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加突出。最新研究发现,孤独对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吸烟和肥胖,“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年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到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甚至产生厌世的念头。
面对空巢孤独的老年朋友。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自救方法,可供参考。
(1)认知疗法。“空巢老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摆正心态,对亲子关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儿女终究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去寻求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子女离家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2)行为疗法。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
(3)婚姻疗法。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家,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相互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家而留下来的“真空”,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如果是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
(4)情境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年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年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
(5)情趣疗法。多培养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父母在孩子离开家后,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排遣孤独,或寻找替代物填补感情的空白。“空巢老人”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弃了的爱好。即便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比如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唱戏、收藏、烹饪、健身等,在此过程中广交朋友,不但可以学习新知识,活跃大脑,还开阔了眼界,使生活充满生气。
(6)宠物疗法。有研究表明,喂养宠物有助于娱乐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减轻压力,加强感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
(7)目标疗法。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有利于克服或减少那种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
(8)情绪疗法。正视现实,承认生理上衰退这一客观事实,正确对待、泰然处之。情绪稳定,保持乐观。在平常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怒、忧、悲、恐等不良刺激不时而生,要创造良好心境,做到理智冷静,自我调节。为此,老年人可找一些大众型的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刊看看,学会自我调节心情。另外,还应学会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时,可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积极向上的民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能力,保持内心的宁静。
关键词:产后抑郁;临床现状;心理护理
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1968年由Pitt首先提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已经有4O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涵盖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等多方面。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的抑郁发作,在症状学方面与非产后抑郁症无明显差别,病人情绪不稳,并常有严重焦虑、惊恐发作和哭泣。
故加强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
1 产后抑郁症临床现状
1.1 流行病学特征OHara等分析得出,产后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占产后女性的13 .以美国为例,每年患PPD的妇女有5O万人,而被发现者达5O .PPD不但影响患病的母亲,而且还会影响婴儿的认识和语言发展至少4.5年;一般认为,产后抑郁症的预后较好,大多数产后抑郁症病人可在3个月~5个月康复,约2/3的病人可在1年内康复,如再次妊娠则有2O ~3O 的复发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国外报道为3.5 ~33.0Y0l ,国内报道为3.8 ~16.7 .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发病,产后4周~6周症状明显,8O ~9O 的产后抑郁症病人可通过专业治疗,在3个月~5个月康复,且预后较好。
1.2 危险因素史新广等通过对近万名被试者的研究发现,产前抑郁情绪、产前焦虑、易感个性、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缺少社会支持会直接导致产后抑郁症,而手术分娩、教育水平等危险因素不会直接导致产后抑郁症,但他们会通过其他因素起作用从而加剧产后抑郁症的发生。① 产后抑郁症病人有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反应敏感和性格内向等人格方面的缺陷,其中脆弱敏感、缺乏自信、神经质型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一般来讲,产妇在孕期和产后1个月内均有暂时性心理“退化”现象,她们的行为变得原始化,行为适应能力差。另外,产妇本人在少年或青年时期与父母亲一方分离,或与双方分离等不良的青少年时期经历对未来人格可能有一定塑造作用,从而决定了成年后有些生活遭遇会产生致病性的应激影响。临床观察还提示,应对性、强迫性格和易于焦虑可能与产后抑郁症有关。②孕期以及分娩前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发生在怀孕期或产后6个月之内的重大生活事件(如离婚、失业、亲人死亡、大手术、死胎、畸胎、生女婴被冷落等),使抑郁发生几率增加到6倍以上口],这些事件都会使孕产妇产生应激性压力与负性情绪,是促发产后抑郁的重要诱因。③ 陈起燕等调查显示,产妇的健康状况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程度最大。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显着相关性,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部分年轻的母亲和孕产妇发生产前抑郁,是孕妇对分娩及成为母亲的不稳定情绪造成的。
1.3 生物学因素 妊娠、分娩以及产后过程中性激素的波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外从2O世纪8O年代起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性激素的波动与PPD 的关系仍然无肯定的结论。
2003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某一亚群女性对性激素变化敏感的存在与普通人群不同的机制、推测这种敏感与遗传有关,从而提出性激素与基因之间互相调节的机制,性激素受体基因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当然关于甲状腺与甲状腺抗体异常、免疫系统、相关神经递质(如氨基酸、神经肽、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等)尚无相关研究定论。
1.4 临床特征产后抑郁主要的临床特征为:睡眠障碍、压抑哭泣、悲观、食欲减退、头痛、易疲劳、易于责备自己、无原则地担心、不能妥善有效地处理事情、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有自残自伤倾向。总体上症状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缓解,但其造成的损害及影响却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功能受损及消极悲观厌世的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妇产褥期的身体康复,会影响到产妇履行母亲的职责,间接地影响到对婴儿的哺乳及婴儿情感等身心的发育等,甚至整个家庭功能和气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心理护理及意义
2.1 心理护理
2.1.1 全面准确地评估产妇情况 收集资料包括经济状况、家庭婚姻关系、本次妊娠期心理状态及分娩情况、婴儿健康状况;评估产妇的社会关系及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支持系统,是否感觉到家人提供的情感和物质支持。严密观察产妇言语、动作、行为以及非语言情绪反应,观察产妇Et常生活行为及表情是否有异常、情绪波动;观察产妇与他人的交流、接触情况,是否有孤独感;询问产妇对分娩的感觉,是否有失望、悲哀的感觉;观察母婴之间接触和交流情况,了解产妇对婴儿性别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不同的情绪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1.2 提供社会支持① 物质支持:充足的物质支持是减轻产妇生活负担与压力、防止产后抑郁的有效途径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从生活上关心她们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初产妇通常将丈夫积极参与照顾婴儿及家务作为爱的体现。故要多与其丈夫交流,鼓励其多参与照顾。同时,尽可能考虑产妇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② 精神支持:主动关心产妇及婴儿,耐心倾听其诉说,并鼓励产妇把引起抑郁的原因表达出来,使其减轻心理压力,得到精神解脱。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认为无能的心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婴儿。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③ 信息支持:开设孕妇学校,进行孕期有关知识(如妊娠、分娩、胎儿等)的宣教,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和如何为婴儿更换尿片、衣物,从而帮助她们学习如何照顾婴儿,如何护理自己。鼓励有经验、恢复好的产妇介绍自身体会。进行通俗易懂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婴儿沐浴和育儿影像宣教,以便于掌握和强化有关知识。④评价支持:不轻易否定产妇行之有效的行为,运用积极语言对产妇的任何努力和进步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如“你恢复得很快”“你的奶水很充足”“孩子长得胖嘟嘟,真可爱”等,并运用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方式鼓励产妇的积极行为,帮助产妇树立信心,使其感觉到有能力承担母亲这一角色,体现自我价值。
2.1.3 心理适应治疗 鼓励产妇做好自我调节、保持愉悦心境,对产妇进行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提高应对各种应激问题的能力。① 个别放松训练:强调通过在静坐和静卧姿势下有意识地对身体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肌肉进行收缩一放松训练,配合产妇喜欢的舒缓音乐,最终达到可以有意识地放松紧张部位肌肉的目的。通常训练时间为每天中午和晚入睡前各3O min.②个别认知行为治疗:为产妇制订活动计划,其中包括认知排练、自我独立排练、角色扮演、积极配合转移技术(bY育锻炼、社会交往、工作、游戏、感觉想象训练),确立治疗目标,明确孕妇的现象学世界的不同方面(如认知、行为与人际因素)均与抑郁的发作和维持密切相关,强调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和治疗医生的积极干预。③ 家庭治疗:这种在家庭治疗师指导下全家人一起参与的心理治疗,不仅对产妇本人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对其家庭成员也会有所帮助,从而促进整个家庭建立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互动关系,间接地使每个家庭成员获益。通过治疗,让产妇了解抑郁同家庭生活之间存在复杂而强有力的关系,认识家庭能够影响抑郁症的发病和病程,家庭成员对待抑郁症病人的方式不但影响每个成员的生活,也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的存在。
2.2 心理护理意义 对产后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可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消除负性情绪,促使其病理心理向正常心理转变,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依从性,有利于症状缓解。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提高对产后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心理护理,但在心理护理的措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40岁以下)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可以说,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其教学科研的态度、观念和行为,而且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与提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终考核、按绩取酬的奖惩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超常的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不断威胁着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抽取许昌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20分,回收211分,其中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2.7%。
2.方法
选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由L R 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9个症状因子,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此量表标准化程度很高,在国内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有中国正常人SCL-90常模提供正常参考数据。
3.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总体来看,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SCL-90总分大于160呈阳性分数的有53人,占25.98%。SCL-90的9个因子分、总分均高于常模,且都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这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其中,有强迫症状的人最多,其余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惧(见表1)。
2.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因子总分上显著高于男教师,这表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男教师。 (2)不同婚姻状况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表3显示,青年教师的婚否对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未婚青年教师在除躯体化外的所有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已婚青年教师。这表明,未婚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已婚青年教师。
三、讨论
1.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分析
(1)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如本研究发现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的SCL-90量表总均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25.98%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张才安发现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超过1/3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而全国常模的问题检出率为20%,说明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较差。
(2)心理问题覆盖面广
本研究认为青年教师心理最突出的问题包括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张才安认为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年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段丽琴元分析发现,青年教师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抑郁、精神病性、躯体化、焦虑。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果的异同点一方面说明了不同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心理问题的覆盖面之广。
2.性别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女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因子总分上显著高于男教师,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教师。这与张才安、张海鹰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同样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也有一些针对高校女教师的专门研究也发现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董鹏、郑慧敏、杨文娇、王映红研究也发现大约有25.9%的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多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传统观念中,高校男教师往往承担领导、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工作,繁重的工作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但实际上,女教师尤其是青年女教师在家庭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照顾年幼子女的重担,但在职业上却与男教师担负着同样的教学研究任务,从而使青年女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更为明显和突出,致使她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更高。
3.婚姻状况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以往研究多认为已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未婚教师,原因则是已婚教师不但承受在校的工作压力,还要承受家庭经济、孩子教育和老人赡养等方面的压力等,而未婚教师相对来讲这些方面压力就少些。但本研究发现,青年教师的婚否对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未婚青年教师在除躯体化外的所有因子上得分都低于显著高于已婚青年教师,即已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教师。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正常的和良好的婚姻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可能是美满婚姻提高夫妻双方的免疫力的原因,生理心理都是如此。此外,一般来讲,高校教师年龄基本上都在25岁以上,在河南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中部省份来说,基本上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年龄,如果还处于单身,无疑男女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四、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
1.高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但部分青年教师却缺乏心理知识和心理自我调节的技巧,遇到应激事件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可以聘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向教师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技巧,充实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其心理免疫力,化解其心理压力。
2.高校要开设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向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现在多数高校都设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实际上,青年教师同样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要开设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结构和场所,对青年教师进行诊断和提供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当青年教师出现心理困扰但不能通过自身调节得以解决时可及时得到专业心理援助,让青年教师有地方倾诉、有渠道宜泄,有人为之疏导劝诱,舒缓其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3.青年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压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任何职业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教师职业当然也不例外。青年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压力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认识到压力是工作、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压力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面对压力不后退、不恐惧,敢于向压力挑战,从而把压力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另外,青年教师采取积极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积极面对问题,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向亲朋好友倾诉宣泄各种不良情绪,直视引起自己心理问题的事件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解决问题,不回避不退缩。
4.青年教师要增强主动求助意识,积极主动寻求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压力情境下,来自伴侣、父母、朋友的支持能使人得到帮助、安慰、鼓励和信任,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青年教师遇到问题时,不要封闭自己,适时主动向他人自我袒露,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帮助时得到他人的帮助一方面依赖于青年教师的主动求助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青年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关心别人、与人友好相处,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韩柳洁.高压之下,发展之路在何方 [N].人民政协报,2012-12-24.
[2]汪向东.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3.
[3]张才安.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段丽琴.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7-18.
[5]张海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
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老资格的省属高等专科学校相继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截至2007年,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有209所,占本科院校总数近三分之一。河南省本科院校也由1999年的10余所上升到2009年的33所。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教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因受其办学历史积淀、办学定位、办学基础条件、办学理念、教育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学校在办学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考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高考成绩一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同时又由于家庭经济、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入学后都存在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因此,运用赏识教育对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学博士廖全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建本科院校138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2.5%的贫困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偏执等。因为不公平的社会收入、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因为性格缺陷、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等个人因素,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总感到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不是处于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压力更大,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笔者对河南省8所新建本科院校(许昌学院、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800名大二本科生进行心理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3份,有效率为94.13%。调查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善于思考、思想活跃、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但也存在如下明显不足。
1.依赖性强,自制力差,遇事容易放弃
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学生表示下课后没有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当问到是否去上晚自习时,77.2%的学生表示如果教师没有留作业就不去上晚自习。在学习中,有不少学生怕吃苦,表现出“有决心没行动”“三分钟学习热度”,缺乏战胜惰性、抵制诱惑的意志力,自我调整能力也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遇到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2.自信心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83.5%的学生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受自身条件限制或经验不足而无法参加活动;65%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除了上体育课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其他文体活动;58.6%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没有进过班级前十名。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是学习一般、活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升入大学后大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既想参加活动又缺乏表现的才能,容易出现对班级活动冷漠、主人翁意识不强的现象。
3.心理压力过大
河南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近90%来自河南,而多数又来自农村,贫困生的比例高达40%,上大学的费用主要靠父母种地或举债,有37.8%的家长靠外出打工来供学生上学,65.9%的学生认为最影响大学生活的就是学费和生活费不足,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家庭的经济压力迫使不少学生入校后就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出路,而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层次水平又让他们看到很多负面的就业信息,从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又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对此,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赏识教育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长处、进步等方面的肯定,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由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而不希望受到批评、处罚和伤害。赏识教育本着人性化、人文化的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扬和鼓励,因为他们易激动、自卑、忧虑,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较差,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无耐心,做事浮躁,甚至因迷失方向而自暴自弃。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会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而克服心理障碍要靠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这两者的实现则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赏识、信任才能建立,所以教师运用赏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赏识教育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面对较大的学习、就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需要赏识教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对学生要更有耐心,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志趣和个性特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教师要适时地赞扬、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首先要多给学生提供树立自信心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针对学生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的特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鼓励他们、督促他们,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种沟通会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的成长。
其次要注重正面教育,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真诚的肯定与奖励。针对学生遇到挫折容易放弃的特点,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不少学生在入学初期表现都非常积极,但参加几次活动遭遇失败后就放弃了尝试,从此变得对班级活动不管不问,大学生活开始变得得过且过。对此,教师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从容面对、承受困难和挫折。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更渴望成功,渴望早日成才、立业,但他们能立志却难坚持,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不足。针对这种特点,笔者注重通过给学生播放国内外知名成功人士的讲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成才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笔者发现,每场讲座结束后学生都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接下来的两周内开始注重各方面的学习,但伴随着学习过程的艰苦和学习效果的不明显,他们就会渐渐忘记曾经制定的目标,忘记奋斗。在这个阶段,教师如果能加以强化和指导,学生就能坚持下去;如果听之任之,就很难收到实效。所以,进行正面的赏识教育对学生保持自信心、坚定意志非常重要。
2.关爱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中间层”的现象,更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关爱。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随着大学教学资源的紧张,很多教师忙于上课,除上课时间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教师见面和交流,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自制力,他们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教师的督促就很难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电子邮箱以及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课余交流。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多起来,而不少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少跟父母谈心,因此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爱。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激发者、培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思考,真正地走近学生,就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思维以及苦和乐。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师生感情,就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学生所犯下的错误,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有时,教师的宽容能使学生由忧虑变得坚强、由恐慌变得平静、由怯懦变得勇敢、由自卑变得自信。教师善待学生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足够的关爱,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得自信。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时的把握与调节,使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并掌握各种化解情绪的方法,在舒缓情绪的同时能做到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增强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果学生在自我调节、自我欣赏、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增强了,那么他们就会具备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自制力和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样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能摆脱心理负担,消除精神障碍。
参考文献:
[1]史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J].经营与管理,2009,(4).
[2]谢玉兰,廖全明.升本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4]步秀君.赏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方面的应用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李亚平.赏识教育的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6]刘美霞,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关键词: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青年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08-02
我国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农村生活水平偏低,许多青少年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6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这些年龄在16到35周岁之间青年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是户籍仍留在农村,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岗位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这些年轻、有职业期望值、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的青年农民工,虽有工作热情,但是他们的工作耐受力很低、社会阅历较浅,职业技能相对较差,大部分青年农民工在工作特征上表现出收入水平低、劳动时间长、就业稳定性差的特点,他们在城市里仍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1],这使得他们容易产生自我效能感低、社会支持较少和幸福感水平较低等感受,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自我效能反映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体现个体以自信的观点看待和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并决定着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维持度[2]。进一步了解和提高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幸福感,不仅能促使他们自身地位的提高,而且会使得他们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不可取代的力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湖南省长沙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5份,有效回收率91.67%;有效问卷为211份,有效率为70.33%。其中男为78人,女为133人;汉族195人,少数民族16人;有效样卷的平均年龄25.63岁。
(二)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Schwarzer等人编制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3],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的方法(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得分越高,效能感越高,修订后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测量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87。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4]
该量表由Zimet等编制,共有12个条目,有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3个分量表。各项条目采用7级评分(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各分量表和总表的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
3.总体幸福感问卷[5]
此问卷是主观幸福感量表(SWB)中一个分量表,它主要评价个体在整个生活中的幸福或痛苦体验,分为9个等级,从非常痛苦到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烈。数据先由EXCEL录入,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
二、结果
(一)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见表1
表1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Pearson相关矩阵(N=211)
注:*p\
从表1相关矩阵来看,各主要研究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自我效能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二)青年农民工在各变量上差异分析
表2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的性别差异(±S)
对不同性别被试的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2结果显示,男性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比女性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要高;男性青年农民工的领悟社会支持的各个因子都比女性青年农民工要低;女性青年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比男性青年农民工也要高,但以上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三)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的年龄差异
表3 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的年龄差异(±S)
对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农民工在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在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三方面有差距,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从表3可见,30岁以上的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比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要高;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在家庭支持上稍微高于30岁以上青年农民工,但在领悟社会支持其他的因子(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社会总的支持)要低于30岁以上的农民工;30岁以上的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高于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
三、讨论
从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可见,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青年农民工自我效能感越强,青年农民工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就越多,这一结果与国内已有研究是一致的[6-7];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而可说明青年农民工体验到的总体幸福感是影响他们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这与Bandura、Gerbino等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是一致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幸福感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8]。
从不同性别被试的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二者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但男性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要高于女性青年农民工,而女性青年农民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则比男性青年农民工要高。这可能是由于男性青年农民工的工作技术含量比女性青年农民工高,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要高一些;而女性青年农民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水平较男性高可能是由于女性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性水平更高所致。
将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农民工的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在家庭支持高于30岁以上的农民工,但在领悟社会支持的其他因子、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上均低于30岁以上的农民工。这说明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有待提高,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干预措施,有助于他们缓解消极情绪体验带来的压力,提高积极情绪体验[9]。
城市、社会对青年农民工缺乏足够的尊重、重视、支持,导致各种资源、机会在他们身边都错失了,后天不足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先天的弱势,从而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人和主体,但没有享受到城市基本的福利和资源。同志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进一步加大维护他们合法权益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力度,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加大对青年农民工培训的力度,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增强青年农民工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预防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心理问题,更进一步了解和提高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幸福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青年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使广大青年农民工有尊严、有信心地生活、工作,实现他们的体面劳动,让他们有身处异乡为归客的主人公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俊彦,胡献忠.新一代农民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2]BANDURA A.S el-f efficacy: Tow ard a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ch ange[J].Psychol Rev,1977,84( 2 ): 191- 215.
[3]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24.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K].北京:中国心理卫生,1999:131-133.
[5]Diener E.Subjectivewell-being[M].Psyehologieal Bulletin,1984.
[6]叶俊杰.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J].心理科学,2006,29(5):1141-1143.
[7]苏莉,韦波,凌小凤.建筑工地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6).1096-1097.
[8]Bandura A,Barbaranelli C,Caprara GV,et al.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
【关键词】就业;心理问题;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毕业后首先面临的是就业压力和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多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到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针对性调查来看,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紧张焦虑心理
在即将毕业和毕业初期,因为对工作岗位和社会事物不够熟悉,想要实现自身梦想又担心能力不足,对未来就业和自身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心理。这种思维下很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对工作担忧,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安,甚至出现失眠现象,在日常中精神恍惚,战战兢兢,出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意志消沉,在王作中没有激情,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就业和择业产生一定的恐惧,有70%的受访者就表示存在焦虑和紧张。
2.自卑怯弱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不是特别突出,在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认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或工作能力不够的情况,造成在面试的过程中自信必不足,不能发挥自身的应有能力,从而失去应有的就业机会。自卑的心理不仅表现在工作中,对以后的生活方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盲目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集体生活,在进行就业过程中难免受到宿舍或者是其他同学的影响,易受到集体思维的牵引而忽视自身的需要,特别是在大学结束的时期,大家在找工作之余还在学校进行住宿,他入的择业情况很容易影响到自身的一些思想,对自身的就业和择业制造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宿舍中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因为他人找到工作自身没有找到而出现自卑和自我否定心理,也会出现虚荣和攀比心理。一些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的客观分析,没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进行就业,只是盲目和同学进行攀比或者一味追求高薪、光鲜职业,认为比自己同学好的王作就是适合自己的,从而失去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机会。
4.求稳求闲心理
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抱着清闲、自在的心理,希望找到的是轻松稳定的工作,不愿意考虑较为辛苦的工作或者是工作环境较差的工作,希望离家近,使得自身的工作缺乏激情,缺乏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态度和想法对自身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自身也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没有任何的帮助。个别学生依赖父母的介绍或者是学校的介绍,等到得到的工作和自身的期望存在落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也理偏差,心情抑郁,出现心理问题。
5.自负自大心理
在学校期间,因为没有真实的了解社会,因此对自身的一些评价中,大部分的学生对自身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已经充分的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找到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高薪酬和高职位较多,自身的机会也较多,因而存在自负自大心理。没有意识到在工作中理论知识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更加具有实用性的是实践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就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给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问题。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及父母观念的影响
许多毕业生面对择业无法摆脱家庭期望,认为择业时应尊重父母意愿,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类大学生在褚凳倍嗝つ刻从父母的意愿,忽视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多数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进入层次较高的单位或经济较发达城市工作,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深感内疚,觉得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于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农村或者贫困家庭的家长把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大学生在父母高期望值和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内心矛盾冲突激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尚有不足
处于择业期内的大学生迫切希望有人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产生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全面细致,没有满足广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目前,学校就业办公室的主要是做一些诸如毕业生生源统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审核、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派发的工作,对于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获取职业信息,如何准备面试等一些毕业生关注较多的问题涉及较少。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数心理辅导人员由学生处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兼任,并且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
3.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偏见和歧视
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女大学生,或对女大学生的求职百般推诿,对男大学生则较热情。一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较好的女生常常竞争不过条件一般的男生,用人单位的这种性别歧视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招聘市场中还有些用人单位存在排外性,“非本市户口勿谈”,只接受本区域的大学毕业生,地域限制在一些事业单位考试中表现突出。此外,照顾关系户、领导打招呼等现象也屡有发生,这些与人才标准没有直接关系的条件的限定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应对
1.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科学、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应该贯穿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全过程,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一年级为探索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为未来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二年级为定向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定位,确立未来是就业还是深造,从而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是冲刺期,应当指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职业方向进行相关的实践锻炼。四年级是一个分化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应锁定为工作。
2.完善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意识培养
专业的心理队伍是确保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发挥实效的基础和保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课课多、面广,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政课教师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拓宽心理辅导的渠道,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解惑答疑。大学辅导员平时要多和学生接触,多聊天,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现实就业环境、学会调适压力。
高校在教学中应主动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同时还应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组织开展
大学生校园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挖掘其创业潜能,培养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素质。
3.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训
高校要向毕业生讲授自荐书和个人简历的撰写格式、内容安排,注意事项等知识,指导大学生写出一份满意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争取更多的求职机会;有必要向大学生传授招聘会的注意事项,了解应聘、掌握面试的技巧。只有做到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从容应付就业中的各种挑战,顺利的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美俊.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仲小欢.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3]谷岩.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D]. 辽宁工业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