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4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微信平台;儿科教学;混合式教学法;医学基础知识
1引言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基础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并认识各种临床症状及基本的临床诊治技能。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因而探讨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对加强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常规的临床实践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但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由于临床学生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带教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很多时候都是以听为主;②实践效果差,导致学生无法思考病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病例的方法,也未对临床病种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达不到临床实践的目的;③受实践时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临床实践。因此,理想的临床实践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儿科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提升临床实践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2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是以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让医学生带着实际病例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法(CBL)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将理论教学融于临床病例分析中,通过相互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法可对PBL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补充[2]。将PBL和CBL结合起来,既注重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增加对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利用现有的微信平台,将见习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构建一个可供医学生随时公开讨论临床问题的平台[3]。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教学法(联合CBL及PBL)”的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参与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
3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专业性较强、涉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医学学科。根据病种的不同,儿科学又分为呼吸、消化、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专科方向,但上述专科疾病的病理因素与成人疾病又不同,因而临床实践过程非常重要。现将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策略介绍如下。
3.1病例准备
在基于CBL和PBL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方法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人左右。每次临床实践课前,由临床带教教师挑选三四例儿科不同专科方向的典型病例,病例的选取应紧扣教学大纲。将选好的病例提前1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收集病例涉及到的临床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最新文献,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内部学习和交流,聚焦出该病种的科学问题和临床要点。
3.2实践中讨论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患儿进行实践,让每组学生对1名患儿情况进行问诊,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诊疗经过。随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病情分析,进而得到该疾病的诊断思路,建立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比如,某患儿因高烧呕吐入院,需根据其他临床症状分析可能是哪种疾病、需进行哪些检查才能确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哪些药物,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都应进一步思考。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学生针对该病例发表意见进一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3实践后的总结与讨论
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问诊顺序、问诊内容、问诊技巧,以期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结合临床视频、临床影像资料对学生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3.4构建儿科临床实践微信交流平台
由于每次的临床实践课程时间较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仅仅靠一次临床实践去消化所有的实践要点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每次的临床实践,借助微信平台建立不同的讨论组,将实践课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针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推送相关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操作方法;同时,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具体包括:①在临床实践开始前,由带教教师建立微信群,并在群里科室临床实践学习要求;②在入科进行临床问诊前,带教教师将常见的儿科疾病资料发送至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③临床问诊结束后,小组成员互享临床学习心得,通过病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锻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来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激发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也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学生快速地适应临床实践学习。
3.5构建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实时反馈系统
儿科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等进行考核。采用本医院自制满意度表对学生对此见习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对教学方法效果、自我成长、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对临床见习教学的学习反馈,得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
4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诊治对象是14岁以下的患儿,特别是幼儿患儿往往不能自己诉说病史或诉说不清楚,且儿科疾病病种多、患儿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造成临床诊治难度大[4]。因此,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儿科临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问题当中,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在本院儿科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查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临床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调动临床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可激发临床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主动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临床医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其了解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尤其在临床工作中当患儿病情变化较快时要快速结合症状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同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达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熟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问题的目的[5]。
5小结
有别于儿科常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打破见习时间的限制,可以全面展开对临床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临床医学院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此外,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经验。该教学方法不仅可用于临床医学院各临床科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万智,汪池洁,艾媛,等.关于“儿科学”课程见习的教学形式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3):243-246.
[2]赖学莉,谌卫,郭志勇,等.PBL与CBL综合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5):2382-2383.
[3]宋波,王桥,谭佳音,等.基于微信平台的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26,228.
[4]邱湘宁,吴光勇.平合CBL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医学生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26-27.
1、可报考临床医学学硕 临床医学研究方向很宽,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医学以及妇科、儿科,毕业后虽然不能考执业医师,但可以做技师,属于我国医疗紧缺型人才。
2、可报考基础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属于医学院的基本学科,有免疫、病理、生理、微生物等方向,毕业后可从事研究工作。
3、可报考药学专业 研究生取得药学硕士学位后,可到学校、药企、药店、医院等地方从事教育、研究以及药品出售工作。当然,也可以自己开药店。
(来源:文章屋网 )
中西医结合类都有哪些专业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类学科专业。
培养掌握坚实宽厚的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以整体思维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素 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拓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医疗的中西医 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方药学、 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系统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微 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局部解剖学、西医结合思 路与方法、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西 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 诊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等。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县医院、城镇社区中、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各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等地方上班。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医疗设备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制药/生物工程;
3、医疗设备/器械;
4、美容/保健;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金融/投资/证券;
8、娱乐/休闲/体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具备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更新和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3、掌握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饲养的知识与技能;
4、掌握寻找与开发中药新资源的初步能力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阶段教学法 儿科学 临床见习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激发见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儿科学临床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见习教学实践,结合我院儿科教研室近年来的见习教学工作,在200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儿科学临床见习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即采用了阶段教学法,效果显著,深受好评,介绍如下。
1 方 法
我们按照见习计划,将每组见习时间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结合实际患者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问诊及体格检查,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结合具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演变、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就该疾病的重点、难点、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向学生讲解,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示范分析病例与归纳总结,穿插提问历届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并解答,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中,甲状旁腺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动脉导管未闭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性紫绀?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在体检时都可在胸骨左缘听到收缩期杂音,室间隔缺损的杂音是因血流自左向右分流导致的,房间隔缺损的杂音是怎样产生的?二者产生的机制是否相同?急性肾炎患儿在少尿期可否用保钾利尿剂?新生儿肺炎与婴幼儿肺炎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等等,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不但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2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选择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及常见症状,每组学生轮流选2名学生负责采集患儿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对其表现随时进行点评,及时纠正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中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然后学生围绕有关病例进行讨论,让每位同学都开口,畅所欲言分析病情,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总结出患儿的病情特点,提出可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确诊需要做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教师同时在旁边做适时诱导,提出可疑问题,最后做补充及归纳总结,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达到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见习小儿神经内科时,先让学生在病房询问一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史,做体格检查,然后围绕该病例结合需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同时将惊厥的鉴别诊断、各种常见脑疾患的鉴别诊断穿插入讨论中,最后明确诊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教师因势利导,明确方向,对分歧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共同讨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3阶段,出科考核。考核内容设计为3部分:基础知识考核、病案分析、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从题库中精选60道多选题,基础知识50道,病案分析10道,内容涵盖各系统常见疾病,考后集中进行分析、讲解,进一步强化病案分析的思路。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由于时间关系改在第2阶段即时指导。
2 效 果
学习结束时,对17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阶段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赞同(见表1)。
3 讨 论
表1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200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儿科学见习阶段教学法意向性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选 项百分比(%)选 项百分比(%)选 项百分比(%)第1阶段的必要性非常必要96.1无所谓3.9不必要0.0多种教学法能否激发学习兴趣明显激发89.4部分激发10.6不能0.0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有帮助88.3部分帮助10.6无帮助〖〗1.1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明显掌握70.9部分掌握27.4无帮助1.7出科考核指导意义明显有39.1部分有58.7无意义2.2推广价值值得推广84.9可以试行15.1反对0.0
3.1 强化儿科课本知识,培养儿科临床基本实践技能,是提高见习教学质量的根本
从以往带教实践中,发现学生初次进入临床,初次接触患者,虽感兴趣,热情很高,但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大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已印象不深,对儿科临床基本实践技能如儿科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等不熟悉,也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针对这些问题,当学生转入儿科时,在第1阶段,结合实际患者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使学生在对大课讲授知识唤起记忆的同时,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识,同时为学生今后能正确地进行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期间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随意性提问方式,注意应用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将历届学生容易忽视的重点、难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回答,以进一步引起重视。总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及课外复习课本知识的强烈愿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为多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下,通过第1阶段的学习,不仅强化了儿科课本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次领略规范的儿科问诊及体格检查方法,体验部分阳性体征,而且培养了学生正规的诊疗思维框架和基本诊疗能力,为进入第2阶段见习打好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调查结果表明,96.1%的学生认为设置第1阶段非常有必要,认为该阶段的学习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很好的过渡,使初次接触临床的学生有一个缓冲、认识、适应的过程。
3.2 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关键
经过第1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等理论知识较熟悉,但对临床基本实践技能尚不熟练,在独立分析具体病例方面,仍不完整、不系统,甚至出错,这充分表明此阶段学生临床观察局限、资料获取不准,不能合理地运用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把握不准问题的实质。总之,此阶段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较低。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1]。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1,2]。所以在第2阶段要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对典型病例亲自问诊、亲自进行体格检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讨论,最后总结得出可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确诊需要做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这种讨论式、启发式的病例分析及进行主要症状、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各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强化了学生对儿科各系统疾病的记忆,而且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主要矛盾、去伪存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调查结果表明,98.9%的学生认为讨论式、启发式病例分析法对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2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对第1阶段所学知识及基本的实践技能得到及时、充分的巩固和发展,为进入生产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调查结果表明,98.3%的学生认为第1阶段教师的示范及第2阶段的亲自实践再加教师的随时启发、指导与点评,对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有很大帮助。
3.3 出科考核的关键是督促学习,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第3阶段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对儿科见习的重视,提高儿科学见习教学质量,在学生入科时即告知他们要组织进行出科考核,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使他们认真、严肃地完成见习任务。设计的考核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后进行集中分析、讲解,进一步强化病案分析的思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调查结果表明,97.8%的学生认为出科考核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总之,阶段教学法是我们在多年临床带教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方法,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兴趣中逐步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很好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医生和真正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妇产科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特色和要求,同时具备妇产科学专业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大人文知识学习
医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具备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1-3]在课程学习时,安排系列人文选修课包括医学发展史、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循证医学和医学思维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医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和地位,充分理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病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医学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他们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诚实、严谨和正直的科学态度。一旦进入社会,能够很快适应医生的角色。在学习临床课过程中,设定师生交流的固定时间,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在强化人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学习,并设置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医学进展、英语网络自学等课程,为将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课模块的建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安排辅修内容学习,而且不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习,这是医学教育存在的共同矛盾。辅修妇产科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临床课学习妇产科课程时,可以把妇产科学一门课程拓展为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手术与治疗学、生殖医学与计划生育,通过妇产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拓展辅修学生的妇产科专业知识,夯实妇产科学基础知识,提供最新妇产科学知识进展,使辅修妇产科课程的学生在妇产科知识结构方面达到住院医师水平,有利于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
(三)加强课程学习过程中评估
国内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门课程的学习只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缺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和监控,有些学生往往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只是学期末才突击,因而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尽如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辅修妇产科学生妇产科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最终成绩由多个部分构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两次测验,各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占60%,以促进学生自我努力,不断学习。
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6,7]。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调整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紧紧围绕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调整和安排理论考试模式、题型使其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试卷库从而使得考教分离,并优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引入PBL教学法,在妇产科课程开展以临床病例为主导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觉得妇产科课程学习生动有趣;融合临床医学基础课知识如解剖学与妇产科手术,组织胚胎学与妊娠、流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临床处理联系起来,有助于临床理论知识的贯穿和了解,并易于掌握。
(二)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早接触临床
安排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暑期到医院了解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体验医院工作氛围,特别是与病人的沟通技能,通过暑期在医院的短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妇产科工作的复杂性、严谨性,同时也为后期的妇产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安排学生参与查房、门诊及手术,通过早接触临床病例,使学生得以改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心,培养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意识。
(三)实施四级技能培训
当前,社会医疗环境不太宽松,学生在临床动手机会明显减少,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临床技能学习和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临床四级技能培训,将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常用诊疗技术整合分成四级培训内容,在技能实验室进行内外妇儿各项临床操作培训,突出临床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体现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就通过训练初步熟悉临床技能。
(四)实习前培训
在进入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实习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前教育,再次利用模拟器具强化临床基本功训练和规范化培养,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适应临床工作。
(五)强化临床技能培训
辅修妇产科学生按照实纲,在妇产科科室实习长达4个月,强化妇产科临床技能培训,分别安排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室轮转,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使其完成实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熟练和掌握妇产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出科考试包括妇产科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产科的四部触诊、骨盆检查、妇科的双合诊、后穹窿穿刺等。
三、多种考核模式
辅修妇产科学专业方向的考核包括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除以上多种理论考核方法,在临床实践环节采取以下方法来评估实习过程和结果。
(一)监控实习带教质量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辅修妇产科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辅修妇产科专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和发现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培养体系,使教学和管理更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学生一年的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学生按照实纲完成相应的临床工作,如20份以上临床病历的书写,参加外科、妇产科手术及内科、儿科操作,具体到每一项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的数量、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次数,所有这些操作均需记录在实习手册上,并要求老师签字。
(二)分阶段考核及综合
在实习期间,进行三轮理论实习考试,考核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科室实习所需掌握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能力,最终作为实习理论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不及格则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毕业前培训和考试
“圣斗士”专业之 心理学
心理学在我国的专业设置上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本科阶段下设有三个专业,心理学类、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研究生领域分三个大的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方面,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矫正等。现在大多数行业都流行持证上岗,心理咨询也不例外,心理咨询师证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不二法宝。我国的心理咨询师证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它申报的必要条件。即便是最低级的三级心理咨询师,至少也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以上学历;而二级心理咨询师则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博士学位;一级心理咨询师除了需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博士学位,还需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才能申报。其他专业要想和他们抢饭碗。可以,三级心理咨询师须大专以上学历;二级心理咨询师须先拿了三级的证,并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才可申报;而申报一级心理咨询师,你得先有硕士学位,并有二级的证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且所有非专业人士申请心理咨询师证都要通过培训并结业。由此可见,玩心理,还是本专业高学历的人独享的资源。
推荐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博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西南师范大学,拥有博士点,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拥有博士点,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拥有硕士点,犯罪心理学首屈一指。
“圣斗士”专业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电脑也要高学历?看到这里有读者不免要这样想。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绝对需要高学历的专业之一。君不闻“本科修电脑,硕士搞维护,博士才开发”的调侃吗?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幸与英语专业、会计学专业一起,成为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大专业,毕业生规模超过10万人。全国有857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11工程”院校有96所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敢问把志愿定在非重点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生们,你们心慌了吗?
虽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在还不是就业困难户,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贵州省实施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预警名单,并开始调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如果连续3次被预警的,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将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
试想,如果你没有一个高学历,你如何与10万就业大军竞争。要知道,除了同根生的兄弟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这些表亲也对你虎视眈眈呢。
推荐院校:
清华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西北工业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圣斗士”专业之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属于高学历专业这点应该没有疑问吧。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的毕业生(本科学历),想进三甲医院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省会城市级别的三甲医院在招聘医生时甚至已经将门槛建到博士生那么高。而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读研率较高的专业中,临床医学以32.5%的比例高居第三位。为了顺应以上这些要求,但凡稍大一些的医科类大学,如重庆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或者较好的综合类大学的医学院,如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开设了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
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之后第二家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高校。要知道,自191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成为我国第一家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高校以来,在长达84年的时间里,我国众多医学名校没有第二家敢涉足这个专业,由此可见开设该专业所需的“功力”。随后,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八所重点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南方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有幸加入到这个家庭中。
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的学生与经过考研、考博渠道完成高等教育的医学生相比,最明显就是节约时间。而且其开设院校都是医学类专业比较好的院校,隐性资源——教育教学和就业是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所以在这里,我建议想学临床医学的同学,若有能力,尽量报考临床医学七年制或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为研究重点。
中国医科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为研究重点。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下的教学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意综合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通过把每一个知识点隐藏在问题的后面,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训练了逻辑推理能力,启发了创新思维[13]。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培训其创新性思维。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和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有研究发现,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14]。在临床教学中,本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胸膜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一般的胸膜疾病,通过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查明大致病变部位,通过检查胸腔积液常规、胸腔积液生化、胸腔积液培养等检验方法则能进一步分析原因,而通过胸腔镜检查、胸膜活检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在经过系列的检查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转换一下思维,有时则可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难胸膜病变的诊疗中,如把自发荧光技术与胸腔镜结合使用,利用荧光下恶性病变呈现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绿色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最终在荧光引导下利用胸腔镜进行活检而明确病因[15]。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即从课程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除此以外,笔者还开展了发现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将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教育研究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研究和模拟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开展新教法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不但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
2.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始于实践,源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来。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也是科学问题的来源。陕西某大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16]。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调查也表明,实行把临床课程的课堂放到医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学的比例等措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期接触科研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则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7]。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试验表明,早期接触过科研的学生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好的动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本科学生累计发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7.125。
2.4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而医学教育国际化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而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从而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可以通过答辩等形式获取学术交流的资格,研究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和联合培养的途径实现留学海外的目标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和实现教师的国际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海外攻读博士后、访问、进修等形式开阔视野和提高医教研的能力。其次,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任课、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拔尖人才等途径使教师队伍进一步国际化,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3结语与展望
作者简介:甘师秀(1956—),女,河南信阳人,学士,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编辑专业与出版物质量管理。通信方式:.cn。
摘要:为更好地遵循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文章就所发现的医学类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学科间定名不同、规范名词与同义词相互又称、热点名词与语言类工具书的差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技名词,医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R3;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50-0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医学的范畴已经扩容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共11个一级学科,医学名词的应用与生物学、动物学等邻近学科日益交叉渗透。在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过程中,发现有同一名词在不同学科间定名不同、规范名词与同义词相互又称、热点名词与语言类权威工具书有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出现在同一本书内,给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和质量评判带来困惑,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规范。
一同一术语定名不同
基础医学名词是医学名词的基本构成。基础医学学科规范名词工作开展较早,公布审定名词量较大,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甚至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同一名词定名不一致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也见于中西医学科之间。试归纳举例如下:
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基础医学规范名词定义严谨、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统一使用于其他学科是最便捷的方式。如统一采用“耳郭”“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心输出量”“包含体”“唾液腺”等术语,这样也符合审定名词“临床服从基础的原则”[1];尤其是cardiac output在临床学科由“心输出量”改为“心排血量”或“心排出量”,又称“心输出量”,另外还有“每搏输出量”。其实,作为机体血液循环的“泵”,心脏输出的只能是血,而不可能是别的。在日常审稿中发现,几乎每部相关专业书稿都有“心输出量”一词出现,而使用“心排血量”“心排出量”者寥寥。
但在涉及疾病名称时,建议以临床医学规范名词为标准,如统一采用“视网膜脱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术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交叉的,建议进一步统一规范用法,如将“视神经盘”“视盘”“视神经”和“视”等诸多用法统一规范术语为“视神经盘”(参见表1)。
2基础学科之间
基础学科之间,鉴于生理学具有历史较悠久、影响面较广的特点(例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使用的严谨性和广泛性,建议按表2中间学科栏的术语,如组织胺(histamine)、包含体(inclusion body)、弓形虫病(oxoplasmosis)、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做进一步规范。但有关“袢”和“襻”的用法,二者英语等价术语均是loop,指形状或功用像襻的东西[2],应首选用“襻”并统一其涉及的名词(参见表2)。
3医学及其他学科
表3中同一术语两种表述方式并存,相对而言,肌酐(creatinine)、食管(esophagus)、纤维连结(fibrous joint)、宿主(host)、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比较简洁、准确,且使用广泛,建议以此作进一步统一规范。
4中西医学之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源远流长。阳痿是一个典型传统病名,并且被现代医学所引用,得到中医和西医广泛认同 [3]。“痿”和“萎”同见于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不利于名词统一,建议
这里采用中医诊断学的术语,统一规范名词中的“痿”字(参见表4)。
二规范名词与同义词相互又称
“流行性出血热”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相比较,虽然“肾综合征出血热”能直观体现疾病的病理实质,但“流行性出血热”更突出了疾病的传播性,社会意义大,并且使用频率高,建议统一把“流行性出血热”作为推荐使用规范名词(参见表5)。
三科技名词与语言类工具书的异同
从大众熟知的艾滋病缩写词——AIDS对比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热点名词艾滋病的英语名词定义简单明确,汉语释义也比较详细[4],用immune deficiency较好于immunodeficiency。相关学科审定科技名词用“穹窿”,汉语工具书用“穹隆”,并且有关穹隆的英语等价术语有3个,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参见表6)。
四定义欠准确,不便于理解的词
儿科学名词“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英语等价术语为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像审定名词“出生缺陷” “神经管缺陷”一样,“注意缺陷”本身已经是异常了,再加上一个异常词——障碍,岂不等于“否定之否定”?实际应用中,称“儿童多动症”的常见,可能用“注意缺陷(多动症)”更好理解一些,但又与心理学的审定名词“注意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不一致。
从疾病名称标准化、格式化要求出发,《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定义有“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5];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中定义有“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期发病”的“多动”(F90)并且被我国推荐标准(GB/T 14396—2001)等效采用[6];国内专业权威学术书中称“儿童多动症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简称“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7]。如此多种定义,应在审定名词的过程中进行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科技名词亦应随着语言文字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提高其影响力。采用使用频率高而又符合科技名词本义的术语应当是审定名词发展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医学名词(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李艳红,杨雪军阳痿和阳萎的用词规范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06,8(3):4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972,1065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摘要:探讨中医儿科临床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医学生临床思维、应对患者自信能力增强。通过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临床见习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研究生在通过本科学习期间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这时候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使理论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如何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临床。通常以儿科常见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问诊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结合具体患者、具体疾病,就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诊疗计划穿插向学生进行提问并解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近患儿身边,如发热查因的患儿,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交谈,自己独立采集病史,体查诊断,辩证立法处方,教师从旁补充、指正,这是在情境式教学基础上的实战演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学生对不同系统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病例的综合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如此反复操练,最终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让学生能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4]。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如何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到临床实践,这才是临床科学存在的意义。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单纯的板书式及多媒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其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而谋求进一步"深造"的阶段,其最需要的是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诊断学等基础科学武装自己,采用情境式教学与加强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相长,亦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是培养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先决条件。作者:周娅微,董晓斐,本文来自《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杂志
1.医学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I1研究基础薄弱目前,我所研究生来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临床实践不足,多不具备从临床上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读研究生之前也没有详细了解过该方面的内容;选择导师时多根据导师名气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而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仅被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更好研究方案的意识。
1.2专业知识不足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为大众化的内容,涉及面广。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通用的医学基础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而研究生阶段学科分科较细,如内科学又分成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消化内科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胃肠道、肝胆胰等专业,涉及的内容较专、较深。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将由面转化为点,但多数研究生仅掌握了面上的结论性知识,而对有待探究的带有争论性内容知之甚少。在本科阶段,医学生很少阅读最新文献,知识相对陈旧,既不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过去、现在,更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1.3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主动阅读科研文献的欲望不强,少数甚至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文献,往往仅限于导师指定的文献范围,缺乏系统性阅读;缺乏阅读、分析文献的有效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缺乏自主思考,提不出问题,难以理解其他研究者的目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阅读完文献后不注重整理,忽视不同文献之间的对比,难以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1.4缺乏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参加学术交流少,即使偶尔参加学术会议,更多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诸多信息;如果事后不去梳理这些信息,则难以达到”平等交流”的效果。平时在课题组内很少向同行提问,多为向导师汇报近期的实验进展,而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按照导师的建议去调整,开展讨论较少,依赖导师较多,自主性尚待加强。
2.研究生培养科研思维的对策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通过观察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1。因此,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须向理性认识过渡,唯此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飞跃,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简单地归纳,科研思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研思维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合理严谨的科研思维也是判定研究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2.1学习哲学课程科学研究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也就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哲学素养。学习一定的哲学知识,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唯物辩证的思想转化到自己的科研思维中,才能全面、客观、整体而又具体地看待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哲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多角度、多因素地看待问题,客观、系统地分析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应掌握哲学这一工具,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2加强方法学的学习知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如医学、计算机、数学、工程学等带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知识;二是有助于知识获取、加工、利用与产出,带有共同特征、工具性的方法学知识,如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但遗憾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常常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而忽视方法学课程的学习,导致掌握了大量的既有知识成果,而对知识发现的过程知之甚少。如果不主动思考知识产生的过程,也就难以学习和应用方法学的知识。应通过方法学的学习,培养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2.3加强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一种面对“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的探索性、尝试性认知活动。此过程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思维的具体体现。对于研究生而言,基本的科学实践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并据此撰写学位论文,这一过程包括文献查阅、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独立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4加强研究生间的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时,研究生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只能被动地当观众;与之相反,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则更加直接和有效;此时,大家地位平等,可畅所欲言,虽然水平有限,不一定能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但能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多种问题,类似头脑风暴,大家同时在思考,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不仅能够锻炼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能够激发科研灵感,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关键词:新生儿医学;人文教育;医患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2-02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目标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以人为本既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也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宗旨。新世纪是人性与生命伦理回归的世纪,正如刘德培院士提出的“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医学的人文精神决定了医疗服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关怀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已越来越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学人文学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维护生命和珍惜生命,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的新生儿学,关注对象是生后28天内的婴儿,专科性强,对象特殊;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疾病变化迅速而隐匿,工作风险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隔离监护,常常导致母婴分离,增加家属忧虑。新生儿医学的这些特点,要求新生儿科医生除了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外,也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将其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这不但是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医学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新生儿科临床实践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提高新生儿医师人文素质素养是时展和医疗改革的需要。随着时展和医疗体制改革,医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文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新医改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既是对医学人文属性的认同,更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重构。新医改的人本特点是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人性化和道德化的医疗服务。人文医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人。没有人文的医学不能称之为医学。注入人文关怀的医学才是真正的医学。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避免服务工作纯利益化、服务对象非人性化的倾向,不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将很难适应这种需要。新生儿医学是服务下一代的医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时代呼唤人文素养的背景下,新生儿医师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信念真正内化,成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才能达到专业行为的转变。
2.新生儿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人文精神。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学原属儿科学范畴,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已渐形成独立的学科。同时,新生儿是胎儿的延续,与产科密切相关。新生儿患儿病情危重且瞬息变化,其常见病如新生儿窒息等是儿童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医生往往关注于患儿本身病患,而忽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感受。对于患病新生儿,除了遭受疾病折磨外,还需经受母婴分离的痛苦经历;新生儿病房中侵入性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直接的疼痛,如呼吸困难患儿需要进行呼吸机插管治疗,不能食奶的患儿营养支持时需要进行中心静脉插,疑难患儿需要进行各种穿刺以明确诊断;而非侵入性操作如新生儿光疗等也会给患儿带来不适,需要新生儿医生具有一颗悯人的心,对患儿的疾病、痛苦予以关注、照顾和尊重;需要新生儿医生加强人文服务意识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医务工作,营造善待和热爱生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新生儿病人家属在母亲进行产科治疗的基础上,又必须面对患儿住院的现实,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容易焦虑烦躁。新生儿医生在面对家属时,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坦然应对家属的负面情绪,并化解家属的疑心和忧虑。必须给家长提供一种真诚、信任且具有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情绪上的支持性活动,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安抚他们的焦虑、恐惧、害怕的情绪,增加家长对医疗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新生儿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所遵循的思路就是要突破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制约,用哲学思辩和道德法律等社会价值观指导医学研究和应用,用科学、最佳的证据来实践临床诊治,为病人提供适宜、满意的服务,充分反映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完善新生儿医师的培养急需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合格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医生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一般地说,医学院校课程专业性很强,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专业课程较难掌握,人文课程相对缺乏,加之许多医学院校单科办学,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狭窄,导致医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为欠缺,接受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较为缺乏。人文素质缺陷也就成为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缺乏同情心,为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的学生缺乏人文沟通和关怀的能力,诊治病人时欠缺对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分析和沟通等。因此,缺乏人文精神,不仅会对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且还将对他们日后的医疗工作实践埋下隐患,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新生儿医师,作为儿科医师殊的一员,尤为需要完善的人文素质和人道情怀。所以,在新生儿带教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二、在新生儿科医疗活动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生儿带教医师具有双重任务、扮演双重角色,不但是悬壶救人的医生,而且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因此,在教授学生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待新生儿及其家属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在“生物”医学模式体系下教育出来的新生儿带教医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擅长于专业技术知识,却缺乏表达强烈的对患病生命的强烈热爱之感,缺乏表达对患儿及家属的共情。虽然他们为新生儿疾病的诊疗付出了大量心血,往往并不为家属所完全理解认可。可以想象,临床终日耳闻目染医患之间缺乏人文温情的医学生,最终工作后可能也会选择相似的工作方式。新生儿带教医师在医疗教学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关爱指导学生,尽力地解决他们的困惑,采用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随意训斥和处罚,才能培养学生对于新生儿科学的学习热情。
2.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实践人文关怀。在新生儿科具体的医疗活动中,要培养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种新的生物技术广泛运用,不仅需要一般的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和原则去衡量与指导新生儿医师的行为,更需要用敬畏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来规范、引导新生儿医师,增强新生儿医师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阶段。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人性化的治疗可以减少初生生命的各种不适反应,对于新生儿疾病康复和远期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就是竭力避免患儿经受各种负性经历。比如,新生儿医师在进行有创伤操作时,如气管插管,采集血液,各种穿刺时,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和损伤范围,减轻患儿痛苦经历;各种治疗间隙,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和抚触,可以促进母婴互动,有利于患儿康复和减轻家属忧虑;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蓝光治疗时,尽量按照正常昼夜节律,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此外,普通新生儿病房室内布置也应该符合婴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墙壁四周张贴趣味卡通图片,分散患儿注意力,减少负性情绪。
3.重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人性化医护患沟通,必须使医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规范化的人性沟通流程和规范化人性语言。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配合,增加患儿家属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需要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制订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规范流程,新生儿入院时,从进病区开始,就由住院医师主动热情地接待,介绍病区制度及环境,采集病史。家属探视和告知病情时,详尽地向家长讲明病情的转归,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听取家属对于治疗的疑虑,家里的具体困难和治疗的预期。在此基础上,训练医学生模拟示范表演,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观摩,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和学习使大家更加明确自己应如何做。
因此,培养完备人文素质的新生儿专业队伍,是新生儿学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必将促进我国新生儿学中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蒋敏,蒋利群.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2):166-167.
[2]孙利群,金鑫,单丹妮,等.医学人文关怀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6):77-78.
[3]陈洁.浅谈儿科血液病房中的人文化管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1):166-167.
[4]钟丹妮.浅谈儿科学临床教育中的人文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
[5]张文晖.试论循证医学之人文医学观[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14):251-251.
[6]刘华,许双虹,张媛媛.儿科临床带教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6-17.
[7]李洪军,王伟,何成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7):991-993.
[8]许红梅,赵瑞秋,刘作义等.儿科实习中医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42-743.
基金资助:2011年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五期)研究项目(No.107)
1影响儿科实习的负面因素
1.1医学生自身因素
1.1.1思想上不够重视 除了少数在实习前就打算毕业后将从事儿科工作的实习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儿科实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内外科。不少实习生误认为儿科实习时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成人内科基本都能学到,导致他们对儿科学的兴趣不浓。此外,部分实习生接触临床后渐渐体会到医务工作者的艰辛.动摇了对医生职业的信心,甚至只想混到毕业证.后从事其他行业。
1.1.2毕业前找工作、考研的影响 求职应聘与实习存在时间冲突,每年各种形式的求职双选会都是在毕业前半年即开始陆续召开。大部分实习生认为实习的好坏与能否找到满意单位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不愿花心思在实习上,更乐意花费大童时间奔波于各个地方去托关系、找工作。有的实习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意向后,对实习更是消极对待,或者只重视即将从事专业的实习,对其他专科(如儿科)的实习消极应付.严重影响实习质量。此外.那些不愿到基层医院而又没把握找到满意岗位的学生.将报考研究生作为主要目标。而考研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复习备考,儿科实习更是容易被医学生牺牲,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查房.缺乏主动思考.也不积极动手操作。
1.2教师及管理因素
1.2.1教师因素 在现今医疗体制下,多数医院需要自负盈亏,临床带教并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必然导致相关科室和部分带教老师教学意识淡漠。有的医院只重视临床绩效.不重视教学.没有给带教老师相应的补偿,带教老师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入三甲医院和教学医院寻求更高质童的医疗服务,导致教学医院的临床工作异常繁忙.尤其是儿科的工作已严重超负荷。临床医师仅能专注于临床诊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教学工作。临床医师对带教的消极应付,不但对实习质量有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使实习生感觉被忽视,这又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实习热情。
1.2.2管理缺陷 实习生的管理一般由学校负责,医院科教科协助.有关实习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带教老师的反馈。带教老师因忙于繁琐的医疗工作,对实习生的迟到、早退甚至脱岗一两天等“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其临床工作,一般不会向上面汇报。很多带教老师都不清楚自己在管理实习生方面所应承担的具体职责.认为自己不是主要的管理者,实习生的管理存在缺陷。
1.3医疗环境的不利影响
当前,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个别医院和医生收红包吃回扣.加上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使得医患关系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更加不信任实习生,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不少患者家长坦言,来大医院就是为了寻求更高水平的医疗质量和服务,并不是为配合国家培养后备医生来的。他们常常以“无教学义务”为由拒绝实习生的诊治,甚至连基本的问诊查体都不愿配合,更不要说一些有风险的操作。现代的医疗法规又强凋对病人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保护,患者可以选择医生,当然可以拒绝实习生的问诊查体,更有权利拒绝实习生的其他诊疗操作。此外,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实习生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差错由带教老师承担,这难免会导致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实习生操作,使实习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1.4儿科疾病的特殊性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受到百般爱护,一般一个小孩生病,4—5个家长护送进医院,显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诊疗操作。我科就曾发生患儿家长因护士(不是实习护士)打头皮针未一次成功,而殴打护士的不良事件。另外,儿科患者配合度差、易哭闹.很难固定,使很多操作难度加大;再加上来自患儿家长的压力,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实习生操作。这些都使儿科临床教学具有了更大的特殊性和难度。
2提高儿科实习质量的措施
2.1加强儿科学重要性的教育
2.1.1学校层面 作为儿科学理论课的教师,第一堂课介绍绪论时就应强调儿科学的重要性。指出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大有可为,希望学生们努力学习儿科学,将来积极投身儿科工作,为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必须强调儿科学是门独立完整的学科.整个儿童阶段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其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绝非成人的缩影。
21.2医院层面 南京医科大学及温州医学院等每年共有120名左右实习生在我院儿科实习,每人实习6周,我院儿科主任在每批实习生入科时都再次强调儿科学的重要性。首先.向实习生讲明临床医学各个学科是相互交叉的,不管以后从事哪个学科,都需要具备必要的儿科学知识;其次,儿科学也是毕业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如不掌握儿科学,将来怎么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专科医生呢?
2.2改进实习教学方法
2.2.1借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教师针对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再由教师点评总结。尽管全盘采用PBL模式尚不符合我国医学教学实际,但其“减少灌输、重视启发引导”的理念仍值得借鉴。2011年开始,我院儿科在带教过程中也借鉴了PBL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患儿的临床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行动计划、分析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而且每一步都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对于每个新收治的患儿,从最基本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判读、初步的临床诊断.都尽量让实习生先独自完成再与上级医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主治医生在查房的时候.注意多询问实习生的意见.有意识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向,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一些儿科常见病的病案讨论,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讨论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批实习结束时,都进行实习出科考,题型主要以临床病例分析题为主。我们比较了借鉴PBL前后各30位实习生的出科考平均成绩,发现借鉴PBL后的出科考成绩显著提髙(81.4±7.1分vs73.3±10.0上,p<0.05)。尽管是不同批次实习生的对比,也提示PBL有助于提高实习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应用仿真模型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鉴于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实习生可能得不到太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而且儿科病人有其特殊性,更不愿接受实习生的操作。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医院购买高仿真教学模型,建立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让实习生在先进的仿真模型上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如腰穿、胸穿〉,培养学生各种规范化操作技能,以弥补目前实习生儿科操作的不足。
1.3加强管理
针对学校与医院对实习生管理存在脱节的现象,要优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实习生出科的时候,应由每个带教老师按照童化表对自己带教的学生进行评分。制定合理的签础分值,对勤奋学习、表现突出、积极参与讨论、实践技能突出及受到患儿家长表扬等均予以加分;而对经常迟到早退、旷工缺席、上班时间不认真工作等予以扣分。最后将学生所得分数上交学校.以适当比例计入儿科学最终成绩。医院层面也应强化教学意识,加强对带教医师的在职培训.建设一支兼有教师资格和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向型教师队伍,在晋升、收入等方而出台一些向带教老师倾斜的政策。
2.4积极寻求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