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社区养老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养老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19 16:2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社区养老的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社区养老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成教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Paths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Adult Education Students

――Construct Practice Base, Promote Team Learning

YUE Yan

(Shanghai Shi Putuo Spare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education student, because the part tim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ten encountered difficult to overcome contradiction, the learning effect technology greatly wreck a, in order to meetstudents in engineering,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and explore the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resource in the path of the effect of TV university, with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ry to putuo on part of the team learning, and part of the community school construction putuo district practice base, close community 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act,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education;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practice base

1 成教背景分析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人的一生发展,提高成人的生活品质,提升成人的自身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为许多年少因各种原因未能迈入大学殿堂的成人朋友们提供了再圆大学梦的理想,同时也为在职员工突破自身瓶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创造了更为便捷的路径,同时伴随时展,成人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全日制高校扩招和放宽年龄限制对成人教育的冲击,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对生源的影响;成人教育学生工学矛盾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导致社会声誉不高。

2 学员学习现状

通过对上海市电大各个分校电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追踪,发现部分成人学员不重视成人学习,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屡有发生,抄袭作业,匆忙应付考试的人数不少,近年来成人学生流失较多,这一方面跟成人学员的身份有关,他们的关注重点多在工作、生活和家庭,但也跟其主观认为成人学习效果较低,证书缺乏社会认同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乐学愿学。

3 成立课题,专项探析提高成教学习效果的路径

3.1 组建课题小组,提高毕业作业的实践力度

以上海电大普陀分校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建设相关教师的课题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团队的活动,对电大改革行政管理专科毕业作业的举措认真执行,并按照团队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力争使学生的毕业作业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并能通过两年来的专科学习从理论上深化学生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使行政管理专业和毕业调查报告相结合,尽量减少纸上谈兵,应付毕业的短期行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工作实践的指导。

3.2 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缘由

上海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以“结合实际,突出实践,增强实效”为原则,强调学以致用,提升综合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团队据此厘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认为以建设实体目标为基础,拓宽行政管理专科学生的视野,能够把平时所学用于实践,于是在各位团员的努力下,和桃浦镇社区学校进行协调和沟通,不断与被指导学生进行联络,最终促成了桃浦实践基地的形成。

3.3 签署协议用以固定成教学员的实践场所

经过协商,电大分校和部分区街道社区学校签署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和权力,如街道应配合电大学员开展学习与理论实践活动,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和案例教学的平台,提高成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也要为街道提供人力资源智力支持和服务,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协议,这从制度上保证了成教学员的实践场所,一般学校都是以成教学员成组的形式送往街道的实践基地,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和讨论交流。这对成教学员毕业撰写调查报告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撰文更加注重实际不再牵强附会。一组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关于桃浦镇某物业公司员工培训的调查报告,通过小组分工调查,协作完成报告而言,小组成员从原来不认识到认识,从对员工培训的认识浅显到深化,观念有了不少的转变,尤其教师组织小组成员深入公司实际,运用了诸如问卷调查、查阅内部资料、约见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到物业公司目前存在的情况如政策法规不完善、维修改造不及时、指导监管不到位、相关责任理不顺、服务收费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物业公司员工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意义,使学员在撰文时有感而发,不至于牵强附会,泛泛而谈。

(2)撰文更加深化了对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组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围绕社会养老问题展开的,上海已经先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选此主题具有时代意义,同样在指导中强调小组成员注重客观调查,了解目前城市养老的主要问题,比如同学调查了桃浦某小区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子女对老人的关心程度、其中孤寡老人的需求状况以及老人的健康状况,并据此提出政府基层组织的应对举措,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也加深了有关理论的理解!

(3)建设基地使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具有辐射效应。可见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基地是必要的,一方面为行政管理专业同学开拓了实践的空间,使他们在毕业调查和撰文过程中始终务实,密切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对桃浦实践基地进行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的宣传,期望能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使学生所学能学以致用,呈现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

4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案例撰写和分析的水平

作为管理专业群的学生,对相关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对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很有裨益,根据学员的性别、性格、能力等互补原则组成若干个小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对成员的组织和协调,从中可以考察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师布置案例讨论的时候是主持人的身份,要把主角让给小组学员,教师只是导演和催化剂,另外小组成员中若有人因工作加班不能按时出勤,其余组员可以帮忙记下内容要点,与之分享,大家互帮互助,也能增进学员彼此交流。此外在小组学习中,小组长发言,其余组员要补充发言,师生评议,气氛和谐,达到既锻炼了成教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成教学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爱民.21世纪成人教育发展模式探论.北京成人教育,2000.9.

第2篇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enili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a in 21 century. Suzhou i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aged cities which joined this trend in 80s,20th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senility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old people bring out the great old-aged demands on homes provide by institution. On the contrary, many problems and weak point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welfare facil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for old-aged people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institution in Suzhou,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do better service for old people in this city.

关键词:苏州市 机构养老 供求

Key words:Suzhou facilities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凌晨,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 于2006年2月24日发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到2020 年, 老年人口将达2.48 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 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 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 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 倍”。苏州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在机构养老建设情况上也排在全国前列,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苏州机构养老进行探究。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所谓机构养老主要指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苏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的城市之一。苏州市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众多的老年人口对居住、饮食、医疗、健身、娱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养老运作与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苏州市老龄人口老龄化现状

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每年以一定的规模在递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苏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3月22日的《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称“2006年,按户籍人口统计,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02%,比2005年增加5.85万人,增长0.61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8.20%。截至2008年底,苏州市有在籍老年人口120万,占总人口的19.50%。

2.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苏州市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2006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数约为111万,而2008年底老年人口在120万左右。苏州市老年人口数以每年4到5万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129.3万,到2030年将上升至247.7万,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苏州市各区域具体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太仓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1.69%,平江区也达到了20.61%,而常熟市则为19.91%。老年人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文体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相应的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无法满足迅速老龄化的需求。

(二)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分析

苏州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仅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设施的多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以苏州市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为例,截至2008年底,苏州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0万左右。苏州市统计局2008对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市区城市家庭60岁以上老人中有13.79%选择住养老院作为自己希望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意向,住养老院的占15.13%。因此至少约有16.548万(120万×13.79%)老人有住养老院的期望。但是由于养老院价格及其他各种原因,实际有效住养老院的需求在期望的基础上有一定缩减的。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及供需矛盾分析

苏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养老的建设。2008年苏州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苏州机构养老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在设施供给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

1.苏州市机构养老设施供给的种类

苏州市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医疗卫生、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和信息咨询四大类。其中包括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诊所、健身器材、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2.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给数量

由于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因此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苏州市机构养老总体上供不应求,老年人对设施的占有率比较低。平均每千名老年拥有的养老院的床位为15张。到2006年底苏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58所,总床位16527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57%;入住老年人数9327人,不足老年人口的0.9%;建筑面积469957.9万平方米。《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统计:“其中民办养老福利设施21所,股份制2所,各种养老福利设施总投资94671.39万元”;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29所,总床位3449张,入住老年人数2089人,占床位数60.6%;敬老院120所,总床位11772张,入住老年人数6417人,占床位数54.5%;护理(临终关怀)9所,总床位1306张,入住老年人数821人,占床位数62.9%。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分析

由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裂变成现在流行的核心家庭,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家庭及其子女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机构养老。因此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所提供的照顾服务成为家庭照顾的有效补充。苏州机构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又显得严重不足。在苏州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为15张,而发达国家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数在五年前就已经超过50张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因此对护理院和社区医院、卫生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今苏州几乎一个区或县级市才有一家护理院。对于健身设施来说,通常是很多才拥有几件的健身器材,一般都有人在使用了,常常要排队。

三、完善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一些建议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机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信息咨询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稳定发展的重要事业。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现给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好规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机构养老建设与管理。以形成资源共享新局面。认真做好机构养老建设的规划,将机构养老纳入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不仅要在量上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健身设施、老年大学,而且应该更加注重这些设施针对不同需要的具体分类与合理的地理安排。

(二)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

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的建设,将机构养老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拨款。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如机构设施建设用地、用房优惠政策、机构养老收费优惠政策、机构养老事业的税收政策、福利彩票政策对机构养老建设予以优惠和倾斜。

(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的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其收费。如学校有些长期闲置不用的教室等可以开辟出来做养老院;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的体育场所、健身设施可以向老人开放(可以收取少量费用,或直接由政府补助给学校)。还可以多吸收志愿者参与到老年福利事业中来,与一些志愿者团体建立稳定的关系,志愿者定期服务,可以减少如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养老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而促进收费的降低。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组织,吸收社会捐赠,来办机构养老事业。

(四)针对需求,建立设施项目

根据老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等对他们进行特点和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多与老年人交流与沟通,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设施。根据不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上的不同,建造各种规模与档次的机构养老设施,并注意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关注老人精神生活。多在社区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的机构养老建设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苏州市民政部相当重视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设施的使用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设施供不应求、种类单调、分布不均、收费过高等。苏州市要立足自身,完善立法,做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建立数量充足且符合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机构养老。并且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需求,建设多层次多样花的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要。后期做好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机构养老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4

[2]苏州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将上升到247.7万.苏州日报.2008、11、29

[3]社会化养老体系扫描.苏州120万老人安享快乐和谐.苏州日报.2008、12、4

[4]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2008、3、22

第3篇

关键词:养老模式;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一. 养老问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都处于一种转型时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指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一个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充分见证了这种转变的发生,传统的家庭结构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1]“4-2-1”家庭结构日渐普遍,掌握经济资源角色的主体可能从老人向中青年转化,两代人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减弱,直接导致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程度降低,子辈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

根据《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报告(2013)》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老龄化市场,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会有将近3亿老人[2]。可见,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已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难题。同时出现的新问题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此期间将进入老年期,也就是在新增的老年人口中80%将是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人可获得照料支持的亲属网络将大幅减少。这也极大的影响着子女对养老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在于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和调查问卷,民间访谈等方式,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子女的养老消费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养老模式的分类方面,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划分。而持有观点最多的是以下分类:[3]中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赡养、机构赡养和社区帮扶三类。家庭赡养,通常是指由儿女或者子孙后代等在家里,对老人进行赡养。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顾、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机构养老,主要是指老人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国家专门为老年人安排的场所安度晚年。社区帮扶,就是让老人生活在他所熟悉的社区环境里,不仅得到家庭成员照料,同时,当家庭成员力所不能及时,社区服务就发挥了帮助的作用。

三. 影响子女对养老消费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观念的转变

[4]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等人提出的人口投资理论,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可以赚得较多的财富的能力逐渐增大,因此,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高的文化等方面素质,父母完全可以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费用,而养老保险及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作为父母年老体衰时候的最大支撑,所以净财富流流向下一代。在家庭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对少量孩子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上的提高,已蔚然成风。社会学家徐安琪曾经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5],从直接经济成本看未满16岁孩子的抚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这其中没有包括子女上高校的费用,如果算上,抚养孩子的费用将增加一倍。此外,假设60岁退休后每月消费1000元,你的寿命为80岁,那么,你将需要花58万元;如果按每月消费2000元,则为116万元。表明养老是一笔巨大投资。出于这样一种情况,对儿女教育的投入也是这种观念的另一种写实,在这种“重小轻老”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养老消费遭到了极大的忽视,使得老人到底该怎么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经济情况

在中国经济改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部分中年子女因为学历,技术,年龄等原因找不到一份稳定,正式,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慈爱的中国老人们看不得子女受苦,所以忍不住出手相助,这也是由于子女的经济情况造成的抑制养老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些子女本身经济条件尚可,但是还是抱着“不啃白不啃”的心理来啃老,比如,每天都来老人家里吃饭(不付伙食费)。在某次的对青岛市的养老问题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对“所能承受的最高养老院消费价格”的调查中,56%的人为此能够承受2500元左右每月每人的价格,36%的人为此能够承受3500元左右的价格。只有1%的人能够为此承受8000元左右的价格。可见,没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基础,子女即使很孝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家庭因素

1)主动动机

主动动机,意思是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进行悉心照料的原因来自本身的主动性。这种动机包括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沿袭中国传统美德等。在采访过程中提及最多的一个主题,是成年儿女们心疼父母操劳大半辈子,到了父母应该安度晚年的时候,作为子女有责任有义务照顾他们。从这方面讲,子女的主观因素对养老消费的水平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与中国不同的是,[6]西方国家的家庭关系模式为单向模式,即父母只养育子女,而将父母的养老责任交给了社会,由社会照顾。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奉行的是互动模式,即父母将子女养大成人,成年子女再反过来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的行为同成年儿女的名声紧密相关,对于促进养老消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社会舆论称为这一动机有效的最大的监督者。

2)被动动机

被动动机,主要是指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顾行为是受制于现实的,客观的因素,而并非完全是出于自身的意愿来考虑。在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意愿,这一过程受到了两者各自的社会经济状况,老年人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父母可以帮助子女,因此,子女会乐意照顾赡养老人。这种被动性因素使得互动中的子女对父母的照顾比较顺畅的进行下去。例如,社会中的“啃老”现象体现了这种被动动机。农村的家庭,由于很多还是传统家庭结构,原来家庭的兄弟姐妹众多,会出现在赡养老年父母的问题中,子女“踢皮球”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家族中的长辈往往会出面进行子女间的调解和劝说,这一动机带有很强的被动性,但是依然会影响子女对养老消费的水平和投入程度。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养老投入会持续加大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养老问题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庭照顾能力减弱。因此,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政府会持续加大这方面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上海政府高度重视应对老龄化,对发展养老服务业作出制度性安排,《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已正式出台,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强养老行业人才培养

现在护理行业好护工稀缺,也不容易留住,照顾90多岁老人的护工还需一定技能,“我们应把‘护理’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来对待,而不是‘临时工’,这样,情况也会有所好转。”比如,在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护士等职业间形成合理的待遇梯度,稳定服务队伍。将养老机构的定价考虑到运行成本中,让这些养老机构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保证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包括对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可以获得保障。(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海滨.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06)

[2] 曹煜玲.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06)

[3] 陈建兰. 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以苏州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08)

[4] 杨洋. 大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04)

第4篇

一、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水平快速上升,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1],预计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将上升至3.31亿,占总人口比重达25.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1亿[2]。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态势使得社会对养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养老资源的供给却处于短缺状态,效率明显不足[3]。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中国养老模式存在着多维变化,未来养老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4]。目前我国以老年公寓、养老院为主的老年住宅,只能满足老年群体基本的居住需求。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5]。这些政策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得老年旅游需求大幅提升,老年人旅游消费空间不断扩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提出积极发展老年旅游,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异地医疗费用结算和商业保险制度的日益完善,“旅游+新型养老模式”尤其是养老地产的开发,将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

养老产业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较高、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从旅游发展、养老需求等层面来看,旅游城市具备发展养老地产的优势和条件,能够实现旅游与养老双重功能。相关学科对旅游养老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国外关注养老地产的市场特征研究。Karen M.Gibler,George P.Moschis和Euehun Lee研究了养老地产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和消费原因,提出高学历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明显倾向于选择可提供优质服务的大型老年社区[6]。John F.Ermisch和Stephen P.Jenkins对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地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7]。Rebecca L.H.Chiu和Michael H.C.Ho通过研究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认为出租型养老地产是最符合市场效率的类型[8]。对于影响旅游养老的因素,J. Hanna, L. Lévi and S. Petit提出老年人对旅游养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分配,以及文化距离和欧洲国家垂直产业内贸易背后的驱动力[9]。国内学者对旅游养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李松柏认为旅游养老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10]。王玉对比了我国典型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旅游养老之间的关系与区别[11]。同时,国内学者还明确了旅游养老的类型。刘静霞将旅游养老分为观光休闲式、分时度假式和置换式三种模式[12]。袁开国等提出旅游养老类型可按时间长短、地域性、首选因素等标准进行划分[13]。在养老地产的开发方面,研究表明农村公寓式养老地产商业开发、异地置换养老地产开发、专项医疗养老地产服务、旅游地产项目与景区无缝化开发均是今后旅游城市养老地产开发的重要模式。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各有侧重,国外主要针对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特征进行分析,而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旅游养老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在老年旅游消费潜力释放和养老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旅游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的测度和评价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因此,基于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战略要求,本文构建一套全面反映旅游城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青岛市为例,对其发展养老地产的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分析,揭示其养老地产发展的特征与趋势,为推进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发挥旅游养老功能提供决策参考。

二、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内涵及特点

旅游城市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具备吸引老年人旅游和养老的独特优势。旅游城市发展养老地产,可兼备“旅游”和“养老”双重功能。依托旅游资源和环境,体现其休闲度假特性;养老功能则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必须满足老年人养老度假、医疗养生、娱乐休闲等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旅游城市养老地产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以商业开发为目的的养老住宅,并具有适合开展旅游养老活动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条件。具体来说,就是为解决老龄人口休闲、居住、生活问题而设计的集旅游、住宅、服务、医疗等为一体的复合地产项目。这类地产项目的开发从建筑设计到项目规划再到装饰标准同普通住宅地产有所不同,其建筑产品的开发接近于高端住宅开发的规律,创新核心在于适老化设计[14]。旅游城市养老地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选址的综合性。在旅游城市进行养老地产的选址时,要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生态条件、居住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传统的养老地产在选址上更多的是以养老为出发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选址需要兼顾老年人的旅游需求和养老需求。

二是设计的适老性。养老地产与传统地产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除了需要满足地产发展的基本配套设施外,还需要在老年人的日常使用设备上加大科技含量,以简化使用步骤,在满足老年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给老年人提供最便利的服务。对住宅的规划设计方面要求比较高,如要求无障碍设计、要有紧急呼叫系统、配备相应的医疗急救设施等[15]。

三是消费对象的特殊性。由于房地产市场环境的特殊性,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老年群体中的中高层收入者,既有旅游需求又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旅游城市养老地产能够提供各种便利,满足老年人旅游养老的各项需求,实现老年群体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

四是效益的多样性。旅游城市养老地产既要满足旅游功能,又要满足养老功能,还要满足地产功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高度融合,因而作为一种新型地产产业形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状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海,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同时,青岛市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具有十分适宜的养老环境。据青岛市环境状况统计公报数据,2014年青岛市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低于北京市、天津市等优秀旅游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较高,因此,作为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市发展养老地产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

近几年来,青岛市在原有的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已开始积极推进养老地产的开发。石老人桃源乡养老服务中心是青岛第一家养老地产项目,其依山傍海,环境优美,主要面向老年人提供旅游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旅游养老需求;2013年底,依托德国先进的养生养老服务理念和标准,青岛市开发了芭东和园地产项目,重在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2014年4月,万科怡园开始接受预订,项目周围分布有4所甲级医院,同时与市立医院建立战略合作,老年消费者吃特供食材,享专属医疗,着力为老年人提供最完善的养老服务;同年11月,新华锦长乐国际颐养中心正式对外营业,它是目前国内首家充分引进日式颐养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高端老年颐养中心,也是华东地区最高端的老年颐养服务中心之一。如图1所示,目前青岛市的主要养老项目集中于

沿海一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为青岛市吸引了众多老年游客。2012、2013年,青岛市连续两次在全国最适宜退休城市中名列前三,具有发展旅游养老的先天优势,银发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以从养老供给角度挖掘老年人旅游消费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综合考虑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旅游养老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分析老年群体对养老地产偏好及旅游行为规律,将旅游城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分为旅游环境子系统、养老环境子系统和地产环境子系统,利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和层次分析法(AHP)[16],对各个子系统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并确定权重,再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并确定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最终得到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

在旅游环境子系统中,选取游客满意度指数、接待游客人数、A级景区数、星级饭店数、空气质量优良率5个指标,作为衡量青岛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指标。空气质量越好,游客满意度指数越大,接待的游客数量越多,则旅游业越发达,旅游环境越好。同时,采用A级景区数和星级饭店数作为衡量青岛市旅游资源丰富度和旅游基础设施供应能力的指标,旅游资源越丰富,基础设施越齐全,越能吸引游客的到来,旅游需求就越大。

在养老环境子系统中,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衡量青岛市养老地产绿化率的指标,绿化越好,居住环境越舒适,越能吸引老年人前来养老。选取公共汽、电车辆数作为衡量青岛市交通条件的指标,卫生机构数作为衡量青岛市医疗水平的指标,交通和医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在地产环境子系统中,选取人口老龄化率、第三产业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额、城镇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和主城区住宅均价7个指标,来衡量青岛市养老地产的发展情况。人口老龄化程度决定了养老地产的发展模式,人口老龄化率高,表明养老需求旺盛,养老地产发展具有较强的动力。旅游城市养老地产是强调服务理念的地产形式,尤其是旅游养老、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服务,用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衡量当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从而间接评价其是否具备发展养老地产的良好潜力。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额来评价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度,投资额越大,商品房竣工越多,销售额越高,则房地产市场越成熟,其发展养老地产有较大的优势。城镇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如果城镇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大,表明居住条件较为宽松,对中高端的养老地产需求就会增多。通过主城区住宅均价来衡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主城区住宅价格越高,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越高,作为高端地产产品的养老地产就有了发展空间[17]。

(三)研究方法

1.指标标准化。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数据最终落在[0,1]区间内,计算公式[18]为

(1)

式(1)中,(=1,2,…,;=1,2,…,)为第年第个指标的值。原始数据主要源自2010―2014年《青岛统计年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

2.综合指数模型。基于指标系统性、层次性、可获得性与可比对性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对青岛市发展养老地产的适宜性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公式为

(2)

式(2)中,为目标层的指标指数值;是准则层的指标权重;为目标层所包含的准则层指标个数;为准则层的指标值数值;为准则层所包含的指标层指标个数;为第年第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是指标层的指标权重。

(四)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绘制2010―2014年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的适宜性指数变化图(见图2),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的态势。首先,2010―2012年养老地产发展的适宜性水平快速提升。2009年我国明确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青岛市出台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了度假休闲、文化观光、海洋旅游、乡村旅游、高星级酒店、餐饮娱乐购物、旅游基础设施等多个类型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旅游景区开发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旅游环境得到不断优化。2010年以来青岛市摆脱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经济稳定增长,养老环境吸引力不断提升,同时,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规模迅速增长,养老地产开发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得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的适宜程度显著提高。其次,2013年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指数呈现显著下降态势。究其原因,伴随城市建设规模增长,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雾霾天数明显增多,空气环境负荷越来越重,该年份青岛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出现下降,旅游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受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政策影响,青岛市高星级饭店的游客数量和消费总量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端养老旅游市场的开发。从房地产环境上看,2013年青岛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各种政策成为楼市“催化剂”,中高端住宅与低价刚需盘的快速销售,推动了青岛市房价的全面上涨,使得养老地产投资更为谨慎,养老地产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再次,2014年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指数迅速回升。近年来,青岛市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按照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求,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旅游产品。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等环境得到优化,旅游形象大大提升,同时,2014年第三季度青岛市游客满意度居全国60个样板城市之首[19],这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岛市旅游养老的吸引力。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正式实施,为规范养老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加上宜人的海滨环境和相对稳健的房地产市场,使得青岛常年位居全国宜居城市前列,这为青岛发展养老地产、丰富旅游养老功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从各个环境子系统适宜性变化上看,旅游环境子系统适宜性指数在2013年出现较大下降,这主要是由该年青岛市空气质量的下降、星级饭店的规模减小等造成的。旅游业是脆弱性产业,其经营和发展易因多种因素的出现而遭受冲击和挫折。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规范旅游环境。因此,为营造良性、稳定的旅游环境,需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并在优化旅游环境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养老环境子系统适宜性指数在2013年以前变化较为平稳,2014年则显著提升,表明青岛市养老基础设施愈加完善,社会对养老问题更加关注。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30多项养老产业政策及指导意见,使得青岛市养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地产环境子系统适宜性指数则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表明青岛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服务业较为发达,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政策以“稳”为主,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青岛市发展养老地产、开发旅游养老产品的优势凸显。

四、结论与建议

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发展受到旅游环境子系统、养老环境子系统和地产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影响,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针对我国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目前看来,青岛市养老地产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据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特点及老年人的旅游需求、养老观念和习惯,结合青岛市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并借鉴和学习国外典型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发展经验,为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与旅游养老功能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老年旅游产品,为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发展奠定基础

依托青岛市独特的海滨风貌,结合老年人的旅游需求特点,创新老年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投资养老地产。比如可以在地产开发区内规划各类旅游养老项目,紧紧围绕养生养老,开展多种诸如太极、散步等老年娱乐项目;同时,配备医疗服务中心,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开展养老讲座,制定养生计划,使老年旅游群体在居住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依托重点景区在周边配套开发养老地产及旅游养老项目,满足其旅游养老的需求,景区内适当增加适合老年人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的项目,以增强老年人的旅游体验性。

(二)完善养老配套设施,为旅游城市养老地产的发展明确方向

旅游城市养老地产面向的是有较高消费能力且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老年人,地产的建设需配套和完善商业、会所、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房、急救中心和老年医院等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类养老需求。比如崂山区流清河景区因其良好的空气质量、宜人的海滨风情以及较少的拥堵吸引了众多老人前来养老,因此,可以在此规划养老地产项目,修建旅游养老度假村。因其距市中心较远,可以适当修建老年文化休闲中心和老年养疗康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健康检查的场所,让老人在舒适的环境中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关一线宜人的居住环境、较高的绿化覆盖率以及完善的医疗设施,可以打造成为青岛市旅游养老发展的核心地带。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新的人口学研究视角,从中国青年失业问题来研究和养老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中国失业青年的数量进行了估计,然后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资金、观念、代际、自身、同代之间的影响和冲击的思考。

      一、研究背景

    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保障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就业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不可避免的对中国就业市场带来冲击和和增加就业的困难。据劳动保障部2002年四季度对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16 -36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7%;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6% , 25 -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4.1%;青年求职者已经变成为主体,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的情况有明显的变化。我国已经出现青年人就业困难的现象。

    我国失业问题的研究与中国经济转轨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密切相关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下岗等问题开始,关于失业的研究也开始。尤其是针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研究的比较多,而且因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一直给与比较多的关注。但是,针对青年失业问题的研究却相对比较少,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经济条件及制度有关。但是随着下岗失业问题中的“4050”人员尚未完全解决的同时,新问题又不断凸显,大学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失地农民的后代等等,都源源不断地释放到就业市场上,因此近年来引起了包括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青年失业问题的大背景下,青年失业问题也开始渐渐得到重视。青年失业问题不仅仅对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安全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中国现存的人口问题进一步恶化。本文的研究视角是考察这群失业青年对中国养老制度的冲击和影响后果,就此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一个话题来引发学术界对中国青年失业问题和老龄化过程中养老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更多的学者研究青年失业等相关问题抛砖引玉。

    本文的安排如下:首先对中国目前的失业青年数量进行估计;然后是对中国青年失业问题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冲击和影响做深人剖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以及进一步讨论。

    二、对中国失业青年的数量估计

    1、资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999-2004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该数据是国内外学者参考的主要年鉴之一、比较权威,本文主要数据资料是根据该年鉴计算整理得到。(2)中国劳动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网上公布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数据( 2001-2004各个季度的数据资料),该数据是分季度统计、可以及时、动态的了解最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同时本文根据需要把各个季度的数据整理成了全年的数据,本文的参考数据资料源于此。(3)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资料最全的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很多地区政府以及学者对该问题的数据调查资料。这在某种程度弥补了一些在数据上的缺憾。(4)教育部公开的数据资料以及国内公开出版的新闻报纸。多渠道、多角度的数据对审视青年失业问题是非常必要,同时也是有益的,因此,在本文这些数据的使用有时是单独引证,有时是相互印证,更多时候只是给读者或者该问题的研究者提供一点线索或者说一个视角。

    2、青年概念的界定

    在研究青年失业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失业青年的数量和基本特点,但是有必要澄清一点,目前国内研究涉及到这个问题时,由于年龄的下限界定不同,因而失业青年的数量或者比例是不同的。国际上各国关于青年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其中1985年,联合国首次将青年界定为15-24岁之间的人群。中国大多数学者讨论青年问题时对青年的界定比较宽泛或者没有界定。为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能够进行对比、也为了不引起读者的混淆,因此在本文中尽量不泛泛使用青年这个概念,而采取折中的方法,不进行界定,而使用比较年龄段的方法,例如青年16-24岁、16-29岁,16-34岁等等;但是对于某些无法提炼年龄结构的数据或者涵盖青年概念的数据,本文会使用其他的概念来说明。例如:新成长失业青年等等。这些概念和本身的青年概念又有区别,但是对于研究该问题的初期,对于数据资料本身就十分有限和稀缺的情况下,必要时引用这部分数据又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本文中出现的类似青年的概念之间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而是一种互相说明补充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将来该问题的深人研究和规范研究是必须阐述和澄清的。

    3、关于失业青年数据资料的估计

    关于失业青年的数量是非常难统计的,一是因为统计公报或者统计年鉴提供的是登记失业率,此外,这个登记失业率还是城镇的数据,没有包括农村数据;二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包括职业介绍中心登记的情况往往也是覆盖面有限;三是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例如上海就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解,而另外一些城市却没有任何数据资料;四是失业青年中的群体差异性使得研究的重点不同,例如失业青年中的弱势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前者没有任何数据,后者得到很多关注。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研究中的数据要远远小于真实的数据。但是我们仍然尽力尝试能够让读者大致了解一些情况。

    (1)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资料估计

    根据表1;1998年到2003年城镇劳动力供给与配置情况可以看到,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递增很快,从1998年1512.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2896.38万人,6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0.6万人;而相对城镇劳动力的配置情况,6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11.7万的就业机会。1998-2001年当年未就业比例始终在40%上下徘徊,到了2002年、20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5%。以2003年数据为例,也就是2003年城镇劳动力中有大约1300万人没有就业。根据劳动力年龄的界定是16-59岁,当然属于青年16-34岁的人数是不知道的,但是这部分数据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等学校毕业生”、“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年龄范畴都属于青年的界定,参见表2。根据教育部2003年底大学生就业率83%估算,“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不能就业的数量是37万人左右;根据上海闸北区的调查中等学校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生的失业率44.2%和52.8%估算我们这里的全国数据(调查组,2003),“中等学校毕业生”、“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数据分别为111万人和160万人。仅是这三部分数据中不能就业人员的统计就超过300万人,真实的数据一定要大于该数据。

    (2)根据中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资料估计

    由于这部分数据是根据中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汇总得到,因此在本文中只能使用新成长失业人员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例来说明该群体的情况。这一数据是从2001年开始,因此我们只能对2001年到2004年各个季度以及年度数据进行对比,由于年度数据有限,我们没有办法对新成长失业人员比例进行趋势的预测,只能说这部分人的比例占整个失业人员的大约为五分之一左右。按照这种比例推断,这部分群体游离在就业状态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优势更加丧失,那么成为失业青年中不业群体的人群就会更加庞大。

    (3)全国各地区调查问卷资料的估计

    在考察全国青年失业人口的数量之前,我们首先考察某些地区的登记青年失业人口的情况,然后读者可以根据文中提供的各种比例推论目前中国青年失业人口的情况。上海市宝山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该区16"35岁的城镇失业青年到2001年以达到21688人,占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73.7%(许小玲,2003)。而上海市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提供的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2年1月,区内 35岁以下的青年失业的登记人数为39576人,占全区失业人口总数的45.8%(苏红,2003)。同样是上海,闸北区2001年25岁以下失业青年占失业人员总数的48.7%,高于上海市统计比例近8个百分点(课题组,2003)。-2003年社会和劳动保障对全国沈阳、南京、郑州、宜昌、齐齐哈尔等十个城市进行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高达53%(童红梅,2004)。共青团江苏省委在2004年2-9月,在全省范围内对35周岁以下的无业失业青年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9.5%的人失业后不去主管部门登记,一方面反映无业失业青年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说明社会隐形失业比较严重,实际失业人数要大大高于某些统计数字(练月琴等,2005)。

    (4)对失业青年群体内部分类的估计

    a大学生待业的数量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大学毕业生约有43万人未能找到工作,2003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超过52万人,200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至69万人,而2005年将达到79万人(安国启,2005)。如果按2002年的64.7%的大学初次就业率来估算,那么从2003年到2005年,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将分别达到75万、99万和120万。即使按照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年底的就业率83%来计算,2003年底仍然有36万人没有进人就业状态,以此估算2004年有48万、2005年有58万人。这样按照2002年初次就业率和2003年底就业率估算出的大学生( 2003-2005)累计未就业的数量的域值为[142万,294万]。

   b.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毕业生

    根据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数据绘制的图1,用以说明这一群体的数量发展趋势。之所以把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拿出来,是因为根据这部分人年龄大多处在15 -20岁之间,年龄低、学历低、而且没有任何职业训练,这部分人将来成为失业青年中一直不能就业的可能性最大。根据表1,这部分人大约有二三百万.根据图1这一群体还有很强的上升势头。另外一部分群体是中等职业毕业生,根据表2,2003年这部分群体的人数是2508299人。整个用人单位存在人才过度消费,所以这部分群体常常是“毕业即失业”。另外,这部分群体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呈现特征相似:年龄低、学历低、没有工作经验等。虽然这两部分人占整个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因为该群体的低龄化因此对该群体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三、中国青年失业问题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2020年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年龄中位数将超过36岁;2040年,中国将步人严重老龄化时期,平均每5个人中就会对应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按照这种预测,那么平均这5个人中去掉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没有到达65岁但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结果将会是多少?尽管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但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果再减去不能就业青年人,数字也许会更加震撼人心。那么我们就会反问,剩下的人面对如此大的压力还会愿意承担上一代养老的社会责任吗?这只是一种预测,准确与否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中国养老保障的现实问题,也就是任何可能影响或者是产生冲击的养老问题的可持续的问题,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因素是未成年人的抚养比、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改变的是提高退休年龄、增加就业机会、促使meet族的就业。但是现实问题提高退休年龄和增加就业机会本身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促使失业青年改变观念、增加职业培训和指导是真正解决现实和未来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以下就是针对青年失业问题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资金、观念、代际、自身、同代之间的影响和冲击的思考。

      1、对个人账户和社会保障养老基金的影响

    中国养老基金名义上是按照现收现付制加部分积累的个人账户相结合进行时,但由于目前制度是养老基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混帐管理,因此养老基金的保障体系实质上仍然实现收现付制度。在完全积累的养老保障体系中,每一代人都在为自己的退休而积累或是储蓄,但在目前中国实行的部分积累制尤其带有现收现付的成分情况下,那么只能由下一代或者几代人的缴纳来完成。根据最新权威资料,到2004年新的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这种潜在的养老保障基金的风险会越来越大,这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在转轨过程中必须要面对问题。应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而付出的各种费用,同时又需要在职劳动力的供款保障和支持。有学者提出,利用劳动力市场,通过扩大新人总量,是解决养老负担过于沉重的一个可行办法。但是失业青年的大量存在,既没有为自己积累起相应的养老基金,也未能对目前社会养老统筹做出贡献。

    2、对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

    中国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更是千百年来传颂的美德,而且也是维系代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养老方式长期以家庭支持为主,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就是养儿防老以及反哺模式,尽管社会化生产方式已渐渐打破家庭养老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目前中国的养老依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当新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之后,由于他们受到的溺爱和宠惯,家庭观念和对父母的责任感大大降低,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必然将会遇到挑战(蔡防等,2003)。独生子女和以往的多子女的家庭相比,受到父母和亲戚更多的娇惯和溺爱,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成年后对赡养父母的意识比较薄弱;而中国的失业青年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不想就业依然依赖父母生活,那么作为成年人应有的责任也会更加淡化,养本身就比较困难,更不要说承担养父母的责任了;甚至有的父母不仅养儿子、女儿这一代,还要养他们的下一代人。

      根据经济学的交换理论,交换动机的新含义是,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对其进行投资,并指望在自己年老时得到子女以养老形式提供的回报(guttman , 2001) 。neet族的存在,使交换理论失去意义,同时父母对养老存在危机和不安全感,这将对人们生育观念产生影响,将进一步恶化人口结构。

    3、对将来自身养老保障问题的影响

    现在的失业青年大多处在15-19岁和20-30岁这样两个年龄段,就是初高中(技校、中专等)毕业生和大学研究生毕业生两个阶段。前者和后者之间有很大不同,但是年轻、不愿意就业或者不能顺利就业是共同特征,随着不就业的时间推移,这批年轻的neet族进人40-50岁阶段,那么就业困难更大,在劳动力市场上年轻资本或者说年轻资源就遗失殆尽,更无优势可言。现在可以靠父母,到了没有父母可靠的时候怎么办?难道要靠领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失业金过一辈子或者靠他们的下一代来养老吗?

    4、对同代人养老问题的影响

    根据有关方面数据,预计到2020年,退休人数将超过1亿人,赡养比将达到2.5:1左右。如果除去失业青年的影响,那么赡养比会低于2.5:1,这对同代人产生不公平,本来共同承担的责任和资金变成了由其中的一部分人承担,加大了这部分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中国青年报》4月6日报道,2004年,乌鲁木齐市有13名硕士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领取了失业金。如果说失业青年中那些因为学历低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那么这些拥有高学历的失业青年就是因为期望值不同而不就业,甚至领取失业金接受社会的保护,这可能会导致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危机。同时对同代人的观念也会产生冲击,会动摇一些人关于就业和养老的观念,如果失业青年继续增加,就有可能导致现有的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崩溃。

      四、结论

    在任何就业市场上,我们只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充分就业,而不可能是全部就业,因此无论何时都会存在失业的人,也就是说存在主动和被动失业的人。换言之,就是一直会有“待业青年”,也会有靠父母的失业青年。在中国失业青年中不愿意就业或者不能顺利就业的青年有很多中文称谓,“待业青年”、“傍老族”、“啃老族”、“新成长失业青年”、“neet”等。这部分数量应该是小部分的,如果存在很多,就会对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产生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新增劳动力中有将近一半的人不能就业,加上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观念的影响,大量失业青年的存在和快速增加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同时采取措施解决。在nest比较严重的日本,2005年的年度预算中,针对“neet”和自由职业者,日本政府计划拨款810亿日元帮助年轻人提高工作积极性(肖烁,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