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

时间:2023-09-18 17:3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暗示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暗示的方法

第1篇

心理暗示读者服务图书馆一、积极心理暗示的内涵

1.积极心理暗示的含义及特征

积极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积极信息,个体无意识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积极心理或行为反应。积极心理暗示具有以下3个特征:(1)隐晦性。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和形式比较隐蔽和秘密,在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使人不易注意和察觉。同时,暗示的信息,不受您暗示对方主观意识的批判跟抵制,是受暗示方不自觉的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是接受一些意见跟信念。(2)资源性。在暗示中,您本身跟受暗示方双方都是出于资源的。其行动是一致的,其整个过程都是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3)易接受性。积极心理暗示符合受暗示者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暗示者和受暗示者双方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增强服务的易接受性。

2.积极心理暗示的分类

积极心理暗示根据暗示信息的来源可划分为积极他人暗示、积极自我暗示。积极他人暗示是指他人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心理跟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暗示信息来自于外界,例如干净整洁的图书馆舍、整洁有序的阅览室会给同学很轻松的感觉,这是一种积极的他人心理暗示。自己通过语言,动作跟思想活动等方式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心理跟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

如有一天一位老先生某路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一位年轻小伙的脚,这位小伙开口就骂:“你个老不死的!”可是这位老先生并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地说:“谢谢!谢谢!”老先生的这一举动,把周围的人都弄糊涂了,这是怎么回事,人家骂他“老不死的”,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谢谢,这老先生精神肯定有问题。此时,就有一人问老先生:人家骂你,你还谢人家,这是为何呢?老先生说:“他没有骂我,他在祝福我呢,他说,第一我老了,第二我不会死,他这不是在祝福我吗,我难道不该谢他吗?”听到此话,周围的人都乐了,那位小伙红着脸低下了头。这就是积极的转移自我暗示,将不利于自己的话,转移为有利于自己的话。

二、读者服务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读者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了解和把握读者阅读心理和需求,是有效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方法,增强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馆员只有准确了解和把握读者阅读心理和需求,才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服务要素和运用技巧,去主动营造能满足读者需要的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的借阅与服务环境,从而使读者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有特色、更富有情感,更贴近读者的心理和需要。

2.有助于读者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中,图书馆的借阅环境,馆员的风度、仪表、言谈举止、服务态度、水平等等对读者均具有无形的心理影响,有的还会给读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在读者服务中,馆员要通过营造温馨雅致、美观舒适、宁静自然的借阅环境和文明热情、亲切友善、体贴关爱、细致高效的服务氛围来感染影响读者,使读者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因素的积极暗示中,同时,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读者的这种自我调整行为的过程,就是图书馆环境与馆员行为所发挥的示范、引导的积极暗示内化于读者之心,外化于读者之行的结果,而这个暗示作用对读者所产生的内化与外化效应的过程,就是读者良好心理品质自我完善的过程。

3.有助于读者奋发前进的内在动力的确立

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思想意识的产生与潜意识的行为之间的沟通媒介和催化剂。图书馆借助环境和服务所营造的积极心理暗示,并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文字、图案等载体向读者传递着你应该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等信息,使读者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接受图书馆的启迪、提醒、劝诫、激励和教育,读者长期处于这种具有积极暗示作用的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积极暗示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并在心理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图书馆的这种积极暗示一旦为读者所接受,就会与读者心灵产生共鸣,成为推动读者奋发前进的内心动力。

三、读者服务工作中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1.环境积极暗示法

环境会通过视觉对人的身心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明显的或隐蔽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暗示作用,对人们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心理健康等会存在长期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要通过对馆舍内外环境的亮化、美化,馆内功能布局的优化,馆内装饰的文化、艺术来营造美观大方、舒适典雅、整洁宁静、温馨宜人的积极环境,发挥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轻松愉快的学习乐园。

2.言语积极暗示法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馆员的服务态度,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馆员与读者的交流中,馆员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艺术和技巧对读者有着最直接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因此,馆员应该注意运用语言艺术,与读者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读者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尊重,激发他们更好地配合借阅工作。如“请您……”“劳驾您……”“麻烦您……”这种语气、语调暗示给读者的不是命令式的指示,而是善意和客气的要求,因而使读者感到愉快而乐于接受并合作。

3.行动积极暗示法

行动积极暗示就是指馆员有意通过的肢体动作、行为等去启发读者,影响其心理,从而使之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如用辛勤的劳动为读者创造优美舒适的外部环境:光线明亮,卫生清洁,空气清新,图书排列整齐有序,桌椅摆放整齐。这样会给读者以“这是读书的理想场所”的心理暗示,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吸引读者的“磁场”。

综上所述,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中,馆员若能灵活掌握和运用言语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等方法,就能更好地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升读者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缨缨.心理学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图书馆论坛,2007,(3).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暗示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产生的新旧观念冲突、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混杂、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与家庭重智轻德的倾向、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反叛心理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冲突,使得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并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必须承担更大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其培养为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素养的中学生,已经成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课题。但目前而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德育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解决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较差的问题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的观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思想道德课程建设入手,构建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例如朱小蔓认为只有通过课程创新才能发挥中学道德教育课程的关键作用 [1] ;李先才认为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应该专注于品格教育,建议中学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重视品格教育课程建设。[2] 其二,从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层面提升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纪春玲认为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适时调整,采取积极的措施让网络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而主动占领互联网络这块新阵地,积极探索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规律和健全网络道德行为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克服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4] 胡克州将构建长效机制视为增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保证,认为应该构建认同机制、利益机制、自律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使中学生从其内心认同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践行相关要求。[5] 认为诸如分层推进法、自我教育管理法、群体自我教育法、亲历体验法、阶梯递进教育法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等方法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受到更多的重视。[6]

上述研究为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性结论。但是道德教育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心理状态的无知与漠视,对其认知没有进入心理深层,因此施教也往往不能打动人心。并且思想道德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施教者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 [7] ,因此仅仅通过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仍然不能摆脱单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桎梏,并且填鸭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通常因为激发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破坏了学习效果。

归根结底,只针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某一环节提出相关改革建议,而不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将从心理暗示出发,通过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学习效率角度提出可行的德育实施途径。

二、心理暗示的内涵及作用

1.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暗示是指个体或团体等暗示者通过向受暗示者传达一种具有影响作用的信息,受暗示者则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现象。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暗示信息的类型和强度不同会导致受暗示者不同类型的行为反应 [8] ,其中受暗示者对暗示信息的接收过程可能是未察觉的,也可能是基于对暗示者的认同而主动进行的。[9][10]

2.心理暗示的分类

心理暗示通常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1)根据暗示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根据暗示所导致的被暗示者的心理反应可以划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3)根据暗示信息的传递方式可以划分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人格暗示。

3.心理暗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心理暗示的作用在于通过潜在的暗示达到改变被暗示者行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的。早在20世纪中期,心理暗示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年心理暗示实验发现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和积极的暗示会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能达成教师的期望。心理暗示在教育中成为了广泛应用的手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11] 依据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洛扎诺夫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功开发出“暗示教学”或“洛扎诺夫教学法”,该方法在东欧、西欧和南美、北美等国都获得广泛试行。

三、心理暗示视角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1.构建多元化的暗示源网络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以中学生为主体,构建包含教师、班级、家庭、网络和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网络,营造出完善的德育氛围,共同完成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下分别论述暗示源网络中各主体的作用。

(1)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作用。思想道德教师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为直接的暗示者,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已有研究显示,如果被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一种“自卑、自贬心理”,那么就更倾向于接受暗示者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潜意识中不惜放弃自主思维。 [12] 因此,教师的权威越高,对于中学生的暗示效果就越强。教师的权威是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因此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增强以上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权威水平。在此基础上,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身权威,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提高。

(2)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他们(德育教师)也不应当忘记同学相互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因此教师除加强自我权威以外,还需要担任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重任。一般而言,班级环境可以分为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指的是由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心理氛围,在班级中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集合。而班级中由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心理氛围,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其行为。物理环境是指由实物所构成的环境,在班级环境中具体表现为由教室布置、班风标语和整洁程度等构建出的教学环境,一个布置有序、积极向上和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同样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鉴于此,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融洽的氛围来对中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从而提高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

(3)构建家庭、网络和社会的外部综合网络。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在学校进行,学生家庭、网络和社会等主体也同样应该加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其中,良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和家人的思想道德表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行为;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通过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资料丰富和形式多样等特点,主动将网络开发为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最后,虽然中学生并未完全进入社会,但是不能忽略社会中其他主体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并且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更多的启发。

2.选择合适的心理暗示类型

(1)以积极暗示为主,避免消极暗示。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部暗示信息的影响,并且每位学生的心智模式都有差异,这要求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需要倡导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是因为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进行的态度粗暴、讽刺挖苦和引喻失当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等现象的出现,甚至诱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消极应对思想道德学习,严重时将会故意破坏正确的道德准则。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通过积极鼓励、树立榜样等方式,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慎用心理暗示,坚持积极地、正面地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语言暗示、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相结合。语言暗示、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是教师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暗示方式,但是三者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语言暗示最为直接,适用于快速有效地诱导中学生接受和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而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则更注重于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这种暗示效果一旦实现,往往比单纯的语言暗示效果维持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上述暗示方式。

(3)努力培养自我暗示,将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上讨论的诸种暗示,实质上都是他人暗示。他人暗示着重于通过奖赏、赞许和成绩等外部条件来激励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暗示则是通过中学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成就感、自尊、自信等内部心理因素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其实,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中学生本身,应该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这才是心理暗示的最终目标。如果中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就会逐渐丧失自主理解、选择和追求道德规范的积极性,而只能消极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因此,中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仅以教师为主体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获取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传统观念,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其从被动接受道德灌输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并在反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

3.注重心理暗示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尽管心理暗示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理论灌输和以人的观念为主导的教育内容两部分,心理暗示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更适合于需要学生内心体验、观念方面和品质养成的内容。[13] 而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仍然需要显性教育,并且需要保持道德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思想道德课程的建设。因此,心理暗示和课程建设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整体,既要通过课程建设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严肃性、正规化和公开性,又要发挥心理暗示的针对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等特点,依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景和不同的德育内容综合使用。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三十七中学,山东 青岛,266012)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2]李先才.试论品格教育与中学道德教育课程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3]纪春玲.浅论网络时代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4]卢丽刚,杨辉.网络时代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2(1).

[5]胡克州.构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6]胡克州.新时期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

[7]罗箭华,韦慧学.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寻求道德教育的合理支点[J].柳州师专学报,2006(2).

[8]Raz A,Kirsch I,Pollard J,et al.Suggestion reduces the stroop effec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2).

[9]Bekhterev,V. M. Suggestion and its role in social life[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

[10]Raz A. Suggestibility and hypnotizability: Mind the gap[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07(3).

[11]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第3篇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in the

Early Children's Education

WANG Rui

Abstract Many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in different degrees, if these early lack of access to timely and effective remedy, are often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s future. Teachers ' positive psychology suggests that, to a large extent to correct these problem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pplication

心理暗示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尽管多少年来,人类不时地错误地利用心理暗示,甚至对心理暗示有过错误的解读,但是,近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证明了心理暗示的巨大能量。心理暗示必须内化为被暗示者的自我暗示才能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暗示者的权威性就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心理暗示者如何正确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也是更为关键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心理暗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心态消极,陷入自卑的泥潭。

1 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的相互关系分析

所谓心理暗示,其实就是在让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接受某一思想的行为。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心理暗示要起作用,还必须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被暗示者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心理暗示必须变成对方的的自我暗示才能起作用,有效果。如果心理暗示没有变成对方的自我暗示,那么心理暗示是不会起作用的。

自我暗示在本质上就是在自己脑中植入某种思想的行为。教育者可以对被教育者施以心理暗示,但是如果被教育者的潜意识或者意识不能够教育者接受心理暗示,或者不能消化它并转化成自我暗示,那么教育者的心理暗示就不能起作用或者说效果甚微。在现实情况中,并不是某些被教育者有极强的逆反心理,而是被教育者潜意识地拒绝这种心理暗示,没有将教育者的心理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

但是,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白,任何心理暗示应该是我们能够引导并成功控制的心理暗示,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事实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可以做到并且还要知道我们如何实现它。心理暗示不仅能驱除某些不正常的潜意识带来的病痛和烦恼,甚至可以治愈某些疾病,但是必须注意,心理暗示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是主宰人们精神世界的王,也就是说,心理暗示的指向必须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否则就会成为妄想,也就超出了心理暗示的范畴,从而不可能取得成功。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并不能总是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自己、也对被教育者造成一些伤害却浑然不知。正如伊索评价心理暗示所说:“它既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同时也是最坏的。”

2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不论何种心理暗示,它带来的结果要么是积极的结果,要么是消极的结果。“谴责只会招来你讨厌的结果,尤其对孩子来说是这样”。①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心态消极,陷入自卑的泥潭。

教育者所说的话、所做出的行动,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暗示主要来源于榜样和语言,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怎样正确运用心理暗示呢?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运用语言。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者要有耐心,要有平和慈爱的性情,要使用温和但却坚定的语气,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暗示孩子听话,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孩子就会对你较为顺从,内心深处就没有逆反的渴望。

第二,对孩子要充满爱心。这是教育孩子的重点。作为教育者要避免斥责和暴力。因为辱骂和殴打会将残忍这种暗示植入孩子的自我意识之中。在任何情况下,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永远不要对孩子打骂。诸如“你真无用”一类的话语,是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的,因为孩子会接受这些暗示,结果可能真的变得“无用”。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告诉孩子:“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由于受到鼓励,孩子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渐渐地成长为一个优秀勤奋的孩子。

第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心里暗示可以改正孩子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可以在每天清晨,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轻柔地对他们重复说你希望他们所做的,你不希望他们所做的事情。通过这些训练,心理暗示会直通孩子的潜意识,从而改正孩子的缺点,决定孩子的性格和命运。

第四,帮助孩子热爱学习。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不应该得到讥笑或者惩罚,否则,孩子潜意识中会将学习和惩罚(讥笑)联系起来。他得到的心理暗示就是惩罚(讥笑)=学习。教育者的责任应该是小心并耐心地想孩子解释他没有掌握的知识,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学习的故事,让孩子最终以愉快的心情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3 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学前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行为,这些早期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往往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威克曼(Wickman,1928),早在1928年,威克曼就对儿童和教师态度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②而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纠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

3.1 言语暗示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通过语言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而随意呵斥往往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得到相反的结果。

案例1:徐睿强,女孩,4岁半,中六班。

自入园以来,徐睿强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思维敏捷,爱动脑筋,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徐睿强一直有个坏习惯,无论什么场合小手总是爱玩东西,比如纸片、发卡、衣服上的纽扣、头发等,课堂也不例外。但突然有一段时间,孩子上课发言不积极了,原来孩子的妈妈一心想改掉孩子乱玩东西的坏习惯,总是训斥她:“上课不要玩东西,如果发现你玩东西,就把你怎样怎样……”经过了解,我给孩子的妈妈提出建议: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用难听的语言反复刺激,要多一些宽容,发现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用合适的语言鼓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乱玩东西的习惯慢慢改掉了。

3.2 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就是用行为语言把家长的意图、愿望表露出来,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家长的用意所在。它包括神态表情和行为举止等。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教师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案例2:王梦涵,女孩,4岁半,中六班。

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上海打工,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在家里总是吵着要上幼儿园,可一到教室门口就大哭大闹不让爷爷奶奶回家,拼命拉着大人的衣服哭喊。后来我将孩子抱进教室,让她坐在我腿上,对她说:“王老师最喜欢王梦涵了,来,让王老师亲亲。”我在她脸上亲亲,真有效,她果真不哭了。从此,孩子上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还常常和家人说,王老师最疼我了,还亲我呢。

3.3 认知暗示

孩子有不良习惯,如结巴、自信心不强等。不要直接批评他,更不要模仿、讥笑他们的缺点,而是弱化这些缺点和不足,树立他们战胜缺点的信心,避免心理对抗和厌烦。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案例3:申晔,男,4岁半,中六班。

这个孩子刚会说话时很流畅,2周岁半以后说话有点口吃,上幼儿园后快速说话有点口吃,但上课回答问题不口吃。但是2个月前,突然口吃很厉害,甚至上课发言也口吃。原来申晔的妈妈脾气急躁,孩子刚一开口,她就大声训斥:“你一定说话慢点,不准口吃。”而申晔父母的同事也故意模仿孩子的口吃,结果造成这种结果。我了解详情后,给申晔的父母提出建议:不要在意孩子的口吃,也别刻意纠正,装着没有听见;向同事说明情况,不要重复孩子的说话,更不能笑话;发现进步要表扬。经过2个月后,孩子口吃程度降低了很多。

3.4 权威暗示

对孩子来说,老师的暗示是一种权威暗示。权威暗示运用得当,也可以收到较好的积极暗示作用。

案例4:许李强,男,小学三年级。

我的一个同事米老师以前所教的一个农村三年级学生,其父母在外地打工,这个学生有不停眨眼的坏习惯,俗称“眨巴眼子”。一次,米老师让这个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2分钟,不要眨眼睛,结果这个学生从此再也不频繁地眨眼睛了。

3.5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脑中注入某思想的行为”,③有意识地让孩子对自己说“我是聪明的孩子”、“我是勤奋的孩子”、“老师是爱我的”等等,这些语句就会慢慢内化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这些正向的自我暗示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从而走向成功都具有积极作用。

案例5:幼儿园的班级,每天上午十点都发点心给孩子吃,我就有意识地让班内自信心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轮流发点心,目的是给这样的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从而树立信心。每天的晨检、午检我还让孩子轮流当小老师协助我检查幼儿口袋是否有危险品。

注释

① [法]爱弥儿·柯尔.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马晓佳,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9.

② 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第4篇

一、心理暗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一)暗示及其分类《心理学大词典》认为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往往会使别人比较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抵制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本文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借用某种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思想或意见。关于暗示的分类,现代心理学将暗示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暗示也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积极暗示的作用是可以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机体的生理机能,消极暗示的作用能够扰乱人的心理、行为和生理机能,使健康机体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病态,甚至引起人体的器官死亡。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但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制,科学分析和合理利用暗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暗示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该让学生感觉不到任何命令和强制的成分,暗示就是其中一种效果很好的教育方式。心理学和现代医学表明,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大脑皮层的潜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信息支配着日后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儿童因其个性和生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依赖性强,易接受暗示。儿童受外来的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还有受暗示者自身的性格特征综合在一起,暗示就容易成功。心理暗示利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在学生成长中,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其别是来自父母、教师、和同学的信息,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暗示具有经常性、随意性、隐蔽性,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暗示是在自然、含蓄、平等的气氛下进行,不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压制性,因而儿童乐意接受,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如果我们能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给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从而使学生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心理暗示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随处可见,孩子对教育者的各种反应都十分敏感,哪怕是一次微笑、一个皱眉,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当孩子的表现良好时,教育者投以赞许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微笑,都会使孩子感到他们是在鼓励他,关注他,从而增强了自信。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如果教育者也能以适度的肢体语言或表情来做些暗示的话,孩子也会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既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帮助孩子及时改正自己的小错误。

二、心理暗示的类型在对儿童教育中广泛使用的暗示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权威暗示、期望暗示、环境暗示五类。

(一)语言暗示“教师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天才,同时,也可能摧毁一个天才。”所以,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语言暗示就是用含蓄的语言,使孩子领会教育者意图的一种教育方法。父母和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频繁的暗示作用,能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教育时,儿童往往更喜欢老师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因为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更容易使易受暗示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不受老师的喜欢,或是认为老师觉得自己是无可救药的,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丧失了原有的自信心。而含蓄、间接语言暗示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忠言不逆耳,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教育目的,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行为暗示行为暗示包括体态暗示与眼神暗示:1.体态暗示是通过手势、表情、体态等动作,使孩子明白教育者思想意图的一种教育方法。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在教学中,饱满的精神,抑扬顿挫的言语,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对儿童产生暗示作用。当学生正确地回答完问题时,教师对他竖起大拇指,而且报以赞赏的微笑,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在今后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热情而又积极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能调动课堂气氛,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眼神暗示。眼神暗示是儿童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眼神和不同的注视方式会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应,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违纪时,若大声点名批评或训斥,往往产生叛逆心理,若老师能采取微笑注视的方式,会使学生意识到老师的心意,不仅立即改错,而且从心理上对老师多了一份敬重和感激。

(三)权威暗示所谓权威暗示,就是通过名人名家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暗示中,权威者运用言语、行为以及所创建的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暗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没有逻辑性、没有说服教育、有的只是一种影响。在儿童教育中权威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他们来说,任何权威者的任何一种行为或是语言都可能成为一种暗示,而大人对他们来说就是权威。罗森塔尔效应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学校做心理实验,然后随机地抽取少数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更具有魅力”、“更有适应力”、“情谊更强”等倾向。上述的表现的出现是因为老师经过心理学家的“权威性的谎言”暗示,这些学生通过教师暗示性的眼神、语言、肢体动作等等,暗示给学生:“你能行”,可见这种权威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

(四)期望暗示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展出了系统的教师期望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助于教师了解来自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消极期望和消极对待,从而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意识、更有效地去克服消极期望,发展积极期望。教师不同的期望与对待,直接影响儿童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师生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不同的期望由此产生的区别对待,会为儿童所感知、内化,并深刻影响到其心理、行为的发展。由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缺乏完善的自我概念系统和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他们生活产生充分影响的“重要他人”。儿童感知到的教师期望和与之相适应的系统对待,在相当大程度影响去自我概念、自我期望,并进而影响其行为动机和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儿童智力和行为发展的不同结果。教师的高期望和积极对待,会使儿童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期望,并因此提高儿童的学习、行为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产生积极的发展结果。

(五)情境暗示情境暗示就是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形、一种景象、一种境地,造成一种气氛,使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暗示刺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中的相关资料,创设一种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教室让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让他们自己美化自己的环境,这样美好的环境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三、教学中教师使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一)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的进行心理暗示教师在进行语言暗示时,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应简单有力,不能太长、太罗嗦,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太长的暗示语言就会使他们觉得没有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使用反面暗示教育,还有模棱两可的言语,杜绝恶语中伤,暗示的语言要有积极性,还要配合想象,注入感情,最重要的是可行,这是暗示语言使用的关键。儿童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兴趣,性格,民族等的不同,最容易接受的心理暗示方式必然不同,教师在了解各个儿童的心理特点上进行有差异的心理暗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

1.1实验对象

选取敬业中学的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同,各50人,分别作为试验班级和对照班级。

1.2实验内容与方法

实验内容为篮球原地投篮、变向运球和行进间运球上篮。试验时间为1学期,共40节课。两个班级均正常开展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进行原地投篮、变向运球和行进间运球上篮理论知识讲解。实验班级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增加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篮球教学内容具体如下。2.2.1明确心理暗示步骤篮球的心理暗示教学主要有六个步骤: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表现方式(语言)会对其行为和情感产生决定性作用;明确篮球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消极想法;认识、分析消极想法;明确取代消极想法的暗示语言;重复暗示,以解决消极情绪;通过定时检查、不断重复,让学生养成积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积极心态。2.2.2实施心理暗示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相应的暗示内容:(1)教师暗示。具体包括行为和语言两方面暗示。在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动作技术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要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在行为上给予鼓舞,比如再次示范正确动作,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强化学生的练习信心。在学生规范地完成指定动作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赞扬、肯定。另外,教师还可制作各种教学卡片,在卡片上书写积极的提示语,比如“放松”“加油”等,以便于在比赛、测验中起到提示、鼓励学生的作用;(2)学生间暗示。在进行教学比赛或单个练习时,可运用学生间暗示,比如嘱咐同学们要相互协作、相互鼓励;(3)自我暗示。在进行自由练习或单独指导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自我鼓励、心理默念等方式(比如“我能行”“我可以”等)来消除挫败感、克服困难。

1.3评估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体育篮球考核评价标准,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考核内容包括篮球基本技术、体能、理论、学习态度,总分100分。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组内试验实施前后及组间成绩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篮球基本技能

两个班级试验前的投篮、运球、上篮得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后,两个班级的投篮、运球、上篮得分均较试验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试验班级试验后的投篮、运球、上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班级(P<0.05)。见表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篮球学习,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基本技能均有明显提高,并且试验班级的技能提升幅度更高。(表1)

2.2篮球理论成绩

两个班级试验前的篮球理论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后,两个班级的篮球理论成绩均较试验前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班级试验后的篮球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级(P<0.05)。见表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篮球学习,两个班级的篮球理论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并且试验班级的提升幅度更为显著。这表明在篮球教学中增加心理暗示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理论成绩,还能有效提高篮球基本技能成绩,其教学效果明显。(表2)

2.3心理暗示的效果

心理暗示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篮球训练的动作成功率及稳定性,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他人和自己的语言暗示,可通过体内及外部环境的事物现象言语来对自己的意志、情感、认知进行调整。调查显示,试验班级有学生会在投篮时反复默念“投中”,这些学生还表示在反复默念“投中”后,投篮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这种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动作稳定性和准确性。学习动机是影响篮球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选择、维持一定体育活动并导向一定目标的内生动力。本次研究应用运动情境计量表对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学习动机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班级的学习动机水平为73.35±0.41,对照班级为61.58±1.36,试验班级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级(P<0.05)。这表明心理暗示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篮球学习动机水平。

3结论与建议

第6篇

近些年来,心理暗示对教学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果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便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及潜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不像学习母语那么简单,很多学生从始至终都对学习英语有一种退缩甚至厌倦的心理。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幼儿教师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针对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结合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影响,从表情暗示,语言暗示及行为暗示三个方面浅谈心理暗示对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的影响。

一、何谓心理暗示

对于心理暗示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1]心理暗示的作用即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心理暗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二、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体现出的特点

现如今,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大部分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英语成绩不甚理想。进入高校后,觉得学习英语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对就业帮助不大。少数同学虽然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却没有把英语学好的兴趣或是信心。提高这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难度,却迫在眉睫。因此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生英语教学掌握好心理暗示的影响尤为重要。

三、心理暗示对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1.表情暗示

表情是人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传递情绪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行各种积极暗示,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心,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想象一下,一个面带微笑的老师走进教室,朝着学生优雅的亲切的点头,就像是春天的一缕阳光拂过学生们的心田。学生们受到了这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轻松自如的、自然而然的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相反,如果是一个板着脸或是面如表情的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感觉到的会是冷漠,疏远从而感到很紧张。这种情况下,老师稍一急躁,学生们就会产品逆反心理。幼儿师范这样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人,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会再一味的听从老师严厉的管理,老师越严厉,他们会越感到反感。对英语他们没有兴趣去学,如果教英语的老师他们不喜欢,那英语教学就更困难,孩子们甚至会选择放弃学习英语。因此,老师多采取积极的表情暗示会让孩子们从内心接纳老师,让孩子处于良好的授课氛围,从而接纳英语这门课,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的英语学习。

2.语言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2]无论我们课上应用的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教师语言始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的重要方式。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的英语基础都较差,而且从内心里不愿意学习,甚至抵触学习英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机智,幽默,技巧性的语言。避免训斥、挖苦、否定,这就避免了带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在学生回答不能流利完整的回答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急着去责备,试着用一点提示性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一点思路,学生会恍然大悟并更加积极的去思考。回答出问题后,如果老师能及时给予肯定,例如:“你有进步喽!”或是“这个问题你掌握的不错,继续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更加有自信及兴趣。对于这些英语较差的学生来讲,英语语法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觉得很难,甚至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触碰。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我给他讲语法知识的时候,我总是在说“英语语法并不难,只要你跟着老师的思路一定能掌握”,之后,他如释重负的说:“老师我终于听懂了,其实语法并不难呀,以前在高中的时候老师总是强调这节课的语法知识很重要,很难,不许溜号,一溜号肯定就学不会了,一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主动放弃了,心里想‘听肯定也听不懂’”!这就体现了语言暗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有的老师总是强调英语语法很难,这就给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听肯定也听不懂,就选择了放弃。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是你推他一把,他就会进步!

3.行为暗示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暗示;数学教学;运用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心理暗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排解心理障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心理暗示主要是受暗示者(学生)在无对抗、无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暗示者(教师)语言、表情、手势、体态动作、服饰、环境、气氛等手段,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实施心理暗示的前提

1.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心理暗示的管道,离开这一管道,心理暗示难以奏效.因此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信赖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和保持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使心理暗示得以成功实施.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有对抗、反感的情绪,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疲劳,确保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有效实施.

二、实施心理暗示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各种暗示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调动内驱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考虑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在重视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把学生各种无意识的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相互协调、有机结合.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有效的强化暗示刺激.我们知道,数学的主要属性就是抽象,而初中生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在数学教学中,本人经常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语言情境,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的强度,促进暗示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化解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圆的定义”的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摩天轮、呼啦圈、机械轮等动画,生动形象、直观新颖的图文让学生感兴趣,并能体会到本节课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圆”.紧接着展示章头图,章头图上有古代马车的车轮,教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议论:不能,它们不能滚动.有学生答道:如果这样,车轮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追问:为什么圆形车轮就不会忽高忽低呢?从而就唤起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动漫人物声像同现,神气活现,充满趣味性,对初一年级学生(尤其我们农村学校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 活动探究――展示自我

我们知道,数学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课恰恰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进行活动课时,如何吸引学生,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至关重要,让这些乏味的知识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上《截一个几何体》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的马铃薯,萝卜等材料,希望学生能够创造的发挥想象为老师准备一顿造型别致的晚餐,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明白了本课的教学要点.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3. 高峰体验――绽放激情

高峰体验是指一个人在最能发挥作用、最有决断力、最能专心致志时显示出自信、幸福、狂喜、欣慰的情绪.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放松、大胆的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自信.

4. 体态暗示――感染你我

体态暗示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体态暗示是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

5. 留白暗示――挖掘潜能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倾听学生的表达,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合理部分应给予及时肯定,让学生敢于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多设置开放性试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一名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例如,上完新课标教材七年级的“展开与折叠”之后,抛出问题:

小明想做一个正方体,已在纸上画好了下图, 请你再补两个正方形,使其剪下后能围成正方体.

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图形多.

第8篇

【关键词】分析;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应用

幼儿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许多行为还需要家长以及教师给予指导,而在指导的过程中具体方法有许多,例如明示教育、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消极的心理暗示等,但是它们对幼儿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明示教育往往是比较直接,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以接受,甚至会使他们发生逆反的心理;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带给幼儿不良的影响;积极心理暗示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疏导[1],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幼儿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大量地采用积极心理暗示。

1教师运用语言的方式来实施暗示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具有含蓄与委婉的特点,幼儿通过领悟教师的语言而调整自己的言行,这使幼儿心理接受教师的指导更加有效。教师纠正幼儿的坐姿时,可以通过举例子向幼儿解释端正坐姿的好处,以及说明不良坐姿会带来的后果[2],例如教师向幼儿介绍小树成长中,如果在幼苗时期能够笔直的站立着,那么在它成长中就能保持树干一直是直立的,如果小树苗刚开始就是歪着的,那么它长大了树干就呈现出一定的倾斜,如果这时候再将它纠正过来,不仅十分的困难,而且还不利于树木的成长,严重的情况下,树木会因为伤及树根而导致它难以成活,所以现在幼儿要端正坐姿,保持身体的挺拔,不然就会向倾斜的小树一样。教师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效的纠正幼儿的不良坐姿,同时幼儿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改正自己的不良坐姿习惯。

2教师通过行为方式实施暗示

幼儿教师的行为暗示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势、表情以及体态等,教师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而运用不同的行为进行暗示,这种积极暗示会给幼儿带来积极地效果。例如当幼儿勇敢地发言时,教师可以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幼儿接受到教师这一动作时,就会获得极大的鼓励,在他们的心理就知道发言这一行为是受到教师的赞同,因此,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就会争取积极的发言。反之,如果幼儿在课堂上出现任意的离开自己的位置或者在玩别的玩具时,教师这时可以用严厉的眼神看着幼儿,示意他停止自己的手中的事情,然后回归到课堂中,幼儿就能够获得教师所发出的指令,从而促进他们及时地改正。教师对于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通过给予适当的行为提示并促进他们改正,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行为受到感染,这对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这样“无声的教育”中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暗示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教师之间的谈话、笑声以及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它们都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3]。例如教师在教师中发现有垃圾掉在地上,然后及时地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这样一个简单并且普通的行为,能够给幼儿传递的信息就是不能随便丢垃圾,如果发现地上有垃圾就要及时地捡起来。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那么幼儿就会按照这样的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再者,教师还需要在幼儿中发现一些良好的学习榜样,并且专门地提出来向幼儿说明,使得幼儿能够在同学之中发现学习的榜样,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积极地向他们学习。例如有的幼儿在画画时,总是能够将画纸保持得十分干净、整洁,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画纸展示给其他的幼儿观赏,然后推动幼儿向他们学习,所以通过榜样暗示法教育幼儿也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结束语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特殊教育信息的传达方式,在幼儿的教育中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这种积极心理暗示不仅对幼儿的自尊心带来较好地保护,而且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教育成果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幼儿的教育中科学地使用这种方式方法。幼儿正在发展的大好时期,自我的意识还处于萌芽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不断地鼓励幼儿的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在他们的成长中能够带来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解华.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理论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6,02:9-11.

[2]陈荣.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1:55-59.

第9篇

一、心理暗示的内涵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个体或团体等暗示者通过向受暗示者传达一种具有影响作用的信息,受暗示者则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现象”。然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著名心理现象心理专家郝滨先生却认为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普遍的人际沟通方式,当暗示者接受外界信息的种类和强度不同时,受暗示者也会对此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在此过程中受暗示者对于信息的接收可能是不自觉的身体反应,也有可能是出于对接受信息的主动认可而自觉接收的。它主要是利用某人对他人的威望和信任,从而将自己的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对方,以期达到增进或改善对方心里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功能的目的。

二、心理暗示视角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选取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中学生目前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所谓的道德教育可能还未弄清个中的道理要义,处于该特殊阶段的他们心理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势必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首要地就是要发挥道德教育教师的直接暗示作用。“已有研究显示,如果被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一种“自卑、自贬心理”,那么就更倾向于接受暗示者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潜意识中不惜放弃自主思维。”作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直接暗示者,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有效地给学生传播道德教育内容,使其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基于此,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或是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无疑在给中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时增加了难度。为此,德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辟诸如公交车、志愿者服务等类似的“第二课堂”。简单来说,一个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道德教育素材,教师带领学生亲身感受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给学生灌输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其次,教师也可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去搜集相关资料,采用播放视频、聆听讲座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对于道德教育课程的兴趣,也大大地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他们(德育教师)也不应当忘记同学相互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因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氛围。这里,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在其心理上产生相互之间的感染熏陶,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学生也在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竞争的环境中,产生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干净整洁、宁静舒适的教室也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学习心情。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布置教室、打扫班级、美化集体,力图构建出一个整洁有序的班集体,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鉴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要力所能及的引领学生构建出良好的集体环境,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此外,家庭环境也尤为重要。对此,作为学生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采取类似学校教育的教学手段,积极地给孩子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其在家里也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意义。具体在实施时,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家长开个座谈会,授以学生家长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也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构建统一的心理暗示与道德教育体系

正如前面所说,可以看到心理暗示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但是仍旧不可忽视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心理暗示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更适合于学生内心体验、观念方面和品质养成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在教育中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受其中的教育内容,否则单纯的口头教育是远远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即便如此,对德育而言,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总体上来说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也需要外在的显性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围绕教育内容而设置的,因此需要保持二者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既要注重心理暗示和课程建设的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要保证发挥各自的优势,即要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的公开性、严谨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心理暗示的针对性和感染性,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在中学生的德育过程中构建统一的心理暗示与道德教育体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暗示与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切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只重其一,忽视其二,或是顾此失彼,而应该巧妙灵活地运用心理教育法将其灌输到道德教育课程中去,确保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总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效应,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作者:阚言婷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注意性选择;自我评价

关于天赋,我的理解是的确有天才型的人,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就画画的人来说,画得好的人比比皆是,但我绝对不相信画得好就是天赋,画不好就没有天赋。爱因斯坦的大脑与常人的确有不同,但更多的所谓“大师与天才的大脑”却与我们常人无异。我认为更多的差异来源于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和“注意性选择”。

在国画的教学中,学生描写同样一个对象时,有的由于方法正确就画得快些;相反,有的由于方法不正确,结果也就画得慢些,而且还不一定画得准确。经验表明,那些进步快的同学,他是在自己的“我能画好”这样的心态重新占据了他们的心理优势。作画时好好地用眼去观察,认真地思考,当他有了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就印证了这种心态——怎么样,我认为的没错吧!这样的心理暗示为他们提供动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反观那些初期水平较高,但总说自己不行的人——即具有消极暗示的人,只是忙于动手来画,慢慢养成了手勤、眼拙、脑笨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到后来真的就停滞不前了。

上面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中国画进行基本训练时,除了心理暗示还需要心理学中的“注意性选择”。

“注意性选择”是指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注意你在意的部分,而忽略了你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同样能力与水平相近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为自己点滴的进步感到欣喜,并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这样的人在学习国画时,会把“注意性选择”的心理能量用好,就会思考怎样才能使一笔一划的最基本的技术服从于具体对象,要求画得像而又有精神,即古人说的“形神兼备”。另一个人总是习惯性紧盯着自己的不足,不相信自己能画好,同时紧盯着和水平高的人的差距,那么这样的人写生时,总想在一个作业里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记不牢,离开对象就无法作画。因为他把“注意性选择”的心理能量用到了“我不相信自己能画好、我不相信自己会很棒”方面。

对于上述的问题,我们老师引导学生想了很多的办法让他们利用有利的心理角度去学习中国画。

一、“才艺班”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我们学校,上美术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自由散漫,不求上进。后来我们就从300多学生中挑选了60人组成了“才艺班”。当时明确宣布,是因为他们有发展前途才被挑选出来的。对此,被选上的人十分高兴,对自己充满信心,踏实学习,后来大多学习有很明显进步。这件事很发人深省。由于学生被告知他们是“被挑选出来”的,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因而自尊、自爱、自强而终于成才。可见,“注意性选择”中的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才之路的第一步。

二、毛笔写生法养成好习惯

我们必须承认,毛笔写生有它的局限性,但也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唯一的一条就是不能擦和不好改,不易一下子画得准。毛笔的局限性,恰好就是它的优越性,它可以锻炼养成一种好习惯,每下一笔都要成竹在胸,因为每一笔都会牵连到全局,所以笔笔都必须从整体出发,使每一笔都能起每一笔的作用。比如画兰花时,拿一盆兰花,教学生写生,让他们从心里就能对它的结构有所理解后才能落笔,这样的效果较好。学生也对自己的作品有所满意,更加能够坚持下去。

总之,无论是“心理暗示”还是“注意性选择”都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心理暗示”和“注意性选择”发挥出最佳的作用,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幼儿园大班是幼儿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幼儿好模仿,善学易变,很容易受环境和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幼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言行举止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本文主要通过积极的、鼓励的、正面的、中恳的语言和亲切的体态、合理的目标、正面的评价以及良好的班级氛围等方面来给幼儿以积极的性理暗示,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大班幼儿;积极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的是他暗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幼儿园是孩子转变自身角色,适应主导活动变化的过渡时期,也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幼儿园三年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孩子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趋向,并可能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和社会成就。为了让幼儿对园学习感兴趣,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我们尝试着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他们。

在幼儿眼中,教师往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教师职业在幼儿心中充满神圣感。孩子的年纪越小,这种感觉越强烈,故他们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影响和暗示,这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

一、丰富的语言对幼儿的心理暗示

“老师说我有进步,加油噢……”

心理暗示重在使用恰当的语言,其中有积极的语言对养成好习惯的作用;有鼓励的语言激励学习者天天进步的;也有正面的语言引导应用学习效果的;还有当出现错误时老师中恳语言劝导的。在这样众多的心理暗示语言的运用下提高一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一)用积极的语言使他们爱学

刚入园的幼儿对老师崇拜有加,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时老师的语言处处都要有着一股积极的因素,一般要以积极的语言来规范行为,对做得好的幼儿予以肯定,嘉奖。在此类语言的暗示作用在于为大家树立学习的典范,将不良的做法及时改正,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用激励的语言让他们想学

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始终都保持着一股好学的劲头的,等开学一段时间后,新鲜的感觉过了。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就会出现情绪低沉、听讲走神、做小动作、发不发言无所谓等现象。老师此时根据具体情况将暗示语进行调整。如对正在不专心的幼儿说“聪明的小朋友应该是耳朵听得最快,眼睛看得最快,这样脑子才能想得最快、小嘴巴才能说对。只有听讲了才能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谁想做个聪明的小朋友呢?”这时,在老师鼓励的语言暗示下,在玩的停止了他们的动作,在走神的眼睛看到了老师,说不到的都想做个聪明的孩子,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了。也就会想、会说了。

(三)用正面的语言给他们指路

幼儿的学习过程包含了感知、理解、运用等几个环节,在学的过程中常用积极的、鼓励的语言来暗示他们,收效不错。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年龄小、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缺乏对错误的分辨,因此在练习和复习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正面的语言暗示,如在认识数时,用平静的语言、正面的语言来加以引导。“我们要从上到下一题一题地认真看。看谁最仔细。”而决不能用“不要漏题!”这样的语言来刺激他们,否则,一定是事与愿违,越是想不让他们漏题,就偏偏有很多幼儿都漏题。这样就起到了很不好的负面效应。

(四)用中恳的语言劝他们改变

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听积极、鼓励、正面的语言的。对那些常犯错,承认得快,没有任何改变的幼儿,就要用比较中恳的语言来引导他们。比如说找他们谈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依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对症下药。用交朋友的方式来和他们聊,听他们说说心里的想法。用平等的方式中恳地提出建议,劝导他们。用这样的语言使小朋友感到犯错不可怕,只要有决心改了就好。

二、亲切的体态对幼儿的心理暗示

“我不孤单,老师喜欢我,小朋友也很喜欢我……”

人们常说教师是吃开口饭的,确实,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但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良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幼儿无声的教育。当你蹲下身,拾起一张纸屑,幼儿怎会对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当幼儿生病时,你摸摸他的额头,并送上一杯热水,他怎会感受不到你的关心;当他正在做小动作,你走过去,摸摸他的头,他就会羞红了脸;当他有进步,你朝他翘翘大拇指,他会兴奋得涨红了脸……虽然你什么也没说,但你的体态却向他传达一切。即使是同样一句话,或者你板着脸,目无表情,或者你带着笑,充满鼓励,幼儿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三、正面的评价对幼儿的心理暗示

“原来,在老师、小朋友眼中我也很不错的……”

高尔基说:“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了,他就好了。”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富有哲理。人经常给自己或被他人贴上种种标签,在贴上去之后,你就会变成自己认为或他人认为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在评价幼儿时,应注意全面评价幼儿,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以此带动其他方面。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评价,也应让幼儿自己、同伴、家长也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评价的方面也应是多方面的,如愿意帮助小朋友,关心他人,可评为“爱心小天使”;热爱劳动,愿为班级服务可评为“服务小明星”;体育出色可评为“奥运小冠军”……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教师手中的点金棒,是幼儿成长的催化剂。他需要教师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更需要有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幼儿有满腔的爱,只有这样,你才会在自觉中或不自觉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影响幼儿,激励幼儿,与幼儿一起走向成功。

第12篇

    中学毕业班荩荩心理暗示“开学了”

    开学前夕,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氛围,进行“开学了”的心理暗示很重要。一中初三年级班主任雷慧英建议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多进行心理暗示,常在心中提醒自己已经开学了,以便尽早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雷慧英介绍,作好心理暗示能让学生作好两方面的准备。

    一,调整作息时间。过了一个暑假,很多学生的作息时间没了规律,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多进行心理暗示,可以尽快恢复以前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习上来。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尤其重要。现阶段晚上入睡的时间不要超过11点。

    二,作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毕业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学生在开学前应有充分的认识,要作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这一学年,学生们要迎接接二连三的考试———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诊断考,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很重要。进行心理暗示能让学生尽快作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现阶段学生应该多思考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加强自己的信心,又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中学一年级荩荩温故知新积累知识

    温故知新,对于刚刚升学的学生来说最为重要。

    龚红琼老师说,小学是启蒙,初中打基础,高中是知识重要的积累,三个阶段的学习,偏重各有不同,而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递进。因此,开学由小学升入初中、由初中升入高中年级的学生要抓紧时间温故知新。

    龚老师说,特别是高一年级的新生,学习面临很大的转型,更要温故知新,积累知识。高中三年,高一最关键,如果“高一松、高二空”,高三的时候就很难冲刺上去。虽然开学阶段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但学生还是最好抽时间,对过去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

    对于初一年级的新生,龚老师建议,不但要温故知新,还要提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