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的题目有哪些呢?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小编为你们精心挑选了100篇小学教育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98.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师;家长;课程改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和城市之间相距甚远,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城镇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教学经费缺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质量不高等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如果不予以重视和解决,将会阻碍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当代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很差。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本是惠及民生的大实事、大好事,但同时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农村校舍大多年久失修,危房较多。在许多地区,村落众多,生源分散。由于小学并校等措施的实施,许多农村最后只剩下一所小学。教室里非常简单,一个讲桌、一个黑板、一些最基本的教具、若干套木制长形桌椅,教室的门窗都已十分破旧。伴随学校合并而来的问题是小学生的住宿问题,由于距离远、学生年纪小,其他村的学生不得不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生活。学校的宿舍楼条件差,况且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根本还不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二)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质量不高。教师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在农村教师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最亟待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的两点是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和素质问题。农村地区生活艰苦,工资待遇又差,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城市,即便生活压力大,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农村小学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很多也都被条件更好的其他学校调走,最后造成农村小学教师主要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或者代课老师,他们整体素质偏低,而且任务量非常之大。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只有很少家庭才买有电脑,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以及新的观念、理论等了解甚少,教学还固守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老模式。
(三)家长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教育缺乏。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力量之一,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农村,许多学生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学生家长为了生计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务工挣钱,只有在农忙时节才会回来,而这短暂的回家时光也几乎都忙于田间管理和收割,几乎无暇照顾孩子,教育就更不用讲了。由于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放学后匆匆完成作业就跑得无影无踪,有的甚至根本不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还欺骗家长说写完了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打电话和家长沟通,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家长往往把教育孩子的重担全都推给了老师。
二、针对当代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增加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农村小学之所以存在像校舍破旧、教学资源匮乏以及教师待遇差等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教育经费的缺乏,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要依赖于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这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基础。一方面,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它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地分配到每一所学校。另一方面,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政府的教育经费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低及素质偏低等问题,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通过各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类师德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才有可能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水平。二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减轻工作压力,完善福利政策,重视建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激励机制,吸收高素质的人员加入小学教师的行列。第三,学校方面应注重多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为此,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会、教师走访等都是有效的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尤其是弱势学生的情况,教师更应该和家长一起制定和参与帮扶计划,明确各自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最后,善于利用农村独特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城市相比,农村有着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教师们如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创新改进,可能会收到独特的成效。例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等有着巨大的提高作用,农村自然的山川草木、田野村庄和淳朴的民风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一无二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增强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
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对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它对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更多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3).
[2] 陆应,龙周霞.农村义务教育何时才能走出困境——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长沙:当代教育论坛, 2005(10).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建议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并落实素质教育。但是,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却进行得缓慢。因此农村的小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小学师资队伍问题已不容小觑,亟待被改善与解决。
二、小学的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人生发展历程看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小学生不但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而且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在此阶段学习英语发音,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他们会以此为乐并且记得快,形成正反馈,促进学习。但是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客观环境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一名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益处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都需要一段“休眠期”,学生需要一点点熟悉并适应这种“新语言”,据有关英语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9~12岁这个年龄段是学生学英语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时期开设英语这门课程是必要的。学生处在小学这个黄金时期,暂时还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精力较充足。并且在此时开始学习英语也比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小学的英语的特殊性,小学时期学习英语却又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社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过高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自由使用。在对待初学者时大家常常要求比较严格甚至强迫要求初学者学习英语,促使小学生在对待英语时可能产生错误的态度。
(二)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大家都认为英语很重要,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予英语应有的重视。以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例,小学的英语课程无论从课时安排、还是师资投入都无法与语文和数学相提并论,即使数学、语文、英语被称为“三大主科”。尤其是在农村这种问题更加明显。
四、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影响力,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授课时要精神饱满,这样可以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英语的世界。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有限的45分钟更为有效。教师需要认识到愉快的学习气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初学者,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并没有概念,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五、结语
农村小学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小学时开展英语教育是必要的,这关系到我国全面英语水平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仍要积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好祖国的花朵。国家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教育资源;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方面还需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梅梅.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2]张丽冰.广州市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
[3]孙来勤.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月.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师资队伍;教育质量
教育教学发展的着眼点在教师。教师质量的提升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层面都将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民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即为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差距。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即为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纲要》指出,在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将着重加强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当前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看,存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聚焦于张家口市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对张家口市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得出了当前农村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年龄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到中小学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中30岁及以下的占19.6%,31-40岁的占58.1%,40岁以上的占22.3%。从数据上看,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多数都是31—40岁的中年教师,3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不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比例不利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从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来看,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后备力量不足,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条件差,待遇低,吸引不了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二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层次越来越高,师范生的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很多高学历的师范生更是不愿到地处偏远、待遇相对较低的农村去任教。
(二)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随着教师发展重点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教师学历提升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标准之一。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54.7%,即使是本科学历,大多也是以成人自考或函授形式获得。此外,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和师资短缺,农村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能够观摩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教学过程存在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三)师生比偏高,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由于过去很多农村撤校并点,再加上农村教育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教师缺口很大,教育师生比越来越高,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也给教师工作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在回收的问卷中,30.7%的农村教师认为工作量很大,有56.9%的农村教师认为工作量比较大。在农村,一个教师要上好几门课程,承担好几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同时由于很多农村撤校并点,导致很多学生离家较远,不得不选择住校,因此很多老师不得不担负起学生的饮食起居、安全保育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教学点和村小基本上“一人一校”,一个教师承担起一个学校的全部任务。农村教师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由于受教学环境简陋的制约,教学活动中用到的一些模型和教具,需要教师自己亲自制作,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额外的工作量。
(四)工资待遇偏低
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农村教师工资在1500元及以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5%,大多数人(42.5%)的工资收入在1501-2000元,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人数仅占3.9%。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整体收入不高。有27.1%的人对当前的福利待遇不满意,大多数人(41.1%)感觉当前的福利待遇一般。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提出了要保障广大教师福利待遇,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质量,强调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从此可以看出,从政策角度看,农村教师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保障,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福利仍有提升空间,与当地公务员也存在差距。由于经济收入相对不高,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五)培训机会少,专业提升困难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关于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出了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在职教师在任教期间享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有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也有较强的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想法,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农村教师经常参与校外培训的仅占7.8%,70.6%的老师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66.7%的老师没有发表过文章,不少老师没有完善的专业发展平台。
二、对策建议
(一)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依法保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是稳定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障,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务之急。针对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工资收入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国家规定,在标准配备教师、设置班额,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部门支持,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制定农村教师收入最低控制线,保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其从教积极性,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最终将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对于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应该考虑加大投入力度,在居住环境、交通以及通讯方面提供一些相应的财政补贴。只有政策上足够重视,教师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才能使现有教师安心教学,同时吸引广大年轻教师和师范大学毕业生愿意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使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得到保证。
(二)完善与创新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与创新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想办法留住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有条件的省市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未来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这种政策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小学年轻教师整体素质。2006年,在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此计划实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队伍不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困境。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既是对农村教师必不可少的监督,又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活动过程,迈向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保证。应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评判办法,比如可设置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三级评价制度,使得所制定的评价指标合理、可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将进一步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目前,很多省市为了做到资源互补,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更好提升,当地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城乡、校际的对流学习。一方面派农村教师到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城市去学习、取经,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城市教师定期送教下乡,把优秀教育资源带到农村,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现场授课、现场教学观摩与辅导,让农村教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提升教学水平。以上办法要作为制度加以贯彻和落实,并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此事。还应建立相应的交流评价机制,真正提升教育质量,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五)加强教师的培训教育力度
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是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要把农村教师培训作为教育部门常态化工作,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考核中。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可以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成后回来再对同行进行辅导,形成“帮扶带”的关系。二是引进来。一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前来任教;同时,中小学校领导可以聘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办讲座、做辅导的形式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三是加强校本培训。学校要多组织开展内部校本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联结;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促进专业之间的交流,达到提升专业知识的目的。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与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目标,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使其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改善居住条件,创建良好的环境
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在倡导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要适当地改善并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宿环境,以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李颖,李敏.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刘秋红.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落后贫穷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激烈碰撞,农业经济作物的升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作为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执行者,农村教师也面临着发展的迷茫和无奈。想要从本质上改变教育质量,必须走一条与城市教育发展不同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育资源,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位低,工作得不到认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很多乡村中,有一种思想比较泛滥,很多孩子家长认为:孩子学得好是孩子的功劳,学的得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家长把教育孩子成才看成是教师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好像与家长没关系,只要一送进学校,家长的义务就尽到了,很难和教师配合,管理孩子。这些使很多农村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在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教师的报酬和福利较低,尤其是在非重点的小学,社会地位低,住房基本上得不到解决,生活压力大。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让农村教师心里感觉不平衡,不愿把所有的心思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从而对小学农村师资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谋求另寻出路的教师较多。
(二)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
西部农村小学很多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和部分适龄儿童向中心小学的流失,乡村学校的规模逐步减少,教师编制整体压缩,新的血液没有办法供给,从而出现几个教师坚守一所学校很多年的现象,这些教师基本上是民办教师转正,自学意识不强,进修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的速度过慢,使得知识陈旧,单一,很难顺应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过着半教半农的生活模式。农村教师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的逐步单一。
(三)学历低,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每年都有一批批学历高,知识渊博,教学理念先进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但真正去边远乡村的教师很少。农村大多数教师是高中、中专、大专文凭,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继续进修较高文凭的教师也很少,这些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了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农村小学教师很少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是一些农村小学还没有完整的多媒体设备,甚至少许农村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些优美的写景文章,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净化自我,陶冶心灵,提升自我。
(四)编制少,教学任务繁重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3∶1,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该标准进行上下调节。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新进教师的工资发放。当地县级政府也限于财政紧张无法放宽编制。对各个学校来说,县域内的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等绝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问题。而中心学校、完小的办学条件较好,加强中心校的建设又是大多数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目的。这就导致整体短缺的情况下中心学校、完小的教师缺编程度较轻,偏远地区教学点处于最差的境地。
二、改变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提高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渠道。
比如,组织教师分层次和特长去已经具有成功经验的学校去集体参观教学、听课,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综合素质,让农村教师成为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能手,提升自我,增强农村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县级各部门提供给乡村教师各种优惠政策,如保障性住房政策向边缘地区教师倾斜、提高边缘地区艰苦补助费用等,从而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二)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改进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加强县城与边缘地区教师的交流与互帮,譬如,对某县的小学教育力量进行集中整合,组建互帮学校和互帮对子,加大县城小学优秀教师到乡村小学教学帮教的力度和乡村小学教师到县城学习、教学的规模,在互帮学校中,逐步打破学校限制,编制统一落实,模糊城乡差异,可以形成两个学校,一个课堂的独特教学模式,使教学力量在融合中提高,在互帮中进步。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奉献精神逐步增强。
(三)统筹规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及年轻教师到乡村工作的力度。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和函授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四)把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城里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并在政策上予以照顾,对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小学教师,加大福利补助,优先职称评定和职务调整。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使政策落实到末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学问题,才能缩小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46-02
一、研究目的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素质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小学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培养小学生有规律、合理且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2】。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观念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发展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农村小学体育现状与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存在差异。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若是能逐渐改变不合理现状将对农村小学体育今后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厦门市翔安区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 以文献研究法、教学经验总结法、行为研究法、逻辑总结法等方法研究了农村小学体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议。
三、Y果与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体育教育意识淡薄。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今天,大部分农村小学仍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都将学生的主科也就是语数英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最要指标。基于这个思想,很多时候的体育课都只能作为奖励学生的饭后“甜点”。
2、场地有限,器材不足。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的场地也慢慢在完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就我校而言,从2010年至今学生数量从1000多人发展到现在1600多人,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操场。学生常年在坚硬的水泥地或者坑坑洼洼的黄土地上活动,对学生的膝盖脚踝危害很大。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往往都不实用,大部分的器材都是作为摆设应付各种检查。器材的缺损阻碍着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严重欠缺,比如翔安区,2010年招聘12名体育教师,距上次招聘已经有九年之久了,2010年至2014年共招聘体育教师24人,但整个翔安小学数量将近七十间。随着农村小学的发展,班级数量也逐年增加,班级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一人体育教师每周承担18节以上的课量。在农村小学里,体育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要上体育课外,还要配合学校完成各种工作,例如各种安全检查,学校后勤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非常大,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体育技如何能提高?
4、体育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对自身要求不高,教学质量不理想。大部分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后,逐渐淡化学习专研理论知识的意识,对体育教育教学更是安于现状。
四、结论与建议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3】。管理教育的有关部门制定上课制度,严格要求学校按课程表上课,严禁教师占课现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学校通过板报、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影响家长对体育教育的观念,带动家长职称体育,参与体育,快乐体育。
2、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维修、保养和使用管理制度。教育学生爱护学校体育器材。将废弃体育器材在利用,例如将破掉的球类装进沙子做成标志物等。
3、改善体育教师待遇,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从大部分体育教师的外表我们不然看出。在完成自身本职体育工作的同时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体育教师都感到疲劳,难以应对。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体育教师的身心压力,在承担一部分学校工作的时能相对的减少教师的课时,让教师有精力的完成好各项工作。学校可通过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体育教师要加以重用,可以职称评定上予以加分,使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4、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观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贯彻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首要职责。如何逐步完成这个职责呢?第一,改变自身观念。一个人的思想由自身控制,任何人都无法干预。有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体育教师就应该做到竟然从事教育事业,就要懂得爱岗敬业,懂得作为一名教师职责所在,改变被动学习,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职工作。第二,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体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4】。
总之,要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就事。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落后的旧观念,理解体育与教育关系,转变传统的思想,不歧视从事体育的一切工作者。把农村小学体育摆在适当的位置,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投入力度。改变学校领导的观念,将学校体育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关注、重视、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改变体育教师自身观念,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小学体育发挥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雷三虎,武洪涛.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思索[J].新课程研究.209期
[2] 范哲铭.浅析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J].金色年华.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我国国务院总理曾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国家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的发展程度,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来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被置于重要地位,农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也因此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入学率、升学率低;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教育,由于多种因素所致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九”工作困难重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这突出地表现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低。 在农村其原因主要是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足,“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其实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大家都认为连大学生都难以找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2.基础教育的资源、设施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差”“两低”。所谓“三差”是指: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比较差;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比较差。“两低”是指: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
首先,从硬件上来说,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缺口大,渠道不畅。
其次,从软件上看,生源不足。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贯彻,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师资力量来说:①教师分布不合理。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②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④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特别是农村小学中有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师资力量不能保证,一个教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同时还兼职社会科学、体育、音乐等课程。
二、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明确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投入量。像抓“义务教育达标”一样,抓好薄弱中小学校的改造、提高工作。我们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工作重点,制订改造、提高薄弱中小学的规划,并且积极付诸实践。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成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
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师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待遇问题,一个是素质问题。 待遇问题,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具体做法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避免农村老师往乡镇跑,乡镇老师往县城跑,县城老师往城市跑,人人都想往外跑的局面,让农村老师能安心教书,安心工作。 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同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对在艰苦、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任教并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立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观念也不断涌现。作为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更新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处在信息相对滞后的农村,知识的更新更加缓慢。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十分重要。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减少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的发生。
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1.
[2]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 人口文化素质 就业 教育
人口文化素质是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青海作为欠发达、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又是以资源为主的经济结构大省,因此严峻的就业问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分析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与劳动就业的关系,研究人口文化素质对就业的影响十分必要。
一、青海省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各行业的就业队伍逐步告别了低学历、低素质时代。
(一)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从“五普”到“六普”的10年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地劳动力人口涌入青海就业市场,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达到了435.24人,较2000年增加了148.02万人。其中拥有初中文化的人口由72.77万人增加到123.71万人,增长了3.09%;拥有小学文化的人口由80.92万人增加到141.58万人,增长了4.36%;虽然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2010年青海省就业人口中拥有小学文化的人口比重占32.53%,拥有初中文化的人口比重占28.42%,说明青海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重心仍以小学和初中为主。(见下表)
2000―2010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状况 单位:万人、%
受教育程度 2000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0年
增减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就业人口 287.22 100 435.24 100 148.02 ―
大专及以上 13.41 4.67 48.44 11.13 35.03 6.46
高中及中专 34.14 11.89 55.88 12.84 21.74 0.95
初中 72.77 25.33 123.71 28.42 50.94 3.09
小学 80.92 28.17 141.58 32.53 60.66 4.36
文盲半文盲 85.98 29.94 65.63 15.08 -20.45 -14.86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二)拥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比例升高
在“五普”到“六普”的10年间,全省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全省就业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6.14年提高到2010年的7.83年,接收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比重由41.89%上升到52.39%,其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比重由4.67%提高到11.13%,而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由29.94%下降到15.08%。
(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促进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2000-2010年青海省在“普九”义务教育、积极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面有效地提升了全省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主要变现为:第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第二、各级各类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三、少数民族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对就业的影响
(一)不同产业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差距
从不同产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虽然就业人口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有较大提高,但大部分产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在初、高中阶段。
1、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比重发展不平衡。
第一产业受过小学教育及以下就业人口的比重占68.66%;第二产业以受过高中和初中教育为主,占63.39%;第三产业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就业人口占49.33%,其中31.23%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见下表)
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受教育程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大专及以上 0.72 15.80 31.23
高中及中专 3.25 20.04 18.10
初中 27.37 43.35 31.05
小学 48.18 17.49 14.82
文盲半文盲 20.48 3.32 4.80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
2、高文化程度者向第三产业集聚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的同时,第三产业的高学历劳动者比重也得到了快速提高。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海就业人口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一产占0.72%,二产占15.80%,三产占31.23%(见上表),可见青海省高文化程度者集聚在第三产业。
(二)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
1、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海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3年,比2000年的6.3年提高了1.53年。在全省每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80%。
2、义务教育更为普及,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
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九年义务教育在青海省全面推广并逐渐普及,基础教育升学率也在逐年提高。2010年青海省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了95.6%,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了99.6%。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44万人,占就业人口的11.13%,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三、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与就业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来,青海省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中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正视和解决青海省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非常关键。
(一)就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从2000年到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取决于就业人口的数量,更应该取决于就业人口的素质,取决于劳动技能的高低和智力开发的程度。
1、就业人口文化素质虽有提高,但仍不适应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从“五普”到“六普”总的来看,虽然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在逐步提高,但提高速度不快,学历结构也不尽合理。体力型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尤其是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者文化素质低。2010年文盲半文盲就业人口仍占到就业人口总数的15.08%,受过小学教育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2.53%。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相适应,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转移。
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全省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就业人口仅占了就业人口总数的11.1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70%的受教育程度局限在高中、中专水平,因此,加强继续教育,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尤为重要。
3、教育投资成本过高。虽然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教育措施,但是教育费用还在大幅度增长,由于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对高中教育经费的负担较重,尤其是在一些农牧区,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家庭无法承担高中大学教育的负担,许多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终止学业。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对家长学生的影响,还存在认认字,会算数就可以的思想,使很多人无法再接受到继续教育,开始以生产者的角色演绎人生。
(二)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下,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力的低文化制约了农业层次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生产者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要有精品农业、绿色农业和标准农业的意识。而农业劳动力的低素质,使他们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导致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不快,应用率低,制约了农村生产层次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存在的女性化和老龄化现象,导致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城乡差距的拉大,使大部分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市场,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为女性和老人。农业现代化需要有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的产业大军,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和老龄化现象,使未来的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三)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的建议
虽然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取得进步,但人口的总体文化素质却排在全国的后几名,人口文化素质的弱势将影响青海经济的发展。如何利用青海省的经济基础优势来扭转人口素质的弱势,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减轻居民教育负担。教育问题是民族的百年大计,虽然十一五期间青海的财政计划中也逐步增加了对教育投入,但相对全省人口素质的现状和教育经费的缺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增加教育投入尤其要将农村的教育事业作为重点来抓,由于青海社会条件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远不止一年二年的差距,只有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教育基础加强了,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不再是无支付能力的需求,整个人口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较快的提升。
2、进一步开拓全民办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要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青海经济的发展需要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向高中、职业、成人、高等教育等方面靠拢,这就需要投资。仅靠政府的投资肯定不够,这几种教育已超出义务教育阶段,具有更为明显的投资倾向,应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的投资热情。
其次公私办学并举,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从内地发达地区情况来看,私人办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对这些地区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青海省社会办学力量有一定发展,但还有很大的不足,如办学质量不够理想,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社会力量办学地位有待提升,这些都应通过规范化、法制化来解决。
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青海省高中升学率不高是一个不利因素,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上远离城镇。由于入学门槛高,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完成了初中学业后,就匆匆步入社会,从事的就业空间也很有限,从事一些体力型劳动,文化素质低根本适应不了农村现代化的需求。所以应该在如何加快高中普及上做文章,青海省有一定的民间资金基础,教育又是一块蕴含巨大需求的产业,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同时增加一定的政府投入,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普及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0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西宁,2011年10月
[2]陈杰.略论劳动力素质和产业结构问题[J].教育与经济,1997,(2):1―5
[3]关小梅,青海省实现充分就业问题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2,(4):47―51
[4]青海省统计局:全面提高青海就业人口文化素质任重而道远.
[5]赵军山.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就业增长战略.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教育;教育现状;河南省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和职业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二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不断向城市以外的地区扩散,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而城市化速度和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人口文化水平高低决定的,也就是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应注重城市化的内涵,走内涵型和可持续城市化道路。而内涵型城市化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化迅猛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给城市化发展水平带来了严重阻碍。而历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素质一直较低,农村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在目前城市化快速背景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基于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和农村教育现状,研究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河南省的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城市化进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水平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呈直线上升趋势(图1)。至2008年底,城镇化率达到了36%。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必将伴随有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较快的城市化进程也必然伴随着较快的教育发展过程”。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从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表1),河南省近十年来,6岁及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都有所下降;高中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都有所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同时也表明城市化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一)在校学生
城市化标志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对象多以年轻人及其家庭为主。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其次,许多农民进城打工,随之而来子女也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学习。2001年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数大幅下降,而城镇的在校生数却大幅上升(图2),由此形成了农村学校资源浪费,许多校舍闲置,而城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却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办学条件
经费短缺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和图书短缺、体育设施残缺不全乃至空白。与城市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设施完备的体育场馆、宽敞舒适的宿舍形成强烈的反差。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欠缺,有的学校连实验都无法开展,更谈不上校园网络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普及使用,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大多数村落没有学校,即使有。也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村的孩子在一所学校就读,交通的困难加上经济条件的落后,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三)师资力量
目前,全省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纯收入的低下决定了教师工资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一部分人不愿意到农村去教学。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代课和民办教师占了一定比例(图3),另外还有许多教师是农教兼之,在从事教育的同时,又耕种着土地,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尤其在农忙季节,更是两者不能兼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虽然代课教师的比例在不断大幅下降,但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占总代课教师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至2005年底仍高于70%(图4),农村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代课教师,专任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基本需求。
三、存在问
(一)基础教育经费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中央财政拨款都明显倾向于城市。因此,城市的教育基础设施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而农村却比较薄弱。加之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长期短缺,迫使农村教育费用的大部分不得不由学生及家长、学校来筹措,这对贫困的农民来说,上不起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农民收入很低,年均收入仅够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子女的学习费用,这样造成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过早辍学步人社会,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另外,由于河南省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和大中专毕业的分配制度,以及教师工资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的较大的差异,也使一部分农民放弃让子女上学的机会。尽管目前推行了一些助学贷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远远不能解决每个贫困学生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受到经济条件的严重制约。
(三)师资配置差异显著
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带来的后果则是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差距,而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资源与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的条件远远高于农村,在农村地区就很难留住人才。多数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宁可呆在城市里从事其他职业,也不愿到农村去教学,这样城市拥有许多高学历教师而且可以优中选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远远低于城市学校。农村由于师资的缺乏,要想正常教学。只能用一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教学的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任教。基础教育师资缺乏现象如此之严重,这必将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教育观念滞后
在农民的意识中。要想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升学来改变农民的身份,也就是说,农村
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用来追求升学率,而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的机会与城市孩子相比较少,因此,农村父母对待子女教育问题很现实。只要看到孩子考大学没有希望,对教育的需求就相对减弱,甚至要求孩子退学;其次,由于一些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文化观念相对滞后,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能够认、写一些简单的文字,会简单的算术,就足够了,读太多的书也没多大用处。与其花钱上学,还不如挣钱贴补家用更实际”,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至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大批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当低,使得他们在城市失业和不充分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带来负面的影响。
四、城市化与农村基础教育同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旨在解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问题,以促进城市化与农村教育同步。
(一)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宣传,强化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旧观念,增加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热情,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
(二)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尽管近年来,河南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努力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状况和经费投入等。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农村教师水平低下始终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分流一些不合格,不称职教师下岗,补充新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另外,可推行城乡学校定期互换教师制度,在城市教师了解农村的同时。农村教师也可以去城市开阔视野,学习城市教育的理论和制度,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32-02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启蒙阶段,而小学语文教学又肩负着启蒙教化的重要职责,这个职责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最为基础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汉字的初始,汉字是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学习好小学语文的知识,也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前提。因而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现实困境: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考察
1.1现实情况导致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滞后,吸引学生力度不够。由于受我国历史及现行的制度、体制、机制的影响,在我国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学生也以学生成绩的好与环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还是唯"分数"论。另一方面,现行对教师的考核政策也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考核结果的好坏直接挂钩。政策对人是有引导性作用的,因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也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于是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身份永远是老师主导学生,学生在角色扮演上永远处于被动的角色。单一填鸭式的方式,永远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自然产生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2小学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偏差,学生个体性因素长期被忽视。这里所指的教学灵活性就是指完全按照教育教学的规范性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育教学的规范性进行教学没有错,但是会存在一点完全就是灵活性偏差。例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问题应该是推行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个体性因素影响,注重教育教学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跟上学习的节奏与步伐。
1.3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表现欠缺。由于现行的考核指标及考核体制机制的问题,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学生成绩,做到把教材的全部内容一下子全部抛给学生,但是对于语文教材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就不管了,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指导很丰富,但是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这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的。
1.4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还存在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差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强烈。这些小学语文教师一般都存在学历偏低、职称偏低、长期缺乏师资等情况,加之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条件使之很多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从事教育工作。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学历偏低、职称偏低、长期缺乏师资的情况存在,因而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就表现的相对较差。
2.路径选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途径
2.1注重兴趣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兴趣主要表明对某种事物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出来的爱好或者偏好,兴趣更多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往往表现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现实诉求,兴趣具有一种内驱力作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就是学生渴望掌握、了解语文的相关知识的诉求,进而提高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兴趣教学旨在激发刺激学生的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求语文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结合教学的对象及教学的相关内容,善于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营造与学生个性心理相适应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2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促使教学目的的达成。多元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户外考察、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做课堂游戏、探索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通过多元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单一乏味感,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2.3注重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的培养、引进。师资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没有良好的师资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不断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的培养力度,建议财政或者学习专门建立相关资金专项计划,使得在职小学教师去先进发达省区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接受专门得教育,或者鼓励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攻读本科、硕士或者博士的学位。与此同时,加大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的引进力度,增加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橙治.小学教学教育的改革与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第7期,第14页.
[2]邹丽艳.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年第12期第221-222页.
[3]董荣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年第9期第71页.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英语或其他一门外语可以说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拟订《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规范的标准。《意见》规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并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定为三年级。教育部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小学是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是简单执行教学计划的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为了使目标明确,安排合理,方法得当,教育部特地拟定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从课程目的、课时安排、各级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材与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各地小学英语教学都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当地的部署进行。
我们对九江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开展了调查,就开课情况而言,所有的城市小学,包括县城小学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但是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小学中仍有部分还未开设。全市11个县(区)共有乡、镇及以下的小学816所,已开设的只有299所,还有517所尚未开设,占总数的63%;就教学实效而言,各地不尽相同,但据了解,有一点基本一致: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走形式居多,随意性较强。主要反映在:开课年级不统一,开课时数不一致,教师授课量有差别,班级人数相差大等,由此而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各行其是,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这样的教学状况当然难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要使小学农村英语教学在各方面达到《要求》中提出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政策观念、教学投入、资源配置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待加强。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尽快改善师资状况是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九江市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九江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状况呈如下特点:
1、教师人数缺,专职教师少。许多农村小学没能正常开设英语课主要是没有教师。比如,修水县中心完小和村完小都只是在六年级开设英语课,而没按要求在三年级开课,瑞昌市中心小学及村小课表上有英语课,但因为没有老师,实际未上课。我们对九江学院举办的全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专职老师只占总数的9%。许多学校把英语当作一门副(术)课,只是安排稍懂英语的老师兼任。九江市教研室2004年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全市各县小学英语专职教师人数分别是:瑞昌市23人,九江县8人,武宁县9人,共青城6人,修水县7人,永修县6人,星子县1人。尽管现在有所变化,但总的情况基本相同。
2、教学任务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教科目多,整体任务重,二是学科专一,任课年级交叉,班级多,内容杂。在接受调查的老师中,72%除了教其它课程外,还兼教2个班的英语,最多的教6个班。各地学校情况基本一致。比如,庐山区反映,“村小教师还严重缺乏,有的一人教整个三至五年级的英语课程。英语老师一般都带5个班左右,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和认识三四百名学生;而语数教师只有一个班的学生。”瑞昌市某片区14位老师有5位教7个班,一般都是四五个班。
3、学历层次底。就英语学历而言,接受调查的老师中,本科毕业的占4%,专科毕业占19%,中专(师范)毕业占20%,进修结业占24%,自学的占33%。这一数据与我们在各县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如,修水县是我市最大的县,全县小学多达353所,5所在县城,其余全在乡、村。据了解,在如此多的学校中,多达97%的英语老师仅有进修学历。由于未经过正规训练,绝大多数的老师语言知识薄弱,语言技能匮乏,连基本的音素都读不准,常见的读音规则都不知晓,再加上乡音浓重,方言夹杂,以讹传讹,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教学经验少。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时间不长,多数老师是由其它学科转岗而来,再加上许多老师年纪轻,资历浅,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各县教研员在说到师资问题时,都会说“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差”,可见,由于教学经验少而影响教学效果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普遍状况。
5、未经岗前培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2002年以来逐步铺开,各学科改革的内容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而这些新内容、新观念、新方法一般是通过岗前培训获得。由于小学开设英语面广、班多,再加上时间紧,很多教师没有接受岗前培训。接受调查的老师只有18%接受了岗前培训。而修水“几乎没有教师在上英语课前接受过专门的训练,极少看过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明确小学英语新的课程目标,不知道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不了解教学新动向,新方法,只是沿用传统的做法,方法陈旧。
6、学习、交流机会少。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少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在问及到“是否看过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时,接受调查者中,只有18%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与对各县农村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情况的调查基本一致。据对11个县(区)英语教研员的调查得知,有7个县没有制定或落实农村小学英语教研活动计划。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由于教研计划不落实,教研活动没能很好地开展,老师们因此而缺少相互学习,交流体会,共同提高的机会。
7、职业动机不强,“乐教”者不多。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英语教学的特殊需要由于经费少不能得到满足,再加上多数老师由于各种自身的原因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反过来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许多老师因此失去了教好农村小学英语的信心。抽样调查表明,64%的老师不愿在农村小学教英语。如瑞昌市仅有35%的老师表示愿意。在调查中我们意识到,由于教法不当,效果不好而引起学生兴趣退减所导致的厌教、厌学的现象值得注意,它很可能成为影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
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地区,在中小学教育著名的城市,小学英语师资的整体状况也不很乐观。在九江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状况更加令人担忧,可以说是制约九江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在对各县小学英语教研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惊奇而又在预料之中地发现,他们全部都把“师资”这个问题列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之首。认为:“师资不足”、“师资是最大的问题”、“师资为一等问题”。九江市教研员根据全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也认为“关键是师资”。因此,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我们认为这既是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必需,也是目前具有极大可行性的举措。原因是:
1、从整体上看,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项涉及到观念转变,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问题的综合工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政策的启动,并非旬月可成。相对而言,师资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取决于学校和教师本人。要尽快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促进英语教学发展,我们不能坐等条件,一定要抓紧时间,趁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利用现有的条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2、教师的专业化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并非任何未经训练的人可以随意替代,也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想保持其专业地位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对自己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有关教育学科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深化。
3、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和入门阶段的教学,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模仿、爱表现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但很难将兴趣保持下去。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特别要求:既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知识和扎实的语言技能,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
4、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决定了教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无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经费短少,配置匮乏,没有或者很少有可能获得教学需要的设备以形成必要的教学环境;由于观念滞后,教学往往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农村孩子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语音难以纠正,而且很多生性腼腆,不愿配合。种种困难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自觉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学。
三、完善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九江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这次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关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兴国”战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不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的问题,有关各部门应该高度关注、认真对待、积极扶持。
2、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师资需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还刚刚启动,不少学校由于没有老师还未开设。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农村小学任教,比如,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给予优先考虑;同时还可制定规划,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工作;教学经费上在一定时期内向农村小学倾斜;城市教师定期(比如一年)到农村小学支教等,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尽快开展起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3、举办培训班,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目前,在岗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转岗和兼职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级教学、教研部门应该主动承担培训任务,使他们在教学观念、教学业务、教学方法上有较大的提高。九江学院在2005年暑假免费为全市部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200多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对参训教师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对与新课改有关的教学观念、模式及方法进行了讲解,效果极好,反响强烈。一次培训不可能满足广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需要各有关部门进行专项调查,制定系统的计划,做到务实、有效。
4、设置初等英语专业,安排实习生到农村小学支教。高校和中等师范专业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增开初等英语教育专业,可根据专业需求及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这样既定向培养了专业教师,满足农村小学的需要,又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学生在读期间可安排他们去农村小学实习,既可为他们提供熟悉教学的机会,又可培养他们对农村孩子的感情。
5、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师资力量。各校在安排英语教学时,要尽量按照教育部《意见》的要求,做到教师“定岗”,即安排专职教师任教,“定时”,即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并保证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有研究与反思的时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6、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加强教师业务辅导。新课改的目标带来了理念和实践的变化,作为教育研究的专职部门,各级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辅导,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7、加强自身学习,争做合格教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小学英语由于其教学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课堂角色转变、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变。教师要根据《要求》和《意见》提出的课程目的和教学模式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真正作到“会教”。
8、弘扬敬业精神,强化职业动机。教师的专业既包括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也包括了职业道德要求。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条件差、待遇低、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英语教学很难正常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坚定自己的职业动机,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愉悦投入,做到“乐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涉及到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按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师资队伍,搞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1年1月18日教基[2001]2号)。
2、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1年1月。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安凤岐、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冯静:《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6、余文森、傅道春:《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 键 词】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教育与管理
小学与幼儿园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就教育手段来看,幼儿园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小学则以学习活动为主。就学习内容来看,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会有一定的坡度,这就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顺利过渡。从儿童身心发展看,两个学段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阶段性,因此在这一个过渡期,儿童身心会发生一些质变。从家长和老师的状态来看,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儿童发展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给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农村小学幼小衔接的时代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广安市作为国家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2013年5月制定了《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2-2015)》,提出广安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2015年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2%;2013年新修公办幼儿园50所,2015年新修公办幼儿园50所,基本达到每个乡镇均有一所及以上中心幼儿园,并将其建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幼儿园独立成园后,改变了过去普遍由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的状况,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学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 幼儿进入小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幼儿和小学生在知识水平、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 不同幼儿进入小学后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能力参差不齐。在农村小学起始年级,一部分孩子具备了认真听课、提笔书写、与老师同伴交流等学习生活的能力,但还有一部分孩子缺乏这些基本能力,他们进入到小学后很难或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3. 不同幼儿已有的知识储备千差万别。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小学一年级上册才需要掌握的汉语拼音、两三百常用汉字、简单的加减法等知识,而其他孩子却不会这些知识。
(二)家长层面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广兴镇小学校于2015年9月开学第一周每天上、放学时段开展了采访调查,调查地点是中心校和四个村级小学校门口,调查对象是前来报名或接送孩子的一年级学生家长,从调查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关爱”过度,影响孩子幼小平稳过渡。
2. 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和支持不够。
3. 多数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出现偏差。
(三)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广安市前锋区广兴镇小学校于2015年9月对本镇所有幼儿园(班)和小学的老师、领导进行随机采访调查,发现如下问题:
1. 小学与幼儿园各自为政。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广兴镇所有幼儿园(班)均进行了拼音和识字教学以及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学习进度和效果五花八门。
2. 学校管理缺乏制度创新。在乡镇中心幼儿园独立成园之后,各小学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管理没能及时跟上,各种制度和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前小学附设学前班时代的水平,急需与时俱进,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制度创新。
三、农村小学幼小衔接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现有水平及生存状态方面的原因
1. 不同小学的幼儿生源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存在很大区别,条件好的场镇孩子可以接受三年学前教育,而地处偏远农村的孩子却常常只能接受一到两年学前教育,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
2. 留守儿童过多,给幼小衔接带来不便。广安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随着农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越来越大。对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留守儿童而言,会面临更多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难,给幼小衔接带来问题。
(二)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和文化素质方面的原因
据对家长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中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致使其不能正确地辅导孩子学习。调查也表明,农村学生家长的学习意识淡薄,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家校互动缺乏实效性,有的家长甚至从未参加过家长会,不认识孩子的老师,对幼小衔接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1. 学校普遍不注重制度建设。对内的纵向管理比较粗放,发展凭经验,管理靠感情,没能形成有效的幼小衔接管理制度和关注幼小衔接的文化氛围。
2. 对接的小学与幼儿园缺乏紧密的联系与沟通。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期。以前主要由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进入小学时对环境比较熟悉,幼儿班老师与小学老师平时也经常沟通,学校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纳入统一管理,幼小衔接相对容易。
四、幼小衔接教育与管理的改进策略
1. 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村小和学前幼儿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保留村小的附设学前幼儿班,为尽可能多的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同时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
2. 建立中心校年级组、教研组对村小的结对帮扶制度。学校将中心校和村小的幼小衔接纳入统一考核和管理,一年级开学前后,中心校年级组、教研组要通过组织老师深入村小指导、下村支教等措施发挥中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农村孩子有机会实现学前与小学的顺利过渡,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3. 统一开展小学入学“准备期”活动。在开学之后的前两周统一开展小学入学“准备期”活动,让入学新生实现从幼儿生活到小学的自然平稳过渡。学校要明确目标,统一认识,放慢节奏,重视习惯、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信任学校,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乐于与伙伴、教师交往。
4. 小学一年级落实“零起点”教学。由于村小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和水平与中心校存在差距,这就要求中心校要率先垂范,真正落实“零起点”教学,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影响,保证每一个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园校联动,同步培训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学前班教师
1. 集中组织幼小衔接研讨活动。由中心校牵头,主动与乡镇中心幼儿园衔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专门针对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学前班展开。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园学前班的一些常规,让学前班教师熟知小学一年级的工作路线。
2. 积极开展幼小衔接竞赛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幼小衔接竞赛,竞赛以有益于幼小衔接为主旨,以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幼小衔接相关教学实践为内容展开。
3. 大力举办幼小衔接论坛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大型幼小衔接论坛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三)积极构建家、校“两位一体”的衔接模式,合力开辟孩子成长的“绿色通道”
1. 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2. 家校合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3. 积极探索、正确引导“妈妈”“家长”等“留守学生”托管形式。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小衔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基础教育界的关注。通过对幼小衔接教育与管理策略的改进以及幼儿园的积极配合,完全可以消除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从而使幼小之间实现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付瑞华.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小幼衔接 放慢节奏兴趣培养 重视习惯上海市2007年学习准备期实习情况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上海市2007年小学学习准备期实施情况[J]. 现代教学,2007(11).
[3] 李秀红. 做好幼小衔接教育之浅见[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