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培训

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培训

时间:2023-09-19 16:2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培训

第1篇

(一)教师师资现状的自我需求

1.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协调。网络工程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开设的,都是依附原来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学历、职称不协调的情况。少数高职称的教师年龄偏大,大部分教师是中青年教师,却往往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因为面对前途的压力和高校转型发展,反而激发了教师再学习、再培训的积极性。

2.专业教师来源仍然是高校。这种高校到高校的人才引进模式,形式单一,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导致大部分专业教师出现有理论、没实践,能说课、没应用的窘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实践能力再培训迫在眉睫。

3.“双师”型素质教师严重不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其他相关专业职业技术资格,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高校职称+网络工程师等型的教学人员,同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双师”素质型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需要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需求

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大力倡导科研创新,费大力气申报国家级课题,与211或者985高校定位趋同,希望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而学校本身又具备这样的条件。然而,这种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地方经济,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严重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目前,地方高校的发展存在这样或者那样难以克服的矛盾,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得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升级发展的良机。

(三)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从目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术人才荒的现象,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社会缺的是应用型人才,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来说,企业需要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网络管理与维护,系统集成、网络规划设计与部署,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等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高校虽然培养了大批的网络工程毕业生,却难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无法满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求。面对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工程人才,这就注定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二、培训提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响应我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和以我院专业发展、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为契机,学院派我们赴长沙蓝狐网络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听课、实践和做项目等形式,对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同时在个人业务、专业知识等方面有了提升,获益匪浅。在公司学习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我们也悉心地向他们学习。我们每天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上午学习网络理论知识,下午随即实践,消化课堂上的理论,并加以运用,同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一个月下来,我们培训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单臂路由和三层交换、STP组网调测、HSRP组网调测、广域网MSTP模拟调测、OSPF单区、OSPF多区域组网调测、OSPF区域间分流、ACL组网调测等知识模块。每天听着老师的讲解和分析,除了理解和记忆熟悉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发现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也许在我们自己教学中的教材没有涉及,或者只有简短的介绍,但在企业岗前培训中就非常重要,是缺一不可的知识模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路由聚合知识,在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第136页,仅仅是简单的介绍,学生学习和理解都比较抽象,更不知道怎么应用,但在实际项目中路由器的配置里,要结合地址规划,合理利用路由汇总,能有效减少路由表项,大大提高路由效率。例如路由172.16.1.0/24,172.16.2.0/24,172.16.13.0/24,172.16.4.0/24,172.16.5.0/24,汇总后结果为:172.16.0.0/21。仿真实验能加深书本上知识的理解。通过培训和学习,再一次重温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不能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也不能只有实践,而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这也是蓝狐教学特点。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水平,加深了对网络技术的理解,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并拓展了新知识,开阔了新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其他的素养。例如,在做项目时,组员在内部进行讨论、分析、设计的时候,感受到了工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明白只有团队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才能攻克复杂项目。通过培训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提升了与人相处的技巧等能力,尤其是培养了在做网络工程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立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实施合适的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网络规划设计、施工、集成,网络管理等基本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二)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3]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课程体系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突出地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水平。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需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整体研究,按照“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思路,调查分析,确定其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按能力要素开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的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理论,为职业能力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向应用型教师转型发展

目前,高校网络工程的本科教育主要偏重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的传授,缺乏项目案例的实践操作的教育培养。高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脱节,培养的毕业生网络技术陈旧落后,又无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无法满足事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近来许多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但却遇到了师资队伍的瓶颈,缺乏相应的应用型教师。在继续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回归到教师专业应用技能上,强化专业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请进来,送出去”,也就是从合作企业中把技术骨干聘请为兼职教师,本校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培训,改变过去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全面向应用型教师转型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4]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按照“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课外兴趣自主学习小组、大学生创新平台、毕业设计、课外专业实习和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训练。整合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按照课程实践相关的实验,形成共享实验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室可以资源共享,因为两个实验室的实验项目与硬件环境非常相似。加强大学生创新平台和兴趣小组有机融合建设,提供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还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采用翻转式教学,推荐新的理念、新的平台,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平台课内、课外自主学习。例如构建MOOCs[5],学生预先观看基于翻转式教学的网络化视频,先课外自主学习或通过讨论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再由教师主导开展关键问题的研讨,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需要以MOOC课程理念梳理或以视频化方式组织知识点,充实网上资源,师生互动,做好实践指导设计,强化学生体验。依附网络平台建立跟踪,帮助消化与吸收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的一种建设方案。该方案给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网络工程,创新人才,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速发展的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了人们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巨大社会工程,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进程,加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对网络通信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从而构筑了社会对网络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我院于2003年开始招收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并于2007年开始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

1社会调研与创新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本着学习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查阅资料、会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调研国内外教学改革和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状况。经过调研表明,国内外许多大学都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基础、参与创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实验题目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应用,所设置的实验项目大多数和实际相结合,如设计太阳能汽车、吉他弦的频率、垒球的运动轨迹、望远镜观察等;哈佛大学强调提高学生兴趣,对实验题目精心设计,如哈佛大学的“打靶实验”等等。然而大多院校虽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都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教学创新等。但这些都只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枝节的修补,鲜见有从统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多地趋于高度综合,融合将成为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终生学习意识、终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人们利用已有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基于一定的具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目的,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能力。因此,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不断产生新思维、新创意、新开拓、新发明和新发现。

具体来说,社会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追新求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崇尚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欲望和渴求,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创新人才具有认识未知事物或站在新的角度看待各种事物及问题以获得新发现的强烈愿望,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第二,自强自信,具有创新品质。创新是实践活动,但没有优秀的创新品质是难以成功的。创新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只有具备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

第三,个性鲜明,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离不开个性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与满足,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人才必须有独立的个性,个性化是创新型人才形成的基本要求。

第四,富于幻想,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火种和出发点,是有效创新的基础。

第五,见解独到,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既有高度分析又有概括的成分,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类型,创新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新颖性等优良品质。

第六,卓越的实践能力。创新要求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无论科学上的发现,还是技术上的发明,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事实上,大多数创新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三步完成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创新人才不仅要勇于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卓越的将设想和创意付诸行动的能力。

第七,知识结构合理,多学科综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创新人才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要求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因此,创新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为宽广的眼界进行创新实践。创新人才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路便越开阔。同时,完备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具有科学综合化、一体化意识,有助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八,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正在使人类的变革呈指数性增长,学会学习并能及时吸收、灵活运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已成为创新人才跟上时代变化、开拓新领域以及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创新人才还须具有强烈的终生学习意识和很强的终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九,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工程师,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意识和很高的职业素养,因为网络通信行业是一种工程性很强的行业,必须遵循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一项研发。学生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工程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自己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较高的综合素质。工程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工程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国际化的开放性视野和非常顺畅地运用外语与人交流思想的能力。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在信息化浪潮中就全球市场准入、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推动有益的商业环境以及标准和安全等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行动。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一个显著标识,有利于我们做到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网络技术的制高点。

2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与定位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根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统筹本科总体培养方案。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始终贯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内与课外全程全方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使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得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能,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首先,改革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方面:基础理论课教学方面,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调整课程内容及学时学分数,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内容,加强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学科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进行必要的整合,对课程进行重组,建设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学科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群;关键技术类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体现工程技术特点;专业选修课程要增大比例,模块化设计,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跨学科及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充分体现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和经济、管理、法学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人文、艺术修养的教育、沟通交流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要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三个层次:基础、专业、应用。基础层:含自然科学基础及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专业层:含专业课实验、电子电工实习、网络综合布线实习、网络工程实践、专业课程设计等;应用层: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开放实验等。特别是在应用层次的实践教学中,要大力推进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和考核标准,健全能力考核体系,提高能力考核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次,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与国内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跟踪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新技术培训和学术研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促进教师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激励机制。建立企业技术主干作为兼职教师上课的机制。

第三,继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推广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觉悟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兴趣小组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手段,以项目设计、参加各种赛事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教学模式的创新,采取各种方式,彻底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使理论课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把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最后,创建以教学为中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学不可能没有科研的支撑,科研、教学必须和企业需求相结合。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开发项目,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型教师队伍,将科研开发中的案例与教学相结合,并且将科研开发项目进行分解,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项目开发,或通过毕业设计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将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培养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使之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和特色办学的原则,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专业、学科和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绩显著,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学科建设方向明确,学科团队基本形成,知识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方面作出显著成绩,有些方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3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措施

3.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构建基础厚实、专业精新、个性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如下的创新人才指导性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框架:提出“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该目标,构建“理论基础”和“工程训练”互相融合“平台+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平台”是专业基础课程群;“模块”是不同特色的专业课程群。

指导性培养方案:共155学分,其中课程教学130学分,实践教学20学分,创新学分5学分。

1) 公共基础课(37学分):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

2) 专业课(65学分):是指某学科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

3) 专业选修课(20学分):是指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课程。

4) 实践环节(20学分):主要是指实践、实习、实训环节。

5) 创新环节(5学分):主要是体现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环节。

6) 公共选修课(8学分):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特长、爱好选修课程,亦可跨学院选课或选修研究生低端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即可。

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新的培养方案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计划的相对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关系。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根据学校提出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试验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自主性;以实施学分制为背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设计多种智能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留有按自身发展潜力选择的余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优化了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基础性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学时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加强基础性教学方面,转变了基础教学单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思想,构建了以雄厚的文理教育基础为支撑且能满足不同学科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平台。

3.2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首先,不断优化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模块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注重加强基础与强调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科学组合了公共课基础平台与专业课基础平台。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质量有保证”,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并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与管理,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建立了多个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与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石家庄市分公司、中国电子集团第十三研究所、北软教育、石家庄市赛尔软件等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试点。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知识学习-生产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全方位递进式的实习教学体系。

第三,建立并完善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平台。我院拥有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包括物理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新型薄膜材料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电子与电工综合实验中心;拥有普通物理、电子电工、网络工程、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光纤通信、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传感器原理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先进,覆盖面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通过搭建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展了课程创新实验活动。

第四,组建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学团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组建跨专业、跨学科集科研、教学、管理为一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或选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科研促教学,产学研相结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五,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加大与科研、应用的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主要来源于科研与生产实际,科研性论文鼓励学生用英文撰写。

第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发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学院无线电协会、软件创业协会等大学生创新协会为基础,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为其提供场地、经费、设备、耗材及技术指导等,利用开放实验室,组织各种科技竞赛。

4总结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能力导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程搭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平台,构建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势必会推进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普选.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57-59.

[2] 兰晓红.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4):84-88.

[3] 姜仲,杨英鹏,娄军. 独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5):107-110.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Area for Innovative Talent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Chang-guang, LIU Jian-jun

(College of Physic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