(311)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在儿童临床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任捷(综述)静进(审校)(313)

新生儿白血病的诊疗现状刘曼玲(综述)荆亚茹(综述)周小兰(综述)李占魁(审校(316)

最大长度序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李志华(综述)陈超(审校)(319)

消息

欢迎订购《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系列教材(292)

双歧杆菌对儿童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杨美芬(综述)黄永坤(审校)李海林(审校)(299)

欢迎订阅《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301)

欢迎订阅《小儿急救医学》杂志(F0003)

新生动物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的研究进展屈素清栾佐高天明(113)

围生期性激素与神经行为发育的研究进展季钗赵正言(115)

围生期铁代谢异常与脑损伤王来栓邵肖梅(118)HttP://

新生儿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贺影忠陈超(120)

高压氧防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刘美娜庄思齐(12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中的作用梁云梅王华(126)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杨天娇朱启镕(128)

美乐托宁与新生儿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陈安杜立中(130)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王欣煜毛健(132)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研究进展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34)

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进展陶莉周伟陈克正(13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氧肺损伤刘博李娟(141)

一氧化氮吸入撤离后反跳性肺高压研究进展夏红萍黄国英(143)

机械通气所致肺生物学损伤的研究进展谢利娟朱建幸沈晓明(146)

Landau-Kleffner综合征研究进展蔡文仙舒志荣(149)

低出生体重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王玲苏宜香(151)

RhoGTP酶与智力落后张拥军顾学范(154)

Rett综合征与MECP2基因张玉稚潘虹包新华吴希如(157)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李在玲(159)

小G蛋白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与疾病孙骅陈荣华(162)

Caspase-8沉默——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的新机制李爱敏孙洪亮张锦华(165)

AP—1与肾脏甘卫华(1)

热休克蛋白与肾脏疾病周生国(4)

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标志物研究新进展罗飞宏(7)

低出生体重与胰岛素抵抗崔蕴璞(10)

维甲酸在高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容志惠(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方案研究进展姜敏(16)

丙戊酸治疗癫痫过程中肉碱补充疗法研究进展许桂花(18)

沉默突触的研究进展池霞(21)

大田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王纪文成延忠(24)

血友病A携带者检测与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李春义杨威等(27)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儿童各系统发育的影响朱娅梅(30)

心肌肌联蛋白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张蕾(32)

小儿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和饮食治疗侯佳(35)

儿童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郁莉斐(38)

肺动脉高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崔华常丽(4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应激后急性胃肠道损伤孙洪伟(44)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林娜(46)

结核病细胞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沈怀云(49)

早期困难型气质预测后期儿童行为问题吴宏岩(52)

衣原体IgM及IgG抗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因学诊断中的意义屈大坤(55)

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陈树宝(281)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现状杨永健胡厚祥(284)

先心病伴肺高压的肺血管内皮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李筠(288)

内皮素及其临床意义范瑾(290)

离子转运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谭晖(29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易岂建(297)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儿童期血管炎何艳燕沈菁(301)

小儿肠道病毒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进展王雪梅(304)

肾病综合征患儿的钙,维生素D及骨代谢变化赵季琳金玉(308)

细胞内钙失衡在肾损伤中的作用及防治胡明昌(311)

小儿IgA肾病的研究现状肖慧捷(313)

Alport综合征研究新进展丁洁(317)

儿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与未来刘敬(320)

第8篇

1.1模拟教学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目前模拟教学在国外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广泛,美国1/3以上的医学院拥有模拟训练中心。1999年Morton提出建立模拟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提高了学生模拟教学法的使用率,促进了模拟实验室的临床设置和护理学校的合作关系,验证护理能力和调查研究模拟教学方式的成果。Mehnay等2002年在美国组织了一项关于ECS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的调查研究,所调查的34所护士学校和6个模拟教学中心都将其应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培训之中。美国医学教育科技公司(METI)研制的一套ECS系统,可用于急重症护理实践教学。美国1994年—2001年开展了职教育的STW(school-to-work)运动,2001年开始,在STW的基础调整为STC(school-to-career)运动,STW和STC的核心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临床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提供基础。目前儿科护士接受培训不足,儿科急症医学模拟作为一种医学学习者管理儿科的方法,通过小儿仿真培训的研究,增强现有的儿科培训课程,提高了复苏技能和专业知识。高保真模拟是一个创新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入学教师短缺和有限的临床网站等问题,使教育把重点放在期望的内容,教多重目标。在急诊科室,要求护士有利用合适的操作资源并迅速决策的能力,如一个内科医生问诊病人的同时干预措施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病人的康复和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临床经验的急诊科护士认为模拟训练增加急救的自信心,增强评估和治疗的准确性,并提高护理质量。在本科护理教学中,模拟训练被用来教导和加强基本的评估技能,它提供学生在安全和可控制的环境中诊断和治疗临床病例的机会,利用设置临床中不可能出现的“标准化病人”评估护生的临床应变能力。

1.2急救模拟教学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国临床模拟教学起步较晚,2004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率先引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HPS)和ECS在我国开展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18]。2006年桂林医学院[19]购置了ECS并用于设计临床实践案例用于教学,应用于临床技能考核,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现状;第二军医大学[20]于2008年从美国MedicalEducationTechnoliesInc(METI)引进ECS,并对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初步将ECS应用于胸外伤实习教学中。国内研究应用ECS情景模拟法,改变了以往“专家讲课为主+单项技术操作联系为辅”的培训方法,目前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训练+录像分析总结”模式对护士进行培训。彭美娣等研究ECS在创伤性休克护理综合性实验的应用,设计教学案例,学生模拟演练后,教师进行录像分析总结,培训后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郎雪南等运用ECS开展体验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覃红桂等应用ECS结合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骨科急重症护理教学,创建了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复合伤疾病等病例,通过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比较和学生对该方法的满意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临·263护理研究·2015年1月第29卷第1期下旬版(总第491期)床实践的距离。黄伟青等应用ECS仿真系统设计了适应中国医学生的学习软件,开发适应于教学的急诊医学病例。赵嘉等应用ECS结合情景模拟法对岗前护士培训,研究显示应用ECS培训的护士考核成绩高于应用传统培训法的护士的成绩,提高了新护士的护理综合技能,为规范新护士岗前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建荣等研究有效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方法、考核要求等4部分,培训模式能否有效落实是直接决定培训质量的优劣。

2模拟教学的病例设计

2.1脓血症

通过脓血症机构的协议采取合适的措施,开放静脉通路,吸氧装置打开,抽血做实验室检查,模拟装置通过每一步干预及干预的时间长短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反应。每一步机器都会反应,如果关键的一步没被实施,模拟装置会出现恶化指证,所以需要护士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此时教师可以观察护士在没有提示下的处理问题的反应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2.2心搏骤停

适用于训练的反应对低频临件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住院期间心搏骤停。所有的实习生在初始的气道管理技能测试,然后被随机分配接受立即或延迟的个性化培训。使用ECS模拟器初始气道管理分为具体的分析步骤一步成绩和总成绩均记录初始每个实习生和10个月后的气道管理技能培训实习生重复测试实际病人的气道事件得分。实习生在实际初始气道事件显示了优异的临床表现的直接观察,使用ECS个性化培训实习生是实现初始气道管理技能提高,并转移到真正的病人床边的一种有效手段。

3临床护士工作的性质和核心能力要求

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晚熟性,护理人员的成长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临床工作经验少、危急症的观察能力差、急危事件的处理能力差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病人突发的病情变化或意外事件时,不能及时发现,不懂如何处理,且存在胆怯和焦虑心理,抢救配合忙乱无序,急救技术不熟练,不能保证有效的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评估与干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殊岗位如ICU护士还包括掌握和运用ICU设置与管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对危重病人护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对专科技术的能力、教育与培训的能力。护士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讨论

模拟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基础动手能力有关。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信地完成操作,另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提示,使其积极参与进来,进而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每项操作的时间过短,3min换一种疾病状态,学生只有先按暂停键,演练后,再继续开始才能操作。因为时间短,学生无法胜任,经过暂停后模拟教学的合理性和实际性被削减了。在模拟教学中学到的技能是否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还有待研究。

5小结

第9篇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保健网络建设。每个级镇要稳定1-2人专职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待遇不得少于同级同类专业人员水平,不得下达经济任务,对个别确属人口少、服务范围小的乡镇,要向卫生局写出报告,经批准后保健人员可适当的兼职,但要以保健工作为主;村村要有村级保健人员抓保健工作,消灭空白村。三是卫生院要按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并作为兑现村卫生室补助的依据,四是全县统一实行村级报表制度。县保健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村级报表表样,由乡镇参照以规范村报表。五是县保健院要固定督导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对20个乡镇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方式管理,督导面达**0%,督导行政村占**%以上,重点乡缜每季度不少于4次,一般乡镇一年不少于2次,大型督导一年不少于4次。六是强化督导反馈质量。县保健院要制定督导质量考核管理规定,纳入保健质量控制标准,按季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工作汇报和考核,乡镇卫生院领导、防保人员相应要对辖区行政村进行包村责任制划分,制定责任制考核标准。对于督导不力的保健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督导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行动缓慢的乡镇,县保健院要上报县卫生局,并在季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加强降消项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

一是加强与计生联系工作制度,结合**县20**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筛查工作,提高孕妇筛查率,二是要按照《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细则》,加强系统孕产妇系统管理,早发现、早检查、早确诊、早管理,重点是高危筛查率要达到**0%,早孕检查率达95%,产前检查5次以上达95%,产后访视一次以上达95%,三是杜绝家庭接生。四是以孕产妇保健手册为载体,保健与临床形成有机结合,做到定期跟踪检查、定期随访、及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有效服务和指导,五是严格执行分级分娩制度,严禁高危截留,对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年度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县乡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县卫生局关于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字[20**]76号)文件精神,七是加大产科建设规范力度,县保健院加强对乡级产科建设质量的规范性指导,加强“三基”考核,规范服务流程,努力为广大孕产妇住院分娩营造温馨、便捷、安全、有效的服务。八是加强孕产妇急诊急救工作,进一步发挥孕产妇急救中心功能作用,加强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职责,县乡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要在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孕产妇急救中心要配足人员,设备时刻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品品种数量齐全,无过期失效,司机、车辆随叫随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九是加强产、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县乡产、儿科整体服务功能。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县乡产、儿科人员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安排产、儿科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请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产、儿科专家来我县讲课,进行封闭培训。十是对边沿、信息闭塞的乡镇加大贫困特困孕产妇救助。

20**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保健网络建设。每个级镇要稳定1-2人专职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待遇不得少于同级同类专业人员水平,不得下达经济任务,对个别确属人口少、服务范围小的乡镇,要向卫生局写出报告,经批准后保健人员可适当的兼职,但要以保健工作为主;村村要有村级保健人员抓保健工作,消灭空白村。三是卫生院要按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并作为兑现村卫生室补助的依据,四是全县统一实行村级报表制度。县保健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村级报表表样,由乡镇参照以规范村报表。五是县保健院要固定督导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对20个乡镇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方式管理,督导面达**0%,督导行政村占**%以上,重点乡缜每季度不少于4次,一般乡镇一年不少于2次,大型督导一年不少于4次。六是强化督导反馈质量。县保健院要制定督导质量考核管理规定,纳入保健质量控制标准,按季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工作汇报和考核,乡镇卫生院领导、防保人员相应要对辖区行政村进行包村责任制划分,制定责任制考核标准。对于督导不力的保健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督导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行动缓慢的乡镇,县保健院要上报县卫生局,并在季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加强降消项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

一是加强与计生联系工作制度,结合**县20**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筛查工作,提高孕妇筛查率,二是要按照《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细则》,加强系统孕产妇系统管理,早发现、早检查、早确诊、早管理,重点是高危筛查率要达到**0%,早孕检查率达95%,产前检查5次以上达95%,产后访视一次以上达95%,三是杜绝家庭接生。四是以孕产妇保健手册为载体,保健与临床形成有机结合,做到定期跟踪检查、定期随访、及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有效服务和指导,五是严格执行分级分娩制度,严禁高危截留,对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年度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县乡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县卫生局关于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字[20**]76号)文件精神,七是加大产科建设规范力度,县保健院加强对乡级产科建设质量的规范性指导,加强“三基”考核,规范服务流程,努力为广大孕产妇住院分娩营造温馨、便捷、安全、有效的服务。八是加强孕产妇急诊急救工作,进一步发挥孕产妇急救中心功能作用,加强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职责,县乡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要在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孕产妇急救中心要配足人员,设备时刻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品品种数量齐全,无过期失效,司机、车辆随叫随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九是加强产、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县乡产、儿科整体服务功能。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县乡产、儿科人员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安排产、儿科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请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产、儿科专家来我县讲课,进行封闭培训。十是对边沿、信息闭塞的乡镇加大贫困特困孕产妇救助。

20**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保健网络建设。每个级镇要稳定1-2人专职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待遇不得少于同级同类专业人员水平,不得下达经济任务,对个别确属人口少、服务范围小的乡镇,要向卫生局写出报告,经批准后保健人员可适当的兼职,但要以保健工作为主;村村要有村级保健人员抓保健工作,消灭空白村。三是卫生院要按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并作为兑现村卫生室补助的依据,四是全县统一实行村级报表制度。县保健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村级报表表样,由乡镇参照以规范村报表。五是县保健院要固定督导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对20个乡镇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方式管理,督导面达**0%,督导行政村占**%以上,重点乡缜每季度不少于4次,一般乡镇一年不少于2次,大型督导一年不少于4次。六是强化督导反馈质量。县保健院要制定督导质量考核管理规定,纳入保健质量控制标准,按季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工作汇报和考核,乡镇卫生院领导、防保人员相应要对辖区行政村进行包村责任制划分,制定责任制考核标准。对于督导不力的保健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督导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行动缓慢的乡镇,县保健院要上报县卫生局,并在季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加强降消项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

一是加强与计生联系工作制度,结合**县20**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筛查工作,提高孕妇筛查率,二是要按照《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细则》,加强系统孕产妇系统管理,早发现、早检查、早确诊、早管理,重点是高危筛查率要达到**0%,早孕检查率达95%,产前检查5次以上达95%,产后访视一次以上达95%,三是杜绝家庭接生。四是以孕产妇保健手册为载体,保健与临床形成有机结合,做到定期跟踪检查、定期随访、及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有效服务和指导,五是严格执行分级分娩制度,严禁高危截留,对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年度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县乡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县卫生局关于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字[20**]76号)文件精神,七是加大产科建设规范力度,县保健院加强对乡级产科建设质量的规范性指导,加强“三基”考核,规范服务流程,努力为广大孕产妇住院分娩营造温馨、便捷、安全、有效的服务。八是加强孕产妇急诊急救工作,进一步发挥孕产妇急救中心功能作用,加强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职责,县乡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要在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孕产妇急救中心要配足人员,设备时刻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品品种数量齐全,无过期失效,司机、车辆随叫随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九是加强产、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县乡产、儿科整体服务功能。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县乡产、儿科人员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安排产、儿科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请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产、儿科专家来我县讲课,进行封闭培训。十是对边沿、信息闭塞的乡镇加大贫困特困孕产妇救助。

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一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20**年全县仍实行“卫生保健合格证制度”,县卫生监督局、县保健院要加大落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指导和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二是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严格按照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规范运行,从20**年1月1日起,出生医学证明实行计算机打印,不能落实的单位县保健院停发该单位出生医学证明,三是加强三级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所有有助产技术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实行月报表制度,同时结合“两大”系统管理,加大对出生缺陷调查,并要及进上报,四是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儿童系统管理要按照《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配备1名兼职儿保医生,配备婴儿秤、体重秤、软尺等必备设备,散居儿童结合儿童冷链运转等形式定期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集居儿童要定期进行集中体检,对筛查出有疾病的及时建议家长治疗,并给予喂养指导。五是开展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即更年期保健),拓展保健服务领域。县保健院积极筹建(围)绝经期保健门诊,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探索(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管理。

启动妇女健康行动工作。根据《**县妇女健康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方案》,以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为中心,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启动妇女健康行动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实行政府牵头,卫生、妇联、财政、民政、广电、计生等部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县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院抽调医疗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明确职责,以乡为单位落实好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二是加强宣传,鼓励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利用报纸、电视、墙报、宣传册、标语,会议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妇女病免费普查的现实意义,提高广大妇女的保健意识。三是县保健院要认真组织师资力量,加强对《湖北省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规范》的学习,培训好妇女健康行动技术小组人员,四是合理安排普查时间,确定好普查流程,以乡为单位开展妇女病免费普查,对查出妇科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按照新型农合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进行报销,切实完成好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

以项目管理方式加强对流动孕产妇管理科研。20**年对化龙、军店、门古三乡镇试点,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实行卫生、计生、民政、公安联合,通过育龄妇女花名册、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等,提高孕产妇检出率,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探讨我县流动孕产妇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推进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加强妇幼卫生统计信息管理工作。妇幼卫生统计信息要加强报表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逻辑性,及时收集、上报、分析,利用信息的可量化性积极为领导当好参谋。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主要要抓好孕妇筛查、活产数漏报、HIV检测早孕检测、新筛等工作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七)巩固爱婴医院成果,进一步促进母乳喂养。爱婴医院课题核心是保障母乳喂养的实现,提高母乳喂养率,为此,县卫生局成立专班,对全县已授牌的爱婴医院进行复查,进一步促进母乳喂养十条措施的落实。

(八)加强领导,提高保健服务能力,保证二级优秀保健院通过审评。创建等级保健院的核心是规范管理,提高保健服务能力。县保健院要总结上年创建经验,通过健全管理体系,落实规章制度,抓环节质量,与保健工作相结合、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力争顺利通过评审。

(九)加强宣传,提高降消项目政策、新生儿疾病筛查、自然产、开展听力筛查的好处等主要妇幼保健核心知识知晓率。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统一健康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内容印刷成册、页,通过乡、村保健人员向目标人群发放,加强督导,对没有向目标人群发放造成浪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同时要继续利用电视、报纸、标语、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过程中要避免有盲区、死角。

第10篇

【关键词】小剂量肝素;SIRS;血小板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由机体对各种刺激(感染和非感染因素)产生的一种炎症反应,是儿科危重症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SIRS继续失控恶化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而增加死亡率。本研究采用小剂量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SIRS,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入PICU的危重患儿,临床上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115例,2010年1月之后的59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9例,女30例,年龄1月至5岁,危重症评分(70±1.13)分。余56例未用肝素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8例,年龄2月~5岁,危重症评分(71±1.05)分。两组原发病大多为感染、中毒、捂闷综合征等。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原发病、实验室资料、危重症评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SIRS诊断标准及MODS诊断标准 根据1996年第2次世界儿科危重大会提出的小儿SIRS诊断标准及MODS诊断标准[1]根据年龄组调整参考值。

1.3 方法 所有危重儿治疗前均测试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CRP。治疗后1 d、2 d、3 d进行临床再评估。观察比较受损脏器个数、死亡人数。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持续静脉滴注肝素3U/kg/h,用3 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后SIRS 持续时间>3天者,发生MODS及死亡人数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危重症的病理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组织细胞功能障碍,引起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最后发展为多脏器衰竭(MOF)[2]。SIRS的病理生理特征是各种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进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凝血过程功能紊乱,甚至发展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故控制炎症是提高SIRS治愈率的关键。血小板是反映凝血功能重要指标,监测血小板计数在SIRS病情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CRP已作为炎性标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和非感染炎症、损伤过程的判断和监测[3]。

肝素具有抗炎,抗凝血,阻止微血栓形成,尚可抑制补体系统及白细胞的趋化性,中和许多致炎因子,降低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及保护内皮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攻击,这些特点可有效对抗生命器官微循环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大量释放等病理变化。故应用肝素治疗SIRS并阻止其发展成MODS是临床上SIRS治疗方法的新探索[4]。廖志琴[5]等的研究显示,小剂量肝素早期治疗可使SIRS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缩短,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CRP水平明显下降,并显著改善预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肝素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小剂量肝素半衰期短。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应用小剂量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较未用肝素治疗的SIRS持续时间明显缩短,MODS发生率下降,血小板回升快,CRP下降明显,死亡率下降。并且未出现相应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袁壮.危重患儿DIC与肝素治疗的进展.小儿急救医学,2001,4:203-204.

[2] 陈新权,付四毛,梁桔明.小剂量肝素治疗危重儿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学,2006,7(10)∶140-141.

[3] 陈兵,王洪霞,刘健,等.危重病患者SIRS早期细胞因子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2):707-709.

第11篇

关键词:学龄前;住院患儿;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健康教育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儿科收治98例学龄前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6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98±0.13)岁;患病类型:支气管肺炎29例、高热惊厥27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胃肠炎16例。全部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52±3.89)岁,男性家属48例、女性家属50例。

1.2方法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健康需求、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两部分:(1)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共包含20个条目,包括常见疾病护理、儿童健康行为,医学急救、科学育儿等知识;(2)患儿家属知识获取来源及相关需求,共包含7个条目。由病区护士长发放本病区调查问卷,并向患儿家属说明进行问卷调查的意义,耐心讲解问卷内容及填写方式,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本病区共发放98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其中3份未严格按要求进行填写,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4%。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并对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系统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整体水平偏低,女性婴儿喂养方式、人工喂养首选食物、婴幼儿佝偻病预防、辅食添加时间、婴幼儿营养性贫血好发年龄段等知晓情况优于男性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家属健康需求分析

男性家属与女性家属营养知识、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医学急救技能、科学育儿等方面健康教育需求无明显差异,P>0.05。

第12篇

【关键词】 简易四色分级法; 儿科急诊; 分诊系统; 快速识别; 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41-03

儿科急诊的就诊需求在不断增加,因不能预约就诊量不均匀,短时间内可能会有较多的患儿滞留候诊,容易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患儿因排队时间过长,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在急诊候诊的病例中,绝大部分是病情不严重的平诊患儿[1]。如何从众多的候诊患儿中,快速、准确识别出急危重症患儿,已成为需立即解决的问题。

研究设计《简易四色分级法》,是结合患儿的病情危重度和临床资源,做出分级,安排患儿就诊优先次序的分级系统。本文将应用《简易四色分级法》,通过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急诊所有就诊患儿的候诊时间、病情转归、家长满意度等数据,验证该系统在能否优化儿科急诊的就诊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急诊的所有急诊病例。入组病例总数是54 106例。

1.2 方法

分组:研究组:每月的单数日,按《简易四色分级法》进行分诊的患儿,归入研究组。对照组:每月的双数日,按之前沿用的旧“三分法”方法进行分诊的患儿,归入对照组。

研究组:应用《简易四色分级法》将急诊患儿由重(黑签)到轻(蓝签)分成4个级别。分诊人员根据患儿的反应、肌力、面色等容易观察获得的项目进行评分,每项只需从0、1分之间进行选择,能在患儿初到医院的1~2 min内完成对病情的初步评分。评估后,将患儿按黑、红、黄、蓝分类,并将相应级别的颜色标签贴在病历上。0~3分为黑签,马上送抢救室抢救;4~6分为红签,属高风险病例,送监护室监测生命体征(能在5 min内就诊);7分为黄签,属中等风险病例,在急诊诊室里等候优先就诊(能在30 min内就诊);8分为蓝签,属低风险病例,按流水号就诊。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到患儿只有一项扣分的,就要进入“黄签组”优先就诊;扣分项目达到两项,就要马上监测生命体征并优先就诊;得分项目达不到4项的,就马上呼叫医生进行抢救。详见表1。

表1 《简易四色分级法》评分方法

项目 评0分 评1分

反应 无反应、反应欠佳、哭闹不安 反应好

异常、松软、抽搐 正常坐姿

面色 发绀、苍白 红润

体温 体温不升、高热(≥39.5 ℃) 基本正常或中度热

呼吸 无呼吸、呼吸浅弱、气促 基本正常

脉搏 脉搏摸不到、脉搏极快 基本正常

循环 足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足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病史 明确外伤、高热抽搐、误吞异物 无

对照组:使用之前沿用的旧“三分法”进行分诊。到达急诊的患儿,根据情况分成3级:(1)分诊人员认为有紧急情况,即时送入抢救室处理;(2)其他患儿按挂号流水号顺序就诊;(3)在候诊时出现情况变化或在就诊后医生认为有需要的病例,再转入抢救室处理。

研究组中的“黑签组”和对照组中的“即入抢救室组”(如高热抽搐),可以视作是同一类需要马上抢救的病例,可以比较两者的抢救成功率;“红签组”和“延时入抢救室组”(如有外伤的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可以视为高风险的病例,两者数据有可比性;“黄签组”、“蓝签组”和“不需入抢救室组”病例(如鼻炎)均为潜在中、低风险的病例,可以进行候诊时间、家长满意度的对比。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入抢救室处理过的患儿,进行7 d随访,登记平均候诊时间(分钟)、住院病例数、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率、病情严重需转上级医院的病例数。对不需入抢救室的病例,用医生工作站登记候诊时间,用满意度记录器记录家长对候诊安排的满意度,选择“满意”、“很满意”的视为满意,选择“不满意”、“一般”的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总病例数54 106例,内科50 616例(93.55%);外科2105例(3.89%);耳鼻喉科985例(1.82%);其他(含口腔科、眼科、皮肤科)400例(0.74%)。内科中,最多的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59.50%)、下呼吸道感染(21.22%)和消化系统疾病(15.35%)。外科中,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为外伤(61.85%)。

2.2 简易四色分级法的应用效果

2.2.1 根据《简易四色分级法》分诊为研究组,共27 219例,其中黑签38例(0.14%),红签221例(0.79%),黄签组:2858例(10.50%),蓝签组:24102例(88.55%);用旧三分法分诊为对照组,共26 887例,其中即时入抢救室组33例(0.12%),延时入抢救室组411例(1.52%),在诊室进行平诊26 443例(98.35%)。“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组(0.95%)比对照组(1.65%)低。

2.2.2 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情况 研究组中“黑签组”和“红签组”是进入抢救室的病例。“黑签组”和对照组中的“即入抢救室组”,可以视作是同一类需要马上抢救的病例(如高热抽搐等),两组候诊时间都很短,分诊人员能在患儿到急诊的1~2 min内完成对患儿的评分分诊。两组住院天数、住院率、气管插管率、转院率等比较,差别不大,但病例数以“黑签组”较多。

“红签组”和“延时入抢救室组”可以视为高风险的病例,两组比较,“红签组”病例数占总体的百分比(0.81%)比“延时入抢救室组”(1.52%)明显下降。“红签组”的候诊时间比“延时入抢救室组”明显下降,住院率、气管插管率、转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3 不需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情况 “黄签组”和“蓝签组”共26 960例,平均候诊时间为(17.41±5.18)min,“黄签组”的候诊时间为(5.22±2.35)min,与平均候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不能准确说明自己对病痛的感受,而症状也往往不典型。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体稍有不适时,其焦虑胜于自己生病,其心理状态可表现为焦躁不安、忧心忡忡、惊慌恐惧、急于就诊[2]。部分家长对急诊等待时间极敏感,要求最快完成诊治,特别是一些高热患儿的家长更是希望马上就诊马上退热[3]。部分病重患儿需优先就诊,其他患儿家长因不知情,误解被别人“插队”,也容易产生消极应激,甚至会让其产生敌对情绪[4]。

分诊(triage),是根分诊是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从而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过程[5]。国内外有多种针对病情的分诊评分方法,但部分评分方法项目较多,每个项目评价耗时较长(如测血压、呼吸次数等),涉及到了解病史、甚至要做较复杂的体格检查,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分诊人员,不适合在急诊分诊时作出快速评价[6-7]。部分基层医院的分诊人员为非儿科专业人员,无明确的分诊指引,容易造成重症患儿因候诊而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如何从众多的初诊患儿中,准确、快速地识别出急危重症患儿,已成为需立即解决的问题。

急诊患儿病情变化快,在急诊分诊上不适宜耗费太多时间,分诊人员要有风险识别和评价的能力[8]。在目前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无限地增加医疗资源,让每个患儿都不用等待就诊是难以实现的[9]。对急诊患儿分诊,应以症状、体征为主导进行初步判断[10]。目前课题组应用《简易四色分级法》分诊,避免了耗时较长的体查项目,分诊评分所需时间为0~2 min,能达到快速分诊的目的。

从研究结果看出,“黑签组”病例的分诊结果和病情预后,与对照组“即入抢救室组”比较,符合度较高。说明分诊人员对心跳呼吸骤停、高热惊厥、呼吸窘迫、循环衰竭、脑疝、颅内出血等儿科危重症的症状、体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能够快速识别,准确分级及处理。

区别于“黑签组”需要即时抢救的患儿,“红签组”患儿属于高风险,极易发生病情变化导致不良后果,有较高的住院率和气管插管率,病情如得不到控制往往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因此,准确快速的识别和判定潜在高风险的患儿,极为重要。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对照组中的“延时进入抢救室组”病例占的比例较大,候诊时间(15.26±6.27) min比“红签组”(1.57±0.53) min明显延长,意味着在旧“三分法”分诊系统下,部分重症患儿有可能得不到准确的分诊,可能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或在医生详细体检问诊后,才被送往抢救室处理。而《简易四色分级法》系统则避免了这种情况。

以“需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组0.95%比对照组1.65%低,提示部分潜在风险患儿在《简易四色分级法》系统下得到了正确的分诊,及时的医学处理使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病情进一步加重。

以“不需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候诊时间差别不大,说明两种分诊方法对平均候诊时间影响不大。其中“黄签组”属于中等风险病例,其候诊时间比平均候诊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该组患儿尽快得到医学处理,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家长的满意度对比,研究组89.65%比对照组83.55%有明显上升,也许与以下因素有关:“黄签组”患儿得到优先就诊;《简易四色分级法》中的醒目颜色标签附在病历上,每个患儿的病情轻重能一目了然,避免了其他患儿家长的误解。

《简易四色分级法》系统,能够从众多非急症患儿中快速、准确筛查出急危重病例,同时有序安排非急症诊患儿就诊,优化儿科急诊就诊流程,有效利用临床资源,适用于儿科急诊分诊。应该继续积累《简易四色分级法》的应用经验。探求建立一套更快速、更准确的分诊方案,以利于缩短急危重症儿童的候诊时间,挽救患儿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家长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为建设和谐的医疗环境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廖清高,隋敏生,陈纪平.汕头市节假日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78-1979.

[2]张俊.门诊患儿家长候诊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92-93.

[3]谢秋艳,陈丽芳,黄清梅.儿科急诊常见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5(2):148.

[4]周金容,贾院春,刘芳.急诊候诊患儿家属焦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学,2013,32(23):73-74.

[5]王秋红.浅谈门诊分诊方法与体会[J].现代医院,2010,10(5):117-118.

[6]赵永祯,李春盛.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在急诊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8):797-802.

[7]王连馥,闫波,姜正伟.生命体征评估法与早期预警评分法在急诊急救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7):591-593.

[8]包新慈.门诊输液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分析与干预[J].中国临床研究,2007,20(6):681-682.

[9]陈健明,黄绮云,黄向晖.儿童就诊时间长度与家长满意度的关系探讨[J].海南医学,2013,24(24):3715-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