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将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初、高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北京市在初中使用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课标教材,而高中数学在必修和选修ⅠA中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教材,在选修ⅠB课程中可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高中数学教材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高中教材。(尊敬的客户这一点,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修改一下!)其一,不同的地区教师要求对初中的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中数学带来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3、教学需要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学生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搞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学生也就能够逐渐的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高中数学不必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具抽象性,需要考验学生的灵活性,也就需要学生充分的“吃透”知识,不能够还是用初中数学对于概念、知识要求、结论的死记硬套的方法学习高中数学,所以就需要教师展示新知识、新解法是如何产生、形成和探索过程给学生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会质疑能力,并且能够释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建设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对一个国家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角度出发,纷纷进行数学课程改革.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展,新初中数学课程业已实施,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新数学教材也正在试用.在这种背景下,比较研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对我国数学课程的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1.1美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到80年代后期,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思想,并于1989年形成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美国教育的非集权化管理,使得全美没有统一的课程,然而,大部分州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上述《标准》编写的〔1〕.
美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数学素质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数学素质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③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1.2法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80年代初,法国提出“反形式主义”的口号,制定了许多数学教育纲要.在数学教育制度上,提倡: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十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应大众化、通俗化;③反对种族、性别等的歧视;④反对长期存在的“以数学取仕”的倾向〔2〕.
法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是在1990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制定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精神是:①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②强调学生独立工作的重要性,强调“问题解决”活动的推动作用;③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对掌握方法的要求;④内容的选择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删除过难过偏的材料;更加重视基础;⑤词汇使用的范围与深度做适当的限制;⑥明确规定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1.3英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60年代,英国对“新数学”运动表现了极大的热情;70年代,部分地区开展“回到基础”运动;80年代初,“Cockcroft报告”的出现,引起了英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视,其中不少观点被后来的国家课程数学和A水平数学所采纳.
1992年开始实施的英国国家课程数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5~16岁)的数学课程,A水平数学规定了第6学级(16~19岁)的数学课程(不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后学生分流,进入第6学级的学生学习A水平科目后,参加GCE考试,准备升入大学.
国家课程数学的目标分为4个阶段10个水平,每个学段的数学学习都规定了应达到的目标、水平和范围.内容安排上将成绩目标分为5类:①运用和应用数学;②数;③代数;④图形和空间;⑤数据处理.
A水平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大致包括:①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对数学学习和应用的正确观念,提高对数学与数学过程本质的认识,理解数学思想如何用于解释周围的世界);②知识与技能(扩充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应用较先进的技术,打下进一步学习数学、其他学科以及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坚实基础,培养建模、一般化及解释与数学的应用和发展有关的结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更普遍应用的学习与思维技能);③数学能力(提高应用的能力,提高逻辑论证与理解严格性的能力,提高计算器与微机的合理的数学应用的能力,获得解决推广数学问题的策略);④提高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1.4日本数学课程的发展
战后日本数学课程改革大约每10年修订一次.在经历了“单元数学”、“系统学习”、“新数学”运动和“留有余地的数学教育”时期之后,目前正处于第5个时期.日本现行高中数学课程(1994年开始使用)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它包括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两方面,既要加深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事物现象的能力,又要认识到数学的思想和思考方法的优越性以及形成积极灵活地应用数学的作风〔3,4〕.
战后上述4国数学课程的改革,代表了数学课程发展的主流.进入80年代中后期,各个国家在调查、了解本国数学教育现状后,开始稳健、系统地发展适合全体学生的数学课程.90年代中期,这种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并形成了以下共识: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应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数学素质的社会成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区别化.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强调:①数学能力;②数学的应用;③问题解决;④学生数学思想的交流;⑤现代化;⑥允许“非形式化”;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我国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数学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数学课程建设和发展趋势,引发了我们对我国数学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2.1数学课程建设应以数学素质教育为中心
数学素质教育体现着“大众数学”的国际潮流,它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数学文化素养为根本特征.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不反对培养数学英才,但不是专门的英才教育模式.数学素质教育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是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的数学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受着数学课程的制约,因此,必须突破“应试教育”下业已形成的我国数学课程框架.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忽视多种数学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程必须淘汰.也不能因为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采取保守、中庸的办法.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改革步伐应再大一点.
2.2借鉴、吸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其发展的共同态势
我国反映素质教育思想的数学课程正在摸索之中,其建设晚于发达国家3~6年.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我们应当承认数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至少从以下3个方面看是如此:一是我们面对同一个信息时代,面对同样的挑战,每个国家都希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数学学习本身对人类普遍存在着智力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发展阶段的共性具有跨文化意义.因此,我国数学课程的建设,应注意这种课程中的普遍性,认真比较、研究发达国家较为优秀的数学课程,如美国的UCSMP课程、英国最新的SMP课程、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中学数学课程、日本现行的COM课程等,吸收其精化,注意其发展态势,使我们的改革更有成效.
P>2.3数学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建国以来,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从最初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尽管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面向未来的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现实来建设,只有符合国情才有生命力.因此,数学课程建设至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现行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学生的分流特点及可能发展;②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达到或提高的水平;③中国文化传统及目前人们的价值观念.这里涉及到数学课程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数学课程既要适合国情,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超越这些需要、超越国情.适应不是目的,适应是为了更好地超越,超越是为了将来适应,仅仅囿于国情特点建立的数学课程肯定是不成功的.
2.4我国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建设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2.4.1关于新高中数学课程的结构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新高中数学课程以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其基本框架,反映了当今国际数学课程的主流,应该予以肯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三者统一起来.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计划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结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由于选修课、活动课课程建设跟不上,再加上教师数学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使得选修课、活动课的本义发生了质变.高考命题范围内的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延伸.数学活动课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如何体现出选修课和数学活动课,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由于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必修课程内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高中会考标准的参考;必修课内容加限定选修课供理科选用部分的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命题范围;必修课内容加限定选修课供文科选用部分的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数学命题范围,很可能出现新型的应试教育,限定选修课被等同于必修课,是后者范围的扩大,任意选修课形同虚设.因此,数学课程建设中应预先注意这些问题,尽可能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修课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侧重点、作用和意义.严格地讲,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也没有做过认真细致的实验研究.数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在结构方面,尤其是结构体系的安排和衔接方面有所突破.
2.4.2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新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内容上增加了平面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它们被纳入必修或限定选修部分,标志着体现“现代化”的内容正式进入每所普通高级中学的数学教育领域.能力培养上三大能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范围得到拓广.除此之外,新教学大纲与此前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变化不大.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的教学和培养是各国数学教育的重点,应该占据中心地位.但是,我国数学课程建设中对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学会数学的交流重视不够,只是将上述几个方面分别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中作为附属性问题提出来,在具体的数学课程设置、编写中,只是被隐含其中,考虑的并不多.
自70年代末以来,作为数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我国数学教学目的修改数次,但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几乎没有改变,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这段时间内,我们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应试教育”体系,除了考试制度等因素之外,是否与数学课程所反映的数学教学目的有关联,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NationalResearchCouncil.EverybodyCount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89.88~96
2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0~152
关键词:概率;统计;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20-01
一、概率统计的背景和地位
根据最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概率部分为必修部分。而选修部分则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种:文科包括抽样方法,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等;理科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总体分布的估计,抽样方法,线性回归,正态分布等。这些内容之前都是大学课堂才讲授的内容,现如今在高中的教材中出现,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和实用性。虽然所讲授的内容属于简单部分,但是它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很好认识数W应用性的平台,为学生以后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过度阶段。
二、内容和特点
在高中阶段概率和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统计部分
(1)随机抽样 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三块;
(2)变量的相关性 学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性;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维,学会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3)用样本估计总体 包括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表;知道均值,方差特殊值等;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2、概率部分内容:
(1)随机事件的概念,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2)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了解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独立重复试验(3)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建立简单的几何概型。
3、教材优点分析:(1)教材具有强调经典案例的作用。高中数学课本无论在背景材料、例题和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选材上都注意联系实际,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结合学生的兴趣,活学活用。(2)注重统计思想和计算结果的解释。教科书中突出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解答过程,如在概率的意义部分,利用概率解释了统计中似然法的思想,解释了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统计实验中随机模拟方法的原理就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由于概率统身的特点,统计需要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概率中随机模拟方法需要产生大量的模拟试验结果,并需要分析和综合试验结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显得更为必要.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1、掌握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学习统计,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思维和题目特点。统计的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由于结果具有随机性,因此统计推断有可能错误,但统计思维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同样是有力而普遍的方法。因此使学生体会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关键是通过教学中注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以使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
2、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数据的收集。高中阶段统计教学应通过案例为主线,使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来学习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具体的案例也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方法的实质,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3、注重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由于随机试验结果不确定,导致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表面看无规律可循,但当我们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出现其频率的稳定性。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来体会这一点。
4、建立概率模型。学生学习时,首要的是对各种概率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经历从多个实例中概括出具体的概率模型的过程,体会这些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从而理解各种概率模型,并且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识别模型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他高中数学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相通的,激发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兴趣。
5、注重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学生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但是其中往往有一些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怎样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是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概率;然后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最后可以建立理论的概率模型,并与实际结果联系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实验结果和理论概率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四、高考对概率统计部分的考察
统计的概念及其计算分析是高中新课程概率部分的必修内容,试题设计比较基本,注重考查灵活应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加法”或“先求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等基础知识处理问题,从而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高考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努力体现文理科内容上的不同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文科试卷集中在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其中随机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等概率抽样。试题考查数理统计中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的计算技能。而理科试卷则集中在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要求考生能够识别题中提出的随机变量服从什么分布,并应用相关公式,求出其分布列、期望值和方差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
1.内容比以前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是对课本的肤浅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也不好,不能及时消化。特别是现在的教辅材料与课本习题相比难度很大,这让我们“新”老师不知如何是好?
2.教材学习内容的顺序与本身、其他学科不吻合。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注重通性通法。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置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初衷是好的,可是实施起来不尽人意,不太科学。如先学必修1,再学必修2,但这用到必修4的三角函数知识,物理中力的合成也用到必修4;若学必修4,必修4中又有必修2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
教师教学方式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在高中的数学课标中随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功夫,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导致学生听着明白,做题不会做的情形。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问题。初中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新的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高一学生在初中只要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活动基本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高中的学习更侧重于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勤于反思、归纳总结,即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学习习惯的衔接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数学思维方法区别很大。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因式分解先看能否提取公因式,再考虑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分五个步骤,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推理能力与化归思想应用更加广泛。这些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因而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学习上出现后退,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改变思维方法。
2.学习习惯问题。在初中阶段,课本中习题基本上与例题的类型一致,学生基本上不需要预习就能掌握,即使碰到难一点的习题与学生讨论就可以解决,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听课基本上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很少做到“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在高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老师讲过学生做过,过了一段时间,再做,学生好像未曾“相识”,效果较差,这说明学生没有勤于反思、复结的习惯。
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体系向另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的转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成功与否,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影响尤为深远。衔接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否则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笔者对于做好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见解。
一要优化课堂教学,搞好初高中衔接。高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把教学过程直观化、抽象思维通俗化,注重数形结合,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新生;初高中衔接
许多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都是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热情逐渐消退,考试成绩也不断下降,造成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波折。其原因:一是在初中,由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少,难度又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只要专心听一下课,或自己认真看一下书,就能依葫芦画瓢,从而完成书上的作业。再加上实行义务教育,毕业水平考试难度也相对教低,没有哪一个老师会为了向高中过渡而自找麻烦;二是多数同学不了解高中学习的特点,对高中学习的高强度与快节奏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之学不得法,对枯燥无味的课程渐渐失去了兴趣;三是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很重,每周的课时又减少了,再加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多,难度增大,上课稍不小心,就可能没搞懂,更不可能完成课外作业。所以,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首先头疼的是数学课,在数学上很不适应。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搞好入学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进入高中的第一节数学课,应向学生简单地说明初高中的异同,今年数学新课改设计了两大系列课程,既有必修课程,也提供了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要的选修课程。一年级学的都是必修课程,相对传统教材容易一些。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善于提问,主动提问,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问题。虽然教材编排体系不同了,但不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态,而是要树立学生的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联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积极地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既需要我们老师长期的培养,也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注意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方法的合理使用,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学生才能主动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1)在教学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了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效率、成绩全来于此。高中课堂语言较为抽象、概括性强,理科思维梯度较大,文科的背诵记忆量增多。基于以上特点,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在学科学习方法上多指导学生。上课时切忌一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要巡回查视,个别指导,学生能掌握多少就讲多少,上课以学生掌握为目的,以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落脚点,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感。
四、保护学生自尊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大学数学 高中数学 脱节 衔接
大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制都是参考传统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而进行的。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理念与新课改之后的数学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行,新课标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中出现了脱节问题,且问题日益明显,大学数学教学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概述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发生的变化
1.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上的变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较为注重知识的讲解和解题训练,注重学科逻辑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则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正确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算法初步这一内容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对计算机基本语言中的算法数学有所了解,体现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教学特点。
2数学教材内容编排上产生的变化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采用的是螺旋式的结构,这与传统的根据数学知识和内容进行分类有所区别,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学分制的采用,并形成必修与选修,这两个系列由相关专题组成,取代立体几何、代数及微积分初步等课程的开设。
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变化
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传统课堂教学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缺乏对数学学科本质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都得不到发挥,其数学能力也得不到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新教材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领导,学会自主式探究学习与合作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数学是一门贯穿于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学科,鉴于该学科自身的特性,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即独立也具有系统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面的学习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后面阶段的学习。
大一的新生在第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老师讲的教材内容大都接触过,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松懈的情况,糊里糊涂就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加之一些院校所设的考试内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靠着高中的数学基础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第二个学期中,学习的基本上都是难度加大的新内容,,学生心理上出现畏难情绪,学习动力明显下降,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数学模块化教学是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的主要特点之一,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虽然大学教材也有所调整,添加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但跟高中课改后的数学相比还差得很远。因此,教学模式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学生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大学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1.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就是基础,是分析数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解数学题,而不注重基础概念的学习理解。这种数学思维习惯一直延伸至大学数学学习中,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没有清晰的思路,学习方法上出现纰漏,因此,大学数学教师要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概念知识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讲解的同时配合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重视基本概念学习,从日常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好数学。
2.确保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连贯
要解决高中数学教学与大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教师要加强对高中教材内容、考试内容及学生情况的把握,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新课程中删掉的而大学数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三角方程的求解、反三角函数等。让高中数学内容与大学数学内容具有连贯性,学生的学习脱节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不仅要传授以学生课程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在学习初期不会解答一些题目属于正常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参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或者教辅类资料,从中找出解答类似题目的答案,让他们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功感,也培养他们思维扩展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交由学生去自由讨论探究,上课时再将各自的想法说出来一起交流。总的来说,就是尝试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教学不是简单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大学教师通过研究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材,可以加深对大学新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及特点的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探索并尝试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吴智泉.信息技术为大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4(04)
[2] 李作安,柏宏斌,陈德勤,潘文武.深化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谈我院的数学建模[J]. 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 2004(01)
[3] 聂大陆,贺丹.数学建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动力[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9)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兴趣;数学的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8.5?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16-02
一、改变枯燥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首先就要改变他们“数学是枯燥无味”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以及数学的美。其次,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以巩固数学教材内容为目的,紧扣对应的知识点,贴近当前生活实际,编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的例子。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内容时,可以加入“水池造价最低与池长宽的关系、宾馆最高利润与房价的关系”等实例;在讲授“指数函数”内容时,可以加入“复利问题、人口增长、机器折旧”等实例;在讲授“概率”内容时,可以加入“社会福利彩票、足球彩票”等内容;在讲授“数列”内容时,可以加入“运费、出租车计价”等实例。
二、在表扬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提供多次机会给学生,如:课堂上的提问、板演、练习,小组讨论等。并且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看考试结果,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成绩评定时,可以考虑给他及格,用来肯定他所付出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进步。
其次,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教学评价区别化、评价标准分层次、模块教学评价与实践性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和实践能力。如:在汽车专业班进行了模块式教学的试点,学完一个模块评定一个成绩,在期末给一个综合成绩。在《立体几何》模块的教学评价中,打破了“一张试卷”定结果的做法,实行了实践性评价,首先将学生分成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空间几何体,用卡纸构建两个空间几何体模型,分析它们的几何特征,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并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再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给予学生一个综合考评分数。
三、数学课程和专业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目标,其特点是职业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侧重于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应该先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深刻调查,再来确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别对待,过深过难的知识可以不作要求。现阶段的数学教材主要讲的是一些基础理论的知识,很少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在具体实践上,学生主要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离,学生就业后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矛盾,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应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将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见附表一),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各专业能灵活选择数学教学内容。通过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应用见附表二。
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占重要地位的数学,如果能将它的作用有效的发挥起来,必然能给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变化,在这之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更加充实自己,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更新教学方法,寻求更新更有效的道路,为职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118―0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向量的内容.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向量却是数学学习的一大跨越,不仅仅是增加了新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立足于向量这一全新的视角,拓展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向量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下面,笔者从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应用、向量数形结合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入手,谈一谈如何利用几何与物理情景进行向量教学.
1. 向量基本概念与表示
学生初学向量,对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基本概念难以直接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情景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1:平面上昆虫的位移.如果观察桌子上的一只蚂蚁(用A表示),猜测蚂蚁将会跑到哪里?
学生不容易猜出蚂蚁移动的位置,因为有无数可能的方向.故教师可假设在若干秒内,蚂蚁从起点开始有以下举动,让学生根据图示进行列举:(1)相等的距离、相反的方向(如从A到H和从A到C);(2)相等的距离、不同的方向(如从A到B和从A到C);(3)不同的距离、相同的方向(如从A到K和从A到L).这样,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位移和轨迹,引入“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进而引出向量的概念.
活动2:城市之间的位移.每天早晨,某人要从城区I地点的家中坐车到城区E地点去上班,到了晚上,他又要从城区E地点返回到城区I地点的家中.问:这两次行程之间有何区别? 部分学生会对向量的表示存在错误理解,如将IE表示成■,将IE表示成■.通过该活动,引入向量的表示方法与含义,让学生理解向量的记法、几何表示以及相反向量和共线向量的概念.
活动3:几何实例.在平行六面体中所标示出的向量中,请区别:(1)长度或者数量相等的向量;(2)在相同路径上的向量;(3)和■有相同方向的向量;(4)和■相等的向量;(5)和■相反的向量.
由于语言表达的原因,一些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误解:水平和垂直方向意味着“相反”的方向:所有的垂直向量都和水平向量■相反.类似地,和向量■垂直的向量,如向量■,会被认为是和水平向量■相反.通过该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垂直向量的概念.
2.向量的比较
比较向量时,学生的主要困难在于错误地认为向量的相等仅仅就是向量大小的相等,也就是在数量上的相等,而忽略向量在方向上的相同;另外,在向量的起点和终点平行移动后,误认为是形成了不同的向量.可通过实例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举例平行六面体中的■和■,说明它们是相等的向量,但不是同一个向量,不同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位置,但它们却相等.
3.非共线向量求和
非共线向量求和时所用的向量运算法则是向量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学习时会有很大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循序渐进地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类比讲授.(1)三角形法则.向量之间的操作可被看作是对对象进行多种操作之后的最终效果.可通过物理中常用的位移和速度的例子进行说明.(2)位移情景:甲从地点A行驶到地点C,中间经过地点B,并用向量表示其行程.乙从地点A直接行驶到地点C.请比较甲、乙两人最终的位移.(3)速度情景:小球沿着管道以4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同时管道以3厘米/秒的速度向上移动.在位移情景实例中,甲、乙两人的最终位移相同;在管道问题实例中,在2秒内,如果管道没有移动,则小球的位移是■;如果只有管道移动,小球的位移是■;如果同时移动,小球的位移是■.通过这些情景实例的解释和讨论,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法则的理解.
2. 平行四边形法则.在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时,可通过以下的预备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1)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活动:有一个平板车,车上有一小球.在平板车向右运动一段距离的同时,小球在车上向上边运动一段距离.分析小球最终的位移情况,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可认为平板车先向右运行,然后小球向上运动;一种是认为小球先向上运动,然后平板车向右运动.
无论我们如何观察和分析运动的顺序,小球最终的位移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向量求和的可交换性概念,引入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等价关系.
(2)进行如下两个构造活动, 要求保持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观察和分析形成的轨迹:a.移动点A和点B之间的两条线段;b.移动点A和点B之间的两个向量,移动时,要保持向量的方向不变。
关键词:回顾;展望;必修;选修;双基;变化
2013年是陕西省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第四年。三年来命题由平稳过渡,新增内容适度考查,到逐年深入、逐步渗透。共同点都是围绕新课标范围控制在考纲、教材规定的范围内。2006年起每年试题难度系数分别为0.60、0.56、0.61、0.56、0.66、0.56、0.64,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近三年新课标试题难度特点为:10年起点低、坡度缓、落点低;11年起点高、坡度缓、难题散;12年起点低、坡度缓、难题少。近三年来试题内容模块分值分布:10年为必修88分、选修62分;11年:必修68分、选修82分;12年:必修59分、选修91分;基本可以看出必修内容在减少,选修内容在增加。
陕西省新课程自主命题展望:
一、传统内容的考点和试题的表现形式会有变化
1.函数与导数
函数作为主干考查变化不会太大,难点仍会是函数性质、函数与不等式、数列的综合。除了突出思想方法的考查之外,函数的应用的考查已经有逐渐加强的趋势。注重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的零点等新增内容会有所体现。另外,分段函数蕴含着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新课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应该高度重视。
2.三角函数
由单纯注重三角变形和性质、解斜三角形为重点,到兼顾三角函数定义和应用及经典结论的证明。注重考查实际测量问题,凸显解斜三角形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陕西理科卷第18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可以说,这是最简短的高考数学题!提醒我们复习备考中要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数列
数列知识要求变化不大,最大的变化是新课标突出了数列与函数的内在联系,强化了等差等比数列主干知识的地位。新课标更加注重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突出数列本质。数列试题的总体难度也有所降低。特别要提出的是数列单调性与函数单调性的区别。
4.解析几何
解答题从以前大纲版中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重点转变到新课标考题中大量的曲线交汇问题,特别是圆与其他圆锥曲线综合问题。小题变化不大,注重考查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几何性质,难度偏易。直线与圆的方程的考查较稳定,要求不高。
5.立体几何
新课程教材中引入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向量的工具作用主要在这个部分体现,而且考查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空间角的问题上。由于增加了旋转体的知识,所以也要注意旋转体为载体的证明推理和计算求值问题。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也是新增要求,必须重视。另外,千万不要误认为引入了空间向量就淡化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考查,事实上,新课程高考中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空间想象力的考查力度。比如填空题考查动态变化中的折叠问题,对空间想象力的考查很有深度,作为试卷填空题的最后一题出现,有较高难度。
6.统计概率
从近几年各课标区考题来看,概率统计题必考一题,注重综合考查如2011年安徽理科卷,全面考查概率统计各个方面。除茎叶图、统计案例、几何概型、随机模拟等这些新增内容在新课标试卷均有所体现之外,传统教材中大纲版高考很少涉及的线性回归、线性相关系数等也有涉及,这与新课标中强调统计知识和考查数据处理能力是相吻合的。
二、新增及选修内容的考点相对独立,注意有限渗透
必(选)修新增的量词、算法、几何概型、茎叶图、三视图、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幂函数、函数零点(二分法)、定积分等时有出现。对新增内容的认识要放在中学数学的整个体系中重新审视,不要把新增内容看成是“旁枝新芽”,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的研究,沟通知识间的关系。这些知识点一般会以小综合形式出题。
三、试卷结构稳中防变,重视双基,以不变应万变
加强数学应用,注重阅读理解。试卷阅读量(文字和符号)较以往大纲卷增加不少。创设新情境、提供新定义、增加新信息,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现“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数学理念。
注重基本知识。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让学生明白知识是自然产生的。新课标高考重在基础知识,且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蕴含于数学基础知识中,表现为数学观念,它们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步发展,同时又贯穿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过程。
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数学中的通性通法,尤其是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等方法的考查。也要特别注意课本中涉及的“不太常用、不太常规”的一些方法,比如证明正、余弦定理,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等方法有其技巧性,不加以复习就很容易遗忘。如陕西2011年理科卷第18题干脆就是课本问题。
总之,命题者是依据“两个有利的原则”严格按陕西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试卷结构、题型设计、试题难度和答题量都会与近三年相当。近三年的数学试题越来越“朴素”,试卷紧扣课标、考纲和教材。因此,只要我们一线教师能抓“标”抓“纲”抓“本”,能认真学习研究考纲、考试说明,明确复习主攻方向,肯定会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明.高中数学试题的命题方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3):53-56.
为推进我国的英才教育,搭建数学课程平台,2014年1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承办此次会议.会议成立了北京市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杰任主任,同时成立了北京市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由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任主任,南开大学侯自新、华东师大王建磐、西南大学宋乃庆等任副主任.来自巴黎第七大学、悉尼大学和中国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名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虽然会议标题为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研讨,但是与会代表更关心数学英才的课程建设,因此会议主要就数学英才课程设置与实施作了专题报告并开展研讨.来自巴黎第七大学、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席的Michèle Artigue教授,就法国英才教育的概况作了专题报告.
一、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办,是我国当代英才教育起步的标志性事件,之后全国各地中学在英才教育方面纷纷作出实践探索.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数学英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心得体会,其中提到我国中学阶段的三种英才教育形式.
(一)设立特殊班级
一种是不缩短学制,组建在课程实施进度、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区别于其他班级学生的特殊班级,这是英才教育的常见形式.目前,已经有学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进行了走班制的实践探索.例如,北京十一学校的枣林村书院的做法是:改革班级授课制,取消行政班级的划分,采取学科分层走班的模式;改变学科的课程结构,自主编写教材,增设大学选修课;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为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可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专业课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公共课则是十人以下的小班教学,以辩论、案例讨论、聊天、实际操作等为主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随班上课.还有一种是将学制缩短.例如,北京八中与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联合创办了中学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学制为四年,招收具有四年级以上知识水平,年龄在十岁左右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四五年(弹性学制)的培养,使他们完成普通学生八年完成的学业,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与正常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
(二)实施培养项目
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并实施了一些培养人才的项目计划,打破中学内部独立培养英才的局限,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数学英才.例如,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起的“翱翔计划”,让优秀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申报校指导教师、生源校指导教师的“三导师制”,共同实现对翱翔学员的培养.2010年上海地区也实行了“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通过名家讲座、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指导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此外还有陕西省教育厅开展的“春笋计划”、天津市科协与教委联合启动的“朝阳计划”等,都是特定项目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的方式培养英才.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施有助于英才教育的校本课程
大多与会代表认为,多年以来,我国的数学课程在升学选拔标准的指挥下,很难突破固有的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一些中学已经开始探索建构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与会代表介绍了一些做法.
1.丰富和改革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
北京四中数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小组课以及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习内容,小组课专为在数学学习领域处于“两极”的学生,即学优生与学困生设置.可操作空间最大的为选修课.数学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大学数学专业课程、数学知识与方法、数学思想与理论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英才教育,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有学校在选修课程中融入了AP国际课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AP微积分内容代替数学选修2-2的学习,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2.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构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为英才成长提供足够的课程支撑.该校打破了国家材的体系和结构,自主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其课程结构为:核心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专题研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选修课及校本课程上也作了有益探讨.该校数学组设置的选修课包括两大模块,模块一是国家选修,模块二是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主要包括数学竞赛、大学先修、课题学习以及早培研修四类.对属于数学英才教育的早培班学生(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英才进行培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体现校本化课程的特色,包括数学兴趣课程系列;数学应用课程系列以及数学高级课程系列.其中的特色课程有“数学物理理论与实验”“博弈论与趣味经济学”“从几何到拓扑”以及“走进SAT”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得数学学科内的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为在数学学习上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为了构建适合数学英才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还开发了新教材,并聘请数学家授课.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编写的《初等数论初步》,成为北师大版的新课标正式教材;北京景山学校编制了九年一贯的数学课程教材以适应学校的弹性学制;北京十一学校教师对教材传统的编排格局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将传统内容、大学先修内容、中学和大学都没有出现的内容,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与行列式矩阵、集合间的关系过渡到代数结构等融入高中的教材之中.师资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王昆扬、张英伯、冯克勤、郇中丹等数学家都走进了中学,成为 部分中学生的导师,并在培养数学英才的数学课程中承担一定教学工作.
二、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虽然国内部分中学在英才教育的课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会专家学者也指出,我国英才教育的课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的设计与制度保障
我国并没有从国家层面对英才教育加以规划与设计,相关教育法规也未对中学英才教育作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国家制度保证,学校在课程研发与改革方面的权利也受到限制,造成部分数学英才潜能受到遏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在会上提出,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是因材施教,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英才教育无论从过程上还是结果上,与教育公平都是不违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准备同样的考试,在史宁中等学者看来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更是对英才生的不公平.中国教育体制里面太过分强调普及,对英才教育的关注不够,数学英才有时因为公平问题而埋没.
(二)缺乏英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和学术研究
“中国目前没有英才教育的环境,功利的教育目标与英才教育相违背;没有英才教育的机制;没有英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竞赛数学代替英才教育教材的现象很普遍;没有鉴别英才的方法;等等.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是开放的,没有给英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原主任章建跃对我国英才教育的总结,简短的发言道出了我国英才培养的诸多症结.
首先,缺乏完整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基础教育实践落实得并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与该理念配套的课程方案.京沪两地一些重点中学虽然在英才课程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但不能掩盖全国在英才教育方面的问题.另外,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未必是中学英才所需要的理想课程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郇中丹建议,在高中讲授一些大学先修内容,不是把大学课程“放录像”似的直接搬到高中,而要结合中学情况予以重新创建.
其次,课程标准与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克正在发言中指出,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存在“避难就易”倾向.这一观点也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在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调查中也指出,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实用性”的提法具有相当的片面性,因为它不仅忽视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而且把大众性和实用性等同于大多数学生的要求.[1]这样的结果就是:课程设计单纯强调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并相应降低教学要求;数学课程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生活性,而忽略英才学生对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的诉求.
最后,对数学英才及其培养的学术研究存在欠缺,在英才培养方面往往基于经验或者简单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既然数学教育研究认同以生为本,那当然也要以数学英才为本,但关于数学英才的研究很不够.如基于数学英才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研究,就存在严重不足:数学英才的心理机制、元认知、学习策略、非智力因素和数学学习素养等心理特征研究还较少,如何基于心理特征鉴别和界定数学英才,数学英才的心理特征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关于数学英才的心理特征对于数学课程研制有什么特殊要求等心理研究更是不足.
(三)英才培养的趋同化、功利化
在国际数学竞赛中,中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领先,这充分说明我们不缺乏数学英才,但是我们却缺乏一流的人才.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用培养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方式来强化训练参加奥数的学生,数学竞赛越来越多的功利性使我们偏离了英才教育.[2]同时,许多地方的高中实践中对英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趋同化、标准化.许多学生从进了高一实验班开始,就参加竞赛课程,以期通过获奖,赢得高考中保送、加分的机会,导致一些英才功利目的实现后,后续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研究动力不足.英才成为人才是兴趣使然的结果,缺乏兴趣驱动的功利化教育难以造就一流的人才.英才是多元化的,但有些学校简单地将数学应试成绩优秀生和数学英才画等号,将数学英才培养与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画等号,使得一些有创新潜能的数学英才没有被发现和培养.
三、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社会舆论对公平教育理解片面,往往认为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是公平合理的,而满足英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则是违反公平合理原则的.[3]宋乃庆也在会上指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数学英才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对这些超智儿童需要特殊的课程和培养环境.实施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振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英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我国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第一,推动立法与政策制定,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给予英才教育以全面的制度保障是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共同的特点.[4]借鉴各国在英才教育政策与立法方面的经验,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英才甄选程序、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英才教育政策作出整体的规划,是英才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保证.同时,还要推进制度方面的改革.史宁中在会上提出,数学英才教育要想达到培养目标,首先要改革考试制度,把学生从应付考试的训练中解放出来.
第二,培养一流的数学教师队伍,为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证.数学英才对师资的要求更高.北师大张英伯提出,数学英才的培养应该主要依靠中学教师,而不能依靠大学教师.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数学教师也是英才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性工作.Michèle Artigue教授在她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培养与资格考试是法国数学教育的强项,在法国获得教师资格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只有20%.即使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仍然要在有资质的大学进行一年时间的国家教师招聘准备.还要有一年时间的实习,以保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法国,一些拥有数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中学教师工作,而且法 国的数学教育历来有数学家参与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Michèle Arigue的话语对我国的启示是:培养数学英才的师资,专业化水准应该更高,理解数学应更深刻,既要洞悉和能够开发培养数学英才的数学课程,还要理解数学英才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课堂;主体地位;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但是,什么才是高效课堂,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呢?下面,我先对高效课堂的定义进行简单的总结。所谓高校课堂,具体指的是教师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投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使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最高。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课堂,更注重的是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详细的阐述。
一、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因为目前大部分地理教学课堂,教师总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认为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总是照搬教材,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说话的权利,整个课堂都是由教师把持着……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对地理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别提高效课堂的构建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多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必修2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中“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轮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是用哪种方式与在外地的亲戚朋友联系的,去会见外地朋友时,又会选择什么方式,考虑因素是什么等等,这样,我们不仅做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同时也为我们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结构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只是靠我们的口头语言和传统教学工具,学生根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对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而且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粉笔和黑板,也会浪费掉大量写板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我们应该引进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技术,因为它自身的优越性,在各学科的教学课堂上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应用。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可以以逼真的动态效果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如,在学习选修一第一单元《浩瀚的宇宙》时,如果只是靠课本教材和我们口头语言的讲解,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有关宇宙的片段以及各类天体和天体系统的介绍,这样,学生就能对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大致了解,在具体学习时,学生也能做到入情入境了,而且会投入比以往更大的学习热情,这就为我们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了有效条件。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意识到地理是无处不在的,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尤其是那些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学生亲自经历过的,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选修五第二单元《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到汶川地震和浙江余姚发生的台风灾害等,从这些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当中,以保证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同时也给一直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地理教育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以制订出真正适合学生,并且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地理的有效性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金战,高秀洲.地理是怎样学好的(高中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江晔.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学林出版社,2011.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推荐的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资料,欢迎参阅。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一
1. 课程学习计划
__年下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专业选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研一上学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育学为主,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__年上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外国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 专业必修课: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微格教学
专业选修课:数学教育心理学
研一下学期的课程主要以数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开设微格教学课程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技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该学期中后期,阅读文献的同时选好论文的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实习期间,需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并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搜集素材。
2. 文献阅读计划
怎样解题(波利亚) 数学的发现与猜想(波利亚) 基础代数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一(项武义) 基础几何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二(项武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思想概论(史宁中) 数学直觉与发现 生活的数学 简明数学史 教育学(王道俊 郭文安) 数学史
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拿什么吸引学生
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 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 数学教育概论(曹晨翰)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F.克莱因) 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张奠宙) R软件教程
数学教育心理学(李士琦) 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晨翰 章建跃) 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 陈克胜)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
上述书目是研一期间必须读的,其中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书,也有导师推荐的数学学科的经典书目,另外,还有一些书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读之书,了解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计划读完这些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多了解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然后和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作比较,从而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二期间,应该多读一些与论文有关的书和文献,同时,还应多看一些教材教法方面的书籍,达到在做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1.研究现状和意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也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现象,有不少学生有着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困惑。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性别差异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影响吗?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缩小差距吗?
本文是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成绩统计以及实证研究和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初步探讨了重点高中男女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的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家庭对男女生思维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影响,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在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理解记忆上优于女生,所以在处理问题是男生更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女生习惯从局部出发去解决问题,而男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基础题和计算题的准确率方面高于男生。
2.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进度安排
针对这些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初步制定了缩小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差异的对策,首先是树立性别意识,改变教学评价,即对男女生的评价要顾及男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鼓励学生为主 ,为男女生学习数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在教学中注意暴露教师或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培养数学思维,特别关注提高女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三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遇到失败不气馁的精神意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排除心理上的困难而勇往直前;四是培养女生的情感意识和提高女生的情感智商,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五是鼓励男女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指导男女学生用正确的归因方法完善自我等。
本研究是在提出设想后做出的实践研究,用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对策的可行性。由于样本对象和时间的局限性,没有进行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实践,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的方法:调查问卷,为了使得到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选择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
进度安排:__年3-5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__年6-8月,通过阅读,设计好调查问卷,同时整理资料,写文献综述。 __年9-10月,实习期间,对在读高中生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并录入数据,便于分析。
__年xx-xx月,用软件分析问卷的数据,得出结论。 20xx年1-3月,整理所有材料及数据,最终完成论文。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二
入学已经接近三个月了,我基本上完成了从一名本科生到一名研究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三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标或任务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为此,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特此,我就我的研究生阶段做了如下规划,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一)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公共课有政治和英语。基础课有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而专业课有流行病和肿瘤学安排在第二学期。
(1)公共课中的政治在上周已经考完期末考试了,而英语,因为通过了免修考试,所以我是不要求上课的。然而,我却深感在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少主动用英语开口说话。听力方面,尽管已经过了六级,但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水平仍处于中下阶段。所以每周的英语课我基本不会缺席,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几本医学英语书,每天都会坚持读几篇英语文章,听1-2小时的voa或疯狂英语。英语贵在坚持和积累,相信我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效。
(2)我深知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且由于我们的基础课多数是没有课本的,所以只能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复习,思考,查阅资料和文献。每次上完课后,我都深感自己在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所以只能去图书馆多借几本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肿瘤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但是考虑到进入临床后的繁忙,学习时间会相对减少,所以我在这个学期跟着已经开课的附一院旁听肿瘤课,并基本把肿瘤学课本看完一遍。
(4)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计划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且弄清楚文章的精华所在、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文章的经典的表达方法,把认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摘抄下来,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5)准备明年的职业医师考试,浏览职业医考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始看职业医考试科目,争取一次性通过。
(二)掌握各种学习工具
(1)加强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个工具,与世界接轨的工具。结合自己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口语跟听力。阅读方面,时常浏览与专业相关、权威的英文网站、英文文献或期刊,既能提高阅读,又能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
(2)多练笔。养成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没东西可说。
(3)熟悉并运用论文写作工具。掌握比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检索的应用。虽然大学期间已通过计算机二级,但长年不用早已生疏Word、E_cel、PPT等软件的运用,现在需熟练掌握。
(三)未来规划
(1)第二学期以后就进入临床阶段,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没有了。在这一阶段,应该是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并且进行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知识,定出论文框架。我想在研三的时候,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择业方面,所以在研二的时候,就要多练练笔,多花点时间在论文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我本人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临床方面,我热爱临床工作,所以我会积极学习临床中的一切知识,扎实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做个正直的好医生。
(2)三年级,主要是要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最终完成论文答辩。当然,还有重要另一方面,便是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如果说前几年的基础打得扎实,相信毕业论文和工作都不会太难,相信自己若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的收获会是丰硕的。
结语:
从启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写过学习规划。我知道范老师要我写下这篇学习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给我提供指导。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三
进入研究生阶段,感觉和本科学习有相当大的差别。走进研究生学习新阶段,我必须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迎接新的生活。我将尝试着跨领域学习、研究,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创新,不断进取,希望研究生三年生涯中所得所获将成为我人生中又一宝贵财富。
我认为做好计划是极其重要的。我计划通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掌握专业学科之外的广阔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与专业领域带头人及各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以后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学习者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将三年学习时间做如下规划:
研一:
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尽量多修,能把研二的课也修了最好,然后是学好英语,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多读书。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我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我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我学习能力的考验。
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研二: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我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是非常适合的,要逐渐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会让我感到轻松和愉快,但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我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我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我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我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忙于工作等可能让我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我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我的视野,改进我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我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开题前,确认我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
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看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交流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个人的学习成果却是以写作来表达的。只有我们在看书交流中带有写作的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文章是个人思维规范性的表达,是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更是社会评价一个研究生的最快捷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有资格毕业。因此,写作是研究生二年级重中之重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必须保证论文的发表。
研三:
第一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第二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三就是写毕业论文,实习,工作了,有了前面的理论沉淀和实践演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参与项目,和毕业论文及找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老老实实写论文、去实习。
读博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学习根基打好基础,之后在三年级全力以赴地准备考博。另外,考博时的面试是影响我是否考得上的关键所在,不过,面试短短的时间也是我长久知识积淀的结果。考博不是能临时报佛脚,最好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定下目标,并且长久努力。此外,在研三中毕业论文成为另一件重要事务,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一般会影响到我的考博和就业的方向。如果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定目标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学位论文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