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播音主持

高校播音主持

时间:2022-12-07 14:1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播音主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播音主持

第1篇

目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教育已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向多专业、多层次发展,比如教育层次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函授教育等,但不足的是,相比大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发展而言,中小城市高校的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种种问题,在学科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1、培养目标

一些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始终沿袭传统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到互联网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在教学内容框架上远远落后于大城市的播音主持教学。

2、课程设置

中小城市高校的播音主持教学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均分为三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这些大类和小类课程的设置依然沿着模仿大城市高校的步子继续行走,并未做出适合自己的课程设置。

3、师资力量

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高校,衡量师资力量雄厚与否的标准关键是看教师队伍中有多少硕士、博士及院士文凭。而我国播音主持界的名师、学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名校,名校配名师似乎已经成为我国的传统。相比大城市的播音主持教学而言,中小城市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存在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教师。

由于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有小部分教师并非是科班专业出身,因此他们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不利。

(2)有播音主持从业经验的教师相对缺乏。

由于现在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多数教师是在完成学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从业经验相对缺乏。

(3)缺乏业界名师。

在硬件设施、薪资待遇等很多方面,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不及重点院校,因此较难吸引业界名师。

二、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进展较缓的原因

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进展较缓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造成教改进展缓慢的主观条件而言,基本是各个高校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到位所导致的,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现状。

1、中小城市高校数量较少,有些城市仅有一所高校,且有些又设在郊区,附近大都是乡村,这就使得学校规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有些中小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较差,道路交通不太方便,故其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政府财政收入紧缺。

3、中小城市高校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加速培养地方建设的急需人才、发展地方经济而建立的。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这些高校基本是专科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学校规模较小,教学底子也很薄,因而中小城市教学改革的实力较弱。上述的客观条件给这些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困难,严重制约并影响了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是造成这些高校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的关键原因。

三、加快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播音主持教学未来的发展,打造专业的播音主持团队,不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知名院校,因此加快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因此中小城市高校就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以便适应新闻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1、适应互联网视域,明确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基本的是要拥有可持续能力,即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也要具备提升专业知识学习、融入播音主持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媒体系的层次化和专业化发展也在加快,我国的媒介从以往的传统平面传媒(如报纸、杂志)发展到当前的网络、广播、电视、手机传媒,这就要求播音主持方向的人才发展必须就培养目标做出调整。

2、应对社会需求,更新课程设置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播音主持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要进一步完善在校生的能力教育和素质化,特别注重拓宽横向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纵向知识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自立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评论能力、创新力和科研素质。因此,除开设已有的基础传媒课程之外,中小城市在教学中还应开设互联网的相关课程,不要盲目效仿大城市的重点院校,尝试分类分层的发展方式,打破原来播音主持院校“千校一面”的课程设置方案,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一定的引导措施使得这些院校向层次化发展。

3、强化教师队伍,构建专业层类

除了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外,高校综合实力的衡量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极高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靠的就是雄厚的师资力量。互联网大环境和时代的需求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复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也成为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改的首要任务。高校可以聘用播音主持界经验较丰富的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鼓励核心课程教师教授通识课程等。

4、构建校内实战平台,加强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的关键职能一方面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依靠重点院校,中小城市播音主持高校也不例外,因此也同样需要中小城市高校的科学研究。

5、创建专业学习基地,实践与就业相结合

中小城市高校应该和当地的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建立稳定而强相关的联系。有实力的院校也可以选择和外地的播音主持媒体进行长期的互助合作,共同建立播音主持教研基地,一起开展教学、科研与播音主持实践业务探讨活动以满足在校学生的实习需要,提高学生在互联网视域下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直播合作能力、把握广播受众的能力以及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6、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类目,要想培养出跨世纪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新闻人才,必须具备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就播音主持专业而言,我国的资金投入较国外明显不足,设备更新周期也相对较长,中小城市的高等院校更是如此。所以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播音主持学科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更新现有实验教学设施以改善硬件条件,而且高校还可以和社会企业达成协议,实现人才与资金的双向结合。此外,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院系除依靠政府等的资金支持外,开源节流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这就为加大实践教学部分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播音主持人才创造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一切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让该专业的学生能亲眼看到电视,亲耳听到广播,能上互联网,能随时随地广泛地收集国内外各种专业资料;再有就是固定的实践教学科研经费,让在校学生可以多出去走走,多看多听多感受,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显示自身才华的舞台,通过上述渠道中小城市高校才可以真正走上播音主持教学与实践相互紧密结合的道路。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32-0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增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以及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于200所播音主持类的高校,为了扩大招生,不顾报考学生的成绩,导致所招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至今,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模式仍旧缺乏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供高校使用。

一、高校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的设置同质、单一化

目前,我国200多所设置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参考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如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播音发音、文艺作品演播、电视播音支持、广播播音与主持、演讲与口才等。但是每个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所不同,将专业课程一味的同质化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高校的优势,不符合社会各大工作岗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播音主持类的师资配备不科学

个别院校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聘用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教师,而是在相关专业上调配教师。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量较少,缺少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能从中学到实用的知识。

(三)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滞后

目前在专业课的教材选择上,各大高校都选用了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这是第一套正式出版的专业教材,它吸取了21世纪初电视和广播中的新实践材料。但是在近十年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覆盖了多达331个地市,目前各大高校的专业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广播节目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了,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四)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不科学

部分院校为了扩大招生,降低了考生入学的门槛,忽略了考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得院校考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在考生审核方面,过多的注重考生的外在因素和天生特质,忽略了后天对考生的培养和改变,招考方式传统单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忽略考生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没有更多的四维空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一)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科学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已经逐渐趋于频道、频率专业化以及节目类型化,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各大高校要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准确把握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权重,剔除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同时增设一些播音支持的培训课程,例如《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娱乐节目主持》《体育解说》等。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培训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自身特长,选择专攻学习。

(二)加强各大院校的师资配备并强化教学教材

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教育,必须与广播电视事业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时刻掌握媒体的动向,熟悉播音主持的一线动态,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各大高校应与媒体机构展开合作,为教师创造条件前往媒体机构培训,亲身体验,熟悉播音主持的艺术理念,创作的环境、条件、手段和方式等,以便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各大院校要开发适合院校本身资源条件、人才专业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材,完善教材体系,摆脱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现状。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面,应开创教学新思路,拓宽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首先,在各大电台或者电视台等媒体场合设立实践场地,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将学生组织到实践场地进行参观、学习,实际了解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播音主持人、编辑或者配音演员,来校讲课,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并且通过不同作品和栏目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内的礼堂、演播厅等公共设施,与各传媒机制合作录制节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加强素质培养

生源多并不代表办学质量一定好,招考的门槛太低,只能致使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招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审查,打破传统格局,打破“闭门锁校”的传统观念,汲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加强与社会中各大传媒机构的合作和沟通,向学生传输更多的就业知识。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先天资质,还要注重后天培养,因材施教。

三、结束语

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在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受重视,各大高校只有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正确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播音主持 教学特点 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这也给教学提高了难度,这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与广播电视产业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各个学科(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的穿插渗透,形成适合现展情况的教学体系,改正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种误区,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全才的培养,例如过于重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如口语、即时表达与稿件转换的能力,也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大相径庭了。总的来说,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希望能通过罗列其主要内容来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教学特点。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文科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同样重要,它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基本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播音主持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6-02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和从业者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国内播音主持行业发展趋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广电媒体的受众群体数量不断扩大,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广电媒体的受众群体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受众群体对于广电媒体的信息需求类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态势。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全新要求,对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来说,进一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发展现状

1.理论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较高。根据部分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普遍较高,大体比例约占课程总时长的60%-70%。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了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则包括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基础课程,新闻采访、编辑、广电原理、媒体管理等实务类课程。

2.课程内容设置基本涵盖了广电媒体总体业务流程。从现阶段国内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来看,教学内容普遍较为丰富,基本上可以涵盖广电媒体的全部业务流程。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播音主持专业虽然发展起步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对较快,课程体系及学科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也为国内广电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全面。

3.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强。20世纪90年代末期,播音主持专业一度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对较好。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从事了与广电媒体相关的工作,担任主持人、记者、编辑等等。虽然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带有极强的专业性,除了在广电行业就业以外,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较为困难。

二、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不足

1.不同类型课程教学时间总体分布不科学。众所周知,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项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为了培养合格的广电工作者,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工作,更要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成果与实际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过高,实践教学时间被严重压缩,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2.实践教学有效性不足。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集中在校内进行,部分有条件的高校投资建设了仿真的演播室,并购置了一些相关设施设备供学生实际操作。

3.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没有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分析和评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效果,也就无法及时有效地完善课程体系。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1.合理分配专业课程教学时长。高校对不同类型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教学时长进行合理分配,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长的设置应当更加科学,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适应新形势下广电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除了合理分配专业课程教学时长以外,还应当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理论教学部分增加一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广播电视技术、广电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广电新技术应用、新设施设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达到优化播音主持专业总体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2.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应当以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为重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设施,更加贴近广电媒体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建立校企联合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广电媒体从事相关实践工作,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高校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播音主持课程评价体系,准确评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此本文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的提高新闻敏感、注重职业道德和掌握多元知识与全面专业技能等的要求,并具体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专业教材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拘于定式等问题,提出打破教材固有模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等策略。

一、新媒体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要求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媒体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播音员和主持人业务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带来挑战。

(一)提高新闻敏感,注重职业道德

做新闻工作必须要具备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性强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有效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有效获取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将其及时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新闻的主要特性是新、快,所以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节奏,同时对新闻信息中蕴含的价值进行有效挖掘,更要注重对新闻信息的把关。新闻主持人要具备科学的职业操守,对新闻信息严格把关,如此才能体现新闻工作的价值,如果因为新闻主持人的自身工作失误导致新闻信息播报发生偏差,那么会对社会舆论、对电视台形象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注重职业道德,我们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新闻敏感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掌握多元知识与全面的专业技能

新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不仅包括对自身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针对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新闻写作能够更好地展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优秀的写作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职能,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为新闻稿件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拓宽知识范围,学习新闻稿件写作的要点和技巧,学习优秀新闻人的写作思路,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新闻稿件的可读性。

二、现阶段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统计与分析,我国开设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已有300多所,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一)专业教材内容陈旧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一些播音主持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往往较为传统、落后,学生无法理解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的整体内容,这对于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限制。(二)教学方法拘于定式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多数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都是采用大课理论和小课实践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的进展。比如理论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大篇幅地灌输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实践课教学时,教师多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较大限制,而且多数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在实验室进行的,难以满足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需要,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新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策略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新闻播音主持专业带来不断的冲击,高效播音主持教学工作必须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应对,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打破教材固有模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模式落后的情况,要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广播和电视的专业界限,提高学生在话筒前和镜头前的行为表现质量。进行播音主持教学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并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播音主持教学中的训练材料。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

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新闻媒体,与其签订合同,将学生的实践课程设置到新闻媒体之中,便于学生播音主持的实践。教师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实地了解播音员、主持人的实际工作状态,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去媒体深造、学习,及时掌握播音主持行业的最新创作理念、创作手段及创作样式,达到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目的,如此才能够在教学工作开展中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结语

总体来说,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开展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媒体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的提高新闻敏感、注重职业道德和掌握多元知识与全面专业技能等要求,科学对待教学中存在的专业教材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拘于定式等问题,采用打破教材固有模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等措施,不断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英.融媒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07:79

[2]成雅馨.新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

[3]周思雨.自媒体时代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初探[J].电影评介,2016,06:98-100

[4]赵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J].新闻知识,2013,09:70-71

第6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 语言传播 艺术类招生

2014年云南省实行了播音与主持艺术省统一考试,这是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跨越。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统考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省统考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的一些建议。也对其他各个省份的艺术类省统一考试具有参考作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早始建于1963年,中国传媒大学是第一所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目前这个专业的招生办法采用的是教育部在2007年的《二00七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招生办法》中规定两种:一种是省级招生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简称省统考),一种是招生院校组织的专业考试(简称“校考”)。这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各个省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

而中国传媒大学一直都是采用“校考”的方式录取的。1996年之前是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后改成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从2004年开始恢复实行按照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文化课成绩只是作为参考。

最早实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的是河南省,河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考开始于2006年。

一、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也是普通话很难推广的一个省,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建立,不仅使云南省建立了新的学科,也对云南省普通话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在2014年以前都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校考”形式进行的。由于云南省属于“重方言区”,生源也不是很多,所以很少有高校会来到云南组织“校考”,也就是说云南省本省的播音与主持艺术考生只能考自己省具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省的播音与主持统考就对于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省教育厅在2013年11月7日《2014年云南省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科类的通知》,其中规定2014年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级统考定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考试的报名考试时间为2014年1月10日――1月14日。

二、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考试的内容和流程

1.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的内容

云南省播音与主持专业统考考试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四项:(1)、基本条件;(2)、朗诵指定文学作品;(3)、播报指定新闻稿件;(4)、即兴评述。第一项基本条件是根据考生自己的条件和在考试中的一举一动而打出的分数,满分20分。第二项朗诵指定文学作品是根据考生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吐字发声等方面的掌控程度打分,本项满分25分。第三项播报指定新闻稿件是根据考生的新闻感、亲切感、对象感、新闻中的重音、停连、节奏等方面的掌控程度打分。本项满分25分。第四项即兴评述其实就是对指定新闻稿件的评述,这一项主要是根据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即兴的语言表达能力,头脑反应能力及思维的深度对考生整体评估而打出分数。本项满分30分。第二、三、四项考生每一项的展示时间在1分钟以内,第一项没有具体的展示时间,根据第二、三、四项中的表现给出分数。

2.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的流程

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不分初复试,只有一试。在考试过程中,考官需要计时,以保证每个考生的展示时间基本相同。如果不超过考生的展示时间,考试中途考官不允许打断考生。这种考试方式是一个创新,也保证了云南省播音统考时间上的公平性。

考生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准备考试,在进入考场后,前一位同学开始考试,下一位同学开始抽题。也就是说每位同学的准备时间只有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前一位同学考试结束下一位同学开始考试。先进行指定文学作品的朗诵,后进行指定新闻稿件的播报,最后对指定新闻进行评述。

三、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统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艺术类的人才最需要的是个性和创新,高校更是想要招到具有个性和创新的考生。考试的方式、流程和题目就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地位。怎么在公平考试的前提下让考生展示出适合这种艺术类的才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的几点基础原则下,云南省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省统考还存在一些问题:

1、题目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1)、临场发挥的题目过少

播音员与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而最出彩的就是即兴的妙语连珠和幽默的化解现场的各种危机。这就要求播音员与主持人不仅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功力,即兴反应能力和处理危机的能里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播音与主持的考生通常被大家称为“半路出家”,认为只要发声系统完好,都可以学习这个专业,这是错误的思想。而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考生考高分,把所有学生都刻画成一个样子,甚至准备了所谓的“即兴评述模板”。就让即兴评述失去了它原本产生的意义。让本来在考试中就少的临场发挥的题目更加没有作用。

(2)、新闻播报和即兴评述一体化

云南省播音与主持省统考中,指定新闻稿件也是即兴评述的题目。这样就要求在选题的时候必须既要适合播报,还要适合评述。而在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又适合播报还适合评述的新闻稿件。这很不利于评委挑选好的学生。

2.分数设置的问题

(1).在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省统考当中,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满分为100分,而文化课的满分是750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差距有些大,这样外省的想要在云南省招生的高校就要注意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为外省招生带来难度。

(2).云南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省统考中,形象气质20分,文学作品25分,新闻播报25分,即兴评述30分。四项分开打分。播音与主持这个专业就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只有这四项不能代表对主持人的评分,也同样不能代表对考生的评分。如果一位同学的声音特别好、形象气质很有主持的风格,其他方面可能还没有入门,其实这样的他就是一个很有潜质的播音员主持人。评分标准中没有单独的出现音色给分,而音色给分只是包含在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播报当中,这样的一个有潜质的同学很可能因为这样的评分标准失去了考取优秀大学的机会。

3.考试环节设置的问题

第7篇

艺术理论论文3700字(一):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下属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并不断地有新的开拓、新的想法、新的追求,现在创办《艺术学研究》这份杂志,我觉得这对于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发展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艺术学的学科设置及相关研究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重要议题,最早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之初,教育部在国务院指导要求下重新调整高校的学科目录,要缩减50%的学科名称,需要将400多个缩减成200多个。我当时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靳尚谊先生都参加了这次学科目录调整的讨论,当时就讨论过艺术学科。从教育部和高校的管理角度考虑,有艺术学这样的一级学科是有好处的,因为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学科比较多,统一起来利于管理。但是,从学科建制和学理层面上,能不能设立艺术学这样一个一级学科,囊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曲艺、相声、杂技等各门类艺术?这件事情我们当时心里有点没把握。

之后,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想在艺术学的学科建构上有所作为。一次,在评教育部的重大理论项目时,这两所高校都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课题。不过,两所高校所展开的角度不同。北大是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北师大想先从调研着手,计划把国内100多所设有艺术学科的综合类高校和艺术院校都调研一遍,在此基础上探索建构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我当时是总评委,觉得这两个角度都有可取之处,考虑到两所高校都想做这件事情,都在努力做,跟教育部的思路也比较一致,所以就给教育部科技司建议,不如都予以通过,批准他们去做。但最后据说只能有一个指标,至于花落谁家,进展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就这两所高校当时所提交的课题申请书,其中北大的类似于王朝闻先生做的艺术概论,一块一块并置,美术还是美术、音乐还是音乐、戏剧还是戏剧、电影还是电影,各种艺术形式对应各个章节,比如说八种艺术形式就八个章节。作为艺术概论,作为教材使用可以,但是从学理上来看,这样是不够的。我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但做起来恐怕不是太容易。不过,这么一来,倒是把艺术学的学科建制问题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以前大家可能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件事,只是觉得教育部归口管理,比如说工科、理科,各自也都囊括很多专业门类,却没有人去建立一个工科,或者理科的学科理论体系。而当时北大和北师大之所以提交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课题申请,跟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有关系。比如,学校想要成立艺术学院,希望囊括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書法等一切艺术门类,但生源有限,老师也有限,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都统起来一块教,让学生什么都会,他们大概有这层考虑。

以上所讲是我经历中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点。

当时的情况跟国内高校学科结构和建制的历史背景有关,我们现在的思考也都是基于这个背景,即中国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院系调整参照借鉴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其实源于欧洲高校的学科设置模式,一门一门的并列方式。比如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诗、书、画”,在5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的学科结构里是没有的,因为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所以,我们的学科结构,包括要解决的问题都有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历史背景。西方的学科体系在世界上为大家所公认,无论中东、南美等,世界各国大学里面的学科基本都是这样的分类方式。而至于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我国传统中诗、书、画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把这个传统弄丢了,当前语境下能否重续这个传统,以及如何重续,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对此,我虽然没有系统探究过,但觉得围绕中国传统这样一个角度和立场去展开确实是一条可以试探的路,这跟教育部的学科结构不太有直接的关联性,可以回避因学科结构所造成的那些困惑。但是,我们反过来也要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诗、书、画之间,那种紧密的相关性是在什么层面上相关,这是我们首先要在思路、逻辑上理清楚、想明白的问题。

从广义的文艺理论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把文艺作品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常用的、或者最普泛化的一种研究切入方式。比如,在评论中国画或者油画的时候,谈论较多的是画作的内容或形式,表现的内容可以相同,形式却不同,油画用的是油画颜料这种形式,国画用的是毛笔和墨。这种分辨在当下西方理论中恐怕都觉得过于粗糙,但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还是比较有效的,可以把两个基本部分区分清楚。以今天的议题为例,如果讨论其中的相互关联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比如说诗所描写的内容,同时也是画所描写的内容,和书法稍有不同,但是书法又和字、词、句这样的文字表达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书、画三者之间至少在内容上有比较密切的关联,但关联程度不一样,还可以细分,比如诗和画关联性就很密切,相比之下,诗和书关联性稍微弱一点,但是书和画关联性又很密切。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就是广义文艺理论的形式问题。形式到底有没有关联?相对而言,形式上的关联也要细化。比如,诗的形式和画的形式显然是两个领域,诗是由词、句、章节组成,语言当然是其最典型的形式;画是由笔墨构成的,属于可视的形象性的语言形式,或者叫视觉形式语言,而且是视觉形式语言中以中国的笔墨工具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在世界上几乎独一无二的形式语言;书法也是一种形式语言,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写出来的字马就是马、牛就是牛,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书写过程中笔画抑扬顿挫所留下的痕迹又具有语言性,书写的字本身就是语言,但是这个语言不是书法的本体语言,书法的本体语言是抑扬顿挫、枯湿浓淡所形成的语言特征。所以,书的语言特征跟画的语言特征有密切的关联性,叫作“以书入画”,现在也有艺术家说是“以画入书”。但是,“以诗入画”是语言上的关联性还是内容上的关联性呢?我认为“以诗入画”主要是内容上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我国文艺理论中的审美境界层面,即意境和境界上的关联性,这其中有很多话题可深入展开。诗和画在表达人欢喜、爱慕、悲哀、寂寞的感情,以及在感情中所达到的意境和思想境界上,有密切的关联性。相比而言,书法只与其中的一部分有关系,比如评论王羲之的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就是对书法意境和境界的形容,但这个形容跟诗和画的境界、意境又很不一样,其中也有关联,只是比较抽象,王羲之没有画出龙跳天门,也没有画出虎卧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认为我们要仔细分辨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及它们的区分和界限,这也是学界目前应该做的事。实际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经常是三维的、立体的网络状,把这其中的相互关系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非常丰富,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以来,对我们的文艺影响巨大。我认为这影响绝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否则我们不知道其他的文化脉搏、其他地域的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了解世界性大范围的发展和历史,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处于什么位置。在引入、翻译、诠释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回过头来多看看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再拿出来重新加以研究的,不能像20世纪初期那样用比较激进的、简单的方式把传统一棍子打死。在这点上,我觉得现在的时机较好,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弘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但这件事情要做好,不能关起门来自说白话,要响应中央的号召,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要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放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国际化的背景中展开,这样才知道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有白种人、黑种人,就会偏执一隅,以为全世界都是黄种人,而只有了解到世界上的其他人种,才会知道原来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样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設定既不是否定自己的优越性,也不是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而是助于我们更全面、整体、客观地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也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以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为两端的中国艺术的一个整体格局的构想,当时我所着眼的是中国艺术之后几十年的发展走向。在这样一个可以预测的历史时段中,我认为我们文艺界的一个基本格局应该是枣核形的一个形态,一个尖端是对中国传统的深入研究,另一个尖端是对现代西方的深入研究,中间是一个交融互动的混融区域,这个区域很大,但是两端比较小。所以,我提议要加强两端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中间的混融区域才能够蓬勃发展,才会混融出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成果,如果两端研究做不好,中间的混融成果一定是浅薄的。如今距当时的那场学术研讨会,已四十年过去了,回头再看,我依然认为这两端研究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我国文艺界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环境,信息的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便利的程度是我们在几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环境是新的,任务是新的,但是我们要做好,终归要从脚下做起。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基本要素及其发展现状、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目前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论;教学研究;创新

一、传媒视角下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基本要素

电视是现代传递信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电视传媒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认可程度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就应该对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和主持风格进行管理。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播音主持需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气质。当然,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形象应该和主持的节目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只有注重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才能让播音主持栏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同时,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播音主持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是一种有声的艺术,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技巧对艺术内涵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艺术形象和适当的语言技巧有利于播音主持模式整体的突出和统一。

二、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创新

任何一个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传播方式。如今人们对信息的渴求程度逐渐加深,播音主持行业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人们对播音主持工作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类型更加丰富,人们接收新闻和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展,这种现象对于播音主持行业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之下,广播媒体行业受到其他媒体方式的强烈冲击,在传承传统播音主持艺术中精华的部分之外,--也需要对传统播音主持艺术的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谋求有利的条件。

首先应该对传统的播音主持观念进行革新。很多人在业余生活中想要获取更多的媒体消息和新闻,大多数的观众更愿意选择一些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媒体方式。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人员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素质,学习新媒体下播音的理念。以一个更加全新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享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对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进行着重培养,让其认识到创新对这一行业来说的重要性。

播音主持的专业技巧和素质对+播音主持人來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累,单纯地对语言进行培养是无法达到当今社会需求的,需要对播音主持的播放风格和节奏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

三、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播音主持在广播电台行业和电视台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播音主持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大高校也在着重培养播音主持方面的人才,这个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然而面临其他媒体种类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冲击,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方法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播音主持专业与其他教学专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由于这个专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案中,应该针对教学的计划和教师的创造性思想进行更加全面的开发。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可以看出如果是单纯的参考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求的。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现状的分析和我国经济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就业现状等几个方面更加明确地确定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播音主持专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声的语言进行训练。每一个学生对语言的个体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高校的教师应该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学习的进度进行全面的把控。

第8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 ,.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第9篇

关键词:活力一体化;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03-02

一、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问题

自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南宁为永久举办地以来,如何“向东盟和世界传播中国、传播广西”就成为广西传媒和涉及对外交往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在广西乃至全国,双语宣传交际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突出的问题。除中央级媒体之外,就各地方媒体来说,通晓两种或多种语言、掌握传播艺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对重大国际问题、重大国内问题的国际背景具有洞察力,能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间进行熟练转换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屈指可数。这种供求差距状况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外国语学院作为广西民办高校唯一一所高水平外语类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定位上一向强调立足广西,审时度势,别开蹊径,几年来经过建构模块化教学、拓宽就业途径、完善“活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突破并取得初步经验。那么,如何从地缘政治文化出发,进一步顺应和服务国际对话日益频繁,媒体一线亟需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来塑造国家形象,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大势?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何在已有的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二、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1、以“服务社会、顺应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直接功能和社会效益

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以中国与东盟交流专业人才培养为总体核心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其他传媒机构及各企事业单位对从事播音与主持、形象代言与宣传、对外联络与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人才目标设计与培养,为国际社会和地方多层面多行业提供专业综合能力突出、社会适应能力广泛的双语播音主持和双语交际应用人才。

2、丰富专业内涵、突出应用能力,探究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途径

“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旨在打破常规的单一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究播音主持与英语、泰语、柬埔寨语、越语等不同专业精简可行、有效融合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建构,通过“以趣导学、扬长活化”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打破课程内外、专业内外、校园内外的习常界限,采用3+1或2+2或四年双语不断线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的各环节形成呼应融通的有机整体,从而探索民办高校双语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三、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探究

1、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与创新

(1)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学生英语及东盟各语种的基础和兴趣,以3+1、或2+2以及四年外语不断线的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语音基础课程、语音理论课程、基础语音必修课程为主,强化日常实用性的口语训练,使双语转换和日常交流相对顺畅。基础课程如《英语日常生活用语》、《泰语日常生活用语》、《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在此基础上向深度广度推进。(2)以多方向多选择的专业模板开展教学,如中英传统播音主持、中英综艺主持、中英传媒策划(中越、中泰、中柬,以此类推)等,根据不同模块,设置语种特色模块核心课程、语种特色模块专业实践课程。语种特色模块课程力求做到:精简基础课,突出语种核心课,强化语种实用课,拓展语种特色人文知识。(3)打造专业实训实践平台与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形成有机整体,完成跨文化跨语言的双语播音主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模式改革内容与创新

(1)利用我校具备多语种专业教师的有利条件,实行播音专业教师与语种专业教师和校外传媒机构及其相关行业骨干联合教学的“多师制”,活化师资建设机制。(2)打破学院、专业、班级等传统学生团队结构,以语种特色班取代传统班级建制开展教学,活化专业班级建制;(3)教学内容与情景模拟、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打造学以致用的环境与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活化教学内容机制;(4)打造学习成果与综合能力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双语朗诵会、双语主持人大赛、双语演讲辩论、双语视频观摩、双语情景模拟、双语戏剧小品展演等活动,以及以校企合作、校馆(文化馆)合作、校地(地方相关机构)等实践模式,展现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活化实训实践机制。

3、教材与考核形式改革与创新。

(1)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教材为基础,针对性的自主编写语种特色专业辅助教材与实训手册,使专业规范教材、特色辅助教材以及实训手册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双语播音主持特色语种教学实用教材。(2)多形式的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①严格常规作业与技能练习要求,解决学生轻视平时学习、突击复习考试的被动学习的不良风气。②制定综合应用能力集成文本的考核标准,解决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无形化”与空洞化的问题。如,音频、视频编辑与制作,情景模拟设计,听、说、读、写、译技能分项与综合专业考核,主持身份转换能力展示(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现场即兴表达、对话、独白等),毕业论文和作品设计等。③宽形式严考核、分阶段强激励的综合评价体系,解决教师以偏概全、机械刻板评价学生、“以师为本”的传统习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能力考核的形式,力求不同考核形式评分权重的合理,统合平时、段考、期考、综合测试、毕业论文、实习实践等不同阶段和形式的考核结果,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与和探索创新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仪 雪.SCLT教学模式在双语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J].中国报业,2014(04)

第10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 专业教育 问题 对策

当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可谓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招收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方向的院校在200所以上,每年毕业的学生在8000人次左右,然而,这些科班生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挑起大梁,①和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相比, 竞争力反而不足, 虽年轻靓丽,却千人一面。相反,不少非科班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却深得受众和媒体的青睐,如《天天向上》的欧弟,《非诚勿扰》的孟非,《壹周立波秀》的周立波等等。人们发现, 他们身上倒充满了科班主持人少有的学识、个性以及人格魅力等。笔者认为,这种科班人员相对过剩,优秀播音主持人大量短缺的实质在于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学科倾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人才培养中引入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个性化教学,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一、 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创新能力

在全国各地陆续匆匆上马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中大多数学校不能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只是生搬硬套中国传媒大学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注意汲取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也不注意因材施教,以不变的标准和方法应对市场变化,约束了学生个性发展,致使很多学生只了解播音主持的基本理论,容易形成单一的播音主持风格,造成了百人一腔,千人一调,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与现阶段主持人特色化、风格化、丰富化的特点不相符合,从而使科班毕业生缺少就业竞争力。

2、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多元性和针对性

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大多存在业务能力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校还在有稿播音阶段徘徊不前,许多学生缺乏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具备足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养。以至于对新闻现场不会进行详尽地描述有效地提问和理性地梳理,最终被一些思路清晰,观察敏锐的新闻记者所取代。

3、专业教师匮乏

随着招生人数与招生院校的持续增加,一些高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老师缺乏媒体实践经验,缺乏操作技能和操作训练,很难给学生进行话筒前和镜头前的演练和示范,照本宣科只能使得学生对专业课兴趣削减,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 改进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策略

1、引入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 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由于播音主持专业行业的特殊性,节目直播的常态化,作为传播者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头脑中有思想,并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才可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实现传播效果。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既要成为播音主持专业领域的专家,又要成为各个学科中的杂家,把专业素养与的提升与知识面的扩大并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人文,经济等社科类基本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坚持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个性化是个人学识和思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当前媒体需要的不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而是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有个性的主持人。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不利于他们展开艺术的翅膀对新闻进行二次创作。因此在课堂上可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创造自我。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特长选取的主持领域进行创作,如爱好体育的学生可以进行足球赛事解说, 爱好文学的尝试读书类节目主持, 热衷经济的学生就主持经济节目。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

3、保证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高投入性和教学资源的充足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它需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视听录播摄控设备和演播场地作为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在资金设备场地和师资的投入上力求充裕,另外,了解民生体验民情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必修课程,不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是因为播音员主持人头顶的光环而来,且一直生活在学校中,缺乏阅历和社会励炼,对民生民情缺乏体验,使其制作节目时经常是自娱自乐,甚至是无病,难以成为群众的代言人。因此,应打破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如学校可以将当地媒体发展成为实训基地; 利用学校媒体制作节目,利用节假日支教,推广普通话等。 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师生共同承揽媒体的栏目等,将课外实践正规化、常态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是增强其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①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97

第11篇

[论文摘要]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 ,.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 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3.2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 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 )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第12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而播音主持工作者也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与其他媒体不同,播音主持工作者立足于传媒平台的最前方,他们通常是借助语言、语调、情感等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公信力。但近几年,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传统播音主持行业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使播音主持工作者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播音主持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成为播音主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学难题。

二、播音主持教学存在的几种常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新媒体发展需求不符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播音主持课程设计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大学一年级主要以训练学生的播音发声为主,等到了大二则较为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大三、大四年级之后教师会开始让学生逐渐接触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主要依照教育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其内容与前些年的教学课程基本无差别。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出创新教学内容、转变现实媒体的要求,这一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冲突。目前,我国很多播音主持高校,并未依照新媒体发展的要求转变教学内容,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同时也不符合新媒体时代对学生天性的开发以及对新生事物的传播要求,这就导致传统的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不能与现阶段的各媒体节目匹配,致使很多专业学生到岗之后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内容,从而造成“学生无单位可进”的现象发生。

(二)教学方式与新媒体发展不符

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主要是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满足少量的教学需求,与现在大规模的实践教学需求严重不符。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将关注点转变到了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语言风格方向,同时也较为注重播音主持工作者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就很容易导致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与现实的新媒体环境脱节。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加强播音主持教学创新既符合时展的需求,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我国播音主持教学发展与创新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很多高校由于设备、资金、认识等原因,导致教学内部资源滞后,现有的实践活动根本不能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而教学方式也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同时其上述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播音主持实践教学的单一化和高校播音主持教学信息与资源应用的滞后。

(三)语言主持技巧与风格较为老套

新媒体发展下,要求播音主持人要有专业的主持功底之外,同时还要求主持人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从而带动整场的主持氛围。但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仍采用较为老套的“学院派”主持风格进行教学,这种主持风格在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上过多地沿用新闻播音工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显得较为呆板,会使得观众也产生厌烦心理。如此,学生就业时将很难融入现阶段的新媒体工作环境。在当下较为注重收视率和点击率的状态下,这批播音主持就业者将面临被快速淘汰的危险。

三、提高播音主持创新实践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拓展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高度统一。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将传统的语言文学、新闻播音、新闻编导以及广播播音与新媒体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同时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现实媒体。其次,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媒体视频编辑、热点事件采访、播音新闻稿创作等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以后的择业中更具优势。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与风格训练

播音主持工作者主要是运用语言向人们传递信息,在整个传媒工作领域都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播音主持工作者要本着专注、专业的态度,在遵从节目发展方向、性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再度创作,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播音主持工作者而言,语言技巧和风格是展现个人魅力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带动节目氛围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机智幽默,白岩松的主持睿智深刻,董卿的主持端庄大方,杨澜的主持知性从容,这些风格的形成与他们的语言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主持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播音主持创新实践教学时,应该将该部分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播音与主持类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文化程度、专业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积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创新教学中就要注重观察每位学生对语言知识、技巧、情感的理解和掌握,要发现每个学生的语言、语调、措辞以及平时表达说话的特点,并引导每个学生了解自身气质和类型,同时再利用专业的教学技巧帮助每个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提高对学生的情感培训力度

与语言技巧一样,情感表达也是播音主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情感的表达是运用自己较为擅长的语言技巧与风格,表达事物的中心思想或向大众传递某种情感信息,该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分组教学。通常情况中,胆汁质分泌较多的人,情绪饱满、果敢直率,教师可根据这一特性教学,让他们形成果敢直率的主持风格;而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他们的情感较为丰富且活泼灵动,这时教师就要采用欢快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对于黏液质类型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要强调让他们客观理智地去看待问题,要培养他们细致稳定的表达方式;而对于抑郁质类型的学生,教师要强化他们明锐、沉稳的性格特点,从而寻求较为精准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技巧不单单是指说话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对文化知识、事件背景、人物情感、思维方式等技巧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创新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该课程的设置,要将语言传播的规范性和表达的技巧性充分融入每个教学细节,从而有效地提升播音主持教学的质量。

(四)发展多样化教学方式

除了要加强学生语言技巧与风格培训之外,教师还要开展多样化教学。如:教学与虚拟演播室系统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当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模拟主播大厅环境,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实训表现进行录制最终将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更有目标性地进行改正。其次,虚拟实训教学方式还可以真实有效地还原真实场景,让学生融入播音或主持角色当中,在远程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大摄影机的转换、移动、走位的变化,让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后能更加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