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25-02
引言
案例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870年最早应用于法学领域的教学,1920年引入到商学院的教学,在法学和商学的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比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好,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立自主与创造思想。[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优势而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才刚刚起步,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传统的讲授教学显示出不足,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补充该不足的方法。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按照自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不同程度地尝试应用于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2]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所谓的案例是指“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
1应用的现状
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是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单纯的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寻找创新性的能够替代和补充讲授法不足的方法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任务,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性、个别性、经验性、情境性使教师的目光转向了案例教学,这也是案例教学应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收集的资料和经验过的特殊儿童的事例作为案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某些相关的定义或原则。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述一些理论知识,包括一些定义、原理、原则,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些理论知识,则把一些所谓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目前,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于某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行为改变技术等。例如:在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会先讲授“什么是培智学校语文教案或数学教案、培智学校语文或数学教案的内容与要素、书写的步骤和方法、书写教案的注意事项等”,接着向学生展示培智学校某教师的优秀教案,进一步证明他讲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诠释了培智学校语文或数学教案的概念、内容等,强调了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把事例等同于案例
在特殊教育领域,由于缺乏现成的案例库供教师使用,教师在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时,所使用的“案例”实际上都是事例,且都是正面的事例。案例来自于事例,但不同于事例,“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事例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含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空架子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的反复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4]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案例也有正面和反面之分。
2.2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
在尝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案例教学的本质定为演绎推理,即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呈现案例,把案例作为理论之知识的一种诠释和运用,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实际上,从案例教学诞生那时起,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即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中所描述的事例,并发现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周密思考、小组讨论等途径解决问题,最后对这个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3案例教学的地位不明确
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与讲授教学是交相辉映的。但在应用中,教师不能摆正案例教学的地位,过大渲染了案例,仅仅会满足于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较好的优点,没有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滥用案例教学。
另外,成绩考核的时候,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学生只是记忆了案例本身,而不能将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考核的结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并将案例教学进行了孤立,逐渐远离了专业理论的学习。
2.4案例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在尝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的真正本质,因此课堂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原理和理论,教师讲授案例,很难转变角色。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源,但主要是启发和促进意义的建构”,[5]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介绍案例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从宏观上对教学过程和学科知识进行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会引导和提示学生主体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对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应用的思考
3.1本土化的特殊教育案例教学如何界定
案例教学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生搬硬套的应用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考虑到中国的的具体情况,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界定本土化的、易于学生和教师操作的特殊教育的案例教学将成为特殊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有了界定和目标,特殊教育工作者才能大胆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3.2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采编难度较大
和其他领域的教学案例相同,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也必须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教育性,但是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与法学和商学的案例相比较,采编上难度比较大因为特殊儿童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另外,在中国,家长还不能完全从心理上接受成为特殊儿童家长的事实,自我封闭、自我压抑、胆怯自卑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研究。在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的采集上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同意和支持,就不能获得典型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案例库就很难顺利建构,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互相支持,是教学案例顺利采集的前提。
3.3特殊教育案例教学适用的范围或领域
特殊教育的案例教学正处于摸索阶段,是否任何特殊教育的课程都适合使用案例教学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将案例教学广泛地应用于特殊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对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让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的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和验证其适用性。
3.4案例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前后呼应,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首先,案例教学应该与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导进行制定。学生应该成为案例教学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案例和知识本身的掌握,还要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匹配,体现重点和难点知识,包括教学中重要的定义、理论观点、方法等。再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缺一不可,必须是全面的,而且步骤之间必须紧凑,体现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关系,做好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最后,在案例教学中,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案例教学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5特殊教育中案例教学实施条件
3.5.1教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掌握着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技能信息以及思想观念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主要是由教育者控制,即由教育者选择、组织、编码和传递教育信息。”[6]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并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及对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把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课前对案例进行筛选,做好案例教学的计划,安排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向学生提供案例的背景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指导学生思考的策略,并评价学生的观点。
3.5.2学生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是主动的信息寻求者、探索者。在教育者的指引下自主选择、确定议题、获取信息、主动思考、积极假设、认真验证、交流反馈。”[7]即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发现案例中显示出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归纳并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发现的问题并不是在课堂中通过讨论都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会得到教师直接的答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问题的答案。
3.5.3图书馆
图书馆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后备力量。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搞好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要整洁、安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专业书籍和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应该齐备、电子阅览室网络应该畅通,便于学生和教师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总之,案例教学已经开始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进行着大胆的尝试,虽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关注到案例教学中每个环节和要素,严格按照案例教学计划和目标恰当运用案例,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案例教学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作者:李晓庆
参考文献
[1] 刘金祥.案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及优劣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4.4:86-89
[2][5][6][7] 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47-49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师资 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题出
特殊教育在新疆起步较晚,这些年在国家和新疆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特殊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满足新疆特殊教育师资的需要,根据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自2010年起新疆新建或改扩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每年要选派部分老师进行岗前培训,为期一年。一年制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班已经开班三期,学员大多数是即将从普通教育转到特殊教育的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了解甚少,少部分学员是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但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培养目标是能胜任特殊儿童的实践教学。
2 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信念有待转变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专业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信念的获得需要互动和参与,并逐渐决定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岗前培训班学员大多数是来自普通学校,即将面对特殊儿童,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技能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学不再是培养精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如何正确看待特殊儿童?如何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如何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将是这些即将走进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而我们的培训课程中没有太多涉及到这些方面的理念、观点,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渗透。
2.2 教学实践课程不足
目前,新疆开设的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主要是一年制,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课程,缺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缺少具体的诊断、评估、康复训练的操作和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实施。学员在一年内要完成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两周的实习,缺少感性认识,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2.3 汉语水平偏低
一年制岗前培训学员来自全疆各地州,部分学员汉语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困难,加之一些学员之前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直接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易理解消化。
2.4 缺少有效的评估体系
一年制岗前培训大多采取班级授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培训的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背景专业差异较大,整体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做保证。
3 对新疆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训的建议
3.1 运用全纳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信念,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较之普通教师更大。特殊教育教师该如何调整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正确看待特殊儿童身上的问题?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让教师理解“所有学生都是值得教的”“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最大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3.2 加大实践类课程在职前培训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探索多样化的实习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管理
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后的教师直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所以教育实践能力应作为培训的重点。这就需要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提高实践课学时。同时,适当延长教育实习工作的时间,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实习途径与方式。可以采用分散式实习和集中式实习将结合的方法。分散实习就是在培训过程中安排一些实习,时间可以较短,主要是帮助学员了解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有个感性认识,便于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培训后期可以安排一次集中式实习,帮助学员综合应用所学特教知识,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规范整个实习过程,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并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
3.3 完善职前培训的效果评价体系
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而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培训评估体系却存在评价指标不健全的问题。因此,相关评估体系的构建是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尝试探索构建培训评估体系,以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
3.4 建议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并将特殊教育职前培训和汉语水平的考核纳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认定体系中
为了保证特殊教育职前培训的质量,提高学员参加职前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建议国家制订特殊教育教师从业的专业标准,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格选择优秀的、特殊教育职前培训考核合格的,达到一定汉语水平的教师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将教师的学历要求转为资格要求,从特殊教育教师引进的“入口”把关。
参考文献
[1] Rouse, M. Developing inclusive practice: A role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 in the North,2008.16:6-13.
[2] 戴光英.西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67-69.
[3] 尹海洁,庞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3:59-61.
[4] 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7:55-57.
一、我国特殊教育现状
“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应运而生。我国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根基比较薄弱等诸多因素,发展仍然不平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都存在教育起点低, 办学条件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尤为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 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各方面并不完善,但是国内外对于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有了应用。这些创新的技术满足了不同类型残障学生的需要,在他们的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二、信息化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一)盲人电脑在视障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视障人群使用电脑难的问题,人们一直在研发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计算机。1985 年后,“盲人电脑” 诞生了,与普通电脑不同的是它包含了盲用设备和盲用软件。盲用设备是一种触摸式输入设备,安插有数千个接收触摸信号的柱状传感,可以将手摸出的文字或图片转换为数字信息号加以处理。而盲用软件主要就是指屏幕阅读软件,简称“读屏软件”。 现在国内有许多的“读屏软件”, 包括阳光读屏、永德读屏、争渡读屏等读屏软件。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智力障碍教学的应用
智障人群由于大脑受损, 智力比一般人低。通过与正常儿童对比,发现智障儿童记忆力差,手眼协调能力在总水平上落后于智力正常的人群,并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老师的提示接受能力差。他们还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稳定等缺陷。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传统的教学挂图、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教师可以在白板上书写和绘画,并可以随时调用资源库中的资料。智障儿童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在白板交互式教学中这种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汉字的教学中,白板可以调出田字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完字后,白板会自动把字体调整美观,可以使学生感知汉字的结构与笔画。 通过白板也可以使学生看见一些并不能亲自观察到的场景, 比如火山爆发、日出日落的全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全过程等。
白板交互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互动,这种互动充分地调动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图、文、 声并茂地为学生们把知识体系全面地呈现出来。它善于把抽象变为具体,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图像引起智障学生的注意。这种多重信息的交互可以有效地激发智障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利于确定智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使智障儿童可以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去学习。
这种设备兼有传统黑板与多媒体优点,在我国特殊教育中逐渐普及使用,已经出现了比较多的教学案例,而且教师与学生普遍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给予高度的评价。
(三)远程教育在肢体残障教学的应用
肢体障碍的人士因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常常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等方面受限。 他们的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见,智力也无障碍,而因残缺的身体造成的困难更会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若想消除或缓解这种障碍,对于他们的特殊教育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 世界末期产生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它弥补了常规学校教育的不足。我国现在已经创立了残疾人专属的互联网教学平台—阳学习网,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虚拟教学环境。其功能包括注册报名、课程学习、完成作业、作业交流等远程教学多个环节。该平台为肢体残障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与交流环境。远程教育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有许多优势:
1.远程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解决了学生行动不方便的问题,使学生拥有更便利的学习模式;2.师生、同学之间在远程教育的在线平台中交流,相比学生在教室中更加自由平等;3.远程教育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缺乏的问题,一个教师在平台中可以为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技术既节省肢体残障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是一种方便快捷汲取知识的好方式,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目前我国许多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互联网教学平台,并且在继续发展和完善。我国残障学生确实在这类平台中收获了许多在以往教学模式中不能获取的知识,我相信互联网教学平台一定会发展完善,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我国“教育信息化”开端于20世纪 80 年代,虽然出台了许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但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规定却很少。政策的缺失使特殊教育部门无法获得更多的经费为残障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我建议我国教育的相关部门能够重视“ 特殊教育现代化” 这个问题,并出台相关的政策,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为特殊教育学校购买信息化的设备。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呼吁有能力的社会人士或者社会机构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筹集资金。
一个设备或者系统研发出后,如果一成不变是会被技术的更替所淘汰的。所以, 特殊教育设备信息化要求不仅要创新,还要对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不断完善, 定期的维护系统,对软件进行升级。学生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也是我们必须要保障的,防止学生信息被恶意盗用的事件发生。研发人员在对新的技术设备开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投入使用时的成本,考虑学校是否能负担得起,尽量研发高品质低成本的教育设备或系统。
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免除残疾学生入学的一切费用,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为各类残疾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
一、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发展回顾
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是郑州市管城区唯一一所招收智力障碍儿童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负责全区智力障碍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截至2010年年底,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万元,拥有教学计算机11台,馆藏书刊2300册。现有6个教学班,66名学生。
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有专职教师16名,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占70%,其中本科毕业11人,两名教师被评为管城区十佳青年教师。
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注重民主、和谐、制度化的人本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校内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郑州市管城区辅读学校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特奥运动会,第十二届上海世界特奥会,共获得12枚金牌、15枚银牌和9枚铜牌,学校也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制约因素
1.硬件设施还需改善。
2.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严重不足。
3.教师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没有为学校进一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尤其是教师结构不能适应特教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艺术类教师缺少,尤其缺少美术、语训、康复等专业学科老师。
4.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5.特殊教育家校联系不多,尚未形成良好格局,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三、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方向
特殊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加快特教事业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为出发点,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为社会进步和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提升特殊教育的品牌内涵。
1.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政策的宣传力度
特殊教育学校要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发展特殊教育的意义,宣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的各级政府、社会、残疾儿童家庭对发展特殊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营造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形成领导关心重视、社会热情支持、学校积极接纳、家长主动送学生就读,残疾孩子愿意上学的局面。
2.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专业器材
按照《全日制培智学校教学仪器配备目录》,配全相应的教学仪器。补充、更新图书和音像资料。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整体布局校园环境,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添置认知能力、多感官综合训练室等专业康复训练器械。对多功能活动室进行内部装修,作为大型活动、集会的重要场所。
3.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逐步建立适度竞争、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注重过程管理,效能优先、奖励先进,进一步调动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师徒共进”核心作用,做实师徒传承工作,在学科教学、班队工作等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分层次开展校本教研,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发展空间,培养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团队,积极研究适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特教名师,带动全体教师加速实现专业化成长。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给足精神空间,让他们体验民主管理,追求教育理想,启迪智慧,享受教育幸福。将教师引向读书、引向思考,让思想行动起来,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给每名教师定位,形成“金字塔”型的教师梯队,建立“造塔”机制。将个人规划与学校发展相连,让每名教师都有奋斗目标,都有光环与台阶,充满自信与追求。
以学习《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中心,建立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研制度。把握新课程方案内涵,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教学论坛等。加强学习培训,建立以教育科研、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题的专题学习制度,开展网络研修。持续打造更高层次的有效的特教课堂,积累课例、案例,将个人的实践与反思作为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的着眼点,提升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与教学对口(或相关)的各种学历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
4.加强康复训练,探索医教结合之路
做好教育教学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工作,配足配齐各教室、功能室所需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根据学生实际及学校情况因地制宜添加康复设备,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医教结合队伍。建立康复档案,及时、准确、详细地记录学生的康复信息,为总结康复经验、寻找更佳的康复途径奠定基础。在与专业康复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整合多方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康复技术并开展自主科研,为教师搭建国内国际的学术及经验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让更多的智障孩子能够自食其力,提升残障儿童的生命质量。
5.开发生活实践课程,不断提升特教课堂的有效性
以生活自理、自食其力为取向,适当渗透职业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内容,在原有“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科课程内容。针对本学科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实用与创新,运用集体智慧,形成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加强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探寻残障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主动寻求医务人员的专业支持,发挥学校康复器材的作用,努力将特殊教育学校的知识教育、人格教育与康复教育有机统一,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6.继续发展以特奥运动为特色项目的体育卫生工作
继续开展特奥运动,普及特奥理念,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特奥比赛。救失长善、开发潜能,培育好运动员苗子,组织好训练和完成比赛任务,为省、市特奥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参与特奥运动,受益于特奥运动。
7.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团队工作特色品牌效应
特殊教育是指对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
阳斌所在的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附设于成都市和平街小学,目前中心有10名老师和48名学生。
谈及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阳斌坦言,“还真是挺辛苦的”。与普通教学不同,特殊教育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班里有9个孩子,每天我都需要在脑中紧绷着一根弦,要在课余组织孩子上厕所,提醒他们喝水,记住每个人的服药时间。午餐时,我必须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口味和禁忌,谁不能吃辣、谁的水果需要去核切块等等,不能有丝毫差错。”除此之外,阳斌还需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在课堂上和课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
阳斌是和平街小学第一名由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她便担任起了班主任一职。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阳斌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开展假期家访,向家长询问孩子的近况,对孩子进行能力评估,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虽然这些工作并没有在阳斌的职责范围内,但在她看来,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刀有余,与家长配合得更加密切,让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要努力实现“理直气壮”
目前,我国新的培智教育课程标准仍在修订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开展需要处于一线的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经过阳斌和团队4年来的不断尝试和努力配合,富有锦江区特色的培智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由阳斌执笔的《智障儿童学校教育的‘双适’课程建设研究》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由阳斌撰写的《运动地板时光疗法干预智障学生社交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在四川省第四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阳斌如今正在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平日里,她时常会与国内优秀的特殊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也会关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熟案例,结合实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变革和创新。“按照既定流程开展教学是比较轻松的,但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我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在家长和学生面前。”
“理直气壮”是个有意思的词,深究下去便会了解阳斌心中不服输的倔强。“许多人对特殊教育老师有着较为狭隘的看法,认为他们只需要看好孩子就行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发展潜能、掌握技能。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我们交出的最好答卷。”
那些让人泪如雨下的瞬间
每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接手一批学生后,没有特殊原因的话,都会陪伴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的相处会让老师和学生甚至和家长之间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就像一家人一样”。
阳斌向记者讲起她与一名学生之间的故事:这名学生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他在入学之初性格十分孤僻,几乎没有专注学习的能力。阳斌对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阳斌建议家长让孩子试着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阳斌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在放学之后进行至少一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后来,这个孩子参加了2013年5月举办的成都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比赛中,孩子每一次挥拍都竭尽全力,打完单打接着进行双打,不叫苦不叫累。孩子在场上挥汗如雨,阳斌则在一旁泪如雨下,她深知孩子取得成绩的不易,既为他感动,也为他骄傲。
这个孩子毕业后进入了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擅长制作手工艺品的他为阳斌亲手编制了笔筒,这个看上去精致可爱的礼物一直在办公桌上陪伴着阳斌。在阳斌看来,这些孩子都是“缺萼的花朵”,命运的偶然让他们比普通孩子特殊,他们的成长虽然缓慢,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进步。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就是阳斌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价值认同感的来源。
阳斌总是鼓励家长们学会勇敢面对,放手让孩子充分成长。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接纳,让他们不被孤立,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的爱与尊重。
随着我国对聋哑儿童教育研究的不断完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发展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他们是可教的,首先他们是儿童,其次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希望通过后天教育和康复治疗能提升他们的智商,让他们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动画是孩子们的快乐玩伴,也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很好途径,利用动画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要让让动画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画教学同样可以提供情景、生活案例,树立孩子学习的偶像,让他们主动模仿,也可以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进行再学习和强化。让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让他们拥有一个理解他们的平等世界。
2.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及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有: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利用分类、进行组块、借用中介、实施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记忆目的性缺乏,下意识地记忆的效果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差,但机械记忆效果比较好。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表现不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速度慢;产生固着和黏滞。(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与独立性。
3.教育动画
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动画形象、故事情节等动画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为目的的动画形式。教育动画能很好地传承文化,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道曙光,但是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经验方面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所以目前教育动画存在“娱教失衡”的问题,为了让动画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努力地研究特殊教育和动画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材,培智学校会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状况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也会针对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下面以实际案例具体探索教育动画能否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发挥优势,缓减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状况。
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由于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为此培智学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生活语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生活语文是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生活语文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动画的教学设计
为了配合本课儿歌的学习,从儿童角度考虑,动画片就是他们的乐园。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起床以后》的Flash动画短片进行教学,以下是利用教育动画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课的一堂阅读与欣赏课。儿歌介绍了小朋友早上起床以后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叠被子、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从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动画内容概况:三个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聚在一起玩耍,在等小然小朋友赶来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早上起床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起床第一件事是睁眼睛。这时小然到了,但他却很狼狈,小朋友们都很好奇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慢道来,最后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发现原因了,原来他起床后要做的事情顺序弄错了,才造成他现在的模样。这位聪明的小朋友给他纠正了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课时:本课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较弱,识字量少,根据阅读与欣赏的要求,第二课时以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为主,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在儿歌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练习说话我会自己做什么,并由教师帮助创编儿歌。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适合刚入学两个月左右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认知意识处于较低状态,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动画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能模仿、听懂指令,能理解图片信息,能借助录像、动画和图片的支持理解语句内容。而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都具备这些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儿歌,练习发音。(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3)知道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媒体和教具:电子白板、黑板、图片、贴图、动画片、儿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起床以后》动画短片,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故事创设起床以后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知道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动画故事里的小然起床后做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回忆并回答。然后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环节二:儿歌学习,播放儿歌:闹钟高声唱,叫我快起床,自己叠好被,自己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教会学生朗读儿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发音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他面前,让他看着老师的口型学着发音,然后全班学生跟读儿歌。
教学环节三:儿歌内容理解,教师把儿歌内容全部展现在电子白班上,读一句在黑板上贴一张相应内容的图片,还会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黑板贴图之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看看黑板,动画片里的图片和儿歌里的图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儿歌里有的,动画片里没有的?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环节四:评价环节,再次观看动画片回忆并说出起床后要干的事,利用每张图片检查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做动作念儿歌、看图片念儿歌等方法检测儿童对儿歌的记忆。
4.3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3月,笔者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实施了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堂生活语文课教学,在各种不同音乐的引领下,让孩子反复地听、反复地看、反复地说。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习得,最后在课堂末尾加上复测环节,检测学生的听、说、读能力是否提高。从教学结果来看,动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减轻特殊教育教师的重复工作压力,还能发挥动画的视听优势,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动画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的尝试。先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再依靠儿童善于模仿的能力培养生活技能。以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画教学中的Flash动画片的截图。
图 教学动画部分截图
4.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教学实施后,针对《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17人是特殊教育在岗教师。47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工作年限在0~6个月的有40人,6个月到1年的有13人,1~2年的有7人,2年以上的有4人。其中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有23人,从事生活语文教学的有29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有26人,偶尔使用动画的有31人,不使用动画的有7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动画,认为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动画能达到预期效果80%的有18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3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3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2人。对于笔者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语文课的要求所做的动画文学剧本,认为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80%的有10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4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2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1人。对于笔者的教育动画剧本,认为动画剧本设计没有问题的有45人,需要修改的有19人,对于是否愿意自行设计动画,在有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动画剧本并完成制作的前提下,愿意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出教学“文学剧本”的有62人,不愿意的有2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动画适合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特殊教育的从教人员有开发和应用教育动画的积极性,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学资源教育动画是很好的选择。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苏州,215008)
【摘要】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高质量的全纳教育,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均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包括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调整培养模式,重视教育实践等,从而使幼儿园教师在入职前已具备一定的全纳教育能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美国;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90-04
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高质量的全纳教育,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开始进行学前全纳教育试点。毋庸否认,导致我国学前全纳教育不能全面开展的原因之一是我国还缺少一支具备全纳教育能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普及全纳教育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这一问题,但他们都把解决问题的关键聚焦在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上。本文试图通过对美、澳两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经验的分析,提炼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
一、美国、澳大利亚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经验
1.政策法案
美国1973年颁布的《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不仅确立了残障儿童应该接受免费的、合适的公立教育的原则,而且明确了一系列改变教育现状的原则和价值追求。〔1〕1995 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简称CEC)制定了《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从“道德标准和职业行为规范”“专业训练标准”“特殊教育者知识与能力”三方面规定了从事残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从而明确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的基本内容。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简称NCLB),专门就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状况和提高教师素质作了重要规定,提出“高质量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重视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
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了《残疾歧视法》(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规定“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因学生的残疾而拒绝或限制该学生获得由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任何利益”,从而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随着全纳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通学校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具备全纳教育能力的教师却相对缺乏。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原计划在2009年终止的每年3亿澳元的教育学院特别补助政策延长至2010年,以资助有关教师教育项目的研究工作。〔2〕2010年,联邦政府开始实施《国家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教育标准和培训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该标准从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三方面对教师在入职前应具备的全纳教育能力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求教师了解全纳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全纳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纳教育的技术和策略。
2.培养模式
美国的教师职前培养主要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职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分离型培养模式。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过程是相对分离的。虽然普通教育教师要学习相关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而特殊教育教师也要学习一般学科教学的方法,但两者的评价体系是相对分离的,即对普通教育教师只考核学科教学法知识掌握情况,对特殊教育教师只考核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学生毕业后只能申请一种类型的教师资格证书,也即,要么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要么是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二是一体化培养模式。随着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合作的不断深入,教师职前培养也由分离模式转变为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出现了更多的重叠,培养过程也越来越强调两者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改以往相对分离的评价体系,在对普通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出现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中也增加了对普通教育学科教学知识的要求。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申请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融合型培养模式。融合型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只有一个,即培养全纳型教师,所以课程设置只有一套,评价标准也只有一套。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申请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3〕早在2000年,融合型培养模式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以法案的形式强制加以实施。
澳大利亚的教师职前培养主要在综合型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由各学科的普通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联合承担。澳大利亚比较通行的职前培养方式有两种。一是教育学专业的学士培养模式,即由大学教育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4年取得学士学位,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后才能从事教师工作。二是为了吸引非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而采取的双学士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其他学院学习3年取得学士学位后,再到教育学院学习1年教育课程,而后获得教育学士学位。〔4〕这两种职前培养模式的教师教育课程均包含全纳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内容,学生毕业后均可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澳大利亚已有一些大学专门开设了全纳教育专业。
3.教育实践
美国全纳教育教师的认证标准十分严格,要求申请者需要有1年左右的全纳教育实践经验,并顺利通过实习。因此,美国全纳教师职前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机会(见表1)。〔5〕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培养也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每学年的课程设置中都会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活动中去,加深学生对特殊幼儿的了解(见表2)。〔6〕有研究表明,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直接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相关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特殊教育的实质,增强入职后在全纳教育情境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7〕
综上所述,从美、澳两国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中可以看出,两国在全纳教育发展进程中都通过政策法案的引领护航,从制度的角度对全纳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在培养模式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均强调学生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全纳教育教师。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主要依赖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类院校。这些学校在课程设计中大多缺失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在全纳教育需求日益提高的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意义的认识,为全纳教育的普及提供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进行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重视学生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有赖于政府部门提供类似美、澳那样的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要提升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师范院校也应提高对全纳教育的认识。师范院校应明确普通教育教师也应具备全纳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加强学生的全纳教育专业素养,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奠定良好基础。师范院校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全纳教育观念,并具备扎实的培养能力,才能帮助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掌握实施全纳教育的真本领。
2.培养全纳教育实践能力
一是普及全纳教育理念,将全纳教育理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起平等接纳所有幼儿,尤其是那些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意识。
二是提高对全纳教育的认识,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提高选修课比例等方式,将普通教育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引导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深入了解全纳教育,深入了解正常幼儿及有特殊需要幼儿的发展特点。
三是重视全纳教育实践,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能力。师范院校可通过设立全纳教育幼儿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全纳教育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开展全纳教育的能力。这其中包括深入观察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等等。在这方面,美、澳的实践课程设置值得借鉴。
此外,可以借鉴美、澳的经验,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中体现对全纳教育能力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PAUL JAMES.Special education practice〔M〕.New Y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7:132.
〔2〕VERITY F.Big boost for apprentices and skill shortage industries〔EB/OL〕.〔2014-08-29〕.nswalp.com.
〔3〕贺慧敏.美国全纳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4):49.
〔4〕荣军,李岩.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全纳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3,29(2):87.
〔5〕高威,高振华.美国大学全纳教师教育体系建构案例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0,3(2):47.
关键词:听障 心理问题 因素 矫治 成效
1.绪论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更是各种需要、动机、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 发展。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而言,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做浅薄的剖析,进而对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探讨研究。
1.1我国听障学生问题现状及研究意义
听障学生,即听觉障碍的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的学生[1]。2006年,据国家16部委联合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听障学生心理问题总检率为67%,其中至少存在一项心理问题的听障学生所占比率为22.8%。由上述数字显示,我国听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相当之高,且寻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较之同龄学生,听障学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的特殊生活及情感经历,是他们比健听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探讨研究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对于特殊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就我校听障学生所存在的若干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具有参考性意义矫治方法。
1.2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听障学生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单就听障学生而言,本研究者认为林崇德先生[2]所指的两个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较为合适,一是适应性指标,二是发展性指标。前者为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否则属于心理不健康,比如妒忌、自卑、任性、焦虑、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后者复杂很多,主要为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
今年的各项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躯体化、强迫、偏执。但总的来说,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可表述为以下5个方面[3]:(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2)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倾向;(3)情绪情感体验存在孤独体验;(4)人际交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人焦虑及判别认知错误;(5)各异发展方面,听障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一致。
1.3术语说明
1)听障学生,即听觉障碍的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的学生。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2.听障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2.1心理问题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重于知识、生活、生存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因而在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遇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众多,现结合本人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案例对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剖。
2.2自卑倾向
1)个案例举
陈**,11岁,身体瘦弱,开始时学习比较努力,但是成绩一直较差。在和他人沟通时容易紧张,手语不熟练,在表达不清楚意思的时候更加手忙脚乱,常常引来对方的取笑。因此,他逐渐越来越少与人交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睡觉,老师提问或者布置的作业,他既不回答也不完成。
2)成因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比正常人理解能力差和慢,社会上的某些人对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听障学生在交往、学习、生活过程中常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讥讽。长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渐渐地丧失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形成了自卑和怯懦等心理特征。
2.3青少年青春期焦虑心理
1)个案例举
有的女生月经初潮很害怕,不敢告诉老师或亲属,稍大一点的女生,在经期,下课时不敢去女厕所换卫生巾,怕被同学笑话,结果弄得裤子上、椅子。处于青春期的男生身上也有不少问题出现,如男生故意去碰撞女生的胸部,掀起女生的裙子等。少数青春期听障学生有早恋倾向。
2)成因分析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少年听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虽然有听力障碍,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健全青少年是一样的, 由于性的逐渐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与健全人一样会对异性产生好奇感,渴望了解自己,了解异性,但是他们的性知识与健全青少年相比显得极其贫乏,很多学生就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向父母求教时,只有很少部分家长能圆满地给予解答,而主动向孩子作解答的更少,同时由于理解水平低,使他们对许多问题不能理解或凭主观理解;因此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去了解和接近异性,表现出一些不雅或极端的行为[5]。
2.4判断是非的误区
1)个案例举
关键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情绪;行为;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的正常化运动倡导下,是相对于传统的隔离教育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它实现和维护他可以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需要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在我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
一、提出问题
我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给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反映到教育上主要体现为教育资源的不足。普校教育则主要体现为:升学压力过大、教育经费紧张、教师超负荷工作、教育教学配套设不能到位……
随班就读对于缓解我国政府办特殊教育学校、解决部分残疾儿童的入学、为部分残疾儿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普通学校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人员编制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和普通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会不会对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呢?如果有,又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呢?当这部分学生被普通学校婉拒到特殊学校后,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又该对其施行哪些教育策略?
二、个案分析
笔者在工作中陆续接触到二十几个从普通学校转入特校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发现他们在行为、情绪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
在刚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情绪问题远比一直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要多得多,程度也要严重得多。如,攻击性、偷窃行为、撒谎、恶意捉弄同学等。但经过几1~2个学期的引导、教育,他们均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
现就这些从普校读了几年书后转入我校的学生中选取一个较典型的案例分析如下:
徐某,男,智商72(韦氏),10岁,该生出生时由于脐带绕颈,大脑缺氧而导致轻度智力落后。在一所区里的普通小学读了三年书。由于小时候体弱多病,加之父母养育,大小事均包办,从不让他自己动手……造成他现在全身协调能力极其低下,双手精细运动尤为差。连擦屁股都擦不干净,也不会蹲,双手不能灵活一张一握……但该生智力程度相对较好,父母坚持辅导他的学习,一、二年级时勉强能跟上普校的学习。
据他父母介绍由于自理能力低下及各方面反应能力比别的同学慢一些,在普校同学经常欺负,取笑他,老师对同学的表现也睁只眼闭只眼……渐渐地他变得情绪很容易烦躁,很容易冲动,攻击性很强。当别人稍稍接近他,他就会往后退或者全身肌肉紧张,拳头紧握,作好随时还击别人的准备。
他刚到我班的时候,不和同学说话,也很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上课不吵不闹,但总发呆,偶尔会很警惕地环顾四周……有次我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走到他旁边准备把他掉到地上的笔放到他桌上,可能他以为我要打他,迅速在我手臂上重重打了一拳,还双眼恶狠狠地盯着我。我将笔放到他桌上,当事情没有发生似的转身走了,我边走边用余光看他的反应,他显得似乎有点意外,但眼光还是有些凶,脸上肌肉很僵直。
三、对策
针对这些学生的情况,我做了以下的教育对策。
1.座位安排
由于学生甲攻击比较强,我安排他单独一个座位。该单独的座位处于同学们座位的环绕之中。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其他同学受到攻击,又可以使他不产生被同学们孤立的感觉。
2.建立他的自信心
通过详细的了解,我知道他认字能力很强,常见汉字几乎都认识;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文字的能力也很强;数学在我班算最高的水平……孩子都是很喜欢被表扬的,尤其是在全班被老师表扬那是很荣耀的事情。针对他的这些优点,我经常故意让其他同学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当别人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我就会满怀期待地看着他,装出很是着急的样子,当他说出答案的时候,我就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有时候我写板书的故意说忘了某个字怎么写了,请他帮我写,刚开始他很不愿意配合,我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他上黑板来写,虽然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大都能写对,对此我也不遗余力地带头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多认字。
3.降低他身体的敏感度
可能是由于长期被人欺负的缘故,他形成了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当有人稍稍靠近他,就会引起他的警觉,做好攻击别人的准备。更不允许别人触摸他身体的任何部位。这样的现状很难让他真正地融入学校生活中去。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从大触摸开始入手。比如说悄悄在他衣服后面染点粉笔灰,然后告诉他这个情况,他自己拍拍,故意说他没有拍干净,这时我说:“后面你看不见,让老师来给你拍干净吧。”通过这种类似的较大面积的身体接触,慢慢的他稍愿意让我靠近了一些。过一段时间后我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先表扬别的同学用的方式是轻轻地抚摸头,当开始表扬他的时候,不经意地也摸摸他的头……刚开始时他的反应比较大,肌肉很是僵直,次数多了,他慢慢地也就习惯了。我通过各种方式,慢慢地鼓励他参与到和同学们同学手拉手等的游戏中去……
4.赏罚分明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逐渐适应了我班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生活。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也很愿意展现自己。但慢慢地一些其他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比如,他会看不起其他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欺负那些老实巴交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赏罚分明的教育态度,他做得不好的地方,首先是耐心地教育;其次是通过家长,取得一致意见,态度统一地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使他意识到,不对的地方老师是不会包庇纵容的,老师的赏罚是分明的。逐渐地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也表示积极改正错误,和同学们真正融洽相处。
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该生成了我班的学习委员,成绩突出,还多次得到学校的奖学金。他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没有再出现过主动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小结
经过1~2个学期各方面的努力后,这位学生都很好地适应我班的生活,和同学们的交往很融洽。他情绪基本稳定,学习认真、经常能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对于从普校转来的这部分学生,需要特教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合的方法。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他们出现的各种不良变化。由于在普校生活的时间比较久,很容易将一些不好的习气在特校的生活中慢慢显露出来,这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五、建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应构建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并使其逐步完善。同时也建立适合随班就读的教育督导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普通教育的督导方式,有人提出在督导评价学校工作时,应同时督导检查随班就读工作;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时,应同时评价随班就读学生的素质;对随班就读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与正常儿童有区别,比如在解释学生成绩和进行品德评语时,要多使用相对评价。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在指导随班就读儿童时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参差不齐的,都各具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会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发展、成长。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机会、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就一定会随着自己的伙伴,按着自己的方式、速度和特点去学习和成长。同时老师和家长还要时常教育普通学生尊重、关心、真正地接纳弱势群体,让普通学生树立多样性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等。
特殊儿童的家长也应端正自身对于残疾的态度,努力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特殊教育学校也应在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和提供资料、咨询及残疾儿童少年测查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社区负责人士也应将残疾人的融合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只有通过各级人士的通力合作、大力支持,残疾人的随班就读工作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林丽.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J].教育探索,2004(08).
[2]吴支奎.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02).
1.1特殊性体育教育是一种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教育活动,活动空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使得特殊体育能够发挥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促进作用。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促进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身体康复,增强体质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这个特殊的中介,使相对隔绝的学生个体逐渐融入到群体的体育活动学习过程中,在频繁接触中促进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达成全纳教育的主旨要求。
1.2创造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有一定缺陷、活动受一定限制的特殊群体,而且不同的学生从残疾性质、残疾程度,到体质、能力、个性都各有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身体发展、心理康复、智力促进、社会适应等方面综合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能够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地传授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体现了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创造性特点。
1.3社会性特殊教育是以适应学生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需求为导向,从一个人步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并通过自己的劳动技能获取社会生活的需要,必须具备其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生存、适应是特殊体育的本质特性,反映在体育课堂上,即是“社会的缩影”:在体育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互动交流、竞争合作,按照一定的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义务,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这一切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体育课堂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体育教师本身是否具备社会化的特质。换言之,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融合性体育教师,具备和学生、家长的不同需求打交道的能力,与各界人士合作的能力,以使得体育能够发挥社会某种程度的融合作用,帮助残障人真正被社会接受和认识,融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1.4融合性特殊体育被赋予比普通体育教育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其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特殊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这要求特教体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与手段,成为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体育教师:一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常采用调节性手段,以适应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需要;三是体育教师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特殊体育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也体现出特教体育教师多重融合性的职业素质特点。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素质
结构及其主要成分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个体素质由多种心理品质所组成,是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综合结构。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主要反映在其知识结构成分、能力结构成分和非认知因素成分上,各成分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发展的。
2.1特教体育教师的非认知因素成分非认知因素包括除知识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由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构成。
2.1.1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关爱;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行为表率;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能够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高尚的师德是特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2.1.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特殊体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教育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包括:全纳教育提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特殊体育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健康第一”仍然是特殊体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殊体育要以“康复健身”为基础,强化“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特殊体育活动融汇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快乐体育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
2.1.3自我效能感通俗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效果的一种积极暗示和主观判断,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体育教师的知觉、判断,继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行为。患有残疾的儿童,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身体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自我的认可,因此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在面对社会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性等内外部压力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1.4自我发展意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由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特殊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特教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成长为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
2.2特教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2.2.1创新能力特殊体育由于教育对象个别化差异的复杂性,应用知识、技能的综合性,成熟经验、案例的匮乏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关系到特殊体育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关系到特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特教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2.2.2学习能力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特殊体育中,如融合体育、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发展性体育、全脑型体育等,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特殊体育最新教学科研成果,洞悉改革发展的进程,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2.2.3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特教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特别强调从心理上如何帮助学生放下封闭心态,积极融入到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领悟特殊体育的教学规律,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具有全面领悟教材、正确示范、准确表达的能力;具有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衔接统一。
2.2.4沟通协作能力特殊教育注重融合性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不同形式教育的综合效果。体育教师更因其职业特点,沟通、交流与交往合作能力将左右其能否达到事业的理想境界。在特教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细致的了解学生的身体、思想与情感状况,与众多学生和谐共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课堂外,体育教师不但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合作,同时也需要与社会或专业机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2.2.5组织管理能力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学生个别化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训练队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大到与家长、社区合作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随时掌握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变化,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使群体活动的体育效益得到发挥。
2.2.6康复指导能力特殊体育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矫正体育,改善其身体、心理的障碍性残疾,促进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因此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诊断、评估有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程度的能力,康复指导的能力,制定和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动作、行为、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辅导。
2.3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人的能力与知识紧密联系,并以掌握知识为其形成的基础。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是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特殊体育包含了教育学、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管理科学
2.3.1学科性知识特殊体育是一门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的学科。由于特殊人群具有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因此特教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心理学、特殊体育生理学以及体育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2.3.2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是教师将特殊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如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以及特殊体育竞赛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助于使教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特殊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达到使残疾儿童医疗疾患、康复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由于体育活动受诸如对象特征、条件状况、方法手段适用程度、内容的选择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成效,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特殊体育活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3.4一般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作为一名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在越来越注重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追求体育文化价值的现代社会,特教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把握特殊体育的人文价值。
3结束语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融合教育,强调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尽量使特殊儿童在最接近正常化的环境中,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开始,是特殊儿童社会融合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努力增加残疾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入园率。
河北省石家庄市于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提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增强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4月印发了《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幼特融合、普职融通、双擎驱动、协调发展、先行实验、全面推广”的原则,实施学前教育“幼特融合”和中等职业教育“普职融通”两大工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现状,主要从师生接纳度、无障碍环境与设施和学校支持等方面开展研究,分析当前石家庄市在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一、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政策支持方面
2015年4月印发的《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全面开展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石家庄地区确定了16所幼儿园作为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以及20个幼特融合试点班,以此为试点,面向社会招收学校特殊儿童入学。
(二)幼儿园支持方面
幼儿园要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提供的支持应坚持无障碍、个别化的原则,从人员上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的支持;从内容上需要制定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教材教法;提供无障碍的环境设施与辅助器材;根据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提供康复治疗或相关资讯;提供亲职教育或家长培训等。
通过对石家庄市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及幼特融合试点班的的了解与走访发现,其中大多还并没有能真正地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具体分为三类,一类幼儿园表示可以接收特殊儿童,但还没有特殊儿童入园。第二类幼儿园表示,有个别的特殊儿童在园学习,但这些学生障碍程度较轻,最初入园时也并非以特殊儿童的身份入园,所有的教学与生活服务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别。第三类幼儿园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允许特殊儿童入园开展集体活动。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谈不上针对性的课程、教材、配套服务、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支持,即使从最基础的无障碍设施与环境条件来看,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场所与户外活动场所设施缺失。教学场所和户外活动场所的建筑无障碍现状参考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幼儿园均无专门的无障碍设施,如入口没有设置坡道或是无障碍的通道、走廊的地面不具有防滑的特性、户外没有铺设盲道等,教学场所与户外场所无障碍环境基本为零。其次,无障碍的教学设施与资源缺失。如没有个别化教育计划,只有个别增加心理辅导的课程;在师资上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特殊和进入学校后无法提供教学支持等。
(三)普通幼儿家长与社会支持
要在幼儿园实现融合教育,除了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幼儿园各项条件保障,还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普通幼儿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否则,融合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对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进行《普通幼儿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记态度的调查问卷》的调查进行分析 。
调查问卷共20道题目,主要调查对特殊儿童的总体态度,例如他们对特殊儿童的类型与特征是否了解;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的看法,例如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作用的看法;对学前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作用的看法等。问卷在面向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中展开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77%。问卷结果显示:
在关于是否了解特殊儿童及类型的问题中,72%的家长基本了解什么是特殊儿童,89%的家长愿意接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一起玩耍。在关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问题上,19%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特殊儿童进入自己孩子所在班级或者幼儿园,35%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但接受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为轻度,46%的家长保持中立态度。在接受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类型相关问题中,对于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这三种类型的特殊儿童接纳程度最低。89%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在班级里生活,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顾他们。65%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的班级里的教学活动会影响普通儿童的教育质量。
普通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还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与质疑的。虽然大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进行接受与玩耍,但却对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支持态度并不积极,这也是各类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最大的心理顾虑与外界阻力。在能够接受特殊儿童入园的家长中,对于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选择有较明显的倾向性的,对于智力障碍、自闭症和学习障碍的学生接纳程度最低,而对于肢体残疾、语言障碍、听视障碍的学生接纳水平较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与交往能力会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政府支持体系
教育需要依靠教师、家长和学校多方合作,还需要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支持。
1.加强政策和法律保障。支持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依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支持系统和保障支持行为, 一方面对幼儿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保证,另一方面明确幼儿园、家长、教师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既要各行其责,又要相互配合,保证特殊儿童应享有的权益。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幼儿园提出接纳特殊儿童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专门的师资,普通幼儿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园引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教师能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3.保证融合教育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需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因此应该给予融合幼儿园更充分的资源和经费投入,保证幼儿园在无障碍环境设施及师资培训、个别化教学与康复等方面有物质保证。
4.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在融合教育中,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特殊儿童评估、入学等方面有一套权威的评量体系,以此作为判断融合教育开展实效、幼儿园制定教育计划的标准,从而能够及时反馈融合教育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只有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起融合协作幼儿园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为他们具体的融合教育提供指导。
(二)幼儿园支持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这些学生在融合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学习能力差、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需求提供合适的支持服务和相应的措施,使他们在学校中用更好的适应性。幼儿园应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整合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的调整与教师的素质。在编制、调整与选择课程时,课程应该具有弹性,体现学生能力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普通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最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以便特殊儿童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课程的选择中要考虑课程的统整性。在学生计划上面,教要掌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给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要提供学生相关的服务,让学生有适当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方法上面可以用互助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评价。
2.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引进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充实到幼儿园教师队伍,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进行适当康复训练,还应建立与之相配的支持、评量体系,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原有的普通幼儿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辅导资源,开展专业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同时定期对承担融合教育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3.幼儿园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家长开展融合教育的知识普及与宣传,要让普通儿童的家长更多的了解特殊儿童的特点,了解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家长的接纳程度。
(三)特殊儿童家长支持系统
引导家长如实向幼儿园说明孩子的真实情况,调整好心态,正视孩子的特殊之处,遇到困难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特别是要与所在班级教师充分地沟通与合作,家长参与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融合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家长应与教师建立共同的目标,相互信任,互相合作。家长要尽力配合教师要求,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最后,家长也要不断学习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方法,把教育及康复训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四)社会支持体系
整个社会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宣传与引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帮扶特殊儿童的成长。要让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认识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开展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关键与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军,牟映雪. 融合环境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10).
[2]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 基础教育. 2011 (04) .
[3] 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 (04) .
[4] 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7) .
[5] 李永,陈洁.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实施的困境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Q16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