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对症 真诚 宽容 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摸清“底细”,对症“下方”
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特殊学生”的种类诸多,如:学习困难型、心理障碍型、身体欠佳型、行为失范型等等,转化“特殊学生”无定法,不宜盲目。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了解清楚“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核实,建立“特殊学生”信息档案,针对“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量身定做”教育方法,例如:对待多血质型的“特殊学生”,班主任可以采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在气势上压住他,使其受到心灵的震动,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学习困难型的“特殊学生”,要多一些关爱、鼓励,使其树立信心;对待心理障碍型的“特殊学生”则要多一些包容、耐心、等待,对其进行行为观察,注意行为分析,就能发现真正的原因。只有对症“下方”,“特殊学生”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爱字当头,真诚以待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抚慰心灵创伤的良药,它能让坚冰化水,玩石变玉。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特殊学生”的转化。“特殊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偏差,他们在认知水平或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表现出一些消极情绪。他们有的充满逆反心理,有的自卑孤独;有的独尊自私;有的对前途感到渺茫。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作为班主任,要与“特殊学生”真诚以待,尊重、平等对待“特殊学生”,用体贴与的态度。
3“退三进一”,寻找闪光点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特殊学生”身上的毛病确实不少,但也有闪光点,有他的可爱之处。作为教师不能一丑遮百俊,对“特殊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要特别善于捕捉“特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激发“特殊学生”的能动性,透过消极因素的迷雾,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点燃他们心灵中的星星之火,来形成燎原之势,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现出他金子般的耀眼光华。在批评“特殊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先表扬他的许多优点,正所谓“退三进一”,这样能使“特殊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班主任要善于捕捉“特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促使“特殊学生”树立信心,积极上进,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4投其所好,适时引领
“特殊学生”的心灵较一般学生柔软敏感,甚至还会有逆反心理。他们身上有的问题不都是自身主观意愿造成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影响。对于“特殊学生”,尤其是叛逆型的“特殊学生”来说,你表扬他,他认为教师在有意讨好他,你批评他又认为教师在故意针对他。这时我们可以从他的喜好入手,亲近“特殊学生”,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让“特殊学生”产生好感,再适当地引领“特殊学生”,让他们感到心灵的震撼,让“特殊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接受教师的教育。只有让他们感到在言语上、心理上被尊重,才会有较为顺畅的沟通,才会了解到他们真实的想法,也才会让他们接受、配合我们的教育方法和帮助。
5家校合力,双“管’齐下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胜过教师。“特殊学生”的问题,大多是自身习惯的显现,是家庭、社会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学生异常的最主要的原因。往往班主任含辛茹苦地教会了“特殊学生”几个字、几句话,养成了好习惯,结果隔一个假期,就丢了一大半,这种“回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家里基本上放弃了学习,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没有使用、复习的机会。更有甚者,家长教给孩子的东西和教师所教的东西是完全相反的,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怎么会有进步呢?因此学校担当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我们要想方设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不但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学业,更要重视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使家庭教育形成氛围,让“特殊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特殊学生”的转化,任重道远,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班主任的精力,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力有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用爱心、细心、耐心加恒心搭建班主任与让“特殊学生”心灵的通途,点亮“特殊学生”心中的灯,才能使“特殊学生”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玉兰.用平孩子心灵的创伤――单亲家庭[J].科教文汇,2010(21).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资;融合体育教育;残疾人;态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88-07
融合残疾人于一般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趋势或者理念,残疾适龄学生逐渐的走出分隔的场所,进入一般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更多的融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近30年间,在欧美发达国家,残疾学生已经逐步的进入融合教育的环境中。欧美国家的融合教育发展可以看作是西方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人权平等和个体自我实现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由于庞大的残疾人人口数和相对较少的特殊学校的现实,残疾人,我国的融合教育发展学生融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融合体育教育被认为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残疾人应该同健全人一样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共享现代体育设施、场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健全学生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然而,在我国普通中、小学很少有残疾学生参与到正常人的体育教育中,即使在普通学校里有残疾学生,也很少单独给他们开体育课,一般是让他们自己在教室里学习。我国目前的残疾学生的融合体育教育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主动的接纳残疾学生和采取必要的手段促进体育课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
为了培养我国的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必须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进行测量,分析影响他们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的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师资建设和培养。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他们当前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进行调查,在把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他们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特点的发展融合体育教育师资的发展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为Mar-tin.Kudlácek编制的未来教师对待融入身体残疾学生人体育课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该量表编制的理论是基于心理学的规划行为理论(Planed behav-ior theory)。如图1所示,意愿受到对待行为的认知、客观标准认知、和行为认知控制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则可以被行为信念,标准信念和控制信念的子量表得分所解释。因此,该量表的编制包含了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对一般态度进行了测量。
对问卷的翻译从英文到中文采用了标准回翻(standard back translation procedures)法。共有三名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名具有留学硕士学位的双语学者参与到了该问卷的翻译。首先两名学者(A,B)独立的将英文版的问卷翻译成中文,在翻译前,强调翻译问卷的原则是着重翻译问卷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在两名学者独立翻泽完成以后,他们对翻译的首稿进行讨论,并做出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中文的问卷交给另外两名翻译者(这两位翻译者没有阅读过原始问卷)进行回翻。回翻后的问卷交给由三名学者组成评审组,其中包括(A,B)和一名双语教授。评审组认为回翻好的问卷与原始问卷相似,证明中文版的问卷可以被认为是等同于原始问卷的。
翻译后的问卷于2010年9月发放给杭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四的学生,经过信、效度检验,证明该量表对测量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是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
1.2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2011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调查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所有学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8份,其中有效问卷211份。这些学生都是参加了教育实习后,完成问卷调查的,因此,体育教学实践让这些学生对教授中学体育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完成问卷的学生211名学生中包括73名女性和138名男性,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22.5±1.14岁。调查对象中有132名学生有和残疾人接触的经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与残疾人接触经历的评价为一般以上,占这部分学生的96.2%。接受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为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1%,在学校外接受过残疾人体育的有关信息的人数为10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9.8%。
1.3 数理统计法 将收回的量表首先按照项目录入,包括产生结果可能性,产生结果评价,信念强度,执行动力,对控制因素的认同度,控制因素影响的强度和一般态度。然后将产生结果评价、执行动力、控制因素影响的评价的得分从单向的(1,2,3,4,5,6,7)转化为双向的(-3,-2,-1,0,1,2,3)。然后将产生结果可能性与产生结果评价分数相加得出行为信念的得分,将信念强度和执行动力分数相加得出标准信念的得分,将对控制因素的认同度和控制因素的影响评价分数相加得出控制信念得分。应用SPSS11.5软件,根据不同目的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参与调查者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残疾人入一般体育课的意愿调查态度总体情况 接受调查的学生总体意愿的得分均数为127.4,其中,行为信念的分均数为52.1,标准信念得分均数为36.9,控制信念得分均数为38.5。一般态度得分均数为18.4(表1)。因此,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融合残疾人进入一般体育课的总体意愿和态度的分数较低,他们对于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相对消极,不愿意接受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课。
2.2 不同性别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的对比
表2表明,所调查学生中,女性在意愿、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和一般态度方面的得分均数均高于男性,虽然这些差异均为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仍然能够说明女性对融合残疾学生进入一般体育课的态度和意愿有高于男性的趋势。在意愿中三个纬度中的子因素中,发现行为信念中的题5,题7,标准信念中的题3、题7,以及控制信念中的题3,女性高于男性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样的研究结果也与许多国外的研究结果表现出相似,即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方面,女性普遍优与男性。
2.3 以往和残疾人的接触影响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表3表明与残疾人有过接触的学生在意愿、行为信念、标准信念及一般态度得分均分都高于没有任何和残疾人接触的学生。虽然在统计学上,这些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然而仍然能够说明与残疾人发生过接触的学生意愿和态度有高于未发生过接触残疾学生的趋势。特别是在行为信念中的题1和题10,有过和残疾人接触经历和从未有过和残疾人接触经历的学生的分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根据表4所示,在所有有过与残疾人接触的学生中,仅仅有2,4%的学生对经历评价为消极的。这一部分学生在各个项目分数的得分均分都明显低于评价高的学生。由于样本量的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以往和残疾人接触经历评价积极的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和意愿要高于评价消极的学生。
2.4 残疾人体育课程对学生融合体育意愿和态度的影响如表5所示,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融合体育的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意愿、一般态度的均分都要高于没有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特别是在意愿、标准信念、控制信念得分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行为信念纬度的题3、题4、题5、题9、题10、题12,标准信念纬度中的题3、题7、题8,控制信念中的题2、题3、题5、题6、题7、题8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在行为信念中题4、12,控制信念中的题3的得分要显著低于未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进行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对进行残疾人体育教育过程较为了解,因此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对开展融合教学质量、教学的管理感到担忧,并认为学校现有的设施不能满足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2.5 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认知水平对意愿和态度影响
如表6所示,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进行融合体育教育的人数为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意愿、一般态度的均分均小于其他学生。在行为信念上,组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虽然其他分数的差异并没有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数的不同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从事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融合残疾人入一般体育课的意愿和态度具有低于认知水平高的学生的趋势。
3 培养融合体育教育师资的策略探索
3.1 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有效促进积极的残健接触,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以往和残疾人发生过良性接触的学生表现出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的相对积极的特点。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形成态度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掌控环境和表达与其他人重要联系。态度是由三方面的信息汇集而成的:第一,对事物特点积极或消极的特点的看法;第二,对客体的感觉和情绪;第三,对待客体过去和现在行为的信息。没有和残疾人发生过接触的学生,缺乏对残疾人的认知,没有获得任何关于残疾人的相处的直接信息,而对和残疾人经历评价低的学生,产生了对残疾人群体消极的感觉和情绪。国外的大量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了缺乏与残疾人的直接接触经历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
在当前情况下,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如果被安排人体育课,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和指标来确定体育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残疾人参与体育课,教师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对于融合体育教育的过程和融合体育教育的效果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体育教师对待残疾人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融合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效果。
要让体育专业学生形成对残疾人积极的态度首先鼓励他们与残疾人发生积极的交流和接触,因为态度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生哪种类型的接触。良好的环境状况趋向产生积极的态度,不宜的环境状况趋向产生消极的态度。学生与残疾人发生接触应该是被控制在一种平等、良性的接触环境下,而不是随意无序的接触。根据体育教育学科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形式,改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参与运动的能力的态度。作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会更加关注残疾人是否有能力进行身体活动或参与体育课的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而社会固有的“医学模型”通常过分的强调了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忽略他们的运动能力,特别是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得残疾人常常处于社会的底层,例如乞丐,他们的缺陷而导致他们身体功能的丧失,行为动作的异常,更加强化学生对残疾人虚弱、无法独立等消极的态度。要培养学生融合体育教育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认同残疾人也具有运动能力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针对残疾人开展的体育运动服务、自愿者工作,进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及社区活动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从而非常直观的改变学生以往对残疾人脆弱、不独立、无助等消极态度。例如: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奥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或单项运动会等等活动,都是可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积极的认识残疾人运动能力,形成对残疾人积极态度的交流机会。其次,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学生对我国残疾问题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能够形成对残疾人更为理性的、稳定的态度。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改变态度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表面性的理解和系统的思考。当进行表面性的理解过程时,人们依靠易获取的信息形成一个对态度客体非常简单的评价,当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过程时,人们就会透过简单的符号考虑评价态度客体的深层含义,此时形成的态度会较为持久的保持和稳定。大学高年级学生,具备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接触之后,他们对残疾人的运动能力的认同会有所提高,此时应该进行相关的讲座和专题研讨,让学生把关注提升到重视残疾人的人本属性上,即他们作为社会人不应该被分隔,而应该更多被社会接纳,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权利,鼓励他们思考在我国这一世界第一残疾人人口大国,保障残疾人平等社会权益的重要性及具体实现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残疾人形成一个理性、稳定而又积极的态度。
3.2 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 调查发现,进行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表现出了对融合体育教育相对积极的意愿和态度。但是在某些意愿纬度中具体测量项目的得分却低于未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这是由于接受过残体课程教育的学生对如何开展进行残疾人体育具有一定认知和操作能力,他们知道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需要采用不同手段、方法,需要专门的设施和器材等等。因此他们感觉到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把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置于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共同接受体育教育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设施的缺乏,对不同类型学生共同开展体育教育能力的怀疑。这说明了残疾人体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认同度,影响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然而对培养学生对残疾人实施融合性质的体育教育能力却未起到影响。
在欧美国家,融合体育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适应体育教育专业(APE)背景的学生。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德克萨斯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欧洲的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捷克帕拉斯基大学(Palacky University of Olomouc)为例,在这些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适应体育教育专业(APE,Adapted PhysicalEducation),并授予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APE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一般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根据学历的高低,他们可以应聘到不同的教育服务机构,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
近年来,融合体育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并且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和相对缺乏的特殊学校的矛盾,越来越多的轻微或中度残疾的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逐渐的开始需要面对具有残疾学生的班级。当前我国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显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数不多的几所体育学院才陆续设立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任何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育内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特殊学校。因此,在我国发展融合体育教育,促进残疾学生的早期融合,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教无类”,培养相应的师资力量必须着眼于一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升他们在融合的教学环境下,对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轻微残疾或者中等残疾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中,残疾人体育的课程不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在开设残疾人体育课的学校中,课程目的不明确,教材没有统一,受到残疾人体育功能多样性特点的影响,课程具体内容安排比较杂乱,属于介绍性质。通过对陈适晖博士对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知识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特殊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很大程度上与正常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发生交叉,并且当前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校的基础课程设置也与正常体育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相似,只是在专业课程上有所不同,例如:特殊教育导论、残疾人心理与教育、残疾人体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奥运动、手语等。有国内学者对中、美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来自体育学科的各个专业,只是在高年级增加了3~12个月的特殊体育师资证书的课程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对高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以融合轻、中度残疾学生入一般体育教育为目的导向的融合体育教育课程,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融合体育教育的能力。课程内容的设定必须紧扣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融合体育教育实践能力为中心,有选择的组织相关内容。
3.3 以培养操作能力为核心,西学中用,改良内容,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材料
调查发现,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操作能力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总体上表现出对能力自我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相对较低。而对自我能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他能够高效的完成融合体育教育,也有可能是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思考造成的。无论是确实具备能力还是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的认知,融合体育实际操作能力都是造成了对调查对象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影响。尽管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现出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理念支持的态度,但是他们缺乏信心以及对融合体育教育实际操作的理解不清,导致了他们对亲自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消极意愿和态度。他们的顾虑主要来自对于课堂管理、教学效果和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应对融合班级教学环境的能力,缺少足够的专业准备,难以给予残疾学生足够的支持。因此要有序的提高体育教育学生开展融合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和课堂秩序维持方面,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践。
我国目前没有任何专门的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材料,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但是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步的有一些指导融合体育教育实践的教学材料得以研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Martin.Block教授的《ATeacher’s Guide to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和在欧盟广泛推广的《CountMe In——A guide to inclusive physical activity,sport andleisure for children with a disability》教学材料。这些教材共同的特点都是着眼与实践操作性,并为教师提供了许多进行融合体育实践的范例。由于目前我国该方面内容的空白,在进行融合体育教材内容建设上,必须要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借鉴国外相对成熟教材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教材研发。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一定差异,如彼此间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认识等差异均很大。在整个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现实中的特殊体育改革需要的是取长补短,必须走“本土化”道路。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我们国家具体的学校体育的情况,对内容进行调适和修改。例如:教学班级人数,当前的学校的教学环境及体育设施,学校的无障碍设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和体质健康标准、目前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人数及类型和程度等等。
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教材内容至少应该有两个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指导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绪论,融合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融合体育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常见残疾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和教学注意事项;实践指导部分应该包括: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原则,融合体育教育的设计与课堂组织管理,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简单融合体育器材设施的设计与组合,融合体育教育学生成绩的测量与评价,融合体育教育具体实施优秀范例。教材内容组织应该突破以往古板的传统组织形式,可以采用案例或者是以残疾学生具体的需要引出融合体育教育具体的操作形式,进而讨论具体的融合教育实施的细节、课堂的管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学工具的改良和调适等等。要突出引导学生主动的对融合教育的开展进行思考的特点,对操作可行性进行评判和分析。
3.4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残联、残疾人体育部门等相关机构需要共同努力,发挥联动作用,改善基础教育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以实际行动提高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支持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意愿的标准信念纬度得分水平不高。标准信念体现的是调查者对于来源于社会压力和他人的影响程度。未来体育教师对学校其他教师、学校领导、社会工作人员、医生等人对他们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支持程度有着一定的担忧。并且调查对象在对学校现有的环境和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融合体育教育工作的表现出的怀疑影响到他们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和意愿。
融合体育教育能够为残疾学生创造一个与健全学生同样享有现代体育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但是体育教师对行政部门的扶持力度、社会公众的支持程度以及现有的教学环境和设施的顾虑是有原因的。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会为教师融合残疾学生入一般体育课提供导向。如果没有任何文件式的规定残疾学生班的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课,或在这方面没有奖惩措施的话,那么教师必然会更愿意规避风险和麻烦,选择仅给健全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或者是让残疾学生仅仅是在场边观看。而在美国由于教育法规的要求(Public Law 94—92,the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绝大部分(96%)的残疾学生进入一般学校与健全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共同接受教育。因此在大多数学校有专门的适应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融合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得到学校的在财政上的支持。
融合体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还应该有机会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大、中、小学学校、残联特别是残疾人体育联合会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途径,增加互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参与组织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了解专门的残疾人体育竞赛的规则和特点,参与到残疾人业余竞技体育训练、教学活动,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工作,从而了解残疾人体育竞技的特点和训练教学要求,体会残疾人在参与体育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将来具体开展融合性质的体育教育实践奠定基础。
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七章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指标或者要求,而在欧美许多国家,公共场合的无障碍设施是强制性的要求。目前,我国在伴随大型残疾人体育竞技运动会以及国际性的大型会议的开展,通常会在举办城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亚残运会,以及即将举办的201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很多公共场所,特别是体育场馆和社区的运动场所的无障碍通道和专门的体育设施都进行了大幅度改良和建设。然而,中小学的无障碍环境却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和残联、特别是残疾人体育协会的沟通协作工作应该进一步加深,利用举办残疾人运动赛事的时机,在基础教育的学校运动场所改善无障碍设施,为融合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设施环境。学校决策层面,也应该认识到基础无障碍设施是现代学校和谐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教育公平的支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有实际的稳定的投入支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未来体育教师尽管对融合体育教育可能带来的积极教育影响表示认同,但是他们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水平相对较低。女性学生的意愿态度比男生略积极。
2)与残疾人发生过良性接触经历的学生表现出的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要高于没有与残疾人接触或者接触经历评价较低的学生。缺少与残疾人的频繁和良性接触影响未来体育教师对开展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
3)修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总体上要高于没有修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某些项目得分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残疾人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体验更加切实,对自身能力、学校设施、具体操作有所顾虑。
4)对进行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表现出相对积极的意愿和态度,而认知水平低的学生的对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相对较低。
4.2 建议 1)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有效促进积极的残健接触,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
2)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 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
1.2 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
1.3 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
2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2.1 认知: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
2.2 情感: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3 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2.4 个性: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3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4 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4.1 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4.2 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
4.3 互助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4 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4.5 竞赛法。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6 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4.7 温暖法。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
4.8 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4.9 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
4.10 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11 感染法。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
4.12 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关键词:爱心 宽容心 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近几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残缺的花朵”,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帮助,用心去爱,用心去教育。几年的班级工作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特校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五心”,即爱心、耐心、宽容心、关心、恒心。
一、要有爱心
爱心是一种亲情,它可以无私奉献地开启残疾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身边处处是温暖。
首先,爱学生就要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平时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关心他们健康成长。其次,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爱好等。要了解学生的各种习惯、做事方法,然后“对症下药”,使学生树立完善健全的人格。第三,爱学生就要多鼓励、多表扬、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智障学生虽然很调皮、好动、不受约束、学习困难,但他们活泼,喜欢运动,爱劳动,喜欢帮助别人。平时我用“赏识激励”法帮助学生克服了自卑心理,燃起了自信的勇气。
二、要有极大的耐心
耐心是一种信任,它可以诲人不倦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变得自立自强、勤奋好学。
在众多的残疾儿童中,智障儿童常常是一个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的群体,同时伴随他们的是过多的指责和失败,这样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消极自闭的心理,自信心大大受损。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否则会使孩子出现躲避、不愿接受帮助的倾向。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他们,可多和孩子玩玩具,还应经常让他们去参加一些游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要有充分的宽容心
宽容是一种无私的爱,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同学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使学生会更自觉地遵守纪律。
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要有充分的宽容心,他们有时可能会打人、骂人、不学习、大吵大闹,你叫他他不理睬你,不遵守纪律,会让人很生气,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的心胸要像大海般的宽广,去包容这些特殊儿童的缺点和错误。
四、要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
关心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他们逐步增强生活和自立的能力。
首先,爱学生就要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爱学生就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第三,爱学生就要做到为人师胜似为人母。我班上有个学生叫小伟,他是单亲家庭,而且由奶奶来抚养,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和家庭的温暖,因此脾气古怪、个性孤僻。自从他奶奶去世后,他不和同学玩,上课也不学习,他的性格更加抑郁。为了尽快地帮他摆脱这种困境,我以慈母般的爱关心他。他的衣服脏了,我和他一起洗;他生病了,我带他去看病,并给他做丰盛的饭菜;课间,带他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在我的真情感化下,小伟上课爱发言了,下课也爱和小朋友玩了,话也多了许多,脸上也有了笑容。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五、要有长久恒心
关键词:山区学校;学生管理;特殊性
一、学生习惯有待加强
由于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造成许多家长没有肩负起教育孩子的情况。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一些本该在家庭中养成的好习惯,如讲卫生、讲礼貌、讲文明、语言美等,一些学生难以达到,由此造成了学校常规工作“反复抓、抓反复”,仍起色不大的现状。
二、学生活动难以开展
由于“分数唯上”思想的部分残存,学校各项文化娱乐活动较难开展,比如阳光体育活动、文艺书画兴趣小组活动、理化生实验兴趣小组、文学写作小组等活动学校虽然有安排,但学生的积极性很差,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忙乱于繁忙的作业当中,使学生体育活动严重不足,课外兴趣活动得不到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受到制约,难以劳逸结合,有“高分低能”的倾向。
三、学生学习方法单一
农村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主要通过读、背、抄、仿的方式来学习,学习缺乏情境性、生动性、趣味性,较少涉及网络学习、电视学习、报刊学习,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眼光低的不良后果。
四、师生矛盾时有激化
教师管理学生有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娇生惯养,说服教育无济于事,少数学生因家庭矛盾如父母离异、单亲等原因导致心理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对老师、同学出现敌对情绪,有的家长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时不时地还和学校、老师发生冲突,导致教师出现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只有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有部分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管理学生方法不当,盲目冲动,缺乏思考。
面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以及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1.开展家庭教育培训
依托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会等形式,以名人成长经历、本乡本土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教育全体家长,使他们懂得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重要作用,明确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职责,古来就有一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孩子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学习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家长。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平衡好与学生的关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特别处理好与班干部、优秀生、学困生三类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要热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工作出色或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使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要奖罚分明,绝不姑息迁就。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学困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班主任只有一碗水端平了,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生才能感到老师是公正的,班级才能产生向心力。班主任与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管理才能步入正轨。
3.教师要讲究批评艺术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灵相融、感情相通。批评要掌握事实,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反而让其觉得可以瞒天过海,反复犯错,甚至是变本加厉。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被批评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在挨骂,而是在接受教育,他们会从心底感激你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话才会听进脑子,并努力地去做好。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老师的用意,那么这样的批评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赏识教育;运用
G633.3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正常的学生存在很多的不同,所以在正常人看来比较容易的语文教学在这些孩子面前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困难,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突破方面。如何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建立语文课堂学习的耐心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思考的问题。赏识教育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难题,从特殊学生的心理上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到尊重,能够在赞美中、激励下愉悦地接受语文课堂教育,最终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全面学好语文,利于未来发展。
一、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赏识教育的原则、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更好地应用赏识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赏识原则,既可以达到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又能防止学生产生自负、依赖的性格弱点。
(一) 赏识教育需要及时
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要把握及时,这样才能对特殊孩子进行针对性教育,更有效果。虽然特殊学校的孩子都是存在缺陷的学生,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优点,特殊教育教师只要善用发现的眼光,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优点,那么就可以针对性给予赏识教育,所以赏识教育也就显得更加及时、准确。通过对特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闪光点”的赏识,鼓励和赞赏,然后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无限潜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二) 赏识教育要适度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并非是无度的一种偏袒式教育,相反,对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学生,赏识教育需要节制,需要适度。现代化的赏识教育不再是一味的鼓励和表扬,这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如果长期只鼓励,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偏袒,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的心理,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学习,还会导致学生利用“荣誉”在课堂上捣乱,无视课堂纪律。所以任何事情都需要“度”,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的赏识教育也需要有“度”。
(三) 赏识教育要公正、客观
赏识教育要注重公正、客观,要有理有据。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并不是同情,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事实”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自己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去挖掘闪光点,帮助学生成长。如果一味牵强地赏识学生,会让学生感觉不真实,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最终失去赏识教育的优势。
(四) 赏识教育要平等对待
赏识教育最忌讳就是“厚此薄彼”,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自信心增加,部分学生自卑心增加。所以在运用赏识教育中需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特殊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除了生理或者心理上不同外,自己与同龄人受到的赞美、鼓励以及待遇都是一致的,这样更加利于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赏识教育实施对策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需要制定好赏识教育的对策,才能更加有效发挥出赏识教育的优势。
(一)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搞好师生关系
要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中应用赏识教育,首先需要充分了解特殊学生的情况,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让学生的闪光点都被完全暴露出来。同时还要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最不利的因素找出来,以便于进行赏识教育时更具针对性。另外,要积极搞好师生关系,让孩子能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更加默契。一旦教师对学生采用赏识的方式赞扬和鼓励学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份荣耀,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例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权威”形象,更加亲民,平时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不怕教师,而是尊重教师,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展赏识教育,并且取得非常有效的作用。
(二) 学会欣赏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优秀的一面,对于特殊性学生而言也不例外。所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天生或后天有缺陷就对学生放任自流,甚至唾弃学生。教师要学会发现和赞扬学生优秀的品质和能力,学会用欣赏的目光来赏识学生,让学生时刻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下建立自信,将优点发挥得更有效。例如在语文课堂中,一些学生的声音比较优美,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将课文朗诵的任务教给学生,让学生锻炼朗诵的能力和口才,并通过赞扬的方式来赏识学生,提高学生自信,从而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堂。
(三) 相信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一改“包办”的思想,不能完全替学生做主,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要相信学生可以完成任务,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独立能力的一种赏识。学生获得赏识信号后就会积极应对任务,一心想要出色地完成。这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观提升其能力,让其发展更好。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将课文的生字词教给学生自己解决,将课文提前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独立思考,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三、结束语
除了以上几种措施可以提高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应用效果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要多赞美学生的不同想法,语文课堂本来应该是一个包容而百花齐放的平台,教师不要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要学会赏识学生不同的思路,让学生可以在赏识教育中成就不同,但同样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20.
[2]徐磊.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2:170+174.
[3]顾艳红.通过赏识教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64-65.
一、逆反心理的特点及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二、成人中专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成人中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殊心理活动现象。那么,成人中专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成人中专学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成人中专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驱散了。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
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成人中专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及调适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一)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我们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二)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关键词:教育疲惫;冷处理;倾听;自省主动
“教育疲惫”学生是笔者临时套用的概念,用来指那些以往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教育过多过于频繁,以致对常见教育手段有防范有抵触的学生。笔者从事的是初中义务阶段的教育,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容易冲动,心理属于自然叛逆。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老师的施教行为,接受老师的教育方式,找到重塑自我的途径,是教师对这类学生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让笔者总结出了几个和这类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
一、冷处理对待“热”动静,消除抵触
“教育疲惫”学生,源于其对教育的“疲劳”。首先“教育疲劳”是由教育行为过度导致的,又是由教育方式不适引起的。这类学生对常见的教育方式经多见广,甚至,老师还没有跟他们正面接触,他们就早已知道老师要怎么说,说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既然“教育疲惫”学生对普通的、常见的施教行为和方式已经油盐不进,水火不通,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候教师不妨先对这类学生的同类问题冷处理。比如,采取沉默暗示、提供台阶或者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提出要求等方式,打个时间差,让学生情绪有缓冲的余地,学生思想上有自我反省的机会。这同时也是给这类问题一个缓冲的过程。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味地严厉呵斥批评,却总是收效甚微;而“老生常谈”的刻板说理也会招致学生厌烦。即使学生嘴上不说,未必心里由衷服气。如果教师正确运用“冷处理”艺术,不仅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维护了学生的自尊,这样就为彻底转变学生思想打下了基础。这样,“教育疲惫”学生就会主动走出自己的防区,主动跟进并接受教育。
二、尊重学生,学会倾听,赢得信任
“教育疲惫”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式”教育的失败。一方面这类学生不服管教,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又存在“破罐子破摔”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要使每个人都能看到自身的价值,让其对未来都充满希望,充满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尤其是一些特殊学生,往往缺乏这种心理。但自信的培养不是仅靠所谓“表扬”可以完成,特别是愿意思考的学生。当对“教育疲惫”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后,学生不再逆反时,教师和学生就有了交流的契机,教师要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进行认真观察,除了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恰如其分的表扬,同时还需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打开心扉说说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教育疲惫”学生再一次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先听听他们的声音。只有了解了他们“为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怎么教”。倾听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表示出诚意,要有耐心,还要适时地鼓励或者表示理解,切不可随意打断或者轻易表态,否则居高临下的说教,自以为是的评判抑或出自爱心的关切又会让学生排斥。“只有耐心的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教我们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里如是说。倾听“教育疲惫”学生的心声之后,他们得到了老师的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会迸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三、信任自信,自省主动,接受教育
面对“教育疲惫”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冷处理教育、倾听信任教育之后,就要实施第三个教育环节。人文学理论表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据此可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教师的领导为引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在冷处理之后,经过一个阶段的倾听交流,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充分地信任,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在第三个环节着手开始再引导“教育疲惫”学生该怎样合理解决自身问题,教师尽可能就事论事,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改变自己“任他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的万事不在乎形象。这时,教师无论和风细雨的说服还是疾言厉色的批评,学生应该都会欣然接受,再不会“疲惫”了。
其实,打开“教育疲惫”学生的心扉,要求我们老师能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多一分宽容和爱心,给叛逆期的学生一个情绪缓冲的时间,给青春期的学生一个理智反省的过程,让学生能平静地、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过失,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展开平等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信任和自信。这样,无论多么“教育疲惫”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教育才是成就人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困生 方法
一、教师需要深刻反思
不少中小学生反映,教师是影响他们对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而几乎所有遭到老师恶意批评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教学科目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在这门学科上掉队。教师眼里的学习困难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是由于教师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如衡量学生的发展,只用分数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正确,只用上课是否乖乖听话、遵守课堂纪律为标准;衡量学生是否聪明,只用反应速度的快慢作为标准。对待这些所谓的“差生”,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反思:一是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那么他可能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写作业拖沓,但他可能仔细周全;二是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建议建立档案袋记录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充分认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放矢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三是反思对学生的态度,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宗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矫治
不少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自卑感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确实学习困难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但问题是,学习困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其本质原因,可能仅仅是其他障碍(如注意涣散、统觉失调、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学习成绩低下而引起的不良结果。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本质原因,而是舍本逐末,那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为了能卓有成效地教育好学习困难学生,必须形成以下共识:学习困难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是存在特殊障碍的特殊学生,他们应该成为特殊教育的对象。事实上,在国外一般也把这些学生划入特殊教育的对象中。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考虑对策。
(一)从微观角度讲,我们可以从感觉统合训练、心理障碍矫正两方面采取措施。
1.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目前心理学上已有针对性较强、效果较为明显的方法,这就是感觉统合训练。事实上,国内的一些研究(田万生等,1999;方耀华等,1999)已发现,在感觉统合训练后,学生学习等四个项目的测分均有显著的提高;从家长和老师反馈的信息提示,语文数学两科成绩都差的学生,治疗后数学提高的幅度较语文大,考试成绩改善出乎意料之外”。这说明,感觉统合训练确实是矫治因感觉统合失调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讲,矫治越早越好,最好能在入学前发现这些问题,并予以及时矫治。
2.心理障碍矫正。教育者首先应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并不是这些学生故意与教师作对,而是心理障碍的“正常”表现,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严厉的训斥、恐吓与惩罚不但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相反还会因为学生产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而产生其他负面影响。在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应建议家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以消除心理障碍。此外,为了预防可能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措施,通过日常教学中心理卫生措施的渗透,达到“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之目的,从而减少因心理障碍而诱发学习困难的可能性。
(二)从宏观的角度讲,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和矫治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中国的特色,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和矫治方面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上,在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知识水平上还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在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上,对有关的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强化教育,以保证每一位在岗的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
2.为每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这些专业化的教师必须承担以下任务: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任课教师,并为其同行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考虑由几所学校联合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的方法予以解决。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差生 教育与管理
1、引言。
从总体上讲,相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中等学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譬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相对较低,差生也比较多,因此,职业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做好差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他们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之才,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要了解什么是差生。
对于“差生”这个概念,大多数人持片面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差生”主要是指学习差的学生,甚至有些人认为“差生”的智力不正常,其实不然。“差生”并不是指智力不正常的学生,而是指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在学习、道德以及其他方面的落后,这些落后长期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类特殊学生。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差生”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
3、明确差生的形成因素。
明确差生的形成因素对有效对差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差生的形成因素笔者总结为以下几条,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3.1 自身控制能力差,思想容易被侵蚀。
“差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差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控制能力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侵入,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侵蚀着年青一代的心灵,外面的花花世界诱惑着年轻的一代,削弱了他们的意志,吞噬了他们的信心,所以,在学校里他们只是应付了事。
3.2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教育不当是学生转变为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导致他们种种不良习惯的形成;相反,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过于急切,对孩子动不动施加暴力,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上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叛逆性强,极易造成“差生”。
3.3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学校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不科学,他们对优生以及差生实行“一刀切”,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不同,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不同,致使那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间久便沦为差生。
4、采取恰当的措施,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生。
“差生”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在中职学校中尤其突出。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到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生。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相信大多数“差生”通过耐心教育会变好的。但在现实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本来就少,在学校和老师的眼中,“差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负担,从而使得老师们厌恶他们、疏远他们,甚至鄙视他们。这是不正确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优生和差生的唯一标准。
老师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善于去鼓励他们,相信他们会有很大转变。
4.2 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差生”顺利转变的重要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作为心理关系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它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有力配合,在这些因素中,关键在于老师。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差生”顺利转变的重要条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像中学生可以天天见到老师,随时随地跟老师沟通、交流,尤其是“差生”,基于心理上的障碍,他们更疏于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对此,老师应充分发挥他们教书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对差生,他们应做到热爱每一位差生,了解每一位差生,尊重每一位差生,关爱每一位差生,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
4.3 “人本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人的地位的提升。“人本管理”原则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价值选择应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针对中职学校差生的特殊性,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组织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中职学校的差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分析,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老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心,做好保密与公开工作,譬如对于一些差生的考试成绩要做到保密,对于差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公开的表扬,给其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4.4 改革课堂教学。
据调查统计,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针对这一特殊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5、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中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有信心、爱心和事业心,正确对待差生,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俗话说得好“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教育也是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对差生的教育管理中,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对教学策略因人而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奋发向上。把差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初探,渐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邱鸿勋.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1、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白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白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扩大白己的知识视野,在解决学生疑难时能左右逢源,在知识上统治学生。
2、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俗话说:德高为范,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白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通过无声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3、具备综合能力。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只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不仅要用心关爱学生,而且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老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对待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当学生犯错误批评他的时候,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也许在家里,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公平对待,还有一些特殊的家庭(比如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单亲家庭等)的子女,如果在班上能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平等对待和关爱,那么他一定很感激你,敬重你,在学习上一定会更加倍地努力,在班级管理中更能充当老师的助手。
三、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现在很多学生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农村农活较多,学生的父母在家较忙,因为学生成绩较差,有时候容易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一定的误解等。通过家访一是加深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感情。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二是通过对学生家庭教育的了解,可以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这样也让我们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少了很多的麻烦。
四、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