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3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 固定资产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高职院固定资产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是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价值一般占到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因此,管理好高职院固定资产,既关系社会民生,又涉及预防腐败,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高职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管理水平,防范内部风险,确保各项行政活动顺利开展。由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涉及问题比较广泛,本文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最为重要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分析固定资产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方案。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
(一)风险评估方面主要问题是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更没有设置相关的风险管理岗位。当上级主管部门有要求进行风险管理相关工作时,则由监察审计部门暂时执行该项工作,但是由于实际执行有难度,再加上风险意识不够,普遍认为这个工作比较虚,各单位部门普遍应付一下。
(二)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采购不够严谨,零星采购数额巨大,程序过于简单;二是验收力度不够,缺乏专业人才,招标价格与验收价格有差异,入账价格不时高于合同价格;三是固定资产处置、维护和处置环节还存在弊端。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高职院应增设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构建高职院风险管理框架,组织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由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委员会的成员由财务处、监察审计处、后勤处等部门人员构成。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在全院形成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提高全院教职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识别学院重要业务相关风险,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编制风险管理报告和测评报告向学院领导汇报。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风险评估如下: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活动
1.为优化零星采购,可以逐步建立一个资源库,对于各类固定资产都寻找一些适合的供应商,录入资源库,在需要采购的时候,从资源库调出适合的供应商,再由电脑或不相关人员随机抽取供应商,这样供应商也搞不清能否抽中,也不需要想方设法中标。
2.高职院应加大验收相关规定执行力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验收。特别是对于价值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固定资产,必须在专业人才到场的情形下才能开展验收工作。验收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认真核对资产信息,检查资产运作情况,对合同金额、发票金额、验收价格要核对一致,如确实发现不一致的情况,应该拒绝验收。
3.高职院固定资产种类多如牛毛,存放地点极其分散,管理工作较繁杂,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资产管理科负责编制固定资产明细表,注明每一项资产的责任人和存放点,由使用人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在领用或购买资产时,由资产管理科在资产使用帐上登记,离职或变更岗位时,必须交回资产并办理相关手续,向资产管理科报告登记,务必将每一项资产责任到人。明确资产使用人有利于分清责任,落实责任,为日后固定资产清查做好铺垫。
资产使用人因各种原因离岗时,应当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清点资产、核对账目,确保资产账、卡、物相符,交接时部门负责人须在当场监督。
高职院应要求资产管理科负责建立并管理所有固定资产文档,固定资产购入时即将其合同、保修卡等资料统一归档管理,以便日后顺利开展维修、转让等工作,使用部门则保存相关资料复印件方便使用,避免固定资产因使用人员多且经常调换丢失资料。
4.在维修保养方面,高职院应定期保养设备,以防范为主,适时保养。保养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对资产进行维修。对精密贵重的设备,要制定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应对使用人进行专业培训,定期检测、校验,确保精度和性能良好。对房屋等建筑物,资产管理科也要定期检查,及时提出鉴定、拆除和修缮意见。对一般的教学等机器设备,有专人专用的,使用人负责维修保养,共同使用的由资产管理科负责维修保养。对大型的专用设备,由实训室与现教管理中心或委托专业机构定期检查维护。
资产管理科还应建立相关的维修保养档案,登记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情况,定期对维修费用进行分析统计,如核算维修频率、维修计划完成率等,既能反映出所购固定资产的质量,为下一次的固定资产采购提供参考信息,又能为制定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还能监督维修保养实施情况。
5.固定资产清查方面,高职院应建立适合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明确资产清查频率、任务分工和具体的程序。
在清查频率方面,应坚持全面清查和分批清查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学院固定资产数量庞大,全面清查费时费力,如果难以一年完成一次全面清查,那么可以每两年一次,制定相应的分批清查计划,每年清查一部分部门单位,及早发现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及时巩固资产清查的结果。
高职院应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任组长,指导并督办清查事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挂靠资产管理科,由资产管理科具体组织实施资产清查工作,组织各部门单位自查,将自查结果报告资产管理科。资产管理科再组织一到两个复查小组,到部分关键部门单位复查,重点复查金额重大、有物无帐、有帐无物等特殊情况,最后汇总清查情况,如实向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摘 要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资产新建改建项目繁多。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上比较落后,往往导致资产管理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为了提升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水平,加强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就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资产管理 内部控制
一、引言
高等学校内部资产是高校进行办学的物质基础,也是高等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动力支持。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资产新建改建项目繁多。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上比较落后,往往导致资产管理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为了提升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水平,加强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就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二、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改进。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树立科学的资产内部控制理念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资产购置长期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其固定资产往往不进行成本核算,也不进行折旧核算。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资产内部控制大都存在“重购轻管”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存在使高等学校只注重向财政部门要资金支持,而忽视了资产自身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使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增大,甚至导致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二)多头管理导致资产管理存在空白
由于我国当前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处、后勤处、设备处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而且上述各个管理部门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控制制度与审批程序,在资产管理实践中也很少进行检查与盘点。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口径不一致、账实不相符等问题的产生。
(三)资产实物管理不全面
就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普遍是以传统的“管账”的形式来开展的,也就是关注“账账是否一致、账实是否一致”,而并没有将关注的重点分散到“物资管理”方面。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对实物资产管理的松懈,实物资产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样一来,高等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三、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营造良好的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首先应当使相关部门与人员树立起资产内部控制的科学意识。就学校自身而言,应当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全校范围内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其次,资产的使用部门还应当设置专门岗位与人员对本部门所使用的所有资产进行登记与管理;再次,应当在全体师生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都能够树立起主人意识,爱护校内资产,保护校内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二)进行全面的资产管理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资产管理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制定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要求从资产的申请、采购、验收、使用到资产的维修、报废、处置、清查等各个环节都应当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完成对资产管理过程中风险点的识别与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尤其要针对高等学校资产的毁损、流失或者变相流失等主要风险点进行合理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
(三)加强内部监督与控制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的、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但是内部控制的某些环节可能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逐渐变得不太有效,所以说,需要对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一方面,需要由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资产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将内部检查监督渗透到整个资产内控管理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需要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围绕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风险易发环节,突出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监督落实整改,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纠正以完善内部控制。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关于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各项有效措施,加强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等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参考文献:
[1]王干,刘建秋.高校资产管理实施内部控制探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6).
[2]初有为,贾俊梅,韩明辉.从高校治理结构入手强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华章.2010(31).
《新财经》:以您在财富管理行业多年的经验,您认为中国目前是否到了财富管理业成熟的最佳时间点?
严骏伟:我认为目前还没到这个时候,行业还处在生长期,比较活跃和躁动。目前资产管理市场投资者需求极为旺盛,但投资渠道被堵死,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很差,房地产投资需求也被抑制,资金没有出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找出路,通过银信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进行资产配置,但目前它们还主要处在卖产品的阶段。
《新财经》: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监管层在财富管理政策上的彻底松动?
严骏伟:信托这几年做得很好,实现了一定的财富效应,规模上去了,钱也挣到了,引起了其他金融机构眼红。而保险、券商和基金等由于市场原因和政策限制,近几年很不景气,投资手脚被限制住了,信托的财富效应让券商、保险、基金有了兴奋点。现在大家蜂拥而上资产管理,而证监会和保监会也看到证券市场长期处于熊市,要为它们找出路,一系列激进的资产管理松绑政策开始大规模出台。
《新财经》:您认为金融机构全面杀入资产管理,将对这个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全面的竞争会不会导致价格战?
严骏伟:目前还谈不上真正的竞争,大家目前主要是在争夺银行的通道业务,但这个业务做不长,因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主要是监管套利。资金池业务因为期限错配和信息披露不够透明,有较大风险,监管层肯定要规范。今后竞争的焦点应该看真正的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银行业务能力,能够在技术上产生优势,为客户提供真正的资产管理服务。
《新财经》:监管层目前对于资产管理缺少哪些监管手段?
严骏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监管标准和监管机构不统一,即使是监管机构部门与部门之间也不统一,这容易产生市场的监管套利,也容易使机构无所适从。
比如目前银行做资产管理就有很大问题,银行其实是透支了信用。在国外,银行做资产管理是独立的,有完备的风险隔离。在中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完全混淆在一起,资产管理是高风险行业,其风险完全可能外溢到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上,这将产生很大风险。
《新财经》:您认为在各家金融机构中,哪些机构做资产管理更有优势,各有哪些弊端?
严骏伟:目前来看,在资产配置上,券商的资产管理能力要强些,它们在股票、债券、外汇和货币市场上的投资和研发实力更?强。
不过券商目前做银证合作业务存在一定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低价圈地银信通道业务不断触犯监管底线,而票据业务、资产池业务可能被叫停。二是信用风险。融资类业务团队在制度和经验上欠缺,股权质押融资跌破警戒线、无法补足保证金事件时有所闻。三是道德风险。从业人员在交易中无视风险和法规飞单和收受佣金。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原来政策管制很厉害,现在放开肯定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但它们的投资还是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注重配置和长期投资。
基金以前旱涝保收,但基金现在设立子公司其实就是信托公司的功能,是一个很大的开放。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业务 投资运作
在金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原有的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自身内部业务投资运作形式,以此来提升自身业务管理水平,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是对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用分析
(一)提高理财服务品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提高理财品质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用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存款为客户提供了一个财富管理的基础平台,由于其与其他财富管理手段相比风险较低,因而更好的满足了传统低风险偏好客户群体需求。然而,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更多的客户则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这就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提升资产管理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吸引留存客户。第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了相应的高端客户业务体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财投资工作,如私人银行业务等,在保障客户财富安全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了更多投融资渠道,从而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更为良好的理财环境并由此提高了客户对银行理财服务品质的认可,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在国内银行发展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相关部门应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
(二)拓展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从当前的现状可以看出,资产管理业务帮助企业融资的方式即为为其提供理财渠道、多种监管要求的项目投资方式等。进而改变了原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信贷、票据作为自身的主要融资方式,同时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融资办法,并有解决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且加快了其发展步伐。另外,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企业提供了多种项目投资方式,便于其开展投资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投资行为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安全保障。此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多高端企业和个人客户,将企业融资和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紧密联系起来,并最终为自身存款服务等的进一步优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三)协调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业务的均衡发展,作为各业务条线综合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这是资产管理业务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业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资产管理业务与传统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先进管理业务间的互促。在2010年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新股申购、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推出推动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化,其协调和综合发展的作用也由此显现。为此,政府部门应通过采用新媒体手段等扩大对其的宣传力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提高广大群众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关注和认识。
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存在的几项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其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条文中的收益权方面的法律明细的设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法律条例中的收益权与基础资产相互分离的法律内容,导致双方在合作期间,出让方出现违约现象时,受让方只能凭借法律条文维护自身收益权益,而其自身的基础资产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第二,对赌条款在股权投资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由于法律条文对股权回购和利润差额补足等方面的设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公司利益受到一定损害时,公司经营者的权益可能由于股东的逃避行为而遭到严重的损害。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法律条文的规范性,要求政府部门应根据法律实施现状对其缺失内容进行合理补充。
(二)产品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实际投资运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产品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产品结构具备较为复杂的特点,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管理业务过程中将受到一定限制。另外,由于部分投资者在开展实际投资行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利益,忽视投资风险管理,在投资过程中增加杠杆和期限错配,最终导致实产品流动性风险增加。其次,由于部分投资者在开展投资行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高收益率,通过将理财产品资金投资到二级市场的形式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此种投资方式在确保投资者收益率的同时,市场资金面宽松等现象的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产品的整体收益。
(三)其他风险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其资产管理资金的操作风险逐渐扩大,最终影响到了商业银行投资中利益的获取;第二,在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投资交易员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将为投资运作带来一定的操作性风险。如,投资交易员对项目风险判断不足的现象的发生即会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另外,部分投资交易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未提前对自身所投资的项目展开全面的了解或未及时调查融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那么其不当的操作行为必然会影响到投资中的收益,甚至会出现无法回收投资本金的现象。
2、道德风险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风险标的理财产品投资运作中,相关工作人员未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明收益分配细节,从而在投资运作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甚至导致其投资本金将遭到一定损害。其次,部分投资交易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未向投资者介绍其所投资企业的真实情况,并采用歪曲事实的方式促使投资者展开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者本金的损害。此现象的发生即为道德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过程中应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另外,部分投资交易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的行为,违规操作等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道德风险,严重影响到投资的正常运作。
三、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对策
(一)完善法律主体地位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过程未强调法律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对于此,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应通过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来对法律主体地位进行宣传,从而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出现问题时可及时采取法律保卫自身合法权益。其次,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要求商业银行应与监管机构就政策问题进行沟通与探讨,以便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最终由此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投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且促使商业银行业务能够在此背景下更为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监管文件的执行
加强监管文件的执行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对策之一,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加强监管文件的执行,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监管机构资金资源管理要求完善自身的理财资金投资标准,且最终确保监管文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第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原有的商业银行资金池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资金管理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身投资模式,确保产品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监管文件的有效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自身项目资产管理质量,最终为监管文件的合理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重投资项目风险调查
投资项目风险调查工作的开展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基础,其调查工作在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实施可有效控制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并及时发现风险产生的源头,且对其展开有效的解决。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表明,投资运作中风险的产生将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且促使其经营中的经济效益将遭到严重损害。对于此,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应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调查等,以此来总结出投资中存在着不定向风险,并针对其潜藏的风险构建相应的风险防御对策,以便在商业银行投资运作中出现风险时,可对其展开有效的控制,且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项目投资质量。
(四)完善产品设计制度
完善产品设计制度也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对策之一,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客户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期限短、低风险的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相应的产品设计制度,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自身业务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商品设计中存在着产品单一、形式简单等问题,因而为了吸引更为客户的关注,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综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多元化设计形式,并促使投资者在产品的吸引下能展开投资行为。此外,为了提高客户的满足度,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综合客户心理需求、经济能力等因素,最终达到最佳的产品设计状态;第三,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要求商业银行应将结构、安全兼顾的理财产品设计化为自身业务发展重点,最终提高自身整体核心竞争力,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第四,为了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产生,应对产品的期限、收益率、投资方向等要素严格把控,最终达到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方面的内容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由于在商业银行投资运作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风险,因而要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完善产品结构设计,丰富产品形式,以便从根本上限制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给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融资选择。另外,为了确保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的有序进行,商业银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理财服务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确保资金池稳定,以保障投资运作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哲.“泛资管时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及建议[J].北京金融评论,2015,12(01):210-211
[2]罗雅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方兴未艾[J].金融博览,2014,21(01):52-53
[3]山东银监局课题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转型管研究[J].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转型及监管研究,2015,35(03):80-82
[4]崔江薇.美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经营模式探究[J].金融理论前沿,2014,23(07):118-119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内控管理
一、引言
医院内控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来对医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是评判一家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从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机制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内部控制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趋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医院开始摆脱国有事业单位的属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加强医院的内部会计财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二、医院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医院领导大多数是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出身,他们大多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比较淡漠,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许多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于医院会计账目的管理和控制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只需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控制和资金的管理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另外,由于国家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以国库集中管理手段为主,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领导往往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都放在财政资金的控制及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等方面。随着医院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医院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样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在这种形势下,医院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及内部控制的重点已经不再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院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漏洞和缺陷,导致医院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失衡风险。首先,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结构比较不合理,给医院的发展来了比较大的筹资风险。在医院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使得医院的债务利息负担比较重,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受到削弱。资金结构的失衡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其次,医院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医院为了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往往大量地进行药品采购,导致药品大量积压,占用了过多的流动资金,提高了药品的储存成本。一旦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源,医院的资金流很容易断裂,给医院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缺乏资产管理的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缺乏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资产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漏洞。首先,很多医院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由总务部门负责一般设备管理,设备科负责专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这种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混乱,并且管理的明细账也不全。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往往无法落实权责,许多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相关的记录,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进行核销,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的情况。其次,很多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比较缺乏,资产的损毁及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状况都是由于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很好的激励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激励目标、激励方法及监督机制。
(四)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及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障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然而,在我国的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首先,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普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其他人员代为完成,内部审计的效果难以发挥。其次,一些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医院,由于领导的干涉及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按照领导的指示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往往得不到发挥。另外,医院的内部审计重点往往放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审计方面,而对医院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固定资产管理、医院流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缺乏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医院内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控管理的环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来,医院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的管理层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医院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制度层面到具体的执行环节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医院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主线,将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到内部控制的框架中去,从而对于医院的资产管理、药品采购、资金控制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另外,医院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从而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对于各项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可能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监控和防范。一旦发现财务指标或数据出现异常、恶化等表现,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化解和防范,确保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
1.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对医院经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分析,从而确定医院在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医院应该根据行业平均的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收益率指标。一旦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医院一定要加强重视,采取措施,提高资产收益率。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过高,就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偿债风险,不利于医院长久持续的发展;资产负债率过低,则会使得医院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不利于医院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收益状况及市场情况,制定最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
另外,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等财务指标,都可以被纳入到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来。
(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一定要重视通过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的手段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医院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对于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损耗、折旧、减值等进行严格的记录;要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风险管理,建立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数据库,测算固定资产的收支及损益状况,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最大化。其次,医院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全面融入到预算管理制度中去,从而提高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在每年的单位预算编制时,一定要根据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预算编制能够真实反应国有资产的价值及使用状况,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有科学的管理依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从而保证预算能够有效地执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随着医院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入,资产管理及资金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医院一定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首先,有条件的医院一定要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引入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其次,医院一定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力和独立性,领导不能干涉和控制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及时地发现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完善。另外,医院还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要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审计,还要对于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内部审计。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推进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内部审计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向炎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58).
[2]刘亮菊.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卫生资源,2010(01).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资产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公立医院快速发展,医院资产不断积累,规模日益扩大,资产结构日趋复杂,资产管理也越发薄弱,亟需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体系。随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我国公立医院积极探索从内部控制角度加强资产管理的模式,即基于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模式。
1内部控制理论基础分析
内部控制是企业或单位为了实现安全有效、合法合规的经营管理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体现的是现阶段内部控制的状况,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前提;风险评估对于及时识别、处理并化解风险和发展战略的制订、执行有着重要意义;控制活动则是为了确保财务及战略风险能够得到应对和控制;信息与沟通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是连接其他四个要素的通道;内部监督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监督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有效。在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资产配置,是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制度保障。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也与医院资产管理工作息息相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对应关系。
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现状
2.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资金、资产的安全性是我国公立医院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保证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然而从已披露的案例来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情况却不尽人意,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风险意识薄弱、风险评估缺失、风险控制不力。另外,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力现象尤为突出,不可避免地出现资产流失和浪费。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信息沟通闭塞不畅,导致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象时有发生。还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使资产管理与采购严重脱节,出现一定程度的资产流失。
2.2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现状
资产管理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清查、监督检查等内容。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由于资产管理上的遗留问题解决情况不乐观,又缺乏相对应的外部监督,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混乱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公立医院在资产组成方面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造成了不便。总的来说,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资产配置不均衡、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处置随意、资产清查不全面、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问题。
3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1事前预算评估不足
资产配置方面,公立医院普遍缺乏全面的预算评估。有些公立医院甚至并没有建立资产配置标准,采购随意,导致预算资金浪费严重。医院在资产配置前,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效益分析,导致资产盲目重复购入,使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
3.2事中管理程序不当
首先,公立医院未能设置统一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医院科室、财务处等部门各自进行资产管理,相互缺乏沟通和监督,容易出现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其次,医院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资产管理程序。如在已报废资产处理上,执行随意性大,更多的是私下随意处置,导致资产流失,严重浪费。第三,医院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情况。第四,资产处置不及时。落后、淘汰设备未及时报废更新,也会导致资产管理问题。另外,医院资产组成复杂多样,给资产管理也增加了一定难度。
3.3事后监督反馈不力
医院领导缺乏监督意识,对事后监督重视程度不够,监督组织设置不健全,对资产的监督检查也往往流于形式。同时,医院员工“上行下效”,对资产监督检查工作也不够重视,造成资产流失。另外,由于医院是集权式管理,领导权力集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彼此独立,缺乏相互沟通。比如,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信息沟通不畅,极易导致账物分离、账实不符,进而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不真实,无法为资产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4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与实现路径
针对当前国内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设计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和实现路径。
4.1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设计
提升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本研究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建立了一套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首先,公立医院以内部控制为基础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充分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控制力度,进行有效控制。其次,通过推进制度化建设、资产管理关键环节控制以及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资产处置合理与监督完善。另外,考虑到公立医院的特殊性,健全的内外部沟通机制(如信息披露机制和反馈机制)也是非常必要。借助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
4.2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实现路径
4.2.1全面推进制度化。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的目标主要以保值为主,在此前提下实现医院资产合理增值,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然而由于医院资产管理主体涉及较多,医院在明确资产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需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人员安排、工作程序,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制度化。例如,对于资产配置、使用、报废等环节,需要形成资产管理、会计、审计等部门共同管理监督的制衡机制,避免资产浪费和流失。4.2.2控制关键环节。通过控制关键环节可以促进资产管理的审计和监督。资产配置和资产处置的重点监控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预算控制来处理资产配置,通过资产评估来进行资产处置。例如在医院资产配置方面,应合理编制审核预算,减少重复建设;对于资产处置等活动,则需依赖有效的资产评估来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全面推进制度化和控制关键环节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提高资产处置的合理性和监督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资产管理其他方面的完善。4.2.3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有利于资产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保证资产管理全面性。实现公立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医院内部信息化建设。医院需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的申请、配置、使用、处置、报废等关键环节实行实时全面控制,固化资产管理的业务程序,全面具体掌握医院资产信息,随时掌握资产管理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增强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资产管理系统化、常态化、标准化与流程化,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保证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程序规范、安全。4.2.4建立内外部沟通机制。建立畅通开放的正式沟通渠道,对外实时披露并反馈公立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对内加强上下级信息交流,争取实现有效信息沟通。在内部沟通方面,医院可以考虑建立跨级沟通渠道,减少信息沟通的障碍和不便,扩大信息沟通渠道和传递路径,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为提高医院资产管理效率提供信息支持;对于突发事件或重大事项可以尝试建立紧急上报通道,保证信息沟通传递及时。在外部沟通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医院网站建设,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提高资产管理透明度。4.2.5强化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内外部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力度,对于规范资产管理、减少资产浪费、保证资产有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在于定期盘点审核资产配置、使用、报废等情况,除数据上的账实相符问题外,还要审计具体的实物与数据是否相符。强化监督力度主要围绕监督外部化和加强内部监督两方面进行。加强外部监督方面,致力于形成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三方相互协调、共同监督机制,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提高外部监督广泛性。强化内部监督方面,则需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并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地检查资产管理情况,从整体上提高资产管理水平。4.2.6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将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相结合,使之关系到每个医院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激发员工参与医院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分散员工资产管理责任,避免资产管理不当却无人问责的情况出现。绩效评价全程参与体现在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因此,绩效评价必须与个人升迁薪酬挂钩,需要一套能反应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水平。4.2.7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目标,医院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并将其贯穿到整个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风险管理落实到资产管理工作,具体体现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这就要求医院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清查、监督等所有环节都要进行全面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确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同时建立资产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机制,重点关注关键风险点,做到及时识别、化解并规避风险。
作者:周晗 高山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立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2):79-81.
[2]邓盼,洪学智,戴力辉,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浅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2):155-156.
[3]夏莽,黄炜.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的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4,18(4):76-78.
[4]段丽丽.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旬刊),2012,30(35):46-47.
[5]杨蓉蓉,曾咏青,邓杜敬,等.内部控制机制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7(6):140-141.
[6]方鹏骞,李文敏.对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再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2):881-885.
关键词:固定资产内控改进
一、引言
固定资产价值高,使用期限长,占企业总资产比例较大,如果固定资产损失就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无法弥补。财政部于2004年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规范,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又有多少企业能完全按照该控制规范来执行呢?这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实际中的具体运行情况怎样?根据美国注册会师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内部控制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现,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果效率和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而进行控制活动。根据该准则,内部控制的五种要素分析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因此,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是保证内控执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评估内控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规划内控活动时有意识规避风险;应保证信息沟通畅通,加强相关信息的沟通;应对内控制度和执行效果加以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目标。
二、内部控制诸要素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前提,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力的资源,结合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因此应明确划分工作职责、权限,保证员工的能力与其职责相匹配,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同时,对有能力管理、维护固定资产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培训,这是加强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在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效果前提下,追求控制成本的降低,并在经济效益和内控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二)风险评估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果缺乏风险评估,企业则可能无法规避可预测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无法通过未来的努力而消除。因此,企业在加强内控时应足够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评价风险的重要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规范风险。
企业在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存在风险的时候,首先考虑企业是否存在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某种风险,首先应分析该项风险的大小、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是否为不可规避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后续控制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提高后续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
(三)控制活动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划分、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应将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有选择的加以适用,或者将各种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1)对相关岗位和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首先要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划分,不但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更应划分责任,应实现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2)加强实物控制。应加强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账实核对,对于相关数据资料的记录应进行分级授权,确保固定资产账面资料与实物一致。
(3)加强内控业绩评价。即将本期固定资产内控业绩与企业前期情况进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完整性、安全性、生产能力、使用效率、固定资产利用率等,将这些指标完成情况与前期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四)信息和沟通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要提高控制活动的效果,必须保证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企业信息渠道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日常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管理文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采购、保管、记录、处置的具体职责;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上下级信息沟通渠道以及纵横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相关岗位均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保证内控执行效果,并帮助管理层获得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相应信息,为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问题。
(五)监督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方面,主要应以固定资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监督重点。若企业存在相关问题,除立即纠正问题外,企业还应审查是否是由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该结果,若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应及时完善内控制度,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的财务情况不清楚
部分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仅对于银行存款变动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长期为“账外”资产,固定资产账务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或者处置时,未经过正常的审批和报废流程,甚至在处置后也未及时通过财务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将固定资产私自出售,收入不入账,将收入计入小金库,甚至被个别人贪污等舞弊现象;部分企业对于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或者在资产发生贬值时未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式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更新、报废的一系列流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变更仅得到部门主管同意就进行处理,处置的利益流向不明确,部分处置所得的收益没有记录于财务账上,造成流失了。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如组织结构图、内控管理流程图或工作岗位说明等,企业没有文件依据可以提供或者虽有据可查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不明确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分为可用、长期不需用和报废状态,但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是良好的,没有显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如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者由于技术过时不能再使用,但始终没有处理的意图。有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或者已经处理,但该部分固定资产还是记录于财务账上,并仍旧在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存在盘盈的情况,购入并未入账。无论是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意识的,都是因管理漏洞造成的。
(四)缩减内部控制成本所造成的弊端
企业有时候没有设立管理、维护设备的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一般保管员,保管员只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但没有能力维护、更新设备,所以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到,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设立了专业人员维护设备的话,内控成本确实是增加了,但同样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这不是损失,而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四、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改进
(一)从管理层的角度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层需要做到的是制定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应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管理层可以专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管理设备的专业人才,独立于各部门,同时监督各部门有关固定资产职务执行的情况,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企业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互相牵制、协调配合,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应将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和采购、验收、保管部门一同履行职责,有助于采购部门可以购买到适合企业生产的设备;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和保管部门一同保管固定资产,甚至要比保管部门更加关心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
在提高信息管理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时将资产统计数据结果与上级沟通,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将信息管理和沟通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
(五)从监督的角度
在现代集团公司制结构中,集团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虽然说外部审计比起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外部审计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总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年进行多次审计,评价其内控制度,对特别薄弱的内控环节如固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对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在内控管理上的有效性。
五、结论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占很高的比重,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内控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是否完善与企业是否能够的赢利及持续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单位:江西省高速集团抚州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刘素珍,张杰.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45~46.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国有资产;财务法律风险;实物管理;档案管理
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和社会管理者身份控制的,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产生服务潜能的经济资源,不包括用于保证部门、单位和机构自身行政职能正常运转所配备的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一般包括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受托资产等。这类资产不但具有资产属性,还具有公共属性。管理好这些社会公共资产,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资产的基础管理推进基层建设工作非常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此类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财务法律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档案管理风险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取得环节的财务法律风险
上述资产的取得,除去捐赠和划转,多为政府投资建造和购置。而建造和购置则以合同为主线。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体制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市场法律意识不强,对依法维护合法权利的机制不完善,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因此,造成防范化解单位合同法律风险的能力不强。例如,单位财务人员一般都是被动执行已签署的合同文件,缺乏对合同管理的进一步认识,不能将财务专长和法律要求相结合,对单位合同管理难以起到全流程管理监督控制。遇到对方违约等合同纠纷,解决途径较为单一被动,由此造成单位财务法律风险隐患。所以,提升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合同管理的要求,运用专业技能实现工程项目和采购合同的事先审查、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规避潜在风险造成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部门在合同签订前期介入工作
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工程建造项目所需资金大,建设规模和建设周期较长,需要财务人员在项目论证、预算资金保障等环节提前介入,提供财务支持并为后期工作做好预见性计划安排。采购类项目标的较大,市场交易对象广泛,财务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共同搜集市场相关信息,为合同项目招标、采购价格确定提供合理的标的预算,结合相关成本、费用和资金收入预算情况,为确定项目执行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合同签订前,财务人员应重点关注招标文件中涉及财务资料的工程担保、价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方面内容,并进行认证研读,仔细推敲,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法律风险。
(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做好备查记录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款项,并注意审查所提供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出票单位、收款单位与合同约定相一致,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同时,应与项目承办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关注工程进展状况。遇到有违约事项或合同未约定产生争议问题,及时与合作方沟通,督促履约或签订补充协议,确保单位利益不受损害。
(三)严格控制内控流程
在重大工程项目合同需要分期付款时,财务人员应当取得由项目经办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的工程进度表,确认工程完成进度与合同约定所实际申请款项相一致,并按照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审批流程,由单位领导对票据会签,签字确认同意付款后方可支付款项,还应确定已支付款项符合合同约定,避免产生违约风险。如果施工方造成工程延误则应推迟付款并与单位法律顾问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索赔。
(四)确认工程项目验收
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财务部门应在取得由合同双方确认的工程项目验收单,在合同质保期满并确认施工方未出现工程质量保修事项后,退还其质保金。
(五)监督合同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还应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监督合同归口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将合同项目的申请、审批、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补充协议、终止、违约事项、诉讼等开展全流程登记管理,形成完整的合同管理档案,将合同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检查等活动纳入重要日程,从单位层面形成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财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知识,努力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关注本行业、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更新变化,将法律知识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结合,互相融会贯通,使财务人员既懂法律又精财务,并将法律风险防范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严格依照审批控制制度流程处理业务,减少单位法律和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实物管理风险
(一)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如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交场站、路灯、广场、公园绿地、室外公共健身器材,以及环卫、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系统等;交通基础设施如公路、航道、港口等;水利基础设施如大坝、堤防、水闸、泵站、渠道等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增量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增多,资产占有、管理、使用的诸多权责,也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原先由城市建设部门建造管理,后划归城市管理部门管理,存在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现象,形成资产管理交叉分散、混合使用的状况,造成管理和使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在公共基础设施运转过程中影响了资产运转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良性配合。加之资产管理部门注重实物管理使用,不关注财务数据登记变化,资产办理移交手续时,只办理实物和产权证移交,资产成本数据资料与账务处理未做移交,造成资产成本信息缺失,对成本核算造成影响。政府储备物资的管理包括战略及能源物资、抢险抗灾救灾物资、农产品、医药物资和其他重要商品物资,由于各部门行政职能的不同,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存在行政管理和存储执行、日常管理和实际存储管理脱节的问题。加之不同品种的物资需依据相应主管部门文件要求购入、存储、保管、轮换、使用进行规范,只有应对特定时间或情形发生时,才能报经批准后执行计划。在使用时,存在发出批量大、分配范围广且发出物资收回的情形;存在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将不需用储备物资出售的情形;存在可重复利用物资收回时按规定进行清洁、消毒、维修、养护的情形。如果不做好各环节衔接,则对政府储备物资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造成不利影响,妨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资产管理会计处理不当,也造成资产与财务管理混乱
由于存在制度执行不严格,账务处理不规范,或将建筑成本支出列入日常支出,不能准确核算资产成本;或对公共基础设施分类不当,造成资产漏记误记,使资产长期游离在账外;或对无偿调入的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印证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或对已拆除的房屋类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及已退出使用淘汰的设备类资产,未办理核销手续,仍挂在账上,造成国有资产名存实亡。另外,房屋建筑物建成后已投入使用,因资金来源渠道复杂、产权关系不明晰,未办理竣工决算,无法办理产权登记,导致无法入账;购置的公共资产从费用中直接列支,不计入资产账;管理者资产处置流程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双方协商私下交易形式出售、处置、变卖资产,不履行报批手续,也不经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相应财务处理,导致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三)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档案管理风险
此类资产一般建设周期长,使用寿命久,整体管理过程复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来为资产存续期间的管理提供依据,由此,资产档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工作中,与资产相关的纸质档案资料往往散落在各单位的项目管理部门、办公室、财务室等各个部门,没有归集成系统完善的资产档案,有的甚至造成遗失、损毁,给资产后期的管理维护造成风险隐患。而就非纸质档案而言,由于会计工作信息化的推进,各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见成效。但会计电子数据形成的电子档案被大量记录存储在硬盘、光盘等介质上,在此环境中,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非法修改难以留下轨迹,更难以识别,介质保存不当会丢失,这对资产管理系统及会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建议
以上种种问题,暴露出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管理的风险之处,更需要我们提高资产管理精细化管理认识,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资产管理风险,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一)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加强资产内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要细化资产管理流程,将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落实资产管理内控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针对资产取得、运行维护、更新改造、调拨使用和清查盘点等制度,重点关注资产管理实物所在地与管理单位地址远离、日常维护频繁、应急调拨处置等特点,严格明晰和落实实物管理人和使用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审批权限等要求,责任到人。单位绩效考核部门要强化资产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查找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二)全面清理资产账目
一方面,厘清单位历史沿革和职能变迁过程,下大力气核实资产来源,明晰单位职责职能,核实账目,并细化资产分类,对其发生的历史成本、评估价值及重置成本进行明确,登记入账;另一方面,结合业务资料和实物盘点状况进行核实调整,确保账目精准,账实相符。对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核算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资产要根据竣工投入使用情况,及时转入相应资产科目核算。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要重点关注其租金收入是否缴入同级财政、经批准无偿调出和出售的账务处理、定期开展清查盘点以及盘盈、盘亏、毁损和报废处理等。对“政府性储备物资”要关注应计入费用的仓储、日常维护、其他支出等,以及调拨、配发、领用等程序记录资料,确保程序合规,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三)加大考评问责力度
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与单位重大决策、内部管理、业务工作、廉政风险控制、行政执法等工作相结合,将资产采购审核批准控制、预算管理控制、财产保护、绩效考评控制相结合,使内部控制的领域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层面,充分契合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目标。
(四)加强资产项目档案管理
强化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建立项目档案的合同约束机制,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对单位资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集、入档、借阅、复制等进行管理控制,形成完整规范的资产档案管理体系。
(五)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分析,为资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成本核算,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明确项目主体、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及监督管理职能,最大限度满足资产管理需要。真正实现资产档案电子信息化,使现代化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保护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
(六)提高财务人员特别要求
财务人员要在账务处理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妥善保管招投标文件、合同、验收资料、移交使用记录、权属证明等关键环节的重要档案凭证作为依据,并与单位资产档案管理部门相互印证。注重非纸质档案的安全管理,在会计数据电子化的前提下,需要增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对会计数据进行管理控制。注意做好财务系统访问控制,充分利用密钥、身份验证等技术防止避免无关人员接触电子会计档案,定期杀毒,防止病毒侵入,会计工作电脑除非使用专线,不得登录互联网。严格执行会计档案双备份制度,平时工作中设为只读文件,不允许修改操作。总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单位组织,要下大力气管理好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使宝贵的社会公共资源能够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用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更优良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保障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社会保障、水利、交通、国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9).
[2]赵建琴.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2017(19).
(一)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构建起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究其原因,是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合理,预算过于粗放,造成了资金的浪费;有些事业单位的预算计划流于形式,资金使用与预算编制存在很大差距,随意性较大,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二)收支管理方面的问题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简单地说,就是平时说的收支两条线和专款专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些制度和规定,有的单位违反专款专用规定,私自改变款项用途,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用于日常公用支出;有的单位巧立名目,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造成财政资金浪费,这些都严重不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国有资金的有效管理。
(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资产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价值,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是,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存在资产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盘盈、盘亏、报废的资产未按规定报批,造成资产账、卡、物不符,导致资产流失。此外,大多数事业单位不注重资产的保养,导致资产的使用寿命明显低于正常的使用寿命。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要增强预算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其次,要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后,要加强对预算管理执行的监督,保证预算资金的安全运行。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首先,要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在具体操作中,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跟踪单位资产的变动信息;其次,要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每一项固定资产落实到个人,明确单项资产的责任人,就个人而言,也要不断强化管理责任,实时进行国有资产的盘点,定期检查对账,确保资产账、卡、物相符。最后,要严格资产购置审批,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要相互结合,资产采购要提前纳入预算,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采购,避免资产采购的随意性。
(三)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就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而言,必须要重视规范政府行为,真正意义上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合理的法律体系,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要不断的规范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最大程度的保证采购目标的实现;要规范政府采购的行为,还需要加强对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就会产生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的产生也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首先,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工作时,要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事业单位还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预警体系以及评估体系,不断完善、规范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队伍素质建设。组织和开展财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财务人员参加各类高层次业务培训和考试,提高现有在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第三,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有计划引进一批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充实到财会和内审岗位,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
(六)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目的是为了发现并且纠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积极引入有关审计的新概念,及时发现战略风险和事业单位日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财务管理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其次,要积极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规范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
(七)推进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管理的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不重视资产管理,年终报表对资产情况的批露不够,未用财务管理的理念分析资产管理的方法,资产信息的质量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细化。从资产管理的内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公正、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不公和重复购置;在资产作用方面,缺乏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机制和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标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导致存量资产在校内无法做到完全跨学科、跨部门的共享共用,致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和高效的处置途径,导致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
2 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和家俱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和软件;资产管理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这些职能部门又由学校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核算相脱节,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
3 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材料物资采购把关不严、使用效益低下
在市场比较活跃的今天,各种设备、材料物资品种相当齐全,但价格和质量却各不相同,有的不顾学校利益,不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考虑,结果购置的设备质量不过关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而形成低效率使用或提前报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兴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各高校相互攀比心理及高校升级、评估的需要对资产数量的要求,各高校盲目贷款购置、建造资产。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且对资产实行“占有式”管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仪器设备购置后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只是做摆设,充当评估检查的门面。
4 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5 基础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不完善,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产管理入账不及时,资产信息质量差;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资产清查;未设置专门管理资产实物的部门;资产的建档工作滞后等等。
6 资产信息公开程度差
学校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差。如学校有多少资产,资产是如何购买、为何购买、归谁使用、使用状况如何、何时报废、报废时如何处置等信息公开程度差。资产信息不对称,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资产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也不利于管理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作出正确决策,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二、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以健全资产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实施资产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 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
(1)构建科学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随着高校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了资产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制度创新。高校资产管理机制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着眼于理顺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把人权、事权和财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资产管理机制,以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可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从而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并真正落实到人。
(2)建立先进的动态管理体系。高校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将原来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强化事前审查和监督,即对资产的投入、形成、使用、报销、计价、处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监控。做到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等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又可用网络实时对账,使得全校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一项固定资产业务可以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条形码的管理,建立相应数据库和相关的软件,使用扫描器,可以大大减轻平时固定资产的核对、清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3)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通过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全面分析各类资产存量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确立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在预算编制前,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资产存量和发展规划情况,依照校所属学院(系)的资产配置申请和论证报告,提出资产配置意见,为财务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共同参与,履行物资采购、招标、安装验收、资金拨付;在预算执行分析时,先由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算报告,向校领导和教代会作报告。二是在资产的调剂、处置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办理,使资产处置行为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p#分页标题#e#
2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既有章可循、堵塞漏洞,又方便管理、提高效率。
(1)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要明确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定期核对往来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坏账损失的发生。
(2)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完善采购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对提请采购的重要仪器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所购资产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资产使用、保管制度,在资产投入使用后,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和分级管理要求,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密切关注所购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资产的正常使用和性能的完好。
(3)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借助2007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大规模高校资产清查活动,摸清家底。然后总结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确认学校资产的真实情况。再与学校的档案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相结合,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坚持年度盘点、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财产大清查,逐步将资产管理纳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4)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资产的结构和数量与财务风险直接相关,由于财政支持增加的有限,特别是在近几年扩招和攀比情况下,投资的有效增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企业。近几年,多数高校都进行了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新校区的建设美化了校园,为学校树立了品牌,但另一方面,高额的贷款也制约了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风险意识,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降低财务成本与风险。
(5)完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审计监察部门应参与资产管理全过程,重点关注采购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建设的合法性、真实性,重要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结存情况,以及资产的报废、处置情况。
(6)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核算、开发利用等行为。
3 加大基础工作力度,推动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
(1)健全资产账目。高校应在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资产明细账,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相关人员核准签字、经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入资产明细账并打印、分发设备条码标签;财务部门凭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按相关规定报销付款,同时入财务固定资产账。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年进行分户明细账核对,保持资产账与财务账的一致。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改变资产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积压浪费等现象。应在购置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购置过程须按规定进行招标、购置后确定使用部门的责任管理,学校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打破院系、部处、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把相近的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合并和重组,建成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对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减少了资产的重担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随着扩疆动土,设备更新,高职院校在经营办学、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化解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建设内部控制,规范运营和改革办学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发展的明智选择。但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的找到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也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中几个重要的风险点
针对高职院校目前的管理状况,以及在运行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现梳理高职院校主要业务活动和风险点。高职院校的业务活动主要有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具体可以分为:教学、招生、采购、收费、科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后勤托管项目等。下面就选择几个目前相对薄弱且重要的环节作为重点,探讨相关的风险点。
1.1 学生收费风险控制点
学生学费是高职院校除财政拨款以外重要收入来源,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费收取业务中存在较多的风险漏洞,导致财政资金流失。这些风险主要有:缺少定期核定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和学籍变动情况;缺乏对学生缴费单据的复核;未对学生收费标准的依据进行公示,缺乏收费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内部审核;没有具体核实学生是否住宿;没有对符合收费减免条件学生进行审查并实行统一公示;收费单据、注册学籍人数和实际应收费学生人数核对不清。
1.2 固定资产采购与报废的风险控制点
固定资产在高职院校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央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台,固定资产的专项资金投入与日俱增,同时也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
1.2.1 固定资产采购过程存在的风险点
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的详细信息列示不全,尤其是采买原因不予说明或理由不充分;资产采购流程简单化,没有设立专门的采购机构,采购申请――执行――审核职能未做到相分离;缺乏重大固定资产采购可行性论证和会议集体讨论记录;存在突击使用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购置后的重复率和使用频率不高等因素考虑不全;固定资产验收缺乏有效的组织实施,参与验收人员结构单一;采购合同、验收清单和实物资产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1.2.2 固定资产报废过程存在的风险点
资产报废时缺少专业的技术鉴定,对报废的依据和原因说明不清;资产报废清单上对需要报废固定资产登记的信息不详细;资产使用与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资产使用现状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清就进行审批;没有对资产处置形式和处置结果进行公示,处置环节的参与人员单一;缺乏重大资产处置的集体会议讨论记录和处置程序公开化。
1.3 教学活动风险控制点
教学是高职院校主要的业务活动,大量频繁的专业技术实习更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体现,然而实习必然会涉及经费的支出,教学经费支出的合理与否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和高职院校办学声誉,因此构建教学活动内部控制时应注重以下风险点:教学计划的制订――执行――监督是否相分离;教学经费预算制定标准;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机制;教学督导的独立性。
1.4 科研活动风险控制点
科研是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并且投入经费也逐渐增多的业务活动,经费增加也加大了财务风险,因此科研活动内部控制应考虑以下风险点: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会聘请专家结构的组成;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的标准,经费支出是否有票据的审核;科研经费支付与审核是否相分离;科研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验收制度;科研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
1.5 货币资金支付风险控制点
大部分高职院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涉及的大部分支付业务都是银付和现付,因此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应该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那么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应考虑的风险点为:费用支付报销时的多级审核;支付流程的分项控制;资产耗材报销的验收记录;大额费用支出的可行性论证和特别审批手续;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绩效审计;培训、会议、公务用车的“三公经费”支出的特别审批凭据。
2 针对高职院校存在风险点的控制措施
高职院校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在业务活动方面又不同于事业单位,因此在内部控制方面不能照搬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规范,而应根据自身特殊业务活动和存在的风险点,设置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措施。
2.1 设置流程控制
设置流程可以帮助梳理每个业务活动存在哪些风险点,把风险点按照可能发生的先后顺序用流程的形式串联起来,将有助于识别风险并加以控制。
2.1.1 学生收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学生处发出收费申请;②教务处整理注册学籍的学生名单,经由教务处负责人审批,财务处负责人复审,交学生处和财务处;③学生处通知学生缴费,并组织收集学生银行卡信息交财务处做划卡准备;④财务处安排人员以划卡为主要收款方式进行收缴学费;⑤收费会计申领票据、打印票据并发放票据,将票据存根交记账会计进行记账;⑥记账会计复核票据存根与学籍名单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并登记学费备查账。
2.1.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1)固定资产购置内部控制流程设计。①资产使用部门相关经办人提出购置申请,提交处室负责人审核;②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对资产使用部门提交的购置申请进行可行性审核,报主管领导审核和单位负责人审批;③对于重大资产购置(例:单价超过10万元,批量超过20万元)需经校委会集体讨论通过,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进行公开政府采购;④资产采购部门(或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采购,交资产管理部门验收入库;⑤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验收单登记固定资产卡片账。
(2)固定资产报废内部控制流程设计。①资产管理部门发出固定资产盘点申请; ②各资产使用部门盘点固定资产,发现有需要报废资产,提出报废申请,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批;③资产管理部门汇总全部需报废资产,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鉴定,提交报废申请报告;④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报废还需提交校委会审议,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⑤已报废固定资产报财务部门销账。
2.1.3 科研活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本科研项目经费预算;②科研处汇总全校科研项目编制经费总预算,报主管领导审核;③科研处组织由财务处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校委会审议,并报相关部门审批;④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报销,科研处负责每个科研项目的经费统计;⑤课题结题时由科研处、相关专家、主管领导、财务处等进行成果鉴定及审查预算执行情况。
2.1.4 教学活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各系任课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经费预算;②各系主任审核教学计划和教学经费预算的可行性;③教务处汇总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经费总预算;④各系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并使用经费;⑤教学督导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评估教学质量,财务处审查教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2.1.5 支付报销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各系、处室业务经办人持待报销的原始单据先到财务处对票据的完整性、核算金额和财务可行性进行审核;②系、处室负责人审核票据的合理性、合法性,并签字;③经系、处室负责人审核签字的原始单据再经主管领导审核签字;④对大额支出项目还需经校委会审批并签订合同;⑤最后经单位负责人审批签字的票据到财务处复审,交出纳报销。
2.2 注重制度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内部活动的各项行为,为高职院校存在的风险查缺补漏。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应用指南》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设置《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规范》《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规范应用指南》,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具体业务特点及岗位设置情况,订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需订立的制度有:《货币资金岗位责任制度》《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非税收入征收责任制度》《支付结算细则》《会议费、差旅费和餐费报销制度》《票据管理办法》《收费管理办法》《固定资产岗位责任制度》《固定资产授权批准制度》《固定资产请购审批制度》《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维修保养制度》《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改革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对其他经济形式有明显的带动、牵引作用。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国有净资产总量共计118299亿元,高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据估算,国有企业占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70%和其它资源的大部分,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只有30%左右,2001年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仅仅是6.1%,远低于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且还频频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国有企业长期的低效益与部分严重亏损的状况,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关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政企不分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原有的行政格局和利益格局,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状,对防范国有资产改革风险,构建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状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论:国有企业的效率论
国有企业的效率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外经济学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做出的大量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以吴、萨克斯、珀金斯等人为代表,从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国有企业的财务指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国有企业的亏损等方面出发所持有的“中国国有企业非效率论”,它认为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不但财务状况恶化,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以罗、杰弗森等人为代表,从中国与其他转型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比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所持有的“中国国有企业效率论”,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从整体来看是富有竞争效率和宏观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三是以世界银行、田义雄等为代表,认为国有企业在改革时期的效率状况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各项财务指标却直线下降,即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企业是非效率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基础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企业有效率,才有市场竞争力,最终才能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法的探讨
随着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法的研究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出资人缺位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法的研究中关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研究较多。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构建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新思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李荣融(2003)认为,初步构建国资管理新体制重点要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和有效监管的问题。陈清泰(2003)认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前提必须坚持国家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出资人机构要依《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力,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等。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都强调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离,实际的改革进程中仍没有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因此,一些学者对采用多层委托-关系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张文魁(2003)认为,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范围、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同公司治理统一性以及如何对待“三层次”管理模式。陈洪波(2003)认为目前深圳、上海、辽宁、吉林的国有产权的管理模式都是分为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
我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其他方法。陈清泰(2003)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解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与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调整相结合。胡鞍钢(2003)认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变动,必须要具有法律程序上的合法性,还强调了信息透明原则,必须让那些利益相关者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张文魁(2003)建议国有资产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
从未来发展来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转轨时期可能是15年到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必须有一种次优和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即建立国有资产的资产代表制度、经营管理、奖惩和收益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出资人制度,使转轨中的国有经济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研究
陈清泰(2003)认为,国家所有权继续不到位会造成资产和效益的流失;出资人机构不变转为“管资本”会使改革退回到原点;地方政府为保护所监管企业利益而强化区域分割和市场保护会使改革倒退;出资人机构的权力掌握不当或缺乏监督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并提出改革必须先中央、后地方,先立法、后行动。白津夫(2003)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无异于一次体制革命,因此也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并列举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十大风险,认为要正确认识并有效防范风险。庞世辉,张耘(2002)以北京市为典型案例研究了国有资产的整体状况,认为其存在国有企业效益整体下滑加大银行运营风险等金融风险;增加了未来的经济竞争力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风险不容回避。改革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切忌一刀切、盲目刮风。改革的方向要充分考虑路径依赖,降低失败的风险。为保护国家利益,政府可以颁布条例限定国有资金使用范围和参与经济的程度,控制国有资产的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组和国有股减持思路
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今后一段时期艰巨的任务。在加快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将为国有股转让提供充分的空间。在那些国有资本可能退出的行业中,在那些国有股绝对控股(国有股占60%以上)的上市公司中,很可能就会掀起一股新重组热。王忠明(2003)提出国资管理“学会退出”也是发展。林毅夫(2000)认为国有投资公司是国家财政投资市场化运作的组织形式,其职能主要是适当引进市场机制提高财政投资效率和公共品、准公共品供给的质和量。刘纪鹏(2003)认为,就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有效整合而言,“旗舰战略”重组模式比“航母战略”更能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受历史因素影响,流通股权和非流通股权的分割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独特国情,近期国有股减持实证研究进展较快,李新(2002)的实证研究得出《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存量捆绑减持对股价的负面影响的结论,提出将存量与增量松绑减持国有股的修正方案。因此,在上市公司存在大量国有股情况下,为使国有股流通(包括上市流通),就必须形成有效的国有股产权形式,使国有股在流动中保值增值(何诚颖,2003)。
从证券市场发展看,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没有国有股权管理体制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的,伴随新一轮国资改革,国有股流通问题的解决就可以得到妥善解决,整个市场的中长期预期才能稳定,才能形成新的价值中枢,市场也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颓势。
现有研究评述及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较为全面研究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但是对于国有资产具体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各有看法,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决策和政策的出台,无法准确指导以后的改革方向。当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仍然存在,下一步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研究工作应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上,根据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找出明确的改革方向,推动改革的深入。国资委如何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过程当中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同时,又不把企业管死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热点。而要使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体现出出资人到位,就应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风险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国有资本运行中应该加强国有资产风险监控机制研究,从出资者层面、人层面和企业层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风险监控机制,有必要设立国有资产风险监控委员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建立风险纠错和自我完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今后的研究还要开拓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的新思路、新方法等。
参考资料:
1.白津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十大风险[J],望,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