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4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公共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哈尔滨;公共艺术;本土文化;发展
“公共艺术”一词对于人们已不再陌生,它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而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也不在于采用什么方式,最主要的是公共艺术要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表达公众精神。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公共设施等,也可以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展示艺术等。现代都市公共艺术及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业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一、以城市本土文化为底蕴,构建公共艺术的灵魂
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主流和灵魂。哈尔滨一向素有“冰城”之称,哈尔滨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丰富的冰雪资源,冰雪文化成为哈尔滨城市人文地理特征的标识,形成哈尔滨市本土文化的底蕴。自1963年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至今,经过40余年的磨砺与锤炼,冰雪艺术已日臻成熟,现已成为一支举世瞩目的艺术奇葩。尤其近年来,冰雪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哈尔滨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特色之路。冰雪艺术向人们传达着各种思想和理念,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不仅体现了浓厚的北方特色,同时也展示了哈尔滨公共艺术的风采,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展现了哈尔滨的本土文化,构成哈尔滨市公共艺术的灵魂,并带动哈尔滨的经济繁荣,提升了哈尔滨在世界的知名度。
二、以风情万种的异国情调为点缀,构建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窗口。因中东铁路而繁荣起来的哈尔滨,其版图上除了有一批原汁原味的俄式建筑外,还有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哥特式等风格的建筑。因此哈尔滨被称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非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具有典型的拜占廷式建筑风格,它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哈尔滨中央大街号称哈尔滨第一街,建于1898年,整条大街就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这条百年老街上,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0余栋,其中保护性建筑10余栋,代表着文艺复兴、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多种建筑风格,因此哈尔滨亦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由此可见,哈尔滨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除体现本土文化底蕴外,还综合了古今中外的艺术特色,它正以立足本土,汇融中西,广取博收,海纳百川的品格,对文化传统和中外艺术思潮关注、吸收、溶解、消化,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异国情调的哈尔滨城市文化艺术。
三、以朴实浓厚的生活气息为灵魂,构建人文特色的群众艺术
公共艺术创意之初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起与公众亲和、密切相融而生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介入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和共鸣,从而使公共艺术成为缓解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所引起的疲劳一种公众性的生活的艺术”。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更要注重其亲和力的表现。雕塑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强调雕塑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融洽,强调作品与普通人生活情感的表达,从而让观者与创作者实现心灵和情感上的互通。哈尔滨的雕塑艺术家深深地领会了这一艺术精髓,沿中央大街设计并制作了许多生活小品雕塑,如“夜色多美好”、“小提琴演奏”、“街头画师”等,它们面部表情丰富,动作自然,使人们在休闲购物的同时感受轻松、愉悦,充分的体现了人文关怀。
四、以拼搏向上的乐观精神为导向,构建积极向上的艺术珍品
哈尔滨龙塔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高钢塔,是哈尔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设计与落成,体现了哈尔滨人的智慧和实力。龙塔的结构与内部设计,在展现设计的技术含量、艺术修养独具匠心的同时,更将中国人飞天的理想,通过极富现代感的钢构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龙塔的落成,促进了哈尔滨向国际化大城市发展的进程。
位于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展现了哈尔滨人不畏艰险、拼搏向上的精神,其整体结构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高13米,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协调壮观。塔身浮雕描绘战胜洪水的生动历史情节。
当然,哈尔滨市乃至于全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如形式和材质比较单一,对本土文化的体现和展示不够,没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等。但是,只要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能够充分挖掘城市本土文化底蕴,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去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城市本土文化将得到发展和升华,城市公共艺术将得到进步和提升,而城市形象将更加具备本土文化气息及公共艺术特质。
[参考文献]
[1]陈连富.城市雕塑环境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7.
[2] 孙振华.什么是公共艺术[J].雕塑,2002,(4).
[3] 赵海云,李道刚.漫画黑龙江[J].两岸关系,2004,(7).
[4] 王满.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空间特征[J].雕塑,2005,(2).
1.结合地域文化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2.公共艺术实施措施
一、元素解构
元素解构是指根据自身的需求,把传统景观符号中不同体系、时代和地域的一些单体符号按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化、不完整化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元素解构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体现出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保留文化符号的某些肌理,通过对元素符号的重新解构,使人们在感受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领会到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元素解构的设计手法为医院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表述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如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不锈钢浮雕取材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汹涌壮观的钱江潮,既提示人们,医院位于被誉为浙江“母亲河”的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边,更提示人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敢精神面对病痛,又告知人们要以“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坚毅精神战胜病魔。在钱江潮的浪花中还加入了C、H、O、N、P这五种构筑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丰富了浮雕的文化内涵。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五、结束语
要实现国内医院设计与国际接轨,除满足当今时代的医疗、保健、康复、科研、教育和精神需求,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外,还要坚持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和延续,在设计中保持国家精神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重视医患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因素。
作者:项海青 单位: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心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
0引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而且能大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现阶段,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新时展方向,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特色,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合理引入和使用地域文化元素,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为此,本文从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域文化元素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1.1城市公共艺术
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态统称为公共艺术。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摄影、雕塑、环境艺术,而且包括壁画、音乐、装饰及表演等众多表现形式,充分展示艺术文化在公共空间的交流性、开放性及共享性。
1.2地域文化
区域文化主要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并在传承中起到一定作用的文化传统,同时是特定地域传统、生态、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其形成过程漫长且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但在一定阶段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河流域,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河洛文化,对洛阳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魅力,以及树立城市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精髓,每个城市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脱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支撑。城市公共艺术是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地域文化是彰显城市公共艺术特色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须以地域文化为内涵,否则,必然会丧失独有特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随着城市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在建筑和公共艺术上逐渐趋同化,导致城市公共艺术看起来非常相似,缺少自己的独特性,毫无特色。可见,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合理运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使城市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并赋予城市公共艺术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是在有效整合地域文化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景观。
3城市公共艺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因
3.1未深入探究地域文化特色
当前,很多城市设计都以现代化设计为主,重点关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当设计人员在选择建筑材料和设计技术时,通常会更多地留意和关注现代城市设计特点。尤其是一二线发达城市往往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代特点给予更多关注,而忽略城市设计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价值,进而导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3.2公共艺术设计艺术性缺失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时,也不再以城市经济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更看重城市文化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能从侧面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准确掌握城市发展特点。但是,一些城市在设计中往往忽略城市人文特色,未将当地文化特色有效融合到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中,而是一味借鉴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最终使城市设计丧失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3.3部分城市忽视公共艺术
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时,必须重点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但仍有部分城市规划时,为彰显城市建设的现代性,往往更加注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有效整合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忽视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没有充分融合区域文化元素,才忽略区域文化元素的展示,导致现在很多城市公共艺术同质化严重,缺少自己的地域特色。
4城市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
4.1提炼地域传统文化元素
地域性传统文化通常具有浓郁的区域和民族特色,并承载着一个一直努力奋斗生活的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有效整合区域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和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要素,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相关内容,更好地彰显城市精神。例如,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拥有丰富的陶瓷艺术,精美的青花瓷、玲珑瓷和珐琅彩等,不但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而且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景德镇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充分展示和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有效萃取传统文化精华,将景德镇陶瓷工艺有效整合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进而彰显江西的独特景德镇文化内涵。又如北京的一些城市公共设计灵活采用北京胡同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不但传承和发扬了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效提高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水平。
4.2有效整合地域性自然景观要素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地域性自然景观元素必不可少,是其中最重要的素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地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可以充分彰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性在具体设计创作过程中,应主要依据当地的自然景观,结合具体设计作品的实际空间功能,有效将区域自然景观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以烟台公共艺术设计为例,因海洋是烟台自然景观最突出的特征,因此,将海洋景观的设计元素合理整合到烟台滨海广场动物雕塑喷泉的设计方案中。根据海水涨潮产生的冲击特点,在动物雕塑的口部设计喷嘴,获得较理想的动态景观设计效果。此外,烟台还将地域自然景观的海洋元素运用到许多公共设施设计中,如滨海路公共自行车站的波浪形屋顶设计,大大提升了公共设施设计的艺术性和地域性。
4.3体现地域建筑文化元素
区域性城市建设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设计师通过详细分析和提炼传统建筑元素,给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从而创造出个性化、地域化及人文文化的新符号元素。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历史建筑和景观墙可为设计师价值发挥提供重要场地,通过铺装艺术记录城市历史变革,让游客在体验乐趣的同时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非物质精神形态和区域自然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精神文明的积淀,人类历史、社会活动、民众生活习惯及民俗风情是人类生活的历史痕迹,地域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按照装饰性、互动性的设计原则,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进步的过程,将城市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积淀和时代精神充分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中,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极大丰富公共艺术设计内容,不断提升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典故和民俗具有无限的思想容量。以烟台为例,艺术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在滨海广场创作了《华侨商贾》《古董商人》等雕塑,用凝固、静态的雕塑形象充分反映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开埠文化为主题,充分、生动地展现了烟台早期的历史风俗。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必须严格遵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原则,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心理、行为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艺术美的体验,充分展示设计之美。独特而个性化的地域特色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思想源泉。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选择最具城市特色和最情真意切、最感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民俗风情来表达。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真情流露,向公众展示一种富有同情心的视觉形象和人文内涵,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又在情感上与公众产生共鸣。
4.4运用地域历史文化元素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除去历史,无从谈文化”。每个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性格,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源头活水。设计师运用艺术语言充分展现一个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选取和提炼出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用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合理地反映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最能体现民族性、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以景德镇、烟台市为例,研究区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共艺术通过不断发现、整理和提炼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灵活运用与环境外部形式、风格相统一的艺术语言进行再创造,并通过雕塑、模型、园林及城市景观的综合设计充分表达和诠释,彰显所在城市区域的历史人文价值,从而突显自身的文化象征和社会属性。
参考文献:
[1]刘华清.日照市王家皂怡景公园滨海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9.
[2]韩璐.城市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9):54-55.
[3]黄惠谊.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研究———以广州西关建筑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7):97-99.
我国,虽然政府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决策者,但在大部分城市,并没有公共艺术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城市公共艺术的指导、协调、审定等工作。公共艺术建设职能往往挂靠其他部门,市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都在自顾自的进行市公共艺术建设,决策者身份非专业化、职能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公共艺术建设质量不高的现状。
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1、突出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
一般来说,城市通过艺术创造来对城市的性格和精神文化进行诠释。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因此,要合理地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规划,这是因为文化规划则在非物质层面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精神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主题的规划首先要符合城市整体的文化艺术规划、景观规划的要求,在整体中求变化,同时避免文化建设的混乱,以统一有序的面貌加强城市的整体视觉形象。
2、对公共艺术进行系统化规划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公共艺术的规划目标,对其中需要重点进行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考虑周全,对空间公共艺术建设的方向、主题、艺术品数量、建设规模、要解决的问题、执行方式、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做出全面的考虑和要求,避免泛泛而谈和不切实际。比如,对于某城市的雕塑设计上,可以将规划目标设定为在城市总体目标的规划下,对城市的雕塑系统进行完善,构造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共雕塑,以树立鲜活的城市形象。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以便为后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具体来说,在进行规划时,要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尊重公众的文化权利;布局合理,数量适当等等。
3、对公共艺术进行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对我国很多城市来说,公共艺术属于发展阶段,管理者和市民的意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健全的公共艺术管理体系,更加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从而使当地的公共艺术建设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各地应该出台相应的公共艺术的政策和制度,为公共艺术的建设提供保障。比如,可以规定在一些大型的广场、绿地或者其他公共建筑附近要提取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只有国家和地方从政策制度程度给公共艺术一些积极的政策制度保障,才会对公共艺术的建设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城市中更是离不开传统元素的。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中公共艺术的设计必定会有其传统的因素在里面的深层含义。之前的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导致很多“快时尚”的艺术品和设计的出现。我国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才慢慢的发现公共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才渐渐的开始对公共艺术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城市公共艺术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衬托。想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首先要先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名族特有的,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包含这个地域民族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一脉相传下来的客观所存在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国家民族利益的语言、符号。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统元素就有书法、国画、陶瓷、刺绣、剪纸艺术、建筑榫卯结构、民族服饰、民族图腾等这些都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城市公共艺术
1、城市公共艺术的含义公共艺术是带我们回忆城市肌理并且给我们讲述城市故事,人们在公共艺术中可以找回自身对城市家园的怀恋之情,找回那对于地域的依恋之情,并且发扬和继承了城市的文化。这是场所中功能化设施无法给予的,是超越身体和功能需求的现实价值意义的。以艺术化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给人们以生存的启迪。人们赖以生活的公共环境是以社会群体部落为中心的活动空间,是一个和地势地貌、民族、文化、生态有密切联系的生存环境。从审美艺术的角度来对待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人自身对生存环境的优化,以及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的一个重要体现。2、城市公共艺术的体现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我们不仅要注意生态环境,还要更加注重用生态的艺术的理念去指导和规划城市的建设。把城市规划、景观工程、建筑、雕塑、广告等都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重视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其品质。所以要为受众群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尽量减少视觉污染,满足于受众群的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让人与艺术产生了互动交流,在交流种得到美得享受,可以使受众人群愉悦心情,增加安全感。并且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空间、色彩、尺度、体积都处于合理的范内,在这种好的空间环境里,对于优化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环境秩序会起到良好的影响和作用。3、城市公共艺术和传统文化公共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服务大众为目的,公共艺术伴随人类文明史的各个时期,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公共艺术的存在,原始社会的岩石画和各种标志图腾以及绘画符号、还有中国封建社会皇家的祭祀天台、佛教艺术、石窟画等。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丢失,需要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协调。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现艺术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来源正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这些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即使在当今国际全球化的时代里中国人还是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现在很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建立在深厚文化背景下的。我坚信只有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做出的优秀艺术作品才是体现我国独特的艺术特色的。
三、公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是新兴的艺术种类,是艺术与大众、社会和环境之间的桥梁,它的社会存在感应高于它的艺术存在感。我们在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并不能照抄历史的痕迹也不能去做盲目的模仿,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适应当今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融合、创新、突破。目的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中依旧得以发展与继承。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止可以起到装饰城市,美化空间的作用,它更可以体现出它自身代表的文化内涵,可以让所处这个空间的人对其产生文化、情感的依托,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1、故宫故宫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相结合的最佳的例子,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建筑在时间与空间中展现的最好例子。由于故宫建筑是为帝王皇家政治,王式生活所服务的。所以难以避难会出现一些弊端,但是,单从故宫的整体建筑群体来说,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艺术表现与杰出成就,至今为止也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它也是我国将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在建筑上的建筑群体之一。2、香山饭店在当今的现代建筑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香山饭店,香山饭店建于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香山公园独有的自然风景红叶、绿荫、流水、人家。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香山饭店独特的园林民居形象。大到总体布局小到细节处理,设计者无处不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思想。整体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和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至今为止还在深深的影响着当代的艺术。设计师想在香山饭店这种现代化的建筑物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想表达出设计者对与中国建筑的思考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在外部造型上以江南民居为原型,想要表达一种简洁质朴带有亲和力的外部空间,并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营造手法与西方的建筑原则融合在了一起。
作者:周萌
1.1育人目标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和熏陶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人是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
1.2育人媒介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都是以美的对象为媒介.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达到身心愉悦、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是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就是最普及的美育媒介.
1.3育人措施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以知识的传递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是以美好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把艺术知识熏陶、教育思想启迪和审美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让人的精神状态在自由放松状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4育人效果的共同性拓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分析大众化高校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探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等培养效果角度来观察,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1协同育人原则构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育人原则.协同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以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高效性,关注个体,尊重个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普及的、大众的、平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部分艺术特长生的训练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共享艺术教育成果.
2.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内部制度与外部资源有机联接,创造新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构成独立学院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和谐运作平台的关键部分,深化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效果.
(1)协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正常启动的先决条件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学院决策层.通过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分割,以学院主管部门、教学单位、学习主客体的新型组织结构体系.
(2)协同创新公共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创新运作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有赖于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协同育人中心以及学生社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3)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采用新措施、新方案、新手段,完善新的评奖办法,形成规范、科学的奖励条例是激励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举措,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协同育人教育成果有重要作用.
2.3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
协同育人最终落脚点为人才的培养,任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会落实到课程教学改革,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是协同育人取得成效的重要步骤.通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条件,依托现代教育科技,坚持探讨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开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人格的全面塑造.
(1)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协同育人教学空间现代教学空间分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显性空间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室、多功训练能场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媒体技术等,隐性空间的组成主要有思维、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为了保证各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开展,在学院决策层联合多个主管部门重视显性空间打造.隐性空间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身规划有选择性地拓展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网络环境.
(2)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增加特色课程开设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可以在所在地域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加强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包括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各类社会设施场所,选择与社会团体、公司、政府等单位合作举办晚会、展览等,通过实践活动汲取新的经验养分,检验协同育人教育成果.
(3)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开放互动教学过程开放、互动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内在需求基础上的,通过学科交叉、课程综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实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树立新的师生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共同参与研究学习、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相互间属于平等关系.具体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还原关联知识、组织散乱知识,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
(4)优化多元化教育手段,丰富育人形式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学院优秀特色社团开展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组织部分优秀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制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优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一方面,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亮丽风景线;另一方面,树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展示学院特色.我院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联合开设课程、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普及各类艺术的项目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院艺术团总有团员200多名,其中90%以上学生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与参与艺术团实践活动,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艺术团在2012年夺得舞蹈啦啦队花球规定高校A组冠军和街舞大学四级难度组亚军,并获得参加2012年美国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入场券,独立学院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尚属首次.
(5)创新考核方式,开放评价方式和标准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和调控等多种作用.在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探索中,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既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分工协作等意识形成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开放化包括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和最终成果的表达,在评价开放化的尝试和探索中,恰当评价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和影响.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节的控制等能力的恰当评价.多元化评价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分方式,可采用市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课程作业、承担社会项目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的形式,小组评价优秀的作品等形式.分数的构成可以包含平时考勤分、学生相互评分、教师评分等,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人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外的设计师,而且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协同育人模式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
(6)做好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在协同育人实施中,及时有效通过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动态变化,但也要注意其中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狭窄,缺乏资源共享;二是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互交流,在部分团队项目中分工不明、互相推诿,影响协同育人项目整体进程与水平;三是在开放评价方法上,因个人原因顾虑过多而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和公正.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际过程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整.
3结语
【关键词】于家村 公共建筑
一、于氏宗祠中的石头建筑文化
于氏宗祠是一座建于民国十年的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于家人也叫它宗庙、祠堂,占地300平方米,处于于家村的中心地带,突兀威严。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举行家族活动、执行族规家法、宴请议事的地方。于氏宗祠大门上方悬挂有一块黑绿色大匾,上面是四个金色大字“于氏宗祠”,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面横排着四行圆形的门钉,虽然简单,但装饰性非常强,门框上是红纸黑字的对联,门槛前面是石头台阶,两边是石头雕刻的方形门墩,用来支撑大门的门框、门槛。
于氏宗祠吸纳了南北建筑风格,集雄浑、婉约于一身,堪称绝胜,这也正暗合了于家祖上的身世。正是于氏祖先的江南血统及在京为官的多年经历,造就了于氏宗祠南北兼有的独特风格。院落为一进院落,里面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整个平面呈回字形,相比其他民居规格较大,墙面、天井均采用雕刻整齐的青石,简单而大气。正房矗立于三层石阶之上,门庭宽阔。长14米,宽8米,装有四扇花棂木门,木门旁边是砖砌的三尺窗台,花棂窗扇没至檐下。祠堂正中为“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的神龛。祠堂院内院内有棵千年古柏,当地人称他为“旋柏、龙柏、茶柏”。据村中老人解释,因此树干旋转向上长,形似麻绳紧拧,故名“旋柏”,这也代表了于家人团结一心,勇于向上的决心;此柏树共生五个干枝,预示着于有道的五个儿子,故又称“龙柏”,取吉祥之意,这也是于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庙宇阁观中的石头建筑文化
在于家村五百年的历史中,建造了多处形式各异的阁楼、庙宇,如清凉阁、观音阁、全神庙、戏台、歌楼等古庙古楼,多达二十余座,几乎涵盖了村落庙宇的所有形式,这也正是于家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众多的古庙古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凉阁、真武庙和观音阁。
(一)清凉阁。
突兀于于家村东头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明万历九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佳品好义,独立兴修。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清凉阁的下面两层是于喜春所建,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二层、三层皆为庙宇,第三层是后人以木砖补葺封顶,整个建筑巨石堆砌,古朴之中不乏雅致。清凉阁一至二层全为石头结构,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遥遥望去好像一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此阁的天然奇绝之处在于,如此之高大建筑,竟然以天然青石为基,石与石之间并无任何辅料,完全用大小石块打干垒而成,建造十分奇特,其所用青石千斤以上的就有80多块,乃至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面墙。石石之间排列并无规律,有的以天然之状砌入,有的却凿迹寥寥,横不成线,竖不压缝,整个构造豪放、粗犷,但细微之处却精雕细琢,颇见功夫。如悬挂于东门的“风动匾”,此匾虽是巨石匾,确饰以巧妙精湛的双童簇拥梅花鹿图样,以石楔固定,巧妙地悬挂手法使石匾能够大风不动、小风动,颇有力学价值。
作为于家村的点睛之作,清凉阁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学、物理学于一体,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其建造方法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二)真武庙。
于家村的庙宇之多不可思议,除清凉阁之外,颇具规模的庙宇还很多。明嘉靖年间的真武庙,建于高高的十五级台阶之上,是全村建筑最早、台阶最高的庙宇,巍峨高耸。庙门高大威严,门首高悬“默会万真”金字匾额。院中有一全石八棱香亭,每面刻有一句诗,和为一首七律:“宝鼎烟霏瑞霭庭,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真武庙是全砖瓦结构的建筑,这也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信仰,正殿是飞檐筒瓦,脊上雕有由七块砖雕刻而成的二龙戏珠装饰图样,雕刻十分精美,猫头的瓦筒,莲花的滴檐也给建筑的细部增添了几分精致。非常巧妙的是,在真武庙的对面居然供奉着观音,这是由于当时没钱修建观音庙,便在院中央高起地台,以八棱香亭莲花座为界限,坐南供奉观音,莲花座上的八句诗,寓意佛道共处,心诚则灵,是现存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三)观音阁。
观音阁是位于于家村南的又一颇具特色的石头庙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是于家村的南门。该庙坐北朝南,共有两层,上砖下石,上层观音庙,下层石门洞。下层的拱门石洞供人行走,深达八米,是明清时期古道的出入口,石洞的石料规矩方正,虽经历史的风雕雨琢,但至今仍精细依旧,是于家村精工建筑之首。庙东是九级的露天石阶,顺石阶而上到达庙宇的第二层――观音庙,庙内三个神龛内,供有观音、文殊、菩贤三尊神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庙会。
观音阁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庙宇的独特之处――重檐,与通常所讲的“斗拱重檐”完全不同,房顶前坡截然分成两段,宛如两房顶衔接,巧思妙想奇妙绝伦,房檐一前一后,相距四米,建筑方法十分罕见。五脊六兽的屋顶装饰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下层的石料雕琢方正、精细,属于家村建筑中的少有之作,体现出来精彩的艺术气质令人赞叹,观音阁的对面是建于康熙十四年的戏楼,两楼之间形成一个小型集会广场,成为全村休闲娱乐的又一活动场所。在这里还有一处非常巧妙的设计,那就是小广场中央的水井,它的功能在这里成了扩声用的扩声器,可见古人伟大的智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众价值感知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居民幸福感
党的十报告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一环,而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其独特的管理模式。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成为社区情感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居民幸福感的研究,目的是强调居民的社区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因而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社区服务的居民幸福感现状
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评价和喜爱程度。①对于社区而言,幸福感体现在居民对生活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主观情感判断和自我满意程度。有研究表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工作或生活场所的影响。②虽然国家对于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给予财政上的倾斜,文化惠民工程已逐渐覆盖基层社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放缓、通货膨胀等原因,我国社区服务的居民幸福感还是处于偏低的水平。
究其原因,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基础设施偏陈旧,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高要求;区域资源的不平等与服务的行政化,制约着居民的整体评价和自我满意程度;政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廉洁性影响着居民对于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预期,而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社区服务的居民幸福感。③
二、公众价值感知在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受服务型政府绩效的影响。公众价值感知是政府服务绩效在居民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公众价值感知,包括公众需求满足程度、社会价值实现感受和自我实现价值达成的感受三个方面。社区居民在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公众价值感知影响着居民幸福感的达成。
居民幸福感是社区居民的个体主观评价,因而受到公众价值感知和社会比较心理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因而公众价值感知在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众价值感知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居民幸福感研究,就是重点发挥公众价值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通过路径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达成。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公众价值感知为基础,通过路径选择和区域资源的协同配置和组织职能创新,促进居民对需求满足、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的感知,并促进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建设,把社区居民的主观评价和喜爱程度统一于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有效供给之中,实现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最终达成,提升居民的社区情感与归属。
三、重塑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居民幸福感的方法
公众价值感知视角下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居民幸福感研究,就是把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供给与社区居民的公众价值感知相结合,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的喜爱程度为原则,培育社区居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把文化惠民工程和社区情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居民的自我满意为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最终归宿。
重塑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居民幸福感,必须牢牢把握社区居民公众价值感知的理论视角,把居民对社区服务质量的感知、社区服务形象建设、社区情感建设和社区服务认同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把握社区居民公众价值感知的中介效应,创造居民自我满意的社区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有效性,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和社区建设的认同性,并最终实现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四、未来与展望
笔者认为,公众价值感知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居民幸福感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社区居民幸福感概念上的界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是注重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与经验成果,探索社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演化机制,丰富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资源协同共享、情感建设和社区融入模式研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基层政府公众满意度和公信力的重要实践。促进社区服务的公民导向,发挥公众价值感知的中介作用,实施权变管理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模式,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情感建设,强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和组织效能,对于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居民幸福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政策参考。
(注: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SDSSCX2014-4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B018;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术团组项目,项目编号:11XXTJ09)。
注释:
①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1:1-161.
②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12):82-93.
③李文彬,赖琳慧.政府绩效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感――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8):53-57.
参考文献:
[1]汤凤林,甘行琼.中国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4).
[2]李树,陈刚.“关系”能否带来幸福?――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8).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155-01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对于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公共艺术运用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促进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公共艺术和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的任务之一是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受影响群体产生亲社会的行为,这些既包含了公共艺术范围的内容也含有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江汉路位于汉口江滩上,长约1.6公里,宽约10至25米,是武汉一条百年老街。现在的江汉路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聚集地,是老江汉路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的地方,在这里,公共艺术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前所未有的和谐相融的局面。对江汉路进行社会文化心理分析研究,有助于创建更多更符合武汉的故乡情怀,同时对公共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公共艺术建立的江汉路市民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
(一)自我认同是维持互动的内在支持。自我认同是个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某个地位、某个文化中的过程,为了维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人需要得到相应的群体认同,而成为某一群体的一员可以给个体带来相应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部分,它把个体所属的文化和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相应的归属感,艺术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在江汉路建立公共艺术是为了加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个体的归属感,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参与性,这一特点符合认同感的概念,认同感是联系人格和社会以及文化的桥梁。公共艺术也受地域特点的影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几个必要的条件:独特的构思、鲜活的地域特点、独一无二的艺术性。地域特点是指作品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能表现一个区域、一方人民、一座城市的历史。
(二)老市民的生活片段与公共艺术产生的文化自觉。江汉路的步行街上有着许多耳熟能详的公共艺术,其都是按照真人的比例打造,来源于老汉口的群众,其中热干面是武汉代表性的美食,反映了武汉人的生活饮食,挑水则反映了武汉在缺水时期,每家每户都要凭水牌才能挑水用的历史,纳凉则表现了在过去没有空调的年代,武汉人都把竹床挪到马路上,形成的就是竹床阵,是武汉独特的夏季纳凉方式。这些都是能反映汉口文化的生活片段,这些取材都能表现群众的本地情节,建立具有历史感、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使市民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武汉人对城市的认同,通常源自对城市外表的考虑,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识、文化环境等方面得到综合认识,这种认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江汉路也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和道路上的建筑物、江滩等事物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汉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公共艺术在打造江汉路的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武汉的市民得到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每个个体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三、江汉路公共艺术的社会情感分析
目前江汉路的公共艺术的建立,不单是经济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群众的社会情感的体现。市民在江汉路的公共艺术中游览,这些公共艺术是对武汉人的生活的赞美、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些公共艺术与群众内心的文化认同、心理需求和认同感等相互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设计者和市民的个体情感互相交错,从而使人们在观赏公共艺术的时候,出于本身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会产生欢喜、愉悦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武汉人这一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印象深刻、直达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感受和体验不断叠加,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武汉地理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武?h通过保障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式有助于武汉在中部城市中的崛起,这一系列的体验在社会群体中不断传开,使社会群体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这些积极向上的情感指引武汉人建立正确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态度,对武汉的发展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在建设人文城市、打造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崛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艺术还会使受影响的个体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产生对城市的热爱,涌现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民众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和骄傲,有助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艺术欣赏课是公共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具体实践与相互促进的作用。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可以在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层次。在学生活动组织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艺术欣赏课所感受到的审美观与认同感代入到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中,不断渗透到校园文化精神内涵里,与之相互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艺术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生产,是满足人们主观情感和需求的文化现象。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艺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已逐步成为人们有意识追求高层次、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形精神、科学态度的载体,成为真善美的基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成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专业学科上得到更高水平、更深层的提升,同时在普通院校里,公共艺术教育也成为了以“完美人生”为目标的主动创设的综合实践课程。【1】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结构内涵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在各大高校中逐渐得到高度的重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各所重点高校均已开设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与课程,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普通文理科专业学习者的选修课程,使艺术贯穿在在各科教育培训中加以普及和推广。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以艺术欣赏(鉴赏)、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专业基础课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感性认知、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教育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的完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创造力并不是指具体的艺术表演和欣赏,而是将艺术作品欣赏与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尤其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环境里,公共艺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普及与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满足了同学们主观情感上对审美认识、理解上的需求,以及有意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需求,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艺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教学课程设置可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3】艺术必修课可由艺术基础理论课(包含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美学概论等)、艺术专业基础课(如:音乐类的专业基础课为: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等;舞蹈的专业基础课为:形体基本功、乐理等;绘画专业基础课为:素描、色彩等。)与专业技能课结合;艺术选修课以艺术鉴赏课程(各艺术学科或艺术作品的欣赏课)为主,可适当结合一些艺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如:简单的声乐识谱、易上手的器乐演奏、影视剪辑、绘画设计、素描、形体舞蹈等)或专业技能课。必修课则是针对艺术专业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而开设的,其课程内容的深浅也是根据年级或专业程度的深浅进行调整。而公共课(包含艺术基础理论课与艺术专业基础课)、艺术欣赏课是按年级或学生的兴趣取向组成班级,并进行授课、考核、计学分。
艺术欣赏课是普通高校时常开设的选修课,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艺术欣赏课开启了学生对艺术、对美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感性认知大门。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以绘画、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欣赏解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审美上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理上、精神上对美好事物形成正确认知与正确评判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4】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由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传统并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形态、行为方式与活动等方面的总和,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包含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与校园行为文化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等以物质为依托的校园形象;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着导向功能,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管理哲学、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共同价值观与追求、道德情感等,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和本质;行为文化具有很强的制约力,由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显现出来;活动文化包括各种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礼仪庆典活动等,围绕着校园精神文化主题,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是校园形象、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5】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艺术欣赏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与运用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校园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促使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多数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种认同感促进了集体感和荣誉感的形成。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创造或精神生产,属于精神意识形态领域范畴,借助艺术的教育功能与寓教于乐的功能和作用,艺术教育工作会很自然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在艺术教育工作中起到启蒙与引导作用,尤其最为典型的是在进行构建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组建、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欣赏课使艺术基础知识得到了普及,形成了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在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或校外活动时,会自觉主动的提高活动的层次、质量与水平,在追求“完美”与“审美”心理的驱动下,从而推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和谐。通过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学生不仅加强了自身的锻炼,并且培养了他们团队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与艺术表现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受到审美教育同时,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经验。
学校的学生干部组织与社团是营建校园文化氛围与校园活动组织上的生力军与先锋队。这些学生与社团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方向与内涵。在创建校园文化主题与校园品牌活动时,校方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积极参与对各项活动的策划、参与、体验、总结,在认识和掌握一些管理要领基础上,提高他们策划创意、组织协调、鉴赏判断等方面的能力,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和学生社团参与文化节活动。
而学生在寻找机会进行锻炼与实践的前提下,离不开艺术欣赏课对学生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化平台的搭建。艺术表演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如校园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等,他们的组建正是形成了艺术欣赏课的课外培训与补充。此类社团或学生组织,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爱好者的交流与展现专业特长的平台,同时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有机会欣赏到更丰富的艺术作品,学习到更多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他们在组办、开展的校园歌手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大赛以及元旦晚会等表演、演出的活动前,必须具备相关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素养,而非盲目的、随意的组建社团或组织相关活动。非专业性或低水平的艺术活动组办与艺术社团的组建,不仅使活动水准下降,扰乱学生对美的正确认知,而且对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更有甚者,使校园文化出现低靡、颓败之风,从而破坏与影响校园文化整体上的和谐发展。高水平、高质量、专业性强的艺术社团的组建与艺术活动举办,不仅为学生自己提供了展现自身能力与艺术交流的平台,并且突显与宣传学校文化精神与理念,更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不仅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并增强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机会允许的前提下,在不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活动实践、艺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大学生合唱比赛、大学生电影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推动了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
学生通过组织开展艺术活动实践,不仅营建出校园文化中富有创新、活泼、朝气的氛围,也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同时推进了校园文化的构建。在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认可过程中增强了自我创新意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加强了学生对艺术欣赏课的重视,从而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艺术欣赏课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欣赏课的内容、层次越丰富,校园活动就丰富,校园文化亦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面貌。
五、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不仅在教育体系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培养与身心全面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精神主导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开拓了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与文化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组织,艺术欣赏课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影响力在校园活动中得到具体的实现与运用,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相互渗透,不断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及发展趋势,尤其在校外文化交流中,进而影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对校园文化,甚至对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艺术欣赏课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受到重视。在以丰富的艺术作品解析与欣赏为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不仅为学生展现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以体现,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在人们共建的文化环境与教育体系中争奇斗艳。
注释:
[1]陈发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探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2]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07(12).
关 键 词 :公共艺术 环境空间 人文精神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它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设计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形成,不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关注城市文化艺术与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公共艺术含义与环境空间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将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它不仅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是人们寻觅的一个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要求艺术家在改造时空的活动中发现新的造型和空间元素,而且要求观赏者所有的感官同时参与和感应。公共艺术又是一种纯粹赋予物体以形式和结构的载体,或者说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美学活动。作为一种试图赋予物质观察和文化现实秩序的创新行为,它始终关联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它给予社会的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创造富有美感的形式和结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以及审美的需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在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的同时,拓展其时间感和流动感。它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空间形态、界面、构件等感觉体上。人们在置身这个空间环境时,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结构相似而使公共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产生方向感,由方向感产生了认同感,使得公共艺术确立了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关联,从而产生归属感。
公共艺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形态,而人们的活动又遍布生存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公共艺术随着人的活动而扩展成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环境形态。
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因为它直接向公众展示。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场所空间,因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于生活之中,显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所以,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场所的存在,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审视生活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角度,使观赏者感悟到其中的文脉与美感。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设计有赖于场所因素,是一种整合性的艺术创作。
二、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制度”的有效做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做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第一,确立公共艺术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比例与投资比例。按照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实施规范,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比例为60%或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上都采用“百分比艺术建设”的措施,即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制定出公共工程建设基金,用于环境艺术的建设。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的美化载体,所形成的形态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第二,组合与引导包括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是整体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公共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这样就需要加强公共艺术与历史的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历史与艺术的探讨,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形式形成与环境的有效联系,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综合性艺术。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很多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引起人们审美的想象;很多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新的媒介、混合媒介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特别是公共艺术的目的性与功能性并存于设计,因而所产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公共艺术形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环境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的综合表达,是一种设计文化。
随着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已从纯粹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而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关注到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设计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开始了对城市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与。
结语
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艺术设计展现于公共艺术空间,此外,它还要求艺术设计具有与社会大众进行对话的可能。一方面,公共艺术要能够产生与大众沟通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类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在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恰恰是它与所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会公众引申出更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中,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公共参与性”,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所产生的双向互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艺术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社会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等。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态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恪守必不可少的“大众认同”。这种“大众认同”是公共艺术精神的内涵所决定的,也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因此公共艺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
[1]韩巍.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