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

时间:2023-09-19 18:4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40万,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比较严重。每一年的毕业季节,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在这个困难重重的求职路上,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过窄过细,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窄,不能适应社会的一些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少。有些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陈旧的教材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适应的调整,与时代脱节,使得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思想方面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距,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束缚于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期望值过高,不想从底层做起,这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另外,对薪水、待遇的要求太高,片面的追求那些繁华的,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不愿意留在小城市发展,而且有些大学生很看重国家机关,对一些小企业根本不感兴趣,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对自主创业的学生,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经济实体、科技成果转化等。政府不断完善就业管理体制,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建立高校间、校企间的协作,使之在学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整顿,剔除就业市场的虚假信息,对参展用人单位进行把关,提高招聘会的质量。

(二)加强就业指导。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建立大学生就业机制,建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掌握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就业状况进管理;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指导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自身的求职技巧,调整就业观念;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提倡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840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3%,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156.7万人,同比增长余百万人。高校辅导员担负着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应在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中全面考虑当前形势,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心理等问题,并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提高就业辅导的针对性,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一、帮助学生走出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

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主要方面是经济收入(54.6%),其次是出国深(28%)。可以看出,他们在就业时是把物质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考虑专业或个人发展。这种就业心态显然功利性色彩严重,其结果只能让他们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找工作易产焦虑自负心理、面对激励竞争的就业市场产生的自卑恐惧的心理,缺少个人发展目标的浮躁盲从的心理,以及缺少艰苦奋斗的求闲怕苦心理,都给我们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特殊挑战。辅导员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腱的咨询者;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树立平等互助的导师形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成为大学生求职时心理减压者和思想困惑的疏导者。

二、积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自从大学教育从“精英式”走向大众化以来。为了应对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划,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班辅导员思想政冶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新生刚入学开始,就应针对学生特点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3]。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笔者所带的一位学生刚入学时情绪低落,对未来没有信心。通过与其促膝谈心,鼓励参加他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发现他的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大大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在此基础上引导他充分的了解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三、积极引导学生调整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心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保障下,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身于西部大开发。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时应将这两种思想相互渗透,争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首先,应将国家有关此方面的方针政策向学生作系统、客观、认真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应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植根于社会理想的土壤之中,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而不只是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其次,应与有到基层工作想法的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到基层,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从基层干起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4]。对于想创业的学生,则要切实培养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灵活应对日后的挑战。辅导员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将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创造出所期望的价值,最终将他们的想法转变为现实。

四、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有利条件

首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了解学生情况、易于与学生沟通。高校辅导员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双方在年龄,阅历等方面较接近,容易产生共鸣,此外,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克服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就业指导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更有助于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发挥[5]。现如今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话题,若辅导员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落脚点,将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在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的同时促进就业指导预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五、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职业定位、自我认知理解、择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职业道德培训等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对大学生开展不同职业指导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提高分辨就业信息的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培养就业竞争意识,从而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从而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做出正确的导航。

参考文献:

[l]安云芳.进一步挖掘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巾的优势[J].经营管理者,2011,(04).

[2]项桂芬,崔燕娟,罗晶.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探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193—197.

[3]团廖字.浅谈高校辅导员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时代教育,2010.(04).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其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亟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伴随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时,往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积聚,所以等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仍在持续上升。

二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区域就业不平衡,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2];其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很大。

三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或者草率决定,当然这也与就业单位的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

二是焦虑心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以及对目标不能实现感到沮丧,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担心和忧虑。

三是攀比心理。由于每个大学生最后选择的职业不同,致使在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导致心理失衡。

四是挫折心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4];2、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3、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发挥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5]。

(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1、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专业水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

转贴于

3、培育个人品德。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

4、锻炼沟通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行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

5、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择业前积极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当发现不良情绪很难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2、自我宣泄。当挫折带来焦虑和紧张时,最简单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莫过于“宣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一定要适度。

3、自我反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摆脱干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如果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不良心理反应,可在有关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5、理性情绪。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消除不正确的想法,毕业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有效加以纠正,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

参考文献:

[1]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第4篇

【关键词】贫困毕业生 就业 帮扶体系 竞争能力

一、大学生整体就业难,贫困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从2010年的630余万人增至2011年的640余万人。虽然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就业情况有些回暖,但国际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苦苦挣扎。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政府、学校以及社会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以促进贫困生就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性原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渐扩大,我国总体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面临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尽管各单位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接受毕业生人数有限,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2.高校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人才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得到的就业指导也只是一些关于政策咨询、派遗、就业协议签订等事务,大学生从理想的学校到现实的社会还有一定距离。由于高校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薄弱,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通过培训、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可以得到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辅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

3.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脱离

建国后形成的大学生培养机制存在计划经济色彩,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设置、学生人数、课程设置等都要由市场来调节,但现今的市场经济对人才流向的调节未在教学中得到反映。再者,相对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言,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型教育,高校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一些单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聘用的毕业生进行培训。因此,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脱离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个性原因

1.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

首先,贫困生由于生长环境或家庭经济收入偏低等因素,受教育基础较差,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其次,进入大学后,多数贫困生会将一部分时间用于打工以缓解经济压力,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对以后的就业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

2.贫困生就业压力大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的生长环境使其视野受到局限。不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不愿融入集体,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贫困生加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以及家庭的寄托,因此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3.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经济较差的贫困生,进入大学的目的之一是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在择业时会偏向高收入、高地位、高稳定的职业,而不愿选择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但据调查,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在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现状。

4.贫困生社会资源较少

在现今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各种社会关系对毕业生求职的成败与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与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竞争的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较量着。由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其中41.61%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实现的。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原因,贫困生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得到的就业信息较少,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因此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机会。

5.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较弱

由于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生长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入学前,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入学后,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压力及心理素质等原因,缺乏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在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致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外,基于很多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交礼仪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再者,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贫困生无法参加各种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无力支付找工作时比如面试职业着装或跨地域就业交通等费用。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较弱是影响贫困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意义

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不仅与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现今,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供子女上大学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上雪上加霜,“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在农村流行起来。因此,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也关系到整个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其次,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贫困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基础、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融入集体,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贫困生择业、就业会有很大帮助,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但目前,由于大学生整体就业难,贫困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导致贫困

生还贷难,银行不愿发行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甚至,某些城市或学校把毕业生的助学贷款归还记录与国家的征信记录或者学位证书发放相关联,如果毕业生逾期不归还贷款,则影响毕业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解决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

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应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重点考虑对象。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体系,出台和完善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形成公开、公平、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另外,政府对于贫困生创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贫困大学生创业时的一些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营造便利的社会条件,以此来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潜力。

(二)企业提供就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机会

由于生长环境等原因,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贫困生更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为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企业应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市场,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实践竞争力,为毕业时参与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完善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主要是物质资助,而对他们就业问题关注不够,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欠缺。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贫困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多,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列入贫困生工作中的重点,完善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首先,高校应针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国家鼓励贫困生就业政策的宣讲,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认识自己,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求职目标和择业方向。高校也应积极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带领贫困生到校内外各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求职,增加贫困生就业机会,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

其次,高校还应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再次,高校应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经济援助,提供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缓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除此之外,高校也应鼓励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贫困生自主创业进行政策指导和宣传,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

(四)贫困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就业不等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能力是就业的关键,只有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才能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提高贫困生就业率。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素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毕业时参与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军,浅谈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1,(2).

[2]崔小璐,陈小琼,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3]励莉,别道亮,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管理观察,2010,(11).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 误区 引导措施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应当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们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来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总的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有企业虽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用人单位要求高。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不断提高用人门槛,要求的学历越来越高,至少硕士毕业,甚至现在有的单位要求必须是“海归”硕士,根本不要应届大学毕业生。这是应届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有的单位招不到人,有的大学生却有业不就。

(三)用人单位追逐名牌效应。目前,名牌大学学生就业相当容易,地方高校学生受冷落。因此,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需求状况差别很大。其实,地方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比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差。

(四)高校办学专业趋同。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都瞄准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供过于求,加之大多数同学自身认为热门专业好找工作盲目报考,这样造成有的专业学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学生一职难求。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上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追求大都市。许多大学生对大都市充满着向往和希冀,他们总是信奉“人往高处走”,认为大都市到处是机会,于是纷纷奔向大都市,大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人满为患,形成了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而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恰恰却无人问津。

(二)诚实信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诚信危机影响到大学校园,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守道德、缺乏诚实信用,如大学生贷款后还款信誉较差;在求职过程中自我拔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初步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也造成一定的损害。

(三)存在职业歧视。在不少大学生的眼中,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他们只选择他们认为高贵的职业,而对其他一些他们不喜欢,自认为低等的专业避而不学,避而不选。一些大学生们普遍自定身价都很高,不怎么样的工作瞧不上,好的工作用人单位又不想选他们。虽然现在大学生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毕业生仍希望一毕业就找到收入高的工作,所以很多毕业生嫌弃工资低的工作,宁缺毋滥,宁等不干。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的措施

(一)相关政策框架体系的完善

目前,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例如,在自主择业方面,破除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自主创业方面,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提供小额贷款资助;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外,在落户、职称、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有周到的指导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提供多种公益;在择业期限方面,不仅毕业前可以找,而且毕业后两年内仍可双向选择;在困难救助方面,毕业后可以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可以得到比如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现有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郾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我国现有的高校培养教育模式实质上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仍然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模式培养下,学生没学到什么东西,而到了人才输出时,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毕业生自主择业就业。这种情况下,就业当然困难,而不是所谓的“大学生过剩”。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地方、结合市场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2?郾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学校的就业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本”,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面对有增无减的就业压力,要把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精神作为核心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三)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1?郾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应做好从单纯的学生到进入社会自立生活的心理准备,要冷静思考,正确认识自我。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要主动推销自己,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准备。

2?郾面向基层就业。

大学生们不要好高骛远,要甘心做最基层、最艰苦的工作,应当认识到,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关键是要看清自己身处的形势,端正自己的态度,摆好自己的位置,注重干事业的兴趣和心灵的愉悦。在人生价值实现上,不是依靠和别人的比较来证实自己的价值,也不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肯定来获得满足,哪怕是最渺小的工作,只要能体现个人特性和自我价值,这样的平和人生就最有价值。因此,大学生应当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要端正学习态度,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培养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另外,还要注重培养自己待人处事的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只要练好了“内功”,只要自己有能力,不愁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破解就业难题之策: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教育报,2006-3-24.

[2]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问题与对策分析.

[3]周辉.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报告.

[4]李丽芳.浅谈大学生就业.

[5]朱晓文.浅谈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的构建.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11-24.

第6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培训;教学模块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55-02

引言

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2008―2009年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据统计,在未就业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到60%―70%。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女生近400万人,虽然用人单位一再强调没有性别歧视,但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处于劣势,据厦门大学的有关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因此,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女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上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新华网北京2010年2月16报道(记者李菲),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表示,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二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三是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创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四是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五是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如存在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今后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求职应聘往往因缺乏实践经验、职场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而失去机会。有许多女大学生求职应聘一再受阻,从而因身为女性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愈来愈受到高校教育专家的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在校男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为3:7,由于近年来中小学校的用人数量在逐年递减,这就更为女师范生就业,走向讲台平添压力。

女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而内在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主客观因素等多角度探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从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类别分析

据笔者调查分析,现在的女大学生就业遇到障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重视理论学习型的毕业生。沿袭应试的学习习惯,只是重视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很出色,进入现实社会中,往往出现接人待物不够得体,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弱,适应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欠缺。

2.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型毕业生。这类学生总是认为经历了四年寒窗苦,一定要找到优质高薪的岗位才肯签约,否则宁缺毋滥。

3.没有社会经验缺乏自信型毕业生。大多是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自身具有内向、消极、悲观的个性,进入社会后往往出现自卑心理,人际关系紧张,惶恐不知所措。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型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从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计划,对所学专业的市场行情也不做调查,就业求职碰壁时,茫然无措。

三、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一)将就业指导培训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鉴于以上出现的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应倡导职业能力培养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应接受职业定位的指导,要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有意识地接触与专业、职业定位有关的学习,如听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职业潜质测评、性格心智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面谈辅导等;同时,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应聘面试的礼仪训练课程、求职面试指导、应聘时化妆与着装指导、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等。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开辟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特色班,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同时,将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开设到企业,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流程等,通过企业、商会、协会等多方面的努力,让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三、四年教育的培训过程。通过企业、商会、协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也可以成为学生就业的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工作增加“筹码”,缩短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再教育的时间。 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内容如表1所示。

(二)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课程》实训教学模块设计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就业辅导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案例教学与模拟面试现场参与性缺乏,因此,大学生求职应聘没有实践经验,往往因缺乏应变能力而失去机会。所以《就业辅导课程》教学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调整教师教学方向,增加实战训练内容,改变学生就业态度,疏导就业心理危机,培养适应市场、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同时,增加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如就职面试前的准备、心态调整、服装的选择、临场应变能力培养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女大学生,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结合各行业用人的衡量标准,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应聘的面试考核测试内容,针对《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设计如下实训模块。

1.求职心态培训模块:就业危机意识培养、求职心理辅导、应聘挫败心理减压疏导等。每学期以灵活的企业家讲座、成功人士心灵成长工作坊的形式培训。这种职场能力提升训练教学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调整教师教学方向,加强学生参与性实战训练,改变学生的就业态度,疏导就业心理危机,形成系列教学体系。

2.大学生性格心智测评模块:设计建立一套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在线测试,即时获得一份测试报告。这份报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职业定位与个人差距分析、职业目标与职业成就感。

4.应聘面试的礼仪模块:投递简历、个人形象、自我介绍、接人待物仪态仪表;与人谈话礼仪、接听电话、行为举止肢体语言训练。

5.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模块:心态培训、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职业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及挫折承受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

6.求职应聘的模拟演练培训模块:主要针对面试环节中的应对、解答、应变、即兴发挥等内容进行角色演练,使学生犹如亲历面试现场,亲身感受现场的气氛、压力、挑战,获得最直接的经验,能够了解面试流程,提高求职成功率。

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劳动力将逐步向科技型、创新型、实践型转变,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将紧紧围绕着市场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时时刻刻以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中心,把高等教育的教学与人才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为社会输送有用、适用、好用的人才。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模块设计,笔者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侯丽娜.浅议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9).

第7篇

关键词:共青团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随着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高校无奈却又必须面对的难题。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长期艰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十中明确提出:“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到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明确共青团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关系及定位,有助于更高效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作为党和政府和青年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共青团在协助党政机关推动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指导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上作出正确选择,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切实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共青团组织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做好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实现民生改善、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1.是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不断加剧着社会就业压力。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110余万增长到2012年的680万,到2013年更是达到699万人。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仍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大学生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资源中的优秀群体。所以总体上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也会不断扩大。但在需求量扩大的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共青团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缓解就业压力、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人才的重要举措。

2.是适合团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在青年在校阶段做好教育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毕业生进入社会敦实基础,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衡量共青团组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共青团可以以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总结大学阶段的教育成果,吸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使自身在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得到丰富,并不断地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保质保效地做好青年教育,使之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对毕业生群体本身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在校内形成一种思想导向和文化氛围,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将现存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并使之最终成为现实生产力,就建立在就业创业这个平台上。共青团组织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本质上是做好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转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的根本保障。

二、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高校共青团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学生,是联系党和政府、市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纽带。高校共青团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全程教育中,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工作力度将最终决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我国高校,共青团员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构成群体,高校共青团来源于青年大学生,由青年大学生组成,能真正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思维导向,明晰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是代表青年大学生利益的组织,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信、独立、以及对新鲜事物强大的接受学习能力和广泛多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面对社会时思维越来越成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上大学决非是教育任务的结束,而是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平台。所以,他们不仅有强烈的成才愿望,更加有理性的认识,同时社会多元化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机会。高校团组织工作正好处在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对青年的成长发展方向有深远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实现大学生自我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路途。高校团组织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对做好青年服务工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1.高校共青团的优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贯穿在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就业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管理等多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体系优势。共青团组织体系结构清晰完善、覆盖面广,从高校团委,到院系分团委、团总支,最后到各班级成立的团支部,每一层次的团组织都建有相应的组织框架进行团内管理和开展工作。通过清晰完善的组织构架,团组织工作能覆盖到青年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团组织能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想法和需求,使就业工作从上级团委到基层团支部,都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开展。

平台优势。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自主的开展就业创业类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就业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共青团以这些活动为基础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源优势。高校团组织联系面广,能发挥自身与其它单位团组织的联系优势,加深学校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就业。同时,通过与各行业的联系,能广泛有效地收集就业信息,使高校能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打好基础和指明方向。

2.高校共青团的职能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以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方针为依据,认真考量社会就业形势,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特点,来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优势,辅助高校内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发挥沟通协调校党委、就业部门和各院系间的桥梁作用、形成校党委领导,就业部门指导,各院系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高校团组织要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全程工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培训,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特点,整合资源,深化与社会的联系,不断阔宽工作视野,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为毕业生创造就业见习的良好条件,从而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互关系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本质上都是服务青年,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共青团服务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成正反馈效果,不断放大工作效益。

1.在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就业工作

高校共青团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代表组织,在拥有深厚的青年基础的同时,也拥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团组织干部。他们思想进步,思维活跃,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推动高校各项学生工作开展的主力军,更是为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人才和智力储备。高校共青团集中高校青年团干群体的力量,在营造高校就业择业良好氛围上,有着其它行政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作为联系党和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桥梁,高校共青团能够更好地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运用到工作中去。共青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及丰富的青年教育经验,通过社团建设、开拓实践基地及科技文化活动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共青团从学生入学始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有助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学习,自主地提高自身素养,使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就业工作为标杆推进共青团工作

高校团组织处在青年学生服务的第一线,要想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就要不断加强共青团在青年心中的归属感,认同感。要更好地凝聚团结青年大学生,就要从实现大学生普遍性的需求入手,而就业创业是青年大学生迈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是大学生最现实的需求。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是实现团的基本职能和根本职责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覆盖面面广,涉及青年培育的各个领域,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共青团方面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共青团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育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高校内文化氛围的形成。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共青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为共青团的思想建设提供良好的形式。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强化自身建设的有力途径。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广大团干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在工作中有利于团组织推进自身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团干部队;同时,就业工作能够为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树立导向,有助于共青团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能够真实地反映共青团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成果。以就业工作为标杆推进共青团工作有助于一个“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的良性循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罗明忠.共青团组织推进青年创业与就业的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09(6)

[2] 张志辉.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2010(5)

[3] 胡献忠.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J].青少年研究,2009(5)

第8篇

论文摘要: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第9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调查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大幅增加,当人们为此欣喜雀跃之时,却发现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了,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据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近800万,而全球经济继续不景气,仅14年上半年就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渐渐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发了很多学者、专家的思考,指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多种原因,也从国家、社会、政策等层面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本文笔者在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试从大学生就业力低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学生工作一线,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深入分析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

调查对象

2013年11月――2014年1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组织12级320名学生到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笔者针对这批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的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情况

笔者曾在2013-2014年驻企业三个月,对在TCL进行企业社会实践的430名学生进行深入调查,调查方式包括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会出现种种不能适应的情况,如与因不善沟通导致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压力;不能适应企业的饮食习惯等等。但是经过实习带队老师现场的指导,从将来就业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后,学生往往能有一个很好的转变。通过访谈,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实践经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开阔了眼界,能够把现实工作和大学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懂得实际工作岗位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灵活的处事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等,访谈学生表示以后学习中会不断丰富知识以及增加社会经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从以下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学生在一些就业能力的方面的提升情况。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式,笔者根据自身积累的工作的经验,觉得仅仅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咎于扩招,难免失之偏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力太低,就业力太低具体表现为:1、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更不善于在具体岗位中积极主动学习新的业务知识,使之尽快适应岗位工作。2、沟通表达能力不够。比如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导致其求职成功率及保有工作率不高。3、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不清晰。比如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对自身条件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甚至有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 4、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以及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现实的就业过程中,不少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最初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导致择业过程屡遭失败。而有的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对岗位缺乏正确认识,也导致频繁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5、独立工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差,但强烈自我意识,又使他们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些使得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受阻。

笔者针对以上6个方面对参加TCL企业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通过参加企业社会实践这些方面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企业社会实践能有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企业,走上岗位,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势;是大学生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更新思想、吸收新知识、促进自身定位的有效途径。企业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的学习从固化的书本知识和课堂走出来,能让大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把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就业力的培养和提升。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企业、走向岗位,是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基于社会实践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徐超 罗艳.《试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 职业时空(研究版)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二级学院;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4)-04-00156-0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2013年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共同的希望,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高校二级学院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一、高校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现状

二级学院作为大学的下属学院,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现象,二级学院也不例外,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缺乏一套完善、合理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到位,只靠毕业班辅导员一己之力,任课教师无人问津,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二级学院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构建合理、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保障制度

1、建立合理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和领导制度[3]。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成为高校的一项长期性、全员性、全局性工作,二级学院每一位师生都要关注就业、参与就业,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责任,也是专业教师应尽的义务,应提高所有教师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充分调动每位教职员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班级就业联络员、党员和学生干部带头作用,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积极就业的良好班级氛围。

2、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管理制度。二级学院在全面推进“就业工程”建设中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就业创业相关制度和规定,如“毕业生就业信息制度”、“专场招聘活动管理制度”、“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毕业生自主创业管理办法”等,以制度健全保障就业。

(二)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1]

1、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很多老师都认为就业工作只是毕业班的事情,跟其他年级无关,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从各年级、各阶段着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与规划指导,使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够有的放矢,把握重点,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2、政策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党的十指出:“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学校不仅要培养能找到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机会的创造型人才,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要有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三)构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运行机制[4]

1、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力。为促使毕业生提早进入就业角色,找准自身位置,做好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就业准备,二级学院在就业高峰到来之前要组织召开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帮助广大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知识,提高求职能力,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提前做好就业前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就业创业指导活动一定要根据就业工作的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有组织科学开展。

2、加强毕业生身心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健康是成才的关键,高校二级学院需要把身心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相融合,通过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和不良心理,帮助毕业生更好就业。

3、拓宽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5]。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择业活动中的基本依据,没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整个择业活动的开展更是无从谈起,二级学院要派专人指导毕业生正确鉴别、筛选招聘信息;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每年开展毕业生跟踪凋查和用人单位回访,不断深化就业市场建设。

4、做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实现全面就业。就业困难学生主要指女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就业困难,就业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在平时重点关注,帮助其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心理辅导,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最终实现毕业生全面就业。

三、结语

党的十明确指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教育部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面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二级学院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开展,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吴瑞红,郝刚.论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09).

【2】 杨若凡,刘智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3】 王墀锡. 浅谈高职院校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义及措施 [J].出国与就业,2010.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议

随着高等院校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更关系到各个高校的持续发展以及大到社会的安定性。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无论是以就业指导课还是以就业讲座与职业指导等何种形式,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可是,就在许多高校开展的相关的就业指导及活动中,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从“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角度来进行浅谈,目的是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所服务。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无论是各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存在着一些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是错误。①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对市场经济本质认识有了一些偏差,很多大学生们形成了诸如投机取巧的一些不良心理。②奉献意识和纪律观念的淡薄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其中难免会有诸如利益驱动等不良的影响,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们认为,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中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而社会利益等只能是额外性因素。③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差的问题。随着大学生们临近毕业时期,很多就业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他们面对未来前途时充满种种担忧,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甚至出现了诸如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情绪低落等心理上的问题。

根据以上在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大学生们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上来加强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就业观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正确面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这个问题,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顺利和充分的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性和平衡性发展。那么,笔者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有所帮助。

第一,各高校应该将日常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贯性。从大学生们的入学教育开始,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他们的专业课以及就业指导中,使得学生们在长久的渗透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思想上的高度对于自己的其它方面都是一种帮助。在日常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的方式有所侧重地进行。此时,由于学生们会较多地进行社会性接触,因此,对于他们进行必要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既有好的影响,又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从思想上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就业问题,不能被社会上的不良因素所诱导,走弯路,保证把日常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贯性。

第二,各高校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灵活性方式,这对于解决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存在的过于单一或是枯燥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性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可以以专题讲座、座谈会、谈论会等形式,也可以以媒体宣传片的形式等,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引导性工作。而个别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与思想上的辅导和引导,使得他们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弊。

第三,在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性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体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素,将三者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各高校要主动和各用人单位及有关机构加强联系与合作,为毕业生们建立就业档案和收集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各高校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们保持联系,向他们宣传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努力与家长一起来做好毕业生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性教育工作。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做出思想上的保障。

以上就是笔者从“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角度来进行浅谈,目的是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所服务。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给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蔡金红。增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第12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2-080-04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国人就业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复杂,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已成为常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更趋于理性,用人单位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历与毕业院校,而是更加看重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和综合能力。越来越多的院校认识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校期间,既要加紧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体验式教学”的来源与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学者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库伯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体验、观察、反思与归纳这四大学习步骤的科学重复。除了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教育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还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应用于教育领域,一直以来,美、英、法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同期,我国也接触到了“体验式教学法”,但我国主要停留在对教育理念的介绍与梳理上。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对体验式教学价值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国内教学领域得案例也越来越广泛。“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更为突出。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更加在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也更提倡课程的活动由学生负责设计,将他们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并引导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二是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体验式教学”的情境非常灵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与个人的特殊需要,能够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探求每个学生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三是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都更为灵活。如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可按照市场中的职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用社会调查、个人信息材料投递、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求职过程,增强学生在求职中的应变能力;四是教学更具实效性。“体验式教学”可以“体验”为重点来展开教学活动。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来说,真实且生动的求职情境,可以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文件,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等做出了指导性的要求。要求认为,就业指导课应以科学、系统的方式展开,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发展。调查显示,当前国内高校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开设情况较为乐观,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的就业指导也很常见,但不少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缺乏就职面试、笔试、材料投递、个案分析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环节设计苍白、陈旧,简单、统一,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侧重政策宣讲、形势分析,对就业市场信息变化的掌握不深入且缺少体验式就业指导,难以兼顾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个性。因此,现有的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多教学效果不佳,很难满足教育部对课程提出的教学要求。同时,由于职业认知能力得不到切实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悲观失望,并因此而轻视这门课程。可见,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迫切需要改革。而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切实对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帮助,是高校职业指导课面临改革的重大课题。

三“、体验式教学”在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

1.自由辩论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初衷就是帮助工科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定位,引导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感知就业的压力,做好就业的心理与技能准备。就业形式分析是就业指导课的先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自由辩论的方式,对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展开分析。辩题可根据就业形势、行业实情和学生兴趣进行设计,如“用人单位是关心工科大学生的学历,还是能力?”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辩题,如“当前就业形势是否有利于工科大学生就业?”等等。不论选择怎样的辩题,关键在于要能引起学生对就业形势的重视与思考。辩题选定后,按照辩论赛的模式,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为正、反方以及评审团,各自投入辩论准备。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引导辩论有效地进行,尽量让辩论活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辩论完成后,作为评审团的学生,应当首先对辩论予以点评,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并陈述,一是要对三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二是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重点分析,以促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深度思考,使之建立起理性的择业目标,并积极投入就业准备。

2.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求职面试形成直观的印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没办法让学生体验真实求职的过程,领会求职时的心态与感受,“体验式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法是召开模拟招聘会。在模拟招聘会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招聘会场,再设计若干个待聘单位以及需求的职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展开模拟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求职者或者招聘团队的角色。模拟开始后,先由“招聘方”介绍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人岗位的工作要求、薪资待遇,再由“应聘方”上场递交简历,发表应聘演讲。观场的学生要认真观察其他“应聘者”的面试表现,并将其他人的面试表现与自己的“应聘”流程形成对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参加模拟招聘会,以营造更为真实的应聘情境。模拟招聘完成后,教师应对各方表现予以点评,剖析其中的求职技巧,强化学生真实的感知。角色扮演不但有利于工科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增强其职场应聘的应变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过渡与转换。

3.社会调查式

很多工科大学生之所以对求职感到茫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求职前做好知已知彼、人职匹配的准备。社会调查教学法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建设符合社会现实的职业认知。具体来说,各专业的工科大学生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人才选聘要求。具体方法是:选择省内或者市内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定各自的调查范围,联系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展开调查。调查方式的形式不限,可以侧重运用其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形式。调查完成后,每个小组都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用于班级交流。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教师在交流现场要进行点评并进行梳理,汇总出当前社会人才选聘要求。通过社会调查,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熟悉岗位供需状况,增强其对就业信息进行筛查的水平,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4.小组讨论式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进行集体面试的重要方法,最为常见的形式是情景模拟,旨在观察应聘者在面临现实压力环境中,展现自己语言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水平的能力。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工科大学生得以对面试场景产生直接印象,亲自感受面试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升学生沟通和应变能力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先将教室布置成会场,再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提供招聘案例,在案例的选择问题上,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假如你是一个大型企业的领导,你会从《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谁作为你的人力资源部长?”。案例选定后,各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注意的是,教师不需要参与讨论,其工作重点在于组织活动开展和观察学生表现,并及时点评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的现场表现,并由此入手制定提升其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案。讨论完成后,教师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升面试水平。

5.材料投递式

在细节决定成败的求职过程中,材料投递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满含学问的重要工作,也是包括工科大学生在内的一切求职者所必然经历的求职环节。材料投递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投递途径,体验各种投递形式间的差异,熟悉求职材料的制作流程。在材料投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1组尝试网络投递,1组尝试现场投递,1组负责处理投递材料,1组负责旁观评价。进行现场投递的小组要先后历经材料准备、现场演说以及结果反馈等环节;进行网络投递的小组要熟悉简历格式与邮件使用、线上面试等技巧;负责处理材料的小组要事先了解清楚工科大学生常规就业单位的招聘程序和用人标准,接收投递材料,及时反馈投递结果;负责旁观评价的小组要认真观察并记录下各组材料投递的整个过程,提出疑问、指出问题,对投递展开评价。投递完成后,教师要针对各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投递过程存在的问题予以专门的具体指导,分析各投递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材料投递水平的提高。

四、应用“体验式教学”于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比,“体验式教学”的开放性更为突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式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对目前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重要的考验。教师需要熟悉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招聘流程,以便指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将现实就业场景转化为学生课程中的体验场景,促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达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学情境需贴近现实。“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它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亲身感受求职择业时需要面对的环境和问题,从中取得求职经验,实现体验得有效性。为实现教学情境模拟的有效性,学校应购置专门的教学设备以模拟真实的就业场景,缩短校园与真实职场的距离。其次,要看重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验式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要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就必须在实践活动前,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明确体验的目的、方法和关键节点。在体验结束后,教师们应及时予以点评,以引导学生们领会“体验式教学”中“体验”的微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党珊珊.音乐治疗理论下的体验式教学———以高职就业指导课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56-57.

[2]王永珍.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35):136-137.

[3]钱黎.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9.

[4]徐燕.论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品牌,2014(07):109-110.

[5]赵荣生,宋宏福.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3(0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