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04:1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自主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11]ChristensenCM,BowerJL.Customerpower,strategicinvestment,andthefailureofleading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197-218.
一、高技术产业的特征
第一,技术发展快;第二,产品更新快;第三,竞争国际化;第四,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考虑问题应从以上四点出发。
二、产业发展的标志和关键
第一,产业规模和全球市场份额;第二,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第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就是专业化的跨国信息企业集团。其中第三点最为关键,只有拥有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跨国企业集团,大家才会认为中国产业发展了。我参加国家发改委的“十一五”规划就曾提出:能否在5年内形成5到10个专业化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标志。
三、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关键
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关键作用从理念和追求、机制和团队、氛围和政策这三个方面体现。其中“理念和追求”是根本,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负责人,必须要有理念和追求才能想方设法地创新、创业,并将企业做好做大;团队是关键,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人,要有具有这种理念的人,要有这种追求的团队;而良好的机制是基础,否则的话,就无法把理念和团队凝聚起来、稳定下来;氛围和政策是保证。归根到底,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人才。
比如,我早年间提出了软件产业的一种组织模式:在某一个领域里,以既有创新能力,又有装备软件产业基础设施的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一个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出来的“作品”可以为龙头企业所吸收,把它转变成产品,投入市场,占领市场。这样一种组织模式就是专业化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这就是我们的机制,国家要有相关政策促进形成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IT产业不断扩展市场份额。
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
1.全方位创新
创新要从理念、技术、管理、机制等全方位开展。首先要理念创新,其关键是领导理念的创新,这样才能推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建立良好的机制,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创出新品牌,改进管理,促进产业化。只有理念创新才有可能建立创新的机制,引进先进的模式,保持持续的发展。
2.通过“实精深透”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做一件事情要做实、做精、做深、做透。就拿做项目或者办公司来说,任何一件事首先要做实,通过做实、做精,做成一个精品。只有实实在在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才能够通过这个过程真正理解需求。企业通过做深,可以提出新的需求;通过做透,也就是通过横向拓展、交叉发展,提出新的方向。而新的方向再回归到需求之后,做实做精,从而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持续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以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合作开发的组织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做实”就是认真开发、不断改进、从点到面,也就是从简单到系统,总结提炼,不断完善。“做精”就是使系统适用、好用。原形作品经过工程化变成产品,再经过产业化变成商品,而且从能用、可用到好用,从通用性好、稳定性好到安全性好,这就是把项目做成精品。
“做深”就是指应用的深度,体现在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表现为管理内容的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局部管理到全局管理,表现为纵向历史持续的管理,横向全面多角度的管理;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表现为有序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资源配置。这样就会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提出系统需求,对软件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进软件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做透”就是横向拓展、交叉发展,体现在从组织干部管理到高级专家数据库,再到人才管理;从信息共享到应用协同,进而到多部门应用协同和数据共享;从技术角度来看,使构件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结构模式,形成了专业构件库,发展了产品线的组装技术。
五、“政产学研用”结合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条件和动力
关乎企业生存发展有三代产品,第一代是“看家狗(Runningdog)”,指的是传统产品;第二代是“摇钱树(Moneymaker)”,指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第三代是“红苹果(Redapple)”,指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品。我认为,一个企业一定要关注三代产品,如果只关注第一代产品的话,企业很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佛山市
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背景下,佛山中小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是中小企业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高的问题成为制约佛山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概述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为了掌握或形成核心技术开展的以自我为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的创新活动。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带动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阻碍因素的分析更多的是从主要阻碍因素入手的,结合各种文献研究,本文将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因素归纳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从中小企业内部而言的,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是从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层面分析,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以及地域产业差异等等。
二、佛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
佛山市中小企业众多,分布于不同的行业,结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具体调查可以看出:首先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的阻碍因素不同,但是从整体趋势看,人才、资金以及技术匮乏是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根据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调查,由于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才资源供应不足是影响其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其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阻碍因素分散化。虽然影响佛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无外乎技术、资金、人力资源以及产权等方面,但是结合对佛山市中小企业的调查,只有10%的企业认为团队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余的80%将影响自主创新的因素归纳与人力资源与技术。因此整体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因素主要是体现在人才、资金与技术。
(二)不同企业规模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
目前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关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利于自主创新,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二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于大企业,小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技术研发;三是不同的行业,大企业与小企业对创新的作用不同。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大中企业创新的观点主要是从他们各自的创新优势与遇到的阻碍入手:大企业资源丰富、研发资金雄厚,但是市场反应慢、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科研人员少、资源匮乏,但是小企业的市场反应快,具有灵活的经营决策权。通过调查佛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阻碍因素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变化,因此影响自主创新的因素仍然是人才、技术以及市场。但是针对于其他阻碍因素则在企业规模上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以政府政策扶持为例,通过近些年佛山市关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大企业的关注要高于小企业,容易导致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倾向大企业,而忽视对小企业的扶持。
二、不同R&D强度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
R&D强度是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国际上一般认为,若R&D含量低于1%,企业因创新能力低而无法生存,2%勉强维持,5%以上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根据对佛山市中小企业的调查,随着企业研发强度的增加,影响自主创新因素的概率有所下降,尤其是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均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企业通过加强科研能力,提升了企业生产技术,降低了对外界技术的依赖程度,扩大了自主品牌。企业技术提升无形中会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当然研发强度增强后人力资源问题仍然是影响佛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因素;研发强度增强也会导致其他次要阻碍因素上升。例如资金投入不足阻碍因素会随着科研强度的增加而成为主要。对于此种现象比较容易理解:随着中小企业研发强度的增加,需要企业不断投入资金,再加上研发难以转化为市场成果,因此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现象。另外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会成为组织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佛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建议
针对佛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阻碍因素,应该立足于产业战略发展、把握主要阻碍因素,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重要的阻碍因素是技术,因此中小企业要强化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佛山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需要,组织新型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例如佛山在科研数量上要远远高于深圳东莞,但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却落后于东莞,此种现象充分表明佛山中小企业合作的领域就是提高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率,鼓励高职院校开展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佛山制造业企业比较多,通过开展企业合作可以通过资源互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大企业可以将不专业的制造部件交由中小企业生产,这样大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好主营业务,而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盈利。
(二)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的转型必须要依赖于人才,基于佛山人才匮乏的现状,佛山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首先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佛山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技项目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参与到省级科研项目中。同时还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例如佛山市各区通过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措施吸引外来优秀人才,通过系列优惠措施2016年佛山一年共引进4万人才,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佛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因素就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缺乏技工型创新人才,因此佛山依托职业教育,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为中小企业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最后健全企业人才科研经费保障机制。提升自主创新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科研体系,因此企业要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对于发明专利的要给予奖励,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建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例如美的集团科技人员占管理人员比重从2011年的27%上升为2015年的47%,并计划在2018达到68%。
(三)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给予保障,以中小企业产品专利为例,随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必然会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会导致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被市场窃取,最终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完善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自主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的财税支持。例如佛山对于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贷款、贸易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当然政府资金属于公共,因此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不能采取无偿使用的方式,而是应该通过设置灵活的资金使用方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最后要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自主创新需要一定的氛围,因此要鼓励就业,通过就业带动创新。基于佛山外来人口众多的现状,佛山要大力营造鼓励就业的环境,通过建立创业基地等方式为自主创业提供场所。
(四)健全中小企业协调创新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行动及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因此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必要依赖于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首先中小企业要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自主创新策略。例如机械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对世界前沿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快速寻求技术突破的方向。佛山中小企业必须要坚持主业,依附互联网技术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产业形态,形成互联网贸易研发体系,同时促进形成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形成完整高效产业供应链;其次政府部门要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对于平台的维护需要相关部门按照科技数据规范处理。并且利用枢纽平台自身优势、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促进政府窗口平台之间开展合作,让服务机构和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流动,拓展了服务深度和服务广度。总之,政府和相关科技部门需要做好引导和协调的功能,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体系。
(五)推进自主创新市场化建设
实现市场化是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仅面临资金短缺的困扰,也面临市场因素的干扰,因此佛山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结了创新主体和要素,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中介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和成本,因此佛山要进一步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例如通过准入门槛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建立自主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成为影响自主创新的因素,因此通过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可以规避因为产权关系而导致的自主创新纠纷等问题的出现。当然相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构建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是当前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四、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但与先进国家企业比,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经济面貌还较落后,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产品技术含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又有企业自身因素,主要是对自主创新的渴望与追求不强烈,缺乏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资金、开发力量、职工素质保障下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一、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技进步是一个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多方面、多环节组成的不断创新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具有主体作用,它集技术源泉、技术载体和技术受体为一体,既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技术的生长点,也是科研成果的应用点和引进技术的接受点,还是科研成果的发源地。生产力诸要素最终都要在企业中结合,一切科技成果也都要进入企业和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企业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还可以从科技进步过程和企业性质得以证明。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市场和生产需求在科技创新来源中占主要地位,企业要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实现利润增长,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不断吸取创新源泉,并使技术、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因此,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从宏观上看,将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就微观而言,企业的科技创新只有与本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企业科技进步的特点,使科技创新更能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创新的有效性。企业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只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才能积极地调配和合理地安排各种资源,寻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益。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只有确立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家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我国企业现有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机制不活、信息不灵、能力不够等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企业的成败在于其创新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使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和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决策、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的主体,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意识
现代企业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是现代企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担负着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匹配各要素数量,使企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的任务,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若没有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要素数量的增加,从而造成投入浪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还是产品价格的竞争;无论是品种需求结构的排挤,还是质量的争夺,都要求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以减少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只有把自主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才有一定的保障,谋求企业发展才有一定基础。可见,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
实践也证明:企业竞争力来自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创新则兴,反之则亡”是市场经济的一条规律。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来战胜对手。其一,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制造同竞争对手在产品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差别;其二,可以利用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降低产品成本,创造同质低价的竞争优势;其三,也可以利用支配流通领域的能力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但任何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因此,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均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机构,许多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和国家、行业、市场中介的技术创新机构密切联系,从事本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我国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建立科技开发机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构,但人员不固定、资金不稳定、仪器设备落后,难以胜任开发工作。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均不适合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没有真正用科技进步实践去改变企业面貌,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方式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所谓“自主”,是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受到企业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事业心推动,形成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占有为目标,实现自我的一种强烈欲望。“自主”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小、绩效的高低。有了自主创新的机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将来的发展,就能积极慎重地开展自主创新工作,从而在自主创新的渴望与探寻中,自觉培育科技创新意识、科学管理意识、科学决策与组织意识、科技文化意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达到提高企业产出质量和效益的目标。
三、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投入
自主创新是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吸收企业外部技术,并使之在企业内部消化、扩散、再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是装备、工艺的进步,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核心。
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资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保证,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依法筹集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发出有市场前景和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一般来说,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才有竞争能力,医药、宇航、电子等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要求更高。
四、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素质
1.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
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有人才支持。在企业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就等于没有科技创新的灵魂。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往往能够通过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搞好一个企业,带动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甚至造福一方百姓。目前我国企业科技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社会环境、衡量标准、选拔方式等还不尽完善,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头人和总设计师的企业家阶层还没有形成,作为企业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科技人员总量偏少,队伍不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优秀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最稀缺的特殊资源。为此,企业应注重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竞争等途径建立起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好以优秀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为核心的,团结、稳定、高效、富于创新精神的科技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领导班子,并从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切实保证他们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其职能的实现,是科技进步人格化与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企业家是现代企业运作的核心,是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最高决策者和主要倡导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状况,尤其在企业缺乏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主创新动力和有效市场竞争的自主创新压力的情况下,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阶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一般来说,具有强烈、先进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会使他们的企业也具有强烈、先进的自主创新意识。优秀的企业家勇于探索,富于创造力,风险意识强,对国家、社会、企业、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企业的自主创新既积极又慎重,善于审时度势,具有谋略思想。凡是自主创新搞得好的企业,都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企业家。
企业家不同于其它人才的本质之处在于他们首先必须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专家型”、“学者型”企业家。各级政府应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采用国际通行的职业管理者的筛选与使用办法,建立企业家的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专门制度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加以提高和再塑造,对其进行“企业的职能”和“企业家风格”的教育并提出考核要求,使他们始终能够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企业长期生存着想,为所有者和职工承担长期的责任,为顾客承担长期的义务,使之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懈动力。
3.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和科技水平
对于创造性、风险性、艰难性较大的自主创新而言,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固然需要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但科技进步是企业连续不断的基本活动,涉及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企业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管理核心,加强对员工的各类培训,培养企业员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科技进步素质,以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
自主创新意识是对自主创新的渴望、追求与探寻。现代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并实行科学决策的态度。无论是启动企业自主创新,还是改变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不是取决于企业投入资金多少和占有哪些条件,而是取决于掌握和管理新技术的人及其观念。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能把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与顽强进取的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排除和改造来自内外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使技术始终处于创新态势,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科技进步。正是观念作用于企业行为之中,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即精神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对物质起作用。因此, 企业要树立和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精神氛围。
五、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法宝。然而,我国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更为落后,技术与管理相脱节的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管理的低水平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最薄弱环节,落后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手段已经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保证已创新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使企业自主创新各要素始终保持创新势态,不断取得自主创新成果。
1.确立企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为追求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思考、谋划活动。确立这种思维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企业,要在经营范围、管理体制、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战略定位。一个善于管理创新的企业,应该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是,硬技术不“硬”,软技术更“软”,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观念,致使企业经济效率低下。为此,企业短期内应以软技术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本企业软硬技术的协调发展。这既符合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实,而且风险小、投入少、容易实现,还可以在企业各类人员中培植普遍的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尽快实现。
2.必须加强产品与市场创新
市场工作是企业经济工作的龙头。没有市场的产品等于没有生命,企业必须重视研究市场,哪怕在很小的空间内也要营造一方自己的市场。企业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适应市场的应变体系,构建强有力的营销网络,适应市场;二要善于发现潜在市场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建立以开发市场为先导的有效运作方式,创造市场。企业无论是巩固已有市场,还是开拓新市场,都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按照市场需,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在巩固中提高,用优质的产品去赢得更多的市场。
关键词:服装企业自主创新战略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服装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服装业总体技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创新,我国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也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服装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服装产业有了质的提高,产量和产值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这个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产业快速成长的动力主要是劳动力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形下,女装企业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仅仅是低成本和面向国际市场的贴牌生产。
贴牌生产的严峻现实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利润微薄。统计资料表明,整个服装产业的供应链利润分配,大致符合加工环节10%,接单环节20%,品牌和营销70%的比率。服装企业在没有技术、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实力进行研发投入,由此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认为,理论型的原始创新对于我国服装企业来讲不太现实,借鉴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采取集成创新战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模式比较适合杭州女装企业。
从创新的手段和态势来看,考虑到我国服装企业的区域位势、地理文化、企业规模、技术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又分为如下几种:
1.率先创新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发制人”战略。其最大特点和优点均体现在“率先”二字上。它要求服装企业抢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完成技术创新并将创新产品投放市场,从而获取高额的早期“垄断”利润。几乎所有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都把这一战略视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但从我国服装企业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实施这一战略的能力。
2.模仿创新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制人”战略,其思想精髓是“先模仿后赶超”。采取这种战略的原因或者是服装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在“创新的优先权”方面与“率先创新者”一决高下,或者是实施率先创新战略在经济上不可行或不合算。同率先创新战略相比,模仿创新战略的突出优点是省力气、见效快、风险小、投入产出比高。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是后发达国家和企业快速成长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因此理应成为我国多数服装企业当前首选的技术创新战略。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采取模仿创新的模式比较普遍,杭州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通过模仿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功。由于自身规模和技术实力有限,在每年的不同季节,公司都要派优秀的设计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服装生产地区考察,对市场上流行的服装产品进行研究和消化,同时结合企业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局部性的改进,然后投放市场。事实证明,这种创新模式既有利于节约成本,规避研发能力弱等劣势,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增长。
3.合作创新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竞争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对抗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服装企业如果还在“闭门造车”式地搞“独立创新”,就不仅是不经济和高风险的,更是不明智和不可行的。事实上,现今的企业大都通过与其他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来提升技术能力。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服装企业来说,合作创新战略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战略,是通过“借力策略”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绩效的捷径。合作创新战略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合作各方在创新过程中“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的集群优势明显,区域联系紧密,所以合作创新也是比较适合我国服装企业现状的一种创新模式。服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群优势,采取区域性的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优势互补策略谋得共同发展,这在我国服装企业整体能力和规模处于劣势的现实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4.核心能力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优势领域或特色领域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应用核心能力战略的专家,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够非常专注地将自身“精力”应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维护上。
参考文献:
[1].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论,2005,8,42-46.
[2].杨以雄,万艳敏.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7,1-3.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复杂性;经营观念;口碑营销
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促使中小型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对中小企业来说已经到了不创新则死亡的生死关口。中小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当提高的是管理水平,而最差的能力则是创新。进行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要在观念、管理、技术等层面进行深层的改革和创新,然而,创新面临着诸多复杂性因素,只有发挥企业的自主适应性,运用现代企业经营观念、转型期生产方式、全媒体时代营销方式做出调整,才可以取得改革成效。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企业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生力军。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如此。美国约50%到60%的科技进步来源于小企业,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型产品出口国,其中出口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而且这些中小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产品。
在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今天,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应对危机,发达国家以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知识产权等为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在这种新形势之下,我国要想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中抢占制高点,争取新优势,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供应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根本问题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的中国企业和产品,更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赚取中间环节的微薄利润。要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有企业的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对粗放型增长模式的依赖,高能耗、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和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还应看到,后危机时期,新产业快速发展、新业务模式逐渐成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正在从管理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逐步向技术领域扩展,竞争更为激烈,这就对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自主创新复杂性分析
任何企业所要做的都是去理解外部世界需要什么,然后动员起整个公司在对的时机、对的市场做出对的产品或者提供对的服务。这种常规的经营对企业来说就已经非常复杂了,再加上企业的创新要求使得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更加复杂。
(1)参与主体多元。企业自主创新不只是企业单方面的事情,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媒体、竞争者、社会公众、消费者都是参与的主体。自主创新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出发点,将大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相结合,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这就增加了自主创新的复杂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是利益分化的桎梏,改革的障碍是思维定势的桎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利益分化日益加剧世界观、价值观日益多元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拿着西方的尺子丈量中国企业改革的步伐,要求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大脚必须适应西方鞋子的尺寸,这只能是削足适履、邯郸学步,最终误国误民。所以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与时俱进,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推进创新。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改革确保不犯颠覆性错误正确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步伐。
(2)面临的环境多样。企业自主创新是基于经济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要求,是在企业自身实力之内所做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是要分析现状和面临的环境。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是复杂的。从宏观环境来看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都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具有竞争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大社会环境也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政策法规。从微观环境来看企业自身、供应商、经销商、媒体机构、金融机构、竞争者、公众等都是影响自主创新的微观因素。这些多样化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环境对每个企业的影响力权重是不同的并且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是动态的环境因素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分析如此复杂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面对环境的多样性,企业惟有增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忽视一方面的力量都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
(3)创新过程复杂。企业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制度的修改、人才引进、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市场和客户管理、文化建设、对外宣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无形中使得创新变得非常复杂。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部产权等制度的完善打破企业内向封闭的产权配制结构实现产权的充分开放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产权的社会化和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本价值同时产权的优化还有利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构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科学管理为自主创新的实现进行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另一方面政府、社会等外部相关因素应该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优化现有的企业融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开展多元化渠道融资同时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商业化运作适当给予税收方面扶持。政府和社会还应该为中小企业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培育一批专门为企业融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服务的中介咨询机构和组织搭建政产学研平台通过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创造发明成果的产业化并形成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
(4)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存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既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又是新市场的开拓,因此既有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风险,又有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风险,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的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一头联结技术,一头面向市场,而研发、技术、生产、营销和市场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创新系统的高风险性,极大地限制创新企业的融资、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以及自主创新者对创新路径、技术与产品的选择,从而影响创新绩效。根据美国曼斯菲尔德1981年的一项统计:技术开发项目的技术成功率、商业成功率分别为60%、30%、12%,即失败率高达40%、70%、88%。这就预示着自主创新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蕴涵着无法预见的不确定因素,存在较高的失败可能,企业如果不能很好预见自主创新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缺乏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很有可能把改革带入失败的漩涡。
3、对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如何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以避免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所淘汰?企业如何持久地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这就涉及到主体适应性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主体适应性即指主体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顺应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而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改造的特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处理这一关系,对活动主体来说,一方面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另一方面要主动进行自身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控制、调节、改造而适应客观。适应性是活动主体在客观制约面前顺应客观进行内向改造的属性。
纵观成功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是发挥企业自主适应性,适应复杂环境,自主调整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改变经营观念。一定的客观存在形成人们相应的思想观念,人们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与客观现实保持大致一致。当客观向前推进的时候,人们的认识也需要据此做出相应的转变。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导向,随需应变,以此进行思想观念的调整,便是主体对客体、意识形态对客观存在的适应。企业在自主创的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政治法律环境、文化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等宏观因素,以及来自政府、社团、媒体、竞争者等微观环境,企业必须对环境做出分析和评价,对、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逐步确立起重信息、重时效、重科技、重变达等观念,主动进行思想观念的改革,指导公司的行为方式。
(2)改变经营类型。传统型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是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浙江省的纺织、家具、管业、珍珠等传统行业发展困难,而基于互联网的电商、有机农业、旅游业等服务业则发展非常迅速。立即转型是当地几乎所有传统行业人的共识。不仅仅是浙江,纵观整个中国,服务业时代已经来临,经济转型是势在必行。统计显示中国每1000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00辆左右,与发达国家数百辆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汽车产业在产销达到世界第一后,增速放慢,我们不得不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恢复常态化的转型已经来临,整个工业领域,因为劳动力总量减少,传统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步消失,像钢铁、鞋业、服装等行业或将逐步萎缩。中国未来工业产值比重将不断下降,主要保留一些优势部分,经济主要以服务业带动为主。
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价值观等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其起决定作用的是谋取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的改革创新只有是循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循着大众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满足社会和大众的要求。
(3)改变营销方式。依靠大众媒体的营销方式,所需费用较高,是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即的神话。而口碑营销是企业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制定一定的口碑推广计划,让消费者自动传播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良好评价,从而让人们通过口碑了解产品、树立品牌、加强市场认知度,最终达到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目的。
口碑传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购买特征类似的群体之间,他们地位平等,追求利益相同。相对于纯粹的媒体广告、商业促销而言,可信度要更高。这个特征是口碑传播的核心,也是开展口碑宣传的一个最佳理由。与传统的广告、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高资金投入相比,口碑营销使用简单奏效的“用户告诉用户”的方式吸引潜在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产品拥有一个良好的口碑,会产生更大的利润价值,目前的淘宝网和京东商城的购后评价模式,以及微博和微信的新业务,都是将口碑营销运用其中的成功案例。
树立良好的口碑是目标。当然产品是基础,产品和服务必须是目标市场人群所需要的产品,如果产品消费者不喜欢,就很难让消费者宣传你的产品,甚至导致产品提前退出市场。其次,口碑传播的内容需要具有持续性,有情节,才可以吸引消费者持续关注,并且容易引伸和扩散。最后,就是选择传播渠道。传播渠道的选择主要由产品目标用户群特征决定,目前最具有影响力和最适合口碑营销的渠道是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人际交互媒体平台。
4、总结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从宏观上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微观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面对自主创新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内外部环境的多样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预料的因素和风险的存在,企业如何突破重围,关键是看企业自主适应性的发挥,在新的营销环境中,企业需要改变经营观念、创新经营方式、使用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达奇,曹平.中小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途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4(03).
[2]赵冰,柳敏和.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新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2).
[3]王立华.企业主体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分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角度[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
[4]李秋迪,左美云,周军杰.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电子商务企业IT能力研究[J].管理学报,2013(09).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082-02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中小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其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小企业是一个缺乏个性的群体。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中小企业家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足
部分中小企业家对自主创新的认识有偏差,对自主创新存在着“畏难”情绪。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大量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热的宏观背景下,多数企业不存在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威胁,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自然自主创新的压力不大。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是粗放经营,以数量扩张为主,以价格竞争为手段。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式的,生产要素供给对企业的外在制约较弱,资源供给充足,得来容易,而且价格成本较低,企业不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就能获得高额利润,做强做大。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仍然是处在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发展初级阶段,导致企业只注重项目及固定资产的投人,对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新技术等兴趣不大。部分企业即使有提高技术水平的冲动,也只倾向于选择市场反应能力迅速、利润回报见效快的直接引进技术方式。
(二)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制度和机制
一是缺乏完善的促进自主创新的相关制度。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不少企业主缺乏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错误地认为企业技术水平低点没关系、只生产初级加工的大众性产品也没关系,只要能抓住市场机会就照样能够发展起来;没有自主品牌关系不大,没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也照样能够发展。有的企业至今没有制定过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度;有的企业缺乏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等规划,技术合作制度、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等基本制度也不完善。
(三)经济全球化及管理创新趋势对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全球性经济疲软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发生变化时,真正可以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是再生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市场开发的能力。目前,国外跨国公司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局势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于自主品牌。品牌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存亡兴衰。现在我们有些中小企业在品牌方面也有一些误区,认为经济全球化,品牌也是全球的。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广泛的市场被凝聚着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中小企业所主导,丰厚的利润在诸多的环节流失,所以,中国不能创建和打响自己的自主品牌,将逐渐失去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财富优先分配权。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需要对中小企业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具体可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企业文化应当倡导和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授权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往往只注重向员工硬性灌输统一性、一致性的思想,而忽视员工的个人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使企业陷入一种僵化的统一和沉闷的管理状态中。真正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一赋权管理。所谓赋权管理是指企业员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自,具有独立性,并能灵活地依据情况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赋权管理模式下,企业需要一种文化为支撑。它要求企业家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式的禁锢,对员工的个性充分尊重,对员工的能力充分信任,向员工赋予一定的权力。并提供其施展才能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和环境支持。更重要的是,企业家还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角色的更新和转变,将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并通过绩效考核促使员工工作的全面创新。
(二)提高中小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人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妥善处理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行动计划。制定有关技术转移和创新的财政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资助从创造发明一直到新产品和服务及营销等各环节的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合作,为企业跨国技术合作活动服务促进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与国外同类机构间的跨国合作,加速相关产业技术转移和创新提供技术创新经费和信息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载体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针对当前科技中介政府创力、多、服务面窄、服务能力弱的问题,应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企业孵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人才培训、技术交易和专利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加快推进科技中介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和定位,通过改革将中介机构推向市场,发展金融、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技术服务、人才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提高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的效率。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资质认证制度,促进科技中介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园区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公共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重点建设以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
[1]洪德良,李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求实,2008,(6)
[关键词]自主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0-03
[作者简介]王福祥,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河南 南阳 473004)
目前,企业界有一种共识,就是企业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能力是创新,最需要加强的是管理。观念的转变,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自主创新更为重要和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1.自主创新的内涵。熊彼特说,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活动本身中存在着的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创新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如企业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生产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资源,实施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生产要素的结合或组合有5种情况,营销与管理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随时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杜拉克说,“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生产能力的活动,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这种理解比较偏,笔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新主体自己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应该包含产品创新,营销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
2.自主创新的内容。自主创新分为营销创新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它涉及到企业的各项活动,因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它包括营销观念创新(文化营销、知识营销、全球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合作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创新(互动营销、网络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权力营销等)、营销手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营销组织与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创新)。
3.自主创新的方式。自主创新的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企业的进步。
1.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一是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快。谁先采用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领先,最先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但是,新的关键的技术是靠自主创新获得的。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就有可能被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抢先。二是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产品的寿命周期会越来越短。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就会无法及时满足消费需求。三是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发展规律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就会失去顾客和市场。四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逐步放开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只是在国内,而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较量。企业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自主创新,就难以降低成本,难以提高效率,难以优于竞争对手,就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打败。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
2.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义。一是可以调动企业的各种资源,促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企业以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不仅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创新,而且还能调动和有效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可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持续盈利和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在产品的竞争力上和顾客的满意度上。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技术的自主创新,顾客的满意度来自于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三是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企业摆脱其他企业的最有力的手段。根据企业的营销类型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把企业分为生产型企业、推销型企业、营销型企业、创新优势型企业。在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所造成的物资短缺而引起的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属于生产型企业:企业以生产为主,把精力放在生产上,注重产量和生产管理。一旦顾客没有这种产品的需求或需求下降转移,必然会造成产品积压。在商品经济时代,由于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大量的企业成为推销型企业:卖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开始以顾客利益为中心来进行营销。产品能否卖出去,不是企业说了算,而是顾客说了算。靠推销产品已不行了,此时企业转变成为营销型企业: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生产和销售能卖的产品,并以营销手段和技巧进行销售。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是创新优势型企业,以创新来实现差异化,以创新来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如海尔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南阳烟厂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绿色香烟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四是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几乎所有有实力的国际企业,跨国公司都盯着这块肥肉,并迫不及待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各大企业竞争的焦点,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
1.企业经营理念创新。企业经营理念是指导企业营销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人类社会的每次重大的变革和进步,总是以思想观念的变更为先导。无数事实说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营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一要善于竞争和拼搏。不要等、靠、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是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生存和
发展的,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2)要战胜自己。首先同自己竞争,战胜自满、自卑、习惯、自私;其次,再与人竞争。不要认为自己小、弱就不敢想不敢干,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3)搞好企业的关键是市场,企业的一线是市场销售而非生产。领导要抓市场,组织要倾向销售(市场部、企划部等),分配政策要倾向销售。(4)不能再以销定产,要以需定销,以需定产,以销定产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观念。(5)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经营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生产、经营、市场、消费等出现国际化趋势。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未来的必选经营战略。起码要树立大市场的观念。(6)树立创新竞争观念,培育创新能力。新的竞争不是进行同质性的恶性竞争,而是展开创新竞争。(7)树立信息化、网络化的观念。知识经济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智能社会,未来的一切人类活动要靠智能进行。(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创新能力取决于学习能力。彼得・圣吉:“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是未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据调查,人的知识和能力42%来自于挑战性工作,22%来自于重要人物的影响;20%来自于困境;7%来自于培训和教育;9%来自于其他。所以要主动地学,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要有针对性地学,要从失败中学。
2.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因素对市场营销发挥着“无法预期的影响”,它能轻易地创造或摧毁一个市场,所以,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的开发和研究费基本上都占其销售额的10%以上。在营销领域,技术创新可运用到很多方面。如,产品开发与改进、成本节约、促销等。科龙空调研制的用异丁烷代替氟里昂技术,填补了国际技术的空白。他们从1991年开始研制(因为他们得知2005年要全面禁用氟里昂),新研制的冰箱噪声小、更省电、制冷更好。
企业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运用好人才,运用好外部更优秀的人才。要运用创新思维和有效的创新方法,重点进行原始创新,必要时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要紧盯领先的科技,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
3.企业产品创新。产品是企业满足顾客的唯一手段,顾客关心的是产品给其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因此,产品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1)产品创新应具有特定的销售对象目标。由于消费者群体的明细化,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必须在一开始就进行某种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要求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弹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科技水平。(2)产品创新要在品质上精益求精,追求国际化标准。没有好的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的。海尔无论在何时都坚持三个不打折:“质量不打折、价格不打折、声誉不打折。”(3)产品创新要保持速度领先。时间是企业的成本,也是金钱。要加强开发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善于运用最先进的科技。在营销领域,第一胜过更好!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4)产品创新要有效地控制成本。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品质,往往会增加成本,但也不一定,有时还会降低成本。(5)敢于进行风险投人,要有足够的开发费用。世界著名的企业都注重产品开发投入。(6)充分发挥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美国的3M公司曾可以同时生产4.5万个品种的产品,这与重视开发人员的创意是分不开的。凡是研究开发成功率高的企业,都有一套激励办法。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允许自己支配时间和费用,并保证其研究费用;允许有10%的时间用于自己想研究的其他项目。(7)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快乐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们精神和能力上的最大浪费是由于组织不良产生的”,要做到1+1>2。据调查,61.8%的不快乐来自于工作。所以,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4.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指一切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便利顾客的新举措(如增加项目、改善态度、变更方式、改进设施等)。服务是软产品,弹性大,又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服务不周,不到位不行,过分服务也不行,服务既重要又难做好。要根据顾客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层次,一方面不断地创新服务项目和方式,另一方面向顾客提供适宜的、满意的服务。
5.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管理人员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方式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组合,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获得更大效益。
当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一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在新的经济技术和竞争形势下,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下新的管理理念。营销重于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快速应变的理念;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教育培训是投资的理念;职工不尽职尽责,责任在于领导的理念;无“过”就是过的理念;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文化胜于制度的理念;知识等于财富的理念;二是以人为本。当今国际管理的最新趋势之一是以人为本。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企业的实践证明,要“以人为本”,“人才强企”,关键在于抓好3支队伍的建设。(1)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3)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三是协调发展。适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新课题。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拓宽了管理创新的领域,改变生产方式,整合资源,减少对土地等资源占用和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协调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公众和学校等)的关系;讲诚信,树立企业的信誉,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四是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已达到30%多。在国际化经营中实现管理创新,已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生存竞争的、现实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国际上贸易摩擦增加,对我国反倾销和措施调查也逐年成倍增长。知识产权市场和技术壁垒也呈上升之势。我国已加入WTO,企业必须学习运用贸易规则规范自己,有效地保护自己。五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在当今的战略竞争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做出充分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树立战略思维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
参考文献:
[1]潘承烈.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外管理,2006,(3).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税政策
一、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科技强国和自主创新的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领域内对特定对象所制定的税收附加规定和特别规定。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1.财税政策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导向作用
政府根据当前围绕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财税政策,以体现政府对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的支持,从而影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促使经济资源向政府合意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方向流动。
2.积极的财税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
自主创新活动资金需求规模巨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强,企业所面临的这种高风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财务手段来规避,但是,企业也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风险,激励企业创新。政府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方面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
3.财税政策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
从本质上看,积极的财税政策是政府将一部分应得的税收收入让渡给了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表现为成本的节省和利润的增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在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积极的财税政策在降低其自主创新风险的同时,为其积累资本,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极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扩散
自主创新成果只有进入了实际的应用阶段,形成了产业化,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积极的财税政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自主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新技术的扩散。
二、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财政科技投入总体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量增长比较快,但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在4%左右徘徊,尤其是基础研究在整个研究开发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6%的水平,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比重在 20%左右。由于基础研究耗资大、耗时长、见效慢,企业和个人难以或者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但基础研究应该是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现有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发偏少,不利于国家长期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2.科技投入方式过于单一
虽然目前我国在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资金投入仍以无偿投入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采用无偿补助的单一投入模式已不能满足自主创新投入需求,科技投入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从而发挥财政科技支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不足,效果不明显
一是管理缺位。我国的科技项目、经费分别在不同部门分头管理,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协调,这样很容易导致部门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根据科技部和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中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在 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二)税收政策方面
1.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税收政策主要偏重于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给予优惠,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支持、也是处境最为艰难的研发过程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税收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
2.总体税制结构存在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因素
税收政策优惠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面,而目前实行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看,流转税还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流转税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自主创新产业的一些特点,因而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所得税优惠对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整个自主创新产业税收倾斜政策难以最大限度发挥效率。尤其是增值税,其缺陷表现得更加明显。增值税对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行增值税加重了创新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从理论上分析,现行增值税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会加重企业负担:一是增值税实行凭发票抵扣制度,在目前增值税没有普遍实行的情况下,企业在很多时候难以取得有效发票进行抵扣;三是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不能享受抵扣,而这些投入往往占创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
(2)现行增值税把产品成本构成的无形资产推销、科研开发投入也作为征税依据,容易挫伤企业的创新投入积极性。
(3)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致使相关费用所含税款无法抵扣。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科技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以及科技咨询费用等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这些开支目前都不属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这无异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挫伤了企业技术投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影响科技企业的发展。
3.税收政策的“特惠制”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以往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大都是以“特惠制”为特征的。所谓“特惠制”是指针对某一性质的企业、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内的企业等,主要表现为“区域特惠”、“行业特惠”。这种“特惠制”一方面使得这些企业的非科技创新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并很容易引导企业发生避税行为,一些企业为了享受这种“特惠制”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想方设法争“头衔”甚至“假注册”,助长了这些企业的“寻租”行为,一些开发区管理者为追求“政绩”,随意增加入驻企业数目,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名不符实,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同一性质的产业因所处区域不同而税负不同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企业、甚至很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新技术的积极性,大大局限和弱化了税收政策手段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4.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政策“真空”
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缺乏对从事科研人员的优惠措施。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教育投资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个人所得税法仅有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中国人民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规定的政府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仍然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而且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削弱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使得整个科研领域缺乏吸引力,也打击了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三、对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我国财税政策在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得差距,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投入
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应当在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基础上加大政府对科技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应当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支持自主创新重点领域,主要应加强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支持战略性带头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支持、促进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
2.改变单一财政补助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不同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应通过贴息、有偿使用、以奖代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全面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3.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采购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尚未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由财政部及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尚未出台,目前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的政府采购目录,如上海市颁布的《2009 年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因此,应当尽快确定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使政府采购在促进技术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
4.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支出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过程中,重点是要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税收政策方面
1.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强中间环节的侧重
长期以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都集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用这个方法如果在取得收入以前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资则享受不到优惠鼓励。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把重点落在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环节上,以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2.逐实现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
一般来说,间接优惠具有较好的政策引导性,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也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目前发达国家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大多都主要采用间接优惠方式,我国运用的间接优惠方式较少,只占34.19%,这对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今后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再多一些采用间接优惠方式,如技术开发基金等,并适当加大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的税收优惠力度,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鼓励企业资金更多用于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进程。
3.推进以“普惠制”逐步取代“特惠制”
“普惠制”是相对于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所体现出的“特惠制”而言的,说的是,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在区域上,也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属行业上,而应定位在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上,经税务机关认定审核,只要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符合创新要求,不论其是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也不论其所属哪一个行业都可享受统一的科技税收优惠待遇。这就要:打破区域界限、扩大受惠行业的范围并兼顾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制定出独立的一套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填补政策空白激发高技术人才创新热情
首先可考虑对创新工作者给予更多的税收鼓励,比如适度扩大科技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范围,对科技发明方面的特许权使用费的获得者可视同稿酬所得减征部分个人所得税等。其次针对自主创新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房补扣除不分行政、企事业单位房改与否,一律统一标准并放宽扣除金额,允许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以公平个人所得税负担。
参考文献:
[1]梁军.构建税收激励政策 助推企业自主创新[J].经济论坛.2009(24).
[2]周华.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
[3]刘天永.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条件的规范性研究[J].法学杂志.2011(05).
[4]孙磊,唐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08).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政策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要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抓紧研究推出二板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
三、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推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因此,一是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特别要引导企业提高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和能力。二是有重点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特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基础。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制度促使企业将研发部门内部化
对研发费用实施加计扣除是国际通行做法。企业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为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选择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是通过购买知识产权(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决定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间的成本。企业面临的选择是,设立研发部门或将研发业务外包的问题,即节约交易费用而替代市场还是通过市场来获取技术。显然,由于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制度激励,企业趋于选择研发部门内部化,从而扩大了企业的边界。工业企业与服务业不同点在于,工业企业购置的研发仪器设备可在增值税进项税额中抵扣,而服务业则不能抵扣。制度综合效应是工业企业的研发内部化动机较高,这意味着在提高研发投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研发资源配置重心发生了向工业企业的倾斜。
(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有限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实行15%的优惠税率,是一项力度更大的优惠措施,但其认定标准也是相当严格的。前提条件是这些企业的技术研究领域必须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内,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工业企业不在优惠范围内,因此激励面有限。其次,税收制度的核心激励目标是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即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制度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提高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发挥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感的优势,将企业研发业务的内部化(而非购买技术),实现自主创新,从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但是研发投入一是要有资金来源,二是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营利水平来看,2000年的销售利润率为6.7%,2005年降为4.2%,2010年回升至6.6%,在各行业中属于较为平均的利润率水平,如要达到3%~6%的研发投入强度依靠自有资金是相当困难的。由于我国技术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发达,企业在自身内部研究条件还不完备的情况下,难以做出融资开展技术研发的决策。因此总体来看,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还不高。
(三)事前激励重于事后激励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优惠制度属于事前激励,即对已经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予以优惠。而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属于成长型企业,能够通过某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对市场的独占权,从而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税率优惠制度的认定指标并不完全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应当是对在规定程序内达到技术创新指标的企业,实施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退还的方式,即事后激励的方式来鼓励企业持续创新。否则,享受优惠的企业只要保证资格不丧失,即可处于相对优势的市场竞争地位,制度的形式激励就大于实质激励作用,这也是研发费用投入增量不能显著上升的原因。吴凤平(2009)②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税收制度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培育的激励机制缺失。
(四)税收优惠成为地方税收竞争工具
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主要是对于减免税优惠的竞争③,即通过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来吸引有价值经济资源的流入,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在高新企业资格认定过程中,存在放宽认定条件的动机。这就使得地方政府作为参与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一方面是通过扩大税基提高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则要设法完成上级政府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目标任务,从而与税收制度设计者的预想目标产生偏离,因而表现为激励不相容。
二、税收制度激励对我国自主创新体系产生的扭曲
(一)产学研合作研究机制脱节
税收制度对人力资本的配置效应充分发挥了作用。表-4说明,工业企业是当前我国技术研发的主要执行部门,其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经费支出、研发设备价值四项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66.56%、62.79%、58.64%、61.13%,这个比例都大幅超过其他部门。非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仅为工业企业的11.5%,第三产业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不会超过这个数值。因此,从经费投入看,税收制度鼓励自主创新的方向总体正确,只是制度要素指向还不够精确,并由此切断了企业同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我国在自主创新的意向和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局面,难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内在动力。匡小平等④认为,这种对单一创新主体的激励不可能在多种创新主体间形成一种正常的竞争机制,其他创新主体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NGO组织以及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不利于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整体方略是,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十二五”规划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要求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但要求“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这些政策目标都表明,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不完全表现在经费的投入强度上,而是表现在合作的有效性上。因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一般规模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是有限的,本身应选择与专业的科研机构来合作研发,而非独自研发;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设置研发机构的规模优势,但在重大项目上仍然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二)R&D经费的配置结构严重不合理
从经费支出用途看,2009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费用合计为2.1%,而用于试验发展的费用达到97.9%。试验发展与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相比,只是利用或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的应用,本身并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研发行为是服从其利益的。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能完全由企业来主导,因为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必须有新的知识创造,否则只能成为技术跟随国家。税收制度在对科技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的配置上都起到向企业倾斜的作用,但就我国企业的研究方向看,已经偏离了制度激励的本意。
(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推出。按照政策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在起步阶段,从事新能源开发的企业运营都是以财政补贴为前提的,技术研发的投入有限,处于技术引进阶段。无论是风电技术中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技术、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国际规则,中国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和发言权。以风电为例,中国风(电)机制造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但主要技术专利仍掌握在GE、Vestas、Wobben等外国企业手中。⑤
(四)对第三产业的激励作用较小
在第三产业内部一些高技术服务业,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降低,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高,研究开发费用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由于服务业研发活动所需科技设备的经费投入也要低于工业企业,如要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则难度更大。因此,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制度安排对深化了第二产业的激励作用要大于第三产业。
三、促进技术自主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注重对研发投入的增量激励
美国高度重视运用税收手段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对研发增量投入实行所得税抵免。凡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超过前3年平均值的,可按超出部分的25%抵免当年公司所得税额。⑥二是对风险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将其长期资本收益的50%不纳入应税收入,相应下调资产收益税的最高税率从20%至17.5%。⑦
(二)英国对各类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实行税收减免
英国注重运用税收激励手段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驱动,而不局限于对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从2000年起,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享受支出额最高达150%的税收减免。如属新办企业,还可选择获得经税务部门认定的研发费用24%的现金退款。这项政策在已取得明显成效,仅服务行业的研发费用2003年就比1998年提高23%。⑧
(三)法国对研发投入增量实行税收优惠制度
法国规定凡研究与开发投资相比上年度增加的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获得相当于研究与开发投资额25%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后来进一步将优惠幅度提高到50%。⑨这种政策与美国是基本类似的,即不看重企业研发投入的静态指标,无需事先进行高新企业资格认定,只核定研发投入的增量即可实现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制度激励作用。
(四)日本对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专门的税收制度安排
日本在一般性税收制度基础上,制定了两个专门用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法律,分别是《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和《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基础的税制》。其中规定,企业购买用于基础技术开发的费用免税7%,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免税6%。企业研发费用除选择当期全额扣除外,还可按递延资产处理。⑩日本除了鼓励自主创新的通用税收制度,还有指向明确的特别税收制度,如1999年实施的“特定情报通信设备即时折旧制度”,其中微型计算机的法定折旧年限缩短为4年,从而提高了设备更新速度,减轻了企业研发负担。
四、改进我国相关税收激励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 结构优化 自主创新 技术进步
生产进口贸易有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上海科技企业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如何将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发挥得更好?如何能够通过结构优化实现上海科技企业持续繁荣,即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可以进一步传导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者的传导机制,是否可以找到一条通过优化生产贸易进口结构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至实现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本着这样的疑问,本文急需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一、上海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对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看出,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是一国或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为加深对上海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水平的认识,这里我们引入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作比较,来突出上海进口贸易结构优化程度。从2000—2009年间上海、香港、新加坡生产贸易进口复杂度优化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新加坡结构优势最明显。与之相比,香港情形略差,而上海与新加坡、香港仍有较大差距。虽然2002年、2003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上海也出现了生产贸易进口复杂度指数快速优化特征,但总体看上海生产进口贸易因基础差,底子薄,与新加坡、香港仍有较大差距,分别是同期香港平均优化水平的51.84%和新加坡平均优化程度的26.32%(杨玲,2013)。
依据进口结构优化的基础,是否可以从深层次上促进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助于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十二五”目标?本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欲采用计量方法做实证研究来论证这一方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考虑到部分数据的不可得性,这里仅以上海年度数据为统计标准,而无法细化到各区县层面。由此,我们整理好现有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来研究上海生产进口贸易结构优化对本土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效用。
为避免实证分析中因为异方差等问题而引起得回归结果失真,本文采用工具变量加权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其中引入一个工具变量(airt)。本文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生产进口结构与专利及所有权变量一阶平衡。考虑到生产业本身具有“三低一高”的特征,即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和污染排放少以及附加值高等优势,通常表现出生产贸易进口结构越优化的国家或地区,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就越多;与此同时,为避免虚拟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自主研发)的相关性,这里以上海每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从上海统计年鉴中我们仅能查找到2000—2011年间的变量数据,其他年份数据采用五年移动平均方法进行补充,结果发现上海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指数每增加1%,地区自主研发水平就增加32.536%,表现出倍增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OECD国家通过进口贸易实现国内技术水平提高(Jakob,2006;Keller,2000),以及美国技术进步率中50%来自别国技术扩散(Eaton、Kortum,1996)的现实效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适用的进口结构优化促进本国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也适用于上海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而且从TSLS回归结果来看,这种提升有明显的倍增效应。因此,上海在加快本土科技企业自主研发,进行原创性发明的同时,也要加快进口步伐,通过不断优化进口结构来达到上海研发水平的上升,实现科技兴市,更加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因此,这是一条有助于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
为进一步论证以上结论,本文继续深入研究,采用脉冲响应图分析,得到了与以上分析类似的结果。上海生产进口结构优化的信息对自主创新水平的上升有较强的正向脉冲效应。也就是说,受到先进生产进口的溢出效用,上海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正向提升。从信息时期来看,从第1期开始就保持一个快速上升态势,虽然在第3期后至第6期期间有小幅下降,但之后一直到第10期时增长势头都很强劲。这一结论与前面的TSLS的回归结果类似,通过进口生产业,并优化其进口结构,是提升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究竟这种提升效应是否可以进一步影响上海科技企业技术水平的上升?这一效应是否存在?从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乃至科技企业技术水平的上升,是否具有传导机制?本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层次探究。
二、上海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对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研究
作为开放度很高的沿海城市,上海借助我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地缘优势提升了地区的研发水平。这里考虑到数据的不可得性,我们仍采用时间序列方法研究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对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关系。同时,为考虑自主创新能力的中间传导效应,我们将其作为一个关键变量来分析其作用机制。考虑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影响和传导关系,我们欲采用VAR模型做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目前的情形看,上海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的程度对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率增长还主要表现为第1、2期的负效应,虽然自第2期后有所提升至第3期的小幅正向变动,但之后马上下降至负向影响,后期保持微幅振荡。而自主研发对上海技术进步率提升的影响表现为第1至2期的正向效应,虽然有第2期至3期的下降幅度,但第3至第4期又表现出相对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从长期来看,上海自主研发有助于技术进步率增长。因此,总体而言,上海生产进口结构优化对自主研发的正向效应已经显现,但要进一步传导到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率提升还有待时日。目前引进的先进生产业与上海本土技术需求间的不对接与不匹配是加快上海企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之一。与之相比,自主研发还应该是上海科技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但介于上海自主研发数量和质量等水平有限,这一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用方差分解可研究每个变量的更新对VAR系统变量的影响度,是一种相对效果的描述。某个内生变量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内生变量的结构冲击的贡献度,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通过方差分解,我们发现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增长率是一个内生变量,从第1期至第10期,来自自身的波动占100%至65.87%;生产进口结构优化的贡献度由第1期的0%增加至第10期的13.89%;相比较而言,自主研发的贡献度由0%增加至20.22%,其贡献度增速更快。总体看目前上海要实现科技企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还很多。自主研发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因为研发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发挥较大幅度的提升效用。虽然目前进口的生产已经显现出技术溢出效应,但真正传导到上海技术进步率的部分还非常有限,甚至部分还表现出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这一结果与以上协整方程和脉冲响应中的结论是一致的。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指数是一个外生变量,从第1期至第10期来自自身的波动从58.38%下降至47.52%,来自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自主创新的波动就达到41.68%~52.47%,其中技术进步增长率对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优化的反向贡献较大,第1期时就保持41.61%,第10期达到46.92%,说明上海本土技术水平上升,对先进生产的消化、吸收能力上升会增加技术溢出的正向效应,有利于上海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专利及所有权是一个外生变量,说明上海自主研发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给,从第1期始至第10期其波动中来自自身之外的新息从30.94%达到46.45%,说明自主研发来自自身的贡献不升反降。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上海整体研发水平的上升。如果我们结合以上的研究结论来看,上海自主创新资金越来越多投入技术引进、购买国外技术上来,而投入到自身原创性发明的部分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如果今后我们将更多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来,光靠购买国外技术,我们仍然不可能实现技术水平的快速上升。因为最先进的技术不可能通过购买得到。这样的模式若长期发展下去,上海与国际大都市间的科技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不断扩大。虽然我们通过暂时的购买缓解了短期技术不足的缺陷,但我们在不断引进先进生产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宝贵的时间与机遇,反而会因为长期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上升,之后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技术的挤压、约束,甚至“捆绑”,之后不得不以巨额专利使用费作为成本来购买海外技术。而本土的技术水平始终停留在低端,甚至出现与国际先进生产的对接能力越来越差,进而影响到下一步的技术研发。与人均GDP长期维持在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很难实现进一步增长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相比,2012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3715美元(以当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6.2换算),似乎已经跨过这一特殊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是上海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阶段性表现之一。但要继续做好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需要在创新上下大力气。否则没有大的技术进步就很难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的大事,我们一定要从练好内功做起。而目前引进的国际先进生产对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也正是本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较难实现对接的典型表现。我们必须从自主研发抓起。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国际先进生产的引进来加快本土技术进步,上海要构建创新型城市就有了基础和根基。否则短期内大量的技术引进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上海很难实现大的技术突破。而这对于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又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上海要在优化进口生产业上下功夫,但这一“引进”机制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本土技术水平,否则对海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只会使我们渐入“贫困化增长”的怪圈。
(注:本文属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GXQ4D166);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13692103900)(12692103
900);上海大学“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内涵建设项目(085SHDX001);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2YS015);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2—2013);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院内课题(2012—2014)。)
【参考文献】
[1]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2] 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7—8).
[3] 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