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

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

时间:2023-09-19 16:2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社会领域,而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也成为了社会对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各大院校的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新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差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当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只适用于同一知识水平的学生,没能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教材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性,不能针对每所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的掌握教材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计算机技术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其次,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还局限于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造成教学效果相对较差。最后是考核手段的不科学,大学中对于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是考试的方式,这种方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的不公正性[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数城市家庭的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颇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源地较为广泛,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受到的教育水平也大不相同,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对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尤为重要。不同学校、不同科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是有所差别的,为了达到学生理想的学习效果,统筹安排分层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

(一)教材的变革

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知识结构,要适当的调整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制定出课程学时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要等量安排,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科类的学生要重新编排有针对性的教材,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论都有所涵盖,为学生的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计算机水平,使水平较高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热情依旧,水平较差一点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重拾信心。如果想要对不同计算机认知程度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安排问题,在授课前期,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技术的水平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制定[2]。另外,学生的分层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阶段性的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把握,对学习水平产生变化的学生进行重新分层。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后,教学内容也要做到层次化的处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要有所兼顾。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以中游层次的学生为标准,对教学内容实行由简到难的过渡,不断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由混合分组,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学生的合作中,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帮助水平较差的同学,同时,也能帮助水平较高的同学巩固知识点,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教学模式改革

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所以要对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进行归类,理工类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算法设计和计算软件的操作,经营管理类的学生要重视对其数据系统应用、程序研究开发和高级办公软件应用技能的培养,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要突出对图形图像处理和媒体技术软件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3]。

(五)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活动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布置完实践内容后要根据不同水平同学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对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细心讲解,帮助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全面理解,进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评价考核分层

课后的作业和期末的考试也要保证考察的水平在不同层次学生间有不同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搭配,也可将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考核的评价标准中,避免一次性考试存在的不公平性,使考试更加客观、公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结论

社会在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激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为重要。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还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解决了学生知识水平严重失衡的问题,保证了学生所学内容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枚,石彪,罗新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03:34-37.

[2]杨诗琦.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226-227.

[3]王鹏英,庄红,黄晓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05:49-53.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计量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361-01

质量、计量与标准化等是质量技术监督的重要工作内容,各个内容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法律法规制度下,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得以完善,并始终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计量检测技术,监督管理产品质量及工程质量,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质量保障。

一、计量检测的概况

(一)计量检测的基本概念

计量检测是指通过反复测试计量对象的一系列相关参数,进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计量检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一定程度上计量检测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将对科学技术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必须不断提升计量检测技术水平,才能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检测目的、检测方式及检测工具等都是计量检测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中最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 CL3001-03 电能表检定装置、热量表检定装置、F2 等级吨级砝码标准装置、L2000 高效液相色谱仪、12000kN 预应力产品检测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通过计量检测方式的应用,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二)计量检测的主要研究内容

计量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量值的准确度与单位制的统一性。在实际操作中,计量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科学计量、法制计量与工业计量。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计量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与内容。计量的法制性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在法律法规制约下,可以确保计量工作的标准化及精准度,第二,可以对测量的不准确性进行有效规避,确保国家的财产安全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在企业运营中计量的工业性主要体现在对数据信息需求的满足,计量工作的开展可以将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标准提供给企业,为其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 计量检测的重要作用

计量工作是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计量工作。计量的主要作用是: 保证生产、科研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 保护广大消费者免受不准确或不诚实测量所造成的危害; 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国家的权益不受侵犯。大部分单位把计量管理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

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能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也有部分单位因在产品研发、制造管理等环节的计量检测手段不完备,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量值传递不准确致使制造工艺失去控制,造成产品质量差、企业效益低下。计量管理是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计量管理技术的进步在以后经济发展中势在必行,计算机技术在计量管理领域的应用,改变了计量管理传统的方式,为单位的计量管理实现高速化、自动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

二、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应用

(一)管理测量设备

在我国传统的计量检测工作中,由于计量工具的落后使得其经常出现与实物不符的误差,测量设备台帐的管理是计量工作的基础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涉及的测量设备种类多且数量多,传统台帐式管理易造成测量设备的状态不明或存在漏检、误检等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测量设备台帐进行管理,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各类测量设备进行录入、查找和统计报表等管理,并实现快速制订和打印测量设备的月度计划和送检通告单,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测量设备的状态不明而导致的漏检、误检等问题。

(二)共享计量数据

计量检测技术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得计量管理体系将打破传统的、相对的、机械式的量值传递方式,来进一步构建计量管理信息平台,使计量管理的各层次用户对有关计量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样就避免了大量的机构人员及设备低水平的重复工作; 一些尖端检测仪器匮乏和部分精尖设备利用率极低的现象将不再出现。计量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计量器具台账管理自动化。

(三)完善档案管理

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使各种测量设备的档案、测量人员的档案、设备供应商或外来服务商的档案以及计量确认体系运行中产生的各种记录由几柜材料变成一个小小的磁盘、硬盘或光盘,使所有档案及数据的查询工作在翻飞的手指下轻松完成。把档案管理提高到适合时展的先进水平。并且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的功能,为计量管理传播信息、分享数据,以便于顺利快速的工作。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将计量的最新知识在网上共享,有效的提高计量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并能随时掌握计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情况公布到网络上,真正实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奖惩分明,激励员工的竞争力。

(四)方便数据查询

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的优点,来实现计量信息的随时共享与数据传递,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计量管理人对人的传递,方便了一些信息人工收集整理的工作。管理层通过新的计量管理方式可以随时掌握实时数据,方便随时汇集各部门的计量信息,不受到人为的限制,为决策层提供方便快速的实时数据,并且还能够更加有利于实施者方便快捷灵活的查询和分析计量数据,从而解决了传统计量管理更新慢、误差多等等弊端。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量管理是计量技术和先进的测量手段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庆伟,吴臻臻. 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应用[J]. 技术与市场,2015,03:151.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随着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社会实用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实用性人才,也为学生的就业前景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做好课堂教学。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的变化和更新不断加快,对于计算机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教师要学习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教学设计和技术进行分析,一贯地采用灌输法,沿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大减。

2.考核方式落后

中职计算教学中,存在着考核方式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核的内容依附于教学,比较刻板。第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技术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比较单一。第三,考核的结果往往以学习结果为主,学习过程没有得到体现。在这样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彰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对计算机知识灵活运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课堂知识和活动,如:上机操作、课后作业、课后探究等。当然,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法、成果激励法、开放作业法、软件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除了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学习方法和途径,如:提供学习网站、提供参考资料、提供计算机软件、提供实践场所、开放模拟实验室、发挥实验训练的作用等。

2.改革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积极改革传统落后的考核方式,促进教学实用性得到切实体现,以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积极改革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考核内容。因为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快,教材很难赶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教师要在课堂中传授教材知识和教材之外的知识,并在教学考核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方面知识的考核,遵循“基础统一,选修开放”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其次,要积极改革中职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增加企业岗位方面的考核方式,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中来,并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依据之一,以提高考核的有效性。

此外,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字: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管理。计算机主要是通过扫描进行对信息的搜集,通过搜集,对有用的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的数据进行存储。减少了计算机管理中的人力以及物力问题。在进行计算机的管理中,主要是通过电子文件以及图像对信息进行展现。通过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信息自动化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大量复杂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常规的档案管理中,对大量的复杂信息不能做到有效的针对性管理。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的管理弥补了此空白。通过相关软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使得能够得到有效的信息。同时计算机技术能够合理的处理文字以及声像等内容,使得在档案管理中更加方便。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了数字化以及全方位化。同时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的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中,能够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以及资源的统一管理。

1.2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档案建立数据库,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以及正规化。通过对信息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使得能够对庞大数据进行管理。在数据库建立后,要对档案进行规范的整理。对档案的不规范整理能够使得信息丢失。在技术的基础上,要实现档案规范管理,就要开发相应的技术。管理机制要对相应的软件进行开发,通过开发软件以及对技术的加强,从而防止信息丢失。数据库的发展要和时代的发展持平。在发展中,要对程序以及软件进行扩容,并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以实现数据开发中的规范和标准。在档案信息管理中,要加强对软件信息技术的开发,通过对软件信息技术的开发,使得软件中的病毒不能侵入,降低黑客对软件的侵袭。在数据库建成后,管理者要对软件进行综合有效的管理。通过对软件进行综合有效的管理,保护好相关的隐私内容。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软件的研发力度,对档案水平的提高,就要加大对软件的开发力度。通过新软件的开发,从而使得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的逐渐完善,使得档案信息的管理更加安全以及准确。

2结果

我国计算机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缺乏全面的管理知识,使得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计算机技术中,计算机档案管理被视为辅工具。现实工作中缺乏大规模的应用。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3讨论

在计算机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由于在现实中对档案的管理大多采用手工进行管理,使得计算机的应用面较小。在档案管理中,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方式得不到体现。在实际的档案管理中,由于手工档案管理以及纸质档案管理的传统方式较为普遍,使得计算机管理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使得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方式得不到普及。在档案管理人员中,由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管理档案的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方面使得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成效低,另一方面导致计算机不能发挥现代化的高水平管理。在计算机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中,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是传统的操作人员,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计算机的档案管理要求。同时,计算机的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得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要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熟悉,同时要掌握相关的软件硬件设备管理,并对计算机的网络技术进行熟悉。在计算机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要对其技术管理进行完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以及计算机的操作人员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充分的认识,使得相关的工作能够得以落实。在计算机的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财力以及物理和人力的投入力度,通过对财力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够更加完善。同时,要对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加大投入,使得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越来越完善。在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对象是人员的管理。在进行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人才的招聘进行系统的考核,从而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本质上能够得到提升。在员工的招聘后,要对员工的培训加大力度。通过对员工进行新理论的培训,促进员工的计算机的综合技术水平得以提高。通过对员工的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使员工能够对档案管理工作急性熟练的操作,进而提升工作效率。要重视员工的工作创新,在进行培养员工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时,要培养员工具有创新的意识以及创新的计算机管理理念。使得员工能够在计算机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够对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技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计算机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要使得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要求相符合。

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从而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有利于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在档案信息的管理中,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使得计算机的档案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不断的丰富其管理知识。通过对管理技巧的掌握,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超飞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参考文献

[1]王玲.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9):105-105

第5篇

一、对数据处理的理解

数据处理如果单从字面来理解,事实上在没有使用计算机处理征管业务的时候就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的数据处理是手工的、分散的、局部的和少量的。随着征管业务向信息化、专业化的逐步推进,计算机对征管业务介入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特别是通过数据逐步向上集中,数据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数据的处理就变成了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的专门工作,数据处理作为一项独立的业务应运而生。我们所说的数据处理,实质上应该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的数据处理,不管其职能部门是数据局或是数据处理中心,还是其它什么名称,其业务处理的内容和实质都是一致的。

在明确了数据处理的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之后,再次回到其字面上来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其来源是税收业务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或积累的数字、文字、报表或其他资料,而“处理",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对“数据”进行运算、加工、提炼、传输等的过程控制。两者结合,体现了两个深层次的含义。一是税收征管业务的技术化,二是计算机技术的业务化。如果说当初设置信息中心是充分考虑了税收业务的技术化的话,那么数据处理中心的产生则是业务与技术的结晶体,是把计算机技术更好地融入到税收征管业务之中。因为信息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技术部门,它所完成的是对征管业务的依托,促成征管业务向专业化过渡,缩短技术与业务的距离,但距离依然存在,是量变,而数据处理已成为征管业务的载体,使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完全达到了专业化,距离已不复存在,实现了飞跃,是质变。也正是因为税收业务的技术基础与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提出了“征管改革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工作特点,遵循信息化运行的规律”。这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普遍原理在征管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二、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如果站在整个税收业务发展变革的角度来观察数据处理部门,可以将它看成是技术化、专业化税收业务的一个接收机构,其初期是以会计核算等初级数据处理业务为主,是“小数据处理中心",后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依法治税的持续推进,征管查工作中的大量业务相继纳入数据处理的范畴,并逐步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数据处理”越做越大,最终必将会成为税务部门的业务核心机构,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具体地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业务划分与整合阶段。众所周知,现在的信息中心是在1996年第一轮征管改革过程中从原计财部门独立出来的职能机构,初期业务划分只是单纯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监督使用、系统维护、病毒防护与简单的数据传输等几项工作,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部门,充当着“维修工”的角色。但是,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征管软件从简单的D0S系统连续升级至5.0版,信息部门开始涉足征管软件与税收业务的整合,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也开始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处理向税收业务处理转变,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初步融合。

2、业务磨合、稳定阶段。在2001年新一轮征管改革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划片管理”的改革思路,各地国税部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征管工作的重要作用,花大力气购置了计算机设备,培训计算机操作人员,保证了征管一线的需求,同时彻底改造了计算机网络,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局域网,实现了与省局的广域网互通;在系统外部,则通过与银行、工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实现了有条件的实时扣缴税款、工商信息核对及查询功能,从而为信息中心将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与税收业务磨合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信息中心作为国税部门“小数据处理中心”的职能也日渐显现出来,对税收业务数据的监管、应用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彻底摆脱了数据“接收站”的形象,从征管“七率”考核、金税工程防伪税控信息比对、专用税票信息传输等各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的全过程管理。

3、数据集中处理阶段。在今年深化征管改革过程中,信息中心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征、管、查等税收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大量的、繁杂的税收征管工作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对象,征管数据由农村分局向县(市)局集中,并逐步实现了由县(市)局向大市局集中,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征管数据处理深度也向纵深发展,数据处理的程度和结果已成为各级国税部门征管质量高低的“晴雨表”。

三、数据处理部门的职能定位

对一个部门的职能定位非常重要,定位将直接影响其业务的开展,决定其发展方向。职能定位准,其工作开展的就顺利,定位不准,将限制其职能的充分发挥。我们认为数据处理部门作为新生事物,是因传统业务部门的技术含量欠缺和传统技术部门对税收业务介入的程度不到位而产生的。数据处理部门既非纯技术的,也非纯业务的,是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一个部门,所以对它的职能定位既要考虑其技术特点,又要考虑其业务特点,二者不可偏废。

1、以技术为支撑,保证征管工作的正常运转。

计算机技术说到底是一种管理手段,数据处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来完成的,其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是保证征管工作的正常运转,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在没有计算机作为征管手段的时代,税收征管工作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其结果的好坏也都是通过人工考核、对涉税征管底册或台帐、纳税申报资料进行检查来完成的,其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实际征管情况。随着计算机在征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到计会统票、税务稽查等业务的全过程均纳入了全省统一的高平台征管软件,按照全省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实施了过程控管。作为征管质量与信息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数据处理部门可以说充当了管理整个税收业务过程的“大管家”的角色,保证国税征管工作的正常运转已成为数据处理部门的最重要任务。

2、以业务为核心,实现技术为业务所用。

如何把高深莫测的计算机技术为税收征管业务所用,培养出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熟知税收业务的骨干分子,我们认为数据处理部门是最好的结合点。数据处理工作应以业务需求为核心来展开,凡是税收业务能够通过计算机来管理的,都应该纳入数据处理的范畴。要实现技术向业务的转变,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对征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展计算机与税收业务知识的交叉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计算机与税收业务的驾驭能力;二是扩大征管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范围,保证数据处理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完善计算机监控网络体系,实现对征管数据的实时监控;四是根据业务需求,及时开发应用软件,促进征管质量的不断提高。

3、科技加管理,实现数据的增值应用。

从技术角度看,数据处理的技术性是先天具备的;从税收业务角度看,数据处理部门还必须具备管理功能,既包括对数据的管理,又包括对税收业务的规范管理。数据处理是基础,数据管理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将其定位于只进行数据处理,继续扮演传统技术部门的角色,对征管业务介入的力度不够,难以对税收业务的规范、演革施加足够的影响;如果只将其定位于数据管理,则成为传统业务部门的简单变种,难以吸收信息技术精华,发扬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的优势。所以数据处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关键是如何做好加法,如何做好“科技加管理”这篇大文章,让“1+1”大于“2”,而不是“1+1”小于或等于“2”。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数据处理部门先天具备的数据处理职能上,再赋予其数据管理和必要的业务协调职能,加大其对税收业务的参与和渗透,充分发挥其新生优势,解决长期以来业务和技术在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难以化解的矛盾。

四、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一)积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探索数据处理的管理模式。

从数据处理的实质来看,要实现对数据管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数据处理模式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在深化征管改革过程中,拟成立的数据处理中心是与现有的信息中心和负责征收、计划、统计部门合署办公的,我们认为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这种改革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处理连贯性问题,征收前台录入征管软件的数据仍然处于数据处理中心的监管之外,不利于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发挥增值效用,改革还不够彻底。我们理解的数据处理中心应该是一种“大数据处理中心”,即在国税系统内部建成省、市、县三级数据处理中心,将纳税人所有纳入高平台征管软件管理的事项全部划归数据处理中心负责,从而实现中心业务的后台监管到前台实时控制,保证征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与此同时,在系统外部实现财、税、库、行之间横向联网的前提下,通过大力推行以网上申报为主体的电子申报,实现纳税人缴税与税务机关的“面对面”到“背对背”的转变,纳税人无需再到税务机关办理繁杂的涉税事宜,数据处理中心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为纳税人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协调税款缴纳事宜,而税务机关现有的部门也应同时实现职能的转换。

(二)建立数据处理的岗责体系,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建立数据处理的岗责体系,是明确工作职责、量化考核标准的重要保证。对现有的高平台软件的使用情况,全省至今尚没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及考核标准,负责数据录入的不管数据核算结果的正确与否,负责会统核算的对数据录入没有任何监督、制约的作用,负责数据查询的对数据准确性产生怀疑,负责系统维护的则对数据的核算口径、业务处理方法一知半解,从而造成高平台数据可信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和完善岗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建立高平台数据的按日结报制度,对每一个操作人员设定数据检测权限,当天数据必须在当天下班前进行检测,对数据检测无误后方可下班;对检测后发现录入数据错误的,当天就进行维护,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可靠,也为最终会统核算结果的正确性打下了基础。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计算机教学 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4

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在软件和硬件设施上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合理有效引导。当前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停留在上网聊天、看小说、玩游戏这些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信息搜索、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作用。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学校大都设置了VC、VF等计算机编程语言,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将其认定成获得计算机二级资格证的一个途径,而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编程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这两方面问题的产生,都与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有关,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存在认识误区时,老师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为“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主导者和操控者的角色,由于对计算机的学习应更加注重对它进行实际操作,所以老师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第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老师为了授课的轻松,往往会选用内容较为浅显的教材,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在降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还造成了学生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知识的脱节。

1.3 实践教学水平低

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方面的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当期实践教学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上对上机课设置的课数比较少,理论知识讲解的课程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学生上机动手能力不强,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技术不熟练,进而导致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为薄弱;二是老师对计算机上机操作重视不够,这也就导致了对学生计算机考核制度上的不完善,通常是采用笔试的方式,对日常提到的较为常见或难度较小的问题进行考核,根本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实践水平长久得不到提高。

1.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大多集中在上网聊天、看视频、看小说等娱乐方面,要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必须对当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老师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再加上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其自身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对每天都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来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落后,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明确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职业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方面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一步。具体来讲,第一,学校应该明确自身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要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地教学改革,要争取实现学生走出学校就能进行上岗就业的就业目标;第二,学校应该通过入学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熟习各种计算机操作软件的必要性以及掌握计算机技术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通过学校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2.2 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要提高老师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必须做到,第一,提高老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讲授时,必须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计算机老师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突破性创新,结合当前计算机领域的新动向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制定出一套全新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略。第二,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所以老师也应该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2.3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职业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在对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冲破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束缚,在自己具体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自己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创新。另外,老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上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细心、耐心地讲解,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计算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例如在学习C语言编程方面的内容时,大量的编程符号和“天书”似的汇编语言,不太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基于计算机知识程序性较强的特性,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将当前计算机领域的新发现或新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计算机发展的巨大魅力;其次老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班级内的趣味性比赛,例如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网页设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老师还应该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可以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开启思维、自由发挥等。这些措施的实行,能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3 结束语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教学方面的特点,制定适合当今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白鲜霞.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2).

第7篇

关键词:二本院校;数据库工程师认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40-01

1 引言

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下[1],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曲靖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以优质教育提升学生价值为办学理念,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即培养“双证型”人才。针对曲靖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特点,学院将数据库工程师认证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旨在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的中级专业资格――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的国家级考试,是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计算机资格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后,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因此,这种考试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职称资格考试。能够取得该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的学生就业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该门课程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该门课程针对性比较强,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实践

2.1 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该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四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软考中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的资格考试,以考试为驱动,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涉及相关主干课程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上机实践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的初步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提高学生的数据库设计、综合专业知识解题技能。

2.2 理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措施

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除了数据库工程师方向,还有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辅导方向,三门课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采取的分班教学模式,且考虑到涉及知识点比较难,因此集体备课,互相取长补短,组织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横向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内容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准备大量的练习题充实课堂教学。对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个别的问题利用辅导答疑时间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解答。既巩固基本概念,同时又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在授课内容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教学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通过做任务,来联系所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完成任务后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掌握所学知识。

在授课方式上,从原来的黑板板书为主,多媒体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全方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自制的电子教案为主,辅助以部分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列举大量例题,把概念贯穿于例题之中,反复讲解,必要时让学生上台讲解、练习、演示,课后再布置试验习题与作业题进一步强化训练。

2.3实践教学改革

上机练习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非常重要[2],上机内容是通过选取、设计各种实践题目来贯穿。题目的设计、选取分为不同的难度,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互相讨论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通过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和考核的。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及知识的建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独立完成的形式进行学习,有利于体现教学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2.4课堂教学管理

针对合班上课存在的班级性质不同、不易管理等特点,建立严格的点名制度,每节课必点名,对不到的学生逐个进行落实,无故不到者记旷课一次,累计旷课三次或无故迟到八次,本学期平时成绩按不及格记。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

针对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课堂加强对他们的提问非常必要,课堂经常提问能及时发现弱项及不足之处,多鼓励多表扬,课后多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5 试题库管理

作为一门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十分必要,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更有把握通过考试,因此目前笔者通过FTP的方式并不断更新试题,使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并使用大量真题与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学生。

2.6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考试成绩比重为:平时成绩40%,理论考试占36%,上机实践操作考试占24%。

3 结论

教学改革的根本思想是使得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际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数据库工程师认证课程的改革方案,完善了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但在当时国家虽有大政策,要求各高校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各个高校对于开设哪些课程都是自己决定,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应付教育部检查的现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出了了高校教学改革大纲,其中规定了各个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统一的课程科目,这次改革对于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对各个高校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到目前为止的十几年内,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仍然以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为主,已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学内容难度大

高校是一个云集各类学生的小社会,学生的背景往往千差万别。在各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上,学生能够有统一的、一致的基础,因为高校学生都是参加各省市高考而进入学校,而同一所高校在各省所录取的学生排名几乎相同,例如,复旦大学在黑龙江省招收20人,需要考生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大致在前0.005%左右,而在安徽省,考生同样要排在前0.005%才能考入复旦大学。因此,同一所高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往往基本相同。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由于计算机基础不列入高考内容,同时,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条件又千差万别。因此,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基础使得学校很难制定教学大纲。

(2)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高校中每届的学生数量很多,一般的高校每一届学生的数量都在6000以上,以每班50人计算,全校一个年级每周需要上120节计算机基础课,以有两个年级需要上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假如每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每人每周上8堂课,仍然需要30名专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每周8堂课对于一位高校教师来说已经是工作的极限,而且,目前各高校往往让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兼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由于该课程对于计算机学院的老师来说过于简单,让他们来任教似乎大材小用,这就造成了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缺乏的问题。

(3)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或不够重视

目前,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只要拿到学分能够毕业就可以了,教师教授这门课时多是出于完成任务,学生多数也都是为了"混学分",老师和学生双方都不够重视,使得教师不能花时间去备课,学生也不能花时间认真学习,仅仅带着应付课堂的学习态度,使得这门课程的开设变得毫无意义。

3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1)做好课前准备

基于以上问题,如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学校为了拉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可以在选择教材上下功夫,选择难度适当的教材,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选择教材后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和上机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统一的教材对学生提出了一致的学习目标,学生即使对这门课程抱着"混学分"的态度,也需要通过考试,在教材的指导和要求下,能够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最后达到一致水平。

(2)增多学生助教岗位

为了解决高校基础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学校首先应该采用大班制教学,即一节课程由至少两个班级合并而成,一名任课教师一节课成至少教授100名学生,并且隔周上大课。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应该任命部分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担任每个班级的助教,负责学生的实践作业批改和实践内容布置。

(3)完善课后实践

在期末闭卷考核的基础之上,学校应该在计算机基础课堂的大纲设计中加入实践环节,比如要求学生期末完成一个小网站的实际,或是处理一批excel表格,这能够让学生在背诵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实际运用书本知识的机会。可以说闭卷考试要求学生记忆书本知识,这是为了提高基础薄弱的同学的基础知识,而实践环节是实际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实际工作的能力,二者结合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完善课后实践环节也能够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

4总结

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背景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其它相关领域发展上方式的革新和发展速度上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一批新的领域的诞生,极大的便利带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电子商务的产生,电子政务的发展,最显著的就是最近政务微博的产生和发展,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而产生的。以上所列的仅仅是冰山一角,现代人尤其是在校师生越来越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将自身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充分的教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培养自我在计算机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在目前仍然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也将是学生赢得职场竞争的一大筹码,所以从师生的角度而言都是希望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

在传统的大家的眼光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的素质普遍不高,对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上水平偏低,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与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在一些学科的学习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计算机就被认为是如此,他们计算机基础功底不扎实,操作水平也较低。不仅如此,他们的文化课程上的学习的能力也较低,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也不够,学校以及家长很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所以在上述的情形下,他们就非常容易成为求职长上的失败者。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必须将中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其后在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探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性教育的问题,期望为提高中职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时间可以说不算太久,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却以惊人的速度在跨越式的发展,给非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在使用上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尤其是在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引进相对较晚,所以这一矛盾更是明显。不仅如此,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划分,同时即是是在一个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地方的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能力就更加不尽人意了;其次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上有着诸多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课程目标过于地,甚至根本满足不了实际工作总的需要;再次,计算机的发展和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很多高校的软硬件设备根本就无法跟上,所以很多学生所依赖的仅仅是落后的版本和落后的技术设备,不利于学生对最新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所以更不用说满足商业化的需求了。

(一)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上不高

尽管传统上大家的看法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目前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考核方面高考的存在,所以打的根本观念仍然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大多数人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的高考中所取的成绩较低,所以学习能力上也偏低,所以自然他们的整体素质就会受到了影响。很多学生根本就是破罐破摔,在大学中就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成天游戏,荒芜学业,不求上进,所以即使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再高在严格也是枉然,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最终都影响了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也有时候无法进行顺利的教学服务,他们的学习知识的掌握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二)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在计算机的教授上,我们发现,不仅学生的学习上有困难,与教师的教授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就是基本功的问题。当然这不是对职业教师的偏见,而是在教师队伍尤其是计算机队伍的缺乏下,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度更是增大,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为了满足教学上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直接从其他的院系,甚至直接从大学本科生中招取计算机老师尽心日常的教学活动,由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本身不高,所以最终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设备的缺乏

由于学校的档次上的差异,有些是所谓的部属院校,所以无论是教师的质量还是经费的发放上都有着很大不同。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中,学校的经费来源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之类,而缺少其它的方面的资助,所以在技术设备和教学设施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它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传授之外的技能的操作,所以如果缺乏软件硬件的支持,最终也将是学到的知识无法通过锻炼加以使用,到时有货倒不出,所接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锻炼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教育思路探究

中职计算机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系统,所以如果教学中产生了问题,当然应该从教学的过程中来进行把握,笔者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教育思路,笔者认为重点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创新能力。关于这一点同时也是该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最为关切的问题,所以首先应该从此着手来展开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其次是要革新教育观念,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再次要及时的更新教材,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最为新的知识和技术条件,提供充分的软硬支持。从中职生的特点来看,笔者认为还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即使意见有错误,教师也应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鼓励,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的热情,至少学生是在思考问题,其后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重新思考,最终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

其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应该尽量将学生带至机房进行计算机知识操作和学习,实际上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计算机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实验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也就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所学所用联合起来才是最终的需求,才是计算机人才的基本素质。所以教师也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有的放矢。

其三,作为创新教学计算机教学方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学生进行了灵活运用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毫无疑问,教师首先向学生传授良好的计算机方法,此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上的各种学习软件,这是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再次是监督和督促学生及时进行课后的学习和操作,这是熟练掌握技术的要求,正所谓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杨宪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第10篇

ERP即企业管理计划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全面实现电力企业的综合管理。在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而其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具系统化。对采购,运输,生产,管理整个体系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1.ERP系统应用于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

1.1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将ERP系统应用于电力企业的管理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将ERP系统合理的利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就可以全面的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对环境保护起一定的有利作用。而且ERP系统可以对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包括采购、销售、生产、库存和财务的有效集成等进行统一的整理与规划,对整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的分析,避免了某个环节上的失误对整个系统造成的困扰,使运行的过程精准度更高。ERP系统可以对生产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数据的动态分析而配合相应的后续工作过程的安排。这种自动化的技术使工作的效率更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运营成本。

1.2方便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ERP系统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自助查询,这种方式使查询更加方便,体现了企业的人性化办公,也反映了企业的透明化管理。除了自助查询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实现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用户查询到信息之后,可以将其进行传播。和传统的下发文件的方式不同,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率,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相关人员随意改动决策者决策的情况发生。这同时也对企业的透明化管理起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1.3便于管理和控制 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往往需要对企业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在ERP系统下我们可以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方便地生成各项数据报表,兵器对数据进行细致,系统的分析,从而使其操作上实现了集成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帮助企业管理者进一步提高决策能力,而且通过及时、迅速的信息流通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而且在数据信息支持下,企业的资源计划更加完善,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2.ERP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不足,ERP未全面落实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大多对ERP系统都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了解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管理者对于该系统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各个企业对于ERP系统的应用情况也有所不同,这样我们要想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就显得相当困难。

2.2企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上文也调到了,ERP管理体系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其不仅要有管理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但是目前,在电力企业中这样的管理人才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就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等都有所下降,更精确的说是没有做到综合素质的提高【1】。ERP系统应用下,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2.3现有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电力企业的各个方面的管理中,一般都采用了ERP系统,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一般现代化的层次较浅,而且涉及的范围不全面。比如在财务、生产以及营销方面等,但是在电力企业的内部IT管理以及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各个企业的这方面技术水平不一致,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去进行全面的建设,所以说,ERP应用中的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3.电力企业ERP系统应用对策

3.1构建科学的ERP管理体系 对电力企业内部现在的技术水平要进行有效的评估,这样在ERP实施过程中才能够确定出有效的技术工具。对于管理,首先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进行领导,这样电力企业的管理就有统一的标准。同时,ERP系统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工作者的既有工作方式的调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发挥领导团结的作用,使企业管理内部有好的凝聚力。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来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加强管理。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对物资各个方面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及时掌握各方面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而优化ERP物资管理系统,促使其更合理的应用于供电企业。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所有工作的基础,在ERP的管理体系中,对硬件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因为ERP系统本身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计算机、网络设施等硬件设施直接影响着ERP系统的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注意资金的合理安排,重要的资金支持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是要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对ERP系统的深层次的技术进行深化的发展,必要时可以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

3.3加强思想认识,提高人员素质 要想使ERP在电力企业中合理的应用,首先企业的相关管理者要加强思想认识,电力企业应当从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模式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进而加强ERP管理系统及其重要性的宣传,认识到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人员素质方面要注意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科技信息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信息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点在科技信息管理中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科技信息管理中已经不乏计算机技术的身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了,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下在科技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哪些问题,我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完善。

1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应用缺乏系统性

由于现行的科研单位运行机制和岗位设置所限,多数单位没有把信息管理工作纳入战略思考,更多的作为附属部门或机构。信息的收集、统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完备性、协调性和全面性。它的具体表现为信息统计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单位,信息统计管理基本定位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报表任务。各部门按自己所需随机管理,造成某一事项的统计数据不一致,统计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统计内容、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如何分析处理等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范。

1.2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职能弱化

目前,不少科研单位认为实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不大,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不足,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预算体制极不健全。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没做到主动出击,深入基层了解和挖掘信息,使科技人员经常处于“要找的信息找不到,不要的信息到处跳”的状况。

1.3计算机技术整理工作浮浅

科技信息综合整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能做到从信息内容上区分轻重缓急,在文字上力求简捷。但受网络工具和其他因素制约,部分管理员对科技信息概念模糊不清,对搜集到的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筛选、整合以及及时有效的宣传引导;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采集、挖掘信息源;深层次调研类、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少。很多情况下是“送来什么报什么,送来多少报多少”,主动归纳、加工处理不够,造成信息的过量流动,失去了为科研工作提供科技决策、技术改造等有效的信息支持。

1.4计算机技术利用率不高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让科技人员进一步挖掘其存在的价值,从而受到启发,以更好地搞好科研工作。但现实中,由于科研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限等因素,类似跨平台检索、个性化服务、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等强大的软件平台和相应的服务形式得不到很好利用。有些科研单位收集的信息数量多、质量高,可收集过后就封存在档案盒中。信息管理员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更不存在科技人员相互传阅的现象。

2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应用的一些具体对策

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加以改进和强化。

2.1营造信息化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环境

科技信息管理是一项先投入后产出的前瞻性、长期性工作,要把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总体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将科研信息化的硬件条件支撑作为重点投资内容,加强与环境、资源、市场等基础性工作相关的观测站、台、圃、库、室、园等基本设施相配套建设;加强网络科技环境、数字图书馆、研究网络等建设;为科技信息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在工作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日常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评。进而形成领导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为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2做好科研工作

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把握大局、服务中心,科研工作需要的信息是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科技信息管理要围绕科研中心工作,有方向、有目标、分阶段、限时间的与本单位发展关联度较大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资源管理、开发部门进行合作,及时收集、整理、提供真实可靠、适时对路的不同类型的科技信息,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含量和使用效率。

2.3强化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渠道畅通的科技信息网络,是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国内外发生的各类动态信息的关键,是搞好科研单位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硬件基础。一是充分运用已组建的局域网。根据本单位实际,对本单位局域网进行改造。对于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在投入上最大限度地做到高配置,从而为保证局域网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基础条件。二是制订科技网络信息化发展规划、阶段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三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四是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完善制度,保障科技信息工作的正常运行,并逐步形成科技信息交流市场,逐渐引导信息向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2.4引领信息化科技信息管理工作进档升位

随着计算机局域网的建立及互联网的普及,科研单位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存储、传输信息已成为必然。信息是时间上的“易碎品”,报送得越快越及时,其价值就越高,反之,就会降低甚至失去信息的价值。因此,必需改变过去习惯的“工作先行,信息跟上”的传统做法,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前瞻性和对实际工作的引领作用,各项工作安排与科技信息同步,工作开展过程中科技信息跟随,形成科技信息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提升、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使广大科研人员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充分地共享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实现科技信息管理工作“进档升位”。

2.5加强培养信息化科技信息管理队伍建设

培养有较高政治素质、高度责任心、较强信息观念和热爱科技事业的人才,将其选拔到科技信息管理工作队伍中,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加大业务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会代训、跟班学习、岗位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通过系统的培训,让从事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能够提高发现信息的洞察能力、区分优劣的判断能力、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产生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创新能力、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等。

2.6加强信息化科技安全管理

在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中,技术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保障,制订一个全面细致的安全制度很重要,而如何执行这个制度更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将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将信息软任务化为硬任务;建立信息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信息报送制度、考核制度等,用制度来强化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年终对优秀者给予表彰,以此督促此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

2.7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建设,增强计算机技术储备

一要加强 3S 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中的开发与应用;二要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三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将 3S 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四要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五要加强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计算机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

结语

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而且为推动整体社会的信息化搭建了平台。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只要加强领导,不懈努力,广泛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定能实现信息共享,带动科技资源的有效使用,解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王德斌.科技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科技,2010,(24).

[2]王斌,张强,黄高鉴,等.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0).

第12篇

一、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职技校教育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高规格、大规模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中职技校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提升中职技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中职技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中职技校教育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

问题:

1.生源广,基础差异大

中职技校教育的生源非常复杂,大多数起点低、基础差,学生们在计算机应用上水平各异,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地域上以及家庭条件上的差别,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基础的学生学习很快,但上课缺乏兴趣;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较慢、较吃力,这就加大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难度。

2.内容多,课时少

在中职技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通常为18课时。这对计算机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来说,是相对不足的,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致使他们丧失对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

极性。

3.内容单调,实验古板

中职技校教育中的授课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中职技校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对待其布置的实验任务和书本上的实验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一个“实验任务进度表”。这样看起来好像是“有章可循”,但实际上给学生加上了一个“紧箍咒”,使学生不能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验进度安排。

4.考核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验考核方法往往是老师出题,学生依照教师出的题目进行上机考试,再通过网络或者软盘进行答案回收。这种考核方法,在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主观性,其人工干预、人工操作的概率非常大,给了学生一定的“钻空子”空间。例如,在进行答卷回收时,有些学生会趁乱作弊。这样,使教师阅卷的难度大大提高。其考核方法缺乏一定的公正、公平性。

二、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计算机基础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在中职技校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在中职技校计算机教育中,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低起点性,计算机应用实验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在最基本的操作上进行设计,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必须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条件,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时间、学生技术水平等而设计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2.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层次性

由于中职技校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也应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一定的层次性。例如,对学生可按能力分为三种要求:

(1)初级能力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完成中英文文档、报表的输入和处理制作;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

(2)中级能力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判断、检测和排除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能完成流行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升级版本)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

(3)高级能力要求。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使用专业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能进行网络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掌握Internet基本技术,具有信息获取和能力。

借助三种能力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进程。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使其达到初级能力;基础较高者,鼓励其向较高层次要求发展,并促使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

3.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中职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认真对待教学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多元化设计;其考核方法应该多样化,具体考核应该重视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重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具体方法以课题设计作为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平时课程中,让学生完成一部分耗时较多、设计知识面较广的作业,如把PPT和网页制作作为部分考核成绩等。

4.开展新教学理论与模式的研究应用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统考压力等因素,长期以来,中职技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都倾向于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对新教学理论及模式的运用甚少涉及。实际上,适当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项目案例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开发作为教学的总目标,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即将项目背景阐述清楚,让学生清楚了解学完这一门课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将掌握怎样的技能,将会具体实现什么样的应用,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指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5.避免教学中存在过多应试教育因素

中职技校计算机基础科目往往需要通过统考,这就比较容易令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圈子;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反而会受到较大压抑。这就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考试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能力的塑造之中,而非把教学变成简单的针对性训练;另一方面,应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的意义,使之认识到计算机能力对于将来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切忌只要成绩(合格率)的思想,以及课程时间安排上“见缝插针”的做法。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现代社会人认知活动所必须的一个环节。所以,高校的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中职技校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在生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考核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层次性,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使中职技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洪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的关系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2]侗新丽.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浅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2).

[3]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4]李红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J].高教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