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3-09-18 17:3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社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

第1篇

一、县礼让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县礼让镇村位于,全村有户人,村干部人,党员人,人均耕地面积亩,由于地理、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村主要是一个以、等为辅的农业村。近年来,村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元左右,但从长远看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村所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

(一)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基础弱。近年来,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女性较多,他们几首科技的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还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

(二)受视窗经济的影响,该村大部分人不甘落后的意识较强。但“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很多,主要是“三缺”、两“不足”。“三缺”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两“不足”是农业科技宣传和推广运用严重不足、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和起的作用严重不足。

二、影响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二)体制惯性的挤压该地区“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三、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措施,整顿村务。村级领导班子是与农民接触最多、与农民最亲近的“父母官”。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针对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强化措施,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进行全面大改革、全面大整顿。一是要任人唯贤。在选拔村级领导班子时,一定要选拔任用积极上进、工作作风正派、肯于吃苦、文化素质高、威信高的人员。鼓励和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上任职。二是要撤销软弱涣散和作风漂浮的村级组织。对软弱涣散和作风漂浮的村级组织,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严肃处理,及时整顿,绝不姑息迁就。三是要完善村级领导班子考核制度、工作制度、办事制度、制度等。同时,实行办事登记制度,村干部每办一件事都要有登记、有时限、见落实,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积极鼓励群众向上级反映村级领导班子工作情况。四是要加强教育。要通过培训学习、下达学习任务、参加考试、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方式,从政治理论、道德观念等多方面不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素养,加强村级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五是在条件宽裕的情况下,要提高村级班子的待遇。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没有规划而盲目地发展只会给经济带来损失、工作带来被动。因此,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因地制宜,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原则分“三类、三个层次”制定出发展规划。使村干部和村民达到“对自己拥有的资源状况做到心中有底、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对未来的村容村貌状况做到心中有形、对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做到心中有路”。

(三)发挥优势,培育产业。产业发展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的目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产业+农民”的运作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和企业扶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认准产业发展种类,大干苦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在种植业,优先发展等市场前景看好、生态效益良好的产业。在养殖业上,以养牛、养猪、养羊为主。二是要加强特色产业的后续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目标和任务,并付诸实施,确保特色产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经济效益。三是要树立典型。树立有特色、有规模、效益明显、生态良好的产业发展区,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打造品牌,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完善机制。建立一套抓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强化管理,严格考核。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一是要创新培训方式,在以往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可以试行夜校学习、建立村级培训站等方式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二是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三是培训内容上,要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有关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切实加强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农业、农村相关政策的培训等。四是要注重实际效果。加强农民综合技能培训工作,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通过培训农民,使农民掌握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使农民掌握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等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第2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相继推出3.5万亿元铁路建设计划和5万亿元交通建设计划为契机,两省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区域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工作汇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强化农业合作、拓展金融商贸合作推进电力开发合作,积极加快相关项目建设、加强建筑市场合作,具体材料请详见:

今天双方签署的会谈纪要,就进一步深化十个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一、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相继推出3.5万亿元铁路建设计划和5万亿元交通建设计划为契机,两省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区域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森林保护、实施“稻改旱”工程、水资源环境治理、水库上游矿山生态恢复、区域空气质量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三、强化农业合作。鼓励北京企业在河北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北京市为河北省的蔬菜运输车辆进京提供便利;河北省做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北京市场提供稳定的蔬菜供货渠道。

四、发展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治理,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旅游景点联合促销。

五、扩大教育合作。建立冀京高校干部交流挂职制度,支持两地高校进行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冀京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或人才市场联系基地,为双方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

六、拓展金融商贸合作。支持相关银行在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及参股河北省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北京产权交易所和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加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合作和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培训。

七、健全劳务市场合作。定期互相通报劳务供求信息。河北省在京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组织好劳务输出,双方加强用人单位监督治理,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八、推进电力开发合作,积极加快相关项目建设。

九、加强建筑市场合作。发挥建筑市场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建共同建筑市场,力争用三年左右。

第3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01.4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62.77亿元,增长13.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9%,下降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5.4%和34.0%。人均GDP达6107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7976美元,继续居全省第3位。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增值税17.86亿元,增长23.1%;营业税17.01亿元,增长33.4%;房产税3.39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7.01亿元,增长22.6%。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2.82亿元,增长17.5%。其中,教育支出16.46亿元,增长39.4%;科学技术支出2.08亿元,增长4.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42亿元,增长6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亿元,增长22.2%;医疗卫生支出3.79亿元,增长49.7%;环境保护支出0.97亿元,增长5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0%。在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的价格分别上涨10.3%、5.2%、4.7%、1.3%、1.2%和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价格分别下降了1.1%和2.3%(见附表1)。生产领域中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CPI偏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实业投资增长乏力;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迅速,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4元,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7.19亿元,增长8.4%;牧业产值5.7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23.16亿元,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8亿元,增长2.3%。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156公顷,比上年调减15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05公顷,与上年持平;甘蔗种植面积2519公顷,比上年调减686公顷。水产养殖面积27046公顷,比上年增加747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5.70万吨,减产1.0%。甘蔗产量25.01万吨,减产23.1%。蔬菜产量13.6万吨,减产7.4%。水果产量15.72万吨,增产51.5%。

全年水产品产量18.3万吨,增长4.63%。其中海洋捕捞1.17万吨,减少7.8%;海水养殖2.44万吨,增长2.1%;淡水养殖14.52万吨,增长6.4%。全年肉类总产量28841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22236吨,增长4.0%;禽肉产量6357吨,增长15.1%。生猪饲养量59.43万头,增长12.9%。其中生猪存栏26.47万头,增长19.3%,生猪出栏32.96万头,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拉动经济增长1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6.18亿元,增长20.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3.3%,民营企业增长2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0%,股份制企业增长24.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为276.53亿元,增长24.3%,轻工业为189.64亿元,增长16.4%。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2.4:57.6调整为40.7:59.3。

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38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7亿元、117.22亿元、39.18亿元、47.88亿元、14.98亿元和26.29亿元,分别增长25.5%、22.4%、10.7%、28.0%、22.4%和15.7%。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产值1.89亿元,增长13.7%;集体企业产值16.33亿元,增长2.6%;股份制企业产值646.64亿元,增长23.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177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5%,增长17.3%。轻工业产值964.44亿元,增长14.7%;重工业产值1479.13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上年的41.2∶58.8调整为39.5∶60.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102种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加的有59种,其中增幅较大的主要有:电饭锅、组合音响、移动通信手持机,增幅分别达到181.1%、105.7%和94.0%;产量比上年减少的有43种,其中减幅较大的主要有:传真机、玻璃纤维纱、铜材和显示器,分别比上年减少73.3%、72.7%、58.2%和39.9%(见附表2)。

*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0.6,比上年提高25.2个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贡献率10.3%,资本保值增值率126.4%,资产负债率62%,成本费用利润率5.3%,全员劳动生产率124396元/人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次,产品销售率97.6%。实现利润总额105.47亿元,增长70.8%。其中,盈利企业实现盈利118.79亿元,增长63.8%;亏损企业345家,同比增加10家,亏损额合计13.32亿元,下降23.9%。

年末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60个,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0.86万平方米,增长5.3%;房屋竣工面积229.21万平方米,下降20.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3.06亿元,增长10.0%;更新改造投资25.06亿元,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130.27亿元,增长98.6%。商品房销售面积321.97万平方米,增长71.2%;商品房销售额205.71亿元,增长13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1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投资155.35亿元,增长4.5%,其中制造业投资136.3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187.64亿元,增长73.2%。全年在建项目856个,增长23.9%。其中,新开工项目513个,增长20.4%。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4.42亿元,增长18.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7.05亿元,增长16.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8.21亿元,增长24.7%;汽车类零售额29.03亿元,增长33.1%;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6.45亿元,增长1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30亿元,增长1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7.31亿元,增长30.3%;日用品类零售额1.68亿元,增长13.3%。

六、对外经济

完成进出口总额398.69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额184.73亿美元,增长24.5%;进口额213.96亿美元,增长19.0%。贸易逆差为29.2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11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0.94亿美元,增长23.1%;加工贸易出口146.07亿美元,增长24.7%。从商品种类看,机电产品出口151.46亿美元,增长2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1.03亿美元,增长33.9%。从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54.32亿美元,增长24.6%;内资企业出口30.41亿美元,增长23.7%。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出口分别增长26.4%、38.1%和17.9%。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61宗,比上年下降2.7%;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16亿美元,增长1.9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增长24.8%。

截止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341个,合同外资额21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1.92亿美元。工商登记注册的实有外资企业4395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17.4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2%。其中,公路13.03亿吨公里,增长13.7%;水运104.42亿吨公里,下降1.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1.68亿人公里,增长8.6%。其中,公路59.84亿人公里,增长13.0%;水运1.84亿人公里,增长7.0%。港口货物吞吐量3712.6万吨,增长4.3%,其口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准箱,增长19.5%。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4.28万辆,增长17.6%。其中,私人汽车9.10万辆,增长27%。民用轿车保有量7.49万辆,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6.25万辆,增长30.4%。

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58亿元,增长1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4亿元,增长11.1%;电信业务总量75.24亿元,增长14.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新增7.43万户,年末达到91.44万户,增长9.2%。移动电话用户(含储值卡)新增7万户,年末达到244万户,增长3.1%。

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758.13万人次,增长3.9%。其中国际游客204.89万人次,国内游客553.24万人次,分别增长1.0%和5.0%。酒店平均开房率66.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15.42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营业收入4.46亿元,增长3.5%。旅行社组团国内游86.04万人次,增长15.2%;出境游22.28万人次,增长46.5%。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8亿元,增长4.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02亿美元,增长3.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88.04亿元,比年初增长20.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549.01亿元,增长2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1.86亿元,增长4.0%。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83.23亿元,比年初增长2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2.02亿元,增长15.1%;中长期贷款余额429.34亿元,增长40.1%。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72.76亿元,增长59.8%。

年末全市共有15家企业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合计1046亿元。其中,在深、沪两地上市的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2家;市价总值达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4%。年末共有证券营业部14家。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9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寿险收入18.41亿元,增长57.9%;产险收入8.45亿元,增长28.4%。保险密度(人均保费)1850元,增长53.4%,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3.03%,比上年提高了0.72个百分点。赔(给)付金额4.04亿元,增长18.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9万人,在校生7.91万人,毕业生1.58万人,分别增长19.2%、20.0%和122.5%;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0.77万人,在校生1.85万人,毕业生0.46万人,分别增长33.6%、19.6%和5.1%;普通中学(含初中和高中)招生3.05万人,在校生8.76万人,毕业生2.61万人,分别增长3.2%、4.1%和7.0%;小学招生2.06万人,下降2.2%,在校生13.28万人、毕业生2.16万人,分别增长0.3%和4.3%。全市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3%。14.6万名*户籍中小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免交学杂费和书本费7715.7万元。

全年申请专利2217件,增长4.7%。其中,发明专利458件,增长14.2%。专利授权量1657件,增长3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件,减少20.6%。截止年底,全市经广东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5家,新增39家,经认定和年审通过的软件企业194家,新增2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3家,省级17家,市级11家,各类工程中心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有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公共实验室10家,比上年增加4家。三灶镇、井岸镇被广东省认定为技术创新专业镇。截止*年底,全市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0个;拥有各类名牌(产品、商标)称号的企业共有51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2万册。有线电视用户54.4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0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发行各类报纸5579万份,刊物375万份,出版图书品种217个。唐家湾镇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总数628家,实有病床57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90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的医师、助理医师共3173人,注册护士3504人。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实行全民医保制度。免费婚、孕检全面实施,并在全国率先将外来女工纳入免费孕检范围;试行"大病统筹救助、中病进入保险、小病治疗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小病治疗免费"已在农村整体推进;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轨。

全市共有24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等6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7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22元,增长20.8%。全年城镇居民现有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0.7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622元,增长8.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66台,冰箱99.5台,空调器241.5台,组合音响56台,家用电脑88.5台,移动电话225.5部,家用汽车22.5辆。

全市纳入劳动用工管理的用人单位31126个,职工人数54.2万人,其中农民工32.8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912个,24907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76%。截止年底,全市五项险种参保人数达28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其中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66.8万、58.9万、72.9万、60.4万、30.5万人,同比增长均达12%以上。五项基金当期征收32.9亿元,支付16亿元,历年积累75.3亿元。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年底,全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万人,参保率达66.6%。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41宗,死亡158人,受伤1529人,直接经济损失1184.9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7.5%、8.1%、32.8%和37.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37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86.71%;工矿企业事故死亡17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10.76%;水上交通事故死亡4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2.5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7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7.2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1.85,均比上年有所降低。

十二、人口与环境保护

第4篇

*7年,罗溪镇将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大工程、四个平台”,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年计划实现城乡企业总产值63000万元,比增10.2%,财政收入960万元,比增10%,其中:中央级收入330万元,比增10%;地方级收入630万元,比增11%。

围绕“一个主题”。围绕构建和谐罗溪这一主题,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有序、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教育繁荣、管理手段先进、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社会发展态势。

贯穿“两条主线”。一是贯穿“三农”工作主线,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6年—*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建设,继续整修加固小(三)型水库及部分水渠,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推进山地中药材基地、盆栽花卉种植基地、永成万头商品猪基地、名优水果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加大良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争取建立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示范片7000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家;积极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输出,努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二是贯穿工业化建设主线,促进罗溪经济发展。拟投入资金从罗溪八峰山脚下至永生村磨内山脚下规划建设千亩手工业加工区,加快推进标准厂房的招商、投建工作;以中心片区为依托,加快农村手工业发展,形成特色加工基地。

抓好“三大工程”。一是重点项目工程。(1)建设万虹公路马甲义山至罗溪段改线工程,组织落实自筹资金1000万元支持配合接线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奕聪中学高中部建设,力争两项工程在*7年8月完工。(2)大力推进罗溪东环镇路建设。(3)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以47120亩山地森林为依托,以省级罗溪森林公园2326.5亩核心区为主体,致力开发建设假日休闲旅游、农家乐、乡村游,大力发展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假日经济。建设经公园中心接待区、天梯登山健身区、跑马场露营游乐区到大寨山的登山探险健身道路,逐步建设沿途的7个亭、台;初步开发名优水果品尝园、冠名示范种植园和珍稀树种观赏园等。(4)拓建罗溪卫生院,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多方筹措资金,加快罗溪卫生院拓建步伐,争创二级甲等医院。二是新镇区规划建设工程。(1)推动镇区东扩北下的规划建设。向东推进镇区2期整治建设,衔接奕聪中学高中部,拓大镇区域。同时做好镇区北下接后溪溪堤的三年规划,逐步实施,形成较大规模且具特色的中心镇区。(2)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培育新的典型示范点。抓好后溪新农村建设,投资700万元建设后溪拦河闸闸门、桥梁和管理房,集排洪闸、道路、桥梁为一体,并对两边溪堤进行整治加固,建设休闲居住区;以后溪新农村为示范带动,再培育一个市级示范村。按“一书六图”加大对各村的规划指导,依托镇区手工业加工区,大力发展、整合农村作坊式手加工工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社会事业工程。(1)加快教育事业资源整合,继续抓好小学布局调整;依托奕聪中学的建设,加大对敬德小学配套设施的投建,形成高规格、有影响力的教育园区。继续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抓好“巩生”和“控辍”工作,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2)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发挥城管办及镇卫生清洁队的作用,落实好“门前三包”,实行镇区卫生日保洁及镇区周围村垃圾统一送载。建设20个垃圾屋,设置40个垃圾筒,配备垃圾车,抓好镇区垃圾转运场和垃圾集中投放点建设。继续推行公厕整治建设,计划新建公厕20座。保护水资源,治理金沙溪流域的污染,争取引资建设水厂1座,日产量0.5万吨。(3)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抓好领导、责任、措施、投入四项到位,拓宽服务领域,坚持利益导向,实施“五大”工程和“六个一”工程,推进村级计生协会“双创”活动样板村创建工作,认真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计生“一法三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活动,努力提高计生工作水平。(4)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三合一”专项整治,重点排查安全隐患,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加大防火林带建设力度;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加强物资储备,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好社会救济和扶贫济困工作,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继续推进殡葬改革。

借助“四大平台”。1、以学习贯彻市、区党代会精神为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作风建设,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认真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政府从政行为。2、以进一步深入群众为平台,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机关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水平。3、以进一步加强侨务统战工作为平台,联系6.5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争取广大海内外乡贤的鼎力支持,为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4、以进一步联系罗溪籍在外的企业家为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共同建设山清水秀、富庶宽裕的和谐新罗溪。

第5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那么,如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结合党的十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从法治建设的基本格局看,有如下基本路径。

第一,推进科学民主立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要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当前立法领域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立法质量,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而要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探寻并遵循各类社会关系产生、发展、运行的规律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此为科学立法。克服部门立法的做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征集并倾听民意,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此为民主立法。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必须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推进立法精细化。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点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健全对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导力量。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是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必须推进机构、职能、权限和程序法定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及时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贯彻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法治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凡是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和民商事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政府都不得加以限制。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二是要提高依法执法和服务水平。法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三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供便捷的执法公开服务。

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纠纷层出不穷。如何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司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要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首先,尊重司法规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规律的最基本和最原初的内涵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只有独立才能公正。因此,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在司法活动中做到“去行政化”,保证独立行使司法权。其次,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尺度就是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此,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改革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再次,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因此,要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第四、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氛围。法治宣传和教育是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坚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为法治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实现全覆盖,力争使所有领导干部都能听一场讲座、参加一次案例讨论或者观摩一场现场办公,花大力气提高其法治定力。其次,要切实推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再次,要创新普法机制,普及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治素质,鼓励民众进行法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增强法治意识与法治信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法律知识、法治理论和法治精神的熏陶。最后,教育和司法行政等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编写法治教材、设立法治讲堂、建设法治课程,尽快规划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案。

第五,坚持依法执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证。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依法执政主要体现为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党要善于引导立法机关把握立法方向,要突出党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重点,适时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快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党领导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式,推动党领导立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要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和巩固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三是要把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带头遵守法律、是否带头依法办事、是否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作为任职基本考核指标,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作者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6篇

关键词:校地合作;政府;经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高等院校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整合校地资源优势,加强校地间的密切合作,既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学科发展,又能助推地方经济的腾飞。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实现高校与地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是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校地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高等院校是先导性社会事业,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文化和高新科技,聚集着大量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学者。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高校已成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同时也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可发挥人才智力、科技信息和文化优势,为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人事部门作为桥梁和纽带,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推动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促进地方政府为高校教学育人营造更好的环境。

地方通过政府搭台、部门联动、企业与高校唱戏的方式,形成多方参与良性循环互动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碰头会、合作项目对接会等,组织企业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以开放型思维、战略性眼光推动校地合作,通过项目牵引、人员互派、站点共建,延展合作路径。围绕项目开展“点对点”合作,组织企事业单位拟定科研项目,安排专家论证筛选,并根据产业布局需要设立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一批效益高、前景好、操作性强的优质项目与高校进行对接合作。加强地方和高校之间的人员交流,地方提供配套资金和政策,高校提供人员和技术,通过建立各类工作站点,共同构建合作平台。指导企业以市场开发、产品研制、员工培训等为重点建立“校企合作”子平台,重点打造一批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指导街道、社区以规划设计、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建立“校村合作”子平台,把合作站点打造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大型引智创新平台。

二、校地合作是高校教育与学科改革的助推器

高校建立完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体制和机制,调动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积极性,通过人才培育、科技研发、决策咨询、社区共建等形式,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建立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合作办学、合作攻关联合机制,通过社会服务,全面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需求,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办学特色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提升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把生产、实习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研究所(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主动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沟通,邀请相关领导到校介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信息;有计划派遣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举办讲座,介绍高校发展情况,向地方推介服务项目和研究成果,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三、校地合作是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动力

随着青岛市“蓝色硅谷”战略和“一主三辅多组团”城市框架的确定,崂山区面临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适时提出打造青岛新的金融中心,推进滨海黄金旅游度假区建设抢占蓝色经济发展先机,打造“蓝色硅谷新城”。发展思路,积极聚合高校优势,错位发展,实现崂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加强校地合作,推进崂山区与驻区高校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重点加强在特色产业培育、人才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共享等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材料、信息工程、生物化学等领域的人才、技术、研发优势,结合崂山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一批具备条件的科技成果在崂山区转化和产业化。

四、校地合作是构建文明和谐新城区的催化剂

第7篇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规划的内容

各国规划内容具有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各国规划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以经济增长为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规划开始转而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重视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规划的目标和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第二,规划的内容涵盖领域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划一般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较为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总体”规划特征明显,但重点又放在经济建设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偏少。第三,规划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规划目标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标与政策措施的组合方式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较为成功的规划一般都是由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机组合而成。如,韩国的新五年计划纲要(1993~1997)对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标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目标辅以对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严密。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不够明确,五年规划中的目标多没有具体分解,各年度实现的目标不清楚,而年度计划又较少关注五年规划的目标;而且我国规划采取了“目标、战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个领域内都有相应政策措施,这带来了各类政策如何相互协调和配合的问题;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许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体的路径设计,实践中难以遵照执行;一些支撑政策如投资政策等,与目标间的关系论证不充分,各种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规划目标的需要。

我国发展规划内容应“有进有退”,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可调控的领域内进行内容选择,减少经济等领域的内容,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内容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内容应实现“虚实结合”,即一方面将总体规划作为阐述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遵照发展战略确定规划目标,体现规划的战略导向性。另一方面,还应包含具体工程项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与具体工程项目性质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规划的“实体内容”,各项政策是保证规划和内容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内容与政策的组合优劣是关系规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逐步推广“规划目标+配套政策”的规划模式,保证各规划目标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总体框架和近期具体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政策对规划内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规划的编制程序

大多数国家编制规划的程序都包括五个步骤,即前期研究、规划草案、全面协调、正式方案和公布实施。核心环节是前期研究和协调。其中,协调环节是中外规划编制程序中差别较大的部分。协调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来达成共识,促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实际、减少执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协调的范围和深度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规划都重视协调,协调的时间要历时3年,而规划方案编制仅需几个月;韩国规划从开始编制到正式公布,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调;日本一个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审议和决定过程。

从协调对象看。发达国家规划是与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体进行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等进行协调,尤其是与企业、民众间的协调更为重要。协调工作较好的法国、日本、韩国都侧重于企业、民众的协调。如,法国负责规划协调的现代化委员会(后改称为计划工作委员会)由产业组织的代表、政府有关官员、政府指定的专家及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中,前两部分人员占60%~70%。我国总体规划主要与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协调,侧重与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与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但与企业和民众的协调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国家规划的初步方案对企业和民众都是保密的,只有规划批准公布后,广大企业、民众才能了解规划方案。编制“十一五”规划期间,民众、企业还只能通过发展改革委网站专栏反映意见和建议,或采取邮寄信件、电子邮件方式反映意见看法,还不能直接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企业和民众“知情权”的建设。

从协调内容看。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选择(在众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的目标)、目标与政策手段的配合、讨论和修改总体方针和政策建议:最后,形成规划草案报告。协调是为了确保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区或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一致。我国规划协调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门、各地方对主要发展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对主要措施、重点项目和资金配套关系等进行讨论修改,这与国外规划大体相同。但协调本身追求的是与大多数群体达成一致,由于我国规划缺少与企业、民众的协调。所以,实质上协调内容较国外少。

从规划协调的机构看。许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工作,以提高规划协调力度,韩国的经济企划院是组织规划协调的主要机构,从第五个计划开始,在计划草案报送内阁批准前,必须广泛征集有关方面对计划目标和政策的意见。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是具体负责中长期规划编制事务的机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应建立专门负责规划协调的组织机构,以委员会的形式搭建规划的协调平台。加强规划与企业、居民的协调,在进一步加大与专业部门、地方协调力度的同时,逐步加强与企业、民众的协调,尤其是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代表进行协调。

四、中外规划的评估

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监测和评估两部分。监测是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记录,评估可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包括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最终评估(后评价);不定期评估主要是指应急评估。各类评估的差异很大,年度评估的重点是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和进程,中期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环境、实施进程、修改建议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应急性评估的重点是重大突发事件对规划的影响,最终评估的重点是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对新一轮规划的建议。

目前,我国规划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应急性评估长期没有开展。2003年,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但该报告总体上是描述式的,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来解释所观察到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规划评估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指令性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投资、财政、信贷等的“三大平衡”,主要围绕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量等指标来安排具体项目,对其评估的重点是主要指标实现程度和指标之间的平衡趋势,方法主要是对指标进行定量对比。指导性规划目标的重点在于阐述和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相应对策措施,对这类规划的评估也集中到落实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主要是评价各领域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评估方法也由单纯的定量比较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包括利用定量指标判断基本指标的实现程度,依靠专家定性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与规划战略的吻合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评价规划对企业和民众的影响等。

我国“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性规划,而且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评估的重点是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可通过个人、企业等微观主体在规划前后的切身感受对比,辅助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二是产业、区域、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虚实结合”。评估应兼顾战略方向和具体工程的进度。三是发展指标性质不同。评估应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指标。应着重从“指标、战略、满意度”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指标”主要是评估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度。“战略”是评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是否遵循规划的战略意图。“满意度”则主要调查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满意程度。

“指标”的评估主要可采用数值对比方法,难点在于约束性指标的评估。约束性指标包括可均分性指标和不可均分性指标,即有的指标可基本平均分到各年,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均分后通过数据对比直接测度。许多指标包括全国总人口、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受自然规律影响,工作成效难以逐年体现。为此,一方面,应注重科学合理确定指标年度目标。另一方面,对指标完成情况的测度应放到较长周期考察。还有部分不可均分性指标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程度,国家已对每年实现的目标进行了确定,可对照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一些重大工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科技创新工程等探索性、试验性、风险大等项目进程往往具有时间不对称性,存在“先慢后快”、“先快后慢”等情况,对其评估应使用不可均分性指标进行处理。

“战略”的评估是中期评估的难点。开展中期评估时,规划刚执行到中期,从短期发展指标判断长期发展趋势是其难点。以前主要采取定性评估的方法,许多人并不认可这种评估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可采取分层评估的办法评估“十一五”规划内容。第一层,基于各领域内重点工程的完成情况和统计指标,判断该领域战略意图的实现程度,并对这些工程能否实现该领域的战略意图进行反馈性思考。第二层,动态模拟规划实施效果。按月份采集规划执行后的相关领域数据,利用定量模拟技术,对当前的政策、措施、工程等在该领域内的效果进行动态延伸,对比该领域规划编制前的发展情况,综合考察按照目前发展轨迹能否达到预想目标。第三层,依靠各领域内的专家,通过研讨的方式判断规划执行后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战略方向的契合度。第四层,结合规划满意度的评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该领域内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综合这些评估的结果,对战略性内容的执行情况作为进行判断。

“满意度”的评估方法可采取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测评微观主体的满意度。在发展改革委网站上设立“十一5E"规划评估专栏,请网友通过网络评分、留言和建议等,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同时,还应考虑到困难群体很难接触网络的实际情况,需要在全国选择多个省份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县、市(在东、中、西、东北地区各选择两个或以上省份),或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设想,在各类主体功能区内选择一定数目的县、市,围绕公共服务的普及情况、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就业状况等,对区域内企业、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微观主体对规划的了解情况和规划实施对他们带来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专家资源;基地;系统整合

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各方面力量,其中,以各类专家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一支无论在数量、质量、层次上,还是在总体竞争实力上都举足轻重的力量。四川有关部门从2002年开始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以专家服务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平台,完善智力供需双方信息交流渠道的模式。

一、关于基地的认识

(一)“平台”性质

基地是一个在形成初期主要由政府搭建,以充分整合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资源为手段,以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平台。

1.平台搭建者(组织者):按照“政府-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政府调控、市场为主体”的方式演化。目前的主要组织者是省级人事职能部门,但离不开与科技教育的分工与合作。

2.平台的支柱:是“机制-政策-信息-技术”的“四位一体”,也是典型的政府-市场演化的驱动运行机制。

3.平台的载体及作用对象:是经济建设及社会文化建设主战场。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专家是平台最活跃的主体;政府“设宴”,企业“请客”,企业是平台最大的需求用户。

(二)示范性质

既要有时限性的重要责任和严峻任务的履行,又要有条件的充分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既讲究成本,着重落实,又鼓励探索和创新。

(三)服务性质

基地从本质上首先是以综合效益优化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性质的载体,可以是偏向经济实体的综合组织,也可以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组织。

(四)工程性质

基地在建设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理念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更有具体的落实和建设;不仅有理念和制度的形成,更有具体的实物配置和工程的建设。

(五)智能性质

基地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综合组织,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式往往表现为技术服务为主要形式和特色,具有智能性质。

二、系统整合模式的发展思路

(一)系统整合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体现特色,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目标,通过政府综合制度设计、政策导向开辟服务基地建设渠道,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建立基地平台,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开拓、建设、培育专家服务市场,通过政策和激励手段,组织和引导专家积极参与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导向整合配置各种资源,通过信息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二)模式的功能目标

1.系统资源整合功能。如,相关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资金、行为主体等资源的整合。

2.系统多元驱动及其互动功能。在政策导向下,通过模式的运行机制,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形成正向互动。

3.动态自适。根据市场、社会需求的变化,主动进行系统组织调整,以有效适应变化。

4.系统辐射功能。即系统的先进性和带头示范性,不断强化和拓展服务基地的发展。

5.培育功能。即具有强大的专家队伍建设和培养功能,技术、模式等创新功能,市场培植功能等;6.综合效益功能,即最终有利于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

(三)模式的功能结构模块

1.动力驱动模块:由模式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市场行为、专家行为等构成。

2.资源整合模块:由“制度-政策-信息-技术”平台、组织机构和政府、企业、专家队伍、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构成。

3.服务产品及技术体系模块:由基地所提供的服务方式、途径、内容、特点及相应的技术体系等构成。

4.市场模块:由基地服务的对象、领域、市场细分、市场信息、市场行为、市场预测与分析、市场定位、市场策划及招商引资等构成。

5.服务模块:由项目、合同、经营与管理方式、目标等构成。

6.基地后勤模块:由基地基本建设工程、后勤管理构成。

(四)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使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到诸如市场、科技基地、研发基地、产业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建设规划中,享受政策激励,形成整体优势。2.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建设具有经济实体为基础,科技研发为支撑,具体项目为契机,制度-政策-信息为保障,政府“穿针引线”,政府先期适当资助、企业投资、社会筹资相结合,独立核算、成本化运作的基地框架。3.研究制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指南,明确核心发展领域,拟定先期具体落实项目,政府先期适当资助,进行市场策划,招商引资,完善和发展服务基地。4.通过政策导向,强化市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企业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关于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建设问题

基地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基地建设的主体工程外,其支撑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包括制度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此相对应,必须树立综合发展观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专家、企业、市场等信息系统、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科学规划与决策;建立和完善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落实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专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实现基地建设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永龙.当代西方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2003.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第一版)[M].上海:三联书店,1996.

第9篇

城乡统筹,即打破城与乡分割的局面,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2008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推进以庄河为重点的北黄海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为做大做强庄河、推进庄河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契机,在这个背景下,协调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是庄河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国家政策指引

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状态,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随后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此后相继出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等重要内容,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可持续的政策指引与要求。

二、大连城乡统筹目标

大连市提出“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全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城乡统筹总体目标、“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氛围,重点有所突破,缩小城乡差距”的近期目标和“形成城乡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结合自身城乡发展概况,目前大连正在积极探索全域城市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并提出着重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庄河城乡统筹目标确立

结合国家政策要求,落实大连市城乡统筹的发展目标,将庄河市城乡统筹目标确立为:全面推进庄河市建设“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示范城市和东北亚经济协作区域平台”的发展进程;加快乡镇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庄河市城乡“经济联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永续”的发展格局。

四、总体战略

依据庄河市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结合庄河市城乡发展现状,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是:以人口积聚为重点,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乡人口的合理布局;以市场经济为核心,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推进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以空间优化为方式,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人口战略

加快城镇化速度,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促进城乡人口资源的最佳配置。

(一)引导人口合理转移与分布

促进市域协调发展,合理确定集镇和村庄发展规模,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制定完善的人口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结合生态保育地区的生态建设,探索积极的方式,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实行有效引导,鼓励人口的集约化、城镇化。

(二)推进城镇建设

选择条件良好的城镇建设成为分工明确的中心镇。完善中心镇的综合服务职能,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鼓励发展,避免全面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同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口向城镇合理分布,提高城镇化水平。

统筹考虑中心镇、条件好的城镇与周边乡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空间管制,加强生态保护,探索适合庄河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

市场战略

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构建庄河城乡经济发展平台,加速城镇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市场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

市场是连接产业与产品受益群的纽带,是产品流通、配置、交换的主要途径和载体,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强调城乡市场的统一,加强城乡市场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和土地等各种市场要素的无障碍流通。

(二)加速城镇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推进城镇工业化、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市场化进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也是城镇体系形成的动力源泉。加速庄河市城镇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借助工业化对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工业原料等资源的需求,带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业产业化、商品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来源,带动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庄河城乡经济的融合。

(三)健全资源流通保障体系

增强城乡市场的联系,消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障碍,建立各种资源在城乡市场和谐流通的保障体系。

空间战略

依据庄河南北地区的不同特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立“差异化的空间发展策略”,采用以“点轴”与“增长极核”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沿海城镇集聚,明确各级城镇和产业区合理规模和特色职能。构建“一带两轴,一核两极四城三镇”的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庄河市城乡又好又快发展。

图1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城镇建设

1.优先发展重点城镇

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主,发展具有产业积聚效应的城镇建设为辅助,推进产业集聚和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引导建设用地指标和相关投资集中,集约化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空间向优势区位集聚,构筑庄河沿海城镇带,促进经济全面发展;鼓励腹地乡镇接受沿海经济产业带辐射。

2.发展规划和政策分类指导

依据发展条件,对区域小城镇制定不同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

3.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优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的产业梯度结构。重点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注重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

4.协调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染、村镇企业布局不当产生的工业污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整治和管理对策。

5.加强设施建设,引导小城镇空间集中发展

建立与现代化接轨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社会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整体的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引导小城镇集约发展,促进人口集聚。

图2 市域城乡统筹村庄类型划分图

(二)乡村建设

1.空间分类

以现有生态环境为基底,结合各村庄的资源条件与空间分布状况,对辖区内的村庄进行分类,全面统筹区域村庄发展建设。

2.管理方式

将村庄分为一般行政村和中心村两级管理。遵循“区位条件优越、服务半径合理、资源条件与基础设施较好、具备发展潜力、有一定集聚规模” 等原则,确立一定数量的中心村,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于周边村庄,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娱乐中心。

3.建设标准

(1)设施建设。完善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文教、医疗、文化等公益性公共设施。

(2)景观环境。鼓励维持传统风貌的乡村整治与建设,降低建设密度,置换出来的土地转为农业生产用地或生态保育区。

第10篇

农三师44团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制约团场发展、阻碍团场改革、影响团场稳定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笔者带着如何面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怎样实现44团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一课题展开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了影响和制约44团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影响和制约44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对策。

大力推进团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几年来,44团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一定成效。目前,44团已形成棉花种植面积控制在7万亩、红枣6万亩、粮食3万亩、饲草3万亩的农业产业格局。在“十一五”末,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结构比例已调整到65:20:15,在“十二五”期间,争取把44团打造成优质棉、牲畜、红枣、核桃、巴旦木生产基地,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团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要围绕图木舒克市和周边市场,依托团场自身资源,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通过对口支援、招商引资及其他各种融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吸引低能耗、无污染、附加值高、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工业项目落户团场,培育团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继续办好棉花加工厂、节水器材厂、纯净水厂、沼气罐大棚骨架厂、红枣加工厂、面粉加工厂的同时,抓紧上马诸如核桃加工厂、纺织、建材、肉类加工等工业企业,通过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深化团场改革,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推进承包职工生产费用自理,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承包职工做好小额贷款服务,由职工个人或自愿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直接信贷关系,彻底解决生产费用自理问题。建立职工减负长效机制,在巩固过去减负成果的基础上,防止职工负担反弹,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到2015年职工定额承包地“五费三保”以外的负担全部免除。加快团场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在坚持“两个限额”前提下不断完善收费管理办法,承包职工上缴费用实行定额承包地“五保三费”与土地承包费两费分离政策。建立职工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支持发展各行业专业大户和各类专业大户对职工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职工发展庭院经济等多种形式的自营经济,鼓励职工自主经营二、三产业,制定职工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倾斜。

发挥城郊地缘优势,做大做强城郊经济。首先要引导职工深刻认识一座城市蕴藏的巨大商机和对一方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城市抢抓商机。其次是依托44团商业步行街,打造城市周边商业中心,同时,进一步提升三产服务水平和档次。最后是加大对职工群众餐饮、建筑、宾馆等技能培训,鼓励职工群众跳出农门到城市建功立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反季节果蔬,打造城市养殖果蔬基地。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一是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推广新技术新科技的热情和主动性,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收入。二是引导职工在有限的基本生活用地和经营地上,改良种植品种,增强成本意识,推广新技术新科技,在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产上下工夫,争取用最高的单产、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同时,鼓励职工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林果业和反季节果蔬,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推广“两高一优”新技术,在基本生活用地上力创每亩产值万元田。三是对少数民族职工养殖土羊土牛进行改良,推广黄牛冷配技术,以种羊场为龙头,加快牲畜改良步伐。要进一步加强对富余劳力的就业培训,争取有计划的劳务输出,拓宽致富渠道和途径,把富余的劳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发展其他产业。四是对困难职工和群体加大帮扶力度,改过去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在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倾斜。

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好事、心里事,让职工群众共享团场发展进步成果。要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加团场积累的前提下,围绕廉租房工程、通营通连公路、自来水通连入户、广播电视、新型合作医疗、教育、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等民生工程,加快团场、连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让职工群众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共享团场发展进步的成果。

(作者单位:农三师44团)

第11篇

__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__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__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 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 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__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 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第12篇

我国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区域因素,西部农村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作为调节经济发展重要工具的财政税收如何发挥优势,支持农村发展,为农村建设服务呢?我认为各级部门需要制定优惠的涉农财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排合理的财税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一、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医疗卫生设施缺乏,导致“因病致贫”的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矛盾恶化,失地严重,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长乏力。农村劳动力已经由过去的数量过剩转向了现在的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③地方财政困难,到期债务无力偿还,影响政府形象。现有的政府转移支付机制还不能立即有效地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大,影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其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财政工作服务方向

针对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我认为财政税收部门需要转变服务方向,发挥财税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向农村投资。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外,适当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转移,参与农村建设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通过税收减免,税前抵扣,提供优质纳税服务等措施,支持民营资本投入农村建设。适当放松进入限制甚至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基础教育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群体提供不同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民营资本向农村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为回乡创业农民工创造优质的税收环境。由于政府鼓励和其他因素,已经有大批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回报农村。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又熟悉市场,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如:前期资金少,税收知识缺乏,财务管理风险大等。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为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资金支持。包括:①适当减免企业创办之初的税收,提供资金扶持,减少企业的资金压力。②普及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企业的纳税意识。

(三)在农民培训方面,需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人才是农村建设中短缺的资源。通过财政支持,利用原有的政府各级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此外还要改变以前的培训模式,由单一的技能培训向多元培训教育转变。既要培育他们的技术技能,又要培育他们的市场市场生存能力。

(四)核实地方债务,完善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原有的债务进行全面地清理,进行债务核实、核销。对实存债务制定归还办法,取信与民,改善政府形象。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和结构,减轻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增强地方政府为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动力。

(五)支持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对规范的农村文化事业团体进行财政补助,发挥他们在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教育水平,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