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

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

时间:2023-09-19 16:3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

第1篇

[关键词]TCP/IP;协议;实践;三网融合

1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属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加强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关注和趋势的期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并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技术也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计算机网络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作为三网融合技术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对于做为技术支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有所不同,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也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侧重于网络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对于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侧重于实践应用的加强和前沿技术的延伸,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是要相互兼顾。使学生从“会用”过渡到“怎么用”,进而达到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简单故障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按照网络的体系结构划分,比较典型的有七层的开放式系统参考模型和四层的传输控制协议及网络协议模型。前者是具体的理论模型,后者是事实模型。综合两类模型,理论授课采用从底层到顶层的顺序,按照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应用,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理论授课。理论知识经典、抽象,实践应用却日新月异,变化很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理论相对比较稳定,侧重点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应用当中。所以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具体的实践应用,并且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性。同时考虑,学生生源地不同,计算机水平也各有差异,所以在理论教学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尝试设置不同等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安排既有基础性的网络的制作、底层通信协议的分析,也有面向用户应用层的路由的静态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配置、也有关于域名服务器的正反向设置等内容。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通过实验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解答学生“为什么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以及“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能干什么”等疑问。结合当前广泛使用的WIFI通信,介绍当前研究比较热门的“5G”通信和单向实现的“LIFI”通信技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让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明确课程的前沿技术和广泛应用。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单方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单方面听课,课堂上没有互动。老师讲的口干舌燥激情澎湃,学生一言不发玩手机漠不关心。这种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设置一些互动的环节,比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了解,学生对家庭无线信号改进的措施,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在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学生对智能控制的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从现象到理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板书教学已经不再适合日益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教育,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外加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板书侧重于每次课程的章节内容,多媒体侧重于案例分析,协议的演示等,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则以知识点的形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相关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与教师的沟通,实现一对一的答疑。在PPT中会增加图表、数据、案例和多媒体教学等素材,来辅助完成课堂的理论教学环节。例如介绍运输层的协议的时候,就结合具体网络通信中协议解析图、树状图来进行教学。直观地具体介绍三次的建立连接过程和四次的释放连接过程。针对于不同连接中的各条指令具体说明具体的协议类型,协议封装,协议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点,可以强化课本上对于网络通信协议的格式内容了解。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中,尽可能的要求学生查找当前关于网络应用的一些软件及前沿知识,多强调知识的应用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4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现在采用“1+1+1”的考试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更具有全面性。第一个“1”指的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第二个“1”指的是阶段考试情况。拟采用以大作业的形式代替传统的考试方式。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际的校园网的架设方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字校园网案例。培养学生资助查阅资料,根据设计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楼方案进行方案论证、方案的分析、设备的选择、费用的预算等能力。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实践的能力。第三个“1”指的是最终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根据工程要求计算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案例教学

1.引言

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自2000年开始便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经过了几届学生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基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结构。

2.课程体系研究目标(以计算机系网络工程专业为例)

该校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汇聚和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全面培育、重点突破的举措,至2015年,使该专业必修课中的85%达到重点课程建设标准;继续增设拓展学生能力与素质、以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介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程;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研究内容

3.1 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信网技术、广播电视网技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现代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系统专业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和相关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网络系统基础规划﹑设计﹑及网络设备生产、安装、维护、管理、应用、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吸收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双语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为线索,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变化,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实现有机衔接,建成与信息通信领域紧密结合,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方向明确,专业素养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3 将前沿技术和实用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按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的应用特点,将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本校优质课程,提高授课质量。

该专业将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如“云计算”,与当前学生所学课程进行了联系。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及商业模式非常符合三网融合的发展特点,“云计算”平台可以有多种部署方式,对于广电媒体而言,最常见的是“私有云”和“公有云”两种方式,“私有云”即广电媒体自行建设和拥有的“云计算”平台,用户使用台内的局域网即可访问,而“公有云”则是由相关厂商提供的“云计算”服务,通常需要通过广域网访问。不论使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需要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应用部署在“云”中,这也是其他行业使用“云计算”技术的通用做法。而该专业同学在整个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如下方面的知识(高密度的数据计算应用,如转码、流媒体服务等;高频度信息处理应用,如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海量数据存储应用,如基于“云架构”的存储)等均可以部署在“云”的应用中。

3.3.1 突出系统观点,开展基于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功能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一般教材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是按照ISO/OSI参考模型,从网络的最底层(物理层)一直到最高层(应用层),依次介绍网络系统中每层的功能、使用的协议以及每层实现的关键技术。这样组织教学内容,逻辑性较强,概念与理论性较强,但是学生对网络整体结构和功能实现缺乏了解,不便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该专业教师把计算机网络提升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内容,当依次讲授完网络体系结构、各层协议的功能、特性、组成、报文格式、协议工作过程以及实现该层功能的主要技术后,最后以总结的形式将不同层协议串起来,并通过校园网这个典型应用案例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层协议之间的交互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不仅只掌握网络某层协议的功能、特性和工作过程,还要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看待。

3.3.2 任务驱动与讨论式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将一些基本内容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Internet的发展过程、网络系统拓扑结构设计、计算机网络核心设备等结合起来,安排学生3~5人一组查阅资料、讨论并写出专题报告。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3.3 案例分析与实物教学的改革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以重庆市教育城域网为例,讲解各种网络互联设备(OH网桥、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及配置[3]。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经常将双绞线、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如何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的原理和技术。

3.3.4 全面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课堂教学目的明确,以课程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日历)为依据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主干课使用的教材质量有保证,内容处理得当。本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包括:钓鱼城创意产业基地(含创业企业1家、微型企业3家,创意包装工作室1个、校园广告传媒工作室2个)、创业学院、大学教育培训园、微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素质拓展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习内容,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效果良好。

4.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该校网络工程专业经过几年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现已略有成果:

4.1 “三创”教育凸显成效

本专业全程贯彻实施“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进学生的“三创”意识,逐步建立了“三创”教育体系,把创业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任选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2010年学院共举办了2次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选决赛中取得了一银两铜的优异成绩;学院依托重庆市市级创意产业基地—钓鱼城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学生创业公司3家,其中微型企业2家;选派创业指导老师参加教育部“创业高峰论坛”、“第十四届厦门国际贸易洽谈会”以及吉林大学“挑战杯”终审决赛,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在建设期间,达到95%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毕业文凭,8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各类计算机中高级技能证书,80%以上的学生专业特长明显、优势突出,另外有15%以上的学生能够考取硕士研究生。使学生在就业应聘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特长。

4.2 校企优秀人力资源互相利用,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利用学校师资与企业技术人才互补优势,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网络工程技术训练与网络项目开发训练。请进来——聘请了全国几大计算机专业实训机构来校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共承担了本专业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走出去——该系派送了教师全脱产到实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与项目开发的培训,学习时间从1周到1个学期。

4.3 科学而系统的教学体系设置,保证了该校课程体系的建设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网络工程专业设置了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室、参加老师课题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与设计。实践教学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5],以创新品格的塑造为核心,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统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需要,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园区,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科技园区、进实习基地,进产学研合作基地,真刀真枪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网络工程专业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形式及管理办法,与多个学科相关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建设技术中心,共同推动学校产学研活动的进行。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全国所有的独立学院来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都还处于摸索与研究阶段,本学院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童天慧.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以及特色管理方法研究[J].教育界,2010(2):135-137.

[2]赵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28-30.

[3]葛继科,雷亮.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版),2011(9):150-153.

第3篇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推动整个计算机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提出“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并对计算机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投入。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研究人员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突破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1 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脉络,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从3个方面简单地阐述计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网络化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进步,并且应用于军事、政府、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社会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有效地缓解“信息孤岛”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以“互联网+”理念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百姓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国家经济发展转换动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计算机具备“高智商”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智能化技术是现阶段广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发展要求计算机能够像人脑一样能够完全独立地思考、工作,同时具备逻辑推断能力、能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考证,做出相应的决策,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化技术的代表,有效地体现了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对弈,并以大比分赢得比赛;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现完全地自动驾驶模式;智能问答机器人等等。上述实例都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智能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才能够逐渐地实现计算机技术智能化。

1.3 人性化

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使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加有效地人机交互能力,研究者需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更注重考虑人性化的元素,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便利。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新技术讲座”的教学对象一般是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针对新技术讲座的课程而言,倘若仅仅只有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点,不仅对教学效果提升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通常情况下,“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活跃、且动手能力强,但还是普遍存在学习自?X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弱、刻苦精神差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考虑上述因素。

3 课程教学的定位

(1)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2)“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读懂学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

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分层设计

在新设计的教学框架中,“新技术讲座”包括课内进行的“课堂讲座”和课外完成的“课程报告”两部分。

4.1 启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讲解,以实例为入口,突出知识点,如此结合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理解记忆枯燥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的目标。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互动,完善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唱“独台戏”,需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营造一个活跃地课堂气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绪。

4.2 完善课程报告设计,创新教学形式

完善课程报告内容设计,期望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当前计算机前沿技术。期末考核通过完成课程报告,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解决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等问题。

4.3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课程,其课程定位在于能够充分地向学生介绍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课程采取分小节的形式授课,并且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支撑下,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同时通过结合实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概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第4篇

一、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规划设计的现状与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吸收之后再进行上机操作,大多是依样画葫芦,加以练习和巩固。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改变了这种旧有模式,它的便捷化、直观化、互动交流、网络共享等优势使得原本枯燥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易懂,从而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这种教学方式也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的是计算机专业网络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

网络实验室旨在构筑一个能够综合各种工具和技术手段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可供科学研究的集成环境,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环境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等来进行科技研发项目,还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进行虚拟实验,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十分高效便捷。

在充分肯定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优势时,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和网络实验室建设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基于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欠缺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问题。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由于资金的缺乏,实验设备的不足,很多学校尚不具备开设专项实验课的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实践缺乏创新也就阻碍了理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计算机专项实验室建设的问题,有效缓解资金周转和设备更新换代的压力。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设备是一次性的实体系统,如果有损坏难于恢复,还有一些设备的内部工作过程是不可是视的,所以有时在反复解剖拆装训练中造成的错误操作会导致设备的严重破损,也不利于人身安全的保障,所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可以避免这些可能隐患,因为这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实验室。而且一般网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专项计算机实验设备不可能在新型号出来的时候就立即更新换代,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故实现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是适宜之举。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教学手段,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概念的理解领悟能力、钻研探究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还能让学生像置身于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期的实验项目,而且这种实验的效果会更明显,过程的快捷化可以促进实验结果的高效化,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及时反思,进一步完善有关项目的具体步骤。这种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网络化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也体现了现代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二、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基于现有科技水平和教育条件,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应该是要将教学、科研、培训、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其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化。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学习空间和动手操作空间,不仅要能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具体结构、各项功能、使用方法,还要能亲自动手去进行程序设计、网络组建和管理、系统安全维护、相关模拟实验等实践操作,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技能,同时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能够加深记忆,为理论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这些验证型实验、演示型实验、自主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等实验类型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是新时期人才最需要大力培养的能力。

二是专业化。首先是要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的需要,此系统要包含主流前沿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并能不断提高网络实验室的可拓展性,从而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相对完善的实验平台,有效提高高校的整体研发水平和教学应用水平。其次是要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不能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还要面向全社会,毕竟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也是更好为社会服务,所以高校的网络实验室规划可以参考宽带数据城域网和大型园区网的建设思路和方法,组建多种类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提高社会实战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融合多种技术和多种操作平台,不断提高网络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仿真性。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三:

首先要重视网络实验室的软硬件的开放性和先进性。这种网络实验室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式网络系统,具有高度扩展性,包括设备端口的扩展、网络协议的扩展、网络结构的扩展等等,所以我们要根据组建网络系统的需要,使得各个实验台组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共享实验设备、有利于搭建规模更大,系统更复杂的实验设备。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应该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前沿技术的综合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其次要重视网络实验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到防止一些不可预知后果的出现几率,要保证各个实验组互不干扰,还要保证同一实验组的不同实验者或者不同的实验互不干扰。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通常都进行全天候的工作,所以要保证任何时间都能安全登录。

最后要重视网络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采用的系统软件的设计也要采用跨平台的方案,不仅节省了实验室的维护的费用,还有利于实验项目的设备更新,促进学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不断完善。同时,我们要保证网络实验室具有高度的可管理性。网络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很多,不同课题的网络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不仅实验室网络规划与设计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对于系统整体的管理也要具备灵活性和高效性,并且能对外部接入实施有效的安全措施。

三、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规划设计的结构和特点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系统的规划通常包括四个实验分室,这些分室有着各自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保障着网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原理分室,它是网络实验室的基础构成。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建立在理论基础的发展上,计算机专业也不利外,学生一定要扎实掌握和充分理解网络原理,在实践中运用原理。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完全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原理分室进行高度仿真,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学术难度的概念和范畴,完善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的体系。

二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分室,它的目的是有效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好组建网络的高一级技术,从而能够提高网络管理的水平。我们可以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一个电子工作台,并采用先进的测试仪器,这样能够满足了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配置要求,还能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计算机网络实验故障诊断分析室。在网络实验室正常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和问题,就有必要对故障进行诊断分析,以便组建新的网络系统,改造和提升现有的网络功能。网络故障诊断分析也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维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其中我们可以进行交换机硬件故障的实验、服务器资源共享的故障实验等,以提高学生检测故障的能力,保证系统维护方面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布线工程分室。内容包括对网络实验室总体方案的设计和施工等,可以采用网络虚拟技术对需要布线的各个数字建筑进行三维建模、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对介质的选择和传输能力、测试施工能力、对实验的组织鉴定验收能力等。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组织机制包括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仿真软件。通常采用用户登录机制,保障整个过程操作的合法性与安全性。用户被允许登录后可以采用两种形式进行网络实验室的实验工作。包括通过服务器运行仿真软件和用户自己下载仿真软件,二者各有千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挑选。如果经常使用仿真软件的用户,可以下载一个仿真软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快捷。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空间虚拟实验室,它只有逻辑和程序上的设置,没有具体的物理空间的限制,它让学生和教师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实验室模式,不仅优化了计算机教学的过程,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将教学活动和实验室活动的空间充分地延伸开来,不断提高着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观念和科技水平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更反映着时展的最新科技动向。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与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端科技人才。网络实验室建设的逐步完善是一项长久性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应海盛,卢畅.高校网络实验室的建设[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付雪峰,刘有珠,徐文飞,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探讨[J].南昌学院学报,2008.

[3]陈华.浅谈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4]陶国芳.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的设计和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5]谭励,于重重.高校综合网络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6]温卫.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4).

第5篇

关键词:无线网络技术;新课程;课程设计;仿真实践

1引言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发展到一个全民普及的高度。作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创新性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着整个社会和产业经济高速发展。根据第8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7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总人数的92.5%。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熟悉并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对现代工程技术人员非常重要[1]。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顺应时代要求,高等学校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培养适应行业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有必要适当调整、完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无线网络技术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在各高校的覆盖面达到7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在各高校的课程开设率只有15%~20%,即便开设,也只是作为选修课[2]。这说明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无线网络的课程设计,为无线网络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2课程设置方案

学习无线网络技术时需要有前期预备知识,要求学生先修一些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四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面向的专业有网络工程、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安全和软件工程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学时安排为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理论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基础、网络仿真基础。按照覆盖区域划分的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无线个域网和无线体域网。按照应用划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车载自组织网络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实验项目包括面向各种不同无线网络进行的物理测量、室外组网、网络管理、介质访问控制/路由/传输协议仿真、室内定位以及智能穿戴等,由仿真和实测两种手段进行。课外学习以深入阅读前沿技术文献为主,习题为辅。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为辅。

3课程教学设计

3.1课堂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主流的无线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无线网络技术课程首先讲述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参考模型,重点学习硬件基础——天线、无线信号传播的损伤与衰退特性、适合无线传输的信号编码方案与扩频技术以及在无线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从纵横两条线学习各类无线网络。纵向按照覆盖范围划分的六类无线网络:无线体域网WBAN、无线个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广域网WWAN和无线地域网WRAN。重点学习以上各种网络的概念、特点、应用、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栈和主要技术。横向按照应用划分的3类无线网络: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S和车载自组织网络。重点学习这三种网络的概念、应用领域、主要难题、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与技术,了解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旨在将学生所掌握的互联网概念和原理拓展到无线领域[3]。

3.2实验设计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环节,旨在让学生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以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为了紧跟最新学术前沿,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性和前瞻性,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此外,考虑到无线网络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前沿动态,搜集了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领域内最新高水平的原始文献,如ACM、IEEE权威学术期刊。开学初将学生分组,每组10人,为其分配20~30页的英文文献,并要求翻译阅读。期末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和演讲,对研读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开阔视野,又可以锻炼英文阅读、翻译、理解和演讲等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29-0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和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具备上岗的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八章“重点工程 ”篇指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对接;广泛开展师生技能比赛,建立一批自治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基地。因此,在高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以面向职业院校的各种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为主线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下面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只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和简化,课程较零散、落后,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学科专业课程比较零散、落后,专业方向性不强,没有形成核心专业课程群,学生按照这些课程学完后感觉什么都学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比较茫然,到单位企业去应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降低了社会竞争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内容及能力分析

职业技能大赛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教育培训机构,按照某些行业典型职业岗位要求组织的核心技能比赛。大部分的竞赛项目都是针对在校的学生,而竞赛项目通常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来制定的,目的是考核参赛选手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

以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竞赛项目为例,较有影响力的技能大赛赛项有以下几项。

(一)网络设备调试员。检验参赛选手根据网络拓扑对交换机、路由器的安装与配置,并能熟练利用Cisco、华为等市面上主流的网络设备进行设计、构建和维护大、中、小型的企业网络。涉及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交换机配置、虚拟局域网配置、端口安全、IP路由配置、广域网协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配置、VLAN间通信配置、NAT配置及网络安全配置等相关知识。

(二)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考核参赛选手三个大的问题,即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等。考核选手能否根据网络拓扑把各节点的设备终端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调配、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数据库处理能力、数据中心搭建与实施能力、计算机网络负载的分布处理能力、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能力、云资源的配置能力等。

(三)计算机操作员(网站设计)。以考核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考核,关注专业技能经验积累和创新。实践操作主要考核参赛选手设计与开发动态网站的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网页美工、技术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随着近几年移动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开发行业随之应运而生,这也是当前最受欢迎和比较前沿的技术之一。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赛的举办就是要重点突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反映当前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结合的行业技术,主要考核选手的移动终端APP软件开发编程能力和掌握前沿技术的能力。

(五)Web应用软件开发。通过Web应用软件开发竞赛,培养学生基于Web设计轻应用化软件的能力;掌握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等主流软件开发模式和开发技术;培养团队管理和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教学环境与产业环境之间的契合度。

(六)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或ICPC)。这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竞赛,虽然此赛项面向的是全球性的在校学生,相对省赛、国赛而言,比赛的内容及要求要高很多,但从其竞赛的特点及内容来看,主要考核的同样是参赛选手在团结协作的状态下分析定量的问题,通过编写程序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分析以上项的内容和竞赛中所需的能力,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职业性,主要体现为赛事的行业职业标准、内容主要突出实际实践操作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性,很多竞赛项目都采用团体竞赛的方式,体现出行业团队合作的精神;技术性,是比赛内容的核心,主要考核参赛选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体系建设

从对技能竞赛的目的、内容及能力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每一类竞赛都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面向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突出工程应用,体现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因此,围绕行业的标准和专业技术前沿并以技能竞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基本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及综合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市场行业的需求,贴近以岗位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分三个模块进行:

(一)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具备良好的道德观,能守法自律;具备运用辩证唯物观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的认知度及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创业、就业、转岗、择业能力;具湟欢ǖ男睦碜晕业鹘诤托睦砀稍つ芰Γ痪弑竿沤嵝作、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等。开设的对应课程可以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创业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体验、如何提升团队协作和培养团队精神等。

(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及安装、应用、维护知识;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具备程序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网络结构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具备Internet多媒体制作与能力;具有网站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具有利用一种以上开发工具编写WEB程序的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和维护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与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规划、实施、应用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具备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原理;C++/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TCP/IP协议及应用;图形图像处理、Flas制作;网站规划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交换机路由器设置、组网及网络管理、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系统;组网与网络运维技术;Android技术;Java web程序开发;动态网站技术。

(三)综合实训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模块中,把各级各类的竞赛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根据竞赛需求,建立专业竞赛实践创新仿真基地,引导企业参与,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参与一线工作,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环境的氛围,以工作过程强化专业技能。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竞赛是围绕行业的标准和专业技术前沿来开展的,竞赛的内容突出岗位需求,因此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具体教学中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彬,关升,关秀霞.学科竞赛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J].教育科学,2016(3)

[2]刘卷.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J].职业教育,2015(6)

[3]张兰.构建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GXGZJG2015B253)

第7篇

[关键词] 专业建设 计算机网络 中职

我校自2000年开始设立“计算机网络”专业,从只有几根网线(同轴电缆、双绞线)的零点起步,经历了创建初设时期(2000年-2005年)、积极探索时期(2006年-2008年)和稳步发展时期(2009年-2010年),现已逐渐趋向成熟。目前,我校不但拥有多间功能全面,可全面模拟小型互联网结构,满足全方位网络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网络实训环境,还拥有多位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扎实全面的网络资深教师,并开发、编制、完善了大量校本实训教材、校本实验报告和校本课件库。网络管理与维护专业已经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术大赛成绩突出,“计算机网络”专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的“领头羊”。

1 开展专项调研活动,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7月15日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中国的网站数达到323万个,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和网络娱乐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应用的主流,同时病毒或木马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互联网亟需建立更加可信、可靠的网络环境。

在当前网络越来越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来庞大,网络应用越来越繁多,网络安全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在其中应当承当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到底应该包含哪些教学内容,理论学到什么程度,实践掌握到什么程度,社会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要求,有哪些岗位适合我们的学生?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能再遵循传统的从高职院校嫁接人才培养的模式,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调研工作,掌握大量的真实数据,这些数据应能真实反映出社会对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据此确定出合适的培养目标、岗位能力标准,由此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出专业体系结构,这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所在。

2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建设先进的实训环境。

专业的网络实训室、足够的实验设备数量、优质的实训环境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网络实训室可以按照网络专业的课程内容分为网络布线实训室、网络互连设备调试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网络语音系统实训室和一般的仅包含有PC机的网络基础实训室。还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多媒体教室,或者将多媒体设备融入上述各个专业功能的网络实训室。

目前,国内比较适合中职学校,能够提供完整优质的网络实验室(主要包含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解决方案的公司有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等。同时,它们也是近几年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赞助商、合作方,它们提供的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也得到了教育部的推荐,许多职业院校也都采用其解决方案。当然,如果学校条件许可,可以考虑采用思科、华为的设备为基础构建网络实验室;如果学校条件困难,则可以先购置少量的设备构建小规模的网络实验室。当前的网络实验室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专业细分网络实验室[2],它已经不再是随便将几台实验设备堆放在桌面的离散式网络实验室(第一代)[2],也不仅仅是用机柜将几台实验设备集中一起的集中式网络实验室(第二代)[2],它是比第二代实验室更先进,能够对实验教学、设备、行为、资料和用户进行统一管理的综合型网络实验室(第三代)[2]的升级,它根据网络大专业细分出来的各个小专业(如网络工程、网络安全、融合通信、网络存储等)定制实验室,更加符合培养行业细分人才的需求。

3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培养过硬的技术人才

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专业实践动手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关键所在。学校在对本校教师大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灵活应对,考虑引进、配置适当数量的企业专门化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在专业优势上各有偏颇,故校方应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校教师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参加各种企业实践,切实在企业、公司中进行锻炼,掌握网络行业前沿的工作需求和工程技术,学校可以将其实践时间计入继续教育,超出规定时数的可以根据学习效果发放奖金予以鼓励,鼓励他们成长为“双师型人才”。同时,学校对引进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应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培训,帮助其掌握教育技术,转换角色,能够胜任教师的角色,取得教师的资格,并制定优惠政策向他们适当倾斜,做到“引得进、留得住”。

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互相交流,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一个既有先进理论又有过硬技术的优秀师资队伍,从而为今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

4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切合实际的教学需求

实用的校本教材(包括讲义、实验报告、教学课件库等)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灵魂所在。传统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不能适应当前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几年新编写的教材则有些矫枉过正,要么是纯实践,摒弃了理论讲授内容,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课本上的实例会做,稍微变化后照样不会;要么是理论和实践分离,学生在学理论时不能理解,没有兴趣,在学实践时跟着教师的演示,一步步下来能够完成实训内容,知其然,但是因为不懂得为什么那样操作,不知其所以然,下课后就忘记了,下一次上课时还是不会操作,教学效果较低。

所以,学校应组织本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并邀请网络行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构的资深讲师,全员动员,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校本实验报告、校本教学课件库等。所开发的教材应和学校所建设的实验条件相配套,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实规范解决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

当然,学校也可以和锐捷网络、神州数码网络等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在它们提供的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可大大降低工作强度。

5 引入先进教学方法,革新传统教育观念

当前,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建构主义理论、项目课程理论、行为导向理论、面向工作任务的课程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有虚拟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学校的教育科研部门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在部分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寻找适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调研、完善后,在全校全面推行,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进行修正。

我校从2005年秋季起在电子专业中选择了2个班进行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取得成果后,我校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在2008年向全校全面推开。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面向网吧管理的“网吧管理员”和面向中小企事业单位的“初中级网管师”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根据其对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不同要求,整合了相关专业课程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08级学生相比较于07级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实际上,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08级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有所增强,学习态度有所转变,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变得更自信了,专业理论也不再抵触,专业技能掌握得更好了[3]。

6 发挥竞赛引领作用,推动专业的良性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2007年以来(2010年除外),教育部每年均在技能大赛中举办网络技术竞赛,并在2008年将其由原来的单项拆分为两项,分别为“企业网搭建与应用”、“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2011年的竞赛讨论稿显示,网络技术竞赛将进行大融合,合并综合布线竞赛,并可能会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语音系统等前沿技术加入到竞赛中,以适应当前的网络行业形势。

中职学校应领会国家建立职业教育大赛制度的用意,不仅仅为了应付大赛,为了尽快出成绩,长年累月地集中围训个别学习尖子生,而是应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将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建设[4]。

当然,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项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赛事,也是学校体现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水平,迅速创出品牌的捷径,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大赛这一契机,发挥竞赛引领作用,必将推动专业的良性发展。

7 加强校企就业合作,服务学生的就业需求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最终目的。本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较高的职业技能,做到毕业即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是检验专业建设成败的唯一标准。

2003年,福州市成立旅游、电子信息、建筑、商贸、珠宝5个职教集团[5]。我校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的优势,全面开展学校、企业合作,与冠捷电子、星网锐捷、新大陆、爱普生、飞毛腿、日立等省内外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办或挂钩关系,互为基地,互利互惠,为毕业生的推荐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克服学生毕业找不到岗位,企业招不到实用人才的现象。用人单位每年为学校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6]。2007年起,校企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我校平均每年均有4个以上的企业冠名班,企业参与冠名班的课程标准制定,参与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企业派讲师(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技术培训等,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然后再回到学校进一步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结合我校实际,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与实践进行的一些探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不应裹足不前,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tech.省略/ z/cnnic26/index.shtml, 2010-07-15.

[2] 锐捷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综述――网络实践教学专家[EB/OL]. 省略/plan/Solution_one.aspx?uniid=af03f8d9-ff2a-4a5c-826b-4bc5e0c876cd, 2010-12-07.

[3] 纪世元. 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子课题申请•评审书) [EB/OL]. 省略/WebEdit/UploadFile/2010319135557145.doc, 2010-01-11/2010-03-19.

[4] 颜远近. 以技术竞赛引领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范围覆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别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崛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日益信息化、数字化,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运作方式。而与此同时,在我们教育教学中,传统课堂容易消磨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弊病,日益成为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瓶颈,那么能否引入新的媒介,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呢?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脑多媒体技术彻底引发了阅读、计算等方式的变革,国际互联网真正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联盟。而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者,对学生而言,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因此,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越来越容易被学生认可。首先,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有利于我们开展发现式、协同式教学,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第三,网络也能带给老师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有助于老师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以教育改革为主要宗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来说,这种革新式教学课程学习对当前传统式、封闭式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现实路径。

二、放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寻找到有效利用的网络资源,这时教师要由"教"变为"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合自己需要和个人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能动性,发展学生认知、判断、选择等各种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三、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多媒体传递系统、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使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了开放性、全球性和易交流性。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为创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因此,要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就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种,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包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空间,并使其创造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自主与互动。首先,作为教师要引出"知识点"。设定"知识点"非常关键,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还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有空间和余地。同学们要围绕"知识点"分别上网查找各方资料,然后将每人所找到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开展开放式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同时,在围绕"知识点"组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经验等角度发散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老师要对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不着边际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解答,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大胆的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出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后的喜悦比教师直接传授知识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用显著。

四、善于开展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中,我们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例如:当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作为学习资料的准备者和课堂活动的协调者,还可以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站,将网络作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尝试运用网络技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通过他们喜爱的QQ等通讯手段展开讨论,及时进行远程沟通,还可以通过留言板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等。

五、探索电子作业模式

以往,基本上都是用手中的红笔来批改学生的作业,而随着计算机网路的日益普及,电子作业也越来越普及了。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生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以便接受多方评议。最后是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瑞金。《基于"教师个人主页系统"的网络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

[2]张秀英。世纪目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M]

第9篇

关键词:SPOC;教学模式;问题解决;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25-05

一、引言

从MOOC到SPOC再到“微课”,全世界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对教学模式方法探索和改进,目前产生的SPOC课程教学方式,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优点,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尤其适合我国高校集中式管理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现在对SPOC模式发展过程、SPOC与MOOC的区别分析、SPOC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SPOC课程教学设计方式以及SPOC与常规教学的优势对比等方面有不少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还运用了大量调查图表对比说明这种方式对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好处。但对SPOC课程教学具体实施完整过程,对事先应当谋划解决哪些问题,实施中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等研究考虑的不是太多,当然这也与有些SPOC开课过程的不彻底有关。因此,本文着重从对具体实施中问题的解决的角度进行探讨,对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实施所带来积极效果没有作更多叙述。目的就是要放在应用落实上,希望能为后来实施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率先打造出SPOC平台,推出《大学物理》等课程,配套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开启了SPOC模式在中国的应用[1]。

二、SPOC的概念与特点概述

本文重点主要探索SPOC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因此只对SPOC作简要介绍。

1.SPOC的概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SPOC是在高校范围课程教学的新发展,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而设置的在线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在这里,Small、Private与MOOC中的Massive、Open相对。“小众”是指学生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小众”(Small)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及完课率。“私密”(Private)是指只对“小规模”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旁听者仅限于部分开放),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2]。

2.SPOC课程的特点

(1)模式自由。SPOC教学内容可以是MOOC的超集,通过线上的在线讨论和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含翻转课堂)实现SPOC方式,因此SPOC = MOOC + 补充交流的模式。

(2)体现学习的全程关照。由于学生是受准入条件限制的,相对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可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由教师完成作业的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以及面对面的“补课”等[3]。

(3)出勤率会提高。SPOC中可以明确或隐含地给学生形成出勤,因为线上学习平台可比较容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而线下的课堂本身就有教师的考勤环节。

(4)保证进度一致。由于学生在参与线下课堂学习交流的时间点上有基本进度一致性的控制,从而促进了线上学习的基本同步。

(5)体现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体现了学习的建构主义原理。

(6)因材施教。通过洞悉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表现信息,比如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再做一些特殊的内容训练。

(7)责任与荣誉感。一般来说在一个班里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一组成员在学习、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会影响本小组荣誉,因此会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8)课程选择权。学生在选择某门课程的SPOC方式之后,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来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环节。确保该门课程教学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9)身份验证。因为是有准入条件的,因此SPOC能做到保证学生本人听课,也能做到线下考试。

(10)SPOC 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课程资源应用模式,能够促进学校资源在教学应用中进一步落地生根,有利于高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4]。

(11)SPOC 更加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完整、深度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进行更严格的认证和评估也使得课程证书更具效力,提高了课程完成率和学习质量。

(12)SPOC 相对而言成本较低。小规模以及限制性准入的特点,有利于挖掘其潜在商业运营模式,更能保证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SPOC模式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

SPOC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大家已经有更多的共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更多进入到真枪实弹的大规模的应用阶段,并在实践过程对所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对后面实施或许更有现实意义。所以笔者结合基于SPOC课程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

1.获得支持

SPOC课程是由线上和线下(课堂)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这一点与MOOC、远程教育等还是有区别的。因此要开展SPOC课程教学必须有线上与线下两个大环境的支持,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开课教师要想开展教学,就必须获得一定的外在支持,否则很难不走样地完成SPOC的教学过程。要获得的外在支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SPOC的线上学习环境是以学习网站的方式作为支撑平台的,但这种网站与常规形式的学习网站有明显区别,比如它要具备对学生学习时间、内容、问题回答、即时测试、即时问题回答、学习能力结果分析以及线上综合成绩评定等功能。这些技术实现,对一个开课教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老师的主要精力以及注意力也不应当在此。我们计算机网络课的线上平台是由从事网络教育的软件开发公司来完成的。线下用到的相对固定的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等的支持,由学校、系院协调完成。

①获取学校层面课程教学改革立项资金的支持

我们开展的基于SPOC 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就是西安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支持经费为5万元。对于没有立项支持的可建议学校将SPOC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立项以获得支助。

②获得二级学院或系的支持

现在许多高校将类似教学改革费用分配到系院,由系院自己根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支配,因此可申请系院的支持。

③获得社会从事教育资源与软件开发公司的支持

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的今天,许多从事教育软件开发以及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单位、公司,也急需与高校合作开展SPOC课程的网上平台开发与建设。一些公司为了在学校打开渠道,展现自己网上平台功能特点,或许会无偿或以较少费用来完成SPOC线上平台的开发。因为对一个SPOC线上平台来说,课程可以不一样,但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此对公司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④租用已有的SPOC线上平台

现在一些公司已经开发了自己的SPOC在线平台为大家提供服务,学校SPOC课程实施者可以租用已有平台,把自己课程各种类型资源放上到此平台上去,同样可以导出相应的线上学习信息。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同样要支付租用费用,并受到使用年限的限制,受制于人且不同课程所体现的个性化需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⑤获得线下环境的支持

线下环境由学校内部解决。SPOC的线下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脱离线上,线下老师在课堂也会随时用到线上平台,所以线下环境除了教室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外,能方便连上学校的局域网或互联网等。对开课班来说,该课程每次上课必须保证在此相对固定的教室或环境中进行。一般在下学期开课前,要以系院形式在本学期末向学校教务处提交相关SPOC课程安排要求。以便教务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发生冲突,影响正常开课。

2.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实施

只有在线上和线下以及资源建设具备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开课。

(1)确定计算机网络SPOC线上平台建设问题

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是西安文理学院首批5门课程以校级课程改革立项方式来建设的,学校非常重视,并给以资金支持。学校为了让课程主持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SPOC课程的设计、相关资源建设等能真正体现SPOC特质建设上面来,学校最终选择与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SPOC在线平台,并负责如课程录像、视频制作等任务,大大减轻了有关技术问题对教师的困扰,明确了教师在SPOC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2)选择计算机网络为SPOC课程的优势

由于我校的校园网还没有自己的SPOC在线承载平台,显然要实现学校多个课程的SPOC教学形式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优先选择一些课程作为SPOC方式开展教学。要体现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选择特别适合线上形式的课程。计算机网络课本身就是讲计算机网络理论,而线上学习平台本身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的,在线学习可直接感受(如对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功能,如果在学习中能根据所学知识对网络故障进行处理,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应用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线上线下教学关系处理

SPOC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如何把握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关系,在SPOC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关键。关系处理不当,教学过程就会走样,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计算机网络课的线上线下关系。

①线上教学内容以“重、难点知识”为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网上先学习重难点内容,线下由教师对线上学习没有理解的内容再进行讲解、讨论,即紧紧围绕重、难点内容展开教学。但其缺点是,学生独自在线上直接学习难点内容时会有畏难心理、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悖于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②线上课程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为主。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初学者的心理,可消除畏惧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在线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与认知过程,尤其适合本科生。把一些难点和重点知识留在线下课堂来讲解,发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即时交流的优势,让线下课堂更有吸引力,使线上与线下作用更加明显。

③兼顾①和②方式。一般来说这种方式不好把握,在SPOC课程建设实施初期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时不好拿捏,可在课程开设以后进行探索和完善。

④把常规课堂教学内容不加区分地搬到线上去。显然这种方式有悖SPOC课程教学本质特点,比如,一些大学举办的网络远程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即把课堂教学以录像的方式放在网上,对SPOC模式来说最好不要选择这种线上方式。

在我校5门课程中,以选择第①种和第②种方式为主,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选择了第②种。通过与我们开课老师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比较欢迎第二种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线下课堂还要讲重难点知识,因此,线上学习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4)重视构建线下讨论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线下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重新排置。根据SPOC课堂教学与常规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环境不同的要求,课堂除了老师精讲重难点内容以外,更多时间用来创设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为了提高讨论互动的效果,对常规课堂的桌椅排放进行重新摆放,让每个学生尽量“暴露”在教师视野之下,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或被迫发言的机会。为开展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教学,学校专门提供了易于布置的教室。

(5)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在实践计算机网络SPOC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

综合考虑进行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整体设计。这也是SPOC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握好两者的侧重与平衡关系。

①线上教学设计把握。把握好线上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这一显著特点,在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要把握好。我们选择了前面讲的第二种方式。在设置网上作业题、思考题、扩展发挥题、测验内容、主题讨论等方面以学生经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为标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融理论与技术、产业为一体,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许多有名的IT软、硬件企业进行友情链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与产品。

②线下教学设计的把握。把SPOC的线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区分开来,设计讲授的难点、重点内容要明晰凝练,同时要把线下课堂的讨论主题、讨论内容作为不可缺少部分进行精心设计。

四、评价问题

评价在SPOC模式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在高校教学考核中,评价对学生来说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SPOC课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组成,因此与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明显不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1.对课程教师的考核

教师是课程的引领者和具体实施者,对实现SPOC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考核。

(1)考核是否执行了SPOC课程的教学规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大的方向不走样的关键。学校教务处对此专门制定了细则,并由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负责检查评价,且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教学的过程,体现形成性结果的评价。

(2)突出对线上各种资源更新建设的评价检查。由于线上教学是SPOC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线上资源的完善、更新有明确数量比例与时间节点要求,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严格执行了这一要求。

(3)制定适合于SPOC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和实验大纲。对以前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进度表进行修改,对课时数进行调整,根据SPOC课程要求重新撰写了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设计脚本和教学内容。完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大纲。

2.对学生评价与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的成败。怎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考核形式征得学校教务处的同意。对于一门课程考核一般有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大多数学校规定考试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卷面成绩两者按一定比例组成,如果SPOC课程的考核也采用这种方式,就显得不够全面。为此,我们提前与校教务处沟通在征得同意后向学生作了说明,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否则在课程结束形成成绩时有可能出现麻烦。

(2)学生成绩组成要达到最佳比例。我校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线上学习综合成绩。主要由线上平台所具有的考核分析功能给出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或成绩;二是线下课堂讨论、互动表现评价成绩,含有考勤等;三是试卷考试成绩。由于课程的SPOC教学方式仍处于实践发展阶段,为引起学生对线上和线下学习的同等重视,规定考试试卷卷面占50%,线下课堂讨论表现占20%,线上学习评价占30%的分配比例。经过上学期实施来看效果比较好。

(3)SPOC课程考核教师作用重大。对学生的线上评价考核,由线上平台功能基本可以给出,但对线下课堂学生总体表现,尤其是学生在主题讨论、互动等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教学中安排由分组讨论中小组长对学生的表现作记录,记录表是有条目且已印好的制式表格,本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签名,以强化学生对自己本堂课表现的认识,以便后续坚持或改进。

(4)阶段性测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阶段性测试目的要明确,形式内容要灵活。不要仅仅局限于常规的笔试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撰写个人学习课程的阶段性总结,比如在学习网络层知识概念时,让学生写一份该层所对应的路由器产品商家及其路由器产品性能水平的报告,以加强学生从知识原理到技术最后到对产品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等。

(5)对学生表现进行阶段性总结。这是强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要专门抽出时间与全班学生进行面对面总结交流,以提示或提醒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比如,我们采用先让小组长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陈述,紧接着个人自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等。

总之,SP0C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体现了建构主义认知原理,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当体现这样的思想。

五、长效机制的建立

经过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的实践,要真真正正在某一门课的教学中不打折扣落实SPOC教学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在实施中会遇到这样或者哪样的问题。为了保证不走样,必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了考虑。

1.学校层面

(1)将学校开展基于SPOC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纳入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之中。比如可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十三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之中,从学校顶层重视起来。

(2)校教务处尽快建立健全实施SPOC课程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职能部门,校教务处应对实施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制度,同时也要有校财务、资产管理处等协调支持。

(3)调整SPOC课程任课教师的课时分配机制。计算机网络SPOC课的实施,显然要比目前常规方式教学要付出更大的脑力和精力。如果在分配等方面没有体现,恐怕没有教师愿意主动承担参与SPOC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反映情况,我校现在采用给以SPOC方式上课教师在原本常规课时基础上再增加50%工作量(课时)的方式。

2.教师层面

教师是SPOC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认同SPOC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有奉献的思想准备。我们在开始实施计算机网络SPOC课时,先征求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并达成一致,以避免在实施中出现不同的想法。

(2)不断学习提高SPOC课程教学能力。显然,在SPOC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等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团队专门制定了适应SPOC教学的提高方案。

(3)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讨论。要不断感受理解SPOC课程教学模式真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修正,定期集中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

(4)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外在问题,及时进行反映沟通。课程在进行中,时间不等人,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问题,比如向教学主任、院长反映等。我们对一些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沟通就能解决的事情,要主动出击。

在计算机网络课实施中,我们感到运用SPOC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的改造,而不是使教师这个角色消失,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转变,即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的推动者。

六、结束语

SPOC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大家普遍赞同和认可的,其线上与线下不可分割的统一性特征,非常契合我国高校“围墙”式管理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因为当下完全脱离课堂式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但又要考虑以学生为主的自我知识构建,SPOC可谓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尽快行动起来,应更多重视关注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研究,因为理论上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样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奇,杨竹筠.SPOC: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J].物理与工程,2014,(1):15-18.

[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8.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3

1 引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国家更加重视对物联网的建设,各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策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将形成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数百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申报和试办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我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射频识别( RFID) 和其它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操纵它们、让它们鲜活起来。

物联网被业内专家称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产业”。2012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要初步完成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目前,物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及完善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开发区腹地的高职院校,理应先于社会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院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特点,通过进行企业调研和行业交流,根据对三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主要面向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具备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城市交通(含地铁和轻轨)物联网应用、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与使用、智能交通和设备中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相关软硬件维护、测试、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参见图1的物联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4 课程体系的创建

课程体系的创建就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还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能力拓展的必要补充。

我院的教学安排是实行的“2.25+0.75”,也就是大三只有前两个半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后面的20周时间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前半个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服务南京及江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于交通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见下页)。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并且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验和实训入手,光传授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都安排将近一半课时的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和实训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重点实训课程必须让学生参加国家或企业的考证,并获得相应证书,方能毕业,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工作技能。

5 人才培养规格

5.1 基本素质

*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尊重同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开展能力。

* 具有专业的IT职业行为素质并可以从事相关IT类网络基础服务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5.2 专业技能和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建与维护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 具有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能力;

* 具有IT类网络基础服务、个人创业与发展综合能力;

* 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相关知识;

* 具有IT类基础服务、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

5.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物联网应用工程师、高级局域网管理员、CCNA、CCTT、CNCIW网络安全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局域网管理员为必考,其他几项中必选1项,在考证学期初统一报名根据人数决定科目)。

6 课程体系的评价

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应该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或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根据社会、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课程体系经过学习者、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者评价,制定可行性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再来实施评价,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完整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果较好。

7 结语

物联网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它能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生活方式更加智能。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且跨多种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的建设上,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物联网专项课题的研究、紧跟国际和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到物联网企业定岗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上的办学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焕玲.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2011,(34).

[2]刘正,袁华,陈强.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8).

第11篇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知识创新源。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知识创新培养人才,再利用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因此,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科学侧重于研究现象、揭示规律;技术则侧重于研制计算机和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计算机学科也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因此,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学科创新型人才,我们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在本科生培养中,我们始终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专业办学上强调较强的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注重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互相渗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互相衔接,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电子信息大类的宽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校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以及一大批核心专业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手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在第一、二年的基础课群中,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加了“专业概论”课程。在第三学年下期,按照“智能信息处理”、“交通信息检测控制”、“图形图像与数字娱乐”三个方向设置了特色专业套餐,作为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配合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能力,强调软硬件相结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式实验课程及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配合弹性学制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打破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单独开设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与接口技术、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综合性课程实验;增加计算机硬件综合、软件综合、以及专业方向创新设计等课程设计;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工程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综合化。

2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了计算机系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嵌入式实验系统”、“游戏与人机交互系统”、“网络综合创新设计实验环境”、“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环境”四个实验平台和环境,并在已有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制作工程实践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举措,建成一个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基地。

该基地每年接受逾百名本科生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仅2007年首次开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25个,参加人数达到65人,其成果的突出特点为:

(1) 涉及前沿研究领域的项目较多,研究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50%以上项目涉及了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声音与图像处理和新型硬件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开发,研究起点较高、难度较大、部分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2) 部分实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如数据挖掘实验要求学生除具有数据库基础外,还必须具备部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模糊逻辑和计算机网络多方面的知识;有关NGI研究除需要广博的计算机网技术基础外,还要求学生敢于挑战Internet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精神和利用仿真技术去验证研究结果的能力。

(3) 涉及计算机硬件或软、硬结合的研究开发项目数量有所增加。例如部分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验工作,除涉及图像的压缩与算法优化技术外,还涉及DSP芯片硬件;特别是与学科竞赛相关的项目,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硬件开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专业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基地以嵌入式系统和机器人设计大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专业学科竞赛。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多项国家级一、二等奖,2006年暑期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

在满足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要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参加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以研究型和创新型项目为主体,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训练基地,已经成为一个发现、选拔和培养特色人才的温床。同学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上创新性成果,不仅在各种大赛中获奖,而且约1/3的本科生在不同级别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学院还出台了鼓励措施保证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如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将专业学科竞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复试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

3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一支高素质、新思维、专业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是培养国家创新体系下杰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我们注重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强化创新型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2008年本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我们的建设体会可归纳为:

(1) 科研与教学相长,成果与人才共进。40多年的专业建设经验表明:凡是科研成果明显的专业往往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教学实践与教改活动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促进科研新思维。事实上,本教学团队的“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三项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都得益于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另一方面,科研队伍的培养也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本教学团队围绕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重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年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前沿技术”课程与讲座,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参与前沿科研活动,使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科研与教学上的生力军,在国际国内发表了近百篇论文。

(2) 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评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意识和素质,教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兴趣、关注和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我院在考核教师队伍采用了聘任合同制,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每年针对合同界定的教师责任(科研、论文、教学、学生指导等)进行考核,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优先聘用、提高待遇和奖励等优惠政策;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教师则给予缓聘警告、降低其岗位级别等处罚,并督促请其尽快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对那些讲课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则一律不予聘用。明确规定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开设一门课程,每学期至少听相关专业教师讲课一次,对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实践表明:采用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与评估方法,能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承担各项创新设计和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

(3) 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希望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学习和研究过程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方面,充分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进行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坚持新教师试讲制度,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督导组对教师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还配备导师对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等。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指导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特别是新任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锻炼一年。通过教学内容更新、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的训练,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创新体系下,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厚、业务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我们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创新实践环境和高素质教学团队这三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我们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要继续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勇,李志仁. 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100.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年度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实验成果汇编[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所以,要在高等教育中树立独立学院的竞争优势,人才培养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理论、技能和创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高于“二本”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创业素质,又强于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且也符合独立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要求[2]。

由此,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工科类专业,它的专业技术性强,应用面也很广。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论是在实验教学体系上,还是在实践项目内容上都跟不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对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同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基础。我国高校计算机学科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当今社会的需求差距还是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常常只能照搬照套别人的东西,不善于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缺乏进行新产品、新技术革新的能力。导致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计算机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内容以及实验条件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本科培养的是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在本专业应用中的非技术的知识。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由基础实验、综合实习和集中实训三部分组成。

1.基础实验:包括计算机各专业课的基本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2.综合实习:包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集中实训:包括毕业设计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兴趣小组和科技竞赛等。实训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应该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三)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实验设备,借助企业工程技术的人才优势,把市场上的职业培训引入高校,在校内建立职业培训和高校的联合实训基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可以将项目经理,工程师请到学校,亲自指导学生做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技术培训成本,还可以让教师参与其中,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3]。

(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提前上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了使学生更贴近前沿技术,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应该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学生毕业设计也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毕业课题的选题与项目制作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培养的要求与规格由校方规定执行。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学生所设计的课题更加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也保证了毕业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与行业同步。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状况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就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操作动手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研项目,送教师出去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申请项目。高校只有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有的课程计划都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moe.省略/

[2]肖满生,刘双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5):95-97,96

[3]沈凌,彭庆喜.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12-213,21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重庆市西永保税区IT行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