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

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

时间:2023-09-19 16:2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第2篇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体系[1];其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实践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专业技能实训课的开设已逐步趋于完善,各校公共英语实训体系也相继构建,对专业英语如计算机英语实训涉及甚少,有的干脆没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目标不明确,缺乏“高职”特色

在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英语实训教学对提高英语应用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但是由于教师不太了解IT行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训教学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师资力量匮乏“,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对于计算机英语的教师,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掌握计算机领域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二是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要求英语知识要达到一定水平,特别强调英语阅读能力及听说能力,能基本上进行双语教学。基于这两个要求,满足条件的老师不多,导致无法展开有效的实训教学。

3.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开发滞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计算机英语的实训教材仍停留在单项技能训练,如:英文电脑配置单的拟定训练,某个具体的全英文软件的应用操作等,这种实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单项技能,但局限性很大。目前IT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各实训项目开发的随意性很强,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整个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各项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容易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4.未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些高职院校建立起来的英语实训基地由于资金不足或组建时间过短出现条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设施不齐全等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效果;而校外与企业及其他兄弟院校共享建设的实训基地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计算机人才就业的困难已是大多数高校不争的事实,究其实质发现,主要因为市场所需计算机相关专业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与学生培养目标不符,据麦肯锡研究报告[3],我国少于10%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国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随着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市场越来越成熟,用人单位对其计算机不同层次人才及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英语能力与素质的要求看,主要包括:从应用层面来说,能熟练阅读用英文撰写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书籍,这是因为大多数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公布于世的。这对于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计算机技术、动态信息来说非常重要。从键盘名,窗口菜单、互联网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网页、各种操作系统的命令到未汉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教科书、参考书、说明书,都或多或少要使用英语,有时,还需要直接与客户用英语交流。从开发层面来说,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也依赖于英语,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也大都也来自英文。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英语实训环节设计

(一)基础英语语言能力模块:笔者将基础英语定义为日常英语,它是各种行业英语的基础,在高职计算机英语实训环节的设计中仍然需要占少部分比例。

(二)商务英语语言能力模块:笔者将此处的商务英语定义为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不同于专业性的商务英语,它是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语言基础,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语言能力。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转贴于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4篇

【关键词】软件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现状分析;南京考区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分设高、中、初级专业资格考试,共28个资格的考核,信息处理技术员是初级技术员级别考试。本研究收集2011年到2015年南京考区参加信息处理技术员的考生报名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报名群体的特征,针对特征性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收集南京考区2011年至2015年的考生数据,10次考试,计2487条考生记录。考生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出生地、年龄、学历、职业状况、在(曾)读院校等信息。

(二)研究方法。本次分析主要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的。统计主要通过多种指标描述考生现状并分析,例如:男女比例、年度男女比例比、考生出生地、年龄分布、考生身份比例、在(曾)读院校、学历比例、在职考生参考时间段等。

二、结果分析

(一)考生性别分析。5年来,考生总人数中的男女性别分别是66%和34%。在2012年上半年的考试规模达到峰值,2013年下半年为谷值。整体趋势在下降,反映了报名人数在逐年减少,其中男性减少的幅度较大,而女性人数较为平稳,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女性考生人数增长趋势较明显。

(二)考生出生地分析。通过考生身份信息中的地区字段显示:江苏省籍的考生占85%,安徽考生2.6%,浙江考生占1.6%。在江苏省内的考生中,南京市考生占15%,徐州和南通占14%,盐城占10%。从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分布情况看,南京市分布最多,共17所,其次为苏州市,共16所,第三为无锡,共8所,第四为常州,共6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较多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在南京考区的考生人数分别是3%,4%和4%,说明这些地区的高职类院校锁定住大部分本地学生,到南京就读的学生较少,软考考生也少。而徐州、南通、盐城高职类院校较少,所以来南京就读的学生较多,软考考生也较多。

(三)考生年龄分析。从考生的年龄分析得出:19岁占11%,20岁占31%,21岁占26%,22岁占13%。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并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

(四)考生在职、在校身份分析。学生占84%,在职占13%,其他占3%。考生主体是学生。

(五)考生在就读院校分析。根据考生就读院校分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占77%,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占2%,三江学院占2%,其他占19%。可以看出,考生的就读学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

(六)考生在学历层次分析。考生的学历分析:专科占84%,本科占12%,中专占1%。

(七)在职考生毕业后参加本级别考试的时间分析。在职考生毕业后参加本级别考试为:2年的26%,1年的24%,0年的16%,3年的7%。

(八)在职并有职称的参考情况分析。具备初级职称参加考试的考生占82%,中级职称12%,高级职称的6%。

(九)考生自身专业与报考专业分析。在所有考生中,与报考专业相近的占74%,与报考专业相同的16%,与报考专业不同的7%。

(十)考生报考专业分析。在所有考生所学专业中,人数较多的前四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移动专业、Java。计算机专业占45%,软件专业占39%,移动应用开发占9%,Java占7%。计算机相关专业,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软件专业,例如,软件技术、软件外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移动专业,例如,移动应用开发、移动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等;Java专业,例如嵌入式Java、软件Java、计算机与软件编程Java等。

三、分析与结论

(一)在校考生分析。1、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对毕业和就业更加关注。考生主要来自大专高职类院校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这些考生面临就业,希望能多拿一些证书,为证明自己的专业实力,但学力水平有限,只好选择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对企业应聘,软考证书有些作用。2、报名考生大多来自计算机相关专业。考生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而信息处理技术员的考试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有效地、安全地进行信息处理操作,能对个人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维护。这个要求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比,还是较低的。从南京考区每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合格率看出,考试偏简单。

(二)在职考生分析。1、部分企业对在职考生的要求。企业鼓励员工参加软考,既能提高员工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同时也直接认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最终整体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四、建议

(一)针对高校来说,尤其是高职院校,信息处理技术员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目前在高校中主要以考“等考”为主。而“软考”的目的是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测试,因此,软考既是职业资格考试也是职称资格考试。有的考生在校期间就能考上中级,例如软件设计师。这对就业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有些企业对获得软考证书的员工还会有经济上的奖励。

(二)针对软考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应该强化以考代评的政策。原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发的国人部发z2003{39号文中第十一条,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后,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在很多地区依然没有贯彻执行。其次,合格率偏低。软考出题标准应该建立在研究职业岗位具体需求,所以具备相应专业和学历的考生都应该通过。当然,软考作为人才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可以对人才水准做出一定范围内的评估,但却无法构成全面地、公平地评估体系,所以,对人才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才行。

第5篇

当前,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教材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单一、计算机技术和中医药知识的严重脱节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在就业后将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网络工作环境,因此把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的技术层面,是十分必要的。

2强化计算机与中医药学科交叉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教学内容的单一使得学生很难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中医药理论中去

按照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出现计算机知识和中医药理论完全脱节的现象,2种教学过程是完全独立的,缺乏联系。由于2种学科在教学上的脱节,也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对自己专业帮助不大,导致学习态度上的懈怠,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2.2计算机知识的重复教育

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新生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已经进行过计算机教育,其中不乏计算机知识相当丰富的,甚至还有些学生略懂编程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的重叠知识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提升一个新的层次,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中医药知识的结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3师资水平的问题

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育的教师都是理工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学习的,只有少数的教师在从事学科交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这就使得大部分的计算机课程教师缺乏中医药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只是讲授计算机方面相关理论,无法达到计算机理论和中医药理论的交叉,使得计算机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完全孤立。另外,中医药知识的独特表达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特殊思维方式,以及古老的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之间的学科跨度,使得很难在这两个似乎毫无联系的学科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渗透点。然而,如果不能实现专业的渗透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3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践

3.1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专业和中医药专业的学科联系

我校现在对学生的编程课程设置中,主要是“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如何让学生在程序设计课中了解到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个与中医药相关的项目案例来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案例的项目被分割成小的子项目,而每个子项目又是随着应用的需求逐步提出来的,根据项目的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程序设计的思想,来解决在中医药专业领域所遇到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计算机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医药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医学统计、医学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计算机与医学影像技术、远程医疗等技术已经在各大医院得到了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相关知识,使得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从单纯的计算机应用提高了医学信息处理水平。

3.2开设选修课

我校逐渐开设了一些与中医药学相关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是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在选修课程上,可以介绍学科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我校现有两个新专业,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这两个新专业都是计算机科学与医学的交叉专业,在新专业建设的同时,可以把很多宝贵的经验借鉴到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去。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改革质量

第6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前景;思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数学计算为基础,信息科学与计算相融合的学科专业。学习本专业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在学习中重点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并且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从而为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作为一名本专业的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必要的,下面将从专业特色、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探讨与论述。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使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同时强调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实现。其专业特色在于加强基础学科和专业理论的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及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并能从理论实际学习中将数学计算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体现本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价值。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教育、科研、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迈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领域。可以预计,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领域。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深造

继续深造虽然是高校每个专业都可以走的道路,但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更加有优势,因为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既可以继续攻读数学计算和数学应用以及统计学专业还可以攻读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系统管理、网络工程、信息科学、软件工程等专业。

(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因为不仅有较强的数学计算水平还有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能力,所以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专科院校或者是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技术应用能力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合格的实践操作的导师。

(三)IT行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他们可以在这些行业中胜任较多工作岗位,比如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或者是信息安全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维护等等工作。IT产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较高,首先是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础知识,其次是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技能,最后还要具备掌握基本软件开发以及软件维护的能力。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相关思考

笔者认为在面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学习时,不应该认为本专业重在计算科学技术而去抛弃数学知识的学习,虽然本专业的重点在于信息计算以及计算机的科学技术,但是数学计算却是学习这个专业的基础,我们应该以培养自己思维的数学化和良好的数学素养为目标,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首先,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切勿阅读太多的参考资料,因为我们刚刚接触这个专业时不具备使用多种版本学习资料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深入学习我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有人认为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思想受到的束缚也可能越多,创新也就变得越困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创新不等于异想天开,它是建立在对问题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某些人由于太多读书而受到书本的束缚从而失去创新能力,只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深入,而不能说明创新与深入学习有矛盾。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明白学习具体的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认识的对象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地进行审视和观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展开工作,在深入中依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摆脱教条的束缚,有针对性地探索前进,这样我们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习中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近况

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各学校图书馆纷纷将其引入要自身的管理中。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社会的数据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变,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降低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使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自动化运行,真正的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管理。并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完发展过程中,使得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方法不断完善。

二、网络化的管理是学校图书馆发展方向

各学校图书馆中存有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从一定程度上出发,是我国五千年发展过程中智慧的储存之所,学生在图书馆中可以对各种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甚至可以掌握人类发展的进程,并了解经济、科学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可以为学校的运行、教师的教学方向、学生的发展方向等进行较高的引导。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子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等理念相继而生,同时对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方式也造成较大的改变,在信息化时代进程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网络数据信息化资源快速形成,并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网络化改变的重要里程碑。

三、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效能

学校图书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被称之为智慧结晶的储存地,为学校运行、教师教学模式的完善、学生的发展方向等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数据。但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学校图书馆中也有着一定的局限。

首先,学校图书馆在对相关数据信息储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学校自身的性质性质确定了其为教学等服务的相关作用,进一步决定了各学校图书馆对于文献的储存应该具有相应的针对性。但在新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下,社会随需要的在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其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各学校学生不在只需要某一特性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具有具有较强综合性知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因此,各学校图书馆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自身的储存的文献进行相应的扩充。其次,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用下,各中出版物的种类更加广泛,具有将强商业性的电子图书快速兴起。相关专业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得出,在未来的10年中,电子式出版文献的数量将占所有出版物总数的2/5,应逐渐呈增长趋势。在各种出版电子文献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颈部不能适应其发展速度,不能满足新环境的相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校的教学与教研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各种文献的数量快速提升,同时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各种文献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各学校相关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各种文献的收集,致使学校图书馆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在各种专业种类图书与具有较强商业性电子文献数量的快速增加,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应的网络化系统,可以使数量极大的文献成为文献共享中重要的?M成部分。

因此,各学校图书馆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相互之间的交流性,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统平带,提高各学校图书管自身的文献收藏边界。针对收藏文献资源共享这一问题,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实行图书馆网络化管理,在提高自身信息文献储存量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其他学校图书馆的文献储存量。在降低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量、资金投入量的同时,真正的实现了相关数据信息、储存文献的共享,提高了各学校图书馆资源数据的收集通道与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各学校图书管向着新的产业形态快速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市场环境,满足各学生的相关需求。

在建立资源共享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的共建。信息文献的资源共享只是更好地提高各图书馆自身的文献储备量,解决相关的问题,其属于文献资源利用中的一种,在没有资源共建的前提下不会形成相应的资源共享。针对针对相关问题,资源共建得以形成,其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建设,进一步建立具有较强的特殊学校图书馆,使其具有较强目的的为共享提供相应的文献。其中资源共建应在学校图书馆对相关文献的采集、制作、存储等方面进行较好的体现,进一步提高其对资源共享的作用质量。因此各学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引进,使其进一步对图书馆相关信息的收集、制作等进行工作,真正的实现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各专业知识在更好地与新社会环境进行接触的过程中,确定自身真正的作用,使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信息化时代进程加快的影响下,各专业知识的提升与科学技术将整个世界进行连接,各学校图书馆除了对相关知识文化进行收集、传授等相关中作外,还应该用过网络化管理,向着功能化进行改变。通过网络化管理的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

第8篇

随着信息化社会行业的不断细分与延伸,企业对技工院校专业开设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是非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该专业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套以服务于专业需求为主的差异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技工院校非机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服装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计算机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学校从事服装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往往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他们都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对计算机技能与服装专业的有机结合缺乏了解,教学中往往考虑不到怎样服务于服装专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教材是确保教学内容的基础,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现已铺天盖地,版本也很多,但真正适应服装专业学生的教材几乎没有。非机类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本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因此根本没有考虑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3.教学内容缺乏专业延展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文字、数据处理、上网基本操作等通用技术,很少有涉及计算机技术与服装专业整合方面的内容,学生学到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不利于专业的延展,这与信息化社会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服装行业的时代背道而驰。

二、服装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初探

1.教学内容的取舍。适当增加部分与服装专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内容,降低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度和枯燥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更贴近专业需要和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当然,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上已经比较普及,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对其的一些基本操作有所掌握,因此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带过或少讲,如:计算机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和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等,而Office体系中可重点学习常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三块知识点,其它可以根据学生个性选学。2.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服装专业应用一体化教学实践。这里的一体化教学是指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过程中,从基础知识延伸到专业应用,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如在讲授计算机与颜色的关系时,就可延伸介绍利用计算机进行服装图案、颜色搭配设计;在讲授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可以结合Photoshop、CorelDraw甚至服装CAD软件的安装和基本操作,从而提高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服装专业结合的紧密度;在讲授计算机硬件及端口时,可以结合参观计算机与服装绘图仪、裁剪机等实际专业设备的连接来获得感性认识。这种一体化教学的实现需要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服装专业背景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让教师参加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来提高其职业素养,达到教学要求。3.教学过程体现个性化专业方向。前面我们提到通过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早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专业应用,可以使学生能更早地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和方向。这种差异性要允许学生有个体化体现,在其兴趣点上集中大量的学习时间,在“专”上可以有更多的表现,避免懂而不精、通而不专。这种情况在服装专业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因为服装专业是动手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多动手操作才能熟练掌握制作方法,而该专业的计算机技能方面内容众多,受到课时限制,教师在上课时对许多内容只能蜻蜓点水甚至略过,并且一个人不可能全部学会和掌握,必须有所取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细分专业方向,拓展实际应用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如上面提到的一些专业软件,学生只要能精通一样就足以胜任将来的就业岗位。

三、计算机技术与服装专业完美结合之应用举例

Adobe公司的Photoshop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图像处理软件,它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Photoshop学习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正因如此,它已成为服装设计师们最常用的服装效果图绘制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是一款著名的矢量图形处理软件。其广泛应用于商标设计、标志制作、模型绘制、插图描画、排版及分色输出等诸多领域。它也常被用于服装结构和款式图绘制、服装面料设计,熟练的设计师用其绘制出的彩色服装效果图是一流的。Corel公司的Painter是一款声誉较高的基于栅格图像处理的图形处理软件,有上百种绘画工具,其中的多种笔刷提供了重新定义样式、墨水流量、压感以及纸张的穿透能力等多种逼真设计,服装设计师采用Painter作为服装设计软件,能更好地表达服装设计创意。服装CAD系统即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目前品牌众多,它一般涵盖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服装工艺、智能打版、自动放码、个性化排料系统。其突出优点是操作工具简单、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制版功能,是一款将传统的手工制作与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完美结合的软件,它利用软件数据格式、智能换算、连动修改造型和部件尺寸自动吻合的功能使服装企业在打版时事半功倍;它具有的动态任意调整功能适用于各类服装企业快速完成制版和反复修改、确认的工作。系统简单易学,能迅速掌握并用于生产,短时间内就可以彻底摆脱低效率的手工制版的原始做法,提高工作、生产效率。MarvelousDesigner是韩国CLOVirtualFashion公司开发的专业的三维服装设计软件,它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服装设计软件,能直观地看到服装穿到不同体型模特身上的效果,保证服装视觉效果与真实产品一致。它也拥有非常直观的服装图案设计功能,支持全新的布料仿真系统,你完全可以依据你的喜好、设计理念设计出属于你的风格。软件支持同步互动设计,任何形式的修改会立即反映在3D实时立体裁剪服装设计界面中。

四、结束语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真正适应各专业的岗位需求,已成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课题。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在相关专业应用的发展方向,积极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样可以让毕业生快速服务于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真正为信息化社会培养更多新型、实用的人才。

作者:吕杰英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农科院校;教学质量;连续性;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S126

Discuss on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O Yu-dong

(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 nan, 450011, China)

Abstract: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fewer and unreasonable courses,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hierarchy of courses in the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many years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in computer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s are proposed for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he grade, continuity and level of teaching are proposed. The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is improved greatly.

Key words:computer teaching; agricultur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省略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2] 张玲. 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 职业技术,2008(11): 15-16.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美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相应的设计行业也得到了一定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的计算机设计。美术设计者不再单纯地用画笔和画纸来作图,而是用计算机来表现出来,与传统的美术设计相比,计算机设计促进了视觉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计算机美术设计通过运用创新的工具为创作手段实现美术设计,在传统美术设计基础之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计算机美术是计算机与美术的有机结合,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计算机美术的兴起,使得美术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在设计艺术作品的应用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计算机美术开拓了美术设计的新领域,并迅速向传统美术领域渗透。如今,从平面设计到工艺美术,从广告招贴设计到书籍封面设计,从影视动画到电影特效,从网站设计到工业设计,从专业美术创作到业余美术入门,都可以见到计算机美术的踪影。广告、装潢、造型等美术创作的过程,会更紧密地与计算机美术结合在一起。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懂计算机技术的美术设计师施展艺术才能的空间会逐渐缩小,他们的状况就会像画家不会拿新式的画笔一样。因此,大力推广计算机美术基础知识是我们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计算机美术是一门计算机技术和美术相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创作者既要懂美术又要懂计算机。它利用计算机作工具,按照美学原理,以图像和图形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升华,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成果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也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新的文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美术的特点及优势:

一、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计算机美术设计几乎涵盖了美术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广告摄影、影视创意、建筑效果图后期修饰等等。计算机美术的广泛应用,改革和创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功能非常强大

在美术设计领域,计算机是先进的设计工具,具有声图并茂、信息存储量大、展示便捷、图像生动逼真、动感效果,作图速度快都是传统的美术设计难以企及的,同时计算机美术设计还方便修改,不会丢弃纸张重新作图,另外它的传播途径也很广泛,上传到网络上、刻录成光盘,节省了资源。计算机美术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各方面都有涉及。计算机美术设计给设计师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设计时间,并且有效拓展了想象空间,由平面设计扩展到三维立体设计以及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影视制作等。而不再是满足于只靠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思维空间。

三、支持多种美术设计软件

计算机美术设计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美术设计软件的丰富多样上,例如平面设计类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能实现修复照片,标志设计,排版印刷,图片的设计等等;建筑施工图设计如AutoCAD、3DMAX等,室内外装饰设计效果等。动态视频软件如:flash、After Effects等,能制作动画片,电视栏目包装等等。把二维的平面图像变成三维立体的动态视频,看起来更直观,更具有吸引力。发展成熟的美术设计软件为美术设计提供了完善的调整和设计方案,大量的美术软件的产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四、大量的存储素材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以及海量存储的特点,是设计师能够轻松的获取各种素材,如一些图片模板,在使用时,调用出来即可,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可通过计算机美术设计实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将以前的创作设计应用到新的创作中去。计算机对于美术设计作品可以进行海量存储和网络信息化使作品出版、传播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计算机美术设计也推动了整个美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美术设计者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计算机美术是计算机与美术的有机结合,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计算机美术的兴起,使得美术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在设计艺术作品的应用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计算机美术开拓了美术设计的新领域,并迅速向传统美术领域渗透。如今,从平面设计到工艺美术,从广告招贴设计到书籍封面设计,从影视动画到电影特效,从网站设计到工业设计,从专业美术创作到业余美术入门,都可以见到计算机美术的踪影。广告、装潢、造型等美术创作的过程,会更紧密地与计算机美术结合在一起。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懂计算机技术的美术设计师施展艺术才能的空间会逐渐缩小,他们的状况就会像画家不会拿新式的画笔一样。

参考文献:

[1]程楠.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美术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1,6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

【分类号】G712;TP30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W,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针对我院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5个系19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院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5个系19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运营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

(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6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

(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Excel应用、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影,王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4,No.9,2008.12

[2]杨玉强,赵绪辉,陈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Vol.30,No.3,2009.09

第12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导论 计算机专业 专业扩展

近些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不是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相关的企业招不足需要的人才,存在着供需结构性失衡。国内外各类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以及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没有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一些应用性较强新兴发展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这样一来造成了既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论扎实又没有培养好熟练的实践能力,从而出现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在本专业工作的机会。同时大学的各个专业都把计算机课程列为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再具有多大的专业优势。这些都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一、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在校生总数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设有计算机专业的学校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50余所发展到今天的近千所,建立软件专业的学校600多所。除了计算机系(学院)外,很多学校还建立了软件职业学院、网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院系。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同时也给计算机专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纷纷在信息产业的各个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谋划布局新的技术创新点。挑战催生动力,创新获得优势。在此形势下,迫使我们努力思考:计算机专业如何改变以适应发展带来的挑战?

二、物联网技术给计算机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IOT(The Internet Things)也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各种传感器等信息感知设备,按照设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传输、计算、处理、知识挖掘,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感知控制、实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

物联网技术作为我国国家新型战略产业的一项支撑技术,相关的研究活动和产业应用已经成为企业研究应用的一个热点。各高校也积极设置、建设相关的专业,“物联网工程”、“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传感网技术”、“智能电网”等涉物联网的相关专业应运而生,同时还有很多的院校正在积极筹备和申请进入这个行列。

物联网技术涉及的原有专业非常多,有计算机,电子、传感器,自动化,自动控制、通信等等,还有相关的行业应用特点,使得物联网技术成为一个涵盖面广,应用广泛的一个大领域。而计算机专业20多年的发展使得其变成了一个常规专业,基本上90%以上的院校都有计算机相关专业,99%以上的院校都有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风光不再了,生源萎缩了,计算机专业如何在物联网大发展的形势下,进行创新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将计算机专业特点和物联网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找准自身定位,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行课程创新,教学计划更新。物联网工程导论是一门物联网技术的导入课,以宏观的应用视角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发展、应用、展望进行论述,可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个扩展,为进入物联网研究作导入。

三、物联网工程导论的课程特色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综合性强。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物联网工程导论涉及的概念、原理、技术众多,涉及计算机、通讯、电子、自动化的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理论体系中很多应用原理都牵涉到复杂的学科联系,很多概念也较宏观 ,这在教学上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很高。

但在强调物联网工程导论的融合背景的同时,应该看到它又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关系十分密切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 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仅应该知道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来源和背景 , 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理论通过设计编程实现,比如在课程中学习的多种编码方法,都需要编程实现。

于此同时,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与很多计算机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互联网络、传感器、自动控制、数据挖掘等内容,它的发展具有深厚的信息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安保、智能家居、军事等领域。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的简单接入和应用,它将催生很多具有“计算、通信、控制、协同和自治”特征的智能设备和应用,必将引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应用,带动广泛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设计

(一)强调学科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有众多现实的应用例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很容易通过现实例子和应用展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物联网工程导论所阐述的内容基本都是宏观概念,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觉得物联网太大,是搞科学研究人员学习的内容,对就业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设计在第一次课时,结合物联网的学科特点以及与计算机的联系,强调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 大学生需要具有全面信息观念和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物联网工程导论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言。因此 , 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从而让学好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

(二)因材施教,打通学科联系

物联网工程导论目前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三的学生开设,此时的学生电路、数据结构等课程已于大二上全部学习结束,与物联网工程导论同时开设的是一些专业课程,如网络工程、信息系统等。如果这时过于强调物联网工程导论中的理论知识,一方面,由于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早已结束,部分知识已经淡忘,另一方面,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专业课程,兴趣难免转移。为此,针对学生特点,对授课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首先由于物联网工程导论涉及的内容很多、逻辑性很强,必须合理地筛选授课内容。在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原则指导下,重点讲授基础的或者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将授课内容与计算机学科联系,如算法对程序设计的作用,施工技术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等。

其次强调概念、理论的物理意义,联系应用以培养学习兴趣。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是通过多门学科交叉而来的,过度关注理论往往会使得学生感觉抽象、枯燥,渐渐造成学习兴趣的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应在保证基本概念以及简单理论说明的前提下,淡化学科区分和界限,强调融合应用。同时增加课堂演示性实验和课后实验环节来保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三)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著名《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就说明了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性。为此在物联网工程导论的授课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小组研究、企业参观等手段。

如:对于RFID模块开发,首先由授课老师开发一个案例进行演示讲解,进行学生分组,布置开发作业在课后进行分析开发,然后再在课堂上分组上台进行展示解说 , 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问题 , 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该RFID模块开发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实践,要求学生全部会简单开发。通过自学、讨论、实践三个环节,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纷纷花大力气查阅相关资料,积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激发,对所学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个课程,笔者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的现状,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体会,期望能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做一些专业扩展,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功宜,等.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