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意大利公投等一连串“地震”的发生,全球经济由此进入巨大的结构性变革的通道之中。从金融市场到政治格局,在全球皆处在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如何能够得到一个超过10%的回报?
答案只有一个,全球资产配置。在风险分散的情况下,最大程度获得来自全球的多资产类别的收益,这是一个已经被全球大型投资机构多次验证的真理。然而,如何支撑这个投资逻辑,为客户落地理念,生成产品,却是市场上极度稀缺的。
2017年2月23日,宜信财富在其创业原址北京SOHO现代城C-16会议室《2017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宜信财富基于深耕财富管理市场多年,拥有服务超过十万名高净值客户的丰富经验,2017年,第一次面向公众资产配置策略指引。
希望能够通过这份具有前瞻性的《2017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将宜信财富多年实践凝结而成的“黄金配置三原则”(跨地域国别,跨资产类别,以FOF的形式超配另类资产)更加具化的、立体的呈现在广大投资者面前。
在“黄金三原则”的指引之下,2017年宜信财富给出的资产配置建议是:最佳资产配置比例为现金和国内固定收益30%以内;资本市场20%;房地产20%;私募股权20-30%;海外私募信贷5-10%;保险保障5-10%;增持私募股权、资本市场、房地产、保险保障类资产;初步配置海外私募信贷类资产;优化固收类资产。
私募股权: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作为中国市场化运营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之一,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为2017年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划定了三大重点投资领域和两大“雷区”。
首先是以互联网、IT、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其次是对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传统行业,但是对于这一领域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给出的进入策略则是“择优投入”。
第三,二手份额机会。凭借着在私募股权市场丰富的经验、人脉和数据累积,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也将投资目标投向了二手份额交易市场,这种资产类别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回报,还能加快现金的回流速度。
两大“雷区”则是:谨慎对待单一项目的投资“机会”,投资人需要格外注意多元化资产配置,报告指出,母基金(FOF)是个人投资者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优选资产配置工具;此外是完全背离了私募股权行业正常逻辑的各类母基金。
资本市场:柳暗花明又一村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要义就是价值投资。
秉持这一重要前提,2017年宜信财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将遵循于“三大策略”,通过机器与人、算法与经验、能力与意志力的高度配合,在“挖掘非有效性的投资机会”的投资哲学的指引下,为客户做好投资管理。
第一,通过自上而下的策略研究,多元、低相关性策略配置,降低组合的整体风险
第二,通过自下而上的投资管理人挑选,搭建起强大有效的、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与投资能力
第三,通过长、中、短期策略组合最终实现跨越周期。
房地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不确定性爆发的2016年,全球投资者更加青睐稳定明确的房地产类投资。
作为拥有中国体量最大,产品线最完整的全球房地产母基金投资平台,宜信财富在全球房地产投资方面拥有业界最强大,最全面,最多元化的投资能力。
宜信财富认为,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全球房地产投资母基金迅速实现对不同地域、不同物业种类的房产的投资,在尽享全球房地产增值收益的同时,分散风险。也可以通过海外置业购买全球一些城市核心地段的住宅,用于投资或自住。而为了更好的分散风险,投资者可通过直接置业+房地产母基金的投Y组合,实现地域、物业形态、实物房地产与地产基金的多元化投资。
对于2017年全球房地产市场,宜信财富给出的预判是:在地域上,随着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同时走强,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将获得稳定增长;虽然受英国脱欧影响,但其经济活力和人口增长依然对其房地产市场形成助力。
从资产类别上看,全球办公楼市场、优质的零售物业以及物流地产都充满着投资机会。
固定收益:剪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
报告认为,“降收益”、“创新”和“风险管理”这三个关键字将继续贯穿 2017 年。基于“安全为核,多元组合”的理念,报告给出三点策略建议:
首先要关注投资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在规避本金损失的前提下,再考虑获取相对高的稳健收益。
其次,关注底层资产多元化。把资金配置于多元化底层资产,才能有效降低任一行业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适当增配新型底层资产。传统资产很难再带来两位数的回报,而新兴的类别由于对其熟悉的、理性的投资者相对较少也很难准确把握,因此依托专业的投资机构,通过大数据、高科技等方式能提升对现有细分类别资产的质量控制和优化定价。
海外私募信贷:千里江陵一日还
在充满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稳定的现金流将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的港湾,而海外私募信贷则具有这样的特质和潜力。面对庞大的海外信贷市场,底层资产的选择则成为了该产品能否实现其设立目标的关键。
为了实现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宜信财富海外私募信贷通过三条原则来打造底层资产组合:
第一,以浮动利率信贷为主,这样投资者的回报率将会随着利率市场的上调相应上升。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农业项目多元投资评估特点的研究,借鉴农业项目多元投资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界定农业项目多元投资主体,分析农业项目多元投资主体的利益目标,提出农业项目多元投资主体的整体评估特点和具体评估特点,为提高农业项目多元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业项目 多元投资 评估特点
研究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农业项目投资方面,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国家在农业项目上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农业项目投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投资效果较差。形成这些问题、困难和效果较差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项目多元投资主体的利益关系不清晰,政府在农业项目多元投资主体中的缺位和越位。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农民和企业作为农业项目多元投资的市场主体,农民利益、企业利益重视、保护不够,引导、扶持不足,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政府沿袭计划经济思维,农业项目的政府投资,有许多投到了具体的竞争性很强的私人产品领域,短期政绩和形象得到了迅速提升,但长期投资效益很差,还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越位。
三是对农业项目这样的高风险低收益弱质领域,法律、政策以及政府投资的保障、引导作用发挥的不够。一些外部效益很强的农业基础性公共产品投资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直接效益差,政府没有投入或投入不足,表现为政府职能的缺位。
农业项目多元投资主体界定
投资主体就是指具有投资决策权力和资金来源,能够独立承担投资运行风险的经济主体。农业项目投资,或者称为农业投资项目,是指通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生产手段,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达到预期效益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行为。
在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由于视角和重点不同,对农业项目投资主体的界定也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农业项目投资主体可以界定为:政府、企业、农户三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或者政府加企业、政府加农户、企业加农户、政府加企业加农户等多元混合的投资主体。由于多元混合的投资主体可以分解为政府、企业、农户三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所以,农业项目多元投资的评估特点研究,以农户、企业、政府分别展开。
农业项目多元投资的利益目标
利益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约束下,利益主体、主体活动和外界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利益包括财富、地位、声誉、尊严等存在的,或可感知的、对主体有益的一切社会资源。利益是利益主体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或需要最大化的决策动力。
农业项目的投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项目的利益主体、风险主体。无论农业项目的投资主体是农户、企业、政府等单一主体,还是农户加企业、农户加政府、企业加政府、农户加企业加政府等多元混合主体,农业项目首先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整体,具有项目共性的整体利益。其次,农业项目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具体利益。
(一)政府投资的利益目标
资源配置目标。政府财政担负着从财力分配上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中基础产业(包括农业)和先导产业的重要职责。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出发点主要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为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及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监督管理目标。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主要通过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的巨额投入和集中使用来体现的,这是其他农业投资主体所不能替代的。
扶持保护目标。扶持保护职能,主要指政府公共财政在政策、方向、额度等方面,对农业实施一系列特殊优惠措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企业的利益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利益目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效益性。每个投资主体都要追求效益,企业投资更注重经济效益,其目的是为了资产增值,为了追求预期的最大效益。企业利益行为的效益性,要求企业将利润作为投资的主要目标。只有项目能够带来较高的预期利润时,企业才会投资。
时效性。企业投资以利润为目的,他不会像政府投资那样考虑长远,他会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
灵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活动很大程度受制于市场,市场条件的瞬息万变就对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灵活性,源于企业内部利益目标的基本一致,目标的一致使企业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科学性。由于企业的投资受到企业利润目标和财务预算的硬约束,每一项重大投资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投资都极为谨慎和理性,一般都要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评估。因此,企业投资更接近市场经济的规律,更科学一些。
企业的上述特征决定了企业投资一般投向效益好、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三)农户的利益目标
农村的推行,使农户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享有自主的投资决策权。农业不再是农户投资的唯一选择,其家庭资源的配置将在满足生活消费之后,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而对外部经济信号和政策信号做出反应。因此,农户投资行为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特点表现为逐利性、短期性、趋同性和责任性。
逐利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户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首要表现就是逐利性。这也是一切民间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最本质的特点,是区别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一个重要标志。
短期性。农户投资存在着注重短期投资,忽视中长期投资的现象。比如,农户注重速效化肥的投入,忽视长效农家肥及土壤改良、农用机械、实用科技的投入。
趋同性。众多农户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投资项目。趋同性源于农户经济信息的不通畅、不全面和小农意识,会导致投资农户之间对市场、原料和相关资源竞争的加剧,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责任性。责任性是指每一经济主体从事投资活动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利益,这种责任和利益决定经济主体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力度。农户投资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追求家庭生活的稳定和提高。因此,农户的投资项目,选择农业项目并增加投资力度,就必须满足农户家庭生活的稳定和提高这个责任和利益目标。
农业项目多元投资的具体评估特点
(一)农业项目政府投资的评估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出现,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弥补市场失效而存在。其投资行为要力求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实现整个社会的、综合的、全民的福利。政府农业项目投资的评估特点,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公开性、导向性和效益性。其中,公益性、公开性和导向性是相对政府资源配置目标、监督管理目标的评估特点,导向性和效益性是相对政府扶持保护目标的评估特点。
1.公益性。政府投资的公益性,要求政府投资不应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要更多地注意投资受益范围的广泛性和投资受益时间的长期性。政府投资项目讲究的是社会总体效益,而非财政资财本身的所费与所得的直观比较。这是因为,财政资财的支拨过程和耗用过程,涉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即涉及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事业单位。关系到各阶层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不能限于政府投资项目本身的直接效益,而应从社会总体出发,把财政资财的支拨与耗用放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政府投资项目反映一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如果政府决定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向公民提品和服务,那么政府投资项目实际上就是执行这些政策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必须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能单考虑眼前的、局部的和微观的利益。政府的农业项目投资主要应集中在那些企业、农户等投资主体不愿意投资,但又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需的项目上。
2.公开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公开、公平、公正,公共财政农业项目投资更要坚持公开性,提高透明度,依法规范政府农业项目投资的管理和使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投资和运作的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杜绝各种腐败现象。
3.导向性。就是指政府对其它投资主体资金流动的导向和产业发展的导向。在政府投资活动中,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衡量在内容上不仅要考虑各类财政分配活动的直接结果,同时还要考虑各种间接结果,不仅要考虑是否满足了公共需要,还要考虑是否产生了“挤出效应”、“乘数效应”和“外部效应”,导向性要求政府选择那些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农业发展项目,扶持代表农业产业发展前景的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农户资金投向农业项目。
4.效益性。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投资,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财政的综合效益,追求农业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以有限的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支持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
政府对农业项目多元投资评估特点中的效益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因素上。政府投资引导、扶持的农业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应大于社会折现率8%,至少应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6%或7%。项目风险降低到一般项目风险水平。
(二)农业项目企业投资的评估特点
财务基准收益率要达到行业标准,农业(种植业)融资前税前财务基准收益率6%,农业(畜牧业)融资前税前财务基准收益率7%。政府引导、扶持的结果,要能使农业项目投资其它因素收益率之和大于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1%-2%,大于社会折现率8%。项目风险降低到一般项目风险水平。
(三)农业项目农户投资的评估特点
财务基准收益率要达到行业标准,农业(种植业)融资前税前财务基准收益率6%,农业(畜牧业)融资前税前财务基准收益率7%。
政府引导、扶持的结果,要能使农业项目投资其它因素收益率之和大于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1%-2%,大于社会折现率8%。项目风险降低到一般项目风险水平。
农户投资配置到农业项目时,农户家庭的主要资源―家庭劳动力、家庭生产资料也面临选择。所以,农户还要评估家庭劳动力、家庭生产资料的转移成本和投资收益。家庭劳动力、家庭生产资料投入农业项目,转移成本要小于非农项目,投资收益要大于非农项目。
参考文献:
1.温锐,陈胜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以江西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
2.郜瑾.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分析与思考.决策探索,2007
3.同济大学,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4.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案例.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5.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孙中才.农业经济数理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2003-200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王国政,李杰.西部农村投资结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浦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效益评价体系: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高明.耕地可持续利用动力与政府激励.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财务管理是任何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铁路施工企业也不例外。纵观现代铁路施工企业,其财务管理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其缺陷问题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确保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共涵盖资金筹集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渠道,在经济核算的原则基础上来筹集所需资金,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充足的资金。后一部分涉及了流动资产的管理与流动负债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工作任务是对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及可变现的存货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流动负债管理的工作任务是对应付款项、预收款项、短期借款等进行管理。
(二)投资管理
铁路施工企业投资涵盖了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对其他企业的直接投资几部分。企业进行投资管理过程中,应制定科学规范的投资管理程序,加强经济技术论证。企业通过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等向其他企业投资时,应细致分析其技术的经济性,并递交完善的可行性报告,各子公司对外投资高于规定数额的,必须交由集团公司批准,集团董事会主要对集团公司范围内的对外投资进行审批。
(三)利润分配管理
铁路施工企业利润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业主或发包商实际确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开展工程价款结算工作;以季度为基础来结转结算收入及成本,获取具体的工程利润;及时有效地核算企业对外投资所创造的收益和非营业收支,同时将该收益收支记入当期损益范畴中;严格根据国家规定要求优化分配税后利润,并且集团公司、子公司董事会制定完善的分配方案,通过股东大会一致通过后开展具体的分配。
二、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依旧有部分铁路施工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财务部门只要算好账就可以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同行企业相比,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相对较弱,具体体现在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资料。
(二)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与实际不相符
我们从部分铁路施工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中依旧可以看到计划经济与生产型社会的影子,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财务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及不相匹配,最终影响了综合功能的发挥。还有部分铁路施工企业直接挪用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与自身实况完全不符,更别说可操作性了,这无疑给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项目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不利于企业实现效益目标
随着铁路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多数施工企业为了揽工程,花费了大量的成本费用以求得中标,导致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并且项目管理水平停滞不前,项目成本管理的高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施工企业未深层次的构建与实施成本控制措施,往往会出现按经验成本降低率来制定成本计划及其目标的情况,甚少关注工程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等要求,直接影响了成本核算、设计变更等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益目标。
(四)预算管理控制薄弱
预算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全面预算管理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忽视了构建一套涵盖预算目标、奖惩机制、时间进度等在内的规章制度。仅仅在年末之前安排组织相关人员通过会议的方式确立预算工作任务,走过场,缺乏必要的深入分析。
三、解决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财务管理者素质及依法办事的思想
铁路施工企业在聘请财务人员时,应首选思想作风正派、工作能力高、工作认真、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很强的人员,并确立规范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全面贯彻落实竞争上岗与职务任期制度,结合自身实际特点,构建匹配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财务人员作业的和谐环境。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依法办事的思想。铁路施工企业应有效实施一法一范两则,使企业全员严格按其开展工作,拒绝领导者的无理要求。并基于此积极探索寻求依法办事的新方法及方式。
(二)调整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铁路施工企业应加强改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及时有效处理财务管理体制机制的缺陷问题,并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完善长效机制,保证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应有匹配的制度、科学理念,以及公正的考核、规范的流程,要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明确具体的职责权限。构建基于子公司的利润结算中心,构建基于项目的成本核算中心,构建基于公司机关的利润汇总与分配中心的核算体系。
(三)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控制
加强成本管理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以预算结果为依据,明确具体的目标成本。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相关人员是否严格根据规定流程来购买材料及进行物资采购,资金有没有用到实处。防止出现预算外支出情况。将现行的考核制度与责任人制度的功能作用全面发挥。为了使财务部门及时有效了解项目成本具体消耗信息,应详细记录各环节工作,根据实际已经形成的材料领用制度,材料必须经过入库这道步骤才能被工地采用,确保材料与账实的一致性。
(四)一套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十分有必要
当前,铁路施工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的性质,系统构建有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在制度构建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利用情况、资金的审批流程等环节。充分掌握了解企业的实际资产数额、现金流情况,这样企业债权人和税务机关才能够更便捷的得到想要的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资料。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物资收发管理制度及物资清查管理制度等。将项目部财务人员纳入到财务科的管理范畴,并落实集中核算模式,对项目部的资金使用过程及盈利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保证税收筹划工作的科学性,和税务部门配合协作,将企业税负尽可能降到最低。发挥财务管理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监督力度,通过财务委派制,对下属单位的财务行为加以规范,以保证下属单位提供明确无误的财务信息。
(五)加强预算管理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而言,要想保证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加强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工作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参与配合才能完成。企业应配备专门的预算编制团队,根据项目的实际来进行工程预算编制,接下来由主要负责人与技术人经过一番详细的分析研究最终定稿。编制项目预算时,应以施工地及材料价格等信息为依据,提出与实际项目相匹配的目标成本,预算结束后应详细列出人工、材料、机械等需要量清单,对于项目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应由财务人员根据具体的预算进行审核支付,预算一经确定如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更改。铁路施工企业具有资金运行时间长、施工工期长的特点,资金控制中还有诸多不足,因此企业应加强资金控制,提高现金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现金流入与流出同步运行。在现金流目标基础上,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单项指标内容及体系,认真分析财务预算执行效果,明确具体的原因和差距。制定并落实规范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及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分析、预测等工作。
(六)加强资金管理
铁路施工企业对资产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影响资产的周转率。财务部门与购料部门应配合协作管理好材料的购进及使用过程,在规定时间内核查账面数据及库存实物,并制定完善的用购计划。业务部门应及时收回履约金。凡是有工程垫款情况的都必须配备相应的责任制。对于独立核算的项目部应详细记录各债权、债务信息。落实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出资金集中管理的职能作用。确立合理的流动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义务,同时积极和付款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科学合理的开展结算工作,提高资金回笼效率,充实资金。财务管理部门应对企业债券与清欠情况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清算过程中若依旧存在未清偿的债务债权,财务人员应全权负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财务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其贯穿于铁路施工企业发展全过程。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况构建相匹配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监视及会计审核,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企业预期的经营效益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此外,针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强化执行过程,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对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及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谭敏.浅议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J].西部财会,2013年07期
[2]徐志勇.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03期
[3]韦小华.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年12期
【关键词】 央企; 股权激励; 综合业绩评价
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不仅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所处的行业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可以这样说,央企是我国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之所以将央企称之为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主要是因为央企与其他一般企业相比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除了追求经济上的目标外,它还需要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更多履行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央企高管层的考核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指标,而且还应该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为了对高管层进行长效激励,近几年来央企纷纷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从理论讲,央企通过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但是从目前我国央企实行的股权激励制度实践来看,可以发现股权激励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具有的效应。本文在分析央企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央企实行股权激励机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央企正确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央企实行股权激励的必要性
(一)可以充分挖掘高管层的潜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经营人才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级管理人才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要想能够促使高级经营管理者与自己的利益保持一致,就应该向其在提供固定工资的基础上,再向他们提供一种能够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而获得潜在报酬。综观企业的激励形式可以发现,股权激励这一制度能够刺激企业的高管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报酬,在所有和经营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同。企业实行了股权激励制度后,也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外部高级经营管理者来企业工作。
(二)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最优化发展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导致“委托―”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企业经营者出于自利行为的考虑,往往与所有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卓有成效地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三)可以促使经营者更关注长期目标,避免短期行为
由于经营者的任职期限一般是有限的,经营者就有动机倾向于追求在职时的收入水平,从而产生短期的投资行为。短期投资行为可能并不是最优的决策,可能会使企业的利益受损。如果企业实行了股权激励,不仅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而且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都会影响着他们的报酬。企业的高管层出于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的目的,就会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有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政策,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的一致。
二、央企实行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许多央企纷纷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但是国内外许多理论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高管层持股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即高管层持股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相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客观经济环境体制的影响,使得股权激励这一刺激高管层的长效机制的正面效应发挥得不明显。
(一)缺乏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股权激励的效果是建立在对经营者的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有效的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目前,国资委不管对央企负责人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还是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都采用的是财务指标,而这些财务目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地反映出央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但他并不能反映出与其特殊使命密切相连的其他方面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单一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使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易于实现,往往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目前央企尚未形成股东会、董事会、高管层相互制衡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央企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一是央企中普遍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是指我国许多央企的真正控制者或掌握实际控制权者不是股东,而是公司的实际执行者或经营者。内部人控制下的股权激励不仅达不到所有者通过股权激励促进公司持续增长的目的,还可能引发公司管理层在实施激励计划前刻意降低公司收益率的行为,进而压低股价,甚至利空以打压股价;而在实施股权激励后,释放隐性收益,驱使股价回升,人为加大股价波动,从而获得超额收益;严重者甚至直接进行会计造假,虚报利润或者隐瞒成本,以求获得并兑现巨额的激励股权收益。这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甚至有可能给公司和股东利益造成损害,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二是职业经理人即高管层的任用机制亟待改革。目前我国央企高管层尚保留官僚色彩浓厚的行政级别,高管层的人事安排和选拔任用完全取决于政府。在这种用人机制下,许多高级经营管理者往往出于自己仕途的考虑,更多地关注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作出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在这样的情形下,股权激励也会由于在任高管层追求的目标与央企肩负使命所要求的目标不一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方面,随着我国公司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将实行股权激励作为解决当前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面临问题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实行这一制度的外部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现有的外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限制了股权激励制度功效的发挥,使得国内公司尚无法实施规范的股权激励制度。比如:目前的政策和法律使得通过预留和回购方式获得股票来源受到严格的限制,上市公司只得绕道变通:将奖金转化为虚拟股份或用部分奖金购买二级市场上的流通股份,实质上仍是一种直接的股票奖励和年薪制的一部分,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股权激励。
三、正确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业绩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进行的综合判断。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地考核出国家赋予央企的全部目标;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采用财务指标,而且也要采用非财务指标。只有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考核出高管层的真正业绩,才能发挥出股权激励制度的正面效应。根据综合业绩评价的定义,笔者认为,适合央企的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主要涵盖两个部分:
1.采用多元化的财务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
2010年国资委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虽然规定对央企负责人进行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是利润总额指标和经济增加值(EVA)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出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以下14项具体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一是选取资本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4项指标来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状况;二是选取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3项指标来考核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三是选取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4项指标来考核企业的债务风险状况;四是选取销售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3项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经营增长状况。
2.采用合理的非财务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管理状况
综合的业绩评价除了包含上述4个方面的财务指标考核外,还应包括对企业管理状况的考核。管理状况考核主要从企业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结合国家政策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顾客需要,顾客的满意度如何;企业是否能够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是否注重创新等5个方面来考核。
3.采用合理的方法设置两大类指标的权重
一方面要合理确定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考核指标的权重,在具体执行过程可以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确定,比如有的企业可以将财务指标的考核权重设定为70%,将非财务指标的权重设置为30%。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14项具体财务指标和5项具体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在上述权重确定后,可以根据央企提供的相关内部资料对其进行综合业绩评价考核。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一是提高外部董事的比例,减少董事会成员兼任高级经营者的数量,逐步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分权”制衡的局面;二是改革央企高管层的任用机制。逐步淡化或取消央企高管层的行政级别,彻底改变央企高管层由政府任命的机制,培育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努力形成凭经营业绩聘用高管层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股权激励才能发挥其引导管理者长期效力的积极作用。
(三)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与完善不利于股权激励制度发挥效应的方面,以便于使股权激励制度能够真正成为推动央企发展的“助力器”和“强心针”。二是证券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解除关于限制股票回购、经营者持股与出售方面的政策;修订更为详尽的公司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三是会计主管部门应研究出台涉及股权激励方面的会计处理规定。
四、结语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推动央企发展的“助力器”和“强心针”,已经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许多央企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后纷纷出台了股权激励计划,但是股权激励制度在央企的实施并未发挥出真正的正面效应。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下影响央企实施股权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央企正确实行股权激励的对策建议,即建立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本文虽然对央企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是在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如何确定权重的方法方面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有待在今后加以深入研究。笔者深信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一定会促使央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有卫.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2009(6).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低投资收益率的原因分析
1.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以来把保持基金的安全性作为首选目标,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根据2001年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且不允许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共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风险小的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39%;第二类为风险较小的债券投资,占总资产的43%;第三类为有一定风险的股权投资,占总资产的7%;第四类为风险较大的股票投资,占总资产的11%。从资产分布情况看,风险较小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2%,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基金投资结构完全不同(见表1)。这种投资安排一方面保障了基金运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基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资产过于集中,长此以往,不仅基金增值目标无从谈起,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无法保障,安全性目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主体存在“缺位”与“越位”现象。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保基金,而社保基金投资主体应为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即取得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业务资格、根据合同受托运作和管理社保基金的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我国目前有10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他们应该是社保基金的投资主体。但事实情况是,根据《2004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1711.44亿元,其中,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的资产1098.77亿元,占比高达64.20%;而委托投资资产仅为612.67亿元,占35.80%,投资收益率仅为3.32%。根据国际上养老基金的运作经验,有效的基金运作应引入竞争,由多家非政府部门依法经营,而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因为权责不明晰,难以有效防范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现象。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基金运作的低收益率。我国养老基金投资主体的“缺位”与“越位”以及由此形成的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投资比重过高的现状是导致基金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制度因素,不利于我国基金投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3.高质量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才匮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继2002年评选出6家投资管理人之后,2004年又增加了包括易方达在内的3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共4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投资机构过多使有限的养老基金投资过于分散,由于当前我国投资工具还比较单一,投资机构缺乏大规模、高质量基金运作的丰富经验,容易形成重复投资或相反投资,从而降低基金投资效益。而且当前开放式基金尚在试点,基金行业发展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制度结构尚未完善,运作行为尚未成熟,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体系目前也未建立,因此,理事会在遴选投资机构时缺乏统一标准,管理人的选择上易流于形式。另外,我国当前无论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是这10家基金投资机构,在高级投资人才方面都比较匮乏,尤其是能够运作大规模基金,懂金融、管理、社会保障、证券投资、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和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当前基金投资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
4.地区分割和行政干预削弱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管理。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的是区域性分级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处于三级地方(省、市、县)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由于三方责、权、利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和制约机制,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比较混乱,老百姓的养命钱时常用不到刀刃上。首先,尽管养老保险的收支由中央统一规定,但允许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缴费比例和支出水平。有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随意提高缴费比例,降低支出水平,既增加了企业和工人的负担,又损害了养老保险受益者的利益。其次,有些地方政府违反专款专用的原则,随意挪用、挤占养老保险基金,又无法按时偿还,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呆坏账,极大地损害了广大群众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提高了支付风险。最后,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地方亏空大多由中央政府“买单”,这种责权脱节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加大了中央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政府“有恃无恐”,容易滋生等不正之风。
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效益的途径分析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提高基金投资效益,使有限的养老保险基金得到保值、增值,以应对我国提前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充分发挥其“稳压器”、“调节器”、“减震器”的作用,是我们当前社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基金投资效益:
(一)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对象的范围不断拓宽,投资工具不断多元化,资产配置和组合不断优化。基于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考虑,许多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对象的风险程度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投资工具的控制比例。如比利时规定投资于政府债券的控制比例为15%;法国规定投资于政府债券的最低比例为34%;英国规定应将5成以上投资于本国的股票市场,约2成投资于海外股票市场;瑞士政府对投资于各种不同风险工具的比例设置了最高界限,即国内股票为30%、外国股票为10%、外国货币资产为20%。根据《暂行办法》,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可以选择包括从实业资产到金融资产在内的各种投资工具。2004年我国各类投资品种占社保基金总资产的目标投资比例情况为:固定收益部分,包括协议存款、国债和债券委托目标投资比例是70%,可上下浮动10%;现金等价物投资,包括普通银行存款和国债回购的目标投资比例是5%,最高不超过10%;股票的目标投资比例由2003年的5.1%增加到25%,可上下浮动5%。和2003年相比,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因此我们的投资重点应当注重以下方面:
1.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常规性投资渠道,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担保,它们在安全性方面较其他投资工具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国债,它一般可以认为是零风险的,安全性好,利息所得免税,在收益性上优于银行存款,这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债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现在的国债品种比较单一、期限结构不尽合理、并对利率风险很敏感,收益率也较低。2006年记账式(一期)7年期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仅为2.51%,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因此,我国应加大国债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债在满足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上的特殊作用,并且将其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银行存款也应只作为短期投资工具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比例更不宜过高。
2.养老金入市。2001年7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参与了中石化A股的申购和配售,业界专家称此举表明我国社保基金已“悄然入市”。2001年底出台的《暂行办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及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所占投资比例可达50%,这一规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社保基金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额度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达1917亿元,投资范围几乎覆盖了中国资本市场所有符合养老金机构投资特点的投资品种,包括企业债、金融债、股票组合、回购组合、稳健组合、指数基金和参股非上市企业等。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已有1150亿元投资资本市场,占基金总规模的60%。全国社保基金已成为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根据国外经验,谨慎地放宽养老金的股票投资限制,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保证其增值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市场运行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且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可供养老保险基金选择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组合种类少。因此,我们可参照国际惯例,采取由少到多、逐步推进的战略,允许养老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条件、有步骤、有限度地进入证券市场,主要购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证券投资基金或新股。待条件更加成熟以后,再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参与股票投资、信托投资、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以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
3.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这为养老保险基金开辟了新的广阔的投资渠道,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固定的资金存变量和长期稳定的收益。但是,我们这里说的将社会保障基金转入国家长期基础建设并不等于购买国债,因为购买国债的结果是基金投资的项目决定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而经验表明,大部分由政府主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效率极低,容易造成浪费,这对于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社会保障基金来说是致命的。因此,合理的做法是10家基金管理公司将基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要重点关注电力、通讯、交通、能源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规模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且有国家政策资金的优惠,所以投资收益不仅一般要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具有稳定性,投资风险较低,能够同时满足基金对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重要发展方向。
4.国际投资。由于受信用风险、外汇管制、产业分布及养老金投资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养老金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涉足国际投资的。在1970年,只有英国和荷兰的养老金把少量的资产投资于境外。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出于分散风险和获得更高利润的需要,各国纷纷加大了养老金投资于海外市场的比例,主要是投资于海外股票和债券。在一份美国退休金的投资动向的调查中表明,1992-1995年间,投资增长最快的是国外股票,增长了2.3%,而同期对本国股票的投资只增长了0.5%。1998年,英国养老基金资产中18%为国外资产,法国为5%,德国为7%。在发展中国家中,2003年智利养老基金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上升至18%。政府计划在两年内将国际投资比例的上限从20%提高到30%。而秘鲁已经将养老基金海外投资比例的上限从10%提高到20%。这些数据表明,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国际上养老金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虽然证券市场的回报率较高,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晚,投机性较强,风险大而收益率不稳定,因此,在保障基金投资安全的前提下,我国应积极稳妥地将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海外,提高资产的整体收益率。
(二)明确投资主体,提高投资效益
社会保障基金属于社会性公共基金,应由社会自治性机构组织管理,避免各级政府及任何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和干预。而我国当前的投资机构主要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因此应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委托经营方式(基金管理中心不直接进行投资),通过竞争,明确经过基金理事会资格认定的高资信、高效益的基金管理公司或银行的投资主体地位,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逐步退出投资领域。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大,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考虑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专门成立养老保险投资银行。为避免重复投资,国家应对养老保险投资银行的投资工具、投资收益和投资渠道有一个不同于现有基金管理公司和一般性商业银行的规定,并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以促使其努力开发新型投资工具,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还可以考虑引进外资,与发达国家有经验的投资机构联合,扩大海外投资的比重,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投资效益。
(三)加强制度设计,提高统筹层次,降低运行成本
针对当前养老保险基金区域分割和行政干预严重的现状,我们应加强制度设计的力度,协调关系,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垂直管理体系,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提高统筹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正是我国当前努力建设的一项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于2006年1月13日透露,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实现和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统筹层次,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地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享受待遇标准的统一,加大基金调剂功能,消除参保职工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同时,通过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建立风险分担和权利制约机制,可以实现集中管理,避免“隐性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减少中央财政的压力,降低基金分散管理的风险。同时,有利于打击挤占挪用基金和骗保冒领的行为,维护基金安全。在推行省级统筹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市县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省市县三级责任分担机制,做到责任明确,各尽其职。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在商业信用快速发展的今天,分期收款方式和赊销策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以吸引客户,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但是很多企业为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进行赊销,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只有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合理地分析和规避。及时了解掌控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应收账款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加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含义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等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债权、债权的清偿出现不确定性,进而造成赊销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的不确定性。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分类,可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两种。直接风险可以用货币形式计量,而间接风险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做到量化。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
(一)应收账款的直接风险
坏账风险:坏账是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最主要的风险,也是造成应收账款价值贬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甚至会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状况而破产。资金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致使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企业未及时实现收款,可能造成现金短缺,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日常开支也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因此倒闭。汇率风险:一些主要从事外贸的出口企业,海外贸易产生的应收账款还存在着汇率风险。近些年,随着美元贬值使许多外贸出口企业收入严重下降,从而导致这些企业利润缩水甚至呈现亏损状态。机会成本风险:应收账款作为企业强化竞争、扩大市场占用率的一项短期投资,客观上要求能在经营中加速周转。但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占用的资金丧失了投入证券市场及其他方面的收入,增加了企业机会成本。管理和收账成本风险:应收账存在使企业加大管理成本。比如对客户的资信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对坏账的处理等工作。应收账款违约时间越长,为此花费的收账成本就越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净收益下降。
(二)应收账款的间接风险
收入减少风险:在基于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等目的,降低企业风险,从而不得不面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但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可能使上述风险共同作用,导致企业资金匮乏,生产量下滑,从而最终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负债筹资风险:应收账款使企业存在流动性风险。维持经营需要,企业必然要增加银行借款,进而导致有息负债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加大,财务费用上涨,利润不断萎缩,甚至发生亏损。决策失误风险: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企业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不实,危机的存在便不易察觉,这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时准确地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进而导致决策的不准确。
三、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建议
为了预防和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促进资金快速周转:
(一)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
企业应对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保证销售和收款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及监督。梳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与存在风险,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逾期应收款催收制度、定期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制度等,及时采取相应催收制度。
(二)建立收款和坏账准备金管理制度
无论任何商业行为都不可避免会产生坏账损失,为了分解坏账损失的风险,企业必须充分估计坏账对损益造成的影响,以稳健性为原则按期提取坏账准备。需要注意的是,账款进行坏账处理并不意味着放弃该应收账款的追索权,企业依旧应该关注欠款方,并尽量收回账款。
(三)考虑有利的结算方式
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应尽可能地采用科学有效的结算手段(如网银、电汇)及自身有利的结算方式来加快销售货款的回笼、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减少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四、公司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案例
(一)案例及应收账款分析
案例:XX公司主要提供海上大型装备设施建造与运营服务,每年服务收入约24亿元。每个大型装备设施的客户固定,服务合同周期固定,服务费率为固定租金*服务天数+产量*价格系数,每月上旬根据上月的服务天数与产量计算金额并开具发票,收款期限为45天。一般来说,服务天数与产量比较稳定。由于每月上旬开具上月发票,且服务天数与产量比较稳定,因此正常情况下,每月底的应收账款大约为4亿元(包括当月预估金额与上月开票金额),平均收现率约为83.33%(1-4/24=83.33%)。如果余额大于4亿元,则存在收款风险。
(二)公司应收账款管理
为保证及时收款,XX公司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组织结构、收款流程、信息反馈与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完善,形成了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
1.完善收款流程,明确工作职责
XX公司成立收款专项小组,协调市场、经营、法律、财务等形成联动机制方便收款。其中财务部负责出具月度应收账款分析,将每月收款情况及时向市场、经营单位反馈。商务市场部门作为款项催收主体,统筹考虑市场开发、商务合同条款等事项。各基层经营单位作为直接催收责任机构,落实完工情况、发票开具、款项回收工作。
2.加强合同管理,缩短收款周期
加强收入合同管理,在承揽客户业务时,将付款时间长短、付款进度节点、争取预付款等作为合同谈判重点;尽量少签订按年、半年收款合同,尽量选用按月或工作量结算的合同条款,加强对收款合同限制条款的审核,防止因质量、进度、验收、税务、提供资料等相关问题影响最终收款。
3.加强发票管理,缩短开票时间
财务部梳理合同收款时间及甲方付款流程,开具发票选择在甲方下月资金计划上报日之前开票并送达,并及时将发票信息录入关联交易平台并做好发票台账登记。基层业务单位及时确认工作量,根据工作量确认单/验收单、合同相关条款及时递交财务开出发票,并在财务开具发票后尽快送达客户。发票送达后,指定专人对已开出的发票做好跟踪管理,随时掌握客户付款情况,争取客户尽快付款。
4.加强逾期账款催收工作,保证按时收款
发现应收账款逾期未付,要及时查明原因,客户提出拒付理由的,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分析客户拒付理由是否充分,本单位是否存在过失,研究出对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尽快补齐补全。对无拒付理由的逾期应收款,应通过电话邮件通知、发催付款通知单、专人上门、领导出面等催收方式,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
5.建立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客户管理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平台,对客户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信用控制政策与操作流程,要对客户设立信用等级,不同等级的客户在签订合同与收款结算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要不定期召开信用管理会议,分析客户信用状况,制定相应对策。
6.加强收款管理的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从年度绩效考核收现率、收款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加大督促收款力度。建立完善对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应收账款催收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要表扬和奖励,建立长效机制,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7.制定转移应收账款风险策略
应对客观存在的应收帐款的风险,一方面,XX公司将自己的应收帐款在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国内国际业务。虽然会使企业损失部分收益,但是却能避免最严重的损失。此外,XX公司还合理的利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来应对风险。通过将应收帐款交给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运行机制的理保商进行管理,可以及时收回账款,减少企业的损失。
五、结论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抢占市场增加销售量、降低存货占用率、将管理成本控制在最小程度、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到达规模经营的效果,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并借鉴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优秀做法,将其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防范和管理应收账款,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作者:田育岽 叶敏 薛瑾艳 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采油服务公司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