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时间:2023-09-19 16:3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第1篇

关键词:郫县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46-02

一、郫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公元前314年建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5个镇,总人口50多万人。

郫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1982年,这年举办职业高中班。1984年友爱职中正式挂牌,1985年郫县五中改校并命名为县职中。2003年10月24日两校合并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分设友爱校区和安德校区)。2003年11月13日,学校通过“四川省校风示范校”评估,14―15日,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又对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国重”评估验收,于2004年3月16日由教育部命名,5月28日由省教育厅授牌,正式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4年10月起,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率先在友爱校区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在安德校区进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两个校区将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2005年5月27日,安德校区正式与“丑小鸭集团”联合办学并挂牌为“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成都市第一所从公办学校分离出来独立设立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2007年3月,“丑小鸭集团”退出联合办学,经县编制办批准,将“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政府举办的一所中职学校。2007年11月,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通过。

郫县职教资源丰富,专业涵盖面广。目前郫县拥有各类中职学校10余所,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划和安排,有5所中职学校纳入郫县教育局管辖,其中公办中职学校2所(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民办中职学校3所(四川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这5所学校共有教学班132个,在校中职学生7000多人,开设有包括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印刷技术、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食品加工等专业。

郫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和该县职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1.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思路清晰。郫县县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县职业教育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和《成都市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机整合;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郫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郫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

长期以来,郫县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2007年,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新建18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基地,新购价值150万元机电教学设备。2008年又新建成33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两年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08年,启动安德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继新建校门后,2008年底启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建设,共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同时,购置汽修等教学设备等,预计投入资金850余万元。

长期以来,郫县始终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脉搏,“立足郫县,服务成都,辐射四川”,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培养输送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2006年郫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结束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县教育局又把2007年确定为“职教发展年”,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郫县教育事业的两项重点工程之一来抓。

2.立足破解“三农”难题,坚持把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服务三农调模式,挂靠高校求支撑,联合企业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该校也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这所农职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打造成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现代化,服务农民市民化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成;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该校一直承担郫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学校既培养大批知识型、技能型新增劳动力,又开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长、短班,为全县各部门、各镇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504人,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头堡。2003年,学校挂牌成立了“郫县科教兴农培训中心”,利用各镇成人学校建立起19个协同培训网络,对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去年一年就培训农民12460人,对外输出劳务1142人,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调整上,突出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特色。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专业人才规格和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基本原则,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该市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原则上一般学校专业开设不得超过5个,“省重”以上学校开设专业不得超过8个。经清理审核合格后的专业在今年方可招生,并纳入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享受范围。郫县友爱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9年招收了12个中职专业,按规定2010年将控制在8个专业。校长赵洪理解“此次专业清理”是用政府的调控手段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一个学校的专业多了,很容易在师资和设备上出现不足。”“各个区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友爱学校经调研和反复讨论,确定农类专业为学校特色,淘汰“文秘、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招收机械、电子、园林、工业美术、幼师、财经、旅游、计算机这8个专业。

4.整合教育、劳动、农业、人事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结构和布局,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具体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科学文化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统筹管理乡(镇)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任务。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同时成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就业服务中心。郫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职业教育集群1个,友爱职中和安德职中融合为“一校两区”,组建郫县职教集群,并整体加入成都职教集团。同时对接现代工业港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两个校区的专业调整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成都技师学院、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等驻县职技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

5.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实践了几种新的办学模式,分别是:(1)“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即学校依托农村各类专业大户、种养殖大户,建立培训示范点,组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零距离”培训,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以专业户基地为示范的培训点200多个,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的形成;(2)“校企联合”模式,即学校与30多家企业挂钩,面向青年农民开展各类短期务工培训,目前已向30多家企业推荐就业1456人;(3)“行政挂钩”模式,即学校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外事办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培训,输出到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出国务工人员达300多人。

6.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进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郫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郫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作场地的优势,由各镇社区学校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到校培训。到目前为止,已为郫筒、唐元、红光、花园、友爱等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学员1039人,先后开设有电工技术、焊工技术、园林绿化、计算机操作技术、家政服务等专业。

7.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郫县农村发展局围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优质粮油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园三带五大基地”产业布局要求,本着“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发展缺少什么、农民需要学习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选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到川农大、川师大、技师学院和县内各类教育机构进校深造,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资金”的1+3的办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做大做强农村实用人才领办企业(基地)规模。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先进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畜禽养殖新技术和疾病防治、农机推广、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一批农户满意、农业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管理人才和农业技术骨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例如,郫县是“中国盆景之乡”,为打造郫县花卉品牌,县农业局在全县19个镇开展花卉专业培训,招收学员1308名,其中绝大部分是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通过开展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县花卉种植水平,扩大了种植规模。

8.利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好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以便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并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据统计,2007年全县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436人次;开展各类短期培训44767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746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1468人次,技能性培训6278人次;培训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4人,其中教育部门单独转移就业616人;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16期,培训学员489人;各镇中学与镇成人校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4028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率达100%,建立社区教育示范点(社区教育服务站)10个,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1)围绕城乡一体化统筹工作,开展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抓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3)抓成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发展农村经济。此外,当地还依托成都市大众培训中心、西南交大培训中心、四川天地职业学校、互惠超市集团培训部等培训机构,利用他们师资、设备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引导性培训班52期,培训学员8752人;技能性培训46期,培训学员4818人。进一步促进了郫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本文系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度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KY0831003)《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郫县教育局.郫县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

2.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及规划.

3.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4.郫县教育局(执笔:胡锡全,郭维佳).《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5.郫县教育局.2008年郫县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6.郫县教育局.2007年郫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7.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7卷).

8.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6卷).

9.郫县劳动局.郫县人民政府2008年城乡充分就业重大决策目标完成情况汇报.

10.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扎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11.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2009.5.26

12.成都中职校.今年专业大“瘦身”.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0.1.12

13.以强带弱.郫县学校“集群作战”.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7.6

14.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成都日报,2006.12.21

15.当攻坚“尖兵”,推进职教又好又快发展.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5.25

16.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略/ShowNews-629.ht

第2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弱点。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内、课外活动中。尤其,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

一、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没有专长的学生。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能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使课程规范化。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开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性人才要求的新课程。

1.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分解,科学地制订了教学计划。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服务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其他相关能力。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课程安排合理。在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上,淡化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安排上有创新与特点。总体来看所有课程安排紧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强化“两个体系”,突出“三个能力培养”。形成严密而合理的网络体系,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

第3篇

关键词:“IT”实训;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01-02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ies "IT" Teaching Training

ZHANG Zhe, ZHANG Tao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carry out a broad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policy has undergone a drastic change in the mod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engineering, etc., continuing to explore high-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an effective manner. "IT" teaching training is the computer teaching system, an important part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analyt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important way. In this pap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teaching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tudy, based on "IT" Training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pt of change,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er training, laborator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IT" tr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ic models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这涉及到教育方向、教育主张、教育方法、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由于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在现代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在教育改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具有职业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主要特色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而“IT”实训教学作为计算机学科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关系着他们实际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重视实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1 “IT”实训教育理念深入变革

“IT”实训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合属并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IT”实训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为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但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技能教育教育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界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或按学科形成体系并不追求,理论教学主要是为“IT”实训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职业教育中,“IT”实训教学应该建立起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2],“IT”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2 “IT”实训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IT”实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必须遵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培养具备不同专业背景,有市场观念和项目管理能力,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是培养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强调采用“基础+方向(包括行业认证)+素质”的三模块结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熟练、团队精神”,并具有“零适应期”的优秀“IT”专业人才,弱化理论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并同市场需求和国际“IT”产业走势相适应。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是在近乎实战状态下开展“IT”实训。要求教师队伍要具有充足的项目源,要掌握国内外“IT”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全掌握项目流程,掌握项目开发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淡化专业、强化岗位,增强学生毕业后走向市场的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分为Java、.NET两个方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则偏重平面设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广告设计,也可以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在专业方向确定中,一方面要关注国内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上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市场占有或应用份额,第三,学生要有较广的就业门路或方向。

3 “IT”实训师资培养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IT”实训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师资水平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打造品牌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如下途径,实施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1) 立足当地,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寻求项目源。提升教师的研发能力,并确保项目教学顺利实施。

2) 选派教师参加软件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国内外软件的最新技术发展走向。

3) 选派教师到研发企业和软件园,进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4) 聘请“IT”行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并以此带动教师的研发能力。

5) 以现有队伍为基础,成立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接受社会项目源,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以研究所为载体,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学院的内涵建设水平。

6)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认证培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7) 在时机成熟以后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交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

4 “IT”实训实验环境改革

实验室建设是“IT”实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必须高标准、高起点配置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要根据招生计划安排,实验室建设采取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实行办公、实验室、教室一体化建设,从满足教学需要,并建设相应的教师“IT”实训办公室,每位教师配备1台电脑,内部实行隔断式划分,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工作及研发条件。建立专业“IT”实训实验室,专业“IT”实训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必须加大力度,超常规的进行实验室建设,以确保正常教学需要。

加大实验教学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计划决定了实验教学任务、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即决定了“IT”实训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理顺了实验教学管理线条。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计划,组织实施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类平台课程,专业实验课程。根据实验课程体系,组织编制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明确各课程在实验能力上的分工和衔接[3]。专业实验教学计划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体现完整的体系,并制定分阶段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对学生“IT”实训理论、“IT”实训技能的系统训练与培养。

5 结束语

“IT”实训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和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需要充分重视,认真对待。从“IT”实训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和实验室建设上的改革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现代“IT”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燕玲.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9):67-68.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受到越来越多高中毕业生的青睐,他们没有走上大学的老路,而是去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面对这一社会现状,有效地管理高职学校学生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因此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学生工作信息化模式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制约其发挥最大管理效率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很难得到更好地发展。

1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概况

1.1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它的定义以及内涵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逐字地进行分析和定义。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所应用的对象一定是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广大高等职业技术学生,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数以万计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过上安全、快捷、高效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使学校的管理者更加高效、迅速地对学生管理工作做出反应,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时间,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所面向的管理对象。那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定义中另外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信息化模式,何谓信息化模式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广阔的。大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设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小到老百姓应用互联网购物、赚钱,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而且,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终端的价格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这更加促进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普及。所谓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对信息进行全面覆盖、同步管理和分层管理[1],从而达到对信息高效管理和高效处理的目的。综上所述,就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定义。

1.2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产生的原因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步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而不去选择大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用。如果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对新形势下高中学生的毕业选择方向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学校建设和未来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一种可靠、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就产生了,它就是信息化模式管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它高效、便捷的管理方法受到了国内众多高等职业学校的青睐。它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模式产生的主观因素,正如前面所讲,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潮流而产生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因素,一个是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了解极少。所以在当时,国内对于信息化模式应用的知识非常匮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然而,随着历史浪潮不断地向前推进,很多在当时看起来不能实现的技术手段都变成了现实。综合以上观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些。

1.3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此,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而且这种管理模式与普通的学生管理方法相比具有非常多且非常明显的优势,例如,它可以对学生的入学信息进行快速采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和同步管理。并且,其信息覆盖面非常广泛,是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但是,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暴露了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这样一来,就不能高效地处理学生信息。而且,会导致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使信息处理效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现如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操作人员素质普遍有待提升,他们对计算机、互联网操作的熟练程度不是很高,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否则难以高效地完成信息采集、分类和处理工作,从而降低整个信息互联系统的效率。还有一点,就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没有采用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去管控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学校高层的管理方法单一,会导致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执行者缺乏执行力和工作热情。如果,这些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管控这种信息化模式,那么这种智能、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综上所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将会严重地制约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发展。接下来,我将提出几点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方法。

2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方法

2.1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中就包括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应用。针对这一模式,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如今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整个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基本的要求都不能达到,那么何谈高效地处理、管理学生信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如果能够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那么其中的优势会非常地明显。那么,如何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搭建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2]。同时,要想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平台,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终端来支持。将这些计算机终端,通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内局域网连接起来,便可以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和信息的共享。以上这些是从技术、硬件方面阐述如何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那么,除了从技术、硬件的角度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我们还可以通过和每一个学生交流沟通的方法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都有所不同,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沟通,学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为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完善方法,同时还能满足各类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

2.2提高信息化模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上文中,我阐述了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么,除了这一问题,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那么,这些信息化模式操作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工作人员与众多高等院校的工作人员相比综合素质较低,而且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比较少,不能灵活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这就反映出,高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模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是比较低的,这是其中的一点原因,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多。这样就导致了,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聘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时,其招聘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学历不高、管理技术和能力都不到位。这就是信息化模式操作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第二个原因。试想,作为这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执行者,倘若他们的综合素质低下,那么他们如何胜任这一工作,毕竟这份工作需要相对较高的知识储备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所以说,作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主体部分,这些信息化模式的操作管理人员要担负起巨大的责任,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必需要实现的。我认为,要想提高这些操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学校领导层就要加大对这些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如果,他们在操作管理过程中不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经常犯不应该的错误,那么学校的领导就要对这些人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这种方法是通过外界的条件来约束这些平台操作管理人员,以达到提升他们素质的目的。还有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这些平台操作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3加大对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中还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学校的领导层,对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较小。从目前来看,高职学校的领导层对这种信息化模式的管理缺乏重视,管理方法、监察方法比较粗放,对那些信息模式操作人员的管理还不到位。长此以往,就很可能出现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的现象,这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要加大对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可以通过考勤、奖惩、提干等方法来提高学校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还应该与学生信息管理模式操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关注、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结论

综合以上的陈述和分析,足以说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并且,从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化模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信息化模式管理方法的改进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得到长远地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职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作者:王琪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技术支持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樱之.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2008-12-10.

[2]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

第6篇

根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试点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现就我镇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行政村为创建对象,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全面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重点帮扶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提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就业援助能力,在农村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创建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活动,到2011年底全镇11个行政村全面达到充分就业村创建标准。

三、创建工作标准

充分就业村是指行政村区域内,劳动段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就业达到较高比例行政村。具体标准如下:

(一)行政村范围内登记转移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人数达到95%以上;

(二)各项扶持创业和转移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转移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良好;

(三)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积极参加就业准备活动,被征地农民、低保家庭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四、创建工作内容

(一)建立村就业服务平台。各村应建立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大学生“村官”或文书兼任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劳动保障工作站办公面积应达到20-30平方米(统一设在便民服务中心内),实现计算机信息联网,统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工作站须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二)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全面掌握村辖区内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失业状况,重点掌握辖区内“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上门走访率要求达到100%;调查要有记录、有台帐,并录入计算机;传到“失业状况、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底子清、情况明;每季度要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情况,并对村内失业人员实现网上动态管理。

(三)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一是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及时掌握和县人力资源市场和辖区内用人单位的招用信息为辖区内失业人员就近就地实行再就业提供便利。三是积极做好“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农村低保户的再就业援助,努力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

(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要积极做好区内未就业人员的培训意向,收集需要培训人员的基本信息,利用培训资源开展准对性、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做好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册、广播等多种途径,对区内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宣传和提供咨询,提高就业政策的知晓度,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在享受就业扶持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兑现政策。

五、创建工作要求

第7篇

关键词:渔业船员 培训 考试

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2006年开始着手开展三等渔业船员培训,此后,在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尝试将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到船员培训考试中来,在三等船员培训中做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纸质书面考试的做法,进行了船员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开发,并在渔政部门的部署下进行了试点应用与推广,使浙江省的渔业船员培训考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经过4年开发、1年试点、3年推广实施,这套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三等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管理系统显现出强大的效能,获得主管部门和学员的好评。回顾这些年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探索与收获。

一、三等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系统的开发

2006年7月,浙江省三等渔业船员考试在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浙江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潘建忠副局长驻点巡考。工作间隙,潘建忠副局长谈到负责渔业船员考证工作后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征询陈军岸校长的意见后,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考试系统解决一些问题。潘副局长当即表示可以委托学校开发相关技术,并要求学校先准备起来。

由于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试卷,规避了文字的书写,只要识字就可以做出选择,降低了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渔业船员的考试难度,适应了船员的整体文化状况。另外系统试卷内容可设定,试卷份数可设定,试卷难度可设定,试卷批改自动化,避免了传统考试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考试的公正度、规范性和效率。经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讨论研究,2007年正式拨给学校专项资金,委托开发渔业船员培训与考试系统。潘建忠副局长向农业部渔业局汇报沟通,争取做成这个全国首创的系统,并在浙江试点成功后可向全国推广。

此后,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次调研,与宁波263公司反复沟通,在全面考虑报名、学习、练习、考试、阅卷、成绩生成、船员管理等相关因素,对培训、考试、管理系统的模块设置、技术要求进行多次修改,前后花了3年的时间,终于开发出主管部门比较认可的系统。2009年初,学校的培训网站“象山海洋技术培训学校(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下属的培训学校)网”(http://)建成,具备培训信息,点击播放学习资源,进行船员培训的练习和模拟考试等功能。其后,经过各地市渔政及培训学校相关人员多次讨论与专家论证,2010年5月20日,系统基本定型。在系统开发时,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船员考试题库开发工作同步进行,以期系统开发成功后马上可以导入,完成无纸化考试工作的前期准备。

二、三等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系统的运作

在真正实行无纸化考试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学校有意识地向船员灌输要采用无纸化考试的信息,让船员逐步有相应的心理适应准备。通过几年努力,系统开发成功后试点时,船员也基本能够接受了。2010年8月,首期无纸化考试在象山海洋技术培训学校进行,结果是考试系统稳定,学员成绩良好,考场规范有序。试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并于次年在全省推广,学校的培训和考试经验在全省得到复制,总体情况良好。整个过程我们做了几项工作。

1.加强考勤管理

三等渔业船员考试要求学员参加为期45天的学习,考勤管理的松紧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在管理上切实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一是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向每个学员发放培训须知,向他们说明在培训期间原则上不得迟到、早退,更不允许旷课。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事先向任课教师请假。缺课20%以上者,无条件取消考试资格。二是采取指纹考勤措施。学员在每天上下午的到课和下课时间通过考勤机输入指纹进行考勤,学习结束后导出考勤信息,到课次数低于80%的学员,系统不生成准考证,重新进入下一轮编班学习。由于考勤机只认指纹不认人,同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比如同一天下午)内输入多次指纹信息,系统也只认一次到课,所以考勤与考试资格相关联的措施对船员的到课学习还是有很大约束力的。学习时间的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船员的学习效果,使培训质量得以保障。

2.强化上机练习

学校在船员开班学习的第一天,就告知学员要采用计算机考试,并教给上机学习的方法:告知如何进入系统,如何练习,告知平时在家怎样上网学习,并派出多个辅导员手把手教会船员使用鼠标,帮助他们进行操作练习。学校在上班时间都会开放机房,方便船员学习。学员也可以在家里上网学习,茶余饭后、闲暇小憩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学校的这种安排,让船员从第一天起就可以进行上机练习了。由于培训大都在暑期进行,有些船员不好意思多次招呼辅导员,干脆把放假在家的孩子拉到学校来陪着练习,让孩子教自己操作。有时多对父子(女)一同出现在培训学校的机房里,一时成为一道新鲜的风景线。也出现了女儿为父亲买电脑的事。听说父亲考试要上网,已经出嫁的女儿给父亲买来电脑,拉上网线,让父亲在家多多练习。还有部分船员很晚了还在网上练习。负责更新题库的网络公司技术员说,他更新题库一般都选择晚上12:00以后,因为那时在网上学习的人会少些或者没有。但好几次他等到深夜凌晨都仍有人在线,不得已才强制更新。听到这一事件,联系到部分学员反映的深夜上网断线抱怨系统不稳定的事,“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终于找到了。一些肯下功夫的学员在模拟考试中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最快的可以在6分钟内完成考试,成绩在98分以上,并且失分基本上是由不小心按错上下行所致。

3.严肃考场纪律

系统是人操作的,再强大的系统保障,也经不起人为的破解。监考是船员考试质量管控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考试质量,防止当地渔政部门为了提高船员持证率而在考试时放松考试监管,省海洋局组织了异地监考队伍,进行异地委派监考。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当地渔政人员的保护,因为船员与当地渔政人员相熟,严格监考会招致可能的报复,但外地人员监考就规避了这种可能,正如公安交警的异地交流查酒驾一样。考试时无法作弊,那就只好平时多用功了,这就倒逼学员平时抓紧学习,多做模拟考试,凭真本事考出证书。所以,严肃考纪是抓学习的重要手段。

三、创新培训考试方式的成果

通过培训考试方式的创新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1.开发出一套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管理系统

系统包含渔业三等职务船员的教学、练习、模拟考试和考试功能,同时具有行政部门要求的船员管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试卷内容可设定。可根据需要选择某些内容区块作为考试重点,区块中的任何题目可设定抽取的概率,可根据需要从0到100%设定抽取概率,也就是可以指定必须考到或绝对不考。

(2)试卷份数可设定。可以根据考场内考生人数确定生成的试卷份数,即使同一份试卷也可以做到呈现的顺序不一样,确保考生前后左右的机位上都是不同的卷子,使考生无法偷看交流。实践证明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后,考场纪律明显好转,船员考试很安静。

(3)试卷难度可设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员的普遍情况,或基于某次考试的特殊要求,或针对当前海洋生产形势的特殊需要,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做出调整,借此对取证率做出调整。

(4)试卷批改自动化。在学员平时练习时,系统会给出正确答案。考生递交考卷后,系统自动阅卷并即时给出成绩。自动阅卷避免了人工阅卷计分的随意性,避免了可能的暗箱操作,避免了原先传统考试后花大量人员、时间、财力进行改卷、复核、计分、归档的繁琐工作,保证了证书可及时制作发放。

2.探索出一套解决老渔民问题的培训考证方案

学校在渔政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出了一套解决老渔民问题的培训考证方案,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实践代替理论考试。当然,这个方案仅仅针对50周岁以上的老渔民。由于老渔民文化底子差或根本不识字,理论考试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但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胜任海上生产。所以,学校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了一套口试和实操相结合、以实操为主的考试方案,来代替现在通行的上机考试。驾驶船员按照考试方案在船舶操纵模拟器上进行实操考试,轮机船员按照考试方案在全任务轮机模拟器上进行实操考试。考试合格者由主管部门发给相应任职职务证书。

3.规范了渔业船员培训考证办法

正因为以实操代替理论考试的成功探索,规避了事实上存在的一部分不下海的居民考取渔业船员证书的现象。因为在考实际开船和开机器本领时,虽然能够考出理论但没下过海的渔民就困难了,他们根本分不清灯亮显示船舶是相向航行还是同向航行,分不清机器管路是油管还是水管,因此不可能轻易考取证书。

管理部门已提出引入实操考试来规范渔业船员考证的办法,改变理论与实践的比重,由原来的以理论为主,改为理论与实操并重,甚至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确保取证船员具有海上生产的真本领。目前,浙江省已经决定在象山开展渔业船员实操考试试点,考试方案由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先行酝酿。

实操考试的引入,将剔除无实际经验的持证者,改变一段时间来存在的“持证的不下海,下海的不持证”的现象。随着不下海的持证者在复审时被剔除,那些不持证的下海者必须自己考出证书,使得船员人证相符,规范了渔业生产秩序。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教育;机遇;挑战

信息化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变化必然影响和要求着教育的变革。正如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要增强人类对正在变化的环境的反应,就必须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都拥有相当自由和无偏见的通讯渠道,都能获得有关的可靠的信息。信息社会选择了教育,而教育也离不开信息。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与信息就象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人们如果不能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就无法及时利用这些信息,无法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高速度、快节奏,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应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应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所编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把第五层次的高等教育第一阶段的特点描述为:对所学学科中的理论性、一般性和科学性原理不大侧重,花时不多,而侧重它们在个别职业中的实际应用。故所列课程计划与相应大学学位教育相比,修业期限要短一些,一般少于4年。这个阶段被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根据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进行修订,于1997年将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划分为A、B两类,其中5B是那些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不难看到,这正是我国近20年来高等职业学校所强调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型人才。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的教育,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这种观点已为高职的办学实践所证明,也得到广泛的认同。培养目标的特性,使原本就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倾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类知识、科学方法精细化发展的今天,不得不设置更多、更专、更精深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科技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这种较强的针对性、职业性虽强化了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性的特征,但也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因传授知识的专门化与相对性,整个知识体系难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割裂与异化现象。这种情况在知识急剧增长和分化的信息社会中表现得愈来愈加严重,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和别人竞争与合作时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位置,对他们的职业流动和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他们需要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与沟通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在给高等职业学校带来生存和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危机。

面对时势,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观念的更新与教学内容、方式的变革是必要的。业内人士提出,其应对的办法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一般认为,除专业知识外,学生应具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笔者以为在这基础上还有必要强调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理应将自己融入信息社会,着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并着手实施。现实表明,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信息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需。

一直以来,人们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存在一种偏差,常将之等同于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其实信息教育不仅指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为计算机教育),它包含着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下面试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特点展开说明。

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称之为信息知识。在这里,信息的获取包括信息发现、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自我更新知识,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等)。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特征我们认为,开展信息知识教育应以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包括通信、传感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专业教育掌握信息方法(即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自然和人类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求得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案)。掌握信息技术与信息方法是信息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基点。

与信息知识相对应的能力可称为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虽带有较明确的职业定向性,但作为个体应在心理上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应能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科学理论对信息中的真伪、虚实、良莠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第三,应具有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因受基础知识、学业年限、专业方向等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更应强调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既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新型劳动者必备的技巧。

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是信息教育的主旨所在,但信息观念却是信息教育的前提。我们以为它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尊重知识的观念。即形成知识即财富、知识即资本的观念。不尊重知识、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价值知识,就不能进入任何先进的职业领域,就无法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第二,全新的时空观念。走在时间前面不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基础,高职学校的师生有必要改变慢工出细活的时间观,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懂得惜时如金;第三,未来意识。这要求人们能在了解过去、现在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状况、规律,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第四,创新意识。这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学校师生的客观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不为传统习惯势力所左右,标新立异,提出独到见解。 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教育的航标与保障。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多样化使得任何特定的信息可以借助多种媒体以传播,各种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会渗透自己的主观看法,这就易使信息的意义产生分歧,也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无所适从。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的影响,确立以社会基本原则为标准的信息道德,树立对信息的责任感,培养学生面对信息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在信息化社会里,这种能力将成为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信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面对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道德困境时提出新的准则的能力和勇气。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以及规划和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除了树立信息观念、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等主要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之外,笔者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练好内功,这个内功既包括硬件 方面也包括软件方面。其主要有:

第一,完善学校的计算机设置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信息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以重视和强调教学的实训环节、注重实训效果为立校之本,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新的信息技术为以技术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创了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局面。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了生动、形象、可自定步调等优点,成为进行模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有效工具,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成为开展信息教育的基石。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教学手段现代化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普遍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但也应当承认,由于客观原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设置在数量上、等级上与现实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是一个现实的急切的问题。笔者以为可行的方法是:其一,加大投入,依靠政府支持,为高职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其二,利用高职院校与社会产业间的密切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特别是与通讯和计算机公司的协作,借他山之石增加计算机设施的数量,提升设施的水平。

第二,在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的前提下改革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著名学者文辅相提出,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提高教育内容的起点,以知识的质的提高来应对知识量的激增;拓宽学科的面向,注重知识前沿,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活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以激励学生的思维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度的特性使得它与厚基础无缘,但真的就束手无策吗?我们以为,可以借鉴文辅相教授以质取胜的观点,采取提高知识质量,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身心品质的方法。当然采取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在实施某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及某特定职业所需的技能教育的同时增加有关职业社会和经济知识方面的教育;强调对专业课程的依托和传授知识、技术的学术本质的理解,并力求走向提炼与整理,使教学内容达到降低重心、削枝强干的目的;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放在教学生学会选择上,在选择中拓宽面向、了解前沿、扩大视野,在选择中教会学生使用和学习信息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路桥施工;测量;放样

现在工程中常用的测量放样一般有中线放样和水准测量还有高程放样,下面就分别对这几种方法简要的介绍,以及在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和经验。还谈到了在现代路桥建设行业的科学发展趋势下,现代路桥施工测量新技术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中线放样

1.中线放样的具体过程有:1) 导线点坐标复测;2)中桩放样;3)中桩穿线;4)栓桩。

2.中线放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导线点复测及加密目前,在国内路桥项目建设中,设计单位提供给施工单位的中线控制桩主要由导线控制。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进入现场后,由设计单位进行交桩,而后使用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合格的全站仪对导线点进行复核联测。

2)中桩放样在路桥施工的测量放样中,中桩放样主要指直圆、缓圆、曲中、圆缓、缓直、直圆、圆直、交点等,且位置较好能够相互通视的点,不能通视的点放出之后也没有多大用处。中桩放样是以某相距最近的导线点为测站,后视相邻导线点,拨角测距放出该中桩点,观测角和距离是以这三点的坐标计算得出的。

3)中桩穿线中桩穿线的过程与导线点复核测量方法相同,而衡量其是否合格则是路线的各种技术参数,即直线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曲线点是否在一条曲线上。

4)栓桩导线点放样的中桩如未调整,其中桩放样记录也是栓桩的一种办法。如调整了,应在导线点二次实测进行记录栓桩。

5)结构物的放样采用坐标法进行。事先依据设计图纸计算好需放样的点位坐标,经复核无误后在实地进行放样,放样定点完成后再按结构物的几何尺寸用钢尺检查,确认无误才算放样测量工作结束。

二、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过程有:1)布设施工临时水准点;2)测量;3)计算。

2.水准放样中要注意的

多年的实践发现,当有两个点高程不闭合时,一般有3种处理方法:(1)在两个水准点之间设临时水准点将闭合差均布下去,等于设几个台阶消除闭合差;(2)假设BMI、BM2、BM3、BM4连续4个水准点,BM2与BM3不闭合,可以采用BMI和BM3闭合计算,改正BM2的高程,或者BM2与BM4闭合计算改正BM3的高程;(3)BM1与BM4进行闭合计算,改正BM2和BM3的高程。第一种方案是强制闭合。后两种要视具体情况确定。当然有条件可以用高精度水准点检查。在水准测量中,怎样与其他标段联接是比较关键的问题,一般在标段接头处指出两个导线点作为两个标段的共同点,作为前一标段的附合导线已知终边和后―个标段的起始边,其余依次类推。我们应按照指示的附合异线的已知始边和终边进行导线测量和计算,其坐标不再改正。

三、高程放样

要将桥梁的所有部分的施工高度达到设计高度就需要高程放样。通常使用的水准测量在这里传递高程显示不了他的优势,因为桥梁的施工顶部与桥边水准点或墩、台基础的高差很大,所以要传递高程就常常使用垂吊钢尺等方法。下面就三角高程法和垂吊钢尺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1)三角高程法

桥墩基础的施工,使用水准测量来传递高程,但是三角高程测量可以很方便的多次转换测点,满足桥墩基础的施工测量还是很容易的。

2)垂吊钢尺法

当使用水准测量使得桥墩施工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则无法满足要求,这是因为水准测量无法将高程传递至工作面,架设棱镜在工作面卜也很不方便,这时就可以进行垂吊测量,前提是测量的钢尺要是检定过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钢尺垂吊一定质量的重物放在工作面边缘,进行读数,再用水准测量的方法配合读数,最终确定钢尺测量的长度。

总之,水准测量放样高程,虽然受高差的影响,但是非常的精确,三角高程不受高差的影响。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还可以,代替四、五等水准测量没有问题。而钢尺垂吊测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在桥梁施工中作为一个补充的方法。至于选择哪一种测量最好还要依据现场情况来定。

四、现代路桥施工测量新技术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路桥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研究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路桥建设行业正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管理体系。路桥施工测量工作是保障各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对于施工质量进行检验的关键项目之一。因此,在现代路桥建设行业的科学发展趋势下,逐步构建路桥施工测量新技术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1.强化测量人员职业技术培训现代路桥施工测量新技术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看清现代测量技术体系的特点。路桥施工测量以解决现场路桥施工测量问题为目标,具有很强的路桥专业特色,其技术水平随着现代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路桥施工测量人员要熟练从事路桥工程测量工作需要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结构:需要正确熟练地使用现代先进的测绘仪器及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熟悉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及路桥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路桥工程野外测量经验及路桥施工测量技术规范等相关专业知识:要能够借助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去处理路桥施工测量放样数据或采集数据。

2.强化软硬件技术的掌握在现代路桥施工的测量放样工作中,测量人员不但要掌握软件技术的应用,而且要强化对于硬件技术的完善与革新。因此,测量人员要综合应用测量专业知识、专业工程图形、路桥专业知识、现场工程测量经验和测量技术规范去解决和处理现场的各种施工测量技术问题。由于路桥测量放样专业学历教育的滞后,测量人员的知识体系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难以熟练应用现代测量技术体系去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路桥施工测量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培训使学员能够快速掌握现代路桥施工测量技术体系,并将其所学知识实质性地应用到现场工程实际中。

结束语:

随着现代路桥建设行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全站仪在路桥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得路桥工程的测量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既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实地测量坐标、高程及角度,也可以将设计的坐标和高程数据输入全站仪而进行快速、准确的放样坐标、角度等。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量和实际放线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1】陶元洲.单程双测导线测量【J】.测量员,2008,(4)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28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各级部门和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对现代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更新不快。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能掌握和认识不充分。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只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媒体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没有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用,没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处在一般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首先,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在教育技术学界,教育技术的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我国教育技术界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积极讨论、研究。从AECT94发展到了AECT2005,在2005年的《教育技术的含义》一书中,AECT2005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5定义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2)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4)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领域:研究和实践。(5)教育技术的三个范畴:创建、利用、管理。因此,为提升教育绩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提高素养和能力。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必备素质

当今,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信息化,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个教师每天都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及时地搜索、分析、整理、应用有用信息,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恰到好处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提高教学课件的教学性和艺术性。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程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建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作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在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科学合理,确保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1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培训小组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成立由分管院领导亲自任组长、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协助、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培训领导小组,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同时,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或课程,成立具体的培训小组,该小组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拥有一支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培训小组,发挥这支队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专门承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师资培训任务。

3.2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目标

在每次培训之前,培训小组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调查各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的高低。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要,确立准确的培训目标。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特点,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面和使他们掌握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调控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优化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效果测评技巧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意识,侧重理论同时兼顾实践。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是文科类教师,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培训的目标就要定位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会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培训内容侧重实践,目标应侧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3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评价考核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学院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进行考核,可采取一个学期考核一次的方式,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年终考核与晋升晋级的条件指标之一,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情况纳入督导考核范围,以鞭策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对新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岗前培训时,应对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并严格评价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补课补考制度。

3.4采取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法

(1)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培训的具体目标,培训小组可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者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2)采用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指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析、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不能随意捏造。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培训教师则要组成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集体讨论中发表自己小组的看法,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案例,及时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争取做到以此类推。(3)实行师徒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一位在某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或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师傅”的任务是教给受训教师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意见,并对受训教师进行鼓励。这种方式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步骤。这样能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一旦师傅有人动时,学校就能够让训练有素的教师顶替他的工作。通过师傅的带领,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以此来促进徒弟的教育技术素质发展。(4)鼓励教师自学。鼓励教师利用日常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为教师征订一些专业报刊杂志和购置一些专业书籍,发放给广大教师,对积极学习者和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探讨会、交流会、进修教育技术硕士。根据自学成绩,分别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考核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慧.高校教师现代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14(12).

[2]董彦,孙宗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5):110.

[3]陈瑶琴.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新模式的策略[J].现代营销,2011.7.

第11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成教中心承担着农村从业人员实施各种类型的教育任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着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三农”,我镇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实施省“5112教育富民工程”和教育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积极发展成职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时期、新阶段成人与职业教育体现“三个代表”为“三农”服务坚实一步。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成职一体,渔农兼顾”的办学方针,使学校逐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争取政府扶持,建设成教阵地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新的经济体制正是我们加快成教发展步伐和加强成教中心校建设的契机,我们积极抢抓机遇,转变观念,加大力度,为创建一流成教中心学校而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教中心校是一所新型的农民学校,作为学校就必须发挥学校的功能和作用,而阵地建设则是成教中心校正常运作的物质前提,所以阵地建设是一项近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工作。通过多方努力,依靠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已初具规摸,现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拥有计算机、电视机、VCD、电动缝纫机、普通车床等设备共80多台,另有图书资料7500多册,从而为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三农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丰富学习方式,打造师资队伍

教师是任何类型学校的主导,特别是我们成人教育老师的劳动成果直接体现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成人教育事业,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现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7人,均达大专学历,其中农艺师2名,助农3名。我们一直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作为学校总体工作的首要任务,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一)用多种形式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把握机遇,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成职教办学体系,沟通普教、职教、成教之间的相互联系渠道。(二)安排教职工分期分批到外地学习经验。(三)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是全体教职工交流的舞台。(四)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又是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有丰富的理论武装大脑,再结合本校的实际,取其精华,摒弃糟粕,从而促进每位教职工的业务水平、思想觉悟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可持续发展,使学校办学水平更上新台阶。(五)筑巢引凤,提高办学效益。依靠一支作风正派、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与海门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一体化、工民建、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储备,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基地建设,使其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几年来我们着重抓好成人教育基地、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一是抓好教育基地建设。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和农村成人教育重要阵地,同时村级农民学校又是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我校采取“两手抓,两手硬”的管理方式,使得培训面增大,培训效果增强,现在我镇每年的培训人次达6000多人,从而真正做到服务三农,科技致富。

二是抓好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几年来学校积极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实用技术培训、优良种苗繁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等优势,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绿色通道。学校自有实训基地2个,分别为20亩滩涂养殖基地与服装实训基地,另与有关企业联办机械实训基地2个。各示范基地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辐射农户近百户,直接经济效益5万元。

三是抓好农科教网信息站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确保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和“两后双百”培训任务的完成,学校积极开展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与中介服务工作,20__年底学校将建立农科教信息网站,为我镇农村农民信息传播、学习培训、中介服务等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通道。

(四)、全面开展培训,提升劳力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基地等条件,联办、自办各类教育培训。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在培训内容上,积极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将课堂讲授、基地实习、参观考察和交流研讨有机结合起来。培训结束后,发给学员劳动部门印制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打造金色“绿卡”,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东灶港镇是海门市的唯一渔业港口,渔业曾一度十分发达,但近几年随着海洋资源的匮乏,已有50的船只、船员退役、转岗,学校不失时机地联合农技等部门,一边对船员进行滩涂养殖、海水养殖等技术培训,为他们转岗转产打下坚实基础,一边对现役船只进行远洋捕捞,安全自救知识培训,确保渔船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生产的需要。同时,针对本镇农业发展全市领先的优势,学校经常组织种养植大户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近两年,全镇共培训农民技术员300多人,其中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的有184人。学校还聘请多名农技专家到田头实地指导,为我镇争创先进农业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农民致富作出了努力。

学校还坚持校企联合,不断拓宽培训路子,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培训课程。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法律法规、服装工艺、车钳工、滩涂养殖技术、大蓬种植技术、服务员礼仪等几十种内容的培训。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病毒;网络技术实训室;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就是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场所。

学生日常的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课,以及一些上机实验课和各种计算机考试等都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中进行。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实训室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很多安全管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往往会带来很多的损失,所以,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有效安全管理能力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弊端也显现出来。一些重要的秘密信息被网络入侵者窃取,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对别人的系统和数据进行干扰和破坏。除了其他因素对网络的破坏,一些系统自身的弊端也会造成非常巨大的损失。在网络技术实训室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类实训室系统软件自身的漏洞问题、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威胁、个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学非常的不利,也容易产生其他的问题,所以探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计算机类实训室存在的主要网络安全威胁

2.1 计算机类实训室系统软件的漏洞问题

现在一般网络技术实训室使用的都是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XP,Windows2003 Server,Windows7等等[1]。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着一些漏洞,这些漏洞往往就成为网络黑客的侵入点,虽然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也会不断的更新来完善系统,但是系统毕竟不会经常进行更新,一旦在系统更新之前出现了漏洞,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或者网络瘫痪,带来巨大的损失。除了系统之外,很多软件自身都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例如Microsoft Office就经常会出现文件数据丢失,或者编辑时程序忽然中断,从而导致编辑好的文字和数据丢失。这些问题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严重时也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2.2 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威胁

系统自身的漏洞还可以通过不断更新进行弥补,那么一些病毒和木马就很难避免了。首先网络上就有很多的木马和病毒,有一些不良网站和一些链接里就带有木马和病毒[2]。其次W生经常会携带U盘出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U盘中很可能就携带了一些病毒,这些病毒通过U盘感染了某一台电脑之后,就会通过网络连接使所有的电脑感染病毒,影响一些数据的读取和软件的使用名,最终甚至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对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3 个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

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患就是因为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非常薄弱,例如没有为电脑设置密码的习惯,或者给自己的QQ和邮箱等设置非常简单的密码,很容易就被人破解了,从而导致自己的号码被盗用,造成个人的损失。很多计算机没有安装杀毒软件,使电脑很容易被病毒侵袭,而且没有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在其他电脑上登录了自己的账号也没有及时清除记录的习惯,这些行为都会对个人和电脑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增加了计算机被病毒侵害的风险。

3 计算机类实训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3.1 定期扫描更新系统软件的漏洞

为了防止系统漏洞造成的危害,应该对网络技术培训室的计算机定期进行系统更新,同时对系统漏洞进行扫描,保证系统的安全。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网络技术培训室中的计算机往往都会安装原卡,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更新的时候往往会占据很多的资源,而且整个培训室的电脑数量众多,如果同时更新,可能会拖慢网络速度。所以为了让培训室中的电脑系统能获得及时的更新又不影响上网速度可以新增一个补丁升级服务器,把一些用于更新系统的补丁和常用软件更新的安装包都下载到补丁升级服务器之中[3]。然后需要更新系统的计算机再利用这个服务器下载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既能够保障系统的及时更新,也不会影响到网络。

3.2 制定严格的实训室管理制度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实训室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操作不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想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备合理的实训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制定关于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登录账号管理规则、实训室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学生每次上机的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等等,这些规范制定好之后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公示,实训室的维护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和操作。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避免学生因为争夺机位而发生矛盾,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固定的座位。同时每节课的教师都应该对实训室的使用时间和用途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对于一些设备的故障和其他的问题也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修。

3.3 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也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也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培养相关的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宣传,建议学生更改更复杂的密码,并养成定期清除账号记录和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操作应用到工作和学习中,防止学生使用网络进行犯罪。

3.4 密码访问技术的使用

密码访问技术就是在每次学生或教师使用电脑时,都需要利用账号和密码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份进行核实和认证,只有认证成功之后,才可以对电脑和网络进行使用。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其他人员进入网络技术培训室之后对培训室的计算机进行恶意的破坏,或向电脑中植入病毒和木马等行为,保障了实训室中计算机设备的安全。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也越发地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就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场地。近年来在网络技术实训室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网络安全问题带来很多的损失,所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对当前网络技术实训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安全;病毒;网络技术实训室;计算机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技能。为了保证在网络技术实训室中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现在网络实训室中还存在着系统漏洞、木马和病毒的威胁、学生和教师网络安全意识淡漠等问题。这就要求相关负责人要定期为计算机设备进行系统更新,建立病毒库对电脑定期进行杀毒,利用密码访问技术防止外来人员的非法入侵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才更有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垒,冯浩,封宇华.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2(3):136-137.

[2]何江.浅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山西电子技术,2014(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