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课题

计算机技术课题

时间:2023-09-19 16:2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课题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2-01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感触是:信息的闭塞,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改革,业务能力再提高的机会少,学生的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较大的革新,仍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口号声中缓慢前行,信息技术教育也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等现象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现状。就这些现状和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意见: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农村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资源的结合有待改进。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至于在农村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把握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力求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不仅仅要求学习知识,更是要他们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交互学习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首先将信息技术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调整和剪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强调受培训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建立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计算机的硬件建设上下点功夫。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极富活力的一个板块,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期初开始就让各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师生合作写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划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用电脑做出课题报告。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文字,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有关校园、国家和世界的新闻。

专家们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者所持的几种观点解读下:

1.技术混合化。信息技术混合观,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萌芽整合观。这一观念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讨论,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当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对其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其他实训环节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采用灵活多样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农业生产的诸多领域中,人们广泛地使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后发展起来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高等学校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应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要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设计与实现结合,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及计算机在工业过程控制应用中的各种技术。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由于本课程的这种特点,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很难领悟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的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本课程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1目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学习之后,一般应掌握本课程介绍的基本原理,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仍无法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课程相关、实践性强的课程。目前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或是偏重于理论分析或是以单片机和其他接口芯片为基础,讨论系统的构成和相应的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的一般步骤,按这类教材组织教学,学生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缺乏面向工程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学好课程的书本内容,通过课程理论考核没有问题。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往往不能从问题本身出发,而从书本出发,导致难以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不能有机结合。有的高校实验条件差,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操作训练项目,实践学时少等极大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堂理论教学过程枯燥,学习效果差。

2实践教学的探索

目前社会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符合现代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的生产技术应用型人才,很多高校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附属于理论课而设置的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近年来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直接反映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要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真正具有工程意识和一定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加强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很有必要。下面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其他的实训辅助教学环节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实验教学的探索

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多数学校选择了最基础的且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然而一些实验内容又多是验证性的,专业所需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得不到系统的培养与训练。我们目前的实验系统是已经使用多年的西安唐都公司的TD-ACC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缺点是实验项目有限。我们计划在原来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新的实验方案,花费较少的经费,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根据我们的调研,可以利用Matlab软件,设计仿真实验方案,如数字PID控制器、最小拍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实验,这些理论性很强的实验用Matlab软件来作为原实验的补充,这些补充部分学生在实验前通过个人电脑可以自己做些准备,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实验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利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输出通道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解决实验设备接线固定呆板的缺陷,使得学生在选择ADC和DAC这些典型器件时有了更多的余地,对端口译码电路的设计理解更加透彻。这样设计实验,可以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内容,学生根据提出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由学生自己完成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等工作。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由学生以自由灵活的方式来完成实验,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2.2 课程设计教学之探索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多数学校在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方法是在计算机控制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系统设计题目,比如在TD-ACC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上可以完成基于8088微处理器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等设计课题。缺点是系统的框架固定,可选范围有限。

针对课程设计,我们拟以单片机为控制器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融合Matlab和Protues等软件。利用Matlab在建立控制系统模型的优势,以Matlab软件作为课程设计的理论仿真平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仓库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课题,作为对原有课题的补充,解决了原有实物设计系统的不足,拓宽了课程设计范围。  2.3 重视辅助实训环节的探索

高等工科学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工程意识和一定创造性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重视实训环节。我们学院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与管理改革,创立了创新实训基地,以综合、设计创新实训为主,实训形式丰富多样,有综合性设计、计算机仿真、创新设计、实物制作与竞赛,并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和课程教学的联系,目前实训基地已经有专人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轨道。

为配合本课程,我们学院组织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兴趣的同学成立实训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只给出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系统设计、元件选用、PCB板制作、焊接工艺和电路调试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并要求学生对一些课题的设计制作具有创新性。学生还通过到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实习、参与教师所承担的工程课题工作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如完成智能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循环温度检测仪等项目。尽管这种形式灵活的环节目前面向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但是结出了甜美的果实。经实训基地训练的一批学生获得了优良成绩,我院学生于近几年连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奖。

3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实施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和其他辅助实训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改革,可以提高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我们发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海生.计算机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建华,黄河清.计算机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6):370~372

[4] 李敏艳.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2(2):112~114

[5] 罗胜,薛光明,周宏明.建设开放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7):113~115

第3篇

新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位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今年初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最迟于2001学年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目前高中教育评价机制、硬件条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疑虑需要解决。主要有:1、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3、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一是要科学规范高中信息课的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二是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三是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和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疑虑

分析

对策

[正 文]

新的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于今年初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国普通高中最迟于2001学年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各级学校也开始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但是,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的疑虑需要解决。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地位问题,信息技术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开设信息课的现实意义问题等等。本文将就这些疑虑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疑虑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们共勉。

疑虑之一: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多年来,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少的学校将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仅仅作为标榜现代化的摆设,学生将进入微机室上课当作放松自己、玩玩游戏的好去处。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

疑虑之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quot;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疑虑之三: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时间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究竟应该怎么教,目前,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教研机构组织研究,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所处的地位,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同时,学校也很难吸引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使得目前对于信息课究竟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转贴于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并不乐观,急待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疑惑,笔者以为: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作为基础学科,这是时代对我们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不但是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必须逐步确立其在高中教育中应有的工具学科地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作为其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祖国未来的发展出发,全面落实好《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确保经费、课时、教师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有的地区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地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即学大纲)、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

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面向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3.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均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3、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属于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具有7个方面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其中之——“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的能力”教学体系[1-2]。近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它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微型计算机的仪器不能称为先进的仪器,没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不能成为现代控制系统。这就要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备和接口通道以及控制管理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计算机、传感器、通道和接口、执行机构、控制对象、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达到预定的控制目的[3]。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我校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基于“大工程”理念构建自动化专业“学以致用、能力为本、就业为上”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跟随技术进步,不断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实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成为这门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学习之后,应掌握本课程介绍的基本原理,能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仍无法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课程相关、实践性强的课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即数字控制基础理论;二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道接口技术与系统实现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知识集成度高[5],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中,常常觉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内容很乱很多无法融会贯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对本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机结合。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应用实验项目,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该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相长,难以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

(3)学生缺少面向工程实践的机会。虽然能学好课程的书本内容,通过课程理论考核,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往往不能从问题本身出发,而从书本出发,导致难以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 课程采用统一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要求,没有体现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三、改革的基本措施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初次讲授,教师便以一个简单的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例子,(例如以学生接触过的过程实验装置的液位控制系统为例)详细讲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原理与方法、调试、软件编程等方面内容并提供多种可选方法,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用性,清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式学习。

2.引入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这种案例的学习与研究,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和掌握带普遍性、规律性的系统科学知识,提高智力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7]。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应从具体的应用实例入手,例如以锅炉自动控制系统为例,让学生考虑其中锅炉汽包液位控制的相关一系列问题,包括液位如何检测、采集、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对收到的数据如何处理、对执行机构发出什么样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又如何能送到执行机构上等问题。由问题驱动展开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通过现有的案例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应用各种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感官发出较强的信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从而促进了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优化了教学过程[9-10]。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图例较多,应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可自行开发一些教学演示实例。例如,针对本课程中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常用控制程序的设计部分的内容,利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的讲授与演示,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数字PID及其算法、直接数字控制及其算法部分的内容,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开发一些算法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选取不同的参数、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在不同的信号驱动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各种控制作用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网络教学方式,把授课教师关于这门课程的课件和资料挂在网上供学生学习与参考,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可以分享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成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采用实践能力逐级进阶、多元化培养模式。我们利用实验室的现有硬件资源,根据实验装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实验教学环节按照“基础性实验(接口技术实验)设计性实验(标准PID控制实验)综合开放性实验(温度闭环控制实验)”逐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奠定基础,然后充分分别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开放,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实验室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自觉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实训的目的是通过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原来学校在实训时采用的方法是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系统设计题目,比如在AEDK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上可以完成基于8088微处理器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等设计课题。针对系统的框架固定,可选范围有限的缺点,我们以单片机为控制器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液位控制系统设计、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训课题,作为对原有课题的补充,解决了原有实物设计系统的不足,拓宽了课程设计范围。

3.3 考核手段的改革

在考核过程中,加强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课上主动回答难题、提出独到见解或实验环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其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都给予较大幅度的加分。建议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 左右,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实训环节可以给出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题,难度不同,难度分不同,在基本分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做课题的难度和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加分,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总成绩=基本分+难度分+完成分)。

(四)改革的创新点

(1)理论教学内容在有重点、分层次地强调学科理论系统性的同时,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构建实践能力进阶、多元化培养模式,势必使实践教学达到“改革实践完善 再改革再实践再完善”的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

(3)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

四、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具有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从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两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当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2]贾玉瑛,崔桂梅.基于微计算机控制系统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11,14(1):113-115

[3]鞠阳,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7(1):45-47

[4]任彦,崔桂梅.“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1):112-113

[5]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70-372.

[6]李明,刘洪山.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65-67

[7]林丽纯,李启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36-38.

[8]KatherineK. Merseth. 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 USA: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7:30-60.

[9]万华明.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江西科学,2005(6):259-262.

第5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

线性代数、概率论、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电子线路CAD 、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题设计、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编译原理、科技英语、 网络设备、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的组建与设计、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开发及系统维护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计算机软件;

4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工程师;

2 运维工程师;

3 网络管理员;

4 系统运维工程师;

5 网络运维工程师。

拓展阅读: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第6篇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缺少现成的教学方法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过程设计,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更新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一)要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基础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计划、目标体系、认知结构、评价方法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又是一种技术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工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普及与发展,必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双基”的落实,要大力挖掘素质教育的潜能,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突出创新教育,激发探究性。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假设构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创新,激励学生探究新知,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加强文化教育,增强主导性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游戏厅、网吧的出现,对初中学生影响不断增大。对初中学生开展计算机文化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已刻不容缓,只有让学生树立吸收先进文化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利用教师的权威性主动进行言传身教,掌握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主动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促使学生对外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地获取、传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上信息,这样上网吧玩游戏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指导学生利用网吧为学习文化知识服务,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要实施全面教育,增强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普及性质的基础工具课程,虽然目前农村中学机房小、微机少、班额大,往往是两三人共用一台机器,经济条件还不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硬软件的要求,造成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平衡。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根据课程计划上好信息技术课,让全体学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需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不能只注意培养“尖子”生,要在“培优”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补差”,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二、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教学受几十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过程的状况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的思想倾向很难克服。教师的主导作用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严重削弱,这就给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已成为今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本人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成果展示法

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利用现代科研成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走近Internet"这课时,收集大量有关Internet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的实例,使学生在了解现代科研成果的同时,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顺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二)教师演示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要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教师必须首先示范操作。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文字信息的处理”这章内容时,课课演示,个别指导。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利用有关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演示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问题探究法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本任务是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从小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新的、有效的、适合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去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或是难于解决的教学困难和问问题。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法是一种以学生共同的知识探索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及讨论活动,教师站在引导的立场上,指引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可以为这种学习提供条件和环境,通过各种辅助工具软件,支持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再加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整合环境。例如,我在教“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时,为鼓励学生更好掌握“双基”,利用网络资源,要求学生在网上下载语文、数学、英语等资料,然后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上网下载资料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还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文化课程。进而要求学生利用下载的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题”制作一张漂亮的板报。通过实践,使同学们更加熟悉文字信息处理的有关操作,锻炼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审美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打一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 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关键词:专科;医药信息技术;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8-4507-01

为科学合理的制订专科医药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改革传统计算机课程与医药各专业结合不紧密的现状,课题组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近三年的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了信息技术需求情况调查[1],又对2010级入校新生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查[2],在这两个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医学计算机和医学信息学教材,针对专科层次学生的特点,对在专科层次开设医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订出教学大纲。

1 教学内容整体调整目标

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医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情况,调整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医药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课程名称修改为《医药信息技术基础》,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分析来看,目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完全摒弃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应用是行不通的,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最终的目标是与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区别开来,重点讲解医药信息技术。

2 各部分的内容调整如下[3-6]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由于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所以该部分内容目前还有必要进行讲解,但其中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分类;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存储;数制的转换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对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不是很大,而且有些内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介绍,我们决定删除。增加了家用电脑配置及常见故障处理等实用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电脑出现的一般故障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操作系统部分:随着中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普及,家用电脑和网吧数量的增多,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于文件的复制移动等基本的操作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所以该部分内容最终考虑将删除。但软件的安装和卸载,文件属性的设置等内容大部分学生操作较少,应与重点示范性讲解。随着学生基础情况的变化作动态调整。

Office办公软件部分:办公软件的操作一直是《计算机基础》的核心部分,也是过级考试的重点部分,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毕业学生在工作中应用也比较广泛,这部分内容肯定还是要讲的,主要是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Office软件是一个很庞大的软件系统,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过其中一些基本的操作,如Word字体的设置、段落的设置、一般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排列,Excel的基本的制表功能,一般幻灯片的制作等基础知识。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围绕Office这个办公软件在医药行业的应用开展教学,中学阶段涉及的我们只要快速的复习、熟练一下就行。对于Word部分,我们重点介绍它的一些高级操作技术:样式、大纲和模板、书签、目录、角注和尾注、批注和交叉引用、公式编辑器的使用。Word在医学上的应用技巧(如:电子病历模板)等内容。对于Excel部分:我们可以重点介绍:它的公式编辑方法和常用统计函数、数据管理(如:排序、分类汇总、筛选、数据透视表);医药常用类型图表等操作。对于Powerpoint部分: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些高技术含量和漂亮的演示文稿,我们可以介绍它的模板的应用,如何从网上下载模板甚至自己做模板,母版的应用,Powerpoint软件如何插入flas等外部对象这样一些高级操作。

网络和部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网络的组成、分类和协议,这些内容过于抽象而且也不实用,对于专科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考虑删除。关于网络部分,重点要介绍Internet的应用,如何在网络上进行医药信息检索,包括搜索引擎检索和网络数据库检索、医药信息交流以及网络信息安全。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

医药信息系统部分:医药信息系统是原来《计算机基础》没有的,这部分内容应该成为《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核心,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药品管理系统、社区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保系统、护理信息学与护理信息系统、中医药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中医专家系统等。这些软件大部分都涉及到网络和数据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一般用户不具备试用条件,不能从医院原样照搬到课堂上来演示和实训。我们整理了一些小型的单机版医药信息系统,如:凌风电子病历系统、博信药店管理系统、门诊划价收费系统单机版、住院护士工作站等小型软件,这些软件虽然没有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的功能,但是基本功能却是一样,借助这样一些小型软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医药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基本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3 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医药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不管怎么改都是公共课,课时量一直都很吃紧,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以上内容这是一个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于专科层次来说,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专业课很多,要争取比现在更多的课时基本没有可能,我们只有年年调查学生的基础情况,实时删减中学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腾出更多的课时出来。

另一个问题是学生过级考试跟本次教改有所冲突,湖南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涉及到全省所有的高校,并没有按专业划分考试内容,根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一级考试大纲》的要求,数据库部分占的比例很大,为了学生能够拿到一个证书,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比较抽象的的数据库。所以如何解决学生获取证书和教改的冲突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去参加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与认证管理中心(简称:NMIE)组织的认证考试,该考试主要考计算机基础和医药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跟我们教改的目标正好相近,而且所获证书全国有效。

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医药专业信息技术教研、教改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常抓不懈、常改常新。动态的调查学生基础情况和跟踪学生应用情况,实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医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爱民,郭争鸣.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医药导报,2010(11).

[2] 周爱民,郭争鸣.学专科学校入校新生信息基础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1(2).

[3] 刘艳梅.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王平南,吴娅娜.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第9篇

每次与学生讨论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说是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种种技术。再和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发展到如今可以拿在手里使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学生们似乎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提高信息素养,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进行了与学生一起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以期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记录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道和器、理论和实践、存在和发展,留住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技术财富,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1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南通大学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467.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信息技术课;有效性;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集软硬件、资源为一体,将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并有专业软件平台的支持,使用非常方便。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实时批注、展示交流、互动合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课《让文件有个家》一课的教学设计,来谈谈电子白板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我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巧用白板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使用的电子白板品牌为Smart,它的资源库、Flash、视频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极大地增加了信息技术学习的趣味性,通过互动,激发了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通过电子白板的Flash插入和ToolKit工具引入了动画人物蜡笔小新,在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小新杂乱无章的房间后,我请一位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在60秒钟内完成房间的整理工作。游戏极具挑战性,学生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为导入新课做好了铺垫(如图1)。

活用白板回归课堂,促进师生沟通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在课堂上,电子白板就是教师头顶的星空,在这片星空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尽情演绎教与学。

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整理房间的方法,通过现场批注进行分析和讲解。在随后讲解文件和文件夹概念时,我运用了双页显示和批注功能,将商品和货架引申到文件和文件夹,并给予概念性讲解(如图2),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接着,我屏幕捕获了马大哈超市文件夹,让学生通过魔术笔把商品摆放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再以图块拖拽的方式显示,并揭示课题。而后,让学生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

在这三个任务的教学中,我主要用到随机批注和板书显示的方式,将这节课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和讲解。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学科,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独立演示等方式进行任务的学习并安排了一定的上机操作时间。

善用白板互动功能,激活课堂

电子白板具有互动性强和易操作等特点。对教师而言,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策略和精彩的互动情境,让它成为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对学生而言,他们有了更多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尝试和合作的机会,凸显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让文件有个家》一课中,在完成了本课知识点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物品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学生们提出:小新桌上的笔可以按长短、颜色、有没有削过等标准分类。我通过ToolKit的分类模版设计了长短分类的游戏。其他标准的分类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情况,运用批注、无限克隆、拖拽图片等方式进行互动。15秒钟的计时,更让游戏者体验到了极大的挑战性。接着,再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教师机中杂乱无章的文件进行分类。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用电子白板展示使用到的分类方法、用到的计算机操作等。最后通过小结和升华,传递分类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如图3)。

妙用白板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技能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置于真实世界的学习任务,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习者更能理解所学的知识,更易掌握所学的技术,还能将其所学有效地迁移到新情境中。而电子白板在创设情境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电子白板创设了一个吸引学生的生活场景。从课前帮蜡笔小新整理房间,到导入时引入马大哈超市,让学生找出超市的商品摆放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小新解决文件分类错误、文件归类错误、文件名错误等问题。紧接着,通过电子白板的分类游戏功能,让学生帮助小新整理铅笔,引导学生建立同样的物品可以有不同分类标准的思想,并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帮助教师将两个人的计算机文件进行不同标准的分类。最后进行提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

纵观一节课,表面上贯穿的是一条情境主线,其实在背后隐藏的是一条技术主线。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并树立分类管理信息的思想。

反思与评价

这节课的最大特色是将电子白板与传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将原本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重要的,但信息管理思想的转变,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关键。

《让文件有个家》这节课我一共上过六次,每次都是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生成,但是课后的反响却是出乎意料的相似,学生非常快乐,都很喜欢上这样的课。可见,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不是每节信息技术课都要用电子白板,更不是所有类型的信息技术课都适合用电子白板。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中类似计算机简介、网络结构等介绍类的课比较适合于通过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创设整节课的情境路线,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此外,大家可以尝试在整节课的某个片段恰如其分地使用电子白板的某一种功能,而并不需要全程使用,或许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简单成就不平凡,期待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在电子白板的辅助下成就不平凡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雷利军.运用交互白板,挑战传统黑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第11篇

一、概述

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

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

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计算机用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

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人们更注重信息的传递,更注重利用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人人对话。通过人机对话、人人对话,学生可实现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可实现协同学习。这样的应用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为主要目标。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停留在利用计算机提示教学内容的应用水平上,也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一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为主。显然,第一种应用水平是易于实现的,第二种、第三种应用水平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层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的各门学科,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现代化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条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将形成许多新兴的学科分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用于教育科学,可促进教育科学的研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整合,又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它大大地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具有三种不同的应用水平。我们应特别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1.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例如:

(1)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应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应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应用的方法,应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检测、处理,实现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

(3)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2.注重整合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

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3.综合学习的方法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它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根据综合学习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

综合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形态,其学习流程如下所示:

将学生置于问题环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决定课题、制定计划――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评价――课题再构成、再探究――总结、发表、交流、推广、应用。

首先,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地决定应解决的课题,并基于所决定的课题,自主地研究制定解决该课题的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方法、过程、人员、分工等。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进行课题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及其解决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应对课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究。如此反复,最后对课题及其研究实现完全的解决。

课题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发表、交流。一方面可对课题及其解决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表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题解决后,应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使课题及其研究又返回到实践中。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应让学生与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4.重视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指将学生置于问题的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面向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可广泛用于理工科的学习中,也可应用于文科的学习中。基于案例的学习、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认为是文科教学中的一种体验学习。

为了实现体验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用于体验学习的实际环境。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建构这种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一种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也可参考综合学习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

在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有人十分强调上网,好像上网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上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有人批评这种现象是在学生与现实中设置了一道网络屏障,并警告说,我们不能以网络将学生与实际隔离开。我们应十分强调学生与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日本每年组织一次网络教育应用优秀案例的评奖活动。每年均有大约十个优秀案例获奖。许多获奖案例都十分重视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5.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人们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对事物进行认识、理解。通过分析、处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表现、信息的传递进行信息的沟通。人们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去有效地认识世界、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应十分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去设计学生应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并以这样的信息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

6.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它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同学习可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进行大面积的体验学习。日本全国发芽图谱的因特网教育应用实验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参加该项应用实验的学校有100多所,分布在日本国各地。该项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与自然、与他人接触,通过因特网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具体的活动过程是,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在同一天、同一时刻播下规定的种子。随后,各校的学生定期地观察种子的发芽与成长情况,并以E-mail或者网页进行交流,定期进行总结、发表,由此实现协同学习,达到综合学习的目标。

利用因特网可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校际间的交流,也可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山下政俊,满浅恭正.教育的方法.2001.11

[2]片上宗二 木原俊行 开拓新学习的综合学习 2001.12

[3]教学研究(日) 2001.(NO 527) 利用因特网改变教学

[4]高中教育(日).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1999,5

第12篇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双重结合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性、操作性、技能型和工具性的特点,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具体介绍和实用讲解,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与通讯技术、互联网的开发工具等多个有关于数据和信息的应用技术内容。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我国IT界人才短缺的现象逐渐暴漏出来。因此,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应该尽早从初中阶段就要重视起来。针对我国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如何去构建一个高效、丰富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认识上存在不足,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育都不够重视。不论是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还是课堂操作方面,都没有实行较为正确的做法。同时,虽然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在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却不尽满意。信息技术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包含了很多新思想和新方法,但是学生有时过多的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上机进行动手操作,导致实践和理论水平的不对等,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也很有限。

(二)教学模式单一古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

由于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育者也没有积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只是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味的进行的理论知识灌输,老师和学生孩子间没有过多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死板、枯燥,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很缺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不高的惯性思维,不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对初中生的整体知识结构非常不利。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的建议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倡分层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对于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标准是更加注重优质教学、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展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就需要更加注重优质的教学方法指导,合理开展分层式教学。首先,分层教学方式是根据整体学生中,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来分为阶梯状,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弥补每个层次学生的不足,满足学生们不尽相同的知识需求和难题解答。其次,就是面对学生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练习题,在操作过程中关注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利用小组划分的方式,小组之间的每位同学进行练习探讨和优势互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优化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开展适宜的分层次教学方式,才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增强合作,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标准和学科本身的性质来说,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既要求了学生对理论知识要扎实掌握,更要增强上机操作的练习实践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想学好这门学科,不仅要对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进行透彻的了解,更要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学会如何实际操作。要想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首先要积极推动学生之间进行主动合作,提高学生们互相帮助的意识。在面对一项大课题操作的时候,通过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过渡年龄,因此他们对同伴的依赖相对于父母来说会稍微多一点,通过课堂中的不断交流和协作,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这样充满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理论质疑,要勇敢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在一道题中有更加便捷的程式算法就应该积极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特色信息技术课堂

有心理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和保持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是平常状态下的三至五倍。”由此可见,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我国推行新课标教育的中心思想下,全面的、综合的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创新教学方式是重中之重。构建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来说,是极其具有战略意义的,而创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就是建立初中信息技术特色教学的前提保障之一。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抓住学生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来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站在朋友平等的角度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而是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这样进行相互交流、积极探索的课堂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堂。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当今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发展潮流的时代。随着我国IT行业快速发展,我国IT界人才短缺的现象也逐渐暴漏出来。因此,在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应该尽早从初中阶段就要重视起来。在初中阶段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一个高效、丰富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课程,对提升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金鹏.探究当前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特色教育教学[J].读与写,2015,(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