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教育

初中物理教育

时间:2023-09-19 18:4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重视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和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高级社会性情感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情感水平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发展、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情感积极的疏导和迁移功能,这一点好比是百米赛跑的终点,给你奋斗的目标,是你有冲向终点的动力和信心。教学生学习方法,分析学习的不足,拉近师生感情,提高学习兴趣。

(2)情感教育能积极发挥情感积极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充分利用“表情的超言语作用”,从而增进认知传递、深化。例如,我校有位教师辅导不喜欢进班,领导开始找他谈了几次,效果不佳。可他每次考试成绩总在前面。甚至本班其他各科成绩都较差他的成绩人很好。我们观察和分析就是这位教师感情丰富,能把情感功能发挥出来。情感教育就是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切的着眼点是如何能让学生有好的情感体验。一位优秀的情感教育实施者总是饱含感情的教学,总是可以“制造”强烈的知识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总是可以一次次的制造知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丰富的积极的教学表情、有激情的情感体验碰撞对学生认知的积极效果绝对比“麻木的认知”表演效果好。

(3)情感教育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即发挥情感的积极动力和强化功能,对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有增力,这一点好比百米赛跑观众席上的红旗和啦啦队。笔者了解到在现在中学,不少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克服不是很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关键点在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情感动力在推动自己前进,他们在不自觉的利用着情感的动力功能。

二、初中物理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以优化课堂效果

1.接受新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我们说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前面所说,初中生心理具有比较尖锐的特点,甚至是存在比较矛盾的方面,没有较高的情感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物理教育中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物理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贴

2.切实应用情感教育、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互动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第一,初中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创造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教师积极的、强烈的物理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的维护才会缩短。

(2)落实课下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外,在课下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理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科学家的“雏形”,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初中物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领域;另一方面,物理学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均在教室外或实验室进行,如学生自主的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学生都需要物理教师的帮助和参与,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给我们物理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情感交流平台。每一位物理教师应抓住这个机遇,把情感教育很好融入课堂教学中,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提高了学生德和智,又育了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作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培养是情感教学的关键部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定不能对自己的学生失去信心,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生活和学习上赢取学生的信任,及时地鼓励和开导,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物理的困境。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看到教师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以教师为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其次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过多的困难,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甚至于一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只有让学生时不时的体会成功的感觉,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不要设置难度过高的问题,应该从基础性的理解开始,如让学生总结“光的折射”的一些规律,学生在完整的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便会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的信心。

二、活跃物理课堂氛围

任何一门学科,想要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一个好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对于内容深奥难懂的物理来说,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来说至关重要。物理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诙谐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学习“相对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一个与“相对运动”有关的小笑话:“有两个第一次坐飞机的老妇人在飞机起飞前找到飞行工作人员说道:‘希望你们把飞机开的慢一点,尽量不要超过声音的速度,因为我们还要聊天呢’。同学们知道老妇人所说的声速是多少呢?老妇人为什么不让飞机的速度超过声音的速度呢?”这个简单的小笑话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声音的速度,而且引入了“相对速度”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氛围。与沉闷的课堂氛围相比,愉悦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物理教师的威信

情感教学的设计者就是教师,因而教师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教师要着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试问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这个教师又能以何优势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呢?因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和道德素质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讲座或学习交流会,以此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时刻保持走在教学的前沿,从而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百宝箱“和“万能胶”。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即使一个教师满腹经伦,如果他并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学生打成一片,那么满腹经伦也不过是一张白纸。老师只有以真心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成自己的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纳教师,使学生有苦可以诉、有情可以抒、有话可以说。如此才能使学生放松戒备,进而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一旦打破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就会建立起来。

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传统教学中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阻碍物理教学发展的一大障碍。过少的交流不能及时地传达教师的授意和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也不会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更别提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了。甚至于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都没有回答问题或者与有教师交流的机会。因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情感的交流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尽可能的提出一些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亦或是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文体或竟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于讨论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走进学生,与学生探讨学习和生活,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逐渐地认识和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若在物理教学中真正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应用,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才会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容易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艳.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亚太教育,2016,(10).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94-01

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家长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物理学习。农村中的物理教学水平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方面教学设备不完善等,使得物理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部分的学生不喜欢物理,对于物理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物理教学水平越来越低。本文主要具体分析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学中各方面设备不完善,并且课程安排不合理等,这些使得物理教学水平比较低,学生的掌握能力差距比较大,这严重影响学生高中的学习。

1、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比较低,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有的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本身并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甚至有些学校教师年龄比较大,缺乏一些年轻的、有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是农村中教师队伍没有较大的改变,大部分的教师并不能真正精通新增加的理论知识,这就影响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制约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

2、实验条件没有保障,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做实验来加深理解,许多学生因为实验对物理产生兴趣。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各个方面的限制,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必要的实验根本没有保障。有些学校没有实验室或者缺少各种器材,大部分的教师用仅有的简陋设备进行演示,或者直接用语言进行讲解,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掌握知识,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缺乏自身的理解力。缺乏实验甚至没有实验课,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兴趣,认为物理学习太抽象,增加了学习困难性。

3、教师评价机制死板,影响教师教学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但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于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教师的奖励机制只是单纯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学习成绩提高就能够得到奖励。这样的评价机制存在着不公平的地方,许多努力工作但是学生成绩没有提高的教师不能得到一定的奖励,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许多的教师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把大部分的工作重心单纯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不再注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4、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效率比较差。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只是依靠讲解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只是听,并且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学生认为物理学习比较难,因此更不愿意学习物理。久而久之,物理的教学水平整体下降,与其他地方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学生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初中阶段的学习。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物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学好物理知识,能够为高中时期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农村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

1、积极树立责任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树立和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对于不理解的反复讲解,直到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解。学校要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招聘年轻教师,使得队伍年轻化、高素质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平时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内涵,扩宽知识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传授知识。

2、切实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水平,因此,加强硬件建设刻不容缓。同时,学校要有专门的实验场所,并且最少一周安排一节实验课,保证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实验而喜欢物理。因此,学校必须完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物理实验的操作。

3、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学校要改革教师的奖励评价机制,不能单纯只依靠成绩进行衡量,使像物理这种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受到影响。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只能依靠题海战术来理解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物理深刻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学校要改革评价机制,学生成绩只是一方面,还要根据教师平时的表现、公开工作的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4、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物理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讲解,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引入知识,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物理知识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课堂上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比较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这样一定能够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立峰.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1(5).

第4篇

一、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由声、光、热、力、电五大系统构成,注重这些知识的基础性和趣味性。一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合格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素质。二是通过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正确的基本观点,其中包括对事物所应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智力结构

智力结构是科学素质结构的主体。作为初中物理教学要求主要包含三大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实验前的设计,到实验实施中的观察和操作,再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都是实验能力的表现,它包括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处理数据能力。

3.非智力因素结构

非智力因素结构主要包括情感因素质和思想素质两大方面。作为科学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思想、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物理教师必须做到寓教于教学之中,结合学生实际,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成绩”为目的,而以“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科学素质为己任。

2.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实施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初中物理的教学,要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是差异教育。

初中物理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日常经验、智力水平、学科基础知识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能够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

4.主动性原则

学生对物理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急于探求知识,渴望揭开奥秘。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三、实施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版本多采用“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论证――应用实践”等环节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学习。这样就要求物理教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1.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物理教学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假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授物态变化一章时,可以设置常见的日常问题激趣设疑,如:夏天洗澡从水里上来感觉比水里冷,江湖艺人能够油锅中取铜钱,雨雪冰雹雾露霜汽的形成......通过这些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

2.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探求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在观察和实验中,能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1)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例如教授熔化和凝固时,通过演示实验,然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现象,讨论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异同,归纳概括得出本课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积极探索的良好的科学品质。

(2)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要能够准确提出探究问题,并大胆猜想假设,自行设计和操作实验并最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当然探究实验的探索过程是一个质疑解疑过程,会有许多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尊重客观事实且辨明差别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3)课后实验,强化观察实验能力

课后实验是物理实验的一个课外补充,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过程的巩固与强化,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课后实验是学生独立设计操作观察来解决难于理解的现象或规律,如不同燃料热值的比较、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认识、电动机的原理等都可以通过学生课后的自主实验来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和全面的科学素质。

3.分析论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习就是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每次的物理学习都要在思考讨论中完成。因此物理学习就是全面思维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各项思维的集中训练。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归纳概括的方法等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素质

学以致用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标,初中物理的学习就是要应用所学解决日常最简单的问题,为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1)通过物理学科发展历史及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科技的发明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解决身边日常问题,解释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第5篇

一、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试验等思维形式,将客观现实反映出的理性认识过程,同时又称之为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通过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思维的作用及规律的分析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们只有先把握物体本质,才能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途径

1.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中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形成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这是抽象思维的功劳。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

2.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

初中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既是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从物理实验及探究活动中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实验探究逻辑关系有三种:科学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以及科学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几种逻辑关系,让学生将这几种逻辑关系运用在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将初中物理课程与创新教育相整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情景不容乐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受传统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下,部分老师仍存在以分数、成绩论英雄的错误思想,对学生创新能力不加以重视,造成了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创新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巧设问题,实施创新教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探索才会发现真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说,对于初中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学,在使用尺子引导学生测量物理课本长度的实践中,笔者要学生将尺子的零刻度与物理课本的一端对齐,则尺子另一端的数值就是物理课本的长度,让学生自行进行测量。在测量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并没有急于总结实验结论,而是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尺子没有零刻度,应当怎样测量书本的长度呢?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结合生活实际,实施创新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物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结合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问题、现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实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实生活中许多方面都涉及物理知识和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生活元素,将课程教学中的物理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燃起学生的创新之火。比如说,对于电学部分的串并联课程教学,笔者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电路图,向学生展示串联、并联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操能力等,笔者还将全班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自行设计出不同的电路图。在实践环节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兴致勃勃、兴致高昂,积极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不断尝试着采用双触开关、单刀双掷双控等方式,完成电路图的设计任务,满足设计活动的要求。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与探究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实施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发挥探究式学习的魅力,开展探究式学习。比如说,对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就应当摒弃传统告知学生定律为何物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行归纳总结牛顿定律。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定的历史事件引出教学课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是什么维持物体运动,及其原因?为什么力中止后,物体依然继续运动?在光滑、粗糙等不同的表面上,物体运动的速度、距离为什么不等?按照这样的探究环节,让学生在不断总结定理之后,又不断地定理,避免学生思想的教条化,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在积累物理知识学习规律和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不断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多媒体集声音、图片、文字和动画于一体,能够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作为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对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开展多媒体创新教育,带给学生试听感官享受的同时,还能够将课堂试验中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等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创设鲜活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多媒体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扩充课程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信息多样化的需要。

五、拓展课外教学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课外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阔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初中物理教学做好课堂45分钟创新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学生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来。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富有创新色彩的课外小活动: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如何让一个从3楼掉下来的鸡蛋不会碎裂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势必会绞尽脑汁,探索各种减缓冲击力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科学内涵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课外环境具有一定的开发性,打破了课堂与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推动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应当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出发,遵循教学活动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环境,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正确认识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需要老师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致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工作上来。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变。所谓素质教育, 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而初中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 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 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质的传播为宗旨, 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 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给学生打好物理基础,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因此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当前, 初中物理教学受“ 应试教育” 的影响仍存在着重知识轻学习, 重课内轻课外, 重“ 学会” 轻“会学” 的现象, 束缚了学生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主动性的发挥, 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明确初中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 加强基础, 培养智能, 重视德育, 发展个性。

下面, 笔者试就现代社会对人的几个基本的素质要求, 如何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 在教给学生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进行训练、促进发展的尝试, 作一点粗浅的阐述:

一、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意志力培养。意志力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撇开意志力而做任何事情。物理的学习不是每时每刻都是有乐趣的,我们就要鼓励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物理,培养其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同时要通过适当难度的问题, 有意地难一难学生。当学生急于依赖老师指导时,有意拖一拖, 设置悬念, 做到“ 道而弗牵, 开而弗达”,培养学生乐于做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心理品质。

2.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 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提高正确率都有重要作用。

二、独立自强, 踏实进取

独立自强、踏实进取, 这些素质的形成, 可以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在锻炼坚强的意志性格上下力。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强的意志性格, 既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磨炼, 又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取得进步。所以, 物理教学对于培育这些素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深感养成以下这些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习惯是: 集中注意、专心听讲的习惯; 正确阅读课本、运用课本的习惯; 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思考与书写的习惯; 准确运用物理语言、完整表述思想的习惯等等。学生由此发挥出了其非常亢奋的想象力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就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是贴心的,是可以信任的。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个性品质,关心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需求, 使教学真正能深入儿童的心坎里去。

三、教育观念要新

教育观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体现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 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实在“素质” 二字上。

四、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人们历来把物理教学比喻为“ 思维的体操” , 这个

比喻形象而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正是训练他们思维的过程, 使他们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 科学的指导, 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笔者曾在一个班级教了5 年物理课, 从入学第一天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 由于贯彻始终持之以恒,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训练从观察开始。观察是一种由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 人们要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 必须从观察入手。我在第一堂课上, 让学生看课本第一页的准备图, 要求学生讲出图上画了些什么。此时整个班级的孩子出现了各种现象: 忙“ 乱” 的, 东张西望的, 不知所措的, 随心所欲的, 说明他们不懂得如何观察。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中的重要一维。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也要时时渗透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追求,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一、利用物理情境实现情感教育

初中生对于新鲜事物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学习物理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情感和兴趣。通过设置,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给学生更加容易把握的直观形象,形成浓烈的气氛,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变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悬浮”现象平时在生活中不易见到,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时会漂浮在水面”的结论,在进行新课的讲授前,我利用演示实验向学生分别展示了将木块、蜡块、鸡蛋以及橡皮泥、铁块投入装水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从橡皮泥、铁块、鸡蛋沉入水底的现象和木块、蜡块上浮直到漂浮到水面的现象,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如果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会怎样?然后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向学生演示这一平时在生活中不易见到的“悬浮”现象,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我再进行适时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将知识化难为易,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运用以情感人实现情感教育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其最有效的学习。因此,我们要摒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师教之功,贵在主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作为教师,要尽量营造一个充满轻松、和谐以及快乐的课堂气氛,并且要主动关心学生、亲近学生,学生才愿意接纳教师、相信教师、尊敬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和调剂学生的学习情感,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热爱,从而尊重你、信任你、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才能潜心钻研、刻苦学习这门功课。

2.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这就要求教师要永远装着一颗爱心,在学生遭受失败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找回自信,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不断唤起学习的激情,以情感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及时地进行鼓励,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动力。

三、运用德育情理实现情感教育

新课程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结合的向心力和原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有关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感情和人格,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机结合,才能经常不断地把真、善、美的思想和情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永远美丽。

例如,在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中探究火箭升空原理时,我向学生讲述了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火箭武器,即公元1128年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然后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1999年我国“神舟一号”的升空,到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宇宙飞船顺利升空的画面,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只要教师在课前悉心查找、精心挑选,将这些感人肺腑的事迹适当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学好物理的动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注意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的利用和挖掘,以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发挥初中物理的教育意义。

第9篇

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地充实自己,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教育领域这一前沿阵地进行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努力探索、开拓进取。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将成为时代经济的强劲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养成。

初中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物理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思想,教师若能很好地挖掘整理,做到为我所用,有机地渗透到物理教学活动中,这不仅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常可利用物理学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为例来进行教学,奥斯特发现了电能生磁,法拉第由此事实作了大胆猜想“磁能生电吗?”。

教学中,教师应选取适合探究的问题作为内容,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策略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且在实验仪器的选取、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领会具体、抽象的策略性知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第一道门槛,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勤于动手是学好物理所必须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素质的途径,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等能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好的舞台。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进行发明创造的最常用的思维。爱迪生发明电灯,就灯丝的选择,试验了千种材料,竹子、胡子到钨丝,成功地应用了发散思维,而抽真空处理则应用了收敛思维。教学中,收敛的养成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答等方面下功夫。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必须从物理教学的“围城”中走出来,克服只注重学生的物理学习结果而忽视实验教学、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习而忽视学生成长、只着眼于学生当前的成长而忽视学生终身教育发展的现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39-01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和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及其内容,寓教于情,变不良情感为积极情感,从而使教学更健全,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应用好情感教育的方法对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情感教育的现状

初中时期是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他们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易于激动,容易急躁,重友情,好感情用事;近两年来,有人曾对近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发现:有近1/3左右的学生,经常处于多愁善感、苦闷焦急、孤独寂寞、烦躁不安状态;有1/5左右的学生,表现为神经敏感,思想偏激、多疑多虑,常以想象代替现实,以猜测作为依据,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我封闭,自我孤立;或受人支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感状态。

传统的物理课教学,情感教学不重视,教师是权威中心,学生只是听从,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空间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机会较少;教师尽力把知识讲清、讲透,但是效果不佳;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懒散懈怠,或勉强听课,印象不深刻,情感因素在起着消积作用;例如:课堂上,一个学生无精打采地听讲;老师生气,冷不防向他提了个问题,他回答不了;老师就对他更进一步的训斥,可是,这个学生仍旧歪着脖子、耷拉着脑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更使教师感到气愤。忍不住大吼起来:“如果你不喜欢听我的课,马上就可以出去……”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原本沉闷的教室里,顷刻间“暴风骤雨”。在教学活动中,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上面这个学生,教师对他的评价是“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教师的不良情感在起着支配作用,这个看法一经形成,就很难消除,那么学生不管是高声嬉笑,还是沉默不语,都会引起教师的反感。

以上这个案例,如果教师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态度,学生的感受与教师的心情,想必会不同。

二、初中物理情感教育的应用

(一)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使得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教师教育的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取决于对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和对教学的热爱;语言也是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媒介,言为心声、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问题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讲授平淡无奇,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久而久之则形成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消极情感;授课时还应注意语音语调,避免一个语调讲下去,造成听觉疲劳,要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要善于用眼神来表达对学生关爱的情感,眼神往往能折射出心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若心情愉快,会“炯炯有神”,人们能从眼神中感受到他的快乐;反之,会“双目无神”,学生也能感受到他的不快乐。

由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抽象性,使得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全面、透彻、深刻的把握知识技能的个性和特点,注意层次和梯度,分析章节、段落和定义、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每一堂课时,考虑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效益”,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绩,在进行课堂提问、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时,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分层要求。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像物理知识、技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它们大都蕴藏在物理知识、技能之中,需要我们去发掘,满足、诱导初中学生求趣的心理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身心发展达到最佳的状态标志。教育是老师和学生情感上最微妙、最细腻的相互接触,课外情感交流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琐碎中;教师应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真情的付出,公平的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对待较差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群体和个体的差异而实施情感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举动还是相当敏感的,教师的言行、举动,学生都很在意;有些学生身上确有很多“毛病”,但教师的期望,亲切、温馨的教导,则能产生“期望效应”,治愈这些“毛病”;如果教师对学生抱着冷淡、不友好、厌烦、乃至嫌弃的态度,则可能加剧“毛病”的恶化。

(三)教师应避免消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情绪会感染人,好的情绪会让学生快乐、促进学习,忧伤的情绪会让人悲伤,压抑、沉闷的氛围将阻碍学生学习,使其更加焦躁;不管教师的情绪是好是坏,教师都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愉快的心境,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有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打击时,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教师快乐的情绪将使课堂更加轻松、亲和、愉快,切勿缺乏激情,表情麻木冷漠、冷若冰霜,板着面孔;更不要怒容满面。

(四)教师应诱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调控情感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把握学生的个性,并寻求其规律,让其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个人情绪稳定,遇事学会三思,不因区区小事而作过分的情感反应,克制冲动,防止情绪的骤然爆发而破坏宁静的心境,使不良情感有宣泄的出路,清除的渠道,而不随时随地作毫无顾忌的表达,力求教育效益的强化。

第11篇

素质教育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初中物理课堂既是传授学生物理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以初中生的特点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素质教育全面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正是本着主体教育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探索,颇有感触。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理念,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单向传递,要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如在学习“运动的速度”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出一组学生百米跑的成绩,让学生分析哪个学生跑得最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时间用得最少的学生跑得最快。再提出问题:除了看时间的多少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快慢?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指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跑的距离最远,谁的速度就快。我针对这一情况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所用的时间和距离都不一样,怎么来比较快慢呢?这样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入深处,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探究,许多小组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在距离不相同的情况下,要看相同时间内哪个距离远,哪个就快。此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便对速度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这样的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授人以鱼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懂得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要有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从而培养崇高的人格,自觉地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而奉献,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我们要将此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物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与人文价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物理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收集相关信息,给学生讲述物理学家为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奋斗精神与献身精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意志与精神的培养。如物理学的伟大先驱——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挑战提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落下,二者会同时着地,表现出了他勇于向权威挑战、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布鲁纳为捍卫真理而献出生命所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精神。

三、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的教学功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学生的能力永远只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应试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在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趣味实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象的图示、多媒体技术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大气压强,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人们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切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上放一张不易被水浸湿的纸片,拿起玻璃杯,并用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立过来,开口朝下,按着纸片的手慢慢放开。大部分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玻璃杯里的水流出来,但是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挪开拿着纸片的手后,杯口的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的水也没有流出来。我让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与积极的讨论提出:纸片和水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没有掉下来,说明它们同时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是大气所给的,这样学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气压强的概念。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技巧,而提出问题则是经过了学生的认真思索,凭着一股强烈的探索精神于无疑处生疑,是学生积极思考与思维的结果。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提问才真正是学会了学习,才能产生学习与探索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机会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在教材与学生间找准突破口,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积极地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对教材的权威心理,对提问的胆怯心理,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其次,要为学生的思考与质疑提供机会。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次,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一开始学生的讨论可能只会浮于表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质疑提问内化为自觉行为,其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形成。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涉及方方面面,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坚持以先进的理念与手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不断地探索新模式,将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地落实到物理教学实践中。

(责编 张宇)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挖掘 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理解、掌握现成的书本知识,能用现成的知识解答物理习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为此,教学中必须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并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杠杆》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1.要重视“力臂”概念的形成过程

力臂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是本节教材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人挑东西时的扁担,卖菜用的杆秤等近似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杆,且这类杠杆所受的力往往与杠杆垂直,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正好与相应的力臂相等,因而对“力的作用点与支点的距离要影响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有很深的体验和印象,所以学生很容易把力的作用与支点的距离错误地跟力臂等同起来……通过画图直接给力臂的定义[从支点到动力(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阻力)臂],不可能消除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早已形成的关于力臂的“前概念”,故力臂的正确概念很不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也不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办法是,把学生分成2-4人一组,事先给每组准备好杠杆、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线等器材,并把杠杆中点支铁架台上,把钩码系在距中点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实验中钩码及其悬挂点位置保持不变),其重力视为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作用在离支点远近不同的位置(可在支点左、右两边各选三个不同的位置)上,把杠杆拉至水平位置时,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不动和弹簧秤的轴线与杠杆垂直,读取并记录每次弹簧秤的示数,让学生对几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在阻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沿竖直方向用的拉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由实验数据自然会得出“拉力大小跟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的片面性结论。再追问学生:实验表明动力大小是怎样随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呢?学生从实验数据的比较中会发现:动力大小随动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在此基础上,再叫学生用弹簧秤作用在距支点更远的某一位置,分别沿倾斜程序不同(即与竖直方向夹角不同)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动力的大小还与动力的方向有关,且不一定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大(小)动力越小(大)。实验结果与先前实验得出的结论相矛盾,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给学生指出,先前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片面性,必须进行修正和完善。为此,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线”的概念,并让学生回忆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显示(或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点不变而倾斜程序改变的情况下,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刚才的实验数据,找到动力大小变化的原因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发生改变(因为此时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没有变化),进而明确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决定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至此,“力臂”这个概念的引出和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于教学中充分地展现了“力臂”这个概念产生的过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归纳结论――进行检验――完善结论――建立概念),所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研究和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

2.注意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物理方法,并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2.1 通过杠杆概念的产生过程,渗透比较方法的教育。通过观察,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叫做比较方法。

建立杠杆概念时,应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机柄等三幅插图及其实物模型,有条件的还应采用多媒体动态模拟,以利于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观察,使学生从中发现:尽管三个研究对象的形状、施力物体、用途等均有所不同,但它们两端均受到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其上某一位置转动。在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并经过讨论,归纳概括出三者的共性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杠杆的概念,巧妙地使学生从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受到观察、比较、归纳等物理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2.2 通过分析杠杆定义、介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渗透理想化方法的教育。理想化方法是指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大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或相互联系,来探索物理世界内在奥妙的一种方法。

教材给出的杠杆的定义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教学中虽然不提“硬棒”是一种理想模型(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但应指出:“硬棒”是指不发生形变的棒,这样的棒实际中并不存在,但由我们所研究的棒在使用中发生的形变极小,不影响其使用规律的研究,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我们把所研究的物体视为不发生形变的硬棒使学生从中领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因素、避开次要因素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