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实用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改革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就刻不容缓,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普通高校中也就成了每一个专业和每一个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求。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和使用在每一行业都显得太别的突出,成了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种工具,从国家对计算机的推广要求上也说明了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那么,普通高校就要结合现有的教学状况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如何更好的调整高校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没有从专业性质上出发。
在高校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学习、使用、应用、掌握的深度来讲都有不同的要求,从事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计算机教育是有层次的,在不同的专业上不能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本着本专业的应用和本专业的性质去开设计算机课程加强对该专业使用计算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没有侧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教育必须认真研究专业的性质、专业的方向、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和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不能一刀切。客观实际决定了计算机教育是有层次的,高职不同于高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软、硬件方面作过高要求,而应在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上加强训练和培养,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与现实经济结合起来,应用知识去创造价值。
(三)高职计算机教育设施落后。
有些高职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该课程的认识不清,硬件的不到位和落后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往往会给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很大障碍,必须提高和扩大设备的投入和更新。
(四)高职计算机教育课时量不够。
近几年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投入的课时比例非常的少,基本上是48课时32课时,甚至更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课程的教学质和量都根本不能保证。
(五)学生对高职计算机学习态度不明确。
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有所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基本操作自己已经掌握了,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简单,学习上不认真,不踏实,不努力,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实学生的这些操作和认识上都存在不规范性,没有真真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和领悟。
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在飞速的加快,社会和行业在人才上也有了多种需求。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朝着实用性,综合性,复合型、一专多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和专业性发展。
(一)实用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都应面向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知识。因此,在高校夯实基础理论十分重要。本着高职教育的目标关键是要看所讲的理论是不是直接面向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是不是能为实用技术提供直接理论依据的理论,以实践性理论为引导理论。
(二)综合性。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知识点多,知识层次多,从计算机的硬件到软件,从系统软件到应用软件,从办公到数据库,从网页设计到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性。
行业特征的专业性也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专业化,不同专业的人才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或者工具,高职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侧重点就要发生相应的偏移。让学生在该专业上有足够的突破和获得实用的技能知识以及有足够的抗竞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复合性。
计算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社会在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一型的人才在社会大的浪潮中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要求人才快速转型,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多样化的人才,高职教育完全符合社会这一需要,高职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上应不断补充新的实用计算机技术、技能和知识,并用于教学实践。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学院计算机教学改进的探讨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本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应从教学大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调整。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旨在培养一批实用性,综合性,复合型、一专多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采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能有突破,偏向实践性环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附带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三)强化技能训练。
计算机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开设其他与计算机有关的技能课程。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这门工具和其他的专业或者行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
(四)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
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恰当安排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成立计算机学习小组。以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激发和启发学生去学习,结合实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观摩学习,增大硬件投入,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许元朋.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科技资讯,2010(4).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地调整,先后增添了Windows,Word,Excel,Internet,网页制作、平面设计、数据库原理、C语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等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主要从工作职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更注重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
为满足这个条件,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先进性和基础性。所谓实用性,是指计算机课程设置要有应用价值,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所谓先进性,则指学校教育必须和社会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或尽量跟从,缩小学生学习应用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距离。所谓基础性,则着眼学生终生学习的目的。
一、基础课是学生入门必修的课程
据大多数用人单位反映,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都比较快,所以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学生学得特别多,而要求基础一定要牢固。可见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相当重要的。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常识、Windows,Word,Excel,Internet使用常识、文字录入、计算机维修等。Windows操作系统以其简便、直观、快捷的操作方式,新颖独特的外观和全汉化的图形界面占据了微机操作系统的大部分市场。
二、专业课是保证学生一专多能的课程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必须掌握的课程,一般根据单位性质不同而各有所不同。另外,不同性质的单位因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使用方向不同,从而对其他课程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设置一些专业课程。
三、特长课发挥学生兴趣和特长的课程
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保持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能提高层次的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也可以以每年的各级技能竞赛作为训练单元,对学校选拔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丽梅.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情况的影响.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一、端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意义
目前,现代企业的岗位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型与高端型两个层次,也就是说对人才的需求会向不同的区域越级发展。一是表现为拥有高端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即为脑力方面的学术专家;二是以技术经验为代表的实用型人才,即为体力方面的技术专家。所以,在本科教育普及的社会里,一次毕业远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科毕业乃至研究生毕业也同样需要二次学习,这便是工作能力的训练。中等职业教育虽在人文知识程度上达不到本科标准,但就职业规划而言,却超越于文科大学,兴盛于现实社会,中等职业教育业成为企业最欢迎的人才培训基地之一。虽然国民学历的普遍提高,拥有职业技能的人却逐渐减少。针对实际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将热门学科分为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专业如今已成为主导市场的核心技术。其中,最为热门的专业便属计算机应用技术或网络信息技术。因为,跨世纪的技术创新和网络建设不仅实现了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而且还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资源的建设开发提供了划时代的助力。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支撑,主流消费产品往往决定着这个时代的商业潮流。电子商务的盛行即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网络消费将成为主导这个时代经济体制的主要产业,不懂得如何运用网络的人将就此被淘汰。所以,学习计算机专业就是适应了商业潮流,符合了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常以网络技术和硬件技术居多,固然计算机教学便要多联系实际,依靠社会中的信息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弊端主在书本教材式的单一讲授。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缺乏对现实机器的硬件认知与软件维修以及对计算机技术模块的充分理解,不能具体知识具体对待,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予以深刻的练习与反思。同时,中职计算机教师也普遍缺乏对计算机应用实践的教学设计。为了使中职计算机教育实现质的飞越,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二、树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定位
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指培养具备计算机特定职业特点或满足职计算机行业群体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发展高端人力资源为主要目的,强化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规模的基础建设。具体而言,一是中等职业教育活跃于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与初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相比,略倾向于企业运营范畴,不属于深层次的研究或是低级水平的初学。这些技术人才不但拥有足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文化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操作中拥有扎实的技术处理能力;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实现就业机会,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是要面向社会企业或工厂的职业岗位需求,具体设置专业化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化的岗位实践。
具体而言,一是使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学习涉及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二是根据行业需求,培养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的过程,培养工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我国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事业正走在前沿产业的发展之中。21世纪信息技术终于改变了计算机教育的固化体制。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使我国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积极建设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训练的实用型课程。这种计算机教学模式还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中实现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学习化教学,利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向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
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所培养的是能支持计算机产业的实用人才。它以职业教育的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依据信息岗位需求来设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从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设计的理念开始着手,组建计算机信息设计基础和网络应用等课程来从单一到综合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亦可引进工作经验极深并拥有高级职称、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才,或者直接从名企聘请实践经验足和授课能力强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高级计算机教师来完成授课。并建立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交流与教学互动,实现中高职校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慧. 关于《网页设计》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1.1医药类专业和教学内容结合不密切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采用工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形式,就是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历史、Office办公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知识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在上学期间与毕业后承担着各级医院的医、教、研究等工作,在工作中他们难免会接触到计算机,例如用计算机对患者进行各样的检查、诊断和必要性的治疗,或者运用软件与数据库相关的知识去管理科研工作中的许多数据[1]。但是在毕业后这些学生就较少再接触计算机,所以不得不设法让他们在学校时学习一些实用的计算机知识。而现在医学院校采用的计算机教材并没有医学特点,因而必须选取适合的教材,否则随着普及中小学计算机知识的变化,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1.2课程内容的设置落后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当今,计算机专业教学大多是理论教育,而缺少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方面的技能训练也不多。计算机在高科技技术范围中,并且实用性很强,且快速的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但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内容体系并没有以其实际应用考虑,反而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太多,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安排的急需实践训练的部分少之又少,忽略了医学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特别需求,这种教学内容体系已比世界其他国家落后很多,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没有相适应,不能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导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1.3教学模式守旧
粉笔、黑板、老师、书以及课堂的形式是旧的教学模式主要组成部分,采取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主要是听,被迫的接受知识。但计算机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空口讲授会使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思维方式很难变换,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导致抵制情绪的出现。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很快,从教学方面来说,重要的是传授基础的知识,但传授准确的学习方法、操作技能与自学能力也不容忽视。当前的教学模式比较偏于讲授,当课程结束后,不仅学生很快就遗忘了学过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又缺少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其很难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1.4学习效果的评判方法简单
对教学成果的评定,以前的做法通常受到学科考核的限制,偏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察。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其考查内容也是理论考试为主。计算机教学以应付考试和较高的通过率作为目的,使得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的标准下降,导致医学生对考试要点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却不能真正的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技巧,缺少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丢失了在医学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真正目的。
2.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对方法
2.1增强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医学专业的联系
医学计算机的教学应该提高计算机在医学中实际应用情况的研究,熟知医药行业计算机的运用情况,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针对医学学生因材施教。在讲授计算机应用时,可以选择与医学或医院相关的例子,讲授Internet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医学信息的网址与搜索引擎,且激励学生在空闲时间多上网浏览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医院用人的标准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2.2优化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依据该专业的特点整合、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把实际问题当作指导,就是从实际着手,首先学习相关技术的运用技能,接着再掌握较为抽象的理论,并且重视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把重要的专业理论在明了的实际背景下来介绍,让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并且不同专业不但要完成计算机基本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要根据该专业的特点相应添加教学内容。比如:添加一些经常用的信息化诊疗设施操作方法与应用原理的内容,熟悉用计算机开展宣传的工作。总而言之,在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把将来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考虑进来,使计算机成为他们将来工作中真正的有利帮手。
2.3精讲多练、突出应用
精讲,主要是讲清楚基础知识和内容的精华;由于学生的学时不多,因此老师只讲授带有启示性的、重点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看书自己熟记所学的知识。多练,就是多多练习基本技能。多练不是没有目的的上机操作,而是有针对性、有成效。重视培养计算机的应用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且能很大程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老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要有“应用性”的体现,而不一定非要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原有的教学把计算机教学看作是一门理论课,先学习系统的理论再结合实际,注重完整性与系统性。从实际运用方面来说,我们完完全全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精讲多练”、“突出应用”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运用计算机去实践。充分了解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实用性特征。最大程度的加长学生的上机时间,只有切实做到这样,才有可能使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4综合评判学生学习成果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知识结构;应用技能
计算机科技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广泛应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受到各行各业关注,尤其在石油石化领域倍受重视。计算机应用是模拟人工问题求解过程,并发挥其高效率、高精度和高存储等特点对问题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加工、管理和等。发挥计算机作用的关键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其基础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平台,利用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结合问题求解方法,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各专业许多成果需要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推广,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知识推广工作,急需充实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掌握研发技能。目前,该专业研究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计算机知识结构不足
我校肩负着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计算机应用技能是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且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普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阶段,各高校推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以基本知识和办公软件为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层次以计算机高级语言为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问题求解基本过程;第三层次以石油主干专业应用软件为内容,让学生利用应用软件系统解决专业问题。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计算机?怎么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缺少计算机应用知识和研发技能的教学。
2.课程重复设置或孤立。过程型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以变量及其访问为核心,通过顺序、分支、循环结构控制程序的走向。不同过程型语言尽管语法、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不同,但具有相同语义和算法,因此,再开设过程型计算机语言课程时,并没有进一步涉及问题的形式化表示、数据管理、功能分析与设计等内容,也就不能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尽管本科阶段也开设Java、C++、网站建设等选修课程,但也只介绍了基本概念、语法、语义。这些程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也有交叉,在知识结构上,没能形成递进提升。
3.教学内容不适用。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重点在计算机本学科内容,如《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分布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大部分不适合于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即使部分计算机应用类和开发类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高级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等,有部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也由于缺少前导课程基础,有许多编码实现的实验也难于完成,因此,这类课程学习也难于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
1.重视课程建设,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现状,以问题描述与形式化表示、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以及应用系统研发为核心,丰富和完善计算机应用系统研发相关技术基础,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研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处理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以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为契机,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主要涉及:①问题形式化方法;②数据表示及其处理算法;③数据管理与运算;④信息系统访问及操作;⑤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及软件开发技术与集成技术。
2.理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对石油行业的调研,我们总结出石油企业计算机应用主要应用包括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交互三大领域。数据处理主要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地震数据反演等,其核心是数学建模和智能建模及其参数优化;数据管理主要用于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和油田信息化建设等,其核心基于应用领域的数据模式及其关联关系和业务流程,借助于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数据交互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结构和协议(机-机交互),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从计算机学科应用角度,综合考虑石油主干学科应用特点,优化筛选计算机应用知识构成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理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确保计算机知识的连贯和提升,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3.联系实际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核心,重视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确保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研发实践中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计算机应用实践,增进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的应用性,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目的。在数据处理教学中,以“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分段线性逼近数学建模”为例,解决地震反演问题;在数据管理教学中,以“海相油气地质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解决油气勘探数据(包括知识)管理问题;在数据交互教学中,以“地震数据可视化研究”为例,结合图形系统平台,解决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问题。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案例都可成为完整的系统,涉及到需求分析、问题形式化、逻辑分析、功能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等研发过程,最终形成软件工程思想。通过“问题提出-实际案例-理论学习”和“理论学习-实际案例-问题解决”,形成“实际案例和应用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显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达到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目的。
4.发挥教师经验,确保教学质量。由教授牵头负责,组织副教授和博士构成教学团队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富有计算机研发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深入透彻。在教学上,团队成员承担计算机教学工作,并且多门课程通过学校合格课程评估,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消化、理解。多年来,团队成员一直参与教改工作,并发表教改文章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和讲义,取得一系列教改成果。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科研经历,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教学质量。
5.设计实践课题,提高应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习题实践,把课程习题分为基础类习题和应用类习题。基础类习题以数据表示、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为要点,达到消化、掌握基本知识,为后续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应用类习题结合教师的研发成果经验,设计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并要求以2~3人小组形式,按研发流程实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了减少应用类习题的难度,涉及到的习题与课程技能性的内容有一定相似性,也可在技能性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应用类习题,从需求分析开始,要求进行系统逻辑分析、功能设计、详细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界面设计)、编码实现等过程,完成相应的报告文档,体现了把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合到计算机应用技能中,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6.加强实践答疑,增强问题理解。对于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选修的研究生较多,但他们拥有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完成应用类习题包括“问题—方法—算法—程序”,涉及到多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遇到难处都难于完成习题。研究生学习能力较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普遍能够顺利完成基础类习题,但对应用技能掌握较难,难于很好完成应用类习题。这些学生对自己专业相关问题较为清楚,也能较好地理解处理问题的有关方法,但在方法转变为算法上不很适应,导致后续程序难于实现。通过定时安排答疑,适当调整集中答疑和分散答疑。一方面,对共性的难题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个性的难题进行及时辅导。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答疑非常有意义,对研究生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形式,并为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中,要把完善计算机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专题性的应用,使研究生计算思维的形成和应用落到实处,为培养石油主干专业信息化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限制了应用的广泛性,导致此类课程通用建材建设的困难。这也是后续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含笑,江依法.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3):56-58.
[2]李国和,袁林林.加强计算机教学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J].石油教育,1996,(12):27-29.
[3]李国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J].石油教育,1999,(5):19-21.
[4]李国和,王泽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2003,11(2):8-10.
[5]吴卫江,赵建辉,刘博.也谈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1):24-27.
[6]连远锋,王新,李莉.“因专业施教”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6):5-7.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并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在此基础上,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争取出版优秀的教材、创建优秀教师队伍、树立优秀教学理念、组织科学的教学内容、开发优秀的教学手段、形成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
1 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协调教学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配合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软件平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反映最新的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成果,通过案例来介绍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力争做到同一个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表现为: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按照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形成为主线,依据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服务性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设计了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认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基本网络应用共6个学习情境 。
教学活动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展开,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每个情境中通过若干个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同步训练、案例自主训练、案例拓展训练来让学生初识工具、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2 一体化教学模式各子系统
2.1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关怀。经过不断的锤炼,到今天打造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兼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是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做到了资源共享,无私助人。课程组整体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近距离接触,并及时将其融入教学和教改之中。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团队精神,负于责任和使命感,以中青年教师为一线教学骨干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多数教师获得过院级各类教学奖项,形成了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后备力量。
2.2 教材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用自编教材《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是课程组目前根据工学结合思想,基于行动导向开发的适应我校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该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在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PT、基础网络应用6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又以情境描述、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总结和技能拓展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很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方便教师“教”“学”“做”的开展,锻炼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各项能力。
2.3 教学网站建设
学校有很好的网络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共享优秀资源。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应用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已投入使用,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库由教学文件、课程录像、习题库等组成,其中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FLASH课件、视频教程、案例、实训项目、学习指导、历年考题等;课程录像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案例操作录像等;习题库中主要是书上的全部习题。学生还可以上传作业、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实现在线批阅,推荐优秀作业等。
2.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创新性实训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5 建立综合评价和网络考试系统
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方式”,两者各占50%,前者侧重于单项技能测试,后者侧重于综合运用。为了实现考试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我们开发了考试题库,并准备建立电子考试系统,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个性化教学、标准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
3 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精心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以其互动性强、协作性强、教学相长等特点在为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策略 提高技能
在职高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探索出学生满意、家长信任,单位认可的教学模式。要以丰富教学经验、提升能力素质、强化团队管理为出发点,以提高专业技能、打造专业人才、输送新型学子为落脚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拓宽教育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一、转变教学策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用程度。
随着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已走进学生的心灵,职高学生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成长进步、融入社会、参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不同,这对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得懂、学得会、学得好,要注重在转变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绩效上下工夫。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完全掌握,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要一对一地传授,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在某一个阶段没有学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质效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注重整合教学内容、深化课程结构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学中,我打开计算机的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主板、硬盘、软盘驱动器、CPU、显卡、扩展槽、内存条、电源及插接口等,通过展示实物、当面讲解,让学生了解硬件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特点,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二、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注重体现实用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学习,通过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教学活动,注重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从报纸杂志、网络传媒上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前沿教学方法、学术动态、更新内容,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教懂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实践。如,我在教学中发现BASIC教学容易入门,一开始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输出格式、流程图等方法教学,花费了许多时间,学生仍未能编成一个实用程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在教学中注重对课本中的一些专业用语进行整合、优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的趣味性与科学性并重,让学生融会贯通,激发学习兴趣,快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丰富的理论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和实践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
三、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效率。
计算机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实用课程,在职高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讲透理论、教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既要重视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为社会培养出科技型、实用型、发展型的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理论课、上机课、项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采取“大班授课,小组辅导,个体释疑”教学法,以提高教学绩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单独或者组合使用,让学生在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空间上灵活自主,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课程,难易结合、兼顾一般、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学到知识,从简单的理论到动手能力,再加上适合的项目,使学习难度由低到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理解的知识,要少讲,对于达到领悟标准的可以不讲,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与概念,要精讲,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难点。在讲透理论、教会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和理论知识,学会独立操作、自行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四、理论联系实践,链接现实生活,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功能效用。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94-01
一、引言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的发展转达,中专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上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重视。因此,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们社会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为国内众多企业输出更多符合要求的生源。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就成为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所需要完善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对于学生的具备操作的技能及能力也在不断的变化。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今天,企业更加喜欢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因此,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开展必须满足社会各类行业的需求,尤其是以提升学生就业为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更好的技能去胜任各类岗位的要求,摆脱原本面试碰壁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只有通过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战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三、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打破传统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的讲述,但是从企业对于学生所具备的技能来看,学生应该更加注重更加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除了真计算机课程正常的展示外,应该让学生们主动去操作,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知识,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的吸收知识,更好的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计算机的实践操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设计课外,把实践操作贯穿在学生的作业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作业,实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进而为创新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保持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性
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不断确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企业的所要求掌握的计算机应该具备的操作技能,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也是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保持与企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软件,让学生们熟练企业使用的办公软件,增强学生们的实战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在本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和管理,熟悉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此外,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仍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使之适应企业的需求
计算机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使得学生们在遇到棘手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解决问题。通过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其中感受不同角色以及不同情境,树立全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主动向企业需求人才转变。例如,学习多媒体设计时,可以抛开各种限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和工具,自行设计,这样他们就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新异的作品。
(四)根据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有针对性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应该注重企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体现时代特征,使计算机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充分考察需求,结合不同的专业情况开展教学。例如,学校可要邀请企业中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管理者给予学生们讲课,让学生们了解企业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技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快速提升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对于拥有较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员工越来越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就成为中专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中专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授课老师,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努力找到一套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的高效计算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立杰.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特点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9,2.
[2]王铁军.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9.
[3]柳佳刚.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引发的教改思路[J].科技信息,2009,14.
【摘要】职业教育是坚持以社会市场发展为主要导向、以培养学生各类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学校类教育活动。客观地讲,在职教各类专业教程中,其中计算机专业还是受到学生普遍重视和青睐的。但是,由于当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职教计算机教学现状并非如人想象的那样令人乐观。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教学管理,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效,推动职教事业不断趋向健康化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就如何加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计算机实用教学,粗浅阐述一些并不成熟的观点,以求获取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职教计算机课程 市场发展 教学改革 实践与思考
近来网络领域里流行着这样一种热议,人们把“计算机+外语+驾驶+策划”演绎成为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四种必备技能。从中不难看出,在人类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流程线上,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应用理当成为人们高度重视和为之努力的生活指南。作为一名专职计算机教师,笔者对此是既感欣慰又有担忧。一是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主导因素;二是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职教类计算机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现象和问题。主要体现在职校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普遍走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有相互脱节的危险现象。换言之,职教计算机教学已经到了非改革难以生存的地步了。本文试从以下几点对此作一些简要阐述。
一、以激发教程情感为抓手,开展职业实用性信息教学毋庸讳言,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职校生的不良特征表现得相当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能力不差,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走进职教校园之后,心理阴影和精神压力较大,思想上正常处于“亚健康”态势。笔者曾经参与对几所职校学生的心理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76%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30%的比例,由于性别的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二是因长期处于压抑和放肆的两端,人生的追求目标缺乏相应定位,学习和生活上也就缺少一定的动力,正常游离在思想焦虑和精神空虚的交界。在如上同期调研中,有68%的学生对未来的“第一社会就业岗位”缺乏规划性目标,“走一步算一步”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学习品质较差,意志力不强,自我控制意识相对偏低。除了一些与学习关系不大的些许爱好外,对计算机兴趣只是停留在“打游戏”“网络聊天”“看网络小说和电影”等方面。据计算机专业的许多职校生反映:课程教学基础知识系统性很强,光靠理论教学而缺乏实际操作,不但枯燥乏味而且难以消化把握和巩固强化。再说“目前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不强”,他们在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后“无法提起兴趣”。因此,在职教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必须注重“兴趣教学”和“实用教学”原则。所谓“实用教学”,就是学校根据“准职业人(就是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第一社会岗位的需求进行科学化评估,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以培养未来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主要指职业素质和技能教育),开展实用性的专业教学活动。
二、以优化专业技能为追求,开展职业实用性信息教学
开展职业实用性信息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努力实行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实际操作活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实行的是“三七”制时间分配,即三分理论知识教学、七分实践操作。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予以区别对待,以防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而发生教学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展职业实用性信息教学,更重要的是努力实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此外,还可以开展“生生互帮互促”活动。就是鼓励计算机基础较好学生当一当“小老师”,让他们以自愿为主,与其他同学结成学习“小组或对子”开展帮教帮学活动,有效推动“扶贫济困”教学战略。开展这样的学习互助活动,既能打破时间、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品质。
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展职业实用性信息教学
一是要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础上,不断加大学生的动手操作力度,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动手动脑能力,在“朝夕相处”中深化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如笔者常常结合教学任务和进程,安排每周一至两节的课余活动,用于开展师生互动,如组装电脑、设计学校网站、机排班报校报等,以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二是在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注重创造有效问题环境,积极开展接近“学生发展区域”的创新教学活动,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从而推动他们逐步形成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品质。如在教学C语言的典型排序算法中,教者可以就班级考试排名一事创设教学情境——“怎样排名?能够采用哪几种排序方式?”这样的问题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潜质。三是把开展职业实用性信息教学与开展“以赛激趣促学”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如在职教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学习成熟度,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指法输入速度赛、网页制作质量赛和优秀电子报刊展评等趣味性教学活动。这样在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能有效激发职校生的创优争先意识,从而努力放大教学效应,对推动学生的素质化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2l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其基础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需要大批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这门课专业性很强,很抽象,也很枯燥。而现在的职教生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新知识时理解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新模式。
1 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 办学条件差,师资专业水平低
目前的职教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难以投入较大资金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教学设备不足、设备老化是普遍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都无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1.2 职业学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不高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学生的生源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不高。
1.3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技术内容实用性不强,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技能脱节;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外,缺乏对最新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导致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必要的信心,进入社会后,往往遭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
2 计算机专业建设和改革思路
2.1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一是用简单的问题打破枯燥的专业学习。例如,在讲解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相互转换这个问题时,我先提问一个学生都认为很简单、但是又回答不正确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对此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计算机用的是交流电。依据是计算机的电源插在220V的交流电源上。这时,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你们的答案都是错的,计算机用的是直流电。学生对此很好奇,急于想听教师讲出这个答案的依据。此时,就可以引进二进制数的概念。二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CPU的工作原理课。顾名思义,CPU就是计算机的中央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各种硬件装置传送进来的资源,经过判断计算后,再下指令将资料送到正确的装置上执行。对此学生都很迷茫,因为太抽象了。此时,我用做广播体操的例子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做广播体操,首先我们的耳朵听到指令,然后再把指令传送给我们的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断后再把指令传送的我们的肢体,以此来确定肢体的动作。紧接着我又用了计算机如何打印文件这个例子与做广播体操相对照。当我们要打印一份文件时,首先通过键盘或者鼠标输入打印的指令,CPU收到指令经过分析判断后知道我们要打印文件,就会下达指令将资料传送给打印机,然后由打印机执行打印工作。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联想到可以把CPU比喻成人类的大脑,它不但要负责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资料,而且还要负责处理这些资料,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传送到正确的装置上。
2.2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一是进行课程改革,突出技能培养。计算机专业及其应用范围广泛,课程较多。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部分课程以及内容应该进行调整,降低学习难度,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突出实践教学。在突出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概念的掌握很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三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的实践活动。四是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去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上对计算机行业人才的看法和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让他们知道自己和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到底相差多少,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能力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自己以后该怎么去学习,怎样去增强个人修养。
2.3 改革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除笔试外,应加大实践能力的考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实践能力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总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把职校计算机专业课堂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引言
中职学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与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定制性”,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应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来科学合理的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而开设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初衷也正是基于此点。中职学校应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模块化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第一、在模块教学中,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模块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就业针对性。因此,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会感到困难较大,而应用模块化教学,其重点即为可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划分为许多的模块,并进行分步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第三、由于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存在个性与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应用以往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难以较好的满足此种差异性。但是应用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教师、教学设备、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而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出“可选择、多元化”的设计特点,能够让学生较好的展现自我的个性,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2.1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应用课程模块化教学,必须按照模块化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的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来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再编制出相关的教案。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应重点围绕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等级考试涵盖的考试内容来展开,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原则;实际操作知识教学大纲,则要按照职业岗位与学生专业水平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2.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之后,在公共必修的模块当中,能够让所有教师来进行统一授课,一起来对此模块的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如此一来,即可在教学当中进行开放式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而在选修模块当中,教师在教授此模块所有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能够让教师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技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外,中职学校应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当中进行工作岗位的学习与培训,也可邀请企业当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与实训指导,让教师在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当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提升。
2.3构建任务指引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应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学习指引,在教学的实际案例当中合理的导入模块知识点,并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高效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依据此模块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相关任务的指引下,来自主学习此模块知识;并在教师适时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紧密结合实际案例与任务指引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高效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2.4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
在教学当中,应尽量选择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如此一来,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时,必须围绕该模块的知识点来展开,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excel2010模块,应用案例时可建立与编辑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表,在这个现实生活的案例当中涵盖了以下的知识点:文本的输入、合并和拆分单元格、数据排序等方面,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可由学校安排所有的教师统一编制教案与课件,并尽量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
2.5应用模拟岗位的教学方法
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必须有效的接近技能岗位,可应用现场案例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模块,可安排学生以拆装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也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的实用性技能。
2.6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对于模块化教学当中所有的知识模块,可应用分模块的课堂考试的方法:教师在教完一个模块之后,围绕相关的知识点来设计整体性案例,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围绕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进行课堂考试,学校采用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在进行等级考试时,必须将教学与考试分开,通过考试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公正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持续关注实际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能够立足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来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考核学生职业化办公技能水平时,可应用例如参加计算机操作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来进行考核,通过计算机类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理论与实作的两类考核,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在计算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技能。
3.结语
总之,将模块化教学导入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具有的部分问题、并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04:82-84+88.
[2]洪晓青.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大专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更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一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之前对计算机知识以及操作了解能力不一。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分层次教学,则会导致学生中的马太效应。即原本计算机背景扎实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努力,而没有计算机背景知识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吃力,从而放弃学习。二是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很广泛,应该因材施教。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等量齐观”。对于各个部分知识的讲解都是尽心尽力,却不能抓住最符合时代潮流的计算机知识的讲解或者是最实用的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二、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1.实行与时俱进的网络教学
解决现实教材脱离实际的问题,就要保证与时俱进的网络教学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不仅要完成学生基本计算机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所讲的内容,学以致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现代多媒体网络的应用让学习不止步于书本之上。通过图片、视频、网络多层次的视觉效果,将更加多样性、更加充实、更加贴近生活的计算机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计算机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多角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来提高。在起始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灵感为主要目的。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自觉地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发展方向。这样对学生的个性化技能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接下来的培养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设计思路,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最终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例如,在网页设计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先有步骤地向学生模拟各个部分的操作内容,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若学生有问题立即提出,立即解决,不堆积问题,减少学习负重。这样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摒弃已经不合时宜的作业要求,而应该发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探索性的实训操作,让学生体会学习和挑战的快乐。在学生成绩评定时,逐渐取消卷面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应该转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测评的考核制度。例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上机操作考试来检验平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尽早的找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总成绩的测定包含卷面考试、平时上机操作成绩和最终项目设计成绩这三方面成绩的综合评定。
3.与社会需求结合培养人才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有所成,回报社会。而现在大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技能与社会的要求脱轨,很大一部分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做的并不好。所以,这要求学校要能与企业结合培养人才。即根据社会的需求,分析需求岗位,分类分块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技能。现在的计算机岗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岗位,集中在网页设计、网站开发与维护等方面;一类是营销类的岗位,集中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对于不同岗位的岗位需求,教学内容应该划分不同的知识板块和技能版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此外,很多企业注重一些含金量高的学历技能证书,因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鼓励学生考取一些技能证书,增开一些相关课程,为将来更好地走入社会做准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