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4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中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目前最严峻的考验,为了提高就业要从现实背景分析出发,不仅要研究就业现状而且要研究就业形势,不断地提高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努力,改善就业能力。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200万人,2012年毕业生仍有超过200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①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从就业形势分析出发,以大学生的角度透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条件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就业形势分析
如图1所示,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增减幅度与日俱增,以2004年的毕业生为例,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80万人,到2013年7月份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99万人。②
再者,逢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有大量国企的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就业无疑面临巨大的就业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以目前的现象不断增长,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象将与日俱增,导致各大高校以硕士,博士占大学的主要人群。2010-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失业率15%左右。
2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很多,包括金融危机、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功利化、教育及产业接轨、职业能力不足等,以下从六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
2.1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
据教育部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参考图1], 1980-1990年间录取率只有21.55%左右,所以在校大学生都在206万左右,而1999-2009年间报考人数最高都达到了1050万录取人数达到了607.7万,录取率达到了57.88%,在校大学生也就达到了2021万以上。因此,单从数据上来看,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以幂次方的形式不断上升。
2.2 择业观念没有明显改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没有明显改善,其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③其中,在薪酬方面,往往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往往“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等,这就大大缩小了就业面。中国各大城市出现技术工人处于短缺状态。根据相关报告,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达400万人,证明许多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就业岗位是充裕的,但对大学生而言,排除这些领域。④
2.3 就业功利化
尽管大学毕业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由于受职业的社会评价,择业的功利化和强调自我因素的作用,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小事不爱干大事干不了,缺乏责任心。对企业忠诚度不够高,有些人跳槽并不一定是岗位不适合自己,而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以及攀比心理。
2.4 心理素质欠佳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陷入追求完美,盲目从众攀比依赖的心理误区,也存在紧张焦虑自卑、自负、淡漠、躁动、犹豫、失落等心理问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求职受挫时部分毕业生会动摇信心,产生自卑,意志消沉。
2.5 职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己的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缺乏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2.6 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陷入危机无疑影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减少劳动者就业空间。世界经济危机促使大量的出国留学后的人才回国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竞争增大。⑤
3 大学期间应提高综合能力
就业难相关互动调查显示,⑥超过800名网友参与,69.4%的网友表示还是要靠自身的强大。
(1)提高规划学习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如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⑦
(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可以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有利于找到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所匹配的职业。大胆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存在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
4 总结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社会稳定与民生之本,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方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否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关系到每个高校乃至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他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
目前我国高校有着专业设置的狭隘性及缺乏市场导向性。首先,教育体制方面应快改散教育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次,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这也符合教育部人才培养要求;接着,学校应积极开展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课程;加大创业教育培训内容,政府需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
本文通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揭示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源,并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今大学生应具备的个人素质和培养相关因素,进一步结合就业为主题,规划了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为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及学校教学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崔振东为本文通讯作者。
注释
① 张文双[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②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增19万达699万人.人民网,2012-11-25.
③ 林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④ 丁守海,刘昕,蒋家亮[J].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2009(2).
⑤ 吴进.弹性就业: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J].2009(27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转变为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本文就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就学人数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找工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中的重头戏。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又是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本文试图从当前现实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做一个简单介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些分析,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些对策探讨,以期对高校在新形势下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份本科生的就业率为83%。今后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如下:
1.学生毕业数量的急剧增长与现有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影响大学生就业
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01年的大学毕业生是115万,2002年为145万,增长为26%,2003年猛增到21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为46.2%,200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280万比2003年增长了犯%,加上去年还有近70万毕业生尚未就业,2004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将接近350万人。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从而产生供求矛盾。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与大学扩招幅度产生较大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这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2.学生专业限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影响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近年来有些专业就业形势看好,毕业生选择余地很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受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遭遇尴尬,性别歧视明显。在很多招聘会上,都能看到公开贴出的“只限男生”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大学生的专业限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3.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高门槛”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联系。据相关媒体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43。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和能力要求提高,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各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洽谈会、积极推荐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忽视了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定位,还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要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要么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
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性
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作好择业准备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4.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问题多多
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搞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现状,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和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工作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学校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的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2.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3.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不得不降低身价,参与大众化的就业,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当今的大学生面临多重选择,同样也承担着多重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我们知道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9年的本专科招生量是157万,研究生招生量9.22万,到了2010年本专科招生量657万,研究生招生量是53万。高校招生量是逐年扩招。据统计到2010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
(2)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12年680万毕业生,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们知道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价值有深刻的影响。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阶段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了买方。
(3)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像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少人放弃原来的专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4)大学生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过去我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单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报到证。现在的就业形式出现多样性的特点。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2、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冲击非常明显。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有50%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勉强维持下来的企业也大面积缩减规模,大幅度裁员,一时之间出现了“失业潮”。
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是社会就业高峰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可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有限,每年大约1000万个,有700万缺口,缺口巨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下岗失业、分流、登记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大潮,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降低
2000年以前,政府、企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可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临精兵简政,压力很大。而我国中小企业比起发达国家较少,保障能力有限、机构不健全、工资待遇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3、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缺少用人自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仍然需要向上级人事部门报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摆正就业心态。校园招聘高峰为每年9—12月。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地域和薪资,以免出现刚就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好就业信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
4、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四年级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要做好生涯规划。
5、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应开展应急性的培训或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或者直接就到企业实习锻炼。
参考文献:
[1] 胡会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2011年第21期
[2] 张红,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年第22期
一直以来性别是企业招聘选择的隐含标准之一,虽然教育部明令禁止企业在招聘时不得设置歧视女性的岗位,但一些企业、岗位的隐性要求男性优先,这种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尤以理工科女大学生为重。这一问题也是各大高校一直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这个角度,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具体而言,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性别原因求职遭拒。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更弱,很多企业的招聘计划会以各种理由对招聘岗位提出明确的性别限定,因此,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均处于劣势地位。其次,就业条件相对苛刻。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大面积扩招,每年均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就业,从而导致人才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可选择的空间更大,对人员招聘标准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对各方面并无突出的女大学生条件就更为苛刻,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导致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成功率低。整体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低于男生,且就业岗位层次、就业质量也相对弱于男生,很多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其实际能力水平相距甚远。
二、女大W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社会及家庭对男女角色的期待有所不同,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女性拥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可以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事务。但现实社会对女性参与某些工作仍然是排斥的态度,质疑女性的能力,从而增加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其次,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虽然各个高校均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上日程,但是很多学院的就业指导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向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相对较少,就业政策咨询不够透彻、深度,甚至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性,无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些均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隐形因素。最后,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大多数用人单位均会认为招聘女性员工会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因为女大学生可能会在工作过程中经历结婚、生子的阶段,导致女性员工生育成本的增加;而女性员工的家庭角色设定也会导致其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因此会对企业的预期劳动生成率产生影响,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导致用人成本增加,因此很多企业对女大学生的态度比较排斥。
(二)主观因素
一方面是自身素质结构相对较差。一般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优于男生,但是比较二者的综合素质,女大学生的体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略弱于男生。企业在招聘人员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非学习成绩,因此导致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一些女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端正。一些高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找的好不如嫁的好”的想法,在她们看来,上大学并非为了追求理想、开拓事业,而是嫁人的筹码,往往将注意力侧重于自身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等方面,这种就业心态使其难以在人生事业上有更大发展。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政策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女性就业社会保障机制,由社会、用人企业及个人共同承担生育保障责任,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其录用女大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出有利于企业接受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政府还可以组织设立更多的就业培训机构,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求职培训,以帮助其就业。最后,政府要积极增加就业岗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采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对现行经济结构作出大幅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新兴行业,尤其是一些更适合女性工作的行业,比如旅游业、餐饮业、社区居民服务业等,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环境方面
一方面各高校要加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指导教师要在对当前就业形势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举办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及就业形势分析讲座等,以帮助学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市场的接轨,深化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学校要加强与市场接轨,依托企业行业需求,多渠道丰富就业形势,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高校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及能力。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女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一个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把握机遇,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要对自身的优缺点做出客观、冷静的分析,在求职前对自己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并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识,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并逐渐形成果断、理性的选择意识。此外,还要保持乐观的择业心态。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而言,初次就业通常会与其预期存在较大落差,因此女大学生不能由此感到沮丧,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踏实、稳重的在求职的道路上前进,逐渐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谭花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64-02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改革,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07万,2010年上升为630万,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从2000—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近7倍。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稳定在7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界定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高校毕业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是指由于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专业背景、学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自身以及外在的客观原因,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易遭受挫折或不被用人单位接纳和认可,就业较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它的界定标准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类型及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多来自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在求学期间需要靠打工赚取部分学费和生活费,不适度的勤工助学则常常影响学业;在求职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参加各种招聘会尤其是异地招聘会所需的路费和住宿费大大加重了他们择业的负担。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承载了家庭的殷切期望,迫切希望通过就业帮助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而对工作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加上没有可靠的后盾,缺乏必需的人脉资源,致使就业竞争力下降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2.学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是指由于底子薄、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习不努力或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业困难毕业生群体。这部分学生或者无法按时毕业,取得学位;或者勉强应付毕业,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差,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常因学业成绩较差、专业技能匮乏等原因而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屡屡被拒而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3.心理问题毕业生群体。这类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影响以及某些外界因素的强刺激,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缺乏在适应社会和生活能力方面的自我锻炼。在就业过程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落差使他们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出现自卑、焦虑、悲观、盲从、恐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将极大困扰着他们的就业,使得部分心理问题毕业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4.形象困难、生理缺陷毕业生群体。形象困难是指那些在身高、体型、容貌、气质等方面明显欠佳的学生;生理缺陷主要是指身体残疾或长期患有某种疾病的学生。生理缺陷、患有疾病或形象困难的毕业生,本身可利用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又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敏感、缺乏自信等心理情绪,造成就业的障碍。形象不佳或身体残疾,虽然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无关求职者的品质,但用人单位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往往比较注重员工形象和健康状况,基本上都将这类毕业生拒之门外。
5.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毕业生群体。人际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考察、录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内向、胆怯、孤僻、不善言辞等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毕业生,由于不能跟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而一次次错失就业机会,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6.“冷门”专业毕业生群体。主要是指因毕业生所学专业冷僻、适应面过窄而导致的就业困难。目前各高校在一些专业设置上过窄过细,人才培养模式远滞后于社会需求,使得就业市场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各学科专业之间需求不平衡,就业差异显著。有些专业需求旺盛,有些专业则需求量少,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甚至无人问津,成为所谓的就业“冷门”专业。“冷门”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使得他们面临着择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无奈地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7.女大学毕业生群体。受社会、家庭、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男强女弱思想观念、男主女从等传统分工模式影响,“只招男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即使没有明确规定,但大多数情况下以工作需要或专业不适合女生发展为借口,用人单位也会优先考虑男生。“性别歧视”使女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为了困难群体。
三、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就业形势分析
1.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形状。(1)国际现状。美国的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在实施“普适性”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采取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就业促进措施,同时注重利用非营利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德国政府将大学生技能培训与就业相联系,定期开展各种项目,组织大学生见习和实习,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由于印度没有力度特别大的就业政策,印度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非常难。巴西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收缩,“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已逐渐为巴西大学毕业生所接受。加拿大的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是直接工作,而是进入企业或是去公司实习,积累经验,再进行工作选择。俄罗斯的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寻求各种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但多数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在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实施了多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2)国内现状。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计划分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转变,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的就业机制。特别是中国自1999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时代,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高校毕业生总量就业压力较大,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高校学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因自身的经济状况、身心健康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状态,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2.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形势分析。(1)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2013年1月联合国报告称,2013年世界经济将持续低迷,预计增长率为2.4%。欧、美等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复苏缓慢、财政紧缩、债务风险上升、低增长高失业等诸多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呈现出口下滑、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受国际国内低迷的经济环境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投资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对就业的拉动力减弱,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供求不平衡,个别专业供大于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差距,“招就两难”的现象并存;三是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就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伴随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现的局面,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企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3)就业形式趋于多样化和灵活化,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以往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相比,近些年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自主创业、合同就业以及灵活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式趋于多样化和灵活化。受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上存在的隐性性别要求影响,女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明显低于男毕业生,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结语
在中国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大、有效岗位需求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巨大。如果无法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中国宝贵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会引发焦虑、抑郁、愤世嫉俗等不良心态,不但对毕业生本身及其家庭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扩大毕业生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铸,李海琼,邓飚.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2] 江蕾.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与对策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135-136.
[3] 戴文静.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4] 杨良柱,师坚毅.高校毕业生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5-116.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具体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甚至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高校图书馆理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为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这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使命。
1.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
1.1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深入
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工作:①设立专业信息咨询员收集有关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资料。②建立就业专题阅览室,订购专题报刊,开展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导读。高校图书馆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就业、创业专题读书会,读者可以在此交流分享就业、创业的心得和信息。③在文献检索课中加入就业信息专题培训内容等。但由于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这些服务宣传力度不够、服务内容不全等原因,很多大学生对于图书馆所开展的就业指导专题服务工作了解较少。
1.2高校图书馆提供有关就业指导的信息资料较少
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都相继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阅览室,安排专业人员搜集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资料。如:与就业有关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因特网上的各种就业资料;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档案资料等,帮助毕业生丰富其就业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校友的就业信息,以便于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1.3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较为尴尬
大学生就业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他们与各院、系以及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系紧密,但与拥有丰富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的学校图书馆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虽然在每年学生毕业季,各高校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但具体到图书馆日常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的问题。据笔者调查,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起作用较大的部门首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其次是院系学工办,最后是图书馆,这充分说明图书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还没有在大学生中显现出来。
2.高校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可能性
2.1丰富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文献的采集与存储方面具有较为完善的采访机制,购买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馆藏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其中有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图书、报刊以及影像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
2.2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由于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成效已成为教育部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很多高校图书馆抓住机遇及时改进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使得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基本实现。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的投入使用,毕业生可通过互联网迅速、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就业现状和就业动态,避免了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2.3高素质的情报人员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多是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文化层次较高,专业知识丰富,知识面广,这就要求为其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除具备基本的图书情报方面的理论知识,快速查找专业科研信息、提供高效服盏哪芰ν猓还要充当信息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的角色。图书馆员应了解各种信息的来源及获取方式,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2.4舒适优美的环境
图书馆的借阅环境优雅、整洁,读书氛围浓郁,是大学生课外学习的理想场所。如:阅览室环境舒适、宽阔明亮,窗明几净,有不同造型的阅览桌椅;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每层的走廊和书库内摆放有四季花卉、吊兰、绿萝等绿色植物,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增加了图书馆的美观程度,这些独特的创意不仅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也彰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和智慧。
3.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3.1积极收集、整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信息
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大学毕业生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了解和掌握已成为其必备的信息资源之一。为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向其提供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指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及各项法规。高校图书馆要及时搜集和整理省内外大学毕业生相关就业政策和法规,以及毕业生所在学校有关就业指导文件,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就业政策法规信息资料库,准确、及时、系统地提供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使他们在择业、就业时利用所掌握的政策和法规,明确权利义务,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3.2高校图书馆应提供准确的就业形势分析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用“严峻”二字表明了2015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就业形势是能否顺利择业的重要因素。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高效的网络资源优势,从多种途径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如综合网络信息和调查走访,其中着重调研分析和预测本校专业的就业形势、当前社会人才供求关系最新动态的把握、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及选拔毕业生的条件等。大学毕业生在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这些信息后,就可以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
3.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校图书馆在收集、开发和利用就业信息的同时,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安装毕业生职业测试系统。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倾向测试等,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帮助毕业生全面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为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与各种外部因素有关,还涉及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技能的培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联系院系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培训。如:在大学生的创业观、择业观、择业心理、求职礼仪、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人才需求信息及公务员考试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客观审视自己,找出自身优势,根据自己潜质择业和创业。
3.4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
关键词:就业认知;消极评价;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42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求职不良心理等因素所造成的。由于他们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出现一系列的就业消极心理,从而影响了正常择业、就业。分析大学生就业认知消极心理,对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认知消极状况
大学生因学校性质、学历层次、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就业消极心理。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就业消极认知可分为消极就业心理、消极就业态度、消极就业行为三个方面。
1.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就业心理
就业焦虑心理。大学生这种不良心理在毕业前一般都会出现,面对用人单位一系列考核内心感到担心和恐慌;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和生理有缺陷的学生,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的学生,表现更为紧张和烦躁。据相关媒体调查显示:大约70%以上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不乐观,感到忧虑。如果这种焦虑心理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很大程度就会影响到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造成择业失败。
就业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就是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择业中,有自卑感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面对就业机会表现出犹豫、退缩,充满顾虑,不敢向前。造成自卑的主要是因为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学历层次不高、学校知名度低、心理素质薄弱、学校性质等因素。
就业自负心理。在重点院校或一些一本、二本院校中,不少大学生优越感很强,自认为就读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成绩优秀,就业期望值高,过高评价自己,认为找份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挑剔,盲目地追求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岗位,导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反差巨大,从而影响就业成功。
1.2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态度
盲目攀高。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把求职地点选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或纷纷参加各地的公务员考试,造成一个岗位几千人竞争的现象,还有的学生为拿高薪水选择进外企工作。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吹嘘,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期望目标越来越高。这种现象是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虚荣心引发的,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挑肥拣瘦,一味攀高,结果就业机会一次次错过。
过分依赖。“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在舒适的家庭,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其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从校门进校门,社会经验少,缺乏实践锻炼。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依赖性很强,使他们不会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他们更多是等和靠的思想,寄希望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推荐,以及人才市场等就业部门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四处找关系,自己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这些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差,就业希望一旦落空时,内心就会产生极大地失落感,有时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懈怠、冷漠态度。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不就业一族”,既有“无业可就”,也有“有业不就”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放弃不少就业机会;有的学生找不到满意岗位就继续待在家里靠父母生活。还有的学生由于找不到理想工作,索性当成“赖校族”,采取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方式回避就业问题。
1.3就业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
从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大众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突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和心理表现得不太成熟和稳定,很容易受社会思潮、他人观念的影响,而忽略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在就业中选择大众的择业趋势,人云亦云。比如很多同学将就业地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相当人数的毕业生加入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据了解有一个毕业班90%的学生选择到一家公司应聘。这些学生受大众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比较大,缺乏个人主见,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导致从众行为,从而丢失了自己的就业优势。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退缩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竞争又害怕竞争的叶公好龙思想。他们都能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在竞争年代,也希望在竞争中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但往往面对竞争的时候又寻找各种理由回避或逃避;二是害怕吃苦,缺乏历练。很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里经济条件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乏生活磨炼。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喜欢追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不愿去条件相对差些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去创业。这种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使他们错失许多历练和发展自己的时机。
2就业认知消极评价相关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就业人口多而相对岗位少是社会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作为就业大军中重要一支——大学生也显得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很多大学生还未毕业就有一种紧迫感,担心自己还没毕业就要面临失业。不少学生反映,有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过于苛刻和教条,不给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一些名气不大的高校,或民办高校,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明显带有一种歧视的眼光,这让很多毕业生感到不公平,内心充满了不平衡。此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找一份好工作必须要拉关系、走后门,对于没有过硬社会关系和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有望而却步。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公平竞争,同时,也给他们心理带来一定阴影。
2.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出新挑战。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与市场脱节,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市场出现饱和,毕业生无法安置。通过用人单位反映,很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很长时间不能独立担任工作。另外,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流于形式,效果不好,没有发挥其指导就业的作用。比如就业指导功能单一,内容过于狭窄,多数高校注重的是实用、见效的应聘“招数”指点,所以就业指导课大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形势分析、应聘技巧传授等方面,忽视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择业心态、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还有些高校为了教学任务完成,采用大班上课,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有的学校把就业指导课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整天忙于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根本无心听就业课,到课率还达不到一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统一规划,缺少全程化的辅导,是大学生产生就业不良心理很重要的原因。
2.3家庭因素
很多家庭仍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为孩子设计美好未来。从上小学开始到毕业工作,孩子每个阶段父母都费尽心力,全力以赴,“一定要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一个个的目标给孩子带来无形压力。大学毕业找工作,家长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安排孩子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意见。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并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孩子则期望能按自己的目标去实现梦想,现实存在的代沟和想法使家长与孩子很难达成一致,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左右为难,不能两全,因而出现了心理矛盾。此外,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家境不好,或家庭不和谐,或单亲家庭等原因也多少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
2.4自身因素
首先,个人综合素质较低。高校大众化教育趋势,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有限,几年下来综合考核很不理想。有些学习更差的学生干脆在大学不思进取、混日子。这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便会处于劣势,就业范围缩小。其次,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有些学生自认为家境殷实、成绩优秀,充满着优越感,面对择业“东挑西拣”,“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一个个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受家庭环境、个人生理条件的限制,自卑使他们忽略了自我的专业优势、个人的兴趣爱好,过低的评价自己、否定自我,对就业抱有悲观的态度。再次,挫折承受力较差。在择业中,一些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应聘,由于种种原因被拒绝几次,就变得心情低落、意志消沉,不敢正视失败,而采取逃避的方式,对就业不再去努力。受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大学生消极认知导致择业误区
3.1盲目追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满足其虚荣心
具有较好社会地位的职业是大学生求职的主要目标,如事业单位公务员、学校教师、医生,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公司企业等。他们认为在这些单位上班很风光体面,待遇又好,是最佳选择。
3.2片面追求专业对口而错失就业机会
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审时度势,一味要求专业与岗位匹配,守株待兔,使得一些不错的岗位擦肩而过。
3.3追求稳定职业缺乏创业精神
在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特别是来自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深知上大学奋斗的结果得来不易,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更想通过它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所以在选择职业时非常谨慎,希望到一个稳定、收入又高旱涝保收的单位工作。他们身上缺乏一种开创、奋斗的精神。
3.4追求经济利益功利思想严重
“90后”大学生受当前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其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出现了较大差距,价值标准不同,他们往往以挣钱多少进行衡量判断,选择职业讲究实惠,注重经济回报,而缺乏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的振兴。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离不开健康职业心理培养,这是一项综合而又长期的工程,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良好的心态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基金项目:2010年4月25日立项的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课题名称: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RS-2012-10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已经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欣喜于高校扩招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地看到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隐患。沿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由国家统包统分的传统制度已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实行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过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一项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体现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涉及到全社会各领域。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就业岗位总量不足、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明显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是困境形成的原因。摆脱困境的出路有调整产业结构、搭建就业平台,面向就业市场、提升育人水平,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就业资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随着社会自主择业竞争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加大,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理想与现实需要的明显落差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呈现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重大,现在就业问题是大学生亟须面对的问题。大学生都在为将来的就业而着急,毫无疑问,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比较严峻。所以,大学生应该针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分析问题,研究指导对策,找出症结所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价值判断、择业取向产生迷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和择业取向,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有较大出入。他们在择业时往往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追求较高的个人待遇,偏向工作比较稳定、收入颇丰的行政事业单位,希望能够在大城市的科研或管理部门工作,对未来的工作要求十全十美。而这些岗位需求量一般较少并且竞争激烈,这就构成了学生供应量与社会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强烈反差。一些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同时,又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使得认识和实际情况发生偏差,在职业选择上产生迷惘。
(二)大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管理式”的,新的就业制度对传统学习方式提出挑战,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出现学生随意缺课、随意休学,甚至有的痴迷网吧,影响学业。尤其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求职,基本上是各自忙碌,学生的集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不好开展。许多人认为,大学生的竞争,就是学业上的竞争、学历上的竞争,好像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人才,找到好工作才是最终目的,往往忽略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高校应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工作,共同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全国求职信息网络不完善、不健全。现在毕业生在无数的职业信息中苦寻,重复着简单而低效的劳动,疲于与各地的需求方见面,择业成本较高而成交率较低。网络求职系统不完善,可信度低,信息更新不及时,未能有效发挥网络这种新兴渠道的作用。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构建以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中枢,链接各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各高校为连节点,通过以因特网为主、电话信函为辅的连接渠道,组建立体的覆盖广泛的职业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全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信息网络,应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就业政策、需求信息、形势分析、求职技巧、职业规划、毕业生访谈、企业介绍等常规模块,搭建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平台、毕业生档案网上查询平台、校友沟通平台等。全国求职信息网络不仅有利于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而且也有利于广大青年通过毕业生供求信息的变化,相对准确地判断未来就业的优势领域,填报考学时的专业志愿。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如何解决由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向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转变所带来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更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应与时俱进寻找应对策略,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体系。要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治久安”,根本出路还在于制度化管理。从政府角度看,采用法规管理,规范就业,严格按政策办理;从学校角度来看,我国高校自实行上学缴费,毕业自主择业的招生就业制度后,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也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也必须习惯拿起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自主择业权利。
第一,完善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现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就业不充分,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信息服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一是高校、地方和国家立体化的就业信息网和相应的服务体系;二是信息监测快速反应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既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又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追踪和反馈毕业生就业动态及社会需求变化服务。
第二,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职业资格,大学生英语的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等许多证书,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部分大学生进入的将是劳务型、操作性的岗位,用人单位需要的也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这些正是现在的大学生所缺少的。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职业认证的信息指导,将社会上职业认证引进到校园。
第三,完善就业市场管理制度。现在毕业生就业大都是通过就业市场获取信息或得以应聘。但现在就业市场却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使毕业生难以得到准确信息,疲于奔命地到处“跑场”。一些招聘会规模庞大,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用人单位随意抬高招聘门槛,提出一些不合理、近似苛刻的条件;一些中介机构只收费不服务;有的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侵害毕业生权益。
为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大学生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对人才评价上真正男女平等,杜绝歧视。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规定》,最终构建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除了少数精英人才外,大部分毕业生将会“大众化就业”,接受“大众化岗位”的选择。要对学生加强政策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分析就业形势。要更新就业观念,面对社会现实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思想上、心理上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的青年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择业观。大学生所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设计与就业决策。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起点是否准确、规划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在大学入学之时即展开。可以请职业教育专家及成功人士对新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结合各专业的技能要求、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形势,从心理、技能、观念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结合当前职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个人竞争力来综合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从而找准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此外,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和补充个人的奋斗目标,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目标越明确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在求职择业中才能获得主动,在就业市场才能如愿以偿。
(四)指导大学生正确签约择业
首先,调整好就业心态,理性择业,是当前毕业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职业礼仪、求职知识、职业法规、求职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到,而这些在求职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初涉职场就应树立诚信意识。毕业生违约对己、对用人单位、对学校都是极大的损失,学生违约事关学生及学校的诚信度,也会影响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还会波及到高校未来的就业率。签约前要熟悉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中的各种条款,慎重对待应聘。
其次,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技巧培训,通过求职信、自荐信、简历表等基本应用文的写作、求职外语强化培训以及面试技巧培训等,帮助学生明晰个人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一步明确求职方向,同时规避求职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升求职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个人能力分析、就业环境分析,采用模拟竞聘、就业沙龙、面试闯关等新的教学方式;举办大学生就业系列专题讲座,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咨询信箱,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提供毕业生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努力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
另外,指导学生掌握时机“适度签约”,不能以为本专业就业形势好,个人就盲目乐观;不能因为一两次求职受挫就灰心丧气;也不能以薪资的多少作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永霞.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启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2]崔玉平.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失业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导向;综合教育;完善体系
1.引言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家庭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2.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人数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也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11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多万。民办院校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等方面同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据官方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4月24日,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成人高校1所。在校人数达到300多万,占我国在校总人数的1/9之多,对应的每年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012年民办高校毕业生达110多万。
根据表格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均以近50万以上的总量递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14万,2004年已经扩大到280万,2006年人数突破400万数字大关,为413万,2008年559万,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已超出660万,达680万之多。我国毕业生就业人数增加速度令人吃惊,势必会增加就业的难度。
3.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已由2001年的86%下降到2012年的70%不到。从目前的社会情况看,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针对这种形式,下面将从几方面分析:
3.1 市场经济模式下人才供需处于失衡状态
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过渡,劳动市场显出矛盾之处:一方面,某些专业人才过剩导致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缺乏,而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全面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重课本轻实践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最终形成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人才的供与求显示出严重失衡的不良局面。
3.2 传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以往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是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但近年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大量的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也面临着压缩机构、减员增效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只占5%左右,且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学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非国有”。
3.3 人力资源市场面临的激烈竞争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再就业这三股主要力量的碰撞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必须发挥出自己的就业优势,才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3.4 择业观念不同,个体求职发展机会悬殊
当前,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给自己就业加码,局限于专业、公司规模,城市发展、职业规划等等各种原因而限制自己的求职发展机会。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通常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他们比较固执,坚持自己的专业,只找所谓“对口”的工作,有的则是非大公司不进,执意选择国内500强企业,也有部分过分看重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典型的一类城市。造成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4.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4.1 “以人为本”——将招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近年在政府主导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招通过行政手段逐步推进,但民办高校仍应坚持与社会相联系,坚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大的情况,民办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招生数量,要深入市场进行全面调研,适当减少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招生,同时相反的,应该增加市场较热门的专业,使招生与市场需求相协调。
4.2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应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课程体系中不断优化整合,坚持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在制定招生计划时,综合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在授课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考核环节中要严格把关。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业与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与社会各界加强联系,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兼职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最后,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训和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就业,胜任岗位要求。
4.3 改革师资用人制度,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高校的师资水平及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首先有必要培养一支既能教书搞科研,又能动手操作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方式可采用直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即通过专兼职形式从其它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其它高校和高层次毕业生中直接引进“双师型”人才。“走出去”培训的方式即积极鼓励高校教师主持校外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工作,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者由学校主持开发一批重点科研项目.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4.4 巩固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应合理设置大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中既不能重复以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又不能走向只重视实践而轻视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极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4.4.1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是体现在人文素养的文化底蕴中,人文素质教育比专业素质教育更能促成人的发展和和谐。人文素质教育区别于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还要求学生学会做事,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
4.4.2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等方面。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清醒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我认识是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可通过举办有意义第二课堂活动或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引导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
4.4.3 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题,高校应解放思想,为学生构建大胆尝试、勇于突破的创新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鼓励学生超越自我,革除束缚学生自我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用多种形式的创新来推动个体进步。
4.5 提升自身形象,明确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品牌效应。
民办高校要打造优质品牌,优质品牌会无形中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要以优质的教育逐渐形成优质的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丰富教育内涵,树立名校品牌。
民办高校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一大优势并成为促进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在办学中注重变革创新,“找准定位,办出特色”,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跃上新台阶。
民办高校要考虑到市场定位、发展定位、专业定位、宗旨定位、价值定位,同对在商品形态以及运营体制和极制等方面准确定位,唯有把科学化与准确性把握好,方能找到适合发展的路子,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5.结语
从民办高校角度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文中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拓宽思路做出新的尝试,为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2]李建成,张志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8).
[3]陈舒恒.从人才市场把握高校的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l(2).
[4]薛晓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
关键词:就业指导 问题 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75-02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技巧培训,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环境有着清楚的了解,利用当前的就业制度和政策来更好地就业。在就业之初,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点必须正确,在他们了解了就业程序和相关的就业技巧之后,能够保证顺利就业。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他们对创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已经逐渐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并且进入了教学计划之内,在很多高校中都有专业培训团队进行课程教学,在一些学校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是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并未真正形成一个体系,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内容缺乏系统性
在部分高校中,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仅仅是片面地认为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培训应聘技巧,在重视度上,将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边缘化,学校在这方面的投资建设也是极少的。这样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无法被真正重视,学生难以从中学习到与就业相关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高校在对就业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但是从整体而言还是缺少系统性,也没有针对相应的专业提出相应的对策。还有部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把上就业指导课程当作了一种负担,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在其中收获不到具体的就业技巧。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团队大多是由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还有一些辅导员等担任,他们平时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仅仅是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对大学生的就业没有多少帮助,因此高校建设师资队伍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就业指导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则倾听,还有一些教师会采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演示,通过视频教学来指导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兴趣全无。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比较重视理论教学,但是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倾向、心理等形成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会出现众多的矛盾心理。
二、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1.就业指导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形成积极影响
高校不应该在毕业生就业的时候才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而应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在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况,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迷失了方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挫折不断,这时更需要进行就业指导。
2.个性指导与普遍指导相结合
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就业指导是最为常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编入教学计划之内,从而保证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其二是针对年级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虽然普遍的就业指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因此还需要进行个性指导,争取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个性指导是根据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从而达到就业指导的效果。通常来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需要一对一的辅导,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深入分析,为其职业方向进行规划,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需要将个性指导与普遍指导相结合,从而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最大作用。
三、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对策
1.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等因素是比较关注的,国家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就业政策都未好好利用,这也是导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实践脱节的关键之一。要想让大学生真正地在就业课程教学中有所得,就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实践联系到一起。
课堂内外相结合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作以解答,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性地讲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然后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亲身实践,让其感受企业的氛围和工作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自己适合的企业,明白自己在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毕业时能够谨慎选择,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2.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建设与教材改革相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高校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是当下需考虑的重点问题。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网络上的资源在课堂充分运用,这样学生和教师就可以在课下进行随时的互动,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所有师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网络课程的建设对教学内容是一种丰富,学生在网络上还可以对自己进行职业测评,好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正确的定位。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校友在网络平台上为学生进行解惑,关于就业政策、企业问题、应聘技巧的了解等都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在教材方面,应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时代飞速发展,教材的内容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可以组织一些著名就业指导专家来编辑教材,每个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改进,将一些实际案例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去亲身感受与运用。
3.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用。当然这些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也应该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于发达国家的教学方式,也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辩证地吸收。除此之外,教师队伍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将当前一些主流思想和社会工作需求变化融入到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就业策略。
4.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很多高校都有多媒体设备,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多是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一些专题讲座。要想真正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将传统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对网络教学加以利用,保证课上、课下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艳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6,21.
[关键词] 医学院校;就业服务
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矛盾凸现,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与持续攀升,然而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陈年老酒,愈陈愈香的医生,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业,不受经济影响被年龄淘汰。然而从近年就情况看,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医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随之而来就业压逐年上升,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太强,决定了就业面相对狭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1、目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1 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经过多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到了根本的改善,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还出现了饱和或超员。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现今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城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就业重心下移。
1.2 医学各专业供需的矛盾。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护理本科等专业的毕业生依然走俏,临床医学不太理想,法医学的社会需求量有限,预防医学就业比较困难。
1.3 学历层次的供需矛盾。目前在医学专业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情况比较好,本科生的就业率与各个专业相关,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专科生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1]
1.4 毕业生期望值很高。部分医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尽管大城市、大医院的就业门槛很高,竞争日趋激烈,部分本科生都不愿意去基层医院,而基层医院往往是近几年来接收毕业生的主力。在县及以下乡镇医院,由于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和设备比较低,医疗药品也不足,对学生的需求旺盛,甚至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从多方面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
2.1 要摆正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位置。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逐步实现以文凭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实现从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毕业生对就业质量最关注的因素分别有:行业发展前景、适于施展个人才能、适合自己能力与性格、工资收入、其它福利。[2]学校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必须重视教学改革,注重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的临床教学实践培养环节的实际效果。
2.2 建立专业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目前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体系,主要以择业技巧等基本知识为指导内容,以提高就业率为根本目标,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就业力是一种持续保持职业生涯长青的能力。它的核心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经验,四是职业素养。[3]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从基础就业力培养、专业技能的强化到核心竞争力打造;从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到专业教育的就业指导渗透,都应围绕着如何提高就业力来进行。
2.3 拓宽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如今国家号召广大毕业生积极创业、到基层就业,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从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无论是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还是卫生执法监督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岗位供医学毕业生选择。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医学相关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单位蓬勃兴起,这些都将是医学专业学生驰骋的舞台。伴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医学的高级人才,医学毕业生自然是首选对象。
2.4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外,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稳操胜券。[4]根据就业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医学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5]学校应坚持素质教育以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素质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5 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我国就业培训经费还未纳入年度的政府财政预算,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社会企业、高效的就业培训机构和专职人员少。就目前高校而言,就业培训和指导资金短缺,许多高校刚刚建立的就业指导中心,缺乏专职人员。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就业培训和指导还没有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尽快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和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做到职责明确,资金到位,组织、人员落实。
2.6 提高并发挥高校教育管理团队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团队是一个知识集合,高校教育管理团队隶属于一个团队”[6]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教师团体的作用。学校要从学院领导到辅导员老师,上下一心,广泛动员,积极为学生考研和就业出谋划策,千方百计推动学生就业,狠抓落实,抓收效。通过电话联系用人单位,主动推荐学生,飞信平台信息,及时反馈就业意向等方式促进和推荐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思想教育,指导毕业生要准确把握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深刻影响,客观对待自己,冷静面对现实,理性做出选择,放平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邱云峰,高军.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略论[J].2003.2.
[2]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3]穆林.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4]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就业竞争;英语教学;学习动机;大学生
随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越显重要。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广西,省内企业也在想方设法走出去,对外联系越来越多,很多单位招聘人才时除要求专业知识外还对英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出现的新的选聘人才的标准是时刻关注的,这让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同时也带来压力。
一、就业形势分析
加入东盟《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广西就业形势的影响。中国经过长期努力后,终于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让我国成为全球性经济时代的参与者,这不仅直接冲击我国的商品市场,也对就业产生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投资环境、政策的变化,企业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就业总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业。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壁垒在日益减小。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多技术先进,具有明显的质量和品牌优势,他们进入国内市场,虽然可以吸纳一部分人就业,但由于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因此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不多。而国内企业可能由于竞争力弱而造成大量人员的失业。不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导致失业。企业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对外联系比较频繁的企业,对既能懂专业知识又能进行英语交流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英语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形势必将发生新的变化。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是第一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太高,同样存在与第一产业一样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在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之上,与国际先进发展技术接轨,努力提高创新能力。需要一大批人才走出国门,需要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能对外交流的高技术人才。这都是目前我国所欠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获得了相当长的一个快速增长期,但是这种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极低,浪费严重,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发达国家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能够进行英语的读和写,才能在短期内消化和吸收国外比较先进的技术。劳动力输出对就业的影响。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劳动力在800万-900万之间,每年就业压力较大,同时这部分劳动力普遍素质不高,而企业所急需的高级人才市场上没有。这就造成一种现象,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市场紧缺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非常少。专业人员普遍英语水平不高,英语专业人员又没有各学科背景。综上可见,我国的就业影响因子复杂多样,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认真思考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新的要求,在校期间努力充实自己,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变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好英语,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才能在未来就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应建立在企业需求基础上。由于近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一次性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很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但是这种就业指导很多停留在理论层次,或者只是针对某一企业的指导,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适用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许多毕业生只关注眼前利益,只关注福利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要认真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相结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社会急需的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能进行英语的沟通和交流,这个可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偏差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的用人观念偏差造成的,一部分企业只强调学生能不能短期内适应工作,招聘时强调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学校差异等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转变企业的功利性用人观念,促进人才合理使用。特别是做好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明确他们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状况,缩小人才培养和国外高校的差距。大学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学校要从学生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正确的执业观念,避免一些学生片面认为学必修课程就可以了,忽略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没有大量的专业知识的沉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够,不能完全展示自己的实力,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只有让学生了解了就业竞争力各构成要素,认清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就业竞争力就是大学生具有的能让自己脱颖而出战胜别人并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根据就业竞争力的各要素影响程度,可分为三方面:(1)核心竞争力。即发展能力,它包括想、专业水平、交际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就业层次的决定因素。(2)思想道德水平。要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包括品德素养、思想情操、政治方向、理想和抱负等,决定了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把思想道德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它与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不同,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培训得到提升。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3)科学文化素质。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较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要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善于提炼总结社会信息,主动积极探索未知知识以及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勇于创造,思维灵活,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生能独立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所有能力的总和,它是一种能够让用人单位快速发现的一种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文明礼仪等方面。它是就业者与用人单位刚一接触就必须表现出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能否顺利完成面试并被录用。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拥有非常好的母语表达能力,更要求有英语表达能力,这是增强自己竞争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此外,还需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身心素质好,就业心态端正,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具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等等。这些因素也是决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在表现佳的学生总是让用人单位刮目相看。
三、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分析
在影响英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动机是学习效果的最好助推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并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主动探索英语学习方法,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英语对于今后就业的重要性,这种由于外部条件的改变带来学习动机称为外在动机,即目标动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首要一条就是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当然,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中资单位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英语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石。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将这种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英语能力决定工作质量。随着东盟博览会在广西落户,广西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外国企业和机构进入广西,国内的企业一方面想与他们建立联系,另一方面也想走出国门。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不可避免,英语作为东盟的官方对外交流语言,当然是首选的交流工具。进入外企工作,英语能力是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中国人必须能够与其他管理者以及同事顺畅的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对使用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内企业也是一样,越来越看重引进人才的英语交流能力。在广西这样的大环境下,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懂英语,能与外国企业家进行谈判交流,为企业打开国际市场,进行外贸合作,如果英语知识不牢固,就会大大缩小就业范围,降低就业竞争力,即使勉强进入单位,地位也不会太高。现阶段,要在广西获得一份比较有前途、比较有发展空间的岗位,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
四、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
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在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每个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动机都可能不同,当遇到感兴趣或较容易的课程时,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当遇到不感兴趣或较难课程时,学习动机减弱,学习效果反而有可能降低。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去除功利思想,有很多学生只为了通过各种考试,没有去想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这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的学习兴趣,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确立理想的综合型学习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总之,研究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和就业竞争的关系,就是为了端正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帮助他们重视英语学习,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英语教师要加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形势等宣传,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就会调整自己,这样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恒久的持续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就业和全面素质提升;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加强教学改革,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各种教育措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让大学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心中的必修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延红.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培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张举.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李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