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知识

工程管理知识

时间:2023-09-20 16:5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知识

第1篇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考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的问题很关心。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管理专业怎么样 就业前景如何”。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等、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与教育部门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当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中前期,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极为繁重。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如果在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

因此,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和民间资金的激活,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工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机会。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该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建设法规、建筑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会计学、工程建设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建筑结构经济学概论、工程项目成本规划与控制、国际工程承包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索赔、工程建设信息管理、国际工程融资、国际经济法与工程承包国际惯例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U-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46-07

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家规定,中国工程管理领域实行普遍的执业资格许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工程管理领域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近20个种类。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注重工程技术知识的工程类注册工程师,如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等,第二类是注重财经管理知识的经管类注册工程师,如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其中,两类注册工程师又可分为五小类,相关特点见表1。

除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难度较高的就业领域外,工程管理就业范围覆盖了工程建设活动全过程。工程管理领域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关系密切,涉及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决策与评估、物业管理等绝大多数专业方向。这表明,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要求,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工程管理执业实践。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主题涉及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地位与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1-9],仅有少数文献从注册工程师执业许可角度探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问题[10-12]。为此,文章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角度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简称《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学科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培养工程管理现场工程师的应用型普通高校而言,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所需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并经过学校规范的工程师训练过程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地解决相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即培养工程管理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表1和表2概括了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及其能力素质,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阶段和专业方向对注册工程师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要求。投资决策及准备阶段依赖于注册工程师发现机会、科学规划和正确决策的能力,项目建造阶段的成功则建立在注册工程师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控制能力之上,运营维护阶段则需要注册工程师具备高效的物业设施管理和资产经营能力。

表2 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及能力素质

阶段投资决策项目准备项目建造运营维护

注册工程师咨询工程师; 投资项目管理师; 造价工程师招标师; 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师; 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 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投资项目管理师; 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师

主要工作及能力要求项目策划;项目投融资;机会及市场研究;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项目设计;招标及采购;

取得建造许可;建造计划与实施准备项目实施;控制与跟踪评价;沟通协调;合同管理;争议处理.市场营销;运营策划;运营与维护;资产经营;项目后评价

二、工程管理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模式

按照惯例和规定,要想取得工程管理领域相应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需要通过相应的执业资格统一考试,执业资格考试是执业资格许可制度的核心。表3列出了工程管理领域主要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及考试大纲清楚地表达了工程管理实践对注册工程师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具体要求。

根据表3,目前工程管理领域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多采取“3+1”模式。其中,“3”代表三门基础科目,目的在于考查执业人员对工程管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术的掌握情况,主要采用单选、多选和判断等客观命题形式,可概括为知识及方法模块I;“1”代表一门综合科目,涵盖了三门基础科目的主要内容,多采用简答、计算、论述、方案设计、实务操作和案例分析等主观命题方式,用于测试执业人员分析解决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可概括为实践技能模块II。

表3 工程管理领域主要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注册工程师统一考试科目

工程项目管理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理论与相关法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控制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

设备监理工程师设备监理基础及相关知识设备监理合同管理设备监理质量、投资、进度控制设备监理综合实务与案例分析

公路监理工程师监理理论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公路工程技术和综合考试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规及相关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投资与造价管理造价工程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筑工程技术与计量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知识模块化实践教学;贯通式案例教学

根据地方性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网络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掌握网络工程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网络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良好的社会协调与职业发展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1]。

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联系未来五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制订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2-3]。

1.2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

根据“网络工程师”的各种职业需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布线、管理与部署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能力、网络工程管理能力、网络测试能力[3]。

1.3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设计

根据“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网络工程专业制订了6个专业培养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布线管理知识模块、网络系统安全知识模块、网络协议分析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工程管理知识模块、网络性能测试知识模块[4],如图1所示。将各知识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明确,并将相关内容分配到课程体系各个科目当中,以达到剔除教学内容的冗余,完成课程体系优化的作用。

1.4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依托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结构,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路由与交换技术、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网络安全技术,专业实战提高课程网络工程部署、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管理、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课程[5]。

2贯通式案例设计

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枣庄学院校园网规划与设计”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贯通到课程群各个科目当中,计算机网络完成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整体规划、IP地址划分、网络服务器配置任务;路由与交换技术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工作;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完成线路的铺设与维护工作;校园网的安全、防火墙的配置交给网络安全技术来完成;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程序编写任务交给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课程完成;网络性能测试由网络性能测试课程完成;最后网络规划、网络构建在专业实战课程中完成。多门课程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3总结

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体系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知识模块,统一分配教学内容,弱化课程界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通过贯通式案例整合课程体系,强调网络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贯通式案例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分配到网络工程专业的每门课程之中,让学生每门课当中完成既定的分解任务,在通过综合实习实践环节将任务组合,完成本课程在贯通式案例中的设计实施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文龙.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石元泉,彭小宁.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怀化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7).

[3]施晓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王伍柒,钟元权,袁兆荣.组网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

[5]苗春雨,陈丽娜.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6).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工程管理;学科建设

工程管理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在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为其发展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问题,比如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发展跟不上时展需求。为了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社会适应性,需要加快培养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并结合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对工程管理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

一、工程管理人才发展现状

(一)工程管理人员现状

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较大,但是现阶段企业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工程管理人员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基本素质不高。首先,工程管理人员人文素质不高,表现在在工程中缺乏自信心、责任心,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其次,个人阅历不足。工程管理人才的年龄较低,大多在二十多岁左右,不具备工程管理阅历。第二,技术素质不高。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掌握的较为广泛,但是对于每一门技术都缺乏精通和深入的研究。第三,管理素质。工程管理人员缺乏沟通能力、系统性的管理理念、对资金的运作能力。

(二)企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下,各个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工程管理人才成为市场紧缺人才。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是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多,但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较少以及工程管理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二、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现状

我国现阶段工程管理教育学科的特点是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结合,重视工业基础好、就业灵活、懂管理、懂操作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学科的发展现状是缺少对针对不同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差别化培养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建设缺乏高素质教师,在教育专业的设置上,本科层次工程管理大多集中在土木、建筑院校上,其他院校很少开设工程管理学科。工程管理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部门对工程管理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下,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管理建设效率不高,缺乏专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在国内,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人才都是技术类人才,缺乏管理知识。教育部门和高校也片面的认为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技术类学科,没有认识到管理在这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内涵把握不科学。

(二)工程管理学科层次结构不合理

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定位应该是研究、解决工程技术发展中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的学科,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强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但是现阶段工程管理技术人才的学历大多是专科,学科设置虽然也由专业技术和管理课程组成,但是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无法达到理想水平。

(三)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内容界定不清晰

工程管理被设置成一个专业的时间补偿,在对工程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上,在技术结构为中心还是以知识管理结构中心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一些学校的工程管理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不利于工程管理学科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工程管理学科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不是将工程教育和工程管理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融合。但是现阶段工程管理教育学科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身上,表现在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往往具备一种单一的技术能力,却缺乏支撑技术能力的技术知识,导致很多工程管理教育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狭隘,对创新性的工程管理教育缺乏认识,不利于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

三、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完善策略

(一)明确工程管理学科设置层次,优化培养结构

专科层次的工程管理学科设置普遍不合理,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加上专科学生的学习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不适合开展复合型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为此,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可以适当取消对专科生的招收。与此同时,工程管理学科教育需要加强对本科生的招收,并结合工程管理学科建设现状适当的缩小学科规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硕士生,则是需要扩大对其开展的工程管理学科教育规模,引导硕士生将所学的工程管理学科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应用。

(二)加大对工程技术各专业管理教育的普及,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工程管理培训

1、普及工程技术专业的管理教育

对于主修工程技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在其工程技术学科教育中要增加工程管理类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些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其他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选择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课程。

2、加大力度发展在职教育

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一种是从事管理实践的人才。这两种人才在实际的管理中技能、知识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对其开展专业的培训。对于技术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员要鼓励他们到高校学科更多的工程管理理论课程,让他们指导高校的实际教学。对于具有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员,则是引导他们 多参与企业举办的专业技术管理培训,提升他们职业技术能力。

(三)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

工程管理人员培训要满足素质人才裴延要求,在强调知识技能、科学技术的同时培养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开设人文、道德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他们的工作自信心,同时减少社会发展建设中不良风气对工程管理人员的不利影响。

(四)建立工程管理一级学科,完善学科体系

首先,基于社会发展下,人们对工程管理的重视。为了实现对工程管理学科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学科资源损失,需要有关人员改进现阶段的工程管理发展现状,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工作胜任力。未来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实现对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工程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工程建设管理、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经济等多个二级学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型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下,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将工程管理从管理科学和工程的一级学科中有效分离出来,将其发展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并结合实现规范工程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好的促进管理学科发展。为此,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下,需要各个学位委员会成员和教育部门对工程管理学科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升这门学科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课题组.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1-9+63.

第5篇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程内涵的扩大、工程管理内容的扩充及相关理论方法的融合,工程管理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阶段,呈现多元创新的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工程管理在理论方面的发展远落后于其在实践方面的发展。长期以来,团队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不科学、管控目标不明确等都是工程管理中相当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工程管理实践的发展逐渐凸显。从建设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责任落实不到位,团队执行力欠缺;管理目标性不强,管理科学性欠缺;全过程控制认识不足,系统管理意识欠缺。从设计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设计施工衔接不紧凑,可施工性考虑不周全;各专业沟通协调不够充分,设计冲突造成返工或变更较多;“过于保守”或“过于开放”,对限额设计关注度不足。

从施工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施工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管理制度表面化严重;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亟待新的工程管理等相关理论指导。路甬祥指出:学科交叉往往能够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前沿,甚至产生重大突破[1]。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如马庆国把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工程管理中,提出了神经工程管理学[2]。薛晋等依据物理-事理-人理理论,提出工程管理三维认知结构模型[3]。王卓甫等将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分为:投资决策管理理论、交易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并分析了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及其发展维度,给出了工程管理知识创新模式和结构模式[4-5]。本文将“零缺陷”思想应用到工程管理中,贯彻“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理念,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系统思考,探析其理论体系架构,以实现工程管理的零缺陷。因此,本文提出的零缺陷工程管理和文献[2-3]提出的神经工程管理学均属于文献[4-5]中提到的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中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科范式交叉创新中方法的借鉴渗透思想。

1零缺陷管理概述

1.1零缺陷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961年国际质量专家菲利浦·克劳士比首次提出“零缺陷”。其思想核心是“一次将事情做对”,即“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它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并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管理哲学。零缺陷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改进活动,也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是目标管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零缺陷管理哲学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备受推崇,以克劳士比工作为核心的理论与应用演变历程经历了: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零缺陷理念自提出就被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日本电气股份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相继开展应用,又称为“零缺陷运动”。20世纪90年代,该思想又被进一步拓展到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工商业所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零缺陷”受到国人的关注,昌河飞机制造等航空航天企业、荣事达、青岛四方、联想、海尔等国内一些代表现代管理思想的企业纷纷开始推行“零缺陷”管理理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零缺陷理念及其量化方法在航天、汽车和银行等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6-8]。迄今,零缺陷理念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9-10]。本文将零缺陷理念应用于工程管理领域,构建零缺陷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以期对发展零缺陷理论与应用和丰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2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体系

零缺陷管理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需要、四项原则、五个步骤。“一个中心”通常指的是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第一次”指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了,成本肯定比多做几次低;“正确的事情”指企业战略;“做正确”指执行。“两个基本点”是指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有用的”是指能够实现资产的增值和满足顾客要求。如果客户不满意就意味着没有需求的来源,企业就不可能生存,对客户而言,这就是不可信赖的。因此,零缺陷管理重点关注创建有用和可信赖的组织,保证有用和可信赖的工作过程,追求有用和可信赖的结果,让过程的终端客户得到有用和可信赖的产品。“三个需要”指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这三个需要自然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价值链。首先,企业要满足客户需要;其次,企业还应该兼顾员工的需要和供应商的需要;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四项原则”分别指质量符合要求,预防的系统产生质量,质量的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五个步骤”分别为:组建高效率的零缺陷管理团队,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及成因,推行零缺陷管理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激励、反馈机制,强调质量改进方案是永无止境的。

2工程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通常认为,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通过高效配置各种资源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有益于人类的集成和创新活动。它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产品的创造性的科学应用活动。它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其特点如下:第一,工程是人类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活动;第二,工程需要人们集成科学和技术的智慧来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也包括人类自身创造的各种资源;第三,工程通常是指特定的过程;第四,工程的两个关键点是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工程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其预期目标,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1]。工程管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甚至还包括经济学。通常认为,工程管理是架构在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交叉基础上的学科。它也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的特征,是一种涵盖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集成管理。

3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模式与内容

3.1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首先,给出零缺陷工程管理(Zero-defectEngineeringManagement,ZDEM)的概念,即基于具体工程项目宗旨、使命和目标,以“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零缺陷思维为工作理念,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各种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相关工程管理和技术手段,从项目构思、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管理活动。从管理过程来讲,ZDEM是指以满足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目标,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基于零缺陷理念对工程项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ZDEM不是说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出现缺陷,而是从人的价值层面、精神领域入手,通过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心行一致”,将“要我做对”变为“我要做对”,并且“第一次就做对”,以使“缺陷”越来越少,最终实现“零缺陷”。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可将“零缺陷”具体归结为:“零偏差”“零变更”“零返工”“零逾期”“零超概”“零浪费”“零事故”“零故障”“零延时”“零等待”“零风险”“零污染”。因此,ZDEM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工程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零缺陷意识,项目组织是零缺陷团队;工程符合既定的战略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使工程管理目标达到零缺陷;工程管理中的所有环节都不得向下一个环节传递有缺陷的决策、信息、产品、技术或工艺,建设管理过程工作准则零缺陷;ZDEM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和并行工程等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思考预防工程管理中出现的缺陷,用成本度量零缺陷。

3.2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模式

ZDEM的实施步骤,结合工程管理的特点,给出ZDEM实现模式。ZDEM模式的具体内涵包括:

(1)组建ZDEM团队。ZDEM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通过对其进行ZDEM相关知识培训,建立工作规范,掌握ZDEM的实施办法,并进一步对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进行教育,包括零缺陷与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零缺陷系统给组织及每位员工所带来的价值、零缺陷管理的推行办法等,使员工理解、接受并积极投身于ZDEM。

(2)分析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需求。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建设单位、使用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厂商、中介组织、研究单位、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成功实施,应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作用、需求、沟通方式和管理特点,以便充分整合资源,调动管理积极性。这也是零缺陷管理模式中做正确的事情的范畴。因此,ZDEM团队从组建开始就要清楚地了解工程项目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并将其合理转化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不同特性,从而能够在团队内部有效传递。

(3)制定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基于ZDEM理念及工作使命,明确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如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安全工程和廉洁工程,并将战略目标分解,制定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个人。

(4)构建工程项目关键过程与指标。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分解的必然结果就是确定工程的关键过程以及这些关键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些体现到工程项目中就是在工程进度、质量、投资、风险等方面均达到预定目标,实现零缺陷。

(5)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ZDEM团队要求把零缺陷管理理念贯彻到项目组织中,并且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工程管理的实践。针对全员建立零缺陷的质量文化、价值观、习惯、思维方式、行动准则,树立质量的标准就是零缺陷,“质量免费”以及质量为组织带来未来价值等质量意识。根据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全面控制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主体的工程项目质量与工作质量。

(6)评价、激励与反馈。根据前面确定好的工程关键过程与指标的标准,用财务数据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评价。同时,应明确团队的职责与权限,由团队成员进行自查及绩效评价,检验目标是否达到。团队成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可指出错误原因,提出建议,改进方案,大家共同进行研究和解决处理。团队领导应该表彰零缺陷工作者,引导大家向零缺陷目标奋进,以增强团队成员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7)实现工程项目零缺陷目标,使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工程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实施ZDEM就是通过实现图2中的十三个零缺陷目标,最终使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最大限度地满意,从而使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3.3ZDEM的内容

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通常包括:项目组织协调、质量、进度与投资控制、合同、风险与信息管理、环境保护等。ZDEM是在系统论的指导思想下将“零缺陷”理念及方法贯彻到工程管理中,因此,系统工程方法论是ZDEM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是建设工程项目。ZDEM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价值工程是ZDEM的理论基础;零缺陷团队是实施ZDEM的主体,依托BIM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风险和绿色等方面的零缺陷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对零缺陷管理的概念、发展和思想体系的有效梳理,总结工程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提出ZDEM的概念、特点和内容,构建ZDEM的模式。

(2)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阐述ZDEM实现的三大理论基础———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价值工程,并对其理论及应用进行研究。

(3)从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方法论出发,通过分析零缺陷团队的表征,提出如何构建零缺陷团队的方法,以此来保证工程项目的零缺陷。

(4)提出ZDEM的五个管理目标,分别为:基于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提出建设工程项目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概念,从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方面分别阐述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具体实现及其应用;零缺陷进度管理从进度计划编制和控制两个方面阐述工程项目零缺陷进度管理的实现,分析多项目管理中进度与资源的有效协调,以实现工程项目进度零逾期;零缺陷投资管理是基于零缺陷的投资管理与控制总体目标和各分项目标,提出投资管理与控制关键路径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事项,并就部分重要环节给出实施方法及步骤,对项目投资进行系统筹划和动态控制,达到工程项目的零超概;零缺陷风险管理将分析在高度不确定的工程项目环境下,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快速决策、及时应对,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达到工程项目零风险;绿色建造从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全过程各责任主体的联动关系阐述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通过绿色建造技术的集成,推动绿色建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工程目标。

(5)提出BIM与ZDEM通过BIM参数模型集成工程项目各种信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为所有参建方提供协同并行工作的基础平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高效应对,最终实现ZDEM。

4结语

第6篇

1软件工程管理的措施

(1)加强项目管理系统性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有效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加强项目组成员尤其是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系统性培训,避免在项目管理中单纯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经验,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应该加强对项目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让项目业务工作人员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既能理解和接受管理理论,又能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执行力。另外,要建立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的制度建设,落实奖惩制度,激发项目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目标。

(2)提高对项目计划的认识,进行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控制。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项目总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的作用非常关键,科学的项目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软件工程项目的实施风险,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项目计划的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相关性等方面的内容。

(3)加强软件工程的团队建设,建立完善的项目沟通机制。有效的团队合作是软件项目工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有效的团队合作需要有效地界定各团队成员工作职责,使每个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并且使团队成员之间互补互助,从而达到整个团队最大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软件工程项目的沟通机制,项目中的重要信息需要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反馈,避免因在制定计划、技术问题、项目成果、情况通报等方面的沟通不足,造成重复劳动和团队成员间的互相推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风险管理。与普通的管理工作相比,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风险较高,需要深入学习项目风险管理知识,掌握风险识别、量化、控制工具和方法,并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加强对于风险防范知识的累积,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精确地辨认风险,发现潜在的威胁与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避免、转移、减缓、消除等控制措施。

2软件工程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已经被运用软件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软件开发方面,从数据结构和软件结构的设计、算法设计、编码、软件测试,最后到可交付用户使用的软件产品,均贯穿着软件工程的管理理念。在软件管理维护方面,软件开发模型的选择、软件开发方法的确定、软件开发工具的完善、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环境等软件开发环境的组合,使得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提高了软件开发和管理的效率,使得计算机软件遍布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效地增加了计算机应用的准确性和便利性,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范伟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第7篇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第8篇

转眼间,我已经在杭州水务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工作八个月有余,这八个月我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管网工程部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认真贯彻管网施工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安全、高效、规范”等的工作方针。强化管理,开拓进取,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人这八个月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遵纪守法,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这八个月来,本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上级及公司的有关指示精神,按照项目进展及领导的部署,完成好本职工作。同时认真学习工程管理的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二、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过去的八个月里,本人严格按照管网施工管理的要求,根据管网工程部及领导的统一部署,加强对集团基建工程和本公司移管项目的管理。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及工程质量等一些工程相关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协调处理并向上汇报。 

三、管理工程施工,熟悉各工程项目图纸及相关规范,在项目开工前做好项目管理方案,把相关前期问题及工作重难点罗列出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严格要求施工队伍按照图纸、规范要求施工。 

四、及时协调处理施工内、外围相关工作,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属地政府职能部门、质安监部门、监理、施工、建设主体、周边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函件、对接协调问题,本人都及时的与各部门进行对接处理,并督促施工涉及单位及时的按要求整改或落实。 

五、自身不足,这八个月来,在公司领导及部门领导的带领和帮助下本人工作能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与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还有待加强,对存在问题的排除处理速度还有待提高;对一些施工、协调重难点事件的解决方式、方法还不够到位,有待提高,这一块还要向公司及部门同事认真的取经学习。 

下一步,我要积极认真的学习相关知识,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掌握更多的工程管理要领,更好的对施工进行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自身的不足和欠缺,加强工程管理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争取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得更好,为建设公司及水务集团献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9篇

一、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统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随着“十二五”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的顺利开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电网建设在各领域面对新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艰巨挑战。电网工程发展是我国重中之重,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各方各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对其标准规定进行严格要求,从过去的传统电力工业走向国际化的电力工程。

在管理电力工程过程中,需要相关的电力企业进行严格规定相关管理标准,科学地进行管理,合理管理电力工程,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深入了解电力工程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中不同部门的协调力,彼此合作实现工程建设。[1]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价等管理手段,推运工程建设按计划实施,实现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和技术等各项建设目标。

通过适当的电力工程管理,可以将电力资源分配更加规范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工程质量,以达到完善我国电力工程的目的。

二、影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因素

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程序,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为了全面改善我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对影响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一方面,管理工作者。在电力工程中,管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管理工作者是整个工程管理的重要角色,其素质会对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电力工程建设中的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工作者才会带领打造出优秀的团队,最终达到高水平的管理效果。电力工程管理者需要充实自己的相关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提升个人的管理水平,提高整体团队的综合素质,快速改善电力工程管理水平,为全面改善电力工程环境提供有利因素。[2]在电力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改善,例如:加强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管理技能等,为创新型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者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电力工程内在发展因素。电力工程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方面的需求就是其中之一。在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中,电力工程的整体水平也在提高,因此,电力工程中也会存在着多重复杂的竞争关系,这样的需求要求着企业必须具有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

三、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详细分析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模式。详细分析:

首先,CM模式。作为传统电力工程管理模式,CM模式将工程交给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加快工程进度,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法。在此模式下,可以将设计与施工同步进行,将设计者的观点立即体现出来,企业领导可以快速把握工程整体情况,但从长远发展来看,CM模式仍存在不成熟的地方。

其次,业主管理。电力工程根据需要组建业主项目部,业主项目部配备业主项目经理、建设协调、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岗位,以及属地协调联系人、物资协调联系人。根据建设任务和管理力量,业主项目部管理人员选配,必须以管理到位、履职尽责为原则。

最后,监理模式。业主自建模式中存在着业主自身知识、技能、经验等不足的地方,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即:监理模式。工程监理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并且经验丰富,对于工程管理工作十分了解。为了提高电力工程质量,提出此种模式比较合适。在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监理模式已经全面普及,并且有效地解决了之前存在的问题。此种模式涉及三方面的关系:业主、承包商和监理,业余与承包商是合约关系,通过监理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监理不负责任的问题,导致工程质量等问题,这不仅会产生很多法律纠纷,而且还会造成多方面的浪费与损失。因此,从管理、法律各方面角度出发,严格控制此类问题的出现,创建一个健康、积极的良性环境,建立正常发展模式。

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及应用

第一,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意识。在电力企业中提倡创新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技术等实施现场管理,对工程建设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管控,对工程设计、监理、施工、调试等参建单位进行合同履约管理,贯彻执行并监督参建单位贯彻执行有关工程建设的国家、行业标准、规程和规定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三通一标”(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等标准化建设要求。

第二,加强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管理工作者是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关键角色,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管理工作者的培训环节,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为目标,对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化规定管理,不仅要求管理工作者具有过硬的基本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正确的道德品质精神。

第三,精心组织,实现管理前移。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特点,合理分配工程中涉及的各项任务与责任,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把管理工作前移,重点做好预控工作,变事后把关为事前控制,争取管理工作主动权指导和监督各参建单位质量预控,制定质量工作计划,确保工程如期优质建成。

第四,严格控制,提高施工质量。在电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调试等单位,必须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实现目标。通过有效的方法,传递电力工程管理信息,适应电力建设的新形势,加强合作。建立健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确保安全,真抓落实工程各项要求,做到凡事有人监督、负责,有奖有惩。

五、结语

第10篇

在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业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近些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使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加快了脚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我国的民用建筑业发展进程中,有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在内的诸多工作也正在应对来自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进程。所以,建筑行业在现阶段十分有利的发展背景下,建筑经营单位要想取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实现优质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工程管理质量。

1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时期的建筑施工领域,大部分建筑单位运用的管理体系依然是古老的、简单的管理模式,单纯重视技术、忽视管理的现象还广泛地存在于多数建筑企业之中,由此导致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工程的内部包含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都严重地存在着工程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管理人员欠缺、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专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等不利情况,如此不利因素均给建筑经营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并且严重制约着这些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其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无法实施的境地,而施工成本管理更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1.1 管理体系建构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建筑施工管理中,管理体制不完善一直是困扰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内部原因。仅在构建出完整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总体建筑工程方有可能依照既定施工规划、施工质量要求圆满地完工。换言之,完善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工程达到圆满竣工的必要条件。为了构建一套完整、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需对其管理职能部门实施科学配置,保证其具备完善的管理功能;保证工程管理机构设置得完整、全面;采用职责任命的方式,立足于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实施针对项目建设总体管理任务的组织和分配,关注各个施工阶段的管理和控制。

基于目前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部分管理方式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规章依据,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只能是无章可依、莫衷一是,最后是流于形式、无疾而终。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施工单位为达到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的目的,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上采取精简的原则,依着领导的意图随意而定;领导可以随意裁减管理人员名额,随意撤并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身兼多重职责的情况非常严重,致使管理人员没有充足的精力去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没有能力去尽管理人员应有的职责。大部分建筑经营单位盲目追逐经济效益,不注重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在工程管理上推诿敷衍现象严重,致使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有名无实,未能真正肩负起工程管理的职责。

1.2 工程管理模式不科学、效率低

现阶段,建筑领域的经营运作模式大部分以承包方式为主,建筑施工单位作为整个合作群体的核心,以劳务输出为主导模式。然而在此种工程运作模式下,其运作的效果很不理想。在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除了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施工工序之外,大部分施工过程都是靠施工队去实现的。其单位都具有自身的建筑装备和工料。然而很多施工队伍中的作业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其操作技能急需加强。所以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时常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处理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而且真正收效不理想。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由于具体权利没有合理的下放,导致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从事管理的心情低落,很大一部分施工管理计划和手段派不上用场,并且跟实际管理工作相脱节,最后必将阻碍建筑单位经济效益的获取。但如果采取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又和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能默契配合,无助于强化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1.3 未能构建正确的工程管理理念

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施工企业老板的工程管理意识一般都很淡薄,管理思想不强化,没有树立科学管理观念,同时也未能深刻理解和认识对建筑施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企业管理者们只注重工程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不重视工程管理职能的发挥效果,错误地认为只要工艺技术水平高、业务过硬,就不愁经济效益的获取,由此导致工程管理的优势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管理内容还是依托行政手段去实现。另外,还有很多企业老板错误地认为,只要施工技术成熟,就没必要担心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如此还能够消除某些不必要的开支。此种对工程管理工作的模糊认识,导致建筑经营单位未能构建出与现实建设项目相配套的完备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章程,在管理组织架构上显得尤为混乱。

1.4 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当今时期,建筑事业蓬勃发展,建筑规模在持续拓展,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者出现了很大的需求缺口。然而,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工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亟待进一步完善。在组织架构的构建上,还严重缺乏完整性和高效性,其本应具备的威严性、专职性及普遍性均相对偏弱。所以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均存在着在高业务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口,导致建筑施工单位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竞争强势,在国际市场上不可能做到与现实的实力较高的企业展开优势竞争。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经营单位中,其内部的多数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于生产一线,他们的施工经验和管理经验十分丰富,都拥有很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然而,他们普遍缺乏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在工程管理知识、管理理念方面从未经受过系统而又完整的培训,都是依靠自身多年积累的那些经验去实施管理过程。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为推动建筑事业的长久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而且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都完整、详细地制定出与之相对应且操作性强的解决策略,从而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长久、健康、快速发展。

2.1 构建高效、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就一个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来说,高效、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是其稳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内容,也是企业走向辉煌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标志性体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工作程序、作业现场中均需构建出完整的、对应性强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在平日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均能依法依规地开展各项施工管理工作。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工程管理人才的培训教育工作,并且在这方面展开深入的调查和论证,促使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构建出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完备、详细且对应性强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建筑施工单位还要完整构建出符合本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激励人才参与竞争的策略体系,而且要确保其主动性和实效性。通过择优聘用的竞争机制的运作来实现本企业工程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加强。

在企业人才竞争机制的推行下,本企业内部必然形成积极向上、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的优良企业风气和企业文化,由此必然推动整个企业内部由上到下工作效率的提升,工程管理人员尽职尽责,针对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倍增。

2.2 不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观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得到普遍运用,在管理中,管理模式和手段都与信息进行了积极融合,很多信息手段都运用在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工程管理的功能和存在价值被行业、社会广泛认可。为了强化这种思维和理念,加深理解,建筑企业要重视对工程管理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强化职工的培训,实现对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强化,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在人员中普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2.3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幅度提升人员素养和工作效率

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与项目的品质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又对建筑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作用,为此要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培养,对其开展有计划的培训。重视理论学习,提升管理层次,保证整个队伍的高素质性。企业要重视岗位责任制的运用,对岗位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另外,企业也要重视人员思想道德建设,明确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增强。

第11篇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受到了国家的长期关注,并且还颁布一系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显得十分紧迫。

 

一、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对于工程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着,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之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升受到了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一般而言,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管理过程当中,缺乏专门负责管理的相关人员,在当前的管理中绝大多数的管理人员缺乏较为的专业管理知识,并且,相关部门也没有对这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这就致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够充分满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标准要求,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掉较为关键的环节,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

 

在我国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之中,缺乏较为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并且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仅仅停留在突击检查的层面,针对于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管理方式,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水利工程的监管并不严谨,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有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毫无监督机制的现象,一旦出现重大的管理失误,就极其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注意事项,然而,由于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大多是素质不高的农民,对于管理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从而影响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员安全意识的缺乏,出现了相应标准化管理无法落到实处的问题,致使管理过程当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再加上不能够定期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受到了极大影响。

 

(四)功能效果逐渐弱化

 

就目前来看,由于城市化的推进速度较快,在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被征占、被弱化的现象,再加上由于当地政府对管理不重视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不能够有效的开展,这就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效果逐渐弱化,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现代城市可持续有机结合逐渐成为了当前所要解决的难题。

 

二、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过程当中,要想提升管理的质量,就必须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以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一方面必须对管理的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优化管理方式,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好专业人才的招聘工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的管理奠定基础。

 

(二)做好管理的监督

 

监管是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监管工作,一方面,建立起工程管理领导责任制,把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责任分配到个人,层层落实,切实做到谁出错谁负责;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工作,监管人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监督,从而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加强对人员的监督工作,保证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做好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管理人员作为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的主体,针对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施工人员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提高施工的专业技术,这就要求,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不断地对管理人员宣传灌输水利工程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并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理中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对管理中的每一环节逐一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的保证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鉴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中会使用很多的先进机械设备,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养,使其能够有足够的技术去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之下,确保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

 

(四)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机制

 

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为了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必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应的管理目标,确保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逐渐朝着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这是确保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更加规范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这一过程当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推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鉴于一部分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出现的功能弱化现象,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对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相关部门就需要在不影响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前提之下,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管理的模式,实现节水灌溉与城市水利景观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开创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改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周边的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问题,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机制,做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得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效用,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12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文

建筑工程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所占的地位不可小看,这既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与差,又严重制约着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就当展趋势来看,建筑工程行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也不断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就不得不引起管理者的注意。现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 ,出现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些问题不仅来自管理主体的自身素质,而且还包括建筑施工管理的各项客观条件。总而言之,充分认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建筑管理现状,提出公职措施才可以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最终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1、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的现状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存在着许多的施工程序,每一个施工的阶段都需要进行相当多的准备工序,对施工阶段进行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控制,为了使得这些工作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组织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的进行,保障建筑工程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建设。

但是目前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在建立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出现在建筑工程施工的任何一个阶段,包括了建筑工程中的招标、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的这些过程中,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期间存在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管理的形式以及管理的方法并不科学,下文将详细的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现状。

1.1 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并不健全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很高,但是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的在管理体制的建设上没有建设一个齐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实际的分配工作的时候,没有按照管理人员的实际才能以及掌握的工作经验进行任务的分配,杀跌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任务执行的时候对于工程现状了解的并不多,不能有效的考虑到建筑工程的成本问题,才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出现了并不乐观的现状,出现了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和完成施工任务的效率不高的现象。如图1所示,下文所示的是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体制中,以下的环节会出现疏漏的情况,导致管理体制在在实行的时候并不健全。

1.2 建筑工程的管理形式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内所有的施工工作都是以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为主导的,所有的施工环节都是由施工企业单位承包,这样的组织管理形式并不科学,给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会造成施工企业在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做不好,出现严重的过程失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发达,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的施工任务都是由先进的、大型的机器设备完成的,施工人员对于工程的操作已经逐渐的减少,表面上看,机器设备的参与似乎是减少了工程施工中的管理体制建设的难度,其实不然,目前的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还不是很高,专业素养还不是很高,再加上目前建筑工程内使用的管理形式还不是十分的科学, 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中依旧是出现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的管理水平自然也就不能得到提高。

1.3 建筑工程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在管理体制方面缺少着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项目的运行缺少着既对于施工技术有所了解,又对法律、经营以及管理知识十分了解的复合人才,与国家制定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初入,这样的情况总体展现下来,就是的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在建筑市场内的竞争能力也相对下降,即使建筑商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无法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团队内的管理水准,建筑工程的管理进程也就会受到牵制。

1.4 对建筑工程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建筑工程的核算工作的开展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项急于解决的事情,但是许多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对于工程的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够,使得许多的建筑工程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只注意加快施工的工期,而忽视了建筑工程内的核算工作的开展,导致期间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与问题,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可见,建筑工程的核算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对于建筑工程的整体的管理水平的改善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1.5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中只注重了工程完成的时间忽视了质量

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阶段,更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的缩短了建筑工程施工所花费的时间,只是一味的追求建筑工程完工的期限的缩短,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这些状况的存在都是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漏洞,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水平的进步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2、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的完善状况与否,与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建筑工程内管理体制内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对于管理的控制

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国家建设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加强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的规范化。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的推行建筑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在法律层面上要求规范建筑工程的管理范围,严格控制和加强对于工程项目的考核,对于施工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其是否按照法律规定开展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的承建团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法律的漏洞,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2.2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过工程管理意识的建设

目前世界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也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一些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的产生是需要建筑承建单位时刻进行学习并将之应用到实践之中,例如对于投资效益管理的改善、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会在应用的同时使得施工单位认识到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建设对于工程的作用和价值。为此,施工单位要做好管理思想学习的宣传工作,使得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在心理接受这一管理工作的意义,在执行是方面也就更加具有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切实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使得建筑工程的开工的业务水平得到确实的进步。

2.3 优化在建筑工程方面的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分配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包含了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可见,建筑工程对于专业人才的渴求也是十分迫切的,不但在设计方面需要专业的设计师以及建筑师,同时还要加强培养既了解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又对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合同管理以及管理知识有所涉及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在这样的人才管理模式下,才可以实现建筑工程的动态管理,使得建筑工程具有统筹兼顾的效力,还兼备了积极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建筑工程的创新也有着莫大的帮助,对于改善劳动力资源在工程施工期间的活动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分配,在每一个方面都要细致的进行分配,在以下几个程序内进行人才的分配,见图2。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安全运作与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的状况,改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人员对于管理体制建设的认知,积极的配合管理工作,积极的采取管理措施争取做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 促进建筑市场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鲁智勇.结合建筑工程特点浅谈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虎少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举措.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