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时间:2023-09-20 16: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第1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70-01

最近电视剧《暗算》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王宝国对阿炳这一人物的演绎颇为人称道。阿炳是一个盲人,还弱智,智力只有七八岁孩子的水平,但他却有非凡的听力和记忆力,就是这样一个多重残疾的人,做了常人几乎做不到的事:从浩若烟海的电波声中找出了敌台,为打击敌人,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研究所的安在天对阿炳的照顾和教育。

一、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对安在天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仔细分析,究其成功的原因,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移情,既教育者要设身处地以一种同情态度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活动,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只有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生命体,而不是学习机器,才能从心底激发要帮助他、希望他进步的激情。安在天了解阿炳,他不因为阿炳的缺陷就小瞧他,恰恰相反,他尊重阿炳,哪怕他的想法很可笑,很反常。“天才总是把自己拉得很长,长得像游丝一样,因此,他们在其他方面是很脆弱的。”“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安在天对阿炳深深的理解和真诚的关怀,换得了阿炳发自内心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支撑他完成艰苦的工作。

(二)教育者的教学方法要适合教育对象。

安在天对阿炳的教育内容在正常人看来是有些可笑的:向阿炳解释工资多少时,他用手来做单位,称为“五只手的钱”。类似的:把找电波比成通过钟处长的口音找到钟处长的同村人;把隐藏很深的电台比作跑到浅水区的狡猾的大鱼等。但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阿炳明白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教育方法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适合教育对象,被教育者接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三) 特殊教育是一项融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长期过程,需要特教工作者怀有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诲人不倦的耐心,决不放弃的恒心。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必然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种种心理问题。特教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和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正如“在我眼里是一盆香喷喷的鲜花,在他们眼里就是毒蛇。”安在天把阿炳当作自己的孩子,遵循“明眼人把眼蒙上进入他的世界,体会他的喜怒哀乐”之原则,他很细致地照顾阿炳的生活起居,还能包容他的坏脾气,遇到困难能想方设法解决,不轻言放弃。这些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身为特教老师,试问:我们几人能做到?

二、对比以上各点,我不禁想到我国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位特

教工作者的反思。

(一)首先,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1、 随着特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教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随之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年轻的特教老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不熟悉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会搞教育教学研究,除了向学校内部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外,很少有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这些原因限制了年轻的特教老师健康成长。

2、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特教老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人际关系复杂,极端耗费教师的精力;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与老师的期望值相差较大;还由于社会上部分人对特殊教育的不了解,甚至歧视,导致特教老师普遍存在自卑感、挫折感、失落感等负面心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

3、其次,特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容乐观。

特教教师绝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特殊儿童的精神世界,彼此交流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特殊儿童身体残疾的原因,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多特教教师都抱怨:教得那么辛苦,还是学不会。一种失望的情绪影响着特教老师的心情。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教师横眉冷对,学生敬而远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特殊学校的这种师生关系需要改善。

(二)部分特教教师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出现偏颇,对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明确,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普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要求,但改革的方向不明确,缺乏成功的经验作为借鉴,基本处于摸索阶段。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之教育,正因为他们特殊,和健全人不同,才需要特殊教育。有的特教教师提出“特殊教育向普校教育靠拢”这样的观点,采取“拿来主义”,把普校的教材拿到聋校使用,把普校的教学方法搬到聋校课堂上,不但操作起来困难,学生也是毫无反应、不知所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小部分特教教师认为教特殊儿童是一件简单的事,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这些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停滞不前,教学过程中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三、为什么安在天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的“门外汉”,能对又盲又弱智的阿炳实施了非常成功的教育,而我们作为专业的特殊教育者却没有作为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特教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建设。(1)特教教师首先要有四心:事业心、爱心、耐心、恒心。(2)特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用适合的方法教育学生。(3)特教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修养、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特教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我调控的能力。(5)特教教师还要有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6)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特教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7)建立全国性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为特教教师接受教育和再教育提供场所。

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家校互动;策略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一、引导家长调整心态,营造积极氛围

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成功、健康和快乐的保证,任何时候都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最大的热情,那么成功离你不会再遥远。家长要常针对孩子的自卑心理适时引导,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孩子追求进步,告诉他:“你能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只有把孩子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对所做的事情才会越来越感兴趣。反之,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那么他们做事情就没有动力驱使。家长要在兴趣培养上下工夫,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引导孩子尝试,学会选择,学会坚持,学会承担,把握住一个原则:变“要他做”为“他要做”,积极调动孩子的兴趣,让“要求”变成学生的自然行为。可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家长对待孩子的心态,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存在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后天心理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教育讲座让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家长要理性接受孩子孩子的事实,保持乐观精神,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

二、鼓励家长亲近孩子,减少沟通障碍

特殊教育孩子不仅需要家长提供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家长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很多家长表示在家里无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小就是通过父母说话的语调、身体动作、神情等理解父母的用意,并通过彼此交流,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感情是相互的,这也就决定了孩子从心理上是否愿意与父母亲近。可见,家长亲近是减少沟通障碍的前提,而不同的对象又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三、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探索家庭辅导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特殊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正常孩子,父母总是很容易疏忽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些教育,通常情况下这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课上可以给家长们讲解一些对待这些特殊孩子应有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可以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要对特殊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特殊心理以及行为表现给家长进行一一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分析,让家长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们做出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奇怪的行为举动。也可以开展讨论,各个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并且交换意见,谈谈自己孩子的情况和看法,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家长们在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方法上的不合适之处进行一定的指导,并要求父母平时应该多拿出点时间多关心孩子,多与这些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气氛,多鼓励和表扬孩子。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论坛”。

四、加强家校互访工作,增进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保持一致性,关键看班主任和家长间的联系,同时,班主任应该要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

第一,增加教师家访率。对孩子的了解,仅通过档案是远远不够的,未必能了解到全面而真实的情况,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家长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孩子在家的情况,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参考。

第二,鼓励家长进校园。了解是双向的,家长应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话题,更好地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为教育交流奠定基础。

第三,采用书信或电话交流。部分家长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工作的需要,由于时间上的不便安排,很难实现与班主任间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情况下,彼此可以通过书信或电话反馈情况,请求彼此协助配合教育。

第四,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教育局统一的一日开放活动,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解决普遍性问题,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家长间也可以交流经验。

五、实施家庭支持计划,做好总结评量

第3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普通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机构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75-04

全纳教育是时下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学前儿童全纳教育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英国的“一体化教育”和美国的回归主流运动都旨在让残疾儿童在受限制最少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他们主张依据残疾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对残疾儿童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即为残疾儿童制订个别教育计划;主张让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在中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迫切需要探索和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态度等无不影响着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开展。基于此,研究者对杭州市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观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杭州市10所学前教育机构(7所普通幼儿园(甲级)和3所特殊教育机构)中的134名教师(普通幼儿园教师101名,特殊教育机构教师33名)为调查对象,教师的年龄在20-48岁。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9道题,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使用李克特量表计分法计分,每个问题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分。其中6题进行反向计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下表显示,普通幼儿园教师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在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作具体分析。

(一)认知维度: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

1.两者都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理念

调查结果显示,两类机构的教师对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相关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具体知识方面,特殊教育机构教师的平均得分(M=3.87)略高于普通幼儿园教师(M=3.5)。这个不难解释。一般而言,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往往会自学有关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方面的理论,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接触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并不多,因此他们对于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了解更多的是抽象的理论。

2.两者对于现状的把握都不足

调查得知,在对我国目前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满意度方面,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得分(M=3.2)要略高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M=3.0)。普通幼儿园教师得分略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他们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长期从事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他们更加了解普通儿童与特殊需要儿童融合的实际情况,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谈及我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时有些过于悲观。他们认为,目前主要是少数学者和一些专职教师及有这方面需要的家长在关注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支持并不多。因此在他们看来,我国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发展比较迟缓。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已较重视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大大充实了有关特殊教育的内容。应该说,我国发展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应该乐观地看待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前景。

(二)情感维度: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存在一定差异

1.两者在情感上认同全纳教育,对随班就读问题看法相近

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教师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都比较乐意接受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理念(M=4)。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上,两者的观点差不多,比如,都比较认同有轻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如轻度智力障碍、轻度视听以及语言障碍、轻度身体肢体障碍、轻度自闭症)在普通班级就读(M=3.9),都不太认同有中度、重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如中重度智力障碍、中重度视听语言障碍、中重度身体肢体障碍、中重度自闭症、多重障碍)在普通班级就读(M=2.5)。两类机构中的不少教师都认为,有中度、重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班级就读不利于他们的行为矫正。

2.两者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问题上,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和普通幼儿园教师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特殊教育机构教师认为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会降低普通班级教学质量(M=3.6),普通幼儿园教师则认为,只接纳个别特殊需要儿童对普通班级教学质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大(M=2.9)。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问题上,两类机构教师都认为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班级管理,但是普通幼儿园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倾向程度要高很多。这可能与普通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欠缺有关,大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并不了解,认为在有特殊需要儿童就读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仍可按惯例进行,并没有想到要兼顾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大多有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情况了解更多,所以他们反而对全纳教育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有充分的估计。

(三)行为维度: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发现,在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技能方面,普通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大多掌握了一项或多项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技能(如盲文、手语等)(M=3.4),而普通幼儿园教师基本没有人掌握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技能(M=2.3)。此外,特殊教育机构教师(M=3.6)较普通幼儿园教师(M=3.2)更能准确判断儿童异常行为的性质,进而能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还发现,无论是普通幼儿园教师还是特殊教育机构教师,都十分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职后培训,绝大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职后培训。

三、相关建议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普通幼儿园不仅要接收特殊需要儿童,保证每个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还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实施全纳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以加快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实施的步伐。

(一)以组织领导为前提,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涉及多个方面,但应从“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做起。一是组织机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应树立起主导意识,可成立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订计划,加强督办,协同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经费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实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效益。三是政策。要对承担学前儿童全纳教育教学任务的幼儿园,在园舍建设、幼儿园等级评定、专业教师职业素质、特殊需要儿童服务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教学及班级管理质量,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园舍环境为载体,完善教学配套设施

园舍环境是实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的实践平台和基础载体,应根据学前儿童全纳教育特点完善园舍环境。一是环境布置。在布置活动室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流动量和安全性,确保空间的设置便于特殊需要儿童活动。二是教玩具。提供的教玩具要多样化,既能吸引普通儿童也能吸引特殊需要儿童,要符合两类儿童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两类儿童的交流。㈣三是作息时间安排。要根据两类儿童的发展水平安排好作息时间。

(三)以师资力量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做好学前儿童全纳教育工作的关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提高幼儿园全纳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水平。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特殊需要儿童,既要尊重儿童智能发展的多样性,也要尊重儿童智能组合的差异性;既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也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应树立多元化的评价理念,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

二是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行学前儿童全纳教育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及技能,也要掌握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只有不断完善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科学开展学前儿童全纳教育。

三是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全纳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建议我国制订特殊教育教师从业的专业标准,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目前有些地方的学历要求转换为资格要求,从源头上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4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现状

自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性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对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于是各国陆续开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开始在义务制学校中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战后也在学校开始了以传授生理知识、性科学知识、性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英国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进行性教育的义务。

性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性知识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过程、青春期发育和注意事项、性生活指导、计划生育与优生、障碍与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与性审美教育,如,不同年龄和性别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心理功能障碍及其防治、性的美学与健美训练等。(3)性道德与性法制教育,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4年在上,对人类性教育问题做出了纲领性的决定,认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特殊儿童的权益以及社会的接纳程度,而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成为不可避免的内容之一。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

一、国内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一些文献参考分析,发现我国性教育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成果颇多,其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1.研究内容丰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则、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课程设置等。国外一些国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性教育的启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两点,通过引进分析国外的可取之处,来为我国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启示;另一点,就是调查归纳分析我国的性教育的现状,揭示我国性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3.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广

研究的领域涉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群体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体划分的标准是以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份属性或障碍种类等。例如,若从身份属性来看,有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对于农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从年龄特征来看,有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学性教育研究、3~12岁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国内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时间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数量远少于普通学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据特殊教育中不同对象,其特点归纳如下:

1.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内容;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发。

陈莲俊(2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中曾对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较强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长和工作人员对性教育在认识上持肯定态度,但是在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机构中性教育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员教学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中,根据初期调查,组织编写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材料,对29名成年智障人士开展实验教学,评估其教学成效。通过其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对性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科学,对恋爱交友技能需求强烈;性教育教学有助于智障人士对于性知识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碍认识性教育原则初探》中,讨论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现状和智力障碍认识发展的情况,阐明了智力障碍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论述了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终身教育原则,综合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则。

熊利平(2005)在硕士论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中,通过对19名智障青少年进行15次课的性教育(性教育内容包括:生理与性别、青春期、两往、自我保护),并通过对家长、教师、智障青少年进行前后测来了解性教学成效。通过对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适应表现,性教育或适当的指导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性知识严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课程没有显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现。(4)性教育显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性健康和社区融合将起到推动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识知晓率,对其行为的改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有潜在的影响。(6)整体上讲,本研究所选用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无显著差异。

毛荣建(2010)在《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讨分析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指出智障儿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视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现实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刘灿(2011)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通过调查揭示了智力障碍儿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

障碍儿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目标、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种华东(2011)在《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通过单一被试方法,利用开发的性教育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基线结果,并对未来智力障碍儿童的课程开发提出了若干意见。

王雁,李海燕(2004)《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从性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几个方面,对韩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因为是韩国培智学校中智力落后学生出现率最高的,所以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课题;另外特别强调通过性教育让智力落后学生认识到的隐私性,教会其分辨公共场所及私人的隐蔽场所。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目标,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并且运用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讲授法、时间法、主题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集体讨论和提问法等。

2.聋人群体的性教育

探讨了聋人学校对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聋校性教育的现状,包括聋生的性心理发展不成熟,对性知识了解的缺乏,并且聋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师,而是录像、网络和书刊杂志,我国聋校的性教育是相对缺乏的状态。

邓润平(2013)在《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结合特殊教学理论,设计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彦群,姚晓静(2013)在《邯郸市聋校性教育调查现状》中,对邯郸市聋校30名聋生和10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聋生的性心理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聋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聋生的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录像、网络、书刊杂志,较少是从父母或教师那里了解的;聋校对青春期聋生的性教育相对缺失。因此,聋校的性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生理知识,还要对聋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对聋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让聋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青春期聋生性教育理念。

陈洁(2010)在《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对不同省份两所聋校的九年级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国聋校性教育现状为聋生获取性知识途径狭窄;聋生对青春发育过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体征的变化缺乏足够了解;并且绝大多数聋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国外研究现状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师对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以及亚斯伯格症这三类对象呈现出的与性相关的行为的看法。与高功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相比,低功能自闭症呈现出更少的可被接纳的与性相关的行为。通过研究发现,非常有必要对自闭症候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家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机的半结构化访谈,来了解他们对成年孤独症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与普通个体相比,孤独症儿童在智力和生理的发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性及社会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孤独症个体知识在社会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多数教育教师认为如果对孤独症儿童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那么孤独症个体的压力感会上升,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孤独症个体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他们会出现攻击异性或产生同性恋行为等交往的问题。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讨论了社会故事法对于孤独症个体性教育的作用,以及为孤独症个体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对于孤独症个体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

通过对一些外文文献分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已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聋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独症为研究主体。

四、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问题渐渐成为我国性教育中热议的焦点。然而,与国外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国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可以说在近十年才刚刚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目标、教育原则以及课程设计的初探阶段,尚无可具体操作实施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

第二,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学生或以聋生为对象的,缺少以孤独症等其他儿童作为对象的研究。而孤独症儿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来性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以不同儿童为主体的研究将是特殊儿童性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

第三,目前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论的引进,缺少定量研究。这也是该领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平等,为了更好地发展特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为完善特殊儿童性教育的依据,以先进的理念为导向,科学的引进国外的理论及成果。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8.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8:37-42.

[5]熊利平,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15-20.

[7]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8]刘灿.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6):32.

[9]种华东.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邓润平.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06):24-26.

[12]李彦群,姚晓静.邯郸市聋校性教育现状调查[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8):97-101.

[13]陈洁.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第5篇

在读刘全礼著的《特殊教育导论》时,我比较了1994年在师范学习的《特殊教育概论》,结合自己14年的特殊教育经历,对理论知识再一次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多读读这些书,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成效才会更好。“在发展上要以能为出发点,能则能,不能则不能,绝对不要做不能之事” ,书上的这句话引起我的思考。回想几年前,我们为了提高聋人入高校的升学率,花大力气提高教学成绩,“一律用普校教材教学”,老师们累得苦不堪言;曾倡导大力开发聋生的潜能,让聋生学习珠心算、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强化训练舞蹈,让聋学生成名成家等等,如今回想起走过的这些弯路,内心真的很难受,怎么能不顾学生的实际开展那么多的训练项目呢?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会做人能生存的人,学校的一切工作应该围绕“为残疾孩子的幸福生存奠基”的办学思想上来,只有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素质,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才能保证一切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这几年,我们学校就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这一本书里,从全纳教育的含义、理念,到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一一细细研读,收获较大。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板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的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在本书的学习中,我也了解到了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1、全纳教育的人权观

在《萨拉曼卡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纳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全纳教育思想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历来就是将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人们亦已习以为常。而全纳教育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教育的这种状况,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状况,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问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

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我们的学校、社会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充分的保障,学校和社会欢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属于集体的一员。尤其是在普通学校中,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2、全纳教育的平等观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全纳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萨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些不同性,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

3.全纳教育的民主观

全纳教育提倡的是“积极参与”。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我们学校也将“一切为残疾孩子的生存奠基”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来培养盲聋学生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鼓励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去。

4、全纳教育的价值观

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全纳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everyone belongs,all welcome)。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学习的集体,而有问题的学生属于我们这个学习集体的一员,是我们学习集体中的合作者。例如,班级中有一个聋生在书面语交流上有问题,如果大家认为他有书面语交流困难,而不与他进行交流,那么不仅他会陷于更大的困境,同学们也都会失去相互交流的益处。如果全班学生能合作起来,想方设法去寻求战胜交流和理解的因难,那么大家都会体验到一种有难度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经历。

5、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

全纳教育倡导教育的人权观、民主观、平等观和价值观,同样,全纳教育也提出了其课程教学观。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一点,在我们的特殊教育实践中能够做到。

特殊教育学校实践全纳教育的思想,具体体现在“随班就读”上,我国开展“随班就读”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虽然“随班就读”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不可否认,“随班就读”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已被人们广为接受。至少,现在残疾儿童进人普通学校学习已不再成为新闻。虽然“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还不是全纳教育思想的全部,但是,“随班就读”却为全纳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二是在教育体制上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有利于全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陈少毅,一位令我肃然起敬的聋人教师,在他的著作《从聋到龙——聋人生活必读》中写道,“全纳教育(共融教育)是聋教育前进的目标。”他理解全纳教育即在向聋学生提供随堂教师辅导、手语翻译、视频媒介等条件下,聋学生和健听人学生一起学。在这种环境下,聋学生可以缩短自己和健听学生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健听学生也可以从小接纳聋人、学习手语、开发右脑。估计在我国实践全纳教育还有些历程,我们一起探索着实践着吧,期待着所有的学生能享受到全纳教育思想的幸福!

《从聋到龙——聋人生活必读》这本书,是我逛文轩书店时,不经意之间发现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则自己读,二则放到学校的图书馆,让我们所有的教师、家长、聋生、聋人工作者都抽空读读。这本书分为“聋童教育”、“聋生学习”、“聋人生活”、“聋人文化”四大部分,讲述了聋人教育、成长、学习、生活中的54个话题,是一部给聋人雪中送炭的力作。

在树立对待“聋”的正确态度这个话题里,我赞同作者的很多观点,也做了摘要,比如:在孩子耳聋难以治愈的情况下,不要悲观,而是要想方设法争取最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对聋孩子的态度比孩子耳聋的事实更加重要。康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聋教育的关键是解决语言和沟通的问题。聋人学校是培养聋人成才的特殊教育场所。聋人和健听人一样,同样是社会的主人。聋,是一种需要以手语交流的特征。聋人无障碍,主要是信息无障碍。最后,让我们记住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聋人校长欧文·金·乔丹博士的话,也是世界所有聋人的强烈心声——除了听,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第6篇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就业力结构;影响因素

一、就业力及就业力结构定义

就业力主要指的是,通过对自身素质的不断地提高,在社会中获取更多的工作能力。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一定的特性,也就是对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代偿功能以及潜力充分的调动,把在感觉、思维或者运动方面的长处充分的进行发挥,在获得更多工作机会的基础上使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的就业力结构就是在就业力基础上具体的进行细化,就业力是一种一般性的技能以及特殊性技能的有效融合,具体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两方面的特点。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在不同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因为研究的重点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综合而言,就业力结构由四方面构成,分别为对专业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具有的对工作所需要的一些专业以及通用的技能、表现为包含自信心的自我效能以及对战略反应以及思考进行体现的认知能力。

二、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力结构存在的特点

(一)心理具有特殊性

聋人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具有的心理特点也存在很多特殊性。一般而言,聋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的敏锐,形象思维能力非常强,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思想比较纯洁、目标非常的坚定、行为的目的非常明确、心理欲望不是很高、观察能力非常强。但是聋人大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特点,在言语表达能力上存在很多缺陷,只能通过非常有效的渠道对社会信息进行接收,在日常学习中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特点。此外,因为聋人的大学生不能通过言语来与外界进行交流,容易对信息进行曲解,继而导致认知之上的偏差,很容易对别人产生敌视的心理。

(二)人际中的交往能力不够

聋人大学生因为在听力上存在缺失,在于健全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型的工具。手语是当前聋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但是因为聋人的数量非常的少,手语并没有在健全的人群中普及。因此,当与健全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必须利用书面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沟通方式存在很多的缺陷,最大的缺点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不是特别对称,为健全人与聋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加上聋人大学生心理特点比较特殊对聋人和健全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虽然聋人大学生也想与其他健全的学生进行交流,但是很容易受到排斥,因此会常常感到孤单和寂寞,社会的归属感比较缺乏。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聋人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聋人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因素

(一)聋人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与其他比较健全的大学生相比,聋人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很多优势。

首先,聋人大学生生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聋人相比,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基本的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的素质能力。聋人的大学生基本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认识能力,比如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力等;还包括个人的本质属性,比如灵活性、专注性以及责任感等。

其次,聋人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思维能力以及责任感。聋人大学生在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中存在一定的优势。因为想象力比较丰富,形象思维也非常强。同时,聋人大学生因为在就业上与健全大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重视,对他们的工作非常的忠诚,责任心也非常的强。

(二)聋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劣势

因为聋人大学生在生理上存在限制,在工作中有很多劣势。

首先,在沟通和交流中存在障碍。交流障碍对聋人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制约。聋人之间用手语来进行交流,但是手语在健全人群中普遍的效率非常低,使得聋人与健全人之间存在交流的障碍,使聋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为交流产生了畏惧。

其次,团队合作意识非常的缺乏。聋人大学生致聋的原因大多是后天患病或者药物造成的。很多聋人的家长对待孩子主要采取两种极端的行为,过分的溺爱或者是不闻不问,使得聋人大学生大多比较胆小,害怕与别人交流,与社会群体相脱离,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

最后,社会实践的能力比较低。特殊的高等院校对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的时候,没有对教育进行充分的考虑,很多聋人的创业意识非常地取法,对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社会上的偏见以及接纳程度、安全和资金方面的限制,各个高校在找一些聋人能够进行实习的的基底非常的困难,为聋人的实践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力概念进行分析,对影响聋人打学生的就业力结构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简要的论述。

参考文献:

[1]陈洁,张晶.聋人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聋人大学生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3941

[2]陈洁,张晶.聋人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聋人大学生为例[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4,01:4852

[3]李寿媛.聋人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与思考――以全国5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3:3134

[4]许巧仙,杰.从社会交往看聋人大学生的社会融合――基于某学院的实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4348

[5]范秀辉.关于1999~2008年我国“听障”或“聋”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118119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 听觉障碍 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康复,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康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复。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和思想的成熟,而且意味着心理的日益健全。在关注学生生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的同时,不能对其心理状况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关心,还要加强心理辅导。《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章》第3章第29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这里所说的“身心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熟知和重视,但是,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与学校德育有何不同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还有待进一步熟悉和加强。

何谓心理健康,英文表达为mental health,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指维护心理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一、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条件的限制。由于缺乏语言沟通,听觉障碍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上常常受到挫折。一些健全人对他们有所偏见,持有异样的眼光,不愿和他们交流做朋友,甚至对他们讥讽和嘲笑。例如,称呼他们做哑巴、哑子、聋子……

残疾人教育落后于普通教育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成年残疾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听觉障碍儿童有着一定的影响和诱惑作用。

2.不良信息的影响。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便利快捷,孩子们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是孩子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节目。由于听力有障碍,听觉障碍儿童的眼睛就成为最主、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从外界获取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而且视觉记忆保持得比较好。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充斥听觉障碍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对身心稚嫩、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很难忘掉内容不良的视觉信息,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部分家长出于失落感、低下感等心理,有意无意地限制儿童外出,力图使儿童处于自己的安全保护下不受外来“欺负”、“污染”,使听觉障碍儿童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阁楼儿童”,实际上是堵塞儿童认识自我,发展和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家长限制听觉障碍儿童的活动,使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又由于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迟缓的特殊性,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与健听儿童相处时说不清、听不懂,无法与人沟通,会出现经常无意识违反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现象。他们的交流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大多健听儿童不能理解和接纳的,所以听觉障碍儿童很快被孤立于伙伴范围之外。逐渐丧失对活动或事情的兴趣,没有自信,进而自我封闭。

2.家长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听觉障碍的事实要么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听觉障碍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上,忽视听觉障碍儿童个性发展,要么不愿承认听觉缺陷的事实,希望他们像健听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较为突出的教养态度是:我的孩子和健听孩子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好。在解读家长这种教育态度时不能一味赞同,需要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听觉障碍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具有心智发展的潜质;其次,由于听觉障碍儿童在感知和接受外部信息时受到一定限制,他们在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时需要更多努力和帮助。有的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具有听力缺陷,在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帮助孩子康复的时候,同样抱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克服听力缺陷,像健听孩子一样完成各种生活和学习任务。他们急切想要看到每次语言训练之后的进步和变化,一旦短期内不能看到进展,就急着给孩子换另一个“更好”的教育机构。家长和孩子就在各种机构之间周转,孩子一边要完成语言训练,一边要适应新的环境,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3.自身生理缺陷带来的认知障碍、交往障碍。由于自身听觉缺陷和语言障碍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往,他们不但无法与健听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而且容易对人产生误解。例如: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当自己的生活用品用完了,看到别人那里有,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用,认为:“我的没有了,他有,我拿了他的来用是应该的。这样才叫公平。”可见他们对“公平”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听觉障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缺陷、语言障碍等生理缺陷会对其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消极的影响,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贬低、恐怖、焦虑、过敏、行为不当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听觉损害和语言缺陷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学习和认知活动及个性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情绪、个性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障碍。

1.对自我的不良认识

自卑而孤僻,由于听觉能力一定程度上的丧失,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使他们觉得很难融入社会生活,进入同龄人圈子,导致他们喜欢独处,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2.对外界事物的不适当反应

(1)敏感而多虑。他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不管与自己有关无关,都会表现出猜疑和焦虑情绪。

(2)任性而依赖。这是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共同存在的不良心理特征。由于听觉障碍儿童在家中作为弱者总是受到过多照顾,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听力的残缺有负罪感,认为孩子的耳聋是自己疏忽造成的,就千方百计地补偿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导致他们执拗任性,爱干啥就干啥。在生活上、心理上总是依赖父母,即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

3.不良的情绪体验。听觉障碍儿童如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就过分激动,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甚至大打出手。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聋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唯有个性良好、心态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开展聋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加强聋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应该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先行。

2.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目标就是培养听觉障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3.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有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和开发。

4.聋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聋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可以借鉴普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根据听觉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内容、组织形式、方法上的探索。

三、维护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提高聋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要想让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首先要保持心理健康。

(二)教给听觉障碍儿童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

1.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从中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集体认可;

2.珍视友谊有几个知心朋友,时常将自己的心事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看法;

3.学会利用保持心理平衡的宣泄方法,如可以写日记、写作文、给亲人或朋友写信;

4.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发展特殊的兴趣爱好等;适当的时候接受心理咨询。

(三)营造促进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环境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境系统支持。

环境支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协作和支持。

2.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例如,营造语言环境,设置音响环境,开设生理补偿的特殊课程,张贴激励听觉障碍儿童自强奋发的名言……

(2)重视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心理健康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充分运用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补偿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3)努力营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听觉障碍儿童走出孤独世界,参加社会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去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听儿童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体育等各种竞赛。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1)建立心理档案,分类辅导。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区。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

(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咨询活动能有效提高聋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交主动性,使聋生取得社交成功,增强社交自信,促进健康心理品质形成。

(五)满足青春听觉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的需要

1.青春期听觉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特点有:(1)选择同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有迫切与他人交往的需要;(3)在同伴交往中感情投入大。

2.创造能让听觉障碍学生与各种人交往的机会。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听觉障碍学生心理成长。这方面工作需要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更需要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毛颖梅.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概论,2007:157-169.

第8篇

据最新资料统计说明,我们国家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听力言语残疾2131万左右。所以发展好特殊教育,不仅仅关系到聋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能够让聋生接受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就这需要我们对这个聋生群体予以高度的关心,这是施行“以人为本,全面教育”规范的表现。舞蹈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方式,应该渗透到聋生素质教育每个过程和互动中。笔者有过几年与聋生舞蹈教学的实践,觉得聋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其情感体验、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舞蹈教学丰富了聋生的情感体验

在全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人类肢体在空间中具有巨大张力的伸展、动作、组合,将抽象的“美”通过人类身体得到了表现。从古至今,舞者都是人类社会中对自我价值最具有独特理解的人,舞蹈艺术赋予自身身体的“美感”在最大程度上给予舞者极大的自信,同时由自信产生对自身价值认可的愉悦感。特殊教育中聋生由本身肢体的残缺所产生的自卑感和对外界的隔阂感才是最大的问题,舞蹈恰恰能够弥补和消除这一个特殊教育中这一问题。通过舞蹈中肢体语言、思想境界、情感归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无声的舞蹈中,突出舞蹈独特的节奏感及人类身体的“美”,塑造了聋生对自身身体美感的认知,通过打破对自身身体残缺的自卑,重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中,聋生自我认知会产生感情上的升华,给聋人带来强烈的情绪感染,使聋生对舞蹈表现出情绪的抒发、舞蹈动作含义的想像及对舞蹈动作的遐想突破自身以往的经验,在新的体验和旧的经验的碰撞中,不断改进自身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趣味。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感知舞蹈艺术有的抽象韵律美,感受舞蹈特有的肢体语言和这个语言的特有情感表达。无声世界的情感是有缺陷的,但是正因为这个缺陷导致了无声世界情感的纯粹。舞蹈就是这种不用通过声音、仅仅依靠每个人都具有的节奏感和肢体来重塑“美”,感受“美”。从无到有的欣喜不仅促进了聋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拓展了聋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的途径。

二、舞蹈教学增强了聋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

笔者认为审美意识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各个门类的艺术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现。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在增强聋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聋生舞蹈教学中引导他们关注舞蹈作品本身,并将聋生融入到适合他们的舞蹈作品中,让其亲身体验、分析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舞蹈所要展现的独特魅力、感悟舞蹈的情感真谛、获得身心的愉悦。舞蹈应理顺情感引导的渠道,通过老师的讲解,让聋生在观察、模仿、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理解真、善、美,通过感受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提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从而提供聋生发现美、感悟美、塑造美、追求美的的广阔空间。舞蹈教师通过对聋生进行舞蹈教学、舞蹈欣赏的课程规划及教学尝试,进一步塑造了聋生对自身身体美感的认知,使聋生在表演舞蹈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过程中塑造一双审视大千世界中真、善、美的眼睛。

三、舞蹈教学培养了聋生的自信心

无声世界和有声世界的巨大区别是让无声世界中的孩子天生社交范围较小,感情敏感、相对脆弱。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是教育中的难题,塑造聋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更加需要特殊的手段和方法。

聋生最大的身体缺陷在于缺少一种感受世界的途径,生理的缺陷导致了其感情世界自信心的缺陷。

我国残联近几年将我国对听力障碍者的称谓改为――“聋人”,取消之前社会上习惯称呼――“聋哑人”。我国做过一个统计,80%的聋人都具备发声的生理条件。由于听不到自己声音,不能协调自身声音,往往发生后会被取笑或者被歧视,在这种环境中渐渐不敢发声。而聋校在对通过助听器能够听到声音的聋生进行语言恢复性训练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树立聋生自信心来加速恢复语言功能的训练方法,现在已经被推广使用。

从上述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聋生的培养和聋生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聋生由于生理上缺陷长期被孤立或者被歧视所产生的自卑感。打破自卑感、培养自信心能够使聋生的教育取得快速的发展。情感上的关怀和鼓励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教育者的温情教育,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将聋生多年的被取笑和被歧视的精神包袱去掉。在打破这个自卑感的同时,聋生的教育就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性。

四、促进聋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语言康复;聋儿;个案研究

2013年初,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低龄失聪儿童语言训练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让失聪儿童初步学会说话的方法,为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提供依据和实施方案。笔者是课题组成员之一。此文是笔者通过对两名听障孩子半年的语言康复训练和跟踪研究,就聋儿语言康复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受训个案1

姓名:袁×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4年9月6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受训个案2

姓名:曹××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5年1月10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二、康复训练目标

1.让个案获得语言的初步能力,掌握最常用的字、词、短句的发音,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2.树立个案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为个案将来融入社会,独立生存,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训过程与方法

1.强化个案的发音器官训练。呼吸练习――吹气训练:如拿一张纸条,纸条由细到粗,让个案持续吹,或吹气球、吹风车、吹蜡烛(蜡烛不熄)等,然后记录呼气时间,不少于6秒;读拼音训练:让个案通过读拼音 、u、i,如能持续4秒,则逐渐增加到6秒、8秒、10秒;一口气快速数数:如123、12345、1234567、12345678910……和发音oe、oei、oeiuü,数量由少到多。

舌操练习――指导个案做好伸舌、鼓舌、勾舌、卷舌等舌体操运动。

嗓音练习――为了纠正个案长期不使用嗓子发音导致在说话时往往发出尖而怪的声音。指导个案发、o、e、i、u、ü等几个元音。

2.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让个案触摸老师或自己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发音时把手放在嘴前来感受发出的气流。发音时老师慢动作移动手指,让个案跟着模仿,学习控制气流。目的是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要领和方法,把握好发音的关键;教师找出个案发错音的原因,及时纠正;让个案正确地掌握拼读音节和声调。

3.学会说简单的字、词、句。如,爸、妈、好、老师、同学、吃饭、去学校等。

四、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个案的听力和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个案2中曹××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训练的兴趣,而个案1中袁×则不同,他对训练似乎并不关注,总是自己玩手指头或看窗外,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一个星期之后才慢慢接受,并跟着老师尝试各种练习。

2.逐渐学会看老师口型并模仿动作,在老师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曹××会立刻举手,而袁×,只要看到老师的嘴在动就举手,分不清是老师到底是在念自己的名字还是念别人的名字。

3.碰到老师时,他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好!”但发音都不对,三个字的发音通常只发两个字的音,旁人无法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反馈给对方的似乎只有尖而怪的声音。

4.汉语拼音的声母个案2中曹××读得比较好,但个案1中袁×经常送气与不送气分不清楚;韵母两个案读得都比较差;至于音节和声调,则是他们2人至今都无法攻克的“难题”。

5.两个人似乎都对字、词、短句的训练没多大兴趣,不仅经常把“妈妈”读成“爸爸”,还老发送气音,总也纠正不过来。

五、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从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的“多面手”。人们常说,特殊教育是“爱”的教育。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教师仅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在语训工作中,聋儿语训教师除了要具备最起码“四心”(即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外,还要具备专业的语训知识。在本次课题中,由于参与的教师来自不同类型的班级――盲班、聋哑班、培智班,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应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没有担任聋班教学任务或没受到专业培训的教师――正如笔者,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不仅要熟悉、精通自己所带班级的教学业务,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特殊教育知识;在聋语训练学习中不仅要多向专业教师学习,平时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多多查阅网络相关内容,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语言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学习内容要多生活化。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眼下我们的语训“主战场”仅限于课堂,训练形式也过于单一,往往还是传统课堂模式的“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训孩子感觉枯燥无味而提不起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训练形式上要变化多样,训练场地也可以随机进行,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自然化。对住校聋生来说,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是仓储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校园所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都可供训练,早上见面时让孩子说“老师好”“校长好”或“同学好”等,放学时让孩子说“回家”“再见”;平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说“谢谢”;教室里还有现成的桌、椅、黑板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让孩子站在这些器具前,指给它们说:这是桌、这是椅、这是黑板……通过实物及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如果放假回到家中,就让家长照此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家中的事情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说过的话孩子很容易就能记住。当然为了让孩子主动“说话”,我们还通过做各种游戏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口。

3.开设专门的语训班。课题组现在需要语训的孩子有十几个,学校完全可以抽掉人手,由两个专业老师牵头开设一个语训班,每天可随时跟在孩子们身边,和他们交流、带他们游戏,其他老师可协助做定期跟踪调查,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成果进行统计汇总,由专人撰写总结、论文、报告等。如此一来,聋生的语训工作就不愁开展不起来。

第10篇

一、成立合作小组

可根据学生性别、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爱好特长、性格特点、人际交往、口语表达能力等,将学生尽可能分成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小组,让不同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爱好特长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帮助,进一步完善气质、培养性格。合作小组不单是文化学习方面的互助小组,同时也是在品行、纪律、生活诸方面互相合作进行竞争的小组。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课上可能是学习合作伙伴,课下不一定是生活合作伙伴。而且小组成员要过一段时间就进行调整,让学生能从更多方面进行互补。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班额较小,一般以2人为宜,不要超过3人,小组规模越少,组越小,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机会就越少。人数少的组管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也少,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在组成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能够做到优生、后进生合理搭配。

二、语文课堂合作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受智力、听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接受知识的途径大大缩小,思维反应不够灵敏,接受事物比较缓慢,个体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鼓励学生找出疑难,简单的由学生予以解答,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困难在于学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首先应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2.组内合作,达成共识。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可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也说明他在积极参与、思考。这时教师不要游离于学生讨论之外,要积极参与并进行引导、点拨,在组内达成共识。例如在讨论《小》的主要内容时,我把班里的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并且座位相邻便于展开讨论。组内讨论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疑问我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3.班内交流,成果共享。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可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由一名学生向全班作交流。特别鼓励后进生进行发言,这是一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逻辑思维、锻炼胆量的好机会。每个组都要进行回答。哪怕你的手语表达支离破碎,你的语言只有三言两语,也要用赞赏的、期待的眼光看着他,通过师生互评互议,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概括的语句差异也很大。有的组概括的语句不通顺,意思不完整,有的组照本宣科,有的组竟然赞同第一名学生的发言。只有一个组的学生详尽说明了她对课文的理解。 转贴于

4.引进竞争,反馈评价。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这样既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班内交流结束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成果等及时做出恰当的总结、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起到纠正、补充、提高、深化的作用。例如在对问题交流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语言表达最流畅、叙述最正确的小组,充分表扬通过组内讨论提高认识的小组,鼓励判断错误的小组课后反复朗读课文以提高理解阅读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好处

1.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组内、班内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增加交流的机会,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机会,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打开了心扉,融入了班级这个大集体中。

4.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和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悄悄播下了一颗爱心的种子。

第11篇

【摘 要】如今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及实施仍存在较大空白。本文试从生命意识的含义出发,针对预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外在表现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使学生对生命存在形成自我意识,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古诗十九首》由强烈的‘死亡意识’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的诊视,对‘友谊’、‘ 爱情’、‘亲情’等一切体现生命美好的因素的珍爱,在讲究自我克制,视个人生命如草芥的中国传统社会显得更加可贵。”教材选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观照这篇诗文,会看到其中流露出的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生命存在的肯定。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妇美好的年华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借用诗句感叹生命的孤独寂寥,时间流逝的无奈,在对命运虚幻、不可把握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自觉,也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呈现。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教师以哀婉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进行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思妇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份对人生、对生命的责任与尊重。

二、追求理想——理解思索生命价值和意义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存在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生命的觉醒。生命主体在生命意识觉醒后开始反思,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价值意识主要指对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自我价值(自由意志)的看法和追求”。怎样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问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引导预科学生去讨论去寻找,帮助他们改变过去认为自己底子弱、基础差、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难有价值实现的消极心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价值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赋予、充实和提升。

第12篇

作者:徐兴单位: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家庭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着生理差异,所以,家长对特殊学生的照顾甚至是无微不至的。但家长要明确一点:无论谁家的孩子,今后都要到社会这个大熔炉当中去锤炼。特殊学生不能局限在封闭的家庭教育中,他们更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社会、走向社会。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要求的标准随之提高,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殊学生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就要付出超乎常人的艰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家庭教育要符合特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教育界逐渐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口号,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家长要了解特殊孩子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变化,采取“就近发展区”教育原则,教育内容要难易适中,不能拔苗助长;另一方面,家长要了解孩子性格、爱好等,学会换位思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要认识到孩子只有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持续的、长久的做下去,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取决于内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不少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导致心理也不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特殊学生非常重要。人生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认识。首先,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是多彩的,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把握生命当中的每一天;其次,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聪明的人对自己总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今后能走多远,飞多高。人的生存离不开现实的物质世界,自己的主观一定要符合客观,何况每个人的起点和机遇是不一样的,即使今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是为之奋斗的目标,人不能没有理想,否则生命就没有了支撑点。

所以,人做事时要学会脚踩者地,头顶着天;最后,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世间的万物都是以辨证的关系存在的,如:高与低、胖与瘦、刚与柔等等,社会亦是如此,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家长不能让孩子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中,而是要让孩子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面对诱惑时,有自控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学会学习

家长不可能教会孩子所有的知识,更多的知识是孩子自己学会的。(1)培养孩子的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和保障,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增强孩子的学习意志力;(2)掌握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了解学习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知道什么时间适合学习什么。主要的学习方法有:理解学习法、联想记忆法、提纲挈领法、阶段性的重复记忆法、学习法等;(3)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方面,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人学习的速度;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会世上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4)学会集体学习法。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在集体中讨论、辩论、相互学习,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