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1-1
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主要靠书籍、期刊和农技推广人员宣传、讲解或组织农民参观等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容易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信息准确、及时的特点,农民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打开计算机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并及时应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
1.2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流通在农业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农民的劳动成果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更关系到未来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建立,就是引入类似电子商场的网上交易平台,建立一个农产品流通的管理体系,对农产品流通中供求双方的交易活动进行,商作为系统中的中间环节,通过网络,一端连接农产品的生产者,另一端连接农产品的零售企业,商负责农产品供求信息的,组织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收获,运输,并负责资金结算,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采购,分发及使用等各项事宜。
1.3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广大农业专家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在网上自己研究成果,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对不懂的问题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多元化、多功能、高质量大规模的农业数据库,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实现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如农作物种植区域数据库、病虫害发生与分布数据库、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必将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1.4加强了其他各类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如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前对病虫害的预测多是采用人工的方法,由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差,并且对数据处理多采用经验型分析和较为简单的数理统计方法,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对病虫害的预测多采用数学或物理的方法,用数学模型来显示、描述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其结果更接近实际。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应用更是如鱼得水,其准确性和高效率得以充分发挥。
2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
虽然计算机在农业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普及的程度还不够
在农村,计算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有很少的农民家庭拥有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学习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或者在网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让产品跟着鼠标走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民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的途径首先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计算机对于农民生产、生活的意义,要象农机下乡、家电下乡一样,政府要拿出一部分财政经费给予补贴,对于网络安装费、上网费要给予适当的减免。
2.2农民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高,应用困难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会使用,二是不会维修。有的农民家里有计算机,在农村集镇,也有一些网吧,但农民上网除非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很少有学知识、查资料、找信息的,把家里的计算机当成摆设或者娱乐消闲的工具,这样,计算机对于农民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要想让计算机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首先乡镇政府要做好宣传、指导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对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提高农民的自觉性,二是政府增加投入,请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培训,或者把一部分有知识的农民送到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专门学习,回乡后再对其他人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会用计算机、会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计算机在农村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2.3对农业生产指导方面针对性不强、水平不高
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植信息以及农产品供应信息主要穿插在各个综合网站,而且信息量不大,很难满足需要。有一些小的专门网站,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对农民起到指导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组织各个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建立针对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针对性强的、信息量大的、高水平、对广大农民具吸引力的专门网站。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是网络技术主导的新世纪,计算机技术被高效运用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大批优秀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迫在眉睫,职业高中开展的计算机专业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有效的平台。与普通高中性质与教学要求不同,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对受教育者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这使得职高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不是单纯简单的理论知识,这更加体现了职高教育的优势,能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
职高中的计算机专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职高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使计算机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发挥最大作用呢?因此,接下来的重担便落在职高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是作为职高计算机教师的我们的研究方向。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应用在普通高中的教育学科上,对职高计算机教育也同样适用。兴趣可以说是学习一切新鲜事物的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动力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自然学习效果就不会达到最佳。对于职高计算机来说,先抛开其本身的专业技能的难度,职高教育的学习者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极少数可能还会有厌学情绪。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普通专业知识对他们来说也有难度,更何况是计算机这样一门极其复杂难懂的学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职高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之初就想尽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职高计算机专业需要学习各类计算机知识,比如操作系统、文字录入、QB或VB语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电工基础、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VF数据库应用技术、flas制作、网页设计、PS图像处理、微机原理等等。每个学校都不完全一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说,教师可利用网页制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常生活实践中,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我们经常在闲暇时间里上网浏览各种网页,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但我们在利用这些网络资源的同时肯定会好奇这些网页是如何做成的,需要怎样的技巧?教师可就这一点,联系日常生活实践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讨论以后,简单演示一下网页制作的过程,同学们肯定会对这一制作过程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演示完之后会非常惊喜,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学习自然就产生了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别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的像游戏软件的开发、PPT的制作、Flas制作等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这些事例能够与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都能轻而易举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领学生基本入门以后,教师可着重讲解一下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最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有着良好广阔的就业前景,学好计算机专业技能对学生一生都有益处。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现如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性学习。这与传统教学模式大不相同,需要现代教育工作者快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关键,特别是对于职高教育来说,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个高度重视教育技能的时代,学生掌握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要远比学会吸收知识的多少更加重要,因此这就要求职高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的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就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职高计算机技术教育上来,旨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体会与心得,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问题,先在小组中探讨,然后每位同学各抒己见,通过分享交流学习经验、解决疑难,不仅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样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效率,最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要]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而网络集成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理论对网络集成教学的各个教学环境进行改革探讨,指出网络集成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网络集成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网络集成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的设计方法、网络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技术指导、网络工程的测试与验收,以及相应的基本技能。目前的网络集成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不仅形式繁多,且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在该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全部详细讲解,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这是网络集成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信息论引入网络集成的教学过程中,希望改善网络集成的教学效果。
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数学家香农提出的。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香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及其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的横向科学。它把各种事物都看作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在网络集成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当作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知识传授是系统的信息输入,采用改进后的教法是信息的传输处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信息的接收处理,最后以信息度量指导课程的测评。运用信息论指导网络集成教学改革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集成课程准备阶段的信息论应用
课程准备包括教学内容准备、教学环节准备、教学方法准备、教学评价准备等几个方面。课程的准备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处理,它是依赖人的理解能力的概念化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聆听、感知等认知方法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就要考虑到所要传递的信息的形式、性质、编码形式等因素。
网络集成教学内容包括网络设计与网络管理、网络标准与标准化、网络施工与测试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现在的教材都有一个普遍不足,就是滞后于现实网络的发展。另外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网络集成信息的渠道很广,所以时常出现学生掌握的某些网络知识深于教材、广于教材的现象,所以一味的按照教材准备课程会很被动。
(一)在教学内容准备上,根据信息论的理论,若某一事件产生的概率是P,此时的信息量为:H=-log2p。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所含信息量越大。教学内容的准备是对小概率内容的编码,即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知识点进行组合、构造,以便保证充足的信息量,并且安排适当的信息点密度。
例如,网络设备产品更新速度很快,尤其是某些网络产品每半年升级换代一次。在备课环节上,一是要注重收集最新的产品信息,二是要抓住产品的延续性,从这样的角度对抽象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二)在教学环节准备上,根据信息编码的原理,建议采用哈夫曼编码。哈夫曼编码是一种无损压缩编码,它的编码思想是对于出现概率高的信息,编码长度较短,即可以简单表示或不表示;对于出现概率低的内容(即独特的网络特征)应重点表示,以达到用最经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信息到达率。
例如:在准备网络设备章节课程时,对家庭常用网络设备略讲,采用自学、导读等形式;而企业级、区域级的网络设备的特点、性能要重点讲解,并以设备的实际应用举例来加强理解,最后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感性的观摩实习,以强化学生的认知。
(三)在教学方法准备上,根据信息传输原理中的香农公式C=Wlog(1+S/N),S/N是信噪比,C是教学效果,W是教学方法。根据这个公式可知,要提高有效信息,就必须抑制噪声,减小干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对传递信息的信道加以甄选。
例如:在讲授网络集成课程时,不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适用条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比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等。
(四)在教学评价准备上,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网络集成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闭卷笔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网络集成的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掌握情况,特别是技能方面的能力在闭卷笔试中往往是很难得体现出来的。按照信息论原理对学生接收、掌握的信息量进行评价,主要运用概率理论。具体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形成性考核、笔试、实训考核及论文考核等形式,综合运用这些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真实情况。
课程准备阶段是教学环节中关键阶段,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进行准备,还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重点的、分层次备课。在学时安排、具体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差异性,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网络集成课程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情况。
例如:根据网络技术两年制、网络技术三年制、网络系统三年制等不同专业的需要,合理安排周学时和教学内容。网络技术二年制专业应侧重网络工程的实施及操作等内容;网络技术三年制专业应侧重网络的设计等内容;网络系统三年制专业应侧重网络建设管理等内容。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要与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相适应,同时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前后衔接及横向联系,重复部分应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调整。
二、网络集成课程课堂教学阶段的信息论应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以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语言序列的记录来表述。在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传统的讲授方法,存在信息量小、传输方式呆板、模式陈旧的缺点。
所以当今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形式丰富、贴近实际的教学改革,以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新的标准不是以掌握理论知识和传统的课程体系来衡量,而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为标准。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教学改革成为必然。根据信息论原理中的香农公式C=Wlog(1+S/N),教学效果C随着教学方法W改善,但是C与W的关系是非线性的,W∞时,C1.44,而不是∞。结论是改革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不可能无限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充实教学内容等多种渠道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网络集成课程,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呢?
将传统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能力体系。教学中不能只简单教授知识点,而是要善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区别不同的问题,找出内在的联系,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
例如:讲广域网网络技术章节时,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各种广域网网络技术的特点、协议、主要技术原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提前自学,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主持讨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分析这几种广域网技术的区别及各自的优势,最后总结出这几种广域网技术的适用环境,课后作业是针对某一网络进行广域网技术选择并解释原因,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结论。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了传统教法的23倍的信息量,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以便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长期封闭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方法再先进,教学手段再科学,总是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而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介绍指导下,不仅对各种知识、技术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返校后的讨论、总结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
例如:在网络综合布线章节时,我们采用开放式教法,提前讲授打线、布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学校的实训室做了一些相应的练习。然后组织学生到某集成工程工地实习,由工程师、技术员进行讲解并跟班工作,虽然只工作了1天,但是产生的效果却出奇的好。
在能力培养方面要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所谓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一个项目主题,自己制定项目的实施步骤,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整个项目,最后与教师讨论实践结果。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每个学生的方案各不相同,一名教师要应对多个学生的方案进行讨论和论证,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例如:在网络集成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设计“网络方案”的实训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向选择设计对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方案的设计目标及可行性,并在设计中给予全程指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网络集成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三、网络集成课程考核阶段的信息论应用
网络集成课程考核一般是由理论笔试和实践考核(实训报告、实践论文)两部分构成。对实训的考核,我们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情况进行记录,由此可实现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行为的有效记录,即“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掌握程度的最佳考核方式。
例如:教师对学生每一次的实训都进行成绩记录,最后得出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成绩。
四、结语
网络集成是一门交叉性科学,它融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在进行网络集成教学时,应该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进行消化吸收,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信息论对信息的传播、接收、评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应用在网络集成教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连仲,计算机网络集成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前言.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1.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 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2 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2.3 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3.1 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3.2 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整体学习等。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3 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该学习模式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运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上留言,自己的观点。学生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4.1 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结合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4.2 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关键词:花卉学;研究性教学;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2-0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构建基于问题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活动训练学生学习与合作研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组织过程,一般是教师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学术观点,以项目的形式设置基于真实问题或任务阶段性学习专题;给出相关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思考切入点与路径等相关提示,提供主要学习资料与资料获取的途径,提出学习研究的要求与学习评价的标准;组织学生开展自学与研究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得出推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以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对学习成果进行讨论与深化,完成阶段性评价。
《花卉学》是园林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花卉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栽培管理、繁殖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花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具有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条件。但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存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研究性教学良好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连成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方式。本研究以《花卉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组织方式设计的角度对研究性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从研究性教学组织的基本特点入手,介绍了在花卉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项目化任务教学组织和作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设计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组织过程的特点
教学组织环节过程中,应研究教学阶段性目标、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根据不同学科性质、学习对象合理地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方式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有针对性设计。
1.以合作研究为特征。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研究性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往往强调合作式研究,即合作形式是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下达学习任务后,学生有全面学习的要求,又有分工协作的任务,自主学习的环节,包括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法、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等。合作研究环节包括讨论方案、发表学习体会、合作实验、形成研究成果、承担小组活动的组织等活动,这些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以综合能力的训练为特点。从研究型教学过程来看,研究型教学主要是通过实现设计好的开放性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依赖,逐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制作书面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研讨课堂上互相质问、学术辩论,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暴露和质疑错误的概念,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深度,提高推理水平,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反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学习中隐含的能力训练,可改变由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由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快乐主动的良好学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组织设计方法
主要是讲一下项目化任务的教学组织设计方法。
项目化任务的教学组织设计是教师布置承载知识群的问题性项目化任务,通过学生合作研究,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主要设计环节包括:
1.项目选题。项目化任务分两类,一类是教师指定确定性的研究任务;另一类是教师只指定一个方向,可由学生自行选题,自主设计。设计的项目主要来源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对于《花卉学》这门课程来说,主要是花卉的基本内涵、花卉的分类方式、花卉的生长发育、花卉的栽培与繁殖、花卉的应用及各种花卉的识别等知识构成,根据内容可以将《花卉学》合理分成五个知识体系,每个知识体系都有一定的重点和难点,对每个知识体系,可以分别设置一个重点。例如在研究过程中把整个知识体系贯穿起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项目化任务能够从一种花卉出发,全面研究其分类、生长发育、繁殖、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调研社会、了解专业特点、勇于实践的能力;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利用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来讲授花卉的分类,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容易理解,同时也为下一阶段讲授花卉的栽培管理奠定基础。
2.活动程序设计。为了保证学生的项目研究活动达到既定目标,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
教师需要介绍项目的工作目标,讲解项目的背景知识和原理;同时要给出设计项目的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场地、完成时间、工作条件、经费保障等必要的提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组,一般4~8人一组,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某个小组的某个岗位,教师要协调并核准学生们的项目组合,由于项目是基于现实性的,其解决可能涉及不同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小组成员构成过程中,还要注意专业、专长的搭配。
如在环境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一章的讲解中,可以采用项目式任务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确定一个命题,××(环境因子)对郁金香生长发育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此命题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拟定的研究方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各个环境因子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习更具针对性,有助于迅速掌握各个知识点。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通过小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互相交流的能力。
3.作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设计。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学习模式,是围绕教师布置的课题――作品,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设计与制作,并给予作品质量给予学习评价,这种模式在园林专业课程中具有专业的实践性,同时提高了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作品设计与制作中的作品既不同于项目化学习中的项目,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作业,作品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一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作品,通常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下一个分工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是个人难以实施和完成的任务,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
(1)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主题选择
作品设计与制作教学,通常是通过学习小组方式以共同完成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作品为目标,随着作品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原则与操作方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主要流程
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和作品要求,明确作品设计与制作的思路、技术路线和条件,学习小组进行任务分解、人员分工,小组成员开展前期调研,查阅资料,提出作品设计意见,小组讨论,形成最佳的作品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完成作品。最后进行作品展示与评议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花卉学》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园林专业和园艺专业的学生,专业性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干燥花设计作品设计,这个研究性设计作品,要求学生在搜集30种以上的植物原材料进行干燥,从中选择15种以上的植物进行设计,制作成作品。这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有学生认识植物搜集植物的过程、有学生干燥植物的过程、有学生集体讨论获得设计思路的过程、有学生共同制作作品的过程,既考查了学生的识别植物、压制植物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总之,在研究性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动手中获得知识,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掌握本领。
参考文献:
[1]刘秀伦,蒋泽,张牛.实施研究性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3):22-23.
[2]靳丽丽.任务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及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3,(2):87-88.
[3]于丽.研究性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0):90-91.
[4]张晓慧,乔成立.问题式教学法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8,(11):81-82.
[5]李桂娥.研究性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6]钱国英,徐立清.创新能力与高校教学方略――本科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策略与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研究性教学在《花卉学》中的探索与实践”(TMZD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