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编程技术培训

计算机编程技术培训

时间:2023-09-19 16:2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编程技术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编程技术培训

第1篇

1数控技术的特点和概念

1.1主要特点

数控加工技术相关的工艺参数可以实现随意改变,所以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换批加工时都变得非常简便。对于普通机床来说,很难完成零件的曲面形状及较为复杂的零件加工等,但是使用数控加工技术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完工。数控加工技术主要使用的是模块化的加工工具,能够在安装和换刀环节减少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具的管理水平和标准化程度。1.2技术概念数控加工技术其实就是在原有的机械技术上进行的改进,只是实现了利用数控技术来提高机械加工的效率。它将以往的机械改造技术和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结合,实现了机械加工的运动。这与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相比,不仅提高了技术的准确度和效率,而且实现了柔性的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数控技术主要是利用编程先进行编制,再将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通过操纵计算机来控制机械设备。

2现今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而言,机械化技术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较强的灵活性、较高的准确性等。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逐渐深入,加工产业也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相融合,生产出了最新的机械数控技术。因此,如果机械数控技术能够将程序的运转、设备维护、员工素质、工作坦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那么如果机械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完美结合,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更能够提高机械数控的便捷与稳定。程序的编写精细和严谨性对机械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具有直接联系。高效和精密的程序编写能够促进产品质量的快速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机床操作人员都不太重视程序编写环节,大多是采用套用式的程序编写。其次,很多程序员对机床的具体工作情况了解不足,根本无法将机床的整个功能进行全面实现。还有一些程序员的编法不够熟练,松散性大,严重影响可靠性,进行计算机的模拟切削时时间较长,造成数控调试时间减少。由于程序的编制严谨性把控较差,严重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3提高数控技术水平的对策

根据图1所示,可以对数据技术的演变具有清晰的认识。从数控技术发展成为现代的PLC技术后,它已经成为具有PC和控制模式的机械数控。专业性的软件程序使用完全可以应付未来的市场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实现数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1CAXA软件技术的引进

能够将实体与曲面进行连接的一体化CAD软件,就是CAXA工程师。该软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如该软件实现的功能非常广泛、代码的使用效果非常好,相对于其他软件的工作效率较高,是近几年我国自产的编程软件。该软件能够实现轨迹参数化的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切削工作,而且可以直接进行全面模型的设计。这一项功能的利用将会大大增强机床加工的质量,还能够直接对实体进行程序设定,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进行机械数控加工过程中,CAXA软件能够实现后置处理的功能。该功能主要可以实现多轴数控、代码验证、编写轨迹参数、实现通用等多种目的。特别是在进行曲面的实体组合和造型功能的实现方面,会给机械数控加工带来更多方便,从而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工作效率。有关CAXA机械数控加工程序的实现主要包含4个步骤:(1)要对加工工件和图纸相关资料进行详细了解;(2)要根据图纸进行设计工作,同时要确定好设计方案;(3)由于每个机械的加工精细程度、状态以及加工手法都有不同要求,所以在选择轨迹参数及加工手段时都存在着不同;(4)要将编辑结果进行试验加工,将产品的仿真加工进行G代码的生成。AXA编制人员还可以通过程序软件对造型进行不同的类型设计,从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工艺参数进行程序功能的编写。该软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件产品特点进行不同的加工方式。在仿真加工的任务完成后,再生成刀具轨道及加工代码,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手工程序编写的复杂性。在进行编程质量提高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更好的刀具和轨迹参数选择,从而提高机械加工产品的生产效率。

3.2使用先进的编程技术

程序员可以将变量运算中的SIN、正负办以及AND等高级编程语言进行混合运算,从而实现多种功能的编程。像这种程序的编写一般都利用在较为复杂且程度很大的零部件加工编写上,主要实现子程序的互用分析和评断功能。这样的加工手段不仅可以进行相对繁琐的零部件加工,还可以实现批量生产的功能,以节省程序的编写时间。比如:在椭圆长半轴及椭圆短半轴之间出现了数值变化,这样只需要进行A和B的数值更改即可。所以,想要实现更为简便的加工技术程序编写,不仅需要编程人员对有关机械编程相关的知识素质外,还要对计算机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具有详细了解,同时也要掌握数据建模相关的知识。总之,要实现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整体水平,计算机程序编写人员必须掌握以上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具有高超编写能力的程序员,能够促进数控加工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所以,机械程序编写人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企业也应该对公司现有的编程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积极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结语

随着机械数控技术在各大工业的普遍使用,各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不断提高。所以,企业主要关注的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企业使用机械数控技术的目的,是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这需要企业对计算机软件及编程技术给予重视,提高企业程序员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作者:马辉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德慧.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中CAXA软件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2):88.

第2篇

为了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在该项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各高校都积极开展了赛前备赛工作,在以比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武汉大学以竞赛为契机,为让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受益,逐步摸索出了一些通过积极备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路。

1备赛的意义

竞赛的目的在于引导高校在嵌入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3-4];加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和研发嵌入式系统的能力[5]。

实践证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嵌入式竞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6]。但由于竞赛条件(参赛队数和人数)所限,如果是为竞赛而竞赛,最终只能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参与到竞赛中并获益,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包括在选拔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淘汰下来的,纵然有很大的激情和能力,却享受不到竞赛带给他们的机会和挑战,这种强烈反差与竞赛创办的主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明显不相适应的。有些高校在备赛过程中忽略了这种矛盾,盲目强调竞赛结果的重要性,使竞赛成了少数学生的“游戏”。

积极备赛,并不仅仅是在竞赛前积极地组织、选拔和培训优秀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利用嵌入式竞赛的契机,主观能动地将比赛的形式和方法贯穿于备赛和竞赛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竞赛中来,在整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共同进步要比一两个单纯的奖项有意义得多。

2将备赛作为扩大竞赛受益面的重要手段

武汉大学嵌入式系统竞赛备赛工作依托武汉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国家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大共享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以武汉大学―英特尔嵌入式与多核技术联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电子综合实验室和EDA与DSP技术实验室为主体展开,面向全校电子信息大类的十余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及计算机学院和国际软件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为扩大竞赛的受益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2.1从分步淘汰制转变为分组制

早期的备赛组织就是选拔和淘汰学生的过程,即先海选出一批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训,中期再进行一次优选,最后在竞赛前夕优中选优,决定正式参赛学生,淘汰下来的学生只能离开。2006年开始,我们将这种分步淘汰制转变为备赛分组制,即根据层次差异,将学生分为研究组和学习组。

备赛时间从比赛前1年的9月份开始到正式开赛前(以2008年竞赛为例,备赛时间为2007年9月~2008年3月),历时约6个月,分为两个阶段,即前3个月的第一阶段和后3个月的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对报名参加的学生均予以接收,并以3人/队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教学工作主要是分批次在嵌入式与多核技术实验室进行。第一阶段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然后将学生分组,研究组的学生被分配到创新实验室或电子综合实验室进行提高和强化,学习组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继续现有的学习或跟随研究组的学生一起进阶。

在第二阶段,研究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特长,针对具体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如ARM与FPGA混合系统设计、GPS应用等)展开学习和研究。第二阶段结束后,学生提交作品或研究成果等,最终的参赛选手从研究组的学生中产生,学习组的学生若表现突出亦可加入到研究组中。

2.2强化校企合作,为备赛创造优越条件

相对正常的教学过程,备赛的实践性很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更为重要。通过强化与企业间的联合,建立高校与企业更深层次的互助合作关系,不仅能节约资金,为扩大竞赛受益面创造条件,更能将企业的创新意识、理念和最新科技成果带进校园。

2005年,为促进嵌入式教学发展,武汉大学正式加入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2007年和2009年,在与英特尔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助与合作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我校分别建立了武汉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联合实验室和武汉大学―英特尔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并获赠包括英特尔Xscale架构教学平台、英特尔®凌动教学平台和多核软件开发包在内的,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嵌入式和多核系统开发设备与软件,这些硬件环境为利用备赛扩大竞赛受益面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优越条件。

除了硬件配套设施的建立,我校还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实验室讲学,或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或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的讨论等。图1展示了英特尔公司知名专家来我校讲座的情况。

2.3以课程为背景,促进教学与备赛的有效结合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嵌入式系统与设计和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两门本科生课程对备赛工作起着支柱性作用,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还荣获2007年度“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称号。作为英特尔多核课程大学计划三所种子学校之一,武汉大学在协助华中、华西、华西北等三十几所高校开设多核课程的过程中,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不同于嵌入式课程的正常教学,嵌入式竞赛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备赛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的老师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最新的嵌入式技术,对两门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内容进行了反复提炼,精炼成“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和“多核编程与系统优化”两个课程专题,组织学生强化训练,学生在紧张和连续的短期教学过程中收益很大。

除了两门课程专题外,我们还聘请校内外的技术专家有针对性地讲解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与编程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Linux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等,学生可以选听,还可以进行实践,灵活丰富的教学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这些以备赛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和设计作品反过来又作为各课程的参考设计和实例引入到教学中,丰富了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4将备赛与竞赛有机融合

备赛第二阶段的结束,正式参赛选手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竞赛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对那些未能选上的学生就到此停止了。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除了参赛资格外,让他们享受跟参赛选手同等的待遇,包括接受竞赛指导、专题讲座和讨论、课程免修和研究经费支持等,淡化竞赛概念,支持和鼓励“非参赛”学生进行参赛作品的设计与研究。对于他们提出的创新想法和设计,或酌情加入到竞赛作品并给予丰厚的奖励,或推荐申报国家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或作为嵌入式系统设计优秀作品给予大力支持。

2.5评价与考核重在引导和激发创新潜能

备赛中的评价与考核只部分作为选拔的依据,最终目的还是监督学生做好阶段性知识点和成果总结,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实践。评价和考核机制参考了竞赛规章,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或团队)完成的设计作品情况、作品展示、设计总结报告、答辩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详细评分标准包括:

(1) 设计作品的原创性(构思、功能、电路、指标等方面的创造性等)(15%)。

(2) 设计作品的功能、指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完备性(20%)。

(3) 设计作品完成程度(包括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等)(30%)。

(4) 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发挥(15%)。

(5) 设计报告(20%)。

评价将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乘以一定的难度系数,难度系数在1~1.8之间;以自愿为原则,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5~10分钟的讲解,对表现优秀者给予10分以内的嘉奖;从分值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我们更强调体现学生创新潜能的因素,如设计创新性、构思独特性和合理性等(占35%)。优秀的设计作品或研究内容将被选择参赛或推荐,教师还就有关内容指导学生申请国家级或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对于半成品或未成品,教师会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技术指导。

3实践成果

近几年来,利用嵌入式竞赛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组织备赛工作,我校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极大提高。报名参加嵌入式竞赛的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已达到近200人。嵌入式多核技术实验室创新教育如火如荼,我校成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三创”教育先进模范之一。以下是我校取得的一些成绩:

(1) 以嵌入式系统与综合设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电子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团队在2009年获得武汉大学首届唯一团体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

(2) 我校学生在近几年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6年嵌入式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3项;2008年嵌入式竞赛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各1项。

(3) 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备赛中扩大嵌入式竞赛受益面”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仅2006~2009年,竞赛指导小组教师指导本科生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5项,校级科研项目30余项,部分项目已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技验收。

4结语

以嵌入式竞赛为契机,依靠积极备赛所形成的优势资源、创新环境及学生互助机制等,能让更多的学生直接从中受益,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 崔金钟,卢显良.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5):39-41.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系列报道之二[J]. 计算机教育, 2008(13):118-119.

[3] 周家伦.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39.

[4] 侯晓峰. 嵌入式系统邀请赛:不仅仅对学生有益[J]. 计算机教育,2006(5):9-10.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0.引言

2003年,浙江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后,国内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其中有些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有些是从艺术专业中分离出该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而有些则依托自身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开办该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这些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均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他们的侧重点不完全一致,工科院校强调“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而艺术类院校则强调“以艺术为主技术为辅”,这就造成了目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影视艺术技术专业从电气信息类下分离出来成为新目录中计算机类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新目录进一步规范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培养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能力,并要求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在专业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合理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制订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也要合理地安排实践与实训活动,这些对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让学生在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结合江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近几年的办学历程,笔者以为,要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创新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高校毕业生的根本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结合高等学校的教育特点和自身条件,从市场和企业需求出发,面向社会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课程的设置要做到按需设置,在保证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能适度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要靠全部专业课程来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江南大学目前的专业优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同时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教学模式,以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

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性环节以及素质教育等6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外语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一些艺术类课程,实现学科交叉与渗透;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拓展性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集中实践性环节安排在短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主要是针对已学过的课程而开设的综合应用与设计类课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应用能力,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化。

在课程的建设与执行方面,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对其他课程根据设置、知识点、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等采用课程链和课程群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以下5大课程群:

(1)艺术类课程:素描、色彩与综合构成、艺术设计概论、平面设计、场景设计与表现、数字摄影与摄像及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

(2)程序与算法类:离散数学、程序设计I(c)、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语言C++、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脚本编程技术、计算理论及云计算技术等。

(3)系统与硬件类:数字媒体技术概论、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汇编与接口、数据采集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及人工智能。

(4)图形图像及应用类: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高级图形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流媒体开发技术、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在线互动媒体技术、XML技术、数字安全技术及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

(5)网络与动画游戏类: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网络传播、动画原理与设计、动画动力学与运动学、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移动媒体游戏设计及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

在以上课程体系中,要求各课程群内的课程相关性较强并相互依托,而群间的课程相对独立。通过对各课程群课程的设置、各课程的知识点与学分分配以及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按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既可以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它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监督与管理;编写并适时修改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及能力,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的试验。

(2)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实训,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在校内,结合数字媒体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除平时课程的实验教学外,利用短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涉及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人机交互课程设计、三维建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互动媒体课程设计、网络游戏课程设计等。由专业指导教师布置课程的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最终以大作业或作品的形式提供成果,并评定成绩。通过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校外,我们联合企业建立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的实践环境。实训期间,学生顶岗培训,并要求企业指定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训期间的技能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规守纪、团队协作、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3)以项目为驱动,促进学生介入科研活动。以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追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结合国家、省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项目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在组建学生项目团队时,要求团队成员中既要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也要有艺术专业的学生,以真正体现“艺工”结合的培养宗旨。这几年的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及其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同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数字媒体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与监督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它有着任何课堂教学或教学实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制订完善的规范与标准,并对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我们将整个过程分为毕业生动员、学生选题、教师指导、质量监控以及评阅答辩等,时间从每年12月开始到次年的6月。指导教师由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根据专业要求及从事的科研工作每位指导教师确定题目,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下达具体的任务,系部组织学生开题;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工作进程进行监控;严把毕业答辩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促进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5)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主题讲座。学术专家可以就专业现状、发展方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本科生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行业专家则介绍一些新兴产业的相关信息和发展现状,结合行业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信息技术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努力追求梦想、迎接挑战,同时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更加良好学风的形成。

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通过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职业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公认的、一流的职业技术综合性学院。新加坡经发局领导下的跨国合作技术培训中心、跨国合作科技学院及跨国科技伙伴,在1992年经过整合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这种特有的历史背景影响并造就了这所学校,使其在办学策略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专业为例,分析其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该专业定位于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领域宽泛的职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业上所需关键技术的重要知识和技能,有机会学到航空航天电子、嵌入式系统、IC设计、无线宽带、HDTV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重要技术。学校提供机会进行技能训练,包括产品创造、系统集成和创造性思维、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等训练。

毕业生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能胜任如航空航天、电子、国防、远程信息服务和媒体等工业部门技术人员、工程师、管理者的工作。这个专业也获得了一些国内外高等学府的承认。这些国内外大学还提供机会,吸收这些毕业生进入本学校,并使其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宽而厚的基础,体现了“高起点”打造人才

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明显注重夯实基础。第一、二学年的基础课涵盖了工程数学及电子、通讯和计算机领域的基础课。这些课程是相对固定的经典模块,包括强电和弱电、模电和数电、数据与网络、基本的工具(工程制图、电子绘图、电子设计自动化、编程技术)以及若干课程项目。这些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在电子、通讯和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见右表)。

第一学年的课程及学时安排,共15门必修课,累计840个学时,其中有两门课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交流技巧(45学时)、创造与创新(30学时)。此外,要从外语、商业和科技创业中选修两门课。第二学年课程分布及学时安排与第一学年大体相近。

多专业方向,体现了“用未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人才”

专业在第三年分为多个方向,这些方向是根据相应专业领域的发展来决定的,有些方向甚至是高精尖端的科学技术。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和训练,可以结合学习成绩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在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专业中,具有航空航天电子、无线通讯、嵌入式系统设计、远程信息服务、晶片制造技术、自动化设计等六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是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及其应用。各专业方向的行业背景、服务面向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航空航天电子服务面向大气中心、MRO、设计、制造和飞行服务;无线通讯针对产品设计员、生产和测试员等岗位;嵌入式系统设计面向手机、便携式播放机、医疗设备以及自动化系统,由于对嵌入式系统持续增长的应用创造了对软件和硬件专家的大量需求,因此主要岗位是智能产品和系统的研究开发;远程信息服务专业的岗位是远程教育、航天、安全、保健、智能传输系统、精密制造自动化、安防、决策与供应链管理及许多其他方面;晶片制造技术为从事晶片制造部门的职业做准备,包括半导体晶片制造、集成电路及分离电子元件;自动化设计专业培养有关自动化系统、机器和设备的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覆盖了机器人、智能控制、计算机成像和视频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特色课程设置,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除了体现时展和前沿技术的专业课程,南洋理工学院还设置了一些有特色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交流技巧:主要针对学生在学术上和社会上所必需的口头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意识和专业形象,掌握沟通策略以及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冲突管理和协商技巧。

创造与创新:帮学生建立对创造和创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把思想融入商业理念中,以示范意义突出的创新实例去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具备商业性创新及科技创业的意识。

团队协作及沟通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并获得在工作中所需的沟通技巧。学生得到相应的求职技巧,包括撰写简历、求职信和面试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商业写作技巧,包括会议记录、备忘录和商业洽谈预约。学生将获得对不同组织、合作文化、商业聚会等的认识,从而更容易融入未来的工作环境中。

科技创业项目:这个项目以团队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在技术和商业领域应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实现创新的机会。重点在于产品原型开发、创新思想的评测、方法和方案、技术评估和商业计划书。

企业实习:构成课程实践的一个整体,通过与企业接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及沟通技巧。

全日制项目: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形成真实的创新性方案。定制特别的项目,既符合工业需求,又适合学生实践。学生被组织成项目组,当他们面临一系列的目标时要发挥团队精神。在项目开发的资深员工的组织和领导下,学生要一起工作。除了获得项目开发的途径、硬件和软件的技巧,还给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承受足够的工作压力做准备。

南洋理工学院课程设置的启示

市场导向的专业定位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要依据国家的发展,又要高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既要动态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适度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合理地设置专业、动态地调整或新增专业。社会需要什么科技、未来需要什么科技,就设置什么专业。

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南洋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既能个性化发展和又能可持续发展。对一个专业领域的全面了解是必需的,专业基础的理论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点,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建立牢固的基础是专业人才提升自我、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讲,基础的厚度和广度决定着未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