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时间:2023-09-19 18:49:07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第1篇

近日__书记视察旅游区,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定__文化旅游区为20__年全市、自治区重点观摩项目。目前,我__正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好年度和总体目标任务。

供水项目:旅游区供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5000吨,占地约10亩,抓紧完成项目可研编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计划10月份开工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000立方米,配套铺设污水收集管网。计划 10月份开工,20__年10月份竣工。在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旅游区内将设立污水临时处理设施,并开工建设一座垃圾转运站,集中转运旅游区及周边村庄生活垃圾。供电项目:10月底前完成旅游区内电源双回路建设及配套相关设备。道路建设工程:实施旅游区一级公路续建工程,新建一级公路与__路的连接线,年内完成路基工程,20__年6月份建成通车。11月份完成__路新建码头桥工程。__景观路实行封闭管理,8月份封闭__路沿途路口。供气工程:全长38公里的察素齐到__天然气主管线和旅游区内部管线已基本铺通,现正在做调试打压准备工作,计划于10月份通气。供暖项目:集中供热工程包括热源厂、管网和换热站三部分,热源厂位于__变电站东侧,占地__亩, 10月份锅炉、换热站完工,具备供热条件。__村移民项目:__村共有70户、243人,抓紧调研摸底、征地拆迁、编制方案、施工设计等工作,20__年上半年建成移民新区,年内完成移民搬迁工作。__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一期规划面积7700亩,计划利用秋冬季完成土地流转工作,20__年完成草原生态恢复一期工程。 __路亮化工程:__544套路灯已安装完毕,变电箱基础施工已完成,9月底前完成通电工作。其他相关工作:加强规划控制,严格管理旅游区用地建设行为。

__垂钓、观鸟项目、游船项目、码头项目8月底对外开放;__路两座大门8月底建成,圣主坛、商业街9月底建成,__广场和温泉娱乐中心12月底建成。高尔夫练习场场地建设工程、汽车营地内部道路建设工程和冲浪馆基础工程年内完成。温泉酒店20__年6月份完成装修。

加强组织协调,履行好环评、水保、立项审批、招投标等程序,首期清淤试验段选在规划中的北部清淤区,利用人工岛和__苇场为堆场,在现有水陆挖机施工的基础上,8月下旬挖泥船开挖,计划到11月中旬清淤120万方,9月底完成万家沟清淤工程。同时,规划协调好__周边__区,利用清淤良滩地和盐碱地,植树种草,改善__周边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2篇

一、强化思想认识

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旅游规划编制、推动项目建设等措施,我市旅游产业取得了初步发展。但我市旅游业发展起步晚,重点景区规模层次不高,建设速度不快等因素,旅游经济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不相适应。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长远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把旅游经济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推动全市旅游业大发展。

二、强化组织保障

针对我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尤其是重点景区(点)建设情况,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市政府市长任主任,市政府分管市长任副主任,市发改经信委、旅游局、规划局、文化局、国土局、财政局、食药监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发展计划、目标任务的制定和分解,协调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考核、督查全市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聘请国内旅游业专家,成立市旅游发展专家组,为我市旅游产品策划、规划进行指导,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技术评估,并提出建议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强化景区(点)项目属地开发建设管理责任,对旅游重点镇(区)政府加大旅游考核力度,实行差别化考核。各相关部门在编制规划、项目建设时,要主动服务旅游业发展。旅游项目立项时,市发改经信委要与旅游部门进行会商,市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在旅游项目立项、规划过程中,要全程服务,并与发改经信委、规划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对项目进行评估、会签。

三、强化重点景区打造

“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4%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以上。到2015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00亿元人民币,增加值达到90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值的6%以上;创建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围绕目标任务,做好以下重点旅游景区(点)建设:

1.打造以眼镜购物商务旅游为核心的“中国()眼镜城旅游区”

依托眼镜城一期工程,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利用大运河升级改造和铁路货场搬迁,把“眼镜产业服务集聚区”规划建设成国家4A级景区,2011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并交付使用,2012~2013年完成集聚区内旅游配套功能项目建设,2014年确保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

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发改经信委、旅游局

2.打造以水晶山齐梁文化为核心的“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

依托“天地石刻园”开园契机,加快区内齐梁陵墓遗址公园、皇业寺、温泉度假酒店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2011年开工建设皇业寺、遗址公园、文化公园。2012~2013年完成以上项目并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及其它旅游配套设施。2014年确保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

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发改经信委、规划局、文广新局、宗教局、旅游局

3.打造以季子文化为核心的“九里季子庙景区”

以保护和利用季子庙、十字碑、沸井为重点,充分挖掘季子文化,弘扬季子精神,加快区内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完成游客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开工建设季子庙。2012年完成沸井、季子庙和其他配套项目建设。2013年底确保完成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

责任单位:延陵镇政府、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宗教局、旅游局

4.打造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嘉山旅游区”

依托现有龙庆寺和新建的三大殿,加快区内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2011年完成三大殿装修、龙庆山庄建设,开工建设金刚经、金刚宝塔。2012~2013年完成以上项目和罗汉洞及配套项目建设。2014年确保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

责任单位:后巷镇政府、宗教局、国土局、旅游局

5.打造以总前委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项目”

依托总前委旧址、华东财经委、三野司令部、贺甲战斗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加快项目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在2013年完成以上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文广新局、延陵镇政府、界牌镇政府、旅游局

四、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旅游业发展投入。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资金来源: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中划出500万元,设立旅游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市财政从部门预算中安排500万元(含年初部门预算中已安排的170万元),专门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和目的地旅游城市创建等工作,并逐年增加。旅游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景区建设,市旅游局要加快制订资金使用考核办法。

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我市旅游资源和在建项目,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旅游招商项目入户,享受市政府招商项目在行政审批、财税等政策优惠。对投资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旅游项目,由市旅委牵头,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经市政府研究实行优惠。市政府将加大重点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和景区需要的水、电设施由市政府出资统一安排建设,优先安排景区公交专线,优先安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第3篇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梁河县2018年至2020年全县旅游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旅游部门基本情况。2019年3月15日梁河县文化和旅游局揭牌成立(加挂梁河县文物局牌子)下设3个股室:办公室、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股;下设5个事业馆所:文化馆(含非遗办)、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市场股;挂靠管理1个县级直属事业单位南甸宣抚司署管理局。共有编制40人,实有44人。设文化和旅游局党组1个,有局机关、老干两个党支部,有中共党员26名,其中:在职党员18名,离退休党员8名。

(二)旅游资源基本情况。梁河是德宏“北大门”,位于旅游城市腾冲、芒市、瑞丽之间,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县内有地热温泉17处,矿藏30余种,水资源总量71.4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41%,年平均气温18.4℃。有经济植物300多种,现存古茶园3万余亩,千年以上古茶树树1500余株。境内居住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等13个民族,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南甸宣抚司署属国家级文保单位,县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33项,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甸宣抚司署、中国葫芦丝之乡两个国家级品牌构建的精品旅游文化资源,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特色美食成为了梁河最具回味的记忆,皂角米、回龙茶、土司宴、火烧肉米线等小吃无不彰显着梁河的物华。既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国边疆土司制度的典型代表与活化石,同时也是滇西茶马古道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资源丰富独特,始建于1970年梁河民族制药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德宏州药品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已有27个国药准字号批文药品,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

二、2018年至2020年旅游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旅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三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45亿元,完成旅游固定投资6.56亿元;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对比2017年分别增长158.6%、172%,完成旅游固定投资10.26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旅游经济深受重创,全县1至9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69万人次,同比下降59.08%,实现旅游收入约6.6亿元,同比下降60.46%,完成旅游固定投资0.35亿元。

(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梁河县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

1.全力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梁河板块工作。按标准完成“一部手机游云南”第一至第三批城市名片、慢直播、投诉、涉旅企业诚信指数评价、智慧厕所、闸机、人脸识别系统、智慧停车场等任务。

2.整合资金,加快乡村旅游建设。一是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因地制宜打造了九保村、帮盖村等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村寨。结合易地搬迁,完成关璋新村、拱母新村、傈花卡等一批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紧抓旅游扶贫,成功将友义村、新寨村、小寨子村、罗新寨等纳入了《云南省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9年九保村、帮盖村成功申报省州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其中,投资3850万元,全力打造阿昌美丽宜居休闲旅游第一村关璋新村。投资3900余万元,实施瑞泉村逸馨芬芳玫瑰谷项目。整合项目资金、村民自筹总投资4216万元,打造梁河傈僳族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区。二是打造和培育农家乐集群。按照聚集发展原则,已建成伍哥食坊、江湖山庄等特色农家乐25家,对全县农家乐进行了等级评定;按照《云南省旅游民宿建设和管理规范》,在回龙寨、九保、关璋等建成民宿客栈 13 家(在建7家,筹建6家)。三是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弘梁茶叶庄园成功创建首批州级农业庄园,生龙无性有机良种茶园、玫瑰庄园等已初具雏形;樱桃、葡萄等各类型采摘园不断发展,“农业+旅游”培育和打造出的回龙茶、皂角米、茶油、稻田鱼、优质大米、葫芦丝、中草药、亚热带水果、菌类、生态蔬菜等主要旅游购物品已经成为梁河一大特色。四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紧大滇西旅游环线与半山酒店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地方专项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文旅项目落地。选定底养、大坪子、回龙寨等7个地点规划建设半山酒店。目前,与北京金铉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在底养温泉建设雨林温泉野奢度假酒店,并争取参加2020年全省“最美半山酒店”评选,搭车省政府第一批半山酒店强劲宣传攻势。

3.建设“五个小镇”和一个古镇。充分发挥梁河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做好南甸宣抚司署、中国葫芦丝之乡、滇皂荚、回龙茶等文章,构建精品旅游文化小镇。一是稳步推进一批。与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建设梁河县南甸伴山温泉小镇(大坪子温泉)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1亿元。与云南村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建设河西莲花山葫芦丝温泉小镇建设,预计投资8亿元。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约建设勐养葫芦丝艺术小镇文旅基础设施,预计投资11亿元。二是筹备招商一批。以独具特色的滇皂荚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梁河滇皂荚品牌展示地——滇皂夹小镇。以茶为魂,立足回龙寨回龙茶历史文化基底,打造游客及茶友溯茶源圣地——回龙茶文化小镇。三是打造推进一批。投入500万元资金,建设九保美食街、根源文化广场等,成功申报九保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生态园林型特色小镇”三个荣誉;未来依托九保现有古建筑,结合美食、阿昌族等特色,大力推广“游在腾冲 吃在九保”的理念,突出九保古镇在腾冲—梁河旅游体系中的差异优势,把九保古镇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集市旅游古镇”。

4.实施南甸宣抚司署提升改造,做好国家4A景区复核。争取1407万元资金,实施南甸宣抚司署消防、修缮白蚂蚁危害治理三项工程。与文旅公司合作,通过多维度展现滇西土司历史、园林园艺景观提升、注入非遗创意体验、组织主题活动等提升改造南甸宣抚司署,打造梁河文化旅游品牌新高地。投资1.78亿元实施南甸步行街改造项目,打造集地方特色产品、民族手工制品、地道美食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创商业街区。

5.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围绕全县美丽县城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投资560余万元,在主要旅游乡镇、游客聚集公共区域建设旅游厕所27座,100%完成百度地图标注。

(三)推动旅游产业建设工作情况

1.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旅游产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高标准编制《德宏州梁河县全域旅游规划》,提出了“旅游兴县”、“着力打好旅游文化提升战”目标。

2.大力发展节庆经济。进一步挖掘、培育、打造和提升葫芦丝文化、土司历史、回龙茶文化,举办中国·梁河国际葫芦丝文化旅游节、土司历史研讨、九保春节文化活动、万亩茶园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等主题活动,助推梁河文化旅游“响”起来、“亮”起来。实现了以节为媒,提高梁河对外知名度;以节促交,打造世界葫芦丝文化品牌;以节引客,开拓旅游市场;以节促收,增强文化旅游普惠性。而事实证明,举办高规格赛事和节庆活动,是最聚人气,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据初步统计,2018年、2019年九保古镇春节文化活动中,共接待游客28万余人次,销售额达860余万元。2019举办的中国·梁河国际葫芦丝文化旅游节,有国内外862名选手齐集梁河,期间游客量达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6亿元。

3.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拓宽宣传推介渠道。利用节庆活动契机,在昆明举办发布会,利用南博会、文博会、茶博会等高端会展,全力推介梁河旅游。邀请中央、省、州媒体记者、旅行商和国际验客达人到梁河踩线,全方位宣传推介梁河。2019中国·梁河国际葫芦丝节文化旅游节活动宣传报道,被中央、省州级媒体刊发稿件150多条,开幕式、闭幕式同程验客达人直播累计观看70.2万人次、126.9万人次,图文直播访问量67507人次,微博话题“不一样的葫芦丝”阅读量2574.6万、“世界达人验遇梁河”阅读量2654万,葫芦丝文化旅游节专题访问量1000万次。

4.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一是组织领导、精心部署,抓好落实。下发了《梁河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德宏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通知》,层层签订旅游安全生产责任书。积极开展旅游行业“扫黑除恶”“打非治违”等,联合多部门全面检查全县涉旅企业,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三年来,共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12次,检查350家次。完成县内216家涉旅经营户诚信评价,建立健全“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

5.逐步健全梁河规划体系。高规格编制《德宏州梁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该规划为引领,具体编制了《梁河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了南甸宣抚司署和九保古镇文化旅游区、茶马古镇、龙窝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三岔河林场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专项债券方案,编制大勐藏片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三、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统领产业融合不够。文旅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狠抓落实还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抓旅游的思维和方式还没有完全跟上时展节奏,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还未真正实现从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二)财政投入有限,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涉旅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慢。景点之间通达条件较差,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严重短缺,咨询服务中心、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滞后;旅游市场秩序、服务质量、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旅游产业投资主体较弱。旅游项目投资基本靠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大手笔、大气魄。有的旅游项目受自然保护地规划以及生态红线等政策限制,项目开发建设难度较大;有的旅游项目由于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和土地征收难度大等原因,项目进展断断续续或停滞不前。

(四)管理瓶颈和人才短板依然存在。旅游发展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面临“小马拉大车”的窘境。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旅游规划设计、咨询管理、高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高级导游、文化娱乐等人才严重短缺。

(五)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不健全,旅游对相关产业拉动不强。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传统项目比重大,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分属于条块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乡镇自身投资能力弱,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一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够匹配,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过境游”与“过夜游”比例失调,旅游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为契机,整合梁河县各类优势资源,加速“+旅游”融合,把梁河县打造成为以养生养老、健康食品生产为核心的“山水田园康养梁河”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

(一)明确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中心,围绕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城镇、乡村、生态、交通等建设的各个方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全县建设发展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以整个梁河县全要素支撑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的吸引力、亲和力、辐射力来充实和丰富全县硬实力。一是积极创建品牌县城。二是要积极创建特色小镇。三是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和乡旅融合。四是创新林旅融合。五是充分预留全县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的用地空间。六是推进体旅融合。七是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八是健全县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九是进一步强化城镇、村寨景观的旅游化提升,打造旅游城镇。十是大力实施“天更蓝”工程。十一是提高文旅项目包装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突破梁河旅游区域性。文旅融合,思想要融合、体制要融合,要树立全县旅游一盘棋的思维,要突破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文化置入旅游业,形成“产业围绕旅游抓,结构围绕旅游调,产品围绕旅游造,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服务围绕旅游优,品牌围绕旅游亮”的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大滇西环线建设。

(三)加快“旅游+”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新时期旅游产业为发展的主题。按照全域旅游规划的实施,联合各乡镇、各部门,以不断推进城镇依托旅游搞配套,促进城旅功能上的融合;交通利用旅游上档次,打造最美景观公路;农业通过旅游调结构,打造旅游富民样板;乡村结合旅游出亮点,打造美丽新家园;生态围绕旅游做品质,打造生态旅游新高地,构建“全景梁河”。同时要发挥市场主体、旅游智库联合体等的积极性,下沉对接九乡镇和重点村寨,解构细化县域主题IP,形成品牌体系。

(四)落实文旅产业项目招商落地优惠政策。项目发展理念符合梁河、德宏经济发展要求,项目落地后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文旅市场应该给予最大优惠,特别土地上给与企业看得见的实惠。

(五)实施区域联动发展空间战略。引入优质的旅行社、在线旅游商等,以特色旅游线路产品为突破,吸引分流腾冲庞大的客源市场,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积极构建全方位、多类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和机制,形成多样化的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

(六)千方百计促旅游业复苏。按照省州“六稳六保”,加快文旅产业复苏相关工作部署,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市场发展”“五大举措”促旅游业复苏工作要求,围绕大滇西环线建设,推进旅游智慧化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活力,培育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推动实现消费人气回暖、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市场回补。

(七)融入腾冲经济圈差异化发展梁河旅游。随着腾冲经济圈的形成,腾冲旅游经济逐步由内聚向外溢出过渡阶段,需要外部节点地区进行功能疏解。与腾冲毗邻的梁河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欠缺的特色民族文化,做好互补文章差异化发展,将梁河建设成为腾冲产业转移的首先承接地和融合首选地。

第4篇

关键词:菏泽市;旅游;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特别是2009年以来,菏泽市把旅游业列为一大主导产业来抓,促使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2011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817.6万人次,同比增长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16亿元,增长27.3%,增幅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1月份在菏泽市召开了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座谈会;3月份,市里制定了一系列的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和办法,这些都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发展的大好环境。那么在当前形式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实现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菏泽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特色创建不断深入。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决策。围绕这一目标,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创优”工作为动力,紧紧围绕绿色生态旅游这条主线,以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提升改造为重点,着力完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高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打造“一城四乡”旅游品牌。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优,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底,我市正式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菏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极大地提高了菏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特色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自2007年全省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强乡镇、特色村工作以来,郓城县、鄄城县先后创建为山东省旅游强县,牡丹区李村镇、穆李村分别被命名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和旅游特色村。

(二)旅游规划渐成体系。全市旅游业以“开发旅游,规划先行”为指导原则,先后编制了《菏泽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县区发展规划,《曹州牡丹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浮龙湖景区详细规划》、《曹县黄河故道万亩荷塘详细规划》等重点项目规划相继完成并付诸实施。2011年下半年,我市又完成了《菏泽市环城市旅游游憩带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

(三)旅游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为更好地整合菏泽市旅游资源,加快开发建设步伐,2008年,市、县区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力度,全力上马旅游业大项目、好项目。2011年,全市在建重点旅游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167.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0.5亿元,全年完共成投资14.23亿元。

(四)旅游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实施,促使全市旅游景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孙膑旅游城、水浒好汉城、金山旅游区、仿山旅游区等一批景区点相继建成开放。国家A级旅游景区从无到有发展到12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6家;全国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处,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4处。星级饭店逐步增多,由2006年的8家发展到17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16家;星级餐馆实现零的突破,发展到目前的13家。旅行社队伍不断壮大,由2006年的22家发展到40家,另外还有国旅分支机构4家。

(五)牡丹花会举办水平逐年提升。自1992年4月中旬举办第一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以来,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先后接待中外游客3860余万人次,经济贸易成交额达1460余亿元,先后有680多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应邀参加。2012年花会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12.55万人次,同比增长43.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4亿元,同比增长53.76%。

(六)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宣传工作,逐年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资金投入,利用各种载体和时机进行宣传推介。一是积极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宣传活动。在省旅游局帮扶下,自2011年1月1日起,市政府投入近2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好客山东”板块对菏泽城市旅游形象进行集中宣传。二是积极借助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利用山东航空公司机上电视屏幕进行集中播放宣传;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利用上海火车站候车大厅LED大屏幕进行集中宣传。三是积极开展集中促销。每年花会前,都在北京、济南召开牡丹花会新闻会,并组织旅游企业分赴开封、徐州、濮阳等周边近20个城市开展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菏观光旅游。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景区建设档次低、规模小,吸引力不强。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基础薄弱,现有的一些景区和项目开发建设以及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相关设施配套较差,旅游功能不完善。

(二)个别县区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县(区)两级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意见和措施,把旅游业列入“五大基地一大产业”来抓,加快推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但在个别县区仍然存在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现象,还没有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五大基地”建设同等对待,没有把加快发展旅游业真正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三)配套资金投入少,旅游项目和景区建设进展缓慢。旅游项目和景区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制约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个别县区的一些重大旅游项目,由于需政府承担的前期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项目建设进度不快,形不成有效接待能力。如金山水系工程、水浒好汉城二期等项目由于配套资金跟不上,短期内难以完工;曹县万亩荷塘、郓城宋江湖、东明黄河森林公园、仿山旅游区二期等项目由于招商不力,缺少资金,项目建设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四)花会举办档次低,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一是专职人员力量不够。我市“牡丹花会办公室”和市旅游局合署办公,没有设立专门的业务科室,职能较弱。二是举办档次低。潍坊风筝节、洛阳牡丹花会等周边城市的重大节庆活动都是由省政府主办,我市的林交会、农资会也是由省政府主办,而作为菏泽唯一的一项旅游节庆活动,却由市政府主办。三是投入严重不足。洛阳市每年用于举办牡丹花会的费用都在6000万元以上,开幕式和大型文艺演出多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栏目合作,而我市都是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起不到较大的宣传效果。同时,据省旅游局统计,在全省及市级财政安排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 我市每年安排的资金是全省地级市中最少的,仅为57万,这就导致我市无法参加国家和省统一安排的海外促销和国内重大宣传活动,也因此严重制约了菏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旅游管理体系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尽管近年来全市旅游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但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需要来看,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旅游管理基础薄弱。市旅游局目前仍是参照公务员执行的事业单位,影响行使旅游行政管理职能的效率和水平。二是旅游信息化管理滞后。我市虽已开设菏泽旅游信息网,但没有旅游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安排,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信息中心机构,导致全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发展步伐,远远达不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要求。三是县区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县区旅游局多与外事办、侨办等部门合署办公,东明县至今尚未成立旅游局且没有从事旅游业务的专职人员,管理职能发挥不够。

三、菏泽旅游业发展对策

为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菏泽市一大主导产业,让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针对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财政收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协调机制,依托市、县区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形成支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合力。

(二)进一步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加大我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的实施力度,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现有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从现在起着力打造10大旅游精品,争取在成功推出菏泽精品一日游的基础上,策划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菏泽精品二日游、三日游产品。同时,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各县区分别主打一个特色品牌。牡丹区要主打牡丹品牌,进一步改造提升三大牡丹园,着力打造天下第一国花园,真正把中国牡丹城扮靓,做大做强;郓城县要主打水浒牌,完善提升水浒一期,加速建设水浒二期工程,如期完成宋金河、宋江湖景区建设;鄄城县要主打孙膑牌,进一步提升改造孙膑旅游城,规划建设好孙膑故里;巨野县要主打山水牌,提升改造金山旅游区,尽快按照规划完成金山四湖水系建设;单县要主打湿地牌,尽快把浮龙湖开发建设成四省八县一流档次的休闲度假区,打造故道明珠、江北西湖;曹县要主打湿地牌,抓紧规划建设好魏湾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区;成武县要主打伯乐牌,深度挖掘伯乐相马文化,规划开发好伯乐故里旅游区;定陶县要主打范蠡牌,深度挖掘儒商文化,高点起步,大手笔运作,规划好建设好范蠡文化旅游区;东明县要主打庄子牌,研究开发庄子文化,建设好庄子故里旅游区。

(三)进一步强化宣传,增加投入。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统一安排的海外旅游促销和国内重大旅游宣传活动,加快建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牡丹之都”旅游形象品牌宣传平台,尽快将“中国牡丹之都”品牌纳入“好客山东”城市旅游形象宣传板块,并在汽车站、火车站、城市出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城区公共场所设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牡丹之都”系列旅游品牌公益广告,加强菏泽旅游品牌宣传。

(四)进一步加强扶持,落实政策。在当前艰难的爬坡阶段,我市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为此,结合旅游业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建议市政府一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出台对外地组团旅行社来菏奖励政策。二是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投融资奖励机制。为确保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参照“五大基地”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对投资达到一定数额、项目建设初具规模的旅游重点项目,可以依照完成投资额的比例,从财政专项资金中提取一部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投资单位。

(五)进一步提升档次,办好花会。借鉴其他市的经验,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由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政府主办,提升办会档次。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高规格举办大型文艺晚会,着力扩大影响力,提高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知名度。

(六)进一步完善体制,增设机构。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结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以及牡丹花会节庆活动开展情况,尽快解决我市旅游管理体系薄弱,旅游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问题。建议将市旅游局划入市政府行政序列,加强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增设市场科、花会科、菏泽市旅游信息中心、将 “菏泽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 更名为“菏泽市旅游监察支队”,增加人员编制,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全市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第5篇

旅游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系统管理办法

一、旅游项目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和运用,能够使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进度和投入资本等得到有效的掌控,就目前而言,风险管理理论尚未成熟,所使用的范围较小,并未普及到各种领域,包括旅游领域,如果照搬照抄,只会但来负面影响,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企业如何应对风险管理成为所面临的重点课题。旅游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1)旅游产品的消费不确定性,给旅游业及项目建设带来一定的风险。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外部环境在某种情况下是没有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这会导致风险的不可预知性,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很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依托外部的环境,这会使得旅游产品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2)旅游市场的空前繁荣使得人们忽视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近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加快,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朝阳产业蓬勃的发展开来,面对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旅游项目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往往忽视风险存在的意识,只顾着进一步的扩大规模。

(3)从世界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外资企业凭借着自身的资本、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等巨大的竞争优势对国内旅游业形成较大的威胁,我国的旅游市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要优化发展模式,调整旅游建设项目,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概述

就目前而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其发展后劲十足,并对拉动经济发展、缩小城镇化差距、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继承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旅游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业从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始,就已经明确了发展方针,即在深入对外开放,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各界的投资建设,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发展中面临更多的问题,但这种科学的发展投资理念确实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活跃和繁荣,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在经营管理和旅游客源市场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还曾在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上预测,2020年将超过60 000亿元。伴随着旅游业投资的热潮,其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当旅游投资中出现了投资热情与投资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旅游项目建设的风险性变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

三、我国旅游建设项目概述

1.旅游建设项目的特点

旅游建设项目主要可划分为景区开发项目、饭店建设项目、游乐设施项目、旅游餐饮发展项目、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旅游交通建设项目、旅游培训教育基地项目及其他辅助项目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项目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为:

(1)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行业很多,一个旅游产品的提供必然需要相关领域的支持,由于对其他领域的依赖性,这成为旅游建设项目中难以掌控甚至无法预测的重要风险。

(2)旅游业敏感性强。由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都是企业所难以预料和不可控制的,比如社会历史的变迁、自然灾害等,这都使得旅游业发展过程的敏感性强,并使得旅游建设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3)旅游产品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就目前而言,季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淡季资产闲置浪费,财务上入不敷出,旺季资产又常常超负荷运转;比如在冬季的北方,各大景区因冷而变得很冷清,随着气温的逐渐变暖,旅游者开始增多并使得景区超负荷运作。

(4)旅游建设的依托性强。旅游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5)旅游建设的投资额度大、专用性强、回收期长。众所周知,旅游业属于高投入的产业,而且它的建设一旦开展,其开发的产品价值的可转移性差,特别是具有特色项目的建设,更不容易改变其功能,这凸显了资金的专用性强,让资金的转移变得困难,同时,旅游产品的消费是具有临时使用性、节律性等特点,消费额度有限,其回收成本的速度慢,市场投资风险大。

2.旅游建设项目的发展趋向

(1)建设项目的深层次、高品位发展。目前,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蓬勃发展,例如河南省内的寻根祭祖游、道教圣地老君山、世界遗产龙门石窟、等等,并邀请名人比如近期的余光中等前来观光考察,这也说明以文化资源为载体的高品位、深层次旅游项目开发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旅游项目建设中体现出更多新颖的规划。目前,我国各省市具有创意的旅游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以独特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我省内的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开封大宋风情游,安阳的红旗渠已开发成全国中小学生爱国教育基地,再如休闲农业和旅游的结合,每年的樱桃采摘等,这些创业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互动,拉动经济增长。

(3)旅游项目的建设趋于高科技。目前的旅游项目投资于建设更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利用高新技术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开发出具有特殊的产品,例如动感立体电影、高空滑索等,这都使得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四、旅游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

1.旅游项目的涵义

有关旅游项目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说法不一。本文中认为旅游项目是项目的延伸,在一定的时间段和范围内,为了更好的开展旅游活动促进旅游目标的实现,结合旅游相关的资源,按照一个独立的总体设计规划而投资建设的项目。旅游项目和其他的项目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这是旅游项目建设的立足点。

(2)旅游所涉行业多,具有复杂性。旅游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行业存在,它涉及到了酒店、交通、营销、购物休闲商业等,相互之间依赖性很强,需要各个环节的保障,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链,这也会使得旅游市场变得相对复杂,成为旅游项目建设中无法预测的重要风险。

(3)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出行旅游的旅游者其旅游动机不同,旅游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独特性越明显,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大,此外,旅游资源和产品还需满足游客全程内的旅游综合需求,满足游客的整体需要。

(4)自助游和全程服务化的趋势同时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旅游者更倾向于自助游,喜欢自主安排时间,自己寻找新的休闲娱乐,从而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旅游者对服务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即要求旅游服务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其服务方式、服务过程能够达到新的行业要求标准。

2.加强旅游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的策略探讨

(1)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忽视对风险的预知和防范,就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企业无法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旅游项目建设者首先要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从理论的角度认知项目风险存在的原因,并对项目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风险的产生规律,完善项目建设细节,从根源排除风险。

(2)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知和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在旅游项目建设进程中,应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风险监测,规范内部运营呈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及时识别风险,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采取措施及时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胡铁.旅游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段二丽.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分析[D].天津大学,2006.

[3]董黎光.成本管理在无人岛屿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

第6篇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旅游业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形成了比较优势,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xx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温**总理强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省委、省政府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好客xx”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内容,及时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配套出台《xx市旅游景区管理规定》、《xx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共促xx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加以培育扶持。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去年全市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42个,总投资176.33亿元,完成投入60多亿元。xx运河核心景区、xx县宝相寺景区、xx县xx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xx游客集散中心、圣都国际会议中心、xxxx文化会展中心、银座佳悦大酒店等正式投入使用。xxxx机场开通广州、北京、上海、成都、沈阳、青岛6条航线。泗水西侯幽谷、万紫园、xx湖综合开发、邹城峄山、金乡羊山、xx香格里拉大酒店、xx太阳国际酒店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展顺利。xx、xx古镇、xx景区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了旅游、景区、管委会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坚持产业联动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农旅牵手、工旅联动、航旅互动,合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日趋规范,服务质量逐步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效提高了旅游产业素质,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促进消费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人民收入稳步增长,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球旅游业预计XX年将温和复苏,入境旅游发展前景看好。国务院去年12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突出,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XX年上海世博会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预计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将达到70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0万人次,以“世博旅游年”为载体,结合省政府开展的“观世博、游xx”活动,搞好世博旅游宣传推广,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xx观光旅游。

(四)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很大潜力。我市拥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国际国内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从实际工作看,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丰富程度还不相称,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和一些领导同志仍然缺乏对旅游业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没有把发展旅游放在应有的位置;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乏力,制约着景区开发建设;缺乏有影响有实力的旅游大项目、大集团,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不活,缺乏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手段;与大众化、多样化旅游消费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旅游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产品开发缺乏高端策划,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不够响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高端旅游策划、营销和管理人才。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亟须解决,区域之间、产业要素之间、产业内部格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市场化程度、产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待培育。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只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破难攻坚,化差距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市的旅游业就会不断跨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是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朝集约、集聚、高端的方向发展。

(一)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意见指导下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趋同。在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批旅游项目,争取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一是突出规划衔接。切实把旅游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建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市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创意规划。聘请高层次专家做旅游项目规划,高点定位,建成精品,“不留遗憾,多留遗产”。今年重点推进xx整体开发、全球xx文化研修交流中心、xx湖旅游区、xx佛教文化园、xx文化主题公园、xx泉群景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按照“世界著名、国内一流”标准,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旅游产品中增添文化特质、注入文化元素,把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来,以文化提升项目品质,以文化提升发展质量,以文化塑造旅游品牌。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核,加强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审核,确保项目规划与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与项目详规相符合。景区类新建旅游项目,尤其是投资额超过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要按照国家5a级景区评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二)促进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要把旅游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要注重创新发展,做深做透“生态、休闲、文化”的文章,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培育文化节庆、旅游演艺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在工业发展中注重为旅游提供优质商品,创造发展工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城镇风貌,使城镇成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由以农家乐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向生态、健身、民俗文化等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转变。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在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比例关系,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

(三)培育市场主体,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引导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我市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集团,并尽快打造成上市公司,搭建xx旅游融资的大平台。重点培植xx湖旅游、宝相寺旅游、xx旅游、圣源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xx旅游的竞争力。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引进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品牌等战略合作伙伴,依法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经营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我市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发展旅游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旅游企业,促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建立健全同业合作、市场拓展、团队接待、门票餐饮折扣、旅游购物定点定价等行规行约,优化经营环境。从严查处对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确保旅游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运行。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交通公路建设中优先安排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优先开通城镇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要以城市为核心,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完善交通、景区、酒店、公共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卫生设施、医疗设施、安全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以开展“好客xx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深入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标准化为手段,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宣传推行《好客xx旅游服务标准》,推动实施景区创a、饭店评星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创建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加快培养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落实旅游人才各项待遇,创造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推介至关重要。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强化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要牢固树立品牌理念,整合孔孟文化之旅、运河文化之旅、xx湖休闲之旅、宗教文化之旅、xx文化之旅等旅游品牌,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实施“捆绑式营销”,推介旅游整体形象。加强与周边地区和著名景区的互动宣传,实现信息互通,市场共享。继续办好xx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使节会与旅游互促共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策划设计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旅游产品。增发xx旅游“一卡通”,鼓励xx人游xx,做活本地市场。“观世博、游xx”是我省今年重点营销的旅游产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谋划,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有效拓展市场。加大对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稳定并增加入境游市场份额。

(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旅游投入。发展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必须统筹协调、打整体战。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形成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体发展的机制。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风景旅游等事业单位改制,解决旅游资源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旅游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开放,就是抓就业、抓民生。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组织协调,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充实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工作考核,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二)抓好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要按照《意见》要求,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统筹谋划旅游业发展。对省、市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切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完善旅游工作督查考核体系,保证政策效应得到最大发挥。

第7篇

一、认真落实旅游会议精神

这次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是全市旅游发展转型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认真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

1.领会会议精神。各级各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要认真学习徐福宁书记在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大旅游的思想认识,开阔旅游发展的思路,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抓旅游发展的合力,做强做大湖州旅游产业。

2.作好宣传发动。会前,市里作了精心准备,专门邀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来湖州专题指导全市旅游发展工作。随后,组织全市党政考察团赴海南三亚和四川九寨沟进行旅游考察,提高发展大旅游的思想认识,明确发展大旅游目标定位。各地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统一思想,形成全社会想旅游、抓旅游、干旅游的共识,营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发展氛围。

3.抓好落实工作。这次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三年全市旅游工作的重点和具体目标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市里的总体目标要求,排出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解目标,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二、全力抓好旅游规划编制

规划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1.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计划,已经市政府批准。下一步要严格把关,加快进程,编制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确保:一要确保规划的质量。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规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规划论证,整合湖州旅游资源,做足山水文章,体现地方特色。二要确保规划的衔接。全市规划要与县区规划、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特别是要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文化大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全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三要确保规划的时效。要抓紧时间进度,严格按计划完成,年内报市政府审批。

2.搞好重点区域专项规划。各地汇总了今明两年要完成17个专项旅游规划。其中德清县有孟郊故里苑、蠡山儒商文化园和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等3个。下渚湖是德清旅游的“明月”,要集思广义,精心规划。长兴县有十里古银杏长廊、仙山湖旅游区、苏浙军区旧址群红色旅游景区、太湖旅游区、顾渚山旅游区等5个规划,其中太湖旅游区规划,要与市里正在修编的南太湖旅游整体规划相衔接。安吉县有中国大竹海、旅游开发项目控制2个规划,安吉旅游开发比较早,加强开发控制规划,谋求长远发展,十分迫切。市区有西山漾景区、含山风景区、双林三桥古镇景区、和孚漾景区、南郊风景名胜区和老虎潭水库等6个规划以及南太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关部门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专项规划。

3.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提高开发水平。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立项开发;难于把握的开发项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不急于仓促上马。要加强策划,做到无中生有、有中求好、好中选优。要通过规划控制,把握发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进“三带十区”建设

按照湖州实际,重点规划建设三个旅游带、十个特色旅游区。三个旅游带是: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古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十个旅游区是:南浔古镇旅游区、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区、南郊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天荒坪风景旅游区、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抓好“三带十区”建设,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制定总体方案。在新一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要把“三带十区”的建设发展目标作为抓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加强策划,集中精力,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

2.争取政策支持。要围绕“三带十区”建设方案,排出一批大项目,争取列入省旅游建设重点项目,以获得土地、资金等政策上的支持。市旅游局要加强对已经上报省旅游局的12个投资超1亿元建设项目的跟踪,积极做好后续工作。

3.推进项目建设。要实实在在抓好续建在建的21个总投资42亿元的旅游项目建设,对拟建的25个旅游项目进行认真规划,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特别要关注南浔古镇旅游区、西山漾核心景区、湖州中心广场步行街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顾渚山茶文化景区、安吉大竹海景区、中南百草园等7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主动协调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市旅游局要建立旅游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协调抓好项目建设的督查工作。

4.抓好招商引资。发展大旅游,需要大投入,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大力推介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项目,引进建设资金,培育以企业为主的建设投资载体,通过引进大集团,开发大项目,建设大品牌,力争多出成果。

四、加快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目前,我市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旅游旺季和周末度假往往人满为患。要通过扩大旅游设施的数量,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1.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全市现有三星、四星级饭店仅15家,至今还没有五星级饭店。待批准星级饭店有长兴国际、德清雅兰国际、湖州香溢等3家。今后三年的总目标,三星及以上饭店要达到30家以上。今年要争取三星及以上饭店5-6家,每个县必须新增1家以上。德清雅兰国际大酒店要加快整改进度,争取年内拿到四星牌子。

2.发展和规范“农家乐”。近几年,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兴起,适合大众消费的“农家乐”迅速发展。市农办和市旅游局专门对“农家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要求按照“加快发展、规范提档”的原则,加快“农家乐”的发展,规范提高档次,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纳入旅游行业管理。在适当时候召开“农家乐”管理工作现场会,出台规范“农家乐”管理的办法。

3.抓好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目前,湖州、安吉已建立起旅游集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发挥作用。南浔和德清是湖州的东大门和南大门,承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南浔、德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要作为今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工作来抓,必须完成。同时要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互动,主动出击。4月23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开通南浔、湖州、安吉的专线班车。其他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筹划集散中心建设。

4.搞好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我市的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吸引旅行社发展团队旅游和增加旅游收入的制约因素。南浔古镇旅游区在保护性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点建设,要通过发展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收入;中心城区步行街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因素;安吉的旅游商品很丰富,要有计划、高标准地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场所。

五、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进一步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渠道,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上下左右联动,加大宣传力度,推销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市外宣办、市旅游局等部门加强配合,整合全市的宣传资源,形成大营销的格局。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1.积极实施促销战略。按照“主攻上海,拓展华东,开辟长线旅游客源市场”的促销战略。加强与上海旅委及各区局的联系,利用上海旅游节宣传,把我市旅游推介引入上海各旅游网点和基层社区,让更多的上海人了解湖州。开展有针对性的小型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拓展以南京为主的苏南及苏北市场,以杭州为主的本省市场,进一步拉长客源市场的半径,实现“北跨长江、南越钱江”的促销格局。组织全市主要景区景点和旅行社联合促销,提升湖州旅游知名度,增加长线游客量。要排出一批精品线路:如笔乡古镇一日游、名镇名山二日游、竹海古镇二日游、浙北生态世界二日游、太湖水乡古镇一日游、长兴古生态一日游,让外地旅行社和游客有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打响“太湖、竹乡、古镇、名山”四大旅游品牌,推出“古生态”和“湿地”两大新的旅游品牌。

2.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是我市旅游发展的一条短腿,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地要把入境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入境旅游。一要抓住欧美游客中国游。当前欧美国家正兴起“中国热”,由此带来了“中国游”的有利时机,要积极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提高欧美游客的比例。二要牵手国际旅行社。加强与周边大城市国际旅行社的联系,通过设立分社、给予优惠等措施,吸引组织境外游客来湖州旅游。三要联合推出特色线路。利用杭州、南京、宁波、湖州等城市所组成的民国旅游线,搞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宣传促销,增加入境游客的数量。四要组建目的地旅游线。加强与台湾、新加坡、香港等旅行商的联系,努力开发以湖州为直接目的地的旅游线路。五要发挥旅游载体作用。本地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要加强对外联系的渠道,直接组织境外游客,特别是欧洲游客来湖州旅游。六要加强入境旅游考核。今年对县区的旅游考核中增加入境旅游的比分。七要出台奖励政策。进一步明确鼓励发展入境旅游的具体措施。

3.办好休博会湖州展馆。明年杭州休博会,是我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大好机遇。休博会定于明年4月22日开幕,10月22日结束,为期6个月184天,主要展示中国和世界旅游城市形象,届时将有100个中外旅游城市聚会杭州,分别设立展馆。湖州城市展馆的选址已确定,面积为150平方米。初步确定湖州馆日为5月15日,各县区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努力办好湖州馆,展示湖州对外形象。

六、加强旅游培训工作

加大对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地接导游和景区景点导游等业务培训,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1.加强专业培训。利用评星升星,全方位加强饭店员工培训,使宾馆饭店的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2.搞好基地培训。利用大中专学校,搞好旅游培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利用教育资源,参与旅游职业队伍的素质培训。

3.保障培训经费。加强市场化运作,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旅游专项资金中划出专项经费用于重点专业培训。

七、重点抓好市区旅游

围绕“三南一中心”建设,抓好9项重点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确定方案,5月底前拿出具体意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1.南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南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规划由市建设局承担,其建设管理权下放给吴兴区政府。市建设局要抓紧提出方案意见。

2.加快西山漾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吴兴区要排出时间表,加快工作进程。

3.保护性开发建设衣裳街、小西街。市建设局要提出具体工作方案,着手做好详细规划,明年启动建设。

4.钱业会馆要作为单独的旅游景点,重新进行策划包装,由市文物局提出具体意见。

5.“毗山古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构思论证,由市文物局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6.环城河水上旅游观光线,由市旅游局提出具体方案。

7.湖州中心城市精品步行街区建设,市建设局要尽快排出开发建设的时间表。今年开工,明年基本建成。

8.构建湖州环城旅游交通网。市交通局要根据市里提出的要求,协同市旅游局共同提出方案。

9.市区近郊乡村旅游开发。吴兴区、南浔区要重点研究妙西白鹭谷、和孚荻港村的旅游开发方案,排出工作计划。

第8篇

温泉开发前景广阔

谈到陕西温泉旅游的资源优势,董宪民向记者自豪地介绍说,陕西一直都是温泉之乡,利用历史可谓最为久远,我们的华清池享有“天下第一温泉”之美称,就是一个例证;我国现有温泉2700多处,而陕西仅在秦岭北麓就有210多处,其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非常高,许多地方目前还是处女地。

据普查,陕西省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山前基岩断裂地热带、盆地中部新生界砂岩地热田和渭北古生界碳酸盐地热田。东起潼关的太要,西到宝鸡的益门口,南起秦岭北麓山前一带,北界为乾县-三原-蒲城-韩城一线,辖地包括西安、临潼、蓝田、华阴、咸阳、眉县、勉县、合阳等市县,整个地热资源分布带达450公里,面积约为900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近5.37亿立方米。

另外,陕西地热资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些著名的温泉都围绕在风景、文化旅游胜地,比如临潼华清池、华山御温泉、楼观台、太白山、蓝田汤峪等。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假如与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紧密结合,互为依托,就很容易打造成复合型的温泉旅游产品和温泉旅游品牌,不但会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还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温泉计划”逐步实施

如今,全国已经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可见,竞争已成燎原之势。

旅游业是陕西省确立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近些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旅游产品在区域上却主要集中在西安,效益也主要来源于文化观光旅游,养生类的休闲度假产品很少,在旅游旺季,常常无法留住游客,也就无法产生更多价值。比如,临潼是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但目前游客在临潼的停留时间仅为3~5个小时。

如何吸引游客停留的脚步?董宪民局长说:“这就必须依靠新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必须充分发挥陕西的地热资源,发展温泉产业。这对调整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温泉旅游已成为我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而,陕西旅游为调整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将温泉沐浴和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开发领域,与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一同被列入陕西旅游产品四大系列,也就成了必然。

早在2002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建国就就如何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温泉旅游作了重要批示,随后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对全省的地热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编制出台了《陕西省温泉旅游开发规划》,“温泉计划”开始逐步实施。

《温泉规划》明确提出了“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开发方针;开发建设原则是:“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市场导向,企业运作;项目带动,创造精品;综合利用,注重效益”;依托华清池、楼观台、太白山、华山、蓝田汤峪等著名旅游区,发挥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规划布局温泉旅游重点开发项目,推动温泉休闲旅游开发建设稳步有序进行。

2007年元月16日,陕西召开了“全省温泉旅游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温泉旅游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优势,集中建设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服务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复合型产品,将陕西建成一个全国著名的温泉旅游休闲胜地。到2010年,全省建成6~8个温泉旅游重点园区,总体达到日接待3万人次的规模,年温泉旅游综合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人民币。

如何实现既定目标

陕西省地热资源丰富,但多年来温泉旅游却一直发展缓慢,产业优势很不明显,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

原因是什么?董宪民局长分析说,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陕西原有的温泉旅游企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一些重点温泉旅游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温泉旅游项目的策划工作比较滞后,温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形象;还有,就是事业性温泉疗养单位市场观念不强,运行机制不活,温泉资源利用水平不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温泉旅游的发展,亟待尽快解决。

针对陕西温泉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温泉旅游如何突破发展、如何实现“温泉计划”既定的目标呢?

董宪民局长谈到:首先就要广开思路,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和专家,进行高水平、有创意的策划设计;策划项目,要牢牢把握温泉旅游是生态旅游的组成部分这个特点,项目开发建设尽量贴近自然,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产品要突出特色,突出文化个性,打造成各具文化品位的温泉旅游精品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将地热温泉与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医疗保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景区景点的档次;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注意多环节、多层次地开发利用地热温泉资源,在开发温泉洗浴的同时,优化建设环境,建设水循环处理使用设施,在园艺种植、水产养殖、采暖等方面下工夫,作综合效益文章。

温泉品牌已具雏形

据了解,陕西“温泉计划”确定了华山御温泉、唐华清宫温泉、楼观台道温泉、太白山御温泉、蓝田汤峪温泉、咸阳地热城、勉县月亮湾温泉度假旅游区等七大温泉旅游项目,为全省重点温泉旅游建设项目。

为确保这些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度,陕西省旅游局还邀请了国内著名旅游投资商,考察招商引资工作做得好的项目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并在安排国家旅游专项资金时优先给予扶持。同时,还考虑到从旅游开发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项目贷款贴息、重点项目规划补助、奖励等办法,给项目单位以扶持,加快建设进度。

另外,为了保障良好的建设环境,省旅游局要求项目所在地政府要负责协调落实项目建设用地,同步开工建设项目区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且,还把温泉项目建设列入旅游项目建设考核的主要内容来抓。

这些措施,无疑对温泉旅游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目前,陕西省已投入运营的温泉旅游项目有30处,日接待规模约5000人次;在建的有20余处,日接待规模约4万人次。

七大温泉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咸阳温泉水疗中心、临潼爱琴海温泉度假山庄、蓝田汤峪温泉、勉县月亮湾温泉度假旅游区,已经建成营业;由香港御温泉国际度假酒店管理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华山御温泉,总投资达15亿元,一期工程已完成,并于2007年4月18日试业迎宾;楼观台道温泉、太白山御温泉度假村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可望于明年建成投入使用。

第9篇

第二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旅游规划编制、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领导,统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旅游发展资金,应当发挥对旅游宣传、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引导支持作用,并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逐步予以增加。

第六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协调推动本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市发展改革、建设管理、规划、财政、国土房管、交通、商务、环境保护等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保障工作。

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推动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第七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应当符合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本市历史文化名城、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特点,全面整合、深度开发近现代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山河湖海泉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八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市旅游发展规划、特色专项旅游规划和旅游区域合作规划。

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本区域旅游规划,经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九条编制旅游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组织论证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旅游规划可以邀请有关专业机构参与编制。

第十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旅游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目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

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应当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制定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目录,应当将项目开发建设可以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和所涉及的审批事项、审批期限一并予以明确。

对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可以给予重点扶持。

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主体确定后,发展改革、规划、国土房管、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目录要求,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第十二条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有关部门纳入相关规划统筹解决。

第十三条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第十四条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优惠或者减免。

第十五条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大型主题公园类型的旅游项目,门票和游艺项目收入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交通、城建、园林、科技、水利、环境保护、文化等专项资金,应当对具有旅游功能的开发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有关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当首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七条港口、铁路、民航、海关、边检等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协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推动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大型邮轮旅游的开展。对通过包机、专列和邮轮大量招徕游客的旅游企业和个人,从市旅游发展资金中给予奖励。

鼓励和支持开发生产具有本市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从市旅游发展资金中给予相应奖励。

第十八条文化、工业、农业等相关部门应依托行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文博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专业指导,推动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专项旅游产品示范点的建设。

第十九条对下列具有本市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参观游览价值的场所和设施,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展示和参观内容,定时向游客开放:

(一)风貌建筑、名人故居;

(二)历史名校;

(三)工商业遗址、老字号商铺;

(四)民间工艺作坊;

(五)开启型桥梁、水幕电影、广场音乐喷泉等公益性设施。

第二十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快本市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十一条道路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旅游区(点)至市区、交通枢纽地区的道路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合理设置旅游停车站(场)以及交通引导标示牌等旅游配套设施,改善旅游交通客运条件。

第10篇

一、当前迭部县旅游产业

发展现状和融资模式分析迭部县旅游资源可分为3个游览区、7个景、35处景点,其中腊子口战役遗址被列为30条全国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甘肃省重点推介的20个新景区、甘南州的十大王牌景点之一。扎尕那山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还有诸多风光旖旎、璀璨神奇的原生态景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迭部县有4家成规模的旅游开发企业,35家小型旅游点和农家乐。据统计,2014年迭部县旅游度假接待人数达37.7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扎尕那旅游人数达25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6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占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92%。随着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迭部县旅游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收入逐渐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6年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呈上升趋势,2007-2008年出现回落期。从2009年开始旅游综合收入逐渐恢复正常,呈上升趋势发展。近年来,迭部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强县富县的支撑产业,2009年组织召开“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2013年拍摄红《迭部恋歌》,2014年拍摄微电影《迭部•卓玛的轮回》,使“迭部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效拉动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景区、农家乐、文化娱乐、住宿餐饮业、商贸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旅游景区收入情况。以前,迭部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天然的林木,但长期砍伐树木给迭部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97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以此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迭部县利用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途径迭部,留下腊子口、俄界、茨日那、翠谷仓等一串串厚重的红色印记和伟大的长征精神,以“红”带“绿”发展旅游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景区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县旅游景区收入3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62%。

2.农家乐收入情况。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以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旅游项目快速发展,丰富了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农家乐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主要是融合“吃、观、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从图2可以看出,农家乐是仅次于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截至2014年,旅游部门审定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休闲旅游点达到35个,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人,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收入达到2986万元,比上年增长48.32%。

3.住宿餐饮业收入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住宿餐饮业是旅游业带动发展最快的行业,游客除了观看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对品尝当地的美食同样感兴趣。迭部县是藏民族聚居区,全县的建筑主要以藏式风格为主,酥油茶、蕨麻猪、青稞酒是迭部县最具特色的食品,全县餐饮、住宿业随着游客的逐年的增加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受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出现回落期,但2009年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餐饮、住宿收入从2005年的282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584万元,实现了快速发展。

4.文化娱乐业收入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迭部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逐渐较具规模,2014年全县特色KTV、茶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达25家,文化休闲娱乐业收入达1890万元,比上年增长35.12%。

5.商贸业收入情况。迭部县境内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药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盛产山珍、野菜,其中尤以“羊肚菌”为首的真菌类共40余种为珍贵,对蕨麻猪、山野菜、野珍菌等的深加工及土蜂蜜、青稞酒、藏族特色饰品丰富了旅游商品的种类,加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山野珍品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带动商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旅游商贸收入达32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15%。

6.运输业收入情况。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迭部县交通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但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迭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根据《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筑巢引凤,跨二进三”发展战略,2010年迭部县对穿越白龙江大峡谷的省道313线进行了三级铺洁改造,穿越天险腊子口的岷代公路、江迭公路已经通车,宕迭公路工程项目基本竣工。交通的逐渐完善也是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自2010年以来逐渐升温的重要原因。加之迭部县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市场的活跃拉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出租、旅游专线大巴日益增多,2014年全县交通运输业收入达108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6%。

7.景区周边农牧民收入情况。迭部县的诸多景点位于乡间,部分农牧民自发参与旅游服务,为之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000人以上,同时带动了土特产、高山蔬菜、酥油、蕨麻猪肉等销售,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为返乡民工拓展了创业空间。2014年全县农牧民接待游客达6.53万人次,收入达2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2%。

(二)融资模式分析

1.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腊子口是迭部县政府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是全额财政投资兴建完成的。自投资建设以来,国家财政共拨付资金9000多万元修建腊子口纪念碑广场、腊子口木屋、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宾馆、腊子口风景管理局办公楼、腊子口景区朱立沟综合服务区排水工程、腊子口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项目。财政投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时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但受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景点建设规模投资不断扩大、县财政财力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且已不适于迭部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2.招商引资融资发展模式。目前迭部县主推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大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与省内外客商共同打造扎尕那景区。项目概算总投资人民币10亿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游客客服中心、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藏寨文化主题酒店、跑马场、登山游步道、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建设期限为5年,要求2-3年内完成总投资60%,远期4-5年内完成总投资40%。其中,2015年扎尕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旅游厕所等内容。招商引资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迭部县旅游业发展融资不足的困境,但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浩大,投资金额巨大,加之景区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等不利因素,外界的投资方对此项目的投资兴建积极性不高,一味依靠外界投资不是迭部县旅游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3.银行贷款融资发展模式。迭部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86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银行贷款是目前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但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有效信贷供给不足依然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为支持县域旅游产业链发展,人行迭部县支行联合县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迭部县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全县金融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布局、特色农家乐、旅游纪念品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县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发展。截至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共向旅游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11763万元,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一)发放旅游开发项目贷款支持景区建设

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发放旅游项目开发贷款4290万元,支持旅游景区建设,加快了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二)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

全县农行、农村信用社针对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向农牧民大力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截至2014年末,共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4293万元。

(三)支持旅游纪念品生产、民族特产加工企业,带动手工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旅游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促进民族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先后支持了腊子口旅游纪念品公司、迭部县天然食品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达3180万元。

(四)支持旅游产业基础项目建设,推进旅游大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当地旅游产业链基础项目建设,尤其是支持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服务项目建设,以旅游业接待服务项目的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了县城中心广场开发建设项目、鑫洋大酒店建设项目、苯日钦牡宾馆建设项目、金龙商贸综合开发项目、腊子口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等,先后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项目开发资金需求量大,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难

目前,迭部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开发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量大,建设、回收周期长,旅游项目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缺乏有效抵押物,加之迭部县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小,各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准入门槛,为了减少信贷风险,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中。

(二)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市场培育力度不够

一是旅游业信贷品种单一,目前辖内银行业无一家创新和开发直接以旅游业为主的信贷新产品;二是银行业对旅游企业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加之旅游企业自身经营不完善,缺少适合自身业务经营发展、适合金融机构支持、资金供需双方互利互惠的开发设计规划,旅游企业急需资金却没有充足的自我推荐条件,导致与银行难以建立有效的供需关系,金融机构逐渐对旅游企业缺少主动关注和培育。

(三)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积极性不高

资金问题依然是迭部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旅游部门与金融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金融机构对旅游项目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旅游产业所固有的特点及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投资项目的抵押担保难以确切评价,地方融资担保机制涉入少,可操作经验欠缺,风险评估无可参照,使得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支持积极性不高。

四、金融支持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妥善处理旅游企业及项目

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大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推广力度,盘活应收账款,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加快筹建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步伐,及早搭建新的信贷中介平台,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及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力度,研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融资、项目融资授信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推行门票收入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金融通道。同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二)创新贷款方式,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旅游产业信贷业务创新力度,同时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满足迭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信贷需求,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是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立足旅游优势,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贷款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额度,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同时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二是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或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积极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发放利率低、周期长的小额贷款;将支持“三农”与支持旅游发展相结合,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双联惠农贷款等发展旅游景区附近的农家乐、藏家乐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三)鼓励开发针对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休闲旅游的信贷支持

结合迭部县当前旅游业发展实况,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旅游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企业或旅游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要求的灵活差别化定价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型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细化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信贷市场,努力满足迭部县旅游业的信贷需求,对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和企业要积极给予支持,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一是以县级财政资金为引导,募集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允许旅游开发公司以景区门票、土地质押贷款进行融资开发。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同时要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注重在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配套,确保旅游业投入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潘启雯.“新常态”考验底线思维和认知差[J].中国企业家,2015(1).

第11篇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大等特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五大连池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行政区内有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国家AAA级山口湖景区,是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之一、首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并入选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二十强,具备了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和综合性旅游休闲产业的独特优势。五大连池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结合自身实际,着眼于打造“大五大连池”,把旅游休闲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扎实推进,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

以开展旅游精品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景区景点品牌打造和旅游产品开发。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游”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形成了吸引游客的“看点”,才能有“吃、住、行、购、娱”的“卖点”。为此,要切实抓好旅游大项目的策划和建设,强化独特的旅游魅力,形成新的亮点和卖点。一是要着力推进山口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把山口湖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作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突出山口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完善景区景点建设详细规划,编制旅游发展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景点,融入山口文化内涵,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好山口湖风景区。同时,加快推进现代京剧“红灯记”故事原型地、区域内二龙山农场、襄河农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步伐。二是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启动精品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力争建成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线,充实矿泉文化旅游、红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系列产品,打造优势旅游产品。三是大力开发具有五大连池特色、有旅游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份额。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突出抓好旅游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合理配置资源。抓紧策划和论证带动性强的旅游精品项目,精心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前期工作,建立“旅游项目库”,加快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步伐,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发展。二是研究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符合五大连池市实际的有关意见,研究制定出台有关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投资的激励机制。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及省旅游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专项投入规模。联合市财政部门对全市旅游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调研,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形成重点项目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有效体系。四是鼓励发展旅游企业,着力培育1~2家重点旅游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以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基础,突出抓好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经济活动性质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必须重视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提升文化内涵,把旅游规划和开发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培植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持久生命力的旅游产品。要把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相结合,传统风俗与时代人文相结合,重点开发节庆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矿泉文化旅游、馆藏文化旅游、美食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五大连池各具特色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编写并丰富具有历史和文化元素的各种旅游产品导游词,提升五大连池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以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为切入点,突出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宣传是旅游的命脉。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把旅游列为对外宣传的重点,形成大宣传的氛围,努力开辟新的宣传促销渠道。一是要加强节会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招商洽谈会,举办五大连池旅游文化节、山口湖生态旅游节,大力推介五大连池旅游资源。二是广泛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各种媒体进行立体宣传,办好旅游专业网站,努力实现与各大中网站的链接,不断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大对俄宣传力度,努力开辟俄罗斯客源市场,采取在布市及腹地城市举办旅游新闻会、邀请布市旅游部门、旅行社来五大连池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吸引俄罗斯游客。四是借势宣传,借助五大连池风景区的影响力,吸引在地质公园的游客到五大连池市品偿美食,到市区购物、娱乐、住宿,叫响“游在世界地质公园,吃在鱼米之乡双泉,住在十大休闲城市”宣传口号。五是强化公共信息营销,建设公路旅游形象广告牌,编辑制作完善《五大连池市旅游风光片》、《便民旅游手册》和《五大连池市旅游交通图》,直接面向公众,立体宣传“五大连池市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同时,结合对外宣传促销,做好重点旅游项目推介和旅游招商引资工作。

以建立稳固的旅游合作机制为手段,突出抓好区域旅游合作。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行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五大连池市区域内林业局、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又各具特色,且一直以来丰硕的场市共建成果也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大连池市应与区域单位建立起健全完善稳固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整合,共同开发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特色旅游线路,统一策划,整体包装,联合促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效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目标。

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突出抓好旅游行业管理。一是加强宾馆酒店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旅游培训力度,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全市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坚持“游客至上,服务第一”,努力推动管理者、经营者、服务人员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三是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强化文明服务教育,开展诚信服务,开展各种评优创先活动,通过塑造最佳旅游形象,赢得最佳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旅游行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四是加强旅游规章的宣传普及工作,形成依法发展旅游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完善旅游质监督管理和旅游执法大队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与旅游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搞好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五是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加强旅游市场宏观调控,推进管理方式创新,改进服务方法,积极推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六是加大对旅游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重点整治旅行社、导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旅游投诉,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由、安全、放心的宽松环境。(编辑/穆杨)

第12篇

2016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为了推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壮腰发展战略实施,根据市政协xxxx4年工作安排, 8月下旬至9月底,市政协正副主席、秘书长,分别带领由市政协研究室、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市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等单位组成的1个综合调研组和6个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走访了100多家市直和县市区相关单位、企业,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形成了7个调查报告。现将主要情况简要综合汇报如下:

一、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与成绩

近年来,xxxx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旅游景区项目逐步建成开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4家,44家星级宾馆,47家旅行社;65个对游客开放的景区(点),其中13个A级景区,包括4个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4个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2家省级卫生示范旅游景区,3家省级文明旅游景区, 8个省级旅游名村,429家农家乐。

(一)规划体系逐步完善。xxxx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开展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了总体规划。《xx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1-2020》xxxx1年5月获国务院批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xxxx市发展总体规划》及旅游、生态、交通三个专项规划获省相关部门评审通过,与鄂西圈战略实现了有效对接。《xxxx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被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二是编制了专项规划。编制《xxxx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xxxx市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xxxx市区旅游发展规划》、《xxxx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成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

(二)重大项目建设平稳推进。策划了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入库重大项目37个,总投资290亿元。注资1000万元成立xxxx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推动鄂西圈投与xxxx组建洪湖湿地生态城旅游公司、湖北洈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投资公司,启动一批景区景点建设。目前,鄂西圈司已投入3.5亿元对洈水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关公文化园项目已完成投资3550万元,关公雕像将于年内落成;公安县三袁景区项目建设即将启动;洪湖悦兮半岛旅游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及规划编制;金湾大酒店已进入装修阶段;监利县以周老嘴镇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建成风情一条街。以xxxx古城为核心、洪湖湿地生态和红色旅游、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等为支撑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三)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汉宜铁路通车,北煤南运大通道、洪监高速、江南高速、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开工建设,5条高速公路在6个县市同时建设,基本建成三横五纵城市道路框架体系。二是加强了城市绿地建设。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生态保护和美丽xxxx建设步伐,实施园林绿化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城市精品靓点,城市绿地率达35.14%,绿化覆盖率达39.7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四)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税扶持、费收支持、旅游招商、项目用地、奖励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政策覆盖全市旅游管理部门、企业、饭店、景区和旅游团体及个人。本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近三年投入资金282.9万元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兑现奖励经费182.8万元落实旅游促销奖励。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土地使用权依法续期,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征收等相关工作全面改进。旅游专项人才引进突破编制限制,博物馆、文保中心等单位三类人才招聘绿色通道畅通。

二、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与原因

xxxx文化旅游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上仍然规模不大、占比不高、增加值不强,竞争实力不强,开发和运营水平低,尚处于夯实基础、完善要素、树立品牌、培育市场的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还没有树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文化壮腰虽列为五大壮腰战略之一,但没有像抓工业壮腰那样重视,会议研究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研究文化的多研究旅游的少,规划制定的多认真执行的少,项目前期重视的多后续配套重视的少。比如说襄阳诸葛亮文化产业园比关公文化产业园起步迟却已开园营业,博物馆文保大楼动工两年却还只见框架、国家资金到帐两年却不能用。二是认识有偏差。片面地将旅游等同景区(点)、将景区(点)等同文物,用文物的理念来主导旅游;过多纠结文化寻根,认为根不清枝不茂,总在争论城市打什么牌定什么位;将文化与旅游割裂,认为文化是文化部门的事,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还未形成共识。

(二)体制机制不畅通。从领导层面看,全市还没有一个统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机构和协调部门,文旅局分工具体负责抓旅游的人员不多,大量工作靠临时会议和领导批示督办推进。从部门层面看,全市涉及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机构有市或区文化、建设、文物、宗教、林业、鄂旅投、文旅投等,都可管理导致都不管理,实际上仍是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它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逐利避害,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如市长亲自督办一年半才完成电瓶车的整治。从经营层面看,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导致景区(点)低、散、小、弱,难以形成旅游品牌,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和整体带动力。目前游客看的多是xxxx古城墙、博物馆等一些标志性老景区,走马观花游玩,带动不了吃、住、行、游刚性需求,更谈不上购物、娱乐弹性消费,难以实现驻地游、目的游。

(三)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突出地表现在旅游市场机制僵化和文化旅游企业素质偏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管理手段相对垄断,管理权限交叉严重,管理职能各有局限,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导致政府行政管理而非市场机制主宰xx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造成对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本能排斥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对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消极懈怠、对行业调控管理的自然抵触,使本应属于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难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进程。xxxx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面临着体制、政策和发展空间上的障碍,如古城内景区(点)的整合,阻力重重,四年才完成。另一方面,xxxx目前尚无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曲江集团才刚刚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缺乏主导xxxx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标准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秩序维护、旅游品牌重塑等只能靠政府来推动,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落实的。

(四)发展环境不理想。一是政策兑现难。xxxx0年制定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的优惠政策兑现程度低,企业用地指标较紧,一些需占用大量土地的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只得等米下锅,最后一公里的配套设施建设久被搁置。二是资金投入少。旅游专项发展资金投入明显低于周边城市,且还不是专款专用,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宣传造势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三是配套设施缺乏。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交通网络滞后,重要景区还未完全实现快速公路通达,功能健全、换乘快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没有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没有大型旅游车辆集中停靠场所,部分县市的一些经典景区由于规模酒店、餐饮娱乐等未被开发,游客只得在参观之后即刻返回。四是专业人才紧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策划和服务队伍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五是社会氛围不浓。还未形成人人都关心、支持、参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缺乏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让好的规划难落实,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多年,古城人口越迁越多,高层建筑越建越多。

三、加快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认识

1.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机遇。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让广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xxxx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之一,并于今年6月,将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纳入省级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xxxx实施的发展目标,予以支持发展。市委市政府按照实施壮腰工程,加快xxxx振兴,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壮腰作为五大壮腰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xxxx区位优势明显,已成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重要节点城市。xxxx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以二广高速和沪渝高速为骨架,以318、207国道和汉沙线、沙渔线、荆三线为主干的公路网;拥有盐卡集装箱港区、李埠港区等xxxx组合港重点港区;汉宜铁路通车,蒙华铁路xxxx段开工建设;沙市机场迁建工作展开。三是xxxx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丰富。xxxx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xxxx定都长达411年,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xxxx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xxxx。xxxx具有独特的名人文化,孕育出屈原、宋玉、关羽、岑文本、张居正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xxxx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xxxx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任弼时、、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这些都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严峻挑战。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制约。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xxxx古城人口疏散计划,我市原计划将xxxx古城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率先迁出,由于受到国家5年内禁止停止党政机关新建楼堂馆所规定的影响,这一外迁方案必须调整。二是金融资本制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国家没有专项资本投入,地方财力有限,社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文化旅游人才制约。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领衔主演、导演、编剧、音乐创作、舞台艺术等文艺人才以及旅游文化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已成为制约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周边城市竞争的制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均超过了xxxx,尤其是襄阳旅游综合排名超越xxxx,xxxx在全省旅游综合排名由过去的第6位降至第9位,到xxxx来的游客相对减少,给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因此,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高端定位。按照华夏楚都,三国名城,文化xxxx的形象定位,重点打造好文化牌和生态牌,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xxxx古城为核心,以县市协调发展为支撑,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文化旅游环境,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把xxxx打造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规划引领。一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要求,编制好xxxx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二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三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划。规划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公路、火车站、汽车站旅游码头,旅客集散中心等,使城市市政建设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相互配套;规划好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优化布局;综合配套,提高游客承载能力。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的执行力。

3.科学布局。按照 一大核心、 四大板块、四大特色的架构,搭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式的文化感受,生态体验,休闲娱乐的现代旅游构架。突出一大核心即:以xxxx古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四区两带,建成xxxx古城核心游览区,纪南生态文化游览区、熊家冢车马坑游览区、八岭山风景区、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四大板块即: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板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板块,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板块,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旅游板块。体现四大特色即: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xxxx城、楚纪南城、八岭山森林公园及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等景区,建成以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都市观光、娱乐购物为主的旅游区域;水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长江荆江大堤及分洪工程景区,长湖、海子湖休闲度假区,洈水风景区、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建成以水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域;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石首桃花山、江陵沙岗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建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旅游区域;荆楚民俗文化旅游特色,以荆楚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上述构架,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线,联线成片,实现在xxxx全境内的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

(三)着力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品牌

1.加快xxxx古城保护开发。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倾力打造高品质5A级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加强xxxx古城保护。做好古城墙申遗工作,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突出三国名城特色,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依据旅游功能进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与古城文化相一致。加快古城人口搬迁计划,继续通过政协提案将古城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争取全国和省政协支持xxxx古城保护建设,先期外迁学校、医院等单位以及文物重点保护所在地的居民,力争在2020年前,疏散人口6.2万人。加快实施护城河整治工程,进行城垣保护、河道疏浚、驳岸护坡,景点建设、游步配套。二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以环城四门为中心,复建城垣楼阁,建设四大特色旅游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游。以东门为中心,形成古城墙游览区;以南门为中心,形成关公文化祭祀区;以西门为中心,形成文博实物观赏区;以北门为中心,形成三国风俗展示区。三是优化古城景点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广场。逐步在古城内原址上复建xxxx将军府、承天寺、三管筆、相爷府、江陵县衙等。统筹协调xxxx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把开发夜间文化旅游摆上议事日程,拓展护城河水上游魅力,筹划演艺项目,培植夜餐、夜购等夜市功能,展示人文底蕴和旅游特色。

2.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区和产品体系建设,重点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打造楚文化品牌。建设高标准的楚墓遗址博物馆,加快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八岭山森林公园建设及古墓群保护。二是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以屈原塑像为中心,建设以屈原祠、江渎宫、屈原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园;以关公义园为重点,建设关公雕像、关公纪念馆、朝拜中心、体验中心、修行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关公文化产业园;以相爷府为中心,建设张居正故居、相爷府、张居正文化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张居正文化园;建设孙叔敖、岑门相府、公安三袁文化园。三是打造宗教文化品牌。以章华寺为主体,打造4A级景区;恢复建设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实行联合经营。四要打造水文化品牌。以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为主体,建设好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和引江济汉运河沿岸生态旅游景观带,沿河多点布景、纵深绿化,让游客感受亲水文化。五是打造创意文化品牌。加快实景打造和动漫制作研发,比如打造刘备迎亲,草船借箭等实景剧,展示三国故事,楚国入城式实景,展示楚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让静态文化旅游资源动起来。

3.加快推动县市统筹发展。按照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快县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发展。各县市应根据资源特点,确定发展重点:江陵县重点打造南星洲长江文化园,建设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人水和谐体验区;松滋市重点打造洈水风景区,建设山、水、岛、洞、泉等景点;公安县重点打造北闸风景区、黄山头风景名胜区,建设分洪文化博物馆、生态园、南闸纪念馆等景点;石首市重点打造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桃花山自然风景区,建设麋鹿科普博物馆、白鳍豚标本陈列馆;监利县重点打造洪湖西岸梦里水乡景区;洪湖市重点打造洪湖岸边是家乡景区,建设蓝田生态园、明清一条街、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乌林温泉国际度假村。

(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加快文化旅游交通建设。按照文化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全覆盖的要求,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使公路、铁路、港口对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服务。一是构建xxxx对外联内的快速通道。加快城际间高速公路建设,实现xxxx到周边大中城市的高速快捷通达。加快建设江南、江北高速公路通道,实现xxxx中心城区与县市之间通达高速公路。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城市出口通道。加快旅游景区标准化公路建设,实现旅游景区与干线路网连接,形成全市境内主要景区(点)一小时旅游圈。二是构建江汉平原航道网。依托中心城区重要港口,建设xxxx长江国际旅游码头,把xxxx建成三峡之旅(武汉-xxxx-宜昌)精华游的节点。三是要加快铁路建设。推进蒙西华中铁路尽快建成通车,与沪蓉高铁互联互通。同时加快xxxx机场规划建设,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港。

2. 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质提供中转、购物、咨询、本地游等一站式系列服务,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做好游客接待服务,建立xxxx市游客集散中心,在xxxx火车站、xxxx客运站、xxxx旅游港等分别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各旅游景区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形成多级接待服务网络。做好导游服务,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提高导游队伍的素质。做好游客交通服务,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应成立游客代步车队,为游客提供交通方便。做好购物服务,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建设特色商业街区、休闲街区、美食街区、娱乐街区、楚风民俗一条街、xxxx古玩一条街、xxxx美食一条街,建设并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形成旅游购物一体化。

3.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发展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市内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二是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三是加快旅游文化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强化行业指导与自律功能,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经营,整合文化旅游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建立旅游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库,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四是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1.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是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二争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积极向省政府争取生态文化用地专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争取部、省将我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三是合理利用存量土地,加强对已开发文化旅游用地和新文化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向存量要空间。新建重点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从地方基金预算列支,用于该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2.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旅游文化项目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3.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二是实行税费优惠。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三是整顿、清理旅游企业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有关规费,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4.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一是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二是制定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重视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在大专院校专门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培养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四是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文化创意人才来荆创业。同时,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设立市级荣誉奖励制度,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实施和有关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一调配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建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文化旅游发展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的关系,强化对重点投资项目的便捷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