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增长新动能

经济增长新动能

时间:2023-09-18 17:3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增长新动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增长新动能

第1篇

[关键词]G20峰会;中国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金融;国际贸易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12

1背景

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取得了“为世界经济规划路径”“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五大共识性成果,是在后危机时代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实现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纲领。中国推动G20峰会成果的落地与成效,不仅将为重振世界经济做出贡献,也有利于推动国内改革和发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G20峰会上,中国提出要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以创新驱动和结构性改革为主要驱动力,使全球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创新驱动不足、绿色金融支持不够、国际贸易形势以及贫困和环境等问题,提出了五个“进一步”、五个“新”的路径选择,以期通过实现G20峰会成果落地来解决上述问题。

2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制约中长期增长,创新不足制约新发展动能形成,金融保障缺乏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贸易复杂多变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贫困和环境等问题制约包容性增长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21结构性矛盾凸显,制约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缺乏中长期增长新动力。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其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复苏,实现了经济增长,但以投资为主的扩张性政策并没有形成中长期经济增长新动力,却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刺激政策的作用效果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逐步凸显,导致经济增长呈现下行趋势。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1%,2016年增速约为34%,预计2017年经济增长速度为36%,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大环境不容乐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不足(详见表1)。

而根据IMF的预测,如果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不能实现优化,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6%[1](详见下图)。由此可以看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如果不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将会严重影响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导致中长期经济增长缺乏足够动力。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赖需求侧改革难以走出经济发展困境,2015年11月10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总结宏观调控经验、引领经济新常态、契合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破解经济增长结构性矛盾,培育经济中长期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所在。

22创新贡献率不高,制约中国新发展动能形成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复苏乏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上一轮科技革命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步显现,因此迫切需要“创新”这剂良药。中国经济存在着科技、制度等领域创新不足问题,缺乏中长期增长新潜能,创新能力弱、基础差、热情低,政策支持不到位,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依赖性强。“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工作初有成效但仍严重不足,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仍然较弱,没能形成新发展动能。目前,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占比仍然较低,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也不高,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创新动力明显不足。[2]此外,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在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导向驱动转型发展时期,距离创新导向型发展环境相差较远,同时环境转型的长期性更进一步加剧了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贡献率不高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新发展动能的形成(见表2)。

战略与发展动能特征时段创新战略与发展动能特征“十二五”

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缺乏中长期增长新潜能创新基础差、热情低、政策支持不到位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依赖性强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导向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十三五”

时期环境转型的长期性加剧创新动力不足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少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含量较低

23绿色金融发展不足,制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国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保障,并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绿色金融的业务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等将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到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需求达15万亿~30万亿元,需求潜力较大,但现有的政策支撑严重不足。现阶段,从全球看,绿色金融政策、体制建设、产品创新等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信贷规模极其有限,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碳金融业亟待扶持发展。近年来,完善国际金融构架一直是G20 的重要议题,2011年法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激励和推动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2012年,墨西哥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成立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为推动完善国际金融架构提供了基础,2014―2015年,国际金融改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使得国际经济金融治理面临着更大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2015年12月1日,中国接任G20主席国后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并在12月15日召开了首次会议,就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资本流动、债重组、全球金融安全网,以及增强SDR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印发,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走向成熟,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经济金融治理架构的改革和重组是G20工作的重点,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的战略认知,否则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严重缺乏金融保障。

24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制约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受金融危机长波制约、国际汇率波动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国际贸易增速仍然处于低位徘徊,进入了再平衡调整阶段。2011―2015年国际贸易量增速连续低于3%;2016年4月14日,WTO指出,2016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约为4%(表3)。现阶段,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国际贸易体系不合理、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汇率大幅波动等因素,使得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前景更为复杂。尽管国际组织和国际团体在全球贸易治理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使得国际贸易有了短暂性的恢复性增长,但中国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经济增长滞缓、债务危机、收支赤字等困境。产业转移放缓、投资贸易不振、汇率震荡等因素导致中国国际贸易增速大幅放缓,贸易环境十分严峻。近几年,贸易摩擦又有新特点:一是贸易保护的打击对象从密集型产业扩展到了新能源网高科技产物,保护范围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和金融领域。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困难程度上升,贸易摩擦由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扩展到发达国家之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上升,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三是传统保护手段大量运用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着力方向及手段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保护基点和动机。国际贸易体系不合理导致的贸易条件束缚会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若要实现中国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应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与投资体系改革,形成开放型经济增长新机制,激发国际贸易相关机制改革带来的增长新动能。

25贫困和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

当前,中国面临着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亟须解决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危机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一度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的状态,而这期间需要偿付的款项甚至超过了财政收入,如果不能及早地解决外债问题,就很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应当帮助债务国恢复财政生存能力,恢复增长和发展。此外,现阶段发展中国家中国扶贫发展目标的实现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将加剧贫困,并导致脱贫人口再次返贫,如果不能够进一步创新精准扶贫精细化管理,精准扶贫成效将难以体现,中国过去的扶贫成果将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此外,中国仍将面对较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预计到2020年,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下,中国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必须下降40%~45%,生态保护必然要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在经济增长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将会逐渐凸显,必须以制定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来形成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路径。

3以推动G20峰会成果落地破解制约瓶颈的路径选择如何借助G20峰会成果的落地,解决以上制约瓶颈问题,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在“新常态”阶段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关于如何落实好G20峰会的成果和关于所达到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五个“进一步”,以及五个“新”的路径选择。

31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中长期经济增长新动力G20杭州峰会提出“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制定《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形成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新动力。在中国为全球经济开出的“药方”中,把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动力,第一次形成了推进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共同认知和共同行动,是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国的重要贡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改革的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不断升级和满足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鉴于G20各国结构性改革任务各有侧重,中国应做出示范性的先行和表率作用,落实好G20峰会关于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一是应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宏观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3]二是应着力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总需求力度,又要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下大力气改善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32进一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中长期经济增长新潜能G20杭州峰会提出“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旨在全面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近年来,中国意识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分工体系存在的矛盾,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来增强中长期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新能源、新材料、通信网络、航空运输、医药卫生等领域产业经济增长动力凸显。2015年12月7日,总理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活市场,避免横向转移,防止“中梗阻”,激发市场新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变中求新”不仅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也为“医治”世界经济提供了良方,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全球的推广和运用。要落实好G20峰会关于创新增长的成果,一是应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二是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应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四是应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五是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

33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保障G20杭州峰会提出“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公报,旨在将绿色金融成为实现G20国家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杠杆。目前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还停留在碎片化状态,亟须建立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框架。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向绿色转型。研究金融机构绿色化措施,提升资本市场向绿色产业配置资源的效率,支持友好型绿色经济发展。充分借鉴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完善配套绿色法律法规。整合各类公共资金,以设立绿色基地或建立政策性低碳银行的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建设。推进合作研究绿色金融面临的机制和市场障碍,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开展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探讨发行绿色债券,发放绿色贷款,开展绿色融资租赁、担保服务,建立绿色评价机制等激励私人资本开展绿色投资方案。针对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业务提供专项鼓励和扶持政策,试行财政补贴、信用担保、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降低绿色金融服务成本的方案。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畅通政府环保部门、金融机构与绿色项目间的信息联系,提高绿色服务的执行效率和透明度。此外,在实施措施方面应着力以下四点建设:一是应进一步强化发展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提供清晰的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推动绿色金融的自愿原则,扩大能力建设的学习网络,支持区域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以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鼓励并推动在环境与金融风险领域的知识共享,改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评估方法。二是应深入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由相关部门绿色债券有关指引,允许和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为绿色贷款和绿色投资提供较长期限、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三是应鼓励各级政府以多种形式发起或参与发起PPP模式的绿色产业基金,在操作细则中可通过放宽准入、减免税收、补贴和土地政策等措施来支持绿色产业基金。四是加大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力度,建议逐步放开贴息标准限制,合理划定贴息期限,简化审批流程,试点财政部门委托政策性银行、绿色银行或商业银行的生态金融事业部管理绿色贷款贴息。

34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与投资体系改革,形成开放型经济增长新机制G20杭州峰会提出“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旨在促进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国际投资新秩序。要落实好《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一是应加强与美欧、金砖国家等主要成员以及德国等后续主席国的沟通协调,争取有关成果和G20讨论方向有序衔接,将G20打造成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平台。二是应加强同WTO等国际组织的协调配合,推动成果纳入WTO新议程并促进部分成果的落实。三是应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四是应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支持力度。要落实好《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一是应加强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合作,获取更多国家的支持;依托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在G20或其他区域、次区域范围内推动小多边投资协定的签署。二是应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三是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

35进一步推进扶贫、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形成经济包容性增长新路径G20杭州峰会提出“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核准了《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努力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旨在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切实为消除贫困、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付出努力。在消除贫困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应该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作为开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创造就业岗位、小额信贷以及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等,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此外,政府应将消灭贫困作为重点任务,重视反贫困工作,在解决温饱基础上,积极推进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就业,从根本上杜绝因失业问题带来的贫困问题。落实好《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一是应强化政策保障。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使贫困地区更多分享开发收益,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二是应健全广泛参与机制。健全东西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F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三是应创新参与模式。建立农村生活社区减防灾机制,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信托基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要落实好《巴黎协定》,一是应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健全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二是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二十国集团(G20)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6―2017)[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冉政语以创新驱动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新活力[EB/OL].(2016-01-14)http://wwwdangjiancn/ll/llzw201601/t20160114_3086966shtml

[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2篇

4月22日,山东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中心”创新转化系列论坛启幕。作为首场论坛嘉宾,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作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形势》的报告,本刊记者就当前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牛犁。

中国为何要改革供给侧?

中国为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牛犁看来,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以“住行”为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全球低增长困境弱化外部需求,特别是国际分工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原有“大三角”格局打破。二是需求管理政策难以解决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表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恶化、杠杆率持续攀升等。三是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目前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体制机制则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延续供给侧企稳,需求侧走弱的态势。”牛犁分析,根据最新数据,从供给侧来看,2017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6.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增加16万人。用电量、铁路运量有所回升;工业生产出现回升,服务业增长好于预期;国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见顶回落;从需求侧来看,有所改善,总体呈疲软态势。居民实际消费增速放缓,外部需求有所改善。

中国经济的“三大失衡”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摆脱“萨默斯魔咒”的迹象,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状态”正在打破。从重要经济体的情况来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有序退出,自动减支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欧洲已走出通货紧缩,宽松政策、低油价等推动欧元区经济温和回升;日本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空心化、老龄少子化、收入分配等长期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仍难以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巴西有望摆脱衰退状态,使得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将加快。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好转,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行指数有所回升。当然,英国脱欧谈判、特朗普上台等重大事件,使得反全球化逆风飞扬,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中东、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加大。

如此背景下,牛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积极成效。新技术广泛深度应用,加快培育新动能进而催生新经济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区域战略及其重点区域分类指导效应开始显现,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将会带来新增长极。企业效益出现改善,工业领域进入补库存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仍有一定空间,同时可以更加注重相向着力、协同发力。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小幅缓降态势。预计2017年GDP将增长6.5%以上。

同时,牛犁也指出,我国经济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当前最突出的三大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具体说来,中国经济还缺乏新的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支撑点。随着今年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企业贷款成本上升,经营压力上升,制造业不良率会提高,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也在加大,导致今年需要重点防控金融风险。

“我国现在地区经济的差距地区分化严重,由原来的东中西差距变成了南北差距。”牛犁介绍,从产业转型来讲,南方新兴领域,如无人机、机器人等业态活力非常强。而从京津冀协调一体化发展到雄安新区的设立,都是国家试图探求北方经济增长机遇的表现,另一方面,许多北方城市,包括一线城市的经济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都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慢慢调整。

寻找风险期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齐鲁周刊》:国内外大环境下,山东省的经济结构呈现出何N状态?

牛犁:山东省综合实力比较强,经济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位,从资源到市场的整体协调性比较好。当其他地区拉闸限电的时候,我们这里是不缺电的,当别的地方闹油荒的时候,咱们没有闹油荒。但从经济成分来讲,国企的比重比较大,经济活力不足。这几年山东正经历一个经济结构改革风险期,在石化等重化工业调整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齐鲁周刊》:作为大象经济的代表省份,山东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应当如何寻找?

牛犁:首先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市场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山东在加快培育新兴业态方面确实需要大量的工作,但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开发方面有自己的区域优势。传统的以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要加快研发,依靠技术改造、设备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质取胜。还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原始创新的力度,提高经济的可持续性。积极转变观念,努力争取设立自贸区,争取拿到先行先试的机会,实现与国际对接。

《齐鲁周刊》:从房地产这方面来讲,济南、青岛这种级别的城市,房价上涨的可能性有多大?

牛犁:如果买房是为了自住,越早买越好。如果是仅为了投资,那就需要谨慎了。全国房地产都一样,都是长得太快,10年时间北京等城市房价基本涨了十倍。一个地方的房价有没有继续上涨的空间和潜力,关键看这个地方能不能培育出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胥丽娜.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第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内需放缓;逆周期调整;体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当前经济形势确实较为复杂,一些媒体于2012年二季度就已经报告经济形势探“底”,三季度会呈U型回升。但是,7~8月份的数据公布后,这个声音逐渐变小,现在的提法是:三季度探“底”,四季度呈V字反转。但我们的“底”在哪里?各方面的认识也不完全统一。

一、关于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及政策的主要观点

关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对于经济形势未来走向的判断与基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上。

(一)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判断之分歧

2012年7、8月份数据以后,大多数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全年的增长预期。但是一般认为7.5%-8%应该没有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观点,特别是国际上认为中国于2013年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即将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第二阶段跨过大西洋到欧洲,成为债务危机,第三阶段可能要跨过欧亚大陆到东亚来,成为“产能过剩”危机。

(二)采取的调控政策上之分歧

对于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采取的政策上也有分歧。第一种观点,即大部分机构,包括笔者个人也认为中国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刺激率只有1.8。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刺激率与债务率均较高。而我们的债务率较低,无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都不高,在警戒线以内。另外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还很高,有往下走的空间。所以政策空间较大,通过适度、有效地实施一些宏观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不宜出台力度过大的刺激计划,因为我们要调结构,要防风险。

第二种观点是,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经济放缓的原因属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短期政策基本不见效,最好的调控就是不要去调控,让经济体自身去调整。如同一个人生病,实质上就是一种调整。不应过度采用短期政策,而应依靠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二、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分析

怎么看当前的形势呢?—— 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笔者认为,本轮经济放缓实际上始于2007年第3季度,金融危机于2008年4季度开始影响中国。根据季度增长的相关数据,2007年3季度GDP增长率为14.8%,至2008年4季度为6.6%,相比下降了8.2个百分点,原因是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过政策刺激,经济开始反弹,但至2010年1季度由于刺激计划动能的足量释放,季度增长率又开始放缓,2010年1季度11.9%到2012年2季度的7.6%,大概10个季度降了4.3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呈大幅放缓的态势。如此分析,“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说“软着陆”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了。

增速放缓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多重因素导致。因为比较于以往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所以显得较为复杂。经济放缓既有外部因素影响,即外部需求收缩,也有内需增长的放缓,二者相互叠加;既有周期性的调整,也有解救性的因素相互交织;既有短期需求波动,也有中长期下降的相互作用。

(一)外需收缩

2012年7月份出口只有1%,8月份2.7%,有轻微的回升。但是如果看累计增长率,1-7月、1-8月的数据,总的趋势还是下行。2012年预计达到10%是比较困难的。出口部门压力比较大。比如对于欧盟的出口,7月份为-18%。欧洲因为是紧缩性财政,必须紧缩,所以削减养老金、削减工资、削减婴幼儿补贴,总需求下降了。对于欧洲出口的缺口大约是1300亿美元。

(二)内需增长放缓

比如说投资,就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制造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础设施由于前一次的投资基数很大,如果没有新的扩张性计划,增长率就会放缓,2012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是-2.1%,二季度有反弹。房地产业自去年调控以后投资增长率与预期有变化,是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得没有预期的大,是渐进下降。制造业是产能过剩,过剩了谁去投资呢?所以这三个方面均可以看得出来,投资也是放缓了。1-8月为24.2%,1-7月为24.4%,下降了0.2个百分点。当然开始在趋稳。

(三)周期性因素

经济增长都是有周期波动的,但是这一轮下行的周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被大大拉长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研究统计,由金融危机恢复到正常趋势线大约需要7年周期。金融危机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就是恢复到趋势线,但是下行周期被拉长了,而且往下的幅度更大了。

(四)结构性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体现了经济放缓的结构性因素。出口的下降、收缩影响投资,相应地,投资也会收缩。投资收缩波及到经济增长。投资要转化成生产率,生产率要转化成各种产品,各种产品要有能力消耗,而内需消耗不掉,就要出口。过去流行一种说法,说中国不断地炒菜,不断地扩张产能,现在吃不下就给外国人吃,不吃也得吃,而现在外国人也吃不下,生病了。这就是结构性因素。

(五)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一些房地产的调控对于投资、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均有影响,这些都是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起作用则体现在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很难做出完全实证性结论的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到底影响有多大。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国际经验看,潜在增长能力也会下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永远高速增长。因为增长的同时,增长基数在扩大。我国目前GDP增长的基数是47.2万亿,若想在此基础上保持两位数的持续增长确实很难。有人说中国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正在阶段性增长。笔者称这种“中速增长”为“次高速增长”,8%这个比率还是较高的。既然是“次高速增长”,速度是会放缓一点。放缓的最基础因素,笔者认为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后抚养比随之变化,储蓄率也发生了下降。同时,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潜在增长能力。

三、调整策略

目前面临的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短期矛盾与中长期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的,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到底是外需影响变化大,还是内需变化大。外部收缩与内需的放开何者更重要?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哪一个更需要着重考虑,这些均需要研究。

(一)逆周期调整仍需继续

有学者说要放开调整,将“稳增长” 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经济都有自我调整,对于经济的波动不要强行调整。“逆周期调控”与“顺其自然的调控”是两条路线,我们采取的往往是逆周期调控,经济往下行就拉起来一点,过热了就拉下来一点,采取“熨平”策略。什么要进行逆周期调控?因为经济增速继续下降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当前热议的“产能过剩”问题。钢铁、水泥、建材、有色、石化,包括风能、太阳能等都存在过剩问题。产能利用率下降就业矛盾就会显现(当然登记失业率数字是相对稳定的)。从沿海一些地区看,尽管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增长速度的放缓对冲掉一部分就业压力。但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继续增大,那么在就业上还会有所反映。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仍会显现。其次就是企业的利润问题。企业的盈利水平因需求收缩而下降。需求收缩而劳动力成本与融资成本没有下降,如何维持企业的发展呢?只有把利润挤掉。利润迅速下降,亏损企业就会增加,亏损面迅速扩大。企业利润下降还会迅速地在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收入中体现。2012年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开始出现负增长。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减税措施与财政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现。接踵而来的是原料融资平台风险显现。即财政和金融的风险增大,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具体表现在没有偿付能力,三角债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放任经济增速继续下行,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一定的调控。

(二)内需稳是调整的关键

从2012年的形势来看,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更积极的变化。为什么说是“软着陆” 呢?因为从投资、消费来说,如果是扣除价格因素,投资已经开始回落了,就是近几个月扣除价格因素,经济增长是下滑的。消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是回升的,内需稳还是关键。外需重要还是内需重要?笔者认为,内部因素显得更重要些,内需稳是关键。经济下行还有一定的压力,从供给面和需求面的角度来看,需求面的下降幅度比供给面的下降幅度要小,供给面的下降幅度相对更大。这说明过去这些年大规模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的压力和库存的压力还没有彻底消化掉,去库存的过程还会持续。只有供给面下降了,经济才会回稳。但供给面的消化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会维持在7.5%~8%。

(三)中期目标需放在重要位置

笔者理解的多重目标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中期经济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即潜在增长率大体接近或大体一致,维持在8%左右的区间内,是否不再下行。二是长期经济结构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短、中、长期目标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设计政策呢?“稳增长”、“防通胀”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在此当中,“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确实还得把中期目标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2012年在“稳增长”的问题上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结构性减税已经扩大到10个省,包括总量减税,中央财政负增长,地方财政也大幅下降。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已改了10个省。另外加速折旧、研发投入加计抵扣等政策,还有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好。

(四)继续推行金融改革与创新

在货币政策上,央行采取了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不对称降息等政策。是否还有空间?——笔者认为,只要CPI能够维持在2%的幅度,利率调整就还有空间。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利率流动性不足,相当一部分是企业流动性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产能大,企业就不会去扩大投资,这就导致融资需求不足,再加上经济下行银行贷款也变得谨慎。第二,鼓励设备更新。通过技改贴息,只要企业搞技改就可以贴息。第三,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42个实施细则,如果想将这些细则落到实处可能还需要再想些办法。再有就是启动了一些包括地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路、水利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笔者认为地铁项目的启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尤为重要。而且对于未来也是有意义的,不会造成无效的投资。但不要让政府去包办,应当引进民间投资。如,将地铁沿线的商业地产配给民营资本,形成合力的盈利模式,医院的建设、医疗设施的供给、垃圾的处理等都可以考虑采取金融创新模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在经济放缓的时候民间投资一般会非常谨慎,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激励。

(五)限制房地产投资投机易

房地产也是投资中很重要的方面,这里还涉及征收房产税的问题。房地产要限制投资和投机交易。可能通过提高交易税率的办法限制投资和投机交易。如果交易税率的提高导致持有量的增大,到时再开征房产税。这个思路与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涉及到一些制度性变革,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开征房产税就涉及到财政制度改革、财产的公开与透明化等问题。

(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除了上述的短期政策以外,下边就要涉及中期的调整策略与调整方案了。中期目标就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现在逐渐减弱,再靠出口、扩大投资无法维持原有的增长速度。因此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来自何方?回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化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发展称之为“制度红利”,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制度红利”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但笔者认为制度红利潜力仍较大,改革的潜力也较大。

(七)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进程

除了深化改革、创新,更主要的任务仍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一种再平衡,而扩大内需的手段就是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41.3%,城市人口约为6.9亿,接近7亿。在这7亿中大约有2.3亿人没有完全市民化。即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可以称之为城市人口,但并不能说是城市居民。即不是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何让这部分人进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的廉租房体系,进入这三个体系需要投入多少资金?笔者做了一些调研工作,结论是每人至少需要20万元左右。原有的2.3亿人,再加如果要使城市化率提高至70%,仍有3亿人需要加入,共约5.5亿人,乘以基数20万元,即100万亿元。以2011年的GDP总量47.2万亿计算,这就是两年的GDP。

(八)鼓励创新

未来需要创新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优势资源应当向企业流动,而现在的优秀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了。如何形成优势资源的企业化流动机制值得我们思考。另外,就是大学教育怎么形成个性化教育等问题。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高校负有重要的使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改革的潜力,改革一定会解放出新的生产力,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

[2]王一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

[3]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 .宏观经济管理,2008(1).

[4]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第5篇

基本判断之一:数字经济将助力定盘中国经济前行新方位。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其优势和特征,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增强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平等参与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践行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我国经济的新发展。

基本判断之二:数字经济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首先,数字经济将推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越发广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数字经济将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快速应用与发展,数字技术开始融入到传统产业之中,引领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者,数字经济将促进新兴业态培育汛蟆J字经济领域不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倒逼传统行业领域的变革,打破贿的产业发展格局,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

基本判断之三: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竞争新优势。全球产业与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各国家和地区莫不抓紧机会构筑自身竞争优势。我国人口基础大、单位数量多,市场规模大,能够构筑起数字市场优势;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发展全球领先,能够构筑起数字基础优势;网民的数字消费意识强,对新模式、新业态的接受程度快,能够构筑起数字观念优势。综合来看,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新优势。

面向2017年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展现出七方面趋势:

一是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陕速扩展。当前全球对数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全球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诞生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可以说,今天所说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新数字经济”。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认识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将进一步创新。

二是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从消费层面看,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期,数字消费又是消费的重点。从产业层面看,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期,大数据正成为与土地、劳动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将加快向传统行业渗透切入,产业升级需求将孕育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创新层面看,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具有规模的智力资源、资金资源将涌入数字经济领域,为其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是政策创新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国家都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试图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近两年持续推出了多个规划、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未来,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将推动相关产业政策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环境。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完善保障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设。在基础保障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发展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在创新保障方面,将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公共创新服务载体,优化创业创新孵化空间。在安全保障方面,将加快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强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在统计保障方面,将探索建设适应数字经济特点的统计体系,使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可见、可观,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鼓足干劲。

五是数字红利共享机制建设将加速推进。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让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普惠性释放,为此需要推进打造相关机制,比如数字就业促进机制、数字技能提升机制、数字精准扶贫机制、数字政府强效机制等。

六是数字经济与资本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它与资本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6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 新经济增长点 路径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服务外包产业将从IT领域向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和生产环节延伸,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不断加速。同时,随着绿色、科技、扁平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服务外包产业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关服务外包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报道也时常见诸于报刊及网络杂志。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服务外包业成为菲律宾经济新增长点。菲律宾利用人才和行业发展优势和政策优势助推服务外包业,使其成为该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商业周刊》撰文指出,如今巴基斯坦政府正竭力效仿印度在IT产业成功的做法,该国软件企业也尝试用各种方法,培育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南京市指出,服务外包产业将是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天津市在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天津发展服务外包具有难得的机遇和独特的优势,服务外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上研究,都涉及到把服务外包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的重大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服务外包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服务外包新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新经济增长点的内涵

新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对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新经济增长点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马歇尔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中提出了“代表性企业”这一著名概念,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点的雏形。在我国,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后,学术界不同程度地触及到经济增长点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层次和侧面进行了研究。周靖、禹传良(2000)认为新经济增长点必然有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与其他产业部门有广泛而密切的关联,使城乡经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何建平(2007)指出,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市场需要潜力比较大、增长比较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过努力可以较快发展的新兴产业。陈青(2010)认为能够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新经济增长点既可以由原有产业的分解、裂变产生,也可能是新出现的行业;既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部移植的。它能够满足新需求、提供有效新供给,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空间。

综合以上学者及其他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有效的市场供给、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及经济效益好等显著特征,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它是经济增长新的源泉和新的推动力。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和培育是一个动态的经济现象,在某个时期内对优化产业结构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提高国民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推动作用会弱化,并被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取代,它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同步的。

服务外包具备新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一)服务外包产业具有高效益性

附加值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当前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因素,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制造业向服务业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并已成为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服务外包所创造的效益远比制造业要大。据IBM的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来料加工的增值部分大约占总规模的2%-3%,最高不超过5%,而服务外包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从收益上说,同样金额的出口业务,服务外包对国内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的20倍以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附加值,是传统加工与制造业的5到10倍。2009年浙江服务外包出口(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额)12.33亿美元,当年浙江全省加工贸易出口249.1亿美元,起步三年的服务外包经济贡献与发展了30年的加工贸易出口相当(张钱江,2010)。

(二)服务外包产业与自主创新有着高度关联性

是推进区域创新环境的催化剂。服务外包与自主创新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可以从两方面考量:一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生直接效应,并且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对完善国内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以及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生间接效应;二是在自主创新环境体系下,可以较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逐步走向服务外包高端价值链环节。与发展加工贸易相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可以更进一步靠近国际先进企业的科技研发、业务管理等许多重要环节,可以更有效地放大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为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飞跃的支点,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低成本、高效率的“培养基”。

(三)服务外包产业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且产业关联度大

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和拉动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服务外包产业包括软件开发、动漫设计、医学分析、生物医药、金融保险业等多种类型,业态日趋庞大,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中,无所不及,无所不包。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可以吸收大量的中高端人才就业,大大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截至2010年4月,全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167.19万人,其中大学学历125.1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4.86%。服务外包产业不但自身就业人数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的增长。由于各地政府在政策上不断予以倾斜支持,有力地带动了支撑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配套产业的发展,包括城市电力系统、通讯和信息系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第二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从一定意义上看,承接服务外包更是项民生工程。

(四)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服务外包“绿色和智慧”产业,是以占地少、资源消耗少、无污染、无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能有效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的关系,改变经济发展中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可以明显缓解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巨大承载力,有利于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外包正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高投入、高消耗脱钩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五)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水平高

是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切入口。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为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出台了许多促进产业发展的外包新兴城市不断涌现。各城市为抢抓发展机遇,倾心打造商务环境优良、服务水准一流,适宜国际投资者生活发展的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准的城市。目前,我国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来源不断扩大。据《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国外需求释放到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比例明显提高,其中美国和日本仍是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主体。日本灾后重建给中国发展对日离岸外包提供了更多机遇。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以及荷兰、英国、瑞士和芬兰为进入2010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十大来源地。我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可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外贸结构调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五大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上从服务外包的五大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符合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五个基本要求,是新经济增长点的题中之义,如图1所示。

结论

预计到2020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将达到1.65-1.8万亿美元。在A.T.科尔尼公司“2011年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 排名中,我国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我国服务外包整体市场保持在40%的增长率,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超过150亿美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五年,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26%的年复合增长,到2014年将达到约439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强劲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对于全球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变量。“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服务外包以其显著的特征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绿色引擎”,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疑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服务外包业成为菲律宾经济新增长点[N].经济日报,2011-9-19

2.Naween A.Mangi.巴基斯坦: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后来者[J].商业周刊,2005,5

3.南京优化服务外包环境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EB/OL].

5.李海英.我国新经济增长点理论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7(7)

6.周靖,禹传良.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旅游业[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7.何建平.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路径选择[J].浙江经济,2007(1)

第7篇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业是三亚的传统产业,也是三亚市的支柱产业,“旅游兴市”不是一句空话,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三亚治旅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领导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少见,如:早在2014年11月,三亚市就成立了书记挂帅的12301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领导小组;还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旅游市场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全市各区及35个涉旅部门的力量,将分散的旅游管理力量握指成拳;做强做实旅游发展委员会……

还有,在市领导的工作分工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岳进分管旅游工作。这种工作分工,也颇有“三亚特色”。近日,《小康》杂志就三亚市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旅游业对三亚整体经济的贡献等相关话题对岳进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八成

《小康》: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2016年上半年发展情况如何?

岳进:我先介绍一下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旅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全市接待过夜游客781.73万人次,同比增长8.92%(全年预计接待过夜游客增长值10%),其中:接待过夜国内游客762.53万人次,同比增长8.81%;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3%。全市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同比增长15.25%(全年预计旅游总收入增长值13.6%),超出预计增长1.65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139.41亿元,同比增长15.21%;旅游外汇收入9686.17万美元,同比增长16.21%。

2016年上半年,三亚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旅游总收入增幅持续保持超过游客接待量增幅,游客满意度为82.59%,旅游市场质效齐增,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高位回升,入境游客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3%,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的58.11%。新开通的境外航线,带动全市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增长32.2%,带动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89亿元。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62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9.1%。2016年上半年,三亚地级税收收入34.18亿元。旅游服务业税收收入9.85亿元,占全市地级税收收入的28.82%。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GDP247.85亿元,增长8.9%,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增长15.3%,旅游增加值72.70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29.3%。

三亚旅游业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小康》: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三亚的旅游业,面临哪些机遇?

岳进:中国旅游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大众旅游进入中高级阶段,然而,三亚现有的很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产品和旅游业态,未发展先老化、单一、落后,未能体现三亚旅游度假目的地特色。这既是三亚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破题的关键所在。从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淘汰一批落后的旅游经营模式、陈旧的旅游业态、同质化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产品、精品企业、旅游综合全要素度假产品,促进三亚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就是三亚旅游业要迎来的机遇。

加快全域旅游创建。以“旅游+”“互联网+”为推动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格局;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三亚要立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用好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旅游特区等利惠政策;旅游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双修”“双城”为抓手,推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开发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构建“旅游+”多元化产业格局;营造公平诚信环境。进一步健全旅游市场治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12345和12301热线作用,推动以“123”开头的多号合一,畅通旅游投诉举报渠道,第一时间应对旅游舆情,以三亚市民游客中心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微信、数字平台、新媒体等综合运用,坚持市民游客中心区(局)长24小时值守制度,强化旅游警察等“四位一体”旅游长效监管机制作用。

通过结对帮扶实现旅游扶贫

《小康》:请谈谈三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的关系,目前二者结合的情况怎么样?有哪些成果?

岳进:三亚市一直将全市作为一个全域旅游区域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以来,三亚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培育乡村旅游业态,完善全域旅游接待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的长足发展。

根据《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三亚市美丽乡村确定为基础型、提升型、宜居型三种标准。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将休闲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思路进行产业规划,策划旅游业态及旅游精品线路,规划配套旅游接待设施,为将来全域旅游发展做好铺垫;在实施阶段,通过产业主体的引入、对业态的培育,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叠加效应,通过旅游企业的产业结对帮扶,实现旅游扶贫。

目前,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结合较好的村庄有吉阳区中廖村,该村结合生态环境、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基础产业等,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业态,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条件。

争取开通三亚至西沙低空旅游

《小康》:“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三亚如何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位置的优势,发展国际性旅游业?

岳进:三亚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邮轮旅游方面。一是依托三亚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力,发展“环南海与东盟国家”的邮轮游。二是依托南海旅游资源,发展环球邮轮旅游,实现邮轮旅游全球化。加大与境外邮轮公司、国际邮轮组织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发展“一程多站式”邮轮游,使三亚成为国际邮轮挂靠港。

(二)低空旅游方面。目前三亚开展低空旅游业务,有三亚美亚旅游航空有限公司和三亚亚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鉴于目前邮轮至西沙的航程约13小时,且容易导致晕船,三亚至西沙开展低空旅游,单程约为1.5小时,有往返时间短、舒适度较高的优势。若国家政策放开,三亚旅游市场前景看好,旺季可天天有航班,还可减轻三沙旅游的游客承载量。

(三)帆船运动方面。依托南海海域优势,打造帆船赛事品牌,发展帆船运动旅游。

(四)依据TPO平台,深化与亚太地区旅游合作。2015年5月28日,第七届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总会首度放在三亚举行。依托TPO平台,三亚与亚太地区深入探讨旅游营销发展政策、进行经验分享,深化合作交流,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五)争取有利的出入境政策,开拓旅游发展前景。三亚的地理区位优越,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享有国际航班过72小时免签证入境政策,如能仿照越南、印尼巴厘岛、泰国普吉岛和韩国济州岛等地做法,海南(三亚)对外国游客实行30天免签证政策,将为外国游客自由进出提供极大方便,同时将有力提升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三亚要大力发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机场的中转作用,尽快成为国内游客出境游的转口地,将国内游与国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机场将成为内地第一个海上机场

《小康》:请介绍一下三亚新机场的最新进展。新机场与凤凰机场将来如何分工合作?

岳进:新机场设计年吞吐量6000万人次,将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亚太、非洲等地区的区域性国际枢纽航空港和自由贸易及合作发展平台。航空条件改善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商业和旅游市场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

国务院目前已经批复了该项目提交的《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红塘湾海域)修改方案》,而项目选址红塘湾的报告,预计于今年8月31日获民航局批复,如选址敲定,三亚新机场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海上机场。

旅游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两成多

《小康》: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过,旅游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新的“房地产”,三亚作为房地产发展的热点城市,如何看待旅游业新一轮发展热潮?

岳进:当前,我国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大众旅游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某些阶段,一些旅游目的地房产“火热”,是投资者“搅热”了市场。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座专业化的旅游城市,自80年代以来,坚持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从一个南海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知名旅游度假城市。三亚面临南海、地处南疆、坐拥南繁,被国家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陆地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8.6公里,拥有阳光、海水、沙滩、森林、温泉等多种优质旅游资源。三亚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

三亚以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为目标,决心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积极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创新思维引领产业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挖掘旅游市场潜力,在推动“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2014年以来,三亚旅游收入增幅持续超过旅游接待人数的增幅,连续实现质效齐增。2015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4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7 %和12.08%。旅游服务业税收占全市财政税收的22.51%;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285.84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5.71%。

上半年GDP增长高于预期1.4个百分点

《小康》: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当前的经济发展整体表现疲乏。三亚市2016年的增长目标为7%-7.5%,现在时间已过半,全年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岳进:2016年上半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三亚市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经济工作方针,全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47.85亿元,增长8.9%。2016年的增长目标为7%-7.5%,2016年上半年GDP增长高于预期目标上幅1.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呈:

一是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国家“去库存”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海南实施的“两个暂停”政策,刺激潜在购房需求。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87.96万平方米,增长75.5%。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38.64亿元,增长24.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9.2%。

二是金融业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出台《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相关细则》等多项支持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业总部机构、分支机构进入。上半年全市保险企业实现原保费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14.7%,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6.0%。

第8篇

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9日至11日在大连举办。国务院总理出席夏季达沃斯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来自全球90个国家的1700位嘉宾齐聚大连,他们在全球技术变革和经济波动大背景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如何在变化波动的市场中创新发展,描绘出新的增长蓝图。

经济新常态期待创新式增长

“适应新常态”、“未来经济展望”、“中国的数字颠覆者”、“引领全球创新”……这些2015年达沃斯论坛的子议题,充分显示本次论坛将在持续变化的经济走势中聚焦创新与增长。

变中求新,动荡不定的市场大潮中,唯有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说:“创新正对世界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它将帮助世界重新回到可持续增长的状态。”

变中求进,经济下行时更需增强发展自信,不断寻求发展新路。谈到本届论坛的主题“描绘增长新蓝图”,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梁林冲表示:“这一主题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关切。”

随着后危机时代到来,全球各大经济体开始瞄向创新式发展,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无论是美国提出“重新回归制造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还是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以及中国力推“互联网+”、“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塑造未来经济”、“创新:势在必行”、“推动创新创造价值”,则成为最近几届夏季达沃斯的主题词。

当前,全球经济到达一个新的平衡点,以“描绘增长新蓝图”为主题的本届年会,将预示着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轨道。

中国经济“势仍向好”

9月10日,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再次为中国经济注入信心,他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走势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稳中有难,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能力实现今年中国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未来打下可持续发展坚实基础。”

这是任总理期间第四次参加达沃斯论坛(包括冬季达沃斯),距离2013年他首次亮相达论坛两年过去,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外界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不断。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7%,此次达沃斯论坛前两天,国家统计局将2014年经济增速修订为7.3%。全球复苏疲软之际,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增长预期不断被国际机构下调。

介绍,全球增长缓慢之际,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对世界经济贡献达30%;尽管增速个位数,但10万亿美元基础上的绝对量大于两位数的增长;经济结构在加快优化,服务业占GDP近50%,消费对经济贡献达到60%;就业不减反增,2015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完成目标的7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能力增强。

曾经多次表示,只要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与增长同步,生态环保有所改善,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总的来讲,他表示,尽管一些指标出现下滑,但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化,不会因经济短期波动而起舞,也不会掉以轻心,正在采取必要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的措施,防止短期波幅产生放大效应,一旦滑出合理区间迹象出现,将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表示,今年来,中国在财税、投融资、价格领域深化改革,消除市场准入限制,促成公平竞争,金融领域改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推进;下一步将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积极发展民营银行、融资担保和金融租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继放开了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市场,下一步将允许境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年底前,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将有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更好发展。

开幕式前一日与世界企业家座谈会上,对联合利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伯尔曼关心的中国经济新动能,称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介绍,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10000家以上,这样的势头已持续一年半时间,目前依然如此,创造大量就业。

今年的达沃斯,以访问大连创业公司的故事开篇,十分强调创业和创新,为推动大众创业,表示,需要强大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政府通过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府与私营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服务领域建设和运营,同时放宽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继取消外商投资限制类项目的50%、将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继续吸引更多外资。

对于8月11日新汇改,表示,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报价机制目的是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将继续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稳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中国绝不主张打货币战争。”

9月9日,在与世界企业家的座谈会上,面对人民币贬值恐引发货币战的提问,说“有的时候用中国的话讲‘躺着也会中枪’,”此次是小幅微调,人民币汇率目前已基本保持稳定;中国不希望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这不符合自身结构调整的方向,更不愿意看到“货币战”在世界发生。

国企改革文件近期将陆续出台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论坛首日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改革文件近期会陆续出台。一些经济学家及企业家认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更需要强调由市场来配置资源。

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当日表示,国企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为经济发展作出非常大的贡献,但确实需要改革。国企改革的模式很多,从根本目的来说,是为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了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而从直接目的来看,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他表示,通过实现股份所有制以后改变国企设立的机制,就更加强调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对国企来说能够使它的机制更加市场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瑞麟则指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非常大并且合理的转型,在这一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有能力降低原来中央集中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很多国有企业需要更多竞争性、需要更有效治理模式,这样才能进行重组、才能不断发展。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在谈到“一带一路”时认为,当中国经济进入到调整期,需要更多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时就需要逐渐扩大国外的市场,所以就产生了“一带一路”这样的想法,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吴心伯进一步指出,在我国有“一带一路”的想法时,主要是想帮助周边国家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基础设施,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创造出更多贸易和投资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创造更多需求。

“当然,我们不能够只采取传统做法,不仅仅只去签定自由贸易协定,或者和其它国家简单签定投资协议”,吴心伯认为,因为其它国家也在发展经济,所以我国也可以帮助他们,激励、刺激他们自己国家的发展,找到新的机会。

最后,吴心伯表示,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中国能够进一步维持它在邻国的和平和稳定的话,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能够帮助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维护和平与稳定。

中国未来应利用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拉动外需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中国现在已不能完全靠出口消费品来拉动外需,应顺应国际产业发展分工潮流,通过进行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来更好地拉动。

对于中国产业合作的未来发展,徐绍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徐绍史说,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使得一些经济体、工业体系迅速的发展,经济实力迅速的增长,同时它会带来产业的全球深度调整和产业的重新分工。还有一些经济体抓住这个基础,补足了基础设施的短板加速自身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明显改善。

徐绍史表示,从中国来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抓住了这一轮产业分工调整的机会,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我们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又比较丰富的产能。”

徐绍史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已不能完全依靠出口消费品来拉动外需,应该从单纯出口消费品到进行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更好的来发展外需,这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分工潮流的。

“互联网+”核心是技术和生产的结合

“创业是非常孤独、艰难的事情,年轻人不要把它当成噱头,而是真正做出价值,核心在于价值创造。”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的数字颠覆者”分论坛上向新一代的创业者提出建议。“现在人们总说,风口的猪能飞起来,飞起来就会摔死。所以创业要做有智慧的创业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一定要坚持。”

对于论坛主题,他表示,“我不愿意用颠覆这个词,我觉得任何事情不可以颠覆,应该更好是升级。数字技术或者互联网技术是人类近代最具有革命性的一个技术,它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活方式、企业的运营方式、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徐井宏看来,就像硅谷的创新很难说有一个热潮的阶段,创新和创业是一直持续的,他希望能看到这一轮创业在未来能够成为常态。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10篇

[关键词]货币信贷;科学发展观;人民币汇率错配

作者简介:曾建中,男,东北大学中改院分院,海口 570105

当前我国的货币信贷增势迅猛,再现2003年上半年过快增长的相似情形,并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下新高。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否会重现两三年前的过热压力?国内学界意见十分相左,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1)经济呈现全面过热趋势。理由是投资过猛、信贷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这些信号似乎足以让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2)经济只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出现过热态势。理由有二:一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角度来看,东部投资基本合理,中部和西部投资过热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湖北、安徽、河南、内蒙古等地发展迅猛,东部山东、江苏等地发展较快。二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反弹和扩张,成为投资增长过快的“中坚”,如有色金属、纺织、汽车等行业的投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加快。(3)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加快”,并不是“过热”。理由有三:一是经济效益在继续提高;二是经济运行约束因素也得到了缓解;三是市场物价保持了基本稳定。基于以上判断,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的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并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

一、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问题提出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信贷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持续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就当前货币信贷的运行轨迹进行全面剖析。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

自2004年宏观调控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放缓(见图1)。M2增速由2004年第1季度的19.1%下降到2005年第1季度的14%,并徘徊在14―16%之间,从2005年第3季度开始,货币供应量又开始快速增长,再现2003年上半年情形。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投放过快导致了信贷增速过猛和投资反弹趋势,经济又开始高位运行。

(二)货币流动性不断增强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体系的存贷差在逐步扩大,由2001年上半年的28636.1亿元扩大到2006年上半年的102697.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4812.3亿元。与之相对应的银行存贷比也在不断下降,由2001年上半年的78.8%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的67.3,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

(三)信贷投放增速过快

从图3和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信贷投放增速猛增,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出现过热迹象。2004年开始趋缓,自2006年又重现2003年信贷过快增长势头。与2003年不同的是,今年信贷总量虽然投放速度过快,但贷款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比例要远远低于2003年。从信贷投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在不断加大,而短期贷款投放比例在继续缩小(见表2)。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的比重由2001年上半年的29%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45%,平均每年上升3.2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从2001年6月的61%,下降到2006年6月的44%,平均每年下降3.6个百分点。

二、用科学发展观解读当前信贷快速增长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我国经济的历次大起大落都与投资高增长密切相关,而投资高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信贷资金的强劲支撑。[1]信贷资金投放过快,开始会推动经济加速增长,但接下来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轮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解读了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对贷款需求始终旺盛

自200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一直呈加速上升态势,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即使面临“非典”突发事件的冲击,200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仍高达9.2%。尽管受随后的宏观调控影响,经济增长出现了波动,但2004年和2005年的GDP季度增速始终维持在9.5%-10%的高增长区间。2006年又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由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发的新一轮投资热潮使经济建设依然呈现出强劲势头,经济持续升温使得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始终趋于旺盛。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增幅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11.3%,比一季度高1个百分点。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银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今年以来持续回升,二季度达到66.7%,比去年四季度高2.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3.1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低估,造成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

自2000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致使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被动和经常性地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使得外汇储备从2001年初的 1686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6年6月末的9411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央行大量购入外汇又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如外汇占款余额占基础货币的比重由2001年1月的47%上升到2006年6月后的119.5%以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使得货币供给过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最终会导致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这势必形成物价上涨的压力,即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同时,加上自今年2月份以来,押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卷土重来,更加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危机,出现了重现2003年上半年的信贷过快增长情形。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2―5月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分别达到10.2亿美元、44.5亿美元、53.1亿美元和125亿美元。

(三)商业银行改革利益驱动,增强了贷款的投放动机

于2002年初实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和增加利润作为内部考核的主要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开始积极放贷。2003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1-6月份,国有银行同比多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多增额的62.8%。随后,受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风险约束,各商业银行在2005年普遍存在压信贷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资产与资本的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下降”。截至2005年末,资本充足率达标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5%左右。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98%、10.23%和13.6%;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位数,达8.6%。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已取得明显突破,建行和中行陆续实现上市后资本金得到较大补充,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减轻,在经营理念上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利润考核压力明显增加,前期积蓄的放贷能量得到释放。此外,部分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一些商业银行贷款发放追求“早投放,早收益”,投放时间也明显提前。截止2006年上半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9%。

(四)低利率刺激投资快速增长,扩大了贷款的需求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严格的政府管制下,其价格无法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这种低利率政策是目前国内各种经济行为扭曲的关键因素,由此所导致的经济风险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贷的过快增长。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告诉我们,资金的价格过低会导致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而由于目前利率的严格管制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这样不仅会给金融体系制造出巨大的寻租空间,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会降低资金的配置效率。[2](174-189)另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过热。近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过热的状态,即使经过2004年全面宏观调控和2005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之后,仍处于高位运行。为什么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还不能得以控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银行利率过低、市场资金成本过低,刺激投资过快增长。

三、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信贷快速增长

当前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控制,将会引发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1.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当货币信贷供应扩张非常快的时候,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又会使贷款投放过多,为投资过快增长提供了支撑,这样不仅削弱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反过来,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又将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这种增长模式的最终结果是通胀趋势逐步加剧。同时,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会流向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推动能源、原材料以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

2.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状况。一方面加剧投资结构的内部失衡。在高利润和需求的条件下,投资和信贷的过快增长必将刺激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在内的生产能力的再度盲目扩张,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阻碍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由此导致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高投资缺乏消费的有利支撑,当高投资无法持续并出现明显的向下调整时,消费增长不足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可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最终将影响到宏观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稳定性。

3.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风险管理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中,投资与信贷的过快增长将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最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前相当大部分贷款是以土地和房地产担保的,而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土地价格已经大幅飚升,一旦土地价格出现回调,届时,很多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会严重缩水,贷款风险将明显加大。二是目前许多旧的产能过剩尚未完全消化的同时,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这样不仅进一步加大出口和外贸平衡的压力,而且增加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难度,也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大。三是当前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在信贷领域突出表现为中长期贷款比重不断上升,加上目前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针对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确保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当前银行要高度关注信贷增长、贷款投向和结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好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合理需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方针,不搞“一刀切”,防止“不作为”,积极寻找新的信贷增长点。二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既要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又要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三要在合理控制信贷投入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加强地方有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联系,加大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2.正确处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市场资金的有效支持,由于我国银行信贷融资成本很低甚至于负利率,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银行信贷资金,比例高达80%以上且在逐年上升。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由银行和政府承担,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3]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要注重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格局。

3.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持续,外汇储备将会不断攀升。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会继续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将进一步增加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在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会加大境内银行的贷款压力和冲动。针对这种局面,银行必须要科学处理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下,根据客户的跨境需求,考虑通过跨境并购等综合性经营来开拓新的市场,达到不断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围绕客户需求,加大产品差异化设计力度,不断增加个性化产品数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4.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当前信贷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国际贸易非均衡使得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所致。因此,要缓解信贷过快增长的压力就必须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庞大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提高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过多又严重干扰了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剧烈的贸易摩擦,并且激化了本币升值的压力。所以,要遏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治本之策在于从源头做起,从调整发展战略做起。一是应继续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汇率机制;二是释放外汇需求,加强有关方面的制度建立和监管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三是适当限制资本流入,减少外汇供应。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后,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1.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是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内因,也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根源。

2.从资金需求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不仅导致资金需求的过度扩张,同时也为刺激投资快速增长创造了天然的土壤,是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外因,也是维持本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3.当前我国货币信贷过快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有可能导致通胀压力加大、经济结构失衡和金融风险加剧的不良后果。因此,针对当前我国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处理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以及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

4.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中面临的信贷过快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Patrick H.T(199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Growth Underdeveloped Counties,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4.

第11篇

目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当前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巴州商务局全局上下按照中央、自治区及州委决策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谋划,细致安排,扎实推进,切实把主题教育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根据局机关党支部的安排结合近期巴州临空经济工作开展情况,就目前巴州临空经济区如何开展产业招商给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汇报,不对之处请大家提出富贵意见。我这次党课的题目是“浅谈对巴州临空经济区产业招商的几点思考”。

巴州党委、人民政府抢抓发展新机遇,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把巴州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作为带动区域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巴州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大举措,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为了使巴州临空经济区产业招商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的初步设想是: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重大意义

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必须发挥招商引进的产业项目支撑作用、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和功能平台服务作用。要按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开展产业链招商,延伸加粗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链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坚持“三定”(定向、定时、定点)、“三多”(多形式、多区域、多领域)、“三维”(外企、民企、央企)招商,加快转变招商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实效。打造巴州经济增长新动能,力争在临空经济区产业招商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政府支持引导基础上,积极探索临空经济区开发模式创新,吸纳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实现市场化开发运作。

产业导向,精准招商。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招商计划,瞄准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定向精准招商,坚持实行环保、信用记录、落后产能等负面清单管理,引进一批强链、补环的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把产业集聚区建成产业新城、城市新区。

产城一体,全面招商。把全员招商、专班洽谈和全程服务结合起来,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坚持抓大不放小、抓新不放老、抓央不放民,推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优势资源全面开放,做到资金、技术、人才、功能平台和战略投资者一起引进,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吸引和带动更多项目落户巴州。

培引并重,以商招商。处理好引进增量、壮大存量、提升质量的关系,着眼于引进与现有企业就近配套、优势互补的项目,实现招建联动,发挥好企业和协会(商会)的市场主体作用和招商中介作用,促进抱团投资、规模发展。

目标任务。按照“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每年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亿元项目)不少于5个;引进产业创新团队不少于1个;引进或培育本地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信息技术创新平台、检验检测中心、金融机构等功能平台。

二、发展思路及产业布局

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巴州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力争在统筹区域布局、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特色产业、开拓内陆市场、提升物流保障能力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巴州临空经济区的辐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与电子商务产业、旅游业、纺织与服装产业、临空服务产业等,实现资源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带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极。

产业布局为“一核四区”的结构。

一核:指航空港核心区。包括机场及周边区域,面积约为22.8平方公里。依托库尔勒机场,吸引大型航空公司设立基地,打造集航空运输、飞机维修、飞行培训和航食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航空港区,以发挥航空港的物资集散空中枢纽作用。

四区:临空生态区、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纺织服装区。

临空生态区:包括阿瓦提农场,面积约为30.3平方公里,依托阿瓦提农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香梨种植为特色,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品鉴、康养文旅为一体的“香梨小镇”。

产业集聚区: 包括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面积约为67.2平方公里。依托南疆快递物流园,打造南疆快递分拨中心;依托华凌和兴鸿博物流园,打造南疆物资集散中心;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精细化包装、标准化认证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依托“云上开发区”等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和电商产业,形成“互联网+”产业聚集区。

综合服务区:包括库尔勒市老机场片区,面积约为42.7平方公里。依托库尔勒市,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及干鲜果品展示推介、品牌营销和金融服务等项目;逐步完善园区管理、总部经济、专业培训、旅游集散中心、自然风光展示、民俗文化展示等功能,完善居住、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纺织服装区,包括西尼尔镇,面积约为15.9平方公里。依托西尼尔镇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承接富余劳动力转移,打造产业集聚的特色“纺织服装小镇”。

规划面积:东至格库铁路,西至阿瓦提农场,北至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北环路,南至西尼尔镇,包括机场、阿瓦提农场,库尔勒市老机场片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及西尼尔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三、产业招商重点和落户区域

根据巴州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瞄准招引龙头企业、填空招齐配套项目的要求,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一)加快形成精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

1、发展现状:巴州农产品加工具有一定基础,已形成的以库尔勒香梨、轮台小白杏、若羌红枣、焉耆盆地四县酿酒葡萄、尉犁县枸杞为主的五大特色林果产业带,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排他性的优势。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涵盖巴州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的主要领域,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将成为巴州临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2、招商重点及落户地区:依托各类产业园区,重点引进精品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引进或培育本地的优质精细化包装企业,解决本地农副产品企业包装难、包装久、包装质量差等问题。重点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全链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而提升农副产业效率和质量,为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奠定基础,以确保临空经济区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落户地: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阿瓦提农场。

(二)初步形成航空相关产业集群。

1、发展现状:航空港核心区。包括机场及周边区域,面

积约为22.8平方公里。巴州现有库尔勒、且末和若羌三个民用机场,并且正在布局18个通用航空机场,通航点已通联全疆,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是全疆拥有机场最多、通航城市最多的地州,库尔勒机场作为区域枢纽机场,已经成为新疆航空次枢纽。

2、招商重点及落户地区:依托库尔勒机场,重点引进大型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和总部经济,打造集航空运输、飞机维修、飞行培训和航食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航空港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补充完善特种旅游、通用物流、航空救援、地理测绘、航空设备租赁等产业。重点引进飞机改装与维修、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和无人机整机制造与装配、通用航空器组装与制造、航空材料和航空电子研制等航空制造业;支持国内外航空制造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来我州设立高端研发机构。目前州人民政府已经同意由临空办牵头负责筹建楼兰航空有限公司,该公司已于2019年9月17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落户地:库尔勒机场、航空小镇。

(三)重点打造物流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1、发展现状:目前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仓储物流企业21家,交通物流企业39家,已建成仓储总量达到21万吨,不仅是南疆最大的、集中度最高的冷链物流园区,也是国内同行业中技术水平一流的香梨、苹果等鲜果保鲜产地物流中心。开发区投资4亿元建成的南疆快递产业园已入驻各大快递企业和分拨中心10余家,是目前全疆唯一一家集约化程度最高、设施配套最好的专业物流园区,已具备承载临空经济区所需要的集分拨、仓储、配送为一体的专项物流服务功能。在保税物流方面,南疆首家保税仓库目前已经正式封关运行,首单货物已经入库,南疆首个保税仓库正式运行能够很好的满足临空经济发展对跨境交易的需要。

目前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电商及配套服务类企业160余家,2018年实现电商交易额9.7亿元。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经商务部批准成为全疆仅有的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打造“云上开发区”和推动园区“两化”融合为目标、以发展B2B电商为重点、以龙头电商企业为引领的电商综合生态产业链,为临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线上线下的基本保障。

2、招商重点及落户地区:立足巴州产业发展基础和实际,按照“做大优势、补齐短板”的原则,把抓好产业招商实现空港物流率先发展作为突破口。重点依托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的冷链仓储、电商、快递物流等基础优势,大力引进服务于特色农产品航空物流业发展的包装企业和主要快递品牌全国总部企业在巴州南疆快递物流园建立南疆分拨中心,建设南疆地区重要的特色优质农副产品航空物流基地,通过培育和壮大航空货代企业集群来解决困扰鲜活农产品通过航空运输对接内地消费市场所遇到的瓶颈制约矛盾,为巴州打造辐射南北疆的大宗干鲜果品集散中心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

要以现有南疆国际陆港保税仓库为切入点,重点引进保税贸易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航空保税物流业,弥补空港物流与口岸经济相衔接的空白。落户地: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市。

(四)尽快形成西部乃至国内旅游度假胜地的集散中心与服务基地。

1、发展现状:巴州人文历史悠久,全州文化遗产拥有19项“全国之最”,旅游资源占全国基本类型的80%、新疆的96%,建成5A级景区2家。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草原、国家森林公园巩乃斯林场、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以及享誉海内外的楼兰古城、神秘莫测的罗布泊和雅丹龙城是探险旅游的最佳胜地。全州9个县市各有特色、独具风情,山水梨城库尔勒、金色胡杨轮台、骏马天堂和静、红色圣地和硕、罗布村寨尉犁、花儿之乡焉耆、中国西海博湖、玉石之都且末、神秘楼兰若羌,都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2、招商重点及落户地区:紧密结合通用航空建设,重点抓好航空旅游线路培育、旅游路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招商工作,不断引进或培育本地旅游企业整合好现有的旅游资源,努力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不断提升特种旅游产品品质,增加低空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淡季旅游活动项目,进一步优化工业观光体系。推动“慢进快游”向“快进慢游”转型升级,以抓好旅游住宿结构、完善旅游接待服务、构建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依托旅游+航空第一站的条件,打造特色营商环境与高端旅游服务设施、高品质服务业的集聚地。落户地区:“香梨小镇”、库尔勒市及相关的旅游景点。

(五)努力打造具有巴州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发展现状:库尔勒纺织服装城已经达到380万锭的产能规模,占全疆的近四分之一,2018年纺织服装企业共实现产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7.3%,同时解决了南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纺织服装城是落实国家提出的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解决百万人口的就业问题,是落实自治区“三城七园一中心”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2、招商重点及落户地区:重点引进织布、家纺、成衣、特色服装等企业及纺织服装设计研发机构落户巴州,打造中国西部服装、家纺产业的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从而形成具有巴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落户地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服装小镇。

(六)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发展现状:依托“云上开发区”等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和电商产业,形成“互联网+”产业聚集区,为库尔勒及周边地区电商产业提供支持服务,搭建综合性集成平台,主要包括跨境电商产业园及电商第三方服务平台(跨境商品体验馆、大数据通关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2、招商重点及落户地区: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销售、联合研发、材料攻关方面搭建对接合作平台,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与装配及维修;风能产业及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产业及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全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落户地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市。

四、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一是整合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成立务实高效的产业链招商专班,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招商引资。二是按照“主动搜集一批、上门拜访一批、动态更新一批”的信息跟踪模式,建立招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三是产业链招商专班要对重大招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洽谈,组织论证,推动签约,明确专人全程协调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建立项目招建全程服务机制,一抓到底。四是由巴州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工作,负责产业招商调度、督查和考核工作。

(二)强化扶持,加大激励。一是设立产业招商专项经费。州财政每年要有保障产业招商的专项经费。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树立全州一盘棋的理念,对于招商项目,对外一起抓,引进再分家。要严把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安全关,科学合理引导项目分布。建立项目引进地和落户地的招商引资绩效和税收利益分享机制,调动多方积极性。三是对招商有功之臣予以奖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予以激励。

(三)优先保障,优化服务。建立优先保障机制,引导资源向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一要优先保障用地,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建立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为产业链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二要优先保障融资,建立强有力的产业项目投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支持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落户及企业的增资扩能,做大做强;三要优先保障用工,加大用工服务力度,对重点骨干企业及重点产业项目的新增用工,给予用工培训,探索建设廉租房优先满足重点产业项目用工需求的办法;四要优先保障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国家、自治区扶持资金项目的申报;五要建立健全支柱产业行业协会,统一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避免恶性竞争。

(四)加强督办,狠抓落实。科学细化产业招商目录来引导项目向六大产业集聚区集中。巴州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组办公室要将制订的招商计划、收集的投资信息、小分队招商级项目签约等情况建立台帐,加强过程管理。全面调度各产业招商组团的工作落实情况。对于六大产业集聚区招商情况,年终进行巡回检查,看变化,看效果。通过调度、督查,形成你追我赶、竞相争先的产业招商氛围。

(五)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一是在充分发挥“小分队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请进来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挖掘潜力,使传统招商方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拓“网络招商”、“微信平台(群)招商”、“驻点招商”、“驻企招商”等新模式。三是探索委托招商方式。委托有影响的企业、协会或中介机构等为巴州组织项目推介会、洽谈会、对接会及投资环境说明会等高水平专业招商引资活动。目前我州已经初步确定委托上海的东方龙商务作为专业招商服务机构。

巴 州 商 务 局

巴州临空经济办产业发展组

第12篇

若以传统思维看河源,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乡僻壤,GDP长期居广东末席,2006年攀升两位,仍居后三位。在过去的30年,河源因地处交通不便的粤北山区而欠缺经济动能,只能仰望珠三角制造业兴旺发达。被动之势朝夕难改。

2008年,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冲击了珠三角“世界工厂”,风暴稍缓后,广东省潜在和未来的经济格局已悄悄发生改变,在浪涛平复的沙滩上,河源长期掩抑的光亮开始变得夺目。

辩证地看,河源的落后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为保护战略水源地万绿湖,河源引进工业备受掣肘;长期工业发展落后,却在无形中保住了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当大量“三来一补”加工业工厂无孔不入地侵占了珠三角的农田,而珠三角后方的河源凭借广阔的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辅以主政者“反梯度”的发展理念,走上前景光明‘的生态经济崛起之路。

中国社科院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河源的“综合增长竞争力”与清远和鄂尔多斯并列全国第一位。由此看来,工业落后未必全是坏事,后发者要善于把握优势,珠三角工业发展史正在印证古老的道家思想,历史发展的逻辑就是这么奇妙。正如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所言,用反向思维看河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现实土壤上比照河源竞争力,分析那些把村姑变成丽人的秘方,不仅有助于把握河源未来的走势,而且对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正在探索经济增长新路径的广东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反梯度,“三来一补”适可而止

在区域经济梯度的地图上,河源是欠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大潮中应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但实际情况出人意料。

“双转移”实施不久,广东省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起数十个产业转移园,希望从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受惠。经济危机又推波助澜,珠三角核心地带的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寻觅新址迁转。令人意外的是,紧邻珠三角的河源产业转移园的决策者们却认为引进“三来一补”企业要适可而止,与此同时,有数百家工厂落户相邻的湘南赣南地区。同期,河源还清理小钢铁、小水泥,把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工厂治理。河源贯彻这些措施的力度,甚至比珠三角核心地区还坚决。结果是,河源经济总量反而连续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2009年工业产值和外贸出口总额在山区五市中分别又进了一位,排名第三和第一。

这种高增长显然不是由“三来一补”企业所带动的,主要增长点来自于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家电、新医药的“四新”产业。

2009年3月,世界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中兴通讯与河源签约,建设面向华东和海外的研发、生产基地。7月,北京汉能控股集团正式落户河源,生产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12月,西可通讯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海川国际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落成。

世界四大模架制造商之一的龙记集团、香港合和实业集团、台湾玻璃工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进入河源。龙头企业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已崭露头角。龙记集团先后五次增资扩产,带动8家模具企业落户。25家手机企业200g年实现产值47.6亿元,2009年可望生产手机整机1500万部,已初步实现产业集聚,被评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在10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帮助下,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高标准进行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2009年可达130亿元,占全省32个转移园总产值近1/3。在全省转移园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按“工业新城”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开发建设速度全省第一;主导产业集聚度第一;第一个建成污水处理厂;第一个设立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一个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产业转移园和高新区已合二为一,成为河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河源在双转移中遇冷,乍一看似乎令人悲观,不料却成为全省效益最好的产业转移园,这个结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陈建华道破了玄机,他对本刊记者表示,第一轮双转移来了很多“三来一补”企业。但随后发现。河源的土地、环境资源有限。“三来一补”企业税收不多,却对环境资源占用多多,这笔账不划算。

如果放低身段,低端加工制造业一拥而上,河源很可能变成另一番景象。人们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企业越多,一个地区就越落后。要命的是,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逆转。

因此,河源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对占地过大、用工过多、能耗过高、污染过大、效益过低的“五过”企业加以限制。而且反其道而行,发展“四新”产业。这就是产业“反梯度发展”方略。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GDP,真正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在河源看来,“脱离GDP本位窠臼,用战略竞争来主导地区竞争,这才是以弱胜强、脱颖而出的关键。”

“几十家‘三来一补’企业比不上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效益。”河源的账算得明白:一家龙记模具企业产生的效益,抵得上1000家“三来一补”企业产生的效益。中兴通讯首期投资100亿,首期投产后,就将使河源的工业产值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千亿以上。2009年10月28日汉能动工建设,首期投资280亿,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二代太阳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在河源,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已经在做。

河源的反梯度发展战略还体现在超前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物流建设上。这两年,有5条高速公路动工,总投资3130多亿元。2009年7月,东江物流城已动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

经济学家认为,反梯度产业发展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产业跨越,实质上是工业革命。河源引进的几个大企业确在此列。汉能太阳能电池薄膜属于新能源工业革命范畴,中兴通讯属于新电子技术工业革命范畴。

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看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欠发达地区走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传统工业路子是不行的,必须以知识资本为主导,进行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的反梯度跨越,以追赶发达地区。河源探索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反周期,一个周期赚两轮

经济发展有周期,有和低谷,经济危机实际上难以避免。这已得到世界经济学家公认。在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河源由于地处珠三角,自身产业与世界垂直分工体系关联不深而免遭大幅波动,但小的冲击在所难免。如何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获得地区经济获益最大化?考察珠三角一些城市的发展历程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珠三角许多发达地区如顺德、中山、东莞等县市,之所以经济运行良好,原因就是自觉

和不自觉地进行反周期操作。

所谓反周期操作,即在经济最热潮时,资产价格高企,此时要头脑清醒,不接最后一棒发展房地产。而是储备项目。进行前期报批、备案、专家评审,手续完毕后,由于大部分资金在实体经济中流动。大项目一般无法上马。等到经济下滑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干预经济。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被视为挽救经济低迷的法宝。环视世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外两个扩张,-一个是财政扩张,一个是金融扩张。这两个扩张首先会向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其次是环保项目,第三是民生项目。全世界无一例外。陈建华认为,经济在高位运行时,应当重点储备这三类项目,把该做的功课做完。等经济下滑时,借助财政和金融扩张注入的流动性,先前储备的项目得以上马。

等经济跌到谷底,众多项目正在动工或接近完成,此时不再做新的项目,而是抓房地产、抓土地储备、抓工业园区扩容。这时土地廉价,资产价格便宜,正是储备地产的良机。等经济回暖,房子也盖好了。此时开始卖房子、卖地。发展优势产业,又形成一个经济热潮。等到最热潮来临时,再开始储备项目。

“别人一个周期发展一轮,我们一个周期发展两轮。发展两轮就有个乘数效应,相当于在股市里趁熊市赚了一把,牛市来时本钱多了一倍,可以赚更多。”河源在经济运行中实施反周期操作。外贸回暖说明目前经济形势已经到达谷底,2010年底或2011年初经济会持续回升。基于这个判断,河源今明两年要动工的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在内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着手部署扩大土地储备,扩建工业园区。发展房地产。2009年上半年动工了4个房地产项目,下半年动工6个。“清远房地产项目那么多,相比之下,房地产是河源的弱项。要趁经济谷底时狠抓。”陈建华表示,反周期操作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在已经上马的项目中,交通体系建设和能源系统改造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配套。还有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和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均以3年为期。陈建华表示,河源计划构建覆盖全市每个角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3年后,河源GDP可能仍是全省后三名,但卫生建设可能排名靠前。他对教育信心更足,3年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反传统思维,后发是最大优势

传统的思维是先发展后治理,传统的发展路径是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为什么中兴通讯、汉能等高新技术企业,不去产业配套相对完善的珠三角,却落户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体现了后发的河源有诸多的优势。

河源拥有广阔土地,企业在珠三角要一平方公里,在河源可以要到三四平方公里土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河源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对空气和水的苛刻要求。河源一度电比珠三角便宜l角钱,对用电大户来说,每月可节省几百万元电费,相当于净增几百万元纯利润。河源劳动力价格低廉,技工学校和劳动技术学院培养的大量学生为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在营商环境上,河源政府对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海关可一关三检,企业家在珠三角见个镇长都不容易,但在河源,市长都可能坐下来跟企业家谈半天。

河源五大优势是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这些优势多是由原来的劣势转化而来。转化的契机,就是2008年底通过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两个目标:提升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在陈建华看来,这意味着,河源发展与珠三角息息相关。为此,河源确立了“一保三连”的方针。一保即保持河源的五大优势,“河源的水质好,森林茂密,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这是河源的老本”。中兴通讯到河源是看中了纯净的空气和水,汉能落户河源,是因为河源丰富的石英矿藏是太阳能薄膜的理想原材料。

但广东还有其他生态环境优越的地方,高新企业为何不去,是因为河源有更好的区位优势。“三连”将加强河源的区位优势。

第一连是惠河城际轻轨,珠三角城际轻轨从惠河延伸至河源。届时河源到深圳和广州只需50分钟,这让河源的区位优势获得历史性提升。

第二连是高速公路,广河、河紫、广赣、粤湘、昆汕5条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河源未来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会达到560公里。相当于珠三角平均水平。届时,河源一半以上的乡镇可以通上高速公路。

第三连是万绿湖直饮水项目。通过把万绿湖水供给广、深、莞,河源的“绿水青山”可直接换成“金山银山”。河源一位官员表示,直饮水项目运作成功后,每年将给河源带来不少于数十亿元的收入,仅此一项,河源财政收入立马翻一番。

未来杭州到深圳时速250公里快速铁路也将经过河源,加上轻轨、国铁、高速公路,日益快捷的交通让河源坚定了“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信心。5年后有望使全市各县区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在河源的计划中,旅游业和农业都将成为河源的支柱产业。依托客家、恐龙、万绿湖、温泉等资源打造的生态旅游业将以珠三角为主要客源地。珠三角也为河源生态农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城轨通车后,河源甚至可能成为珠三角人理想的首选居住地。

后发优势近来颇受国内学者看重,后发者产业起点高,这个特点在河源新引进的两个企业身上都有体现。中兴通讯一上马就是国内高端的3G标准。汉能太阳能产品也比单晶硅多晶硅先进得多。

在河源看来,有些后发优势还未显露。最新的河源国土规划图上显示,整体国土有70%是森林,10%是基本农田,5%是水体河流。这85%人类不干预。剩下的15%中,4%是道路,5%是第二、第三产业用地。6%是居住用地,这1000平方公里将容纳500万人居住。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衡量,一个地区如果国土的开发强度超过60%就属于不可持续。珠三角部分城市已超过60%。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地区。陈建华认为:“河源未来就算发展到高水平的现代化,开发强度也只有15%。再过50年,河源的生态还是这样好。我们的国土规划起点高,会让其它地区羡慕。”

用系统管理理论进行地方治理

“竞争战略之父”麦克尔・波特指出,政府在产业竞争“钻石”体系的每一个因素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设施等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河源着力改造能源、交通体系等措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的铺设。在施政理念中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四大建设,分拆为规划、能源、交通等12个体系。首先给每个体系均设立合理的目标,要求3-5年内完成。然后是分析,用管理理论中的SWOT分析来呈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对策。

以能源体系为例。河源目前以水电为主,本地供电不足,连年20%以上的经济增速,落后的能源体系已经在拖河源经济的后腿。新丰江水力发电量当年曾占全省一半,但现在河源用电最高达到80万千瓦,32万千瓦的水力发电已远不够使用。河源开始推进电厂和输变电站工程建设,希望通过3年,河源电力建设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具体分为4个目标:第一,修建大电厂。改造水电站,修建12个梯级电厂 3年内拥有4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第二,“1・8・28”工程,建1座50万千瓦的变电站,8座20万伏,28座11万伏,37座变电站星罗棋布,满足城乡供电需要。第三,农村电网改造。第四,工业园区内双回路确保供电。

河源把这4个目标作为能源体系建设的目标,每年要完成既定任务,“凡符合目标方向的就支持,不符合的目标以后再做。”陈建华对本刊记者表示,实践证明,进度比目标设定的时间要快。“原来抓工作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目标不明确。现在有了目标管理,就一心一意争取快点干完,因为心无旁骛。”他认为,一个高效的组织只须做好两件事,第一明确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稍加努力可以完成的。第二,营造氛围。要有一个干事创业的环境。一年下来,开会算账盘点,分管领导和部门要汇报进度,进行绩效评估,问责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