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

时间:2023-09-19 16:2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进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文科生认为语文非常简单,而理科生认为语文在高中阶段学习已经应付大学阶段的需求,因此不愿意多花时间学习语文。实际上,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对大学生的观念和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有效措施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的限制

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体制,过于强调学科建设,并且在所有学科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得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并且,由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与职称直接相关,使得很多教师在评职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专注在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过低,从而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将古典文学、诗词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和爱好的变化,没有及时在教材中补充新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没有与当今时代接轨。同时,在教材的设置上,依然沿袭初中、高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原文进行阅读后回答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将大学语文当做大学阶段的课程,只是将其当做高中教学的延伸,对教学内容缺乏共鸣。

二、如何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我们应关注新时代中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当前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无法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大学生普遍不喜欢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外延,并增加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首先,应打破原有思想的束缚,将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国外的文化等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学;同时,应适当加入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加学生喜欢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走入语文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大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或者适当加入网络语言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是随着时展的、是与大学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课堂上的互动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涉及到升学率,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就离开教室,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得大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无法与教师探索语文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渐渐与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从而影响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作为传输知识的载体,而应该作为大学生的朋友,分享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让大学生能够慢慢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寻找、学习与大学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你讲我听”环节,让大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与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看到的书籍、了解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对大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并且适当点评大学生的表现,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对大学语文的了解。

(三)将大学语文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园生活自由、宽松的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宽松的多。既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支配的时间又相对较多,同时大学的硬件设施也较多样齐全,各种社团活动亦很丰富,这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改变过去单纯以“讲”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语文的特点,分门别类实施多样化教学。例如,对于诗歌、散文的教学,以开朗诵会的形式实施;对于戏剧,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写、自编、自演;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影像教学等。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个人性格培养、世界观树立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是将其作为高中语文的延伸。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变革,促使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吉春,赵丽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61-65.

[2]闫红,崔伊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3):283-287.

第2篇

关键词:精读文学;模块化;教学实践

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周3课时,大约45个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想要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谈何容易?因此我院使用的精品教材亦将课程“精读文学”板块分为八个模块,这样要求在课时不足情况下以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呈现,由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追求Z文人文和精神内涵:

设置专题,引路自学在众多有关社会、人生、思想、审美的主题中如何挑选最富代表胜、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全体教研组教师长期研讨下,“精读文选”板块设置了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围绕一个主题:“走进大学”“好好读书”“生命体悟”“自由向往”“良知寻找”“仁爱普世”“求索超越”“网络精粹”。这样可以让学生围绕与其生活、学习、成长等紧密相关的主题展开学习、思考。在主题模块教学前,教师结合现状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予以引导,在主题探讨过程中尽量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主题模块所选作品内在的关联;又因为教材编写字数限制,每个主题选择篇目有限,有些所选篇目也仅仅只是某个文本的片面或部分,这也好比在大江春水中只舀了一瓢水呈现给学生,而大学生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文本来满足情感上的体验和思想上的认同。因而在每一主题讲解后,笔者会推荐相关书目和大量的、积极的、完整的经典文本资料,供学生自读和自学、体悟,并要求他们选感悟最深的写成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让他们进行思考也学会批判性接受,以便他们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有能沉淀为人生的智慧,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这些主题模块学习中,学生们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言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还有甚多的审美体验。

内容包容 思想延展传统大学语文文选内容多是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这从以往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但如果只着眼于文学,大学语文就无法区分与高中语文。因而“模块化教学”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这样在同一个模块主题下不但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甚至艺术等内容,对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区域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纵横古今驰骋中外,然后碰撞出更多思想和人文的火花。大学语文教育的大语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思想教育,所以应该打破仅仅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学生的语文大视野。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艺术系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设置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专题式启发讨论。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灵”才有美。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陶冶精神,终身受益因而主题模块的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命留痕,精神不灭”,主题模块教学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思考,会思辨。这种能力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不可或缺的,在不久的将来,当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这种能力将显得更为重要,会成为生活的能力,生存的本领。

“只有高于课堂才能超越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还积蓄与沉淀了丰厚的精神力量。很多学生谈及教学评价和自己的感受时说到,大学语文课给了他们三种财富:一为物质财富,即有用、高效的学习资源;二为精神财富,即通过专题模块学习获得的人文情怀和包容精神;三为学习能力,即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恰恰是这三种财富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促使他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与追求来找到他们生活的根基与生命的根基,这样,即便将来有一天,生命中的风雨或风暴来了,因着深厚的根基也会牢牢立足社会、立足人生!

无疑,文学专题模块教学法,已经让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精神的多层渗透,使学生获益终身。这与大学语文改革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面对世界;遵从生活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与人相处;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刘中平.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

[2]邬文静,陈实.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困境和对策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5(87)

[3] 盛群力等. 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 [M] .渐江:渐江教育出版社. 2002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 定位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1-01

语文在基础教育中是重点学科,贯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全过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进入高职后,由于强调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观念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的地位经受了严峻的挑战。高职语文想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改革,要更多的服务于人文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功能,使高职语文教育能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比较尴尬。首先,在教学形式上,仍然像高中教学一样采用语言文字基础训练的方式,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不爱学,老师不好教。其次,高职语文的教材都存在注重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针对性。也存在注重传播知识,忽视传承文化的通病。这样的教材不是像高中教材,就是像大学教材,有着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使用。最后,高职语文教学的课程不断被挤压,甚至被取消。高职的语文课程一般就开设一个学期,高职语文需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时间短、任务重,根本不切实际,教学难度特别大。

二、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职语文是为了响应人才素质的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母语教育。高职语文以公共课服务于专业课为出发点,更加贴近学生。同时,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学习高职语文,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学会如何交流沟通和进行团队协作。同时,高职语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更好的面对就业和创业。高职语文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人文教育,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凸显其实用性的特色,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稳固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职语文是地位比较特殊的一门科学,它既区别于高中的语文,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跟高中语文相比,高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文学修养。跟大学语文相比,高职语文降低了思想层次上的要求,弱化了理性思辨方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实用性的价值。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一)开展教学的“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学要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以文学艺术和道德情操对高职学生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影响,让学生们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它是文理科互相渗透的桥梁,也是文化和科学融合的手段,更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来源。可以肯定的说,高职语文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石。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开展教学的“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虽然高职语文教育的目标比较倾向于社会应用性和职业性,其宗旨在学生以后的就业上,但是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人员。据统计,20岁左右的青年,在其一生要经历7-8次的职业转换。一个人不可能一生只在一个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有能够适应新环境能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对他们事业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要开展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要让学生乐于参与与体验,并在参与过程中进行探索和领悟以及自主内化,这样才能起到教学的目的。要想使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要开展教学的“开放性”,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教学的“开放性”,可以通过讲授、互动讨论、案例教学和诵读等方法来实现。学生在这些开放性的互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的讨论,不但能够理解经典文学源远流长的道理,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知识储备、思辨能力及对文字的运用能力。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高职语文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也要在教学中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要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改革教学策略,丰富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高职语文能更好的为专业的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40-03

高职基础课教学的定位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广受争议的问题。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语文教学,同样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矛盾,始终存在着人文素质课还是语言工具课的定位争议。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区别于高中语文教学,也应区别于中职中专的语文教学,更不能照搬本科《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模式,而应该尝试切合学生个性、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贴近学生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语文知识学习为载体,立足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尝试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世界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理论。行动导向教学,或称行为导向教学,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教学环节的完整的行动过程。简言之,即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进行教学。这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恰好吻合,即包括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并致力于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中心地位的回归。就语文教学而言,即在行动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活动中提高能力。

(二)理论指导下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在实践中,笔者为教学改革确立了一个宗旨,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采取“两破两立”的方法,即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改变学生不喜欢语文的现状,创新授课形式,引进立体评价机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简单说即让学生当小老师上课,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以自由结合的方式,把全班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民主选举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规范。

第二步,把一个学期所有的讲读课文分配给每个小组,对照“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小组领取“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

第三步,课前准备,负责每篇课文讲解的小组认真备课。主讲者可以是组长,也可以是组员,更提倡大家分模块协作。没有讲解任务的小组,也要组织课前自学,并填写“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时间可长可短,每组自由安排。

第四步,课堂讲解,时间分配为三个30分钟。程序如下:负责主讲课文的组为“主讲组”。第一个30分钟由“主讲组”负责讲解课文,模拟教师讲课程序,完成课堂教学常规内容;第二个30分钟,教师临时指定另一个组提问和咨询不清楚的课程内容,这个组为“协助组”,如有人提问,由“主讲组”的学生负责回答,其他有问题的学生也可单独向“主讲组”提问;第三个30分钟,由另一个叫“评价组”的组上场,对前面发言的各组进行评价。“评价组”可能是两个组,也可能有三个组,但不少于两个组。方式可以是一个组员评,可以组长评,也可以是教师评。内容可以针对字词句、文本、发言方式、主旨理解等等,从内容到形式、从个人到小组都可以评。这个过程称作“立体评价”。

第五步,教师总结,一般是在第三个30分钟内进行。一是总结,二是存疑,三是布置写作任务。

另外,对每组的活动状况都要进行评判,并计入平时成绩。“主讲组”每人每次计20分,“协助组”、“评价组”每人都有分值不等的平时分。对发言精彩者,由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给予加分。上课时,小组聚坐在一起,可随时讨论。

“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与职业工作过程同步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环节,既是职业实践中一般的工作过程,又是行动导向教学倡导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在“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资讯”,即学生接受任务,收集信息;“计划”,是各小组从成立到运作,寻找伙伴,制定小组规则,学习课程,组织讲解的过程;“决策”,是学生准备上课的一系列工作过程,期间需要大家协同努力,做出决策;“实施”,即上课、协助、评价的过程,是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检查”、“评估”是全班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两个环节,既是“主讲组”对自己讲课的评估,又是大家相互评估、查漏补缺、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有利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专业能力中的个人兴趣、自我引导、结果展示、合作共事及与现实生活联系等各个方面,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个教学模式也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理念相融合,即主张学习者在具体实际或模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学习者通过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活动,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三)可践行我国职业教育所倡导的知识“必需、够用”原则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专家们力主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反复重申职业教育的知识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尝试正符合这一原则。

中职中专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补习,让学生做到听明白,说清楚,读流畅,写通顺;高中的语文教学受制于高考,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要求较高,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本科生的《大学语文》学习属于素质教育,浮光掠影地了解点文学知识、名著名篇,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被忽视;经过高考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其语文学习与本科的《大学语文》类似,也属素质教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生中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也还通顺,听说是他们的长项。因此,他们既不需要补课,也不需要达到高考要求。他们的语文水平只要能适应职业需要,“必需、够用”就是最佳程度;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因为学生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符合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逻辑线路

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按照能力提升的逻辑线路,听、说、读、写要同时进行,按认知规律逐步推进。“反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尝试,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六个提升,真正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个转变:一是变教师讲解为任务驱动。每个组都有任务,带着任务,大家自主学习,协作共赢。为了能顺利进行课堂讲解,“主讲组”必须熟悉文章,广泛收集资料,网络信息的高利用率成为他们的共性,同时也让电脑由游戏机变为了学习机;“协助组”为了争取主动,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评价组”需要运用语言,调动知识积累,更深更细地理解文章内涵,才能胜任评价工作。这一个系列的工作动力都来源于明确的任务和明确的规则。二是局部带动全局。从整个学习过程看,语文学习的积极分子会带动比较懒的学生,组长是核心人物会带动全组,优秀的组会带动落后的组。如此积极的学习场景,让语文课成了训练能力的场所、展示才华的空间。三是全局齐动。这个全局不仅仅是语文学习,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展开,学生的松散习惯、懒惰情绪、颓废状态都会得到改善。

六个提升:一是成绩提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自述是由于任务迫使自己看书、熟悉课文,比原来只是听讲印象深刻得多。更何况需要提问、回答及讨论问题。二是言语技能提升。从上课回答问题到课间讨论的话题,从随笔写作到征文投稿,学生自觉有了提高。三是组织能力提升。组长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能力得到了锻炼,课代表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每个学生的团队精神都得到了体现。四是沟通水平提升。从学生的随笔中可以看到,教学模式改革以后,学生更注重自己与人交往中的语言技巧,会尽量说出比较合适的话,从而赢得大家的好感,使自己心情愉悦。五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个组的主讲尤其使笔者惊喜。这个组在讲说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时,把泥石流发生、发展的七个时间段写在事前准备的大纸板上,让组员把各时间段泥石流的状态写在纸板反面,再按照时间顺序上讲台站队。这个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课文内容马上就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使人铭记终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六是自我效能感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因与高中失之交臂,很多人情绪沮丧,遭受打击而难以自拔。语文课程的这种改革,让他们在这个小舞台上展示了自己,得到了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由此自我效能感大增。

改革尝试的得与失

从“得”的角度看,有三项收获。

一是改革切合学生个性。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即使一年级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照样可以纠正,这与三年制高职不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初期,接受能力较强,同时,又处于社会性初期,对什么东西都求新求奇,青春期的反叛性使他们容易受诱惑和暗示,辨别力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但比中职中专学生要好。“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但又给他们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正切合了学生的个性。

二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从初中生蜕化而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1)注意力极易分散,因而对教师讲课爱听不听,但对同学讲课却兴致很浓;(2)对传统的东西没有兴趣,但任务驱动就不得不做,不同的讲解者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有了感悟;(3)他们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说的多、读的少、写的更少。在改革尝试中,说依然多,读也多了,不读无法说,写作量也增加了。每次课后都要写,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联系现实事例,或解读某个理论、名著等等,总的写作量在每周1000字左右;(4)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常常不完整,理解常常不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听、仔细读、好好想的习惯,因为有评估环节。

三是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水平。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缺乏理性思考;思维懒散,被中学应试教育束缚惯了,缺乏主动性;好表现、炫耀自己,处于心理成熟初期。针对这种思维习惯,新的教学模式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强度、广度和灵敏度,教学改革利用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发展了他们的长项——能说会道。学生的接受水平不强也不弱,处于中等状态。由于感性思维发达,形成两个特点,即任性随意和注重情感。学生喜欢教师,可以与教师关系很好,否则就学不好课程。而实行教学改革后,教师退居二线,由学生主导课堂,解读课文,学生心里没底,就得依靠教师,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们能迅速成长,提升各项能力。因此,教学改革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从“失”的角度看,要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存在的误读现象。在改革尝试中,全校各级领导和语文教师都听过课。有的教师认为此举是任课教师懒惰的产物,生怕挂一漏万。当然,如果过程控制不好,会存在放任自流的可能。从积极方面思考,改革确实需要任课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出色的教育教学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全方位把握、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评价中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宽容的人际关系处理等等。有的教师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逐一讲解语法难题,教学效果明显。

二要注意负面影响。其一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矛盾,形成小团体现象。由于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竞争也就以小团体取胜为主,这在心理尚不成熟、爱拉帮结派的女生班里,消极影响较多,需要与班主任联系,及时预防处理。其二是参与度不够的学生容易成为看客,收获甚少。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到位,在多数人大步前进的同时,也会有少数人原地踏步,或不进反退。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时间,特别需要宽容。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2]孟玉茹,钱孟杰.“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任志勇,彭克发.行动导向教学中学习情境设计的因素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