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

时间:2023-09-18 17:3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关怀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关怀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校园环境是指在校园内影响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本文所指的环境是特指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群、运动场地、校园绿化、道路以及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文关怀是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顺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理解,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人们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

二、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以及和谐校园的提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朝着“综合素质型”转变,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使校园环境德育和美育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对于校园环境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环境是人化的环境,校园环境的职能,就要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人为主体,关心人,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我们的理想状态还有较大的距离,存在种种弊端。校园规划设计沿用旧标准模式,设计方法存在局限,对现代大学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和预见,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特征,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景观形象,却因此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多层次需求。广场以大为好,往往大而不当;车道以宽为好,行人的空间越来越小;绿化急功近利,多以草坪为主,绿而无荫;建筑物的造型以新异奇特为美,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凡此种种,与人文关的精神怀背道而驰。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方关怀是校园环境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是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职能

校园环境是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载体。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等物质需要是校园环境的基本职能。校园环境是师生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是每个人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因人的需要而建设,是为人服务。因此校园环境建设理所当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方便、舒适、安全为最基本的要求。结构、功能合理的物质空间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愿望。

(二)环境育人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

环境的育人性,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显而易见,人格的升华、自我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好的环境就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种细语润无声的“无声教育”、是一种“隐形教育”。环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尊重师生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环境中充分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关怀,使人对环境产生依恋和认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校园环境中注重人文关怀,才发挥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三)校园环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

校园环境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也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人们回归自然,“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融洽人际关系。校园环境要满足师生休闲娱乐的需要,就要以人对美的理解和享受生活的要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对人的包容和理解。营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和充满人文精神的世界,离不开人文关怀。

三、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把校园建筑的作用由注重满足人的生活、生存等基本需要,提高到满足人的情感寄托和追求生活的诗情画意的更高层次上来。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要一方面体现传承历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时代风貌,表现学校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师生的需要来设计安排,维护师生的利益,塑造与人亲和的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舒适、安全、健康、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准绳,以达到审美、益智、修身、养性为目的,并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个性,平衡学生个体间需要。

校园建设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层次。校园的建设,千万不能靠“长官意志”和凭主观想象。基建和管理部门要尊重师生的意愿,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性互动。重要的决策活动,要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可以找到师生满意的方案,还可以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素养。

人文关怀体现在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校园环境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校园中常常见到的一些绿色植物上悬挂的标识牌,牌面用各种文字标注植物特征,使学子们能经常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研究植物。

2.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的需要。在中心地带设置校园分布图,在建筑物上标注其名称、在交叉路口设置路牌等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种植耐践踏的草种,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校园的车行道和步行道系统,既是校园各区域的交通联系纽带,也是人员疏散流动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满通便捷的要求,保护步行者的安全。应采取限制车速,禁止某些车辆通过等交通措施。

3.满足学生追求美的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营造一些具有艺术价值或象征意义的经典景观。布置的景点、植物造型、小品,力求精美,以形悦心,以文悦目;校园建筑要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统一。追求陶冶师生情操的建筑美;植物分布、绿地要讲求自然美、协调美。

4.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校园的建筑、雕塑艺术、园林绿化景点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传达着教育者的理念,蕴涵着大学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理性的启迪。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名人警句、名人雕塑等不仅是对校园的美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个体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教育效果。

5.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空间设置上,应满足师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既需要有高大宏伟的景观展示人类的伟大的力量和理想,满足“瞭望”的要。也需要有婉转私密的空间,给浪漫的情人一个含蓄追逐的场所,或是给思考者一个回忆和想象的空间,以满足受到“庇护”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宽阔的场所表现自我,满足当“演员”的要求。也需要在林荫边缘地的“歇脚”,以满足成为一名观众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方便快捷人流通道,以满足快节奏学习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曲折迂回的小径,以满足课余散步休闲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供师生交往、聚会、健身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具备一定的供个人学习、休息、观赏等不受外人干扰的安静角落;具备供三五成群的小团体集聚高谈之地。”

当然,我们在强调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自身内在的规律,在对客观物质环境的理解和改造上还应依据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盲目地强调“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第2篇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同时也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加强师德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1.加强师德建设,增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基础工程,这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它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为强烈的典范性。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实际可行的榜样。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师德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教师则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主导力量的教师能否热心于教改,能否积极效力于教改,则是关系到教改能否深入开展并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有了崇高的师德,也就激发出了责任感,主观上便有了精神动力,这样才能够主动用心去探索教学方法,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大胆进行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德建设,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又要德才兼备,有奉献精神,有优良的品质,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教好书仅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教好学生,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师德高尚的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一个榜样,他会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去影响教育下一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启发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也正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现实社会中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到学术腐败与造假,从少数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到各种不严格履行教师职责的现象,如“范跑跑”之流的负面个例,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这也折射出我们在师德建设上的不足。

高校师德建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社会公德的失范、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固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多注重于僵化式的机制管理,普遍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进而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价值观产生偏差,对自身的职业价值定位、自身的人生追求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八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兴起。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极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对于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简单、机械的机制制约和规范管理的层面。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只注重整体教育效果的实现,而忽视教师的个人成长发展、忽视教师个人价值体现的局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的价值诉求逐渐增强,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同样有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诉求的愿望。而高等院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活力和素质。因此,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人文关怀理念视角下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1.结合高校特点,在师德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师德教育不仅是对于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教育,还应该体现在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中,同时也应当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则具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的观念。

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是师德建设中必须坚守的重要理念,它强调高校对待教师时要在创造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师德教育对教师本身的个体发展和享用价值,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注重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以丰富感人、充满人文关怀的师德教育去吸引广大教师,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使师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建设一定要与教师产生共鸣,要有使教师乐于参与师德活动的方式,否则就成了空泛的宣读和虚伪的说教。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被教师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自我调控的自律机制,达到师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和内在需求统一和谐发展,使学校保持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环境。

2.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心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真正做到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师要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岗位不仅体现在学校环境内,而且体现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每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特征。二是教师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高校的最大特点在于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并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典范和榜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三是国家发展的责任。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才去实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3.完善柔性制度建设,为学生教育打好基础

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强烈的人格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对学生起到道德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仅要注意道德影响、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要以德修身。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培养,不仅能使教师达到更高的师德境界,而且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我们遵循师德建设的原则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制度形式,在注重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并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把这种柔性机制完善起来,成为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教师评价体系是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在采用的做法,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又不伤害到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身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鼓励广大教师培养良好的岗位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4.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培养

教师同样需要关爱和支持,而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应是高校实现对教师关爱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倡导构建关爱学生文化氛围的同时,不应当忘记同时创造有利于教师道德养成的校园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应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仅仅重视师德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校全员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全体参与的大事。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提倡以德修身、以德行政,带动教师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正使师德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机制,通过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促进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体主观内在需求与自觉,提高教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全明.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郭琦,等.师德师风建设新途径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3]都小民.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当代工人,2008(1).

第3篇

淮安市淮阴医院

[摘要]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显著增加,医患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逐渐升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将人文关怀思想融入医院工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显著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本文将对人文关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方法和举措,并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医患关系;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医患双方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逐渐升级,医患纠纷数量显著上升。医院的一些医护人员态度较差,对患者缺乏耐心指导和解释是主要的医患矛盾之一。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改善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强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思想教育,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

1、人文关怀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思想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建设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思想建设是我国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的关怀。其基本要求是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在医院思想建设工作中,人文关怀思想主要体现为逐渐增强医护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关注患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的需求。一方面要关注患者物质方面的需求,在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医疗费用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关注患者精神方面的需求,要耐心地向患者阐述病情,分析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医疗期望值。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思想建设应该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即拥有以患者为本的意识,在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切实考虑患者的基本利益。如果医护人员能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医疗过程,那么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医患信任指日可待。

2、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2.1缓解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信任

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主动权,由此而来,部分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非常差,在医疗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关怀和耐心指导,直接导致了许多医患矛盾的产生。随着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逐渐升级,医患纠纷数量显著上升,因此,加强医护人员思想建设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之前已有的统计学案例表明,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显著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增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怀意识,逐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根本上缓解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医患信任。因此,医院工会应积极发挥其思想建设作用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为创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贡献一份力量。

2.2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治疗效果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不仅会导致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降低,还会导致患者治疗效果的下降。通过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治疗效果。一方面,医护人员增加对患者的关怀,就病情和医疗不确定因素向患者耐心讲诉,可以在做一些医疗决策时节约大量的时间,缩减治疗周期;另一方面健康的医疗过程离不开患者全方位的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切实关怀,可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患者会积极配合医疗人员的治疗,在这样的医患关系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3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显著增加,医患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逐渐升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提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从根本上缓解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

3、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方法和举措

3.1加强工会职工思想建设

加强工会职工的人文关怀思想建设、提高工会职工的基本素质是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本要素。首先,工会职工要加强自身学习,加深对人文关怀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深刻认识到加强人文关怀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拥有加强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建设的主动意识;其次,医院医护人员都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在进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时,要充分结合医院职工的特点,采取合适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3.2将人文关怀建设融入集体活动

将人文关怀建设融入集体活动中,是加强人文关怀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一,医院工会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建设主题活动,在一次次主题活动中更好地认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其二,医院工会可以通过会议、讲座、宣传板报等方法对人文关怀思想进行宣传,逐渐帮助医护人员将人文关怀内化为一种个人意识;其三,医院工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向职工渗透人文关怀意识,让人文关怀思想逐渐成为医院的一种集体文化。

3.3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群众反映机制,通过群众反映机制,医护人员可以了解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人文关怀网络,要把人文关怀思想建设贯穿、渗透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后,在医院组织内部,要建立健全的人文关怀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人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注意点

首先,医院工会对医护人员进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人文关怀的理念的基础上。工会职工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对开展思想政治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重对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关怀。另外,需要树立一个平等的理念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其次,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医院工会应该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人才奖惩制度,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在解决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随着我国医疗纠纷数量的显著增加,缓解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大家共同的关注。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医患信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患者拥有合理的医疗期望值,正确看待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医护人员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将人文关怀思想融入医疗过程中,为建立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方道宽.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382.

第4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医院党政工作 重要角色

医院党政工作对于医院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强化党政工作的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医院党政工作的具体实践来看,无论是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行者,还是工作对象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特点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因素,所以把握强化因素的意义重大。在传统的工作中,为了提升党政工作的统一性,内容的制度化执行比较显著,这样的执行方式虽然达到了工作统一的目的,但是忽视了整个过程中的个人价值,所以会造成工作人员积极性缺失等问题。为了强调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在制度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效果明显,所以,在医院党政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探讨人文关怀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在医院党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于党政工作的组织和开展而言

人文关怀对于医院党政工作的组织和开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具有人文关怀意识会使整个工作的流程和氛围会更加的温馨。在医院工作中,工作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工作所散发出的情感色彩会被工作中的人员所感知和接受。医院党委有计划组织开展人文医学培训,根据单位不同的人员结构,结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住院医生、收费窗口、住院部、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不同称、岗位人群,精心编写人文关怀教程,因人群施教,开展多期人文医学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增加职工的人文素养、知识,特别是对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做到潜移默化。因为有了人性的关怀,党政工作的组织更加具有人性化,在具体工作开展的时候,也会更多地考虑个人的价值。这样,党政工作的开展范围就会得到有效的拓展,其在开展过程中受到的人员阻力也会进一步的减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人文关怀深入人心。换言之,就是人文关怀使得党政治工作组织和开展更加的顺利。

(二)对于党政工作的效果而言

人文关怀在党政工作开展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要从工作效果上来进行探讨。首先,在党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人文关怀意识,会弱化工作过程中的阻力,阻力的弱化便会使工作的效率会明显的提升。其次,在人文关怀意识的利用中,党政工作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会得到提升。由此,工作的质量会有明显的改善。总而言之,人文关怀在党政工作中的运用使得工作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对于工作人员而言

人文关怀在党政工作中的另一个作用体现在被管理人员方面。党政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普遍性的制度管理中,医院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但是在人文关怀意识得到强化的情况下,医院党政管理工作不仅在制度建设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在措施落实和执行的时候也会制定针对性的政策,这就使得医院被管理人员的受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做好医院党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强化医院的人文文化建设

要做好医院党政工作人文关怀,第一步就是强化医院的人文文化建设。医院人文文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进行个人价值的突出强调。人文文化的建设其核心是人,所以文化内容必须要以个人价值为基础。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医院人文文化的建设,个人的价值会得到突出的强调,而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党政工作的个人价值关注也会提升,人文关怀意识会更加的强烈。第二是进行人文素养的基本提升。文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与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必须积极的强调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样,文化的发展才会进一步的深化。简言之,就是利用文化建设打造医院强有力的文化推动力,然后利用这种推动力提升医院党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医院党政工作中进行人文关怀强化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定期进行思想培训和学习。通过定期的学习,结合时代的发展,使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得到及时的更新,这样,其工作中的思想体现才具有现实性价值;第二,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医院工作具有复杂性,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医护人员都具有较大的思想压力,通过交流,可以及时排解不利的思想成分。另外,通过交流工作,医院管理层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医护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的基本诉求,这样,在党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护人员和行政人员的需求,使人文关怀会更加到位。

(三)重视和尊重个人价值的体现

重视和尊重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医院党政工作人文关怀体现的重要措施。在现代化医院的管理中,制度统一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就实际利用效果而言,制度统一实现了管理的一致化,效率和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具有一致性的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这就造成了管理过程中温情的丧失。其实,最有效的管理是制度和人情的结合,这样,管理工作既不会缺乏原则性,也不会失去基本的人性关怀,所以管理效率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医院党政治工作中,积极肯定个人的价值,并尊重其价值的发挥,会让更多的医院工作者认清和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而在这样的局面下,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会得到提升,工作效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四)强调人文关怀的巨大价值

强调人文关怀的巨大价值也是医院党政工作人文关怀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工作实践来看,在党政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人文关怀,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确定工作制度的时候更加充分地考虑了工作对象的个人特点,这样,工作制度会具有更加普遍的适应性。另外,由于工作制度充满了人文关怀,在推行的过程中,在制度体系下工作人员会感受到更多的人性温暖,所以其接受制度的意愿会大大的提升。换言之,人文关怀在党政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医院制度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对制度的普及率。

三、结语

党政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方面,强化党政工作的科学与合理,能够为医院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党政工作促进医院中心工作,从目前的医院发展实践来看,在党政工作中积极强调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开展党政工作,让广大职工、党员看得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人文关怀,从而使其综合效果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促进医院党政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为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党委办)

[作者简介:刘贵祥(1972―),男,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医院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都建立了完整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并在高校贫困生资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帮助了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而,在高校贫困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物质的给予,而缺失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价值,给学生带来了不少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加强人文关怀价值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人文关怀价值;缺失;贫困生资助;构建策略

新时期,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相继扩大招生规模和收费制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和贫困生助学体系。但是由于过多局限于物质上的资助,而忽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价值,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认真分析了人文关怀价值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缺失的现状,阐述了加强人文关怀价值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具体策略。

1 人文关怀价值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缺失的现状

1.1 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关怀

当前,我国贫困生资助的主要表现是,学校或社会主动承担贫困生全部或部分的学费和一些基本的生活费,从而来弥补贫困生物质上的缺失。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困难,各大高校做出了很多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帮助,贫困将会被拒之高校门外,因此物质帮助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贫困生能够走进高校大门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不可否认,各大高校的物质帮助与支持对贫困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帮助确实在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生活上的困难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意义,但是由于过多的物质帮助,而忽视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就容易使他们陷入心理障碍。大家都知道,越是物质缺乏的人,心理就越敏感、越脆弱。况且很多高校在给予贫困生资助时更多的把资助当成一种慈善、施舍活动,不考虑贫困学生的心理感受,使贫困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打击,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伤害,这极大了危害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容易造成贫困学生心理自卑,从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建设。

1.2 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

贫困生资助活动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物质、精神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是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以人文关怀价值为基础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能够疏导贫困生的自卑、压抑情绪,摆正贫困生不平衡的心理,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的重大意义。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活动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贫困生经济上困难,还能抚慰他们心理上的伤害,更加人性化和更富有人文价值。但是,学校也必须要看到人的价值,学校资助的对象是人。因此,各大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必须要了解贫困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的促进贫困生的个人发展。然而,很多学校资助活动往往都是为了完成资助任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简单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采取的相应的手段,更多的是为了完成社会任务和政治目的,而忽视了贫困生的真正心理需求和个人发展。

2 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价值资助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德、智、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个层次,而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是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实际来讲,贫困生在生活中往往更容易表现出发展协调、不合理、不健康,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心理扭曲、心理自卑、思想偏执、竞争力下降等各种不协调的情况。将人文关怀投入到贫困生资助政策中去,就能很好的改变这一现状,有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人文关怀精神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促进他们内在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很多贫困生面临由于自身经济困难而引发的上学、生存、生活和就业上的一些严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妥善解决,就会影响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则会造成人性的心理扭曲,甚至自杀或者误入歧途犯罪的道路。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各大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养,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3 构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价值资助的策略

3.1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高校贫困生增强树立主体意识。学校在对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除了讲授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重视他们的心理情感变化,鼓励、尊重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起主体意识。其次,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需求。各大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贫困生物质生活方面的帮助,更多的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努力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2 发挥思想教育的功能

教师要通过健康教育来引导贫困生,给予贫困生正确的心理疏导,摒弃、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心,使他们彻底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4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价值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各大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人文关怀价值的建构,才能把贫困生资助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伟.论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2]杨光.加强人文关怀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路径

【分类号】G641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如今高校教育中越来越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其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显著作用,探索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逐渐重视起来,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也是国家所提倡的,目前也已经确立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新思路。为响应国家的号召,高校要采取措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中不断出现大学生的犯罪的现象,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心理疏导不畅,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非常有必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鉴于这个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中,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这种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2.1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大学生是国家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不同,思想和观念都比较独特,为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大学生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对其实际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关心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其他课程那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学生所处的环境也会直接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要想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需要对环境进行优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基地,为保证大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优化校园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学校潜在的建设,隐性环境要与显性环境进行结合,使环境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引导。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自然受到熏陶,思想和观念也会得到转变,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重视其政治功能,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际心理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有些人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其精神境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4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

要实现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育目标理想,重视强调宏伟的目标,这与实际脱离,缺少对实现基础目标的指导与跟踪。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需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上进行完善。在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时,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保证体系的科学、合理,其中要重点建设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服务平台。

2.5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思想教育工作设计由教育者开展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由教育工作者进行实施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要求教实施者具有专业的素质和丰富的经验以及高尚的情操。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着重要作用。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为提高辅导员素质制定了很多措施,例如开展心理辅导、学医辅导、深度辅导、就业辅导、网络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对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辅导员还需要对班级进行管理,日常事务比较繁忙,缺少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另外,也缺少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时间。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非常必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是有要以人为本,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等。总之,针对大学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0.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其尊重个体的宗旨,体现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一面,因此,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怀,实现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理性的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把大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正确看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分析产生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最终改善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1、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假象:认为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处在比较领先的地位。但事实是我国的文化建设、教育建设都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其中高校教育就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高校学生因为心理扭曲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例如学生没有在毕业时拿到毕业证,就选择跳楼轻生;或者因为失恋就选择伤害曾经的伴侣;又或者因为一点小事不顺心就报复自己的同学。学生的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与学校的教育不无关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太过重视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得学生的心理极为脆弱。如果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让大学生的心灵充满正能量,减少校园悲剧的发生。

2、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架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综合能力,在倡导和谐校园的今天,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当被突显出来,大学生内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抑郁、焦虑、偏激等不良心理很容易出现在大学生身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给构建和谐校园带来极大的难度。而通过人文关怀能够有效的排解大学生内心的不良因素,建立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才能真正的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让高校达到真正的和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人文关怀

1、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学生参与机制

大学生已经具有非常独立的人格和相对成熟的心理特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采取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且缺乏特点和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的比重,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征。理解和宽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重新拉回到思想政治的课堂中来,提高教育的效率。在构建相关的参与机制方面,学校应当尽可能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构建制度要坚持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使参与机制能够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校可以开设挫折意识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在学业、情感取得成功的同时,个人魅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情况,对不良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疏导,把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工作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2、及时关注和化解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思想问题,两者的解决方法存在明显的不同,解决心理问题时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将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辅导讨论或心理咨询热线,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第8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企业如何建立人文关怀 后勤管理 发展趋势

一、如何建立企业人文关怀

要想建立企业人文关怀,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转变思想转念,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人文关怀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加强管理者自身建设,塑造人格的力量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应该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1、政治关怀:切实提高职工的社会地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劳动,把职工的所想所思作为管理决策第一信号,保障职工的一切合法权利。让职工参与到本企业的管理中去,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决策多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并让他们参与其实拖。

2、制度建设: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体现企业人文关怀。实现企业人本管理,切实保障法律赋予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经济上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保障职工的物质利益。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福利。要切实关心和帮助困难职工,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此外,要保证职工劳动就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卫生等基本权利;逐步落实各项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

3、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人为本全面提高职工素质。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职工的个人全面发展需要经常的培训,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职工参与管理的能力,也需要经常性的培训。职工教育应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培训内容应从实际出发,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创造条件,让那些有远大人生抱负的职工,实现其理想和人生的价值,特别是对那些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且决心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人们,要给以特殊和支特和关心。

4、环境建设: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在企业全面引入ISO9000、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全面深入地推行地面质量标准化“6S”规范管理。做到作业区通道宽敞、物流有序、设备完好、堆放整洁、环境优美、文化浓郁。在生活环境方面,从员工的日常工作休憩需求出发,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空间。如在生产区,运用彩色拼花、树荫下木质座椅组成小型休憩场地,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在生活区,设置健身步道、乒乓球和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活跃员工的室外活动。同时也要要关心职工的文化生活,用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陶冶职工的心灵。

二、后勤服务单位与人文关怀

通过这几年工作中的探索、实践以及同各兄弟单位间的交流,我认为要在后勤单位的工作中,体现企业人文关怀,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思想教育,做好思想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2)针对具体工作岗位,因人而异的开展关怀和指导,切实解决职工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3)关心职工家庭,尽最大努力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4)广泛开展集体活动,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5)领导者具有非职务影响力,能够与职工们打成一片,平等相处,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极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工作环境和氛围;(6)建立职工个人档案,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建立起一支团结合作、互相关心、温馨和谐,勤于工作的职工队伍;(7)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结合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奖惩激励管理办法、鼓励职工通过自学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一名行家里手,多渠道建立职工晋升体系,拓展职工的发展空间。

三、人文关怀的新形势

现代管理学证实:员工幸福感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企业的效益也将水涨船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80后与90后正在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这两代人从小生活环境优越,自我中心感强,在他们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对社会、对企业、对工作不在仅仅是以物质回报作为唯一诉求,更多的是对物质之外的精神追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追求一种存在感、认同感,彰显个性。如果按照马斯洛理论来说,人类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那么新一代的需求早已超越生理与安全的低层次需求,而递进到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梯级。而我们煤矿企业由于先天原因,地处偏僻,有的矿部更是处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的地方,尽管拿着较高的工资,但是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同样面临着职工幸福感缺失,企业人文关怀彰显不够的问题。

四、总结

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周扒皮”似的资本压榨式管理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每个人、每个个体与集体间的和谐必须是相对和谐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要给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员工的心理调适能力,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社会,看待得失,形成员工帮助计划和体系,从心里上和生理上真切的关怀他们,才能使他们感觉到企业这个“家”的温暖,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大家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这是“人和”的根本,是企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同样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强.敬业精神.

[2]马丹.从“SA8000?标准”看我国外贸企业人文关怀的缺失.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0,(4):249.

[3]高庆喜.在人文关怀中构建和谐社会.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02).

第9篇

人文关怀 高校就业指导 合理配置

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大学向社会输送的主要成果,这一重要资源能否实现合理配置,关系到国家诸方面的事业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毕业生个人价值能否充分体现。高校如果能在毕业生在校期间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做好准备,将为其顺利就业、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有力的支持。

当前,在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指导下,许多高校已开始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师资的配备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一切都为了给毕业生提供适时、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但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出发,在适时、有效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应把学校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之中。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

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礼乐教化,与“天文”相对。如《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将这里的“人文”疏为诗书礼乐之教。二是指人世间事。三是指习俗、人情。在英语中,没有单独的“人文”一词,但有“人文科学”(the human sciences)和“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的概念。The humanities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人情”)。据说后者是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用来翻译希腊文“Paideia”一词的。“Paideia”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文化“教育”,西塞罗把它译成“Humanitas”的意图是表达一种教育理想,即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完善的人性。这表明,在中西方语言中,“人文”最初都意味着与人、人性、人情和文化教育有关。近代以来,更是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

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视为“人文”的基本内容。

至于关怀理论的首倡者则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德育学家尼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她主张以关怀(Caring)为核心来组织教育,根据对自我的关怀、对他人的关怀对动植物的关怀、对人造工具和物品的关怀以及对思想的关怀等。组织了一套一套课程体系,通过哲学的推理和论证构建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自身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人文关怀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作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同样脱离不了其服务对象——大学生,也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样有必要用人文关怀来丰富其服务的内容。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倡导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步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激增,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对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那些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但又一脸茫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有可能就是失业的残酷现实,更使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倍感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1.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

“人文关怀”,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文关怀”的思想就已经存在,孔子在其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中倾注了种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浓厚的人文精神。重新解读“人文关怀”,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悲观消极、片面偏激等,高校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调适技巧的传授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用人文关怀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人文关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即人均GDPl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心理问题突出。我国正处于这一经济发展但社会心理问题严峻的历史时期。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就使大学生面临思想上的困惑与迷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充分显示自,并奉行利益最大化原则,市场经济在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以外还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大学生们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自私利己、唯我独尊;第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这些心理感受长期得不到改变,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三,社会转型带来的激烈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英语、计算机、各种等级考试使他们应接不暇;第四,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使得大学生们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帮助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第10篇

1.1商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当前,患者作为医院服务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最主要的利润获取对象,这就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医疗腐败现象。医院医生收取回扣和“红包”现象频发,曾经的“白衣天使”一下子成为了追逐私人利益的主体。在这种医疗背景下,当前人文精神在我国医疗保健机制中可谓是毫无领地,人文精神处于严重缺失的地步,理论上的医疗保健机制成为了金钱至上的市场商业活动,社会大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愈发严重,医患关系极为尖锐。

1.2医患关系矛盾不断激化。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可谓是正处于历史上最为紧张的阶段,在这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生和患者是相对对立的,不再是之前的朋友、亲人关系,患者和医生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信任和尊重。事实上,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但能够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而且还能提升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但是,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我国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二、培育良好的医学人文环境的意义

2.1医学人文培育是缓和医患关系的前提

培养医院工作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使每位医院工作人员真正懂得关爱、关怀患者,不但需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病痛,还要关怀患者愈后的生活状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一位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不但需要在临床上是一位合格的医师,更应该是一位患者心灵上的观察着、倾听者和交谈者。医疗服务人员要尽可能的安抚患者心理上的冲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比如,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恐慌、焦虑、绝望、畏惧等,要通过心理交谈和安抚,让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树立必能病愈的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服务资源,医学人文一旦被掌握便可转化为长期的利益,不但能够改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2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自身的需要

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技术学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医学的伦理基础,抛弃这一点,医学就会失去其本应具有的科学价值,因此,医疗服务人员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医学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们之间的深刻了解和人与人之间的终极关怀。医院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医德医风的建设程度和医疗服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拥有和保持足够的耐心是医疗服务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细致、关怀的言语同患者进行沟通,适时、适度的告知,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拉近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三、医学人文培育的有关建议

3.1强化医学人文培育,提升医疗服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各级医院应强化对医疗服务人员的人文培育,有意识的实施临床人文教育新模式,合理、充分的利用现行相关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医院医疗服务人员的再教育,让每位医疗服务人员都具有良好的人文思想配备,进而让其成为医务人员的基本主观意识。此外,医院也要在自身内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文培育,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来院进行人文课程讲授,并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2合理进行医院格局布置

为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良、便利的服务,医院应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科室调整,以为患者提供方便为基础设立相关检查科室,例如,常规检查科室尽量增放有效的指示标志,将其设立在同一楼的相近楼层,并根据客流进行导诊服务安排。医院环境布置要尽可能的个性化、人文化和温馨化,让病人尽可能的感受到医院的温馨服务,置身于人性化的医院文化之中,提升他们的就医满意度。

3.3将人文因素纳入到日常考核中,实施人文医院模式

各级医院应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医疗服务中,将人文培育加入到医疗服务人员的薪酬标准和晋升标准考核中,并设置随访部门,进行病愈患者的随访工作,给病愈出院的病人提供便利和帮助。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实行医风医德检查制,将医疗服务人员的沟通、言行、纪律、表现和形象作为重点监督范围,并将坚持结果列入考核,两奖劣罚。

四、结语

第11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大学生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用人文精神去熏陶教育对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积极探求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社会本位”和“灌输教育”,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缺乏“主体性”考察,缺少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现实需要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人,但又忽视了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与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觉悟的转化与提高。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在人格尊严被尊重的情况下,受教育者才会主动接受教育。因此,教育者必须眼中有“人”,深刻全面了解教育对象,准确把握其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文关怀,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动个性,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处于市场经济纵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道德多元化的新时期,权利观念、法制意识和自我发展理念迅速张扬,总体来说呈现积极、进取、务实、开放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大学生重现实轻理想,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理想信念淡漠;重索取轻奉献,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出现扭曲的价值取向;重智育轻德育,只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不注意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人文素养缺乏,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认清政治与业务、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教师人文素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教师是关键。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广大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用心去感受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为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必须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切实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成立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文关怀实效。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变着人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参观,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养。学校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整体规划,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标准,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折合成一定的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拓视野,关注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2篇

(一)时代感强,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呈现多元复杂的趋势

“90后”大学生他们追求新知,锐意进取,勤奋学习,独立思考,与时代同行,在价值观主流上始终是积极向上的。但在这个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互相碰撞的变革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多元化价值观,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

(二)主体意识较强,追求理想,但责任意识及理想信念趋于淡薄

受市场经济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他们渴望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完成个人理想。但由于他们过分关注自我价值,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日益现实化的时代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理想信念在逐步趋于淡薄。

(三)要求独立,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强,但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作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终于脱离的父母的管束,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增长。但伴随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及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四)消费观倾向于理性,但依赖心理及享受型消费比重大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90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他们的生活充满时代潮流和高科技信息。但总体分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还是带有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子,比较理性,学习型发展型消费较高。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用还是由家庭支出,依赖性较强,而且享受型消费比重比较大。

二、高校思政领域人文关怀的内涵探析

要想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并根植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必须要首先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在育人的实践中渗透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文关怀具有人本性、情感性、主体性等特点,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怀

珍爱生命,尊重个性,完善人格,和谐共生。对每一位大学生,必须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个性,注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完整性,要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走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和道路。重视其潜能的发挥,尊重他、理解他、肯定他、完善他,使其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意识得到彰显,提升大学生生存意义使他们达到人格的逐步完善、性格的合理彰显,心理健康且责任感强,体现其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尽可能的使其达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

(二)对大学生现实世界的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必须要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基和土壤,在尊重他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且要充分唤醒他的主体意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形成属于自己内心的道德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诱惑下的社会中践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的最终使命就是要达到大学生能真正拥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这样崇高的精神信仰和精神归宿,达到对自我的超越,并赋予其生命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尊严的确立。

三、高校思政领域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分析

(一)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忽视学生个体价值,外在价值论倾向严重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度重视集体利益和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大学生日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和兴趣。

(二)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共性化教育现象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动作用的现象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性化教育现象严重,批量化生产具有社会需要的一致性思想品德的人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限制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及个性发展。

(三)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及心理健康的现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较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有的理解和本质,忽视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及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隐性教育常被忽视,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知识匮乏的现象在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普遍被忽视,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而且由于受“科技万能论”的影响,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知识的掌握。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合理路径建构

人文关怀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深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指我国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为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既是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核心理念。高校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就必须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建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相关机制。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们平等自由的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学生在学校的相关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在教育的时候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课堂走向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自主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全面准确分析和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爱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

(二)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将人文关怀根植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

教学是现存的当代大学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然而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必须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将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相结合,形关怀的合力,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如欲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继承原有的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的基础上,应该加快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采取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及个别教育法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工作方法,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继承和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想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是心理疏导这一方法,它是在内容及方法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丰富和理论充实。高校思政领域的心理疏导指的是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它的特殊性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仅是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思政领域的心理疏导必须要抓住“情感教育”和“心理问题”两个突破点,之后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后,再进行学生思想层面的引领和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期准备。当代的大学生因为生长环境相对优越,挫折教育相对较少,故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较差,心理问题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为学生做心理疏导之前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找到学生的问题的结症所在。第二、为心理疏导提供适当的宽松环境。要达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就必须提供宽松的心理疏导环境,认真倾听,在外部条件上使学生愿意把心理问题说出来。第三、为心理疏导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双向调节受教育者心情的同时鼓励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试。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光要理论疏导,以理服人,更应该采取情感教育、心理宣泄、转换角色等多种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新途径,优化高校校园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