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建筑安全

公共建筑安全

时间:2023-09-19 18:4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建筑安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建筑安全

第1篇

【关键词】 公共建筑 安全疏散 问题 对策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社会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早期建设的一些公共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因而各种新建的商贸楼、高级宾馆、夜总会、大酒店、歌舞厅、影剧院第大型公共建筑迅猛发展,而且规模和容量越来越大,装修装饰越来越复杂,甚至一些“政府”工程迫使工程建设脱离了科学管理的轨道,给消防安全留下了许多先天隐患,同时也给后期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公共建筑内人员密度大,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疏散问题,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会相当严重。因此,解决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疏散问题,是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解决安全疏散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容纳人员数量

通过大量火灾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在火灾中大多数人员伤亡是因为没有可靠的安全疏散设施,人员不能及时疏散到安全的避难区域。因此,设计安全疏散设施必须给予各方面的充分考虑。由于现在建筑设计空间组合复杂,设计争分夺秒,加以有部分设计人员对疏散安全设计经验不足或重视不够,同时建筑单位又要求不严,是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做好建筑安全疏散设计,设计人员和消防建审人员掌握疏散设计的基本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内部空间的体量,使用人员的性质以及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一些其它基本资料和依据,增强对各种设计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工作中不出现失误。

公共建筑的类型很多,近几年兴建的多功能、大型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分隔复杂,容纳人员多,如何解决他们的安全疏散问题影响着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并深深地影响着使用情况。对于建筑物内使用人员数量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规定:“有固定座席的或有尺寸排列的和标明人数的,如体育馆、剧院等由实际容纳人数来确定应急疏散的人员数量,对无标明人数的建筑物均应按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核算并标明人数”,如商场、餐厅、学校等公共建筑,都没有标明人员数量。

许多公共建筑在同一层平面上会有许多种功能分区,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面积计算才能确定占用人员总数来决定疏散设施的体量大小,虽然这项工作繁杂,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设计和审核的基础数据,做到有据可循,审核准确。

2 确定公共建筑疏散总宽度以及足够的安全出口数量和合理的位置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疏散的重要前提

确定了建筑物内部空间容纳人员数量才能确定所需要的疏散总宽度(为净宽度),它是综合考虑了避难空间、通道及安全出口的形式,人们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行动规律,人们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计算出来的数据。不同性质的公共建筑和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疏散宽度要求。我国商场、办公室、饭店以及高层建筑内人员的疏散时间参考了美国GSA1985标准:暴露在火灾环境中的所有占用人必须能在接警后90S内疏散到安全地带。制定出紧急疏散时间,根据实验得到的每单位宽度每分钟疏散人员数量即可计算出疏散宽度指标。我国有关规范指出,通过实验下楼梯时每分钟0.30米宽度疏散21人,每股人流宽度为0.55+(0-0.15)米,其疏散速率为37人/分,坡道的疏散速率为43人/分,有了以上数据即可计算单位数量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疏散允许有的最低宽度B。

规范中对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建筑的疏散容许时间作了不同的规定,因此疏散宽度指标也不相同。

以上方法可以保证一个基本的疏散宽度指标,但是所测得的实验数据都是在正常情况下测得的,并不能十分确切地表现出紧急事故情况下的活动规律。因而被困人员很难能够在规范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逃生,且不说碰到其它的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因此在设计中保证规范规定的疏散宽度是很有必要的。

安全出口数量和位置有着诸多因素的限制,它不像计算宽度的条文规定的那样明确。楼梯、安全出口在建筑平面中的数量和位置是建筑平面组合疏散部分设计中关键而又颇费脑筋的部分,它关系到建筑物中人员疏散的组织是否畅通、安全,内外联系是否方便,疏散路线是否简捷明确,建筑面积利用是否经济合理等等。其首先要保证实用性,具有最佳的疏散距离,能够保证位于最不利点人员的迅速安全撤离是其根本原则,疏散安全距离的决定因素是人在高温和烟雾中的生存能力。

每个安全门、楼梯间应保证一定的最小净宽度。每层所有安全出口的疏散宽度之和应不小于建筑内部空间每层容纳人员数量所必需的总疏散宽度,并且各层人数不相等时,应分层计算总宽度,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上层中人员最多的一层计算,必须既能满足每层的平面安全疏散要求,又能满足整个建筑物的竖向垂直疏散宽度要求。而且还应注意最低限度数量的可靠性,这不仅是指保证了两个安全出口就可以了,还指在设计中应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安全出口的总量和位置能保证楼内人员在接到火警信息后,在规定的最短时间内,全部迅速撤离建筑物到达避难区,而不被迅速蔓延的有毒烟雾、火焰和高温伤害。在设计中应同时兼顾空间组合,使用和安全的合理性。

3 安全出口个部分的合理建筑构造设计是疏散畅通的保证

火焰、烟气和高温是建筑物内发生火灾危及生命安全的三大因素,人们只有在危害形成之前通过出口疏散到达安全地带才能避免遭到伤害,因此疏散设施要有非常可靠的防火、防烟、隔热功能,甚至还要有一定的防坍塌功能。疏散设施通常包括通出口的引道、出口及安全地带,而出口在建筑学上定义为疏散空间设施的一部分,是指用墙体、楼梯、门或其它方法使其与建筑内的其它部分分隔开来并为人员安全撤离建筑物提供必要防护的部分,出口包括垂直及水平通道如门洞、楼梯、坡道、走廊及过道等。安全出口则是指凡符合消防规范规定的楼梯间或者直通室外地平面的门。作为安全出口的建筑设计一般人员都比较注意,因为规范对这一部分的规定非常细致明确。一是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不同层数和高度的建筑物规定了不同的安全出口建筑形式;二是对安全出口的防护构造及耐火极限第的规定非常严格;三是从具体的防火、防烟设施上作了规定。

4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装饰设计应严格掌握

大型公共建筑为了追求气派和整体效果,都进行后期再装修,包括走道、门、甚至楼梯间部位。由于建设单位主管人员缺乏必要的防火意识或者装饰工程设计的施工人员的设计防火水平低,未经消防审核便擅自采用木材、化纤装饰布、泡沫塑料、木夹板、地毯等可燃和易燃材料进行装饰,其火灾危险性很大,不仅容易燃烧,而且能够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严重威胁着事故状态下逃生人群的生命安全及安全出口的畅通,因此从早期设计和审核时与建设单位进行室内装饰的协调配合,能减少大部分的装饰带来的问题,又能避免重复投资。《消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不燃、难燃材料。”

5 明确的导向性设计和事故应急照明措施是保证疏散畅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多建筑火灾造成的伤亡事故和疏散导向不明确有关。大型公共建筑如商贸、娱乐等场所多种功能交叉重复,使空间划分趋向多样混元化。房间二次装修也在创意上突出其使用功能,内部空间往往具有迷宫般的引道和房间,设计和装修带来疏散设施尤其是应急疏散设施与其它使用空间过渡不明显、导向性差。虽然这个问题不像许多规范条文讲得那么明确,但是可以通过空间组合的斟酌和优化来使空间过渡、疏散设计趋向合理,因此在设计和防火审核中,明确出口的位置,使人员能及时到达避难区域是严格遵从的原则。

现有规范中没有应急事故照明电源的限制,但是在商场、餐饮、娱乐等公共场所中存在可燃物多、人员密集、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并且火势猛烈,扑救困难,因此,在可能的基础上,为防止因扑救用水造成触电伤人或事故电源短路,建议设计单独的低压直流事故照明线路或采用蓄电池作事故电源,并且电源线采用暗敷穿管保护和封闭。

6 现代化的消防设施也是安全疏散的重要保障

第2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施工监理;效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 公共建筑施工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监督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内市场也一度低迷。为了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大,但建筑行业形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质量事故频发,豆腐渣工程没能得到完全杜绝,问题一再出现。不少建筑施工项目不能做到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工程多次转包,层层剥扣,资金流失现象严重,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唯利是图,不把质量安全问题当一回事,偷工减料的现象尤为严重。不少技术水平低下、综合素质低的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造成建筑施工的总体水平下降。质量监督体系不够健全,质量把关不严,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质量监督应有的作用。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对于一些违法违章事件的处罚的规定不够明确。在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球”问题,即某些检验项目的实测值,正好等于或相当接近于规定的允许值,实际质量状况处于允许限度的边缘。受质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有限,监督也容易流于形式。

1.2 监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监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企业自身管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再加上部分监理人员素质不高,公共建筑施工监理中的问题必然会不断出现,所以从事监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工程经济或者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过硬,对工程建设能够监督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因此,监理工程师应该要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但是,有不少监理企业不愿意加大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也没有做到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考核,所以使得建筑施工监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1.3 缺乏完善的监理体系,监理制度

从国外的成熟经验来看,开展层级监督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但是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国内的建筑安全层级监督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做到以目前的政府行政层级为基础,涵盖整个建筑领域各项安全监管职能,所以使得整个安全层级监督体系的层级监督职能无法得以充分的实现,整个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2 公共建筑施工监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公共建筑施工监理力度

目前国家、行业、地方的建设工程监理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已经制订了一些关于建设工程监理的违规、违纪的处罚措施。在建设工程监理执业过程中确有部分监理企业(或个人)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但国家、地方的建设工程监理管理部门或监督部门对其处罚的力度不够或由于种种原因根本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使这部分监理企业或个人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国家、地方的建设工程监理管理部门或监督部门应加大对违规、违纪的处罚力度,力求清除扰乱建设工程监理正常运作秩序的根源。只有这样,建设工程监理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2 从监理企业自身管理入手,提高监理水平

从企业自身管理入手,提高管理质量。管理质量的预控管理质量是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中小型企业常见的管理通病是人员过于“精干”,信息资源缺乏,信息传递接口缺陷(包括内部、外部)等,这就需要首先对企业的人员机构提出总的要求,按照有关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严格界定各自职能分工,处理好信息传递的接口,并按有关层次(如决策领导层、中级管理层、技术管理层)进行目标管理,这工作完成后,其他管理通病就迎刃而解,但应注意组织应随环境逐步深入化,并呈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监理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产品质量得到根本保证。

加强对公共建筑施工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定时定期组织监理人员参加培训,实时更新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让他们不断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熟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保持较高的知识水准。这样,以助于保证工程质量。并且还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隐患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3 建立系统完善的监理系统和制度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下一层级部门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层级监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对下一层级部门的激励与约束,需要制定相对完整的、科学的、客观的层级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建筑安全层级监督的主体为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委托监督机构等三个层级的管理机构。

考虑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其负有的管理职能不同,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所区别。因此,建筑安全层级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可在三个管理层次建立。通过对三个层次建筑安全管理机构法定职能的梳理,对每一层次的考核指标体系均设置三级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尽量统一,主要在指标权重上加以区别对待。这样就能保证公共建筑的质量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相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建筑施工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建筑施工监理过程中工作的可行性,使公共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中,强化监测手段,杜绝打“球”的现象,保证施工质量。

结语

在国家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筑施工监理这支新生力量为提高我国基本建设的管理水平,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造价)控制、安全(OHSE)控制”等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毕竟建筑施工监理在我国实行的时间不长,国家、行业、地方对监理执业的规范化管理不够完善,监理企业的数量增长较快,国家对监理人员执业的要求较高,监理企业人力资源不足,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不完善竞争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工程监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施工监理体系,以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公共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这座公共建筑的使用情况,是否可以节约能源,所以它也是设计人员十分重视的环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以及经济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的公共建筑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也要不断的更新,以便于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在能够发挥出公共建筑的功能的同时,还能不断的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现状

1.设备选型

在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设备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选择设备时考虑的不够全面,那么暖通空调系统不仅仅起不到设计时的理想效果,还会在成能源的浪费。通过有关调查显示,在最热的室外条件下,大部分建筑的制冷机组依然存在闲置的问题,并且大部分建筑都没有达到满负荷状态。现阶段,设计人员在设计暖通空调系统的时候,经常借助设计手册提供的设计方案或者冷热负荷估算、热负荷指标等,直接作为设计依据,对冷热负荷进行确定。因为总负荷较大,致使装机容量较大、水泵配置较大、管道直径较大、末端设备较大,进而增加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

2.水系统

暖通空调系统中的水系统通常都是定水量系统,因为通常的水流设计都是根据暖通空调最大化运行以及5℃供回水温差来设计的,但是在暖通空调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出现最大负荷运转,由于大多数暖通空调的工作状态都不是最大化运转,所以,经常会出现流量大,温差小的情况。

3.冷热源选择

暖通空调冷热源选择较为单一。因为我国电力与燃气负荷不均衡,夏季电力经常短缺,而燃气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冬季正好相反,出现了和电力季节相反的“峰谷差”。除此之外,复合能源利用较少。

二、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严禁盲目性和随意性,以避免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相差甚远,进而影响到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前期,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来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首先,系统设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工程整体施工设计图纸的研究,了解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以及建筑内管道和线路的具体走向,这对于系统方案的设计来说十分重要。暖通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高层建筑的现场勘查和了解工作,在设计之前需要前往施工现场了解现场情况,以及周边环境情况。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需要和周围的建筑保持一致,周围建筑的供热情况、供水情况以及线路的敷设情况都能够为系统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从而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三、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1.安全性

安全性是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建筑安全是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而言,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火灾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损失和伤亡也更加巨大。为此,在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减少火灾隐患。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线路安全以及运行安全。环境安全,是指暖通空调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特别是在某些库房等场所安装暖通空调系统时,应该尽量将易燃易爆物品挪开,并且在系统中添加一定的防火措施,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线路安全,是指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线路的敷设和线路的走势,避免由于线路敷设问题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高层建筑的施工设计图纸,了解电源线路、燃气管道等线路的敷设情况,以更好的规避相关线路,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

2.节能环保性

节能环保性,对于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来说也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危机日渐恶化,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加强能源节约,降低能源消耗是各个行业所研究的重要领域。高层建筑在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建筑的节能性,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首先要加强对线路敷设的设计和研究,尽量保证线路的最短敷设,以降低能源在线路传输中的消耗。同时,尽量采取自动化控制系统,减少人工费用,降低运行成本。而针对水系统、水-空气系统的暖通空调系统,应该适当引入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利用雨水维持内部的水循环,减少对市政水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以达到节能的最终目的。环保性在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同样非常重要。对于暖通空调系统,其运行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废水和废气,并且会伴有一定的固体废物生成,废物的直接排出,将会给外部环境构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周围环境的恶化。因此,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废物处理设备和系统添加其中,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才能够排放到外部环境当中,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经济性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方案设计,最终目的在于落实建筑工程施工,确保建筑的正常使用。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需要明确施工方的利益,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为达到经济性目的,应该从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入手,使系统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首先,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必须适用于建筑本身,建筑系统中设备的选择应该强调设备的实用和先进,严格控制采购环节,以确保设备质量符合系统设计的实际要求。其次,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的系统的设计方案一定要科学合理,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不能够盲目的压缩工程成本,以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或者系统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这最终会给施工方和建筑商带来严重的信誉损伤。此外,在全面性方面,系统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系统设计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必须要做好认真的评估和核算,明确计算标准,控制计算误差,以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同时,对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中的各项费用,如安装费用、调试费用、测试费用等相关费用,也要由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认真的核算,对于不必要的支出应该予以削减,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建筑的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多,这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在公共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设计暖通空调系统时,也必须考虑全面对设备的选择和其他的因素都应该考虑到,同时它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安全性、环保性、适用性等必要的原则,在保证暖通空调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公共建筑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彦辉,王磊,陈谦.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措施浅谈[J].科技资讯,2010,19:86-87.

[2]南联建.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4:110-111.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解决方法;

一、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

为了让建筑安全疏散更加合理有效,必须把握好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合理利用室外疏散楼梯、阳台、屋顶平台等等这些与大气想通的有效第二,防火门是一个关键的部位,在发生火灾时,必须确保其在自动关闭状态,这一点非常关键。第三,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原则必须要考虑人员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有利于有效的进行安全疏散。第四,设计的建筑疏散路线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通畅,避免人、物交叉,更要避免出现逆流。第五,保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是建筑物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严格执行。

二、目前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总结了目前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引起重视,为合理疏散提供帮助。

1.消防设备配备问题。我国建筑消防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建筑工程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备,确保建筑火灾发生后,能为火灾扑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在实际工程中,消防人员在日常监督及工程竣工检验时,会发现建筑物消防设备配备不完善、安全疏散方面做得不到位,这就为建筑消防及安全疏散留下一定的隐患。同时部分建筑没有安装消防设备维修设备,导致火灾报警器、消防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

2.发生火灾,恐惧心理导致失去判断力。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员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下,对于火灾多数人只是知道其危害性,但有较多的人不了解发生火灾后该如何做,如何进行有效的疏散。所以,一旦遇到火灾情况,就表现的非常恐惧,失去判断力。同时,高层建筑大量的易燃可燃装修材料导致火灾载荷非常大,给疏散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高层建筑疏散时间长。高层建筑楼层非常多,一旦发生火灾,疏散的时间就会非常长。对于火灾疏散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耽误一分钟就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另外,如果分区内只设置一个独立的安全出口,其他的出口均通向相邻的防火分区,即使安全出口的数量和疏散宽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也不能保证本区人员的安全疏散,同时还会给相邻分区的疏散带来压力和混乱。

4.没有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目前,在城市建筑群体中,有很多建筑物是合用建筑,一栋建筑单位往往会有多个使用单位,这就导致在进行建筑消防管理时,各自为政、多处管理,使得建筑消防及安全疏散责任主体模糊不清,同时一些建筑使用单位的消防意识不强,将消防道堵住,从而增加了建筑消防及安全疏散的难度。

三、建筑消防及安全疏散问题的解决方法

1.从设计入手,延长危险来临时间,从源头控制危险。烟气层内某些物质超标是对人员构成危险的条件。所以有效的减少烟气厚度是延长危险来临时间的有效方法。为了减少烟气厚度可以做以下工作:第一,防火分区的合理设计。防火分区可以有效的将火灾限定在界定的范围内,对于人员的撤离有非常大的效果。第二,自动灭火系统的合理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它既可以保证安全疏散通道的畅通,还可以在火灾来临时,扑灭初期火灾,限制火灾的蔓延。第三,自动排烟设施的有效设置。其作为疏散逃生的辅助手段可以保护疏散通道安全使用,同时还可以限制起火点烟气的扩散。第四,消防控制系统的有效设置。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是楼梯间和其前室的加压送风;是防火门或其它开口保护设施,使其关闭;是紧急事故照明和疏散诱导标志灯的控制;是排烟系统的控制。

2.安全出口和安全疏散距离的合理设计与控制。安全出口的合理设计和疏散距离的合理控制是两个非常有效的控制措施。具体安全出口设计的做法为: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平开门;在开启门的时候,门不能影响到紧急疏散人员;严禁在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门槛。疏散距离控制的具体做法为:房间设置不宜过大,要求房间内最远点到进门的距离不能超过15m;房门到最近的安全出口距离不能超过30m。这是从发生火灾人们的行为角度尽快考虑而设计的疏散距离。另外,在设计楼梯时根据计算出的疏散宽度,既要确定楼梯数量和楼梯的宽度,也要合理布置疏散楼梯的位置,应根据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和每个安全出口控制人流股数,科学合理地确定楼梯的位置和数量。

3.疏散路线的合理设计是保证人们快速到达安全地带的保障。疏散路线的设计必须做好:第一,简捷明了,便于寻找和辨别。第二,疏散楼梯要靠近电梯布置。因为一旦发生火灾,人们最先考虑的是最熟悉的路线,就是电梯,这样疏散楼梯与电梯靠近,方便人们的查找。第三,要防止疏散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一个凹廊作前室。这是为了保证在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和疏散人员不会出现交叉。

4.避难层的合理设计。设置建筑避难层是十分必要的。设置避难层是保障建筑内人员在火灾时安全脱险的一项有效的措施。就高层公共建筑来说,人员众多,紧急疏散是个大问题。层数在25层以上的办公、旅馆等人员较多的高层公共建筑,均宜设置避难层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旅馆(含饭店、宾馆)、办公楼和综合楼,应设置避难层。

5.设置诱导系统。随着我国现今科学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式科技设备也能够应用到建筑的疏散工作之中。首先,可以从视觉、听觉以及安全疏导预防等方面入手,在建筑中设置人员的安全疏散诱导系统。其中,听觉诱导主要有广播诱导以及语音自动诱导、视觉诱导则为以视觉信号对火灾信息进行传达。其次,也需要以新式材料的应用在火灾发生时为人们提供一个防火、防烟以及防热的疏散环境,以此大幅度的提升火灾人员疏散效率;最后,可以针对建筑火灾问题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火灾安全预案,以此保障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帮助工作人员严格以安全疏散方案进行疏导工作,在对人们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情绪、行为进行稳定、控制的同时迅速完成火灾的扑救工作。

总之,建筑的消防安全疏散是一个持续性的课题,随着各类高层建筑的不断使用,会不断的出现各类安全疏散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不断的创新,更加重视消防安全疏散问题,有效的保证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郭倩,滕宗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因素分析[J].民营科技,2011(5).

第5篇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消防设计 消火栓

前言: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成为了一个城市繁荣度的重要体现,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导致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火灾就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灾害之一,据全国火灾统计,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占比重最大, 因此,做好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工作是必要的,笔者就其消防设计进行了一番探讨工作。

1 高层民用建筑火灾主要成因分析

1. 1 消防设计措施不全、先天不足

国家出台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了规范保证。但此前一些老式的高层建筑在消防设施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 不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要求。部分建设单位干扰设计片面地根据满足自身需要和人为设想要求设计建筑布局, 相当一部分高层建筑设计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就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一些单位未设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疏散楼梯间不符要求等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形成后就成了极难整改的痼疾, 成为重大火险隐患。

1. 2 消防设审不严、施工质量不高

建筑消防设计审查工作,作为建筑设审中的一项十分严格的工作。然而, 一些地区, 三边工程较为普遍, 建设单位为节省投资, 在施工过程中,边设计边施工,边施工边报审,审核未通过,工程已经建了一大半, 造成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一些高层建筑的施工方资质较低, 人员流动性大, 业务水平低, 特别是建筑消防工程的施工; 一些中标单位挂靠消防资质, 而施工仍然是原班人马,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粗劣; 有些施工队伍为了赚取利润,暗地更改图纸, 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影响建筑耐火性能, 以劣质次品充当合格消防产品, 给工程带来重大火灾隐患。

1. 3 建筑消防管理不规范

在高层建筑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消防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现代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自动防排烟系统等。发生火灾时, 上述系统均应做到联合动作。然而, 由于管理人员重视不够, 没有坚持对消防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 致使前期大力投资的消防设施老化、损坏, 形同虚设。等到发生火灾时, 消防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应设有防烟楼梯或封闭楼梯,疏散通道上的防火门上装有闭门器, 靠闭门器的作用防火门平时关闭,火灾时既方便逃生,又能有效地阻断烟气。然而, 有些高层建筑中的住户为了方便, 将疏散通道上的防火门人为地敞开或是堆上物品,一旦发生火灾, 大量的有毒浓烟就会沿楼梯间扩散到上层,使人员无法通过楼梯疏散到地面。

2 高层民用建筑安全设计隐患

2. 1 高层住宅避难层空白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专家指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若超过消防云梯车能够达到的高度, 从大楼外面施救的可能性很小, 一般要依靠自救。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旅馆、办公楼和综合楼等公共建筑, 由于楼层很高,人员很多,尽管已设有防烟楼梯等安全疏散设施, 火灾时其内人员仍很难迅速地疏散到地面。因此, 对超高层公共建筑在其适当楼层设置供疏散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和喘息的一块安全区即避难层或避难间, 是极为重要的。据调查, 国内建成的许多超高层公共建筑都设置了避难层(间), 一般是与设备层、消防给水分区系统和排烟系统分区有机结合设置。然而, 规定并没有对高层住宅的避难层作类似规定, 导致高层住宅避难层设置出现空白,存在极大消防隐患。

2. 2 消防取水口的设置及消火栓间距确定模糊

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设取水口或取水井。规范没有规定什么样的消防水池才供消防车取水, 使许多设计者把握不准。笔者认为出于三种情况考虑:

1)如果消防水池在消防车的吸水高度( 6m)内, 不管消防水池是否储存了室外消防用水量, 都应设置取水口。因为设置水泵接合器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备消防泵无法启动时使用;

2)如果消防水池不在消防车的吸水高度( 6m)内, 如设在地下三层的消防水池, 而水池又没有储存室外消防用水量, 则无需设置消防取水口;

3)如果水池不在消防车的吸水高度( 6m)内, 而水池又储存了室外消防用水量, 则应设置专用消防取水加压泵, 从消防水池内直接取水, 向室外专用消防管网供水, 取水口可做成室外消火栓的形式,要求取水加压泵1用1备,双电源供电, 流量按设计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量计, 扬程应至少满足室外消火栓栓口处10m水头压力。

2. 3 二类高层住宅消防通道的设计不明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除无可燃物的设备层外,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各层均应设室内消火栓,且消火栓的间距应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因此, 对于此类的商业服务网点有两种情况, 一种为仅底层设有商业服务网点,那么如果每隔间内都设两个消火栓箱, 不仅投资巨大, 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些设计人员采用门双阀双栓消火栓, 放置于两分隔墙的中间, 这样虽然保证了同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的要求,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首先, 不满足商业服务用房中对于/不开门窗洞口隔墙与住宅和其他用房完全分隔的规定; 其次, 这种做法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因此, 对于此种商业用房, 可在每个隔间内设置自救式消防卷盘, 对初期火灾可自行扑救; 另一种为一、二层均为商业服务网点,可考虑在每层楼梯处各设一个消火栓,上下共用, 也可满足规范要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还应按规定: 除18层及18层以下, 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 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以及顶层为外通廊式住宅的高层建筑,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不宜少于两座, 且不应穿越其他房间, 通向屋顶的门应向屋顶方向开启。

结束语:高层民用建筑火灾事故研究工作, 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课题,有待各专业人员的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社会必然趋势,相信通过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高层建筑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都会被解决,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S].

第6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 ;安全疏散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安全疏散设施对于高层民用建筑来说,主要是指疏散楼梯、公共走道和门、避难层或避难间,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疏散照明等设施。为了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经济损失,必须严格按规范设置安全疏散设施,为逃生和救援创造条件。

1.1 高层建筑特点

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将 10 层及 10 层以上的住宅建筑与高度超过 24m 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称为高层建筑。高层民用建筑的特点有 :布置复杂 ,形式多样 ;体量庞大 ,人员集中 ;通道较长 ,方向难辨 ;功能繁多 ,设备密集 ;可燃物多 ,火灾荷载大 ;消防设施齐全 ,维护保养要求高。

1.2 高层民用建筑火灾的特点

1.2.1 火势蔓延快、途经多

高层民用建筑火势可通过门、窗、吊顶、走廊等途径横向蔓延 ,也能通过横向的孔洞、管道、电缆桥架蔓延 ;竖向电梯井、楼梯间、风道、管道井、排气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以及竖向孔洞、共享空间、玻璃幕墙缝隙等是高层建筑火势垂直蔓延的主要途径。竖向井道易产生烟囱效应以及火风压 ,使得火势迅速向上蔓延。在火灾初期阶段 ,烟气水平蔓延的速度为 0.5m/s-0.8m/s,垂直方向蔓延速度为 3m/s-4m/s。风速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增加而增大 ,而风对高层建筑火灾火势的蔓延扩大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1.2.2 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会产生大量烟雾 ,这些烟雾不仅浓度大 ,而且流动扩散极快 ,使得人员疏散、逃生困难重重 。同时烟雾还是妨碍灭火救援行动和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建筑面积大 ,使得疏散距离比较远 ,常常需要比较长的疏散时间。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由于人员众多 ,增加了疏散救援的难度。疏散时容易出现拥挤梗阻情况 ,从而严重影响人员疏散速度。

1.2.3 功能复杂 ,扑救难度大

1)楼层高 ,攀登难 ,登楼消耗体能大 ,体力下降 ,对开展灭火救援有较大影响 ;登楼路径有限 ,一旦较高楼层发生火灾 ,大多数只能依赖内部楼梯和电梯 ;救援开展时间长 ,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战斗开展的时间比其他场合长得多 ;

2)灭火用水量大 ,供水难度高。铺设水带途径少 ,难度大 ;供水压力高 ,水带易爆破 ;灭火用水多 ,满足要求难 ;玻璃幕墙坠落破坏力强 ,威胁大 ;

3)消防灭火设施装备不够完善。现有消防车的供水能力和供水器材的耐压强度达不到高层建筑的高度 ;举高消防车、消防直升机作用有限。

2 高层民用建筑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

2.1 建筑因素

建筑因素包括 :1)走廊、疏散楼梯、安全出口。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2)防烟、排烟设施。高层建筑应具有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3)紧急照明设备。高层建筑应设置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照明 ;4)耐火性能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5)疏散和灭火特殊通道 ;6)建筑的内部装修。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 :1)烟气 ;2)毒性 ;3)热辐射。火灾中70%~80% 人员伤亡是因为烟气的吸入而不是由于燃烧造成的。火灾产生的大量减光性的烟气弥漫通道 ,能见度低 ,分不清方向 ,疏散困难 ;同时烟气中具有的毒性可致人死亡。

2.3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包括 :1)生理反应 ;2)避难心理 ;3)行为反应。火灾事件在引起人体各种生理反应的同时也会引起包括认知情绪及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而且火灾状况下人们的行为多是无序性和多向性的。

3 高层民用建筑安全疏散的对策探讨

3.1 延长危险来临的时间

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火灾烟气具有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其中毒害性是引起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 ,减光性严重妨碍人们安全疏散 ,恐怖性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因此 ,要延长危险来临的时间 ,就必须尽量减薄烟气层厚度 ,具体有以下措施 :

1)设计防火和防烟分区。合理设计水平和竖向防火、防烟分区 ,尽量将火灾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争取安全疏散的时间 ;

2)设计自动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是一种在发生火灾时 ,能自动灭火并同时发出火警信号的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是扑灭建筑初期火灾非常有效的一种灭火设备 ;

3)设置防排烟系统。加压防烟系统 ,防止烟气流向非火灾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系统 ,将火灾产生的烟或流入的烟排除、稀释、防止烟气浓度上升 ,确保人们安全疏散 ;

4)设置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联动控制实现消防设备的供电电源、灭火设备、防排烟、消防电梯、消防广播、消防电话等系统的联动控制。

3.2 缩短疏散开始的时间

疏散时间包括疏散开始时间和疏散行动时间。而疏散开始时间在整个安全疏散时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甚至重于疏散行动时间。疏散开始时间是由火灾探测系统的反应时间和人员确认反应时间两部分决定。因此 ,要缩短疏散开始的时间 ,主要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

1)设置火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控制器。合适可靠的火灾探测器可以在发生火灾后 ,准确地向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火警信号。火灾报警控制器可以将探测器接收到信号接受、显示和传递 ,并能对自动消防等装置发出控制信号 ;

2)进行火灾演习 ,防火安全教育。人员确认火灾时间也是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对高层建筑居住、工作人员进行火灾演习 ,提高他们确认的火灾时间 ,防止精神过度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 ,造成行动的混乱。消防部门组织一些关于防火安全教育活动 ,使人们学会安全防火知识 ,掌握各种避难的方法 ,提高紧急状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

3.3 缩短疏散行动的时间

1)合理建筑布局和平面布置。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 ,应根据城市规划 ,合理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其各项参数应严格遵循《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并且考虑建筑结构特点和建筑集中人员的疏散能力 ;

2)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疏散楼梯间、楼梯以及消防电梯的设置应按照《建规》要求 ;

3)设置安全疏散诱导系统。通过广播和口头方式实现听觉诱导 ,通过火灾紧急事故照明和疏散诱导标志实现视觉诱导 ;

4)制定有效的防火安全疏散预案。高层建筑管理者要预见火灾潜在的危险性 , 并根据建筑物自身特征 , 与消防部门联合确立合理、有效的防火安全对策和安全疏散预案。

4 结论

文章探讨了高层民用安全疏散与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对策,实际上高层民用消防安全涉及许多方面,并且相互不能割裂。高层民用的防火问题也是一个与经济发展一起共同发展的持续性的课题,随着近年来超高层公共建筑的建设与其功能的复杂化和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S].

第7篇

一、高层建筑的概念

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其二是发生火灾时,在“烟囱效应”作用下,烟气和火势竖向蔓延快,增加了安全疏散的困难,而平时使用的电梯由于不防烟火和停电等原因停止使用;其三是人员集中,容易出现混乱,拥挤的情况。而且在疏散过程中人往往具有一种恐惧心理,往往是向熟悉的路线疏散,向明亮的路线疏散,也增加了疏散的困难。

高层建筑的功能分区合理,交通路线通畅,人员安全疏散快捷,不仅反映了一个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还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性问题。对高层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应从其建筑及使用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建筑功能与消防安全的合理关系。安全疏散和避难设计攸关人员生命安全,要求高、难度大,无疑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若干对策

对于综合性的大型建筑,主要安全疏散设施是指疏散楼梯、公共走道和门;对于高层旅馆、饭店和写字楼,还有安全疏散辅助设施,如疏散阳台、缓解器、救生袋等,超高层建筑还有避难层或避难间等。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设施,为人们安全疏散创造条件,对于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经济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路线。

在发生火灾时,人们在紧急疏散时,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安全性高,即人们从着火房间或部位,跑到公共走道,再由公共走道到达疏散楼梯间,然后转向室外或其他安全处,一步比一步安全,不会产生“逆流”情况,这样的疏散路线即为安全疏散路线。因此,在布置疏散路线时,既要力求简捷明了,便于寻找、辨别;又要不致因受某种阻碍反向而行,并要特别注意疏散楼梯的位置,一般地说,疏散楼梯靠近电梯布置是恰当的,因为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首先考虑并经常使用的路线和火灾时紧急使用的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迅速而安全的疏散人员。同时,要防止疏散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一个凹廊作前室。因为这种布置方法,在火灾时会发生疏散人员与消防人员的流线交叉和相互干扰,有碍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

2、合理布置环形、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不同使用性质、采用结构类不同等因素,尽量布置环形走道、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人”字型走道。这样布置交通的优点是,既方便平时使用,火灾时又能迅速使人们安全疏散。现举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宅、办公建筑、旅馆实例如下:高层住宅建筑,一般采用无尽端房间的外廊式或内廊式走道,对于塔式住宅,其特点是以电梯、楼梯和公共走道组成一个平面核心,所有的住户都分布在核心的四周。这种平面形式布置紧凑,既方便平时使用,又便于火灾时紧急疏散。办公和旅馆高层建筑,凡采用大空间办公室的,大多采用环形走道或双向走道。

3、合理布置疏散出口

在建筑物中任何部位最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避免把疏散走道布置成袋形,因为袋形走到的致命弱点时只有一个疏散方向,火灾时一旦出口被烟火堵住,其走道内的人员就很难安全脱险。

在条件许可时,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尽量靠近外墙设置。因为这样布置,可利用在外墙开启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从而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如因条件限制,将疏散楼梯布置在建筑核心部位时,应设有机械正压送风设施,以利安全疏散。

有的综合性高层建筑有多种用途,如地下一、二层为汽车停车库,地上几层为商场营业厅,商场营业厅以上若干层为办公室,在办公室以上若干层是旅馆或公寓。为了便于安全使用,有利于火灾时紧急安全疏散和营救,在设计中必须做到车流与人流和消防营救安全分隔,百货商场与其上各层得办公、住宿人员分隔。

安全出口(门或楼梯出口)的布置应均匀,具有不同方向的出口。如北京长城饭店,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高层办公建筑,将两座楼梯相近布置,而且在同一个方向,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利于火灾时紧急安全疏散和营救,两者之间至少应保持5m以上的间距。

4、合理布置疏散楼梯

这是疏散道上的第二安全区域。为保证在火灾时人们迅速安全疏散,对于旅馆、办公建筑、教学建筑、科研建筑、医院、商业建筑、邮政建筑、电力调度建筑、广播电视建筑、通廊式住宅等或其每个防火分区,应设有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疏散楼梯。

从安全疏散角度看,上述布置方式有以下作用:

(1)由于是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就可以避免将两个疏散出口(主要是楼梯)布置在建筑物同一层平面相距很近的一侧,在发生火灾时就可避免人群拥挤而出现混乱的情况,也可避免两个出口全被烟火封住,失去两个出口的作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可为人们迅速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由许多火灾实例和试验得知,人们常常寻着平时的行动习惯进行紧急情况下的行动。例如,在火灾情况下,首先向熟悉的疏散路线冲去,但由于争相逃命,惊慌异常,有可能奔向窄狭地点,以致不能很快脱险;再次失去理智控制的人,往往追逐别人盲目行动等。若有了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就能较好地与平时疏散活动结合起来,火灾紧急疏散就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看来,只设有一个疏散方向的安全疏散出口是不够安全的,而在建筑物或其每个防火分区的走道端部或走道端部的附近,设置楼梯,形成不同方向的安全疏散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建筑物类型的不同,标准层面积和性质不同,不分清红皂白地一律要求高层建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向安全出口,实际上对一些塔式建筑和单元式高层住宅的每个单元就有困难。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此作了规定。

5、合理设置疏散门

建筑物底层公共疏散门各种高层建筑(如高层医院、旅馆、饭店、酒店楼、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财贸金融楼、科研楼、办公楼、住宅楼),有的安全出口与楼梯的数量与宽度相同。这对整个建筑物人员安全疏散式十分有利的,在设计中如遇到上层工作人数(每层)和底层工作人数基本相同的情况,可以仿效。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高层公共建筑物的底层或其上一、二、三层为公共活动用房(如商业、餐厅、大会议堂、多功能厅、酒吧、舞厅等),人数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别设置,其外门的总宽度要比楼梯总宽度宽些,出口数量多些。

房间的疏散门安全出口的疏散能力,除了与总宽度有关外,还与一个房间的安全出口数有关,如果人员较多的房间,只布置一两个宽大的出口,平时通行不便,火灾时应急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凡人员较集中的房间,既要考虑平时疏散的方便,又要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要。应在安全出口的数量、分布、距离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6、避难层(间)的合理设计

第8篇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建筑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太阳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广泛存在的特点,遵循因地制宜、清洁高效、就进利用的原则,避免了地面光伏电站集中建设的场地限制因素,具有建设灵活的特点。当前我国政策方向是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替换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1 分布式光伏发电概述

分布式发电,又称分散式发电或分布式供能,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资源,装机规模较小的、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它一般接入低于35kV或更低电压等级的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该类项目必须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一起为附近的用户供电,以实现自发自用、以市电补充的目的。

1.1 分布式光伏发电特点

(1)输出功率较小。容量通常在数千千瓦以内。与集中式电站不同,光伏电站的大小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对其经济性的影响也很小,小型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收益率并不比大型的低。

(2)环保效益突出。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发电,没有噪音,也不会对空气和水产生污染。

(3)发电和用电并存。大型地面电站发电是升压接入输电网,仅作为发电电站运行;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接入配电网,发电和用电并存,且要求尽可能地就地消化,突出就近原则。这样不但节约了电站输送电网的投资,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输电和分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

(4)不占用土地资源。利用原有建筑物的闲置屋顶,与建筑物集成一体化,不仅不占用土地资源,而且还降低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

(5)维护方便,可实现无人值守。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构成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设备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另外还有供电系统监控装置和环境监测装置。其运行模式是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太阳能光伏组件阵列将太阳能转换输出电能,经过直流汇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电柜,由并网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供给建筑自身负载,多余或不足的电力通过联接电网来调节。

(1)光伏组件。目前光伏组件主要分为晶硅组件和非晶硅组件。晶硅组件分为单晶硅、多晶硅两种,非晶硅组件主要是薄膜组件。单晶硅组件转换效率高,但成本也较高,商业运行较少。因此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组件主要为多晶硅组件和薄膜组件,其中多晶硅组件主要用于建筑物屋顶,而薄膜组件主要用于建筑物立面及光伏农业大棚屋顶等。

(2)汇流系统。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为减少光伏电池组件与逆变器之间的连线,同时减少直流电缆的线损,需要在光伏组件安装侧将一定数量的光伏组件进行串、并联,再送入逆变器直流侧。同时在汇流箱内安装直流防雷模块,起到光伏电站的防雷作用。

(3)逆变系统。太阳能逆变器能把太阳能电池板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并入公用电网或驱动当地的交流负载,是整个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关键组件。

(4)配电系统。光伏组件所发电能经过带有并网功能的逆变器后,直接分散接入已有的配电系统或拟建的配电系统。

2 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场合

分布式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体现在建筑物的屋顶、墙壁、幕墙等建筑外立面上。而应用的重点则是阳光最好的屋顶应用,将发电组件安装于屋顶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这种方式不占用建筑的多余面积,且具有极大的推广性。

按照屋顶的属性,可分为工业厂房的屋顶光伏应用、政府与学校等市政公共建筑屋顶光伏应用、民居屋顶光伏应用等三大类。

(1)工业厂房。通常工业厂房屋顶面积很大,屋顶开阔平整,适合安装光伏阵列;同时由于工业用电负荷较大且电价较高,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做到就地消化,抵消一部分从公用电网购电量,从而节省用户的电费。因此工业厂房屋顶成为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首选场所。

(2)市政等公共建筑物。由于管理规范统一、用户负荷相对稳定可靠、安装积极性高,因此市政等公共建筑物也适合分布式光伏的集中连片建设。

(3)商业建筑。商业建筑如居民楼、商厦、写字楼、酒店、会议中心、度假村等建筑多为水泥屋顶,更有利于安装光伏阵列,但是往往对建筑的美观性有要求。该类型用户负荷特性一般表现为白天较高、夜间较低,能够较好地匹配光伏发电的特性。

3 分布式光伏发电布置型式

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组件安装时沿屋面平铺布置。根据屋面形状的不同,光伏组件的布置型式也不同。常见的屋面有混凝土屋面、斜屋面以及彩钢瓦屋面。在设计光伏系统总体方案时,通过核算屋面的荷载承受能力、主体结构加固方案、光伏组件选型以及光伏阵列运行方式等衡量因素,来选择最经济和最合适的布置方式。此外,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时还应注意建筑安全性、施工安全性和并网便捷性等几个方面问题

(1)混凝土屋面。一般居民楼、办公楼、商业楼等建筑物屋面常见的为混凝土平屋面。屋面的荷载承受能力较强,可以在光伏组件的支架底部浇筑混凝土砌块。一方面不破坏屋顶防水层,同时又稳固,可以抵抗风力的破坏,另一方面光伏组件支架可以做成固定水平倾角,以获得最大的发电量。

(2)斜屋面。如别墅砖瓦结构的屋顶,由于屋面倾斜,光伏组件需要采用专用固定件固定在屋面梁内,沿着屋面坡度平铺。

(3)彩钢瓦屋面。工商业厂房屋顶一般为钢结构彩钢瓦型式。彩钢瓦屋面其自身承载力较小,因此首先要核算下原屋面的荷载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光伏组件多采用平铺安装,少部分采用倾角安装。平铺安装抗风性能佳,但发电效率较低;带倾角光伏支架安装发电效率高,但单位面积屋顶装机量少于平铺,而且支架造价较高,对彩钢瓦屋面压力较大,抗风性也较差。

4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影响因素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分布广、无污染、易接收、持久开发等优势,但也有受时间周期局限、地理位置局限、气象条件局限、传输容量局限,以及光能转换效率偏低等缺点。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要因素如下:

(1)光照条件。光伏发电受外界天气条件影响极大。太阳照在屋顶太阳能光伏组件上的辐射光光强受到大气质量、地理位置、当地气候、气象、安装地点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能量在一日、一月和一年间都有很大的变化。此外,日照时数也是影响地面太阳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日照时间长,地面所获得的太阳总辐射量就多。

(2)光电转换效率。单晶硅目前的转换率达到了16%~20%,但单晶硅价格昂贵,是多晶硅的四倍。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中硅材料占总投资的60%,所以一次投资较大。多晶硅转换率达到了14~16%,一次投资相对小,因此目前被广泛使用。此外,由于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受到本身的温度和太阳光强等因素影响,因而输出功率也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出现一些波动。

(3)安装条件。现在阻碍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现有的屋顶很多并不适合直接进行光伏组件的安装,需要对屋顶进行加固改造,这也间接提高了安装成本。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屋面的防水、荷载(包括风载、雪荷载等)、组件的安装不能破坏原屋面等问题。

结语

分布式光伏发电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商业、工业、政府和公共建筑以及住宅的屋顶,大力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规划,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模式,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打造低碳城市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技术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建筑上的应用一定会得到大力的普及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 防火管理

一、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及防火的重要性

高层建筑是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高度达到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的总称。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多工种、密集型的混合作业场所,施工安全的保证是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然而高层建筑的施工不确定因素较多,流动作业人员多,明火作业多,存在的火灾隐患也就多,因此管理者应把防火作为重点关节来抓。

相对来说高层建筑的施工工程量大、难度大。其主要施工特点是:①空中作业比重高,垂直运输量大,安全隐患多,火灾引发因素多;②深基坑开挖与支护费用高,施工管理不当引发的事故较多,火灾一旦发生,会蔓延涉及整个建筑,损失严重;③建筑工期较长,这需要施工单位根据不同季节性施工措施安排施工,防患施工中火灾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进度;④高层建筑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新技术、设备的使用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施工中需要从各方面整体考虑,避免火灾的发生;⑤工程施工一旦开始就必须压缩时间、赶工期,深基坑的开挖与施工中大量抽取地下水很容易造成周边建筑物沉降,对施工周边环境影响也很大,火灾的发生也会影响周围环境及建筑;⑥高层建筑施工中因作业要求高、现代化技术水平及先进设备应用普遍造成施工影响因素多,项目管理难,这对于防火的管理也不利。

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火灾的情况常有发生,如2010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的一栋正在施工的28层楼房发生特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0多人受伤。事发现场浓烟弥漫周边数百米,在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给周边环境也造成巨大影响,大火在持续4小时后才慢慢熄灭。由此可见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消防安全系统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层建筑工地中火灾产生的原因隐患及防火管理措施

2.1高层建筑施工阶段火灾产生的原因及安全隐患

通常来说,施工工地火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施工单位消费意识淡薄,施工队伍素质比较低。由于施工原料中大量易燃可燃材料容易引起火灾,施工者要是无防火意识,必将引发火灾。②工地内设施复杂,给水、排水、空调、取暖、照明、;对讲、监控、通信等系统的众多工作人员需配合作业,如各专业施工人员不协调管理,导致施工现场混乱,容易发生火灾。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因功能复杂、人员物资集中,防火管理要求要高于其它建筑施工。多年的经验总结,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隐患如下:①多工种多专业的施工中,潜在火灾隐患已迫在眉睫,如电焊作为高层建筑的必备工种之一是引发火灾的最大隐患,电焊火花四处飞溅、散落容易引燃施工现场的可燃物,酿成大火;②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现场随意摆放的可燃材料,工地内违章使用明火或是对于明火作业区并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忽略烟头等火源管理,忽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控制,导致火灾的发生机率增加;③消防器材配备不足,施工材料随意堆放造成消防通道不畅。

2.2防火管理――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的措施

为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顺利进行,防火管理不容忽视。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在施工中纵观全局的同时需重视细节问题的处理,针对高层建筑的具体施工特点及火灾产生的隐患,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用先进的技术、可靠的防火措施,避免火灾的出现,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完善高层建筑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防火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组织者协调整个施工过程,明确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工作分配问题和层层落实责任制。通过岗前培训提高工人的防火意识,制定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

②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设明火作业区并采取相应保护,建筑材料禁止乱放,并避免管线与管线、管线与设备之间出现遗漏、差错而引发火灾。

③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火管理,设安全吸烟地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政策,组织日常消防安全学习,形成安全工作网;严格控制施工现场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储放及使用。

④防患于未然,加强消防器材的配备,针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安全培训及消防器材使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消防素质,并在工地重要部位设警示标志及防火宣传标志。

三、小结

高层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只有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做好防火管理,对每一环节、每一工序慎之又慎,才能将消防安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有效控制安全隐患,全面实现施工安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及保证社会稳定与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莉,蔡芸.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系统管理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02):25-28.

[2]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难点

一、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内容繁多,涉及因素复杂,在新形势下就要求工程安全监督工作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创新观念,掌握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更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监管管理方法。通过加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遏制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并整合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来构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安全监督制度的整体完善

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企业建立并基本实行了实体质量监督与巡查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作为监督制度的践行载体,监督机构往往是通过对参建各方行为的监督来实施监督职能的。近几年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监督机构进行了大胆的运作模式改革,实行了具体质量监督与巡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要求监督人员绝不放松对重要部分实体的质量监督;其次是将工程的主要监督方式改为不告知、不定期的随机巡查方式,因而一旦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可以轻易予以及时通知整改,从而在萌芽阶段就将质量安全事故消除。

(二)安全监督管理呈现出差别化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往往是多原因并发,因此相应的安全监督管理也要区分对待。我国现阶段已经对安全监督实施了差别化管理,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监督资源保证工程质量。首先是在工程类型上,重点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等涉及到城市公其安全的工程的监督管理;其次是根据不同企业和项目经理的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再次是加大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督力度;最后是在实体质量上,突出对技术风险较大工程的监督。

二、建筑工程安全监督难点问题分析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监督模式

这是安全监督工作的难点之源。转变职能,指的是政府在建筑工程整体项目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我国政府当前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着高度集权的倾向,审批、定向、评价、招标等工作环节全部把持,这样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很不利的,更重要的是腐败问题会在此条件下滋生。因此首先就是要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大做文章,让政府意识到不该管的事项,就应该由于市场、公民和社会团体去运作和管理,从而打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平台,促进一个合理的建筑施工监管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而难点之中的难点,就在于通过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评价中介组织这一机构的引进,来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三级管理体制。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机构属社会中介组织,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包括资金、专业人员、设备等,并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其做出的安全评价结果负责,它可以受聘于建设单位(法人)、建筑施工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适时监督评价。建筑生产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标准方法和应达到的要求,使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达到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的。安全生产评价是综合评价一个企业(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组织措施的完善性以及管理者和操作者安全素质高低等。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机构做出的评价结果要及时上报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以便监督管理,并可以据此来进行安全文明工地和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的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成立专业的安全生产评价机构,强化建设单位(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可鼓励其聘用安全生产评价机构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强制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聘用安全生产评价机构对企业安全生产负责。这些都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改革的攻坚对象。

(二)加强机构建设,规范监督工作

十几年来,全国各地虽陆续成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站,但到目前为止,基于相当有限的政府人力和执法财政等资源,质量监督站和安全监督站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现象还在许多施工单位常见。再加上了狭窄有限的经费来源,难以充分开展安全监管工作,安全监督的力度大大削弱了。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必须要制定一个规范标准的组织机构模式,针对的内容包括负责制及责任制问题;单位性质、经费来源问题;检查检测设备问题;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改革中大力加强监督机构建设工作。另外,机构建设离不开人才建设,这也是监督工作的难点所在。我国当前许多企业在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极度紧缺,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安全监督任务的完成。因此,加强建筑安全监督人员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从而使得他们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从而保证监督工作到位,并能够保证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的发现,进而有力保证了事前预防等工作。因此在日后的改进中,需要尽快实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制度,合理划分专业,走专业化执业资格路子,保证监督检查质量。同时,督促监管人员保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也是改进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日常监督,保证长效机制

对于只注重建筑施工安全专项大检查的做法,在改革中要极力的改变,因此要通过注重和加强日常监管,建立稽查、巡查队伍,主动出击,把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全盘纳入监管范围;同时要做好开工前的安全条件审验工作,坚决杜绝无证施工现象;加强对安全生产管理资料的管理;针对单一的运动式检查方式要予以转变,从重点监督检查企业施工实体安全,转变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保证措施是否到位,检查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在日常检查中经常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造假现象,有些错误明显与实际不符。此现象充分反映了企业不重视该项工作,也反映了严重滞后的监管力度。因此要明确,采取有力措施,把检查核对资料与现场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根除资料造假,通过加强对施工安全资料的管理来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是今后长效机制保证的重要内容也是攻坚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志强,浅谈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6)

第11篇

关键词:消防防排烟;通风设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天津市区高层建筑已成为建筑中的主体,并伴随着大型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据消防大队火灾统计数据表明,火灾中受烟害直接致死的约占80%以上,由于烟囱效应作用,高层建筑火灾产生的烟气浓度危害性比一般建筑大,因此,火灾发生时必须迅速排放烟气,以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一、消防电梯前室防烟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的防排烟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加压送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楼梯间既是建筑用户逃生通道,也是消防队员进行扑救的通道,为了满足上述两个需求,必须确保楼梯间和前室内无烟。

设计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其前室是否要设机械防烟设施。笔者认为,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仅用一道乙级防火门隔开,当对楼梯间加压送风时,风量只能通过前室、外门排放出去,在对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对其前室进行加压送风,是一种间接的加压送风。因此,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时,其前室可不设机械防烟设施;但是通风会受到门的阻力,其压力和风量都会受到影响,对此,我们在设计和计算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时,宜在《高规》表8.3.2-1中偏大的范围内取值。

从安全、经济的角度分析,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只有满足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面积之和不小于2㎡时,可采用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时,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当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则应当设置机械防烟设施。

二、关于中庭的防排烟设计问题

中庭在高层建筑中往往贯通数层,一旦发生火灾时,火势和烟气迅速蔓延,在较短的时间甚至是瞬间弥散到整个中庭,并通过中庭继续扩散、扩大。对于中庭的烟控我们设计中主要技术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与给排水专业协商,在经济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这样会有效地降低火灾产生的热量和烟气,设置防烟隔断,限制烟气扩散;

2、与建筑专业协商,限制中庭及相连空间内可燃物的存放量,减少发生火灾的可能性;

3、暖通专业自身要设置排烟设施,将火灾时中庭内积存的烟气有效地排放到建筑物外。《高规》第8.2.2.5条:“净高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侧高窗的面积不小于该中庭面积的5%时,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火灾时,烟气的上升速度约为4m/s,一般只需3s左右就可上升到12m的高度,由于烟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会出现“层化”现象,则当中庭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者高度超过12m时,应当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具体可通过计算确定中庭的排烟量和排烟风机的设置数量:当中庭体积小于17000立方米每小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每小时换气计算;当中庭体积大于17000立方米每小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每小时,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立方米每小时。

三、关于地下室的防排烟系统设计问题

由于机械排风和机械排烟的共性,设计中常常将机械排风与机械排烟两个系统变成一个,使其具备两种功能。排风、排烟合用一台风机时,平时低速运行风机进行机械排风,火灾时,启动该系统机械排烟部件,实现高速排烟功能,选用双速消防高温排烟风机,排烟风机前设常闭型280℃排烟防火阀。机械进风系统的送风量可按5次/h左右换气计算,这个数字既可满足排风时的送风要求,又同时满足排烟时的补风要求。排风排烟合用系统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排风系统只能负责一个防火分区的排风时才能与排烟系统合用。排风机的选择必须是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耐高温轴流风机。

(2)排风、排烟合用系统时,风机应尽量放置远离失火区。风机吸风口附件官道上要设排烟防火阀。风管断面尺寸须按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及防火规定的最大流速进行校核。合用风道制作安装时,需按照排烟系统的风道要求施工。

(3)地下汽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还应该重视送风、排风与排烟系统的气流组织。设计者应该认真研究、确定送风、排风与排烟系统风管的布置,使气流组织合理,使疏散方向正好是烟气与污染浓度降低方向。

四、工程实例

我公司在工程设计中,地下停车场多数采用的是排风、排烟合用系统。以天津某商业办公楼为列,设有二层地下停车场,地下建筑面积为25622㎡,采用合用系统,风口与风管也是合用的。按照地下室防火分区划分,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均不大于2000㎡,防烟分区均不跨越防火分区,主要通道上设置补风系统。

设计中,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中规定,排烟量按换气次数6次/h计算,补风量按换气次数5次/h计算,设机械送风排烟系统。当其中一个防烟分区着火时,该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则自动打开同时连动排烟风机启动工作,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则排烟机的入口侧的排烟防火阀关闭,同时连动排烟风机停止工作。

地下车库设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当各防火分区有直接对外的车道时,利用车道补风;没有直接对外出入口的防火分区采用机械补风。车库排风量、排烟量均按6次/h的换气次数计算,送风量按4次/h的计算。排烟与排风系统合用一套管道。平时按排风工况运行,当某一防烟分区发生火灾时,系统按排烟工况运行;对设有机械送风系统的防烟分区中失火时,需要确保排烟系统、送风系统均投入运行状态。

五、结论:

防排烟设计是建筑消防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筑安全系统的重点。作为设计人员应在充分掌握理解规范要求的同时,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不能越界。针对具体工程应具体对待,分析其特性,避免盲目套用规范,避免遗漏问题,实现建筑消防安全可靠的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 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 湖北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3] 陈焰华.高层公共建筑空调设计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高层公共建筑空调设计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通空调.动力).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6] 龚东光.浅谈人防通风设计[J].山西建筑,2003(7):41-43.

[7] 黄志刚,梁 广,杨小风.地下汽车库排风排烟设计技术措施[J].山西建筑,2003(8):122-124.

第12篇

《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标准定额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人事司,共同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等单位编制完成。《规划》将由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相关行业组织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进行规划实施评估、规划调整、协调促进工作。《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建筑节能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8%,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9%;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19%;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66%。2015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547亿元,占国内生a总值的6.79%;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09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58%。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为推进我国城乡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角度看“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业的主要成就: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完善。供热计量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大,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亿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降耗提速,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45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立集中示范城(区),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成效初步显现。

《规划》这样评价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宝贵机遇。尽管建筑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增多、发展速度放缓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结构的重大变化,下决心转变依赖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不断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建设能力调整及服务模式创新任务的需要。必须积极应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任务艰巨、优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等新挑战,着力在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升队伍素质、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规划》提出了建筑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

――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推行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全面提升建筑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全面推动建筑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质量安全为本。质量安全是建筑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及制度体系,为建筑业发展夯实基础。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一开放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消除市场壁垒,营造权力公开、机会均等、规则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发展。

《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六个主要目标:

――市场规模目标。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6%,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8300万。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

――技术进步目标。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体量坝体、超长距离海上大桥、核电站等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应用BIM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十二五”期末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加快修订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建筑工人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身份识别、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完善。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质量安全监管目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规划》目标粗略分析,我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应该有不低于每年5%的增长规模。其中,门窗考虑节能改造,发展规模更大一些,应该有8%左右的增长;钢结构得益于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在住宅建设方面的增长也要大于《规划》提出的建筑增加值年均增长5.5%的规模。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共有九条:一是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二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三是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四是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五是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六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七是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八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九是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

《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中与我们行业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重点应用领域,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鼓励企业进行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减少建筑垃圾,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住宅。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鼓励景区、农村建筑推广、采用现代木结构。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逐步推广智能建筑。

强化技术标准引领保障作用。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建设,构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制定快速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编制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质量检验检测、验收、评价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模数协调、建筑部品协调等技术标准,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认证机制,约束工程和产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优化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环境,针对不同种类建筑产品,总结推广先进建筑技术体系。组织资源投入,并支持产业现代化基础研究,开展适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国家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培训中心,鼓励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和科研等单位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维图形平台的国产BIM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推动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普遍执行节能75%的强制性标准。政府投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确保新建建筑达到建筑节能要求。夏岫冷、夏热冬暖地区探索实行比现行标准更高节能水平的标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使用材料、工艺等方面促进建筑的绿色建造、品质升级。制定新建建筑全装修交付的鼓励政策,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成品交付比例,为用户提供标准化、高品质服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组织可再生能源、新型墙材和外墙保温、高效节能门窗的研发。加快成熟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技术向标准的转化。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建立全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绿色建造材料、工艺、技术、产品的独立和整合评价,加强绿色建造技术、材料等的技术整合,推荐整体评价的绿色建筑产品体系。选取典型地区和工程项目,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和工程应用试点示范。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制定完善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有关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出台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准则,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和使用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加快建造工艺绿色化革新,提升建造过程管理水平,控制施工过程水、土、声、光、气污染。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履行建筑节能减排监管责任,构建建筑全生命期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建立规范的能效数据统计报告制度。严格明令淘汰建筑材料、工艺、部品部件的使用执法,保证节能减排标准执行到位。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电子化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履约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优化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设置,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出租出借证书行为。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工程造价企业资质管理,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统一工程计价规则,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满足不同工程承包方式的计价需要。完善政府及国有投资工程估算及概算计价依据的编制,提高工程定额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准确反映工程造价构成要素的市场变化。建立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积极开展推动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各项新型工程计价依据的编制。逐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工程造价的监测及相关市场信息。

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加大对各地区设置市场壁垒、障碍的信息公开和问责力度,为建筑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监管和执法体系,建立跨省承揽业务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督办、协调机制,加强层级指导和监督,有效强化项目承建过程的事中事后监管。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履约管理,探索通过履约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履约行为。研究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信用评价,引导建设单位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信用评价结果,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建筑市场环境。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国有建筑企业监管考核机制,放开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用人权和资源调配权,理顺并稳定分配关系,建立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科学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允许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引导民营建筑企业继续优化产权结构,建立稳定的骨干队伍及科学有效的股权激罨制。

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完成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完善相关政策,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保留的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类保证金管理制度。广泛推行银行保函,逐步取代缴纳现金、预留工程款形式的各类保证金。逐步推行工程款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维修金担保等制度。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研究专项投入,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及产品,形成完备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运用体系。引导企业与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战略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订立行业规范及从业人员行为准则、规范行业秩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律作用。提高行业组织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制定团体标准、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提出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