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9-19 18:4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力培养;学校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出的高级人才,代表了高校对其社会职能履行的程度。大学生就业率越高,就越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高校教育就越有意义。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要素,指的是人们完成某种事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能量和行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包含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稳定性、对职业的认识、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的方法四个方面。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都缺乏系统的了解,并且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有限,从总体看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足的,必须对其进行培养。

2.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2.1优化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始终是他们在能够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王牌”,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使专业知识水平这一王牌更加响亮。因此,对大学课程进行优化并且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课程优化并不单纯是对课堂的优化,还包括就教学资源及教师的优化。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优化课程可以从教师进修开始,高校应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有名的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实践,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课程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堂实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为学生设计结构性的实践内容,将课堂转化为工作环境,使课堂角色由“教师和学生”转化为“职场工作人员”,通过设计让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考察和研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整理将知识融会贯通,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必然联系。

2.2提供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关键原因在于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的缺失,大学教育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按照科研发展路线培养人才,而导致大量学生在社会职业技能方面有缺失。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是高校和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使高校获得一部分发展资金。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学校应投入资金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这个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还能够成为区域内其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基地,在学生放假期间,实践基地可以对外开放,以此形成经济效益,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本身的实践需求,还能够帮助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其次,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生争取固定的顶岗实习企业,通过“交换实习基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企业中轮岗实习,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以此作为校企间互相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如能建立稳定的交换实习基地,则不仅学生的顶岗实习环境能够有所发展,学生的就业也会更加容易,集团产业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更具优势。

2.3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前文所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学历、职业能力,还包括个体为了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大学生在校内接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教育,却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强而不能应对就业竞争,这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极重要的关系,高校有必要从心理发展教育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并不单纯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要求全校学生必修就能够完成的,因为心理发展与学生面对的日常生活事件有关,这个发展过程以及很多优秀品质的获得不能从书本或课堂上直接得到,而是需要体验才能完成,因此,建议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有目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软实力并使之提高。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设计一组集体跳绳的游戏项目,对参与体育课的学生进行多人分组,每组至少10人,活动的目标是每组学生在1分钟内共同完成50个以上的圈数。在游戏刚开始时,学生们会因为相互之间配合不默契或个别人身体素质太差而无法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会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个人体能对团队顺利完成任务的影响。体能不足的学生和技巧不足的学生会自觉加紧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相互鼓励,每组学生最终都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这个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之间的联系,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和素质,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

2.4提供职业指导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指导是由提供指导一方根据需要指导的一方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共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但就业指导仅能解决学生在就业当下的困扰,有时候,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只是为了应对要面对的就业问题,而并非发自内心地想从事某一职业,这样的就业是不成功的,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必定会遇到挫折,反馈到学校教育中,就成为“就业能力不强”的写照,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首先,职业指导应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即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重视在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在实习期间做到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工作管理,在实习后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并互相分享实习的收获。进行有意义的、充满成就感的实习会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积极的认知,作为他们认同专业并坚定他们的职业信心的主要因素;其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以供参考,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职业的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行业会影响职业角色的发展;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如人力资源需求、平均工资状况等;发现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特性对就职者的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等;最后,应指导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即在职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会学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和位置,以职业要求来测评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水平和各种能力,考察自己的社交圈子与生活方式,确定自己将来发展实力等;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进而对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推理。这样,大学生就能够在就业之初形成对未来职业的全面、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职位。

3.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必须掌握的,这也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对职业和专业的主动、自愿选择为中心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另外,学校所采用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使学校的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而并不是使就业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发展的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四个方面入手,在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学校应始终以学生作为主体并选择那些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高校不断努力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稳步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终究会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10-12

[2]邓润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考量与培养策略[J].大学教育,2014(3):101-102

[3]秦淑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5-118

[4]刘娜.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4(5):228-230

第2篇

 关键词:低层次就业;人岗匹配;职业生涯;规划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 整个社会用人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大学到社会,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对大学毕业 生来说,却是人生旅途的一次重大转折。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探索毕业生就业 问题,将是我国高校扩招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

一、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就业难成为现实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 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今后几 年应届 毕业生数量还会继续上升,如果较多毕业生长期不能就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 产生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率将会成 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不高的学校将会招生困难,关 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因此各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就业经费、 机构编制上给予保证。

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 ,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 ,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要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 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 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做好。

2、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于结构性的矛盾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 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当前,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 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去解决这个矛盾。

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刻不容缓。一是国家、社会继续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针对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二是通过发 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三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四是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 “人岗匹配”。



二、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 面临就业的学生,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

第一, 在新形势下,把握人才培养是第一位。

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未来20年到50年内,中国将面临更 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靠人才,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 素质人才,这是第一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话,那么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在 新形势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 力训练,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都是培养出适销对路人才的途径。

第二,开展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决不是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就 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针对不同年级 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进入高年级阶段,对学生 进行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对毕业年级学生,指导其完成就业推荐 表和

求职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

第三,辅导大学生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 要意义,它有利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从而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首 先,大学就业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辅导。其次,高等学校大学生 素质教育应引入生涯管理思想。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其二,帮助学生 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其三,帮助学生在自我 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阶段价值观,坚定 的职业倾向,以及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第四,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使毕业生尽快尽早的得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信息服务,有效利用全 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目的是吸引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增加双向交流的机会, 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服务大平台。

2、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应做几点准备

第一,新时期更新就业观念,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其 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 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我们要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大学生与没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电 脑养鸡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这类例子很多。只要自身素质高,能够迅速 掌握行业规律,发现商机,提高技术、管理、服务水平,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 “低层次就业”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第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有很多毕业生即使面对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发挥自身优势,在 工作中做出成绩。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也具有较强的学习 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三,抓住机会,早做决断。

大学毕业生要善于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新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大学 门坎简单地降低,高校服务重心也分层次下移,有些学校的重心可以下移到社区,下移到农 村,使大部分毕业生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求真务实的劳动者。正是这 些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中小公司和农村特别需要人才,也为毕业生施展才干、全面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却常常成为毕业生择业的盲区。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的同 时 ,还要开拓就业新途径,自己去创业,去建功立业。不做被动的求职者,要做主动创造职业 岗位的创造者。

第四,掌握面试技巧塑造完美个人形象。

用人单位为了对准备录用者从思想品行、专长、能力及发展潜力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 识,往往会与毕业生约见或面晤,进行直接面试考察。对于求职者,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 会。首先,面试前要做充分准备,注意仪表和言谈举止。其次,掌握面试技巧。其一,主动 掌握时机。面试中,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考察被录取对象的能力。

应试者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 ,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 让用人单位接纳你。其二,面试中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三,讲究语言艺术。交谈中应试者要 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济.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20__,(3). 

[2]王君.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j].20__,(4). 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30-02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各项知识技能及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基本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即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社会资源,即大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包括人际关系、组织领导素质等在内的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等诸方面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形成卓越就业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2.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会受到系统的理论教育,会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及基本的应用能力,但大学生能否将这些理论知识及简单的应用能力转化为某项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将依赖于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大部分用人单位会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大学生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所以,一份能够证明自己超凡的应用知识能力的履历表将有助于大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求职的成功率。

3.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主要包括人际理解力,即理解他人语言的能力及领悟他人潜台词的能力;团队精神,即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即为了一个既定的标准,塑造出让组织文化认可的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沟通能力,即通过交流采取调整或与他人合作方式解决争端的能力。

4.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能力。大学生没有毕业之前,大都怀着崇高理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信心百倍,但一旦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投身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时,就会感觉到理想和现实大相径庭,学业和事业的成败不但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及原始积累,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牵制和干扰。那么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并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其能否成功就业、顺利择业的能力。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其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及用人单位需求的的关键所在,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仍将处于“买方”市场,要想使我们的大学生顺利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针对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养。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的时候,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一些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信、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复合能力和个性特征。这些能力和特征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甚至把这些能力和特征看的比专业知识技能还要重要。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还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以孤立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也是从用人单位得来的反馈较多的意见之一。因此,作为高校必须树立现代营销观念,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提高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人数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劳动力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保持同步的增长,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意大量地吸收新的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比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增长比例不协调,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就必须要有足够实力和能力才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这种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卓越的就业能力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高校和学生本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就当前而言,他们需要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尤其是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愤怒、厌恶、恐惧、内疚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及时清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将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也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这些心理辅导机构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就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证,也即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教师“主演加导演”,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教学课堂重成才、轻成人。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创新教学思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最终形成一种以师生合作学习,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大学生自助学习能力。

3.开设人际交往课程,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途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就像大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一样,它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现在应开设人际交往课程,专项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知识和技能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必要因素,但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应该是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更应该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对创业者的智慧、胆识、能力、气魄将是一种全方位考验,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本人的品质、意识以及个性等个人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就应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锤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思维品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全面展开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和能力提供了平台,也为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黎晓娜.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3.杨芝.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效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贫困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Shallow Analyse 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WANG Zihua, SHI Yuan, LIU Li, ZHANG Baojing, WANG Renzhi

(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AbstractDoing well the employment of poor students,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ir employ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and focus thing in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Poor Students; Employability

1 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1 资源相对匮乏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很多都是来自农村或者一般工薪阶层家庭,其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教育程度较低,在文化、社会资源占有量上明显处于劣势,不但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就要少,更别提在就业方面给予有用的指点。

1.2 就业心理压力大

一方面,贫困生因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家庭的困苦,生活的艰难,亲人的期望,使他们很早就明白要通过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来改变家庭的困境,于是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求职期望值比一般大学生要高,压力要大;另一方面,贫困生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有先天不足之感,心理脆弱。因此,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常常使他们陷于紧张焦虑之中,自卑感强,自信心差。

1.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绝非毕业前夕一段时间所能完成,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逐步积累起来。但现在不少贫困学生除学习外,还要兼职打工,整天忙碌,很少考虑将来的职业目标,没有明确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更不可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调整和完善。

2 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讨

2.1 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贫困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

首先,高校就业指导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角色优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为毕业生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向贫困大学生宣传当前高等学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状况,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来战胜一切困难,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期的服务工作。

其次,要让贫困生客观的分析和认识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定位自己在在择业中的位置,选择可行的择业目标。另外,还要有信心,对待工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即为心理素质的竞争,保持正视现实、正视自身、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状态是贫困生择业的关键。

再次,学校要教育引导贫困生不仅要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上成才,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保证高校贫困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2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选择

我国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对贫困生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如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实习或实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行弹性学制,实施真正的学分制,可以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和工作时间,根据个人条件确定学习年限,同时帮助贫困生全面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通过实习和实践中适应度的反馈信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取向,做出最优的职业选择。

2.3 构建有效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确定贫困生就业方向和目标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待贫困生的就业问题要一直保持科学研究的态度,从新生入学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模型建立和全程的就业指导。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进行职业准备,逐步积累职业意识;经常参与一些模拟或实际的就业洽谈会,亲身体会就业市场的氛围,从就业政策、就业技巧、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分析等途径来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现实的职业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最终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2.4 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值

贫困生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全新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调适就业期望值,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首先,要摒弃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要把高等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不是大学毕业生就能等同于国家干部,就有稳定、高薪的工作。现在大学教育已不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因此,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

其次,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使其认识到职业一方面是谋生手段,另一方面更是人们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贫困大学生应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抬“高”,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锻炼好自己的意识和能力,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厚积薄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改变当前贫困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急于求成的不良状态。做好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先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再谋求其他发展道路,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之后再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2.5 树立创业意识,开展创业实训,尝试走创业之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党和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等发展目标,都需要新的就业观念,需要灵活型就业,特别需要创新与创业。大多数贫困毕业生都有勤工俭学的经历,具备不怕苦、不服输的勇气。所以,在校期间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创业世界观,学习常用的财务管理知识,懂得市场调查和分析,模拟投资、筹资、成本、收益过程,可以尝试走创业之路。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撑起一片更加美好的明天。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一般课题。编号:201003075

参考文献

[1]徐晓宁,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2).

[2]赵丽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

第5篇

关键词 就业指导 模式改革 就业能力 培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加之部分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导致大学生无法实现良好就业。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1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1.1 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总量大,选择方向窄,这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因此,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2 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目前,在大多用人单位看来,认为大学生在求职期间存在盲目性,对于职业还没有构建起合理规划,同时综合就业能力欠缺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实现良好就业。这造成对于大学生求职者和社会用人单位而言“双输”的局面。因此,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3 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目前,就业率成为高校间竞争生源的重要标准之一。优质的就业率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给高校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金支持,有利于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因此,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1.4 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提高,生源质量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周忠科指出:“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现在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的学校较少,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总体上缺乏经验、技能,知识空泛、且缺少针对性。”①因此,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就业能力。

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就业指导机构不完善

(1)缺乏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就业指导失效性不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机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就业服务水平,但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性不强,资金的不足,就业指导工作仅局限于开办就业讲座,接见用人单位,有限的提供一些就业信息,这对大学生实际的需求和社会对与大学生这一实际“产品”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缺乏专职专业的指导人员,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虽然不低于1:500,但整体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来源于党务、政工领域,熟悉学生情况,拥有一定的用人单位资源,但他们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工作的经历,对于不同工种的选择,难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3)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整体性不强。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②同时,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重点放在方法和技巧上,忽视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功利心强的现象较为普遍。

2.2 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1)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和不及时。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信息制度不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落后。表现在网络链接打不开、内容更新慢、时效性不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至于学生方面,缺乏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的主动性,错失了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学生没有养成及时向学校反馈意见的习惯,以至于学校无法切合实际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2)就业指导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大多停留在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举办讲座、组织大学生现场招聘和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调查:“高等学校中大约有一半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满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③因此,高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3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3.1 实施就业指导“综合模式”,抓好就业指导课和“三实”教学

就业指导“综合模式”,是指第一课堂的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第二课堂,在校内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第三课堂是指校外的社会实习、实践、实训(三实),如创业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等。

(1)构建课程设置体系,抓好第一课堂教学。首先,高校整合学校资源,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变革。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考虑自身的特点,重视学科的内涵调整与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其次,高校应该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钻研专业教学内容,规划出几门优秀的创业教育课程,打好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质来制定职业规划,有的放矢。

(2)构建素质提升体系,重视第二课堂作用。首先,高校以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主题活动:第一,举办关于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讲座或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二,举办科技文化节,提高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第三,开展演讲、辩论比赛以及征文比赛,以锻炼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第四,开展各种素质拓展训练,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其次,高校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增强自我调节功能。同时,大学生应摒弃传统的择业观,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以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该多去基层锻炼,以退促进,逐步积累自己的工作能力。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层、社区急需人才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对于校内实践活动,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比如教授助教、调查人员等,适当增加“三实”教学比重,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实”教学是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寓于实习、实训、实践的教学活动课程之中,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对于校外实践活动,首先,高校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可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假期兼职,比如家教、做暑假工等。再次,高校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构建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

3.2 实施就业指导“参与模式”,重视优化学校资源

就业指导“参与模式”是指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主动参与高校就业指导和培训,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或其他中介结构的联系,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中心与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邀请相关组织参与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1)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首先,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高校应把当地企业作为良好的社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到校参观、考察,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高校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利用合作项目的机会,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使高校大学生及早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高校应整合本校优秀毕业生资源。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优势,邀请他们回母校进行就业指导,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利用往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优势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实施就业指导“介入模式”,政府经济介入

就业指导“介入模式”是指政府就业政策引导,介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政府划拨专项费用,用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培训服务等,且形成鼓励投入和重点扶持的机制。同时根据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对就业政策加以调整,为毕业生营造公平、合理、鼓励竞争的就业环境。并加强对政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政府就业指导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更好地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2)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消除政策壁垒和体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加大人才使用和储备力度,积极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

注释

① 王阳.企业谈大学生就业及能力开发.2013-12-12.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就业能力促进作用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等教育似乎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另一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6%左右。入学人数的增加、就业率的减少――这“一增一减”的两组数据非常直观地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弱,而大学生供求错位、知识陈旧且转化率低、依赖性强且创造力弱、理念滞后且能力差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直接原因,然而这些都与高校现行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有关,也就是说现行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将探析研究性教学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与就业能力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大学教学方法随着大学功能与理念的演进不断发展。在中世纪大学产生时,大学唯一的职能是教学,强调把普遍的学问传授给普遍的人,因此,讲授、背诵和辩论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洪堡创立大学后,大学的职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因而,演讲、讨论和研究等教学方法得以运用。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并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推广。

研究性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现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它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第二,它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它有利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精挑细选,高校、社会、大学生之间便有了一个重要交汇点――“就业”。因此,就业能力就成为一个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规格、社会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参数。

尽管研究就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众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就业能力的概念。西方学者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则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Overtoon(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认为就业能力是由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ASTD,1990)等5个类别构成的。笔者采用美国劳工部(SCANS)的定义,SCANS将就业能力分为“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素质基础”等三大基础和“统筹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和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等五大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

图一显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如图所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场所,而就业能力的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将期望技能以工资高低和就业的难易程度等信号,通过劳动力市场传达给高校,高校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学生的技能转变,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所获得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预期存在差异,差异越大、匹配程度越低,就业鸿沟就越宽,这预示着学生的就业能力越弱;反之,学生的就业能力越强。

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在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没能将期望技能有效地传达给企业;二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技能转变发生偏移。更为深入地剖析发现,现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造成就业能力弱的根源。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目标呈现较强的应试倾向,培养出的学生个体差异小、个性特色低、可替代性强,这与用人单位强调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教学理念看,尽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实际工作中教师以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主,无论是课程、课时还是课序上,均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优先考虑理论教学,这就形成了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事实。加上传统惯性思维的作用,社会、企业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实际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会寻找种种理由回避实践性教学。综观各个高校的教学计划方案,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学计划实际上是课堂理论教学进度计划,实践教学只是按一定比例分配于理论课程。这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编制方式,把实践教学完全放到一个从属的地位,使得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相比之下,由于研究性教学方法既可以将用人单位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将期望技能准确、及时地传达给高校;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更新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的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因此,它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性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根据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场所和实施环节,研究性教学可分为研究性课堂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及研究与创新等三种教学模式。尽管三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一对应的,但依然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用图二勾画出研究性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性课堂教学有利于能力基础的提升与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根据美国劳工部(SCANS)的定义,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基础是指具有就业所需要的读、写、算、听和说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是指能获取信息、评估信息,能组织信息、保持信息,能诠释信息、交流信息,能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研究性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而有效实施这一教学环节的前提是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完成必要的作业,特别提倡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因而,它有利于学生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研究性课堂教学反对整齐划一,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因此,它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指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活动和材料,维持便于学习的心理气氛,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听、说等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从多种渠道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运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因而,它将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诠释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研究性课堂教学将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基础的提升和获取并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思维基础的提升和统筹、合作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SCANS的定义,思维基础是指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统筹能力是指具有统筹人员、资源、时间、财力及物资设备的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是指具备团队精神,作为团队一员,对团体负责,能与之共同努力、为之奉献;能给他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能为顾客服务,并令服务对象满意的能力。

研究性实践教学是以项目为导向、以兴趣小组为单位、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通过小组的分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建构,在合作中,学生们将分享职责,相互鼓励、支持和协作,通过报告、联络、沟通等手段,培养团队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们意识到许多事情都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学会与人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和条件,从而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养成合作的意识与精神。因此,研究性实践教学能提高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考技能,有助于“三大基础”之一――思维基础和“五大就业能力”之一――合作交际能力、统筹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与创新有利于素质基础的提升和系统运作能力、多种科技手段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SCANS的定义,素质基础是指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系统运作能力是指能认识社会系统、组织系统及科技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有效地支配;能辨别动向,预测影响系统运作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能对现有系统提出修正建议,或开发新系统以改善运作。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是指能选择适当的步骤、工具或设备包括计算机及其相关的技术;熟悉设备的装置调试、设备的运作内涵及适当的工作程序和步骤;能防止、识别并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及时保养设备,包括计算机及其他技术设备。

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来开发这种潜力,如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做教师的科研助手,这使得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业务成长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审时度势、权衡优劣得失、吸取不同意见、合理承担风险,并从多种选择替代办法中择优做出决策。学生不仅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内思考与解决问题。另外,在问题解决时的创新能力,综合地反映了学生如何将任务的要求与个人的资源相匹配,并在计划―执行―监控―评价的不断循环中提高自己的计划和策略。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求问题,去发现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并能检查和评价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地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结果;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探究结果的习惯。因此,研究与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尊心,以及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的个体特质,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基础,提高学生系统运作能力,提高学生多种科技手段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江苏高教,2006,(0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元认知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12-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大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似乎成为一个不可解的困局。其实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就业能力和元认知理论的内涵

1.就业能力的内涵。就业能力是欧美国家创造的概念,按照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给出的定义,就业力就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我国学者认为,employability应该翻译为“可雇用性”。显然,就业能力与雇佣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讨论,一般来说,被雇佣者必须要拥有雇佣者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交流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交流能力包括团队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发展能力则是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雇佣关系才可能形成。

2.元认知理论的内涵。在众多元认知定义中,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元认知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来说,就是要让大学生有如何提升就业能力、各项能力达到何种程度的认知。

二、新疆工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所以经济发展不足,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得到了改变。新疆境内蕴藏着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使得新疆迎来了工业建设的春天,有效带动了新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但随着内地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的加剧,促使很多内地大学生到新疆就业,使新疆工科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大学生实践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工矿企业,由于用人单位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及时性,一般不愿意雇佣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其主要原因是新疆高校鉴于经济情况,不能完全提供先进的机械及自动化设备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先进设备,学生仅能够通过书本介绍和老师教授获得理论认识。

2.大学生就业自信心不足。目前,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面对数量众多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往往不敢去展现自己,认为自己很难就业,甚至消极就业,造成“啃老族”现象。

3.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选择就业单位,不是看能否在用人单位发挥自己的最大效用、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是选择就业环境、工薪报酬等,这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无法达成共识。以上问题是当前新疆工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就业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会发现新疆工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自身和所学专业认知不足。首先,很多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对自身及报考的专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入学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习所报考的专业,从而厌学,专业知识学习不好导致就业能力不足。第二,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认知,不清楚为实现自己理想就业的目标需要在哪些能力上进行提高,在哪些专业知识上进行储备,导致求职信心不足,求职失败。第三,学生对新疆工业发展现状了解不足,新疆工业属于资源型行业,多数企业必须将厂矿建设在非城市的矿产资源地域附近,而很多工科大学生一味注重选择城市就业,这是很难实现就业的。

三、基于元认知理论对新疆工科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及建议

元认知理论主要是要求个人在认知的过程以及结果要存在良好的认知,对认知的方法及目标要有时刻的判断。很多求职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大学生求职是从迈入高校时就已开始的,时刻调整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个人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信心,是最终顺利就业的根本保证。因此,新疆工科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就业目标,提早收集就业信息。正如前文中提及的,很多大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并不清楚所报考专业具体学什么,自己是否适合所报考专业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是服从报考志愿调剂进入大学学习的。当然,对于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无疑是痛苦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就没有任何办法。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辅修或者旁听,从而向自己喜欢的专业靠拢。笔者曾经遇到一名学生报考的是医学专业,但是被调剂至机械专业,入学后学习消极,为促进其学习,在认真了解其真实想法后,让他去收集医院招聘信息,看哪些职位能和现在所学的专业发生联系,这名学生经过认真收集信息,发现医院也招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尤其是CT、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维护岗位较多。于是进一步引导其去选修一些医学类的相关课程,使其成为具有机械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最终这名学生如愿以偿进入医院工作,实现了自己的就业目标。

2.夯实基础知识,拓展专业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并且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可以为求职加分,更可以为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当前,很多工科学生认为自己以后就是和机械设备打交道,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需要求职者充分表达自我,更希望被雇佣者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完成清晰明确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等文字材料,这也是招聘大学生与招聘一般工人的根本区别。另外,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还必须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要按照自身设定的就业目标,尽可能的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3.加强实践,优化能力结构。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进行选拔时,都比较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工科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就必须有目标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受限于当前新疆工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很多学生只能在实习期间有到生产一线实践的机会,这还远远不够,所以工科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学校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见习、实习,积累更多的专业实践技能。

4.客观看待现实环境,锻造良好心理素质。工科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面对就业现实,逐步实现理想就业。新疆是资源大省,但正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新疆很多工矿企业会有较多的地方不尽人意。这就要求工科大学生要客观看待经济发展,敢于接受初期发展的寂寞和不尽人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就业的阶段性前进。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总是以利润为中心,大城市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这决定了一些大城市的企业在用人上更为苛刻,用人目标更为明确。所以,新疆工科大学生应该锻造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在就业初期吃苦的准备,只有这样,在就业过程中才能坦然面对用人单位,增加认同感,实现顺利就业。

5.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自身诚信素质。大学生责任意识强与不强,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责任意识是做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求职期间会有多重选择,这些选择不是同时的,往往在与一个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发现又有一个更好的职位,于是毁约。当然,如果签约双方协调一致,解除约定,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从现实发展来看,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时刻变化,求职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选择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待遇。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毁约,出现纠纷,引发诚信问题,也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所在高校产生了想法,影响其他学生的就业。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个人的专业能力,还包括职场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品质。

综上,新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要从入校时就着力培养其就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自己,认清自我,明确就业目标,做到为最终就业而对大学学习内容、方法的充分认知,使大学生在培养其就业能力时发挥主要作用,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用性与可雇用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2.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教学;就业能力

作为高职学职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体育不仅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一、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

高职体育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主要途径,是向全体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增强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开展好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体能和适应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作用。

高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也应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基础。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要求“知识+技能”,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但技能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来强化,故职业教育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体育教学的过程具有共性。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练习来掌握动作要领。比如学生记住了篮球投篮动作要领,倘若并不通过练习,就不会投篮,更谈不上准确度。因此,培养大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生理、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许多用人单位都把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准时守纪、团队协作、社会适应能力强,技能过硬作为招聘人才的首选条件。而诸如此类的素质,很大程度需要依赖体育教学来培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执行过程,作为一名在校高职学生,要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自律能力,还有自立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育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等等。通过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竞争强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1.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自律能力就是指能否严格约束自己的能力。从一堂的体育课集合、整理队伍、点名都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自律能力。读大学不同于读中学,在中学时期,班主任管理得较紧、较严、较细;而在大学,可以说完全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学生上课迟到,教师就应针对此事对其进行自律问题的教育,主要是强调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时间资源,懂得安排时间,具有时间观念。这看似小事,却能够影响到今后就业工作等问题,通过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自律能力的培养。

2.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生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生理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和当地气候水土的适应以及季节变化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的综合抵抗能力。通过体育教学课程,向学生传授体育项目中规范的动作技术,能够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健康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重视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传授科学“强身健体”方法,还具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效益。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体魄,不但在就业工作方面可持续化,同时在工作上还附有娱乐性。学生学会劳逸结合,调节好工作与休闲活动的日常分配,这与就业工作有着紧密联系。

3.体育教学中对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指以口头与身体动作技术的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加强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的动作与思考,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踊跃发言,不放弃锻炼机会,在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学生的口头与肢体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表达能力强,体育项目的技术练习就能熟练掌握,学生也敢于在众多同学前示范动作,这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提高的一种表达能力,走上社会也可成为一种竞争力。

4.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要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并且加以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项目的组织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竞赛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有一种胜不骄、败不馁,永不放弃的精神。今后,学生若仍能够重视竞争意识,发扬这种精神,在社会上就会有所作为。

体育教学活动要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竞赛能够激励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意识到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间的相互影响,使学生能够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胜利成果,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后就业工作中,学生的个人和团队合作能力,都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成绩,也能使其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5.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心理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总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相比较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对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认同比例远远大于不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帮助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对自己的前途问题越发不容乐观,导致一些大学生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国大学校园在加强心理卫生和挫折教育的宣传密度的同时还应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促进心理健康,同时也能使失败者提高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包含着运动心理负荷,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运动生理负荷和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相伴随的特点来发展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协调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以便在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健身的同时,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通过体育教学组织竞赛,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适应性心理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第9篇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在社会就业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对就业问题的研究,结合就业情况改进培养策略,进而构建起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与地域需求结构失衡

高校大学生具有自主就业的机会,在毕业以后,就会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涌入,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留在本省的较少,加剧了就业与地域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二)就业供求矛盾突出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专业的划分较为细致,大学生接受的多是专才教育,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大学生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缺乏替代性,加剧了供求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创业艰难

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创业成功率较低,这主要是国家政策将重点放在促进方面,忽视了保活政策,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长期发展。

(四)存在就业不公平问题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以及户籍歧视等多种不公平的待遇,都不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学校因素,又有校外因素,这就需要加强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校内因素

首先,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低。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师资力量以及办学理念未跟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造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工作机构重视就业相关的事务,但是投入到就业指导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并缺乏相应的就业培训,导致大学生在信息占有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加上缺乏实际的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校外因素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甚至在招生中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这样就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业难度较大。其次,地方本科院校的投入较少,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投入不均衡,进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进而导致办学条件不完备,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来自学生以及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出现低不成高不就的现象;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素质较低,特别是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父母对学生的希望过高以及信息的闭塞,也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就业形势,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改进就业工作,其中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长效机制

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招生、培养和就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招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率,而就业又反过来影响着招生,因此需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的长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从源头抓好招生工作,并结合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对于实力较强但是需求不强的专业要适当缩减招生人数,同时扩展新的专业方向,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性。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收集相应的就业信息,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便适应就业的需要。此外,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二)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构建中,要加强人才能力培养与培养模式的有效结合,重视特色,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接的力度,真正的将就业能力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培养过程中,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竞争力。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就业能力培养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性就业能力、技能性就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以及应聘求职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选择科学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另一方面,整合实践环节资源,提高技能性就业能力。此外,要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

(三)建立院校―家庭―社会的就业服务长效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国家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强对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在实践中成长”的舆论教育。其次,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家长,在做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时,班主任、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要及时把就业的新情况、新观念与家长们沟通,不定期印发一些材料寄给家长或通过网络进行宣传,争取家长对就业工作的支持。此外,还需要开拓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为地方本科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构建,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社会就业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玲.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09).

[2]王燕玲,许正良,杨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2,(07).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素质;大就业素质;拓展实训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于就业的问题不断凸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

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往往注重人才的事业责任感,把人才敬业态度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首选条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事业心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备受欢迎。

2.具有坚韧吃苦的开拓创业精神

新形势下,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具备吃苦实干的奋斗进取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在事业上获得长远发展的创业素质。

3.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修养

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化性体现,大学生就业的身心素质以及性格修养,成为很多现代企业人才引进的选择基础。

4.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是现代人才用人机制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不少企业会看重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构架,不可能高效发展。

5.本位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实践意识

实践出真知,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于那些有过实践经验和实践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素质。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剖析

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就业发展潜力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科间的纵向引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面窄,对口专业少。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考研、考证现象导致了专业学习精力相对不足,这种舍本逐末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综合能力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在知识运及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创新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就业导向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教育欠缺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误导,就业观念偏失,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措施不足,缺乏职业化素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应在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总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存在相对滞后现象,现代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的失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学校因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

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虚荣心理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4.个人因素

面对现代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发生转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的实施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突显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

1.调整专业设置,拓宽择业渠道,适应市场导向的社会需求

要优化高校专业课程,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延展学生择业岗位,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升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有利于大学生争取就业主动权。

3.培养良好素质,整合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

现展论认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拓展素质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轨,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职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倡导创业教育,落实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条件,经验积累等相关方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

[2]王秋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30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严重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举措,积极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方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简言之,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寻找自己正确位置的力量,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完成择业就业的过程。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其成因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的雇工标准日益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形形的问题,特别是这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在所属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后,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企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除了考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还会关注学生的知识面。当前,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宽广度远远不够。

(二)实践能力较差,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当前,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一旦步入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措手不及,对新环境的不适感频频出现。

(三)求职能力不强,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求职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求职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5%有明确的规划设计,62%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规划不够明确。而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否完满。

(四)基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许多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自负或自卑。部分学生自恃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连单位的部门经理也不放在眼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才刚刚走出校门,资历尚浅,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大学生抱着自负或自卑的心态与人交往,结果肯定都是失败,因为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影响就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目前,我国由于专业设置有极强的目标性,导致培养的学生过分“专业化”,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灵活性,最终导致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自觉性,难以达到真正的人职匹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表现为同质性或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影响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就业能力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以知识介绍为主,能力培养较少,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等关注不够。同时,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较少,甚至是空白。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现提出以下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要根据专业的就业前景灵活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调整大学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如有的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政策,学生入学一年或两年后在选择专业;或探索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联动机制,高校的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相结合,建立供需预测机制,从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高校应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制定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注重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和提供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等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大学一年级,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就业目标和实现计划。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等。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三)以实践实训为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举办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发掘和发挥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力。校企合作办学,企业通过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将职业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惠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0.9.

[2]刘余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第12篇

残疾大学生就业形势能力提升途径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今我国大学生存在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学生自身能力的下降导致我国近年来就业率的不断下降,有一部分学生的“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面对就业缺乏自身主动性,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都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部分高校内的残疾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严峻,残疾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双重压力。

二、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其就业的成败,因此积极探索和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件有利于残疾群体发展和大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同时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国高校进步的表现。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出现就业率偏低的情况,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招收残疾学生的高校更有信心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于国家,于社会,于学校,于残疾人都具有益处的行动。

三、残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一)学校扩招导致我国学校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施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招生人数一直创历史新高,扩招的后果导致我国每年毕业的人数也将会增多,这样就会出现人才的饱和情况。残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其就业状况也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二)人岗匹配程度低致有岗无人能满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培养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在很多专业性强的方面方向依然做的不到位,在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上依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最终出现了每年有大量的人才涌进市场但是这些残疾大学生却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三)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眼高手低”的情况

很多残疾大学生对社会整体情况认识有限,加之其作为残疾人中的知识精英,与生活实际情况相比其对于岗位、工作环境、薪资水平期望较高,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立即实现就业。

(四)就业能力不足是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很多残疾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恰是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要想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核心。

四.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残疾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1.学校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让残疾学生认清现如今的就业形势,降低残疾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帮助残疾学生改变“眼高手低”的心态。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残疾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正视当今就业形势,确定适合本身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鼓励残疾学生体验基层

学校要积极配合国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去接受锻炼,树立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观念,在基层中不断历练自己,实现人生的升华。如有条件,残疾大学生也可以利用相应的机会走出去看一看,储备自身的经历和阅历。

(二)加强残疾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残疾大学生自身的“软实力”

1.扩宽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渠道。残疾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校专业课知识之外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活动扩宽综合知识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学习,做好知识与文化的储备。

2.发挥学校的实践平台作用,学校鼓励残疾学生主动争取班委、学生会的职位,在这些活动中历练不仅可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团体协作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完善社会实践教育。高校在实际行动中要切实体现出实践对于残疾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鼓励残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勤工俭学等活动。

(三)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硬实力”

1.改革教学课程,提高残疾学生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于残疾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形势为参考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引进职业人才作为指导老师,强化残疾学生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在开展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技能训练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学活,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积极与对口企业签订协议,双方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残疾大学生在实习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自豪感的提升。

3.鼓励残疾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学校每学期通过举行竞赛的形式提高残疾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竞赛中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五.结束语

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政府在残疾大学生就业中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要更多的给予关注与机会,学校要调整教育方针,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就业编辑部.2004年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4.

\[2\]住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