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

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

时间:2023-09-19 18:4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旅游建设项目;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性,对于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于城市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愈来愈明显。

在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了目前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据统计,2010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随着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各地都在大力投资建设旅游产业,比如,各类景区、主题公园、旅游饭店,生态园区等。其中许多项目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旅游项目失败,损失巨大。

由于旅游建设项目涉及利益主体多、周期长、投资大,项目决策及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使项目面临较大的风险。目前国内对旅游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关注不够,研究成果不多。进行旅游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对于拓展旅游经济管理学科领域、提高旅游地开发管理的决策水平、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以及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是来自于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由于旅游业本身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旅游建设项目整个周期将面临不同种类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对旅游建设项目或许意味着某种机会,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威胁。为了把握住机会,规避风险,旅游项目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把握全局,从局部上抓住关键,从而使旅游项目建设活动真正实现其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我国对于旅游项目的风险管理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的旅游项目的建设源于地方政府的初衷---以项目建设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对项目综合综合效益缺乏必要的敏感性,风险管理意识相当淡薄。我国很多的旅游财富聚集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许多先进的管理人才和管理理论无法有效地引入。最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仅仅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旅游项目的风险管理。当项目遭遇到风险损害时,再回过头来思考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为时已晚。因此,加强旅游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既是旅游管理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旅游投资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由于导致旅游投资项目发生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众多,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系统风险是投资者不能改变的,其不确定性对市场上所有的旅游投资项目都可能带来损失,但投资者可通过采取措施使这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非系统风险归因于对某一具体的旅游投资项目产生影响的特定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对该投资项目带来损失,是投资者需要重点识别、防范和化解的风险。

1.系统风险

(1)政治风险。这是旅游投资项目所在地政治背景及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稳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会对旅游项目产生有利的影响;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政策经营。因此旅游投资项目所在地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极为重要。

(2)自然风险。指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给旅游地开发项目带来的损害的可能性。许多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有很高的依赖性,特别是休闲、疗养、观光类项目。自然环境质量和状况会对这些项目有直接的影响。

(3)经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活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档次,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人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之后,才有可能选择旅游消费。

(4)金融风险。在各类金融风险指标中,银行利率和市场收益率是两个关键性的指标,因为这将决定旅游投资项目未来的收益,并对投资者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投入到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中及投入的程度等起着根本性作用。

(5)法律风险。是指与旅游开发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调整、废止等对项目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忽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项目的开发。比如,森林资源保护法的修改,地方旅游条例的颁布等等。

2.非系统风险

(1)设计风险。这是指旅游项目在初期规划阶段,由于技术问题导致项目在主题、策划或者布局等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旅游项目建成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营的持续性,而且这种风险的存在对旅游项目会产生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2)施工风险。这是指旅游项目在施工建设阶段,由于施工技术原因或所选承包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使项目的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承包商是否具备项目的建设能力,也会影响施工进度和建设费用,会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

(3)管理风险。这是旅游投资项目承包之后,在我国,旅游项目一般由项目管理师全权负责。因此,项目管理师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进度。项目投资者和管理师是否具有优化配置并协调和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资源的能力,对项目的管理起着重要的影响。

(4)市场风险。指旅游投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市场的适应情况。由于旅游投资项目自最开始时的市场分析到建成后进入市场.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当初的市场分析是否符合现在的情况、目前市场竞争状况、旅游者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对旅游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造成影响。许多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时轰动,建成后经营惨淡,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种体现。

(5)筹资风险。旅游项目多数为地方政府主导,或以地方政府参与,与民间投资者或国有投资者联合进行开发。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银行借贷、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等几种。在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些筹资来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旅游项目还面临筹资的风险。

四、旅游项目风险的防范

1.树立风险意识

国外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较早、较完善,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应用恰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项目的特殊性,旅游项目投资者、管理者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要在项目的策划、施工,以及建成后的运营全过程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氛围,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入手,积极地识别风险、驾驭风险,从而有效地从根源上降低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2.重视风险评估

对于任何旅游项目,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得不面对的。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风险是项目责任人所必须考虑的。一般而言,在旅游项目建设初期就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评估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度量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分析这些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以便使风险尽可能地不发生或在风险初见端倪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风险控制

对于旅游项目能否获得预期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即风险)的有效控制。旅游投资项目的控制是一种主动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使项目的三大目标――投资、质量、工期得到控制。对于风险的控制,它是通过主动辩识风险因素并加以分析,事先采取风险预防处理措施。因此,投资者应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就建立起风险控制机制,如风险监督制度和风险报告制度,根据不同的风险及其严重程度提出有关策略,如保险和风险分散化策略,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加强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翁钢民,张海燕.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

l14-ll5.

[2]侯国林:旅游危机类型、影响机制与管理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5(1):78-82.

[3]尚天成,赵黎明: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N].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76.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 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和情况通报来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县旅游经营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景区欠缺后续资金投入,品位难以提升,缺乏新意。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除了经营初期投入之外,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投入,设备设施残旧老化,景区尚停留在观光游览型而未能做到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粗放经营,品位不高,难以打造成一个高档次的精品景区,很难吸引“回头客”、“过夜客”,影响了景区的经营发展。

(二)景区难以做到完全封闭管理,存在隐忧。由于历史原因,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观光道路与村民出行是同一道路,虽然燕岩已可改道出入,县政府也于今年5月15日开始对燕岩洞实施机动车行驶管制,但部分村民仍贪方便舍远求近驾车穿洞而过,影响了金丝燕栖息环境。而世外桃源景区一时难以改道,不少机动车进出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和人身安全,投诉不断,影响了景区的整体满意度。而且一部分村民趁机拉客逃票进入景区,令景区利益受损。不能封闭管理,还导致了设备遭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如世外桃源景区,岩洞里的照明设备经常被破坏甚至连给村民提供方便的照明路灯也不能幸免。今年春节,景区栽种的桃花也一次被偷走8棵,令经营者十分头痛。

(三)综合管理遭遇执法处罚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的管理,除了经营者外,桥头镇政府和景区管理处加以协助。由于他们都只是有管理权而没有执法处罚权,对一些破坏景区自然景观、乱采奇石、偷捕燕子、非法电鱼等行为难以进行执法处罚,需要请求相关执法部门出动才能实施,因此对景区综合管理无法做到到点到位。而且由于经费没有到位,管理处由原来的1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4人,管理力量进一步削弱。

燕峰峡景区一溪两岸山林虽已被林业部门依法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但近年来特别是下半年,群众进山乱砍林木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协调。对此,景区也只能徒叹奈何。

(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县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变换频繁,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欠缺有力的协调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未能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项目规划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滞后,影响了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推进。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征地拆迁工作于正式开始,历时3年,目前仅完成征地50.6亩;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项目也只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项目用地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征地、迁坟等后期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县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滞后,难以打造新的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造成旅游客源缺失,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五)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县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对旅游团队车辆进出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旅客怨言较多。而且各旅游景点间通达力也不强,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不畅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目前通往燕山风景区的道路是当地的村道,旅游车辆进出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同时,燕山景区目前尚未设有停车场,而可用来开设停车场的岩洞口前后地块为农田保护区,必须要经国土部门调整后方可进行,影响了景区发展。

(六)旅游业总体服务形象水平仍然欠佳。目前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都没有设专门导游,游客对景区只能“自我欣赏”,对景区内涵无从了解,游兴降低。此外,在景区范围内,还存在当地村民向游客兜售假燕窝和香烛等现象。每逢假日,村中小孩就自发聚集在一起,拉扯旅客强讨零花钱,这对景区、对我县的形象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再者,由于我县服务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直接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时,由于旅游产业链短,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未能做到“游”、“购”、“娱”的有机结合,在怀集旅游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旅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

三、建议意见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从几年前我县旅游业鼎盛时期,车密客广,旅业爆满,餐饮红火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得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完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促我县旅游业再创辉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它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方方面面,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还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发展、有突破。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使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二)要始终坚持实施旅游旺县和建设旅游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依托我县旅游资源,倾力打造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温泉文化、长寿文化旅游品牌。应把握广贺高速、贵广高铁即将相继开通,必将对我县旅游业带来新一轮大发展这一难得机遇,对已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要引导景区经营者加大后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建设,使景区建设由单纯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娱乐相结合型转变,提升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要重视对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历史名人题词、人文景观流传或相关传说的保护、发掘,并大力宣传,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既是市、县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又是市领导对口联系的重点建设项目[肇发()10号],县委、县政府应把这两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工作专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双向倒逼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项目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争取早日把这两大项目打造成为怀集旅游新亮点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使之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档次高、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拓展森林生态和乡村休闲游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应集中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对全县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如邀请名人画家到怀集休闲度假、写生创作、献才展艺,借助名人效应喧染旅游品牌。同时,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或 影视界到怀集拍摄风光片、电影和电视节目等,提高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怀集旅游影响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的问题,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改造建设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力和安全性,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导向指示牌的设置,特别是县城出入口路段,应及早设立完善各景区规范醒目的导向指示牌,为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提供方便。

另外,旅客对燕岩特别是世外桃源景区交错杂乱的电线电缆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很难体味得到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景象。建议能否协调有关部门把电线电缆由架空变地下埋设,美化景区环境。对于燕山景区提出的建设停车场用地需把农保区调整为一般耕地问题,有关部门应支持解决好。

(五)要强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吃、住、游、购、娱”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旅游服务工作。一要着力推进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素质;燕岩、世外桃源作为我县旅游重点推介景区,应考虑设专门导游,以适应旅游需要;县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制出台科学完善的怀集县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书,并要求各旅游接待酒店统一使用。二要加快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购物市场特别是“特产街”、“旅游产品街”建设,带动旅游经济。三要重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把我县有关旅游资讯在信息网上进行推介,使外地人在信息网上都能了解到我县旅游景点的情况,扩大我县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县观光旅游。

第3篇

虞城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前言 

为积极响应商丘市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积极融入商丘“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提升发展工程,切实推进刘集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使“乡村旅游”成为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社经考察研究论证,决定依托我乡北部的明清黄河故道开发建设“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打造“菜花小镇”。该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的方式,旨在打造一座风光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集“电商网店、亲子体验、养老养生、自助采摘、自助烧烤、休闲垂钓、林下养殖、花卉园林、农耕文化、孝善文化、乡村特色购物、农家风味小吃”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休闲旅游农场。

二、项目概况

“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地处豫东平原,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刘集乡北部,北隔黄河故道与山东省单县相望,东与苹果之乡乔集乡毗邻,西和“千年古城”利民镇、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田庙乡接壤,虞(城)张(集)公路横穿境。该项目地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优美,周边常住人口达14.6万余人,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200亩,分三期建设开发,总投资1.2亿元。   

刘集乡具有独特的农耕文化背景,本地区有长期种植油菜的习惯,盛产花生、西瓜、油桃等小杂果,农家柴火鸡、农家黑猪肉、甄寨的小龙虾、怪味黄瓜条等菜品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古黄河治水英雄喝挡(赫党)二将军和苏楼村王刘氏剜肉奉母被称“孝思格天”等美丽传说,长期向刘集人民弘扬着忠诚孝道思想。“菜花小镇--刘集”是体验农家生活、享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三、项目的必要性

1、随着我国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绿色,更加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高品质生活。当前,放飞心情感受,赏农村风景,过农村土生活,摘农田鲜果蔬,吃农家野饭菜,体验农村淳朴的农家生活的自然、健康休闲,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又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当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2、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受到当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整合开发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拉动当地的消费水平,同时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一举三得的项目。

四、项目的可行性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2、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旅游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花海旅游更是热潮。春季旅游,3-4月份旅游是赏花品种缺失的季节,唯油菜花观赏担当大任。如何围绕油菜花打造特色景观,一直是各级政府、各个景区倾心关注的议题。目前刘集乡政府已经与澧县鑫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积极推广彩色油菜技术,通过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等方式,使油菜花的花色种类不断更新,专家经过40余年的研究,截止2017年已研制红色、紫色、粉红色、粉白色、桃红色等花色愈20种。彩色油菜花主要适用于各大景区及特色种植基地造景。因花种新奇、花色鲜艳、花瓣大,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最大限度的挖掘产品的价值,极具特色且前途光明。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决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变现速度加快。

4、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找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5、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6、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乡村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8、刘集乡地处黄河文明腹地,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性很高。本地区有长期种植油菜的习惯,盛产花生、西瓜、油桃等小杂果,农家柴火鸡、农家黑猪肉、甄寨的小龙虾、怪味黄瓜条等菜品极具地方特色。绵延4.8公里的黄河故道大堤全部为新庄、朱集、甄寨三个村集体经济用地,没有当作承包地分给当地农民,项目建设用地不存在任何障碍。特别是作为项目景点精品聚焦的新庄村,村容村貌整洁,居民思维意识普遍较高,具备整村开发旅游产业的条件。

五、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一)项目设施

1、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道路设施  包括景区主辅道路、景观道路、林荫步道等;

二是供水工程  景区采用喷灌节水措施,安全绿色无污染。

三是排水及垃圾处理工程

四是鱼塘开挖

五是通讯、供电等设施建设

2、农户旅游接待改造

对原有的自然户进行统一规划,利用长期在外地务工农民闲置的房屋、院落低价租赁过来,统一标准改造成农家乐、民宿、客栈等,完善景区的小设施,包括填整草皮、绿化环境等。

3、各功能区的规划与建设

①种植园区建设。新庄村区域内黄河故道大堤堤面和堤脚共560亩,春季种植彩色油菜,夏秋季与进口红地肤进行轮作,朱集、石庄、甄寨500亩故道大堤栽植普通油菜,堤脚80亩栽植冰岛虞美人,古堤南北两岸120亩栽植多彩蔷薇,打造四季花海,供游人观赏;新庄村吴堤口村以东建设50亩以杂豆、洋芋、红芋、荞麦、山药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区,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50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0亩拱棚瓜菜种植园;懂菜基地南侧建设60亩有机蔬菜采摘园;园区北侧建设30亩奇异鲜果采摘园。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销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②栽植园区建设。围绕现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5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③养殖园区建设。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千只围栏养鸡区、500只兔养殖区、500只鸭子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孔雀、鸽子、彩色山鸡等;甄寨村建设650亩小龙虾养殖区。并建鱼塘两座,投放鱼、鸭、鹅等。

④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新建3个农家乐、2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景区大门2个,建停车场3个;改造提升民宿品位,建乡村宾馆10个;建设1处农耕文化博物馆、2个演艺广场;建设孝善文化产业园1个;建造5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20个休闲生态茶座,10个休息亭台、1座移动式游泳池、11座水冲式卫生公厕。

旨在把刘集乡建设成为虞城县居民的后花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地、农耕文化展示地、黄河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二)旅游项目内容

1、观光旅游项目:赏花、摘菜、林荫小道。 

2、农家乐项目:农家一日游、农事体验、豫东婚嫁体验(24拜)、 特色民俗演出、学做独有风味的农家饭、农家自酿葡萄美酒等。 

3、水上乐园项目:垂钓、游泳、水上游乐、湖中抓鱼、摸泥鳅等。

4、其它娱乐项目:篝火晚会、自助烧烤、下棋、打牌、品茶、K歌等。

六、市场预测与分析

1、游客旅游心态分析 

中青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娱乐性、刺激性同时又具有放松心情,追求回归返璞自然的生活。

中老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文化、品尝、健身、购物、休闲等内容。

专业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科研、文化、采风、购物等。

外来旅游者市场:热衷于民俗、民情、品尝、购物等。

2、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游客结构主要以商丘市虞城县游客为主。旅游方式主要以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1-2天。游客动机以休闲、健身、度假、娱乐、购物为主,市域区内短途游客将成为景区客源的主要来源。据了解周边的田庙乡万亩梨园、利民古城、山东浮岗镇浮龙湖等旅游景点旅游形势日渐火爆,尤其前往山东浮岗镇浮龙湖的各方游客越来越多,由此预计每年将会有3万人以上的客源。

七、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到2019年12月完成投资8000万元;第二期工程从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完成投资2000万元;第三期工程从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投资2000万元。

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旅游优势,从该项目建成第一年开始回收,预计年均游客量可达3万人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二)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成后,有利于解决当地部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成员的转移就业问题,可安排1000余人就业,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有利于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还将带动辐射周边乡村经济、交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更为利于取得竞争优势、赢得游客和占领先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进一步得到优化。

九、环保措施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破坏,反而进一步加强了绿化保护;在营业过程中,对外不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等“三废”有毒物质,对周边的环境也不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典型的环保型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项目。

第4篇

项目名称:清源高新科技园“农家乐”旅游项目

项目单位:凉州区旅游局

项目建设单位:凉州区清源镇人民政府

一、旅游概况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四凉古都”之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于海内外。全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有“金盆养鱼”之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旅游业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始终围绕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走先导性产业──主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路子,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归属祖国见证地”等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旅游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性行业。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特殊,形成了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探险、滑翔、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有可供游览观光和研究的古建筑群、古遗址等文物景点多处,馆藏文物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汉简、汉代木雕、铜奔马、西夏碑、西夏文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稀世珍宝,百塔寺、天梯山、文庙、雷台、海藏寺、古钟楼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景点。近年来,以感受大漠风光、戈壁绿洲为主的沙漠特色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渠路林田、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已逐步替代城镇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初具规模,现已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的旅游景观。

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生活丰富。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年上半年投资万元,开发建设了众多的旅游景点,使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现已开放南城门楼、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等旅游景点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全区现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家,定点饭店多家,国际旅行社家,国内旅行社家,旅游定点商店家,医院家,风味小吃市场个,从业人员多人。版权所有

二、项目概况

凉州是一个农业大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围绕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河西志》中曾有“凉州畜牧甲天下”的记载。汉代开辟河西四郡后,推行了“徙民实边”和屯田制,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片草原牧场变成了肥沃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一度出现了“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的繁荣景象。魏晋时期,凉州出产的葡萄、皇献梨已成为贡品。隋唐时期,由于开通了西域商道,中外商旅往返跋涉于沟通中西亚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上,商业的发达、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书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明清时期,由于采取了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重新起步,为今后凉州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凉州区清源镇位于城东公里,南临东河乡、武南镇,西接清水乡,北部毗邻双树乡,东与长城乡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凉古公路横贯全境。水、电、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王庄村已定为全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并列为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景点之一。清源镇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万亩,荒滩地亩。辖区内有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万人,人均收入元。××××年,园区内共修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座,玉米制种亩,占园区总面积的,建立无公害辣椒地膜高垄栽培示范面积亩,小麦新品种展示面积亩,观赏加工型金盏花面积亩,黑小麦面积亩。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户,暖棚养殖圈舍个,牛存栏头,羊存栏万只。有沙枣、梭梭、花棒、柠条、红柳、国槐、新疆杨、芍药、丁香等多种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多种花卉品种。支柱产业以制种、苗木、日光温棚、规模养殖为主,逐步建成了高科技生态农业、酿酒葡萄种植、林木育苗、肉类蔬菜供应、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小城镇。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狼墩滩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延寿寺,旅游景点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沙漠公园,为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过慎密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拟选址在清源镇东侧王庄、蔡寨、发展、清泉、新地等村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

三、项目的必要性

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回归自然,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现有的日光温室等农业设施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一处体验农家生活、返朴归真的旅游场所,还能更好地展示凉州农业、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先进成果,符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⒉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源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乡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受到乡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现有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清源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⒊是清源镇农民快速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清源镇作为全区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旅游资源之一,目前,农业生产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再利用现有设施农业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业,既能够解决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项目。

四、项目的可行性

⒈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地理位置优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变的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对旅游的认识也从赏玩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转向绿色消费、健康旅游,并逐步趋向于频繁,特别是城市近郊范围,已成为城镇居民首选的旅游地。在农村做一天农民,忙农活、吃农饭、习农事,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势必会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⒉当地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条件基本具备。

清源镇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已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正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况且当地居民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产业积极性很高,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切合当地实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项目开发完全可行。

⒊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凉古公路旅游线趋于成熟,旅游客源较为丰富。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有旅游景区(点)处,其中凉古公路旅游线上如沙漠公园、神州野生动物园、延寿寺、张清古槐等旅游景区(点)已成为凉州旅游中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点),每年都有大量旅游者慕名而来,具有一定旅游客源市场。该项目开发建设后,必然会充实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以互补形式成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不可缺少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第三章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

一、景区划分原则

根据景区资源特色及功能要求划分。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集中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充分抓住经济效益。

二、景区规划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根据地理特点及功能作用,划分为八个功能区。即:中心服务区、花卉苗木观赏区、旅游购物区、时令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葡萄种植区、治沙成果展示区、民俗饮食区。

(一)中心服务区

中心服务区以王庄村小康住宅为主,它应具备优美的环境,较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地形平坦,易于建设等特点。

近期主要工作:

()将王庄村新建的小康住宅挑选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住宿餐饮娱乐设施,其中按比例设有旅馆、商店、餐厅、舞厅等。

()王庄村西北角新建一个占地平方米的停车场。

()建立游客中心所,占地面积平方米。

(二)花卉苗木观赏区

花卉苗木观赏区以王庄村西北角区林业种苗基地为主,面积平方公里,是本旅游区的主体景区,可以现有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花卉品种为主,发挥制种育苗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供游人观赏、采摘,献给游人一份劳动的喜悦。

(三)、旅游购物区

旅游购物区以蔡寨村为主,规划建设为销售当地民间手工艺品、土特农副产品的旅游购物场所。

(四)、时令蔬菜种植区

时令蔬菜种植区以发展村大棚种植为主,突出蔬菜种植的反季节性,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可观赏、采摘、习农的农家乐旅游地。

(五)、畜牧养殖区

畜牧养殖区以清泉村为主,突出规模养牛、规模养羊、规模养猪及特种动物的规模化养殖。

()建立游客中心所,占地面积平方米。

()新建一个占地平方米的停车场。

(六)、葡萄种植区

葡萄种植区以新地村为主,主要展示酿酒葡萄和各类可食用葡萄的种植规模,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品尝、采摘葡萄的场所。区内还可设立部分野营点,用帐篷木屋来接待游人,并可进行篝火晚会。

(七)、治沙成果展示区

此区位于清源镇东北部,凉古公路北侧,为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远期开发的项目,重点放在展示清源人民治沙以来取得的成果,引导人们爱护沙生动植物,爱护环境的实物教育上来。

(八)、民俗饮食区

凉古公路两侧建设为民俗饮食区,以现有餐馆、农舍为基础,以沙漠羊肉为品牌,以民俗风情为主线,突出乡情、乡味、乡土、绿色、传统农家食品特色。

()从现有餐馆、农舍挑选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餐饮点。

()沿途村组路口各修建交通车候车站。共个。

第四章环境容量及游人规模测算

为了使景区中各种景观永久利用,必须有效地保护现有生态农业景观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游人数量,做好环境容量估算,为开展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容量估算

⒈面积测算法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可游栖空间为实际面积的,约平方公里。以每位游客平方米计算,日容量为人。每年旅游日以天计算,年容量为万人。

⒉线路测算法

以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主游览路线长度为依据。全区游览主干线长公里,取单位规模指数每人米,计算环境日容量为人。全年旅游日以天计算,年容量为万人。

二、客源市场分析

凉州区的国内旅游近年来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趋势,游客数量成倍增长。年达多万人次,较年增长了,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游客数量在本省名列第五。

对凉州区及周边居民来说,旅游目的地一般为近郊旅游景点,出行周期随节假日变化较大,消费重点多集中在饮食、娱乐等方面。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吸引部分人前来此旅游观光。

另外,从旅行社外联情况看,近年凉州区旅行社接待的多日游的游客很少,接待一日游的游客年均多万人次。来凉州区旅游的外地游客多是过境客,在凉州区的停留时间短,消费重点主要集中在饮食、住宿、观光和交通等方面。消费额在元左右,对接待设施和服务要求较高。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极大的丰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这部分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的时间,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旅游综合收入。

三、游人规模测算

近年,沙漠公园和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旅游知名度游乐极大地提高,且这几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热、沙漠旅游热,和人们崇尚自然、回归大自然热,都给了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风以及大庄科乡一次开发的绝好机会。

同时,对于本地的游客来说,对于现有古迹都已参观游览过,现在正转入回归自然之中,尤其是青年人更加追求自然和热爱自然,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必定是他们游览追求的目标。

本地居民市场一般可分成如下几个层次:

青少年市场:其旅游者一般热衷于农业观光项目的探奇性、娱乐性、品尝性、习作性等内容。

中老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文化、品尝、健身、购物等内容。

专业市场:旅游者热衷于科研、文化、书画、采风、购物等内容。

商贸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购物、产品加工、品尝、度假等内容。

外来旅游者市场:通常热衷于民情、民俗、购物、品尝等内容。

二、项目客源预测

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以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年为例,××××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万人次,如果其中有的旅游者途经清源镇并停留下来参与“农家乐”旅游活动,每年将为清源镇带来万人次的客源。

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凉州的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全武威市万人口有前来清源镇参与“农家乐”旅游,预计每年将有万人次来清源镇旅游观光。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农家乐”旅游项目潜在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第五章各类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一、交通规划

⒈各功能区之间的主要道路建设成为三级公路,公路路面宽米,达到能通行大客车的标准,总长度约为公里。

⒉为方便游人游览,购置旅游中巴车辆,定点定线运输游客,沿途建立主要候车站个。

二、接待设施规划

服务接待是旅游开发重点项目,投资大,但管理好,收益也大。

⒈改造建设家庭旅馆套,占地平方米,改造建设旅游商店所,占地平方米,餐厅、舞厅等服务设施套,占地平方米。

⒉修建停车场处,总面积在平方米。

⒊在王庄村、林业种苗基地、发展村、清泉、新地村村边建三个公共厕所,方便游人。

⒋为节约能源,防止污水污染环境,在小康住宅新建个沼气池,消纳污水。

三、供电、供水规划

在王庄村安装一个变压器,并通向村内各服务点,送电入户。

景区内饮水水源充足,规划中安装净化水装置,来提供游人及村民的饮用水。

五、排污水规划

污水排放必须经净化后排到自然中,以保护环境。所以在小康住宅新建个沼气池,集中处理游人及村民排放的污水。

第六章环境保护规划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各种景观资源,必须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依法治园。

以《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作为治园根本,并制定相应的景区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乡镇派出所负责景区内治安管理,以制止破坏及违法行为的发生。版权所有

一、林

加强林木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每年要在园区内栽植一批苗木树种,从绿化美景角度出发,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化带,提高林木的观赏价值。

二、水

随着旅游者的进入,水资源保护就更加重要,因为水可以使景区变得更有灵气。应特别注意小康住宅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置,必须达到国家净化标准后方可排放。

四、固体废物

旅游垃圾是许多景区都头痛的问题,也是旅游区的主要污染源。建立一系列的宣传措施,教育游人注意爱护环境。制定处罚条例,进行强制性管理。设置清洁队,负责景区内的清洁工作。

在边远地区中设立一个垃圾消纳场,对固体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五、粪便

在各景区内建立六个厕所,大的服务设施内也要建立厕所,并建两个生化、氧化塘,对人类的粪便进行分解处理。

第七章分期规划

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只有采用分期逐年投资、滚动发展的原则。先进行景观、服务设施等项的投入,待其知名度、可游度增大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后,再加大投资并利用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从而使旅游景区逐步完善。

一、第一期工程(××××年月—××××年月)

()改造建设好家庭旅馆的服务设备。

()改造建设好沿途民俗餐馆、旅游商店。

()改造建设各旅游区游客中心。

()加宽进入景区及景区内公路,近期可仍用砂石路面。

()建成园中厕所。

()平整两处停车场(中心区一个、清泉村一个)。

()饮用水净化装置。

()污水处理(沼气池)装置。

(沿凉古公路设置大型宣传广告牌块、旅游区内每米设置导识牌、警示牌块,共块。

()整修日光温棚间、整修动物饲养圈舍个。

二、第二期工程(××××年月—年月)

()修建米宽沥青公路。

()中心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包括宾馆餐厅、舞厅)。

()中心区度假村。

()建成四到五个正规停车场。

()继续完善饮用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装置。

()完善电力及通讯设备。

()修建其他人文景观。

第八章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为—年中的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投资。它根据《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参照有关林业、旅游经济指标及武威地区实际造价,进行投资估算。

“农家乐”旅游景区建设是一项投资周期短,但收益显著的事业。前期由于资金紧缺,所以,一期工程为××××年月到××××年月一年,投资额为万元;二期工程为××××年月到年月年一年半,投资额为万元。总计投资额为万元。其中:修建农家庭院万元,修建停车场万元,硬化村内道路万元,整修日光温棚万元,设置各种指示牌万元,购置配套设施设备万元,人员培训费万元,宣传费用万元,不可预见费万元。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投资估算表

⒈装修农家庭院座,占地平方米,其中:每座占地面积平方米,房屋各间,为砖混结构,四合院式,院地面积平方米。

第四章资金来源及实施步骤

一、资金来源

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清源镇人民政府补助万元,清源镇村自筹万元,当地村民自筹万元,以工代资万元。

二、项目实施步骤

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半,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月—××××年月):完成项目工程图纸设计、日光温棚整修等工作;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完成小康住宅、停车场修建、村内道路硬化等工作、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完成相关设施各种指示牌设置、配套设施设备购置、人员业务培训等工作。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一、经济指标

⒈预测方法

经过比较选择,本建议书选用预见性较强的旅游人次增长预测和游客人均消费增长预测结合的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

×

×

×

—本项目规划期末年旅游人次

—本项目规划期初年旅游人次

—本项目规划期末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本项目规划期初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规划期内旅游人次消费年增长率

—规划期内游客人均消费年增长率

—本项目各规划期末年旅游直接收入

()预测发展指标

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对全省“十五”期间和—年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分别确定为—和—,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率预测分别确定为—和—;鉴于凉州区“九五”期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及“九五”初期旅游人次基数较低使增长率较高;也充分考虑到“十五”期间凉州区旅游开发将加大力度等基本情况,将本项目规划期间(××××年—年)旅游总人次的增长率确定为。

凉州区“九五”期间游客人均消费在元左右,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为,鉴于国内游客收入正在不断增长和凉州旅游产品开发将拉长游客逗留时间,也考虑到入境旅游人次目前较低及规划期间必将有较大增长等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年—年)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率确定为。

二、经济效益分析

()旅游收入

项目××××年月建成,当年即产生效益,按平均每天接待人,平均接待天数天计算,旅游者可发生以下消费,预计年收入可达万元。

、餐饮娱乐收入,按每人元计算,人×天×元=万元;

、自采花卉、蔬菜,习农等活动,按每人每次元计算,人×天×元=万元;

、农产品如花卉、蔬菜现场出售,预计收入万元;

、旅游商品、农家小吃出售,预计收入万元;

()成本费用,共计万元。

固定成本万元:

、管理费用,按收入计,年费用万元;

、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固定资产万元计)万元。折旧匀限年;

、水、电、暖费(包括灌溉、绿化、用水)万元;

、年利息按计算,年利息万元。

可变成本万元:

、人工工资,按每人每年万元计,除去经营者本人,雇佣人工人,年费用万元;

、其他日用低值易耗品、原材料成本费,年费用万元。

()营业税

参考服务行业税率计征,年交税万元。

()营业利润年均为万元。

()投资利润率为%。

()投资利税率%。

()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

--×%%

以上是××××年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时,该项目产生效益。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年

项目规划期间效益估算表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该项目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短,产生效益快。

三、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凉州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各项接待设施和功能,又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交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六章综合评价及结论

⒈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旅游产业的要求及武威市凉州区旅游产业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价值,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陕西;旅游业;融资问题;途径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旅游业被称之为“无烟工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陕西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2007年,陕西旅游产业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部分重大考核目标超额完成任务。旅游总收入达到504.1亿元,接待旅游者总数达到8138.1万人次,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9.4%。其中陕西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23.1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6.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458亿元,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1]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很多景区和娱乐设施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影响了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陕西文物资源居全国首位,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三,但旅游收入在2007年只居全国第十二,旅游业发展水平同其资源优势相比差距还很大。

二、陕西省旅游产业融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旅游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和景区管理体制不顺等因素外,比较突出的就是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在旅游项目建设引导性投资、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和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旅游业的大规模投入。[2]一般来说旅游业融资的渠道无非有两种:一是依靠其内部积累,二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陕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企业也还是刚刚起步,内部自我积累能力相对来说还十分有限,所以着眼点是企业的外源融资。此外,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优惠政策不配套,开放程度不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和规模,难以吸引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密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不改善,不能利用和借助各种资金来源,旅游开发就走不出投资短缺的阴影。

目前,陕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具有国际影响的经典旅游线路,但总的来说全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而旅游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不仅是陕西省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而旅游资源又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都面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风景区其他经营性项目投资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反映了旅游融投资在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1、基础设施建设

(1)旅游交通组合。游客对旅游交通组合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准时、安全、舒适。陕西部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质量不高,部分景点“进不去,出不来”;再有交通管理不规范,主要路段阻塞率较高。西安如此,陕西其他县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就更加薄弱了。交通设施相对落后,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2)旅游居住组合。陕西旅游居住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有了较大改善,建成了许多家高档次的宾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陕西旅游居住场所同景点文化氛围没能很好的溶为一体,一些景区景点的居住还没能达到“整洁”与“便利”的基本要求。旅游居住缺乏特色。

(3)旅游饮食组合。饮食缺乏创新,卫生令人担忧。旅游者对饮食组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想通过“吃”来领略一下异域文化风情。但陕西旅游饮食组合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饮食场所设施简陋,不卫生,服务差。另一方面就是饮食缺乏创新,大多数属于家庭的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

陕西省旅游产品总体上表现为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基于这些问题,在《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着力打造“关中历史文化游,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沿黄风情游,陕北红色旅游,巴山汉水生态游,都市休闲游”六大主题板块,对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创新,发挥古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注重开发旅游精品路线。[3]这种“大手笔、大产出、大影响、大人流”的开发模式,必然也伴随着旅游开发的大投入。

在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展销会、推荐会、公众展示、业内交流等传统宣传模式推广陕西方式的同时,也要借鉴国际化和专业化理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有创新精神的宣传促销计划。而不管是采用网络媒体进行旅游宣传营销,还是用传统举办手段推介促销活动,都需要专项促销经费,来为提高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作保障。

3、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

陕西省旅游环境欠佳,旅游资源环保意识不强。一些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各种固体废弃物到处成灾,环境恶化。如华山风景名胜区,2008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再创新高,同时垃圾污染剧增,期间每天派300多名清洁人员清理垃圾。有些旅游景点环境乱差,有些旅游景点到处摆摊设点,兜售商品,出现宰客现象,有些大搞封建迷信。旅游市场混乱的治理离不开资金投入。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旅游业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投入十分有限,旅游单靠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很难完成自我造血功能。秦始皇兵马俑作为震惊世界的第奇迹,引起世人关注,然而对秦始皇陵极为丰富和弥足珍贵的地下文物的挖掘进展非常缓慢,除了技术条件制约之外,资金紧缺是重要原因。

总之,陕西省旅游业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上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要从偏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一般利用转变到依托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人文优势,实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休闲度假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以当前陕西省每年向旅游产业的投入情况来看,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解决陕西旅游产业的融投资问题迫在眉睫。而资金筹措问题能否解决,是旅游业能否加速发展的关键一环。

三、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融投资现状

陕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其旅游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如表1。

129.2476亿元;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17项,投资额11.91593亿元;1000万元―5000万元的10项,投资额5.79135亿元。2007年重点招商项目44个;2006年有40旅游重点投资项目,总投资额115亿元;2005年,陕西文化旅游项目280个,总投资额154.5亿元。预计今后几年全省开发建设的项目将达到500多个,总投资额接近800亿元。[4]虽然近几年陕西旅游的总体收入不断攀升,但经过利润分配后,留下来用于旅游再开发的自有资金相对很少;另外,旅游收入在不同的旅游部门、旅游区域、旅游景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处于旅游开发阶段的旅游区县或旅游企业收入少,但待开发的旅游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量大。这样旅游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向社会融资,发挥旅游融资巨大的杠杆效应。

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有:

一是国家对旅游业的投入。国家财政资金对旅游业的投资具有广阔的源泉和稳固的基础,今后仍是旅游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是银行信贷资金。银行一般分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前者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后者主要为特定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5]银行信贷资金由居民储蓄和单位存款等经常性的资金源泉构成,贷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合各类企业的多种资金需要。

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有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6]

四是民间资金。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节余资金,可以对旅游业进行投资,形成民间资金渠道。

五是旅游企业自留资金。

这些融资渠道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旅游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需求量也就加大,旅游投资风险跟着增加。陕西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政府投资无力,民间投资难;而银行信贷对旅游企业来说风险较大,限制条件多,融资数额有限,银行也会因风险大回避旅游企业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门槛又相对较高。这就需要优化融资结构,使旅游企业资金构成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

四、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融资渠道分析

1、吸纳直接投资

国家每年都会给旅游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用于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虽有限,但很必要。旅游资源属于公共产品,通过市场作用无法做到保护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只能由政府来做,既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和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在陕西旅游资源开发规模和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也要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7]可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此外,加强政府在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整体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旅游收入在不同的旅游部门、旅游区域、旅游景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旅游企业可以吸引其他有闲置资金部门的投入,这样的旅游法人单位出资方式灵活多样,投资者可以用现金、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或无形资产等作价出资。对陕西省一些旅游欠发达地区或是刚处在起步阶段的旅游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筹资方式。旅游筹资企业可以先确定筹资数量,再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来寻找投资单位,经过双方具体协商后签署投资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责,共享投资利润。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开发商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旅游企业(开发商)可先请专家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量化评估,增加其信用度;旅游企业(开发商)可以使用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权、未来门票或其他收费权等资产作为抵押,尽可能打破银行的回避机制。

3、引进民营资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方式出现多样化。只要引资条件好,前景广阔,预期收益丰厚,人们还是很乐意把闲暇资金投入旅游行业。对旅游融资企业来说,虽然社会上的民营资金数量有限,但是投资人数多,市场广阔。

旅游投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投资非常大、收益比较长、回收投资的速度比较慢、前期投资成本高,要吸引投资商或旅游开发商,就要精心策划互利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赢利结构。在对投资商们进行一定的资信调查和实力经验审核后,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开发商,与他们签订开发合同,让他们来开发旅游资源,再让他们在一定期限内经营、运作、管理,让他们收回投资。合同期满后,再无偿将其开发的旅游资源归还招商者所有。以这种“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来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业。

4、项目融资

这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项目承办人为项目筹资和经营成立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设立为若干项目,并制作单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准备招商材料。依据招商材料,开发商可以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其中可采用独资、合资、股权合作、经营合作、项目开发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陕西省在近几年的旅游大项开发中,也多采用这种融资方式,可进一步发展、完善。

5、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它是一种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租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承租企业按照租赁合同在租赁资产寿命的大部分时间内可以使用资产,即在租赁期间内对租赁资产拥有实际控制权,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为企业自有资产进行管理。[8]由于设立门槛大幅度降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金融机构亦可直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新融资租赁企业将大批兴起。 融资租赁是世界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我国发展迅猛,租赁产品渗透至各行业,作为新的融资渠道、产品营销方式等,融资租赁受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关注。旅游交通工具和旅游景区的游览设施、娱乐设施都可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如旅游景区缆车需求融资租赁、旅游企业对旅游汽车公司的融资租赁。

6、上市融资

旅游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可以上市,发行债券,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9]陕西省有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还处于开发阶段,而目前资源开发类旅游企业较难直接上市。可以通过将收入转移到宾馆、餐饮、纪念品、旅游娱乐设备等项目包装为基础的企业。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是陕西省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虽是省政府授权投资机构和资本运营机构,资金来源稳定,但内部的运营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开发的大项目比较多,2006―2010年将要完成投资23亿元,数额较大。[10]如果公司能积极上市,可凭借对旅游资源独特的垄断控制,走联合发展道路,以迅速募集股金,集中大量资本从事大规模开发经营,不但能够解决开发中的融资问题,而且有利于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真正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7、海外融资

海外融资的渠道主要由4个方面: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外国政府和国际资本市场。[11]陕西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应抓住国际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力度,通过国际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股票筹资、国际债券、引进外资和国际租赁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开发本省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外资来陕投资。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陕西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国内外知名度也日益增加。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市场开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同国外旅游业发达地区,乃至我国其他一些省份,旅游业发展相差很远。其中资金投入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由于旅游投资具有投资大、收益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使旅游融资困难,加大了旅游投入的不足。大量新项目的开发,单靠政府或景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旅游融资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转变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旅游企业的多元化、强投入、高起点、快发展上来。

另外,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诸如,旅游消费的季节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等,会使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出现极大的不平衡性。为了满足正常的企业经营需要,旅游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融投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宪民.陕西导游\[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15.

[2]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8-01-23.

[3]杨敏,段九利.旅游财务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7-108.

[4]王俊鸿,季哲文.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2.

[5]马海波,章尚正.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融投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129.

[6]Patterson, T. M.,Niccolucci V.,Marchettini N. Adap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Province of Siena, Ital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J Environ Manage. 2008, 86(2) 407-418.

[7]杜平.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与商业机遇\[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35.

[8]刘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探析―已融资租赁等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8(24)101.

[9]宗良,林琳.仍将继续攀升―全球风险投资发展与展望\[J\].国际经贸,2001(1).

第6篇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风土人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为我国农村,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省瑞金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人,2010年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高达1.2亿元,旅游收入增幅达147%。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部分农民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出售纪念品等方式也达到增收目的。湖北红安市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家园”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农宅出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5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超过城质的提高。乡村旅游把城市新信息、新理念带入农村,这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及乡村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由于乡村旅游从业的需要,一方面,使得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很多农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很多村民自觉学习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江西瑞金密溪村发展乡村旅游5年多以来,呈现出村风纯朴、民心顺畅的精神风貌,2010年还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文明村。四是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使得乡村保护旅游资源成为一种必然,一方面增强了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了乡村环境、生态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乡村旅游与乡村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乡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产业链的延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年均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或间接提供350个就业岗位,为1000个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就为农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三是加快了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增加农村资金的投入及其政策上的扶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乡村旅游项目一体化建设,加快了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贫困地区农村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种培训班,增强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增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由于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这样就有利于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三三昌“资源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双赢”的发展格局。三是推进了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据中国社会科三三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统计数据测算,旅游产业对苎旦相关产业的拉动贡献率一般为1:4,乡村旅游直接三或间接地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使产业彼此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四是促进了人和人之问的和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旅游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问、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

二、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还较为滞后,尤其在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接待能力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乡村旅游业发展必备的服务条件及其基础设施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有79.2%的乡村旅游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即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道路、通讯、接待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到位,尤其是从干线公路到各乡村景点的公路连接不畅,交通状况亟待改善,影响了乡村的全面发展。如江西赣南A市的云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紫云省级森林公园、定南文化古村落乡村自然人文景观,由于地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虽然乡村资源富足,但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以笔者调查的江西定南客家土楼为例,该景区在“五一”、“国庆”等长假期问,游客数量剧增,许多游客在白天观看完景区后,由于景区客房数量有限,所以不得不回县城住宿,然后第二天继续回景区观光,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以致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及其综合的边际效益呈递减之势。

(2)乡村旅游内容不够丰富,乡土特色有待凸显目前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较完备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总体还处于自发性发展态势,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结果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吃住固然是游客的基本需求,而参与、体验、感悟、教育活动则是丰富旅游内容和留住旅游者的关键。当前乡村旅游活动内容雷同单一,许多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还未完全做到“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乐在农家”,很多游客走马观花,仅仅只是在农家吃吃饭、打打扑克、玩玩麻将,乡村旅游活动内容重复单调,结果导致乡村旅游者的重游率普遍下降。发展乡村旅游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就是保留乡土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目前很多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商业意味过浓,以致许多地方在特色民俗资源的保留和开发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3)乡村旅游缺乏规划,资源保护有待完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全国2172个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还有83.6%的贫困地区没有制定完整的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仅有16.4%的贫困地区做过乡村旅游规划,但都缺乏操作性强的乡村旅游规划。由于缺乏规划引导,个别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无序、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的现象,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一是自然衰败。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影响旅游资源的变化,使之受到破坏,这就造成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年久失修,已失去原有风貌。如江西省赣南A市B乡的谢氏古宅、王氏古屋、高洋村徐家大院等古建筑、古名居,由于年久失修,风吹雨淋,致使这些人文古迹侵蚀严重。二是人为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偏远,村民素质较低,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紧邻古宅乱搭乱建民房,使得古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此外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消费产生的无机垃圾,旅游社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等,都将对乡村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结构上都不符合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尤其在知识结构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到83%,高中文化程度的:21.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5.3%,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笔者对江西赣南A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得知,目前江西赣南A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总量的67.8%。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乡村旅游整体服务水平,而且严重制约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是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够规范,难以形成较好的经营思路,同时经营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资都投入到主体建筑,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简单地复制,而不愿意在培育经营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上投入更多资金。二是促销意识浅薄。在组织客源上,虽然经营户的市场促销意识有了一定加强,但仅局限于周边区域,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众多村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但经营户没有做好挖掘包装这篇大文章,难以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探秘的需求。

三、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选择性

乡村旅游应以农村为载体,以农业为依托,把环境、生态、民俗、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成为一种深度体验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突出乡村地方特色,走协调化、特色化、品牌化、制度化、机制化于一体的道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合理布局,凸显特色,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化、乡土化乡村旅游开发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风格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重复与雷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协调指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加强各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即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方面,促使乡村旅游发展走规范化、协调化之路,从而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以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知道旅游消费实质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亮点是让旅游者亲身体验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深切体会乡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和毕尔巴鄂大学人类学教授比德罗•希尔先生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必须了解乡村的文化,在推广时不能把其真实、本质的东西改变了”。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应注重民俗化、乡土化,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较浓的田园乡土特色,尽量保持其乡村的原汁原味,避免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2)整合营销,智力支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化、规范化乡村旅游要在政府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改变“小、弱、散、差”的局面。其一,乡村旅游景点可根据自身特点状况,统一整合产品、统一编排线路、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拓展市场,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形成便捷的旅游网络,实现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其二,要转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经营观念,改变被动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营销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到周边地区促销,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三,要把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参与性和体验性,满足游客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及乡土文化的多种需求性。其四,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整体接待水平。首先要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只有优秀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才能创造出奇特的产品构思、先进的服务创意、科学的管理经验。当前乡村旅游难以吸引高层次管理参与开发和管理,可以通过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可以有计划地把一些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选送到高等院校和旅游发达地区学习,以加快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研、学”互动纽带或组建专家智囊团,“借脑引智、借脑生财”,以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促使乡村旅游发展步人品牌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第7篇

生态旅游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在我国落地生根,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但过于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认真去思考和理解生态旅游,甚至好多地方对生态旅游存在误区和认识偏差,这种误区不同程度地给一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同时大量涌来的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超出了环境容量,这种压力主要是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上。而进入21世纪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低碳”这一词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而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旅游发展形式,它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旅游观念、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旅游的提出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以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旅游区发展,探讨生态旅游区低碳发展途径,为解决目前北京生态旅游区面临的困境,以及北京生态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一、生态旅游区界定

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理解未被统一,但生态旅游的自然性、环保性、科普性、可持续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根据生态旅游概念及作用,把生态旅游区界定为: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来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目的是让人们回归自然,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多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北京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北京生态旅游区主要集中在山区,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构成,涵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及水利风景区等。

二、北京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它具有庞大的旅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生态旅游区,使得旅游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北京又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能源严重依赖外部。突破能源和资源的束缚,转变抵消的能源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迫在眉睫。低碳理念的产生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如上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也为生态旅游区实现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碳排放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人数的增加而逐年上升,也对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海平升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2012年,北京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31亿人次,入境过夜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4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旅游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起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逐步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政策,一个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另一个是“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旅游”,这预示着我们迎来了生态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4类区域。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后加入)。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是构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生态涵养发展区内分布着北京地区近80%的动植物资源和覆盖率高达65%的森林植被,拥有丰富且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绝大多数都分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时作为旅游区,通过低碳旅游区建设,让人们了解什么是低碳,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从而构建和谐、可持续区域。因此,生态旅游区落实低碳理念、发展低碳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目前生态旅游困境的有效途径

近20年,北京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已具备一定规模。就拿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例,1985年北京市首个自然保护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批建以来,至今共有20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成,总面积达1142.258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但由于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不够充分,受利益的驱动进行盲目模仿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指导,管理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旅游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大、固体废弃物增多、破坏环境,不同程度地给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必然影响吸引力,旅游区运行不乐观。另外,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吸引游客,引进大量项目,大多项目是高耗能的,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效果,也对景区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即吃住行游购乐)都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能够有效防止或降低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娱乐设施等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对资源和能源造成浪费,还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实现旅游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低碳环保教育,从而强化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丰富其内涵,对低碳理念的传播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是解决当前生态旅游困境的重要途径。

(四)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可量化依据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它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如一次1200km的航空旅行,会产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进行碳补偿,则需要种植2棵树木。因此,随着碳排放定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够为生态旅游区构建和评价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促使旅游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好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降低生态旅游区能源消耗,为生态旅游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北京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北京地区的生态旅游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开始开展的,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风景名胜区开发较早(1982年)。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建立了近80家各类生态旅游区,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科研考察、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主要场所。其中自然保护区20个(包括森林类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365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森林公园共21处,总面积约757km2;地质遗迹保护区8处,其中国家地质公园3处、市级地质公园2处、地质遗迹保护区3处,总面积713.2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3%;风景名胜区共26处,其中国家级2处、市级8处、区县级16处,总面积为2224.2km2。从分布来看,这些生态旅游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与西部山区相比,北部山区各类生态旅游区数量相对多而分散。

北京是开展生态旅游较早的地区之一,开发力度较大,由于开发时间较早,缺乏规划的科学指导,生态旅游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到位,包括旅游界、部分区县和部门、部分景区及企业仍存在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受能力受到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严重;(3)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旅游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上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还导致各部门权责不明;(4)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导致保护站点建设数量少质量差、保护专用设备缺乏、保护手段落后;(5)环保教育设施薄弱,达不到游客需求;(6)旅游基础设施的生态兼容性较差等。

四、发展途径与建议

(一)减少旅游交通排放是关键

旅游六要素中,“行”即旅游交通,是碳排放量最多的环节。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会因交通工具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如飞机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汽车和火车。北京的生态旅游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离城区较远,随着北京私家车数量的猛增,自驾游逐步成为时尚,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关键,应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完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提升远郊旅游公交的综合服务水平,让游客享受到方便而舒适的旅游体验;鼓励人们多采用火车、公交车等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在生态旅游区内禁止私家车行驶,一律使用环保交通具出行,如环保车、自行车等,从而减少景区内的碳排放。

(二)加强住宿和饮食方面的节能减排力度

由于离市区较远,观光游览的游客通常很难当天返回,在生态旅游区内的停留时间普遍为2-3天,由此产生的住宿和餐饮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可忽视。通常,游客在出游期间,尤其是住星级宾馆,水、电、气等使用量明显高于平日,这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能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强生态旅游区内的饭店的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它们实行节能减排目标,推出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鼓励已有的饭店或新建的饭店向“绿色旅游饭店”标准或节能环保型饭店转变,加大生态旅游区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支持采用绿色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水平。

(三)通过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

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除了理念创新,还需要技术创新,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成果应用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实现低碳化,是实现低碳景区的关键手段。低碳经济发展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需要更高的技术,新能源的应用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在旅游方面,需要低碳技术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运用减碳技术,对饭店、旅游景区的高能耗、高排放领域设备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星级酒店研制使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零碳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大力采用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旅游建筑需要运用低碳技术营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可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加快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和能力建设;通过建立低碳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国内外智力资源向北京汇聚,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实现低碳旅游景区跨越式发展。

(四)发挥生态旅游区的科普功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科普教育,人们到生态旅游区除了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文化、释放心情等之外,还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科学教育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因此,生态旅游区构建中强化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应以提高人们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为目的,以科普馆或博物馆或科普展厅建设为载体,传播和宣传低碳相关知识和生态科学知识。指示牌、标识牌、旅游线路和旅游道路、环保厕所和环保垃圾桶、旅游商品等的设计都要体现低碳环保内涵。

(五)启动低碳认证制度,并建立评价体系

在旅游景区、酒店的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进行生态评估,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这是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旅游景区实施低碳旅游认证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目前国际上旅游认证项目分为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而低碳旅游认证体系的建立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借鉴绿色环球21标准体系、ISO14001认证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适宜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根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对低碳旅游企业、服务和产品,尤其关注个体或特定地点的旅游经营与运作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当地居民获益进行审核,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低碳旅游的合理化管理及运行。

(六)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立低碳机制

第8篇

在全县上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扎实开展“两转三争”大竞赛活动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暨“河长制”工作动员大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以最快的速度,推进首批国家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二是以最好的方式,向全县人民表明我们践行“以河为贵”的坚强决心;三是以最强的信号,向全县各级干部传递省市对我们的关心和厚望。今天省水利厅罗小云厅长和宜春市委张鉴武常委百忙之中亲临会议指导,充分体现了省厅和市委市政府对靖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信任关爱,等下,两位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历史告诉我们,河湖两岸一般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们亿万斯民的乡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需、生态之基”一点也不为过。今年1月,我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全省仅2个县,分别为靖安和星子。省水利厅把这么重要的一项任务交给靖安,充分体现了对靖安的信任和关爱,也意味着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交到了我们手中。

首先,我们有责任抓好这件大事。我们的县名叫靖安,我们的责任也在于让绿水青山更净更安。开展创新试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推进“以河为贵”发展理念。刚才罗厅长讲到,我们提出“以河为贵”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推行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正好是“瞌睡碰到枕头”。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展河湖管护体制创新,正是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委强卫书记和省政府鹿心社省长在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都强调:要全面推行“河长制”,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践行“以河为贵”理念的重要抓手,作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打造成为靖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二是有利于造福百姓。喝干净水、游清澈河,是靖安广大百姓最基本的环境诉求,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开展创新试点,目的在于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生态利益落实好,这是一项惠民之举,惠及的是民生,顺应的是老百姓的期待。三是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大家都知道,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水资源丰富,是发展生态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创新河湖管护体制的目的就是保护好水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打造水景观、发展水产业,助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四是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水环境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旨在建立水生态安全的保障机制,治水患、除水害、保水安,形成生产生活的安全屏障,呵护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障百姓的安全。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强化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努力创新实干,切实抓好试点工作。

其次,我们有必要抓好这件大事。我县对水环境保护始终高度重视,留住了“一河清水”,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管护体制不顺。长期以来,河湖管理实行“多龙治水”,各个涉水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对河湖进行管理,没有形成合力,造成了职能上的“部门分割”,制度上“政出多门”。二是河湖治理不到位。河道上乱采乱挖现象还比较严重,破坏了环境,挖坏了河床,压坏了道路;河湖内电鱼、炸鱼、毒鱼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部分河流的水质有下降的风险;少数矿山开采生态修复不够,水土流失严重,等等。三是河道开发管理不到位。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涉河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水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权限、经济控制手段不足,导致水资源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河湖利用规划滞后。河流岸线范围不明,功能界定不清,管理缺乏依据,水体污染防治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倒逼我们必须通过开展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明确管护范围,落实管护主体,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提升我县河湖资源管护的效果。

第三,我们有信心抓好这件大事。生态理念在靖安深入人心,尽管我们以前没有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一直走在生态文明的路上,很多做法在全省都是先行的,为创新试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在水源涵养方面,通过多年来禁伐天然阔叶林,主动缩减木材砍伐量,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我县森林资源的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二是在污水处理方面,先后建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率先启动了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了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站28座,改厕1万余户,建设沼气池1.2万余个,基本做到了污水不直接排入河中。三是在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建立了县城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率先启动实施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对全县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对水源的污染。四是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和工作,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环境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这次省水利厅把这项试点放在靖安,我想也是因为靖安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有些成功的经验,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抓好创新试点工作的必胜信心,我们也决不会辜负省厅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众所周知,水具有流动性、系统性的特点。这也给水质监测、责任界定、责任追究等造成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手段、实干的精神抓好这项工作。我县的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已经通过水利部批复,今天会上还印发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应该说试点工作

有了很好的蓝图和规划,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抓好落实。我们要紧紧围绕“保水质、保安全、促旅游”的总要求,按照“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时间表,确保到2017年顺利完成创新试点工作,努力实现“水中有鱼、岸上有绿、绿中有景、人水相亲”的美好愿景。重点要抓好“三个三”:1、抓住关键点,加快推进“三大创新”。机制创新是试点工作的关键所在。既然我们是全国试点,就要先行先试,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抓好试点工作。一是推进管护体制创新。要迅速把管护体制的架构搭建起来,建立“1+2+3+市场”管护模式与“河长制”相结合的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其中“1+2+3”是指:1个管护主体,即靖安县河湖管护委员会;2个职能单元,即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3级管护网络,即乡镇河湖监管站、村级河长和组级巡查员。“市场”是指推行以管养分离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河长制”是指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由我担任总河长、中型水库库长;县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副河长;乡镇长担任本乡镇范围内的河长以及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的库长;村委会主任担任本村范围内的河流河长和山塘水库的库长;聘请巡查员,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合管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网格,形成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的工作格局,实现“河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二是推进执法机制创新。为切实解决涉水案件“多头执法”的问题,在县河湖管护委员会下设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由县政府办牵头协调,负责全县涉水综合执法调度工作。各相关执法部门和乡镇要服从综合执法协调办的调度安排,按照“严管、勤查、联动、重罚”的要求,及时将污染水环境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弥补“多头执法”的弊端。各乡镇要组织各村对河段进行定期巡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如遇重大违法违规涉水事件发生,由综合执法协调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共护生态。三是推进监管方式创新。水质监测是一项技术活,难度大、费用高,要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管效果。在人防方面,实行“巡查+网络监督”的办法,全面建立巡河制度,要求巡查员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和交叉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同时,建立“易信群”,全县所有“河长”、巡查员均实名加入该群,巡查过程中及时拍照上传,一方面发现问题后可督促下游“河长”、巡查员及早做好防范,另一方面可相互监督是否巡查到位。在技防方面,做到“土洋”结合,既要探索简单实用的土办法,更要灵活运用信息监测技术,如水质监测系统、水质传感器等,定期开展水样检测,明确水质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水体污染溯源追责方法,确保对水质情况了如指掌,及时处置到位。

2、找准结合点,正确处理“三大关系”。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长,各项工作需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一是正确处理创新试点与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关系。河湖管护创新是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重要内容。上次,罗厅长到靖安调研这项工作时就强调:不能就水抓水,要把河湖管护体制创新上升到生态文明创建的高度来抓,统筹结合,源头治理。要抓住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行“树保姆”制度,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不断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继续抓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全面封堵违法排污口,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效果;要实施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提升工程,重点抓好河湖漂浮垃圾的清理,努力实现垃圾处理无死角、无空档;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扶持有机农业发展,推进病虫害绿色控防和使用有机肥,所有水库退出养殖承包,逐步减少污染源。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从源头上保护好“一河清水”,为生态文明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正确处理长效管理与专项整治的关系。抓好河湖管护体制创新,一方面,我们要着眼长远,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定期巡查、水环境影响评价等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水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各个时期水生态方面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迅速改善水生态环境。当前,我县河湖管理方面反映最强烈的违规采砂、电鱼毒鱼等问题,综合执法协调办要高度重视,牵头协调,尽快制订整治方案,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迅速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打击违法违规采砂、非法电鱼捕鱼炸鱼等现象,形成高压态势,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健康。三是正确处理管理与养护的关系。管养分离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河湖管理工作由职能部门承担,养护工作要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由养护公司承担,实现管养分离。从我县县城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费用没有增加,但清扫效果显著提高。要尽快研究出台河湖养护技术标准,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力量承担河道疏浚、水面保洁、岸线绿化、堤防维护等日常管护任务。今年先在北河和仁首小(一)、小(二)型水库开展试点,效果好再逐步推广。

3、打造新亮点,精心抓好“三类项目”。试点工作要以项目作为支撑,要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通过项目化,促进产业化,将水生态环境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一要精心打造一批水利景观项目。要充分激发“水”的灵气,做靓县城“一河两岸”,抓好县城拦河坝和水上公园建设,提升县城的品位;要以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加快水上游览道建设,合理布局北潦河两岸休闲、观光、亲水等设施,打造环三爪仑滨水景观长廊;乡村要依托水利项目,因地制宜地建设滨河景堤、休闲公园、健身游步道等景观设施;每个乡镇都要抓住创建5A级景区的契机,把花、树、村、绿道、水景观结合起来,打造一批乡村公园、休闲基地,打造一段河景,建成一批具有浓厚水文化的民宿旅游点。今年重点要集中资金,在县城的南河、宝峰的北河、高湖的小河上打造几处景观亮点。二要加快推进一批水生态产业项目。要发挥河流、水库等水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酒店、休闲农庄和房车营地;要引进客商利用靖安优质水源,开发高端饮用水生产项目。对石上水库休闲度假村、罗湾水库文化旅游区、宝峰禅意养生乐园、圆梦园度假区等涉水旅游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推进计划,明确责任

分工,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快速有序推进。这些涉水旅游项目,我们既要大力支持,也要严格环境准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能因为项目建设而影响水生态安全。三要积极实施一批水利民生项目。要集中时间和力量,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民生项目,启动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仁首水生态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力争早实施、早见效。要充分利用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这两大平台,积极谋划,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资金支持,让试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建立“河长制”,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也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业。各乡镇、各部门务必按照统一部署,注重协调配合,抓好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组织保障要到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创新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河湖管护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县河湖管护工作。各乡镇也要参照县里做法,把责任明确下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制度建立起来,制定“四个一”(一张水系图、一份责任书、一个时间表、一本记录簿),推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有效联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宣传监督要到位。要充分利用微信、电视、报刊等媒介,开展宣传动员,让全县上下认识到开展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在县电视台开辟“河长”专栏,滚动播放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曝光违法典型案例,提高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要在县电视台公布所有“河长”名单和联系电话,并在各河段重要位置设立公示牌;聘请老党员担任村级环境监察员和宣传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同到现场督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经费投入要到位。本次试点实施范围覆盖全县11个乡镇,试点任务重,项目投资大。县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稳定经费来源;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也要保障必要的经费支出,并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试点工作的经费支持,确保有钱办事。

四是考核奖惩要到位。《“河长”责任制考评办法》已经印发给了大家,考核是为了更好地把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和部门要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抓好推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求真务实上,不能为了试点而试点,花大价钱、大力气去造不切实际的盆景和亮点,而是要按照试点可推广、经验能复制、经济上可行的要求抓好试点,工作考核评价也要充分体现这一导向。

第9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支撑区;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产业

中图分类号:Q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24-03

1 引言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对于河北省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根本保障是建立起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发展定位。无论是维护本省生态安全,还是京津生态安全,河北省都面临着艰巨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只有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切实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补偿体系,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2 健全面向环境改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面对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空气、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形势,尽管河北省各级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环境管理的绩效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亟需进一步健全。

2.1 推进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的精细化

总量控制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终极目标。脱离这一终极目标的总量控制将难以体现效果和效率。“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但空气、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河北应该在“十二五”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总量控制精细化的趋势,深入推进总量控制管理改革。

(1)积极建立总量――质量的响应关系。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要求,考虑环境污染源数量、分布、种类、环境背景及环境容量等众多影响因素,科学分解确定各市、县域总量控制目标、指标及控制方案,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耗、浓度限值、治污要求等,实现精准和科学减排。

(2)对点源固定源实施更加全面、有效的管控。各用能、排污单位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耗、浓度限值、治污要求等要以排污许可、用能许可的形式予以确认,严格许可手续审批,以许可证为载体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资源、污染排放监控网络和省市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准度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污染减排目标数据管理上升为系统性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全过程管理。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环保监督作用。“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问题成为河北省监管的重点。相对于较大的监管范围和较高的环保要求而言,基层环保部门监管力量显得尤为不足。政府部门应多渠道,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各污染源污染排放检查信息,对环境违法举报行为给予有力的奖励和有效的保护,激发广大群众环境监督的热情,尽快形成政府和社会环境监管的合力。

(4)严格执行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省级环保部门要督促各市县环保部门及时、全面地记录环保违法信息,以便把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扰环保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等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毫无例外地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并在行政审批、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加以制约,让失信企业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2.2 完善地方环保绩效考评制度

科学有效的环保考评是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履行环境管理职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适应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定位。河北省应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市县环保考评体系,在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4个方面筛选出符合各市县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各市县绿色发展综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明确县级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切实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环境保护不作为、作为不规范的干部,追究其责任;对不履职、履职不力、履职不严的行为予以行政问责;对环境管理不善的地方政府部门给以批评警告,对环保考核结果成绩优秀、环境保护效果好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予以重奖。激励与约束并重,防止地方政府追求经济绩效,而忽视环境绩效。

2.3 强化环境治理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环境决策、规划的制定离不开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支撑。河北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技术瓶颈。目前,很多技术问题或未突破或缺乏经济适用性。应加大财政资金对相关课题研究支持力度,鼓励组建行业、企业间的技术攻关联盟;要大力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市龌的手段有效解决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河北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支撑体系也较滞后,需要加快构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动态跟踪的信息集成系统,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政府环境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

3 构建绿色经济指向的生态产业体系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既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破解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这意味着河北产业发展必须转变模式,注入生态学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基于资源优势,未来几年,河北重点要在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生态工业园区上下功夫。

3.1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强调了生态性,它集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态性于一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 、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京津冀地区,我国将重点建设燕山太行山生态旅游协作区和环渤海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燕山长城生态旅游线路、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线路、京杭大运河生态旅游线路、环渤海滨海生态旅游线路4条跨省生态旅游线路和河北坝上草原生态旅游线路1条省域生态旅游线路。太行山风景道(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河南安阳、新乡)也已纳入规划;河北省辽河源、白洋淀、坝上草原、崇礼―赤城、衡水湖、京西百渡、雾灵山7处,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河北省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本省生态旅游业大发展。

3.1.1 精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一是实施太行山整体开发战略。河北省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要以太行山高速为主线,打造“绿色太行”;以西柏坡为龙头,打造“红色太行”;以燕赵文化为根基,打造“文化太行”,形成太行山全域生态旅游新格局。二是实施提质增效战略。要围绕特色做文章,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出休闲、度假、避暑、科考、探险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依托塞罕坝、木兰围场、尉县空中草原、沽源草原、张北草原、京西草原及其湿地等自然景观,张承地区生态旅游重点发展草原观光、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要在培育精品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该省海滨海岛、湿地温泉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北戴河新区、唐山“三岛”高端休闲旅游品牌。利用冰雪资源,把崇礼――赤城打造成我国冬季冰雪“观光+体验+度假”胜地;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旅游商品,促进生态旅游与农业、林业、海洋、文化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3.1.2 全力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依托国家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和国家生态风景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生态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建设自驾车、房车停靠式营地和综合型营地,以及生态旅游宣教中心、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生态绿道等生态设施,创建绿色饭店,实现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加强河北省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牌,形成纵横交错、便捷通畅的旅游交通体系。

3.1.3 健全并落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制度

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北在生态旅游片区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落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严格控制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编制生态旅游指导手册,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商户和游客行为。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3.2 做优生态农牧业

河北省农牧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需要修复。应该推广运用一些安全的、科学的方法帮助农牧区生态减压、增产提质增效。

3.2.1 大力推进太行山立体农业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山头、陡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山腰缓坡和山脚实行水平沟、水平梯田或鱼鳞坑整地,营造经济林,前期进行果粮(油)间作;沟谷按坡降设计谷坊坝和塘坝,淤地造田蓄水,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形成以林果为主体林、草、田、水、路合理布局,林、农、牧、渔协调运转相得益彰,建立“山顶洋槐戴帽,山腰板栗缠腰,沟道苹果、梨、桃”的立体农业。

3.2.2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牧业

一方面,积极推广生态减压、提高农牧业产出的新技术,比如,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绒山羊增绒技术、全日光节能温室、现代灌溉技术等,形成提质减压增效的牧业生产新模式和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另一方面,在种养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区、示范户建设。按照“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平衡、循环发展”的思路,采取“企业运营、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组织运行方式,统筹开发畜牧业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实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建设原料收运体系,以规模化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为纽带,建立农牧结合区域多向中循环、种养结合主体双向小循环,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全域生态农牧业立体大循环,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3.2.3 加强有机、绿色防控,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是着力建设绿色外向型优质高效果品基地。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板栗、红枣、梨、桃等果品种植地,产量较大,但绿色、优质果品规模还较小。应积极运用绿色种植、加工、储运技术,加快绿色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打绿色牌,实现果品提质增效。二是以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海域为主体,充分发挥滩涂和浅海面积大、水产养殖基础好的优势,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增养殖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名优新品种养殖,大力发展对虾、螃蟹、河豚等优质水产品养殖,建设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推进生态养殖。

3.3 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来看,河北单一化的工业园区较少,且不成规模,大量的工业园区内各种企业混杂,产业关联性不足。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直指工I园区,集中生产变成了集中污染。原本是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的工业园区,部分成了环境风险隐患最突出的地方。尤其是县级工业园区,已经变成了遍布全省的污染源。因此,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省工业园区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3.3.1 延伸园区内产业链

各地要加强园区产业规划,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施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对于不能在产业链条中找到位置的,即使项目投资再多,规模再大,也不能进入园区。

3.3.2 鼓励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上,企业的环境表现已成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采购产品、选择服务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中国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园区要加强宣传,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开展环境经营,并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格,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3.3 加强县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

河北省小企业集群较多,环境污染较突出,是今后环境执法监管的重点。要积极推进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加强排污企业在线监测,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普遍实现园区污染有效治理。

4 完善基于提升生态建设新活力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具有激励作用、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建设的活力。河北省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靠财政预算,补偿标准偏低,生态修复和建设的动力不足。还需借助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完善区域间的横向补偿机制、直接补偿机制,真正实现“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

4.1 协调建立水源涵养地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治理具有周期长、收效慢、投入大的特点。1989年以来,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地的承德地区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人已超过20亿元,每年投入近2亿元,每个县年均投入3000万元,对于财政收人微薄的贫困县而言不堪重负。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坝上地区的生态治理资金不断增加,北京、天津也进行了对口支援,但相对于浩大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而言,还远远不够,也难以解决这些地区的生态贫困问题。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要以“水”为媒,以区域生态工程为纽带,与京津协商研究制订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争取京津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以w现“受益者补偿”的基本原则。

4.2 继续实施省内跨界水质生态补偿机制

自2008年4月河北省实施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全省七大水系水质有了一定改善。与2007年相比,2015年,全省七大水系Ⅲ类和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21.94%,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了18.98%。但要实现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既定目标,河北还必须加强流域监测,根据实际污染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项目和超标排污“生态补偿金”扣缴标准,让这一制度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4.3 逐步强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与京津相比,河北生态建设空间较大。应加快京津冀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林业碳汇交易价格和在碳汇市场中的交易比重,加大对林业自愿减排项目的扶持力度;放眼国际市场,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进行碳汇交易。同时,还要对省内湿地、草地的碳储存量和碳汇潜力、碳交易等加强研究。力争把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纳入碳汇交易系统,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拓宽生态补偿渠道,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关于“十三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革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