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幼儿的教育

特殊幼儿的教育

时间:2023-09-19 16:2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幼儿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幼儿的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特殊幼儿;情感;教育

一、引言

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学前开始,幼儿园作为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机构,承担着这一种义务。在发育过程中,一些孩子在智力、协调、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被称为特殊幼儿,幼儿园对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容纳精神。由于这些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幼儿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这样才能使他们融入集体,实现自我素养的快速提升。

二、敞开心胸接纳特殊幼儿

特殊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可能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将不利于他们融入幼儿园这样的大集体。因此幼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多P心的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

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的怪异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幼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我们需要主动与他们做游戏,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进行接触可能不会一次成功,需要多次重复的进行。当某一天,这些特殊幼儿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游戏之后,我们将实现了他们对幼儿园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幼儿园大集体的第一步。

三、家庭的配合

大多数特殊幼儿都是因为家庭养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幼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孩子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四、针对性教育

幼师与特殊幼儿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幼师可以将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与其他幼儿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幼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这些孩子,使得他们感受到幼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关怀。其次,借助特殊幼儿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幼儿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可以被人关心,因此,让他们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幼儿园大家庭中的交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幼儿园的亲切感,增强他们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这些特殊孩子需要幼师更多的关心,教师需要多多关心这些特殊幼儿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这些孩子的信任,优化他们对幼师的依赖感。

五、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特殊幼儿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幼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的有效能力提升,使得他们不断融入幼儿园的集体之中。

例如:模拟妈妈生病了,自己需要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幼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多关注这些特殊幼儿,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再例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进行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他们,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幼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的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得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得特殊幼儿进一步关心别人。

六、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特殊幼儿融入幼儿园这一集体之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不仅需要幼师的主动关心等,还需要幼儿园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

例如: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幼儿园对自己的包容性。另外,在幼儿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幼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特殊幼儿可以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需要首先考虑他们进行,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幼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放大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特殊幼儿在某一方面可能与同龄幼儿存在差异,幼儿园需要有着包容的心态,构建特殊幼儿教育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正常的幼儿园中进行学习、生活。情感教育需要幼师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主动与这些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不断赢得他们的信任,使得他们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之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17

Abstract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nation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oth in terms of the need to treat special children and the need to treat normal children, we should receive reasonable preschool education.Nowadays, ever-accelerated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mode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It not only can improve normal children’s healthy development,but also can enhance special children’s cognitive level. This thesis analyzes correlational studies of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then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 to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学前融合教育指的是让一些需要特殊对待的幼儿和一般的幼儿一起进入普通的幼儿园,并且在普通幼儿园内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权利公约》是由联合国颁布的,它提出应该将残疾幼儿融入到正常幼儿的队伍当中,让残疾幼儿享受融合教育。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学前融合教育,并将其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与学前融合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希望能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概述

1.1 对学前融合教育理念进行探析

部分学者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它不仅需要通过残联、教育以及卫生等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还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事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融合教育。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普通幼师与特殊幼师需要对每一个幼儿都给予足够的尊重,并深入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让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都能够接受到好的教育。还有人表示要开展融合教育,就需要安排配套服务和教育实践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作用。

1.2 对相关人员的态度进行分析

(1)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关调查显示,云南省地区的大多数幼儿教师比较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新疆地区大部分普通幼师会存在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对特殊幼儿进行教育,并且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态度比较消极,上海很多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也存在很多疑惑,并缺乏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由此可知,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使得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应对融合教育,因此态度上会比较消极。

(2)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家长对融合教师持怎样的态度会影响到幼儿和幼儿园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一般的幼儿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的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与经验,对幼儿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并且对于将特殊幼儿安排在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这种做法,很多家长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与普通幼儿的家长相比,特殊幼儿的家长更能够理解融合教育,并且也更加支持融合教育的开展。

1.3 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进行调查

学前融合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下去与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如今,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心理上不太愿意接受特殊幼儿,部分幼儿教师还会认为接收特殊幼儿之后会导致教学质量不断降低。还有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接触过融合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无法胜任融合教育的教学工作。因此,相关学者表示,应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将特殊教育合理的融入到学前教育当中,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让幼儿教师掌握专业的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为开展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2学前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的理解不深刻

对于特殊幼儿的教学,大部分幼儿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需要降低教学标准。只有小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接受融合教育是特殊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造成幼儿特殊的原因有很多种,大部分幼儿教师比较容易接受在智力、肢体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程度比较轻的幼儿,对于一些在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容易被幼儿教师所排斥。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到特殊幼儿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耐心。由此可知,关于特殊幼儿,幼儿教师了解得太少,接纳程度比较低。

2.2 幼儿教师缺乏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目前,我国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我国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其中大部分幼儿教师学习的是学前教育,只有少部分人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从整体上看,幼儿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对于国家所制定的随班就读政策也缺乏足够的认知。高质量的特殊幼儿教师比较缺乏,难以满足所有特殊幼儿的学习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学前教育课程中没有设置特殊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缺少学习特殊教育的意识和途径。并且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没有接受过与特殊教育有关的培训,因此难以胜任融合教育的工作。

2.3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缺少社会、法律和相关人员的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遭到了一些特殊幼儿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待在普通幼儿园内,会被其他正常的幼儿欺负,在特殊幼儿园则可以为特殊幼儿创建一个充满平等、自信的环境,让特殊幼儿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普通家长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大多为中立,但其中也有部分普通家长反对。从学前融合教育在国外的开展状况来看,要确保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幼儿园内配置专业的物理、语言、作业等各个方面的治疗师。让他们与幼儿教师共同合作,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另外,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完善,使得融合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

3我国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融合教育观念

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所以要确保学前融合教育顺利开展下去,就需要从观念入手,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正确理解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对于普通幼儿来说,学前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将学前融合教育的教学理念传递给社会群众,让人们可以了解融合教育的价值,从而消除对特殊幼儿、对融合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

3.2 加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目前学前融合教育无法顺利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国家和学校应对此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我国目前不少学校内会设置学前特殊教育的模块,但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不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院校应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学习到正确客观的对待特殊教育的思想观念,掌握全面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特殊幼儿,学会与特殊幼儿进行沟通。

3.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为特殊幼儿的教育权利提供保障,但在学前融合教育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国外不少国家做得比较好,例如美国在1965年所颁布的《经济机会法》中就规定,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国家应给予相应帮助,让这些家庭里3-4岁的幼儿可以免费享受学前教育、保健和营养等服务,这是与学前融合教育有关的最早法律。《有能力缺陷的个体教育法案》中也提出无论是具有怎样的缺陷,只要在3到21岁之间,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德国的不来梅州制定了两个法案来从法律层面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确保学前融合教育可以顺利开展。

3.4 加强团队合作与支持

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让他们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应加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合作,让普通的幼儿教师可以学习特殊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特殊幼儿教师也可以了解对待一般幼儿的经验,在学习彼此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自身的劣势,共同努力为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另外,国家还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将幼儿园、医疗、家庭、社区以及高校等机构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来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从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来说,开展学前融合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培养普通幼儿乐于助人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提高特殊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水平,因此,国家和社会群体应充分认识到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积极转变自身的错误观念,通过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合作等方式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敏.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

第3篇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经历;初等特殊教育;影响

一、导言

对于后续的学校教育问题和挫折而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学前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指出,学前教育成为预防儿童遭遇学校教育问题和危机的有效措施,因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会降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学生比率[1]。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成就的提高,以及特殊教育学生的减少,在高质量学前教育项目上的经费投入上降低了成本。因此,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一项有效的、节约成本的早期干预措施。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学前教育的哪些方面与初等特殊教育存在关联性,这方面的研究还极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在学前教育经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课堂互动质量、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师幼关系的冲突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这几方面对儿童的后续良好发展非常重要。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经历的四个组成部分(课堂互动质量、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师幼关系的冲突)对初等特殊教育将产生何等程度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质量一般可从课堂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界定,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结构质量注重教育活动和教职员工的特性,如教师资格证、班级规模、教室空间。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注重儿童的即时学习经验,如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往活动。与结构质量相比,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与儿童的技能联系更为紧密。

(一)课堂互动质量。近些年的研究从教学交往结构的视角,对课堂互动质量进行界定。这一交往结构主要包括师幼互动的三个方面:情感支持、班级组织、教学支持。高质量班级的互动具备如下特征: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方面得到发展、以学业成就为目标的指导和关注、为儿童的学习所进行的组织和帮助。有一项研究对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前,课堂互动质量和幼儿的学业、语言和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研究发现,从课堂评价分数体系方面对课堂互动质量进行测评能够预测出幼儿在学前教育结束时所获得的技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与幼儿的学业成就和语言技能发展呈正相关,也与教师的高质量社会交往能力呈正相关。并且,在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中,幼儿一般不会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整个阶段的课堂互动质量与幼儿的语言发展存在关联性。因此可以说,高质量的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幼儿在学业、社会和行为技能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课堂互动质量和幼儿成就之间的积极关系不仅存在于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也存在于儿童的小学阶段。例如,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能够明显地预示到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的成就。幼儿园的师幼互动,包括积极的和经常性的交往、语言交流、帮助和反馈、持续性教学,都与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儿童更好的学业成就、社会技能发展和行为发展有关。幼儿园中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也有助于促进这些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言、数学、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幼儿园中课堂互动质量能为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发展奠定基础,也能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与儿童的成就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高,儿童获得了良好发展,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就大大减少。反之,如果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低,儿童无法获得良好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数量就会增多。

(二)幼儿参与。幼儿参与反映了幼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程度,也反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与老师交往的积极程度。如果不参与到同伴和老师的活动中,幼儿将被孤立[3]。幼儿的参与不局限于幼儿园班级的特定活动或特定时间。在园期间,幼儿与同伴或老师一起可以参与许多活动,包括自由活动区域、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常规活动、与教师的一对一互动等。参与活动的幼儿有机会学习不同的技能,使自己在学业、行为和社会-情感方面得到发展。尽管幼儿参与对于自身的整体学习和发展很重要,幼儿个体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却有着明显差异。认识到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如何参与活动,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幼儿的能力和需要,这与日后的初等特殊教育可能存在关系。那些更多地参与一系列活动,并与同伴和老师交往的幼儿,在自身的学业、行为和社会-情感方面,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与老师一起参与文学与语言活动,有助于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与教师交往和参与完成活动任务,会影响到儿童的执行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幼儿与同伴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具体活动中,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避免出现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将对儿童日后小学阶段学业准备和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从幼儿参与和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同伴、老师们的活动中,儿童在学业、行为、社会-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会减少。反之,如果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不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甚至处于孤立状态,儿童将无法在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会增加。

(三)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学前教育经历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成为儿童接受范围广泛的其他课堂支持的基础。因此,在影响儿童发展、儿童对学校的看法和儿童在学校中的成就等方面,师幼关系起着核心作用。亲密的师幼关系具备如下特征: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关心,师幼沟通顺畅,师幼平等,师幼关系有助于促进儿童在语言、数学、社会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亲密的师幼关系将使儿童受益,并将此类受益延续至小学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和那些与教师关系不亲密的儿童相比,与教师关系更为亲密的儿童,将在小学阶段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方面的成就。学前教育阶段的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也将促使儿童在小学阶段技能的提升,包括与同伴交往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并提高特定人群(如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家庭中的儿童)的阅读技能。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亲密程度低的师幼关系中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将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内化行为。此外,幼儿园师幼关系的亲密度有助于儿童在小学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减少行为方面的问题。[4]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也有助于提高面临发展危机的儿童的成就。具体而言,由于人口特征或学校方面的原因,在幼儿园面临发展危机的儿童,可能要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如果这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的话,就会减少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的概率。有一项研究特别关注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师幼关系的质量与接受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5]在该研究中,部分学生由于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低成就,将面临接受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发展危机。研究发现,与幼儿园教师关系密切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适调整,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另外,有些本来已经准备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事实上并没有接受特殊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儿童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良行为得到及时调适。

(四)师幼关系的冲突。与互利互惠的亲密师幼关系相反,冲突型的师幼关系呈现出高程度的漠视、气愤和斗争的特征。不太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与幼儿园老师的冲突程度也更高,更有可能面临发展危机,如降级或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此外,师幼关系的冲突将影响到儿童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就。与幼儿园老师冲突程度高的儿童,在小学阶段的成就更低,在小学高年级会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不守纪律。从性别上来看,男孩与幼儿园老师冲突程度要比女孩更高,导致在小学阶段,这些男孩的数学成绩和阅读成绩更低。需要指出的是,师幼关系的冲突与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之间存在联系。与那些没有面临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群体而言,确实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学生,与幼儿园老师关系的冲突程度更高。

三、结论

本文对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两方面结论。第一,在学前教育经历的四个组成部分中,师幼关系的冲突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联最为紧密。幼儿生源减少的危机并未能缓和师幼关系冲突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儿童而言,冲突的师幼关系会增加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概率。导致儿童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师幼关系冲突的三方面重要因素包括:作为课堂支持重要手段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影响教师和班级的因素、儿童个性。第二,学前教育经历对于儿童是否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幼儿园应在课堂互动、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善待儿童,增进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如此才能促进幼儿在学业、社会能力、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才能够为儿童的幼小衔接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中根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全纳教育观念;全纳教育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52-04

一、问题的提出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是本世纪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和全新研究领域。它不仅是特殊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潮,更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趋势。对于全纳教育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Inclusive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生活,在就近学校中的相适年龄的班级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什(Tony Booth)则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他们被排斥现象的发生。在我国,学术界对全纳教育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全纳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特殊教育体系中的儿童放人普通教育体系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

从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五条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纳教育所倡导的全新的人性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公平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成为指导当今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可以说,世界教育已经进入全纳教育时代。

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全纳教育能够降低整个全纳教育的难度,提高全纳教育的功效,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全纳教育体系,进而把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全纳教育素养。

学前全纳教育的有效性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可。目前,我国也已经基本具备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条件,但由于当前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明显落后。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现状,对于我们采取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促进我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有关区县37所幼儿园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样本构成如下:25岁以下167人,26-35岁49人,36岁以上1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26人,高中(含职高)和中专学历98人,专科学历6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47人;一级幼儿园84人,二级幼儿园26人,三级幼儿园125人;公办幼儿园93人,民办幼儿园142人;主城区幼儿园115人,县镇幼儿园120人。

(二)研究方法

在实施问卷调查前,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就学前全纳教育的有关问题对重庆市主城区近15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收集的资料,筛选出27个项目,形成“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问卷。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即全纳教育观念(共15个题目),如“我很难接受特殊儿童尤其是残障儿童”:全纳教育知识(包括5个题目),如“我从未听说过全纳教育这一术语”;全纳教育能力(共7个题目),如“我完全不会手语、盲文等特殊沟通技能和技巧”。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记1-5分,其中有5道题目反向计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该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就越高。

在本次测量中,整个全纳教育素养问卷的克伦巴赫Alpha系数为0.8794,全纳教育观念维度为0.8378,全纳教育知识维度为0.8845,全纳教育能力维度为0.7787,这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问卷的效度采用结构效度指标来说明,全纳教育观念与全纳教育知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1,全纳教育观念与全纳教育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3,全纳教育知识与全纳教育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0,符合量表法对于各个次级因子之间中低相关的要求,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三)统计处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录入和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1.0 for windows。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基本状况

由表1可见,在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中,观念维度得分最高,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得分均在3分以下。因此,从总体上看,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较低。

(二)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比较

以年龄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显示,各年龄段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从总问卷的得分来看,各年龄段教师均处于明显的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见表2)。

(三)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比较

以学历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呈现出极其显著差异。总的趋势是学历越高,得分也越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全纳教育素养(得分均在3分以上),其他学历层次的教师则处于明显的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见表3)。

(四)其他方面比较

以幼儿园级别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幼儿园的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呈现出极其显著差异。幼儿园级别越高,教师得分也越高。一级幼儿园的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全纳教育素养(总问卷平均分为3.26),二级幼儿园和

三级幼儿园的教师则处于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总问卷平均分分别为2.73和2.36)。

以幼儿园所在地域为自变量,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主城区幼儿园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县镇幼儿园教师。主城区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相对较高(总问卷平均得分为3.17),县镇幼儿园教师则明显缺失全纳教育素养(总问卷平均得分为2.30)。

以幼儿园性质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公办幼儿园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全纳教育素养(总问卷平均得分为3.23),民办幼儿园教师则处于明显的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总问卷平均得分为2.40)。

四、分析及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前文数据表明,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虽然全纳教育观念得分相对较高,但全纳教育知识、全纳教育能力以及总问卷得分均较低,这表明总体上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全纳教育观念集中体现为教师接纳所有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身心发展有缺陷的残障儿童的意识和观念、态度和情感。虽然本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全纳教育观念得分相对较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师的全纳教育观念确实良好,因为目前重庆市真正实施全纳教育的幼教机构并不多,大多数教师缺乏全纳教育的实际体验,所以他们对全纳教育观念有关问题的回答可能更多地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其结果也许难以反映他们“实然”的全纳教育观念。已有的针对北京、上海等学前全纳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一些调查研究也表明,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观念并不令人满意。如周念丽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教师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益性持认同态度,但难以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高达94%的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可在普通园所就读”给予了否定回答,65%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还有53%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76%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减少生源”。张燕在北京所作的相关调查、张莉在上海所作的相关调查也得出与此比较一致的结论。

全纳教育知识包括全纳教育的含义、有关全纳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等,具备这些知识是幼儿园教师拥有良好全纳教育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全纳教育能力包括早期发现和诊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能力、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手语、盲文等特殊沟通技能和技巧)以及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技能,这些能力构成了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核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全纳教育知识、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恰恰反映了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的“实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幼儿园教师具备正确的全纳教育观念,也必然是“有心无力”,因为教师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全纳教育知识与能力,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全纳教育教学活动。周念丽的调查表明,94%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全纳教育,张莉在上海所作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实施全纳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消极。可见,在本次调查中,全纳教育观念得分较高并不能掩盖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事实。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的根源在于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缺乏培养全纳性教师的视野和机制。鉴于特殊儿童、残障儿童是学前全纳教育关注的主要对象,理想的全纳性教师应该经过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重专业培训,是精通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6%的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没有学过有关特殊教育的课程,86.8%的教师在职后教育中没有接受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这导致多数幼儿园教师不了解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从而非常欠缺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本不可能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残障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

因此,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必须在全纳教育视野下推动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变革,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帮助幼儿园教师树立全纳教育观念,夯实全纳教育知识,提高全纳教育能力。

(二)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无显著差异,全纳教育素养并未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趋势。这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中全纳教育相关培训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年龄差异不大有很大关系。本研究中71.1%的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25~35岁的占20.9%,36岁以上的仅占8.1%,可见幼儿园教师年龄比较集中,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

第5篇

一、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的现状与需求

学前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决定了儿童在学龄前的发展水平,而且对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都有深远的影响。学前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对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与教育训练,可以开发其各种潜能,实现缺陷补偿,从而使残疾儿童回归主流学校或减少后续特殊教育需要。相关研究也证明,对残疾儿童及处境不利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节约社会资金的回报的作用。然而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2011年毛入园率仅为62.3%,残疾儿童入园率则更低,调查显示,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远低于普通幼儿园入园率。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在于,学前特殊教育资源匮乏,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会不足,普通幼儿园缺少接纳残疾幼儿的师资力量和相应条件。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大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服务缺乏、学前特殊教育市场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普及。2010年,我国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关于“普及学前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观点认为,普及学前教育应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非强制教育。

另有学者指出,普及学前教育应包含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和提供科学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两方面。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以把普及学前教育理解为一种由政府主导提供的、普惠性的、有质量的学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战略设计。普及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是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二是一定的普及率;三是政府主导提供。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学前公共教育服务。我国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5%的目标,实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与普通儿童同步。对于学前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来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国外的经验似乎值得借鉴。

二、世界其他国家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推进经验

在普及学前教育中,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普及是难点,国际上常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作为衡量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推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国家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在法律、政策、经费、人才等上给予支持保证,并积极推行学前融合教育。美国注重保障残疾幼儿平等的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全体残疾儿童受教育法»(公法94—142)规定,所有3—21岁的残疾儿童必须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并保证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当的免费教育,最大限度地让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同时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安置环境,以适应每个残疾儿童的个别需要。英国政府于199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注册,强调每一个儿童在园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过程的公平。特别是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提出后,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芬兰积极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幼儿,1973年芬兰政府颁布的«儿童日间照顾法案»规定,不论幼儿的背景如何,每一个幼儿都有权利在公立日托机构成长和学习,提倡让特殊幼儿回归到一般幼教托育机构。德国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非常高,并把实施融合教育视为学前特殊教育的唯一形式。德国的«联邦社会救助法»和«儿童青年救助法»明确规定对有身体、智力或精神障碍的幼儿,联邦政府应给予“适应性帮助”;智力落后幼儿以及“高危”儿童都有权进入融合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由儿童和青年救助机构提供经费支持。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118号法令———«残疾人新条例»,规定残疾儿童有在公立学校普通班级接受教育的权利,1982年融合教育延伸到学前教育阶段(3—5岁儿童),政府为残疾儿童提供经济帮助。瑞典主张把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放在一起进行教育,1975年瑞典«学前学校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立学前教育系统,接受特殊儿童,地方政府有责任对学龄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支持。从以上对各国推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四点启示:首先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保障残疾儿童享有平等的学前教育权利;其次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提供免费的残疾儿童学前公共教育服务;第三,实施国家专项行动计划,优先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第四,实施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普及率。

三、我国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推进策略

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做了明确规定,残疾幼儿教育机构和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都应当实施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另外,«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要对体弱或有残疾的幼儿予以特殊照顾。从这些法律条文以及相关文件中我们看到,普通幼儿园不仅应当接收残疾幼儿,而且应采取相应的融合保教措施。但这些政策法规文件并没有明确政府职责、财政投入和师资等保障措施,普通幼儿园缺乏政策支持和师资,缺少招收特殊幼儿的意愿,对特殊幼儿的开放程度有限。特殊幼儿的安置形式主要还是隔离式的特殊幼儿教育机构、聋儿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班。在这种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不足,残疾儿幼儿安置形式单一的情况下,实现残疾幼儿学前教育的普及,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用国家计划或立项的办法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提高残疾学前儿童入园率,是当今世界普及学前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推进残疾幼儿与普通幼儿学前教育均等化,构建残疾儿童学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网络,是实现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政策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幼儿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也是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通过一些普惠性措施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幼儿。所谓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就是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可及的、有质量的学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这种公共教育服务可以是政府供给的,也可以是市场提供的。在政策措施上包括:(1)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规划,建立全纳性的学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2)保障适龄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康复保教;(3)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幼儿;(4)建立政府资助与监管制度,加强普通幼儿园内特殊教育资源室、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配备特殊教育教师。

(二)扩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会,推进学前全纳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增加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会,提供多样化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服务,是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率的关键。残疾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学前教育服务上不能一刀切,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的构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1)大力发展公办特殊幼儿园,为中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康复保教服务;(2)充分开发现有特教资源,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部(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或学前教育部;(3)积极推进学前全纳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孩子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建设成全纳性幼儿园。

(三)设立残疾儿童资助专项为了保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权利,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除了加大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外,还应设立残疾儿童资助专项。完善残疾学前儿童资助体系,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建立完善有效的残疾儿童学前康复保教资助体系与补偿机制,确保将有限的学前经费向残疾儿童倾斜,做到“普惠”与“济困”兼顾,实现学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作者:叶增编 曾雅茹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

第6篇

昆明学院 陈 晓

【摘 要】文章结合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云南省190名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调研,了解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经分析研究提出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18-03

一、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学前融合教育,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二、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

从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以及“零拒绝”“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的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美国3~6岁的特殊儿童基本都在普通托幼机构接受教育。英国的Warnock Report、The Green Report、DFEE等法案、报告,为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调查结果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融合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已经关闭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国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部分幼儿园已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并逐渐实施。

三、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现状

1.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截止2011年,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共20132名。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4966名,占总人数74%,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远远落后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2013年以来,云南省在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开办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但因学前教育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且云南省多地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未把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直接导致残疾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模糊,招收残疾儿童无法教育。部分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不仅引起普通儿童家长的强烈反对,还会因不了解残疾儿童特点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综合多种因素许多幼儿园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园。

理念模糊、融合教育师资的短缺,成为剥夺特殊幼儿学习机会的理由,也成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

2.云南省幼儿教师问卷调查。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会遇到特殊儿童,是否需要掌握融合教育知识,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为详细了解这些情况,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6%。调查的对象来自于昆明、文山、临沧、德宏等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表1显示:调查对象,52%在26岁至35岁之间,47%教龄在5年以下,学历在大专、本科的均达45%左右,67%为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教师,具有年轻化、教龄短、学历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但其中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

图1显示,99%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60%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幼儿的经历,遇到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类型的儿童较多,遇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超常三类儿童的几率较小。46%的幼儿教师曾经被家长询问特殊幼儿教育问题。

一名合格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研究者就融合教育课程问题对190名在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教师对《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了解较多,而在职教师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四、云南省高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现状

1.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云南省师范类院校有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红河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等。通过调查显示,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教育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其课程设置中并未发现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尚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问卷调查情况。本文对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0个班级,其中包括六个本科班以及四个专科班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34份,有效回收512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调查内容相关情况如图3、图4所示。

调查显示,253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区别,225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二者占总人数的93%;285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教知识,217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非常需要具备特教知识,二者占总人数98%。

昆明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昆明市以及昭通、文山、临沧等各州市实习、见习机会较多。调查显示,昆明学院大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遇到特殊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其中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这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接触特殊教育相关课程较少,大学生希望接触、学习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五、讨论

纵观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推进教育公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关键。研究者通过调查190名在职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结论如下:第一,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其工作、实习、见习中,均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儿童的经历,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第二,在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均希望可以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特殊儿童;第三,无论在职教师还是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六、意见或建议

1.高等院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

(1)加大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然而,云南省各类师范类高校尚未把学前融合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建议云南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特殊教育专场讲座、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在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做义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提升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首先培养在校大学生对融合教育的积极态度与专业认知,使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儿童不会束手无策、冷漠,而是用专业的态度去关心、教育特殊儿童。

(2)开设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在对幼儿园教师、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中发现,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因此,各高校在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考虑将三门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大量的见习、实习机会,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早期疗育机构等,让学生对各类障碍儿童有更直观的认识。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例如:昆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临沧师专,可将两个专业资源整合,实验室资源共享,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实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此外,建议师范类院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一至二门融合教育课程,例如:《融合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概论》等,在师范类高校学生间普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相关内容,使未来的一线教师面对特殊儿童不再陌生,这对于推动云南省融合教育具有重要、长远意义。

2.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培训。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建议康复训练机构、早期疗育机构整合医疗与教育服务体系,在机构中开设学前班、早教班,在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为特殊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双管齐下,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师资问题,早期疗育机构可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康复训练知识,这样既可为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又可进行简单的摆位、语言训练、作业治疗等,教育康复整合使特殊儿童在与时间赛跑中看到曙光与希望。康复机构、早期疗育机构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缓解了特殊儿童入园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云南省融合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促进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亚,赵丽娜.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压力研究——以有融合教育经验的普幼教师为对象[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经验和启示[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4]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广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志成.云南省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报告[Z].2013.

[6]王建颖.在2012年度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 ynjy.cn /chn201010201505186.

[7]杭州市区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问卷[EB/OL]. sojump.com /jq/240387.aspx.

第7篇

关键词: 幼儿园 自闭症 幼儿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配合一致实行家园同步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幼儿园来讲在一群发展正常的小朋友中出现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需要家长逐步认同与接受,因此学前教育实施零距离教育,吸纳各种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但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他的康复训练更需要家庭配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协同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一起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园运用多种途径,对家长实行不同培训指导,运用个别指导形式,指导家长配合训练,从而达到康复训练效果。

一、明确幼儿园指导幼儿家长的重要性

小朋友是家庭的天使,是幸福家庭的必要成员,通常一个小生命来到一个家庭,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然而自闭症“伟伟”小朋友的家庭却笼罩着一层阴影,家长从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的心情逐渐趋于平静,由于家长的要求,幼儿园决定安排小朋友“随班就读”,这样可以让小朋友最大限度地与常态儿童在一起,有利于他回归主流社会,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我们与伟伟的家长一起商讨各项教育对策和训练措施,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和特点,在实施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协调一致、及时交流,发挥互补作用,逐步纠正幼儿的缺陷,促进其早日康复,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家长对自己的小朋友最了解,能洞察小朋友心理、生理和情绪的变化,了解小朋友的所缺所长,清楚小朋友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家长与幼儿园配合一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半年来幼儿园积极主动地指导家长,家长能主动配合幼儿园,消除家长的思想顾虑,树立家长自信心,增强训练效果。

二、指导家长配合训练的主要形式

1.家长陪同就学,便于了解正常班的生活学习情况。

根据自闭症幼儿不与外界接触、不满足发脾气、喜欢同一格式等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班级生活,我们建议由家长(姐姐)陪同就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带领“伟伟”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使家长每天都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情况,并能配合老师加强训练,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小朋友从吵闹、厌烦到情绪基本稳定,基本适应了幼儿园正常生活。

2.教师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来园观看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根据伟伟小朋友不主动讲话、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对其进行语言方面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锲而不舍,训练量适当,不急于求成,多给小朋友制订胜利计划,有意识地为他寻找对象,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维护其自尊心,鼓励他交朋友,培养其语言交往能力,定期上门家访,并请家长观看幼儿园活动,互相交流情况,发现小朋友的点滴进步与缺点,家园配合,制定出正确的训练方法,由于伟伟没有传送的语言交流,只是不时地自言自语因此我们从动作开始让幼儿感觉到周围有人关注他,慢慢的,伟伟可以在家人的提醒下与老师问好、告别,这些点滴进步对我们来讲都是伟伟的极大胜利。

3.建立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提供教学计划。

家园联系册每两周一次,随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跟着正常班的活动,家长非常配合将近期训练情况与教师交流,认真依照制订的计划执行,不时吸取教师的科学方法,小朋友进步很快,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效果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运用正确指导形式是很重要的,同步训练是自闭症幼儿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的训练,就会事倍功半,因此二者结合方能充分发生功效,才是完整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颂,曾凡林.中国的学前特殊教育[J].教师博览,2007(12).

[2]李伟亚.融合教育、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年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

第8篇

一、幼儿特教教师的精神准备

蒙台梭利十分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他认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正是教师身上所存在的那些不好的脾气和内心障碍,使儿童胆怯害怕,不能以真实的一面在教师面前展现,致使教师缺乏对特殊儿童的体会和深入了解。为了全面透彻地了解特殊儿童行为特点,教师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教师首先从了解自身开始,总结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例如,傲慢、发怒、偏见等。总之,“教师必须变得谦和友善和慈爱,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这种精神预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③要在精神上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安全、宽松愉悦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将心理学知识寓于教育教学领域之中去,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国在特教的师资培训方面由于国家的重视,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我国的一些特殊学校和康复机构里,由于师资匮乏,很多特教师资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缺乏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素养和教育理念。因此,面对特殊儿童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知该如何应对,有的教师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行为,缺乏爱心和耐心,这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为特殊儿童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应更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特教工作尤其强调特殊教育教师的人道主义服务精神,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特殊教育教师要加强专业伦理、专业素养、专业行为的培养与提高,从而服务和奉献于特教事业。

二、幼儿特教教师感官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的精华所在。蒙台梭利指出特殊儿童的某些障碍和缺陷,只要在敏感期之前进行教育,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儿童敏感期大多主要集中在出生后到六岁前这一阶段,即学龄前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是幼儿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教学效果也最好。感觉发展敏感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特殊儿童接受训练,有利于纠正智障儿童的感官缺陷,如果错过了这段最佳时期,对于有缺陷儿童来说更是勤苦而难成。

蒙台梭利把智障儿童的感官教育划分为:一般感觉教育(触觉、热觉、压觉和立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教育,在这些感官训练中以触觉训练为主要练习方式。智障儿童常常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双手成为他们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由此可见,特教教师只要掌握了智障特殊儿童感官敏感期的发展规律,充分地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而且可以把握住智障儿童感觉器官逐渐从不成熟到完善的发展机会。同时蒙台梭利也指出,如果儿童感官敏感期已经过去,再加以练习,不仅增加了训练困难度,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地步。在智障儿童的各种感官训练中,蒙台梭利主张把“教师”改称为“指导者”。幼儿特殊教育教师根据智障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思维发展迟缓、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判断分析能力、情感发展滞后等心理特点,对弱智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指导,使儿童自由自在地发展。幼儿特教教师在缺陷儿童感官教育实验中,充分运用了分解训练原则训练缺陷儿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解智障儿童的感官训练程序和步骤,既符合智障儿童感官发展水平,又能够适应智障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如果不把感官教育作为某种含有智慧和动作的整体活动的一部分,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感官教育。”

④最后,蒙台梭利关于智障儿童的感官教育必须借助智障儿童的感觉器官和直观的感官教具进行。幼儿特教教师利用能够刺激智障儿童感觉器官的教具为媒介,通过不断训练和强化,提高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感受性在不断的探寻和发现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纵观新时期幼儿特教改革的发展进程,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这些观点在蒙台梭利的著作里随处可见,蒙台梭利在幼儿特教方面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三、蒙台梭利幼儿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的现代价值

蒙台梭利是以一个教育改革家的身份出现,尽可能试图打破以往传统智障学校的教学方法。客观、公正地从儿童家庭教育的视角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特点等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蒙台梭利对特殊儿童开展早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后期乃至今日的缺陷儿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实地观察低能儿童,努力寻找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低能儿童进行训练,并在训练中不断摸索新的经验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她的这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态度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关于特教教师的师资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真知灼见,她提出特殊教育教师要根据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进行感官训练,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尊重特殊儿童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教学中,幼儿特教教师如何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何利用各种教具刺激弱智儿童的感官,以及生活技能训练,至今为我们现今早期特殊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总之,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特教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特教教师师资匮乏,特教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尚不深入的情况下,重温蒙台梭利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深入挖掘蒙台梭利有关幼儿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郑晓坤 崔明福 单位: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

第9篇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第10篇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九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订如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

二、活动时间:2020年5月20日至6月20日

三、活动内容

1.展现家长和教师坚守岗位、倾情奉献的精神风貌,向幼儿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和情感。

2.鼓励家长陪伴幼儿一起学习科学防疫知识,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通过高质量的游戏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宣传教师与幼儿及家长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为开学返校做好防控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展示教师疫情期间陪伴幼儿和家长共同成长的精彩瞬间。

四、具体措施

1.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全面启动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2.进一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明确“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的宣传月活动主题,帮助教职工了解宣传月的内容、形式。

3.通过园公众号、班级群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提高宣传质量,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在全园家长中的影响。

4.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家长科学防疫,居家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活动。

5.认真分析幼儿居家生活期间家长的育儿困难问题,通过远程答疑、案例展示等多种方式,面向家长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切实解决家长的育儿困惑。

6.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麻痹松劲思想和侥幸心理,在安排部署宣传工作时,坚持防控为重、安全第一,充分利用微信多种新媒体,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开展宣传,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规模聚集活动。

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营造全社会高度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针对疫情期间幼儿居家不能入园的特殊情况,宣传家长和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带给幼儿不一样的成长体验。本次活动主要以线上为主的形式开展的。

在宣传月期间,园领导带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学前教育政策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的综合素质。

宣传视频赏析活动目的是为了带大家了解疫情中幼儿园应对及父母的另一种陪伴,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利用群分享等形式积极宣传,鼓励家长陪伴孩子观看“学前教育月”宣传片,共同了解学期教育的内容。

线上防疫知识视频宣传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幼儿如何居家完成安全防护。将防疫知识宣传到每一个人,使我们保护好自己,安全的度过疫情。防疫知识宣传活动进行的十分成功,家长幼儿积极参与配合,认真观看视频,认真学习,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学习到了幼儿如何进行防疫,增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

第11篇

幼儿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期的教育不良对整个大脑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良的教育环境会在儿童潜意识里留下的思想,增加青少年和成人时期的犯罪率。所以良好的幼儿教育可以很好的提高儿童的自我情感调节能力,增进亲近社会的行为,有效的预防犯罪、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教育上的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教育投资时间越早,投资越大,越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幼儿教育的投资可以增加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善贫困的生活环境。在公共安全上,早期的教育投资可以减少以后特殊教育的成本和犯罪的司法成本,在以后可以很大的降低救助比例。

我国幼儿教育的公平政策

改善幼儿教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做到公平的原则。要做好教育公平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扩大办学规模

我国的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一直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在幼儿教育上,扩大办学规模,使得更多的儿童有接触教育的机会,特别是针对农村、山村等特殊地区加大教育力度,让幼儿教育从城市走向农村,采取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式,例如公办、民办相结合,免除小学教育收费,提高奖学金等制度。

2延长学前教育年限

通常的学前教育为一年,为了使得幼儿得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可以将学前教育扩大到两年或者三年,以缩小教育时间上的差距。

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在较高的教育质量为前提的,低质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在注重教育公平时,不仅仅是在教育时间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品质上的公平。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要提高办学的监管力度,提供规范的政策,保证教育资源很好的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事业上。另外,针对幼儿的教育公平,政府要成为调控的主体,提高教育的福利性,把握好教育方向,提供公平的竞争政策,在宏观约束下,让教育体制在市场经济下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1地域差异

区域上的差别,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地域因素限制的。在东部和西部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差距还在不断的增大,幼儿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公平。

2城乡之间的差距

同一个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城市越大,教育资源相对就越多,在城市里,基本上幼儿都能得到学前教育,家长关心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而在农村虽然在东部地区能够达到很高的入学水平,但教育质量较差,幼儿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太少,在教育年限上也有很大的不足,另外农村公办幼儿园相对较少,家长选择性少,这些都是制约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

3幼儿教育的代价和机会不同

在同样的居住环境下,因家庭收入的不同,孩子的教育水平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一些好的幼儿园,收费较高,或者特权幼儿园,普通家庭不可能负担的起,享受较好的幼儿教育资源,这也过早的给幼儿留下了社会不公平的阴影。另外,儿童本身的特点对教育公平性有很大的影响,对与特殊儿童例如聋哑人,提供给他们的早期教育甚至以后的终身教育资源都很有限,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就会受到正常人的歧视,对其内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幅面作用。

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1政府在教育体制中起到主体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投资人和倡导者,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提高教育的福利,不要将学校教育作为盈利性机构对待。

2合理的利用市场经济的体制,鼓励全社会的参与,建立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我国人口众多,只利用公办的教育资源很难达到全面性,所以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倡企业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并给于特殊的保护鼓励政策,减少税率、提高补助,刺激社会办学的热情,并提供合理竞争机制。

3建立补偿制度,减少教育差距

在保障和救济上对全国的教育差距进行改善,公平并非完全的等价,而是根据地方的发展特点允许合理的差距,政府要合理的做好东西部以及城乡差距等教育条件,制定特殊的补偿制度,分段的阶梯型调节,不断缩短教育之间的差距。

4完善教师的上岗聘用制度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幼儿教育体制内一定要做好教师的上岗培训,培养老师的公平教育心态,不区别的对待在校的学生,并保证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培祥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第12篇

一、0-3岁高危幼儿需要早期教育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存活高危儿后遗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给后期的干预带来挑战。0-3岁是人的一生中体格、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早期干预是指以发育性认知、社交或感情功能障碍的儿童为对象,旨在减轻障碍程度,促进身心发展的干预手段。近几年来,早期干预越来越强调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儿童及家长的参与度。

二、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需要多样化安置

20世纪60年代末发起的回归主流运动,主张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揭开了融合教育的序幕。美国学者德诺(Deno)提出了多种形式安置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倒瀑布体系”,强调尽可能地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从隔离的环境向主流环境过渡,通过一系列安置环境的变换,走向主流环境,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交融。我国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促进了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理解和接纳。在实现了形式上的融合之后,伴随着对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探讨,融合教育从“理解接纳”阶段发展到“有效学习”阶段。上海市长宁区充分发挥区特教中心和特教学校的推动作用和专业优势,为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提供多样化安置与支持。积极发展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通过幼儿园特教班、普通班等多种方式接纳特殊幼儿就近入学,基于评估开展学前特殊幼儿公益性康复训练。家、医、校协同编制并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训练方案,加强特殊幼儿的家庭康复指导。根据随班就读中小学生的需要,提供普通班级、资源教室到特教学校康复训练的多样化安置与支持的融合教育安置与特殊教育支持。通过委托服务,发挥特教学校师资优势,推进随班就读,形成区域管理、课堂研究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为不能到校学习的特殊学生提供“满足家庭需求”的送教服务。

三、成年和老年残障人士需要持续的教育

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残疾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只能留守家中,依靠自己的基本助残补助和家人的收入维持生活。而一小部分获得了工作机会的残疾学生,也常常因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障碍而失去工作。而且,由于学校之后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不足,这些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退化趋势,被隔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生活质量堪忧。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要根据特殊学生学习需求、特点、能力和学习背景等具体因素,提供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支持。如开设成人高考复习班,丰富智障人士高等教育学习体验,增强就业能力;与家长合作挖掘特殊学生潜能,开展职业教育之后残疾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对老年残障人士,可邀请医学、艺术等各方面专家开展医学保健与闲暇系列讲座,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满足老年残障人士的终身教育需求,提高老年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

四、残障学生需要终身转衔服务

从出生到入学直至步入社会,面对各阶段的新环境、新角色,相对弱势的特殊人群总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如果预见不够或干预不足,这些困难会增加他们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延误最佳治疗、康复时机,给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或行为管理造成困扰。针对特殊学生各阶段的转衔困难,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可与区域特教学校、机构合作,围绕转衔开展课题研究、学科带头人项目研究和转衔中心组建设。根据早期干预到幼儿园、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初中、初中至初职以及初职之后5个阶段智障学生的转衔服务需求,开发相应的转衔项目,并进行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在学龄阶段接受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应对成人生活中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从社会隔离走向社会融合,残疾学生的生涯发展需要贯穿终身的教育服务。从理念到实践,完善0-3岁直至老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作者:徐玉珍 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