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权;特殊教育;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发达国家特俗儿童教育现状介绍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其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均走在世界前列。其已有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在以下方面为本课题有所支持:
第一,倡导特殊儿童应像普通儿童一样被尊重并接受教育。美国国会在1997年重新授权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中提出:残疾人是人生经历自然的部分,绝不用减少个人参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权利,适当的教育服务,会使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尽可能过上有创造性的、独立的成年生活。
在美国,其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绝大多数的残疾儿童都是在普通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公立学校设立特殊教育服务”的理念早已渗透到美国各个普通学校。此外,很多西方国家都有与美国相似的对待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英国,约有120万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其中仅有2%的残疾程度严重的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在许多普通幼儿园设立了特殊教育班级,并在一些特殊学校设立幼儿部以实施特殊儿童早期教育。
第二,就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保护主要有以下经验:①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畴,并制定一套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②重视家长与家庭的参与;③注重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0~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若此时能给予特殊儿童个体以恰当的教育,将会有利于个体机能的重新组合。
第三,不断淡化“特殊”与“普通”的区别,很多法案的重要条款都是在给已鉴定为残疾儿童的儿童提供合适其个人康复和发展的教育计划并极力提倡对其实施主流教育,特殊孩子“普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我国对于特殊儿童的认识与接纳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特殊学龄儿童问题,接受学校少、缺乏相应设施的投入。
第四,已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围中,并制定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从而保证评估工作在各个环节上法律责任。但我国在这个领域立法仍相对落后,我国特殊儿童的鉴定以及评估工作都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持,评估系统不完善。
发达国家的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权研究均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完善的立法技术还是实践中有助于特殊儿童接受适当、良好教育的各项举措,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二、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初探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投入,各地方政府也响应国家这一号召,不断加大对地域特殊教育学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笔者查阅了自2009年至2014年的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接受的需要实施特殊教育的学生总数亦在逐年增长。
西安市政府在此问题上也做出努力。但是,由于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必不可免存在诸多问题:(1)西安市目前的特教学校种类太少,只有针对盲、聋哑人、智障儿童的特教学校,而其他需要特殊教育又无法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2)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科学,一些较偏远地区的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过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一些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又因规模太小而不能容纳更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学龄儿童;(3)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需要关爱和更多的照顾,特教教师比普通教师付出的劳动更多。但因为国家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较少,招生规模也有很大限制,故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就更欠缺;(4)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数量太少,加强随班就读教室的相应特殊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5)西安市幼儿园接收程度轻微的特殊儿童入园仍是空白。目前,根据省教育厅的《关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创建附属幼儿园的通知》,我市将第二聋哑学校列为首批唯一创建试点单位。但是,面对身体健康状况复杂的特殊幼儿群体,聋哑学校只是解决了一部分聋哑幼儿的早期引导与教育问题,而如自闭症、多动症、智力障碍等儿童的早期教育依然仅靠家庭教育这一种途径解决。
三、如何完善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在该问题上所持态度以及制度现状,再结合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对如何完善西安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笔者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让更多的类型的特殊教育儿童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
第二,更新观念,提供适合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
第三,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制度,建设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让特殊儿童接受到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公民。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践探索;孤残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大多数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教育的特殊困难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特殊教育这一岗位,而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没法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统筹交流,除此之外,教师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要在管理和教学服务上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
(二)特殊儿童家庭抚育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开展工作,却无法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家庭或社会之中。家庭抚育工作也只能针对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展开,一些重度残疾的儿童没法获得温暖、稳定的家庭关爱。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特殊儿童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三)心理辅导不足
特殊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外在地表现为一些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缺乏导致这些工作并不能做到位。解决了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措施
特殊教育作为守护社会弱者,为全社会平等温馨提供守护的福利事业,需要各方面做出努力促进其快速发展和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引领认识方向,提高特殊儿童教育的社会认识
一直以来,特殊儿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呵护,很多特殊儿童不能按期入学,在社会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尊重弱者、呵护弱者的社会氛围,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投资上还没有得到重视,而社会关怀又明显不足。总之,从社会到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需要再改进,再提高。只有认识达到应有的高度,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改变,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更好的教育。
(二)把握良好机遇,加大硬件投资,适时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社会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有了更加明确的期待,在此大背景下,要争取使特教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特教学校要以学校为基地,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广招社会志愿者,以特殊教育学校为基地,提高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对全社会进行“特殊教育”———让尊重残障人士,呵护弱势群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同时,需要大力培养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培养便利,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特教知识和特教发展信息,掌握最新的特教方法。推进特教理念的传播,让全社会重视特教,支持特教。
(三)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教育经验,为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教育规划,安排最佳的教学课程,争取让所有的儿童能够实现最佳补足,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建立自信,阳光成长。教师要把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登记、检测和评估,在教育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班分组,争取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在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要尽可能查找区域内适龄的特殊儿童,动员家长把他们送到特教学校去学习。要在教育中尊重特殊儿童,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成长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四)扩大特殊教育理念的影响,促进家庭抚育的发展
现阶段,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得不到重视,家庭抚育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学校可以尝试做一些公益活动,让特殊儿童家庭认识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向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一些有用的图书或者影像资料,帮助特殊家庭实施特殊教育。对大龄特殊人群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体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感觉,使其找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食其力的幸福,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和机构,培训年龄已超过适学年龄的特殊人群掌握自谋生路的技术,为他们的创作或者劳动提供便利。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特殊儿童因为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和自卑,再加上他们行动不便造成的生活单一和枯燥,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有欠缺,学校要设置专门心理辅导部门,对所有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心理补足。学校要在教学中探讨家庭教育方式,让新型的教育理念贯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受到每时每刻的尊重和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形成坚实的内心。
(五)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完美的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教育,需要根据残疾程度的差异进行详细分组,对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加细化地设计与安排,这就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教育教学工具来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为这些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辅助,需要加大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科目,争取为他们提供完美的教育和呵护。特殊学校要继续探索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并与各类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学校课堂式的知识传授,有兴趣引导式的赏识与鼓励,有小组合作式的共同成长,有个案探究式的提升能力,还有专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特殊儿童将会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有尊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盛永进.略论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观[J].现代特殊教育,2009(5):17-19.
关键词:学前 特殊儿童 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
分类号:G760
1 支持特殊教育要从学前抓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高度。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只是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
学前特殊教育处于整个特殊教育链条的起点,是整个特殊教育大厦的基础,支持特殊教育应从基础抓起。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儿童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因此,对学前特殊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学前特殊儿童能得到更完善的服务与帮助,对整个特殊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前特殊教育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虽然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由于早期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特殊儿童本身又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此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地区学前残疾儿童的支持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学前特殊教育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2.1 相关政策缺失
特殊教育的立法以及相关政策对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至关重要。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或政策。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援助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法案》,1975年又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94—142法)。很多国家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都是在法律的保障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中提到学前特殊教育的有关内容,例如《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但这只是一些长期的发展规划,其内容不够详尽,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们发展“幸福教育”的目标。
2.2 教育机构匮乏
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状况堪忧。有研究发现,全国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43.92%,远低于普通幼儿入园率(70.55%)。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除了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比较普及外,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通过融合接受学前教育。
2.3 专业人员数量及资质不足
合格的师资队伍以及专业人员的服务是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专业化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教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据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这个比例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要低很多,与英美等国也差距甚远,在不发达地区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其次,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学前特教教师只有极少数是特教专业出身,大多是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不足。另外,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学前特教教师和实施全纳教育的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较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行能力的缺乏是限制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
2.4 社会认识偏差
对特殊儿童的正确社会认识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环境的前提。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至今,对特殊儿童的认识虽已有进步,但仍有待改善,没有实现从养育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给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但是却忽视了残疾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影响正常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誉,降低生源。而在特殊儿童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由于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而选择逃避,拒绝承认孩子有问题,剥夺了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外,特殊幼儿要融入普通幼儿的群体,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歧视与嘲笑的现象还时常发生。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幸福教育”目标的实现。
2.5 家庭教育状况堪忧
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有研究表明:家长发现特殊儿童问题的时间普遍较晚,有60.29%的家长是在孩子3岁以后才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确诊,错过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给后续的训练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其次,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此外,学前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有限,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这使很多家长难以得到系统的咨询和指导,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成为了制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3 构建学前特殊教育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
针对上述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薄弱环节,基于特殊教育生态学理论,下面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学模式把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理解为儿童以极其复杂的方式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从儿童的行为与环境关系去理解“特殊性”,注意儿童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个维度去了解、分析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建立整合的、自然的支持保障系统;主张各类资源的相互协调、配合,包括教师、家长、医生、康复人员、科技人员、各类社会人员,同时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形成一个整合的动态网络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学前特殊儿童的支持保障系统应如图1所示,以行政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技术支持、自我支持以及其他支持七大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支持保障系统。
3.1 行政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框架
学前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可以把行政支持的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保障的内容分为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部分。其中,输入保障主要是指提供教育支持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教育资源的保障;过程保障主要是制定与实施教育支持的细则,对教育支持实行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输出保障是指对教育支持的成效进行恰当的评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行政支持,建构起学前特殊儿童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框架,指导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保证相关制度的实施,为整体优化学前特殊教育提供行政上的宏观支持。
3.2 学校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
目前,鉴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数量匮乏的现状,可依托省市两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已成体系的康复机构,建立“特殊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力量,对接纳特殊儿童的普通幼教机构教师、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培训,为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起到指导、示范、研究的作用,具体作用如图2所示。同时承担0-4岁特殊儿童的上门指导服务工作,定期到特殊儿童的家庭,指导家长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方法;定期到普通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帮助普通幼儿园教师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家庭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体
对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是其完成生涯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家长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支持是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体。要充分发掘家庭的潜能,创造有成效的自然支持系统。做好家庭咨询、家长培训、家长辅导,建立家长相互沟通学习的渠道,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是特殊儿童的环境生态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并且在实际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社区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
学前特殊需要儿童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首先体现在适应社区生活中。社区的支持是学前特殊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综合运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是紧密联系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概括起来,社区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改变群众观念,形成接纳态度,创设全纳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2)发挥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助听器公司等社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社区康复,补偿儿童缺陷,保证儿童的社区身心健康。(3)开展社会教育,配合“特殊儿童教育资源中心”工作,加强社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互补,整合普教、特教力量。(4)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5)提供精神和物质援助,解决儿童的实际困难。
3.5 技术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维护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过程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由于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独有的维护作用。首先,这些技术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其次,辅助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教师教学,并且使得特殊教育服务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在整个特殊儿童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广泛传递。这些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殊儿童的需求,既顺应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要求,把科研成果通过新技术引入特殊教育中为特殊儿童早期服务,可以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减少残疾带来的障碍。
3.6 自我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最高目标
误区一:特殊儿童一定要到特
殊教育学校就读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缺陷或障碍时,教师会时时事事处处对特殊儿童“特别对待”,无意间为特殊儿童贴上了隐形的标签。久而久之,“标签效应”被扩大化,学生会认为特殊儿童很“特别”,教师也就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去接受特殊教育”。
调整策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历来就是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而全纳教育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问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成长,既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也给教师提供了对正常学生加强不歧视残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机,让他们善待特殊儿童,不再有标签意识,以此来逐渐改变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歧视观念。当然,生理缺陷或障碍程度较严重的,要由特殊教育学校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教育。但普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必须要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误区二:为了大多数正常学生,可以对个别特殊儿童放任自流
我们常说“教育要公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这里所说的“公平”往往已经被教师定格为对正常学生要公平,所谓的“全体”就是大多数正常学生。教师认为与正常学生相比,智力障碍学生怎么教都学不会,积累的知识欠账永远还不完,听觉障碍学生无法与老师相互沟通交流,思维、理解能力差没有办法教,行为有障碍的学生甚至是个负担,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想方设法让特殊学生成绩不影响个人考核,智力障碍学生考几分都行,安全就好,听力障碍学生看懂多少算多少,作业根本靠抄,上学基本是混,行为障碍学生则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或者身边安排得力干将“给我看好喽!”
总之,特殊儿童因为学习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调整策略: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也是为了一切的孩子。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在教好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一个也不能少”,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别教育方案,根据个案情况选择专门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若考虑到自身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就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学校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来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发展。
误区三:普通学校教育无法兼
顾特殊儿童的行为能力培养
一、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不正确认识
大多数特殊孩子家庭都不止一个孩子,因此,特殊孩子是累赘、包袱依然成为特殊儿童的代名词。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特殊儿童依然还受着不公平的对待,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仅仅是为了消包袱,觉得学校只是帮助其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缺乏对特殊学校教育的正确认识,所以表现出家长对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的不太支持。
二、特殊儿童家长和老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不正确定位
特殊儿童家长和老师对特殊儿童低期望,导致教育的低要求,使特殊教育质量普遍比较低下,教育效果不好。受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家长和老师都误读了缺陷的影响,总看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忽视或者小化了他们的特殊潜能。因此,“低能”使家长和学校降低了教育要求,重视程度也随着降低。家长和学校对教育的不重视使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减少,家校互动也就无从谈起。
三、特殊儿童家长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不流畅互动
特殊儿童家长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互动走入了误区甚至恶性循环。绝大部分特殊学校都在县级城市以上,而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却来自农村,较远的距离和贫困的现实成为了家校联系和沟通的阻碍。学生的比较分散的分布使教师的普遍家访变得不太现实,贫穷的现实使大多数家长比较频繁的到校探望也不太现实,于是,家校之间的互动便只在开学和放假的匆忙交流之中。好在电信的发展跨越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但是,我们西部农村还未普及一家一电话,即使能电话联系的家庭,家长接到电话时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我的娃儿在学校又闯什么祸了?”因为大多数老师只会在这种情况时才会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对学校来电的戒备心理使这一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走入了恶性循环。
留守”、“单亲”特殊儿童的家校互动更是困难重重。大多数农村的家长都外出打工,隔代教育、非亲教育使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又平添亲情丧失,父母打工挣钱,根本无暇顾及特殊儿童的教育,家校联系也就变的不太可能。有一部分特殊儿童的家庭十分贫穷,而且家长有病在身,生活起居都要靠接济度日,又怎谈家校互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充分指导
由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欠缺和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使本可在家校互动之中起着指导作用的学校显得被动和无力。大多数特殊儿童家长缺少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学校沟通的主动性,双方的被动和专业的匮乏使家校之间的互动变的不太可能。
研究表明:特殊学生家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呈现出从家庭向学校内部递减的趋势。家庭教育的无序状态和家校互动的脱节致使大多数特殊孩子丧失了回归主流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38-04
一、研究缘起
早在1989年,我国政府就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新形式。〔1〕时至今日,我国特殊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学前特殊教育情况仍不容乐观。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测,目前我国学龄前耳聋儿童约80万,加上其他各类残疾儿童,可达到140万,而且全国每年新增19.9万各类残疾儿童。〔2〕我国1994年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这些机构需要大量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热爱、执著等程度直接影响他们投身于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为了解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探明影响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我们开展了相关调查。
二、概念界定
所谓专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表现出的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感。具有专业认同感的人会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本次调查主要了解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学习中以及即将毕业时三个不同阶段的专业认同程度。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整体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选取我国某高校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两个班共78名学生(样本A为毕业班学生;样本B为非毕业班学生)。共发放自编问卷78份,收回77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被调查对象中,毕业班学生样本39份,占毕业班学生总数的80%;非毕业班学生样本38份,占非毕业班学生总数的48%;样本总数占本专业所有人数的6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分析
对专业认同感的调查主要从对专业了解的程度、专业选择动机、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态度、专业前景展望、专业坚定性等几个方面展开。
(1)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从表1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听说过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更不了解这一专业开设的课程,但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初步了解将来的工作,知道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特殊儿童,而且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会对学前特殊儿童有所帮助。
(2)专业选择动机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提到的13种专业选择动机主要集中在工作(就业率高;待遇高)、兴趣(对特殊群体有帮助;喜欢孩子;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被迫(高考分数不高,没有其他选择;家人的决定;服从调配……)三个维度,所占比率分别是34%、42%、23%。可见,调查对象选择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动机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被迫、无奈等现象。
(3)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态度
该问题的调查对象是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二年级以上学生(包括二年级)。调查显示,75%的调查对象对课程基本满意,17%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存在严重问题(毕业班学生所占比率较大),8%的调查对象对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没有自己的想法。
(4)专业前景展望
该问题的调查对象是毕业班学生,因为毕业生经历了全部专业学习阶段,可以更好反映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看法(见图1)。
从图1可见,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受到社会认可,而认为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能带来较高社会待遇的学生却越来越少。
(5)专业坚定性
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坚定性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乐观,66%的学生选择“学习期间如果有机会转专业也不转”,62%的学生选择“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机会,还会选择本专业”。不能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坚定性不强,有换专业的倾向。
2.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分析
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也是毕业班学生,研究者认为,毕业生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出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情况。
(1)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社会言论的感受
图2及表2、表3显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前感受到的多为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解和鼓励。到毕业时,尽管他们得到的理解、鼓励要多于感受到的歧视、压力,但是,他们得到的理解、鼓励经历了由增多到减少的趋势(56%72%62%),而感受到的歧视、压力却直线上升(10%23%33%),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
(2)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心
理状况及知识储备情况
从图3可见,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逐渐做好了专业学习和将来工作的心理准备(49%64%74%),但是,他们却越来越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学前特殊儿童帮助的有效性(74%69%62%)。对大三以上(包括大三)的学生调查发现,只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切实掌握了帮助学前特殊儿童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部分学生存在专业坚定性不强、自我效能感较低等问题。
第二,影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待遇、社会言论、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师资水平、自我效能感、就业机会等。
五、提高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措施
(一)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特殊教育是整个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清晰。调查显示有71%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听说过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因此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范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媒体可以通过宣传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学前特殊教育;学校在招生时应详细介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就业方向等,让学生和家长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报考这一专业。而且,加大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有助于减少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自愿选择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会有更高的专业认同感。
(二)引导社会言论正确、客观评价学前特殊教育专业
主流社会言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持积极、赞赏、支持的态度将会极大地加深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坚定其专业志向,而消极、贬低、拒绝的态度将会极大地降低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导致他们怀疑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如调查显示,感受到社会言论歧视或压力的学生中有64%的人要转专业,可见社会言论对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引导社会言论正确、客观评价学前特殊教育专业。
(三)多渠道扩大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就业情况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显示,31%的学生选择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动机是认为读该专业“好找工作,就业率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目前,我国学前特殊儿童主要集中在康复机构或特殊学校的低年龄班,专门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还很少,这使得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要解决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例如,开设专门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同时,也要鼓励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四)提高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学前特殊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因此社会各界应理解、尊重、支持他们。学前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福利性,虽然我国从1956年起设立了“特殊教育补贴费”,规定盲、聋哑、弱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享有15%的附加工资作为特教津贴,“十五”期间政府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待遇,〔3〕但是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比,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还有待提高。只有切实提高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能真正保证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安心从事本职工作。
(五)幼师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这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持满意或较为满意的态度,7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整体框架合理,53%的学生认为师资整体力量雄厚,但还有不少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不满意,尤其是对教师素质不满意。在这部分对师资力量不满意的学生中,有44%要转专业。因此,重视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当前幼师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六)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班杜拉,1977)。一般来说,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拥有较多成功经验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强,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专业坚定性也较强。本次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整体水平较低。图3显示,只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帮助学前特殊儿童的能力,而影响他们掌握相关能力的因素之一是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对知识有效性的期望值由入学时的74%下降为毕业时的64%。这提醒幼师院校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注意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为学生创造与学前特殊儿童接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是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仲汉.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殊教育(一)〔J〕.现代特殊教育,2001,(3):42-45.
一、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作用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智商都是在70分以下,无论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都比正常孩子要差。目前我国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其中,随班就读作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智障儿童义务教育;二是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与智障教育的融合三是随班就读有利于与社会的融合。
二、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随班就读存在着教师没有进行对智障儿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教育方法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出现了“随班就坐”和“随班混读”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存在许多不足,在潜力上比不上普通儿童,跟不上学习进度,根本学不到知识,这种认识给师生在沟通上造成了障碍;加上由于升学的压力,随班就读学生的分数一般不计算进平均分中,所以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发展期待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一味迁就、放任,课堂上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等等,这些做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熟悉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作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应在接新班的时候先做好班内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了解他们对原有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兴趣、态度、爱好等。智障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即使同样都是轻度智障的儿童,在学习上的特殊需要也不尽相同;智障学生本身个体内的差异也很大,在知觉、记忆、思维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对学生提问、上机操作练习辅导,以及平时在n堂中对学生仔细观察等来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四、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1、注重智障儿童的小步子教学和个别辅导
智障儿童学习速度慢,记忆有缺陷,知识迁移也有困难。信息技术课课型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的,所以对他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步子要小,要多反复。在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和教材特点将教材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成一系列小步骤实施教学,个别辅导。教师需要在学生旁边对每个操作步骤进行指导,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情况继续向前或退后一两步再学习。
2、增强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普通生和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但是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针对他们的缺陷采取一些补偿的方法。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的稳定性,使他们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如pp、flash)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智障儿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促进他们语言、情感的发展。还可以利用电脑屏幕广播、大屏幕投影、视频展示仪、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知识通过声音、图画、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把智障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展现在他们面前,扩大智障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
3、发挥助学伙伴的作用
关键词:特殊教育;硬件;软件;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44-04
特殊教育作为各国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却是大多数国家公民教育中的短板。新世纪以来,随着民主、公平、人道等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愈益成为全球教育中的热议话题。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的莫大潜力,并尝试从硬件、软件及网络环境等方面着手去提升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一、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早在1966年,Richard Atkinson 将阅读教学引入教学领域,开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先河。此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不断实践,两者之间的融合度显著提高,并广受认可。
1.计算机硬件与特殊教育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融合声、光、情、景,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功效突出。在此影响下,我国的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致力于建立机房,以实现教学多媒体化。以2011年“江西省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组开展的对江西省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从设备拥有比例来看,这些学校的计算机的拥有率达到了100%,投影机、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分别为87.5%、52%、52%,这说明在我国一些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1]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型号已经从笨重的台式机过渡到现在小巧的平板电脑。以ipad为例,从去年开始美国就有了《高中用ipad取代电子书》的先例。而后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以ipad等平板电脑为“电子书”的项目。由此可见,ipad等平板电脑的课堂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普通教育需要这种新型的计算机进入课堂,特殊教育更迫切的需要。因为对那些罹患自闭症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而言,视觉形象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2.计算机教育软件与特殊教育
软件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部分,要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开发特殊教育需要的软件刻不容缓。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对教育软件的开发,而中国教育软件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才开始商品化和市场化,并涌现了许多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和一批有影响的教育软件。如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开发的多媒体辅助聋生教学平台、“妙语快车”聋童发音评估软件,手语查询软件等。还有用于残疾学生智力开发和语音康复的“启智博士”“启音博士”等。兰州市聋哑学校开发的“视障键盘通”,“启音博士”软件设计了“感音”、“辨音”、“发音”等多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利用计算机软件帮助听力残疾儿童获得声音素材。而这些软件在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应用,且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
3.互联网与特殊教育
近些年来,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将互联网在教育系统的应用纳入重要议程。我国的特殊教育领域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效用,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从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特殊教育网站的建立,到目前为止,官方网站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8年残奥会官方网站、中央政府门户网等。而高校特殊网络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特殊教育与科研的院系之中,比如: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除此以外,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建立校园网也比较普遍。如宝应县特殊儿童学校构建的“数字化校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资源数字化。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的聋、盲、培智教育教学资源库也正在开展当中。
二、 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特殊教育的不断渗透和参与,更加方便了特殊教育的实施,在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和效能上贡献突出。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以及特殊教学实践需要的更加个别化和细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
1.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硬件老龄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硬件已经开始老化和落伍,由此导致新开发的一些水平较高、适应面比较广的教学软件根本无法运行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低视力者所需的大字显示设备,耳聋者的语音输入设备,智力障碍儿童在输入接口方面所需的额外配置或特制的计算机配件等方面。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的电脑产品越来越多,而我国特殊教育这方面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特殊教育软件落后、开发乏力
我国计算机教育软件在90年代后开发势态有所减弱,特殊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从宏观上看,适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的软件开发速度明显较缓,创新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购买途径十分繁琐。在微观上则表现出为具有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软件方面,量身定做的少,简单模仿、机械照搬的多。我国教育软件的应用平台目前大多还局限于传统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受到极大限制。而我国教育软件的开发公司大多数是中小公司,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专业的人才保障等。
3.特殊教育网络平台效能低
特殊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整体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面向的特殊教育对象人群比较单一。现在特殊教育网络资源针对的需求主要是视障与听障人群,诸如听力低下、心智弱障等方面人群的需要涉及较少。二是平台提供的内容比较单薄。现有大部分的特殊教育网站只是将重点放在对特殊教育提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府文件的解读与分析,对特殊教育人群所需要的有关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却显得十分有限。三是资源能够共享的方面比较单向。大多数特殊学校的教育网络资源,只为自己学校的人群开放,校际之间缺乏共享,资源使用效能低、费用高的现象难以避免,同时也阻碍了这些学校在通过共享过程中,去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效能,以及共商创新开发等的渠道。
四、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运用效能的对策建议
1.增强服务特殊教育的意识
以特殊需要视角研究特殊教育,其实也就是使人们对特殊儿童的看法转变,只有改变观念,改变思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第一,借助法律的力量,政府有效执政,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特殊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逐一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形成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好地保护和救助特殊儿童的途径。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事业,对特殊教育儿童的关注,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和康复机构。
2.重点加大对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
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鉴于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宏观上调整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重点加大对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加强特殊教育的地位,使各级政府感到特殊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施舍性事业,必要时进行刚性约束,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除政府外,鼓励社会其他团体进行投资,虽然收益不显著,但让他们相信这是有意义的。再次,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尤其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时候,加大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的投入。
3.细化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管理和研发水平的措施
在特殊教育管理方面,我们要做到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教育部门的主管功能,集中管理,有利于特殊教育各部门的运作,评估、衔接及监督工作。尤其是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照顾,集中化管理有助于满足必要时的特殊需要。在研发水平方面,我们除了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外,还要重点做好我们的弱势项目――教育软件的评测工作。针对教育软件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避免评价方法的单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二要针对评价人员来说,广纳各学科的优秀人才,加强对评价人员各方面的培训。三要注意对软件评价的反馈,所以要注意与用户群的沟通。
4.加强对特殊教育技术人才的专门培养
在技术人才的专门培养方面,我们首先想到要鼓励高校介入。在信息化发展方面,高校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等。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设计特殊的硬件设施,开发教育软件。
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虽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领域,为了特殊教育儿童的幸福努力,并为他们的幸福打造一个可实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翔,史文津. 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J].职教论坛,2012 (27):34-37.
[2]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王敏. 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4):13-14.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做人,做一般的、正常的、合格的社会人。而教其做人的前提是教其认识自己是好人、能人,最终使之成为好人,能人。”不可否认,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扼杀:一是失败多于成功;二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帮助特殊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此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就应该是特别的,不尽相同的。从这一观点上讲,我们的教育全部应该是个体教育。
绝在多数特殊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强力要求被爱、被肯定、被赞赏、被重视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以满足,他们身上平时难以被人察觉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被激发上来。相反,如果这种欲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他们身上的种种潜能便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为发掘他们的潜能,我一直给她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只要发现他们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我都及时给以大力支持和表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大有益处。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活动具有新异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这节课谁能顺利完成老师提出的内容,老师允许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可以看故事书、画画、捏橡皮泥、和老师、同学说说你高兴的事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上课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得认真,掌握快,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整个课堂“散”而不乱。
二、注重工作方法,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地耐心地与学生交流情感,以增强信任感。主动地询问和帮助学生,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她们,责罚也要考虑技巧。关注特殊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细节,是发现特殊儿童成功的放大镜;关心特殊儿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默化,营造特殊儿童群体环境的监控器;关爱特殊儿童,是教师对完整教育和全纳教育的践行风标。
特殊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高明说服法,在心理上称之为:“感化说服感化”。就是在说服别人之前,先得经过感化的程序。譬如学生做错了事时,如果立刻责问她:“你为什么这样?”用施压的方法想使学生反省,但是学生在想反省之前,心中便先已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所以无论你多大声地责怪她,也收不到效果。相反地,聪明的教师和家长就会先夸奖学生说:“你做得不错”、“你相当努力”等。这就是前段的感化,然后再指出失败的原因,这是主要的目的。最后别忘了安慰她:“再稍微注意一下,你就能做得更好!”同样是指责学生,聪明的老师就能使学生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从而减少再次犯错的机会,使其变得聪明。
三、通过艺术鉴赏,对学生进行品德渗透
特殊教育是有魅力的。它具有弘扬慈善价值观念、宣扬社会进步的功能,是大社会的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充分挖掘这种教育价值的内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楔入点,加强学校工作的宣传,要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展示好教师的敬业奉献、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学校服务社会的形象。这样,学校的劳动就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学校的困难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通过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地位,自觉拓展出更大的生存空间。
德育是艺术教育中,最容易渗入的东西。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德育是最难开展的,由于他们的先天缺陷,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造就了他们残缺的心理世界。而在艺术教学中,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使他们形成身残志不残的坚强意志,认识到生理上的残疾是命运的不幸,要从自己宏伟志向的实现来弥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掌握为社会献力的特长,紧紧围绕“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练好技能、努力学习”的铭训。
iPad自面世以来就以其强大的功能,小巧轻便,产品价格在普通消费者的承担能力之内而风靡全球,iPad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非常好,触控屏使得它易于学习和操作,而iPad中形形的应用程序更是受到很多儿童的喜爱,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证明iPad可以应用于特殊教育,目前国内关于IPad应用于普通教学已有相关研究,但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
1 iPad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1 iPad特点
在乔布斯研发设计iPad最初,并没有设想iPad可以在特殊教育中应用并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iPad体积小,便于携带,学习使用简单快捷。最重要的是iPad是触屏的,只有一个按键,操作简单,一根手指几个动作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操作,使用便利,不需要过多的精细动作,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可以让精细动作不佳的的特殊儿童很快熟练操作。iPad上有海量的软件开发可供用户下载使用,而万千应用程序中也有非常多专为儿童教育开发的软件和游戏。苹果的App Store(应用商店)拥有数以千计的应用程序可供下载,涵盖了从婴幼儿到高等教育所需的相关学习类软件;iTunes U(网络公开课)汇集了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的350 000 多个免费讲座、视频、读物和博客内容,是让学生们获得教育资源的创新途径,内容范围涵盖演示文稿、教学大纲和校园地图等大量学习类资源。①相比普通儿童,特殊儿童本身的缺陷使其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而使用iPad应用程序进行教学相对其他教学媒体更生动有趣,容易理解,从而更吸引儿童,儿童在使用iPad时更容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iPad本身就可以成为特殊儿童的增强物。相对其他专门为特殊儿童使用的辅助技术产品,iPad作为通用产品,在一般家长的承受范围之内,更容易被特殊儿童家长所接受。
Applestore中应用程序种类繁多。苹果商店里目前应用软件的类别有24类:游戏、儿童、教育、报刊杂志、摄影与录像、效率、生活、健康健美、旅游、音乐、体育、商务、新闻、工具、娱乐、社交、美食佳饮、财务、参考、导航、医疗、图书、天气、商品指南,主要根据涉及人们生活的面向进行划分②(App Store,2015)。 Therese Willkomm, PhD, ATP & Nicole Finch在研究中将可以为特殊儿童所使用的iPad软件进行分类:③生活管理、时间规划类软件,如乐顺备忘录、儿童时间表等软件,可以很好地改善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沟通或辅助沟通软件,如语你同行,小雨滴等,可以让无口语或低口语孩子利用软件开口说话,提升其沟通能力;医学参考软件,如Learn Muscles等,帮助特殊孩子了解并认识自我,并对其生涯发展有益引导;评价评估类软件,如注意力指数软件, 这些软件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当下行为进行评估,促进自我监督能力发展;生活技能类软件,如我的日常软件、宝宝穿衣软件等,可以让儿童学习一些生活常识、技能;社交技能软件,如看着眼睛软件,教导自闭症儿童看眼神,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注意力软件,如Ambiance可以让高度紧张的人放松情绪,Brain Shaper 可以提醒使用者集中注意力;烦躁软件,可以舒缓特殊儿童的情绪;还有专门用于辅助低视力者,聋和重听者的软件如大眼镜软件等辅助软件。
1.2 iPad软件应用
国外研究中关于iPad软件应用于特殊教育主要集中于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认知障碍其中认知障碍主要是自闭症和智力障碍 ,软件主要集中于辅助沟通类软件 ,其次是帮助提升阅读与书写能力的软件。而目前苹果商店中应用于特殊教育的软件一般是英文软件,并且很多专业软件需要收费,且部分软件价格较高,因此,国内特殊儿童家长和老师很难直接下载使用这些特殊教育软件。国内可供普通儿童使用的软件数量很多,但是专门为特殊儿童设计研发的软件很很少,苹果商店中可下载的汉语版相关软件又数量有限,这就使得特教老师必须去思考怎样将通用软件应用于特殊教育,发掘通用软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衍伸功能。例如可以通过iPad播放一些教育类视频,就像很多自闭症小孩都喜欢的巧虎系列视频,据特殊儿童家长反映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喜欢并且可以安静地观看巧虎视频,从而模仿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仿说一些简单话语。还有唱歌软件、音乐软件,可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甚至可以引发孩子的语言,丰富孩子的词汇量,还可以间接诱发孩子的主动分享行为,有研究者用大家常见的唱吧软件对脑瘫儿童进行干预。还有现在市场上的很多的识字软件、教育游戏软件等,都可以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学习教育。
2 iPad 软件选择适配
美国一州于1999年提出辅助适配的9个流程:确定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基本信息收集;学生与辅具的适应;辅具特征;试用;试用效果评估;提供可选择之辅具;长短期目标;相关人员的培训。④该流程iPad软件的选择和适配一样适用。先明确特殊儿童是否需要辅助技术,要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特殊儿童的的兴趣爱好,学习特质,全面评估特殊儿童的现有能力,包括认知方面,沟通方面,动作方面,社会情绪发展方面,此外还有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然后对比希望达到任务目标,明确特殊儿童自我发展所欠缺的领域以及希望通过软件达到的辅助功能,进而选择合适的软件。例如,对于手部力量不足、精细动作不佳的特殊儿童,可以选择Sketchers等绘画书写软件促进孩子的书写能力发展;对于有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如无口语、少口语,构音异常等,可以选择语你同行等软件促进孩子的沟通能力;在社交方面,可以选择绘本故事、视频故事等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互动、社交礼仪以及如何表达自我;儿童在使用软件游戏、学习的同时会获取不同的信息促进其认知发展,此外,还有拼图软件、配对软件、智力游戏软件都可以很好地促进特殊儿童认知发展。通常来说,学生优先需要改善的是对学生当前急需发展的,通过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生活的关键行为,并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通过干预可以取得进步的目标。明确特殊儿童需要的是哪种功能,然后在可获取的使用范围内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通过备选的软件特征与个案的障碍、能力及环境中的任务进行匹配,选择出适合软件。最后,对软件进行试用,通过家长、老师的试用并评价及个案试用,确定最后的软件,最后使用软件并进行效果的评估,通过使用选择与适配出的软件进行使用并观察软件的效果,同时也反映出软件选择与适配是否有效。
选择适配软件对于特殊儿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家长应积极参与,且需要有一个明确和容易使用的标准,使用何种软件要依据学生的需要而定。在唐丹的研究中曾提到一种软件选择的标准:软件的质量、内容的递进、容易使用、互动性、有挑战性的游戏、不同难度的等级、使用常用语言、明确的特征、年龄适合、考虑游戏、练习及测验、团队协作、明确的菜单及数字、鼓励创造性、回馈、适合课程、集中性的游戏、设计良好、问题解决、娱乐、认真思考的技能、使用鼠标。参考以上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软件选择的标准,主要集中于软件的内容、设计、年龄、游戏性、操作性、利于学生发展的可延续性和创造性。教育软件的选择要考虑文化因素,软件还应该具备其对象性,给予帮助的提示,明确的指导、有用的回馈及错误改正的选择,且容易使用,富含教育性和娱乐性,有价值,容易安装。⑤
种种现象证明,特殊儿童尤其是很多教养在家中的特殊儿童,没有同龄玩伴,有些甚至家长也没有时间与其互动游戏,信息录入太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正常发展。而iPad恰好可以充当陪伴者的角色,与他们互动游戏,提供大量信息刺激。iPad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器具,不仅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iPad不需要学习使用键盘,不需要让学生的眼睛在屏幕和键盘之间来回转换,有很多特殊儿童的障碍使得他们很难甚至不能学会鼠标、键盘的操作,所以iPad比电脑更便于特殊儿童使用操作;苹果商店中数以千计的优秀应用程序可供特殊儿童选择和使用,并且孩子可以享受独立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和乐趣。iPad作为通用技术,使用它作为辅具不会标志着孩子与别人不同,减少不期望的注意,许多特殊儿童家长认为这是一个比传统的设备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综上所述,iPad作为科技辅具在特殊教育中应用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普及iPad在特教中的应用,如何为特殊儿童选择使用合适的软件,并将其功能最大化,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刘珲(1990-),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为把握郑州市特殊教育的现状,现基于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对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特殊教育;状况分析;残疾人保障法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语障碍儿童教育等。自“九五”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现基于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对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情况
自2011年到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数一直是11所。特教学校的基本情况有:
(1)特殊教育学校分布在城市和镇区,农村没有设立。其中10所分布在城市,1所分布在镇区。
(2)均为教育部门主办,没有企业和民办的特教学校。
(3)有2所聋人学校,4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种类的特教学校。
二、特殊教育班级数
2011年和2012年郑州市特殊教育的班级数均为96个,2013年为97个。其中视力残疾班每年均为8个班级,听力残疾班为33个左右,智力残疾班有50个左右。
三、特殊教育学生情况
1.特殊教育学生规模及其结构
近年来,郑州市每年的特殊教育学生人数基本保持在1500人左右,其中毕业生数约有150人,招生人数为200人左右,其余大约1150人均为在校学生。
2.特殊教育学生信息
(1)性别比
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的性别比较高,男生人数将近为女生人数的2倍。2011年男女生性别比为1.79,2012年为1.86,2013年为1.85。
(2)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
2011和2012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约为1.75%,2013年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有所增加,占全部在校生的2.69%。
(3)不同类型残疾学生人数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中,智力残疾的学生所占比重较高,为半数以上,约为56.8%。其次为听力残疾的学生,约占28.4%。视力残疾的学生约为7.9%。
3.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布情况
郑州市特殊教育在校生大部分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约占所有在校生的83%,其中又以聋人学生和弱智学生居多;少数学生在普通小学和普通(职业)初中里以随班就读的方式在校学习,而没有专门为特殊教育学生设立的特设教学班,初步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的特殊教育格局。
4.特殊教育在校生学习情况
目前,特殊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首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初中受教育学生数较小学有较大的减少。从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将近73%为小学生,初中生的人数约为小学生的34%,即将近66%的小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进入中学再教育。但从纵向来看,近年来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总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其次,在智障、视障、听障等残障儿童中,只有视障残疾儿童能够进入高中接受再教育的学生,且学生人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四、特殊教育师资状况
1.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特殊教育的师资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培养有康复医学知识及专业教育水平的院校很少,因此现实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一般为本科或者专科院校,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为适应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职前培养和之后培训方面仍需有较大的提升。
郑州市近年来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扩大,教职工人数从2011年的361人增加到2013年的372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专任教师。然而专任教师的性别比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女教师的比例占到79%,且逐年增加。我省规定的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3,学校要按照三倍于学生的数量配备专任教师,郑州市近年来的师生比接近于1:4,表明郑州市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水平还有待改进。
2.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据2013年统计数据,在现有专任教师中,有62.92%为本科毕业,34.65%为专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和高中阶段毕业的教师都很少。约有53.8%的专任教师均受过特教专业培训。
五、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1.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自2011年到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从55363平方米增加到55653平方米,年平均增加96.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从41593平方米增加到了47075平方米,年平均增加1827.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平均为35.29平方米。此外,特殊教育学校藏书量也逐年增加,2011年图数量达到147540册,生均图书为125本。2012年和2013年生均图书平均为47.93本。学校图书室的面积和微机室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教学资源也由传统的影像录音带转向多媒体的数字资源,且资源存数量由2011年的72GB增加至2013年的1245GB,增加了16.29倍。
2.特殊教育校舍情况
自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面积之年增加,由2011年的41593平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47075平方米,增加了13.18%。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的面积增加了13.04%,行政办公用房的面积减少了6.35%,生活用房和其他用房的面积均增加了20%左右。
【关键词】特殊教育;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专业化;教师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特殊儿童教育的需要。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特殊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保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科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有序发展
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科学教育水平的团队是建立一所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坚实基础。特殊教育学校要始终把“一切为了特殊需要儿童”作为办学宗旨。教职工发挥团结、友爱、求实、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紧密结合特殊教育工作特点,以求真、务实、严谨、善导为教学之本引导学生勤奋、有礼、刻苦、残而不废。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就是: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科研为先导,目标管理,内外协调,和谐发展。
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为学校工作的行动总则,在学生的入学及学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校长、教师和其他人员,机构与日常管理,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校园、校舍、设备及经费,学校、社会与家庭等方面规范管理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要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校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1.1深化校内管理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1.1.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校级领导、中层科室领导分工负责制。认真执行《学校三级值周管理办法》,制订教研组长责任制,完善班主任责任制,切实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和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鼓励青年教师毛遂自荐,竞争上岗,让有精力、有思想的教师担任学校管理职务。实现了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使学校管理充满活力和生机。
1.1.2内部管理建设规范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以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教改”的方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本着立足实际,重在实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内个科室制定完善的岗位职责,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实行目标责任制,着重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落实,做到校级领导亲自抓,科室领导具体抓,及时总结,逐步完善。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1.2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特别是共青团的积极作用。召集大家参加学校的大型校务委员会,就学校发展的政策方针协调讨论,献计献策。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奋发向上,并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提升自我。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模式。聘请离退休老领导、社会各界名流担任学校名誉顾问。一是发挥他们的“余热”,为做好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友好协作学校。二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校对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三是积极参与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与时俱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四是选派我校青年教师到外校考察学习,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带回来。
1.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一是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意识,加强领导,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充实教务处人员,设置教科室,负责收集特教资讯和指导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把教研工作纳入正常科学有序的轨道。建立从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到每个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体制,明确职责,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蓬勃有序。
1.4制定并实施重大责任和一般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所招的学生都是残疾儿童,要意识到责任重于泰山。建立紧急重大事项报告、重要问题磋商、重要情况通报等决策执行稽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每位教职工心里都绷紧安全这根弦。
2、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提升办学品味
2.1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可塑性强,我们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首先把好教师入口关,通过在职函授学习提高学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顶岗实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建校初期,学校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中专生,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现已取得大学学历,很多已经取得本科学历。随后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引进了一批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先后选派多位青年教师到大连盲哑学校学习考察和顶岗实习。到目前为止,现有教师殊教育专业毕业的42人,专业化水平达75%以上,处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娴熟的教育技能,使我校教学成绩卓有成效。
2.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它是实施学校一切任务的根本保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教师,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作为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特殊教育这个艰巨的使命。我们克服心理的忧虑,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艰辛和待遇的差异,认识到所教对象的特殊性和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教师树立起师德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集体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献给残疾儿童一颗真正的爱心,并耐心细致地、不厌其烦地给予他们帮助、照顾和培训,帮助他们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克服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克服那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知识老化,不思进取的思想。以师德建设和提高业务水平、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学校要办好,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教代会、团代会完善学校的教师聘任制,按教师资格制度的要求,接收了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引进了一批专业对口,层次较高的专业人才。按照“科学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原则,制定各学科、各年级、各部门的科学合理的用人计划,使我们的教师队伍精良专业。
2.4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按照“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优中选优、确保质量”的原则,采取竞争培养机制,用“走出去”的办法,把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教师,送到外面去学习进修、考察,开阔其视野,更新观念,更好的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2.5加强管理,从严治校,建设良好的校凤、学风和教风。经常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检查,对照师德标准,规范教育教学工作行为。加强智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