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时间:2023-09-18 17: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1篇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临床常见类型,其发病率仅比神经根型的发病率稍低,约为20%~25%。临床上对于CSA的治疗主要以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其中推拿手法有着较高的疗效。心理治疗是改善病人的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矫正病人病理心理和异常行为,从而减轻病痛的一种疗法。所以对于CSA产生的各种精神心理症状应对症配合相应的精神心理治疗,以提高相应的临床疗效。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开展以推拿手法配合心理疗法的综合疗法治疗准动脉型颈椎病的观察。从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等方面探讨其效果,用以丰富临床治疗方法,并提供一种针对CSA的科学的提高临床疗效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法。

1、一股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推拿科患者,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2.05岁;病程5~97月,平均46.8月。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推拿手法加心理治疗组(治疗组)10例和推拿手法组(对照组)10例。

2、治疗方法

2.1推拿手法

2.1.1基本操作: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点按、按揉风池穴,使用滚法、拿法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两侧和沿风府穴至大椎穴一线操作,放松颈肩部软组织。继用揉法松解肩背部的肌肉。用一手扶持病人前额,另一只手用弹拨法、按揉法沿斜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的起止点、肌腹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拿法、滚法、按揉法等手法交替操作。术者站于患者侧方或后方,一手置于下颌处,另一手置于后枕部,将头部徐徐向上提起,进行拔伸操作。在拔伸操作后,术者一手托枕部,一手托下颌,经颈部旋转至一定角度后,向上拔伸,双手同时交叉用力,此时可听到咔嚓声,为错位的小关节复位。运用巧力寸劲操作,注意双手操作应协调,以缓解症状为主,切不可追求关节弹响声。拔伸法、旋转复位法操作完成后,继用滚法,拿法、拿揉法放松枕下小肌群、颈项部及肩部肌肉。

2.1.2对症施治:头晕者,加关元、三阴交、太溪、气海、血海、膻中、丰隆;偏头痛者加百会、印堂、头维、太阳、角孙、率谷等穴;记忆力减退、失眠者加天柱、大椎、涌泉、三阴交等;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者加头维、角孙、天宗、膻中、肝俞、期门等。使用一指禅偏峰推法、点、按、按揉等手法。

上述手法操作完毕,再在头部进行扫散、叩击等手法。最后,拿揉肩井穴,拍击肩背部,进行收功,以利于舒筋活血,加速康复。

2.2心理疗法

2.2.1疏导疗法: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基础,对病人的病态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开通,增强病人对疾病做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病人对心理应激的应对能力,认识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2.2.2放松疗法:是通过训练有意识地可能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静默法、松弛反应、自发训练、渐进式放松的步骤,使患者达到增进记忆,增加敏捷度,提高智力及稳定情绪的目的。

2.2.3暗示疗法:指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引导病人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001.9――186)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

4、结果

4.1两组总临床疗效结果见表1。

4.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治疗结果的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对其满意度进行评价见表2。

5、讨论

CSA主要属中医“眩晕”的范畴。CSA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缓慢而长,外感风寒,颈部外伤或长期劳损是其外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是其内因。CSA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推拿治疗与心理治疗分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前者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应用最早的外治医术之一;后者则是现代医学伴随生物-社会- 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产生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因此,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医认为推拿和针灸的总的治则,不外乎治形调神。推拿主要治形,而心理治疗就是典型的调神疗法。

推拿治疗时的医患关系是直接接触型(指医者之手与患者皮肤在一定限度上的接触),推拿治疗本身能够发挥出心理治疗作用,如静态安神作用、躯体放松作用、行为矫正作用、暗示作用。推拿与心理治疗虽属不同的方法,但分析其作用基础显示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因此在临床上可以相兼为用,在应用时可以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

第2篇

【关键词】循证心理治疗 循证戒治 循证矫正

对于心理治疗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方兴未艾,虽然批评不断,但更坚定了学者们继续研究的决心。针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循证心理治疗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这场循证运动与20年前的循证医学研究同时出现,倡导将研究数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来改善研究成果。

1何为循证心理治疗

循证心理治疗被广泛定义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利用研究成果产生的经验证据来说明针对当前的问题,哪种成果是有效的,并将该成果直接用于选择和制定一个针对特定个体实施的全面的治疗方案。这与美国心理协会的主张基本一致,后者将循证心理治疗定义为“依据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将所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与治疗者的临床专业技能相整合的过程”。

2循证心理治疗的三要素

循证心理治疗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a.研究者的最佳研究证据;b.治疗者的临床专业技能;c.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循证心理治疗就是整合这三个要素的过程。

2.1最佳研究证据

许多医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研究证据是循证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心理学家有三种方式获得研究证据:作为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具体实施、分析和报告,直接创造出研究证据;作为评审员,可以帮助研究者定位、评价和量化研究证据;作为治疗者,他们通过使用研究证据,评价其质量与相关性,然后将之整合到实际决策过程中去。在所获得的研究证据中,哪个是最佳研究证据,取决于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研究者要从所获得的各种研究证据中找出最合适最有效的证据来进行研究设计或临床治疗。例如,针对病因或预后的问题,最佳的研究设计是纵向群组研究;如果要考虑治疗的疗效和实效性问题,出现最小偏差或错误的研究设计是随机临床试验。

2.2临床专业技能

这是循证心理治疗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要素。临床治疗师在接受训练之初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在接受训练之后的能力是否能超过一个明确的阈值水平也尚未可知。美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学中的循证实践》一文中将临床专业技能定义为“治疗者在临床过程中进行诊断、评估、干预、决策、预后等实践时所运用的能力。”因此,治疗者临床专业技能的储备与运用,直接关系到临床心理治疗的效果。例如,健康护理专业最重要的临床专业技能就是沟通能力,因此领导机构在基础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沟通技巧的教学,比如在临床心理学、社会工作和护理训练中,重点强调关系确立、信任建立、联盟形成等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2.3病人的偏好

这是循证心理治疗发展得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但偏偏又是循证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其原理是让病人更充分地参与对自己的健康与卫生保健的自我管理当中,治疗者要尊重病人,并帮助病人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与治疗偏好。让病人的偏好变得系统化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在许多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决定他们更喜欢药物治疗还是行为治疗,或者两者皆可;病人如何权衡治疗方案所涉及的风险与收益,甚至有些病人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病人有权知道各种不同的治疗模式及其治疗效果,了解不同治疗的费用及成本-收益状况。最终的临床决策应该是在治疗者的个人经验、最佳研究证据及病人的偏好之间所取得的一种平衡。

3循证心理治疗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

3.1大学生心理咨询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尚处于摸索经验阶段,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干预的有效性还不太够,需要我们借鉴西方成熟的模式,从高起点开始进行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咨询模式。因此,以证据为本的循证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刚起步的关键阶段。首先,我们要改变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方式,提升心理咨询的科学性,从单纯咨询服务者向临床治疗师+教师+科学研究者三位一体的转变;第二,强调运用有效证据证明的方法,结合大学生的特征、文化与偏好,形成具有中国大学生特色的治疗指导手册;第三,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进行评估,有利于提升心理咨询中心的投资效益。

3.2戒毒人员心理矫治

作为一种科学的戒毒治疗方法,戒毒心理矫治应当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矫治质量,司法部提出在戒毒领域引进循证实践的理念,开展本土化的“循证戒治”。从循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循证戒治是指“戒治工作者在意识到戒毒人员的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特征的情况下,采取研究人员、管理者制定的经过科学研究证明最为有效的、标准化的戒治手段,结合戒治工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所进行的戒治实践”。这就要求戒治工作者要了解循证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与实施步骤,树立戒治过程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理念;第二,要以研究者与管理者为主导,结合戒毒民警与戒毒人员及其亲友的配合,通过研究逐渐形成一些本土化的、高效的、标准化的量表、指南、手册与戒治方法,作为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可广泛推广的证据资源;第三,戒毒民警根据研究者提供的证据,将工作经验、管教经验和戒毒人员的主观恶性程度等具体特征(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吸毒原因、社会支持系统等)相结合进行实践;第四,戒治过程中,要考虑戒毒人员的价值观和矫治需求;第五,循证戒治过程要在戒毒机关的统一规划与协调下完成。

现如今,循证心理治疗正在被政策制定者、研究者、病人和一些实践者吹捧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医疗保健费用上升的问题、护理质量、从业人员培训和监控、消费者的满意度等。然而,循证心理治疗并不仅仅是以一种既定的方式治疗各种病症,临床判断、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循证心理治疗至关重要的维度,但它们都缺乏像其它心理治疗方法那样的实证分析。这就需要加强研究者与临床医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整合,并在高校和戒毒所等特殊领域中推广,从而造福病人与行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Martin J La Roche, Terri M Davis, & Eugene D’Angelo.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a Cultural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y in the USA: Sugges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015, 50:95-101.

[2]APA Presidential Task Force o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 61(4):271-285.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全部在门诊治疗,共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大者12岁,最小者3.5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2个月;初诊的34人,复诊的6人。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气海,夹脊(11~21椎)八穴。

2.2 操作方法 上述穴位均用补法揉按,每穴20~30次,揉按之后,每穴再点穴5次,每日1次,每次2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3 心理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了解到,遗尿患儿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的心理障碍,有的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要想治好孩子的病,首先有解除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障碍。告诉孩子和家长尿床是一种能治好的疾病,没什么可丢脸的,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让家长配合和孩子配合我们的治疗。首先,告诉孩子治疗期间晚上少吃或不吃稀饭,少喝水,尽量在白天喝水,不吃冰冷食物;其次,在睡觉前,让家长提醒孩子晚上有尿自己起来排尿,让孩子的大脑里存储自己排尿的信息,告诉孩子从现在起再也不尿床了,并告诉孩子和家长只要和医生配合一定能治好尿床的。

3 疗效标准

治愈:病人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无遗尿现象;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尿床次数明显减少;无效:遗尿次数及症状无改善者。

4 治疗效果

40例患者中,治愈37例,好转2例,无效的l例,1疗程治愈的23例,1~2疗程治愈的5例,2疗程治愈的4例。2疗程好转后放弃治疗的2例,先天性骶椎裂的患儿1例,治疗1疗程无效自动放弃。

5 典型病例

张某,女,9岁,2003年8月10日来诊,家长介绍患者从小就尿床,每天晚上最少尿床1次,多的时候2~3次,4岁的时候在当地县医院看过,尿化验正常,拍片检查排除先天性骶椎裂,当地医生说孩子大点就会好的,家长就再也没给孩子看过,因为尿床孩子没少挨打,现在都上小学二年级了,孩子因尿床心理障碍,性格变得很孤僻,不敢说话,不敢见人,不让家人在外面晒被褥。家长也为此而苦恼,这次是经别人介绍来我院治疗的,我们首先给孩子做心理治疗,告诉她尿床是一种病,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教孩子和家长配合我们治疗的方法之后,我们采取上述按摩方法给孩子治疗,治疗2次就没再尿床,又巩固治疗5次,孩子一直没再尿床,1个月后。1年后回访均无复发。

第4篇

关键词:绘画疗法投射创伤后应激障碍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既能放松综合的感觉,又能形成有用的认知行为。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对其的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塑造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藉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1]。

绘画疗法有两大理论基础,一为大脑偏侧化理论,一为投射理论。前者认为大脑左右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右半球分管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2]。后者认为绘画疗法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利用模糊的(中立的)刺激来探究人格的深层,引发出能够反映被压抑为无意识的经验、欲望、情绪的反应;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使在明确的测试状态下被试无法表现或不愿表现的态度、人生中的变故等清楚地表现出来,投射法的解释以作为整体的人,即“统一为无法分割之格式塔的独特人格”为前提,不同于标准化人格量表得出的特性或倾向等特征的列表[4]。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是心理投射的技术之一。

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中的言语改造原始认知中消极意象(心理障碍)是很困难的,言语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存在局限性。

Robin(1998)认为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是禁锢的,其创伤性经验可能会被压抑,无法用言语表达,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而艺术则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愿望,摆脱了社会道德标准的顾及,当个体意识到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或冲动时,可能就会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事实上也为患者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新方式。

绘画疗法有以下几点优势[3]:一为一幅绘画作品或系列作品可出现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可提示出多种不可调和的情感;二为绘画手法、形式灵活,不需熟练技术,任何人都可参加;三为绘画可使心理治疗常态化,日常生活中都可开展;四为绘画可安全地释放毁灭性的力量。国内外都有学者报道表明绘画疗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证实了其优势。Reese(1996)报告了对16名年龄在5-12岁的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所做的绘画治疗的研究,探讨绘画疗法用于情绪表达的机理。Logies(2000)和Singh(2001)报道了绘画在创伤治疗方面的作用[5]。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损伤,更使得灾害中幸存下来的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遗留有精神上的伤害,这些伤害会通过情绪和身体表现出来,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幸存者往往会出现回闪、情绪压抑、忧郁、焦虑、麻木、缺乏情感、自责、对未来迷茫、肌肉紧张、害怕重新经历创伤、高度警觉、退缩等,创伤记忆被受创伤者整个压入潜意识,难以重构整个过程。绘画治疗中,受伤者通过绘画透露出潜意识的记忆,把包涵其中的肉体痛苦或丧失的情感全部表达、宣泄出来,缓和了情绪上的冲突。

根据德田良仁[3]的归纳,绘画疗法有以下分类,乱涂描绘法、色彩拼绘法、交互色彩分割法、人物画、房屋描绘法、HTP、家庭室内画、动态型家庭画、家庭整体法、风景构成法、加框法、课题印象画、空间联系法、交互剧本故事统合法、照片写真利用法和集体绘画制作法等。

研究认为绘画疗法适用于以下人群: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如孤独症、失聪、迟钝、大脑损伤、妄想;对言语治疗有阻抗的人,如对谈话疗法有抵触情绪,而其他方法均无疗效的;怀疑自己口语能力的人,和害怕治疗师“玩他们心理”的人。通过绘画疗法可以处理的心理问题有饮食障碍(如食欲减退、贪食症、暴饮暴食),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待受害者,分裂样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2]。

参考文献:

[1]张振娟.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20-122.

[2]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46-5947.

[3]德田良仁,大森健一,饭森真喜雄,等.艺术疗法1.理论篇[M].东京:岩崎学术出版社,1998.

第5篇

编者按: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治疗虽然是一种专业技术,但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身的心理保健乃至为自己或他人“排忧解难”也会大有裨益。心理治疗基于不同的理论。其流派和方法很多,从本期开始增设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知识介绍,以飨读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众多的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已不单单满足于身体无病和心理无障碍这些小小的需求,还需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不仅渴望解决心理上的病痛,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遍增进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也包括躯体治疗(药物、手术、理疗等)和心理治疗两大部分,故心理治疗是同躯体治疗相对应的一类治疗的总称。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医治或改善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及与行为相关的问题,解决病人所面临的心理困难,减缓病人的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症状,改善病人的非理智认知和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的成熟发展,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应对所遇到的各种事物,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精神刺激是相对立的。精神刺激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与行为给人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心理治疗则作用相反,也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与行为来向病人施加心理上的影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或问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很多躯体疾病也常常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因素,甚至是主要的致病源,使得心理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科,其他各临床医学科也常常应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一是解决症状:由于心理问题或躯体上的不适症状,妨碍了社会功能,造成心理痛苦,需要从心理治疗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痛苦感受;二是提供支持:在急或慢性应激的情况下,病人耐受不了或应付不了危机环境,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使之保持正常的社会功能;三是改善认知:由于习惯的认知方式和固定化了的错误信念导致心理上的困惑或痛苦,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达到重建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改变过去错误认知的目的,从而消除不良感受和反应。

从严格意义上讲,心理治疗是一种严肃的专业的方法,心理治疗工作者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或还需借助某些仪器与一定的训练程序,达到改善病人心理症状的目的。然而,从广义的角度看,在亲属、朋友或同事之间也可以通过解释、说服、劝导、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等,以这种心理影响来达到排解困难、降低痛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戚、朋友之间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这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的或一般性的、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当然,也可以学习一些专门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巧,应用于自身的心理保健会大有裨益。

值得提出的是,患者接收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在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帮助下,既是努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树立良好心理的过程。通过心理治疗,促进病人的心理行为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转化,主动调节自身的适应能力,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达到积极的心态(包括乐观情绪、无畏精神、友善态度等)。同时,心理治疗还能发挥心理对生理功能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心理神经、心理内分泌和心理免疫等心身中介机制来完成的,换句话说是心理治疗激发了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增进心身健康,这也是心理治疗获得疗效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治疗种类繁多,基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又因治疗方式的不同区分为个别心理治疗、家庭心里治疗及集体心理治疗等。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相混淆。那么,什么是心理咨询呢?“咨询”一词的字面涵义是“征求意见”的意思,包括有咨询、商议、建议、忠告的内容。咨询可以涉及各个行业、心理咨询仅仅是广义咨询中的一个类型,其他还有诸如法律咨询、婚姻咨询、出国咨询等。心理咨询是指在心理方面给予咨询对象(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辅导,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多、更强的自助,启发来访者的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辅导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经验和问题。心理工作者通过与来访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就来访者咨询的内容展开积极讨论,强化来访者通过自觉的努力以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咨询的问题,从而摆脱心理困扰,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一种在心理上的助人与自助过程,而非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

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可以是病人或有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是健康者或正常人,并非都是要解决疾病的痛苦;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则是病人(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者),需要通过治疗(当然也有心理辅导的内容)改善症状和缓解痛苦。这样看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是有所区别的。而且,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施者的专业训练背景,来访者或就诊者及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从临床实际及其作用看,心理咨询实施者常常由精神或心理科医生担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心理学原理又大同小异,且都是要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故两者之间似乎又无严格的本质区别,有学者认为,不妨将心理咨询看成是心理治疗的一个特殊类型。

第6篇

“大夫,能不能不吃药,先进行一下心理疏导?”陪诊的母亲以近乎乞求的口吻怯生生地问道。她的孩子现上大二,早在高中就已经患抑郁症,多次就诊,大夫均建议药物治疗,但她一直没有给孩子用药。最近孩子病情加重,反复出现自杀行为,母亲非常焦急,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就诊。

我问这位母亲为什么拒绝药物治疗,她想都没想,一口气问了几个问题:“吃药会不会把人吃傻?”“药物是否有依赖性,会不会成瘾?”“只进行心理治疗行不行?”“这种病能去根吗?”

这位母亲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她的疑虑是很多患者和家属迫切想要了解的。

不能只靠心理治疗

许多抑郁症患者或家属对药物心存疑惑。他们认为,抑郁症就是小心眼、想不开,完全是“心病”,不是身体的毛病,只要开导开导,把憋在心里的委屈说出来,病就好了。在他们看来,心理治疗才是第一位的治疗手段。

其实不然。抑郁症需要综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物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虽然不像内外科疾病那样,出现身体某一器官结构功能的明显变化,但在微观上,即在分子水平上,也存在生物学改变的证据。现代研究已经发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脑内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浓度变化有关。如果这些化学物质在脑内某些部位的浓度降低了,人就会表现出抑郁的症状。药物治疗就是基于这一机制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的。

患者和家属认为抑郁症只需要心理治疗而非药物治疗,原因是将抑郁症给简单化了,将其等同于和他人发生冲突而生闷气、受委屈这样的一般情绪问题了。其实,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问题相比,就像感冒之于肺炎,虽然两者都可能会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但完全是两个不同重量级的现象。所以,不能用对付感冒的方法来治疗肺炎,也不能用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思路来处置抑郁症问题。

当然,重视药物治疗,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心理治疗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以修正患者的不良认知模式、完善患者的人格结构,不但能够提高疗效,对于维持疗效、防止复发也具有积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心理治疗对于轻中度抑郁症有效,对于重度抑郁症,特别是伴有自杀风险的抑郁症不主张单独使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效果:在抑郁症的急性期和巩固期,使用更多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而在维持期和缓解期,认知行为治疗、认知矫正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则可排上用场;抑郁的发病如果存在诱因,那么在药物治疗基本控制症状后,采用完形、催眠等心理治疗手段,对诱发抑郁的心理创伤进行处理,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物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较成熟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排除禁忌症后,给患者脑部通以短暂的安全的电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特别适合于有自杀观念或行为、拒食、木僵等表现的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不足之处就是患者可能会有短暂的轻微的记忆损害。不过,这种损害通常在停止治疗几周后逐渐恢复。

重复经颅磁刺激则是在头部放置一个线圈,通电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无衰减地透过颅骨,在局部大脑皮质及部分白质产生诱发电流,刺激皮质神经元和皮质联络细胞,改变皮质电活动进而影响精神活动。这是一种无侵入性、安全、直接影响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的物理治疗方法。该疗法较安全、温和,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方法。

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

药物治疗虽然是抑郁症较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但一些患者和家属还是会心存顾虑,不愿轻易接受,他们常见的担忧有:药物会不会伤脑子?会不会把人给吃傻了?会不会成瘾?

患者和家属产生这种顾虑并不奇怪。在上个世纪,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品种还不多,很多传统的药物虽然有效,但其过度镇静的副作用突出,患者在服药后面部表情不灵活,显得呆呆傻傻、行动机械,就像电影《追捕》中的横路敬二。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也由此背上了恶名。

新型抗抑郁药物在作用受体的选择性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因此,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副作用大大减低,大多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疗效好的优点。当然,抗抑郁药毕竟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在用药早期或多或少地出现镇静、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这些反应一般比较轻,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用药的继续,反应会减轻或消失。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特点选用药物,根据患者的耐受性确定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选择有效控制症状的最小剂量,可以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当药物副反应不可避免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一般情况下,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带来的危害,要比由于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大。

至于成瘾问题,是一种误读。成瘾是精神活性物质,也就是俗称的滥用的后果。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虽然有“精神”二字,但不是精神活性物质,自然就没有成瘾性,当然也就不会成瘾。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一停药就出现病情的波动,可能的原因是治疗维持时间不充分,或极少数患者需要终生用药,即便如此,和药物依赖也不是一回事。

规范治疗减少复发

抑郁症具有易复发、慢性化的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约2/3~3/4的抑郁症抗抑郁治疗是有效的,其中近一半患者可达临床治愈(症状缓解)。 减少复发、波动的最有效措施是规范化治疗,即在急性控制症状后,需要巩固治疗和足够长时间的维持治疗。抑郁症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即使症状完全消除,患者感觉自己完好如初,依然不可随意停药。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一个合适的剂量继续治疗。如果出现了药物副反应,则应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将治疗效益最大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既然抑郁症复发性较高,就需要长期关注。有研究表明,90%的患者在抑郁首次发作以后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复发,约75%~85%的患者五年内会复发,病情波动往往发生在停药后的半年时间,许多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期,会明显感觉到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有改善,但这不代表抑郁症已经治愈,因此患者切不可自行判断停药。

除了药物、心理及物理治疗,有些措施对于缓解抑郁、维持疗效、预防复发也有很好的作用,比如运动。对于维持期和缓解期的患者来说,坚持运动不仅可以巩固疗效,还有预防复发的作用。坚持运动后,人体内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内源性“快乐素”――β-内啡肽。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对抗抑郁的作用,另外,运动还有其他很多改善情绪的机制会起作用。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家属的理解、陪伴与支持十分重要。当患者需要支持的时候,家属在跟前;当患者需要表达的时候,家属在倾听;当患者不想说也不想听的时候,家属陪伴左右就足够,能做的就是理解、支持。

下列做法对抑郁症的治疗也是有帮助的:学习了解一点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抑郁症的特点、抗抑郁治疗症状改善规律及不良反应、抑郁症复发及预防复发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包括良好的睡眠卫生、减少咖啡,远离烟酒和其他不良嗜好;调整态度,改变认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合理设定目标,减少压力。

精准治疗是未来的方向

第7篇

【关键词】哮喘儿童;心理特征;护理对策;症状缓解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9-02

哮喘病症通常的表现都是反复的咳嗽,并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长期下去,呼吸道受到感染或是堵塞就会造成呼吸道疾病。哮喘儿童一般在4-5岁期间发生率比较大,儿童在1岁时的发生率也在30%左右。并且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哮喘病发作程度不一定,有时会很严重,有时属于轻度哮喘,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下去,必然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哮喘儿童占有率较欧美国家还比较低,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包括心理、外源以及呼吸道感染,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儿童身心健康多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因素。

1 基本资料和治疗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本组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2008年8月-2010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哮喘儿童患者50例,其中幼儿有20例,学前儿童有13例,学龄儿童有17例。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都进行心理护理,并采用了常规药物治疗。

1.2治疗方法

对哮喘儿童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护理治疗方式,首先对儿童的不良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儿童如何进行自我放松,并鼓励儿童对自己要有信心。同时医护人员也可以带领儿童多去户外活动,以此可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此外医护人员在对儿童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时,要首先给儿童说明药物治疗可以缓解呼吸道困难,控制咳嗽等症状,要保证儿童能听懂,对待儿童要和蔼可亲,才能让小朋友更加快乐的接受治疗。对于幼儿治疗手法要轻柔,对儿童的父母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各位父母重视孩子的哮喘病,让孩子能够尽早的脱离病情的困扰。

2 结果

通过对哮喘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护理之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病症治疗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心理护理对病症的缓解和治疗有了显著的提高。

3 讨论

哮喘病在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病症,常常会造成患者呼吸道困难等不良症状。通过研究和分析,造成患者哮喘病发作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相对哮喘儿童发作的时间不一,并且儿童体质的强弱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原因,但是其中心理因素对哮喘儿童病症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同时还应该对父母进行合理的教导,这种病症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对儿童的这种病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平时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带孩子去他们喜欢的地方玩,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相应的放松,在生活方面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对孩子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帮助意义。其次医护人员对哮喘儿童进行心理护理和常规药物治疗时,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对待方式,尤其是幼儿太小,就应该在手法上多为轻柔,并且也可以抱抱这些幼儿,让父母陪在幼儿身边,以便更好的照顾。学龄儿童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给予安慰,要做到对儿童热情、和蔼可亲、有耐心等,帮助儿童尽快治愈。

哮喘儿童往往因病情会给自己增加许多的心理负担,容易感到害怕、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如果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会造成暴躁的情绪,没有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和护理就会增加儿童的病状,影响儿童的健康恢复。并且长期不良情绪的增加会让儿童产生一种依赖感,往往些许的责备都会使孩子感觉非常的委屈,更多的是希望有人去呵护和关照。因此医护人员对哮喘儿童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采用如心理暗示、帮助儿童理解等心理治疗方法,让儿童的不良情绪得到较好的缓解,并增强儿童的意志和信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医护人员在对儿童进行心理护理时不仅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还应该了解儿童的性格,有的较大的孩子就会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对儿童的具体情况做以全面的了解,才能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加强。通常情况下,幼儿往往思考会在幻想中进行,如果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是他们幻想的样子,那么幼儿的情绪会受到很大的波动,并且情绪很容易受到周边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学前儿童患者一般会对自己所看到的来想象外面的世界或是认识外界事物,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多与儿童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可以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纠正孩子认识上的错误,但是决不能让孩子的心理情绪受到影响。学龄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有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表现的极为不耐烦,就会给儿童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也就不会配合心理治疗,病症的治疗效果也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总之,对哮喘儿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注意儿童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这样的心理护理方式才能随着儿童患者年龄的增长而体现出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对哮喘儿童患者病症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莉.心理-行为疗法在哮喘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6(12).

[2] 张文平.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34).

[3] 陈碧芬,武卫华,葛芸.儿童脱敏治疗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初探[J].护理杂志.2004(6).

第8篇

【关键词】针灸;康复疗法;中风;治疗

随着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中风康复治疗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通过研究,笔者觉得针灸和康复医学在适应证上有着相同之处,在治疗方法与学科理论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综述。

1 针灸加康复疗法中风治疗的主要方法

1.1针灸加康复疗法和单一疗法之间的比较一是针灸加康复和单一针灸之间的对比。严伟等在对照组只采取康复训练的基础之上,运用针刺加康复训练来治疗偏瘫痉挛病人。在康复训练中,主要运用以控制痉挛为基础的训练方式进行神经促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与下肢肌张力,在运动功能评定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中的积分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二是针灸加康复疗法和单一康复之间的比较。茅敏等依据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运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也就是在康复下实施针刺,并结合现代康复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急性中风偏瘫。治疗组在简化了Fugl-Meyer评价法与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的康复评定疗效之后,两组都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即P

三是针灸加康复、单纯针灸及单纯康复等三种疗法之间的比较。陈玉芳等设置了康复组(纯康复训练)、康复针灸组(进行康复加针灸疗法)与对照组(不进行康复及针灸),通过比较,康复组、康复针灸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分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即P

1.2结合心理康复进行治疗一是心理针灸康复并用和单一针灸之间的对比。吴长岩等运用针刺结合心理康复与运动功能康复来治疗中风,而对照组则采取单纯的针刺治疗,两组相比较,临床痊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徐玉华等运用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并配合心理治疗,与单纯地针刺疗法进行对照治疗中风,治疗组的综合疗效要高于对照组,即P

二是心理结合康复和单纯针刺之间的对比。金建军等将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有进展48h的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成针刺结合康复组与单纯针刺组,以评定两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精神状态。前一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平均上升17.57分,证明早期针刺加康复技术对于脑卒中后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显著改进。

三是心理治疗加针灸和单纯针灸之间的对比。张红等在对照组进行单纯针灸治疗之基础上,实施心理康复治疗,由权威医师对所采取的针刺治疗进行肯定,起到暗示的作用。随后再按照不同的心理反应过程,即否认期、抑郁反应期和依赖反应期,分别给予不同形式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但是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即P>0.05,显效率要好于对照组,即P

2 针灸加康复疗法中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针灸和康复治疗的顺序问题。大多数文献未在文中指出针灸和康复治疗的先后顺序问题。少数作者提出先针灸、后康复。笔者觉得应该设置先针灸、后康复,先康复,后针灸,针灸与康复同步等三个观察组进行验证,从而将疗效最佳的一种运用于中风临床治疗。二是针刺过程中的问题。茅敏等认为针刺应在康复下实施。吴强等认为脑卒中后的偏瘫病人舒适之主要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挺直、髋外展外旋这一痉挛模式。假如就势针刺,在针刺促进其肌张力增强之作用下,有可能会出现加剧痉挛之后果。马奎云等提出,针刺前一定要将患者置于康复,也就是肩关节外展外旋和髋关节内收内旋之,否则固然可提高肌力,但不可防止出现挛缩。董斌贝要求在康复,即良姿位下针刺。这种良姿位是指对抗上肢屈肌与下肢伸肌出现痉挛模式之。在良姿位进行针刺,不仅能够促进患者肢肌力与肌张力之提高,而且又能抑制出现相应的痉挛模式,从而促使分离运动能够早日出现,这对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研究已发现,良姿位和平常的针刺比较起来,前者要明显地优于后者,即P

3 对针灸加康复疗法中风治疗的展望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中的功能训练方法与疗效评定方法,在针灸加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的过程当中,大多能得到较好的配合与应用,极少会出现厚此薄彼之现象。有不少人在将心理康复训练运用于针康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在治疗上也没有单纯地局限于中风肢体功能的障碍等方面,在语言表达和吞咽功能等方面也有所涉及。还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早期介入对于中风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急性期开始实施针灸加康复疗法。相信这一治疗中风的方法还将持续取得发展与进步,从而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董斌贝. 脑卒中病人良姿位针刺的临床疗效[J]. 中国康复,2001(2).

第9篇

音乐疗法的作用

生理作用:音乐是由不同的性质的谐振组成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振动,音乐可以人体内的呼吸、心率、脉搏、心律以及血压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产生物理上的共振。这种共振主要是指物体固有的频率与外界频率的吻合而产生一种现象,当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和音乐的震动相吻合时,人体内的各种性质的律动将会产生音乐中的共鸣,因此,人体对不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音乐中不同旋律、速度以及音色、音调会让人体产生共振,从而使人体内的器官协调一致,不仅可以有治疗的作用,而且通过音乐,也可以提高人体的功能,从而消除或者改变威胁人体的机制。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功能1。并且通过国外进行研究证明,音乐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减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以及皮肤的温度升高、血管增加等等,促进人体内稳态。从而减少人们焦虑、紧张,使身心得到放松。

心理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是音乐的旋律和节拍的不同或者变化,引起人类精神世界的魅力,音乐与医学之间具有本质的关联,正是由于这种魅力对人体身心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调动人们的思维的想象、记忆、等各种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获得宣泄和释放,使人们积极的心情得到强化、从而消除人体内不良的情绪,解除人体心理紧张或者扭曲,从而起到自我治愈的机会。

音乐疗法的临床护理应用

音乐疗法的方式: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分为主动性音乐治疗方式和被动性音乐治疗方法2种,主动行音乐治疗方式主要是指患者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如听音乐、唱歌、读歌词或者使用乐器等措施,被动性音乐治疗临床上又被称为感受性音乐治疗方法,感受性音乐治疗主要是让患者以倾听为主,被动性音乐治疗方法是国内外音乐治疗中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等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2。

目前,国内已经在多个临床中使用音乐治疗方法,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改善呼吸: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很多的患者都会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因此,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音乐治疗的护理措施,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音乐治疗之后,患者治疗后的呼吸情况比治疗前的治疗呼吸困难以及紧张焦虑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通过音乐治疗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改善,起到护理的效果。②缓解疼痛:通过在临床上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实践证明,音乐对缓解患者的疼痛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临床实践已经用于多个科室,如儿科、妇产科、外科、牙科等等,特别是在妇产科,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可以刺激产妇的脑垂体释放内啡肽,从而可以有效起到缓解患者疼痛的效果,并且音乐可以帮助产妇分解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③减轻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引起的呕吐、恶心等症状,在临床化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呕吐和恶心等。呕吐、恶心通常会造成患者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从而导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得不中止治疗,通过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音乐配合止吐药治疗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引起的呕吐、恶心现象比单纯的采用止吐药具有显著的效果,音乐疗法是一种配合药物治疗止吐有效的辅助方法。④音乐治疗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巴赫音乐对肺感染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进行观察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内分泌情况、免疫力功能以及情绪,发现患者的心境状态表、皮质醇、CD4+/CD8+、皮质醇/DHEA等体征有显著的改变3。由此可见,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在临床上对精神病患者采用音乐治疗临床护理的措施,通过实践证明。音乐疗法临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精神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有关学者的分析,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音乐治疗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精神恢复。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的机体内器官的变化,对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好的效果,音乐治疗将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淑,于海波,刘永锋.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29-933.

第10篇

丹丹是位秀气而带几分腼腆的女子,虽然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却对生活充满热情,勤奋 好学,前几年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财会本科课程,拿到了毕业文凭。然而,丹丹前段时间总是郁郁寡欢,原本说话不多的她,此时更是缄默不语,懒得与同事交往。近来竟接二连三地想轻生。

说起丹丹的轻生,其态度之坚决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第一次她服安眠药,被丈夫发现及时送医院抢救;第二次她索性用碎玻璃割血管,又被丈夫阻止。丈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一方面严加看护,另一方面又给予反复疏导、劝慰。丹丹开始强装欢颜,表示不再做傻事。在丈夫疏于防范的那天凌晨,她却轻步离开酣睡的丈夫想从楼顶跳下,幸好楼顶有晨练的人阻止了她。大家意识到问题严重,将她送往医院治疗。

在医院,丹丹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经过心理医生的反复开解,她终于说出了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丹丹以前在外地工作,后随夫转入本地,被分配在某单位。起初因无对口工作,被安排去管理档案,丹丹认为领导对自己初来不信任,虽然不悦,还是服从安排。可是,前段时间单位人事调整,财务有了空缺,但她反而被安排去外勤的岗位上。丹丹平素向来不善交际,因此感到压力很大,觉得难于胜任。但她还是鼓励自己,尽量与人多接触、勤应酬,可是不知怎的她越是这样要求自己,心里的压力越大。她自己又把这种压力埋藏于心底,不向任何人倾述。渐渐地,对这份工作出现厌倦情绪,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懒,以致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丹丹的3次轻生是抑郁症所致。她之所以会患上抑郁症,主要是因为:一、丹丹对工作分工的期望太高,不切合实际,不能满足便产生失意感,心理上无法平衡。二、性格内向的丹丹,对原先工种不对口心中已有不悦,这次调换工种,心理上无准备,难于适应,自己又不习惯找人倾诉,最终导致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抗抑郁药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比较便捷易行的方式。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通常在2~4周,若4周以上没效果就考虑换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药。抑郁症是容易反复的病,有效的药物治疗在3个月后通常可达到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即临床痊愈。但此时停药,症状有可能反复。所以,达到临床痊愈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应当继续巩固治疗4~9个月,而复发的患者还应当进行维持治疗1年以上。

物理治疗:不适合服用抗抑郁药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可以接受一些物理治疗,如电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对于症状特别严重的难治性患者,尤其是有严重自杀倾向和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还可以接受电休克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由心理咨询师为患者量身定做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解除心中的困惑,宣泄情绪,积极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

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素质上的缺陷,病情有反复发作和转为慢性的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防止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第11篇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社会工作实务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众多认知理论和行为矫正技术组成的理论系统。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为出发点,来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认知和异常行为,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单独使用或联合运用。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结合的工作方法去服务于心理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和调整,认知行为理论能够在人们寻求美好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认知行为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重要性

服务于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世界不少于两百种,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在服务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不过几种。而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针对病态心理的干预和积极心理的发展中经常会运用到的和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但是,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基本上没怎么被运用,比如在“中国知网”上进行相关论文的搜索,只能找到几篇论文,在其他网站也很难搜索到相关的内容。可见,在我国对于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来讲,还可以算是一个未开垦的地方。

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助人过程中,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侧重于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方式来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者的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同时也重视对不合理的行为的改变。通过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治疗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助人活动中的运用相比较,认知行为理论在注重对服务对象现实存在的不合理认知的改变的同时,也兼顾不合理情绪和行为的矫正,并以问题作为服务的介入点。

现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对象会更加倾向于疗程相对较短、实践性强的治疗方式。所以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在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上比较适宜。同时,由于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这样就可以将其推广到社会的各个系统上,比如家庭、社区、学校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强调通过说理、追问和争议,来修正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进而矫正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为了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适应新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服务对象做到认知自我并控制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也要协助服务对象寻找外部环境资源的支持,让外部资源系统能有效的与服务对象相结合,促进和巩固服务对象积极的改变。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专业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心理、信任为核心的情感表达。目的是为了服务使对象促成改变,并在改变后让服务对象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除了以上所说的促进和巩固关系的态度和言语外,社会工作者同时要关注服务对象需要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助人过程中首要关注的主题是服务对象的认知方式。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在建立专业关系和巩固专业关系的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的言语表达和行为来初步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改变和针对此改变存在不合理认知方式。最后,在专业关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分清两者之间关系,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发生。

(二)预估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预估的重点应放在服务对象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对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分析。因为服务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结合服务对象生活的环境空间才能清晰地看到其的成长空间,并通过此空间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服务对象对自己行为、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生活的社区等人的看法以及这些人是如何看待服务对象和所表现的行为。

(三)制定计划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一个主题是将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归因于认知,同时情绪和行为也影响着认知。所以,在制定服务计划时首要目标应该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减轻不合理的负性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上,这往往也是服务对象的困扰所在。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和服务对象一起商量,并协助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在计划中需要对哪些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困扰进行改变以及这些问题的改变所需要运用到的相关治疗技术和方法。在商定好治疗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之后就要制定服务计划和签署相关治疗契约,制定服务计划签署治疗契约的过程中需要写出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认定需要改变的问题、治疗的周期、需要达到的治疗目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运用到的各种行动和方法,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在介入阶段能够更好的去督促服务对象为了去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努力。

(四)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

1.帮助服务对象找出不合理的认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对自己、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所呈现出的错误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找出造成服务对象产生障碍的不合理认知。此外,让服务对象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叙述,或是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重塑当时的情景,去解释在当时情景下,服务对象为何采取那样的行动。

2.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归因于认知方式的不合理,并将认知的改变用于情绪和行为的修正上。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进行介入过程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主要是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认知进行改变主要是进行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论,常用的方法有语义技术②或者是针对服务对象不合理认知进行直接的质疑式提问。

在社会工作者不断重复与服务对象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进行分析和辩论的过程中,使服务对象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那些不合理的认知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并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让合理的认知方式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

3.巩固服务对象对新建立的对自我、未来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这是服务于巩固和扩大治疗成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工作者除了要进一步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原有的不合理的认知外,还需要让服务对象在治疗中所学习到的合理思维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进一步巩固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所学到的与不合理的认知进行辩论的方法和各种监控、应对技术。让服务对象所有学到的这些都将会在结束治疗后仍发挥作用,并能运用于面对现实生活的世界。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优化服务对象的外部环境系统,这也是在对新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方式的强化和巩固。所以,巩固和强化服务对象的改变,需要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建立起能够提供长期的、支持性的外部资源环境关系,让服务对象的内部资源系统与外部资源系统有效的、积极的连接起来,促进服务对象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实务中的优势与不足

认知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它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时既要考虑到它的存在优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的不足之处。

(一)主要优势

认知行为理论由多种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整合而成,以认知治疗为主,同时也兼顾行为的矫正,属于一种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心理治疗理论。在治疗中,着眼于服务对象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会去纠结于服务对象的童年往事和潜意识,而是以服务对象的问题为介入中心,去改变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修正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所以,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具有实践性强、灵活性高、治疗和质询用时较短的特点,适用于学校的心理辅导、监狱的犯罪人员的矫正和危机咨询等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

(二)主要局限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偏向于注重对服务对象认知的干预,在问题归因方面太过绝对化的把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认为是直接由认知方式的不合理引起的,而在治疗中也不会去考虑服务对象的过往经历和潜意识。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容易对某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归因偏向不恰当,治疗表面化,同时由于该理论在治疗中偏重于服务对象的认知,所以对于智力水平相对低的人群则可能会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注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该理论需要选好服务的对象。另外,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过程中能否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也与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有关。因为,社会工作者也会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而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在介入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影响到服务对象,进而就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反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童敏.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011.8重印).

[3]余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012.8重印).

[4]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刘慧.认知行为治疗之简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6]李平.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及其哲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1期.

[7]汪新建.从外控到内控――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

[8]邹艳荣.论认知疗法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第28卷.

作者简介

张晶(1990-),女,汉,贵州,在读硕士,贵州大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方向。

注释

第12篇

【关键词】文学治疗 阅读疗法 大学生 心理问题

目前,有心理障碍疾病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患病率上升的不良趋势。当前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各高校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就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心理咨询中的文学治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文学治疗概况

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文学作为人类灵魂“诗意的栖居地”,对人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善于独立思考、有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中受教育层次较高的群体,较大程度地受文化的影响。有了心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找心理文献解决,这是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

所谓文学治疗,是指被治疗者通过主动参与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等审美实践活动,缓解、消除自身心理压力或偏差,解决心理困扰,从而有效恢复内在精神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以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来达到心理疗治和预防目的的文学治疗,同时实施着德育和美育等功能,因为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功效。在当前社会普遍重智育(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美育,从而导致素质教育走偏或迷失的不良倾向下,文学治疗在治疗和预防心理疾患和障碍的同时,也对当前的教育起着一定的拨正、纠偏和补救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剖析

当代中国正处于复杂纷繁的变革时期,经济转型,体制改革,竞争激烈。如此种种巨变,很多人难以适应和认同,必然遭受或多或少的冲击,被焦虑、失落、沮丧、紧张等诸多不良情绪所笼罩,陷入严重的心理危机,当代大学生则是首当其冲。一方面他们正处于成长中最重要的青年时期,是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刻,面临的危机情境比其它时期严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才,大学生责任重大,处于社会竞争的旋涡中心,压力极大;同时又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

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社会青年,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令世人瞩目的“马加爵事件”留给人们太多的感慨,更令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是在普通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虚、压抑,其中一些人因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抑郁、孤独、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等现象。

三、文学治疗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但随着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变化,社会应激事件增多以及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健康问题。众多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困扰和障碍率高达20%~30%,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全国各类高校蓬勃开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属于起步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

在当前形势下,引进在国外业已发展成熟的文学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窘迫的现状。文学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有大众性:文学治疗以其自身能契合大学生对于审美的渴望的心理,满足他们的多种精神需求,而能吸引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并且因为文学治疗的媒介物(文学作品),在大学校园中容易获得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文学治疗同时还具有方便性:大学图书馆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藏书以及灵活方便的借阅制度,给大学生的文学治疗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大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闲时间,到认为适宜的场所实施文学治疗而不受时空的局限,这一切均由学生自主抉择和定夺。

文学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在经过激烈竞争走进大学殿堂后,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我肯定性评价比较多一些,对战胜心理困扰、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信,选择和接受心理调试方法具有较强主动性。阅读疗法的自疗性适应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其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且基本的行为方式,以阅读来促进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而言极其自然。

四、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虽然有70%左右的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因经费、人力不足,心理咨询工作尚没有达到预期的功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每1000个学生就配备一名心理医生;而在我国的高校,在心理咨询室工作的基本都是兼职教师。因此,很有必要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以此来弥补高校心理咨询力量的不足。

1、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文学治疗

高校图书馆应倡导爱读书、读好书的风气,宣传开卷有益的生活方式,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做好新书宣传和导读的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学及图书治疗知识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解决心理问题,并向他们推荐适合的图书。需要说明的是,也应把文学治疗潜在的副作用告知学生,正确引导他们在运用图书治疗时避免负面效应。一方面,提醒大学生既不因阅读不健康的书籍而误入歧途,也不因对健康书籍阅读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而导致心身疲惫;另一方面,应警示大学生选择具有“治疗适宜性”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提醒具有忧郁倾向的大学生多读欢快、幽默、积极向上的图书;性情暴躁、易冲动的学生多读修身养性的图书及伟人传记。

2、培养专业化馆员

专业化馆员的缺乏,是国内外图书治疗推广所遇到的共同困难。为保障图书治疗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图书馆应选拔知识较丰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水平高、熟悉本馆馆藏且热爱文学治疗的馆员参加文学治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图书治疗的专业化馆员队伍。

3、实施分类导读

高校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采取分类导读、分类治疗措施,充分发挥各类图书的辅助治疗作用。具体说来,应着重抓好以下类型的导读工作:心理学专业性导读,即通过对心理学学术理论和咨询、治疗、训练等应用性书籍的导读,帮助学生化解消极情绪,树立高尚信念,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社会性导读,针对某一时期的热门话题、新闻焦点、畅销书等进行导读。必要时可聘请专家做报告,分析书籍的内容、观点、倾向,正确认识问题及作品的实质,或组织读者座谈会,让读者互相启发,调整或提高认识;文艺性作品导读,利用小说、诗歌、散文、传记文学、神话等文学作品排遣大学生的郁闷和烦恼;娱乐性知识导读,利用休闲读物、带有图片的画册等治疗读者的心理失调。

高校心理咨询员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修养和价值观建设,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完善、健康的价值观,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使心理咨询取得成效。心理咨询员还应该自觉地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努力实践,积累咨询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咨询员必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完善、健康的价值观。而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网络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在线咨询系统”,为学生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咨询服务,读者不用到馆就可以获得即时的服务。

五、文学治疗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识文学治疗的副作用

文学治疗能够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扰,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就阅读治疗而言,读书时间太长、强度太大会导致身心疲惫,诱发神经衰弱;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人,如不经专业辅导盲目选择,读者难免误入歧途,但只要正确引导,其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2、防止无限扩大文学治疗的倾向

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学治疗活动有其先天便利的条件,又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但其治疗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是针对因精神性因素、情绪性因素导致的心理疾患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当发现求助者心理疾患或精神疾患通过治疗不能得到有效诊治时,应及时送往医院救助。

3、保密性问题

受不良情绪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敏感、自卑的心理特点,因此咨询馆员应为咨询的大学生保守秘密。即使是中度或重疾患者,需家长、辅导员、学校、医疗机构的综合救助,也需征得咨询者的同意。同时要在社会中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去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错误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再对看心理医生有偏见。

此外,还需重视和自觉发挥阅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中阅读疗法的有效指导,对阅读疗法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让广大大学生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对阅读疗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工作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特性及创新精神,万万不可将此与心理障碍混为一谈。学生能保持一种平和、认真、踏实的心态,用流畅、变通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学习和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也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走向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曾洪伟:文学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防治新方法[J].教育评论,2006(3).

[2] 倪凤霞: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 魏彦平、王姗姗: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读书治疗[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