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时间:2023-09-18 17:3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第1篇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第2篇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儿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54

作为易感人群,临床上小儿常见上呼吸道感染(AURPI)。对于该病的救治,临床早已给出规范。AURPI90%皆由病毒引起[1]。因此,临床上应用抗生素为主治疗该病尚存争议。而今,抗生素的过度应用导致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2],因此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为抗感染治疗中的当务之急。为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规范对AURPI的救治,2010~2011年治疗患儿过程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AURPI患儿276例,男170例,女106例;年龄05~10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以单纯发热为主,排除扁桃体炎、肺炎、腹泻等,符合《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3]。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热、感染等患儿。根据救治方式不同分为抗生素组及对照组。抗生素组105例,对照组171例,两者在年龄,性别及体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抗生素组应用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头孢类(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静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扑热息痛仅进行解热镇痛治疗。根据小儿的病情及年龄等个人情况,调整临床治疗的给药剂量。同时两组应用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及及时补液方式辅助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72小时内体温降至373℃或以下,无反复,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72~144小时内体温降至373℃或以下,无反复,临床症状好转;③无效:144小时内体温仍在373℃以上,临床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临床上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仍然采用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为基础用药。但临床上使用二联三联用药的时候,对于头孢类的使用量过大。见表1。

各组不论在显效率上及总有效率上相比,并无显著区别(P>005)。且抗生素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远高于对照组06%,两者相比有显著的区别(P<005)。抗生素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腹泻。而对照组出现的1例并发症为轻微的恶心。见表2。

讨论

一般而言,AURPI的病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很少需要用到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救治,仅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4]。而临床上对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到达惊人的地步,有文献报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率高达963%,这和该病的发病感染源及救治标准严重不符[5]。

因此,针对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应注意采取如下措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细菌病原学检查以及药物敏感度试验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有窄谱抗生素选择时,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采用口服方式给药时,尽量不用静脉方式给药;可单独用药时,尽量不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有低价药品选择时,尽量不选择高价药品。加强对临床医师的系统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克服其工作中的不良用药习惯,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总之,临床上推广病原学检查以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高临床医师的业务水平;并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工作,帮助患儿家属提高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抗生素使用的认识,熟悉并严格执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应用指南,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树根,孙振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8):1184-1185.

2杨健,等.医院内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29-230.

3王慕狄,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

4夏国俊,主编.抗茵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49.

第3篇

家长喊难,挂号难、住院难、看专家难;医生也喊难,不停加号、24小时急诊、双休日也要连轴转,但仍有看不完的病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科看病如此负重不堪?难道真的没有办法破解这道难题吗?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启示。

北京第三大儿童医院

“原以为这个不起眼儿的小医院会冷冷清清,不曾想却是门庭若市”,这是人们初次到李桥儿童医院的第一感觉。目前,位于北京东北部顺义郊区的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已是北京市第三大儿童专科医院,有效地缓解了京东及周边地区儿童的看病难问题。

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是首都儿科研究所中试基地兴办的一家民营性质的儿童医院,始建于2001年。从一个厂办的门诊部发展成为北京市第三大儿童医院,前后仅仅用了7年时间。截至2008年,其日最高门诊量突破1000人,2012年,日最高门诊量超过1800人,目前日门诊量仍然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李桥儿童医院从最初仅有儿内科、儿外科的简单科室,发展至今有15个儿科专业科室、近200张床位。在当前全国面临儿科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下,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模式可以成为解决当前儿童就医难的一个有效方法。

作为一家民营医院,即使是在与公立医疗机构完全不对等的条件下,李桥儿童医院仍然能够快速成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性的儿童医疗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缘于该院一贯坚持的“为民办院、质量建院、诚信兴院”的发展理念。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指出,2008年,全国儿童医院仅60余家,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人,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师。国内专业儿童医疗资源的严重缺乏,是李桥儿童医院在当今看似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目前,县级以下医疗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在内,儿科发展都严重滞后。适度放开儿童医疗市场,让社会资本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儿童医疗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

与其说是时代成就了李桥儿童医院,不如说是创新思想和发展眼光造就了该院。李桥儿童医院建立伊始,就立足于依托首都儿科研究所特有的高端医疗资源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生产的优质药品,使得该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拥有高起点。在发展过程中,李桥儿童医院严把医疗质量关,突出发展儿童脑瘫、哮喘等特色专业治疗,并不断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提升各科室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李桥儿童医院与当前很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民营医院的本质区别,也是李桥儿童医院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不二法宝。

为中国基层儿科发展开辟了道路

据了解,美国将65%的儿科医生安排在社区,只有小部分疑难重症才转诊到专科医院,而在我国,儿科医生绝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基层社区的儿科资源少之又少。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改造在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区域内儿科医疗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完全不配套,如北京天通苑和回龙观两个镇相连后,居民人口数量近百万,如同一个小型城市,但却没有一家专业的儿科医疗机构,儿童就医必须到北京市区,这势必造成市区内儿童医疗资源的紧张。

要实现儿童就医的本地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区域内的儿科医疗——基层儿科。

建国以来,中国最基层的儿科配置在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乡、村级基本没有儿科医疗资源的配置,随着大城镇的发展,基层儿科医疗资源缺乏越发显现。如果各地区的患儿都能在本地完成医疗诊治,大城市中还会存在就医难的问题吗?如果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模式能够复制到全国,这是否就是基层儿科发展的解决之道呢?

为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首儿药厂与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合作,提出了“寻找下一个李桥儿童医院”的构想。充分分析了李桥儿童医院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模式,复制出中国基层儿科的建设模式,以求解决中国基层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与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改变基层儿科现状方面进行了近3年的努力和探索,2010年启动了“基层医师儿科诊疗规范培训公益项目”,截至2012年7月,共培训基层医师超过6000人次。

作为一项公益项目,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北京首儿药厂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提供儿科专家资源,项目开展的儿科课程受到广泛基层医师的欢迎。调查显示,大多数基层医师认为有必要举办更多类似的培训活动,但项目总结时发现,单纯的培训并不能带来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儿科诊疗门诊量的提升,很多医疗机构仍然不能正常开展儿科工作。也就是说,基层儿科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单纯是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还要有具体的帮扶措施做支撑。

寻找下—个李桥儿童医院

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与成长见证了乡镇儿科医疗发展的可行性,如果每三五个乡镇能寻找到一个“李桥儿童医院”,中国广大农村和新兴城镇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基层儿科医师诊疗规范培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寻找下一个李桥儿童医院”的项目,目标是在每10万~15万人口的区域扶持一家医疗机构的儿科成长,以实现当地儿童常见疾病能在当地完成医疗就诊的目标。该项目可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认识到成长过程中需要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的理念,并可形成一整套基层医疗机构成长的解决方案,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单纯的儿科医学教育不足以让一个地方拥有儿科医疗机构的成立与发展,必须通过一整套的帮扶体系来辅助其开展儿科诊疗工作。“我们不仅要指导医生用临床规范来开展临床工作,帮助医生成长,还要留住有决心、有能力扎根基层的儿科医生。”李桥儿童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说,另一方面还要使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病人能安心在基层就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4篇

随着养生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幼儿养生”在有孩子的家庭中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儿童保健风潮。放眼全国的大中城市,不仅公立医院新开设了儿童保健的相关科室,社会上的部分民办医院和保健养生公司也推出了名为“幼儿养生”新概念服务。

幼儿养生馆乱象重重

近日,记者随同一位幼儿家长,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内的一家民办养生馆推出的“幼儿养生”项目进行了体验。

走进养生馆,记者看到约100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屋被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客厅安排有挂号处和问诊桌,一间卧室设置成了药房,另一间卧室为推拿按摩室。

在推拿按摩室中,一位正在给儿童做保健的按摩师介绍,通过中医推拿、气功点穴等手法,可以对儿童感冒、发烧、厌食、个矮、抵抗力弱等情况进行“治疗”,“有病也不需要打针吃药”。且该按摩师称,只要根据其独创的养生调理法,服用秘方保健品,“小孩可一辈子不吃药,大人一辈子不会有亚健康,老人不会有老年病”。

据这位按摩师介绍,他曾经在广州一家养生馆从事成人保健8年,到北京来是公司需要为了拓展业务,准备全面开展幼儿养生业务,正在招聘中医师和护士等医护人员。

当被问到“招的医护人员是否都有医疗从业资格”时,该按摩师表示,“不管有证没证,都是经过培训才上岗,对儿童绝对有保健效果。”据他透露,现在很多人师从“老中医”,公司就非常喜欢这类有“行医经验”的人。

然而记者从卫生部门了解到,目前卫生行业尚没有“幼儿养生”这一说法。

“幼儿养生”究竟为何物?

那么,真有“幼儿养生”这种疗效显著的保健服务么?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部分医院开设有“儿童保健”相关服务,从母婴护理到儿童成长发育各阶段的保健服务均有涉及。

据了解,北京市妇产医院专设儿童保健科,对儿童营养健康进行管理调配,并开设母婴培训班,教导年轻妈妈如何照顾幼儿;北京市中医院儿科运用中医外治法开展中药灌肠退热、中药贴敷、中医手法按摩退热,针灸治疗小儿遗尿、脑瘫、多动症,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咳、咽炎、过敏性鼻炎。

据北京市中医院一位儿科医生介绍,医院的推拿、按摩项目仅仅是作为儿童保健的一个辅助手段,并不会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这与幼儿养生馆宣传的推拿功效有很大区别。

部分幼儿养生馆夸大宣传

第5篇

什么是“暑热症”

暑热症是一种“怪病”,此病只出现于盛夏季节,且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流域的几个“火炉城市”中多见,发病的对象几乎都是周岁前后至2周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者少见。患儿的突出症状就是持续不退的高热。旧时,儿科医生对患儿进行了仔细检查,总找不出发热的原因,采取多种方法治疗,也毫无效果。可是,患儿虽然发高热,精神状态仍不错,食欲也还可以。据说,大约在50多年前,武汉市的一位儿科医生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奇招,他认为武汉这只“火炉”太热了,建议家长把孩子送上庐山凉快凉快。这一招真灵,病孩上了庐山,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一切复原。

也在差不多的时候,上海一位极负盛名的儿科专家,根据他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把这种“怪病”用很通俗的病名来称呼:“喝水撒尿病”,也就是目前医学上的诊断病名“暑热症”。

为什么暑热症多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呢?有人认为在高热环境中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生理学家作过研究,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产生的热有3个方法散去:一是传导,二是对流,三是蒸发。当环境温度到达35℃时,传导和对流已不起作用,唯有依靠大量出汗,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可是,婴幼儿的汗腺功能不足,散热就难了。于是,婴幼儿虽然没有病,体温却居高不下了。到了3岁时,体温调节功能成熟,就不会得暑热症;至于初生的小婴儿为何极少发病,那是因为小宝宝活动较少,产热不多。 除了环境温度高以外,还与湿度有关,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的空气相对湿度高,是汗液不易蒸发的又一重要原因。

暑热症的症状

A、发热。暑热症的病儿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持续不退。气温越高,体温也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

病儿在发热初起时,精神、食欲都良好,故极易被当作感冒,甚至到医院里去打退热针、吊针、滥用抗生素。本病与感冒的主要区别一是咽部无明显充血;二是无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三是病程较感冒要长得多。

B、多饮多尿。多饮多尿是本病的特征,每日饮水可达3000毫升,汗液虽难以排出,而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而其比重较低;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口渴多饮。病儿一昼夜可排尿20多次,尿液清,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在1.008以下。

C、少汗无汗。病儿大多不出汗,仅在初起病时头部有少量出汗。

必须与其他疾病鉴别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与其他也可引起长期发热的疾病鉴别。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血、尿等常规检查、肺部X线拍片、结核菌素试验、肥达氏试验等,以排除各种感染性疾病。

如何急救“暑热宝宝”

本病初起时精神食欲良好,除了在体温过高时有嗜睡、惊跳外,无其他神经系统严重症状,但发热日子长了,难免出现食欲渐减及苍白、消瘦无力等消耗症状。还可能发生脱水、酸中毒。本病虽预后良好,但病程很长,每天听任宝宝在高体温中“煎熬”是不对的。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措施——

A、注意居室通风降温,现在空调已相当普及,把室温控制在26℃是较合适的,室温过低,反而不利于健康。

B、出现高热、惊跳时,可采用温水浴,水温比病儿低4℃,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C、不可给宝宝乱服退热药,更不可乱用抗菌药。

本病中医疗法的原则是清暑、益气、养阴清热,具体处方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预防对策

A、炎夏季节,不要让宝宝到环境温度高的室外去。

第6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病毒性腹泻

小儿腹泻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而这种病毒性的腹泻常常发生在秋冬季节,而轮状病毒是其致病病毒[1]。由于小儿的独特的体液分布和代谢特征,常常会由于腹泻而导致严重的失水而引起代谢紊乱,若是治疗不及时使得疾病继续发展可以对患儿造成生命危险。所以说找到一种合适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需要的,我院对此类患儿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10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儿科治疗腹泻的56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上患儿都是符合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孩31例,女孩25例,年龄5个月~14个月,平均年龄为(10.2±3.2)个月。然后把以上患儿按照就诊的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为2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症状等情况方面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把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之后,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药物的蒙脱石散来进行治疗,并且同时纠正患儿的电解质紊乱和脱水。观察组患儿则在给予蒙脱石散的基础之上加用中药健脾化湿汤进行治疗。蒙脱石散的使用剂量为,小于1岁的患儿服用1包/d,1~2岁的患儿服用2包/d,把药物分为3次并溶于温水中服用。而中药则是服用1剂/d并用水煎服。最好在汤药温热时少量多次服用,这样可以保证其吸收率。然后依据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此标准共有3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

1.3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 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在疗程结束之后,两组患儿的疗效差别明显,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腹泻病虽然是小儿的常见病之一,但是并没有特效的药物来治疗。对于这种病毒性的腹泻,我们已经知道其病原就是轮状病毒,而依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尚没有研究出一种特效的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所以一般西医方面都利用一些广谱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但是这些抗病毒药物有一个不足就是易发生耐药性,所以单纯依靠西药进行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利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对小儿的病毒性腹泻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小儿常会有脾不足的情况发生[2],所以对于这种腹泻病就应当从健脾行气,止吐止泻和温中和胃方面来入手。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健脾化湿汤来对病毒性腹泻的患儿进行治疗。在健脾化湿汤的药方中包含有健脾化湿功效的白扁豆,补脾益气的白术,有补脾止泻的山药,有消食化积的鸡内金,有收敛固涩和止泻功效的芡实等等,这些药物通过协同作用,共同对腹泻的患儿起到治疗的作用。此方在用之前也需要对患儿的病情做一个判断,若患儿兼有湿热之象,就不主张使用清利的药物,会对患儿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使患儿疾病加重。另外,由于此类汤药气味难闻,口味不好,而患儿年龄又太小,所以在喂服药物时会很困难。若是有患儿有呕吐的症状时,可以在喂药前滴几滴姜汁在汤药中,这样可以缓解患儿的呕吐症状。在服药期间也要注意患儿的饮食。此次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所以说,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儿科患者;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改进对策

护理安全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交流接触的机会最多,但是,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比较繁忙,琐事比较多,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护理差错。为了探讨儿科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的对策。对我自2013年8月~2014年11月院接收治疗的80例儿科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儿科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在4~12岁,平均年龄为(8.4±1.5)岁。所有患儿均没有特异性疾病,均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在接受常规性治疗时均有家属陪同。两组患儿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如患儿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采用一般儿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患者在入院前,家属心里会出现恐惧心理,以为这种疾病比较严重等,此时,医护人员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害怕等消极心理;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向患儿及家属宣传一些相关知识,让患者提前做好准备,患者治疗后,必要时可以让患者服用一些抗感染药物[1-5]。患者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叮嘱患者多饮水,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饮食,尽量饮食一些营养较高的食物。

1.3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1.3.1医护人员自身原因临床医护人员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及教育受传统教学影响,医护人员只重视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通常而言,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潜藏了许多法律问题,医护人员对护理文书确认认识,护理记录单也记录不全、不及时,对于患者一些重要的病情变化及治疗等也没有详细的记载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医疗纠纷,并且在医疗纠纷中因缺乏证据而处于被动[6]。

1.3.2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高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开始实施护士聘任制,但是医院在聘任时,只注重医护人员的护理技术,而不重视医护人员其他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研发和使用,护理工作也开始变得复杂,医护人员如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将会给医护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增加了临床护理安全。

1.3.3医院人员配置不合理医护人员因在病房工作过于辛苦,而想方设法调到别的科室,从而导致一线缺乏工作经验的护士[7]。就儿科患者而言,临床上对于患者的护理医护人员工作经验十分重要,且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必须高度思想集中。但是,临床上由于人员匮乏,尤其是夜班护士,一人要分管几十张床位,易造成某些要求特殊滴速的药品,如甲强龙、硝普钠、20%甘露醇不能按医嘱要求滴入,影响治疗效果,引起患者不满。

1.3.4其他因素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很多患儿很难自己表达想法,再加上家属对治疗过程中的有关事宜并不了解,造成护理安全。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χ2表示。

2结果

实验中,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3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有38例对我院护理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对照组中,临床上安全问题发生率为20%,而实验组患者安全问题发生率为7.5%,实验组患者安全问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当前,随着我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儿科患者也越来越多,患儿家属对护理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它与传统护理模式存在一定区别。实验中,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85%)(P<0.05);对照组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20%,而实验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P<0.05)。

临床上,儿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如:①制度隐患:儿科就诊制度是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诊治时需要严格遵循的规章制度,我国在2002年9月1日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再条例中对很多制度和相关要求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很多制度等。②护理人员自身隐患:护理是一项风险较高而又需要很大耐心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护理人员承受着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工作过程中难免会精神疲乏,工作效率降低,这容易在儿科治疗中存在安全隐患[8-10]。此外,很多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缺乏必需的责任感,护理时漫不经心,再加上部分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相关仪器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更不用说熟练操作了。最后,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记录时思想上不够重视,出现漏写、漏签、错写等情况,都给手术室护理带来很大的困难[11]。③护理工作隐患:护理工作隐患涉及内容较多,如:患者护送不当、操作方面、用药有误、病理标本遗失或出现差错等。

为了降低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做好防范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医护人员要提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护人员要强化法律意识,医院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并且规范工作流程,让医护人员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在教育中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进行经常的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让医护人员懂法、知法,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从而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

3.2医护人员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对于一名医护人员来说,扎实的专业知识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护人员要树立紧迫感,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因此,医护人员只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遇到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心不慌、气不急、手不抖,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安全保障。

3.3还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士长要根据儿科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要根据不同时间段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并且适当的增加夜班人数(儿科患者夜间犯病的几率大于白天),确保24h有人守护在监护仪前,保证护理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临床上,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很多,医护人员应该对儿科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并做好患者的药物护理,能够降低患儿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降低临床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海萍,张杰磊,卢瑞存,等.影响儿童医院护患关系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6).

[2]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02).

[3]史德利,刘淑娟,文成,等.预防和处理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5).

[4]葛学娣,李冰,凌霞,等.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1(04).

[5]马丽媛,潘丽,何林仙,等.内科护士基本技能对护理安全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

[6]王海萍,张杰磊,卢瑞存,等. 影响儿童医院护患关系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6).

[7]王立敏,黄春艳.临床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7).

[8]余小娥,杨新新.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1).

[9]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lfwjgs/s3577/201112/53721.htm].

第8篇

什么是夏季感冒?

我们的祖先认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即公历的七月初至八月初)正是长夏之季,此时气温高而雨水多,气候最为潮湿。长夏在五行上与脾对应,脾喜干燥不喜黏腻,而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后就会产生黏滞的湿气。宝宝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肺脏尤娇,不耐寒热,故在这种正气岌岌可危、邪气蠢蠢欲动的大环境下,如果父母将室内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与户外高温形成了较大的温差后,又给宝宝吃冷饮败火,这种贪凉饮冷的内外环境就会造成宝宝患上夏季感冒。

中医一般将夏季感冒分为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

暑湿感冒:常表现为发热、鼻塞、流鼻涕,精神烦躁不安或头晕头痛,口渴,汗出后热仍不退,身体困倦乏力,食欲不佳,胃脘部疼痛或有恶性呕吐,小便少,舌苔腻等症状,且病程比较缠绵。

暑热感冒:常表现为发热明显热势高、不怕冷,没有鼻塞、流涕,出汗多,口渴明显,舌质红,舌苔干燥。

夏季感冒与冬春感冒的区别?

无论是暑湿还是暑热的夏季感冒都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冬春感冒。冬季气候寒冷,此时所患多为风寒感冒,宝宝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身体疼痛、少汗或者无汗,经过发汗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春季气温回升,此时所患多为风热感冒,宝宝则表现为发热明显,鼻塞,流黄鼻涕,嗓子红、肿、痛,通过疏风清热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而夏季感冒的宝宝常常出汗多,身体困倦乏力、食欲不佳、甚至恶心呕吐,用一般的发汗法治疗后症状不仅不减反而可能会更严重,因此夏季要尤其重视宝宝感冒。

面对这种发热不退的情况,不明就里的父母多会认为宝宝一定是有感染了,尤其是有细菌感染了,甚至擅自给宝宝服用抗生素来抗菌消炎,其实是不对的。虽然夏季闷热潮湿的气候很适宜细菌滋生长养,但感冒主要还是病毒侵袭所致,因此在血象正常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建议给宝宝使用抗生素。

中医如何治疗夏季感冒?

对于症状不是很重的宝宝,我们建议多休息,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免疫功能,直到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同时要注意给宝宝多补充水分,夏季感冒后的水分补充十分重要,因为发热就是机体调动自身免疫系统与病毒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消耗宝宝很多能量,尤其水分。症状比较重的宝宝,比如出现反复高热、咳嗽时间较长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湿感冒:中医的治疗重在清暑解表,化湿和中,临床上多选用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等;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口服液、丸、颗粒等)、四正丸、保济丸、暑湿感冒冲剂等。其中藿香正气散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在使用了,它能迅速消除暑湿导致的头痛、身重、胸闷、不思饮食、恶寒发热、腹胀腹泻等症状,起效快又安全。

暑热感冒:采用清热生津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清暑益气汤,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中成药可以用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银黄注射液、十滴水(胶囊)、仁丹(又叫"人丹")、清暑益气丸以及外用清凉油、风油精等。

中医有哪些特色疗法?

药膳疗法:

1.藿香粥:鲜藿香 20~25 克,粳米80 克,白糖15 克。将鲜藿香、粳米洗净。置一锅于火炉上,放入清水与鲜藿香,滚开后滤出汁液,备用。将锅洗净,放入粳米与水,煮开后,加入藿香汁液、白糖,再煮成粥即成。温服。适合暑湿感冒较轻的宝宝。

2.枸杞叶绿豆汤:枸杞叶100克,15克,绿豆30克。将绿豆洗净,用清水浸约半小时后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绿豆烂,然后加入洗净的、枸杞叶,再煮

10~20分钟,调味即可。随量饮用。适合暑湿感冒头痛明显的宝宝。

3. 薏米红豆粥:薏米50克,赤小豆30克,大米50克,水适量。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适合暑湿感冒脾胃症状比较明显的宝宝。

4.薄菊粥:取薄荷、、金银花各9克,桑叶、淡竹叶各6克。水煎,沸后5分钟滤出药汁,去渣,加入粳米100克煮粥,稍煮即成。每日分两次服食。适合暑热感冒的宝宝。

5.西瓜番茄汁:西瓜适量,番茄适量。先将西瓜取瓤去子,取汁,番茄用沸水烫2~3分钟、剥皮去子,也用纱布绞取汁,二汁等量和匀。随量饮服。适合暑热感冒的宝宝。

6.萝卜鲜果汤:白萝卜250克,鲜青果30克。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鲜青果洗净后,用刀在果上划数条深痕,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即可。适合暑热感冒的宝宝。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能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活血行气,调节一身阳气,进而达到调整人体平衡、祛湿外出的目的,对于年龄稍大能主动配合的宝贝可以选用。治疗时让宝宝俯卧,露出背部皮肤,医生以中号火罐采用“闪火法”将火罐布于背部,以督脉、膀胱经为主,从肩部至腰骶部用排罐法布满,在肩胛部加拔2~3个火罐。若症状较重,可先用走罐法,顺膀胱经走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痧点,然后再采用排罐法治疗。通常留罐10~15分钟即可取下,取罐后可饮热开水以助发散,一般休息一夜即可愈,如未愈次日再治疗1次。

足浴疗法:

双脚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足浴可以很好地刺激经络,振奋宝宝的脏腑机能,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使用时取30~50克藿香,放入2升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煎熬,待药液剩下1升时,取出汁液,再加水2升,煎至药液剩下1升,将两份药汁放在盆中浸泡双足,药液以超过脚踝为度,在泡脚的同时,可以进行足部按摩,效果会更好。

推拿疗法:

宝宝自己或抱在父母怀里面对医生坐在小方凳上,自然放松,医生先取宝宝一只手,清天河水300~400次,退六腑150次,水底捞明月100~300次,按揉一窝风200次加以揉小天心(泻法),分推手阴阳100次,清肺经200次。再取正坐位,颈部按摩5分钟,按揉天突50次,开璇肌5次。然后背对医生,分推肩胛10次,推刮天柱100次,揉大椎100次,点按肺俞50次。最后小儿头放于医生双膝上开天门穴30次,揉太阳穴30次。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帮助宝宝抵抗许多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且母乳有足够的水分,防止宝宝缺水。

2.合理使用空调:夏季空调温度湿度应调试合宜,最好保持在室内温度为25℃~27℃,相对湿度为40%~60%,在空调吹过一段时间后也要定时通风换气,以祛除屋内滋生的细菌。同时要适当减少宝宝待在空调房里的时间,父母可在气温不太高的清晨和傍晚带宝宝外出活动。

3.合理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和生冷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在夏季最好食用一些能清热、祛暑、健脾的食物,如薏米粥、鲜马齿苋、西瓜、苹果、果汁等。

4.保证充足的睡眠:宝宝的后天发育很多是在睡眠中继续完成的,对于三岁以下的宝宝,睡眠时间常占到一天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因此即使在白昼时间延长的夏季,也不要轻易改变宝宝已经建立了的作息规律,以免扰乱宝宝的免疫功能。

专家介绍: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儿科专业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师从多位名医,崇尚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优势。

擅长治疗:儿童咳喘、扁桃体炎、肺炎、厌食、多动症、抽动症、癫痫、性早熟等。

出诊时间:

周三全天,周五上午,周六下午 (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

第9篇

2岁半的明明,一天突然出现发烧,吃不下饭,咽喉疼痛,整个人显得烦躁不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给他打了消炎针,但没有好转。第二天病情反而加重,体温高达39.8℃,妈妈急忙送明明去县人民医院。经过儿科医师的详细检查和有关化验,最后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有人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是儿科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夏秋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婴幼儿,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通常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临床表现为: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继而大一些的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吞咽时尤甚)或拒食,有时会说头痛、腹痛或肌痛;小一些的宝宝则出现烦躁、哭闹、流口水、不愿进食(婴儿不吃奶)、呕吐等,尿色黄短少,大便干燥成球。严重患儿影响吞咽功能,但多数不影响发声。检查时,可见患儿上腭、口腔黏膜、咽后壁、扁桃体等黏膜上有2~4毫米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大约在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浅小黄色溃疡,不过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口腔内有臭味,部分患儿还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严重的可以引起心肌的损伤。但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大多是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在感染后机体能产生持久的免疫,而柯萨奇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生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呢?儿科专家认为常见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呼吸道屏障功能不全。生长在鼻腔黏膜上的鼻毛,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而婴幼儿鼻毛稀少或没有鼻毛(婴儿及小的孩子),无法阻挡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于是容易导致发病。

呼吸道黏膜娇嫩。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娇嫩脆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致病菌易趁机进行“闹事”。

呼吸道免疫力较弱。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功能尚未健全,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漏网者”就会兴风作浪起来使人生病。此外,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人并黏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能力比较微弱,因此“自洁”防御功能也就相对较差。这样每天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粉尘等不能及时被排出,从而容易引发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儿一旦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又无效,故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物。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宣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治疗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对促进患儿康复大有帮助: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让孩子多饮温开水(有利于排毒和降体温),吃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咽喉痛时不妨用绿豆稀饭、烂面条等,也可取绿豆100克、苦瓜50克、薏米150克、大米100克煮粥,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食用),少吃多餐(吃奶的乳儿应减少奶量),要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或不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忌食热(尤其是过热)、酸、甜、辣、成、硬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等不适;发烧(特别是高烧)时要禁吃鸡蛋。在生活上,病孩要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以防造成传染;发烧时让孩子卧床休息,少盖被,以利身体散热;不宜剧烈活动,要保持睡眠充足;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还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给孩子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面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撤咽部,以减轻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任何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擅自滥用。否则,常会造成既浪费金钱又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后果而悔之莫及!

第10篇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总结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

,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在皋兰县医院10个月临床技能实践期间,我对内科、急诊科、外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有了一定的掌握,认真完成了临床培训要求。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各临床科室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出对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方便、快捷、周到、便宜、知情。接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县医院基本设施齐全,药品丰富便宜、化验室(常规化验、生化化验基本满足常见病的需要)、B超、心电图等。还开展了针灸、按摩、拔罐、封闭等多样化的服务,对诸多疾病后遗症,慢性病的康复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黑石乡卫生院1个月的基层实践培训期间,我能够独立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掌握的全科医疗服务技能,社区慢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

通过实践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卫生院医生在乡卫生院职责的重要性。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门诊、家庭访视、健康档案等)了解全乡居民的健康状况,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通过实践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由于从事乡镇卫生医疗工作时间不长,工作还不深入,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模式之中,在应对患者的过程中还存留着以医疗为主、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的就诊模式,对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康复医学、中医药照顾等全科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更新观念,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更好的为社区广大居民的健康服务。

第11篇

摘要:以统计学方法的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的决策树、关联规则、粗糙集、判别分析等数理方法为例,对其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将部分学者对其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进行回顾;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及其数理思想和方法,发现其在中医学辨证中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聚类分析;决策树;关联规则;粗糙集;判别分析;中医辨证;应用分析

1可行性分析及应用现状

1.1聚类分析

在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中,聚类分析多用于中医证候的分类,在方法学上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提供量化分型依据。聚类分析是一种动态分类的方法,可以把相似的事物归入合适的类别,使同类中的事物尽可能的相似(组内同质性),而类与类之间保持显著差异(组间异质性)。中医辨证即通过把同种病机引起的一系列证候群归纳为一种证型(组内同质性),而证型与证型之间有着显著差异(组间异质性)。因聚类分析属于探索性研究,结果可以提供多个可能的“解”,故在辨证运用中其“解”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进行判断分析。纵观文献可知,多数学者认为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与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医数理辨证研究中属较成熟的方法之一,结合运用的相关研究较多。

唐雪勇运用聚类分析对白癜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白癜风患者,首先回顾研究总结出古今医家对对白癜风中医辨证认识的15个证型,结合文献和征询专家意见制定调查表,并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后应用SPSS16.0软件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聚类结果示,白癜风辨证证型可分为:气血不和、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5型,其中前两型最为常见。姜楠对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首先对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按照相关标准对文献证型进行规范,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筛选。将筛选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示当聚类为7类时效果较好,且作者认为结果符合临床实际,初步建立了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又如,周迪夷运用SPSS13.0卡方检验、SAS8.2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临床收集的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归纳出了2型糖尿病的7个证候类型及糖尿病肾病的7个证候类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有较多报道,在此不一一赘述。

1.2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归纳推理算法,采用树枝状来展现数据受各变量影响情形的预测模型,能利用树形图的分割自动确认和评估分割。数据分类是决策树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数据的不同属性归为不同类别。中医辨证论治着眼于证,辨证的过程即为对同种病机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病理阶段的辨析,其证候信息数据复杂多样,多为定性的变量数据,决策树具有能够处理大量变量信息、得出比较精确分类、简单明确、处理不完整数据等优点。故运用决策树技术可以将症状和体征与证候(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徐蕾[4]将40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调查资料中的88项指标进行了决策树分析。以该88项指标建立数据库,建立以信息熵减少为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模型,采用决策树C4.5算法。结果筛选出对慢性胃炎辨证有意义的26个变量信息,建立辨证模型,结果示各类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学者对杨志敏教授治疗失眠阳虚型的两个方剂运用决策树技术进行了同症异治辨证思路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人口学特征等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及Clementine12.0进行数据分析,决策树模型选用C&Rtree算法,将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进入模型,从中选取相关因素和诊断规则。10层交叉验证模型识别正确率为74.59%。最后归纳出两方的共性适应证,禁忌症的辨证思路。余学杰运用决策树对中医专家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提取探析,首先选取803位患者,对其证候信息剔除重复后提取103种证候信息,进行决策树运算分析,结果得出9中证名与证候的规则。

1.3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用于发现数据中变量间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之一。关联规则中有两个重要参数:支持度和可信度,该技术其目的就是挖掘出事物内在之间满足一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关联现象。面向中医辨证的关联规则,大多数中医学者通过应用该方法对中医的症状、体征之间进行关联,从而客观把握中医的“证”,使其客观与标准,从而达到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如,陈绩锐对480例小儿肺炎的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从而得出不同证型之间的病机差异和辨证要点,继而对基于关联规则技术的小儿肺炎辨证规律进行了研究。唐伟将临床234例胃脘痛患者进行宏观分为6型,将宏观分型与胃黏膜的微观表现相结合,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探讨二者的相关性。通过胃镜等现代检查手段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使其客观的把握胃脘痛的辨证特点。刘智认为基于支持度-置信度的关联规则算法,考虑到数据的时间因素以及规则前件与后件的相关问题时,该算法并不是很有效。提出一种新的关联规则框架:时间支持度-时效匹配度,并应用该方法对冠心病舌象、舌质、发病诱因等18个方面与26中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中医辨证规律进行了研究。黄文金运用“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新新体系结合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对《中医儿科学》教材中辨证分型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得出证素之间、证素与症候之间的关联关联规则。结论得出关联规则是挖掘中医儿科学教材辨证诊断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

1.4粗糙集

粗糙集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其主要思想就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粗糙集能在保持相对高质量分类能力的基础上,尽量消除不必要的信息得到较小属性集合,有较好的分类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施治的效果,辨证不统一最主要原因是医生的主观因素和患者症状的不确定性。针对中医辨证认识的不统一性,粗糙集技术理论有自身的优势,值得在中医辨证数据处理中应用。晏峻峰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中医证素辨证中,通过阐述粗糙集的思想及在证素辨证中应用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结果发现两者有相适应性,从而指出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入。孙继佳采用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结合对293例中医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信息进行统计运算。结果显示该方法辨证平均正确率高于70%,尤其采用粗糙集约减后辨证的准确率为84.4%左右。董国华等运用粗糙集合神经网络技术对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研究,并把该项研究命名为粗糙神经网络模型,其结构为:输入粗糙集处理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结果示该结合方法准确率较高,优于单纯一种方法。

1.5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又称为“分辨法”,顾名思义该技术与中医学的辨证法有着一定联系。判别分析就是研究判断个体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是一种统计判别和分组技术,就一定数量样本的一个分组变量和相应的其他多元变量的已知信息,确定分组与其他多元变量信息所属的样本进行判别分组。这种技术与中医辨证有着相似性,故可结合应用。赵宝利收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资料436例,按照纳入标准进行证候分类,湿热痹阻型、肝肾两虚型、寒热错杂型各占29.59%、47.93%、22.48%。采用SPSS11.0软件包,逐步判别分析用Analyze-Classify-Discriminant选择逐步向前最大似然估计模块。筛选出13个变量信息是有统计学意义,予变量赋值后发现理论判别与实际资料具有较高的总吻合率,研究中所得到的判别模型与临床实际基本符合。唐旭东将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53项免疫学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再障辨证分型的判别方程。结果筛选出与再障中医辨证分型最有意义的5个免疫学指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再障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的物质基础。黄小波等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型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示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实际较为符合,从而指出判别分型能够提高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应用前景较好。

2问题和展望

由上述可知,以上数理方法在中医学辨证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且有了一定层次的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证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同一症状、体征可以出现在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之中。另外,依据中医学的恒动观,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证候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而以上数理方法运用于中医学辨证中都未顾及中医辨证的恒动观念。紧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传统思维,分析以上几种数理方法的思想,不难发要使两者有较好的适配性,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善。

基于聚类分析的数学和计算机原理,其为得到合理的分类,必须使用适当的指标来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间质性。因聚类分析属定量描述,而中医四诊信息属性为不定量或变量,故聚类分析在中医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同一四诊信息可隶属于不同的证型,而聚类分析过程中,对于这种变量信息计算机不能智能识别,该四诊信息只能出现在一个证型中,这样既有别于中医的辨证思维,又不能够对证型之间进行完全区别;又如,决策树分析过程中,中医四诊信息纳入模型后不能进行灵活的剔除,不能对变量信息进行灵活的选择,分类能力一般,需对分类结果进行修剪,若修剪不当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容易产生较大误差;再者,关联规则可产生的是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以及各个规则的强度,但对于分类、预测能力均较差。因此该方法适于用来抽取规则帮助理解中医证候内涵,对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若需应用于辨证还需要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带有主观色彩。又如,纵观上述文献发现,基于粗糙集技术的中医辨证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粗糙集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医辨证中应用也多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最后,判别分析是已知某事物有几类,从各类中取一样本并设计出标准,从而在样本中都按该标准分类,这种分辨方法需要较强的中医专业知识制定其各型的标准,才能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由上所知,上述数理方法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整体来说,数理方法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尚属摸索阶段,尚未有相应标准去验证其辨证的科学性、精确性,这也是还未被同行业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在中医辨证走向客观化、标准化道路上,要不断加强中医传统理论的学习,使其占主导地位,将数据为其所用;改善数理方法运算的局限性,依据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设计开发新的计算机软件。只有建立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主导地位,信息数据和运算软件为中医理论所用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中医客观化辨证这条路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唐雪勇,杨志波,王建湘.白癜风聚类分析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72-74.

[2]姜楠,石岩.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的聚类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2.

[3]周迪夷.2型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徐蕾,贺佳,孟虹,等.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9):1019-1012.

[5]杨志敏,原嘉民,黄春华,等.基于决策树阳虚型失眠症同证异治方辨证思路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19-1220.

[6]余学杰,李书珍,李晓燕,等.基于决策树提取中医专家辨证规律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9-24.

[7]陈绩锐.基于关联规则的小儿肺炎辨证规律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

[8]唐伟,周正光,王欢欢.胃脘痛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的关联规则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303-306.

[9]刘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在冠心病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10]黄文金,姚明龙,叶云金,等.关联规则在中医儿科学证素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3):329-331.

[11]晏峻峰,朱文峰.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93.

[12]孙继佳,苏式兵,陆奕宇,等.基于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中医辨证数据挖掘方法研究[J].数理易学杂志,2010,23(3):261-265.

[13]董国华,朱莉乐,李璟健,等.粗糙集结合神经网络的哮喘辨证分型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5,43(9):1622-1626.

[14]赵宝利,黄可儿,赵敏.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别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40-242.

[15]唐旭东,麻柔,刘锋,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量化与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80-783.

[16]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型判别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6):21-22.

第12篇

了解智能测定

我国目前采用的智能测定的方法基本有两种:

1.筛查法:

是一种比较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筛查出在生长发育或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孩子。

以上筛查测试如果不合格或可疑,需要作进一步诊断性评定。

智力测验:

图片词汇测验(适用于4~8岁)、智力测验40项(7~12岁)、幼儿韦氏智能量表、学龄韦氏智能量表、绘人试验(适用于4~12岁)......

目前采取的智商(IQ)测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数字、图象和操作。实际上孩子的智能远不能只用这几方面来概括,更何况智能测定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测定智商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正规的培训,环境要求安静、舒适,甚至对光线、室内设备、温度、湿度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外,测评人员说话的速度、声调、眼神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当时的情绪、态度、以往的生活经验都影响测试的结果。因此,智商测定绝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随便进行的。

IQ值临床判断如下:

大于140,天才。

120~140之间,智力非常优秀

110~120之间,智力优秀

90~110之间,智力平常(大多数人)

80~90之间,智力偏低

70~80之间,智力有些缺陷

小于70,属于低能

该如何看待智能测定?

198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同时他还提出,"智力并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或可以用某种特定标准计量的东西,而是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智力的这种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他还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更宽泛地看待‘智力’这一概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聪明之处,也都具有在某些领域成才的能力,没有人是全能,也没有人是无能。" 同时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种智能。加德纳教授同时还进一步解释如何认识多元智能:

1.多元智能中八种智能彼此独立,有些人可能某种智能很好,某种却很差,很少有人能样样具备;

2.每个人先天的智能组合不同,比如有些人在语文和音乐方面很强,但是社交却特别差,所以要通过评估找出每一个人的最佳智能组合;

3.每一种智能都有一定的年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要去发展就很难。比如说音乐要在小时候培养,过了年龄要去学习就很难。但是属于空间智能的绘画,不论年纪多大都可以学习开发;

4.每一个人除了要找出自己的智能组合外,还要找出学习型态的组合。比如说语言文字智能强的人,可以使用背诵的方式来记忆。但是对于身体运动智能强而语言文字智能弱的人,他可能无法静下来背书,而使用带动唱的方式来背诵比较有效;

5.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不是为了对儿童进行“排队”,也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小天才,而是旨在发现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和特点,识别并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帮助他们去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定人的智力是极其错误的,一个智商的测定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及才智。

其实孩子的智商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最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时对12~16岁间的一些学生进行了IQ测试,测试得分约在77~135分之间。4年之后,这些学生的得分总体提升到了87到143分,但个人的变化情况各有不同,不仅仅是笔试成绩有明显的变化,脑部扫描也显示,那些得分提高了的学生脑部出现了更多的灰质(灰质是一种神经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测验表明,那些早期在学校表现并不突出的孩子未来仍有可能成为佼佼者。加德纳教授也指出:孩子的智力组合也是可以变化的,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光辉点。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外,后天的教育也很重要。

因此,每个孩子智力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智力结构不一样。如果家长对智力测验没有正确的认识,我建议不要查,否则带来的副作用是很大的。

对于具有一些影响大脑发育的高危因素的孩子,应该进行早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危因素,就没有进行智力检查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