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

时间:2023-09-19 16:2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第2篇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校后勤作为一种特殊组织,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再加上影响社会化改革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因此,要彻底过渡到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法人企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势在必行。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后勤会计核算体系,笔者认为目前有三种方式可以实现。

第一,市场经济模式。后勤在彻底理顺与学校的产权关系、资产关系、人事关系等各种关系后,与学校形成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产权清楚,关系明确。后勤对学校的服务按市场价格进行收费;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完全按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这种方式的理论依据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其实质是计划经济的高校后勤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后勤的转变。即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把高校的后勤服务变成社会服务,从而把高校的后勤服务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运用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经营性有偿服务。此外,高校后勤企业是一个目标单一的经济实体,和普通企业一样,在其经营过程中就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学校对其利润最大化的约束要靠市场竞争机制和契约约束机制来实现。但在现阶段,特别是在后勤尚未彻底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建立高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两个最基本的财务关系并未完全清楚之前,采用这种核算模式对会计核算质量是有影响的。这两个财务关系是:(1)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步是产权明晰。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实体只有经营权(而且这种经营权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产权关系不明确,后勤实体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企业法人主体。产权问题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问题。根据会计学原理,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假设,产权不清楚,主体就不明确。主体不明确,一切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原则都成为“空中楼阁”。(2)资产关系。资产关系与产权关系是紧密关联的,核心的产权关系问题没有解决,资产关系也就不可能解决。资产关系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中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关系,与人、财、物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牵涉到多种不稳定因素和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常常引起争议,成为矛盾的焦点。目前后勤所管理的资产与学校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剥离,仍然存在着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这种所有权不明确的资产是不能入账的。既然不能入账,不能反映其资产价值,也就无法真正反映后勤实体真实的资产负债状况,不能正确反映盈利水平,这样的会计核算就更谈不上真实、客观、可靠。学校与后勤这种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资产关系使得资产入账及管理不够完整和准确,固定资产折旧不够准确,不能完全成本核算,不能准确计量成本和费用,不能计算当期损益,也不能完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严格纳税等,最后导致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后勤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第二,组织类型模式。高校后勤组织可以划分为管理(行政)部门、非盈利机构、企业化管理、企业四种类型。根据组织的不同性质分别在各组织内部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和财务管理模式,不同的资产管理模式以及费用成本管理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即组织型模式。这种方式的理论依据是:(1)后勤组织行业多样化。高校后勤服务涉及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虽然规模不大,但服务面广,行业跨度大。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后勤下设饮食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修缮校园中心、正大商贸公司、土建承包公司、校医院、幼儿园等多个实体,各部门之间服务范围各不相同,行业划分非常明显。(2)从后勤组织运行状态分析,无论社会化进行到何种程度,都会存在上述四种组织类型,只不过不同时期各种不同的组织的能力有强有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后勤组织都能够企业化,也并不是所有的后勤服务都应该把社会化作为改革的目标。采用这种会计核算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能明确选择何种具体的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但这种核算方式仍存在以下缺陷:(1)会计主体不明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个具体的后勤实体同时存在几个会计主体,同时出现几套账。由于多套账的存在,往往会出现资产划分和管理的困难,账套之间也会出现虚拟的债权债务的关系。(2)会计制度具有可选择性。在会计制度执行方面,绝大多数单位,特别是经过改制后成立的后勤集团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有单位把学校拨款经费部分单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在一个具体账套中往往会同时执行上述两种会计制度。财务人员在对一些具体业务处理上,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资金来源和资产管理方式考虑通常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绩效考核和成本核算方面考虑又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最后往往在同一账套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的购进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有的直接一次性计入成本;有提折旧的,也有不提折旧的。(3)会计科目设计具有随意性。例如资产负债表上权益类的“盈余公积”科目,有的按公司法的要求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有的按学校基金管理办法提取各种专用基金;有的将“专用基金”作为一级科目放在权益类科目中,有的将“专用基金”作为一级科目划入负债类科目等等。(4)在执行国家税收方面,财务人员还需要区分对内对外业务等等。由此可见,这种核算模式在合规性和合法性方面还有待商榷。

第三,独特后勤模式。即建立高校后勤独特的会计核算模式。根据高校自办后勤的固有属性和特殊规律,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一套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事业单位的高校后勤实体独特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从而规范高校后勤会计核算体系。

在会计制度方面,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通过修改部分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来进行规范,具体有:(1)在科目分类上,权益类变“所用者权益”为“净资产”,同时保留企业会计制度“所用者权益”中的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本年利润”等,增加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净资产”中的“专用基金”、“固定基金”科目。(2)在“固定资产”下设两个二级科目,即经营类固定资产和管理类固定资产。其中管理类固定资产核算所有权属于学校、使用权在后勤又不用于经营的所有固定资产,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在后勤实体购买的固定资产,或者是学校(含学校有关部门)捐赠、无偿使用、无偿划拨的固定资产等,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不提折旧,对应科目为“固定基金”。其余均是经营类固定资产,均按企业会计制度计提折旧。

在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应做到:(1)在同一个管理主体中不能同时设立多套账。(2)除在“净资产”中的部分科目可以出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痕迹”外,其余所有核算均应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进行。(3)后勤实体经营管理形成的利润,既可以按《公司法》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也可形成后勤实体发展的各类基金,如发展基金、修建基金、福利基金等。(4)学校对后勤的拨款(除基本建设投资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确定为收入(学校在编制各类报表时应按合并报表方式进行抵销)或确认为负债,各会计分期按企业会计制度正常结转。(5)实行全成本核算。经营性固定资产应提取折旧。(6)使用学校的资产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等有关准则执行。租赁性资产应实缴(或预提)租赁费或资产占用费。若使用学校资产学校免收或零租赁费,应参照一般企业做法,视同捐赠,在计算损益时应计入成本。

在税收方面,应承认高校服务的特殊性,允许区分高校后勤的对内、对外服务。后勤部门应在税务机关注册登记,对外部分收人应如实缴纳各种流转税,但区分对内、对外服务最基本的依据为对外服务票据开具的多少,并进行一定的修订。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面,税务机关应按对外营业收入核定征收。对于其他税种,因为其所有权在学校,应该由学校进行纳税。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充分考虑高校后勤的固有属性和特点。从效率机制的角度分析,后勤会计核算应按企业化模式运行,以提高效率为财务管理目标;从制度环境和社会期望的角度出发,应充分考虑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关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容忍程度。但是这种模式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层面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即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这方面的相关政策。

纵观上述三种模式可行性和优缺点,笔者认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后勤会计核算体系最佳模式应为第三种方式:独特后勤模式。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财务会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60-02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主要是根据一定职业的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社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水平,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高职会计专业属于典型的一种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为广大中小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教学均是以让学生学会编写会计分录为主,而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在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并不常见,导致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觉财务会计所授内容完全用不上。因此,需要对我们的财务会计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加强财务会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最基本的就要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来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因此,通晓会计准则、熟悉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是其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但是,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本身知识点就非常烦琐,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都是靠死记硬背完成的,并没有真正掌握,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通过加强财务会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会计知识,为其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如果仅仅掌握可课本上的条条框框,那也仅仅是纸上谈兵。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会面临不同的行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因而核算过程又是千差万别,如果仅仅记住课本上有限的例子,那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不管经济业务如何变化,其会计核算过程都必须遵循最基本的原理和会计准则。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财务会计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以后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不管经济业务如何发生变化,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加以判断。因此,加强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来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判定经济业务的性质,从而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过程。

(三)让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最初的就业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但是通过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加强其素质教育,可以为其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打下一个优良的基础。这样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更是包含精神层面的。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可以让他们在会计的职业道路上登上更大的舞台。

二、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较难,所涉及经济业务较复杂

目前,广大的财务会计教材均是按照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写。诚然,《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目前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很多经济业务均是针对一些大型企业以及一些特殊业务,其财务处理过程也较为烦琐,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会计核算过程烦琐,学生感觉毫无规律可循

财务会计这门课程而言,知识点非常的烦琐。教材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形,分别给出不同的会计核算过程。比如,同样是采购业务,会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其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后又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在他们看来,各种经济业务在不同情况下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规律可循,要想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只有靠死记硬背牢牢记住这些看似教条的规则。

(三)缺乏对于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财务会计过程中,老师会讲解大量习题,学生也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在这些题目中,往往都会直接告诉学生发生了哪些经济业务,而且基本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所面临的问题不可能像习题那样一下子就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而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会计核算的时候该计入哪个会计账户、如何写出正确的会计分录,而弱化了对于经济业务的判断能力,导致学生在面临现实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甚至会形成想当然的思维定势,导致在会计工作中发生错误。

三、将素质教育融于财务会计教学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特性

单纯从入校录取成绩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虽然与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并且随着近几年生源的减少以及高校的扩招,表面上感觉高职学生质量并不太令人满意。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快。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将来的工作并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而是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他们将来的就业主要是面向中小型企业,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较为简单。因此,需要以讲授内容要进行适当地精简,对于一些常见的经济业务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特殊业务可以减少讲解时间甚至不讲,简单告之其分析思路即可,而不应以会对这些复杂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重点考察。

(二)将会计基本理论融入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帮学生理清会计核算的思路

其实所有的会计账务处理过程均有其理论基础,包括我们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是以这些基本理论为依据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强调学生该怎么做,而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多。在我们财务会计的教材的第一章一般均是总论,回顾了会计的内涵、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础、会计要素等基本理论。这些内容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均会重点讲授,所以在进行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都是一带而过。殊不知,学生在学基础会计的时候很难对这些理论知识有深刻体会。因为,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对于从来没有学过会计的学生而言,比如会计要素、权责发生制并不能深入理解,其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基础会计的教学注重账务处理流程、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的讲解,所以,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但是财务会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处处都是这些基本理论的具体应用。很多我们看似没有规律可循的会计核算过程,都可以从这些基本理论中找到依据。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理清会计核算的思路,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比如,在讲授财务报告这个章节的时候,可以重点强调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和重要性要求,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加强了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财务报表的列报原则。

(三)将工作情境引入财务会计教学中来,培养其职业判断力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判断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记住填写会计分录。

首先,应教会学生去查看各原始凭证,因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名会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往往收到的只是各类原始凭证,只有看懂了原始凭证,才能分析出到底发生了哪一类经济业务,从而做出正确的账务处理。这个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演示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比如公司发生一笔采购业务,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其发票,让学生从发票中获取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一笔怎样的业务。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于业务性质进行判断的能力。比如,同样是一份租赁合同,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有可能是经营租赁也有可能是融资租赁,这就需要按照租赁的评判标准去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点掌握更扎实,同时更可以培养他们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

结语

财务会计是以经济业务账务处理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将来主要从事的就是具体会计工作,因此学好财务会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财务会计又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难以掌握。通过对财务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并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对于实现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不断的变革。只要学生从一开始就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定会适应将来知识的不断变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探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6):211.

[2] 王婷婷.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0.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 成本核算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企业中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面对竞争激烈的发展现状,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应该建立健全的企业核算制度,在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向,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可以脱颖而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障。

一、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的主要意义及要求

(一)企业发展中会计核算的主要意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而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也是为了可以实现这个目的。而在企业建立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化核算模式的建立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通过合理化会计核算模式的建立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首先,通过合理化核算模式的建立,可以根据核算的成本得出相关产品的实际所需成本,可以使相关的部门对产品的价格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实际位置,及时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其次通过标准化核算模式的建立,可以使企业中的管理者及时的看清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充分的对企业中人力、财力及物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各种资源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节约资源的过程中使其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最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原有账目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现状分析的过程中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加深对产品的了解,从而使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保障。

(二)企业发展中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就应该将各种成本都算入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之中,与此同时,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有关内容的实施,从而可以真实的反应出企业中产品的成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充分的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会计的核算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中会计成本的核算是整个企业发展中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在会计工作核算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相关工作,使会计从业人员认真的做好核算数据的原始记录,从而为以后的核算工作提供良好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使相关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乱纪的现象出现。

二、企业中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会计核算过程中其核算内容相对复杂

在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的核算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与此同时,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其种类也相对较多,这就导致在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复杂的现象,而且企业中相关会计核算人员在数据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由于数据相对较为复杂从而导致整个核算工作出现异常的现象,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重新进行,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出现复杂的现象。

(二)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主体相对较为单一

在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中的财务核算方法主要采取传统的核算模式,在核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提前预算的模式,使企业在的发展时能够及时的了解发展现状,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问题的出现。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核算主体相对较为单一,从而使一些传统的核算模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形式,很多的核算内容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制约性的发展模式。

(三)企业中相关人员缺少核算的理念

企业中的核算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核算理念,没有认识到核算问题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核算的工作就没有进行合理的总结,使企业中出现额外的收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中的负担。而且,企业中核算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人员意识不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员工不能达到专业化的素质水平,当工作中出现一些异常的财务统计现象时,员工不能及时解决,从而为企业中的核算制度带来了滞后性的发展。

(四)会计核算的内容过于片面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在会计财务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的制度模式,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又相对较多。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财务中各种数据的统计,而这种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企业中会计信息核算的过程中,相关的统计人员对于基本的核算方式主要采取相对较为片面的工作方式,没有全面的将企业的发展现状全面的展现出来,从而导致相关的核算模式相对较为片面。

三、会计核算成本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对会计核算的制度进行全面的考核

在企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趋于更为激烈的发展方向,而且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面临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逐渐增多,为了使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关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在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重视考核制度,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的及时了解,提高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同时也应该将企业中的运营成本纳入到整个核算过程之中,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实现丰富性的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在未来的运营过程中要提高会计审核的基本模式,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制度核算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性。所以,在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相对较多的,不能将会计的核算单单的停留在人工费用支出以及项目成本的核算过程中,与此同时,更应该注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充分考虑全面的提高企业核算制度的丰富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重视会计的考核制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企业经济化的建立,就应该建立规范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所以,这就要求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充分的对财务人员进行分析,提高其基本的道德标准,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对相关的核算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掌握先进的科学技能,使相关的从业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核算手段,提高企业中会计核算的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成本的基本质量。

(四)建立科学化的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中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分批核算法、定额核算法等都是相对较为重要的核算制度。但是,在核算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核算主体这些核算制度就存在不同的有点及缺点。因此,在现阶段企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现状,从而选择科学有效的核算制度,使企业中的核算制度可以在简单、有效的环境中合理进行。与此同时,在相关制度的核算过程中,企业中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相关的核算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完善相关的统计工作,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要及时的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更新,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中会计核算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也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建立健全的核算方法,减少企业资金的支出,积极有效的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制度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全面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震秋.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1

[2]邓松云.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第5篇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责任制

责任会计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经济管理工作。责任会计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建立责任中心、建立内部结算系统、编制责任预算、进行责任控制、进行责任核算和进行责任考核等体系,明确界定企业内部管理的职权关系,是以调动企业广大职工完成企业经济预算,激励企业的各个层次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一、在路桥企业中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人事、组织、工资关系,消除与被管单位的依附思想,摆脱因经济利益关系对会计监督

2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各单位设报账会计、负责单位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报账工作,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即精减了人员,又解决了机构臃肿,核算效率也因网络化电算化的实施而大大提高,工作水平大大改进。

3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

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了各部门、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的财务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有利于全路桥企业范围内资金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强了企业财务的宏观调控能力。

4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责任制后,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取消了各单位的会计人员而采取公开选拔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进入会计核算中心,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根本上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在路桥企业中会计核算责任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会计核算责任制未能客观地反映生产经营活动

撤除某些主观意图,我们看到的更多情况是,管理者对于核算是否客观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满不在乎。例如对于完成工程量的核算,不是每天根据实地测量而如实报告,而是主观地估计完成数量。在一段时间里,总量可能是准确的,但每天的数量就不准确。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是偏离了客观事实,就不能使人们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正确评价。因为工程量完成的多少,同材料、机械设备、人员投入,以及各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无论你多报或者少报,都等于割断了这种联系,这将对管理工作造成重大的误导作用。如果我们的定额都以这样的核算为基础,那么这种危害性将是长远的。

2 会计核算责任制未能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活动

不能全面地核算,这是我们的核算工作的重大缺陷,这主要表现在有很多的核算工作根本就没有正常开展起来。在工程施工中,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较高比例,如果能对材料进行正确核算,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可是,很多施工单位不是去认真核算,而是靠理论上的推断去估计材料的用量。结果,当材料的购人数量减去理论计算的耗用数量,同料场上实际结存的材料数量差异较大时,谁也难以准确说明具体原因。还有一种情况是:不通过日常的核算去积累数据,而是再隔上几个月,甚至到工程结束时,才对料场上的材料进行盘点,用倒推法推出该工程耗用了多少材料。无论用哪种方法计算材料的实际用量,只要你没有扎扎实实地开展核算工作,漏洞总是难免的,有时甚至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正是由于很多最基本的核算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导致进一步核算的困难,我们不得不凭着想象去推断一些数字。

3 数据传递较慢,会计信息滞后

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部分都在外地,数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上述讨论的问题,还只是基础核算工作方面的存在的问题,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的应收款、垫支款高居不下,如果再不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本积累,被淘汰将是时间问题。

三、在路桥企业中解决会计核算责任制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提高项目部核算员素质,重视项目部的核算工作

要想提高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必须抓好项目部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由于项目部条件的艰苦性,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核算员,我们可以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及提高福利待遇等方法,提高统计员(或核算员)的素质,具体职责落到个人,责任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制度,把能否达到会计核算要求作为对核算员及项目经理的考核范围

一定要转变管理观念,要视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而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把核算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把核算质量作为对核算员及项目经理的考核重要内容。

3 企业总部应加大对项目部财务稽核力度,并不断指导核算员规范核算工作

相对来说,企业总部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比项目部核算员稍高,所以企业总部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去项目部检查核算人员的核算工作,以督促他们及时、准确地搜集。

四、进行责任会计的控制和核算的具体措施

1 项目是成本的中心,企业是利润中心

项目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与核算,根据处部下达给项目经理部的责任成本和责任利润后,项目经理部必须围绕上级下达的成本和利润指标,对各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制定计划、明确目标、细分指标,进一步把责任成本落实到各工区、各班组,实现各工区、班组核算规范化。按照干什么工作,就承担什么成本或费用指标的原则,具体把指标落实到人。强化管理、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家可当,有财可理,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管理体系。班组是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直接承担者,是企业最基本的核算单位,班组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效益,所以在班组设立兼职成本核算员,每天根据各班组的投入和完成情况算出当天的工程成本,使职工对班组成本租岗位上的消耗,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以责任目标为基础,加强成本控制和核算管理,实行日结算、日分析、月总结,班组经济活动分析要公布每人的指标及班组指标完成情况,奖罚情况,并依据日常生产和核算记录对本期的经济动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订出解决的对策,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并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达到层层控制,层层把关的目的。

责任会计的控制与核算贯穿于整个施工的全过程,降低工程成本是全处上至处长下至每一个职工的事。每一个人都要分

担成本指标或费用指标,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实施责任制,将目标成本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分,层层分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使每个环节,每个人都承担相应降低成本的责任。这样,使管理层对成本执行情况负间接责任,作业层对成本执行情况负直接责任,形成管理层与作业层各负其职,起到控制现场成本,使成本控制在预算成本范围内,能够更好地发挥责任会计的控制、核算职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 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建立报账员向责任会计的转化

目前,施工企业的报账会计其实充当着“出纳”的角色,并没有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但其地位都是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

3 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首先,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上狠下功夫,作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同时,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为施工单位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其次,核算中心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违反审度的行为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制裁措施。对在工作中与其服务的单位串通一气,搞违法乱纪行为的会计人员,要严励处罚,一经查出,不准再从事会计工作;年末应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对基层单位会计反映不好的工作人员,应扣发奖金或工资,以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最后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认真吸取各基层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为促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目前,较权威和公认的概念是由美国会计学会下,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所做出的:“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的确认和计量,并以数据形式将其变动情况呈现给企业的相关使用者,以使其能准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与决策的一种会计方法。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原则

1.类推原则

人力资产是可以计量的。在人力资产和物力资产为企业共同创造未来经济效益原理指导下,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出现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所作贡献的划分问题,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像界定固定资产残值率5%那样,来对不同行业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所作贡献进行划分。这样既可以简化计算,又可以统一口径,便于不同企业间横向对比。笔者将此称为类推原则。

2.权责发生制原则

劳动力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它可以为组织提供服务并创造价值,根据等价交换原理,企业再利用劳动力的同时,也要不停的为该劳动力进行补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资或者薪酬支付,以保证能不断的为企业服务。这就是等价交换,即权责对应,一起发生。这是企业对职工的必要劳动的补偿,这部分支出不会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笔者把它记在费用支出进行会计处理。

3.稳健性原则

人力资源的价值分为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核算,由于其流动性强,主观性大,不符合稳健原则。而作为群体价值,虽然个体流动性不可避免,但是并不影响整个群体的均衡,管理层可以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就可以计量,具有稳健性特征。

三、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的设计

如何构建我国的人力资源核算模式是一件技术较高的活动,笔者拟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会计假设的设计

笔者认为,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假设,除了满足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以外,还应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探讨和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人力资源没有价值,就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会计上就不能确认为资产和资本,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也就不存在。

(2)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即假设人力资源可以物化为资产,可以资本化,进行货币计量。

(3)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是可以自由转让的。必须假设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可以分离,并且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才能把人力作为一种资产进行核算。

2.计量方法的设计

应该综合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方法,以货币计量为主、非货币计量为辅。货币性计量一直是会计的主流,它能以会计的语言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简便、明了等优点,且为广大会计工作者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因此,笔者在对人力资产的计量上主要采用货币计量的方法。

第一,在目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应该分两种情况:

①对于以自身先进管理能力或者研发创新能力进行的投资,采用公允价值法对该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②对于企业招聘来的进入人力资产进行核算的人力资源,采用历史成本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

第二,人力资产的内容应该是招聘该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及日后对该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所发生的支出,而不应该包括人力资产使用费用。即人力资产的构成为: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

3.账户设置的设计

为了便于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应设立人力资本等会计账户,对有关人力资产的价值、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相关业务进行计量与处理。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不设负债类账户,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与现行会计方法一样,作为应付职工薪酬处理。

我们人力资本的账户设置设计为例。人力资本账户用来核算应计入人力资产成本的各项有关人力资产的支出,如招聘、选拔、上岗、培训等各项,属于资产类账户。本科目下应该按照人力资产的不同类别分别设置“人力资产—取得成本”、“人力资产—培训成本”二个明细科目,而且应该针对每一个劳动者,设立三级明细科目,使得企业财务报告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情况。

4.会计报告的设计

为了满足企业内外部对信息的使用需求,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相关数据进行解释说明,弥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结果上的缺陷,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的信息进行报告与披露,从而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关信息充分掌握,并对其做出适当的人管理决策,促进企业发展。

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信息披露,可以采用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相似的方法,即一方面在会计报表中以数字的形式予以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部分无法用货币很好的反映出来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

四、结语

尽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相关理论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人力资源会计在确认、计量与核算的方式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我国真正开展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还是面临着一些障碍与困难。但是,不论我们面临着多少挑战,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已是主流发展。随着现代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经过广大人力资源会计学者们、实践家们的共同努力,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核算方法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从而为全方位、多元化地展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仲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董芳.人力资源会计浅析[J].财会研究,2005(03).

第7篇

关键词 加强 企业会计 基础工作 建设 作用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一切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客观上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及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需要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督促会计人员从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起直接作用。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二、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目前我国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等在内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些会计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为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同时为促进我国的会计工作的国际化,为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尤其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一些人有法不依,违反《会计法》制假、造假的事情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法规制度贯彻实施不力等方面。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现象、经济业务不断出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与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差”。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客观上为会计舞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计工作虽然发挥了核算监督职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会计领域“诚信”缺失,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传统的会计是以记账、算账以及对外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为工作重点的。由于会计核算手段等的限制,传统会计以事后核算为主。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内涵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分析运用信息,参与经营决策、反映和控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预警经营风险上来。会计核算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了一些新方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的需要,会计方法中还增加了充分利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几点建设

(一)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

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会计法》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及制度约束的监督机制。

(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

在大力发展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组织好大规模的会计在职教育,要不断改进培训渠道、组织形式、教材体系,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超前性。同时,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机制,以激励会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京海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7).

[2] 崔林萍.浅议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核算模式 模式利弊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分析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过程中,在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强化资金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效。

    (一)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信息是指按照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会计程序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中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三分离一公开”的基本做法,有效的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由于这一核算方法减少了核算的中间环节,因此大大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财政监管力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化,彻底打破了过去分散核算形式。取消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每笔支出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单位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意识,解决了财政监督和管理缺位的问题。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和凭证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就使得每笔资金可以按预算、按项目使用,因此大大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财务集中后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比如在处理报销、结算等业务时,核算中心对报账人员持有的原始凭证如有效票据等进行层层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之中,有效避免了原单位领导的人为干预,所批款项也是直接到达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四)便于财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

    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报表统一由核算中心出具、上报,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之前财务报表上报的时间周期,从而提高了上报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由于报表的及时和准确,有利于决策者和经营者及时全面了解单位整体经营情况、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是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预测和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缺点分析

    (一)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个显着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出现脱节,也就是说,原单位依然保留财务管理职能,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则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去进行。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增加了审计部门审计监督难题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中,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核算中心作为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中间人,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点,在会计责任问题上出现真空地带。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被核算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会计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大小,形成单位与中心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资料提供、具体询问、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三)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任多个单位财务,甚至有的单位报账员将手工记账凭证做好以后,会计人员只承担审核后录入电脑记账的工作,核算中心成了记账机器,对各报账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会计人员对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入账,无法判断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的预测、分析、监督职能无法发挥。

    (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作为最基本的会计资料,原始凭证不进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针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初始未能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所以就只能根据手续是否齐全、票据是否有效来判断单位报账是否可以报销,至于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就无从判断了。

    (五)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进入中心以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人重视,许多单位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入帐不及时,特别是固定资产台帐与卡片经常不入帐,造成帐面长期挂帐,帐实不符。从而造成资产流失。例如:单位固定资产的帐是会计核算中心记账,实物管理是由单位管理,会计核算中心入帐只按发票简单记账,不同的设备不记设备的详细名称,所有的设备都只写专用设备,当单位入固定资产卡片时,拿政府采购合同都对不上,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立法部门应尽快根据实际制定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规文件,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明确被监督对象的主体和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会计核算中心附有的监督连带责任,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

    (二)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要改变核算中心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职能,必须使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核算中心不仅要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办事,同时也必须强化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监督,比如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当明确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等问题,明确后才通知国库和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才能为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提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的建议,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为了处理好核算、监督、管理的关系,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应从认识上、机制上加以解决。建立约束机制,包括建立定期深入单位制、经济活动分析制等。各单位则应支持会计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会计信息。

    (四)加强并完善往来款项的清管制度

    会计中心的主管在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时,要认真核对辨别,根据款项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处理,尽量避免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定期清理往来账款,避免长期挂账,同时催促单位定期清理避免形成坏账。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上报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调整,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

    (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财产物质内控制度,比如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与之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需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比如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网络系统,形成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相互牵制的机制,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质的安全。

    总之,自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以来,有效地减少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于我们建立一套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面对和解决问题,促使这套制度能够稳健发展,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

    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第9篇

高职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课程设置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领域分析

1.内资企业

这部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会计岗位上需要的只是“做会计的”,对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要求不高,这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大。

2.外资企业

外企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相对比较成熟。大部分外企的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同时他们提供的培训机会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工作后的培训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不同,它更贴进实际,也更适用。

3.社会中介机构

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事务所的工作既多又繁,待遇相差悬殊,但在事务所能学到很多东西。规模小的事务所,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一个会计人员可能需要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这样能使会计人员更好地了解事务流程,充分锻炼能力。规模大的事务所则是能对团队合作、国际会计准则的把握运用、自身专业性及意志等方面给予磨练。

4.银行等金融机构

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逐步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以及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更走近人们的生活。

在以上四大就业领域中,大企业、大公司和外资企业,由于规模大、业务复杂,往往对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务经验、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大企业或外资企业通常需要中高级会计人才。事务所一般需要有一定执业资格条件的会计人员,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等。

二、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职业价值观

是在职业选择、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根本性观念,是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基本能力

是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一定程度的外语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专业能力

参与调查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技能有出纳业务操作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专业写作能力等。

其中最基本的是会计核算能力。出纳业务操作能力是能熟练办理与现金、存款有关的各项业务,能正确登记和核对现金、存款日记账并能正确处理现金、存款问题的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具体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出纳核算、总账核算、编制报表、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能力等。同时,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掌握这一能力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会计工作的效率。财务分析能力是会计人员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等为依据,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税务处理能力是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或交易合理地选择税种,正确地计算税额,并能合法纳税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件下,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特点,会计人员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进行合理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主要是财经应用文的的写作。如财务情况说明书、经济活动分析、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等资料,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

4.关键能力

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跨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发展和岗位变换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1.确定合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角度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为社会一线服务的,他们从事的是最基层最基本的工作,因此具有基层性。同时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同和发展的不平衡使高职教育形成区域性特色。从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来看,大多数都是本地生源,毕业后学生也基本都会留在本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所处区域的特点,提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

从岗位能力来说,高职教育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样按学科设置课程,而是要按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将“根据学校条件办职业教育”的模式变为“根据岗位要求创造条件办职业教育”的模式,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可将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表述为:以满足会计基础岗位需求为目标,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会计基础岗位需求,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2.合理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由学科组成的课程体系,将学科体系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的重新整合。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教材问题。要想实施好学习领域课程,会计专业的教师必须着手设计教材或整合现有教材。第二,学生考取职资格的问题。按照企业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这两个任职资格的考试重在理论记忆,教师可将考试的知识点先穿插于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讲授,再根据考试时间安排,带领学生系统的复习相关课程。

第10篇

综合复习与巩固成本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内容:

本次实项内容:

1.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4.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

实习中不足:

1.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

2.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认识上有许多不足,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仍需加强训练,并投入更多的实践。

实习建议:

1.我希望学校给同学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只是在教室里做题和讲题不太好,并且有时会让同学感觉到很枯燥;

第11篇

随着社会改革的实施与发展,事业单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管理方面,尤其是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中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重视,并突显出了不少的问题。

(一)资金预算制度不完善

资金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中,资金的预算是为了能够保障单位在下期的发展中所能够得以进行相关工作的最基本资金的准备,所以,根据单位的发展方向及下期目标做好预算是单位得以正常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现在的事业单位中,资金的预算工作做得并不完善,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预算编制的方法也是极不科学的。并且,在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中也出现了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性较大,甚至是腐败的现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不够完善。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产是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更是单位经营效益的主要体现。所以,针对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是不允许随意进行的。但是,在现在的事业单位中,由于资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不够完整,明细科目设置不全面,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导致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着显著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中缺乏盘点的制度,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单位财产的核算,使得资产的管理存在问题,而不能够建立一个健全的账户体系,给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控制带来了困难。

(三)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不健全

会计档案是指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在内的能够体现经济运动发的记录资料,是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依据,更是为了日后查账提供的历史记录。所以,保管好相应的会计档案是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一大要求。但是,事业单位中并不重视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认为会计档案可有可无,对于会计档案的对外提供也十分随意。这样就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不完善等问题。

(四)等问题的出现

在事业单位中,由于个别单位会设法保留资产核算中的一部分资金,作为自己的“资金”来使用,导致资产的核算与事实不符。不仅如此,单位内部也有许多人为能够从中获取利润会向会计部门提供假票据、假凭证,导致资产核算部分不能够完善地进行,而关系到会计集中核算能否顺利进行的严峻问题。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完善的具体措施

面对以上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才能够达到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呢?下面将对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正确处理预算、资产与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关系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控制,首先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资产、预算与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首先,要加强会计部门负责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性,要正确地意识到预算对财务核算的作用,以及对单位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而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的制度,为单位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单位一定要完善资产的核算制度,要规范相应资产科目的设定,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实用的明细科目,从而可以完善资产变动的记录,以免出现错漏,导致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出现错误,使得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得不到控制。

(二)加强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两者应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但是,随着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采取,单位中慢慢出现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互分离的现象。因为,通过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执行,注销了单位的银行账户,并将会计核算与监督从原单位中相互分离了出来,使得会计核算与监督不能够同时进行,使得相互脱节。两者若脱节,单位就无法正确地掌握到单位近期的经济活动,就难以做好相应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分析与总结。所以,单位在面对现在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控制中,一定要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金额盘点,采用实地盘点法,并要求会计部门做好金额盘点报告,以达到实时对会计核算监督的目的,从而促进单位各项工作的展开,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达到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控制中,一定要加强对各级会计人员的管理,以保障各项会计凭证的真实性,防止“个人小金库”的出现,做到真实地登录会计账簿,履行会计人员的最基本的职责,从而保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维护事业单位的相应权益。同时,一定要规范各个会计人员的职责,做到将决策与执行人分开,做到每个会计人员职权相互分离、相互监督,以防会计人员越权管理,尤其在可算过程中不得由一个人来进行,而要多个人员进行多核算,以保障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真实性,同时实施相应的控制。其次,对于单位中违法违规人员一定要加强惩罚的力度,以此抑制“个人金库”现象的出现,防止单位腐败现象。面对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例如提供虚假凭证的、变造凭证的人员都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真正地提高财政监督的目的,控制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保障单位经济安全,为单位带来切实的利益与发展。

(四)全面提高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提供良好的核算氛围

要真正地做到会计财务核算的控制,就一定要提高单位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主动地担负起自己的核算及监督的责任与义务,认真地做到真实地登记账簿、记录财务的发生,做到不变造、不伪造,培养他们的爱岗敬岗的、公正客观和依法办事的思想,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完整性,并能够做到定期地主动地向上级提供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会计监督工作,从而为单位提供一个良好的会计核算氛围,促进单位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控制。

(五)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事业单位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规模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所以,为了能够做到对本单位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单位对各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远程的监控与监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省人员的消耗和时间的浪费,这样,会计人员就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可以使得会计工作向自动化、客观化发展,避免了不必要的开销,同时还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当然还能够为会计监督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得会计监督不再只是局限于领导层面,还能够推动整个单位进行监督,更加保障了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正确实施。现在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当然不能够仅靠这几个方面就能够解决的,但是我相信,若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一定能够改善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从而推动单位的发展,达到全面控制的目的。

三、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必要性;途径;措施;提升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逐步推广,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进程加快,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性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1973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墨西哥、荷兰以及当时的联邦德国共九个国家的会计师团体发起成立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SC),之后,参加国家迅速增多。2001年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制订颁布国际会计准则,成员国共同执行。据有关资料披露,2005年以后,已有92个国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虽尚未加入该组织,但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已经具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所以无论是深刻理解我国现在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还是为不久的将来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全面接轨,都有必要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

(二)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便于借鉴西方会计的先进经验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趋同,不仅仅是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核算和分析方法的趋同,更重要的是会计视角和会计理念的趋同。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就是要消除过去那种“会及时纳税则心安,能事后核算便理得”的保守会计思维,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会计理念,积极进行市场预测,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核算和控制,充分体现会计在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中的参谋作用。

(三)会计信息作为商业信息,多数要求向社会公布,西方人已经能够读懂我国的会计报告信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会计人员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也随时了解西方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呢?我国企业对外进行投资、融资业务的迅速增多,对外进出口等外向型经济实体的快速增加,为我国会计人员提供了“走出去”的大舞台。要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就必须了解交往企业的会计信息。许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打破国界的商业信息,英语又是世界通用语言,因此提升我国会计人员会计英语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参与。

二、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掌握进出口会计核算业务中的基本会计结算术语,提升我国会计人员进出口业务核算能力

进出口会计核算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企业日常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如交货(delivery)、现货价格(spotprice)、支付估价(paymentvaluation)、发盘(offer)、报价(quotation)、来料装配(assemblingonprovidedparts)等常用的会计结算术语,在许多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常常涉及到。这就要求我国会计人员充分利用对外结算中的核算资料,提高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敏锐地接受国外会计核算信息和提高对外业务核算能力。

(二)读懂西方会计报表,提升我国会计人员获取会计信息的能力

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一个经济实体的核算信息,目前我国主要报表的结构和内容已经与国际惯例趋同。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notesreceivable)、应收账款(accountsreceivable)、其它应收款(otherreceivables)、存货(inventories)、固定资产(fixedassets)、无形资产(intangibleassets)、短期借款(short-termloans)、应付票据(notespayable)、应交税金(taxespayable);再如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operatingincome)、营业成本(operatingcost)、营业税金及附加(taxandadditionalexpense)、营业费用(operatingexpense)、管理费用(administrativeexpense)、财务费用(financialexpense)。这些项目在中英文会计报表中基本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对照理解,并且学习时不需要多少英语语法知识和英语背景知识,会计人员只要掌握几十个英语单词和短语,就可以初步了解英文会计报表的内容,可初步分析西方同行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变化,收入、费用、利润增减和现金流量情况,与自己企业报表相比较,从中获取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三)了解西方常用的会计分析术语,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综合评价能力

作为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会计分析术语,如现金流量预测(cashflowprojection)、披露(disclosure)、融资活动(financing)、筹资风险(fundingrisk)、通货膨胀(inflation)、投资回报(returnofinvestment)、清偿能力(solvency)、成本差异(costvariance)等等,能够分析西方同行业的企业财务报告,了解国际先进企业的基本经济情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一个企业的会计团队中,如果有几个具有较强会计英语理解能力的人才,对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会计英语理解能力可采取的措施

(一)以自学为主,确定好学习方法

我国会计队伍从实行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以来,特别是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增强、地位的提高,学历层次逐年提升,素质水平迅速提高,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通用英语知识,为学习会计专业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会计专业英语常用词汇和短语数量有限,一个企业的会计人员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达到应用目的。

(二)以适用为主,确定好学习范围

会计人员学习会计英语基本属于成人学习,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应该是会计人员学习会计英语的原则。明确目的,学以致用,用中学,学中用,既提高学习会计英语的动力,又能随时看到学习的成果。

(三)以理解为主,确定好学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